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演讲稿

2024-08-25

中国故事演讲稿(精选12篇)

1.中国故事演讲稿 篇一

幸福,似春风吹过祖国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故事是《幸福,似春风吹过祖国》。

说到“幸福”这个词,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可是,如果问“什么是幸福”,也许同学们就不好回答了。对小草来说,春风就是幸福;对鸟儿来说,蓝天就是幸福;对孩子来说,妈妈的怀抱就是幸福;对农民来说,庄稼年年大丰收就是幸福······总而言之,幸福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千姿百态、五彩斑斓。

一直以来,人们充满了对幸福的憧憬,50年代人们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80年代,最理想的目标上当上万元户。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住在农村的二姨以前日子过得有点拮据。每当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表弟都要到我家住些日子,表弟经常跟我争吃的、抢玩的,临走时还要带走一些我心爱的连环画、好吃的、好玩的以及一些衣服等等,每次都是闹得不欢而散,所以我特别不喜欢表弟到我家。

可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二姨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了。如今,人们的幸福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希望有房有车,更注重生活的质量,人生的品味。

隔壁邻居王大爷,退休后迷上了微博,热衷于在微博上发贴或者看留言,偶然想起一句话,也会跑到微博上与大家交流,拍了一张精彩的照片也会贴到微博上吸引眼球,隔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会去刷新一下,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半夜也会起来,拿手机去微博上溜达一圈,典型的“微博控”。

楼下新婚的叔叔和阿姨迷上了“微旅行”,不管是大假还是小假,只要休息,人就没有了踪影,去郊区的温泉小镇享受水疗,去爬山,去滑雪,开车自驾游,吃农家菜,享受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建设幸福中国,成了全国人民最殷切的希望。谈论在言语,洋溢在心间。幸福早已似春风吹过祖国,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2.中国故事演讲稿 篇二

以“中国之莺”而驰名海内外的周小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六十多年来,周小燕教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声乐人才,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歌唱家首先要唱好中国歌

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这是周小燕教授一贯强调的原则立场,她不但自己严格履行,还教导学生认真去做。

她始终认为:学美声,就应当学习西方人是如何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服务。因此,在周小燕教授的课堂上,她总是特别要求学生多唱中国歌曲。在教学中,她也总是结合自己的演唱体会,逐词逐句地讲解中国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民族美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有一次,周教授的一个学生在一次音乐会上连续唱外国曲目,只是在加演的时候唱了一首中国曲目《长江之歌》。周教授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他:“中国人为什么不把中国歌列为音乐会正式曲目?”每次音乐会必须演唱中国曲目,已经成为周教授班上一条不成文的“班规”。为了使学生唱好中国歌,周小燕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努力遵循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贯讲究“字正腔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美学原则,把美声唱法和民族语言结合起来,追求声、情、腔、字的完美统一。

看到中国的歌剧事业迟迟未能走出低谷,看到我国自己培养的歌剧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纷纷外流,作为中国声乐界的一名教师,周小燕教授深感责任重大。1988年,周小燕教授不顾71岁高龄,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为所有有志于歌剧事业的演员、指挥、导演、作曲家提供施展才能的天地。

为祖国,为艺术,我一天要当几天用

周教授常说,对她来说,时间比什么都宝贵,为了祖国为了艺术,她一天要当几天用。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周的课时,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排得满满的,从来没有什么节假日。除了班上固定的学生之外,经常还会冒出一些慕名而来、登门求教的“编外学生”,只要精力允许,她总是愉快地安排好时间,满足他们的求学愿望。

有人劝她,要注意身体多休息,可她觉得学生就像一件产品,做老师的要一丝不苟,精心加工才行。因此,她宁愿自己少睡点,教学上没有半点马虎与松懈,一定要让学生完整掌握授课内容,扎扎实实提高、进步才行。“一个人被社会所需要,被人民所需要,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内心是十分充实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索取了多少,而在于为人民付出了多少。”周小燕教授如是说。

除了处理好歌剧中心的大量事务及完成好教学任务外,周小燕教授常常挤出时间应邀去外地讲学。前些年,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她在腿上打着钢钉,只能以躺、坐为主的情况下,亲自执笔撰写讲稿,终于完成了洋洋40讲有关声乐知识的电视专题讲座稿。在写稿和拍片的漫长日子里,她一次次地克服了虚弱的身体带来的种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录像时强灼的灯光所造成的头晕目眩。整整一年的时间,为了电视片的拍摄成功,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此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反应强烈,为没有条件进高等音乐院校学习的声乐爱好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机会。该片后来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系统一等奖,成为中国声乐教学的一套重要文献。

有人说周小燕教授心中只有学生,这话并不夸张。记得有一次,班上有学生要出国比赛,恰逢她患病住院,她就找了个借口溜出了医院,急匆匆赶回家为准备出国比赛的同学上了一课才放心地又“溜”回医院。

有人说周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很淡,此话不假。帮经济困难的学生垫学费、免费给有困难的学生上课这类事情时有发生。像支援贫困、受灾地区时她也总是倾己所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件事情。

周小燕教授对学生是关心入微的。周老师的家既是课堂,也是外地同学在上海的“家”。节假日,周教授会把他们叫到家里聚餐,减少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周教授更是关心。周老师不仅对学生的生活非常关心,对他们的思想及学习要求也很严格。1983年,周老师带学生去四川开教学音乐会。有个学生当时喝多了酒,影响了演出的质量,周老师很生气。平时与学生谈笑风生,这次一声不吭,学生们知道犯错了,一个个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喝酒了。

由于周老师的严格要求,她的学生都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地对待每一次演出。学生们通过这样认真的实践,艺术上提高得快,成才也就快。

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周小燕教授有一句话曾引发业内满堂掌声:“我已经九十岁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刚踢完上半场,我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如何在九十高龄再来踢好“下半场”呢?周小燕的回答发聩振聋:“那就是踢进两个球:一是培养更多爱祖国爱人民能走上国际舞台的歌唱家以及德艺双馨的教师,二是真正原创一部国人喜爱、能唱响世界的中国歌剧。”

3.中国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篇三

无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模式,还是从价值立场、思想理念上看,《金陵十三钗》都为我们思考中国电影的创作态势以及文化追求提供了一个最新且鲜活的样本。

2012年伊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目标再次因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相继与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擦肩而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世界需要看到什么样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如何才能赢得世界观众的认可?一时间,关于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好莱坞电影之间种种关系、差异的讨论见诸网络、报端,成为人们关注的电影话题之一。

