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发展年度计划(精选10篇)
1.教师职业发展年度计划 篇一
教师个人年度发展计划(2011.3---2012.1)
西岗区九三小学 宁志华
序言
航船行进须有指南,教师发展得有规划。现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人才竞争尤为突出,面临着各种挑战和竞争,不求自我发展停滞不前的教师将会自动被淘汰。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有所提高,结合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现制定我2011-2012年度个人的发展规划,以作鞭策。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要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认真体会并落实我区的重点工作,如:小班化高效课堂,“3+1 评课法”,我区2011年的一号文件及“过三关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把冷冉教育思想和小班化教育教学理念落到自己课堂教学的实处。
一、自我分析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我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已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十五年了,踏踏实实,认真勤恳,能够仔细钻研教材与教法,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积极参加区教育局、进修和我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但是,我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我在教学中,高效意识不够;能自觉地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没有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自己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于工作上的想法不少,虽敏于思,却很少落笔提升到理论高度。基于自己以上的不足,我想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把想到的各项工作付诸于实践,才能使自己在原有的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
二、总体目标
1.“多做”、“多想”、“多听”,在未来的一年时间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身的坏习惯,将自己改变成一名主动学习者,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具有亲和力、轻松、快乐、幽默的老师,并逐步将自己打造成吃苦耐劳型的教师,使自己的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是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
2.根据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具有善待孩子的专业伦理,具有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人才观,能够始终如一地、用多种方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鼓励性培养的环境,激励小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并从中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技能技巧方面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4.根据小学生潜在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成为儿童教育的专家。
三.具体目标
1.争取使自己的教学随笔在学校大会上交流;
2.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感悟写一篇教学论文;
3.了解时事,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扎实地练好教学基本功;
4.合理安排时间阅读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杂志或期刊,如《新课程标准》、《大连市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博览》;观看曾仕强的所有讲座诸《如家庭教育》,《情绪管理》,《解读易经》《解读三国》等.四.具体措施
1.坚持小班化教育教学理念,用冷冉教育思想指导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2.研读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摘抄在业务本上;
3.珍惜每周一次的组内看课活动,确保每学期在校内上一次新授公开课、一次复习公开课,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重视每月一次的教育教学随笔,认真学习他人好的做法并及时反思;
5.认真临摹《弟子规》钢笔字帖,加强粉笔字的书写;
6.巧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高课堂效率;
7.积极训练自己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做一个知识充沛,有思想、有活力的青年老师;
五.月份发展计划
3月份:
1.制定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参加小学英语低段和高段的教研活动,以全面把握教材;
3.观摩区骨干教师开放课;
4.回放自己的视频教学并进行反思;
5.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
4月份:
1.落实好每日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
2.充分准备区英语岗位大练兵美文阅读比赛;
3.认真参与六中、大同、九三中小衔接同课异构说课材料;
4.精心准备我校教学节说课材料及课本剧的才艺展示;
5.认真阅读冷冉的“人的社会适应说”之一并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5月份:
1.认真参加教师“过三关”各项活动;
2.提前做好本学科知识答辩工作;
3.回放自己的视频教学并进行反思;
6月份:
1.充分准备区英语岗位大练兵课件制作比赛;
2.制定期末复习计划,并做好三.四年级英语期末复习工作;
3.认真参加区期末教研并在组内上一节优质期末复习课,请领导和同行指导; 7月份:
1.撰写个人学期工作总结;
8月份:
1.制定个人假期读书计划;
2.提前购置下学期教材,认真钻研;
3.提前研做一整套下学期试卷;
9月份:
1.制定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参加区英语教研活动,以全面把握教材重难点;
10月份:
1.充分准备区英语岗位大练兵试卷命题比赛;
2.准备并落实我校教学节相关工作;
11月份:
1.认真准备教师“过三关”各项活动内容;
2.积极参加组内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
12月份:
1.制定期末复习计划,并做好任教年级英语期末复习工作;
2.认真参加区期末教研并在组内上一节优质期末复习课,请领导和同行指导; 2012年1月份:
1.撰写个人学期工作总结;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以真挚的爱,真诚的心,以及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吸引学生,打动家长。面对课改,我时刻告诫自己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2011年3月
宁志华
2.教师职业发展年度计划 篇二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在新基础教育背景下,高中教育如何定位?
