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启示录观后感(12篇)
1.师德启示录观后感 篇一
xx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它摆到了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等重要的地位。随后,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使“以德治国”方略进一步走向落实。如何使“以德治国”这一宏观战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落实。通过观看《师德启思录》,我认为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以德治校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道德规范以及利用他们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一、教师要以德修身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仪表风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如张再昌老师自身对农业技术的热爱与执着,终于培养出像高才这样的一批农业专家。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教师以德修身,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规范正面地影响学生。必须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持重、明达、和善、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及道德素质的典范。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德修身呢我认为抛开学识等因素不谈,教师必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大成者,忠、孝、仁、义、礼,一样不能少,忠于家庭,忠于祖国,忠于教育事业,忠于心灵的感受,真正要做到“要正人,先正己”。孝敬父母、尊重别人、谦虚恭谨、彬彬有礼、言行一致。试想,一个朝三暮四对工作缺乏忠诚的教师怎么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呢如北京第五中学的一名女教师,班上有个学生在教室里玩青蛙,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差点影响了英语课,这位教师不是施以体罚,而是很尊重这位同学的兴趣。用一只盒子装上这只青蛙,放学后让这位学生带回家,做蚂蚁斗青蛙的实验,并写好观察日记。结果,这位学生不仅写好了观察日记,而且还做好当天的作业。由此可见,当教师在学生心中种下这些善花再加以爱的灌溉培养,结出的将是多么丰硕的德育之果啊!
以德修身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这些魅力包括爱,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爱他们的天真,也爱他们的调皮捣蛋,如在第三集中的李忠义老师从教十八年来找回三百多名流失学生。如果都象她一样,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父母般的爱充溢于自己的心胸时,便会少一些责骂,讥讽,冷漠,多一些温柔和笑脸。也包括尊重、尊重我们的学生,尊重每一个人,无论老幼病残,以平等礼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遇到学生问一声好,上课时要讲究课堂礼仪;自己出错后,要真诚道歉……长此以往,道德的感召力将不言而喻。这些远比条条框框的约束要“美丽”。
二、学生要以德立身
学生是一棵棵稚嫩的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光有阳光雨露及良好的土壤环境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要成才”的强烈欲望,经过不断学习,最终达到枝繁叶茂,这就要求学生从小明白要以德立身。树立德育的典范,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他们从身边做起,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哪怕是帮助一次老人,孝敬一回父母,做一次礼貌待人的好孩子,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快乐并享受被尊重的乐趣。这种精神需要,他们便会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做德育要求他们做的事。以德立身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在当今中国,坚守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应从儿童抓起,教育学生要诚实地面对知识,面对生活,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一切;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不致偏差,只有坚守信用,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以诚信待人,我们才有希望。
三、教师要以情育人
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家指出,人的成功,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就是说不是智商起主要作用,而是情商和心商起主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商呢除了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提高外,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如何把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商放在首位,也就是教师把情感教育融洽到教育教学中去。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习好,就必须使他们在课堂上心情好,对学习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教师把情感教育融合在课堂上。如教师每节课面带笑容,课前向学生们问好,谈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授新课时,方法灵活多样,在训练时要采用适当的游戏,这样,学生有兴趣,学得快。又如:学生无论回答对错,都要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使他们有信心,让他感觉到成功不是那么难,以后他会下功夫做得更好。
综上所述,以德治国这样一个大的政治方略,必须作用于社会每一个细胞才能实施,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学校,在其中承载着重要使命,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学生、家长互为德育的客体又共为主体,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学校”――这个德育教育主阵地将坚如磐石,全民族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指日可待。
2.师德启示录观后感 篇二
一从创办起因看点燃师德正能量的必要性