与中国大片相继进军海外市场,谋求国际认可,追逐大制作、大明星、大投资的创作倾向相异,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一批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异军突起,在2011年的国内电影市场中赢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成为这一年乃至今后中国电影创作、市场、产业变化中值得关注的热点现象。一大一小,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境遇和文化选择。而就当下中国电影而言,如何学会运用电影的语言讲故事、表达人文立场,如何更好地用文学的审美丰富影像、为中国电影注入文化血液,仍是中国电影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国电影要补“文化”课

无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模式,还是从价值立场、思想理念上看,《金陵十三钗》都为我们思考中国电影的创作态势以及文化追求提供了一个最新且鲜活的样本。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指出,近几年的古装武侠大片,从《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到《赵氏孤儿》,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空洞,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中空状态。当中国电影以巨无霸的方式膨胀时,我们看到填充这个巨大硬件所需要的内容或软件却是缺失的。而当谈论剧本是一剧之本的时候,很多从事电影工作的人恰恰忽视了剧本的基础是什么。《金陵十三钗》的画面呈现、技术手段无疑是领先的、国际化的,但是影像背后给予我们的文化思考和灵魂震撼却在追赶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被淹没了。

中国电影首先要补“文化”的课,这不仅是指电影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文化诉求,也是指整个电影文化生态的建设。导演尹力指出,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过度娱乐化、题材同质化。中国电影不缺资金,电影银幕也以每天8块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我们没有一种主体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是电影人的问题,也是整个文化生态的问题。

练好“内功”是为更好地“走出去”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电影人坚守艺术理想和现实精神,执著于电影艺术的美学探索,推出了一批有较好口碑和艺术品质的影片,如《碧落雪山》、《钢的琴》等;另一方面,一些电影唯票房马首是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空洞的内容、明星的扎堆、娱乐至死的信条推出远离现实生活、脱离文化本土的作品,更有一些创作者以好莱坞的趣味为艺术标准,以奥斯卡为最终目标,不遗余力地寻求海外的影响力和国际电影人的承认。加快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和传播力,支持中国电影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好事,但是首先应解决中国电影自身存在的问题。

部分业内人士对中国电影片面地以“冲奥”为标准的创作倾向表示忧虑。影评人王旭东认为,过多外在因素的渗入影响着电影文化品格的提升,比如新媒体手段的推波助澜,这使得中国电影呈现出“亚洲的面貌,好莱坞的口味,整体制作风格、手法好莱坞化”的状况。他认为,以奥斯卡为标准的创作,无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更不利于化解中国电影创作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电影还是应该回归艺术本身,练好“内功”,要有创造艺术精品的意识,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还缺乏一种与国外观众对话的价值观。文化自信与文化尊严密切相关,中国电影还是应该多在提高原创力和吸收民族文化营养上多下功夫。

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

近些年,商业大片的运作模式被不断地复制,同一类型、题材的电影资源遭遇过度开掘。然而,就在2011年,中小成本电影杀出重围,尤其是电影《失恋33天》,以几百万元的投资,最终赢得3.5亿元的高票房,无论从营销模式、市场定位,还是内容选择、类型元素等不同的视角看,该片都给中小成本电影走向市场带来了鲜活的经验。影评人梁振华认为,“这是一部适合中国内地当下流行文化的合格影视产品。”它以“爱情”这个点触动了漂流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年轻人的小悲欢、小隐痛,很容易引发大众的强烈共鸣。更重要的是,该片主创找到了适合电影本身的表达方式,规规矩矩地讲了一个完整且符合常规的故事。

“讲故事”无疑是电影的内核和基础,但部分中国电影恰恰在“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方面远离了观众,在电影最基础的环节出了问题,进而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文化承载和意义传达。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饶曙光指出,相对于电影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电影的文化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创意能力不足,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缺乏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这些都可以归结到“讲故事”这个最基本的环节上。

4.中国故事演讲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和大家一起迎接十九大,分享内心的感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及其背后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发展观。

我们的总书记,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

总书记讲故事经常古为今用,援引寓言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把历史巧妙地引入现实,希望人们从中汲取营养。他用刘邦创作《大风歌》、明成祖号令“天子守国门”,提醒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担当;他以枚乘《七发》要言妙道让人“霍然病已”、《左传》三命而俯让人懂得敬畏,说明共产党如何守住为政之本。这些故事,无不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字的深处是哲理,故事的精髓是思想。总书记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既有历史纵深,又有国际视野,既有哲理思辨,又有现实关照,不仅让人从中感受博大的“中国智慧”,也让人由此体悟鲜活的“中国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是在国际社会构建客观、全面、生动的中国观过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将中国、故事连贯为中国故事,通过中国故事讲世界故事,塑造世界的中国观。

中国故事是多方面的,既有成功,也有教训,关键是故事背后的道。道在,自信在。超越自信,养成自觉,关键在讲好中国故事之道。中国故事是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世界性问题,与其他国家的故事具有共通性。

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要以个人魅力折射中国魅力。中国人自古有天下担当,需超越中国,关注他人,善交、广交朋友。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之道,是讲好“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的逻辑,讲好世界故事,讲好时代故事。

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在我心中有多重?我可以郑重地回答,中国在我心中重千斤!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我们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看家本领,将中国声音传得更加响亮,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要用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反映重大主题、历史文脉和家国情怀,打通创作前端和制播终端,扶持原创、孵化精品,用立得住、传得开的文化精品展示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要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路的故事。充分调动理论资源与力量,构建中国概念、中国范畴和中国话语体系,讲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历史必然。

要用身边榜样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反映新时期人民群众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文特质,用身边小故事呼应时代大主题。

要用文史资源讲好中国魂的故事。统筹利用和文化传承,做好历史文化的主题规划,讲出中国文化的“根”和“魂”,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

5.我的中国梦讲故事演讲比赛主持词 篇五

讲故事、演讲比赛主持词

尊敬的老师、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有一个梦,你有一个梦,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风雨中的阳光,是沙漠中的甘泉,是大海上的灯塔。因为中国梦,我们坚定信念,因为中国梦,我们发愤图强,因为中国梦,我们斗志昂扬。今天,我们携手 相约,因为我们要放飞中国梦,抒发爱国情!下面我宣布:“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讲故事、演讲比赛现在开始。掌声欢迎来自 二(3)班的谢益阳同学,他讲的故事是《》。

我的梦就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我的梦,有请二(1)班的肖丞雅带

我们走进《我的梦中国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可怎样去实现呢?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下面陈路昀上场,让他带我们一起走进《滴水穿石》的故事。

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有请刘轩同学带我们走进《爱是幸福的源泉》,大家掌声欢迎!

