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课时教学实录(10篇)
1.《狼和鹿》课时教学实录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狼和鹿》,看老师写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二、插图比较,显现矛盾
1、同学们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觉得那时的凯巴伯森林怎么样?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她呢?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3、指名回答。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4、看来大家都十分喜欢这样美好的森林。那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浪线画出来。
5、指名回答。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现在你脑中的森林又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看出来的?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什么在不断向四周扩展,什么在慢慢消失?看,这就是枯黄的森林。这样的森林又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6、我们请女生读第一句,要读出森林的美好。男生读第二句,要读出森林的荒凉。比比谁读得更投入。
7、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三、深入探究
1、是呀,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2、指名说原因。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课文第几小节写人们捕杀狼的?读读第二小节,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人们捕杀狼的数量之多的?如果你能读好这些词,你就能读好整段话,不信试试。指名读。齐读。
3、狼越来越少,鹿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现在鹿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快速口算,为什么会增长得这么快呢?看来,狼越少鹿就——越多。
4、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生活得可自由,可快乐了。你能想象鹿群们是怎样自由生活的吗?凯巴伯森林可真是鹿的——自由王国。如果你是当地的居民,看到这番美好的情景,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呢?但凯巴伯森林真的成了鹿永远的自由王国了吗?发生了什么事?仔细读读第三小节,然后告诉我。
5、请同学们再将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对照着读,想想狼被捕杀前后,哪些事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呀,美丽的森林正慢慢地枯黄,活泼可爱的鹿也正陆续地死去。同学们,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想想此时当地的居民心情又会怎样?会怎么想?
6、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罪魁祸首是谁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为什么是当地的人们呢?是呀,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当地人们的“无知”,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7、可恶的狼怎么会成了“功臣”?可爱的鹿怎么倒成了“大坏蛋”了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8、同学们看,这是一架天平(师画天平),假如这头代表狼,另一头代表鹿,狼只有吃掉一些鹿(师画箭头和吃字)才能制约鹿的过度繁殖,将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才能使这架天平保持平衡,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9、老师从网上的资料中了解到大量捕杀狼这一政策是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制定的。如果罗斯福还没有下令消灭狼,你是他的总统助理,你准备如何说服他取消这项政策呢?
四、拓展、作业
1、其实,除了狼和鹿,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平衡关系,(指图说)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破坏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你还能给大家举个生活中因为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吗?或者说明事物间互相制约关系的例子。
2、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还真不少,那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发呢?(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3、没错,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课后,联系今天课上所学的内容,每人写一篇环保小论文,宣传生态平衡的知识,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好吗?好,下课。
2.《狼和鹿》课时教学实录 篇二
生:鹿。
师:喜欢吗?谁能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鹿可爱而温驯。
生:鹿很美丽。
生:它不会伤害别的动物。
师:不会伤害别的动物, 意思就是鹿很善良。
生:鹿很聪明。
师:鹿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它有细长的四肢, 短小的尾巴, 褐色的皮毛, 有的鹿还有条纹和花瓣, 雄鹿的头上还有非常漂亮的角。鹿不仅可爱, 还很善良, 我们知道的九色鹿就象征着见义勇为、恪守信用的美好品质。所以我们觉得鹿非常可爱。
师:再来看看它又是谁? (出示狼图) 你看过或听过哪些关于狼的故事呢?
生:《狼来了》。
生:《小红帽》。
生:《小山羊和狼》。
生:《三只小猪》。
师:听了这些故事, 你觉得狼怎么样?
生:凶恶。
生:凶残而贪婪。
生:残忍。
生:可恶。
师:鹿很可爱, 狼很可恶。谁能说说含有“狼”的一些词语。
生:狼奔豕突, 鬼哭狼嚎。
生:狼狈为奸。
生:狼心狗肺。
生:狼吞虎咽。
师:太可怕了。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词语。一起读一读。
(出示:杯盘狼藉、狼子野心、声名狼藉、如狼似虎)
师: (在生读时打断) 可能大家对这些词语比较陌生。读得干脆一些, 不要拖腔拖调。
师:同学们, 今天有很多老师在听课, 希望我们一起狼狈为奸, 把课上好, 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因为你说“狼狈为奸”。
师:“狼狈为奸”是什么意思?
生:“狼狈为奸”是说一些坏人一起做坏事。
师:我们是不是坏人?我们是好人, 好人专干好事, 所以刚才这句话中的“狼狈为奸”最好换一个什么词?
生:齐心协力。
师:我们在3颐20之后, 都要进行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非常丰富, 有过独木桥、踩高跷、跳山羊, 虽然这些活动难度很高, 但是同学们个个如狼似虎, 跃跃欲试。老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生:不对。
师:到底对不对啊?
生:对。
师:大多数同学说对, 说不对的请举手。
生:“如狼似虎”的意思就是像狼一样凶残, 像老虎一样可恶。
师:我们凶残吗?我们很善良, 所以不能用“如狼似虎”, 倒是可以换一个词语, 这个词语中也有一个“虎”字。
生:生龙活虎。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 老师得出一个结论, 大部分人不喜欢狼。他们把所有的坏人坏事都跟谁联系在一起?
生:狼。
师:狼真的很可恶。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狼和鹿的故事。谁来把课题读一下。
生:18, 狼和鹿。
师:老师有一点建议, 这个“18”应该读成“第18课”, 谁再来读?
生:第18课, 狼和鹿。
师: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请同学们打开第101页, 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 看看课后的生字表。
(生读)
师:都读完了吗?老师有些不相信, 同学们读的速度都一样快, 同时停下来了。下次如果没有读完, 就坚持读, 不要受别人的影响。有的同学读得慢一些, 是因为他读得很认真。我们读课文, 就是要专心致志, 就是要投入, 就是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故事中去, 这样我们就能把故事读得更好。书读得这么好, 谁能把这些词语读给我们听?
生:凯巴伯、葱绿、捕杀、其他、消退、悲惨、传染、一旦。
师:下面的难度大一点, 谁能读好?
生:贪婪、毒手、大约、提防、哀嚎、血泊、繁殖、灌木、蔓延、妖魔、威胁、毁灭、祸首。
师:读词, 不能只发出声音, 还要把意思读出来, 要把意思融进声音里, 把意思写在脸上。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三 (6) 班的同学很了不起, 这些词语很难读, 但到同学们的嘴里就不难了, 还读出了意思!同学们, 汉字非常美观, 同时又非常严谨, 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一点都不能出错, 不然的话就会成为一个错字, 或者成为一个别字。请大家看看这些字, 你觉得哪些字不能多一点或者少一点。
(出示:凯巴伯、葱绿、捕杀、其他、消退、悲惨、传染、一旦)
生:“葱绿”的“葱”不要忘记有一点。
师:爸爸妈妈做菜, 都要加上葱。这里的一点就好比是一小段葱掉在锅里, 大家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 叫做“葱花点点”。
生:“捕杀”的“捕”, 不要漏掉一点。
师:就是右上角的那个点。
生:“消退”的“退”, 点不能写成捺。
师:“传染”的“染”要注意什么呢?
生:上下结构。
生:上面是个“九”, 不是“丸”。
师:这个字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记:染坊里不卖丸药。很多汉字的音形义是有联系的, 有的字一听它的意思就能想出它的字形来。下面老师说个谜语———“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谁能猜出这是什么字?
生:旦。
师: (范写) “旦”字下面的一横表示地平线, 要写得舒展一些才好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在书本上面描红。
(生书写)
师:谁能根据括号里的注音, 给这个字组词?
生:提防, 提起。
生:湖泊, 停泊。
师:“泊” () , 课文中还组成一个什么词?
生:血泊。
生:着落, 提着。
师:课文中“着” () 还组成一个什么词?
生:着火。
生:一只, 只要。
生:倒立, 倒闭。
师:课文中“倒” (d伽o) 还组成一个什么词?
生:反倒。
师:谁能把课文中含有这些多音字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自己先练一遍。
(出示:
1援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 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2援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 狼一只跟着一只, 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3援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 绿色在消退, 枯黄在蔓延。
4援到1942年, 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5援狼吃的多半是病鹿, 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生读)
师:句子读好了, 课文就能读得更好。谁来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一百多年以前, 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 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 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师:你头脑中的森林是什么样的?
