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

2024-07-24

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共9篇)(共9篇)

1.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 篇一

谈谈我关于未来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想法

可能很多人在小学英语教学上就有误差。我本人6岁开始学习英语到了大学学的还是英语。我感觉很多人就只是一上来就摁开复读机让孩子单纯的模仿。这样很难让孩子不产生厌倦情绪。小孩子的情绪,我很有体会。我自己本身就是很难管的那种,很迟钝又对什么东西都提不起兴趣。小孩子总的来说还是好奇心很强的。不要说是认为他就该听话。这样子没有几个小孩子会真的听话。

所以说,我的小学英语教学会很个别。我的方法就是,一开始就跟小孩子开始玩。因为你要是跟这个年龄的孩子谈话什么的他会很难听进去,也不会有什么兴趣的。陪他们玩,了解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如果实在是对外语这门课不感兴趣也没有关系:没有人会单纯的对“学习”感兴趣的。就用英语中的移就来对待这样的孩子:首先,就是从他感兴趣事物的特点出发,然后说说英语也有如此类似的特点。其次,小孩子其实是很讲究做了这件事情会有什么“好处”的,并且一定要兑现。好,那么,就先让他说说这个兴趣让他得到了什么好处,那么也说说这个学习英语的好处,并且引导着他去学习,一定要让他尝到同样甚至更甜的“甜头”。最后,检测阶段就得让他联想一下什么大赛、什么游戏通关、什么明星作品出炉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去考试。

这篇文章很短,也很仓促。而且我也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只是就自身的回忆还有身边几位亲朋好友的孩子来谈的。自己本身还在就读大学,肯定有什么不当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2.新课标下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二

摘要:小学英语课程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小学生由于刚刚开始学习英语,所学知识内容的有限,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不利于一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阶段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一、小学阶段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是一种领会理解能力,是学生吸取知识,积累词汇,熟悉英语表达习惯的重要途径。英语的阅读能力是指能灵活运用语言知识,以一定的阅读速度来正确理解英语书面材料,掌握一定的信息。它是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吸收丰富的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科技、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扩大词汇量,促进听、说、写的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对小学阶段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二级的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二、小学阶段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情感因素

学生朗读往往只注意词的准确,不注意整个思想感情的表达,因而读得不够自然,语音语调也不够正确。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感情地朗读,对于一些陈述性的文字,也要求使用标准的语音语调,注意速度、节奏以及意群的表达。

(二)知识、技能基础的因素 无论是朗读还是阅读,都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拼读能力不过关,词汇量不足,基本语言结构不熟悉,基础语法知识不牢固,对英美国家文化缺乏一定量的了解,必然会影响阅读的进行。小学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应尊重这个客观实际,选取难易适中的材料,并及时查缺补漏,扩充学生的词汇量,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方法与策略的因素

很多学生对拼读感到困难,这就是在教学字母的阶段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有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唱读现象,这往往是教者过分强调集体朗读要整齐的结果。小学生重模仿,而且对于语音比较敏感,学习起来要比成人容易得多。在朗读训练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并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要坚持让学生听录音磁带,多使用标准的语音语调,要强调准确、自然地朗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猜测生词意义的能力,猜测可以通过句子和上下文,通过题目、图示、构词法等帮助理解。

三、小学阶段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阅读教学的实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场所。课堂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就寸步难行;课外阅读教学是课堂英语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拓展,有了它,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才会学无止境。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势必好学。教师应创建说英语的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去思维:借助实物与形体语言,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氛围,让学生习惯地听英语说英语,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轻松投入真切感受,用英语去思考问题(thinking in English),并用英语作出反应。教师要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给予大量的语言素材,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领悟,有效习得”。因此课堂阅读教学正式开始前的“准备操”非常重要,即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交谈(free talks)或学生之间的对话(free dialogues),它可以很容易地让学生以一种放松的状态进入课文的积极学习中。

(二)精心设计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英语学习入门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比较乏味枯燥的,教师应改革过去的阅读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现在的小学英语教材都开始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牛津版的教材中,每单元都安排了两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一般都是故事型的,而且图文并茂,充满童趣。对于故事型的阅读材料,我一般采用“五步阅读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步阅读教学法”即初读自悟,获取大意——再读故事,质疑解疑——合书静听,再会其意——跟读正音,准备表演——小组合作,上台展示。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Dog and Mouse这一故事时,我先让学生看书默读,配合插图自己了解故事的大意,接着提出疑问,如: Who is crying? Why? 让学生带着疑问再读故事,细细品味,找出答案,同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共同解决,如:单词的读法和意思,句子的理解等。接下来让学生合上书,静静地听录音,再会其意;最后让学生跟读,分组进行表演对话。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或插图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或是根据阅读内容加上合适的题目,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有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阅读内容改编成对话后,进行表演。通过编对话、表演,再回去朗读那篇文章,就更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多种方式指导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一步提高的。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初 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却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如:

1.在识词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记忆、对比记忆等多种方式,扩充词汇量,阅读即是学习的过程。

2.学会抓关键词,如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

3.教学生运用图片和标题等来猜测。

4.大量地范读,积极地背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教师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活的榜样。范读时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听范读,反复朗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另外对于英语的学习,读得越多,背得越好,就越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当背到滚瓜烂熟时,文章中的短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很容易被学生消化和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

5.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正确的阅读:诸如升降调、连读、失爆等朗读技巧。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些集中的阅读技能的训练。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课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也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小文章。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3.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 篇三

1、加强词汇的训练

对阅读材料而言,词汇就像盖房子的砖瓦,没有砖瓦就无法建造高楼大厦,因此,没有大量的英语词汇,就不能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学生学会积累词汇。课堂上教师要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认读词汇能力,以免造成学生只会看图片,而不认识英语单词。教师在注重听说能力的同时,还要进行认读能力的培养。除了课本中的词汇外,在其他阅读过程中遇到新词汇也要引导学生去积累。比如:在学习“fruit”这一词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单词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学生想:水果都有哪些呢?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apple、banana、pear等.无形之中学生学会了新单词,还认识了好多水果名字的.单词。再者,学生学习了一定量的单词以后,在讲述新单词时,教师要注意新旧单词的结合,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反过来,在阅读中遇到”blue”,老师就要学生想一下红色、白色、绿色等英语单词,然后对他们进行综述,都属于颜色,最后又引出“colour”这一单词,逐渐增加词汇量。

2、激发阅读的兴趣

对阅读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小学英语材料的筛选是提高小学英语阅读兴趣的关键,不仅要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还不要超越小学生的思维范围。同时小学生的词汇量贫乏,知识范围、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避开单词量过多、难度过大的短文,应该选择以短句为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使小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增强小学生对英语阅读的信心。对于刚学习英语的小学生,还可以选择带有图画的小短文,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完“Telephonecall”一文,老师给学生准备一个奥特曼面具,然后问同学们谁喜欢带这个面具呢?小学生纷纷回答:我、我、我,老师说:谁来读完这篇文章就给谁戴上这个面具,这时小学生都争着来读。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期练习,尝试大量阅读后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作为小学生应从一开始的英语学习中就开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一定要保证每天都阅读三五篇材料(简单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阅读材料的难度在开始选择简单的,太难或太简单都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是要求学生自觉学习,学生是受教育者,尤其是培养阅读习惯,更需要学生坚持。比如:晨读对英语来说英语是黄金时间,小学生坚持每天早晨可以读几篇课文,这样既能增加对文章的记忆,又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4、扩展课外阅读

教师除了教小学课本中精选文章外,还应给学生选择一定的材料进行课外阅读,将课本内容作为基础,课外阅读作为丰富和拓展自己阅读能力的助手。小学生还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总是于新鲜事物怀有很大的好奇心,而且想象力丰富,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大胆的去接触新鲜事物,积极的感受英语界的环境。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内容过于死板、枯燥,小学生刚学习英语的热情就会退缩,这时候课外阅读重新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学生学完“colour”这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关于山水的文章(有花草树木都带颜色),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英语阅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既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又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手段之一。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看起来是件简单而平庸的事情,但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话题。在小学阶段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从阅读的过程中寻求阅读的乐趣,保持阅读的兴趣,对于小学英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要长期坚持,急于求成或漫无目的的阅读不仅不能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反而会使小学生更讨厌学习英语。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智力差异,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将课内、外阅读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教师的正确有效引导,从而进一步培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正确阅读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梅.浅谈小学中段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9月.

[2]程国娟.浅谈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11月.

4.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 篇四

桂一芳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中文摘要:建筑对人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人类对其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建筑艺术教学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也不及其他艺术形式。因此提出对高中美术课程中建筑艺术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旨在加强基础美术教育中对建筑艺术教学的重视。本文从教学理念谈起,重在因此而提出的一些像建筑师那样思考、研究和理解建筑的方法。本着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原则,建议在高中建筑艺术教学中安排实践考察和建筑模型制作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和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和感悟建筑。

关键词:建筑艺术 建筑师 教学 生活 思路 方法

一、教学理念

美术课程中对任何一个门类都不能孤立的安排课程内容。建筑艺术课程更是如此,如果能把创作、历史及批评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将会优化教学效果。从不同的甚至与建筑无关的方面研究和思考建筑,在教学风格上,建筑审美和建筑技术同等重要,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超越建筑本体论,延伸到对相关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多方面的深层理解的层面。

