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2024-10-14

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精选14篇)

1.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一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理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已悄然而起。在参加学校展开的新课标的习、讨论,并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对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并结合我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就语文教育教学该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加强学习,用课改新理念武装自己。

一线语文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科研理论相对薄弱。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元性告诉我们,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必要虚心学习。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彻底摒弃“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根据学科特点,语文老师不仅应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同时还在学校、教研组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蓝本,在些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理论著作,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育新观念》《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课改理念理论著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将这些理念体现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之中。

2、勤于阅读,关注国内最新教育动态。

语文老师要订阅语文教育期刊,研习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同行及兄弟学校的一些研究方向和先进做法,加强校际交流,分析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和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教学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让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如《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 》等杂志,都涉及到全国最新的教育教学资讯,会开拓教师的视野,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分析与理解。

3、研究学生,还给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积极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探索"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文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回归。

二、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深入领会新课程的实施建议。

1、明确语文教师的角色。从《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论来看,现代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还应该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语文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处在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教学的意图、策略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

2、体现语文教师的基本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研究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发挥语文教师的天然优势。语文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出发,合理使用设置情景、示范朗读、讲相关故事、制作课件、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谈自己与文本对话的心得等课堂环节,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与兴趣。有的语文教师开展课堂3分钟演讲活动,除了自己提供话题,还积极发动学生定期提供热门话题,让学生将讲演与话题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优秀讲稿进行张贴、展览和收集、装订,由演讲派生出来的一些语文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求有效教学方法,努力达到新课标的课程目标。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有效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这正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要想让学生通过在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教学之后,有所获进步或发展,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效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意识,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并及时进行总结。

1、以学情定教法。

从学情出发,整合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适合大部分学生水平的课堂教学目标,灵活选择和运用语文教材,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思考题,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造,使其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合理处置自读课文,大胆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精心选择课外美文充实课堂阅读教学内容。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以内容定教法。

语文教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同类教学内容,也会因篇目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旁批点评法。(2)、重点摘要法。(3)新体裁阅读法。(4)、情景实践法。(5)、重点串联法。(6)、编演剧本法等。一方面,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动动手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即"生活﹒课堂﹒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技能;另一方面,从学习本身所包括的接受与发现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出发,适合的教学方法会不断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独立发现。

3、以发展定教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篇目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开放性设计,充分利用课内外的学习资源,设计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在一些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艾利奥特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落实语文新课标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将继续沿着新课标所指明的方向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为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奋斗。

2.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二

1. 阅读教学中随机渗透。

阅读教学是常见的教学形态, 是语文老师进行生命美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中那些鲜活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表现出或蕴含着的丰富情感、这些人和事所在的生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为学生陶冶情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榜样或参照。在所有的课程中, 语文课程对于人的情感发展的功能是最大的、无与伦比的、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借助阅读材料, 随机进行生命美育的教学, 能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讲解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时,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生命美育。季老对北大燕园里一株躲过“十年浩劫”的古藤萝毁在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愚氓之手”, 是十分痛心的。对此,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季先生痛心的是古藤萝的生命被愚氓无端地剥夺了, 那么我们愿意做愚氓吗?作者所批评的愚氓仅针对破坏古藤萝的吗?

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不愿意做那破坏一切美好事物 (包括自己或他人生命) 的愚氓。语文老师在接触到有关父母方面的文本时, 应渗透感恩教育, 让学生理解、体谅父母的爱与辛劳, 从而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如教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 教师可通过那对父母反反复复地送人子女, 又一一要回这件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那对父母再穷也要让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从而理解父母、理解生命。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清点你的财富》等文章,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理解生命的真谛, 理解“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含义。

2. 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专项训练。

在写作课上, 语文老师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有关生命之美、感恩父母、同学友爱等方面的题目, 让学生自由抒写自己对生命的诠释。“作文本身就是净化学生思想,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过程。学生想些什么, 一般来说作文中都有反映。所以, 在作文训练中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也就顺理成章。”

对学生所写的文章教师一定要认真批改, 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对生命的看法可能是偏激或失望的, 教师要与学生及时、不公开地沟通解决学生心中的疙瘩。学生有时在写作中并不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甚至进行掩藏, 表现出另一种情况。对此, 老师应有对策,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多个题目, 让学生自由选择, 即使是统一要求的题目也应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各自的生活实际出发去构思、选材。一般情况下, 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态度。

教师在批改后, 要及时评讲。可以选择一些人生态度积极、语句优美的学生习作在班级朗读, 让大家来评论优劣。或由学生自己推荐文章来品读, 可以读自己的, 也可以读别人的, 只要是语句优美、内容积极, 紧扣生命、感恩、责任之类的文章都可以拿来展示。对批改中发现的问题, 如情况属实, 要及时疏导、教育、矫正。

另外, 此类文章不一定要求都是大作, 可以是一些比较短小的文章, 哪怕是三五句也行。只要能表达出学生自己的态度就行。通过日常的作文训练, 在生命美育方面要尽量达到让学生了解到朝阳美、夕阳也美, 生命同样美丽、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3. 口语交际教学中定向强化。

在语文素质的四种能力中, 说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功能。好多事情往往就是三两句话就能解决, 问题是有很多学生在很多的场合下就是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对自己的追求、理想、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更是不知道。“在我们现代社会里, 要求青年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意志、性格、情操方面都能健康地得到发展, 要求青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社会活动中有积极参与、竞争、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口语交际, 正是帮助青年形成敏锐的语言情感和良好的语言习惯的途径。”语文老师要设法让学生说出:“我的生命很可贵”、“别人的生命同样应得到尊重”、“生命是有有效期的”、“人生没有办法购买回程的车票”等一些表达对生命思考的语句。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模拟一些情境让学生来表达。如模拟父母规劝失去奋斗目标、沉溺游戏的学生;模拟少年罪犯的忏悔;模拟犯错误的学生的道歉等, 把学生带入到不同的情景中, 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一些语言偏激的学生要给予教育、矫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直接面对生命话题, 强化他们的认识。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文章、视频材料, 让学生们在特定的情境下, 学习、思考生命。如看完电影《隐形的翅膀》后, 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生命的美丽在哪里?经过这样的讨论, 学生很快就明白生命不仅是可贵的, 而且经过挫折后的生命更美丽。

教师应允许学生对生命有不同的理解, 但必须要完成生命美育的任务, 尽可能地纠正认识有偏差的学生。帮他们理清人生观、价值观, 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学会相处、和谐共存,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都不要随便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明白生命的社会责任。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人文情怀, 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激发学生尊重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激情,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43.

