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之踢毽子

2024-08-12

校本课程之踢毽子(9篇)

1.校本课程之踢毽子 篇一

第一章介绍有关的常识

第一节写字前的准备

3、执笔位置:宜在笔尖上方一寸左右。

4、笔杆与纸面约成45°—50°的夹角,笔杆上方斜靠虎口右侧,即食指根部。笔尖应正面着纸——笔尖的两个半圆颗粒均匀着纸、用力。

5、笔帽套在笔杆上,便于用力,放桌面上易滚动落地。写字之前,要做好钢笔、墨水、纸的准备。

1、钢笔内保证有足够的墨水。使用墨水要固定品牌,不同品牌和不同颜色的墨水不混用,同一颜色不同牌子的也不要混用,否则易沉淀塞笔。吸完水务将墨水瓶盖好,以免落入灰尘,水份蒸发。

2、使用进要注意保护钢笔。不可在硬质的、粗糙的、有油污的或有短纤维的纸上、布上、木板等上写字。写字时把笔帽套在笔杆上,用完或临时离开做其它事时,一定随时套上笔帽,以免笔头水份走失,形成墨水结晶书写不畅或碰坏笔尖。

3、在单页纸上写字或较硬的本上写字,纸下垫一份折起来的报纸或宣纸(10页左右),以增加书写时的弹性,使写出的笔画有粗细的变化。

第二节执笔法和写字姿势

一、钢笔的执笔方法

钢笔的执笔为“三指执笔法”。其余的指起辅助作用。

1、大拇指与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中指弯曲,使它的第一关节从后面抵住笔杆。三指用力均匀,从三个不同方向一齐聚力于笔杆上,即可握住笔。这要求“指实”,便于用力。

2、无名指与小拇指跟着中指同时弯曲,依次紧靠中指。因为五指直接或间接握住笔杆,此时掌心是空的,这叫“掌虚”。“掌虚”便于运笔,尤其是笔杆前后伸缩。注意:执笔切勿过紧,否则影响书写速度与笔画流畅,手还容易疲劳。凡不符合上述方法的执笔即错的,必须纠正。

二、写钢笔字的姿势

总的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1)头正——头部端正,不左右倾斜,目光正视桌面,眼离桌面一尺左右。

(2)身直——上身保持正直,稍向前倾(以髋关结为轴,上身正直前倾),不能趴在桌面上。胸离桌沿一拳距离。

(3)臂开——两臂自然撑开,保持一定距离,左手扶纸(本)。(4)足平——两脚脚掌着地,左右分开约为肩宽。当场示范,学生跟着做,平时注意观察、提醒。

2.校本课程之踢毽子 篇二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中学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之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学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9A-0064-04

品质,原来主要用来指人的思想、行为习性作风所显示的本质。移用到学校校本课程,则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含诸多要素。它是质量、信誉、文化的综合体,外显的是品牌,内隐的是内涵。美术校本课程的品质提升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其中,先进的理念是先导,系统的课程是载体,高效的课堂是阵地,规范的管理是基础,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

作为百年名校,南京市宁海中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四星级高中。自1986年创办美术班至今,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三十年艰苦实践,宁海人始终没有背离美术教育的初衷,逐渐摸索出具有宁海特色的中学美术教育之路。在深入思考、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宁海美术校本课程的品质不断得到提升。

一、理念先导:引领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

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的是教育行为及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学校的价值观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让全体宁海人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愿景,新一届学校领导立足百年宁海的悠久历史,从“文正书院”开始,不断探索百年宁海历史文化积淀,通过阐释“文正内涵”,不断揭示出百年宁海办学底蕴。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近三十年美术办学历程,不断提升美术教育的层次,将美术教育上升到审美教育高度,最终提炼出新时期办学理念:“厚文养正,以美立教”。这一八字理念既切合宁海历史,又折射宁海办学特色,更与新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精神一致,甫一提出,即得到全校上下一致认同。按照这一办学理念,学校各方面工作以其为核心,将“厚文养正,以美立教”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校的品牌特色学科,美术教育教学理应从各方面率先落实这一先进的办学理念。

价值观是学校品质提升的根基,共同价值观是学校愿景的灵魂,共同愿景是规范教育行为、引导学校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指引着美术校本课程品质不断提升。

二、课程完善:规划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

经过三十年的美术班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实践,学校开发并不断完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具体表现在:

美术校本课程特色化。学校现已成功开发富有特色的美术班专业课程、普通班美术课程和美术兴趣活动课程等校本课程,形成“必选兼修、普特并重”的框架结构,形成鲜明宁海特色的校本课程,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美术教师个人特长和优势,成立校考备考团队,每个团队由3—4人组成,安排一名牵头人,形成造型、线条、雕塑等校考研究团队,每个团队开设相应课程菜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美术校本课程体系化。针对美术学生实际,美术班文化课设置通盘考虑,建立高一至高三一体化教学,语数外学科单列(不同于文化班),科学协调文化教学与美术专业教学。因美术班课时与文化班有差异,为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美术班的文化课单独进行集体备课,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出版《艺考之路》等校本教材。学校加强美术班的师资配备,要求语数外老师的教学,原则上不跨文化、美术两类班级,努力培养一批较为成熟的美术教学团队。美术专业课的设置力求丰富,形成体系。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以素描、色彩、速写、设计为主,采用写生(静物、人像、风景等)、临摹、创作(创意素描、创意色彩、创意速写等形式,兼顾教学时间(高一到高三通盘考虑)和考试内容(省统考和校考)的统筹,保证三个年级教学计划周密,科学有序。完备完善的美术校本课程体系,为品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术校本课程品质化。为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内涵,学校挖掘周边高校资源,定期邀请专家讲座、讲学,指导一线教师教学教研,提升教研组的教研水平;成立宁海中学美术馆,借助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宁海中学美术教育基地这一平台,定期组织书画名家进校园活动(如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院长、江苏省文化厅高云副厅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邢健健、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张广才院长等来校讲学),让学生与名家名作面对面交流,提升了学生美术素养;定期组织学生到省美术馆等参加展览,接受艺术浸染;建立安徽查济、宏村和黄田写生基地,清华大学和国内外美术馆等考察基地,不断完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美术校本课程品牌化。协调各种优质的社会资源,为美术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活水。整合社会资源,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续签优质生源基地校、成为北京服装学院生源基地校、南京师范大学教学实践授课基地和省中国画学会美术教育基地。成立宁海中学美术馆,有计划地组织书画名家进校园活动,建立江苏省中国画教育基地,在书画名家进校园基础上,实施名家名作进校园;通过筹划承办清华大学2016年生源基地学校年会,提升美术教育的品牌效应。

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美术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正规比赛,为学有专长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三、课堂优化:坚守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败,就是学校教育的成败。宁海中学之所以能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长盛不衰的成绩,其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在起点上力求高屋建瓴,把美术教学定在高起点上,盯在高目标上,以此为出发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法学法上,走在时代的前沿。其次,注重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科学地制订计划,使学生得到最好的训练,学到根本,以求发展,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同时注意吸收全国全省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再次,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定,到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分析、总结,教学进度目标考核,听课,评课指导,上上下下严格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学生,力求上好每一节课,以最高的效率,达到各阶段的目标。

优化课堂的关键在教师。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的状况决定了美术教育教学的成败。在追求美术课堂优质高效时,学校反复向美术老师宣传,美术教师前提是教师,是教师就要在“教”字上下功夫,作研究,在“师”字上树师德,作表率。美术课堂前提是课堂,是课堂就要符合课堂规范,“我的课堂我做主”,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规范,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教学品质,追求师生在课堂中生命共享,教学相长。

目前,宁海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已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教师保证提前候课,课前预设要求,课中作指导,示范作画,集体对话和个别谈话相结合,课后总结反馈,保证美术课堂优质高效,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点赞。

四、管理严格:保障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

为贯彻办学理念,学校制定了健全的美术教育管理制度,安排一名副校长亲自抓美术教育教学,设立艺教处具体负责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一是美术教育管理制度化。完善了关于学生、教师、教研等管理制度,规范美术教育管理。如《南京市宁海中学美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细则》《南京市宁海中学美术班班主任专业课管理规范细则》《南京市宁海中学美术班学生专业课行为规范细则》《宁海中学画室管理条例》《南京市宁海中学美术班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细则》。特别加强了专业课期间师生教学行为,如提前候课、课中不随意进出画室;不得使用任何电子产品,包括手机、MP3、PSP等;不得携带零食或其他与专业课无关的物品进画室等。学校特别强调美术教师要承担起“教”和“管”的职责,遵守课堂规范。相关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管理有规可依,便于检查反馈。

二是美术教学管理目标化。管理目标共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整个美术教研组实行团队负责、目标管理。每个年级安排一名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负责整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校长室、艺教处对三个年级实行跟踪管理,定期绩效考核。目前,整个三个团队责任明确,既分工,又合作,工作氛围和谐向上。其次是对每个年级组实行目标管理。即在校长室的指导下,根据历届美术高考情况,从高一开始,给三个年级制定美术高考目标,目标突出三大美院,特别是清华美院的达线人数,以此引领各年级美术教学。制定目标时,注重加强高中一、二年级过程性管理,每学期正常举行美术期末考试,与文化课一样进行质量分析和过程奖励。最后是对班级组实行目标管理。年级根据学校下达的目标,再根据班级实际,将年级目标层层分解到各班级,班主任通过班会等形式,制定各班的美术高考目标,并将学生个体目标公布上墙,确保班班有目标,人人有方向。