蔡元培于1917年1月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接下来在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的一项举措便是组织“进德会”。民国初年北大的教员大多是来自政府衙门, 其中不少是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人。他们年年把陈旧的讲义发给学生, 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对教学敷衍了事。学生中有很多是官宦和富商子弟, 他们一心想要为毕业后升官发财寻求机会, 在读书求知上毫无心思。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 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 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去“八大胡同” (当时北京妓女集中的地方) , 这样的学校哪能培养出人才。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 蔡元培痛心疾首, 早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明确对北大师生提出“砥砺德行”的要求, 于是“针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 旨在培养个人完美道德的组织———‘进德会’, 由蔡元培发起成立。”蔡元培筹划成立“进德会”, 是因为他深信“私德不修祸及社会”, 只有规范师生道德行为, 净化校风, 才能培养出人才, 与社会浊流斗争, 促进社会发展。正所谓“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 “人才强国”作为一项重大国策持续推进,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 从质的方面对大学生乃至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有些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有些教师缺乏敬业、乐业的精神, 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这就影响到人才的培养, 影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实际是人才强国梦, 只有全民素质提升了, 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学校师德具有‘基因’作用, 来不得半点‘变异’, 否则会使整个社会‘畸形’。”所以, 我们应该从蔡元培的“私德不修祸及社会”中得到启示, 加强师德建设以增强学校的“免疫力”, 充分开发利用教师人才资源, 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从师德建设抓起, 引领教师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作为根本任务和毕生追求,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观, 点燃育人正能量, 抵制社会负能量的侵蚀, 激发教师的历史责任感, 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将师德正能量拓展到家庭、社会中去, 形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二从会员戒律看积聚师德正能量的可行性
蔡元培发起组织的北大“进德会”, 明确规定入会条件:会员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对甲种会员要求“不嫖、不赌、不纳妾”;对乙种会员要求在“不嫖、不赌、不纳妾”的基础上, “不做官吏、不做议员”;而丙种会员则不仅要做到“不嫖、不赌、不纳妾”和“不做官吏、不做议员”, 还要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会员入会手续很简单, 申请入会只须填写一份申请表, 写明愿意成为某种会员后, 在《北大日刊》上公示。后来对戒律稍有改动, 已入会的会员如果触犯戒律, 劝告后仍不改正的, 经会员十人签名报告, 经过评议员调查属实, 开评议会宣告除名。蔡元培认为自己能遵守甲种会员和乙种会员的戒律, 但很难保证自己能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 因此给自己定位为乙种会员, 由此可见蔡元培他个人私德修养要求之严、之高。三种会员以申请丙种会员的人最少, 只有24人。但已申请加入的会员大多能遵守戒律严以律己者, 如李石曾一生不吃肉、不喝酒, 被称为“素食主义者”。可见, “进德会”是“教授们的自律团体, 主要是道德上的要求, 但也不局限于道德。”
从“进德会”的戒律看, 是坚持了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原则。当前高校的师德建设也应注重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内化为精神动力,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坚持学习政治理论, 坚定理想信念, 强化献身精神, 学习教育理论, 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遵循教育规律, 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爱教乐教, 终身从教, 激励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 从内心积聚育人正能量, 为释放正能量做好充分准备。现在我们高校也可以借鉴北大“进德会”的经验, 创办类似的师德团体组织, 充分发挥师德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 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让其犹如一个“磁场”, 成为积聚育人正能量的坚强阵地, 辐射出促进人才培养的正能量。
三从对师生的影响看传递师德正能量的有效性
“进德会”一成立, 就得到校内绝大多数师生的赞成和积极响应, 教师职员学生纷纷递交申请书。1918年6月开成立大会时, 教员中入会的有七十余人, 职员中有九十余人, 学生中有三百余人。行政人员和教授大半都入了会。后来会员还有增加。许多知名教授都争先加入, 尤其是校长蔡元培带头加入后以身示范。蔡元培一生先后娶了三位夫人。1889年他23岁时, 与王昭女士结婚, 琴瑟和谐, 养育二子。1900年6月, 王昭病逝, 蔡元培即提出自己的续娶条件:女子须不缠足;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 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 可离婚。由此反映出蔡元培对婚姻的观点:追求幸福生活, 以人为本, 尊重女性, 男女平等, 婚姻自主, 婚姻自由。这就把婚姻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这在当时是颇为惊世骇俗的, 引领当时的大学生冲破封建主义婚姻观的牢笼, 树立新时代的择偶观。值得一提的是, “不做官吏”的戒律也产生很大影响, “当时北大学生, 与政客和军阀在蔡先生的教导下分家了。也可以说北京大学这一风气的改变, 把当时北洋军阀和政客的社会基础给打坏了。”可见, 在蔡元培的引领下, “进德会”充满了号召力和影响力, “学风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无形地改变”。蔡元培作为“进德会”的创办者和会员, 用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 成为公认的模范会员, 正如萧超然所分析的:“蔡元培对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感应力呢?这是因为他一贯律己甚严, 十分注意品德修养。”
“进德会”这个团体的宗旨是“要求教授给学生一个好榜样,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提高育人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场”中正能量的激励, 从而点燃学生内心强烈的成才正能量, 既有助于自己“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价值实现, 又帮助学生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生理想, 最终实现亿万人所期待的“中国梦”共同愿景。