[2]王家伦, 韩星婴.工具·人文·艺术——语文教学散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147.

3.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价值;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70-1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笔者认为,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说具体些,就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语用”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借“说”“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文本阅读中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的有效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用价值,才能有的放矢。

一、聚焦關键字词,在语境中激发表达

字词学习不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还应发展为积极能动的语用“表现”。字词运用的最终目的是在相应的语境中使用最恰当的字词,那么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语用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语境采用换词对比、同类仿写或结合汉字字源等方法进行。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熔化”?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g 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学生又质疑:“溶”和“熔”有“氵”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鬲”是新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得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

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二、关注典型句段,在语境中多样表达

语言的魅力在于同样的意思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听众找到不同的侧重点,丰富传递的信息。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应尽量避免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僵化,我们何不利用阅读的机会,发散他们关于语句表达的多样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片段: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师:读读这一段话,说说它写了哪些内容?

生:赵州桥的名称和建在什么地方。

生:还写了建桥的年代和具体时间。

生:还有是这座桥是谁设计的。

生:还交代了赵州桥的历史地位。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按课文描述的顺序板书,并写上序号)

师:谁能把这几个内容调整一下顺序说?

生1: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的赵州桥世界闻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生2: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世界闻名,它位于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生3: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它至今还屹立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生4: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横跨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三、建构结构模板,在语境中迁移表达

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写作方法不仅是一种表达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我们在书面表达时倾向于结构性的叙说,条理清晰,更能让人理解。而目前大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于“发言式叙说”,将文本碎片化,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随意跟随课堂发展,而冲淡了学生系统化、整体性思维的过程。

指导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整理在头脑中“建立模板”。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有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值得借鉴,像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语言清新明快、准确生动,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把小燕子的活泼机灵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可分两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完成“建模”;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表达水到渠成。

4.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说明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照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中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因而,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启动发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启动发现欲望”,就是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激起他们的创 造欲望。

当新旧的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就形成了创造的欲望,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师再给以期待性的语言,会立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使之进行发现的活动,因为学生在自尊心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加奋发。

如《麻雀》一课,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伤害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为了启动学生产生强烈发现欲望,深刻体会“母爱”的力量的强大,在教学中,我从课外引进出示危险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危险”的词义,体会到往往是在某种情况、某种原因下有对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胁的可能,才构成“危险”。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临着这种生命危险。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把这危险的情况读出来,读给同学听。”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读,初步读懂“危险”的情况,情况越是危险,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孩子的母爱精神就越能打动学生,学生越学下去,思维就越活跃。

二、凭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 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白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如《鱼游到了纸上》中那个青年跟游鱼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我让学生想像当时青年画鱼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学生竟说到:“我觉得青年画鱼跟游鱼融为一体,就像《全神贯注》中罗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跟女塑像融为一体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他忘记了,心中只有鱼„„”由于学生理解了“融为一体”,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创造性地领悟了句子的内涵。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查字典,查资料,揣测图意、文意,联想、想象等方法。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从中发展想象力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抓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 2 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那些人,那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 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是文章内容都是可想象的有利因素。想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补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老山羊说完就走开了,此时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后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中有想象狼因为平时干尽坏事,恶有恶报,最后饿死在陷阱里;有想象狼被猎人发现后,活捉了送到动物园里去了;有想象老山羊离开后,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陷阱前,一起教训狼等。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如教《泸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在讲述到泸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作者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对泸沟桥的狮子又怎样描写呢?有的同学说:“泸沟桥的狮子真顽皮呀!躲在母狮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痒。”有的说:“泸沟桥的狮子真欢呀!他们快活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他们发言热烈,想象丰富,畅所欲言,有趣地进行着创造的尝试。

想象的对象是生活中存在的,但尚未感知的形象,是有待创新的个体。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5.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五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川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阅读中不光需要调动起人的大脑、眼睛、嘴巴,有时还需要动手,既需要我们的感性思维,还需要理性思维参与其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要根据要求,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在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要明白编者为什么把它编到教材,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不仅仅只是弄明白它的内容,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从思想到语言,来来回回的多走几次,使学生在获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教学现象: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以“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呀?”开始,接着发问不断,“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呀”、“文章中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呀,说了些什么呀”“还写到了什么呀”等等,教师步步发问,学生一问一答,按照这种模式依次把课文的所有段落分析一遍后,一篇文章就讲解完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首先,整节课教师忙于发问,启发,小结,学生忙于寻找,思考,回答。有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而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有价值的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外表,只是在事理上问问答答,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可偏偏就是这些看似有启发性,实质垃圾的问题占用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朗读,去体味文本,去思考作者的初衷,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教师始终以自己的问题拉着学生的思绪,那么就算有时间,个性化阅读就能实现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善于将已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应用转换,通过比较而辨异求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从新观点、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一篇文章的教学承载了很多,包括语文本身的和非语文的内容,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其实大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方法,无谓的尊重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花样。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讲到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时说:“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诸葛亮怎样想的,怎么考虑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行为推测出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和“追”。于是,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蝌蚪怎样“迎”乌龟妈妈,怎样“追”鲤鱼妈妈的。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发现“迎”和“追”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而且游的速度也不一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层次发现和理解。

启发学生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解决。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开头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以及课文结尾一句“乌鸦喝着水了”提出新的质疑点。学生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可能天天口渴,应将开头一句改为:“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由于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才喝到水,结尾应该改为“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6.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篇六

王夏丽

语文教学为了实现目标的有效落实,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文本为载体,以课标为标准,从实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教学目标,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更是如此。

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语文第一课时,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从字词入手,落实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在质疑中发现疑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此,在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后,我主要以如下形式来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方法虽然不成熟,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

7.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七

一、导入新课, 创新手段多元化

职高的学生自卑心理较强, 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好, 老师看不起, 而且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主动性差, 依赖性强,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课后作业不交或迟交, 造成实际教学部分知识的遗漏, 学习碰到更多的困难, 使之进入恶性循环。因此, 我认为教师在每节课上先要做好开门人, 把学生迎进门。对于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我在实践中探索出四种方法:

