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6篇)
1.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且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更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着它强大的、积极的作用,优化着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关键字]:信息技术 效率 音乐课堂 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产生的效果是传统音乐教学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音乐的教授限制在“黑板、钢琴、录音机、书本”中,不具备形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对于喜爱视听效果的孩子们,有些时候不容易激发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事实证明,采取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更有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学到更多的知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在音乐课上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弥补了一些音乐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音响效果。在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发展学生创造美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入大量文字、歌曲、乐谱、图片和相关的辅助资料,仅仅依靠板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接受的效果,学生也没兴趣,而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春天来了》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春天的景色,然后让孩子们观看电脑里制作的春天景象,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哇!多美呀!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孩子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了这首歌,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民歌来说吧,各个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如:我上二年级教材《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时,把彝族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创新天地。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如:《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合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谜面:鼻子长又长,耳朵象扇子,四腿象柱子,尾巴象绳子。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另一只小象急着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空拍处让学生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填充动作,发挥想象,他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不但促进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四、利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创造美
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如:小学四年级音乐欣赏《牧童短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分三部来实施。其中的第二部分是利用MIDI技术,使用cakewalk软件,在课前把乐曲输入完毕,在课堂上对乐曲实现现场改变,如改变乐曲的音色、速度、音区。使学生直接获得音响效果,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以前做过同样的练习,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只是说说,并不能听到他想象改编后的音响。因此发言的人不多。而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利用我们学过的乐器知识及改变音乐情绪的手段,自己想象如何利用这些手段改变《牧童短笛》中牧童的形象。当第一个学生发言后,我通过cakewalk操作,然后播放出来,学生的兴趣骤然提升,都争先恐后的要求发言并且在聆听改变后的乐曲时十分用心,有的同学听到改变后的乐曲与自己的想象不符合时,很快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再及时的进行修改,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如:教授《彼得与狼》时,由于先把乐曲中的各种乐器事先做成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乐器与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幻灯、投影和录音录像等。这些媒体的使用,或独此一种,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多媒体音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课程,整合方式,课程模式,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从先前的电报、电视、广播到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我们的教育手段多了一种新的选择。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教材是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黑板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课堂容量小,师生交互性差。本文中的信息技术是指采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活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视听结合,及时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宽度、深度。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也表明:人在学习的时候,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为视听一体、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对学习效果的促进提供了确切证据,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机整合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1]。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阐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 [2]。我们国家音乐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3]。”信息技术进入音乐课堂是未来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整合进音乐教学包括三个层次。
1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可以在不同的课型中应用信息技术。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
1.1 探讨式
该课堂模式针对某一问题,这一问题可能是教学中遇到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来的。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探讨问题解决、知识外延及联系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收集、筛选、呈现。具体的环节为: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教师点评——信息反馈——教学评价。
1.2 研究式
学生就某一音乐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一段乐谱结构分析模式,学生根据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收集、筛选、呈现与案例展示。具体的环节为:提出问题——协作分组——机上操作——自主研究——成果整合——成果展示——教师点拨——信息反馈——教学评价。
1.3 专题式
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开展研究,专题可大可小。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收集、筛选、报告撰写、最终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对结果进行评价。具体的环节为:课题确定——素材收集——讨论研究——成果展示——教学评价。
2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层次结构
笔者依据自身的经历与经验认为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分为如下两个层面。
2.1 建立与形成信息化的音乐教学环境
建立若干符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首先要具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如计算机、投影仪、音箱、乐器等。例如,利用POWERPOINT软件讲解某种乐器的结构、某段乐谱。学习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的时候,以图片、影视资料、文字资料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1812年俄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乐曲的风格、主题、曲式结构等。其次,配置相关教学软件,并建立软硬件使用、维护、升级培训与保障办法。再如,利用PREMIEREPRO剪辑学生练习录像,直视其中的问题以利于更改。
2.2 建立与形成创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
