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2024-10-19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13篇)

1.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一

新课程改革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探究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像阵春风,吹来了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全面发展的新理念,这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美术课程改变了以往单纯强调学生掌握绘画技巧,达到统一效果的课程设计,注重“体验与感受”“欣赏与评价”“综合与探索”。这些变化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以培养人创新精神与创造力,以及感受、体验没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美术教育,也必须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努力点燃学生潜藏在内心对美的渴望,对美的创造之火。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课程改革的引导指向中,教师应如果顺应新的要求,对课堂的教学方式来一番改革的一点探究。

[关键词] 改革

教学方式创新

提高能力

情感体验

自主探究

随着信息的日益激增,21世纪被称为“知识爆炸”的经济世纪,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世纪。此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合适教学内容的选择,无不渗透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面对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新世纪年轻的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教育者与研究者两方面的素质,通过对小学生加以系统的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设计,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首先自身要积极主动的去接触现代的新的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美术教育观念。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有这样的一些特点:从教材方面来谈,有一个显著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宽了;从美术的性质上谈,美术学习不再是一中单纯的技巧技能训练,更注重的培养人文素养和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表现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 展 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感情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提倡“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将单一化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那么,美术教师到底如何在美术教育教学方式的领域里来一次大的改革呢?如何让自身无论在美术教学方面,还是在精神和人格上得到升华呢?

主要以下几点的相关阐述:

一、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让学生展示个性,找回自信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自由的想象创新,也可以束缚学生的想法,扼杀他们的自由和创造。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把完成任务当作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把上课当作执行教师参照教科书备课后劳动成果。结果,上课成了执行教案的过程,整个课堂便成为了“教案剧”的“舞台”,有着权威的老师就成了这场“戏剧”的主人。这样,忽视了做为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活动的多边多向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实施美术教育教学中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造潜能得意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的想象、标新立异的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当前的教育改革实验中,教育的开放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激励学生敢于创新,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探究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子,善于成功。还要鼓励学生都能走下位置,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之下,自由的找伙伴,自由的组合为一组。往往这个时候是课堂最吵闹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这样的场面,学生的动作和声音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可以适应他们的情绪,参与其中,共同分享这种情感和体验。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决非是教师拿出一副让人恐惧的高高在上之相,而需要的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每个人不同个性的纪律。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需要,尽量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想法。

在第十一册美术《街市新貌》一课教学之前,我带着孩子们到新街走了走,逛了逛,收集一些材料。孩子们一个个翘首仰望新街上崭新的楼房,一个个情不自禁的“哇!哇!”兴奋地叫喊着。我发现,有几个细心的女孩子拿出了美术本子暗暗的画了起来;有的在窃窃私语,交谈着彼此的感受;还有一些大胆的男孩子对这些店铺装修设计做起了评论,还分析的头头是道。我呢,在一旁征求着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感叹“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小呢!”

回到学校后,我把教师精心布置了一下,把小组拼成了错落有致的大画桌,在墙上贴了在城区里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时光,还有一张张建筑群的影象,又在黑板上用醒目的颜色写上了“店铺设计师大赛”的字样,附上了参赛的要求,例如“有创意”“形式多”“时尚大方”等等。一切准备就绪,当孩子们来到美术教室,看到以前整齐的几个小组,如今变成了样,看到墙上那些照片一下子兴奋的跳了起来。有的跑到了黑板前读了起来,有的笑眯眯地看着那些照片,课堂内一派欢腾的景象。虽然已是上课时间,但是我并没有阻止他们立刻安静下来,看着大家新奇,兴奋,快乐的样子,我这番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趁着大家这么高涨的热情,我请同学先自由选择位置坐下,宣布大赛的开始,孩子们睁着大眼,掩饰不了自己激动的心情,“我宣布,2012‘创意’杯店铺设计大赛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只听到不约而同的热烈的掌声,“这次大赛的主席就是我,大赛的要求我已经写在黑板上了!”大家看着一本正经的我,都偷偷的笑了起来,“我知道,你们都是各地区选派来的最厉害的选手,都可以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出来,但是,我有个问题,主席我希望,设计出来的店铺不但是有创新的,在做法上也应该有创意!比如像我们常见的技法有什么啊?” “水彩!”“水粉!”“铅笔画!”大家都自告奋勇的喊了起来。顿时,孩子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好!各位设计师,我现在给大家分组,”我拿出了几个牌子放在大组中间,“手工组”“绘画组”“泥塑组”,大家按照需要对号入座,“主席,我没有布!”“主席,我没有泥巴!”有的孩子难为情的说,我乐呵呵的说:“主席我早想好了!不用担心!”我把材料分发到各组中,大家迫不及待地大显身手起来了。有的看看墙上的照片,有的灵机一动,眼珠一转,埋头苦干起来,有的闭上眼睛苦思冥想,有的竟来了个跨组帮助,还有的拉我这个“主席”做起了参谋,欢笑声溢满了整个课堂。最后,交上的作品件件让人满意,孩子们也捧回了“最佳创意奖”“最佳美工奖”“最佳品位奖”等等,让孩子一个个满载而归。

这个情境的创设,是通过教室学习环境的布置,别出新意运用原始材料,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目的已经被同化了;同时学生也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了,得到了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机会,无拘无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如地融如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形成一种创新的精神来学习美术的特征。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技能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会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一些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学生独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分析、联系、推理、归纳和判断,使学生的经验得以逐渐扩充和发展,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多变。创新教育不是单单的把书本上可以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中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别出心裁,敢于与众不同。特别是在课堂中,能大胆的向老师提问,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与同学辩论。

有了疑问之后,教师可以先不直接帮助解决,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几个人成为一小组人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在讨论中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让大家都获得比较清楚的概念以及准确的结论。教师可以来回巡逻看看有什么要帮助的,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不论结果如何,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让他们在自主的思考中得以发展成熟起来。最后再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集体的探究,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参与其中,让学生或派代表,或自告奋勇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齐心合力解决关键问题。最后再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进行操作实践,以证实自己的探究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向“权威”----老师挑战,发表自己和教师不一样的见解,还要鼓励他们提出和课文不一样的看法,乐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创设质疑的机会和条件。比如第一册美术《奔跑的动物》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这课,允许自由组合为一小组,组与组之间相互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看到图中一些奔跑的动物时,学生就有一些问题,大胆的提了出来,“这些动物怎么跑的那么快?”“这些动物它们要跑到哪里去呢?要去干什么吗?”“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呢?”还有一些同学问我:“为什么动物跑的时候都要四只脚着地呢?有没有两只脚跑的动物呢?”“老师,我们要画这些奔跑的动物吗?他们跑的这么快,我们怎么把它画下来呢?”“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呢?”通过质疑和争论,孩子们知道了动物的家在大自然中,大自然中生活了好多的动物,所以我们要保护大自然,对于一些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要敢于站出来去职责,孩子们还知道了,世上也是有两只脚跑的动物的,像袋鼠。

实践使我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要靠不断的内化过才能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重要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三、美术课程、领域的不同,及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积极的评价方式会激起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让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下一次的探究中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总有很高的地位和一定的威信,所以老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的。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全方面的,个性化的。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研究出适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创造效果,注重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不应该总是以“好!”“你真行!”“你真棒!”来评价,对于潜能生,应该做出鼓励和激励的评价,比如“你比以前进步多了啊,相信你可以再进一步的!老师支持你!”对于优等生,教师的评价应该是肯定为主,激发他们潜在的一些未被发觉的能力。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要把握住新的教育观念,并且让其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快乐的环境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体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2.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二