(1) 趣味导入法。教师课前用趣味性较强的数学题, 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课堂中。比如, 教学《函数概念》这节课, 因为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的是物流专业, 因此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趣味性题目来引入课题:有数据显示: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6%, 生产成本只有13%。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物流成本W和总成本A的关系?当时, 学生就体会到学物流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很不错, 引起他们的兴趣后, 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得出:W=36%A, 让学生体会到物流专业里也处处存在着数学, 为这节课埋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

(2) 背景导入法。利用投影仪播放背景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背景主持提问, 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此法拉开课堂的序幕, 可一下子就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如在《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中, 可利用媒体把一些石拱桥及其倒影的一些照片让学生观看, 让学生在欣赏这些照片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与数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探究性。

(3) 游戏活动导入法。教师主持利用设计的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游戏导入新课, 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活跃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中。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游戏方法导入:在一年的时间内, 本人愿意每月出资人民币100元赠与在座的某一位同学, 作为条件, 要求该同学在这一年必须第一个月返还我1元钱, 第二个月返还我2元钱, 第三个月返还我4元钱……以后每月返还的数量是前个月的两倍, 有谁愿意?学生兴致骤起, 迫切想解决问题, 情于心而会于意, 引入自然, 水到渠成。作为老师, 应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 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取得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 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 与生活链接法。教师应用生活中的实例主持设疑, 引导学生去猜测, 去联想, 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进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 先给学生发一张纸 (已经画有大海图) ,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幅“海上日出”图 (因为针对的学生有美术基础课程, 因此学生乐于画画, 这样也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与专业相联系) 。教师挑出其中不同的三幅画, 继续提问:这三位同学画得都很好, 请同学们比较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学生:这三幅画中, 一幅画的是太阳刚露出脸, 一幅太阳正好跳出海面, 还有一幅太阳已经完全跳出了海面。

教师:如果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我们可以怎样分析这种现象? (观看日出的片段, 如果把远处海面看成一条直线, 而太阳作为一个圆, 那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说明: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海上日出入手提出了质疑,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上述多种导入新课方法, 加上教师以主持人身份的串联功能、编辑+讲解功能、编辑+互动功能和现场掌控功能, 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及时评价, 使课堂教学情感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灌输给学生, 而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传统的课堂教学定位是教师教学生, 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而对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早已“失效”, 因此课堂上少数学生是“友情客串”, 多数学生是“观众”。

作为职高班级的数学教师, 我认为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能因为学生对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弄不清楚, 就轻易地放弃。教师本人应该把自己的满腔热忱倾注到教学上去, 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真诚与善意, 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 尤其要体现教师对他们的进步所表现出来的“喜”“乐”, 也适当地让学生体会你的“怒”和“哀”, 让学生与你产生内心的“共鸣”。我对学生实施情感教学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及时做出评价。在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回答和板演作出评价, 不惜赞美之辞来表扬学生。课堂说话常用“哄”“诱”“鼓励”等手法使他们对学数学燃起热情。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坚持每节课上留有空白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 消化知识点, 使他们及时掌握定义、定理和公式。因此我抓住每一个机会让他们自主表现, 并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进步都给予肯定。同时, 对极少数的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也表示遗憾。在一节公开课《向量内积的坐标运算与距离公式》上, 我提问了一位看上去听得很“用心”的学生, 让她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已知undefined, 则undefined______。结果她不但回答不了, 连在黑板上的 (学案上也有) 计算公式也不知道。当时, 我就请班级的同学帮她找公式undefined, 而且帮她找a1, a2, b1, b2, 使她知道如何求值。当时, 我也做了评价, 告诉她, 你接受速度很快, 但在这节课上你让我感到意外。使她明白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学生课后评价我说:老师上课的表情很丰富, 听课时我们很紧张, 不敢开小差, 但心里很开心。二是及时进行情感交流。我们要充分利用自习课、晚自习进行数学课后的答疑, 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课后的答疑, 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确实在关心他们, 从而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老师也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 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教师发现并纠正在施教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注重教师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在形象上做到“五带”:一要把感情和激情带进课堂。教师在整堂课中一定要充满感情和激情, 时刻注意用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丰富语言, 这是上好课的基础。二要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面带微笑, 精神饱满, 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及时鼓励各种学生。三要把学识和师表带进课堂。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渊博的学识影响学生, 提升非权力影响力。四要把趣味和活力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用趣味来调节课堂活力, 用活力来充实课堂气氛。五要把教具和手势带进课堂。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 除了所需教具之外, 还要作好教学姿势助准备, 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有声有色的状态之中。

三、总结反馈, 巩固知识全面化

根据职高类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反复巩固, 认真检查, 及时反馈, 这是保证职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一要检查反馈, 总结提高。通过检查反馈, 总结提高, 一方面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的质量如何, 另一方面也可衡量学生学得怎样, 学的质量如何。其目的都是“诊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病状”, 清楚地看到职高数学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检查和总结过程中必须把分析原因与研究措施紧密结合起来, 把研究和采取的相应措施直接付诸实施, 以便及时采取矫正措施或补救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二要传授技能, 掌握学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 职高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在智力方面与普高学生不会存在太大的区别, 只是在实际知识中存在着缺陷, 这些缺陷使他们学习发生困难, 如果教会他们查缺补漏, 认真总结, 那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学生基础差, 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 那就着重基本概念的讲授和基本公式的理解, 教给他们基本可靠的解题方法。同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公式, 如何总结做题的方法从而抽象出一些类型题目的数学模型, 得出规律, 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分阶段总结, 如何整理归类学习资料做好笔记, 如何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 如何用类比手段进行知识的反馈, 将知识点的学习落实到实处, 等等。

上述的一些成功做法为提高职高类学生的成绩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每学期末统考, 学生的平均分都在浙江省长兴县同专业的前列, 参加高考的学生成绩也名列前茅。总之,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努力研究, 勇于实践, 不断探索好的方法, 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 让学生能付之于实际行动。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定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摘要: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寻找一种能适合职业类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努力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是我们职高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我在实践中探索了导入新课, 创新手段多元化;及时评价, 使课堂教学情感化;总结反馈, 巩固知识全面化的一系列教学方法。提高了职高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增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本文就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作一探索。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堂导入,情感教学,总结反馈,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沈舷.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1) .