1995年,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及其教育》中则更多从美术自身价值的角度提出“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即融合情感、智力、技术创造,四个价值系统于一体,注意它们之间综合效应、群体功能的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建筑艺术的特点,尝试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学生对绘画、雕塑等作品的认识,无论怎样都会有距离感,都觉得与自己的生活太遥远。我们生活的环境其实主要是建筑物的环境,而我们的美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忽视我们身边的艺术、生活的环境而只是关注和欣赏历史名作,这只能使教育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血肉,尤其是艺术教育更加应该注重与生活联系。

建筑具有最广阔的生活基础,它与人类的全部生活都发生联系。建筑的这种功能性,有别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而一直贯穿其始终。因此它与生活的密切程度位居其他艺术形式之首。1

《艺术课程标准》中的特点重视艺术学科间融合的趋势,注重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改变原来艺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制定“艺术与生活”的学习目标。2艺术本源于生活,并成就于生活,因而综合化的艺术教育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3注重生活既注重情感。这样的艺术教育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围绕在建筑中生活,视野里都是建筑。每个人一出生就和建筑结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建筑艺术的这种与人们生活的紧密性,尝试从身边的建筑讲起,有感而发,从而激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和热爱。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建筑专业的广阔性恐怕是一两篇文章难以说得清的,技术、艺术、哲学、政治、制度、历史、环境等,可以说世界上的什么事情都与建筑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外部的造型、内部的空间、物理的构建,而且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的综合体,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

曾有过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案例:上海市番禺中学开设了一些样本课程,其中有“建筑艺术”,并成立了以美术教师任组长的教学组,定时、定点集体备课。教学组的七八个教师分别来自物理、数学、生化、心理、科技、史地、美术,面对一个同样的教育主题或教学内容,从各自的学科知 12 杨辛 谢孟 主编.艺术欣赏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5.程明太 林桂光 主编 艺术综合教学探究—课程研究/课例与评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1 3 程明太 林桂光 主编 艺术综合教学探究—课程研究/课例与评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42

识、思维方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展开讨论,然后由各位教师设计出带有个性的教学计划,并实施教学。4这种统整的教学安排,学生可以将所习得的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加以联结统整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且能开发更宽广的学习领域及组织思考。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建筑理应了解它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教学中如果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了解建筑艺术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3.注重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国家领导及教育部门一直都在强调,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05年的教师节,温总理考察乡村中小学时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思维。这就是启发式教育。”当学生们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便走上前去和同学们攀谈起来:“动手太重要了,同学们考试成绩都不错,但有一个缺陷就是动手能力比较差。要敢于动手,不要怕做错,自己想办法去完成,这就是培养创造能力。这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

动手去做的课程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只有亲自动手尝试,才能激发兴趣,主动思考和探索。其实不论是什么学科,学生都是喜欢动手去做的。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教学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以及各学校和各地区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4.注重培养实践的能力

柏拉图曾说:“生活应该当成游戏来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建筑艺术教学当成生活来过。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实在在的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尝试对所在学校、家庭或城市的某个建筑进行实体研究,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教学思路

(一)像建筑师一样思考

我们都有过小时候搭积木、过家家的经历,我女儿有一次被哥哥安排进了行李箱,急的大人找不着。人在小的时候总喜欢搭建一个小小的空间,如果这个空间能钻进去,就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了,那种感觉恐怕只有童年时才有体会。可能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这种当“建筑师”的经历。因此在分析或欣赏建筑或建造建筑时。试着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帮助。

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不同于像许多其他职业者一样思考,因为建筑师就是一个设法创作一件艺术品的多面手,这件艺术品要满足许多人们的要求。建筑涉及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5英国的著名记者小说家查尔斯.爱德华.蒙塔古也说过:比起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建筑中会让人发现更多的东西。

建筑师开始设计过程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人。同样小时候过家家、钻洞洞,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家家或洞洞人能否钻得进去。这个世界是人类的,这个环境是人类的,建筑是为人类服务的。作家赵鑫珊曾写了一本关于建筑美学的著作,叫《人→屋→世界》,“人”居首位。他说:建筑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这才是人本主义建筑哲学和建筑美学的灵魂。建筑师是创造空间的人,业主是消费空间的人,周围环境是社会的人。吴玉成先生在为《建筑的艺术观》作译序时也讲到:在追究建筑的美与建筑的美感经验时似乎不得不追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建筑要了解这些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都是围绕着建筑而发生的关系,其实就是建筑与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只有了解了建筑周围这些人与环境的关系后,才能做出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丹麦设计师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讲到,建筑设计正确的规划流程应首先是生活和空间,其次才是建筑本身。

那么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考虑了,先从和建筑有关系的人分析,是哪个建筑师设计的?其次这个建筑物是为谁设计的或是谁在使用、使用过的?他们在这里发生过什么事件?