自从《中国教育报》在2011年9月29日发表了谢维和教授关于高中教育定位的文章后[2],专家和学者对我国高中教育的重新定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应该定位在“大学预科”;有人认为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应定位在“基础+选择”[3]。
我们同意“基础+选择”作为对我国当前高中教育的定位。把高中教育定性为基础教育,就是强调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需要,承担着为所有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共有元素的任务,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4]。然而,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用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对高中教育定位上,我们不赞成把高中教育叫做大学预科。但有一点我们必须看到,那就是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我国高中教育的实际功能和地位已经发生了现实的变化,高中教育的内容和管理与大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而,高中的课程和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高中教育的这一新特征,无论是对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还是选择性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显然,这种高中教育的定位不但要求改革高中的管理、课程和教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更高的课堂教学水平,高中教育的选择性要求教师具有研究学生、指导学生的能力和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能力。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提出当前高中教育定位下的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升教师的专业 素养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允许学生在高中选修大学学分, 如大学先修课程(AP)。在高中开设先修课程,增强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 推动了高中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然而,这种课程形式为什么不能在我国较普遍地开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相应的配套制度和课程资源的缺乏。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师资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高中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局限在对习题的操练和编制上,缺乏对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不能使学生学到学科知识本身, 不能给学生思考与学科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有关问题的机会。不少高中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缺乏一种应有的追踪学科学术动态的能力和学术研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知识面日益狭窄,只剩下高考考纲所规定的与习题有关的知识。这样过多、唯一地对学科教学技能的重视,在应试教学下容易沦为知识和技能的技术操练,过多地考虑了学科教学的教学技能的下位问题,而对教什么和为何教的中上位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考。[5]显然,这样的教师是不能适应大学先修课的教学的。
要改变这一局面的方法之一,就是改变现有 “自上而下”的、“逐级的”培训模式,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事实上,这并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中学与大学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合作关系,目的是使中学教师教学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加符合大学的要求。这种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学为教师提供开展临床教学的真实场所,而大学则肩负着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任。 学校既能更好地培养教师,又能使学校得到发展, 并为参与的学校和大学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
另外,教师学历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批标。据调研,发达国家高中教师的学历一般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据调查,我国在2009年普通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仅为1.77%。[6]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早已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高中教师的学历,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的要求。自从1997年全国第一批教育硕士入学以来,我国开展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已经有近二十个年头了,为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我们要鼓励高中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这是提高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培训方面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1],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科专业素养与教育专业素养的复合。然而,为什么我们会看不到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甚至否认其的必要性?原因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对其而言,只作为一种知识,理解并保存在头脑中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需要像学科教学那样,把教育专业的知识教给学生; 教育学科专业素养只有转化为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内在认识,并用这种内在认识去研究、策划和改进、创造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和行为时,教育专业素养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
二、建立教师专业合作团队,提高教师课堂教 学水平
美国著名教育领导学专家霍伊(W.Hoy)在《有效教学指导》(Effective Supervision)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几个假设,其中包括:(1)只有通过教师本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教师需要自由,这样才能改进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这里,他强调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7]
确实,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给予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性。为此,有些学者提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其中一条途径,即教师个体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把叙事探究作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5]
然而,也有学者发现,高中教师在上过两轮课, 能应付高考以后,基本上就进入了惯性工作状态。 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封闭,加上高考成绩被学校和社会承认后带来的荣誉,他们一般比较容易滋生盲目的优越感。而通常有三样东西能打破高中教师的优越感,使之愿意在较深的层面上接受变革。一是外来文化。它主要表现为教师从学校以外获得的信息或看到的教学实践和精神状态。二是伙伴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圈子里,教师受自尊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会很在意同行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与同行的差距。三是学生的变化。一旦改革的各种新措施通过实践能证明其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方面的作用, 教师会很快爆发出对改革本身的兴趣。[4]
为此,我们要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和相应的会议,以接收外来的文化。与此同时,我们要立足于课堂(因为课堂的变革最能引起学生的变化),以改革课堂为目的,通过对现有教研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以及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再思考和重新定位,建立新的教师专业合作团队。
另外,教师的工作是个体性和集体性都比较强的工作,而集体性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教师评价制度的设计中,我们在考虑对教师个体评价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团队的评价,要避免仅仅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做法。
三、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高教师指导学 生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方式,除了教学以外,还应包括管理、训练、指导、文化等。这些教育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相互不能替代。比如,在活动课中,我们主要通过指导和训练来实施;如果教师以教学的主要方式实施活动课,那是难以想象的。再比如,对于打架、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管理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对于早恋、考试紧张等思想或心理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指导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不能通过管理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如果有人想禁止学生考试紧张,威胁说“谁紧张就扣谁的分数”,则反而会加剧学生的紧张情绪。另外,训练也替代不了指导。学生习惯的养成、技能的形成、体验或态度的获得,都有赖于一定的操作和练习。然而,学校不是马戏团,对学生的训练不同于对动物的训练。正常的训练必定伴随行为示范和口头指导。因而,对于高级的智能训练和复杂的行为训练,仅靠布置一大堆作业或任务让学生去反复练习,做了就奖赏,做错了就惩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指导是学校教育中一项专门的教育职能,是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常规性服务,是与学生管理、学科教学并行的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工作。[4]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学生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了。大班额、高难度、高速度、快节奏的集体教学,使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日趋严重。如何让不同学生受到不同的教育待遇,尤其是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上的优待?这个难题靠集体教学难以解决,而要通过指导来弥补教学上的缺陷。 至于在其他非学业方面,如心理指导、社会交往、 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等,更需要用“指导”这种方式。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计划在今后十年内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卢梭认为,教师总是能够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把研究学生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让研究学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研究学生就是要通过学生访谈、调查和叙事等方法来收集学生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作业、试卷、实验报告、作文、周记和日记等来收集学生的经验。
