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清平乐尹鹗,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2024-08-17

清平乐,清平乐尹鹗,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1.清平乐,清平乐尹鹗,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篇一

《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 ,笔者分四部分进行 :一是知作者。二是读诗文。三是明诗意。四是悟诗情。 一般而言,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放在“明诗意”和“悟诗情”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其中一个教学难点———“醉里”一词的理解,一般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用吴地方言讲话的一对翁媪醉了。诗中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他们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二是指词人自己醉了。词人略含醉意漫步而行,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 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两种理解都可以说得通。可谓是各家有各家的见解。本来诗词就是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理解, 对某首诗或词的理解会在不断地品读中逐渐发生变化。比如,对“最喜小儿无赖”的理解就是一个难点。

1.“最喜 ”的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这句可以理解为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的顽皮可爱,“最喜”是最令人喜爱或者最喜欢的意思,有“喜”才会有“最喜”,那么作者“喜”在哪里呢? 深入分析诗句时,发现“最喜小儿无赖”的上一句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词人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 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作者“喜”的是大儿的勤劳能干。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作者又“喜”二儿子的心灵手巧。由“最喜”入手,可以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和特点。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却需要带领学生细细分析,才能了解词中描绘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2.“无 赖 ”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中的“无赖”一词是理解的重点 ,学生初读词句时会想到“耍无赖”、“无赖之徒”等词语,进而会想到这个小儿真的是一个刁钻、撒泼、令人讨厌的孩子吗? 教师在分析词句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无赖”的词条有:1奸刁、撒泼等恶劣行为。2奸刁、撒泼的坏人。3没有依傍。4可爱;可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发现“无赖”指小儿的顽皮、可爱,并无贬义。那么三儿子怎么顽皮、可爱呢? 从“溪头卧剥莲蓬”可以了解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整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形象跃然纸上。

3.“无 赖 ”和 “亡赖 ”的不同

在教学中, 学生会发现语文书上出现的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而他们在其他诗词书上看到的则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为了溯本求源,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初中课本中出现的《清平乐·村居》的最后一句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实际上,这里的“亡”为通假字,“亡”通“无”。通假字是古文中经常出现的情况 ,在初中课本教学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古文,自然会接触很多通假字。但是,通假字这一古诗文现象对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小学教材的编著者因材施教,把“亡”字改成了“无”字,这一改变使得小学生容易理解词的含义。

古诗词教学既注重知识学习,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在“悟诗情”环节也有两大难点。

4.“景 美 ”和 “人美 ”相融合

《清平乐·村居》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辛弃疾在词的开头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美景。全词紧紧围绕“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一个“溪”字。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清平乐·村居》整首词不但“景美”,人更美。词人向我们展现了四幅画面:相媚图、锄豆图、织笼图、卧剥图。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真实地反映出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整首词“景美”和“人美”相融合,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5.“醉 ”的 理解

《清平乐·村居》把一家五口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细细品读会发现词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如果把这句理解为词人辛弃疾的“醉”,那么词人怎么会喝醉呢? 课上需要教师引入词人生平及写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辛弃疾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即使到了晚年,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依然不变。这首小词是他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辛弃疾身为“战将”却“无所事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当词人晚年闲居乡村,每每想到还在金人铁蹄之下的国土和百姓,只能借酒消愁,这个“醉”字藏着词人的悲与愁。教师在课堂上的深入分析,使学生读到的不仅是词的字面意思,而且看到文字背后形象深处的东西,此时学生对“喜”与“醉”的理解自然深刻、透彻。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显得厚重了。

上一篇:三整治一提高自查自纠情况汇报下一篇:人生相伴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