再试着分析地点和环境。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到实地参观、考察,只有在实地走过,并尝试对当地地形、交通、气候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后再做规划,才可有较合理预算和设计。任何建筑都存在于一定范围的空间中,在它还没建造出来前,就已经依赖或决定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了。法律规则、经济状况 4 转自尹少淳.美术学科教育学新编【M】327周兴茂.激活美术课堂的行为的研究 走进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领地【C】//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全国美术教育新课程优秀论文集.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33.5 【美】豪.鲍克斯.像建筑师那样思考【M】.姜卫平.唐 伟 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105.等都是建筑师在了解和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时考虑的因素。

了解这些内容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看似太过专业和复杂。其实在分析作品时结合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来考虑,更有助于了解建筑的形制的特点。

“建筑属于这个世界,诉说着关于世界的种种”。6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这样一个实地考察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建筑设计前后的过程,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发生的种种关系,了解建筑与相关学科的逻辑,进而使所学多种学科、知识有效进行整合。

(二)像建筑师那样研究和理解建筑

学会了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再学习些建筑师研究和分析建筑物的方法,在教学中一定会受到不一样的启发。

1.设法了解人们为什么建造它,它在社会中过去和现在的功能。注意观察它和周围建筑物和环境发生的关系。

2.走在街上把视线上移,抬起头走路。

3.通过不同空间的大小和形状来感觉空间。通过说话时的回响,光线在建筑物中的跳动感受建筑。4.观察建筑物的结构,思考建筑物是如何承重的。

5.思考建筑材料的作用。(材料是人工还是天然?是巨大厚重还是轻薄柔软?是受压力还是张力?材料的颜色?是温暖还是冰冷的?)

6.思考建筑物是如何建造的?(是钢结构还是混凝土?是手工砖泥还是机械浇筑的? 7.你正在观察的建筑物历史上是否有先例。8.分析你正在观察的建筑物的组成、比例、韵律。9.观察建筑物位置的得体性。

10.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这座建筑物与众不同。

(注:以上10条方法参考《像建筑师那样思考》【美】豪.鲍克斯著)比如对所在学校的某座教学楼按如上方法进行全面分析,然后画出它的平面图、侧视图并制作其模型。实践会带来一种满足感,实践中也会体会到荣誉感。学生只有受过实践的磨砺,才能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所有。

(三)有感而发

建筑不是只靠视觉来品味的。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让人的感官全部动起来,应该把至今为止经历过的场所的记忆全部动员起来品味建筑。即使你只是注视着建筑,你也肯定不断地受到其他感觉的作用。看见粗犷的混凝土墙壁,你能品味到粗糙的触感,从厚毛的地毯上体味到暖意,从金属的扶手中品味到冰冷和尖锐的声响,从木材的肌质中体会那种木材应有的柔软感和品味那个木材特有的香味儿。7在教学中力图使学生全方位的品味建筑,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建筑师查理.摩尔曾描述他的建筑学教育方法是“把学生带到建筑物所在地,并聆听人们的讲解。”通过旅行、阅读、绘图、理论分析、深入思考、交谈来观察和理解建筑非常关键——当然,最重要的学习来自视觉。马丁.克莫斯教授曾经说:如果你从未见一座伟大的建筑,你怎么设计一座伟大的建筑呢?

谁都不会想到著名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先生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而是自学的。在他的《邂逅建筑》一文中写到:“我20多岁时,第一次来到西欧旅行,在朗香教堂里体验了强烈的空间感受。不仅是朗香教堂,从年轻时起,我不间断地到各地旅行,游历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和城市,这些经历铸造了我当建筑师的血与肉。每个建筑都召唤着我、引导着我,吸引我走进了建筑世界。”他说只要有兴趣的吸引,不受任何束缚,把自己的想法率直地投入到建筑中。可见兴趣对于了解一件事物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只要有兴趣,就能发现建筑中的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到一座美丽的城市走访一座美丽的建筑时,总有一种莫名的喜悦,这就是建筑带给我们的最直接感受。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旅游时的得意照片拿来,研究照片背景中建筑的图像样式,也一定会有所启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取 67Stanley Abercrombie 建筑的艺术观【M】吴玉成 译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129.【日】松山岩..建筑学的教科书【M】包慕萍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7.8 【美】豪.鲍克斯.像建筑师那样思考【M】.姜卫平.唐 伟(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26.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尤为重要,或许这些建筑是学生以前听说过却又不太了解的,这样的作品学生更有一种想进一步了解它的愿望。这样条件下的教学效果才可能会是事半功倍呢。