一个小小的书包却能装下无穷的智慧,有请张若晨上台给大家带来《书包的故事》。

小熊小熊真可爱,有请李亦虹上台讲讲《小熊掰玉米的故事》。

小熊真可爱,只要功夫深,小水滴也能把石头穿透,下面请郭铭伟讲故事《滴水穿石》

梦想是飞上天空的翅膀,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请欣赏张禹轩的《凿壁偷光》。有梦想就有希望,请欣赏高湘荣的《我的中国梦——三个黑公主》

旅行是快乐的,更是增长知识的好机会,有请余跃上台给大家带来《我的旅行梦》

谢谢,下面请杨钰讲故事《5.12中国地震》

今天掰玉米的小熊可真惹人喜爱,请邓晨俊上台讲故事《小熊掰玉米》 谢谢,下面请欣赏陈歆艺带来的《滴水穿石》

非常感谢低年级小朋友带来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下面进行活动第二项,高年级同学的演讲比赛。首先有请吴薇给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

梦想是激扬的舞蹈,因为梦想,我们欢欣鼓舞;请欣赏戈毓枫的演讲《我的-1-

中国梦》

梦想是跳动的音符,因为梦想,我们充满期望。请欣赏李姝昕的《中国梦——一个为留守儿童做的梦》

梦想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为了心中的梦,我们努力拼搏,请欣赏杨沁闻的《我的中国梦》

梦是色彩斑斓的,也许你想当宇航员,我想当科学家,他想成为歌唱家,而张珂芯的梦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洗耳恭听吧!

谢谢!下面请四(2)班龚乐萱带来的《 我的梦,中国梦 》

梦想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请欣赏熊凌婧的演讲《我的梦,中国梦》 谢谢,下面请欣赏蒋殷带来的《我的中国梦》

梦想是不断地突破和实现,是永不言弃,请欣赏胡丹带来的《我的梦,中国梦》

谢谢!下面请欣赏六(4)班杨慧勤带来的《我的中国梦》

梦想是绚丽多姿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舒畅同学的《绚丽的中国梦》

谢谢,我的梦,是激扬的舞蹈,是跳动的音符,请欣赏何佳静的演讲《我的中国梦》

梦想是风筝,不能永远拽在手心里,只有放飞它才有驰骋的疆场。请欣赏刘夕彤的演讲《我的中国梦》

梦想是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有着缤纷的色彩,更有着迷人的芬芳。有请艾灵茜上场,他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

梦想改变你我,让你我体现了价值;梦想改变中国,让中国巍然屹立。请欣赏熊文昱为我们带来的《我的梦中国梦》。谢谢!

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请宣布本次演讲比赛的最终结果。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获奖的选手表示祝贺。

6.中国故事童话故事 篇六

在森林的西南方向有个小湖泊,是短短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这里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他每次不开心的时候,只要坐在湖边静静的看着清清的湖水,看着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手里再拿根狗尾巴草,心里的任何不痛快都会消失无踪。所以他称小湖泊为他的幸运湖。

这天一大早花衣哼着歌儿挎着小篮子出去采蘑菇了,因为是春天,森林里有许多品种繁多,五颜六色的蘑菇,这也是她和弟弟短短的最爱。

花衣在林子里开心的穿行着,只是一会儿,小篮子里就多出了好多胖乎乎好吃的蘑菇。

太阳已升的老高了,想来已是中午了。花衣采够了蘑菇,顺便又摘了一束美丽的小红花放进篮子里,这才擦了擦汗,心满意足的准备回家了。

她往回走的.时候遇到了隔壁的小松鼠吱吱,吱吱捡了一袋子的橡果也正准备回家,于是她们俩个结伴同行。沿路到处是树木,也开满许多五彩缤纷的花儿。吱吱学着花衣采了一束蓝色的兔儿蓝正拿在手里美滋滋的欣赏着,就听到旁边的花衣兴奋的叫着“吱吱你看,好多漂亮的野果哦。”

她循声往前看去,果然看到前面一棵树上挂着许多圆圆的橙红色的野果子,看着让人垂涎欲滴。“我好渴哦,吱吱,去摘两个下来我们尝尝可好啊?”

看着花衣用恳求的眼神看着自己,吱吱便毫不犹豫的蹿上了那棵树,摘下了两颗鲜艳的野果,并扔给了她一颗。

花衣笑眯眯的接了果子说道,“谢谢你哦吱吱。”说完“啊呜”一口就咬了下去。吱吱刚想让她慢点吃,因为她忽然想起妈妈说过,越是鲜艳的果子越是有毒,她就犹豫着没有直接吃下去。

才想着,旁边的花衣就捂着肚子“哎呦,哎呦”的叫唤起来。“怎么啦!”吱吱焦急的扔了果子赶忙扶住了花衣。“这果子有毒!我肚子好痛!”说着她已是脸色发青。

“啊,那怎么办?”吱吱急的六神无主,“要不我先送你回家再说吧。”

吱吱把捡了半天的橡果和花衣的蘑菇扔在了半路,一路半抱半拖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弄回了家。

“姐姐怎么啦?”短短闻讯跑了出来看着接近昏迷的花衣焦急的问道。“唉,吃了个有毒的野果,就成这样了。你快去请山羊医生过来,看看有什么办法吧!”吱吱擦了擦满脸的汗,神情沮丧的说道。

短短让吱吱帮着把花衣放到了床上,发现花衣的手里还紧紧抓着半颗橙红色的果子,他就把她的手掰开拿出了果子就赶紧去请山羊医生了。

吱吱端了碗水用勺子小心的沾在她泛白的唇上,心里很是懊悔,“唉,要是自己能早点阻止她多好,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救过来呢?”想着美丽可爱的花衣如果就这么死了,她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

戴着老花眼镜,拄着拐杖的山羊医生来了,手里拿着短短给他看的半颗野果,再看看昏迷不醒的花衣。不由长叹了口气,“这种野果叫野颠茄,看着鲜艳,却是有毒的啊。”

“那姐姐还有没有救啊!”短短着急的眨巴着眼睛盯着山羊医生。“有一种鸡爪树,又名万寿果可以解这种毒,可是我身边没有这种果子,如果一个时辰之内解不了毒,只怕就没救了。”山羊医生叹着气走了。短短和吱吱不由面面相觑,“那怎么办,这么短的时间让我到哪去找万寿果啊!”他看着床上的姐姐不由伤心的大哭起来。吱吱看着伤心的短短,无法安慰,想了想说道“要不我们各自去别的动物那里问问,看还有没有别的解毒药物。”“看来也只能这样了,我去问吧,你帮我照看着姐姐,给她时时喂些水,等我回来。”“好!”吱吱红着眼睛答应了。

短短先去了小熊家,可小熊只把珍藏的蜂蜜给了他,说喝点蜂蜜水也许有用。他谢过了小熊又去了大象伯伯家,可大象伯伯家也没有解毒的草药,就让他去山鸡大婶家看看有没有新鲜草药,因为她是森林里的药草专家。