三是过程管理常态化。首先,艺教处安排专人对一日常规进行检查,每天将检查情况记录在册,确保检查常态化。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和美术任课教师,在表扬先进的同时,指出管理中存在问题,要求及时整改,保证反馈常态化,为美术专业课的有序高效提供有力保障。

五、文化认同:深化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要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品位,提出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要有较高的站位。学校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动员美术教师参与活动,努力让美术教师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好每次会议,明确会议主题,聚焦组内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示范,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用新常态引领新思维,提出新要求。针对外聘教师人多不便集中的现状,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努力增强外聘教师的归属感,如完全以实绩论英雄,大胆启用外聘教师担当高三毕业班教学;努力提升外聘教师待遇、积极寻求空间,打通外聘教师“转正”的绿色通道……通过上述举措,努力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凝练文化共识,形成新时期宁海精神(不甘人后,负重攀登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求实精神;敬岗爱业,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断深化美术校本的品质提升。

六、学生成长:展示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

要促进学生幸福成长就要致力于他们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学校品质提升的一个核心目标。学生是校本课程的最终指向,他们是校本课程的参与者、监督者、评价者和受益者,没有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校本课程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多年来,美术夏令营和冬令营、学生西画兴趣小组、国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摄影兴趣小组、动漫兴趣小组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除在校开展讲座、创作比赛等活动外,还组织学生在校“艺园”里陈列、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文化。

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赢得广泛赞誉。积极参加亚青、青奥活动。吴悠同学成为亚青火炬的设计者,吉子艺同学成为青奥火炬传递标识设计者,参加青奥国礼图案创作,有11幅作品入选,柳菁菁同学成为青奥颁奖礼服设计者。承办南京市青奥组委会安排的“迎青奥· 阿根廷小屋“展示活动,学生设计的 “阿根廷小屋”,因创意独特,个性鲜明,赢得游客“不愧是宁海中学学生”的赞叹。受邀参加《扬子晚报》全国两会特刊江苏符号手绘,有36幅作品入选发表。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斐然。在国内外的青少年艺术活动大展、大赛中,我校学生的作品荣获各级各类奖项数不胜数,赢得了荣誉,得到了表彰。如第十八届全国书画比赛有15人获一等奖,第十九届全国书画比赛有17人获一等奖,米兰世博会绘画比赛有7人获得大奖,均列全省第一。

近三十年美术办学,学校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了数千名优秀学子,包括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四川美院、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培养了33名优秀清华学子。2015年美术省统考100%过关,包揽全省前四名,均分居全省第一。1人被清华美院录取,7人被中央美院录取,22人被中国美院录取。宁海学子,秉承宁海中学踏实勤勉的学风和浓郁深沉的艺术修养,赢得各大高校的赞誉。通过美术特色办学,使大量学有专长的学生避免了“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的高考竞争状况,圆了一大批文化相对较弱、而美术学有专长同学的大学梦,实现了一般普通高中所难以实现的办学理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时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宁海而言,这一短暂历程可以定格为永恒的画卷。宁海人将坚守“厚文养正,以美立教”办学理念,以“美术创班三十年”为契机,继续以“美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研究”为突破口,切入点,不断深化美术办学内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征程上,宁海的美术教育一定能快马加鞭,捷报频传。

责任编辑:徐瑞泰

Abstract: Nanjing Ninghai Middle School sticks to the advanced aesthetic idea, and constructs the fine arts courses with such features as characteristics, system, quality, and brand.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school-based art courses, our school optimizes classroom teaching, regulates curriculum management, and enhances cultural identity. As a result,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approach to art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discovered.

4.踢毽子特色课程教育理念 篇四

——踢毽子

课程名称:踢毽子 课程类型:体育类社团

授课对象:寨底学校1-6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每周二课时 执教教师:申国玉 焦慧沄

一、课程开发背景及意义

踢毽子运动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健身活动,历史悠久,宋代集市上就有专卖毽子的店铺,明清时开始有正式的踢毽子比赛,如今社会上男女老少都能踢上几脚。踢毽子时,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踢毽子可以健脑,并能锻炼精神高度集中,增强反应能力。踢毽子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很大的娱乐性,不必与人争抢冲撞,运动量可随意控制,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学校单位可以组织比赛,他的优越性是其他体育活动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选择。学校开展此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避免课余学生相互吵闹,发生意外。对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校园文明是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花样踢毽子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灵敏、力量等素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2.提高学生参与花样踢毽子运动的兴趣,使其树立终身锻炼体育意识,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在花样踢毽子运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4.遵守活动规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

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的条件简单,利于实施。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依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不求投入太大,但求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发展性原则

本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促进发展的舞台,能够促进学生自我身心发展和运动能力,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3.合作性原则