生:树木很茂密。
生:有五彩缤纷的花朵。
生:绿树成荫。
生: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师:森林里不仅生长着茂密挺拔的树木, 而且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读了以后, 要让人看到大森林的一望无际, 看到动物们嬉戏的场景。
(生读)
师:这位同学很投入, 在努力把自己理解的意思告诉大家。读书就要把自己当成作者, 当作一个讲故事的人, 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告诉给大家, 把自己体会到的喜怒哀乐告诉给大家。刚才那位男同学读得很好, 女同学能读好吗?
(一女生读)
师:请刚才读的同学继续读下去。
生:但鹿群的后面, 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 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 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师:把“贪婪”这个词再读一下。
(生读)
师:这里说狼对鹿下毒手, 进行暗算, 想想看, 狼会对鹿下怎样的毒手, 进行怎样的暗算?可以和你以前读过的那些故事联系起来。
生:它会咬鹿, 还会把鹿吃了。
师:听不出怎么“毒”。
生:它会趁母鹿不注意, 把小鹿偷走。
师:这就叫暗算。
生:狼趁鹿群休息时, 突然冲进鹿群, 把小鹿咬死, 再拖到狼群中去分享。
生:有一两只鹿在河边喝水, 狼群向它们发起突然袭击, 然后再分享。
师:真是又暗又毒!鹿是可爱的, 可是在鹿的后面跟着一群贪婪的狼, 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生:很害怕, 很紧张, 很难过。
师:谁来读读这几句话, 把刚才的理解告诉大家。
(生读)
师:“暗算”“毒手”读得非常好。第二自然段谁来读?
(生读)
师:狼对人们喜爱的鹿下毒手, 进行暗算, 人们会说什么?
生:狼太可恶了。
生:狼实在是太贪婪、太凶残了。
生:我要把狼群全部消灭。
生:我要把狼的皮扒了。
师:还要抽了它的筋。
师:真是恨透了!请接着读下去。
生:他们组成了狩猎队, 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 狼一只跟着一只, 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 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 总共被杀掉了六千多只。
师:读得很努力。狼一只跟着一只, 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血淋淋的场面。
生:血腥的场面。
生:悲惨的场面。
生:残忍的场面。
师:狼是一起倒下去的吗?一只跟着一只, 用了25年。谁能再读读这段话, 把刚才悲惨的、血腥的场面读出来。谁觉得自己读得最好, 就把手举得最高!
(生读)
师:掌声, 真好!凄惨、悲惨的场面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还让我们感受到了25年漫长的岁月。第三自然段谁愿意读?
(生读)
师:“王国”是什么意思?
生:说的是那里都是鹿。
师:“鹿的王国”还可以怎么说?
生:鹿的天地。
生:鹿的世界。
生:鹿的天堂。
师:从哪里看出这里成了鹿的王国?
生:十万只。
师:原来是四千只, 十万是四千的多少倍?
生:25倍。
师:鹿增加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下面的句子, 听了以后请你发表意见。
师: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 很快, 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 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 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 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仅仅两个冬天, 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 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师:听了之后, 有什么话要说?
生:鹿太多了。
生:把整个森林都毁灭了。
师:怎么没人给我提意见啊?
生:中间漏了两句话没有读。
师:漏掉的句子讲了什么意思?
生:讲了原因。
师:实际上,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 绿色在消退, 枯黄在蔓延”和前面的句子意思是一样的, “紧接着, 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和后面的句子意思也是一样的。既然意思都是一样的, 那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把凯巴伯森林的重要性写了出来。
生:不写的话, 凯巴伯森林闹起了饥荒, 死了那么多只鹿, 什么原因都不知道。
师:老师是这样理解的, 前面和后面的内容只是一般的叙述, 中间的三句话抓住了森林和鹿变化的特征, 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鹿大量繁殖以后, 森林不再像从前那样葱绿, 而是逐渐地变得枯黄了;森林不再像从前那样茂盛, 而是逐渐地变得枯萎了;森林不再像从前那样茂密, 而是逐渐地变得稀疏了;鹿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活泼、健壮, 而是逐渐地变得疾病缠身、奄奄一息了;鹿群不再像从前那样成群结队、热热闹闹, 而是逐渐地变得三三两两、冷冷清清了。我们平时写文章, 也可以在一般叙述的基础上加以具体描写。谁来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让大家看得见这些情景。
(生读)
师:真的是非常哀伤, 非常失落。把这几句话记在脑子里。
师: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谁来读?
(生读)
师:很努力, 就是掉了一个字。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 不会想到什么?
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生:不会想到狼吃掉的是病鹿, 可以保护鹿群。
师:跟“功臣”意思相反的是哪个词?
生:祸首。
师:人们还有什么没想到?
生:人们没有想到他们特意要保护的鹿, 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 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师:第四自然段中哪些词语表示没有想到的意思?
生:居然。
生:反倒。
生:倒。
师:在几十年时间中, 凯巴伯森林, 还有生活在里面的鹿、狼、人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再读读课文, 把森林、狼、鹿、人们发生的变化找出来。等会儿用“居然”这个词语告诉大家。
(生自主读、画)
师:把你找到的变化用上“居然”告诉大家。
生:可是, 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 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 居然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生:仅仅两个冬天, 鹿居然就死去了六万只。
师:鹿死去的速度居然比当年鹿增加的速度还要快, 一年就死去了三万只。
生: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 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 居然被杀掉了六千多只。
师:我帮你再改一下。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 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 总共被杀掉了六千多只, 人们居然比狼还要狠毒。
生: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 他们捕杀的狼, 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生: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 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 居然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生:凯巴伯森林过去一片生机勃勃, 现在居然被糟蹋得绿色消退, 枯黄蔓延。
师:当年人们捕杀狼, 是为了让鹿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在居然让它们过上了生不如死的生活。这么多的“居然”, 概括成两句话就是:狼居然成了功臣, 鹿居然成了祸首。森林中没有了鹿, 就会缺少一份美丽和生机;没有了狼, 鹿就会大量繁殖, 就会破坏森林, 就会疾病缠身。
师:如果狼群、鹿群和人们一样有思想的话,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开头, 把狼群、鹿群、人们的想法说一说。
(出示练习:
看到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 绿色在消退, 枯黄在蔓延,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人们如梦初醒……
看到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 绿色在消退, 枯黄在蔓延,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鹿群恍然大悟……
看到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 绿色在消退, 枯黄在蔓延,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狼群感慨万分……)
生:人们会想, 原来狼群是森林的功臣, 它们吃掉一些病鹿, 鹿群就不会繁殖得太快, 森林就不会被毁灭。
师:能不能再从狼的角度和鹿的角度去想。
生:我想说。人们如梦初醒, 我们当初捕杀狼、保护鹿的时候, 就没有想到鹿会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鹿群恍然大悟, 当初我们认为狼非常可恶, 可是我们现在大量繁殖, 闹起饥荒, 反倒死得更惨。狼感慨万分, 人们当初捕杀我们, 怎么没有想到现在的后果呢?你们怎么就不知道捕杀了我们, 鹿群会大量繁殖, 森林会渐渐消失, 生态平衡会受到破坏?
师:说得真好, 给点掌声!他最后说到了哪个词? (生:生态平衡。) 如果你当时是美国总统, 你就不会下这个命令了。我们推选你当美国总统。
(生笑)
师:听了狼和鹿的故事, 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做事情, 眼光一定要长远, 如果只看眼前的话, 到时候就会后悔。
生:我们要看长远利益, 不能看一时的得失。什么东西都不能缺少, 比如, 狼没了, 就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
师:课文中说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你们认为究竟谁是祸首?
生:是那里的人们。
师:人既可以成为保护森林的功臣, 又可以成为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 说明生态环境的好坏, 决定因素是谁?