一、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

新的课程标准一改过去的教学要求, 突出人性化教学和对学习情境进行科学设计, 并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美术文化因素, 不再像以前教学那样只列出知识点, 而是以启发学生动脑为主, 向学生提供具有导向性的标准、提供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提供指导性建议, 并标明只是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在教学时教师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采纳自己设计的更合乎实际的教学活动, 这样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更多地提供了教学上的可发挥空间。其次, 改变了以前的美术课学习方法, 提出让学生多进行学习体验, 多进行学习探究。在教学和学习思路方法上, 新的课程标准站在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 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 对美术学习领域进行了不同的划分, 拓展了“综合—探索”的新领域。

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提供的具体的可操作性案例, 认真地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观念、方法和精神, 举一反三, 创造性教学。在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方面, 将美术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相结合,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结合点, 让学生在对生活的感悟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还丰富了学生生活的艺术化内容。

二、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正确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 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教会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所以说美术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是新的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任务和中心思想。

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进行了转变, 将以老师为主导的传授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立足于教, 立足于灌输, 而很少想到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很少想学生的思考参与性, 让学生充当配角、被动学习。可想而知, 学生们接受的美术技巧画法都是一个重复的固定模式, 画出来的东西当然是千篇一律,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但如果老师拿着物品让学生感知, 让学生展开想象, 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 完成的作业也会是丰富多彩和各种各样的。

二是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转变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和想象,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进行自主学习。要在如何启发学生学习上多做设计, 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空间, 为学生的探讨提供出机会。老师更多地研究学生, 分析学生作业, 研究学生发言内容,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结构, 针对学生的美术特点, 提出适合的教学方法。改变固定的学习方式, 改变由老师传输的固定的画法, 改变让学生集体适用一个技法, 不再让全体学生必须照办。让美术课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学习过程百家争鸣, 学生作业百花齐放。美术教师只是推荐学习方法, 介绍美术观念, 把立足的重点转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上,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挥。

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让学生学会观察,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愉悦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生活, 亲身体验, 挖掘并创造资源, 激发创造灵感。在艺术的观察中产生感受, 让学生体验自然, 感受大地、体验小草, 以学生亲身体验来加深知识理解和情感融入。

三、进行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培养

尽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不再那么突出, 但进行美术教学却不能完全放弃这些基本内容, 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只是在要求标准上降低了度的问题, 并不是完全抛弃, 真正的美术教育也不可能离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所以我们还要用恰当的解决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不能把技能简单地理解为技巧, 而要将美术技能做为美术文化来进行学习。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不仅是技能技法, 而是要将技能技法融入到美术文化背景下, 因为美术的技能技法与人类生活、人类历史、情感和政治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 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性, 通过在美术文化背景下学习, 让美术文化滋润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大的美术背景下进行审美, 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以及美术鉴别和美术创造能力的提高, 这也正符合新课程下的美术教育要求。

二是找准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训练点和训练目标, 进行适度的知识与技能训练。美术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都是按逐步提高的要求编排的, 训练要求及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要求, 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一步步提高的。但每本美术教材都是以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做为具体内容来组成的。所以我们要从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中寻找训练点, 文字内容包括学习建议及提示等内容, 图片内容包括示范作品和优秀学生习作等等。从这些教材内容可知, 文字提示和图片提示中包含着教材编排的意图, 仔细分析编排意图, 我们就能发现教材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提示和图片提示后面, 都隐含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点;所以我们要结合对学生的分析, 围绕学生和教学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层设计, 找到“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目标, 进行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也只有恰当把握好训练目标, 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我们的美术教学才有全面和实际的意义。

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加强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 注重情感培养和情感发展。

一是在美术教学中注入趣味性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选择上, 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特点和心理特征需要, 以突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为出发点, 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将原教材主要形式和内容拓宽训练学生创作性。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愿望出发,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以《花儿朵朵》一课为例, 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进行示范说明。按照教材的要求, 学生要应用学具拼摆出各式各样的花朵, 这时我们就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行思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 可以摆成任意物品, 这样就是对学生的创造性的激发, 结果学生摆出了房子、汽车、家俱、动物等多种物品, 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围绕学生的特点爱好和欣赏角度, 加入一些适合的教学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一步完善, 丰富了课堂教学。

二是在讲解和示范中注入情感, 以绘声绘色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讲解和示范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方式, 趣味性和形象性是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进行示范,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生动形象模仿, 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也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 因为这种方式更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是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促进学生的情感产生。通过调动教学资源来进行情境设置, 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产生思考和进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可恰当运用音乐艺术, 也可以运用游戏形式, 以多样化的情景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技能培养与激发学生绘画愿望相结合, 把美术学习兴趣和学习美术的美好愿景相结合, 通过这些形式, 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是美术教学的核心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绘画基本功练习, 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为作画而学画, 而是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美术学习过程之中, 通过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

总之, 新课程标准对当前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进了以往的不足之处, 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而是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 以促进美术教育观念转变为出发点, 从教材、模式、课程评价和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的大幅度的变革, 通过提供学习场景来增强学生的感受体验性,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美术教师也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把握好新课程改革下美术教学重心,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教学方向, 努力实践、去伪存真、吸取精髓, 不断探索和研究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中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祁国荣.论美术新课程与美术教学改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

3.基于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高职 美术教学 教学改革

前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美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职美术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就高职美术教学而言,传统的高职美术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新高职美术教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可以为高职美术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何进行高职美术教学改革是高职美术教学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高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职美术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的实践性不足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高职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师资力量薄弱是高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从事高职教学的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现有的高职教师本身就缺乏实际技能,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纯理论的美术技巧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着高职美术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美术专业基础相对较差,对艺术技能课缺乏基本的掌握等因素,不难看出,师资力量薄弱从整体上削弱了高职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职美术教学陷入瓶颈。在高职院校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学模式和课堂组织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滞后于现代高职美术教学的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采用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没有意识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时,也只能是机械式的随堂听和模仿,没有深入吸收。转化和创新所学的知识。高职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教学的实践性不足

教学的实践性不足也使得高职美术教学陷入困境。在高职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科本位思想导致教学的实践性不足。具体说来,学科本位主要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过分强调美术专业的学科知识,人为地分割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浪费了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过分强调美术设计的学科中心性,很容易导致美术学习内容的繁、难、偏、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全面发展。

二、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在高职美术教学中,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针对上述高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高职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建立具有“双师”素质的教育队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美术专业教师,对于提高高职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长远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做到既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要兼顾学校学科的专业发展;二是定期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鼓励进修提高;三是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顶岗,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工艺技术和设计理念。

2.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科学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技术,它通过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也是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高职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借助计算机对于文本、声音以及动静态图形图像的信息传递手段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以形象直观为特点的美术设计教学,多媒体技术有着先天的优势。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高职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高职美术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需求的提高,为适应社会需求,高职美术教学在教学方面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强调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对高职美术专业教学而言,加快推进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思路,已成为当前高职美术没计教学发展与改革的关键环节。“工作室制”是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手段,“工作室制”强调独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共同创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工作室制”模式下,美术设计教学才能真正走向产学一体化,教师不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创作设计的目标、情境、方法,引导学生走向生产实践: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以主体性身份参与建构,完成创作任务,这样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三、结语

总之,高职美术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不断探索改革高职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进而促进高职美术教学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成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艺术教育.2011(01).