本课程的实施,尤其强调学生间相互配合,重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动作要领,动作技巧,重在亲身体验,在实践体验中掌握方法,无处技巧,形成自如的动作。2.学生在小组比赛与竞争中互相切磋,互相学习。

3.小组合作,相互指导,共同提高,并发挥想象,创造出新花样。

四、课程内容

(一)单脚内侧踢

一、课程要点:

学习单脚内侧踢的方法

二、具体目标:

1.让学生掌握单脚内侧踢的方法。2.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3.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和展示所学动作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方式:

1.教师示范单脚内侧踢的动作方法,学生模仿练习。2.教师根据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指导。3.采用定时计数或定数计时的方式练习

四、授课时数:4课时

(二)双脚内侧盘踢

一、课程要点: 学习双脚内侧盘踢的方法

二、具体目标: 1.让学生掌握双脚内侧盘踢的方法。2.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3.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三、教学方式:

1.教师示范双脚内侧盘踢的动作方法,学生模仿练习。2.教师根据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指导。3.采用定时计数或定数计时的方式练习

四、授课时数:6课时

(三)膝盖互换磕

一、课程要点: 学习膝盖互换磕踢的方法

二、具体目标:

1.让学生掌握膝盖互换磕踢的方法。2.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3.培养学生展示自我动作的意识。

三、教学方式:

1.教师示范膝盖互换磕踢的动作方法,学生模仿练习。2.教师根据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指导。3.采用定时计数或定数计时的方式练习。

四、授课时数:6课时

五、课程评价建议

(一)教师教学评价

1.课程内容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身体情况,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差异在踢毽子难度和强度上有不同的安排,而且对于针对同年级学生体质有所不同也设置了不同的评价标准。2.教师每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反思进行评价,学期末进行总结。

3.教师每月向学生下发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对教师的满意度。

(二)学生学习评价

1.根据教学对象间的关系,从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三个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包括:出勤、主动参与、意志情感、掌握技能。

2.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评定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关心,互相了解,主动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发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

3.学生对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踢毽子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六、所需条件

5.校本课程之踢毽子 篇五

一、预习检查和故事导入———关注学生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铃一响, 简单问候之后, 教师开始向学生提问:Do you know hedgehogs?Have you ever seen hedgehogs before?What do they look like?What do they eat for food?When are they active?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itle of the book?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Who are they?What’s their relationship?In this story, Amy the Hedgehog Girl, Amy was an amazing girl.Why was she called the hedgehog girl?What was her story with hedgehogs?课前教师已经布置了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忽略生词速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的阅读作业。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和检查学生课前阅读情况以及学生对所读材料的理解。

二、复述课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作业之后, 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故事, 找出故事的3个章节以及它们的标题, 之后教师给出每个章节中出现的若干幅彩色图片, 并配以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帮助学生复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采取的是小组竞赛的形式, 让学生接龙复述故事,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整个故事。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 教师不必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法错误, 而是应该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并借助图片来描述自己读过的内容, 从语篇上去理解文章。

Widdson将语篇定义为各句子加以组合的用法, 强调语篇的语用意义。Van Dijk主张语篇应包括3个方面:语言运用、思想传递和社会交际。根据Cook对篇章的定义, 篇章是一连串连贯的使用中的语言, 在一定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意义, 同时被使用者认为是有目的、有意义、具有统一性的语言。无论哪种形式, 篇章必须是能构成统一的整体的语义意义的语言。从这些语言学家的理论来看, 语篇集功能、形式及意义于一体, 是语言单位, 更是语义单位, 所以语篇阅读是英语阅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文章结构分析———把握文本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对故事的复述, 教师将关键点写在黑板上, 帮助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故事的发展过程, 带领学生分析故事, 由发生到发展到高潮到故事结局。

语篇分析教学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不仅通过外在的衔接手段和结构形式, 推导出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逻辑关系, 达到对文章的字面及释义的理解, 还对文章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对篇章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模仿朗读———感受文章精彩, 品味经典词句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读出故事中所蕴含的感情。教师选取一段录音让学生模仿朗读, 从中挑选出教师认为好的典型句式和精彩语句并说明原因, 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选出他们认为好的词或句并说明原因。教师还可以分析文章中出现的长难句, 结合语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利用故事的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兴趣, 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在快乐阅读之余, 轻松地学习英语, 了解英语。这不仅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更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来解决学生英语阅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五、课后作业———深化主题, 巩固所学知识