生:人类自身。
师:人要善待动物, 善待植物, 善待整个自然。善待自然, 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让我们马上行动, 争当善待自然的卫士。请你任选一题写一段话。
3.《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4.狼和鹿第一课时视频教案 篇四
《狼和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故事主要讲述了人们因为喜爱鹿而捕杀狼,破坏了凯巴伯森林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受大自然惩罚的故事。人们在25年间捕杀了大量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于是鹿群大量繁殖,原本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几乎被破坏殆尽,鹿群也因食物链断裂而奄奄一息。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短短一百多年间凯巴伯森林发生的巨大变化向人类发出警告:如果不认识大自然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贸然行事,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当今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的同时,人类对环境的净化、生态的平衡也越来越重视。从这个方面来看,本文所揭示的主旨便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知,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直接引导学生感知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入手,让学生直面文本,简化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比—品读—想象”,让学生感知文字、图像、声音、直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材料,唤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加深对“功臣”与“祸首”的理解,转而引导学生品读人类对狼长达25年的血腥屠杀,启发想象惨不忍睹的场面,直接让学生领悟到是人类的感情用事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凯巴伯森林“枯黄一片”,从而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最后启发学生探究人类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生机的办法和写真实感言,告知学生人类只有智慧地对待自然,自然才能和人类和谐相处,美好的大自然才会成为人类永远的幸福家园。
三、教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功臣”、“祸首”在课文中含义。
3、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全文,理解“功臣”的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想象等形式感受一百多年间凯巴伯森林的巨大变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刻认识到人类的不当行为才是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罪魁祸首”。
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了解人类“灭狼”计划的原因,感受到凯巴伯森林的变化,初步感知到不能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板书,齐读课题。
2、读课题,质疑:自然界中狼与鹿什么关系?(天敌)
3、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狼和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由于凶残的狼对美丽的鹿的捕杀引出人类实施的“灭狼计划”。)
二、初读课文、文通字顺。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声音响亮。
2、出示生字词课件,共同学习。(1)生字词语,请学生分行朗读。
(2)出示“提”和“泊”“倒”三个多音字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3)抽读个别带有多音字的长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质疑的问题。
1、找出文中具体写“灭狼计划”的段落。(引出第二节,个别学生朗读。感知灭狼行动时间久——25年,力度大——鹿的天敌被消灭了6000千多只。)
2、找出“灭狼计划”之后人类对狼的评价。(相机出示相关的语句,感知人类对狼态度的转变。理解词语 “功臣”。)
3、抓住“保护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一句,质疑: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狼是保护森林的功臣?
四、精读感悟,感受凯巴伯森林的变化,认识到狼群在保护森林上的作用。灭狼之前的森林:
1、请个别学生读。
2、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词语“葱绿”、“生机勃勃”展开想象,交流看到的画面。
3、在感受美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灭狼之后的森林
1、抓住词语“吃光”、“一切”“像着了火一样”感受凯巴伯森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2、抓住“、、、、、、、”引导交流。(草地、苔藓、花朵、果实等感受“吃光”了的森林里一片荒凉。)
3、交流你眼前现在的凯巴伯森林。
4、体会到林中的鸟儿、鹿群、当地的居民、游客、罗斯福总统看到此情此景,内心有何感想,会说什么?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有感情对比朗读。
分男女学生朗读凯巴伯森林的变化。通过森林的巨变感受到人类“灭狼计划”的愚蠢和悲哀,认识到原本凶残的狼真的是保护森林的“功臣”。
六、延伸拓展。
狼吃鹿为什么文中说它是保护鹿群的功臣?下节课一起探讨。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1和第3自然段。
2、体会到林中的鸟儿、鹿群、当地的居民、游客、罗斯福总统看到此情此景,内心有何感想,会说什么?请写下来。板书设计:
18、狼
和
鹿
凶残
吃
美丽
“功臣”
灭狼计划
葱绿
枯黄
生机
荒凉
5.狼和鹿教学反思 篇五
古庙小学:邹竹青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会写部分一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本课多音字。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这节课老师带来两个动物,看!什么?(出示狼的图片)说说你印象中的狼是怎样的? 生:凶狠、贪婪。
师:这就是狼给我们的印象(板书“狼”),我们真想——杀掉它!师:另一个动物是?(出示鹿的图片)“鹿”比较难写,和我一起写!(板书“鹿”)注意笔顺。说说鹿给你的印象?
师:这么可爱的鹿,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狼和鹿的故事(板书“和”)。一起读课题!生:齐读
师: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把书翻到101页,出示幻灯片: 片段二:
师:课文中的字词我们都会读了。但是,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句子让老师产生了疑惑,需要你们的帮助!想知道是什么句子吗?请看-----自己读读,看谁最先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出示幻灯片。
谁是“功臣”? 谁是“祸首” ?(板书:功臣 祸首)生:回答
师:咦?凶残该杀的狼却成了功臣,美丽该保护的鹿却成了祸首,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再读这两句,狼是谁的“功臣”?(森林和鹿群 板书)鹿是谁的“祸首” ?(森林和鹿群)狼的“功臣”行为和 鹿的“ 祸首” 行为,为什么都跟森林和鹿群有关呢?请同学们默读前3个自然段,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师小结:课文以狼被杀为中轴线,森林在狼被杀前后是不一样的,鹿群在狼被杀前后也是不一样的。
师:森林和鹿群前后的变化 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集体交流:
师:我们先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森林的变化的?
生: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你从哪些词中看出了大森林的变化? 生:葱绿 枯黄
师:透过“葱绿”,我仿佛看到小草刚刚长出柔软的叶子,花儿开了,大树长得枝繁叶茂,小鸟在枝头歌唱,小鹿在林间嘻戏……这一切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1:生机勃勃
生2:森林很茂密、很美丽
师:一起读出大森林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师:狼被杀以后,大森林不再是“葱绿”,不再是“生机勃勃”了,而是?(枯黄)谁来读出这片枯黄?谁再来?
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片枯黄的大森林的? 生:就像着了火一样。
师:出示火灾后的图片,这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森林比作火
师:想象一下凯巴伯森林枯黄的景象,用透过“枯黄”,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1:透过枯黄,我仿佛看到山光秃秃的,树也光秃秃的,草也没了,花也没了,一片荒凉。
生2:透过枯黄,我仿佛看到山里什么也没有了,树没了,动物也没了,鸟也飞走了,好像着了火一样。
师:所以说凯巴伯森林就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枯黄在?一幅衰败的惨象。谁能读出这种衰败?
指名读。
师小结:大森林前后的变化,作者就是抓住了它的(颜色)由葱绿到枯黄,加上比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大森林里没有了狼,就变得破败不堪!
师:同一座森林,100年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 生:默读课文,总结回答。
师:没有了狼,森林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鹿群怎样了?
生:“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师:以前的鹿呢? 生:鹿群在林间嬉戏。
师:森林的变化在颜色上,鹿群的变化你觉得在什么上? 生:数量
师:这样的对比描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沉痛 生2:悲伤
生3:难受……
师:请你带着沉痛的心情读一读!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森林和鹿群的和变化,一起读第三自然段!片段三:
师:这些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狼、鹿、森林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自己小声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句子看为什么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
生:回答。
师:出示句子,谁能用“因为、所以”说说前因后果? 生:回答
师:所以说(再次引读:人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师:课文学到这儿,为什么称狼是功臣、鹿是祸首,我们明白了。昔日生机勃勃的凯巴伯大森林闹的如此悲凉,罪魁祸首真的是鹿吗?不,是人类!是人类破坏了自然中生存的规律。
是啊,我们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1:要爱护小动物
生2:要保护动物,不能乱杀动物
生3: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动物,不要伤害他们。…… 师:是啊!也就是说我们要保护生态平衡!(板书:保护生态平衡)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惨痛的教训,牢记这几个字——(保护生态平衡)齐读。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捧起书,读出我们心中的感受!生:读全文 师:请你为凯巴伯森林的入口处设计一块警示牌,把想要告诫人们的话写下来。
课后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各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人们解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计划二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一课时,采取了对比的教学方式,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圆满地完成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复习导入之后,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
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类,因为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6.狼和鹿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分别谈谈对狼和鹿的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一个或多个词语来概括,如可用“贪婪”“凶残”等词语概括狼的特点,可用“活泼”“美丽”等词语概括鹿的特点,在说话和运用练习中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内化积累。然后在这两个动物之间加上“和”让学生猜想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在读通课文后要求学生质疑,字、词、句、篇等方面都可提出问题,学生们开头很有兴趣,有的提出不认识的字,有的提出不理解的词,有的提出不懂的句子……
学生提到那,我和其余同学跟着解答到那。后来一位同学提到:课文中随着鹿群的数量增加,就会有疾病蔓延,这是为什么?那又是什么病?同学讨论,我解答,一直到下课。一节课上完了,深深感到: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选择、要有归纳,如果放而不收、随波逐流,课堂效率就不会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质疑”环节无疑是模式教学的一个亮点,老师操作的好,效果甚佳;操作不当,往往形成不分主次、没有轻重的随意课堂。老师想组织好质疑、解疑活动,首先应把握好教材,万不能抛开单元要求、课后训练,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7.《狼和鹿》教学案例[范文] 篇七
【文本解读】
《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教学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设计理念】
1.针对文本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中悟情。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需要太多繁琐,抽象的叙述,以读带讲,边读边思,读中悟情,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多种形式的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多项比较,深入探究。抓住文本,通过对比朗读,重点引导学生比较1、3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顺理成章地进入探究造成这原因的根本所在。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架天平【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齐读课题)
2、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动物?为什么?(狼凶残,贪婪,奸诈,狡猾;鹿乖巧,可爱,漂亮,活泼。)
3、小结过渡:看来,狼和鹿的形象在你们心中是根深蒂固了,人们总是对鹿喜爱有加,对狼痛恨有余。
【设计意图】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常常能为阅读文本提供诸多资源。这一揭题方式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本文题目中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阅读重点与阅读指向,让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反差”,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行为首先应该从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始。
二、导出末端,设置悬念。
1、过渡: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也和你们一样的看法,可是后来,他们对狼和鹿的评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这时人们用哪两个词来形容狼和鹿。
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3、“功臣”和“祸首”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人们喜欢的鹿成了祸首,而人们痛恨的狼却成了功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查个究竟吧!
