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上铺的姐妹作文

2024-08-08

睡在上铺的姐妹作文(2篇)

1.睡在上铺的兄弟 篇一

“行李架”法则

足球运动在欧洲刚刚起步时,球员们都是在孤独中度过业余时间的。明月当空,他们在枕边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里,球员的集体生活都不像今天这样热闹,他们的“宿舍时间”大部分花在了火车上,对于他们来说,最忠诚的“室友”莫过于车窗外飞逝而过的树木和山林。

上世纪30年代,球员在赴客场比赛时,俱乐部为了体现其“业余性”,不会支付任何住宿补贴。球员们只好住最简陋的旅店,睡的是大通铺,四周都是袜子和汗臭味,令他们抱怨睡眠比比赛还要艰苦。一些球队为了节省开支,干脆在旅途的火车或轮渡上让球员把觉补足,以便到赛场后可以直接比赛。从那时起,“宿舍分配法则”雏形渐生,前锋阿德里安·施奈德回忆当年的场景说:“我们只买得起三等车厢的票,一些球员晚上只能睡在行李架上。”这部分只能睡在行李架上的球员,通常是由队长指派的年轻人。球员让·洛纳回忆起自己在行李架上的经历唏嘘不已:“谁都有过睡行李架的经历,但只要进了球,你就会得到奖赏去睡长椅。”

随着职业化的深入,俱乐部终于认识到,阴暗的车厢实在不是有利于睡眠和增强团队建设的好地方,火车和行李架逐渐被飞机和宾馆所取代。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俱乐部如法国的朗斯、英格兰的布里斯托尔等,开始在客场比赛时给球员安排住宿,通常是两三人一间。分配房间的权力依然在队长手中,不过主教练也有了更多的权力。相同位置的球员总会被主教练安排住在一起,像1954年世界杯西德队的两名前锋拉恩和瓦尔特。但是上世纪70年代的贝肯鲍尔是个例外,他在拜仁的室友是前锋——“轰炸机”穆勒,他们“同居”了12年,比弗朗茨与第一任妻子的婚姻都长。队长则喜欢把有共同爱好的球员分配在一起,像巴黎竞赛队爱抽烟的魏南特和迪亚尼,爱打牌的舒勒和法布盖勒,两方都有各自的房间,而且互不打扰。本地球员一般都会住在一起,外来的球员则因为不易融入球队而喜欢住单间,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好待遇,但现在却成为了某种荣耀的象征。

“相似性”法则

进入21世纪后,球员的住宿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呆在一起,这对团队建设有莫大的好处。除了季前集训和奔赴客场,现在即使是主场比赛,俱乐部也开始要求球员们在基地住宿。米兰城的两支意甲球队都是如此,尤文图斯最近也借鉴了这种模式,他们的训练基地已经修葺完毕,以往他们的球员在主场比赛时只能住在宾馆里。

欧洲俱乐部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改造球员房间,从地板、床具、吊灯、空调到淋浴设备,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目的就是为了让球员能睡得更舒服。让俱乐部感到头疼的是,大部分宾馆都只能提供不到20间住房,而球队训练基地里的房间也不多。像国际米兰的皮内蒂纳基地,除了4个单人房间外只有13个双人房间,单人间是米哈伊洛维奇等教练享用的,其他房间则要考虑到近三十名球员和工作人员的需要,如何对那些性格不同又身份各异的球员进行安排呢?

很明显,当年的“行李架法则”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需要。众所周知,年轻人需要更多的鼓励,俱乐部最不希望发生不公平的现象。西班牙的俱乐部通常会安排有经验的球员与年轻球员住在一起,“以老带新”,像萨维奥拉和加戈,除了这两名球员有着共同的国籍外,皇马还希望后者从前者身上学会如何安心做一名替补。南美洲的俱乐部则采取“幼儿园+老人院”的模式,年长和年轻的球员分开来住,互不干扰。巴西国际队就是按照年龄来分配宿舍的,他们认为“和老家伙们住一起,年轻人会感到紧张,丢掉自己的个性”。帕托在国际队的室友阿德里亚诺,和帕托一样只有18岁,他在2006年世俱杯的半决赛和决赛中两次替换室友出场,都攻入了制胜球。俱乐部有意安排两人住在一起,目的是希望他们更好地成长。虽然两大洲的分配方式截然不同,却都殊途同归地遵循着“相似性法则”。