总之, 当前中国要实现“中国梦”, 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 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教师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理想,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育人正能量, 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师德通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国成.教师职业道德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檀传宝, 等.走向新师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燕萍.吴绍棠.人才强国战略与中国特色的人才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5]怀斯曼.正能量[M].李磊, 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6]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7]谢泳.大学旧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8]陈平原, 夏晓虹.北大旧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师德启示录观后感 篇三
一从创办起因看点燃师德正能量的必要性
蔡元培于1917年1月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接下来在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项举措便是组织“进德会”。民国初年北大的教员大多是来自政府衙门,其中不少是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人。他们年年把陈旧的讲义发给学生,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对教学敷衍了事。学生中有很多是官宦和富商子弟,他们一心想要为毕业后升官发财寻求机会,在读书求知上毫无心思。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去“八大胡同”(当时北京妓女集中的地方),这样的学校哪能培养出人才。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蔡元培痛心疾首,早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明确对北大师生提出“砥砺德行”的要求,于是“针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旨在培养个人完美道德的组织———‘进德会,由蔡元培发起成立。”蔡元培筹划成立“进德会”,是因为他深信“私德不修祸及社会”,只有规范师生道德行为,净化校风,才能培养出人才,与社会浊流斗争,促进社会发展。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人才强国”作为一项重大国策持续推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大学生乃至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有些教师缺乏敬业、乐业的精神,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这就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影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实际是人才强国梦,只有全民素质提升了,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学校师德具有‘基因作用,来不得半点‘变异,否则会使整个社会‘畸形。”所以,我们应该从蔡元培的“私德不修祸及社会”中得到启示,加强师德建设以增强学校的“免疫力”,充分开发利用教师人才资源,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从师德建设抓起,引领教师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作为根本任务和毕生追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观,点燃育人正能量,抵制社会负能量的侵蚀,激发教师的历史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将师德正能量拓展到家庭、社会中去,形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二从会员戒律看积聚师德正能量的可行性
蔡元培发起组织的北大“进德会”,明确规定入会条件:会员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对甲种会员要求“不嫖、不赌、不纳妾”;对乙种会员要求在“不嫖、不赌、不纳妾”的基础上,“不做官吏、不做议员”;而丙种会员则不仅要做到“不嫖、不赌、不纳妾”和“不做官吏、不做议员”,还要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会员入会手续很简单,申请入会只须填写一份申请表,写明愿意成为某种会员后,在《北大日刊》上公示。后来对戒律稍有改动,已入会的会员如果触犯戒律,劝告后仍不改正的,经会员十人签名报告,经过评议员调查属实,开评议会宣告除名。蔡元培认为自己能遵守甲种会员和乙种会员的戒律,但很难保证自己能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因此给自己定位为乙种会员,由此可见蔡元培他个人私德修养要求之严、之高。三种会员以申请丙种会员的人最少,只有24人。但已申请加入的会员大多能遵守戒律严以律己者,如李石曾一生不吃肉、不喝酒,被称为“素食主义者”。可见,“进德会”是“教授们的自律团体,主要是道德上的要求,但也不局限于道德。”
从“进德会”的戒律看,是坚持了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原则。当前高校的师德建设也应注重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内化为精神动力,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献身精神,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育人观,遵循教育规律,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爱教乐教,终身从教,激励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从内心积聚育人正能量,为释放正能量做好充分准备。现在我们高校也可以借鉴北大“进德会”的经验,创办类似的师德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师德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让其犹如一个“磁场”,成为积聚育人正能量的坚强阵地,辐射出促进人才培养的正能量。
三从对师生的影响看传递师德正能量的有效性