四、建立普职课程沟通机制,增强教师课程意 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在对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的讨论中,有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了高中横向定位的思路,认为现有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不应该把普职界线划分得非常清楚,应该强化对学生开展普职融通教育,大力加强综合高中建设。[8]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从大多数公民实际需求出发,以现代人才成长规律为依据,为了体现公平理念,把综合高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0%左右,如美国的综合高中占高中学校的95%左右。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宽基础”“多样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对教师课程意识需要在两个层面上来认识。
首先是与体制相关的课程意识。我们要让教师明白,建立普职沟通的课程机制和大力发展综合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真正提高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为此,在课程开发策略上, 我们要引导教师比较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课程特点,尤其要引导普通高中教师提高自己开发职业类选修课程的能力。
其次是与教学相关的课程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受欧洲大陆的影响,重教学论轻课程论,形成了一种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和话语系统。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受英美的影响,开始建立了一种以课程为基本框架的教育制度和话语系统。这实质上是认识到了课程比教学更为基本。课程论要解决为什么要学的上位问题,而教学论解决的是如何教学的问题。当然,这种转向绝不是要削弱教学,刚好相反, 这种转向是为了让教学更符合教育本来的目的和要求。
为何要实行多样化的课程?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为此,我们要引导教师树立基于学生研究的课程开发意识,使课程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3.教师职业发展年度计划 篇三
关键词:撤点并校 乡村小学 包班制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在乡村包班制学校中,包班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所有学科的科任教师,既是整个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又是全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辅导者。尤其是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教学点,学生人数极少,少量的教师针对各个年龄层次、基础不一的学生,为维持每个年级的正常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教师包揽一个班级的所有教学事务和管理事务。它与一般的学科包班制的主要差别在于:后者是负责某一学科,前者负责所有学科,即全科包班;后者不一定是班主任,前者既是班主任又是科任教师。尽管这样的包班制大范围存在,但是针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仍然不足。本文拟对这样一种包班制的产生原因、影响和现存阻碍进行分析,以期促进乡村包班制学校的健康长久发展与乡村教育的复兴。
一、乡村小学包班制的归因分析
包班制是当前乡村学校数量严重萎缩和“后撤点并校”时代环境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与当前乡村师资尤其是落后地区师资极度缺乏的状态有着紧密的关系,综合分析,包班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学校的需求
在“后撤点并校”时代,由于地理环境、道路设施以及当地适龄入学人口数量的关系,一些小规模学校或者“小”小学校作为村庄唯一的教育场所被保留下来。首先,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存在的需求,虽然这些学校的硬件设施有限,但是包班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减少了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一个教师针对一个班级比一个教师针对多个班级更加能够集中精力。其次,乡村小规模学校或者教学点能够得到的财力物力上的支持相对于中心小学来说较少,乡村学校为了维持长期的教学和发展不得不选择包班制,“小”小学校为了提高效益或者减少教学投资也推行包班制。再次,撤点并校活动被暂停,乡村学校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弥补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专任教师缺失等问题,包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后撤点并校”时代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2.为缓解学校师资紧缺现状
在边远的乡村山区,学校的师资力量紧张,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学校的班级数量却未曾减少,包班制应运而生。首先,包班制能够有效缓解师资紧张,在乡村学校尤其是较为偏远的乡村小学,一个学校只有几名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可能进行复式教学,只能将一个班级的所有事务“分派”给某一位教师。这样一来,每个年级一个班级,六个年级总共需要六名教师。其次,由于包班制对于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好的身体素质、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广泛的知识和家庭的支持[1],在当前情况下,能力较强且能够得到家庭支持的“全能型教师”到偏远乡村的概率较小。包班制是解决乡村小学教师紧缺的应然之举,也是当前小规模学校的无奈之举。
3.乡村小学具有小班化条件
乡村小学在撤点并校后具有得天独厚的小班化教学的条件。首先,在班级人数上满足包班制的“小班”要求。随着城镇化、“撤点并校”和计划生育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城市,因此留在乡村的学生人数正在逐步减少,在乡村较为偏远的小规模学校一般来讲学生的人数不会超过三十人,甚至出现了一师一校的情况。其次,在硬件设施上,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难以同时满足多科化教学的需求,只能以包班制取而代之,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利用仅有的有限教育资源。比如,乡村学校教室较为狭窄,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基本没有电气化设施,一些综合实践课与操作课之类的课程只能由包班制下的教师做灵活处理。再次,在师资力量上,尤其是在乡村偏远小学,小学所开设的课程并没有相应的专任教师,包班制反而减少了课程实施的数量。一般来讲,乡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多样化课程的实施。总的来说,包班教学能否持续有效地运行,除了课程支持和教研支持外,最关键的是“小班化”能否真正实施[2]。在偏远乡村,一些带有当地特色的限制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为乡村的小班教学创造了条件。最后,随着乡村留守儿童的流动,乡村人口的进一步减少,乡村小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基本都被控制在三十名以内,这在数量上为乡村包班制教学带来支撑。
二、包班制教学的影响分析
乡村小学包班制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包班制教学的影响主要分为对教师本人的影响、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影响。
1.包班制加重教师职业负担
当被问到包班的负担重不重时,教师们的态度很一致,都表示负担很重,不希望这样包班教学,喜欢教一门课而多个班[3]。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一直是我国乡村教师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包班制下的教师,其教学工作很难用所谓的“八小时工作量”来衡量,加之备课、布置作业与批改、考试及其他非教学事务的繁重,在包班制下进行教学的教师普遍有难以承受之感。与职业负担相随的是从事包班制教学的教师角色职责压力普遍较大,包班制教学教师承担着育才大任并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必然会存在诸如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以及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2.包班制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发展
在乡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后,乡村包班制小学中的师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小学中的师生比例,这样就在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增加了学生人均教师关注时间,有利于使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落于实处,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发展。包班制教学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践过程等进行改革,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有力地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在包班制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辅导针对性强,可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同时也能很快地发现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深刻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在班级日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包班制促进乡村教育的复兴
撤点并校的意义在于乡村中小学的合理布局以及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乡村适龄人口就近上学的关系。然而撤点并校在进行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脱离乡村地区和乡村学生的实际,产生了一些问题。包班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乡村地区以及乡村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在就近入学方面,包班制学校距离乡村学生的家庭较近,可以显著减少乡村学生往返学校的时间,降低其发生意外的风险。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乡村小学包班制的现存阻碍