短短到了山鸡大婶家说明来意,她热心的给了他针刺花,说万寿果她没有,但针刺花也能解毒,说着便随他一起回家。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中国最著名的童话故事

2.小学生童话作文300字

3.英语童话剧狼来了

4.杨红樱童话读后感

7.讲好民警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篇七

2013年12月, 中宣部与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 文学要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宣传好中国形象, 已成为作家、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达成的共识。但是, 笔者发现目前相当多的涉警题材文学作品没有讲好中国故事, 没有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品中的警察故事与现实严重不符, 与“中国梦”相距甚远, 所有这些负面警察形象并不能带给读者信心、力量和鼓舞, 不能提振国民精气神, 不能让读者对人民警察产生尊敬之感、同情之心、理解之意。作家们笔下警察形象为何与现实中的警察形象反差如此大, 原因何在?窃以为, 作家们没有放下身段 (放下架子) 、深入警营了解警察生活, 才会导致不了解人民警察、不懂公安工作、不知悉办案程序, 最终才将人民警察写得不真实, 将办案程序描绘得漏洞百出。如此写作, 并不利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不利于社会的安全稳定。

以东方学为研究对象的萨义德认为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 是欧洲文化霸权的产物。东方并不是实在的东方, 它是被西方话语创造出来的“他者”, 它是被西方话语想象性地虚构出来的谎言。东方学隐含的前提是:因为你是东方人, 所以你有罪, 所以你是低人一等的。在西方人心目中, 东方形象是和神秘、愚昧、腐朽、纵欲、罪恶等本性联系在一起的。我看了如此多的涉警题材作品, 摸出一个大致的规律:大多数非公安系统的作家们心目中的人民警察形象就是一个“他者”, 犹如西方人心目中“东方形象”一样, 非常不真实。如果这些涉警题材被译到国外, 正好迎合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形象”, 正好被西方敌对势力所利用。尤其是在大力倡导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多层面的文化侵略, 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因此, 有民族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形象及中国警察形象的重要性, 必须提防文化殖民主义,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宣传好中国警察形象。

著名诗人艾青认为:“任何艺术, 从它最根本的意义上说, 都是宣传, 也只有不叛离‘宣传’, 艺术才得到了它的社会价值。”且看一些名家名篇是如何宣传中国警察形象, 如何讲中国警察故事的:如中篇小说《第四十圈》中的原文:“那个人 (人民警察) 慢慢地逼近她 (牛光荣) , 从他嘴里冒出的混合着酒精、烟草和其他说不出来的怪味道喷在她脸上, ‘现在摆着你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 要想保住你自己, 就必须承认是齐光禄强奸了你, 而不是你自觉自愿的与他发生性关系;要想保住齐光禄, 你就得承认自己是卖淫, 包括与齐光禄和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 都是你自己主动勾引他们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种种迹象表明此作在彰显公平正义这一主题内涵方面是大大的失败。《第四十圈》中的场景、细节等严重地损害了人民警察形象, 严重地伤害了那些信念坚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人民警察和英烈家属的情感。

《第四十圈》发表在《人民文学》2014年第2期头条, 紧接着被《小说月报》2014年第4期和《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等大刊名刊转载, 足见此作的影响力, 人民警察的负面形象也会大大地被传播。

实际上, 不仅仅是《第四十圈》中的人民警察形象被歪曲、被解构, 现在全国相当多的名家笔下和名篇中的人民警察形象都走了样、变了味, 与现实大相径庭。这些警察要么对群众态度粗暴, 恶语相向;要么胡乱执法, “不作为”或“乱作为”。在大力推行阳光执法的今天, 在人人都是录音机、人人都是照像机、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当下, 特别是刑事诉讼法于2011年进行第二次大修之后, 新刑事诉讼法第121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 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 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 保持完整性”。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肯定会珍惜自己的“饭碗”和前途。且看牛光荣“被锁在铁笼子里。这是一间囚室。”“齐光禄被塞进一辆黑色囚车。”如此叙述, 说明作者不懂公安工作, 不了解办案程序, 不知道刑事讼诉法已经修改了。派出所里从来就没有设过囚室 (以前叫“留置室”) , 后来改为“讯问室”, 更没有“囚车”这一说法。

我以为上述文本隐性地宣传人民警察的负面形象。也许有的作家说:我的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只是现实生活的隐喻。但是, 借人民警察来说事, 或把人民警察当作噱头, 也是不妥的。毕竟, 人民警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事实上, 也有一些作家讲好了中国警察故事。如非公安系统作家张笑天的《山地车》 (2008年7月5日《光明日报》第6版) 讲警察如何人性化执法。小说中的“我”这名父亲生活艰辛。女儿考上了重点中学, 必须买一辆自行车。“我”便到废品收购站买了一辆旧车, 却被人“借”走了。有人“点拨”我也去“借”。正当我下手时被警察逮现行, 我当即给警察跪下, 请求他们别告诉我女儿说我当小偷被拘留, 不为给我留脸面, 只求给孩子留个做人的尊严。警察还真的答应了我的请求, 不仅将我偷车的事情隐瞒, 还集资为我女儿买了一辆车。我以为像这样的作品就能温暖心灵。

再看邓宏顺的《归案》 (《小说选刊》第12期) 中的陈副大队长坚决主张帮杀人嫌疑犯李泽洲讨回工钱。其理由是:“嫌疑犯犯了法, 该当的罪他必须当, 但他的正当权益也应当受到保护!我总觉得我们有责任帮他讨回这笔工钱!”在警察的帮助下, 李泽洲讨回了工钱, 服服贴贴地跟着警察走。小说突转, 遭遇了泥石流, 李妻怂恿只伤皮相的他趁机逃跑, 他却说:“如果换两个我不很佩服的公安人员, 现在我肯定会逃跑……但他俩却冒着那么大风险为我讨要工钱……我要等到毛队和陈副来找我。”由此可见, 李已经被警察的行为感化了。用李自己的话来说:是警察帮他讨回了人格和尊严。

……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为“别人设想”, “删削些黑暗, 装点些欢容, 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但既然是呐喊, 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 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上述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亮色不正好艺术地构建了人民警察形象, 彰显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么?