例如,利用MIDI音乐制作软件制作乐谱、展示音乐;利用fina2006、Sonar、TT等制作。
3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评价方式
任何一项工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亦是如此,建立、形成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评价体系,可以对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进展进行评价,确定以后工作重点。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评价要分作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确立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目标、办法、标准,并建立信息技术整合条件。第二等级: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模式,确定不同课型的整合流程。第三等级:音乐教学中全面进行信息技术整合进入音乐课程。
3.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 竖笛教学 ; 多媒体 ; 自我评价 ; 学习热情
【中图分类号】J6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69-01
一、竖笛教学的起因
在平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器乐演奏的需求,因此,我想到了竖笛。
我现教的是小学音乐,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呢?我查看了人音版的12册音乐教材,发现教材钟有竖笛教学这一课。我又查阅了《国家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里面提到:“3~6年级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结合这三个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我觉得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学习竖笛的条件,于是,我在这两个年级的音乐课上开始了竖笛教学。
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竖笛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惊喜的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竖笛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看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精心的备好课,做好课件。学生们一看到生动有趣的课件,听课时尤其认真!我还从网络上下载一些音乐会的视频给学生欣赏,看到演奏家们的精彩表演,学生兴奋极了,都说要做个“小小演奏家”。
(二)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了音准的问题。
奠定了F大调的do、rel、mi三个音的基础后,让学生学习吹奏《竖笛是我的好朋友》,这首曲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它与一年级的《我有一只小羊羔》的旋律有点相似,学生很喜欢这首曲子。我做了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看着乐谱练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识谱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速度和效率。
以前每次学唱完一首歌曲,我都会让学生唱一唱曲调,有时会借助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学习简谱,可是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自从学习了竖笛之后,除了课堂上短暂的练习时间,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自己练习的,不会看简谱也就不能好好地练习,所以他们会很认真地学习简谱。
熟练地吹奏《竖笛是我的好朋友》后,接下来是学习fa、sol两个音。这两个音的指法相对难一点,有些学生一时还没掌握好。后来,我想到了制作课件时把竖笛的指法用长方形、圆形等画出来,让学生说出fa、sol的指法,答对的“圆形”就会变色,学生就牢牢地记住了。等这两个音的指法学好后,我给他们吹奏了《欢乐颂》,学生一听这首熟悉的曲子,兴趣就来了,迫不及待的就在座位上看着屏幕上的乐谱吹了起来。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增进友谊、互相促进。在竖笛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领悟能力比较好,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相对地学得较慢,有的甚至还不会视谱。于是我想到了让学得较好的学生做“小师父教一个小徒弟”,采取一帮一的方法,让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我把“师徒结对”互帮互助的照片发到班级的Q群里,让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师徒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与竖笛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水平
心理学家们在一系列研究中取得了以下一些较为一致的结论:有自信心的学生比没有自信心的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水平更加符合实际。因此,在检查这类学生们的演奏时,只要他们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用赞赏的眼神、笑容、态度或话语及时作出反应,但是要注意适当地、不能过度地赞美。渐渐地,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每一首曲子的演奏,这时,我都会问大家的心情和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很有挑战性、很满足……
不过,我留意到有个别的学生闷闷不乐,甚至不带笛子上课。后来我了解到这几个学生平时各科的成绩都不怎么好,属于老师们眼里的“后进生”。于是,根据每人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我给他们定了不同的小目标,例如:今天掌握do、rel、mi三个音的指法,并对他们的演奏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录音。练好后,接着练习do、rel、mi三个音的曲子,每一次我都进行录音,之后播放给他们听。尽管这样比其他同学学得慢,他们再也不会觉得“技不如人”了。在期末的测试中,我意外的发现,曾经在我眼中的一个“竖笛后进生”黄某居然能流利地演奏了《愉快的梦》,甚至比班里公认的某某“竖笛高手”还要好。
四、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竖笛教学后,转眼又迎来了新学期的到来。上课两周,我发现学生对竖笛的演奏兴趣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某些“高手”们的技术水平也像似出现了瓶颈状态。经过反思以后,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除了教授课本的曲目,我还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外歌曲,如:《生日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大长今》主题曲、一些动画片主题歌等。由于是演奏他们平时喜欢的曲子,展示课的气氛很热烈,并且都能很好地演奏每一首曲子。
2.遇到节奏较快的、音符变化较多的曲子时,如在教授人音版四年級第7册第5课《摇篮曲》(舒伯特曲)时,学生在吹奏四个十六分音符时,稍觉有点难,我让大家把速度放慢到一拍一个音,反复演奏几遍,熟练后慢慢加快速度,最后回到原速,这时难点部分解决了,大家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3.如果在课堂上练习吹奏时学生产生疲劳感,这时可采用小组比赛(学生最喜欢)、小组合奏、唱唱谱、运用录音软件录音等形式让学生“轮流休息”。学生特别喜欢听自己演奏的录音,这样及时反馈的效果非常好。
五、结语
遗憾的是,竖笛不能边奏边唱。但是我觉得,这正好给了某些嗓子不好的学生另一个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权利。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人人未必都有一副好嗓子,但人人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不会唱歌不代表不爱唱歌,嗓子不好不代表手不灵巧。”加上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音乐课堂竖笛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恩军.关于竖笛进课堂的实践运用.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5
[2]李德谦.竖笛教学应上新台阶.中国音乐教育,2011.8
[3]子丰.竖笛声声.新少年,2005.12
[4]陈衍华.竖笛合奏有助于解决合唱的难点.中国音乐教育,1994.6
4.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摘 要]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效果。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 音乐
[中图分类号] G633.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71
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一、关于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音乐这门学科并不是主课程,从而导致音乐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工作缺乏重视。许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倾听能力就会减弱,并且信息技术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实际的效果。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氛围沉闷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原本生动形象的音乐教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学方法,那教学质量将会下降,教学氛围也会变得沉闷,缺乏活力。
