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厌百回读

2025-01-30

好书不厌百回读(精选2篇)

1.好书不厌百回读 篇一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鉴赏(教师中心稿)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063100)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送安秀才失解西归》一诗。这是苏轼写给一个名叫安的秀才的赠别诗。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苏轼写这首诗给他,旨在劝慰、鼓励安,希望他不要过分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当回家安心读书。

科举考试命题的依据主要是儒家经典。安科场失意,大概苏轼认为其原因是他未能很好地掌握那些经典著作,于是在诗的开头就向他介绍了学习经典的要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的“旧书”自然指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这两句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是被格外强调的。这种方法虽然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有些机械,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因此,熟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东汉末年董遇,对《老子》和《左传》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请教,他却不肯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读百遍,其意自明。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阅读的次数和对内容的理解应当是成正比的。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联想,左右逢源。

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在《劝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就如吃饭时只顾狼吞虎咽一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不知其中滋味。《南齐书陆澄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陆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曰:‘陆公,书橱也。’”后来,人们将只知读书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戏称为“书橱”。读书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应学以致用。而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永远离不开思考的过程。伯乐的儿子按图索骥,结果找到的千里马竟是一只癞蛤蟆。之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是因为伯乐的儿子只知机械地照搬书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后来由此演化出成语“百读不厌”。苏轼的诗本是强调读书的方法,而成语却着重于所读的书或作品本身的价值了。

2.好书不厌百回读 篇二

知名教师王漫在散文教学上曾强调:重读慎讲,多读少讲,让学生在亲熟文本的基础上再来讨论、分析,同时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遵循阅读规律来设计教学流程,让教学流程沿着从“感受”到“鉴赏”的走向逐步深化。这种有关散文的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文言文。在文言文教学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读通,读顺,读懂,会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读通主要是对于一些字词读音的处理。一般来讲,一篇文言文需要正音的字词相对于白话文要多,也有不少异读音,教师可以示范去读,或听录音,总之帮学生正音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步骤。根据自己的教学时间,这个任务可以在早自习来完成。多读几遍,字音自然掌握。

读顺是在读通的基础上对节奏的把握,句读的熟悉。通常由老师来范读,或听录音。

读通、读顺是手段,读懂是目的。朱熹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熟读是在读通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再次接触,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比教师的灌输更生动,真切。熟读的方式很多,比如:默读、朗读、诵读等。读懂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方法。由于职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一些字词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理解文本的障碍,所以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自己先把文章读一遍,然后和小组成员交流。没有结果的,由学生自主提出不懂的字词,然后由其他同学来解答,解答不出来的,由教师来完成。一个是检测他们课前是否把文章认真读了,另外,也可以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方法很多,但都不能脱离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默读以悟意。“默读静思考,潜心会本文”。默默地边读边想可以更好地理解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意思。读以悟法。在理解内容,领悟语言内涵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而在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结合的探究上加强对语言思想的理解和语言情感的体会,从中深刻领悟语言规律,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朗读以悟情。在领会语言内涵、领悟语言技巧的基础上,借助朗读这一有声语言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意,从而使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技巧美借助于朗读时语气的选择、语速的变更、语调的起伏、语音的高低等充分展示出来,于是鉴赏到语言美。譬如鉴赏苏东坡《赤壁赋》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可通过轻读,想象一幅美丽风景人物画,图画中有美丽的月夜,三五好友在游于赤壁之下的雅兴,月夜下客人凄凉的箫声。再通过默读,从画面中看故事,领悟苏子旷达乐观的情怀。

诵读以悟妙。诵读文言文,尤其要重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念”,“念”出思想,“念”出感情,“念”出形象,“念”出文采。当然诵读是有讲究的,为了达到深入领会作品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定向诵读”。读以悟境,鉴赏者带着问题轻声读作品,可凭借文章,通过联想、想象,使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这样,学生在“话画互变”的心理转换中自然地加强了语言、情境的感受,为理解语言奠定了基础。

会读,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能够真正地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这篇文言文读下来,这是学生对这篇文言文是否理解的一种外在表露。有感情地读出文章,也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根据对文章的感觉和理解,综合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地传达出来,使耳与心谋,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做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当然可以辅助一些教学手段,如配乐,PPT展示画面,会增加朗读效果,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顾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曾这样写到:“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流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读辛弃疾词的”。

读出自己的感悟,需要我们真正读到作品的文字深处去,读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作者,也就是读懂内容,还要走出文本,读出自己,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比如有位教师教学《五柳先生传》,只停留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文中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五柳先生就完了,大多数学生也都能用安贫乐道、不慕名利、返璞归真等词语来回答,然而更深层次的或者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学生对这样的五柳先生究竟喜欢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在互动交流时,一位听课的女老师问上课的男教师:“假如你是一位女性,你愿意嫁给陶渊明吗?”我们当时仅仅把这当成一个无聊的话题,现在仔细想想,言外之意耐人寻味。那位老师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答案也可能不是他一个人的答案,而是众多女性共有的答案。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连老婆都找不到的人,他的人生还值得我们学习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全面地分析,去了解陶渊明,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钱理群教授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看来对于文言文,反复读过、深思之后你也许会明白更多,这也可能正是苏子的意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上一篇:文体学作业答案下一篇:幼儿园孩子注意力培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