与古老的“行李架法则”相比,“相似性法则”少了一些集权性和随意性,多了几分科学和严谨。那么何为“相似性法则”呢?上文提到的南美洲俱乐部流行按年龄分配,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即以两名球员相互之间的某些共性来安排住宿。比较常见的“相似性法则”还有,在场上踢同一位置或者相近位置的球员被安排在同一个房间,这种方式现已被大多数欧洲俱乐部所采用。法国前锋西塞刚到利物浦时,贝尼特斯为了让他尽快与捷克球员巴罗什找到感觉,就让他们同住一个房间。“一主力一替补”模式是巴西队经常采用的方式,胡安与格莱斯通,塞萨尔与替补门将艾尔顿,都分别被安排在同一房间。如果两名球员来自于同一家俱乐部,在国家队比赛时也会被安排同住,比如昔日英格兰队的加斯科因和沃德尔。巴西国家队中,曾一起效力于圣保罗的卡卡和巴普蒂斯塔也经常住一起。另外,相同国籍或语系的球员,因为比较容易融合也往往被安排在一起。里瓦尔多刚刚到米兰内洛时,俱乐部分给他的44号房间,隔壁是鲁伊·科斯塔和儒尼奥尔,这样可以方便他们用葡萄牙语交流。有着共同经历的球员,也会被安排同室,马斯切拉诺转会科林蒂安之前,特维斯的室友是巴西中卫贝塔奥,阿根廷人到来后,贝塔奥就识趣地让出了房间,因为这两个阿根廷球员的经纪人都来自于伊朗富豪霍布拉钦的公司。中国队集训时,孙继海和李铁也会住到一起,因为他们都是“海归派”。“相似性法则”的最佳适用莫过于巴西人胡安和西西尼奥,他俩在罗马同住一室,既符合同国籍模式,又符合同位置模式。

现在,各家俱乐部已经把宿舍分配的问题放到更高层次上加以考虑,与以往仅仅满足于睡眠需求相比,现在俱乐部则希望通过房间分配达到更多目的:让球员产生归属感,加强团队建设,消除隐藏矛盾,增强各位置球员的配合,找到胜利方式等。一些俱乐部在宿舍安排上可谓独具匠心,也颇具创造性和人性。以罗马为例,2006年球队集训时齐沃和梅克斯住,两人当时是后防核心,黄金组合;托内托和卡塞蒂,两人都入选过国家队,一左一右,可以交流助攻心得;E·阿尔维斯和米多,两人都是球队不需要的处理品,让他们和主力球员住一起,会引发不必要的危机。罗西和加洛帕,两位未来之星,如果俱乐部头脑发昏,让罗西和阿尔维斯住,两人位置是相同了,但对年轻人成长不利。本赛季罗马作出了不少调整,宿舍安排也有了变化,皮萨罗和维尔加,以老带新;久利和梅克斯,可以说说家乡话;齐沃和皮特,一个罗马尼亚人要走,一个罗马尼亚人刚来,既遵守了相同国籍,又不妨碍球

队团结,可谓一举两得。库福尔能和托蒂一样享受单间让人惊讶,但考虑到加纳人已经不在罗马阵容考虑之中,平时只跟随训练,还不如把他孤立起来,避免消极情绪传染队友。国际米兰的分配方式更为有趣,马特拉齐和斯坦科维奇住一间,称为“多产房”,因为他们都有三个儿女,还有伊布和马克斯韦尔的“阿贾克斯房”,萨内蒂和科尔多巴的“元老房”等……

“单人房、双人床”法则

当然,相似性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俱乐部总担心球员们住在一起会产生“小集体”,对球队反而不利。1954年,法国《比赛》杂志对索肖队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担忧:“住在一起的球员互相传球却忽视了其他队友,室友们互相攀比追求的女性。”一些问题到今天还存在,比如两名室友的工资有差距,某个人有很大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室友等。最荒唐的例子是纽卡斯尔联把埃姆雷和马丁斯安排到了一起,埃姆雷是典型的种族歧视者,亨利、莱斯科特、雅博都被他辱骂为“黑鬼”,这两人在一起能不出事实在是个奇迹。所以一些俱乐部为了避免纠纷,为所有球员都安排了单间,比如巴塞罗那和A C米兰。当然,有些明星球员在他的俱乐部还是能享受到单间待遇,这代表着他的身份。托蒂在俱乐部就是如此,同时他还是意大利国家队中唯一连续三届大赛都享受单间的球员。一些人对被剥夺单间待遇还要大闹天宫,皇马的劳尔本赛季被安排和萨维奥拉同住,俱乐部想表示对后者的鼓励,却没考虑到队长的意见,劳尔带领古蒂和卡西利亚斯一起造反,终于抢回了自己的单间,但却破坏了宿舍的平衡。