三、多项比较,深入探究。(1)探究森林的变化
1、一百多年前的森林是怎样的?后来的森林又是怎样的?
2、请生自由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交流:
①、一百多年前的森林
出示 :一百多年前的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A、(出示flash森林图)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机勃勃”什么意思?(充满生命力,充满活力。)
B、总结:森林里,天空湛蓝,湖水清澈,树木茂盛,花儿鲜艳,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让我们齐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②、可是经过25年之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似的,绿色在消退,黄色在蔓延。A、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现在的森林?
B、出示现在的森林图。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出示森林的对比图)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男女生读、齐读)读到这儿,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呢?(指名说,如: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同一座森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凯巴伯森林的两次鲜明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森林的巨大变化,因势利导,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些问题最能表达当时所有学生心中的矛盾,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
探究的欲望。
过渡:是啊,同一座森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它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鹿群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说一说。
(2)探究鹿群的变化 交流:
1、出示句子:小鸟在枝头唱歌,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师:这时的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活泼,美丽,健康,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回答。
总结:是啊,快乐中存在着危险,嬉戏时也要时刻提防。A、出示图片,请生仔细观察图片,你认为哪些鹿能脱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B、因为不断遭到狼的暗算,那时的鹿有多少只?(四千只)C、你能想象一下森林里的其他动物生活得怎样吗?
总结:出示图片,是啊,这时的凯巴勃森林生机勃勃,莺歌燕舞,鹿群嬉戏,恶狼出没,快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防守并存,但是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让我们齐读这一段,感受森林的和谐美好。
2、后来鹿群又发生什么变化?请生再读读。
交流:A、数量变化:4千只——10万只——8000只病鹿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
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从而感受到此时凯巴伯森林已经成了鹿的王国了。)
【设计意图】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十万只数量之多,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于是“十万只”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它已经有了丰富的文本内涵。
出示: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鹿群后来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交流:
出示: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数、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鹿群这时遇到的难题是什么?(饥荒)这里的“一切”指什么?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请同学们补充完整。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就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小花还没来得及装扮森林,就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凡是森林中能吃得到的东西,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可是,你还能听到无数鹿宝宝对鹿妈妈痛苦的哀鸣,它们好像在说:“妈妈,我„„”(指名说)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那就是疾病。
出示: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地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
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学到这儿,老师不禁纳闷了,鹿好好的,为什么会有疾病?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B、状态变化:现在的这八千只病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从哪儿可以看出?
C、那么森林中的其他动物呢?引导学生明白因为森林的消退,食草动物没有了食物和家园,而食肉动物也连带受到了影响。
总结:此时的凯巴伯森林荒凉萧条,死气沉沉,病鹿奄奄一息,小动物无家可归,没有了狼的威胁,鹿群反而失去了快乐,森林反而失去了和谐,此时的你心情如何?齐读这一段。
(3)探究狼的变化
1、过渡:那么森林和鹿群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狼的变化)是啊,狼的大量捕杀正是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导火线,当时凯巴伯森林的居民和你们一样恨透了狼。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恨透了狼?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了六千多只。
(交流:从“一个跟着一个,25年,六千多只”中体会人们的残忍。)
3、再读“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这句话时,体会当时人们对狼恨
之入骨的心情。(齐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由文悟理的关键。这一过程的设计,围绕一个故事: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故事;紧扣三组对比:森林、鹿群、狼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抓住文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再现的森林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下一步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由奠定了基础。
(四)寻根究底,总结原因。
1、过渡:当地居民捕杀狼是为了什么?然而事实上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吗?
2、读最后一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事情出乎他们的预料?(做梦也不会想到,居然,反倒,倒成了。)
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3、现在,凶残的狼成了人们眼中的“功臣”,而善良的鹿却成了人们眼中的“祸首”。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原因吗?
4、如果你是当地居民,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如果我是当地居民,会想些 ; 如果我是当地居民,会说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当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语言的想象,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出示一架天平,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架天平,这一头是鹿,另一头是狼,狼吃掉一些鹿,限制鹿的繁殖,将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天平的平衡;假如我们人为地打破了这个平衡(拿掉一些砝码)天平就将倾斜,甚至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现在看来,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是人类,是人类的无知。)
2、老师从网上的资料中了解到大量捕杀狼这一政策是当时没过总统罗斯福制定的,他的本意是想保护鹿,但是事与愿违,结果痛心不已,如果罗斯福还没有下令消灭狼,你是他的总统助理,你会如何劝说?
3、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如果罗斯福总统早些听到这些话,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悲剧。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贪婪一时的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平衡。(出示补充资料介绍)
(1)白蚁与黑蚁是一对冤家,一旦相遇就会大动干戈,往往出现大兵团作战的场面。结果常常是黑蚁大获全胜,白蚁损兵折将,纷纷逃窜。于是,人们用黑蚁来防治毁坏建筑物的白蚁。
(2)山雀和啄木鸟是一对好伙伴。山雀喜欢飞到啄木鸟那儿,在地上等待啄木鸟啄出的虫子;而啄木鸟由于专心啄树皮,很容易遭
到老鹰的袭击,于是山雀只要发现老鹰,就会给啄木鸟以信号。
(3)狐狸是令人讨厌的家伙,但是如果没有了狐狸,兔子、田鼠、刺猬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多,那么田间的植物和果实就会大量减少。
4、交流身边发现的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并谈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5、是啊,除了狼和鹿,时间万物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破坏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教师和学生补充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是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升华主题。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有关生态平衡或失衡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3、设计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的标语。
【设计意图】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参与探究的空间。作业内容也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狼 和 鹿
“功臣” 吃 “祸首”
8.《狼和鹿》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八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各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第二自然段写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第三自然段写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这片鹿的王国。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人们解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采取了对比的教学方式,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圆满地完成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9.《狼和鹿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3.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说说心里话
1.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唱着<<大风车>>这首歌到凯巴伯森林中去游玩一翻,好吗?(播放课件:大风车主题曲)我们的第一站是“说说心里话”。(播放课件:说说心里话栏目)
2.每年的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你们有没有去植树呀?说说你们为什么要去植树?
师总结:不仅仅是为了一片绿色,不仅仅是你们的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你们在保护这一片可爱的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草原荒废,土地沙漠化;保护地球实际上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3.小朋友,<<大风车>>将开到凯巴伯森林中去,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一饱眼福,看看美丽的大森林?