[2]孙思青.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5 (33) .

8.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改变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方式。灌输是教育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的强制的手段,而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它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和理智能力的蔑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现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给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快,发展他们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进行学习。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愉悦地学习,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内容作为重点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探究的意识。

2.2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 一节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说、去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读、自想、自说,来解决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既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轻松、自动,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根据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灵活把握所讲的内容,比如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积极加以引导。

3 创设情境,激发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快乐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合作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融洽的、自由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积极地合作学习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地、生动活泼的学习。

4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我们应该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要努力创设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刨根问底”,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探究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还可作适当的提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和鼓励。

9.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九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爱学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提高语文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之中。㈠、发现法。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发现自身的能力。发现法,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调动学生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在阅读中进行新的探索和发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教学《捕蛇者说》时,我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捕蛇者心理的语句“汪然出涕”、“熙熙而乐”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描写心理的语句揭示了捕蛇者怎样的矛盾心理?学生经过深思,认识到作者柳宗元对捕蛇者心理描写的深刻性,捕蛇者深知毒蛇的可怕,所以一讲到自己从事捕蛇职业就怆然泪下,但他又暗自庆幸自己比那些遭到劫难的人们幸运多了,这就是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捕蛇者的矛盾心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有探索发现的能力,享受到阅读成功的乐趣。㈡比较法。比较是在脑中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异同的思维过程。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很容易发现与提出新的问题。有些课文的题材学生是熟悉的,但学生不懂得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遣词造句之妙笔。因此,上课时,先让学生取得同样题材作文,再让学生跟课文比较,既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可进行习作训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魏巍的《我的老师》,让学生写出自己与老师交往的一两件事,再和文中的几件事比较,学生很快掌握了叙事中的抒情,是在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表现出真挚的思想感情的方法。㈢、切题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对一些揭示课文主旨的课题,主教者若能直接切入,并以之为突破口提出问题,就能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问题性情景。如教学《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时,我由易到难诱导“这不是一颗流星”的“这”指的是什么?“不是一颗流星”而是什么?课文从什么事写起?孩子为什么会有纯朴的念头?这样,学生很快进入文章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层次和中心。㈣导入法。教师在课堂中,若能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果。我在教《宋定伯捉鬼》一文时,先让学生讲一个有关鬼的故事,学生纷纷抢讲。指名讲述后,教师作了简单的评述。然后,老师提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个有关鬼的故事《宁定伯捉鬼》,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阅读完全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于是,学生从跃跃欲试的气氛进入到饶有兴趣的新课阅读之中。㈤图示法。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容易学,没有多少学头,反正自己课文看得懂,语文课上不上都无所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示法,就是用图示来揭示语文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本知识的兴趣。《食物从何处来》一文谈异养部分,举了兔、狼、虎、细菌归根到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为了正确显示草、兔、虎等动物这间的关系,我采用了图示(图略),很快使学生掌握了“异养”的定义。㈥提纲法。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持久和稳固。教学小说之类比较长的课文,若教师只是一味地从头到尾讲授课文内容,必然会造成学生学着后面忘了前面,顾此失彼的结果。为此,我便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围绕提纲学习重要的段落,突破课文的训练重点。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归纳出整篇课文的提纲;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夸赞于勒”和“巧遇于勒”两个部分,领会作者如何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㈦实践法。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学习效率随着操作难易和情绪高低的变化而变化,学习内容越容易,激动水平越高,学习效率就越佳。为此,我常常运用列表、填图、等方法,让学生实践操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列表。教学中遇到知识性强,内容又较复杂的文章时,可根据文章的材料和结构特点,教师事前设计好简明扼要的表格,教学时让学生按表阅文,理解内容,如教学《松鼠》一课,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节省了很多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填图。教学时若遇到介绍实物尤其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教师就分析课文,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教学《故宫博物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说明文时,我便根据课文说明对象的特点,按一定的方位准确地画出平面图,然后让学生阅读填图——写出建筑物的名称,通过动眼、动脑、动手活动。学生便理解了建筑物的建筑布局,惊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掌握了按空间顺序写建筑物的方法。㈧朗读法。兴趣是带有情感的个性意识倾向性。激发兴趣,可以借助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示范和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一些情文并茂的散文、诗歌就可以用朗读作为突破口,达到激发情趣作用,收到“先声夺人”效果。我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从范读入手,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天上的街市》的画面。前者使学生明确朗读的要点和标准,后者让学生读出诗味,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会学㈠培养自学能力。素质教育提倡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主动地认知,主动地发展思维,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本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从比较和鉴别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自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⒈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要让学生掌握读一篇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读懂每一句话,能给课文分段和概括大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有不同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如教学《寓言二则》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并根据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和该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①了解故事内容。②分清前因后果。③归纳故事寓意,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半独立地阅读《守株待兔》。通过扶放结合,使学生掌握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⒉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勤思善思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并大胆质疑,对大胆发问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在学生没有疑问时,我就及时引导。要求学生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来思考问题。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用“毁灭”而不用“毁坏”?因为学生能从题目和课文中去发现疑难,所以便很快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懂得了运用“毁灭”一词的妙处。又如学习《我们家的猫》一文,通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很快掌握了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待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便只作相机指导。