这类现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教练都希望保持球队平衡。给明星们单间待遇,和当年让年轻人住行李架一样都是不公平的现象。邓加上任后第一项举措便是打破佩雷拉时代球员独居的传统,“大家住在一起才有家的感觉,这样能增强球队的信心和凝聚力。”这项举措得到包括卡卡在内的众多球员的热烈欢迎。新科世界足球先生说:“我多希望夜里起来身边有个人可以说说话。”佩雷拉在位时,巴西球员都是住单间的,老教练也有自己的原因,不让球员受干扰,另外也体现球队地位。但巴西队同居时代和独居时代的成绩有天壤之别,1998年他们打入决赛时,如果不是桑帕约发现室友罗纳尔多的癫痫,后者命已休矣。2002年他们获得了世界杯冠军,当时斯科拉里实施的是“一主力一替补”的分配方式,邓加上任后延用这种方式获得了去年的美洲杯,而2006年佩雷拉带领的巴西队连世界杯四强都没进入。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追求独居的球队很少有取得优秀成绩的,2002年中国队首次闯入世界杯,当时在米卢的影响下中国队开始了同居时代,但去年亚洲杯期间中国足协给国家队开了绿灯,南勇先生亲自下命令让每位球员单独住一间房,享受总统待遇。结果呢,中国队连小组都没出线。

同室操戈何太急

2.睡在我上铺的,是兄弟? 篇二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青春期,每一个青年的困惑,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青春期病史。谁的青春没有迷惘、狂热与忧郁?谁的青春不是有热血没经验、有问题没答案?青年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也是一个国家最脆弱的神经,青春期需要的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更多的关注,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琐事,琐事,还是琐事

4月16日,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头像由原来的红色黯淡成黑白,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第一时间以这样的方式痛悼她优秀学子的离去——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硕士黄洋,在被嫌疑人室友林某投毒两周之后,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

也是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名学生在宿舍玩游戏时发生口角,大动干戈,最终一名学生被刺身亡。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怼,使得杀人者内心燃烧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须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其实,两起凶案的起因都非常简单——生活琐事。

命案频发,使得一直被忽视的大学生室友关系,受到了空前关注。各大高校纷纷展开了广泛的调查:广州大学1500份学生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满意,原因主要是生活习惯不同;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6成大学生承认自己遭遇过室友冲突,原因主要是性格不合;东南大学的调查显示,7成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过得舒不舒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友好不好” ,性格不合是造成宿舍关系紧张的最主要原因;华中科大的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障碍是大一新生在大学生活中最大的压力,8成大一学生对如何处理室友关系充满了困惑。

记者在海南几所大专院校的采访中,关于室友关系的感叹同样沸沸扬扬,不时有同学抱怨自己的室友“极品”、“奇葩”、“不能忍”,纷纷吐槽对室友的不满——“室友是北方人,大大咧咧,老是用我的水杯、牙膏、剃须刀、洗发水,太不卫生了,怎么讲都不听,还说是铁哥们儿才用你的东西” ,“室友嗓门震天,满口脏话,不爱洗澡,还爱打呼噜,搞得宿舍里又吵又脏,真心厌倦了我的大学宿舍生活”,“上铺天天晚上11点准时跟男朋友煲电话粥,吵得一屋子人都没办法睡觉”,“玩游戏,我最怕遇见猪一样的队友,偏偏他就是,还老爱跟我一起玩,郁闷!”,“她的脏衣服一大堆在卫生间,洗过头后满地都是头发,宿舍的卫生间好像是她的‘专用’一样。”,“上铺洗好脚不擦干,总是在我的被面多踩几脚,才进自己被窝。”,“她晚上出门从不带钥匙,每次很晚回来敲门,都要吵醒全宿舍”,“我有气管炎,下铺一天三包烟,熏得我像烤架上的猪,死去活来”,“她是白富美,苹果、LV、万宝龙,天天显摆,同室两年,话都不肯施舍我们一句半句。”……

琐事,琐事,还是琐事。在室友这种近距离、高密度、全天候的接触中,利益针锋相对,琐事无法克服,最为考验人性。一天,可以忍,天天,不能忍,最终免不了同室操戈。暗战、冷战、明战、大战,遇上最脑残的室友,就变成了命案。

于是,一位网名“大连突发”的话红遍网络:“清华投毒,复旦下毒,南航刺杀,噩耗频传。还记得马加爵,忘不掉胡文海,我们活着的人,是否应该给大学同窗打个电话,尤其是同宿舍的,热泪盈眶地说一声:‘大哥,感谢当年你不杀之恩’。”

室友关系伤不起

在宿舍以外,拥有不错的人缘,但在宿舍里,却和室友总有冲突。这是采访中大学生们最大的感受。“宿舍太复杂,伤不起!”一位海南大学的女生告诉记者,她很希望宿舍里有良好的关系,但宿舍真的让她很受伤。