二、我看见
1.小朋友,睁开眼吧,我们到达的第二站是“我看见”。(播放课件:我看见栏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凯巴伯森林,仔细的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播放课件:森林景色)(要求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
小朋友们,我们做游戏时是那样的开心,无忧无虑,可这些鹿为什么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东张西望,还向后看呢?它们怕什么呀?(生答)
在小朋友的心目中,狼是什么形象?狼和鹿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狼是不是见到鹿就吃?它会挑什么样的鹿来吃?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目睹那一劫难的小鹿,你会想些什么?
2.过渡:看来,小朋友们都希望把狼消灭掉,让美丽可爱的小鹿生活下去,凯巴伯森林周围的人们也恨透了狼,于是,猎人们一起背起了猎枪,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大家看看狼怎么样了(播入课件)
3.好,小朋友们说得都不错,现在鹿已经过上了自由的生活,老师想问问小朋友,没有天敌的鹿在森林里生儿育女,于是鹿越来越多,而森林是不会变大的,粮食来自树木,它们会怎么办?森林会变成什么样?不如我们再回去看一下。
4.投影3(森林鹿小鸟)你们看到了什么
投影填空()的鹿在林间()
()的小鸟在()
5.鹿为什么会无精打采的?小朋友,你来猜猜看有哪些原因?(饥饿、生病)
鹿饿了,干吗不去找吃的?这么多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生病了呢?
三、挑战800
聪明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站“挑战800”(播放课件:栏目)
1.挑战的项目一:找一找,读一读:
用你喜欢的去读一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捕杀前后有什么什么?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交流,比读,比评议)
2.挑战项目二:出示三个带引号的句子。
比理解,比朗读。
3.挑战项目三:读完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比合作,比交流,比评议。
四、新闻袋袋裤
真是一场激烈的比赛,一次智慧的比拼,一次团体的抗衡。课前,教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生态平衡的事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把它放进“新闻袋袋裤”,好吗?“新闻袋袋裤”里也装着一些见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出示资料)
五、奇思妙想
让我们再一次放飞想象,共同进入第五站“奇思妙想”。
狼和鹿的故事读完了,我们心里有很多想法。因为还有好多好多人,不知道这个故事,不明白这个道理,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我们有责任把这个知识和道理传输给更多的人。小朋友,让我们走出森林,回到课堂,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
(生交流,师按要求分组练习,可分为故事小队、手抄报小队、演讲小队、宣传画小队、合唱队等)
指名表演。
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六、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本期的问题是: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由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
抓住对比探究明理——《狼和鹿》第二课时说课与教学反思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论文百分百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讲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狼,消灭鹿群的天敌,枪声响了25年,狼被杀掉六千多只;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结局是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在毁灭。最后得出保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势在必行的道理。
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由事及理,对比分明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对比主要有三组: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三是狼鹿异位的对比。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破坏森林的事实中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的主要教学思路是:先从整体入手,再以三组对比为突破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电子教材》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体验明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为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比较,探究明理。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看、读、议、比中突破重点、难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下面我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课后的一些反思: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出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考虑,复习上堂课的学习内容,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设计了一个回答范围较为广泛的问题:“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9《狼和鹿》这篇课文,初步学习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自由畅谈初学收获。
(当这个问题提出后,一开始,同学们的反应并不热烈,但不一会儿,同学们的小手就都举起来了。有复述课文的,有谈对狼或鹿新的认识的,有说从《小学语文电子教材》《狼和鹿》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的信息的……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下上公开课的紧张与拘束消失了大半,对上堂课的学习内容也有了一个较好的反馈。但因为同学们要说的太多,而我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发言,所以这一段花的时间偏长了一些。)
二、精读比较,探究明理
这是引导学生由文明理的关键。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5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听,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
(二)寻找森林改变的根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刨根问底,凡事爱问个为什么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进行第一组对比后,我牢牢抓住同学们内心的疑惑,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待学生提出疑虑,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果不其然,第一组对比出示后,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然后主动地寻求着森林改变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的设想展开。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
(在鹿群变化的前后比较这一块,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思考并交流数字后面的故事。多媒体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四千只(活泼美丽)十万只(鹿的王国)四万只(饥饿疾病)八千只(病鹿)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再加入自己的丰富想象,借助媒体展示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
(四)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一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文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能较好地将内部语言外化加以表达,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更是我应该关注的对象。)
三、扩展延伸
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从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进入《小学语文电子教材》这个网络平台,进一步了解关于狼和鹿及生态平衡的相关内容。
在整个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渡衔接较自然,所以三组对比各有侧重点但又并不孤立,学生探究森林状态的前后巨大变化;鹿群的巨大变化;狼鹿异位根源的热情很高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另外,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
10.《狼和鹿》说课稿 篇十
《狼和鹿》说课稿1
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凶狼,消灭鹿群的天敌;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最后得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道理。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如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三、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采用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情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具体说一说第二课时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悟情。
第三小节课文中出现的“自由王国”让三年级的学生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加上引号的“自由王国”更是困难了。教学时我准备这样去突破这一难点:“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在那儿怎样自由生活的?这一自由王国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国吗?”通过这二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狼被消灭后,鹿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为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毁,病毒传染。接着让学生把一、三小节对比,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想像森林被毁,鹿群生病的样子。学生在两两对比中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悟、体会、理解。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不过,这里的处理,我没有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师的引导没有体现出来,而只是进行了总结。
以设计森林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后收集这样的事例。这样就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中,渗透整合,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学习方法等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便是我莫大的欣慰!
《狼和鹿》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这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从内容和体裁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体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不仅仅局限于此,更要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2、教材内容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平衡—失衡—启迪。具体来说,课文介绍了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鹿在林间嬉戏,而狼却跟在后面,准备下毒手,正因为如此,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觉得要去保护弱小者,纷纷去捕杀了狼以及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没有了狼,鹿大量繁殖,他们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森林遭到破坏,鹿也逐渐消失,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介绍得较清楚,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但同时在狼与鹿之间的关系背后,也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如:
(1)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去杀狼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消灭更残忍的动物本因是正确的,但从现状来看,他们原本正确的行为却恰恰是错误的,真正这种“不平衡”的制造者是谁呢?就是我们人类;
(2)在狼和鹿之间的关系背后,显现出人类的傲慢和无知,当然这一点就三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因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主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理解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知道狼吃鹿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必然规律;
(2)理解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3)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以后好心做坏事的事情发生。
4、教学重难点:
(1)理解狼为什么会成为森林中鹿群的“功臣”,鹿为什么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懂得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原本“善良”的行为使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减少,从而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
5、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想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脉落。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体会内涵;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拓展延伸,综合实践,提升情感。
二、说学法、教法:
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让学生能学会自读自悟法、讨论探究法,使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说、读、思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教法:
对比法——这篇课文为了揭示一些深刻道理,采用了一系列对比的方法: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
(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三是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法——抓住课文中的三处对比的描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前后的变化,一喜一悲,人们后悔莫及的心情,促进内化,深深地体会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图文结合,沟通联系
四、由文悟理,读中释疑
五、读中反思,升华明理
六、课外延伸,升化情感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设疑:狼和鹿是我们在动物园里常见到的,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2、师小结:对呀,在字典里凡是与狼相关的都不是什么好词,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还有故事《小红帽》中的狼外婆等等。今天我们将学习《狼和鹿》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你们将对狼产生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奇引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好奇心去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出示投影,检查自学效果
3、分段指名朗读,读中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件事?
设计意图: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个体自学,使学生个个参与学习,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三、图文结合,沟通联系
讨论过去
1、出示画面:欣赏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画面,发挥想象,描述这美丽的景色,森林怎样,鹿怎样,狼又在干什么?