乡村小学包班制在教学上和管理上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师资力量、师资水平和教师素养,除此以外,家长对于包班制的认可程度以及支持度也影响着这一组织方式的开展。
1.师资质量
师资质量是制约包班制最主要的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是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较高,要求全能型教师。在乡村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条件较为恶劣,全能型教师往往不愿意留在乡村。全能型的教师培养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乡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包班制之下,一些如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往往被忽略掉,全天六节课,在上的实际上只有语文、数学,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能包含了英语。二是在很多偏远的学校,班级数量较少,学生人数也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全能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三是尽管国家一些教育政策在向乡村教师倾斜,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乡村远远不能够与城市相比,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
2.家长信度
家长对于包班制的信任度严重影响其维持和发展。通过对一些接受了包班制教学的学生家长进行观察和访谈,可以发现,一方面,家长对于包班制教学的教师怀有高度的崇敬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乡村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认为,一个什么都会的教师,应该是值得尊敬的。由于这样的心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容易出现什么都不管、什么也不问的状态,这给包班教学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负担。包班教学的教师不仅仅要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与辅导者,还要成为引导学生生活的全能型教师。另一方面,文化程度稍微高一点的家长很有可能会对全能型教师持怀疑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家长会认为,一个教师不可能什么都会,更不可能教会自己孩子全部东西,进而出现了与包班制教学相抵触的情绪,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们一般持反对的态度。这同样也为包班教学的正常展开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和负担。
四、乡村小学包班制发展的路径探讨
1.国家投入资源建设包班制学校
资源的多少从根本上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学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在乡村学校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应对包班制学校实行倾斜性政策,并在经费拨付、教学管理、教师待遇、学校硬件设备、校舍维修与改造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进一步展开,乡村教师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乡村学校尤其是包班制学校也需要国家对其加大投入,保障其正常运转。首先,国家应加大对乡村包班制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并且逐年提高。乡村教育资源的缺乏问题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顽疾,已经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包班制学校的发展更加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持。其次,应形成对乡村包班制学校投入的长效机制。包班制学校是乡村学校未来的指向之一,它并没有淹没在撤点并校的洪流中,反而显示出自己的顽强生命力,国家需长期、有效地加大投入,保障其发展。再次,应形成包班制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监督机制,在进行包班制学校内部监督的同时,更要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切实保障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充、稳定和改善乡村教师队伍
包班制学校的发展要求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包班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必须切实执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充、稳定和改善乡村学校教师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与职业负担不对等的矛盾严重制约着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补充、稳定和改善乡村校教师队伍的首先要解除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后顾之忧。其次,切实提高乡村教师能力。以往的乡村教师培训方式单一,内容缺乏实效性,对乡村教师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改革以往的培训方式与内容是当务之急,其中以乡村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并按照本土化原则选择培训内容是较为可取的方法。
3.包班制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战略
包班制学校之所以能够应运而生以及得到发展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打破的情况下,大部分乡村学生都有离开乡村中小学走向县级中小学的趋势。由此观之,学生是包班制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包班制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战略,在立足生存为了发展的原则下,不断调整、提高和充实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首先,包班制学校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乡村、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包班制学校应执行小班化教学的方针,由于乡村学生流失而形成的包班制在乡村教育复兴的过程中也应坚持小班化教学。再者,包班制学校教学应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乡村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战略去开发教育资源,本身也能够促进乡村包班制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仕亮.我的包班教学[J].湖南教育(上),2012(8).
[2] 没有“小班化”,“包班制”可能会成为“竹篮打水”[EB/OL].http://news.ifeng.com/a/20140930/42124346_0.shtml
[3] 吴仓丽,潘权.乡村小学包班教学对教学质量及教师发展的影响——浙江省某县调查结果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6).
4.教师个人年度专业发展计划 篇四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十七年。我热爱教育事业,工作勤恳,尽职尽责,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先后被评为市优秀语文教师,区优秀青年教师,区首席教师,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个人的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
1、师德目标: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坚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
2、教学方面:
A、积极探究教育教学规律,让课堂的喜悦之花绽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B、常跟本组老师进行教学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的把握课堂。善于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变化,同时不断激励学生的自信。
C、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流畅,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达到信息的处理和优化。
D、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育目标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经过长期陶冶的思想情操,磨炼的精神气质,积累的知识能力而形成的个人修养,无疑是教学魅力的基础。所以,只有长期勤奋好学,不断日积月累,认真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才会有其魅力的丰富底蕴。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学中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对知识的旁征博引,上挂下联,纵横捭阖,以其谈笑风生的教态,充分调动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进行“自我充电”。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继而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将学生的“知识杯”与教师的“专业桶”都汇集到知识的大江大河上。变由师到生的知识单频振动为师生共振,变“教学”为“学教”,确信教学不仅相长,而且互补,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从而使授者和受者同步欢悦,同时长进。
三、具体措施
1、养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
随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不断深入,我真正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不仅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之梦》、陶行知的《教育名篇》以及众多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专著、专业报刊杂志外,我还将阅读巴金、冰心等国内名家的散文以及国外的名著,以在不断地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品味,让自己成为一名有语文素养的教师。
2、做一个勇于课堂实践的老师。
课堂是老师能力检验的一个大舞台,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不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教育就是要让老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必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
3、坚持写“教育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并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成果呈现形式。
4、练就自己扎实的基本功。