本人研究公安文学近20年, 倒是发现相当多的出自公安系统作家笔下的人民警察形象是正面的, 与现实生活相符合。据我分析, 毕竟公安作家自身就是人民警察, 当他们潜心沉浸到自己作品中之后, 潜意识地会对人民警察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亲近感。

如张策中篇小说《无悔追踪》 (线装书局, 2013年7月版) 用倒叙手法讲故事:“我”父亲 (老肖) 退休了, 且腿残疾了, 却执意要我当警察。“我”父亲还说:“我只要求你把那冯静波的真面目查清楚, 哪怕是证明他清白无辜而我错了也没关系。”原来老肖是从冯静波的一个地道的立正动作, 凭直觉断定这个家伙是一个潜藏的特务, 便执著地追查。在调查过程中, 老肖死妻、丧子、断腿, 但他不放弃、不舍弃, 40年来不忘苦苦追踪……此警察人物与瑞士迪伦马特的《诺言》中的马泰依酷似, 皆是警察中的“硬汉”, 凸显的是忠诚意识, 震撼人心!

……

如果这些照亮人心、为时代进步提供正能量的公安文学作品被译到国外, 那才是真正地宣传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文明, 真正地宣传了中国形象和中国警察形象, 真正地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目前,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国内社会转型又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环境大变动的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助长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 致使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空前的危机。为了争取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理性、平和、恰到好处地讲好中国故事, 宣传中国形象, 宣传中国警察形象刻不容缓。

新华网北京2015年5月21日消息, 习近平同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此报以创刊30年为起点, 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 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 讲述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公安部郭声琨部长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公安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大力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文化作品, 发好公安声音, 讲好民警故事, 唱响主旋律, 激发正能量。2014年4月9日,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光明日报社文艺部、文艺报社、鲁迅文学院共同主办了“中国梦”与文学创作研讨会。此举表明高层领导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与“中国梦”之间关系甚密, 可喜, 可贺!

但是, 如何让文学作品中的警察形象在实现“中国梦”中扮演应有的角色, 传播好中国声音才是本文探究的主旨。20多年前, 著名公安作家王仲刚等有志之士向公安部建言说荧屏 (电影、电视) 上的公安题材影视剧泄露了侦破手段、宣扬了暴力和血腥等, 有关部门闻讯即改, 立马采取措施。

如今, 本人作为一名公安文学推介者和言说者, 基于倡导意识形态安全、维护人民警察形象的良知和责任感, 仅就纸媒 (电子媒介也有类似的问题) , 如大型纯文学期刊所刊的涉警题材作品中的警察形象发表一点感言, 但愿在下的阅读感受能对文学从业者们有所触动, 希望他们能真正地讲好民警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摘要:本文就纯文学作品中的警察形象进行分类与归纳, 并试图分析警察形象不怎么好的原因, 希冀对文学从业者们有所触动, 期待他们讲好中国故事, 特别是讲好中国警察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8.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篇八

中国文化“走出去”

总体看,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还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国际认可度不高、对外交流主体不多、政策支持不足。

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骨干文化企业较少,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去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同期GDP的3.7%,不仅离支柱性产业有较大差距,而且国际竞争力不强。

创新文化国际认可度不高

我国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文化产业处于全球文化产业链条的下游,文化产品出口占全球市场比重不足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但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几乎仅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形成的新文化和先进文化尚未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比如,大量反映帝王将相的封建文化影视剧成为热播剧目,我国文化“走出去”被误解为文化“扩张”等。当前,并不能代表中国当代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传统文化和低端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而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却迟迟未能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对外交流主体不多,话语权不足

从交流形式上来看,尽管目前的民间活动在文化“走出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依然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推动者,文化艺术机构、民间组织也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影响效果,都大打折扣。

相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参与高质量文化“走出去”仍然较少。政府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推动者,难免被认为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受到抵制。特别是中国缺少设置全球议题的能力,很少能提出人类文明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公共产品规则制定方面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等国家。

对外文化贸易扶持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诸多支持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有些政策未能遵循市场化和文化传播的规律,政府的扶持存在认识和政策上的偏差,导致金融服务、财税支持等方面出现方向不准、资助盲目、力度不够等问题。

而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到信贷、债券、保险、担保、外汇管理等方面强化金融服务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文化“走出去”

更要“走进去”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策并举,多方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顺应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

加大对动漫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文化产品创新为动力,整合文化科技资源,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努力抢占文化科技竞争制高点。依托我国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的集聚优势,加快创建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重点培育和推进民族民间演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地域特色文化体验等文化项目产业化发展。

增强文化领域话语权,

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发掘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种文化交流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设置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年或文化交流节,继续在国外的学校机构中设立孔子学院或类似的对外文化传播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把文化“走出去”工程与经济开放和外交格局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文化为政治、经济和外交服务的作用,实现经济开放、外交和文化“走出去”相统一协调和全面发展的格局。充分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化体系,了解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用对方听得懂、理解得透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使得中华文化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培育壮大文化交流主体,

实现主体多样化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文化传播对象的联系和沟通;文化传播内容的甄别和推动;文化安全的维护。从更具体的角度上来讲,政府应该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机会,提供资金、组建人才,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动力。

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文化企业的质量、规模和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文化市场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要加快培育一批能与西方文化企业相比肩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不断壮大对外文化贸易的主力军,努力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的对外文化贸易格局。

三是民间和中介的桥梁作用。重视民间组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发挥对外联系广、工作形式多样化的优势,构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局面,传播中国文化。推进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拓展文化贸易网络,继续办好用好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点国际文化会展,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海外推介和招商力度,改善硬件软件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会展的层级、水平和成效。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支持合力

政策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杠杆。充分考虑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起步晚、基础弱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扶持机制。充分认识文化走出去对于提升中国软实力、增强话语权的重大意义,整合各部门资源,强化支持重点,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发放、外汇管理、保险服务、通关便利等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各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要把文化出口作为重点的扶持方向。加快文化走出去立法进程,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为文化走出去保驾护航。

9.古代勤学故事 中国古代勤学故事 篇九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3、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4、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5、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后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惜时之意。

6、陶侃运甓

晋时,有一个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说,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用运甓瓮、运甓人等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7、闻鸡起舞

《晋书middot;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8、临池学书

古代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9、悬梁苦读

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宋大祖赵匡胤

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11、韦编三绝

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12、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13、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一天,李白在逃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14、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15、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6、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东晋的的大臣,小时候勤奋好学,刻苦读书。他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可是家境贫寒,常常无钱买油点灯夜读。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白布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每夜就用这个方法来读书。

车胤由于长年累月地日夜苦读,长大后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7、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lsquo;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rsquo。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lsquo;明月鸟rsquo。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18、司马光警枕

相信你一定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可是你知不知道他曾经也有爱睡懒觉的坏习惯呢?曾经这个坏习惯抑制了他学习上聪明才智的发挥,可是勤奋好学的他却特地用石头制作了一个枕头,名为警枕,目的是让自己枕在上面不舒服,避免睡懒觉。由于坚持不懈,严谨治学,经过多年的努力,使他在宝元元年进士,曾出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