2、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3、指导感情朗读,抓住葱绿、鸣叫、嬉戏等词读出森林之美、鹿的可爱、对狼的讨厌以及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谈谈现在
1、出示课件:萧条的凯巴伯森林
2、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荒凉的森林景色及鹿的样子。
3、读课文,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你认为又该怎样读呢?指导朗读。
4、质疑,为什么凯巴伯森林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了狼,鹿开始生活得怎么样?现在又怎么会这样呢?。
5、引导想象,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6、理清关系,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狼和鹿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要说出,没有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还要说出有了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画面的对比,明晰狼与鹿之间的关系,引发情感,展开想象,充分挖掘课文的外延,巧妙地进行填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狼与鹿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这种教学不仅充实了课文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四、由文悟理,读中释疑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出示课件,为什么人们一直恨透了的狼被称为“功臣”,而温顺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
3、小组讨论探究:抓住一些具体数字,狼大量地捕杀后,鹿和森林的前后变化,反复阅读理解。
4、汇报交流。
5、继续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因。
6、抓住“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功臣”“特意,倒成了祸首”等词,体会狼与鹿之间的辨证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据文设问,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的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
五、读中反思,升华明理
1、质疑,那么成为“祸首”的到底是谁?
2、引导反思,人们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们这样做错在哪里?
3、想象,两年后当他们看到这一现象时,在回想自己的做法后,他们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的行领下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告诉学生人们当初捕杀狼,只是和你们当初的想法一样,觉得狼吃鹿太凶残了,要保护可爱的鹿,但恰恰就是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左右了他们,才造成了这一“祸患”,本教学过程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培养学生那种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
六、课外延伸,升化情感
1、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3、搜集资料,除了狼和鹿之间的失衡会造成祸患,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整个教学片段成为一个整体,将听、说、读、写、思,课外与课内融为一体,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搜集资料,知识迁移
1、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大组交流,汇报
3、谈感受
三、练习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谈谈这篇课文后你们内心感受
《狼和鹿》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组课文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鹿和狼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懂得在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能仅仅从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益恶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有其明显而清晰的定位—它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增加阅读体验的疆场。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们应当更加相信学生,充分运用阅读提示,以问题带动全程阅读,以练笔促成读写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水平。
二、学情分析
这篇科普文章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易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没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目标
围绕本组教材保护地球生态自然环境这一专题,根据略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正确读写“厄运、锐减、维护、糟蹋、威胁、相悖、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2)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提取文本信息,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白罗斯福之所以作出错误决定的原因。
2。教学难点: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激趣—整体感知—阅读理解—练笔提升—总结拓展—自主作业。
1、导入激趣
(1)要求学生讲读过的与狼和鹿有关的童话故事。(目的在于引导在童话原则中鹿和狼的形象)
(2)(板书鹿和狼)询问学生鹿和狼”分别给在他们心里的印象。生自由解说:鹿的可爱、灵秀、善良、神奇;狼的凶残,血腥
(3)揭题导入
(补全板书:鹿和狼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感受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可能会与大家对于鹿和狼的习惯看法有所不同,尤其是与我们在某些童话里读到的观念,更是背道而驰。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固有经验和习惯思维出发,解读出鹿和狼的童话角色以及其深入人心的习惯看法,以此与课文所讲述的真实事件构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形成阅读张力,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阅读提示:
A 、想一想凯巴伯森林大批的狼被猎杀后所造成的后果。
B 、认真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要求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划出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3)A交流难懂的词汇
随机渗透:理解词语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B交流难懂的句子
检查自读效果。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训练就是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比较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读懂并作出解释,从而辐射到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进行毫无重点的条分缕析。这个片段重在以阅读提示为引擎,发动全文的阅读理解,学生能读懂的不需要讲,在认知上产生困难的地方要精讲,并最大程度的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实现有意义的生生互动。此外,教师还得适当进行学法的渗透和训练。
3。阅读理解
(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为什么说狼是森林的保护者?
思考题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从书中发现的知识。
(4)教师总结。
4练笔提升
结合课题,联系课文最后一段,在小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
写作框架: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让我真正懂得了
设计意图:练笔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再度认知和把握,也是对阅读过程的纵深和提升。本次练笔从课题的反思和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出发,重在形成科学理智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这样的练笔点评中,需要教师仔细聆听,尤其对学生表达上的流畅、清晰、深刻予以关注。最后的点评,试图在学生中铭刻一种全新的科学辩证的环保理念;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科学辩证思维的能力。
5 总结扩展
小结:鹿的可爱、善良值得我们去珍惜,狼的凶残、血腥同样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人类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是动物的伙伴,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的时候,我们才能拥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愿我们能从《鹿和狼的故事》中获得反思的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能更加科学,更加理智。
6自主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加强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我安排如下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题来做。
(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类似的由于人类的片面认识而导致生态失衡的事例;
(2)、谈谈你所了解的人类为维持生态平衡而做出努力的事例。设计意图:旨在加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七、板书设计
14*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狼——鹿吃植被——鹿死林毁
尊重自然界规律保护生态平衡
《狼和鹿》说课稿4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十一册的学生在第九册的时候学过《蛇与庄稼》,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兴趣。
学习目标:
一、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一为“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根据文本,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二为“理解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本篇文章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化难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三个文段:
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
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彩。一篇较长的文章如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呢?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标),这一组数字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线。所以,我作了如下设计:
①将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找出来;
②4000只鹿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③为什么鹿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十万只?
④后来鹿怎么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
⑤老师深情描述:4000——10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课件出现,配上让人震撼的声音)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样?你想说点什么吗?这几个数字像一条线将一粒粒珍珠(故事与道理;美丽和谐的自然与杀狼后环境的破坏)串联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楚,学习起来思路清晰。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性开放。读书,不仅要读进去,使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语言的、思想的、写法的),还要读出来,在书中读到自己,向个性开放;读到生活,向生活开放;读书,不仅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在思考创新中深化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尝试:
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
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③我是老师小帮手:“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麻烦:由于事情很多,对班上的情况不能全面、及时地了解,于是在班上设立了值日班长一职,主要负责向老师报告学生的纪律情况,如:谁丢纸屑啦,谁骂人啦,谁抄别值日班长一职撤了?你们帮我出出主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狼和鹿》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后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二、学情分析:
十一册的学生在第九册的时候学过《蛇与庄稼》,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兴趣。
三、学习目标:
(一)、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一为“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根据文本,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二为“理解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四、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本篇文章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化难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三个文段: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彩。一篇较长的文章如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呢?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标),这一组数字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线。所以,我作了如下设计:①将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找出来;②4000只鹿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③为什么鹿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十万只?④后来鹿怎么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⑤老师深情描述:4000——10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课件出现,配上让人震撼的声音)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样?你想说点什么吗?这几个数字像一条线将一粒粒珍珠(故事与道理;美丽和谐的自然与杀狼后环境的破坏)串联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楚,学习起来思路清晰。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性开放。读书,不仅要读进去,使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语言的、思想的、写法的),还要读出来,在书中读到自己,向个性开放;读到生活,向生活开放;读书,不仅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在思考创新中深化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尝试: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③我是老师小帮手:“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麻烦:由于事情很多,对班上的情况不能全面、及时地了解,于是在班上设立了‘值日班长’一职,主要负责向老师报告学生的纪律情况,如:谁丢纸屑啦,谁骂人啦,谁抄别人的作业啦。时间久了,大家就对‘值日班长’群起而攻之,骂他是‘马屁精’、‘小报告司令’等。我正在犹豫,该不该把‘值日班长’一职撤了?你们帮我出出主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3.指名复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故事。
四、重点讨论
1.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完全消灭凶残的狼?再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2.学习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什么叫制约?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狼和鹿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鹿的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没有了危害鹿群的狼后,森林中的鹿就增多了,大量的鹿群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鹿群也大量死亡,疾病流行,鹿群数量骤减……)
找到描写这些情景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描述一下吗?见到此景,你想说什么?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小结,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自学,采用不同的形式汇报自学的成果。
2、在汇报自学成果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以及学生自编课本剧。
教学方法:
自学汇报。
教学手段:
通过学生自学汇报达到口语交际以及演课本剧。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2、同学们前段时间已经对《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进行了自学,并且作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你们已经自由的组合成了四个组,那么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生派代表回答)
(生汇报:有的组通过朗读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有的组通过与别的组合作表演童话剧的形式汇报成果。)
3、老师相信每个组的同学都作了精心的准备,那么对于朗读得好的同学,我们今天将评选出今日朗读之星,对于表演得棒的同学,我们今天将评出表演之星,并且还有环保小卫士奖,最佳组织奖。
面对这么多的奖品等着你们来拿,你们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4、有没有信心?(有)用声音来告诉大家,准备好了吗?那么哪个组先来汇报?
