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2024-11-11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11篇)

1.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一

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王延觉

2008年第4期 ——经济建设

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机制和人才。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落实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攻克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

近年来,湖北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科技资源优势明显。其主要特征如下:

——科技人力资源在全国保持较强优势。我省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5人,承担“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8人(位居全国第4),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专家2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34人。2006年,我省科技活动人员和科研开发人员分别达19.6万人和6.26万人,居全国第9位和第8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走在中西部各省区的前列。

——科研基地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位于全国前列。截至2007年底,我省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目前仅建立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居全国第3位;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居全国第5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3个,居全国第8位,中南六省第2位;各类国家级产业化基地2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个;还有一大批部委专业和开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科技产出在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申请专利和承担国家世界前列科研计划等方面优势突出。“十五”以来,我省承担“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经费8.8亿元。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16个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参加了 “973”计划40个项目中62个子课题的研究。在农业领域,我省参与一半以上的农业基础研究项目,在能源、人口与健康领域,我省参与的项目也在三成以上。近五年来,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799项,申请专利57300多件,获省级科技奖励1560项,获国家科技奖励113项,连续多年保持全国获奖大省地位。

——部分领域产业技术开发优势明显。农业方面:我省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动植物养种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特别是在油菜、优质猪、淡水鱼、水稻等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工业方面:我省在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有着较强研发能力和比较优势。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科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在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光通信设备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造了光纤通信领域一系列的“中国第一”,使我国光纤通信发展成为高技术中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武汉光谷新光电公司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光电子研发机构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光高清视盘机(NVD),拥有49项核心专利。武钢在冷轧硅钢研究开发方面已获得80余项专利,成为我国冷轧硅钢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我省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高新技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623.97亿元,较2006年增长25.5%;实现增加值861亿元,较2006年增长26.3%;实现利税269.15亿元,较2006年增长3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30.45%,有力地拉动了全省工业增长,明显改善了全省产业结构。虽然我省科技优势明显,但从全省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来看,我省这方面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其主要表现是:

——科技人员总量优势明显,但分布严重失衡。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62.18%在教育战线,22.76%在卫生战线,只有11.05%是工程技术人员。我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大部份集中在大专院校和中央在鄂科研单位,企业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科学研究基地数量众多,但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尚未和地方企业实现有效对接,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研内容产业化导向不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脱节。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企业吸纳技术、联合创新的欲望不强。我省大中型企业中只有31.95%设有科研开发机构,36.8%有科技活动。2004年到2006年,全省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由企业独立完成的占71.9%和65.2%;只有28.1%的产品创新和34.8%的工艺创新是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还需艰苦努力。

——科技产出在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申请专利和承担国家科研计划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我省科研力量总体上以基础研究见长,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地引导,以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不足。全省理工科部属高校和中央在鄂科研院所近三年承担科研课题年均科研经费约为21.67亿元,其中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各占56.48%和43.52%。纵向课题中,我省各政府部门投入的经费约为1.49亿元;横向课题中,我省企业投入的经费约为1.34亿元。从经费来源来看,直接服务于我省的科研力量投入仅占上述单位全部科研力量投入的13%,而直接服务于我省企业的的科研力量投入则不到10%。——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但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不多,代表创新活力的小型企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偏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31.4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27%;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增加值78.98亿元,占9.17%;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7亿元,占26.85%;先进制造产业实现增加值280.33亿元,占32.56%;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实现增加值19.76亿元,占2.2%。先进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近60%,而这两块又以汽车工业、造船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偏重。

形成这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可供本地转化的科技成果不多。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较慢导致巨大的科技潜力未能释放到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利用不够等,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快。创新创业氛围不浓、风险投资体系缺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生长不够。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机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到经济建设的一线创新创业;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充分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有效引导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集成有限资源,引导风险投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营造更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解放思想,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一是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释放科技潜力。二是推进改革、创新机制,以解决经营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持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多元化为目标,推进国有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改制改革。我厅准备以厅下属的化学研究院为试点,改制改革一步到位,并争取尽快上市。三是转变科技项目组织形式,动员全省科技系统,以“面向需求、找准关键、设计目标、整合资源、建立体系”为基本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导工程”;以实施科技项目为牵引,以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更有效地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聚集。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将重点支持以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方式组织的项目。

——以终为始,加快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积极组织实施“技术发展路线图计划”,通过深入调研,进一步明确制定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以利组织队伍、凝聚力量,提高科技项目计划的针对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二是积极探索有湖北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模式,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三是推动形成行业技术创新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我省若干优势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加大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力度。