[2]谢嘉琳.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

[3]杜晓哲.对高职院校《网页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5).

[4]杨晨光.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

4.《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篇四

东辰一小

李虹霞

我从事美术教学已经有十六年时间,从懵懂到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段深入,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是苦乐相伴。其实美术课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它能使学生感受美;更能使学生热爱生活。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正在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堂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对于教师来说,备课首先要进行的、想让学生掌握好多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培养兴趣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教学设计就在课堂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工作。不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课堂中的情景创设、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教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教学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实每节美术课,教师都需要充足准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如:“儿歌猜谜”“讲述故事”“欣赏课件”“实物教具”等等往往在课堂中结合运用,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准备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五年级《唱起来、跳起来》这一课,我不光费尽心思、精选、侧重各种性格、人物的面部表情,重视自己直观演示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必须先要明白音乐、舞蹈是怎样的一种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这些不光是靠临时抱佛脚得来的,还要靠老师长期的一些积累,才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这样的课安排得当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他们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分享的空间,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教学因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影响,“重讲授轻参与,重技法轻创造”,以致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地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大大缩小了学生想像的空间,使教学失去了活力。小学美术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一位“画家”,而是使未来的画家在这个阶段受到更好的启蒙教育。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如果对学生进行单纯、机械的技法训练,他们的兴趣将被抹杀,小孩子爱创造、爱幻想的资本也由此而被荒废。但如果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对将来的技法训练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个没有创新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自己的东西,只能一味模仿别人的作品,因此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教授技法更加重要。在学习进行练习时,要勤于巡视,看到能大胆创新表现作业要及时把他的作业作为范例来讲解,引导学生观察这为学生是怎样来画的,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知识技能。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业,不要怕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因看到自己的进步而欣喜若狂,信心倍增,更乐于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和自主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课堂中,评价对孩子们来说是绝对不可少的,每个学生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希望别人认可自己,他们的画充满了梦想与天真的色彩,非常渴望老师对自己画的画有一个好的评价。可以说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对学生美术作品评价的时候,评价手段与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此,我们应该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评价作品是可以采取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对学生作品评价的时候,评价语以调动、激励的话语为主,给学生评价时不要千篇一律,都是“真好、不错„„”之类的言辞,这样根本起不了表扬的作用要用“你的想法真棒!”“某组同学在制作中能相互合作、积极参与!”等。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在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进步大或者一直很优秀的学生,除了给他们打上相应的等第进行评价外,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作业纸上给他画了星号。对于学生的独特想法,我会毫不吝啬地奖给他们一个翘起的大拇指。

5.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五

(二)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20分)每格2分,共20分

1、宋代著名的瓷窑有

、、哥窑、钧窑。

2、中国传统刺绣品种很多,其中苏绣、湘绣、、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绣。

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遵照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

第二部分 简答题(20分)每题4分,共20分

1、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2、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3、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4、探究学习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5、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请解释“课间设计”和“课后设计”。

第三部分 辨别题(20分)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1.

教案是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目标达成,都不能脱离知识学习的内容。

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20分)

1.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教师措手不及难于招架怎么办?

2.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办?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20分)

1、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习环境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请你举一个以学为主的例子。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和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成长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区小学

吴萍 下课铃声响毕,当我夹着书本走出教室时,不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随着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的不断增大,对于教师的要求真的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从前没有被关注的问题变得那么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新的教育观念是很难适应现今的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上的是二年级人美版的《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应该说是一节传统的课(关于拓印方面的知识),可我这几天一直处于矛盾中,是照搬还是创新?是重美术知识技能还是重学生感受与需求?是稳妥地教还是来点“冒险”呢?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于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教室,我是用一个魔术导入教学的,一方面为引起大家的兴趣,一方面也为立刻将同学们推向矛盾问题的前端。当我在白纸上变出一个硬币的模样,同学们有的惊诧,有的不屑,也有的自信地喊道:“我也会!”我故意很失望地说:“原来你们都会啊,谁来说说是怎样做的?”答案是一致的:老师纸底下有一个硬币,笔在纸面上一涂抹就印出来了。我马上追问:“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使硬币会印出来呢?”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集中起来大概有三种意见:硬币是硬的;硬币上有花纹;硬币表面凹凸不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学们自动分成几派争论起来。我心理暗暗高兴:好极了,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犯错误。正当大家争的面红脖子粗时,我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你能举例证明它是错的吗?”有的同学说:“玻璃是硬的,可印的出来吗?”真有趣,我接着说:“好,你动手做一做吧!”果然什么也印不出来,第一种说法的人错得心服口服。接着有人又说:“书上有花纹,可你们看我怎么印也印不出来!”边说边做,真棒!他已经学会用事实举证了,于是第二种说法也被否定。

师生们的目光都集中到第三个观点上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我想这只是表面的安静,同学们一定都在积极的思考。“它是对的吗?”我想,结论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下。我请第一个说出自己这种观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他腼腆一笑,拿出一个硬币说:“我是摸的。”我大力地表扬他,让大家都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凹凸不平可以印出东西来”,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按预先的教学设计,关于拓印的原理讲到这里也就可以了。正当我对自己不用多费口舌,同学们自己就能总结出了原理而得意洋洋时,意外出现了。

一只倔强的小手举了起来:“凹凸不平的东西为什么就能印出来呢?”我一下子懵了,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深钻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但压下去对学生有利吗?一节课是关注教学任务还是学生的需求?会不会把美术课上成了科学课?学生能回答出这么难的问题吗?考虑片刻我还是决定放弃了我的教学进度和顾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们都来动手印一印,找寻答案吧!”不过这次我是一点底也没有。课堂再也不是教师能完全控制的了。随即师生都紧张地印了起来,不一会一小手举起来了:“我发现了纸是紧紧贴着硬币的,硬币上凸的地方笔檫上去就重些所以颜色就深些,凹的地方轻些颜色浅些,图形就是这样印出来了!”我在惊叹之余,深深理解了“教学相长”四个字的含义,我的学生用事实教育了我: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资源不光来自教材,来自教师,更不要忽视学生,他们才是教学活动中不竭的资源。我想我会记住这两个学生,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他们在我的美术课上为我上了一节课。

接下来的课我更自信了,在同学们说出身边可以印的物体这一环节后,我改变了由我引导、同学们一步一步学习拓印方法的教学方式而是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去找出正确的方法。学生犹如是放出鸟笼的鸟儿飞出教室,他们在制作、在试验、在思考、在修改、在商量„„然后他们飞进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他们的失败,他们的成功!