3.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知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多媒体的操作足够熟练,也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在课件中。因而,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操作较为复杂、繁琐,所以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使得信息技术不能广泛地应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二、针对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提出的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要积极主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使学生主动学习音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作才能,引导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学习音乐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愉悦的心情。只有学生热爱学习音乐,学生才会自觉欣赏音乐,研究音乐,从而提升欣赏能力和倾听能力,让自己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妙的音乐环境,使学生融入音乐氛围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就能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含义。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多层次地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
3.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音乐教师要想熟练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主动参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让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音乐时,就可以激发自身的情感,并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思想感情。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总之,中学音乐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采用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同时要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加以重视,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上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信息技术在音乐课中的应用 篇五
同口小学 韩战桥
摘要: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因为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越来越认识深刻了,利用媒体技术不失时机的催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配合歌曲和所要欣赏乐曲的背景的介绍。运用信息技术完成电脑音乐教学
关键字:小学信息技术
音乐课 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教多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象、投影、计算机、电脑音乐等这些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它们的进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在音乐教育中,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艺体素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怎么更好的发挥音乐课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呢?这就应该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的功效。
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发现美。热爱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煤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比如,我在五年级的时候,给学生学习了一首课外的歌曲《爸爸的草鞋》。为了营造学唱这首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这首歌情境中去,我利用多媒体制成的幻灯片,一张一张的展示与这首歌相关的一些图片,比如,蔚蓝色的大海、白色的帆船、还有米黄色的草鞋等。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了这首歌的意境中去,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歌曲的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和音乐课的这一整合让学生体验到了,感受到了美,才会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热爱周围的人和事物。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配合歌曲和所要欣赏乐曲的背景的介绍。背景因素,即围绕乐(歌)曲的产生而折射的社会历史状况。比如我在四年级教唱歌曲《王二小放牛郎》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最后英雄二小被敌人用刺刀挑死在石头上的片段,学生们被故事情节所感动的同时,还学习了王二小那种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这种手段,对于了解这首歌的背景,学唱这首歌起到了烘托气氛,营造浓厚氛围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完成电脑音乐教学
在乐理教学中,利用电脑音乐可以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的更直观,很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我们音乐课经常会教学生认识音符,音符是不容易记忆的,记忆音符是一件令学生头疼的事情,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理解这么抽象的事物。可是有了我们的CuteMIDI简谱作曲家(自己在网上购买的一款伴奏制作软件),在它的窗口输入音符,就可以发出标准的音调,不仅使学生认识了音符,还可以认识音的长短,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试唱练耳教学中,利用这个音乐软件可以完成音准、节奏方面的训练。它的音准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它的节奏精确度也是独一无二的。上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试唱的曲谱输入软件编辑窗口,速度、节奏音调,都可以自己设置调节,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方便自如,只要我们点击播放键就可以播放输入的旋律,想放多少遍就放多少遍,想从哪里放就从哪里放,对于试唱教学在方便不过了。
在歌唱教学中,可以完成歌曲MIDi伴奏的制作。
我们在学唱一首歌的时候,附带的光盘里的伴奏和声比较强,节奏学生也不好把握,学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导致一节课学不会一首歌,影响了学歌的效率。如果运用电子琴的话,声音太单调,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时间久了学生有厌烦的情绪。但是我们运用MIDI软件,可以完成多音轨,多乐器的制作。可以用小提琴,吉他,钢琴等等,乐器库供你选择的乐器很多,节奏型也是形势多样,制作出来的伴奏立体感比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学起来就比较快。如果不懂编曲的,只要你把音符输入,选好调式,点击“自动生成伴奏”,剩下的事情就由软件帮你完成了。自动生成伴奏后,你可以先听听,如果节奏型、速度不满意自己可以在修改,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现在我的音乐课,基本上都是用这款软件伴奏,包括送课下乡活动都是用这个,伴奏很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
6.浅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张亚丽
摘 要: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也是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整合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把这种观念深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但不能把这种提倡变成一把无形的枷锁,所有教学都在这把锁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这不仅达不到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反而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课件; 多媒体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这社会的主流,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教育的有效性,为了培养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正确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是一个越来越必要的话题,并且也是一项迫在眉睫、急于落实的任务。