“进德会”一成立,就得到校内绝大多数师生的赞成和积极响应,教师职员学生纷纷递交申请书。1918年6月开成立大会时,教员中入会的有七十余人,职员中有九十余人,学生中有三百余人。行政人员和教授大半都入了会。后来会员还有增加。许多知名教授都争先加入,尤其是校长蔡元培带头加入后以身示范。蔡元培一生先后娶了三位夫人。1889年他23岁时,与王昭女士结婚,琴瑟和谐,养育二子。1900年6月,王昭病逝,蔡元培即提出自己的续娶条件:女子须不缠足;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由此反映出蔡元培对婚姻的观点:追求幸福生活,以人为本,尊重女性,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就把婚姻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在当时是颇为惊世骇俗的,引领当时的大学生冲破封建主义婚姻观的牢笼,树立新时代的择偶观。值得一提的是,“不做官吏”的戒律也产生很大影响,“当时北大学生,与政客和军阀在蔡先生的教导下分家了。也可以说北京大学这一风气的改变,把当时北洋军阀和政客的社会基础给打坏了。”可见,在蔡元培的引领下,“进德会”充满了号召力和影响力,“学风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无形地改变”。蔡元培作为“进德会”的创办者和会员,用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成为公认的模范会员,正如萧超然所分析的:“蔡元培对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感应力呢?这是因为他一贯律己甚严,十分注意品德修养。”
“进德会”这个团体的宗旨是“要求教授给学生一个好榜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提高育人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场”中正能量的激励,从而点燃学生内心强烈的成才正能量,既有助于自己“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价值实现,又帮助学生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生理想,最终实现亿万人所期待的“中国梦”共同愿景。
总之,当前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师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育人正能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师德通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国成.教师职业道德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檀传宝,等.走向新师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燕萍.吴绍棠.人才强国战略与中国特色的人才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怀斯曼.正能量[M].李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6]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谢泳.大学旧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8]陈平原,夏晓虹.北大旧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师德警示录学习心得3 篇四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达3.67亿。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双双关注的眼睛。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它们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和叹号,叩问着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呼唤着期待着来自实践的回答!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现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教师的师德问题,却很少引起社会的重视。近期,我校下发了《师德警示录》一书,我认真阅读了每个案例,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疼痛,我不知这些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们的老师为什么会以“武力”方式进行教育,他们在践踏着我们教师的尊严,他们在破坏着我们教师的声誉。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无私是谓语,奉献是宾语;也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那叠叠的作业为他的青春开无数次的平方。我想说:教师的生命应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我还想说教师的生命应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火。教师在教育中享受生命,和学生一起成长,采摘一路的幸福体验。
大家是否还记得师德的“德”字的结构特点呢?那最不引人注目的恰恰是“心”字底啊,正是这颗默默坚守一隅的心字底铸就了“德”的基石。这颗心是一颗甘于清贫的心,又是一颗甘于奉献的心,更是一颗甘于淡泊的心。教师的路是用心铺出来的,诚挚的心灵是学生心灵的钥匙,而高尚的师德就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避免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行政处罚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侵权行为,违法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学生进行体罚并不能提高他的成绩,反而会适得其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保护学生,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
二、注重师德修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
现代教育观提倡以人为本,提倡教育服务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理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要把学生当成人格平等的朋友,而且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想到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不可能会没有错误,教师应该宽容他们,给他们爱,要学会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温暖其心灵,用精神甘霖去洗涤他们思想上的污垢。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将成为他们对待我们和别人的方式。所以,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
三、服务心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像商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发光彩。
四、为人师表
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在我从事教育生涯中,我深切地感悟到:
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你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与汇聚!
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耕耘的是荒芜的心灵,收获的是心灵的成长!使心灵之树枝繁叶茂!