6.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的魅力 篇六

新课程改革贯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生活世界是通过直观可以感知的,可以体验的世界,教育成了生活世界与人口的信息桥梁。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程向儿童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只有向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的意义和本质,教育也在向人性化过渡,课程不再是固定的教材,不是一种结果性的产品,不再有强迫式、灌达式的教育方式,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一、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的特性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有这样一些特性:

一、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在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史上,美术历来就是传播人类文化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它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习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习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等方面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

二、新时期美术教育的重点

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兴趣,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一些学习新方法,合作与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过程和跨学科学习。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习的眼、手、脑,让学生本身能够认识到美育的含义不仅仅是绘画,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各学科之间的必然联系,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以学习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三、走进新时期美术教育的课堂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育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传统美术教育仿佛就是教学生绘画的一个概念,学生除了按照课本上的复制外,别的似乎什么也不会,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本性。艺术来至生活,生活起源创造,没有创造就不存在价值。小学美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儿童的世界是个美妙的世界,他们以心灵感知世界,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没有局限性的,教师要倡导学生大胆、新颖和独见个性。记得两年前我代一年级美术课时,课堂作业是画《美丽的蝴蝶》,有个学生所画的蝴蝶让我观后有种莫名的惊诧。那种色彩,那种构图方式是我前所未见的,真是美丽极了!它激发了儿童的天性,这些东西不是老师能够教的。所以说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传授学生的不是美术技术,而是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方法。

美术课堂不同于其它学科,它要求的是宽松和愉悦气氛。用艺术的话讲,就是审美的愉悦,有激情才有创造,只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才敢于自由想像,标新立异和勇于创造,使个性得以发展。动作和语言是儿童的情绪、情感伴随物,也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在激烈的争论中儿童可以表达来自内心的喜悦、愤怒和沮丧。课堂需要纪律,但是学习气氛更重要,有时候这样一堂课给人以乱哄哄的感觉,这就更需要教师的理智、宽容和耐心。

四、新课程改革使美术教育走出课堂 自然美是一种无以伦比的美,看到一些自然的美景,忍不住感慨“风景如画”、“鬼斧神工”。万物源于自然,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课堂中要多。美术走出课堂,也就是美育回归自然。比如说《画鱼》一课,我在两个所教的班作了个对比实验,其中一个班我从书画的图片和幻灯片上介绍了鱼的特征,游泳的姿态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然后在黑板上教他们画鱼。但是画出来基本上是一个模式(跟老师画的差不多),而在另一个班上我买了几条鱼放在玻璃缸里,叫人家观赏。一边讲解鱼的生长过程、特性、习性、有关自然方面的很多知识。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着问这问那,“小鱼是不是从妈妈肚子里蹦出来的?”“长胡子的是不是公鱼啊?”……我相信,给他们上的不仅仅是一堂美术课,也是一堂自然课。学生们观察也很仔细,而且画出来效果也很好,各种形态都有,甚至有人画出个“美人鱼”来。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在绘画中有些同学还模仿鱼游泳、呼吸的姿态。教学要适应儿童心理特点,从类似的游泳活动中让孩子们学到东西,整个学习过程就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新的美育教学应当更积极地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要你学”到“我想学,我要学”。

五、从国际形势上,认识美术教育的位置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才。区域性和城市之间的差异导致了美术教育在不同学校所受重视的程度,美术教育应该重新得到认识和肯定。综合素质的差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存在着普遍性,就成了社会性差异,它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艺术教育是儿童最佳的“启蒙书”,教育改革屠到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的成果。

美国最近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了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密不可分。“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阐释了艺术教育极端重要价值。

日本,这个被喻为“二战后的玫瑰”的弹丸之国,它的艺术教育基础教育上的普及是世所罕见的。它的快速复兴,有些方面甚至赶超列强,这说明了它国民素质普遍很高,也进一步说明了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上所起的作用。

教师是整个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说小学美术教师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小学教育是综合课程教育,不能忽视每一门学科。

六、美术教育的综合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综合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僵死的,作为教师要巧妙地安排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而美术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传播思想文化,我们能不能把音乐也带进美术课堂呢?比如说在上欣赏课时,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观赏名画,那种如痴如醉的乐章让我们渐入画境。

文学是一种文字艺术,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优美的语言文字,也能使我们产生无限遐想,有身入其境之感。再通过大脑的整合用手描绘出来。如像画《下雪了》,我们一边赏听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江雪》来调动学生们积极思维,一边描绘一幅寒江独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广漠的原野,路无行人,人间到处是寂寥。然而,漠天大雪静寂的世界里,却有一位泛着小舟的渔公司头戴斗笠,身穿蓑衣,从容地垂钓寒江之上。

美术也可以与思想教育结合,例如在绚丽多姿的风景中,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树立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时,激起他们爱国主义的热忱;在欣赏烈士雕像时,讲授英雄事迹,让他们产生对革命事业的崇高追求。

美术还可以与自然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回归自然,体验自然,培养他们创造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7.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七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 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秩序进行的教学活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人才, 特别是在信息产业。高职院校成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但高职院办学时间短, 所以办学观念仍处在探索阶段, 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 以考试决定学生的一切, 这就造成学生为了考试去学, 轻视平时的技能训练, 缺乏实践能力, 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重视每一个阶段性教学的过程, 进行互动式的量化考评, 并进行改进, 实现与工作实际零距离的对接, 使学生明显感到现在的学习就是在紧张有序的工作,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并且马上应用到教学中, 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二、高职美术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

高职美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它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美术教师,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综合能力始终是决定教育活动开展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美术教学,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对美的感知, 所以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美术教育课程教学等基本技能,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践教学中。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究, 勤于动手等能力。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课程是直接培养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技法、技能和老师综合素质的课程, 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本人在某高职院校从事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多年, 有幸赶上全国高职教育的大发展, 所以也以美术教育课程为载体, 大胆进行课程改革, 引入先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于其中, 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评价, 并马上进行改进, 可以说教学效果明显, 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工作过程在高职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1. 创造学习情境

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这种思维总是与情境相关联的, 所以教学必须融入到职业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方法。高职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一般采用讲授、练习、演示、创作、辅导和欣赏等教学方式, 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美术基础教育, 其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要求美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在建立美术与职业的结合、注重专业理论与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现代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现代高职美术教育要求要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 培养综合素质, 培养既有理论依据, 又有技术、技能的多面手, 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要强调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 不要盲目追求结果, 追求统一性, 否则将约束学生的思维创造;不要过于限制形式, 给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 对于成绩的评定, 要有独创性评定和艺术效果的评定。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就带有目的性, 认真地去完成每一个任务。

2.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

美术教育课程的应用性强, 为了在教学中构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应遵循情境的原则。首先要重视促进学生对实践情境的理解, 要求学生为了行动而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多留点思考给学生, 通过不断的启发, 学生会在主动、自我构建与情境引导中学习, 而教师在激励、咨询中指导, 师生互动, 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记忆力和想象力是美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专业能力。形象的视觉记忆是对观察感受的筛选、占定和强化, 形象记忆、情态记忆、场景记忆以及色调记忆等, 都是美术教学培养记忆能力的课题。在美术教学中, 需运用艺术联想、艺术“移情”的方式培养学生形象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

这里所说的方法能力是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积累经验, 获得技能, 灵活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根据这样的要求, 针对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我们强调首先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 我们提倡通过结合艺术创作活动来实现。引导学生把大自然等当做“课堂”;把画册等当作艺术探讨研究的“课题”。这样的教学既生动又活泼, 既有趣又深刻, 使学生能够站在艺术实践的审美角度, 感受和鉴赏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通过美术的双边教学和不断美术训练, 在素描和色彩表现的基本手法与平面和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则中, 了解、熟悉和掌握美术的各式各样的技法和表达等, 美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在循序渐进、不断强化的教学各个环节中,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美术专业的表现技法、创作与设计方法和艺术规律。

4. 教学评价以行动能力为核心

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我们要转变观念, 以往评价成绩通常关注最终结果, 它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能力作出判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 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形性评价, 重视经验的形成和策略的构建过程。这就要求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整性, 学生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 不应是对该课程机械性的存储, 而是全方位的掌握, 尤其是在学习经验与策略上大幅提高。二是连续性, 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注起点与终点之间能力发展的渐进动态过程。三是互动性, 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 四是反馈性, 要随时观注学生每个阶段对教师的反应, 并及时作出调整, 对学生学习采用的思路与策略进行点评, 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