——集成资源,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训网络,提升孵化器的培训能力和融资能力。优先组织孵化器推荐的企业申报国家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省级科技企业创新基金优先支持孵化器推荐的企业,其投入方式采取一部分直接投入给孵化器推荐的企业,一部分投入给孵化器,由孵化器以股本金的形式注入企业的方法,通过所孵化企业的发展带动孵化器的发展。二是大力引导创业投资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引导专项,以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省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及各类投资主体在鄂创办风险投资机构。适当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投入方式,优先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推荐并投资的项目。对该类项目的财政科技投入,一部分投入到企业,一部分补贴给创业投资机构。三是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依托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按照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资设立湖北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用于扶持一批创新企业,支持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一批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企业孵化器。四是制定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积极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联合证券、会计、法律等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组织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对接,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分担企业上市成本,对企业改制和上市培育期所发生的上市辅导、保荐及审计、中介机构服务等费用分阶段给予补贴。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要求,支持我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五是深入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集群为重点,把高新区建设成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区和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2.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二

一、矿泉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作为安图县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矿泉水产业, 无论从国际、国内, 还是我们自身情况看, 将其打造成后发优势和支柱产业, 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从世界矿泉水产业发展趋式看, 由此可见, 庞大的国际市场, 蕴藏着矿泉水产业巨大的商机和开发潜力,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十年来, 矿泉水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带动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以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的欧洲矿泉水产业发展更为迅速, 近年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远远超过各国同期工业增长水平, 且增势依然不减。人均矿泉水消费量也超过100升/年。其中, 意大利人均矿泉水消费量为190升/年, 法国为141升/年, 德国、比利时和西班牙为110升/年。据有关部门预测, 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及中东国家淡水资源贫乏, 在未来几年内, 亚洲矿泉水市场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从国内矿泉水产业发展趋势看。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1400多家矿泉水企业, 矿泉水产量也从2000年的380万吨, 增加到2011年的2300多万吨。但我国人均矿泉水消费量仍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 人均消费量仅为13升/年, 只有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1/10。而今后要达到欧洲发达国家人均100升/年的水平, 将具有近8倍的增长潜力。从近三年的情况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饮水观念的提升, 我国矿泉水产量每年都以近20%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内外矿泉水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析,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年增长率将达到15%。按此比例推算, 2012年我国矿泉水消费量达到2700万吨/年, 2015年达到5500万吨/年。可以说, 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市场, 为我县依托长白山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发展地方经济, 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动力。

(二) 从自身矿泉水发展情况看, 安图矿泉水产业有着极大地发展空间

一方面, 我县有着丰富的高品质长白山天然矿泉水资源, 其类型也多样, 同时, 我县矿泉水资源大部分分布于植被茂密、无污染的长白山原始生态环境中, 具有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经国家天然矿泉水鉴定评审组认定, 我县天然矿泉水为目前国内外稀有、罕见的高品质矿泉水, 是长白山天然矿泉水的核心区域。另一方面, 从政策环境看, 随着国家战略开发重点的调整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实施, 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为矿泉水这一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 我省也把加快矿泉水产业发展作为强省目标, 成立了矿泉水产业推进组, 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长白山矿泉水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开发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文件, 充分显示出我省建设矿泉水产业强省的坚定决心, 也为我县大力发展矿泉水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安图县做大做强矿泉水产业的基本构思

综上所述, 安图县的矿泉水产业的发展, 无论从资源分布、市场形势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来看, 都已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应该将按照“统一规划、重在保护、科学开发、永续利用”的总体思路, 进一步做好矿泉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努力把矿泉水产业打造成后发优势和支柱产业。

(一) 加快建立矿泉水资源保护区

加强矿泉水资源保护, 是今后我县能否做大做强矿泉水产业的命脉所在。因此, 在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首要任务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好天然矿泉水水源保护工程。一方面, 依法监督开发企业, 对已开发利用的矿泉水水源, 建立严格的防护区, 在矿泉水水源地补给区, 严格控制污染源的存在, 并根据水源的地质地貌条件, 划分出矿泉水水源地的保护区。另一方面, 扩大矿泉水水源保护区范围, 结合实际, 编制《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安图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报省政府批准, 并申请建立长白山矿泉水安图水源保护区,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二)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针对目前我县矿泉水资源勘查工作程度较低, 相应的潜在资源尚未查清的问题, 聘请专家对全县矿泉水资源进行一次全面复查, 掌握资源底数。同时, 加强矿泉水资源勘查评价工作, 积极探索实施矿泉水资源政府储备制度, 通过县生态食品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安排专项资金, 对近期内有开发价值的矿泉进行勘查评价, 实行政府统管, 为今后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有序开发奠定基础。同时, 注重规模开发, 在今后新上开发项目的审批中, 坚持“扶大限小”, 对流量大的重点矿泉, 开发规模限定在20万吨以上;对流量小或其他特殊类型的矿泉, 开发规模也限定在5万吨以上;对开发条件较好且流量较大的矿泉, 在技术可行的条件下, 探索推行几家企业共同开发利用。