“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是教师的基本功。为此,我会持之以恒地加强自己的基本功练习。
5、利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
5.教师自我发展计划 篇五
为全面落实校本培训计划,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师德建设方面:在今后三年里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爱岗敬业,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学习《教师法》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争取做一名有个性、有特长、有创新的骨干教师。让自己成为一名,责任心强,严谨治学、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教师,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业务方面: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今后三年的学习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加强通识培训。具体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奠定基础。
(二)是确保培训时间: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向其他老师、学校学习教学先进思想、理念,加强和同学科的老师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业务方面: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树立正确的新型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激发自己参与教学研究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汲取优点,切实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五)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加大自己教学反思的写作力度,通过大密度的反思活动,增强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自我发展措施:
(一)学习方面
1、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与了解,促进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寻找教学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2、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吸收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从而快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每年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力求能获县级以上奖,上好公开课。
4、不断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并能更好地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中。
(二)教学方面
1、继续学习基础教育理念,应用于我校的“五环互动式”学习教改中,摸索适用于我所教班级的整合点。通过多看、多学、多听、多做来提高自己的钻研能力。
2、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启发、探索和讨论式教学,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盲目追求形式,注重知识产生发展过程,提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还给课堂生命气息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做好实践反思本的撰写,及时总结反思每堂课的优缺点,及时加以调整及改进。
4、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学技巧,甚至对一些细节进行模仿,汲取各家之长。坚持在课前做到两问:一问教材,深刻钻研教材写好教案,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问自己,“准备好没有,这堂课难点在哪里,怎样突破,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上最有效。最后反思教学得失,写好教后随笔。
5、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采用激励的策略,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班级中的点点滴滴。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找出数学薄弱的原因。
同时,我还将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坚持以校为本,积极投入生命教育课题研究,踊跃参加校本研修,尽我所能,成就自我,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远景学校 刘松梅
6.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篇六
中心小学
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也就是师德师风建设上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要严格执行三项规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作为青年教师从自身发展角度来说更要开好头、起好步,贯彻好这一精神。现将我的体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的一个发展计划:
一、自我剖析。
在工作中我能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但由于刚进学校,在教学和业务方面有所欠缺,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还不够。在教育工作方面还要细致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用真心、真诚、真语去解读我的职业,是我无悔的追求。
二、个人发展计划。根据本人的个性,结合本人优缺点,特制定以下个人成长发展计划:
1、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的要求。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做好班级管理。平时的常规工作要更加的细致和深入,抓好教学质量。把学生日常的点点滴滴作为工作重点,继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良好习惯。
3、勤于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常回头看。注意经验的总结和失误的纠正。
4、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授课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
5、要乐于动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6、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精心备课;细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杜绝错批、漏批现象,探索趣味性作业,创新性作业。要求批语的书写要认真、规范,要及时做好批改记录。有教案、不迟到、不拖堂、不挖苦讽刺学生等;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本学期采用“一帮一”以优带差、小组竞争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切实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7、善于思考。掌握自己学科的特点,养成多思多想多写的习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7.教师职业发展年度计划 篇七
一、有效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特征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第四卷) 中指出:大学教师发展 (或称开发) 广义上指发生在大学教师身上的总体变化, 这些变化源于学校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狭义上指为改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或更多职务上的成效而设计的一些发展项目。教师发展常常包括四个层次和维度: (l) 教学发展—改进课程的设计, 改进教学技能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2) 专业发展—改善专门技能或学科研究; (3) 管理发展—提高管理职能方面的成绩; (4) 个人发展—改进大学教师对自身的理解, 改善他们的社会和组织环境以及对自身工作的态度[1]。教学发展主要指通过改善教学条件,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其目标是使大学教学变得更为成功和令人满意。当然, 教学发展与教师其它方面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比如在美国, 教师发展重点放在教学发展上, 但也重视个人发展。
一个成功的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对大学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可以从大学教师发展的模型说起。伯格威斯特 (William H.Bergquist) 和菲利普斯 (Steven R.Phillips) 于1975年在《有效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了第一个模型, 它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大学教师发展是由教学发展 (过程) 、组织发展 (结构) 和个人发展 (态度) 三块相关的活动组成的。大学教师发展应该在态度、过程和结构三个层次上展开的, 如果仅仅注重一个层次的变化, 教师发展的项目便断难获得成功。后来伯格威斯特又将大学教师发展的三个维度即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和三个组成部分即过程、结构、态度综合到一起, 认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并且任何大学教师发展都是在一定制度环境下进行的 (林杰, 李玲, 2007) 。可见高校教师发展项目是与高校的制度环境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 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发展项目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
一个良好的教师发展项目能够通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 开阔教学视野, 开展教学研究和进行教学研讨等活动, 使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钻研教学方法, 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育技能,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能够有效改进教师的组织发展。
合作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2]。一个良好的教师发展项目能够通过教师和管理人员组织的教学活动和管理研讨等形式, 改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所在的组织环境,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良好的组织氛围。比如教学研讨活动、学术沙龙和工作坊等项目, 通过教学院长、系主任、专职教师和教学发展专家之间的互动, 形成较好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制和互助合作的氛围, 有利于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3. 能够有效增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一个良好的教师发展项目能够激发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和追求, 推动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例如通过团队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增强教师对教育功能和价值深刻认识而产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也可以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个人层次的咨询服务类的活动则可以帮助教师做好人生规划, 促进职业发展, 提高教学技能, 改善心理健康, 提高工作满意度。