通过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学生学习美术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总体成绩较好, 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情境教学还没有达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水平, 所以对教学环境要进一步提高, 达到真正是对工作岗位的一种模拟。其次, 在知识的完整性上, 教师的教学理论性还是过强, 重点难点梳理性不够, 在讲到难的地方, 学生听了不太容易消化, 因此在课前课后还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定量系统化的整理, 以知识包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摘要: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要求应用性强, 其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有益处。该模式以职业情境为依托, 以项目为载体;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职业情境, 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方法和能力, 教学评价以行动能力为核心, 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课程,工作过程,职业情境

参考文献

[1]唐志.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04

8.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农民画;美术课程;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广大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受重视,不少学校为了让“主科”有更多的授课时长,不断压缩美术这类“副科”的课时。即便学生有机会接触美术课程,也会由于教材内容过于单一且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而使学生缺乏对美术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要想让美术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更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程。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美术精神”“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这就要求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发掘生活中潜在的民间美术资源,充分借鉴民间美术在文化、历史角度的教育意义,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使得课堂由校内延伸至校外。

农民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优秀代表,将农民画引入美术教学,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使得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一、农民画的概况

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农民画根植于祖国大地,来源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农民用以美化生活环境、自我娱乐、寄托情感和理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经历过三次发展高潮——1958年、“文革”期间和1980年代。其中第三次的规模和影响最大。至1980年代中,天津、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青海、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省市都相继组建了农民画创作小组。其中有43个地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多地农民画已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农民画的创作题材主要选取与创作者联系紧密的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与劳动丰收、田园风光、节庆活动等场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色彩运用上,极具主观性。习惯运用红绿等纯度高且对比强烈的色彩,画面中色彩交错、斑驳有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设色时多用平涂,这也使画面富有装饰意味。在构图上,多采用全景式构图,不讲究透视法则,创作者往往还用各种图案填满整个画面,极力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从而营造出一种细密繁多的画面效果。在造型上,与西方三维写实艺术不同的是,农民画呈现出的是二维平面。这是由于农民画创作者大都生活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事物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合乎西方绘画那种科学、理性的程度,他们按自身理解的固有形态进行创作,不模拟对象,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接触之后,熟识谙记,对固有物象的特征进行归纳之后,再加以艺术化处理——夸张变形,最终呈现出一种结构夸张、却不失其形的稚拙、淳朴之美。

二、农民画进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相对于其他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尽管农民画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仅有60余年的历史,但是它是建立在借鉴和融合传统剪纸、年画、刺绣、雕刻、皮影、泥塑、灶头壁画等其他传统民俗艺术之上而发展起来的。这不仅仅体现在表现技法上,更重要的是汲取了传统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农民画创作中,作者总是不自觉地运用某些自然物象的谐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表现,借助暗喻传递信息,使作品富有哲理和深思,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反应和民族情绪。比如画面中经常出现的桃树、松树、蝴蝶、猫寓意长寿,松、竹、梅象征友情,佛手、蝙蝠象征福气,露籽的石榴表示“多子”,盛开的牡丹象征富贵,鸡的形象表示吉祥,等等,这些都是充分利用暗喻与谐音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淳朴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意图。可以说,农民画是传统民俗文化形象载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将农民画引入美术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民间美术,感受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丰富情感,进而产生探索与理解本民族哲学观、文化信仰、文化思维、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流变的欲望,从而增进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也符合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文化自觉”,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来历、发展、特点、趋势、规律、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今天,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前途的信心。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农民画的首要特点在于其取材广泛,它可以是发生在生活中的某个现实场景,也可以是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其次,农民画的表现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在农民画创作中,经常排除理性、知性的参与,表现出与写实艺术迥然不同的方式。比如在表现透视法则上,西方写实艺术严格遵守焦点透视的法则,作者在画面中呈现的是固定视点所看到的景象,形成一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关系,画面中不会出现从这一固定视点观察所不可能看到的景象。而在农民画创作中,创作者往往不会固定视点,而是对描绘对象做全方位观察,把不同视角看到的画面统统表现在画面中,对描绘对象尽可能地进行全方位的展现。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会透过事物的表面展现现实生活中肉眼不可能见到的景象,如透过雀巢可以看到巢内的小雏鸟,透过母鸡可以看到鸡蛋,透过房屋的墙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等。

在农民画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画、剪、拼、贴等多种方式,运用不同材料对画面进行加工与创作。在造型和色彩上也不必拘泥于现实形象,可以突出表现具体事物典型特征而忽略细节,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运用色彩,强调色彩主观感情作用,把色彩当作表达情感的手段而不受固有色相的限制。这就方便鼓励学生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记录平凡生活中的不同之处,也可以激励学生将脑海中的创意及时地用绘画的形式转化为具体成果。同时,农民画多样的表现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细微差别、发现偶然现象和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有利于传承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农民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很不乐观,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最重要的一点的便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画创作骨干大量流失,纷纷转投到美术装潢等其他行业,新生创作队伍不仅数量少,而且难以出现较为优秀的画师,最终导致创作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情况日益加剧。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农民画已经成为关系到农民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招。将农民画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开发与农民画教学相关的校本美术课程,可以让广泛的中小学学生接触到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连续的教学氛围培养下,不断发掘绘画有天赋的,尤其是对农民画创作有浓厚兴趣的后备生力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农民画创作队伍,才能有效地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三、农民画进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方式

以农民画传承人演示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学校可以每学期定期邀请农民画传承人来校讲课,农民画传承人在长期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它会积累很多教师不了解的绘画经验,在现场的演示和讲解中,农民画传承人也能够用更生动的、更具有说服力的表现,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的印象,从而深化中小学生对农民画创作过程的认识,这对提高学生农民画创作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所在地区的中小学已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农民画创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赛事中获奖,而且还多次出国参展。

以参观农民画传承基地、农民画专题展览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在近距离的欣赏和体验中,感受不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汲取和总结绘画经验,从而激起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以参与民俗活动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民俗活动是民俗艺术的大观园,包括农民画在内的种类多样的民俗艺术品在民俗活动中得以集中展现,这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观摩和学习机会,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民俗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民俗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农民画与其他民间艺术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在热闹的民俗氛围中增加对农民画的学习兴趣,进而将亲生体验转化为农民画创作的独特素材。正如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素材,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农民画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论中国农民画[J].文艺研究,1989,(03).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3]张景明.东北民间美术遗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高殿凯,武阿梅.论民间美术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S1).