19、葛亮好学

葛亮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读书了,可是每次老师讲到尽兴的时候,公鸡便会大叫,表示要下课了,为了能够多听一会儿课诸葛亮便用米来喂鸡,使它不会叫起来。看来诸葛亮小就有着过人的智慧。

20、手不释卷

10.感人故事演讲稿 篇十

镜头一——一个坚强好学的女孩

你听,你听,在废墟下,在瓦砾下,传来了一阵阵清脆的朗朗读书声,它,来自于一个被压在废墟下的女孩。她

正打着手电筒忘情地读书,忘记了危险,忘记了孤独,忘记了外面的一切,只有自己和书。她用自己的读书声驱赶恐惧和死神,同时以在召唤着生的希望。

她的临危不惧,她的从容镇定,她的坚持顽强,无不显示网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品格和祖国光辉的未来。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美妙的未来。

镜头二——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师

……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来源:好范文 http:///)护着四个学生……

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他首先想到了学生,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师者最真实的爱,用血肉为学生筑起一道永生的长城,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镜头三——一位救人心切的战士

他哭了,雷雨如下,泣不成声;他跪下了,哀痛地请求,大声喊道:“里面还有人,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救一个!”因为强烈的余震,房屋摇摇欲坠,即将倒塌,他被队员们强行拉走了。他心有不甘啊!

他只是一个典范,在抗震救援的一线,又有多少位像他一样救人心切、舍身忘死的战士啊,又有多少位爱心天使给灾民们送去了无限的温暖。

灾难是短暂的,但精神却是永恒的。在5.12期间,这种感人的故事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也被他们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在遇到难题时,心中有着顽强不倒的精神支持着我,我不再退缩,不再抱怨,而是迎难而上,去解决它。经典,不再单指书籍、音乐等,更包括了这惊天动地的不朽精神。让我们带着这经典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11.洋藏家的中国故事 篇十一

采译:吴澄(以下简称吴)

采访时问:2010年2011年

采访地点:艺术文件仓库

喜欢冒险的叛逆者

吴:您的家庭有收藏传统吗?有没有受其影响?

Frank:我的家庭没有什么艺术背景,我出生在比利时北部,佛兰德斯语地区,非常偏远的一个小村子。村子大概有一千多人,可能也就在佛兰德斯和法国有这样小的村子。村子里只有一个教堂,一个市场,二十多条街道。我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小村子里,但是我们家的人却都非常具有冒险的精神。家里很多成员都离开比利时,有的去非洲旅游、定居,有的去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我们家的人比较喜欢冒险,确切的说,我不是出生在书香门第那样具有高级文化背景的家庭中,我没有从家里学到任何有关艺术方面的东西。也从来没见过任何收藏家,除了一些搜集标本之类小东西的人。后来我在城市里上寄读住宿中学,那里接触到一些有点家庭背景的同学。那时侯我对艺术或收藏没什么兴趣,更没有想到会在这方面做些什么。我更喜欢音乐,尤其是巴洛克音乐。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对艺术感兴趣,我那时侯学历史、哲学,经常会去博物馆。

吴:在学生时代,您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Frank:我应该属于那种叛逆的学生,我参加了68学生运动,我们是自由民主的斗士。那时的女权运动、68学生运动都深受越南战争的影响,我们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要求美国撤兵,我们大多都是反战主义者。这样的经历建立了我的世界观,其中最根本的是质疑,对现实的质疑。8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本质就是批判和质疑。

艺术不是技术本身

吴:您什么时候开始收藏艺术品的?

Frank:大学时我最早收藏佛教艺术品。我不是经常旅行,我有一个朋友经常旅行,每年都会去几次印度、尼泊尔、不丹,我最早就开始收藏我朋友带回来的东西,比如唐卡。

吴:那您后来怎么会收藏当代艺术的?

Frank:我一直都喜欢当代艺术,因为其中包含很多我之前说的批判、质疑,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成了活跃分子,这都非常吸引我。我是学历史的,我感兴趣文化运动如何产生、改变社会、创造新的事物。15年前蓬皮杜有个展览关于艺术和历史,我印象非常深刻,探讨了历史如何改变艺术,艺术如何影响历史的进程,艺术和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吸引人之处也在于此。

弗兰克的中国故事

吴:说说您来中国的故事?

Frank:我1979年来到中国,那时候西方人很少能来到中国,我们是作为政治考察团,受周恩来的遗孀邓颖超,当时中国政府高层的邀请来到中国。主要任务是察看中越战争的情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政府带我们参观战争后建立的博物馆,展示给我们看中国方面多惨烈,士兵多可怜,中国人多么的好,给我们看红色带血迹的衬衣,还有牺牲士兵的母亲的生活,想让我们在书本上签字表达对中国的同情,以及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正义性。但我当时就拒绝签字,我说越南方面也有母亲失去儿子,也有染血的衬衣,我觉得双方都很惨,双方我都不喜欢。当时政府方面就很尴尬,但还是对我非常客气,也没有说什么。后来邓颖超亲自接见了我们,那年我24岁,我们每个人都被逐一介绍,介绍到我的时候,邓颖超就说,原来你就是那个在博物馆制造麻烦的年轻人!又一次来中国是在1984年,我被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政治学方法论。但这非常荒谬,当时这里没有人对政治学原理之类的东西有什么想法,文化领域中掀起科学革命的潮流,用科学狭隘的眼光看问题,我们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如何利用报纸的素材,如何阅读,如何看待电视媒体,怎么提供事实的各种方法,很难想像那时在中国讲这些东西。但学校还是付给我钱,给我钱旅行,旅行非常有意思,比教书有意思的多。

吴:您什么时候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品的?

Frank:我84,85年断断续续来回比利时和中国,85年之后,我决定留在中国。其实我很早就开始购买收藏中国的艺术品。但和我现在做的非常不同,主要是新文人画,他们用非常传统的风格方式画画,但是非常特别的观看角度。这段时间我还和文学界的朋友有联系,他们都非常有意思,氛围非常特别。那时我还去了其它省份的艺术院校参观,例如贵阳,在那里认识了画家董克俊,是贵阳艺术学院很有名的艺术家,他吸取当地少数民族像彝族,苗族,侗族的艺术,制作木板绘画。贵阳离北京很远,社会艺术气氛都很不同,他们有很好的生活,大房子,我当时买了很多作品。当时就是喜欢,没有意识到是收藏。当时还买了一些很幽默的作品,比如一件书法扇面,写着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作品,画的东西总是和期望的不一样,他用传统方式画花瓶,但是看起来却是另外一个故事。其他艺术家作品还买过李苦禅,齐白石,黄胄的作品。

吴:您和被收藏作品的艺术家都有不少交往?