依此类推,在学生比较熟悉地掌握了学习方法的情况下,我让学生独立地学习其它自然段。经检查,学习效果都良好。学生们都能抓住猫的性格特点分析、理解课文,并能准确地找出好词好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从而达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以至人的工作学习都会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并使人终身受益。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形成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习惯,从而形成能力,是“授之以渔”的做法。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预习的习惯、认真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复习旧课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等。为了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早养成,平时就要多训练。训练学生读书要求“五到”: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训练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句、段、篇的意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⑴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因为,目的明确,就可以重点阅读与目的有直接关系的材料。如,为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的目的,可朗读;为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材料,可以跳读。⑵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阅读不是机械的活动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只有边读边思考,阅读才能有效进行。⑶边读边圈、点批、划和做摘录,记笔记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都十分有利。⑷专心阅读的习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在心理学上谓之“集中注意”,首先,我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气氛和习惯培养。①姿势端正;②。环境安静;③作息定时;④。学习地点固定。⑸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指正确的坐姿,读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适度,不要边读边做小动作。㈡培养阅读能力。阅读不仅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中心环节地位。因此,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阅读既是认识语言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反过来,头脑积累的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还可以为写作提供多方面的营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关于阅读的深刻见解和宝贵经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⒈认识阅读。解决认识问题,单靠简单的反复说教是不能凑效的,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要求学生对一篇文章选通过认真阅读的实践。要求学生对一篇文章先通过认真阅读,能在自己的独立见识,哪怕是浅显的见识,在课堂讲评时,老师都给予肯定,予以鼓励。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授《孔乙己》一文时,课前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课后练习题自己阅读,并根据课文特点有目的布置思考议题,课堂上再组织学生议论。根据小说特色,我让学生阅读时思考“孔乙已是怎样一个人”这一议题。上课时,先检查学生完成阅读情况,然后就这问题展开讨论。尽管小说人物逼真,内涵丰富,但学生起初回答得很简单、直接,大多以“好人”“坏人”作评价。经过我的揭示和引导,一个倍受封建主义毒害懒惰又自负甚至隋落到偷窃致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和以往单纯由教师分析讲评相比,学生的印象、兴趣就大不一样。通过讲评学生认识到,了解一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忽视小说的环境及矛盾冲突,简单地以“好人”“坏人”作结论,是不合切实际的;孔乙己悲剧的发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课后,我又结合这篇小说的学习,并要求把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相互比较。结果学生阅读情绪很高,连日常闲谈也都时时提及这些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情感阅读。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的心理反映。审美感受的最基本最显著特征是审美情感,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为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入手,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触发情感共振,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如《周总理,你在那里》是一首情感浓烈,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学生情感能否调动并到位是教学本文成败的关键。为上好此课,我反复考虑,精心准备,设计了拨动学生情弦的四步骤。①选择周总理生前最后拍摄的一幅照片,挂在黑板正中,引导学生走近总理、熟悉总理。照片上的总理虽面容憔悴,头发稀疏,但双眼注视远方,炯炯有神。②老师神情肃穆,用悲壮的语气导入课文,有这样一个伟人,全国各族人民都有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夜以继日、精力过人,在十年浩劫、满目疮痍的危难关头,他废寝忘食、忍辱负重、力撑危局;他奉献一生、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把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里。联合国破例为他的不幸逝世降半旗致哀„„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③播放《周总理,你在那里》的配乐诗朗诵,让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朗诵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④布置学生“美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通过美读,使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由于准确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学生专心地进入了审美实践,他们体会到了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深厚感情。⒊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内,致力提高于课堂教学质量,这完全是必要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要以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其教育作用及技能的训练,确实不能满足学生“最佳”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寻学生课外阅读的正确指导。语文的课外阅读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作横的扩展和延伸。如课内讲读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可向学生推荐阅读《百万英镑》;课内讲读《分马》,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暴风骤雨》等等。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作适当扩展,阅读量就会大大增加,显然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形成能力。除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利用第二课课堂,组织自学阅读小组,拓宽阅读领域,定期交流,取长补短。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都鼓励并组织学生踊跃参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㈢教给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是基本功。朗读既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又能使学生积累语言,激发感情,增强语感。读书琅琅上口,熟练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教师以有感情的朗读作为主要训练方式,在教学中加强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语气,读出文章的结构,从中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喜怒哀乐的语气,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是发展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背诵教学步骤,让学生多背:①、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②提出背诵课文的任务和要求,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如理解背诵法、分段分层背诵法、难点突破法;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背诵课文;④利用课前课后检查背诵效果。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培养学生的朗读的能力、演讲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三、启迪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活学㈠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反复读,而且要让学生深入地想。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这一则寓言后,老师问学生,“你们读了这一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有的学生就说:“懂得了我们不要去拔农民伯伯的禾苗。”显然,学生还没有理解寓意,只从表面上理解,没有活学。例如,教师能紧扣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揠苗助长的那个人错在那里?你认为他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学生就会围绕课文的寓意积极地思考,找出那个揠苗助长的人错在何处,从而懂得一个人办事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急于求成,否则只能弄巧反拙的道理。㈡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搞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例如,在教职工生字中不要叫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像有的老师教“明”的生字那样,“明、明、明,明天的明”,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重复跟读,直至一、二十遍才罢休。这样教学,学生枯燥乏味,导致“空口读,无心记,遗忘快”。倒不如引导学生运用会意字和偏旁部首表义的规律去识记。先让学生会意“明”字有太阳,又有月亮,是明亮的“明”,然后让学生同已经学过的朋友的“朋”相比较,再叫学生一字组多词,组成“明天”、“明白”、“说明”、“文明”等词。采用此法,不但有益于识记,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而且能扩大知识面,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得活。㈢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一个人的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善于创造的人,首先在于善于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存疑、质疑最容易激起人的探究反射,并引导人努力去解疑,使未知转为已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于而且善于提问题,就会更主动、更深入、更扎实的学习好基础知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兴趣,用疑问点燃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在质疑问难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素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从“三疑”入手。