对文章整体把握后, 教师要求学生选取故事中他们感兴趣的一个人物, 对其进行性格分析, 或者写一小段文字 (不少于5句话) 来描写关于学生和一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尽可能运用文章中的好词和好句, 使故事中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这些作业成果将在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在这样的英语校本课程的课堂上, 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 而不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根据英语语言教学的规律, 融故事教学、整体教学和朗读教学于一体, 通过故事教学营造一种英语语言氛围, 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完整地听一个故事, 模仿一个故事, 读一个故事, 讲一个故事, 配以有意义的阅读活动, 让学生做到整体输入, 整体吸收, 整体输出, 从而培养英语语感, 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在英语基础教育阶段,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和人文教育, 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一门交际工具。英语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首要目标, 应“以读为本, 拼读领先, 听读结合, 分级加量, 形成语感, 促说带写”:读是手段, 不是目的。以读带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让学生在读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 达到培养语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校本课程之踢毽子 篇六

【关键词】校本课程 时代性 学校发展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71-01

引言

由于一些校本课程理念、对其的投入及师资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校的校本课程现状不同,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后续设计评估等不重视,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校本课程体系,造成了部分学校校本课程内容落后,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学校在校本课程设计时没有与时俱进的考虑学生在未来将面向的社会和世界。如果“教师不生活在未来,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缺乏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消极的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提出开设具有时代性的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时代性的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即学校自身设计的课程,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孙曙,范蔚(2010年)提出校本课程的概念为:“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是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定、自己设计的课程。” [1]

正如我们所说的“教师不生活在未来,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因此时代性的校本课程应该为:实施课程的学校首先应该有根据学生、学校、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和未来进行思考,依托自己学校的实际与特色,面向未来学生的发展,决定和设计多种知识技能如金融、保险、股票,法律等诸多知识技能的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并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不断完善,以带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并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一种校园文化。

二、校本课程发展概述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在英国的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校在校本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有效、科学合理的具有时代性的校本课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的整体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学校专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体系设置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造学校专业、学科设置,使学校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始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升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提升学校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其次,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可以使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和增加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2]如电子商务。当今时代以淘宝网、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流行,人们在享受足不出户购物的同时,社会也在急需一批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学校在校本課程设计和实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努力培养一批即拥有专业能力又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电子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学校在校本课程设置上即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又能体现时代性,使学生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时代性的校本课程设置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统一,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时代发展设计科学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未来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三、以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发展的策略研究

时代性的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对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时代性的校本课程改革策略:

首先,在校本课程中增加时代感较强的多种知识技能的启蒙教育,增强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的适应力。在校本课程设计中融入时代元素如当代金融、保险、投资、股票、法律、旅游、文化交流、电子信息、国学经典,创意动漫等诸多知识技能的启蒙教育,培养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的多元性和不断变革要求人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面对各种挑战的综合能力,在校本课程中融入诸多知识技能的启蒙教育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以挖掘和发展,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涉猎时代发展中的各类与时俱进的文化知识和领域使学生成为多元化和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佼佼者。

其次,学校及教师应具有面向学生未来的前瞻性思维,在校本课程设计和教育中融入时代元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培养具有时代性的人才。总所周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学生,教授学生一些过时的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发现自己学习的知识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如在会计专业日益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当今,部分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仍然在教授手工做账,这无疑就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教师队伍的“时代性”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

最后,时代性的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

四、结语

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学校只有在校本课程中融入时代元素,重视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后续评估完善工作并利用校本课程设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才能促进学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才能使学校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曙,范蔚. 论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131-135.

7.依托课程基地 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篇七

【关键词】课程基地;特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70-02

【作者简介】黄伟,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9)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作为区域推进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探索,正走向学校学习场域建构,形成一种新型校本课程开发模型。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设计,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其意义在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2013年徐州高级中学“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项目被遴选为2013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校以汉画像石为切入点,利用徐州的汉文化优势,以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基础,通过学校汉画像石人文教育基地学科情境、专业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建设、完善,持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先后编写了《汉画像石艺术解读》等校本课程读本,开设了“汉画像石艺术解读”“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汉代三绝”“汉代古乐舞”“汉代车马文化与制作”等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多样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一、搭建课程载体,开发“真”课程

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校本课程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所以校本课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才能成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载体,才能是“真”课程。当前的校本课程多属于“卖方市场”,无论是课程的立项还是课程的具体实施,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长久下来,学生学习热情衰退,学习能力不能得到真正提高,校本课程也就成了“伪”课程。

我们一直以来崇尚“让学生过一种完整的校园生活”,我们主张学生快乐地学习,艺术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课程立项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在开发课程前期我们首先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征求意见,以学生兴趣需求、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确定校本课程开设的范围。在新学期开学之初,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给学生留出选课时间,让学生在网上自主选课,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再组班上课。而上课的地点也多安排在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功能教室,如“汉画像石艺术解读”就在汉画像石人文教育馆里上课,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重视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既包括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也包括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与学校督导评价)。加强校本课程的动态管理,对于评价低的课程,学校采取限时整改直至取消的手段。