(四)制作或描述建筑模型

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是通过努力创作美术作品而得以提高的。9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建筑时感受其结构,不管是高楼大厦还是茅草小屋,建筑物和人一样都是有骨骼的,其骨骼就是结构,即使学生不太懂得有关数学和力学的知识,也会明白其中哪个部分若不合理,那个骨架就会变形以至损坏,正如小时候搭积木、在沙滩上堆沙丘的道理一样。

中国自古就有“营建教育”的传统。古代营建教育重视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训练,重视运用模型手段来表达、完善设计,更重视建筑形式和结构的完整统一。通过制作模型,学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建筑的空间结构及特征。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的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领略到自己亲手搭建起来的体块在阳光下的辉煌与正确、聪明的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恐怕是学生时代永远忘不了的记忆。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美术教育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不论采取什么方法,从总体原则上看,首先是要重视直观,如学生能有心灵上的触动,才会有所感悟。感性观察是思维探索和理解世界的首要途径。10只有在感悟的基础上才能体味出些科学道理。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实证。简单的说其实就是先感性观察,再做理性总结。阿恩海姆在《对美术教学的意见》中也曾说过理性与感性观察的相互依赖的意义,而且在每一课教学中都应使理性与感性相互作用。

建筑艺术教学同样也遵循这样的原则,从某种情况上看更应注重直观性、科学性。在教学中根据以上规则尝试运用以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艺术的兴趣 1.主动选择

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很多,主要目的是使他们有主动感。每个人都不愿被命令做一些事情,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较多的学习内容,或者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提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尝试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然后提出要求。虽然这种作法可能会给教师带来麻烦,可是只要学生有了自主感,后面的学习就会变的主动了。

2.实践探索

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只有经过实践的体验,才能切实领略那种无语言状的成就感。通过实践的经历,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加强对建筑艺术兴趣,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研究和理解建筑

观察建筑物的比例、结构、韵律,观察它的材质,观察它与周围环境、建筑物的关系等。体验建筑物空间的大小、形状,感受其材质的冷暖、软硬与松紧。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建筑。如:建筑本身就是个大系统,从这个大系统分成若干小系统如:环境、功能、形式、技术等,以下逐一分析。

鼓励学生大胆地幻想。平时人们常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每个人都爱幻想,中学生更是如此,其实幻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幻想是创造的基础。幻想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新的事物,激发学生做出新的努力。

(三)进行建筑模型的训练

建筑是表现空间的艺术,建筑模型是表现建筑的艺术品。每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创造性的设计建筑。儿童小时候搭建积木、垒筑沙堆恐怕就是最早的制作建筑模型的活动,而这些游戏活动是无师自通的,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制作建筑模型的天赋。

910 【美】布朗 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1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郭小平翟灿 熊蕾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1.语言描述

如果教学过程受到材料和场地限制,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随意想象自己的设计。这种方法想象的空间更大,有些可能无法通过实践来控制,可能不切实际,但可以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

2.纸质模型

纸质材料是建筑模型简便易行的理想材料。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比较容易操作实行。纸质模型制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市场上买来的各种建筑模型套材,一种就是自己设计画线、制图后在进行制作的模型。这两种模型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酌情安排。

3.媒体制作

建筑模型利用媒体创建模型时最常用的是3ds Max软件,其次还有Auto CAD软件等。3ds Max软件提供了强大的三维建筑模型、动画设计、渲染等功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使用3ds Max软件,也只是使用到整个软件功能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只要熟练运用其中的一些命令技巧,就可以创造出精美的模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媒体制作建筑模型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建筑艺术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建筑内容本身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小,加上各地区各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让学生实地体验建筑及制作建筑模型,具体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资金的投入暂且不谈,首先在课时上就可能无法实现,甚至有些天方夜谭。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力图尽最大可能使美术创造适合学校的教学状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了学生高质量的全面发展,也希望能得到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在美国开设美术的地方,学校为之付出了„„美术创作要么适合学校而存在要么被淘汰。11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程中进行建筑艺术课程教学需要得到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才有可能实施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理应尽其所能。衷心希望我们的美术教育事业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布朗.科赞尼克[美].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17.2葛介康,杨雍国,姜招银.少年建筑模型制作[M].2006.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程明太,林桂光.主编.艺术综合教学探究—课程研究/课例与评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2 3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4豪.鲍克斯[美].像建筑师那样思考[M].姜卫平,唐伟.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105.5 Stanley Abercrombie,建筑的艺术观[M].吴玉成.译.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129.6 松山岩[日].建筑学的教科书[M].包慕萍,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7.7杨辛,谢孟.主编.艺术欣赏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8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9玉珮珩.城与园[M].天津大学出版社

5.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 篇五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写作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写作能力。

一、精读范文,积累写作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最佳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结构中,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感悟范文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通过阅读、分析、研究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从而掌握文章的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写,分别抓住了每个地方,每个季节的景物特点,以总分总的方式成篇的写作技巧。这样,使学生积累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广泛阅读,丰富语言材料