作者单位:

9.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九

作者:蔡友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1

更新时间:2006-11-20

主讲人:蔡友胜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社区,也可以来自于社会,甚至更多的范围。美术教育应善于从各种教育资源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立足于多元的文化观,积极的探索和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从广袤的、宽阔的认识出发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效的实施。

从世界各国的基础艺术教育方面进行窥视,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都包含着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条文。《美国艺术教育国际标准》(1994年公布)中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触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乐团、合唱团、戏剧团体和舞剧院,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音乐会和其它表演活动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底要领、图画工作编》(1998年公布、2002年实施)第3期指导计划的作或与各年级的内容的处理中指出:各年级的B鉴赏的指导与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利用地域的美术馆等。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出作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校生活在活中能够鉴赏作品。《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美术编》第3指导计划的作或与各年级内容的处理中,指出“以日本、外国的儿童少年的作品,亚洲的文化遗产作为各年级的‘B鉴赏’的题材,与此同时、积极活用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为了让孩子可以随时鉴赏,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示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活用学校图书馆内鉴赏用图书,影相资料等。《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与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宽广资源,既充分利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地方文化财产,作为学校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和适当场所,特别是美国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是确保学生深入学习艺术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应营造专为延续、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发展和发挥的环境。这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改革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极富启发意义的。从我国美术教育的情况来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学生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并开始了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现。1992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育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如:要按10—20%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按少而精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跑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但教育的过程与相关的过程模式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标准中注意和着重体现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与知识、技能的并重观念,并认为美术课程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将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并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各领域的课题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在各省组织编写的地方美术教材中以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体现,美术教育教学的视野扩大了,教育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了美术教育研究的一大课题。2001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新的美术课表已经正式公布,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推广,因此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我们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校内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

开发具有特色的校内课程资源,除按美术教材进行的教学外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已有条件(或创造条件)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积极开创展示学生美术作品或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场所或画廊(艺术墙),这样不仅可以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气氛、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美术教师可根据校内开展的美术兴趣小组的创作活动或收集课内学生的优秀作业,在学校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经常的展示各种美术作品,如:举办美术课堂作业的展览、美术创作和美术复制(临摹作品)展,作品展览应多形式和多内容,从平面绘画到立体工艺制作等等均可进行。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色项目举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展,以产生好的效果和具有辐射能力的影响作用。

2、根据新的美术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自学和合作学习以及教师自主的开发教材内容,这些都需有大量的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作为参考。因此应用和建立校内的美术图书馆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充分考虑的美术理论书籍、美术教育理论书籍、美术作品集、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录像带、光盘等进行整理补充,专项管理,以供学生学习美术以及教师进行美术教学选用。

3、综合利用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有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包括了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数学中的逻辑艺术、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规律、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行为艺术相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艺术及高尚情操。案例

1、在艺术课一年级教材《请你认识我》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学有重点的培养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还应该加如一些情景剧的表演,有的可以扮演爸爸,有的可以扮演妈妈,还可以扮演其他角色。在表演过程中要求他们要用语言把角色的身份表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把任务的语言掌握好,不要紧,我们可以耐心的给他们作好示范。如次反复学生既乐于学而且还勇于表现自我。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案例

2、一年级《泥土的故事》一课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育形式的效果。还可以加入一些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首先,请小朋友在自己的身边收集一些泥土,有的里面长满了花草,有的里面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有的是黏土可以捏合在一起;有的是散沙,稀松没有粘性。然后组织学生体验从触摸土开始进入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摸土、抓土、闻土的气息、观察土的颜色,对土有初步的认识。接着观赏:从对日常生活的认识转让到对艺术的学习。师生一起观看与土地的作品米勒的《拾穗》、《晚钟》,重点分析《拾穗》。教师准备一些问题,如:“刚刚看到作品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作品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这三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看上去是什么样子?”最后,请学生到前面来表演:作品中的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及时容进戏曲表演的环节。要根据自己的印象,用形体动作摹仿画中人物。案3.在活动中发挥“活动资源”的优势。学校生活是儿童心目中最具有集体活动的舞台。他们积极地想把平常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美术技能、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小小天地里。这就是孩子们表现欲与表现才能的最充分的展现。教师应该给他们以这样的机会,锻炼他们,指导他们。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在教育中活动。学校的儿童画廊由于处于老师、家长、外来参观者和小朋友们进出的必经之路上。所以,不管是谁经过是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这里呆上一会儿。大家纷纷簇拥上前,问一问:嘿!看看,这是谁的画儿啊?多棒呀!这无行中提高了作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刺激了其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让孩子们布置校园画廊的时候,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中学会了如何将版面处理简洁而又有美感。另外,学校还应经常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黑板报的评比”、“七十二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艺术节”、“庆祝建队日”、“庆祝国庆节”、“新年庆祝会”、等活动。同学们都要利用美术知识和技能布置教室,美化校园,这些学校都可以加以合理的利用。

二、学校周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随着城市小区的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的各种文化氛围使得学校的社区资源开发更趋丰富。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体育建筑设施以及其它教育信息手段都可以作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把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中拥有的大量美术名作、文物、美术文献资料与颇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艺术作为对学生进行欣赏、查阅资料、写生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美术教育还可以跟剧院、影院、艺术团体、少年宫、艺术科研部门的活动进行携手,开展多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使美术课程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和不断的丰富,使教育思路更为宽广,使学生的视野更为扩展。例如: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利用周边著名的公园以及大学院校的文化资源。把公园古朴的历史建筑以及大学历史悠久和厚重的校园文化还有多种植物浑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多用途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史馆等作为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笔不可多的社区文化教育资源。学生长期在此耳濡目染,身临其境,必将收益匪浅。因此,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是我们在今后美术教育中应充分考虑并加以实践的重要课题。案例

1、如综合课例:《家乡的建筑》。教师根据地方美术课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寻找自己家乡有特色的建筑。师: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美丽的建筑,古朴的、现代的,小朋友们知道和了解吗?你们看见过我们学校周边有特色的建筑吗?(引导学生讨论,自主选择,决定参观路线和计划,同学们自由组合分组实施)学生讨论后决定去公园,在那里去观察和了解古朴的古代建筑。地点:校园东部著名公园。师:今天老师与同学们游览著名公园,请同学们带上速写本,小画板,铅笔,水彩笔,照相机。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可以拍照,认真写生,一路上大家要团结合作,注意安全。(老师和学生愉快的在公园亭阁前停留下来,认真仔细的观看这幢古老的建筑。教师向学生介绍楼台亭阁的建筑特色,学生们有许多发现。教师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指导他们拍照,写生或参与他们的记录与讨论)。这一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去观察了解中国古老的建筑风格,感受古代建筑古朴的美和用材的特点,增强对传统建筑艺术的了解。案例

2、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树叶(树叶贴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找秋天树叶进行树叶贴画创作。

师:美丽的秋天已经悄悄到来,它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寻找它呢,特别是秋天的树叶非常美丽,你们知道到哪里去找吗?

教师强调指出,就在我们这里,就能感受秋天的气息,看见秋天的景色,也能在学校周边环境拾到秋天的树叶。

(引导学生讨论,选择寻找树叶的方法、路线、计划)

地点:大学校园内或公园内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到校园(公园)内去拾树叶,秋天的公园和校园格外美丽,白果树、梧桐树等树叶都变黄了,呈现出一派浓郁的秋色,尤其市白果树,梧桐树最具有代表性,同学们可以观察、拍照、速写、记录和拾树脚下的落叶,大家要团结合作,注意环保和安全。

(师生愉快的走进大学校园(公园)内寻找有落叶的白果树、梧桐树以及其他树,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引导学生拾树叶,夹好,整理好并带回)

活动的片段情景:

学生甲:看,那些梧桐树,白果树的叶子都变黄了,好看极了!

学生乙:梧桐树的叶子大,黄里呈红色,白果树叶子象小扇子一样,呈柠檬有呈金黄色,更好看。

学生丙:这些叶子落在地上好多啊!他们为什么会变黄而落下来呢?