那么,在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它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从而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真正的目的呢?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记笔记,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记得很牢固,但结合起实践难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且,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孩子们会很难超越书本的局限。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由原来填鸭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其中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过多地给学生灌输,而是通过设疑或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教学情境,老师交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学生们学会了正确的方法,自然就会领悟出正确的答案,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正是因为如此,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我曾听过学校初一年级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课《春》,在教学中她使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在讲到春天美景时,向学生展示了多幅不同的图片,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大量的图片体会到春天的美景。试想一下,如果这位老师没有用多媒体课件,而是纯粹用语言给学生描述的景色的话,即使再优美的语言也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尽管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信息技术,但不是说每节课都必须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传承。比如板书,只不过是不多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安排和整节课的主要脉络。所以,即使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也不能省略板书这一环节。我们的新课改提倡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优秀。因此,一定要掌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曾经听过学校里一位优秀地理老师在讲授《葡萄沟》一课时,其中有段开场白是这么说的:同学们让我们这节课去新疆的吐鲁番逛逛吧......在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疆的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和它的风土人情吧!紧接着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就这样,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下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中。在讲到新疆的吐鲁番的瓜果时这位老师事先准备了大量地图片,让学生对那些对物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讲到新疆的吐鲁番时,向学生们展示了这个城市的景色和一些风土人情,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整节课学生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的,试想一下,我们的老师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这节课可能会失去很多亮点。
3. 正确把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时机。
新课程改革尽管不强求每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但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一位优秀的初二数学老师的在讲《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这一课时,提前一周就预约了多媒体教室,而且对我说“这节课很特别我一定要用多媒体课件,因为它的力量太神奇了!平时讲数的运算的话,用多媒体就有些多此一举了。所以我早早来预约多媒体教室!”于是出于好奇,我便去听了这位老师的课,课堂中他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在计算机上很轻松地演示了图形的变化过程,而这些操作离开了计算机,在黑板上是无法很直观地进行的。这样,我们的老师借助信息技术让原本很枯燥地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理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深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没有必要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例如:在给学生讲电子小报的制作时,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打开WORD文档,给学生讲授其中的操作技巧,而没有必要把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做成幻灯,所以在这节课中制作操作方法方面的课件,我个人认为就有些画蛇添足了!因此,只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无论什么方法,最适合的方法就是最需要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不是个死规定,不要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目的而使用信息技术。4. 总结: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7.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特点
(一)背景补充的特点
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因为无法对音乐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则很难深入理解音乐表述的思想感情,与音乐作者产生共鸣。而通过信息技术使用,则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这种问题。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鸣奏曲《悲怆》时,可以通过PPT或者文字描述的方式简述《悲怆》所表达的主要情感,结合贝多芬的生平经历,与演奏时的个人情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进行思考与联想,达到更深层次理解音乐的效果。不再让欣赏与学习分开,避免出现学生听过即忘,毫无感知的情况。
(二)引起学生兴趣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还处于一个开发成长阶段,对音乐审美没有明显的认识和判断。音乐欣赏课程对很大一部分学生而言可能就是一个“随便听一听、玩一玩、混一混”的过程,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而针对这一点,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很好地进行改观,丰富多彩的信息冲击会让学生自发的受到影响,从无所谓的心态转变成好奇心理,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多做准备,为接下来需要进行音乐欣赏的内容准备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课件,例如在赏析管弦乐曲《火车》时,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出一个完整的信息知识库和音乐情景的模拟,让学生在赏析音乐时充分了解曲子的创作背景,感受其内涵韵味,并且了解该曲在其他地方的应用方向等,以此加强学生的代入感。欣赏完后可以多让学生发言描述自己的感想和观点,激发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对他们的音乐审美进行了培养。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分享的过程来增进师生关系,也让学生对音乐有了一个较深层次的认知。
(二)组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在课前或上课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课程任务,例如把本次或下次将要欣赏的音乐通过视频、音频的剪辑技术自己进行处理,在其中融入学生喜欢的元素,添加适当的文字、图像把它做成自己的东西,并开展一个评比活动。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让其增加了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当然,这类活动应适当开展,太过频繁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负担感和厌恶心理,从应付交差的心态完成而不是凭借自身兴趣参与创作。
(三)进行课外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交互式的网络连接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和老师在课外的随时交流。当学生在日常的网络使用中,出现了对音乐方面的困惑和想法时,能够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老师直接进行交流,而老师及时并详细的答复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当自主学习的现象和风气逐步在学生群体中弥漫开来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个帮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的群体,例如构建教学平台等,为学生能够及时交流、多方互动、丰富资源、自主探究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交流空间。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够有效改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情况。它以一种直观而具象化的方式很好的辅助了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盲点和教师传统授课中不能涵盖的方面进行了一个调整和修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主观学习能力,并在创新和实践能力上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高雅音乐审美观的音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晓芬.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3,(42):175.
[2]王世峰.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57.
[3]史洪敏.论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0,(10):15.