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守望的是明天最灿烂的希望!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因为母爱容易出现溺宠,友爱重在礼尚往来,情爱少了几多严谨。而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理智、科学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相信:我们的爱不会付之东流,我更相信:我们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因为三尺讲台是我们思绪纵横的绚丽舞台,它面对的是将来的桃李满天下;明净课堂有我们灯火阑珊的彻悟境界,那里写满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与欢乐。
5.师德观后感 篇五
近日观看了关于贵阳市教师师德教育的系列教学片《师德启示录》,这部电视片构建了贵阳师德的历史与现实的精彩画卷,在这个画卷中,包括对现在教育中师德缺失现象的深刻剖析,同时也像我们展现了许多教育师德名师的风采,他们对学生的关爱与奉献,使我深刻感受到师德的博大精深。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这部教学片中那些师德高尚的教师,无不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师德修养重在修炼,重在实践。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实践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精神升华的过程,闪耀着人格魅力的光辉。
在教学片中,那些偏僻山村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教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实践师德过程中,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我认为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道德实践,应该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准绳,时刻铭记着。
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每一位教
师在实践中要遇到如何看待教育对象的问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绪,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
教育心理学表明,任何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在于教者能否善于发现。许多成绩差的学生智力并不差,他们爱劳动,乐于助人,会办事,会玩耍,动手能力强等。但是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容易受到束缚。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谓“差生”的精神压力更大,由于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们的心理上带有创伤,其个性不仅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
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称一个学生为“差生”,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否定性评价,教师经常使用否定性评价,也就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性评价来评价自我,如“我的智商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儿”、“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破罐破摔算了”等等。学生的态度、行为也可能在这种否定的自我感受支配下而永远陷于消极状态的泥坑,不能自拔。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差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意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
一方面,不要求全责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要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即使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绝不可算陈年旧帐,那种
做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改正缺点的勇气与信心,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习惯性地给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帽子”。从另一方面看,学生调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不去了解,不加分析,一气之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是事与愿违,向负面效应发展。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淘汰一些旧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
以 爱 育 人
--《师德,教育的基石》观后感
卫城镇关口小学
龙平
6.师德培训观后感 篇六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通过师德师风文件和宣传资料的学习,自己进一步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师职业的时代性与创造性,进一步体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大意义。
一、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从本次学习中,我认真品味了“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这句话。是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敬业奉献,教师要想干好教书育人这一工作,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与高尚的修养。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师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身为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师德修养上不断鞭策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干好、干实。
二、教书育人要严于律己,注重内在修养。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学校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应坦然的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天生丽质固然能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塑造内在的修养,这样教师本人的学识和内在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三、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与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在优秀品质,正确处理教师与孩子家长的关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
总体而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学习中,先进教师的精神和行为荡涤了我的心灵,激励了我教书育人的热情,也警示了我工作中的不足,更让我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所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教师,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选择了教师,我无悔地站在三尺讲台,无悔地耕耘于课堂。
7.师德演讲观后感 篇七
昨天,我校举办了师德演讲会,听了这次演讲比赛,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文采让人折服,他们的事迹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本次大会还特地邀请了被誉为“最美乡村教师”的轩云湘老师,他的报告数次让到会的家长和老师们唏嘘、感动、赞叹,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自己结婚、妻子病重、孩子结婚、老母去世,都没有耽误影响学生们的一节课,他成全了孩子们,却把遗憾和愧疚永远留给了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恐怕用轩老师的那首自题小诗解释:“人生难得几十年,岂为衣食名利权,唯有丹心共日月,甘将热血抛教坛!”还有他那句朴实的话:只要干一天教育,就教好一天学生,当好一天班主任。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今后,我们也要以他们为榜样,为了祖国,为了孩子,我们这些当“园丁”的应当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身边的那些“花儿”培育得更加绚丽多彩。
8.《师德启思录》观后感 篇八
自“教职工队伍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每周四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师德启思录》,及时进行了交流,老师们一致认为《师德启思录》教学片,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该片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和创新的原则,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以形象、生动、真实的案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师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视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深远意义。
一、师德的思想基础是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常把教师比喻成“红烛”“人梯”“铺路石”,意在表达这一职业无私和伟大。然而,教师却是清贫的,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两袖清风和一室“蜗居”,更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师德的基本要求是热爱、尊重学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而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