二、提供实验平台,打造“好”课程

校本课程应该立足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形成一定的科学素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真正走进学生生命的课程。我们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立足学校特色,涉及国学、哲学、历史、艺术、体育、信息、科技等多个层面,课程实施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尽量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科学发展的动态,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发展”过程中体验成功,提高能力。

我校的“汉代车马文化与制作”课程利用先进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让学生利用电脑软件进行汉车马3D建模,并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采用激光雕刻技术制作零件,再进行黏合、拼装,下一步学校将采购3D打印机直接打印。这一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不仅了解汉代文化知识,还接触了材料力学、热学、化学和物理等学科,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学术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完善课程建模,形成“新”课程

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的主题来源可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可以是单一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无论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都需要从学生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将现有课程基础与开发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不断试验改进,彰显特色,发掘优势,逐步形成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重点,以相关课程为支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型架构。

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遵循“认识欣赏—深入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流程,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建构教学模型。让学生了解汉画像石的相关知识,对汉画像石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和赏析,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应用相关知识,传承和创新这一文化形态。(我校课程基地校本课程的具体建构,请见文末表1。)

四、提供体验平台,构筑成功课程

成功的校本课程应该让学生从行为体验到内心体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意识,形成优良品质,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一名参加过“汉画像石拓片制作”课程的学生说:“原以为拓片制作就是‘复印一幅图,亲身体验过才知道这是一个悉心研磨、耐心操作的创作过程,看到自己的作品一点一点地成形,一点一滴的喜悦在心中汇聚,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还有一位学生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慢慢体味到汉代文化的美丽,深深为家乡的汉文化感到骄傲。”

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始终以特色课程基地为发展平台,紧紧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开展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汉文化中艺术、体育、历史、政治、文学通过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为探究学习提供实验平台,形成有本土文化的资源,有学校基地特色的课程。当然,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必须要精心设计开发、细致落实完善、耐心监管修正,课程才有生命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关于开创高中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3(09).

8.校本课程之踢毽子 篇八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合作开发,校本研修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把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红极一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选修课”开发热潮看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热身运动, 那么在进入21世纪从2001年9月至今的遍及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是否已经促进学校从“活动课程”、“选修课”的开发走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2001年秋季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率先进入课程改革实验, 之后直至2005年末, 该省的大部分县市区的小学已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为此, 从2007年2月起, 课题组充分利用陕西省小教中心承担的“全省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有效资源, 对陕西地区 (涉及到陕南、陕北、关中) 84所小学校长进行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希望能对陕西省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撑。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多数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 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 表现为课程门数过少、类型单一

表一, 显示了84所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基本分布状态。在调查的84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 占学校总体的11.9%;已开发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4所, 占学校总体的81.1%, 校本课程门数从1~40不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规模对“校本课程”的数量有一定影响。办学规模较大, 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较多, 反之则少。其中只有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20和40门, 相应的他们也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学校, 它们分别是:陕西师大附小 (在校生2300人) 和洛川县北关小学 (在校生2100人) , 其他均在20门课程之下, 事实上更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 还有10所学校没有开发任何校本课程。

在问卷中, 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类型分为两大类: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 在拓展性课程下又分出:艺体兴趣拓展课与知识技能拓展课。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 大部分学校开发的课程属于拓展性课程, 占开发课程总数的85.2%, 探究性课程只占开发课程总数的6.8%。在拓展性课程中有53.2%的课程属于艺体兴趣拓展课程, 如:绘画、舞蹈、电子琴、书法、笛子进课堂、体与韵律操、篮球、民俗艺术等等;有32%的课程属于知识技能拓展的课程, 如:阅读、兴趣英语班、数学兴趣班、作文写作、科技发明等。

各校目前存在的"校本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第一, 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较较窄;第二, 校本课程类型缺乏学校与本地特色, 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特长班"的水平上;第三, 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第四, 探究性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水平仍处于经验性的课程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表明, 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有56%的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有17%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将后两项数据加总, 目前至少有73%学校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 为了印证以上结果的有效性,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校是否编写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本性的文件, 有20%左右的校长回答编写过, 这个数据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的结果比较接近, 进一步说明了该问题回答的有效性较高。

也就是说有73%的学校并没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但却开发了所谓的"校本课程"。在问卷设计时, 我们对其中的三所学校进行了访谈、调研, 这三所学校都开发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 但却拿不出像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再结合以上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近乎经验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3.半数多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归因倾向于教师及学校财力两个因素

表二表明, 多数校长认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意识、学校的物力、财力难以保证。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认识相对不足, 可以说这是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良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术确实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之一, 大多数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等方式使教师的这些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但如果学校本身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校长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反思, 这才是学校要真正面临的困难。

对于强调学校财力、物力困难的学校, 还是应当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方面进行。如果将视角紧盯在校内的条件性资源方面, 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多个省市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告诉我们, 有效利用校外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有效解决学校经费相对不足的有力途径。