1、分步设疑。“学贵而有疑”,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⑴激发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在课初,可从题眼着手,或从预习要求入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及时肯定、鼓励,因势利导,从而激发学生课堂设疑的兴趣。⑵做好示范。要使学生大胆设疑,教师在阅读教学法中应做好示范,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逐步形成设疑的能力。内容、结构、表达等相似的文段均可作示范,学生模仿,再让学生独立设疑,经过这样循序渐进训练,学生乐于设疑。⑶教给方法。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应有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科学性是指符合大纲要求,既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又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针对性是从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以及本课语言文字训练要求等方面设疑。层次性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的螺旋式上升的设疑过程。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要教学生科学地、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设计疑难问题。为提高设疑质量,在阅读教学中可教学生分步设疑:第一步,从本组训练要求处设疑;第二步,从课文预习提示处设疑;第三步,从重点字、词、句、段等课文内容处设疑;第四步,从课文表达的中心处设疑;第五步,从课后思考题及知识训练点处设疑。学生掌握了设疑方法,积极、主动去思考,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10.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十

衡阳市珠晖区金甲小学 张勤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二、倡导自主合作、交流,重辩论。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如一教师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各自代表“苹果”、“花生”,然后根据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分为三次,第一次说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谈当前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答辩精彩,气氛热烈。最终大家统一认识: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对社会有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激活童真、回归自我、学做真人”的目的。

三、让学生发挥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

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体验,学会自悟。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

识和理解。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学贵有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

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许多小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觉得阅读是一件苦差事,毫无情趣,使阅读一直成为学校的软勒,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

一、优化阅读环境、敲响读书之门。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敲响读书之门。首先,着力打造书香班级。在我们班教室的走廊,张贴温馨的阅读暗示:“与书为友,走向优秀!”“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 在教室前面挂着彩色警示牌:“今天,你读书了吗?”还在教室里张贴永久性名言警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次,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通过告家长书、开家长会、请专家讲学、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书香信息传递给家庭。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推动家庭阅读正常化,持久化,为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

二、名人故事、榜样激励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的学者等,无不是从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

知欲而走向成功的。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他在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吃墨水”的故事,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功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三、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掌握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儿童体验成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表扬和批评。我们班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农村孩子胆小,害羞、腼腆,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大方,爱表现自己,但是,又特别信任老师,崇拜老师,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用家长的话说就是“只听老师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信任崇拜教师的心理特点,适时批评、表扬、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进步,一小点闪光点,教师也要给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一种“我能行”、“我很棒”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四、营造阅读氛围,拓宽阅读面。

首先让孩子拥有“小小的书城”。倡议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同学、亲友家里有儿童读物,可借阅;班级勤工俭学资金集体购书;倡议“捐出一本书,献出一份爱”,班级里配备“爱心书柜”并充实图书,书本均注上小主人姓名。其次提供阅读成果展示舞台。每天早读课利用

10分钟,在同学们面前或讲故事、背诗文;或当小老师考问伙伴、发布结果;或汇报阅读体会、求教大家;或美文共赏、抄读章节„„。再次由班委带头开展读书比赛活动,班委还写了“多读书,好读书”的倡议书。,每周都评出“读书小能手”并给予奖励。定期进行班级手抄写报比赛,其中设有“我的读书心得”专栏,专用张贴优秀读书心得体会及好书推荐。

五、加强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阅读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要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生生活情况,选择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1)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2)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目的就

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3)抓住重点精读。在阅读中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书。

11.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呢?通过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与总结,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的天性,而传统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师问生答,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1、自问自答,鼓励学法创新。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边学边想,鼓励质疑创新。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1、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迷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的道理,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其次,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这篇文章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准确的词进行阐述吗?”“你能想出比文章中主人公所运用的更好的学习方法吗?”再次,教师要多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在阅读后参与发表自己对文章的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新的知识点,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2、阅读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变通性。阅读思考与一般阅读不同的是,它不需要透彻的了解读物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来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新的见解。它既可以从对一本读物的分析概括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综合几本读物的相关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既可以对读物的内容做新的阐发,也可以对读物的观点、材料提出质疑、否定和批判。对中学生而言,易于操作,又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再就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首先,要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用句式变换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时也要换个角度,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其次,要训练学生在阅读时变换角色思考问题,使思维准确丰富。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多元思考,培养发散思维。对于问题的认识,还应该是多条线索,多条思路的,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从课文内容上说,一种情况,可以沿着文章的思路作顺向的或逆向的思考。另一种情况,可以改变文章原来的思路作其他情况的思考。从课文的表达形式上说,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肯定延伸式,一种是比较式。以词训练为例,可以这样导思:“你认为用上这个词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让学生从正面体会用词的精妙;也可以这样导思:“如果去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换成另一个词可以吗?”让学生从正反两个面体会用词的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和假想,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开阔。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创造性。

三、赏析性阅读,拓宽学生的创新领域

学生有了创新的欲望,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后,就要加强赏析性阅读训练,以强化学生创新的兴趣,拓宽学生创新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精读深思,体味创新的喜悅。在课内阅读中,要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赏析性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并在创新性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赏析性理解: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2)赏析性朗读: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3)赏析性绘画:你愿意为课文配一幅优美的图画吗?(4)赏析性表演: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个小剧来表演吗?(5)赏析性作文:你能为课文续编一个小故事吗?在赏析性阅读的训练中,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思维就活跃,并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新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2、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12.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十二

一、变化图像利于观察

电子白板中的“探照灯”, 可以把某一部分内容放大、照亮、凸显局部事物的特点,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加深对事物的印象,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讲授《水生植物》时, 需要弄清常见水生植物在水中的样子。先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胡萍的图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水葫芦的叶子在水面上, 而金鱼藻的叶子却在水里。为了解释学生的疑问, 可以利用“探照灯”把水葫芦的局部放大、照亮, 学生发现水葫芦的叶柄是球形的, 然后猜测水葫芦的叶子能浮在水面有可能与这个球形的叶柄有关;同时, 用探照灯把金鱼藻放大、照亮时, 学生发现叶是针型的, 非常茂密;利用探照灯学生基本上清楚了水葫芦和金鱼藻样子, 对于学生猜测水葫芦的叶子能浮在水面有可能与这个球形的叶柄有关的问题, 接下可以用探照灯把水葫芦球形的叶柄的解剖图放大、照亮, 让学生观察, 学生发现叶柄里有很多小孔, 也就是接近于空心的。学生根据常识, 解释空心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 这样验证了水葫芦的叶子能浮在水面是由于叶柄是空心的具有浮力的原因, 教师应给学生的推理进行肯定。

再如:在了解“叶子的结构”时, 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几种树叶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叶子由哪几部分组成, 很多学生都能回答是有叶柄和叶片组成;接下把树叶用探照灯放大、照亮后, 学生发现叶子上还有很多细纹, 这时教师就可以讲解叶子上细纹叫叶脉, 而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构成。学生获取知识是通过观察而得到的, 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印象更深刻。因此, 电子白板中的“探照灯”功能, 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 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二、做上标记加深记忆