8.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一、现代信息技术,精彩呈现音乐知识
小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是:从感知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的过程发展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正是促进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他们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主要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凭借现代教育技术,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音乐旋律和歌词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的特征。它融声、光、情、景为一体,使提供给学生的感知材料更加丰富、更加形象,创设了美的意境,将音乐知识直观、及具吸引的、精彩的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建构协作的学习氛围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氛围,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创设个别化的学习氛围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特别是对于偏爱独立学习的学生而言,可在集体教学时辅以一些个别教学策略,为其提供更自由的个人空间。如对于偏爱视觉通道的学生,让其通过观看电影、电视、等手段学习,让其在各种形式中轻松获取丰富的知识;对于偏爱听觉的学生,采用解释、网上讨论、谈话、听收音广播等形式,让其在网络环境下获得听觉感官的享受;对于偏爱触动觉的学生,让其作笔记、通过乐器实践操作、实习练习、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其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如在《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教学中,布置学生小组完成一份作业: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组内成员全体合作,有策划、有操作、有演唱。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再与同学协作,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运用信息。这样的联系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任务和实践作业不仅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想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一年级认识音符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跟学生讲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定义,时值等,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将是枯燥无味并难以理解的。但如果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合理运用多媒体,把小音符拟人化,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集音乐、童趣为一体,效果跟讲述枯燥的音乐知识是截然不同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也可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和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又如国歌的教学。国歌虽然是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歌曲,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不能理解国歌的深刻涵义。这时,教师在边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媒体片段时,边讲解国歌,国旗的含义,通过直接的视听感受,学生不仅兴趣很浓厚,并且对歌曲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升华了情感,美育中渗透了德育。
四、 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果信息技术运用得不恰当,或过于繁琐,就会使教师处于一个类似电脑操作员的位置。这样不仅削弱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临场发挥的能力,也剥夺了学生参与交流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充满感情的范唱、范奏,对学生的赞许话语和鼓励的眼神,是多媒体永远也替代不了的。每个教师的个人特色,教学语言都是自身的财富。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时,应把握科学的原则,应该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多媒体不能禁锢教师的教学行为,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千万不能忽略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音乐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能力。形式服从于目标,方法取决于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要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服务。
9.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安徽省阜南县地城镇中心小学 罗云龙
摘 要: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突破数学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数学教学的展示平台。恰当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学生之所以对数学
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教学《认识角》,上课时首先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当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音频技术,创设了“用一条绳子,要围一个面积最大的图形,怎么做才能使这个图形的面积最大”的情境图,诱导学生看清题目,深入浅出地分析,从而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围成长方形”,有的说“围成正方形”,有的说“围成圆形”。在屏幕上分别出现三种图形,并通过讨论计算,得出结论。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通过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
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在适应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很广,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缺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扬长避短,才能有效发挥它的作用。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实验
网络
效果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在适应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知识的过程,而成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已明确提出新的目标与内容,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使学生借助这些认知工具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探究问题、更新知识和追踪科技前沿研究成果。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必须与当今先进科技成果紧密结合,所以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它必须在思想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加强实验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物理实验是演示用的,实验中的现象和过程能直观、清晰、有效的展现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条件所限,特别是学生比较多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看清教师所做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只能听教师“讲”实验,使我们上课的效果大大打了折扣,随着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让我们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1)对于相对复杂的演示实验,我们可以用数码相机提前把我们所做的实验录制下来,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模拟演示实验课件,可以动态呈现物理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调节事物和现象所包含的时间要素,将缓慢的变化和高速的运动,清晰表现出来,将实物放大或缩小,这种模式比演示实验后直接进行抽象概括的效果更好。通过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这样一来,我们即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加强实验效果;(2)对于一些比较简单,不占用大量时间的实验,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的投影功能,把实验过程放到大屏幕上,边做边讲,让学生看清楚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步骤。
二、资源共享,扩展学生知识
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程,恰当合理地应用网络教育技术重组教学内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设计,使网络环境和资源走进学科教学,是现阶段教师教学探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多媒体网络教学已经能够通过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来实现教学。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条件比较好,网络普及程度高的地方,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将自己平时整理和搜集到的资料放到上面,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轻松的查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三、合理运用,减轻负担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立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但是,许多的实验需要经过复杂、繁锁的计算才能最终得出结果,由于我们每节课的时间有限,这些计算就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降低课堂效率,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
有许多人一提到信息技术,就会想到网络,想到多媒体,想到动画,从而忽略了信息技术中最基本的功能:强大的计算能力。例如:我们在做电学测量计算实验时,要求我们要做多次,求平均值,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无论是学生数据处理或是教师的批改作业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利用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如EXCEL电子表格来处理有关的物理实验数据则相当简便、迅速。此外,由于电子表格还有记忆公式的功能,当处理完一个班级的实验数据时,不必删除,轮到第二个班级只须依次填上新的数据,电子表格就会自动提供新的计算结果。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向互动,自主探究