4.大多数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表三显示, 有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包括:各种图书资料, 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有接近半数的校长认为网络媒体也是目前开发校本课程获取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在"两期义教工程"中通过政府补贴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也确实具备了开发一定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实力;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校长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校外课程专家的介入, 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校长并不认为需要课程专家的帮助;此外表三中显示的占比例较低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民俗名胜乡土资源、各种场馆设施等社会性资源"也与学校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最不被重视的资源。

应当肯定地说, 重视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视校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 尤其是忽视课程专家的引领, 则恰恰容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兴趣班"开发阶段, 而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更进一步发展的"探究性"课程的不重视, 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进入新课程已近7年的陕西省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缺乏整体设计, 零打碎敲, 系统性不强, 总体水平仍处于"兴趣班"、"第二课堂"、"活动课"的开发阶段, 尚未真正进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其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也与学校的办学哲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课程资源等因素有关。我们仅就以上调查的结果, 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层面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情况而规划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 应当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提出, 并通过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的民主讨论之后, 进行修改, 然后进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没有远期和近期计划的课程开发, 只能是随意的、应景的课程开发, 有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等看似轰轰烈烈, 实际缺少内涵, 这样的课程开发在喧闹之后必然走向衰落, 最后销声匿迹。

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 才能保证学校各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协调有序, 课程的目标相互衔接、主题相互映衬, 避免顾此失彼;其次, 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开发校本课程, 能够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应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

(2) 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还需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 这些制度包括: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学校仪器设备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一所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就应当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 而校本课程开发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证, 只有这样, 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规范化、常规化的课程开发之路,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强化,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2.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 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

过去大多数学校将自主开发课程划分为选修课、活动课, 由于选修课与活动课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使得这种划分在理论上讲不符合逻辑。各校可以在原有自主开发课程的基础上,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更多新型的校本课程。具体说可以按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对于陕西省大部分小学而言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方面, 而对于基础性课程则有待于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之后再进行。

(1) 拓展性课程也可称之为丰富性课程, 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来划分, 可以将其分成五个方面的拓展课程:健身课程、博知课程、怡情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其中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 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网页信息浏览, 诗词鉴赏等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 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如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舞蹈表演;摄影、插花、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英语会话、小记者、航模制作、演讲等课程。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大类来划分, 这种划分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并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 避免将课程开设成提高各科考试成绩的补充课程。具体的可以分成:艺体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语言类;民间民俗类;数学应用类等等。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不遵循以上两种分类, 可以开发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拓展性课程, 例如可以开发以"诗教"为主题的系列拓展课程, 包括诗与美食的探究、传统节日蕴诗情、寻找唐诗中的名山秀水、春天中找诗、诗与爱国、毛泽东与诗、诗的吟唱、诗与地理的探究等等。主题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的变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动, 这样既可以淡化课程分类界定不清晰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干扰, 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在某一方面优势的课程资源, 稳扎稳打的开发校本课程。

(2) 探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探究性课程可以分为:小课题研究、社会生活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等类别。

这一类课程目前在陕西省大部分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这一类课程有两种具体的做法, 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探究性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已为校本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10%12%课时数,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7%8%课时数。因此开发专门的探究性课程的政策条件是具备的。此外,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 这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二是将探究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各类课程中。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可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有些课程, 如数学、语文等, 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大胆创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获得进行探究活动必备的技能, 如学会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实验、记录结果, 撰写研究报告等。由于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给予探究性课程足够的重视。

(3) 基础性课程是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再增长的课程, 其范围应与国家课程范围一致或重叠。

开发这一类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改编或新编。但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对强的教育资源实力和课程政策上的自主权利, 否则将难以进行下去。对陕西的大部分学校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不推荐开发此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从全国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看, 总的趋势是江浙一带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要高于内地, 但也仍然处在实践阶段, 还未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理论概括阶段, 因此决不可随意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避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延伸到所有的课程领域,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脱离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实际现状。

3.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 形成地区课程资源平台

在我国,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其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鼓励学校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是较好的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途径之一。其结果就是要形成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资源平台, 使这个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其中共享全部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即可以直接采用课程资源平台中现成的校本课程, 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的改进、创新等等。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 尤其是对那些薄弱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这种"联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也会有很多困难, 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 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技能比较欠缺的话, 则很难在联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通过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通常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主要形式。

(1) 教师的自我反思, 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盲区, 克服在课程开发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是教师之间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 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以开发某一领域的校本课程为载体, 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或课题组, 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研讨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水平的。

(3) 专家的专业引领, 包括校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引领、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先进经验引领、专业理论引领等形式。校外专家引领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理论学习辅导、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共同切磋、相互观摩的形式进行。先进经验引领可以通过外出调研、参观等形式进行,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经验。专业理论引领, 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开拓教育视野等等。

总之校本教研的形式, 并不局限在以上几种,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探索出更有效的, 适合学校课程发展的多种形式。

本次调研, 只反映出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得要全面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将仍然致力于后续研究, 并尽可能参与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陕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 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M) .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6月第3期, 第50~51页.