Frank:对,我和黄胄就是很好的朋友,和他家来往很密切。当时我认识的第一位年轻新一代艺术家是李永存,艺名薄云,他是星星画会的成员,我个人和他关系非常好,90年左右我帮他在巴黎做了展览,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我非常喜欢他当时的绘画。

吴:您经历了80年代中国的前卫艺术运动吗?

Frank:事实上,79年时我看到了民主墙的第一个展览,我还拍了照,我现在还留着,当时我碰巧在民族大学那里,离民主墙非常近。那些年因为没有购买意识而错过了很多购买机会。

吴:为什么当时没有购买的意识?

Frank:我想是因为当时没人想到卖,也没人想买,大家都想做艺术,但没人想到做艺术市场,都在村子里做行为,没人想卖作品,就是玩。即使在90年代我都错过了一些很好的购买机会。有人带我去一女士那里,她是前卫圈子中的成员之一。她有一批王广义、毛旭辉那些早期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但几乎都损坏了,情况很不好,也不知道这批画之前的具体情况,戴汉志当时在,他说我们应该买这批作品,但画损坏情况太严重,最后我们还是没有买。我想后来希克买了这些作品,做了处理修复。现在想来觉得自己非常愚蠢,错过了这么好的购买机会,非常后悔。总的来说,80年代的时候前卫艺术没有收藏家。我收藏中国的前卫艺术和一些美院的老艺术家有关系。比如,我和钟涵是很好的朋友,80年代早期,可能81年,我在比利时认识他,他来比利时的博物馆临摹绘画,在我家里住了一段时间,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后来他把他的学生介绍给我认识,像刘小东,刘炜,徐冰。86年的时候我开始办公司,那时经济不是很宽裕,94、95年开始陆续购买一些作品。那是另外一个很长的故事了,和戴汉志一起做了很多事情。

关于弗兰克的收藏

吴:在您的收藏中,有一部分作品很特别,是抽象画,您谈谈对中国的抽象画的理解。

Frank:好的抽象作品非常少,但好作品却非常好,丁乙是其中最有名的,画的时间最长、最系统的。个人来说,我很喜欢徐宏民的作品,他也是这样的人。他的画在一天里面,不同的时间看作品,效果是不一样的,当光线改变,角度不同,看到的画不同。非常敏感,非常有感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他是

nlc202309030053

关于光线和色彩的大师。就是一种感觉,用不着过多解释。这些中国当代抽象画不是靠拢西方风格,不是几何图形,有书法的感觉。其实,中国也有漫长久远的抽象画的历史,书法、竹子、石头都非常极简。

吴:好像您对肖像画特别感兴趣,在网上看您收藏不少肖像的作品我印象特别深,您对肖像画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吗?为什么收藏这些作品?

Frank:我必须说另外一点使我感兴趣的是,这和我自己的观点非常吻合,觉得从肖像作品中可以重新发现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国人个体的改变。当我们在上海双年展做关于人物的展览的时候,背后就是这个观点。最近刘小东的展览我来回看了三四次,也是人物,对我来说,你真的可以通过画人物、肖像来表达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小东确实通过肖像表达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特别的强烈。70年代美国记者写了本书《同志你在哪儿》,里面说那时候在中国打电话时,人家都不问你名字,而是问你“你是哪儿的”,“你的是什么单位”。所以那时在中国没有个体,大家都只是社会的一员,不是一个个体,后来突然人就变成了个体。你可以看到艺术家开始画自己,自画像成了一种文化,在中国有那么多的自画像,每个艺术家都画自己的画像,每个摄影师都拍自己。并且,人们开始完全的展示,有人展示自己的裸体,十几年前和行为艺术家交谈,我跟马六明说了好几次,你能不能把衣服穿上,我从来没见你穿衣服的样子,他一直都是裸体着。他们都可以通过肖像来表达社会和文化的境况。肖像画里像小东,尹朝阳,张亚杰,都是很好的画家这和对人,人性的重新发现很接近,如果你看小东的肖像或自画像,你也许会问他是谁?什么个性,我对那种抒发个体精神的肖像画、摄影都比较感兴趣。也许是因为我是欧洲人,欧洲有比较长的肖像画人,物画的传统,通过肖像画,来表达象征性的世界。而中国是另一种文化,在中国古典绘画中人物都是庞大自然环境的很小一部分,人画的都很抽象,即使色情画里,一点都不色情。非常奇怪,怎么画竹子是一回事,怎么画裸体的女人又是另一回事,不过今天都不一样了。像小东,在他画人之前,要深挖入这个社会,理解这个社会,在那个展览上很明显,三峡移民、新加坡的妓女或者青海,都非常深入表现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看待社会。

郭伟的画也非常好,尤其早期,他给我画的肖像是最好的画,非常小的一幅画,非常非常棒。我把郭伟的画挂在家里,很多人看到都很惊讶,非常具有表达力。还有李松松的画,用绘画如此强烈的表达社会事件,非常强烈。

采访佛兰克缘起于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我一直觉得作为艺术产业链终端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时艺术界的面貌,并且很多时候,收藏家和艺术家一起在创造当前时代的艺术。于是我决定对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做一个比较和研究,在佛兰克好友的引荐下,我开始与他进行沟通,但是半年之后才开始正式的采访。佛兰克对人特别关照,每次都会问我,需不需要找一个离我更近的地方进行采访。在交谈过程中,他非常谦和、非常有耐心地跟我讲述那些陈年往事。采访中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说他在美术馆看到打动他的作品时人会颤抖,就像纳博科夫所说的脊梁骨的酥麻,除了所说的内容,从交谈中的语气、语调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艺术那种单纯的迷恋。和希克、管艺、尤伦斯机构式的收藏相比,佛兰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完全是个人式的收藏,每一件作品的收藏都充满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完全出于个人的喜好。对佛兰克的采访我个人觉得非常精彩,但是非常的遗憾,因为还有太多没有说完的故事,本来计划要做一个佛兰克收藏的专题,并且计划之后和艺术文件仓库合作进行戴汉志的整理、研究。但佛兰克的突然离去,让我们不知所措,让我人生第一次体验到那种永远的遗憾、无奈和痛心。但尘世小小的执念与生命、与宇宙相比何足挂齿?但愿天堂安好!