电子白板中的电子笔可以做批注, 在电脑的任意界面上实现屏幕标注, 笔型可以选择普通笔、排笔和毛笔等, 标注笔颜色可以任意设定, 标注内容可以随时利用电子橡皮擦除, 标注的内容可以随时保存和打印。在科学教学中, 利用电子笔对教学内容做标记, 能够提升学生注意力, 加强对内容的记忆。例如:在讲授《我们关心天气》时, 先展示主题图, 根据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天气现象, 然后学生边汇报教师便用电子笔在图上做标记;找出天气现象之后, 再让学生说一说天气现象由哪些要素组成 (从图上找) , 从刚才做过的标记中学生找到天气现象由云、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要素组成, 教师可以用 不同颜色 或不同的 方式再把 这些要素 做标记。这样通过不同的标记,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识记。

再如:讲授《降雨量的测量》时, 教师把书中给出的制作方法先用电子白板展示出来, 为了让学生能够注意方法中的细节问题, 可以做上标记让学生重点阅读, 阅读之后再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制作。制作方法共有五步:第一步, 在“直筒透明”、“15厘米”画上红色的横线;第二步, 在“厘米”、“长度”、“小于”、“高度”画上红的横线;第三步, 在“平放”、“中间”画上红色的横线;第四步, 在“外出面”、“底部”、“内侧底部”、“对齐”画上红色的横线;第五步, “背面”画上红色的横线。对重点的词句和容易混淆的知识做上标记, 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引起注意, 以提升制作时的效率, 同时, 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三、绘图促进自主学习

电子白板中的画笔功能强大, 画笔具有粗细、力度、颜色设置等功能, 给绘画创作带来许多方便, 也激发学生动手绘画的欲望。例如:讲授《蚂蚁》时, 让学生根据平时对蚂蚁的观察, 用笔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结构。让学生到讲台用电子白板的画笔进行画图,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画完了蚂蚁的身体结构后, 其他学生可以利用画笔修改, 无论是增加还是删除内容都非常方便。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绘图情况, 在画好的图中, 用画笔标出蚂蚁的触角、头、胸、腹、足的标注, 让学生理清蚂蚁身体的具体结构, 以加深印象。

再如:学习《温度和气温》时, 课前已要求每小组把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的数据收集好。上课时进行汇报, 绘制柱状图, 最后根据图片说一说每天的气温有什么特点。这样可以让各小组的代表, 把图画在电子白板上。首先, 教师可以把书中空白的样图用投影放到电子白板上, 调整其大小和角度, 学生就可以利用画笔进行画图, 因为书中的图表里有暗格, 投影到电子白板上, 学生绘图是非常方便的;然后, 将每个时间段的温度标注之后, 各组完成之后再进行交流展示。通过对比, 学生发现一天中每个时间段测量的温度是不相同的, 一天中其温度是变化的, 早、晚的温度低, 中午的温度高;最后, 观察一天当中温度由低变高, 再由高变低。学生练习绘图, 又从图中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使用电子白板中绘图工具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提升教学效率, 而且使用简单、方便。

四、保存资料辅助教学

保存并回放资料是电子白板的又一功能, 是其它媒体技术中不具备的, 在使用电子白板的课堂可以把板书设计和学习记录随时存储起来, 无论是在课末的知识回顾还是上复习课都可以把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放,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例如:《校园的树木》, 先把学生绘制 的校园树 木用电子 白板拍照 的功能保 存下来。然后把学生的观察记录 (文字材料) 与学生绘制的树木图片进行比较, 让学生利用文字材料去查找存储图片, 以加深学生对不同树木的认识, 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每单元的最后一课的内容都是复习课, 是对前六课的归纳和总结。利用以前上课保存的材料, 可以在上复习课的时候进行回放, 让学生观看, 以巩固以前的知识。例如: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 最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蜗牛、蚂蚁、蚯蚓、金鱼”等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特点, 这一节课是让学生总结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上课首先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学过的动物具有哪些特点;然后, 再给学生回放保存的资料, 其中包括板书设计和学习记录等, 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对动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 找到了动物的共同特点:需要生存的环境、需要呼吸、进食、排泄、运动, 对外刺激作出反应, 都要经历幼体、成体、死亡的过程, 并能够繁殖后代等。通过对保存资料的回放, 加深了对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为知识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13.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 篇十三

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都做了相应调整。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呢?这是我们广大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难题。

通过网络学习以及翻阅各种书刊,我略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开展阅读教学,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

一位哲人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同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如果没有情感的融合,学生就很难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情境性的。生活处在情境中的,离开了情境,很难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与交流具有“三维性”,即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三者融为一体、彼此渗透,体现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以情感为导向、为动力来组织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孩子们铺设一个情感基调,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阅读、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引导学生的感悟积累作为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向分析、学生被动听记”,由此带来“阅读主体严重失落、学生阅读感悟能力普遍不高”的问题。所以,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要努力实现由“单向教读”向“自读自悟”转变、由“分析听记”向“品味感悟”转变。这不仅是语文课标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是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规律所进行的新探索地反映。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能够通过自求领悟、自求理解、并有充分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能被动纳物’的书橱或其它什么容器。这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要把引导学生感悟作为重点。

三、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关键

著名语文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他同时指出:“语文学习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在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领悟、把握文章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且还明确要求:“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抓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关键呢?我的实践体会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设置疑点,就能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宗旨

语文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创新素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的创新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他们在课堂上很难有什么象科学家那样显赫的创新。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愿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14.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 篇十四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点所在,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耗时多、见效慢、收益少的一项教学任务,怎样做到低耗高效,我们也在不断研讨。

学校“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的提出让我们忽然眼前一亮,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以作者写作文章的思路为统帅;以大量阅读、主题感悟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思路。即“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教学法。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它可以看作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客观标志。与作文水平密切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和感悟,没有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造成作文教学指导上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现象。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阅读感悟紧密结合,注重由仿到创,循序渐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的研究,使阅读、感悟与作文相沟通、相联系,从阅读感悟文本内容入手,训练学生自我表达,从说到写,变传统的“师授作文”为“自能作文”,融作文指导、起草、修改、讲评为一体,实施高效的作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理念,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交际工具为我们服务。但无论是知识的接受还是思维成果的传达,都必须借助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的语言能力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写是不能丢弃的法宝。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不就是数学上的应用题吗?如果孩子掌握住了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无论里面的数字如何千变万化,她们还是能够根据思路解答出来。如果我们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一道典型的例题,不仅仅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学习课文中某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怎样掌握住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与别人交流为自己服务,让他们成为会阅读、会表达、会写作的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依靠教材文本所提供的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

想通这一点,阅读教学时,学生阅读课文除了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外,还存在一个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逆向思维。第一步,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引导孩子来琢磨文章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来说,你让他以课文为例仿写作文,我觉得就像给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副拐杖,有了依靠,有了拐杖,写起作文来至少心中有了一定的层次。“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以精心上好每节阅读教学课为主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阅读教学与仿写训练相结合,使阅读感悟、复述表达、仿写作文三项结合,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如何使课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呢?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审题立意,学习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每篇课文当成习作的范例,出示文章题目,学生先进行审题,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你会怎么来写这篇课文,你准备确立什么样的中心?又选取什么样的材料突出文章中心?