写作是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就很难写出好文章来。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词达一万六千个,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很难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所以,我提倡学生在读书时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些好的词、句、段落等,要求学生背诵,并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运用。每学完 1

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并背诵积累,初步学习运用。如学了“络绎不绝、兴高采烈、焕然一新”等词语后,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描写家乡的街道、集市或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都用上了这些词语,从而使作文更具体、更生动了。

三、仿写创新,多种方式练笔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初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讲,我倡导学生仿写。当然,模仿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一味地模仿,不会创新,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我们强调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使学生形成好的文风。要突出以下仿写创新形式。

1、仿句式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常见的关连句子、简单的并列句子,熟读甚至会背诵,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仿写。如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仿照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描写一次课间活动,使学生在习作中体会了句式的用法,学生习作的语言更精彩了。

2、仿段落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范文中精彩片段,或饶有趣味的段落,练习仿写。让学生选择一个使其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段话,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及其得到的感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落概念,提高构段的能力。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

一课,引导学生写精彩片段的感悟,通过联系自己经历的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写出来的感想真实可信,十分感人。

3、仿顺序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变换顺序、方位顺序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说钓鱼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的要素,并引导学生在写事的习作中把这些要素写清楚,使学生在习作中掌握了思路,知道了如何去写。

四、培养兴趣,激发习作欲望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时,他们才能怀着积极的情绪,愉快地去写。因此,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运用教材习作资源进行练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写作能力。

1、变换文体练习写

作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写作,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变换文体练习写,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如《鲸》一文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由于本文是说明文,内容较枯燥。因此,我就请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用第一人称来介绍鲸。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在引导学生改变文体练习写的过程中,教师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引导学生进行改变文体练习写作,以兴趣为动力,激发学生改变文体习作的欲望,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教学《秋思》这首古诗,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这首诗写成一篇现代文,不但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我还结合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把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改写成其他文体,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2、发挥想象拓展写

教师指导作文,应充分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生活蓝天上翱翔。例如《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美丽的故乡、优美的文字,让学生陶醉其间,惊叹不已,学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采茶女的情景,野花开满山野的情景……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场景描写,对课文进行二次创作,将其中一个场景加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描绘,从而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山野气息。

6.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 篇六

【摘要】小学语文,是孩童打开文字这扇大门的开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而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方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未来对语文阅读的兴趣程度以及成绩的提高,所以说,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教师省去很多时间来教导学生对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时候又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11-01

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日后在语言文字鉴赏能力上少走很多的弯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也会有很多的好处,免去日后在不必要的场合闹出笑话来,如此,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便成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关键点所在,选择恰当教学方法的首要前提,便是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的能力,提高教学上的质量。

一、引导学生对文字的积累

虽然明面上说的是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但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学生只有先认识了字,才能够在接下来在段落上鉴赏透析,而小学生认识的字词总归是有限的,有些时候甚至连写作业的时候都会用拼音来注释。这就需要教师来督促,让每个小组都拥有一本字典,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每个人都拥有一本字典,不光是了解字词的读音与写法,主要是让学生多读多背,同时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引导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积累。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都非常听教师的话,同时也非常好学的,这样可以通过以一些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文字鉴赏的能力,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学生的不足,最终培养成为一种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这样子,他们才会愿意学,想积累,培养了他们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就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

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学生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就要对语言文字鉴赏能力有所兴趣,在拥有兴趣之后,学生才会有所动力去学习,而这便是推动学生获取新知的动力源,才会在求知的这条道路上达到一个新的彼岸。在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脉搏”,要让他们感兴趣,同时又不能够太过偏科,在学习导向上下功夫,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阅读,把“逼迫阅读”转化为“渴望阅读”[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我看来,要把握好阅读前、阅读时和阅读后这三个关键点。当学生在阅读前时,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可以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所疑问,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加深他们对兴趣的激发。当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围绕课文的中心目标,提出相对的疑问,刺激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渴望。当阅读过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加强他们对语言文字鉴赏的能力,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冲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更加独立自主的去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语言文字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鉴赏能力,指的无非就是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和美丑进行鉴别与欣赏的能力,相对而言,这已经属于一种相对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了。并不是说它是一种相对较高的层次,教师就不去讲解与引导,很多小学的语文教师都会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只要等到学生上了初中,初中的语文老师就会讲解,现在只需要懂一些肤浅的知识就可以了,这样的事情,简直大错特错,无论是什么,都要从小开始学习,或多或少的接触,让学生提早开始培养这种能力,同时在这样的影响下,也能够在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等非常重要的品性。