4. 能够设计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
这是一个良好的教师发展项目能够开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以往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为目标, 如学位提高班、骨干教师进修班和出国进修班等, 它与教师的长远发展和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变化, 教师要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变革, 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 改革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技术应用水平, 需要不断地学习研讨以促进教学反思。高校如何把社会要求和教师的内在需要结合起来, 不是通过强制性的培训命令手段而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引导和多种形式项目的开发来吸引广大教师参加, 这些日益显得重要。
二、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开发面临的困境
1. 大学评价制度对教师传递的压力太大。
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大学排名的提升, 提高学校的地位和知名度, 制定了长远的科研目标, 包括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指标、发表专著和论文的数量等。学校把这些任务分解到各学院, 学院最终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们背负着沉重的科研压力, 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上, 有的教师甚至于心力交瘁, 处于焦虑状态中。另外从教学科研获益的角度来看, 投入科研项目的收益也远远高于投入教学的回报。很多高校的科研大户虽然是教师身份, 也很少上课, 却往往获得名利双收的结果。
2. 高校职称评定制度对教师设置的科研要求较高。
高校职称评定标准是一根指挥棒, 它决定着教师的追求和精力的投向。高级职称评定的要求中不仅有教学业绩要求, 更重要的是有较高的科研业绩要求。评定教授的标准主要包括教师发表的论文论著、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以及科研成果奖项是否达到学校要求, 这些都是硬指标, 而教学业绩只是软条件, 主要是看教师是否能系统讲授几门课程, 教学质量能否达到优良水平。因此很多教师不愿在教学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一位承担大量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并且深受学生喜爱的40岁讲师, 由于职称问题尚未解决, 在接受我们访谈时下定决心:前十年把精力放在教学上了, 后十年一定要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这位老师的“感悟”令人深思, 这似乎验证了教学是保健因素, 科研才是激励因素, 对大学教师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的说法[3]。
3. 大学激励机制对教师教学发展的吸引力不足。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下, 大学很多教师失去了参与教师发展活动的热情, 一些教师没有对教师工作的自我体认和自我反思, 甚至有些教师会问:参加教学活动对我有什么好处?除了强制性的教师教育活动如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师教学技术培训等必须参加的项目外, 其它可选择性的教师发展活动很难吸引大量教师的参与。因此在目前的学校大环境和氛围下, 创新设计好的教师发展项目非常必要, 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必须设计更好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广大教师, 使他们对教学发展产生动力和追求。
三、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开发的实践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作了“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的主旨报告, 他呼吁高校“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奉献的师资队伍”和“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使命光荣而任务艰巨。2010年1月江南大学成立了独立的教师发展机构———教师卓越中心, 这是学校审时度势, 根据目前高校教学问题凸显的现状, 通过海外进修学习和国内经验交流而制定的一项管理机制改革, 目的在于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 创设一个教师教学发展研究的平台,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学习研讨和教学实践项目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并入了教师卓越中心, 承担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和高等教育院校研究两方面的职责。为了推动教师参加教学研究, 高教所推出了“教师卓越工程计划”, 以教育科研项目的形式引领广大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
1.项目目标。
增强高等教育研究的服务性和针对性, 促进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师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高等教育研究所特设立江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教师卓越工程”项目, 以鼓励教师针对教学现实问题, 研究先进经验、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增进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推动研究型教师培养和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2.项目组织。
项目申报对象为学校热爱教育事业并追求教学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的专职教师;采取个人申报和学院推荐相结合的申报方式, 各学院在组织教师自愿申报的基础上, 根据教师总数及申报名额限额推荐。申请的项目名称必须与教师所任教的专业相一致, 课题组成员原则上是与专业相关的在职教师。“教师卓越工程”项目由高教研究所统一负责申报、评审、立项资助、公开课交流和结题验收等管理工作, 项目完成时间一般为2年, 每个项目资助经费5000元。
3.项目考核。
“教师卓越工程”项目立项后, 项目组必须能够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卓越”。结题要求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研讨反思, 具体要求为: (1) 由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主要成员在面向全校的“精品展坛”上开设一次公开课, 供全校教师观摩。在精品课展示的基础上, 由教师卓越中心和主持人所在学院共同组织相应的研讨交流, 届时申请人将介绍教学经验, 邀请相关专家对公开课予以点评, 听课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2) 由课题主持人组织一次学院层面的主题教学、教研交流活动, 积极推动所在专业及学院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在“共同卓越”的基础上成为“实践反思型教师”。 (3) 课题组公开发表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提交一份教育教学感悟小结供全校教师参考和分享。
4.实施效果。
“教师卓越工程计划”第一批项目实施以来, 全校有27个项目正式立项, 课题组吸引了150多位教师参与项目的研究, 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10。目前已进行了多次公开课的全校展示, 受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和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的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一位项目主持人说:“本人认为通过公开课展示和教学讨论等活动, 我受到很多启发, 对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一位教学副院长在参与教学研讨活动后点评道:这项活动很有意义, 组织得很好, 对推进这门课程的教研活动有帮助, 其它课程可以借此形式推广。公开课的展示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有的高水平教师的课吸引了几十位青年教师观摩, 青年教师通过听课和评课等环节受益匪浅, 深刻理解了“堂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位新教师听完一堂老教师的公开课后发表感慨:要向老教师好好学习, 今后对待教学工作要更加认真些, 每节课下来要不断地体悟和反思。通过“教师卓越工程计划”, 新老教师们聚在一起, 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安排, 评价课堂教学的得失, 为更好地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起到了引领作用。
我们认为一个教师发展项目的设计和推广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好的激励机制, 能够吸引教师积极投入和参与;二是要能够使教师在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项目开展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 具有生命力。最终要通过大学制度环境的设计和运行机制的引导, 使高校教师发展从政府和学校行为转化为教师发展中心和广大教师共同的追求, 从而形成良好的高校教学文化氛围。
目前国内高校纷纷筹建教师发展机构。据调查发现, 设立中心机构是美国高校开展教师发展活动最主要的形式, 其中, 72%的研究性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大学都设立了这种组织。建立专门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做法至少是美国高校对教学使命和教育质量承诺的象征[4]。依托教师卓越中心这个平台, 探索符合国情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和项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的比较研究, 借鉴国外高校教师发展丰富的理论和成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高校的使命制定多种形式的教师发展计划, 为教师提供各类教学发展项目。随着教师发展项目的深入展开, 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 如新手型教师、职业中期的讲师和副教授、职业后期的资深教授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师发展项目, 为他们提供微格教学、个人咨询、教学讲座和研讨、学术沙龙、进修访学、精品课程专题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TORSTEN HUSEN.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第四卷) [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421.
[2][3]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158.46.