(三) 全力抓好园区建设

加快建设二道白河镇红丰村矿泉水园区建设步伐, 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尽快完成园区一期土地平整及铁路专用线、电力、通信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并力争将有开发价值的水源地输水管道铺设至园区, 为矿泉水开发企业落户提供条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建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对园区进行市场化运作, 企业化管理。借助园区平台吸引、聚集矿泉水生产加工企业, 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四) 强化招商引资

积极树立“品牌招商、招品牌商”的理念, 主动把矿泉水优势资源, 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品牌企业对接, 对达成意向的海航集团、达能集团、意大利麦特集团等矿泉水项目, 紧盯不放, 积极协商洽谈, 使其尽快签约, 提升我县矿泉水行业形象;对在建的白头山天池矿泉水项目,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把项目服务好, 力争尽快建成投产, 并扶持壮大, 发挥带动效应。促进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五) 实施品牌战略

3.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三

兴山县地处三峡库区,由于三峡移民及长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全县畜牧业产业结构正进行大调整。立足县情,确立山羊产业,着眼未来。科学规划,对如何做大做强山羊产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立足县情,挖掘资源潜力。确立山羊产业

1.1兴山的气候、地理、地貌等自然资源适宜发展山羊产业

兴山县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热充足,环境十分有利于畜禽的繁衍生息;县内85%为山地,草地资源丰富,有草地版图面积9.33万hm2,可利用面积6.04万hm2,理论载畜量达188万个山羊单位。发展草食家畜特别是发展肉羊潜力巨大;土地结构大致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家园”,人均耕地少。这些都决定了在兴山适宜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如牛、羊、兔等;而“耗粮型”畜牧业。如猪、鸡等只能适度发展。

在草食畜牛、羊、兔中,牛适宜饲养在平地和较为平坦的山坡。而我县山坡的坡度较大,25°以上的山坡占60%以上。养兔的话,当达到一定养殖规模。疫病防治就很难控制。20世纪80年代末我县百万养兔就有过惨痛教训。而山羊是我县农民传统的养殖业。故发展草食畜,山羊是首选。

1.2具有发展山羊产业的品种优势、区域及政策优势

兴山县有宜昌白山羊、马头山羊等优良品种;还有引进的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肉用优良山羊品种。另有我县开展研究并推广的“波黄本”三元杂交羊,其适应性好,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比本地羊提高一倍以上。同时我县隶属长江防护林体系以及三峡库区。近些年提出合理利用山地,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程,并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这些均为优质草山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并能促进山羊产业的发展。

1.3具有产业化发展必备的生产价值和市场前景

我县养羊业几乎是纯天然放牧,采食的是天然的野草及人工牧草,所产羊肉是绿色无公害食品。同时羊肉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其蛋白质含量高于猪肉,脂肪含量低于猪肉,脂肪中含有挥发性脂肪酸。具有特殊风味。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牛肉和猪肉,胆固醇含量却低于其他肉类。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磷、铁等物质。铜和锌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肉类。肌纤维细嫩,易熟和消化,其内脏也是上好的食疗补品。羊肉的这些营养特点都满足了现代人对保健食品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对羊肉的需求量大增。从而引起羊肉价格逐年攀升,2007年已达到30元/kg。毛重也达到16元/kg。加上山羊生长速度快。饲料成本低,经科学饲养,4-6月龄体重可达30kg左右。日增重可达250-400g。每只羊可获利300多元,在整个家畜养殖的比较效益中山羊是最高的。山羊养殖理应成为山区且已成为山区农民创收的一个好途径。

2针对山羊产业,分析薄弱环节,为科学制定发展思路提供依据

为科学制定兴山县山羊产业的发展思路,县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认识并分析出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原种场、繁殖场、商品场等没有得到很好规划。尤其是原种场不能满足本县需要,加上人工授精技术还未得到推广和应用,因而给三元杂交肉羊的生产发展带来较大制约。

(2)对种草认识不够,激情不高,大面积的优质草场微乎其微。很多养殖户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养羊不需种草。种草也不需要好。即使种草。大多种在最差的田块,既不施肥也不从事其他田间管理作业,从而使鲜草产量低,质量差。

(3)饲料的加工、调制、处理等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这样不仅造成饲料的利用率低,浪费大,而且还使很多饲草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进而造成冬季缺草断粮现象。