师:是呀,秋天一来,这些树叶为什么会变黄呢?是什么原因呢?有没有不变黄的树叶满载大学校园(公园)里有没有不变黄的树叶,找一找来证明。

(教育学生不能去攀折树上的树叶,去拾已掉在地上的没有变黄的树叶和已变黄的树叶)。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丁:老师,我们今天拾树叶,除了观察、感受秋天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师:同学们,丁同学提的问很好,今天拾树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完成树叶贴画收集材料,我们将今天拾的树叶带回去创作一幅漂亮的树叶贴画好不好?

同学们夹好自己拾的各色和各种树叶,排好对,回到学校准备下一节课的树叶贴画。

(这一活动意在引导儿童去观察秋天的树叶以及观看在秋天里不同树叶的颜色和各种树叶的形状,增强对植物的了解;收集树叶贴画的材料,利用社区的这一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的材料、获取创作的灵感。

评价:

一、学生自我评价:这次活动感受如何?有兴趣吗?

二、教师评价:这次活动课同学们上得很好!能团结合作,加了知识,增强了生活的情感和学习的情感。

三、大家讨论:把收集的树叶带回去,整理好自己创作一幅美丽的树叶贴画。爱护公物,爱护卫生。

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现代化城市的环境艺术、公共雕塑、现代建筑、公共设施和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作为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当地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教学内容开发,设计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考虑。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能给学生以审美审艺的体验与感受,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继承传统、宏扬传统文化、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对学生在进行标志的识别与设计教学课时,应将体现这一城市文化资源利用的内涵与锻炼学生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对标志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增长知识,通过对标志的分析、整理、归类,获得标志的相关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种方法,通过对标志文化这一形象的识别,掌握标志设计的原则方法,使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对标志文化这一形象的了解和认真的观察,又对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义务的很好教育。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

1、标志的识别与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标志的收集、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2、学习标志的知识和设计方法。

3、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标志设计

教学重点:学习标志的知识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标志知识,设计出美观新颖的标志。

教学准备:标志图案资料,设计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标志的资料。

1、教师将学生集中起来,展示一组标志图案,简要说明标志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标志的兴趣。

2、请学生观察所展示的标志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教师进行小结。并简略介绍标志的特点,使学生对标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布置任务。

请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收集标志。告诉学生收集标志的途径:

(1)公共场所;

(2)书店、图书馆;

(3)上网咨询;

(4)其它途径。

二、整理、归纳、交流。

1、请学生把收集到的标志归纳、整理出来进行集中展示和交流。

2、请学生介绍标志收集的方法、地点及收获。

3、请学生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1)标志的作用及社会意义,应用价值?

(2)标志有哪些特点?

(3)你喜欢什么样的标志,为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对一些观点独特的学生给予及时肯定,对观点错误的认识进行及时纠正。)

三、学习标志的相关知识和设计方法。

1、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1)标志的概念?

标志是以文字和图案构成、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标志符号。

(2)标志的特点?

形象概括、简练醒目、美观实用、信息传达明确。

(3)标志的分类?

A、政治机构、社会团体组织机构类标志

B、公共服务方面标志

C、工商、企业方面的标志

2、教师介绍标志的设计方法。

(1)工具材料的介绍

(2)设计步骤:

A、构思阶段:

(1)意图表达清楚、信息传达明确。

(2)形象要简洁鲜明。

B、确定表现形式:

(1)抽象或具象。(2)图案或文字。(3)黑白或彩色。

C、画稿

注意线条流畅,图案的精致美观。

D、写出设计构思说明

文字简练、表达明确、言之有理。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完成教材中的填空作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提高美术素养。

2、请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标志设计知识和方法,为某团体、大会或自己喜爱的商品设计一个标志。(也可以按照书中标志的分类任选一类进行设计)

有条件的学生可在电脑上设计。

3、作业要求

(1)

具有标志的特点。(2)方法正确、有新意。(3)工整美观。

4、教师辅导要点:

(1)启发学生应用标志设计的原则,大胆想象构思。

(2)涂色时要均匀,特别注意边缘的整齐。

(3)彩色标志的设计注意色彩的协调,一般不超过三种颜色。

五、展示、评价、总结。

1、将学生设计的标志进行集中展示,请学生相互评价、交流。

2、教师小结。

对设计有特点和个性的标志进行评价、表扬和鼓励。

三、有条件的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工作坊,也是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的一项内容。

对艺术家工作室的采访不仅能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而且还能直接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诞生过程。参观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的艺术工作坊(如陶艺作坊)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制作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深沉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能使学生增添艺术知识、感受传统艺术文化、四、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资源,为美术教学增添新的内容。

信息来源广泛和快捷,美术教学应根据学校的有利条件进行信息化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应鼓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美术与美术有关的信息,同时美术教师也应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出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积极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利用学校的网络功能在美术课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制作个人美术网页或班级、学校的美术网页开展学生间、学校间、省市间甚至国际间的学生作品交流。美术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其它国外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者、艺术家等进行多方面的研讨。例如1:《祖国的古建筑》一课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了丰富的资源,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从http://就浏览了北京故宫,在14个网页分类中,让学生畅游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品时,将“古建筑历史”、“中国历代书画精品”、“陶瓷真赝品对比”作为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加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资源的这一利用和开发,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2:在中国画山水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真实的山,真实的水导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然后对比映示中国画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再用动画的形式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完成一幅教学作品。这样,学生的直观印象更加深刻,信息接收量更大。在美术课程中,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更全面多样,不仅提高了收集信息,获取新科技,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融,产生互补。例如3:在《我最喜欢的地方》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从计算机互联网上去浏览,学生不但能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还能浏览很多的国家,了解当地的地理、民族风情、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情况,极大第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实现了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从小学美术教育依靠单纯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其它资源;拓展教育渠道,延伸艺术课堂,把体现高尚文化精神、美学的高雅艺术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把艺术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既体现了美术教育中蕴涵的宽容、包容心理素养,又表现出了教学应构建宽泛的框架。同时又体现出教学思维的多元化,对丰富美术教育教学的内涵,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种多元的开放式的课程将是今后美术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必然趋势。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小学美术个性化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方案)

10.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标准 篇十

第二学段(3一4年级)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11.浅谈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一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把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良好品德、生活习惯相结合的教学。下面我谈谈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注意观察,收集素材

少儿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思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细节,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辅导少年儿童绘画创作,收集素材时,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命题创作。这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画速写或画记忆画来收集有关的素材。例如“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家乡的变化,观察美丽的校园,鲜花盛开的公园,繁华的街市,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店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祖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不能到实地或实景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的书本材料,或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以创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的环境氛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画-观赏鱼》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而且也感受到了颜色的美。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三、巧妙应用美术教学技巧

(1)使美术知识具体化。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渗透了一定量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主次分明的构图》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使用画图或拼贴的方法来说明构图时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主要的位置。使用动画课件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打开动画课件,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一些蔬菜、水果、陶罐的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实现了使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直观的可视现象,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2)使美术知识趣味化。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些欣赏的内容,如水墨、油画、水彩、铅笔、色粉笔、浮雕……对于画种、材料、表现方法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或者给学生一张图片说明:这就是浮雕,这就是油画。有了动画课件,教师就可以當场演示、当场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浮雕作品时,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学生的头像,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浮雕或油画以及另外的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欣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了,效果很好。