网络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自主性。多媒体网络具有交互性:即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学习者或教育者通过网络不仅能够进行学术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却相应的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利用网络素材,网校资源等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模拟实验,优化实验效果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凸透镜成像”中让学生探索凸透镜成像的条件、物的位置、像的观察范围,在现实实验中,我们都不能很好的指出,通过多媒体来模拟实验,我们可以很直观划出,让学生一目了然;还有在讲解“潜水艇”沉浮条件时,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潜水艇,只能“讲”,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就可以模拟出潜水艇上浮、下沉等运动状态时的情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再现,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功能是强大的,但不是万能的,在现在物理教学中,就有许多教师走入了误区,所以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功能的同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1)整合模式单一,交互性差,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在课前设计并制作课件,课堂上按设计的流程操作计算机,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但由于其缺乏交流互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未挖掘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2)滥用课件,没有针对性,虽然计算机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使用时却存在着误区,有许多人认为 “只要运用教学软件效果就一定好”。有许多课件本身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的课件没有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过多注重声、光、色等形式方面的尚单组合,片面追求界面华丽、媒体效果而忽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等缺点,运用这样的课件讲课,并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3)由于受硬件条件和教师本身水平所限,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尚未真正普及与推广由于受条件限制,农村学校不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仅限于某些教研课、观摩课或新授课,在日常教学课或习题课、复习课上使用得少之又少。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与发展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教学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大力提倡和探索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北师大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11.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也对传统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即实施课程整合。所谓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21世纪信息技术课的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而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可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1)课题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已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将没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存在了。其实就目前现阶段来看,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国信息技术正处在发展阶段,试想,学生不懂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简单的实践操作,如何运用它?既然,我们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必须掌握运用这种工具的方法。
(2)在教学观念认识上,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3)“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观点目前得到部分教师认可且被采用,它导致一些老师通过一个课件或放一段录像就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过程的讲解,忽略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其实,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主地进行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学习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以各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2)课堂教学和社会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除了要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外,还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21世纪,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环境等问题,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传达给学生,并同时完成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学习任务。
(3)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如果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考虑,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分别独立地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但是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描述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通过“剪贴板”综合使用多个软件,使表述更生动、清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有三种学习策略:
(1)任务驱动学习。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3)研究型学习。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习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12.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十二
一、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1. 硬件设施
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财力情况, 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提供物质基础。实现教师每人一台电脑, 学生每班一台电脑, 配备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绿色网苑、教师备课室等, 同时具备上网条件。
2. 软件建设
建立学校网站, 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 提供各种计算机软件、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资料、教研科研信息等。管理和使用设备、资源时, 坚持面向教育教学的原则,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注意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学校与师生家庭之间的资源共享。
3. 有效应用
(1) 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双主”并重。根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开展教学活动, 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互动、“双主”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
(2)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整合。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时机, 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适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的学科整合, 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 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 自然而然地融到课程及学科教学中, 促进教学改革, 使师生得到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先导的角色, 教师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构成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不仅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更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1. 师德塑造
教师的信息道德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师德, 教师信息道德的塑造对整个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要有优良的传统道德品质, 还要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观。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 对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应该坚决抵制, 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作为信息的生成者, 应选择有正面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 以生成有益于社会、学生和自己的信息。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应把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和不准确的信息过滤掉, 把科学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2. 技术培训
(1) 校内培训。学校要制定培训计划, 定期对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培训内容要不断的更新, 以教学软件及相关知识为主, 并进行考核验收。
(2) 校外培训。教师要参加由相关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 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标准, 不论县市哪级培训, 都要将其列入“一评、三考”范畴。
(3) 自主培训。学校要为教师配备计算机、提供上网条件, 提供在教学中适用的软件、资料和书籍等, 以激发教师自主培训的积极性。
3. 教学实践
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 重要的是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和课程计划, 结合各科特点、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立足学校及教师的资源优势, 并整合社会最新发展成果而选编的教育资源。它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又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1. 开发多元化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学需要, 由学校自主管理和自主开发的课程。网络的开放性为校本课程的多元参与及互动提供了一个实施环境, 使得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不仅使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而且学校领导、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会人士也能参与课程决策, 可实现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2. 开发动态化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和实施的开放性, 使其设计、制作、实施、评价等都是一个持续的、逐步补充和完善的动态过程。网络的建设、维护、使用和资源的不断更新等动态特性, 恰恰能满足校本课程的这一要求, 使得课程的开发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学行为, 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 开发交流化