二、朗读:
1、我们首先请第三组的同学。
(我们这组采用朗读的形式来汇报我们的学习成果)
2、第三组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的听,仔细的听,当好评委,听听他们哪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读得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
3、第三组汇报。
4、第三组精彩的朗读深深的感染了我们每个人,我们将在第三组评选出今日的朗读之星。
学生(第四组):老师。
师:你有什么事?
生:我觉得我们这组比他们读得更好。
师:第四组的同学已经向第三组的同学发起了挑战,我们来看看这两组同学中哪组的朗读之星产生得更多!听众当好评委哦!有请第四组的同学。
由本组代表组织本次汇报。
(老师参与学生中,精彩的自发鼓掌)
评价:
1、三组四组的朗读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评委们,朗读之星就要产生了。
学生自由评。
2、同学们,其实第三、四组的同学朗读得都很棒,不过××同学特别突出,我们推选××同学为朗读之星,你们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同学比××同学朗读得好,读出了……,我觉得朗……发给她。
3、那么有请××同学上台,老师给你们颁发朗读之星的奖品!(鼓掌鼓励)希望你们以后朗读得更好。
4、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今天的朗读之星,希望我们班上的朗读之星越来越多。
童话剧:
1、一、二组的同学,三、四组的同学通过自己精彩的朗读,捧走了今天的朗读之星,那么你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表演赢得表演之星吗?朗读组的同学可要当好评委哦!他们哪些同学表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同学表演得不够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表演?那么,一、二组的同学上吧!
(教师到座位上,适时参评鼓掌)
2、同学们你们觉得一、二组的同学表演得怎样?(好)(掌声)好在哪里?
3、我们的表演之星即将产生!
4、经过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我们今天将评选出××同学为最佳组织奖,××同学为今日表演之星,并且我们还要评选出贾婷同学为今日朗读之星。
5、看来我们的同学不仅会表演,而且还会欣赏,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著名的主持人、著名的演员、著名的导演都会在我们班上诞生。
三、感悟:
1、三、四组绘声绘色的朗读,一、二组深情并茂的表演,我们听了看了,在同学们的内心一定产生了许多的想法,你们下去也收集了许多的资料,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而大声的交流,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谈谈你的感悟,你的联想,你的收获。
(评出环保卫士)
(发环保小卫士奖)
2、同学们的感悟、联想、收获还有很多,下来的时候我们再交流。
3、同学们收集整理了许多的资料,采用了不同的形式,汇报了你们的学习成果,你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在座的热烈掌声,在同学们内心深处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他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这一刻起,你们就是环保的小卫士,让我们共同努力,与动物和平相处,让它们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我们共同的家园。
《狼和鹿》说课稿6
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反复朗读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
(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
(3)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
《狼和鹿》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3、知道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深入研究,懂得事物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我首先展示鹿和狼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印象。接着设置悬念:本文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读读画出描写作者观点的句子。
(二)抓住难点,设计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句:“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我首先提问:为什么称凶残的狼为“功臣”,可爱的鹿为“祸首”呢?让学生明白狼和鹿和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我继续用问题导读:为什么称凶残的狼为“功臣”,可爱的鹿为“祸首”呢?展开自学,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这就激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四自然段乃至全文,并进行合作探究。
(三)把握重点,对比体悟
根据板书设计围绕三者关系展开教学,
1、鹿群及狼的变化:
(1)指名读所画鹿群在人们捕杀狼前后变化的的句子
(2)抓住相关的数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出示图片创设情景,通过读、说加深体会。
2、森林的变化,也用通过上述鲜明对比,想象、看图、品读方法同样理解。
3、学生理解以上两者的变化之大都是因为人们捕杀了狼的缘故。由此更深入理解三者的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让学生运用简单的词语和箭头绘制三者关系图,增强直观性。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学到这里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2、看到凯巴伯森林中的荒凉你心痛吗?想关注一下它现在的样子吗?出示指读
3、想象一下现在你到凯巴伯森林中去,你会看到什么景象呢?
(3)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尽量用上书本中的好词句和数据说明。
《狼和鹿》说课稿8
一、教学分析
1 、分析教材
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2、分析学生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蛇与庄稼》,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觉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b、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适时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听、说、读、写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四、教学过程
设疑导课,激趣学文——以词串文,明事激情——解析关系,领悟道理——延趣拓展,升华主旨
(一)设疑导课,激趣学文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的直观视觉入手,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出鹿和狼的画面,请学生分别谈谈对鹿、狼的印象。然后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设置疑问,“罗斯福也是这样认为的,为此凯巴伯森林险些遭受灭顶之灾,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为下一环节的自学做好了准备。
(二)、以词串文,明事激情
新课程理念提出,阅读课堂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常规教学中,按段落顺序了解具体事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此课文一至六自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1、以词串文,质疑自学
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围绕找出的形容鹿的重点词“宠儿、罪魁祸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自主探究学习课文1—6自然段,解答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使学习过程充分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扶放结合,汇报成果
在课件的辅助下,我提出“你们都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解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根据不同问题,我又借助课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以说促悟,认识鹿群幸福生活的得来。通过学生独立的概括,让学生明白“宠儿”的幸福生活是以牺牲狼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2)以读促情,让学生感受鹿群幸福自由的生活。借助课件,把音乐之美与语言文字之美融为一体,在优美欢快的乐曲中通过范读、自读、指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3)以图促讲,体会森林的巨大变化。借助课件出示的森林前后的对比图,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
(4)以文促思,理解“宠儿”成为“罪魁祸首”的原因。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从鹿群变化的数字中,体会到过多的鹿给森林带来的严重灾害,为情感的升华做好铺垫。
(三)、解析关系,领悟道理
常规教学只能依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抽象领悟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借助课件选择不同方式分组合作学习课文七、八、九自然段,用图示说明的小组以关系图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文字说明的小组配以“食物链”的视频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我以天平体现的生物界的客观规律作为总结,加深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明白罗斯福作出这一错误决策的根本原因。同时借助课件创设的情境片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故事当中,体会鹿、狼,人们不同的感受,激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延趣拓展,深化中心
通过让学生为凯巴伯森林想办法这一拓展,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同时以,“你还知道那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吗?”为冲击,整合课内外资源,为课后作业的较好完成创造条件。
五、布置作业,迁移提高
学生从文中领悟到了根据具体事例概括说明道理的方法,设计利用收集的资料写一封呼吁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的倡议书的作业,说写结合有助于实现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学生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勾勒出新颖有趣的天平图形,以此体现文中阐明的生物间的客观规律,既简单明了,又紧扣中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深化中心的目的。
板书设计:
六、教学媒体的运用和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抽象的道理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性化,在课件的展示中形象化:舒缓悠扬的音乐,直观明了的图示,详细生动的视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解答;教师便于引导,胜于讲解。尤其在选择一种角色谈感受的情境创设中,学生发言踊跃,感受深刻,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课例的创新点: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一改以往的讲授式教学,在教学媒体的辅助下,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通过重点词语统领全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问题情境中合作探究文中揭示的道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师教学工作的又一个起点。在我的这堂课当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诚恳地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使我今后的教学生涯更成熟,
《狼和鹿》说课稿9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十一册的学生在第九册的时候学过《蛇与庄稼》,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兴趣。
学习目标:
一、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一为“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根据文本,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二为“理解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本篇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化难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三个文段: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彩。一篇较长的如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呢?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而这正是这篇的重点目标),这一组数字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条线。所以,我作了如下设计:①将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找出来;②4000只鹿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③为什么鹿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十万只?④后来鹿怎么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⑤老师深情描述:4000——10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出现,配上让人震撼的声音)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样?你想说点什么吗?这几个数字像一条线将一粒粒珍珠(故事与道理;美丽和谐的自然与杀狼后环境的破坏)串联起来,使脉络清楚,学习起来思路清晰。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性开放。读书,不仅要读进去,使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语言的、思想的、写法的),还要读出来,在书中读到自己,向个性开放;读到生活,向生活开放;读书,不仅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在思考创新中深化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尝试: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③我是老师小帮手:“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麻烦:由于事情很多,对班上的情况不能全面、及时地了解,于是在班上设立了值日班长一职,主要负责向老师报告学生的纪律情况,如:谁丢纸屑啦,谁骂人啦,谁抄别值日班长一职撤了?你们帮我出出主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狼和鹿》说课稿10
第一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
课文富自然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着重体现“碰撞”二字。
首先,在启发谈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到狼和鹿,你们会联想到哪些词语或成语?学生在词语交流中不难发现人们对这两种动物的态度。然后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作者的观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不由让人情不自禁地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接着,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有没有新的看法?