四、引导学生对理解能力的认识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所感知的书面语言符合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的思维活动,主要的便是学生能理解的词语、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一般要经历由语言到思维、形式到内容、外表到内部、部分到整体,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循环。这一步在整个阅读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以说是阅读链中的瓶颈,直接制约下一步阅读能力的形成[2]。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在语言鉴赏能力培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而学生由于理解的词语、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等能力上的欠缺,导致这他们在阅读上的困扰,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是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因为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而打败,凸显问题的时间越长久,学生们便越会对阅读开始产生厌倦甚至厌恶,这一点,既不是教师们愿意看到的,也同样不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

因此对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就变得更加的重要起来,教师们要防止怕麻烦,虽然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是固定的,但是对语言的结构,词语的意思却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们要抓住这个关键点,让学生们对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引起兴趣,比如根据课文中的某一段落,某一句子,像“孔乙己”那样,将这些段落、这些句子给全部吃透,让他们在感受到汉字文化所带来的震撼的同时,还能够学到东西,真正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们对语言文字鉴赏的能力。

五、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前要搜集大量的与作品有关的音像资料,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字词的含义,先读通、读熟、再领悟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尝试进入作者的内心去感悟作者、感悟作品。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要循序渐进,不断的深入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轻松而且欢乐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同时,教师们也要懂得适当的“放权”,让课堂拥有学生们的“话语权”,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宕军.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42-243

7.对安全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篇七

作为一安全管理人员,职工们的安全是我的首要任务。“211”工作法的推出,给我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职工思想上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211”工作法来执行,开展好“周一”安全活动和生产班组HSE活动,在推行“HSE作业计划书”和岗位危害识别卡。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自身工作情况,组织基层班组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例如班组与班组之间比谁的HSE活动的落实好,班前讲话的针对性强,班中检查的有效性高,危害识别的实用性强。职工和职工之间比比谁的HSE观察细致,发现问题准确,语言交流和谐,纠正违章行为及时。关于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组织班组员工互相打分的形势,对同事一周的安全工作进行评分,班组的职工天天工作在一起,是最能了解一个人工作中是否注重安全的人。进行一周一评分,评分的结果现场宣布,对每名职工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出教育,让其认识到错误,以后改正过来。

8.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 篇八

长期以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实施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英语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对于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跨国文化意识等人文精神较少涉及,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英语能力、英语水平提高了,但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目前使用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词汇量大,信息获取量多,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素质要求比较高,而小学阶段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单词遗忘得快,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差,在没有外部语言环境下要将一门外语学扎实,必须依赖除上课、教材外的大量信息输入,一定量的课外语言信息资源的补充就有了必要性与现实性了。随着英语重要性的逐渐被广大家长、学生所认识和接受,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学生手中的英语读物和音像资料除了课本之外也正在逐渐增多,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和紧张,对这些读物没有引起必要的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自主、合理运用这些资料的能力和耐心,据我发现,这些课外的学习材料大多并没有被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因此,基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大文科”环境建设的要求,我校英语教研组结合县“十一五”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果断地把“在英语阅读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教师通过科学的指导,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英语阅读教学有导读、掠读、检索读、细读等,但是对学习英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用讲如此多的技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1

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动画 和文章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等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科普知识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总之,推荐的材料要遵循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原则,从易到难,逐步递增。切记不可心急,一次不能贪多。

2.推荐图书要把握时机和方式。

首先是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其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课后推荐相关的阅读内容,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推荐的方式有三点。首先是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给三四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小红帽》、《拇指姑娘》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看“安徒生童话故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是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第三,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有必要的指导和技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要想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就需要想方设法营造课外英语阅读的氛围,要与家长一起营造英语阅读重要性的舆论,同时要树立英语阅读的榜样。就其地位而言,教师的英语阅读更为重要。教师要带头阅读,才能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喜爱阅读,才能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教师把感情融入了朗读,才能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的阅读行为能够感染学生,同学的阅读爱好也是能相互感染。所以教师要先引导那些生而好的学生,使他们首先养成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来感染其他同学,从而逐步引导更多的学生喜爱英语阅读,加深英语阅读的氛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英语书香校园了。

三、传授自主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是课外阅读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主要应教会他们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读记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升其创造能力。

四、落实阅读检查,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感受快乐、享受成功。

1、利用“故事会”,培养阅读兴趣。是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经常结合口语秀比赛和课本剧比赛,召开各式各样的“故事会”。让学生把阅读的输入转化为说的形式输出。

2、开展“介绍会”,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会的形式虽好,但毕竟不能天天开。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机会。我班每天的英语课都有5分钟是属于学生的,把“Every day English ”成为固定模式,每天两位同学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这不仅仅激发了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

3、举办“朗诵会”,扩大阅读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老

师的指导下,在英语课上适时开展朗读比赛,可以是师生比,也可以是男女生对抗,总之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展览优秀读书笔记,享受成功喜悦。