8.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 篇八
近年来,乡村地区“有学上”的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而影响该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乡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问题。所以,推动乡村教育有质量地发展,应主要从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入手、突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17年,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这是针对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出现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乡村教师队伍的问题表征与归因分析
(一)“下不去”与“被抽血”并存
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较多,首先,存在“下不去”的问题,导致乡村教师队伍“供血不足”。“下不去”,是指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城市(包括县城)教师难以进入乡村教师队伍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乡村中小学多年来都没有新教师加入,即使是农村特岗、农村教育硕士、免费师范毕业生也很少下到乡村学校任教。《人民日报》2011年对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状况调查发现,仅有4?郾1%的毕业生去了乡村,其中10个省区没有一名免费师范生走上乡村基础教育的讲台。近年来,很多地方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表面上,有城市(包括县城)教师下到了乡村学校,但实质上,下去的教师其能力素养大都不高,而且存在普遍的消极怠工、应付差事的现象,即人下去了,但心没有下去。导致“下不去”,除了乡村社会经济落后、环境条件差、待遇福利低的普遍原因之外,各类型“下不去”还有其他原因。如,师范院校毕业生“下不去”的首要原因是国家对乡村中小学的歧视性编制,甚至有的地方存在“有编不补”;农村特岗、农村教育硕士、免费师范毕业生“下不去”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包括县城)学校的“截留”任用;教师轮岗交流的实效性不足,是因为城市(包括县城)学校不愿意、舍不得优秀教师“下去”,“被下去”的教师被贴上了“被贬”的标签,导致无心无力在乡村学校教书育人。
其次,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被抽血”的问题。“被抽血”是指乡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流失。从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来看,以2012—2014学年为例,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小学在校专任教师流失161 856人,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7.58%,其类型主要包括转行他职和进城任教。2014年,我们在甘肃的调研表明,有近三分之一的乡村教师想转行,有近一半的想进城任教。这两种类型,都与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收入待遇偏低、职称晋升困难有关。另外,转行他职,还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低直接相关。进城任教,导致了教师“乡村→城市(县城)”单向流动,对乡村教师队伍意味着“被抽血”。进城任教又分为教师自己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进城任教和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择优选拔教师进城任教两种情况。前者很大程度导致了教育系统的腐败问题,而后者是政府为了满足城市(县城)教师队伍建设,主动拉大城乡教育差距的行为,而且,后者还存在对乡村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现象。近年来,县域内高中办学规模扩大,教师数量明显短缺,很多地方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年轻优秀教师进高中任教,再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进初中任教,其中乡村教师就是被选拔的对象。这种“层层拔高”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也违背了教师的专业属性,使很多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使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拉大了城乡教学质量的差距。在看到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里上学,由此城镇学校生源越来越多,“大班额”现象突出,势必对乡村学校教师“层层拔高”产生新的需求,造成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失衡,使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如果说,“下不去”使得乡村教师队伍“供血不足”,导致质量难以提升,那么,“被抽血”对乡村教师队伍无疑是雪上加霜,釜底抽薪。
(二)“留不住”与“不愿留”联袂
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留不住”与“不愿留”联袂的问题,“不愿留”是导致“留不住”的直接原因。这一现象的明显表征就是乡村学校在职教师的严重流失。由于乡村学校教师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工资待遇低,很多乡村学校教师就千方百计地设法离开,到条件好的县城或省城去任教。甘肃省某县一乡村九年制学校校长反映:“近五年来,分配到我们学校的教师也有二十几个,但流失现象太严重了,很多新教师都托关系去了条件比我们这里好的学校,这里留不住教师。”“留不住”与“不愿留”的教师中,新教师与老教师都有,他们的离去,普遍是因为乡村学校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造成的。
除了因教师设法去条件更好的学校造成乡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以外,还存在乡村教师大量离职现象,这些教师离开教师职业进入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产生这一现象并不全是经济原因,实际上,很多单位的待遇(仅仅指工资)并不比当教师好。一位从教12年的乡村学校教师认为:“其他问题姑且不说,单说谈恋爱、耍朋友、找爱人这个问题,就让基层教师伤透脑筋。城市里的姑娘,谁愿意嫁到大山里呢?大山里的姑娘都想往外跑呢!此外,评职称难、调动难、晋升空间狭窄、政治待遇几乎没有、社会地位低下等,都是教师离职的主要原因。”2015年8月,甘肃省某县的一次警察招考中,全县总共招录189名警察,其中171名来自教师行业。乡村教师的“留不住”与“不愿留”,无疑会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值得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反思。
(三)“教不好”与“不愿教”携手
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教不好”与“不愿教”携手的问题。“教不好”主要是因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当前,乡村教师从学历层次上看,不合格的教师逐年减少,但很多教师是通过在职进修获得的学历,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进修的专业不对口,进修的学校低端。另外,乡村学校教师不少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经过了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已经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或本科学历,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很多都是走过场,很多教师的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高,造成了学历与能力存在较大的反差。乡村学校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面对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他们感到难以胜任、力不从心。所以,很多乡村学校教师存在即使想教好也教不好的问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除“教不好”外,乡村学校教师还存在“不愿教”的现象。在一些乡村中小学,由于教师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低,使得一些乡村学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差、职业意识淡薄,一些教师的心思并没有放在工作上面,“混日子”的教师在乡村学校里屡见不鲜,还有不少临近退休的乡村教师,“等日下山”。另外,我们还发现一种很让人忧虑的情况,一些评上高级职称和获得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他们本应该要为乡村教育出大力,但在他们中间却流行着“职称到顶,奉献终止”的现象。很多乡村老百姓和乡村教师认为,近年来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所下滑。
乡村教师队伍存在“下不去”与“大抽血”并存、“留不住”与“不愿留”联袂、“教不好”与“不愿教”携手等问题,亟待统筹解决。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乡村教师队伍的问题是复杂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从培养培训、准入补充、待遇福利等方面统筹解决。
(一)拓展补充渠道,控制政府“拔尖进城”行为
关于“下不去”和“被抽血”的问题,当前要打通拓展补充渠道,控制政府“拔尖进城”行为。我们建议:
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精准招考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破解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按需对口配备。对村小学、教学点,要充分考虑乡村地区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师编制。加强对乡村教师编制的监督和管理,严格禁止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或者以任何方式占用教师编制;也要清查“占编不在岗”的问题,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真正落实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免费师范生主要面向农村学校就业的政策。扩大“特岗”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应该下移到地方院校,并“对路适销”到乡村学校任教。
控制政府的“拔尖进城”行为。各地要在保证乡村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招考教师进城,应严格控制“拔尖”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进城。
(二)提高生活待遇,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条件,即对自身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化情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环境,包括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学校氛围等等。边远地区乡村学校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加上工资待遇与工作量的不成正比,导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降低,也加剧了乡村教师离职的意向。因此,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进而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免去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乡村教师安心留在乡村。
各地除了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政策之外,还要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实行差别化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使乡村教师待遇总体上明显高于县城教师。
(三)倾斜职称评聘,改变乡村教师单向流动现状
教师职称的评聘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肯定,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教师工资待遇的高低。有研究者指出,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失衡,具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初级职称的教师占大多数,还有相当比例未评职称的教师。相比较而言,县城、城市学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的比例相对较高,因而大量教师从乡村学校流出。所以,在职称评聘方面,一定程度上应向乡村学校倾斜,改变乡村教师单向流动的现状,既有利于调动乡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乡村教师更好地留在乡村。
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同时,在此基础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考虑乡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等诸多因素,加大对中高级职称的分配额度并向乡村教师倾斜,以调动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乡村学校应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职称晋升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为达到条件的教师积极争取职称名额。
(四)提升能力素质,改革乡村教师培养储备模式
对于在职的乡村教师,培训就成为提升其能力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一。我们建议:
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予以保障。在加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同时,市(州)要建设教师培训中心,县(市、区)要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乡村要建设教师活动中心,积极构建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首要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按照乡村教师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顶岗置换、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于乡村教师的培养。省级政府统筹省内师范院校招生计划,改革培养模式,精准免费培养“小学全科”“中学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可以实施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每年选拔一批家庭困难、学业优秀、有志从事乡村教育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就读,定向培养、协议服务。在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等可以考虑借鉴吸收原来“中师”的模式。