12.创制中国艺术木俑的故事 篇十二

成年以后, 我才知道, 棒棒人是北方民间的传统玩具, 多用杨、柳等柴木车制而成, 大多为圆柱形, 工艺简单、色彩鲜亮、描绘稚拙。画工稍细的还有各式文官武将、寿星老等。这类棒棒人虽制作较粗, 但天趣浑成, 价格便宜, 十分受孩子们欢迎。另有一类造型接近“提线木偶”, 拼接件多, 偏重写实, 选料、画工、制作比较讲究, 形象大多出自传统戏曲和神话故事, 有的还可以由小朋友操作表演。再有, 就是只供观赏的格调较高的木俑了。这类作品, 造型简洁洗练, 只供室内陈设, 能够美化环境, 陶冶性情。在日本, 多数家庭的茶几上、书柜中、多宝格的古董之间, 常摆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木俑。它造型夸张, 极有神韵。木俑原是人们祭祀时的避邪之物,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品中, 即有武士俑、伎乐俑、侍从俑等多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木俑逐渐演变为供观赏的工艺品。日本木俑有重彩、淡彩两种风格, 重彩绘就的浓郁鲜艳, 看上去十分醒目;淡彩勾描的柔媚恬淡, 品起来余味无穷。常见的有扇形、樱花、富士山等日本传统图案。为了裸露天然木质纹理, 有些木俑并不上漆, 这就类似日本某些建筑的梁柱门窗, 为使人时时有贴近自然的素朴宁静的感觉, 完全保持原木的色调一样。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了日本大型工艺美术展览之后, 有感于日本木俑令人喜爱的独特造型与精巧工艺, 画了多幅速写投至《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处并先后发表。当时我想, 日本木俑世界驰名, 中国也应有中国气派的艺术木俑!这以后, 我认真研究了朴拙的民间棒棒人、四肢俱全十分写实的车木玩具、提线木偶、欧洲木玩具等多种造型, 决定设计既有中国民俗神韵又具现代时尚美感的造型抽象的中国艺术木俑系列。

查阅我国工艺美术史, 俑人是重要的民间美术作品, 自东周至宋代的1500年中最为盛行。早期泥俑木俑居多, 以后, 陶、石、瓷及金属俑也陆续出现。俑人既是赏玩陈列之物, 又是官宦富人的陪葬品。近代以来, 人们多作为文物室内陈设, 还没有人将之融入现代元素完成新的创作。30年前, 我在平面设计专业之余, 依据查阅到的大量中外有关图例, 画出了一组融入真草隶篆书法、梅兰竹菊图案等中国元素的木俑造型图。在征求了同行朋友的意见并反复推敲以后, 完成了较正规的设计图纸。在我创制中国艺术木俑系列的过程中, 既有屡遭白眼的坎坷磨难, 也有欣逢知已的幸运欢欣。

当我通过熟人联系了两个工艺品厂, 希望他们试生产时, 均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样式从没见过做出来也没人要!我不死心, 经多方联系, 找到密云山区一个车木作坊订制半成品。开始, 因为他们习惯于生产批量大的改锥把、铁锅把等粗活, 不愿干我这种数量少要求高的木俑。于是我提高了选料车制的加工费, 又讲起我干了20年工人的往事, 作坊师傅见我抄起手把刀开动土车床, 就能镟出光滑的半成品, 这才服气地接下这第一批活儿。

待两大麻袋纹理美观打磨光滑的木俑胚料运到我家时, 因为占据了我当时14平米住房的不少空间, 爱人又发起了牢骚, 讽刺我没能耐, 只会招老农民上门, 干这些没人待见的破木头棍儿!我一边不甘示弱地回敬着她的指责, 一边强压怒气放平折叠方桌投入试制……我的木桶作品采用质地坚硬, 花纹细密的苦梨、山榆、牛筋等小杂木, 以抽象夸张的写意基本形替代了常见的琐细写实的基本形。虽然是没有拼接件的“一根棍”式造型, 但由于高矮、粗细及轮廓线的巧妙变化, 丰富了欣赏者的想象, 平添了作品的神韵, 收到了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福娃”是个圆圆的胖墩儿, 只绘出了小小刘海儿, 一对笑眼儿, 一个红唇儿和一件红兜肚儿。上面写金黄色“福”字, 兜肚儿可绘鲤鱼图案, 女孩儿可绘莲花或腊梅图案。“书法人”, 面部如凝神遐想, 下面书行楷“长安”“静思”等, 如是莞尔一笑, 可书“清风”“喜神”“吉祥”等。有的再配以简洁的装饰图案或肖形章、警句章, 情趣盎然。具体描绘、装饰手法不拘一格, 如两眼可绘成丹凤形、杏核形、月牙形、腰豆形多种。绘画俑则选用梅兰竹菊等图案和篆字章。当第一批书法上乘、图案高雅、神韵盎然、光彩夺目的俑人配上崭新的塑料袋放入我送货的大纸箱时, 我心中涌起一种十分自豪的成就感!当时, 商品经济刚刚兴起, 从事第二职业也只是悄然进行, 上班时我在出版社认真地完成书装设计任务, 业余时间除去为报刊投寄艺术评论、诗歌散文、书法习作以外, 才轮到精心绘制部分木俑。俗话说好事多磨, 在我每个周日骑着自行车向有关商店挨家推销时, 碰了不少钉子吃了不少闭门羹。那些冷漠、不解、傲慢、嘲弄的眼神, 不但没有逼我放弃, 反而促使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正是希望蕴含在失望之中, 在我第一次从王府井工艺美术服务部扫兴地离开以后, 我听说拍板进货的不止一人, 于是我又找到地下玩具柜台, 看到别人指给我一位胖胖的张姐, 待我简略地介绍了一番艺术木俑的特色之后, 她笑吟吟地看看我说:“先试试吧!”当时, 我在受宠若惊的喜悦之中麻利地办好了代销手续。不到一个月喜讯传来, 中国艺术木俑大受欢迎!这以后, 我和两位年轻的助手先后将成箱的木俑送至多家商店、宾馆、旅游景点, 一路绿灯!为了扩大生产, 我又动员了岳母和爱人的弟弟完成简单的初期工艺, 最后由我完成开脸和图案绘制。由于这些活计给他俩带来了乐趣, 而且每月还有不错的收入, 爱人也不再为家里的杂乱唠叨了。

为了扩大影响, 我先后将创制艺术木俑的经历写成短文, 用剑平的笔名在几家报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已悄悄地成了万元户, 更重要的是, 我在美术设计专业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的同时, 又在业余爱好上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一项空白!80年代末, 《北京工艺美术通讯》发表了我的《现代艺术木俑的诞生》一文, 3年之后, 《人民日报》发表了进一步充实的此文。这以后, 中国艺术木俑系列作品应邀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传统与现代展”, 不少爱好者到我家拜访, 美国的一位华人街礼品商还找到我家购买图纸……多年来, 北京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妇女、世界都市、百科知识、中国文化报等, 不少媒体采访、约稿, 至今, 已有100多家报刊发表了我的艺术木俑作品和文章。

上一篇:对幼儿如何进行金钱教育下一篇:正月初四祝福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