13.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信息技术也走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地表现出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化教育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等功能,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它能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人们都能得到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信息,能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受益。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飞跃。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已广泛地出现在农村教育教学的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广大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创新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识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常年在小学语文岗位上的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教学感触颇多。它在情境教学中极大地发挥了它的作用,创造了一个个丰富的情境,丰富着学生的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便于了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
一、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动力技能的重要动力”。根据这一理论,不难想象,把课本中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用多种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媒体信息,以形象的、直观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大脑一定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怎能不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可谓事半功倍。
如小学五年级课文《孔明借箭》,课文中详尽地介绍了孔明借箭的过程,孔明的聪明才智尽显其中,一次次的周密安排考验着学生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想象能力,再加上这篇课文是一篇白话文,本身语言上的理解就带有一定的难度,在初读课文时,不难看出,诸多学生望而生畏,学习兴趣也荡然无存。对于此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动画的借箭画面,在情境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情境,开课时画面上出现浓雾笼罩的江面,隐约的浩大的船队以及战旗飘展,锣鼓喧天,竹箭如雨的动画场面,起先就已将静态的文字赋予了动的元素,学生的脑海不再被枯燥的文字搞得晕头转向,而是被这幅动态的计算机多媒体画面所吸引,学习兴趣就此而来。
再拿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来看,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兴趣没了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减弱。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当学生即将疲惫时,出现一动画,一个原始人类身披树叶衣,身体前倾,伸出黒黝的手在一棵树上进行最为原始的采摘行为,随即树木变成了“木”,手变成了“爪”,合起来就是文字“采”,一个小小的多媒体计算机动画将汉字进行了意义上的原始演绎,视觉上的却是全新的展现。孩子在看动画片时不是往往会目不转睛吗?那是因为他们对动画片的兴趣十分浓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就相当于将知识融入于动画,以动画的方式给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创造着多彩的情境,在多彩的情境中提高着学习的兴趣,提高着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效之一就是信息量大,能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资源网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内容包罗万象。在信息社会里,那么大的信息量,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多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就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为师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珍珠鸟》一课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学习完本课后,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产生了信赖,信赖,创造出了这么美好的境界,我们不应该仅仅将这么美好的和谐停留在人与珍珠鸟上,自然界中由信赖而产生的美好境界还有很多很多。口头语言当然能够进行生动的表述,为同学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可是他的信息量是小的,我们就可以利用CAI多媒体课件将信息技术资源上搜集到的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世界就更为广阔和形象。
“我爱我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也爱雏鸟的双亲。”这是冰心的名言。“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这是 [美]戴维·威斯格特的名言。农村学生阅读量小,积累的也相对来说较少,而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信息技术资源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广阔的平台。本课的教学设计就在情境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这么一个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情境和名人情境的氛围。打开了孩子的视野,融入眼帘的世界竟如此丰富多彩。
三、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
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交互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之间比较单一和迟缓。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的讲解,学生基本上不问的单方面“灌输”;而网络化教育所具备的信息技术教育功能,就使课堂上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与以往的传统课堂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课堂上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固定的人员——教师和学生身上,也可以和课堂以外网络上便于联系的同学和教师等人员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而这一教学情境就更加多元化、广泛化了。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交流提高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对于“信赖”一次的理解,我们可以利用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上搜集到的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进行整理和加工后,制作成CAI多媒体课件在班级上进行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当然资源可以共享,我们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安排一个小插曲,欣赏一下别人的有关“信赖”的图片资料。当我们在为一句难以理解的话而讨论的喋喋不休,难分上下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观看别人的课堂录像资料,倾听一下别人的意见,或许从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启发。在刚刚接触电化教育教学时,一堂新颖的课------《锡林郭勒草原》吸引了我,执教老师是一位天津人,草原离他们太远,于是课堂教学中他在电脑中截用了草原上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有广袤草原的录像资料,还让自己的学生倾听蒙古小朋友亲身经历的草原生活,别有一番教学风味。这样的一个情境创设新鲜而别有韵味,创设情境与域外的“同行”和谐交流,网络化教育就这么神奇。
不得不说,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于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便有了更多的渴望,我们渴望更多的网络交流,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四、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可丰富作文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妈妈水开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写作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读《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课本剧”。
五、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四季童话》一课,每学习一幅“图”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事实证明,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4.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不再是教师枯燥的讲解、死板的历史概念,合理的应用教学策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自主高效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以及教材体系的变化下, 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培养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信息世界,中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世界历史则更为浩瀚。同时,历史又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也必将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合理整合、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扩大了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因此,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尤为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检索方便和交互性强、传输质量高、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优势,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学的资源。具体到历史学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以往教师获取资料的渠道狭窄、手段落后,引用的资料往往陈旧、滞后,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因为与现实不符而让学生对教材知识产生怀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网络不仅能提供鲜活的材料,而且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利于教师筛选并链接相关背景,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利.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1