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张浩文指出,室友矛盾,祸起生活琐事,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一是生活习惯不同,天南地北,河水犯井水;二是性格不合,人人都极度自我,偌大一间宿舍,只勉强装得下一个自己;三是经济条件不同,高富帅与穷屌丝,白富美与黑木耳,天差地别,很难相安无事。

张教授说:“只要有人,就有矛盾。当代大学生因为这样的原因产生矛盾,过去的大学生也因为那样的原因产生矛盾,但是为什么过去的上下铺是兄弟,现在的上下铺就成了陌生人,甚至敌人呢?难道问题全出在大学生身上吗?深究起来,还是要从时代的变化中找出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交流的方式变了。90后“生在电脑前,长在网络中”,他们真真正正是“无网络不成活”的一代。大学生下课回到宿舍,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电脑,听歌、下载、购物、刷微博、泡论坛,几乎所有的交流都在网上,甚至连打牌都在网上了。他们能靠一根光纤电缆跟世界各个角落、各种肤色的陌生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离开了网络,却连话都不会说,室友之间形同陌路,真的是天涯咫尺,咫尺天涯。一旦有了矛盾,不懂得交流沟通,只能放在心里,日积月累,火山爆发,不可收拾。

其次,成功学教育下产生的集体性嫉妒心理。很多室友矛盾,表面上看是性格不合、生活琐事,深一步剖析,却是嫉妒在作怪,这跟从小的教育有关。90后从小就在对比中长大,老师课堂上讲得最多的话是,我们班某某同学得了第一名,隔壁班平均分比我们班高几分,你们要想考上好学校一定要超过某校尖子班。父母吃饭时最爱唠叨的话是,邻居家的小孩哪里哪里比你强,同事家的小孩哪里哪里比你成功,亲戚家的小孩哪里哪里比你优秀……对比着对比着,90后的潜意识里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必须要在小团体里超过别人,我只有通过优于别人,才能树立自信。小团体是嫉妒产生的最合适距离,这个小团体,可以是邻居小孩,可以是父母同事的小孩,可以是亲戚,可以是同学和舍友。我不会去嫉妒马云,却会嫉妒室友比我有钱,我不会去嫉妒韩寒,却会嫉妒室友比我有才,我不会去嫉妒范冰冰,却会嫉妒室友比我漂亮。因为有可比性:近在身边,大环境一致,小环境也相去不远,抬头不见低头见,可比性太强了,90后从小到大比惯了,忍着忍着,忍不住了,想不比都不行。

nlc202309032156

投毒案发生后,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愤而书写标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理并不难懂,可是从幼儿园一路走来,他们都是从同学中“冲刺”出来,才一路进入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拼杀的结果是,友情不在,只剩下冷漠。不仅同学间如此,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也变得淡漠。

还有,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出身于“421”家庭,被大人宠爱惯了,自我太重,生活技能太差,又缺乏与人共处的理念。上大学住校后,第一次与同龄人近距离,高密度,全天候的接触,很难换位思考,去理解和体谅别人。一旦出现冲突,很难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多强调自己的感受,他们通常都指责对方为什么不能改,从不考虑自己能不能改。

成才了,没成人

“其实,室友真有那么难相处吗?客观原因不提,主要还是因为90后心理上不成熟,无法应对人际关系。室友关系,只是一个小小的注脚,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教育的大问题——只教成才,没教成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李益一针见血。

在中国,子女就像父母的私有财产,不仅父母对其有抚养权,还有支配权和控制权。从出生开始到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这其中没一件事是父母不操心的,父母几乎把一辈子都搭进了子女的世界中。中国家长在教育方面,几乎不叫投入成本,而是不惜血本。可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学历、学位、双学位、海归学位、海外留学背景,所学越多,所用越无;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花费愈巨,产出愈低。

英语中,专门有一个名词“中国妈妈”,用来指留学陪读的中国妈妈,她们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最后的结果是,本末倒置,孩子成才了,却没有成人。

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高考、大学教育,19年中国式教育,家长和老师目的只有一个:成才。《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哈佛女孩刘亦婷》、《100个中国孩子的成功报告》,乃至新概念作文、奥数竞赛、国际才艺表演,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成功学”在作祟。最后,孩子成才了,进了理想的大学,第一次独立面对生活、面对他人,立马出现了种种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有超过20%的学生有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学生甚至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走极端。为什么?心理上远远没有成长,经不起一丝风吹浪打。

“自我实现”,对中国的孩子而言,只是一个迷梦。他们从小被家长包办,然后被学校包办。“无法成人”的“成人礼”是一张大学毕业证书。此后,已经成才却没有成人的他们被抛到复杂的社会之中,在吃尽苦头之后,才从头开始学习如何成人。

要成才,先成人。中国人的教育大纲需要重修了,而不仅仅是增加国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那么简单。

上一篇:《漫画头像》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下一篇:游天下第一山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