这是学生看法与作者观点发生的碰撞。学生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碰撞”中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新课标中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种凭借。如何凭借教材这一媒介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老师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思维,实践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阵地。碰撞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这样的“碰撞”中,也许有错误,也许有争论,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注意了词语的理解,积累,应用,包括写字的指导,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时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第二课时
如果说在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体现“碰撞”二字,那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力求体现“发现”二字。
怎么发现?
(一)在朗读感悟中发现
森林一片葱绿多么美丽而一片枯黄又多么会令人心痛!这是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的,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发现了森林面貌的巨大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在“比较”中发现
鹿的数量迅速发生变化,由4000只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只,而两年后又聚减到8000只。学生在前后对照的读书中,比较这些数字,发现了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的关系。
(三)在语言实践中发现
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从狼、鹿和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这个故事,复述要以第一人称进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数量,发现了人们当初犯下的错误:貌似护鹿,实在害鹿。狼看上去在害鹿,其实也保护了鹿和森林。
(四)在拓展阅读中发现
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读一个故事《猎狗和狼》,用故事中的道理来深层感悟课文中的道理:为什么说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拓展的文章补充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鹿没有了天敌,安逸的状态让它们的生存能力衰退,这也是鹿毁灭自己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感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教育有三个离不开:道德、情感、智慧。没有道德的语文教育是危险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智慧的语文教育是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情感,培养情操,生成智慧,从小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初步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朋友。 映示狼和鹿
小朋友,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呢?
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其实表明了人们的态度。人们喜欢谁?讨厌谁?
这两种动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是什么看法?打开书,默读课文,把表达作者看法的句子划下来。
·映示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谁来读一读?
·你能读懂吗,在这两句话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
“功臣”是什么意思?狼是功臣,这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从哪个词看出?(居然)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
“祸首”又是什么意思?鹿在什么样情况下成为祸首?“一旦”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请轻轻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流利。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谁来读给大家听,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评价:读得太好了,很流利,其他同学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听得也很认真。
3、学习词语。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葱绿 提防 传染 血泊 贪婪
青烟袅袅 哀嚎 凯巴伯森林 蔓延 糟蹋
·这里有两个多音字,注意读音。
·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有关内容吗?
4、作者认为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回,我们先自己读读,想想,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呆会儿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同学做汇报员。
5、小组合作学习。
6、学生交流(充分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依据。
7、小结:老师要对你们竖起大拇指,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用心地读书,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这样的读书,才会有收获!
三、学习生字:
讨论我们告一段落,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现在,我们来把课后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
映示生字:
读一读(组组词)
闹:可以组哪些词?书上说的是闹什么?闹是什么意思呢?
写一写: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上一节课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大家根据作者的观点,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谈到了狼、鹿和森林之间的关系,谈到了狼、鹿、森林的变化。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森林的变化:
1、出示填空:
①100多年前,凯巴伯森林 , 。……后来,整个森林像 一样, , 。
读一读书上写森林变化的内容,做做填空。
2、请学生填空。
3、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4、学生朗读。
5、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象看到了凯巴伯森林到处是葱绿的树木,小鸟在唱歌,小鹿在散步,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6、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的美景,我们真想来诵读一番,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小节读一读。
7、后来凯巴伯森林变了样,我们看书中是怎样写的。(指名读)
8、你为什么这样读?……师:这个填空写的是凯巴伯森林的变化。我们都喜欢充满生命的绿色,喜欢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喜欢这样萧条、荒芜的情景。
9、那么这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谁来补充呢?书上是怎么写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
10、师:其实同学们读了两种原因,人的原因和鹿的原因。请男同学来读人的原因,女同学来读鹿造成的原因。
11、人们本来是出于善意来捕杀狼,可是狼被捕杀后,鹿的生存状态怎样呢?请你们读读课文,像刚才那样,读读前面,找找后面。前后对照起来读。
②出示填空:
凯巴伯森林原来生活着大约 只鹿,狼在被杀了之后,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
1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填的都是数字。看了这一组数字,你想说什么?
13、这些数字多有说服力!从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出示填空:狼( ),鹿( ),森林( )。
板书:狼(吃)鹿 狼(保护)森林 鹿(破坏)森林
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一旦食物链被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随着打破。
14、这样的结局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我们一起读文章最后一节。
(1)自己读读,说说为什么狼是“功臣”?用书上的语言。
(2)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3)上节课上,有的同学说人才是真正的“祸首”,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4)对呀,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人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狼和鹿与森林之间的关系。
(5)如果人们早一点想到……(引读最后一节)
二、复述课文:
1、今天我们的课堂好像再现了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你愿意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师:复述课文不是把原文背下来,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师提供你三个角色(1)狼(2)鹿(3)人,你愿意从哪个角度来说就从哪个角度来说。
2、先自己练一练。
3、交流。
4、评价:讲得太好了,很有创造性。听了你们讲的故事,我们仿佛听见了惨遭捕杀的狼的哀号,看到了鹿的加速灭亡,看到了森林被破坏的荒凉情景。
三、拓展:
1、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猎狗和狼》,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读、交流)
2、我们再来想想课文,没有了狼——鹿的天敌,鹿为什么反而在减少呢?
刚才文章说的道理能不能给你启示?
(没有了狼,鹿减少了生存危机,不用奔跑,体力下降,……)
3、你们看,你们从课内走到课外,不仅理解了课文中说的道理,还悟出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作业:
学习了《狼和鹿》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请联系生活实际,把学了课文后的感想写出来。
第一课时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这两种生性截然相反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早有定论,然而《狼和鹿》这篇课文的作者却将狼作为“功臣”,鹿作为“大坏蛋”来描写,初读课文,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时中就利用这一矛盾设计教法。
一、设置悬念,激情引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揭示“狼和鹿”这个课题后,教者首先提问,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说出的描写狼和鹿的词语、成语是截然相反的一贬一褒,而读过课文后,作者的观点又怎样?作为歌颂的“功臣”却是狼,作为遣责的“祸首”却又是鹿,那又为什么?这一悬念的设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急于去书中找答案。
二、尊重个性,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在理解“功臣”和“祸首”意思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为下一环引导学生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发生思维碰撞作准备,这就做到了读既有明确要求又尊重个性。
三、尊重主体,各抒己见。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上有充分的体现,当学生读了课文后,教者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与课文作者不同的意见,究竟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学生读后众说纷纭,有人意见与作者相同,说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也有同学的意思与作者相悖,说鹿是功臣,狼是祸首,更有同学认为狼和鹿都不是祸首,祸首应是人,因为狼是死在人的枪口下的,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与作者,相互之间产生了碰撞,正如教者所说这样的碰撞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做到了尊重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课时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新闻记者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狼和鹿》第二教时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者利用文本,引导探究,拓展思维,学有所得的理念,但整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没有放弃主导作用。
一、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消遣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放弃主导作用,而“主导”的形式又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而是用几道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的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练有所得。如从第一道填空题中学生发现了由于对狼的捕杀而造成森林遭到破坏,而破坏森林的“祸首”是谁?学生又从第二道填空题鹿的数量的增加以及最后的减少中发现是“鹿”。鹿不仅破坏了森林,也殃及到自己,第三道填空题让学生明确了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之间密切的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生物总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拓展思维,促进表达,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检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在《狼和鹿》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再现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因此,在复述中有的学生从“狼”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鹿”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猎人”的身份复述,这就充分运用了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技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考,并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形成新的观点,对阅读内容进行评判,达到深层次辨析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三、适当延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狼和鹿》课时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18狼和鹿教学设计10-28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8-21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09-29
10 狼和小羊 第一课时11-01
田园诗情第2课时实录11-16
小露珠第二课时实录10-08
故乡课时教学设计09-26
2-3课时教学设计06-11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8-06
《风筝》第1课时教学设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