学生从中学会审题立意,了解文章的中心和选材,感悟作者分别运用哪些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详略及过渡衔接的,文章的开关、结尾有什么特点等,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方法,从而领悟写好一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学习新课文总要围绕课题提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通过审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们教学的每一步,常常紧扣写作,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有写作上的收获。如在讲课文《索溪峪的“野”》这样层次分明的课文,教师这样引导: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老师让你写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你准备怎么写?学生确定写作内容,有些学生说写写家乡的沙澧公园,有学生说写写暑假游览过的名山大川,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我接着问,在这篇文章中你准备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选取哪些内容?有学生说:我想表达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我先写景区的位置,再写有哪些美丽的风景,以及游玩的感受,还有学生说,我准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重点介绍哪些风光。这时,我就顺势引导;“同学们,你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写作思路,非常好,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在游览了索溪峪后,作者是怎样写的,他在选材上,表达方式上和我们有哪些不同。”就这样,在学习课文一开始,就将阅读课文写作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每一课都这样,从审题立意入手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文是就能把握好中心,在选材上能做到为中心服务。

学习完一篇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后回顾学习开始时自己对课文题目的审题、立意、选材,想一想哪些地方自己做得好,值得肯定,在表达方法上哪些还需要多向作者学习。

就这样,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积累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感受了索溪峪的风光,更关注了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抓住事物特点,运用联想、想象表达感受的写作方法。为仿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法 仿写训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写。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是例子”一说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体味情感,明意悟情,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听和读),运用语言(说和写),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而阅读课堂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理念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写什么,如何写,怎样让写作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1)以课文写作方法的特点为指导进行仿写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学生习作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自由的窗户,提供了一个自由驰程的舞台和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思想可以尽情地表达出来。但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想提笔就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难度确实很大,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写作,头脑中即使有语言,有内容去表达,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怎样用语言组织起来,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课文的学习就给他们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拐杖。明确了目标,拄着拐杖走路,尽管语言并不十分成熟,但他们能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也能模仿这种写作思路,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学生就可以仿照课文写写《可爱的校园》《美丽的森林公园》,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就走进大自然,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写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等等,有了课文作者的示范,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就扫除了畏难情绪,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孩子的感情随着语言自由飞扬,孩子们表达的灵感在笔尖喷涌。智慧的源泉就会在课堂上大放异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2)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进行写作练习

我们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品,许多课文读后有的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有的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些课文内容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寻找写作点时,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有的学生说,我想以地球母亲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诉说我的痛苦,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还有学生准备从地球上即将濒临灭绝的物种的角度向人类发出自己的呼吁。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写作切入点令我感到惊叹,看来,只要我们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写作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作文练习就不会无话可写。(3)巧用标点仿写

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往往让读者余有未尽,引起读者遐想的空间。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巧妙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及习作的训练。如:课文《唯一的听众》第11自然段以省略号的形式出现,省略了原文的内容,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当“我”从妹妹的口中得知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时,回顾老人陪我练琴的过程,我的心灵引起了怎样的震动?请结合课文内容,将“我”此时的心情写下来。这样,既进行了心理描写的写作训练,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4)选取名段仿写

名家名篇名段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生的影响。为使孩子终身受益,我们常常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让他们加以运用。如《少年闰土》一课中两处有关闰土外貌的描写,刻画了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课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身边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只写特征,不写人名,然后集体评改,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避免了以往学生写人物外貌时千人一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为他们以后习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的课文中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片断练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5)理解课文 续写故事

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戛然而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有效的资源让课文为写作服务。如《穷人》课文作者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使我们为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所感动。课文结尾以桑娜拉开了帐子结尾,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拉开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桑娜怎样向渔夫说?第二天,孩子们都醒了,渔夫和桑娜会怎样向他们的孩子说,再后来,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如何?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课文。这样,既补充了课文内容,为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又丰富了情感,深化了课文的主旨。(6)教改诗词 拓展思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首首流芳百世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的典范,它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改学古诗词的舞台和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和语言。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词这一奇葩,激发他们学习优秀诗文的兴趣,并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琢磨,反复思考,大胆尝试把我校潜心钻研的“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的做法与古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诵读、歌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并能把这种水到渠成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想象思维、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语言得以锤炼,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升华。每册书中的古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画面,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拓展成300-600字左右的文字尽情地表达出来。

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当写得越多的时候,才越懂得怎样写。就这样,我们把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习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仿写、续写训练,每学期每位学生的习作训练达到30次左右。

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不知道,但一切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就说明着怎么写。鲁迅都不知道文章怎么写,我们语文老师能知道吗?但鲁迅告诉我们,读大家的作品就能懂得怎样写,也就是说,多读才会写。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不阅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徒有想象而已。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为学生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够尽情表达。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外阅读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学校在课程的编排上,每周专门安排两节课时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两节课上,学生可以看自己从家带的课外书,可以从班级图书角进行借阅,也可以到新华书店在学校所设的读书俱乐部进行借阅,多种阅读渠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书可借,有书可读,每学期,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必读书、选读书,要求学生能讲述书中人物、大概内容,能谈谈自己的收获,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半小时并作好阅读记录。每月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可以全班同读一本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也可以推荐一本好书,交流读后感等。为了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利用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家长配合老师工作,做好督促,将每天半小时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还通过评选阅读明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这样,有效的引导再加上一定的激励措施,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大量的课外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词汇,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的学习了写作方法,使阅读与写作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上一篇:高中生疫情先进事迹观后感下一篇:小学生乱花钱给爸妈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