9.教师自身发展计划 篇九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知道怎么样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老师自身发展计划,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老师个人发展规划【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奋然而求索”!自毕业至今,工作已20年,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其他老师之长处,也不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课堂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想法。但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推进、深入,我发现,虽然我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但对突破课堂教学原有水平,效果不太明显。我想,这需要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我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专业知识仍然不够扎实,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还不够,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在日常的自我学习中欠缺持久性和连续性。还要在自己的今后教学生涯中独断规划,不断提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墨守成规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加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和创新型老师,特制订如下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托,认真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遵循老师的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不断学习新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能,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思想政治和理论修养能够不断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新需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行,老师是德、才、识、能的综合体,所以我坚持把师德放在首位,因为老师的职业道德特点决定了老师个人的品质、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今后,我将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正已育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精心耕耘,无私奉献,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育人责任感,高超的教学艺术,把爱岗敬业与实现人生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一个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
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担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新时代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老师,必须将学习进行到底,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适应高素质发展的现代社会。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必须先生先好学。”学好业务知识,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根基是老师的必修课。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培训和自修中,我将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积极关注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根据老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开发和利用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地理新课程必须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我一定会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多听课多交流多参与培训,多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
创新是民族与国家进步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力日益成为构成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之一。三尺讲台,是老师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天地。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法学法与思路等缺少创新,更缺少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积极寻求突破口加以改进,积极研究和不断改进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并掌握教育技术,将地理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有机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拓宽地理课程视野,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
我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能力,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多多参与“四级”)课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地理素养全面提高的地理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中能够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课程评价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创新型的老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紧握成功的钥匙、掌握发展的主动;才能不断努力探索、充实自己、超越自我。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规划。想达到这个目标,成为无愧于新时代的老师,就必须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经受锻炼,经受检验,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更上一层楼。
老师个人成长计划【2】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我已经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了将近30年了。愉快地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感荣幸。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老师队伍,我感到了身上的压力。作为新老师的我必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一个计划,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为了使自己能不断地成长,让自己的业务水平日渐成熟,学到更多的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教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结合学校的理念,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努力提高。
1。思想目标: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尽心尽责,教书育人。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并努力做到学生在校开心,家长放心。
2.职业道德目标
为人师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方面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和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
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
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
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3、潜心钻研,打造个性课堂。、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认真学习、研究课程和教学大纲,明确本学段学习内容以及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有机分解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认真上课,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堂课争取有一个亮点,要逐渐完成从一个合格型老师向特长型老师的转变。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认真研究训练。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有效的训练,每次作业全部批改,做错的作业一定要订正并且批改,大面积出错的一定要讲评。同时,认真拟定辅导学生计划,使学习困难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课内外活动。认真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中,努力营造尊重、赞赏、宽容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对话交流,形成个性的教育艺术。
4、同伴互助,碰撞思维火花。
10.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篇十
一、自身现状分析:
在近十六年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虚心向教育专家,教育战线的先进人物,身边的老师学习,竭尽所能地把教师这个角色演绎到位。
新课改已为我们搭建了寻求专业发展的平台,历城区各教育领导部门也时时处处把教师专业发展做为工作的重心。这一切都为我们缩短与名师的差距,为我们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发展方向: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课堂教学专业水平。每天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工作,争取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有新的突破。
三、发展目标:
1、充分发挥自己“心地善良,责任心强“的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成为学生喜爱和尊敬的魅力型教师。
2、积极参加市区举行的各项素质大赛和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在活动中向年轻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求教,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涵,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坚持记课后反思,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的整改计划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做一个有心人,随时记录教学感想、教学体会,学习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归纳教学中的闪光点。
4、主持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发展。
自2006年5月,我主持了历城区“金点子”课题《班级管理中“绿色惩罚”探索与研究》。目前该课题正处于中期实验研究阶段,预期2008年6月结题。以此课题为契机,做为课题主持人,我要多学习一些与课题实验有联系的理论知识,努力向学研型教师迈一大步。
5、学习研究魏书生的班主任教育艺术,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保驾护航。虽然自己现在已经是济南市的优秀班主任,但与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比起来,不及他的一分,迫切需要从他的教育理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四、专业发展的计划安排:
1、每周坚持写教学反思。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合理、有效;还有一点就是迫使自己多思考,多分析,多练笔,提高自己的反思与提炼的能力。
2、本学期精读,《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和《不做教书匠》三本书。坚持做读书笔记,随时写出读书心得,每周写一篇读书感悟,使自己能及时了解新理论,新思想,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中来。
3、积极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实施纲要》(我在学校除了教三年级语文还教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准备参加5月下旬的区教师素质大赛。
4、本学期,尝试魏书生的“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来管学生”的管理理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5、抓紧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入进行研究。
#总结课题中期研究成果,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区教科室。#鼓励各实验教师,始终如一的保持研究热情。
#建立健全“心灵小屋”,并将每个学生的个案整理、存档。分析学生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教师职业发展年度计划】推荐阅读: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计划11-08
职业中学教师工作计划09-03
关于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计划08-28
2010-2011年度中等职业电工电子专业教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08-31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10-06
教师职业口语训练06-15
教师的职业理想07-25
职业学校教师08-17
防止教师职业倦怠09-03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证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