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有效地增强了生动性、真实性,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历史教学,提高史料的充实性、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历史教学的时效性。利用这些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思维,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清晰的图象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刺激其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能滥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节奏,合理安排,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也就是说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像、色于一炉。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运用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再如洋务运动、北伐战争、长征、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可以分专题到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可见,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好的媒体资源可增强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优化了课堂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突出重点,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也变得灵活多样,这就使得教师原先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使用信息教学时,可以对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学生的不同意见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去评判,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找出最佳答案。教师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显示具有归纳性、比较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教学达到最优化。譬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通过表格逐一显示的形式来与学生共同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要把学生从“学会”中转变到“会学”中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既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又为学生比较辨别、思考、分析、综合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积极结合的能力等。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下,学生和老师有了平等的享受参考知识的地位,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贯彻研究性学习,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下,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到历史学科,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实践表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恰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展示出来,精心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学生在对比、分析、判断和重组的认知过程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充分感受认知知识脉络,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得到优化。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历史教师,要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相信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王树清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5.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五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1. 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形象地模拟化学的微观世界
宏观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如分子、原子, 而原子又是由质子、电子、中子构成的。它们小到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同学们理解起来很困难。特别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 甲烷的三维立体结构, 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等。运用多媒体动画制作成球棍模型后就会立体、直观、一目了然, 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理解;另外, 化学键的断裂、旋转和新键的形成, 也可制作成动画。这些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 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形象地模拟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通过实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 所以化学课堂上演示实验必不可少。但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也有很多不足, 例如细微的现象同学们很难看到, 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任何现象。为了照顾后面的学生老师还要拿着仪器绕教室一周, 观察效果不好, 又浪费时间, 课堂效率低下。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事先将实验过程及现象制作成多媒体教程, 然后在课程上进行仿真演示, 即可将实验步骤、要点及结论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对那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 也可用动画模拟, 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安全环保。
3. 应用实物投影仪优化教学效果
用课件再现化学实验过程虽然直观但是也有缺陷。通过实验同学们不仅要获得视觉、听觉的信息, 还要获得嗅觉、触觉的信息, 对于这一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是难以做到的, 这时实物投影仪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将这些实验在实物投影仪下完成, 演示在大屏幕上, 既可以给学生视觉的刺激也能使学生亲身感受触觉和嗅觉的刺激, 优化了实验效果。
4. 在课件中播放录像, 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实际化工生产的教学中, 如合成氨工业, 接触法制硫酸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最好带学生去实地参观,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才是理想的。但实际条件的限制使上述做法往往难以实现, 而枯燥的说教学生又提不起兴趣, 对于工业流程、生产设备等, 学生摸不着头脑, 只能死记硬背, 效果当然不好。而如果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内容, 穿插在课件当中, 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感同身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固然优点很多, 但多媒体课件都是事先编好的, 所以灵活性和交互性很差, 如果盲目应用, 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果一堂课上教师只是播放提前准备好的课件, 学生则把注意力放在不断变化的屏幕上, 忽视甚至来不及分析重要的知识点, 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 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那实际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 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 用课件模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也有很大局限性。我们知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还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培养, 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能以其强大的功能为化学实验注入生机和活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但却无法达到实际动手操作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的模拟实验是无法让学生经历实验的真实“过程”的, 从这一方面讲, 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作用不大的。
16.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篇十六
1 应用信息技术呈现生动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它以其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了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信息技术把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花布的图案、建筑物及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等),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笔者又以动画做出的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来引入课题,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设置了悬念,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启示。而且其中还渗透着美育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美,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如此贴近,使学生也浮想联翩,并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2 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教学,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中一些计算公式或规律的推导得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操作或体验,但有些因实验过程复杂,难以操作。为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操作过程的演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而课堂上若缺少直观的割拼过程,学生难以理解体积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运用CAI课件演示,先显示一个圆柱体,然后沿着底面平均分成16、32……等份的线纵切成16、32……等份,每8、16……份连在一起,最后镶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并启发学生想象: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于是推导得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
3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有机渗透、适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去查阅资料,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研究。如教学“年、月、日”时,课前让学生上网、翻书查找资料,收集并初步整理信息。上课时,大量的信息来自不同的渠道,学生争相发布自己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介绍书中查阅的资料,不仅有教材所列举的知识,更有二月的由来、闰年产生等。再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有关数据,他们收集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我国人口数,或者是我国的森林面积、鸟类总数……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轻松掌握本课知识。学生还体验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主体地位。
4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素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课程目标的重点内容。为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从各种资源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中笔者把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让每个学生拥有一台电脑进行拼图。他们很感兴趣,积极思维,积极创新,拼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材难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09-30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03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0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02
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8-06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30
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09-21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09-30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