9.依托校本开启学生创意之门 篇九

剪纸教学渗入感恩教育

“5·12”汶川大地震让山川满目疮痍,但也带给了人们希望与感动。学校提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孩子们知道“大灾面前有大爱”,感恩教育一定要渗透、深入到各个学科与学生生活当中去。因此,美术组全体老师决定在剪纸教学中,开发学校特定环境下的校本美术课程。

剪纸因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很适合灾后学校借助他校开展板房教学的局限状态。教师先从简单的剪纸技巧入手,让孩子们熟悉剪纸的基本技法,了解剪纸中常用的图形;然后让孩子们留心观察社会、学校、家庭中一些感恩、阳光的难忘之事,最后用剪纸的形式刻画出所感所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忘记伤痛,用心去发现积极阳光的生活趣事,同时教师教育孩子要感恩于社会、感恩于党、感恩于他人。

灯具制作变废为宝

罗丹曾经说过:“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学校结合倡导的绿色环保教育指向,开展了以“为生活而设计”环保创新实践亲子活动。

制作前夕,教师利用课件讲解与教师演示,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灯具制作的培训活动,鼓励、启发每个家庭创作团体在选材上注意找寻废旧材料、可再利用材料为创作原材料,如:竹编生活用品、不锈钢、包装纸、鞋盒、筷子、废旧布料等,设计制作具有特色与实用性的灯具。回到家后,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动手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灯具作品。有的用筷子、花布、谷物制作了精美的餐厅吊灯;有的用本色的笋壳、麻绳制作了舒适的休闲厅吊灯;还有的用榕树须根制作了古朴大气的落地灯……

纸浆画绘出动感童年

在“变废为宝”的环保教育美术活动中,美术组教师开发了新的校本美术课程——纸浆画。纸浆彩泥的原材料就是废旧报纸或廉价的餐巾纸,撕碎后放到容器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白乳胶,用小棒捣细,最后把纸浆原料分别装入密封瓶中,再往每个瓶内挤入水粉颜料搅匀,于是纸浆颜料就做好了。美术创作内容又与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让孩子们学会了细致观察,并运用夸张造型、强烈对比色表现出“阳光体育”活动场景。在整个纸浆画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个性,使他们的能力与素质在创新制作、亲身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诗配画”打开创新思维之门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诗配画、画提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人文艺术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传承与创新经典国学的一大重要举措。从日常课堂教学到课外的诗词书写训练,从国学经典诵读到文明道德言行,不仅培养了学生用色、造型的创新能力,同时更激励了全校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

羌族文化大放异彩

在遭遇了“5·12”大地震后,羌族文化抢救与复苏成为了四川乃至全国所高度关注的重建之事,学校也把传承与创新羌文化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一部分。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羌寨体会羌文化的魅力。回到学校后,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学生体验到的民风民俗进行羌文化的美术创作课程。美术教师教会孩子认识羌绣、了解碉楼特点;又与音乐教师一起教会学生唱“咂酒歌”、跳锅庄;还邀请语文教师给孩子讲解羌民族的来历与人情风俗。最后美术教师启迪学生运用纸浆彩泥色彩对比强烈、纸浆细腻的特点,粘贴出了一幅幅优秀的、蕴含羌文化的美术作品。活动中,孩子们立志要赋予羌族文化这朵艺术奇葩新的生命,让它走出羌寨、走向世界,为传承创新地方文化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和爱国热情。

方言绘画醉倒四方

诙谐幽默的四川方言是汉民族一大特色,而四川方言又是以绵阳方言为标准的地方方言。因此,美术组以传承创新地方文化为己任,以“绵阳方言”为主要内容,开设了“绵阳方言”校本美术课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利用网络、口授相传、实地考察,收集相关的绵阳方言生活词汇、儿歌童谣、经典川语,以及绵阳相关的绵阳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如:舞俑、说唱俑、越王楼、市花市树等,教师再根据资料加以整理、筛选与构思,选择适合学校学生理解力、绘画技能与创作能力的生活简单词汇为主要创作对象。美术媒材的选择也秉承“变废为宝”的环保教育理念,选择废旧包装纸盒、边缘布料作为主要美术媒材,经过孩子们的创意打稿、精心剪贴、绚丽作色,用时一学期,才有了这些意趣横生的绵阳方言绘画。

一路探索,一路前行。学校坚信: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道路上,没有最好的教材,只有不断完善的步伐,学校定能走出属于先锋路小学的一片蓝天。

上一篇:以产业转型促城区转型下一篇:写给宝宝一周岁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