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像片中模拟情景一样,导致不该发生的悲剧。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师德的核心是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应当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生的“向师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往往将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做到最好,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师表形象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一种无声的命令,如果老师一向认真规范,学生也会规范,教师坚持“候课”,再散漫的学生也会克服迟到的毛病。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四、师德的关键是教好书。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宇宙
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如王思明、金铁霖、李迅……他们便是我们的榜样。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所以,教师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太空,下至海洋,从古到今都想知道,并认为老师什么都知道,这就要求老师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把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
五、师德的归宿是育好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了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
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目的是培养世界观和道德觉悟。所以说教育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把专业型和学者型结合起来,坚持既教书又育人,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
9.师德在教育中闪光观后感 篇九
生活中屡屡看到教育行业一些反面的例子,甚至是触目惊心,归其根本,是师德的缺失,我们应该引以为鉴。学校也定期地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实就是强化我们的道德意识,把师德作为自己的一项准则,也是一种责任。
没有师德谈何教育?良好的.师德对陶冶教师情操,转变教师气质,提高教师素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一方面要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启发学生,充实他们的头脑;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在新时期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它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不断将师德内化为自己的气质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良好的师德也会感染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工作中,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目标”。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只有爱他们,才能怀着满腔热情,以极大的耐心、细致去探求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性格、需要;只有爱他们,才会诚心诚意地、不屈不挠地教育他们。热爱,才会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育。
10.师德读后感 篇十
所谓师德就是指每位普通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当然也包括自身的内在修养。不管是教育谁,都应该以人为本,树立自身形象。毕竟教师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在孩子心中是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每位教师都应该有主人翁精神,应该把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师魂.....通过对师德师风的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严以律己,注重言行。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幼儿。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幼儿认真。老师要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素质,这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积极探索,不断开辟新的教法。
第三,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与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在优秀品质,正确处理教师与孩子家长的关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
第四,注重团队合作。幼儿园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才能得以良好运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字只有四个,简单的说来就是沟通、信任、团结、协作、配合、互相帮助。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只有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才能得到提高,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幼儿园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与老师的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以集体荣誉为前提,做好每一项工作。
11.师德读后感 篇十一
仲威平老师一心只为教育、执着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仲威平老师在在极其艰苦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靠的首先是爱心,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社会的爱。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爱。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仲威平老师看到学生就感到了肩上无比重大的责任,并一直坚守承诺,把责任进行到底,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教好每一个学生。
陆繁伟老师虚心学习教育知识,不断钻研教学教法。为了给自己充电,他自学进修了专科、本科文凭,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教好孩子,他多次牺牲休息时间,到枣庄、临沂、莱芜等地拜名师,求帮助。他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给学校带来满园的芬芳。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成崇高追求。
今后,我将在仲威平和陆繁伟老师先进事迹的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 师德考核制度
★ 师德学习心得
★ 师德小结
★ 师德论文
★ 师德心得体会
★ 师德总结
★ 师德感言
★ 年度师德自我鉴定
★ 师德承诺书格式
12.师德演讲观后感 篇十二
我们边看边记录演讲内容,聆听了13位老师关于“师德”精彩的演讲,真实的事迹,感人的笔触,令我听后感受颇深,也让我重新领悟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所蕴藏着的伟大意义,教师的伟大源自于平凡的工作,却出自于高尚的心灵。
听了这次演讲比赛,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那些光辉事迹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这些优秀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人格,对犯错误的学生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小心呵护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刻苦钻研教材教法,使他们学科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孩子们……
他们用质朴的言语讲述工作生活中所做的那一桩桩,一件件的事,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是那么的伟大!试想,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做一天、两天容易,但长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花在上面,甚至一直到老,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回想起自己在演讲会之前的那些所思所作,顿感羞愧,与那几位演讲的教师们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渺小啊!他们爱校、爱生、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学生,因为他们甘于奉献不求回报,他们,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学习的楷模!
观看这次师德演讲比赛更让我意识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孩子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年龄尚小,思想活跃,思维天真,好动,好闹,工作烦燥之时,我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的这种习惯当成不懂事,没规矩,事后想来,这样的我是不应该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要求,优秀的学生人人喜爱,然而调皮的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副放大镜的眼去寻找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沉下心来,静下心来去教育每位学生,要学会用优秀教师的品质激励自己。和优秀教师相比,我目前的思想境界还要不断提高。在教学方面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改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使自己的教育深受学生喜爱,家长认可,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师德启示录观后感】推荐阅读:
师德启示录心得体会09-09
2022师德师风个人心得启示06-29
圣经启示录读后感11-11
《差生教育启示录》教师读后感12-27
电影启示观后感01-13
反腐案件警示录观后感12-02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书评06-24
辽宁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或心得启示12-17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450字08-07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作文400字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