5、取得家长共识,维护阅读兴趣。孩子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还需要精心的呵护,所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开学初,我专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开了一次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这除了实践、考察等方法外,最简单最能付诸实现的就是大量地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坚持这样做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9.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想法论文 篇九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读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二)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三)在讲读和口语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

(四)复述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五)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并逐步向课文拓展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三)课前精心设计导语

(四)精讲多读,读出感情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四、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20×2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着重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等这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关键字】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摆在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

20×25

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当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现将我将我的几点体会简述如下:

一、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

20×25 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清人陆世仪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多作储备,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才有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20×25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的理解和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做到逐句逐段读懂课文,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二)、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美的情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与理解,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讲授二年级的上册《坐井观天》时,文章出现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我事先准备好了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让学生来扮演青蛙和小鸟的角色来对话,同学们一看到青蛙和小鸟的头饰,都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他们戴上头饰来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看哪一

20×25

组表演的语气最形象,结果小朋友表演的各有各的特点,有的还带上了动作,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青蛙和小鸟的语气也表演的活灵活现,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同学们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后会说些什么,小朋友都争着抢着要说,而且说的有声有色。

在比如讲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我把读的重点放在了四次对话上,第一次是小鸟和大树的对话,我引导学生体会天冷了小鸟要去飞去南方了,大树不想让小鸟走,想让小鸟来年还来给他唱歌,大树应该用不舍和留恋的语气读,小鸟应该承诺大树来年春天一定会回来的,应该用真诚的语气读。然后我指名学生读,学生马上就能根据老师的引导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接着第二次是小鸟和树根的对话,我又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鸟要寻找大树的着急的心情,让学生自己揣摩读文的语气,此时已经有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分角色朗读,我指名学生后,读的效果很好,完全体会到了小鸟的仍没找到大树失落和焦急。然后是第三次小鸟和门的对话以及第四次小鸟和小女孩的对话,学生们很聪明,能举一反三地自主体会小鸟的心情,读出感情,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读书的兴趣,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去富有感情地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涵义。

(三)、在讲读和口语训练中激发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自主揣摩、表达,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执教《白公

20×25

鹅》一课,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

1、把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遍;

2、找一找作者笔下白公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因为是简单易懂的文章,学生在读了三遍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大意之后,他们能够准确地找出白公鹅的特点:“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在课上我随机把文章的重点“海军上将的派头”进行板书,并给学生讲“什么是海军上将”,在学生对这个头衔很感兴趣时再让学生读文章,自己找从哪些地方体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鹅的走路姿势“慢条斯理”,走过泥泞的路也沾泥,有狗在后面追也从不跑等等。通过学生感兴趣地找读,很快找出了鹅的高傲。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训练了感兴趣地读书,让学生在找读过程中体会成功感和满足感,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四)、复述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比如在讲第三单元童话课文的时候,课堂上讲完了生字词后,每一篇童话我都会让学生去复述,因为复述既检验的他们读课文的效果,又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讲故事能力的机会。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表达,他们很善于说,虽然有的时候说的没有条理,但经过老师的点拨之后,能够把一个故事复述的非常完美。更有甚者可以进行续编。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就出现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在学习童话的基础上进行续编。学生在复述了课文内容之后也觉得故事似乎没有讲完,意犹未尽,就主动地进行了续编,有个别学生续编的童话情节跌宕起伏,让老师和同学们都瞠目结舌。

(五)、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20×25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出来。如:通过《观潮》、《桂林山水》等课文的赏析,引导学生领略神奇的自然,壮丽的山河;通过《黄继光》、《罗盛教》等人物的剖析,引导学生学习浴血奋战的英雄,舍己为人的战士;通过《落花生》、《养花》等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为人的根本,处事的哲理;通过《草船借箭》、《开国大典》等故事的解读,引导学生牢记古今之历史,民族之荣辱„„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宝贵素材。在学生感动于文本,沉醉于课堂时,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得到培养,从而增进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能力。除外,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课件背景下感受语文的美,以美的语文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并逐步向课文拓展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

20×25

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

20×25

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前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总是放心不下的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讲读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时。我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说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交流讨论,我再做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轻松愉快。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20×25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所以平时,教师帮助学生选好课文读物也是很重要的,依照不同年龄阶段推荐不同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简介文章内容,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小学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只有了解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

20×25

生阅读不同书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四、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这位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学语言,即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学生语文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淀语文素养,才能唤醒学生潜在的爱憎、美感和情趣。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0×25

总之,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9页。

3、全国中语会编:《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4、袁振国《教育新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佚名: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6、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7、陈进雄《感悟 积累 运用》,《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

20×25

上一篇:我与汉字的故事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读书笔记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