12.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构建的要义

潮汕民间美术种类较多、内容丰富, 从题材运用到内容表现无不蕴含着潮汕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道德伦理等内涵, 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如果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出版书籍和相关研究成果, 包括实物工艺作品, 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方式的梳理、归类、保存并展示, 形成系统完整的数据资料库, 既能体现出数据库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更能让一整套有序的资料完美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21世纪的今天, 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 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的构建不应是一个孤立的程序运用平台, 它应该放在一个适合不同需求的数字信息运用平台上, 使人们都能在这平台上获得信息, 真正实现信息的互惠互通, 这样才能实现潮汕民间美术的数据库价值。众所周知, 数据库是一个通过电子媒介存取, 与历史、科学或文化相关的数字化影像、声音档案、文件及其他数据的集合体, 储存并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的方式完成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潮汕民间美术的数据库构建包含以下三大内容:

首先, 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将形成不受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 不再是储存在极小空间中的文献资料了, 它将通过现代科技互联网的便捷方式迅速传递信息, 使资料获得方式变得快速方便, 最为重要的是它将实现零距离浏览、检索和查阅资料等功能, 融指纹检索、声音辨识、影视图像、光学原理及读图识字等技术为一体, 形成一个完整性的数据集合体。技术性的变革带来的力量是强大的, 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将紧紧抓住信息规整的库存方式, 突出系统, 便捷和完整的核心理念必将极大拓宽潮汕民间艺术品的数量和观众受益的辐射面, 以及弘扬悠久而宝贵的潮汕地域文化和发展潮汕民间美术文化。

其次, 潮汕民间美术包括潮州陶瓷、潮汕木雕、潮汕刺绣、泥塑、麦秆画、金漆画及潮汕祠堂艺术等多种类别, 潮汕民间美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并保留较好。早期的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依然能在当地的博物馆中看见, 私人珍藏也比较丰富, 研究潮汕民间美术的文献手稿、图书杂志和艺术品等资料也比较丰厚。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的运用, 使潮汕文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价值性, 同时,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 在来潮汕地区旅游的游客中, 更多的人是来观览潮汕悠久的文化古迹和传统的民间文化, 他们也期望有一个完整数据库资料来全面认识和了解潮汕文化, 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构建也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更好的宣传、普及、保护和研究。

最后, 潮汕民间美术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的形态符号, 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才华, 每个艺术大师作品都深深记下时代的烙印, 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就是体现潮汕民间美术的门类和艺术大师风格特征的各方面信息, 以时间、空间和市场的角度设计出潮汕民间美术的整体发展脉络, 一张体现潮汕民间美术的生成、流变、发展的蓝图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总之, 在特定的空间结构中让潮汕民间美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有益于研究者从中提炼出非常丰富且具有深厚哲理的文化精神, 让研究者进行自我思辨, 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全面、准确地认识潮汕民间美术的由来、发展、流变、技艺和艺人的地位作用与创作思想等相关事项起到重要作用, 为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同时, 对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让艺术设计回归到本土文化上来, 这也再一次证实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符号力量, 让潮汕民间美术发扬光大。

二、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空间的拓展

学校教育是优良文化继承、弘扬、传播的重要途径, 而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然而目前的学校美术教学往往注重绘画与实用设计技能的学习, 忽略教学上对优秀民间传统美术知识的传播, 没有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更值得反思的是现有课程管理模式过于高度集中统一, 导致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落后和教学方式的单一, 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甚至学生对我们优秀的民间传统美术缺少认知, 出现反感传统艺术, 只热衷于新媒体图像艺术。因此, 随着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的深入完成, 人们在对艺术设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中发现, 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的完善在于实施国家、地方、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管理模式, 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 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的文化素养, 让文化生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合理利用和发挥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潮汕民间传统工艺文化资源, 构建新时代创新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源远流长的潮汕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底蕴深厚, 具有独特地域的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 从题材的选择到图像形式语言都承载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 体现出乡土民俗风情和绚丽的地域文化色彩, 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延续前进, 随处能感受到其所焕发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 这正是极为可贵的艺术设计课程资源, 如果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和实践研究, 将极大促进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 提升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 让地方传承和发展潮汕民间的优良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包含着一个地方的社会民俗风情、人文道德观念、审美情操等, 正是在这深层民族情感和思维沉淀下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充分开发和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将改变艺术设计课程资源利用上的困境。另一方面,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在艺术设计课程资源上大胆实践, 寓教于乐,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个性化能力, 实现了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的优势。

结语

在基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利用和开发好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 不仅丰富了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和教学, 更是极大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 可能在一个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只是注意到局部的实践成绩, 而没能着眼于广阔的乡土文化空间, 当重新回归到三尺高的讲台上时, 内涵丰富的潮汕民间美术文化精神在向艺术设计召唤!

摘要:潮汕民间美术种类丰富, 文化内涵深刻, 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极高, 数据库的构建不仅能很好归类整理潮汕民间美术相关文化资料, 而且给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平台, 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13.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十三

美术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服务的。所以《美术课程》明确指出:“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可见课改已经是迫不急待,事在必行的。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呢?通过认真阅读新课标及解读,同时阅览相关小学美术的书籍材料,我对现今的美术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里浅谈几点:

一、新教材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创新的行动。美术学习要创新,必须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传统教学采用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而现代教学要求创新教案。如:《画汽车》一课。按照传统的教法是老师先分析讲解汽车的结构,然后讲解画法步骤,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而课改后,可以完全抛弃原来的教法。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首先提起兴趣去观察了解汽车,然后拿出自备的玩具汽车,分析汽车的组成部分学生互相讨论每一部分是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学生分析透彻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眼看、手摸、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应成为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旋律。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

在课改前,有些课的内容较难,偏向于专业美术学习。比如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素描的明暗调子,写生的“环境色彩”学生很难掌握而且也不感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改后,这些繁难的内容删掉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加了一些学生较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如一年级教材中《北京小吃》一课。通过对北京小吃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美术可以表现生活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完成作业内容,同时,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通过看看、想想、做做、画画等方法进行创作模仿,展现北京小吃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其中对泥塑的方法就比较开放。这种制作和绘画相结合的形式,就降低了教材的难度,不像以前一年级教材中给个物体,你要仿照捏出来出来,这对于一年级孩子太难,既难学,又打消了他们以后学泥塑的积极性。所以现在的教材是充分考虑学生来安排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发展都被压抑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有自我的发现、自我见解、探究的空间。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特的个性。这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是按如此要求去做的。比如《看谁的风轮跑得快》一课,让学生自己欣赏、讨论、动手制作,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从而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老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

四、让学生之间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互动合作的精神。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作业的。在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的集体合作的内容。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形成了自私、独占的个性,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关心帮助别人。而在课改后的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课。比如《百变团花》,这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剪团花,而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设计。设计出一个大花瓶,每个同学都要积极的参与进来,为这瓶花添上自己剪得最好看的一朵团花,全组共同完成一瓶花的造型。然后,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制作

体会,这是通过集体游戏的教学方式,以每个学生剪的团花组成一个漂亮的大花瓶,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不仅学到有关团花知识,同时提高了“剪”的能力,还认识到自己是这个集体的成员,使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学习活动过程扎根于思想中。

又如《剪贴画》这课通过分小组设计,绘画不同内容的画面,看看学生对水分表现画面的掌控能力。同时,考察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指导学生怎样支安排、布置、合作、这样让大家认识到这一幅幅漂亮的画面都是靠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团结就是力量。比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竞争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审美的过程。而老师只引导组织课堂教学,适当于帮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又体现了主动、合作、竞争的精神。

上一篇:兰溪英才学校教师名单下一篇:宅基地的买卖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