(4)缺乏育肥技术,主要体现在不能按羊的饲养标准配制精料合理补饲。认为羊只需吃草,不需补饲精料,有的即使补饲精料,也因精料的原料单一,不能满足羊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造成羊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差。

(5)疾病的防治不到位。对羊的疾病缺乏了解以及科学的防疫观念,养殖户常是“无病不防,有病才治”。

(6)羊舍的建设不科学,不规范,需要进行改造。大多养羊户没有专门的羊舍,羊常是和猪、牛等混养在一起。有的即便有羊舍,也是仿照猪栏、牛舍建设的,不符合羊的生活习性。影响羊的生长发育。

(7)专业人才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

3着眼未来,科学规划,探讨做大做强山羊产业的有效途径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念做大做强山羊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求“随着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要及时把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种植业和加工业进一步发展”,明确了“积极发展牧区畜牧业,突出发展草食性、节粮型畜禽,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的方针,表明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湖北省三峡办课题组研究认为,根据《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库区实际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库区的发展重点之一是大力发展以草食动物养殖为特色的畜牧产业集群。其中在宜昌市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新建50万只山羊养殖基地。

兴山县十一五规划也提出: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把畜牧业培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的目标,建设年出栏10万只的优质肉羊基地。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畜牧部门主管。乡镇产业组主抓,2007年在全国动物疫病大发生的背景下。我县山羊生产仍保持较快的增长。山羊出栏72469只。比上年增长14.5%,山羊存栏48103只,全县发展出栏山羊100只以上的有70户。50只以上的有210户,“3251”模式户250户。随着我县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的逐步实施。将使我县养羊业保持更旺盛的生产势头。为加速兴山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代。稳固兴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县正朝着年出栏30万只的肉羊生产基地县努力奋斗。

3.2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建立科学的良种繁育体系

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前提下,做好县内养羊小区规划。种羊场、繁殖场、商品场布局,各人工授精站的建立等,建立科学的良种繁育体系。2007年县畜牧局为着力抓好品种改良工作。共投入26万元,上四川及湖北当阳等地,为农户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150只,宜昌白山羊母羊1100只,使全县肉羊的品种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为加大工作力度,兴山县畜牧局正在着手山羊良种繁育场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建成达到正常生产年后,将年出售波尔种羊350只。商品肉羊250只,年人工授精l万头次。同

时,计划在我县建成年出栏30万只“波黄本”三元杂交肉羊基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县山羊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3人工种草,还林间草,为山羊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兴山县是三峡库区县之一,草地是我县农业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县将有较好的草地被淹没;同时。我县大多疏林、灌丛草场由于砍伐和开荒耕种,植被退化:还有部分草场由于放牧过度造成植被退化。目前,全县已有0.67万hm2草地正在重新整治。有1.33万hm2 25°以上坡耕地正在停耕还林还草。我县实施的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将逐步在古夫、高阳、黄粮、榛子4个乡镇建设人工草地0.13万hm2、改良草地0.27万hm2。并建立起草地监理监测体系。以上措施将恢复和提高我县草地植被水土保持能力,提高草地饲草品质和产量。增加出栏20万只羊、5000头牛,年增加产值1550万元,利润697.5万元。

从政府、畜牧部门到养羊户,都意识到“发展养羊业,草业要先行”,养羊户种草的热情正在逐年提高。政府为鼓励农民种草。大力推行“草当粮种、羊当猪养”,并对人工种草、还林间草者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3.4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推广山羊养殖实用新技术

为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提高农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县畜牧局制定了普及养殖技术,强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质量的工作方案。一是抓好养殖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养殖大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2007年县畜牧局组织高级畜牧师杨顺成、邹大荣等专家到全县8个乡镇,竹园河村、滩坪村等18个村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参训人员达1800多人次;先后6次组织黄家堑村、滩坪村等10个村的250多户养羊户,到黄粮仁圣村参观学习种草养羊、羊栏改造技术。二是化化畜牧技术服务质量。确保基层养殖户随时有难有人解。县畜牧局将畜牧专家、兽医专家及局业务办公室的电话公布于众,以方便农户联系。2007年防疫站站长张天习、兽医专家王同明、畜牧专家甘良本等技术干部常年在农户间服务,不顾节假日,为农户上门会诊疑难杂症350多起。教老百姓建栏、引种、饲养到管理的全程技术指导服务达480多次,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咨询服务800多人次。很好地解决了养殖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农村广播、办农村科技专栏、编科普读本、专题讲座、开办短期培训班等形式。推广普及如三元杂交羊的繁育技术,饲料的加工、调制、青贮、氨化技术,饲料配方育肥技术,科学种草技术。羊舍的建造及改造技术,疫病的防治技术等,改变养殖户传统的饲养方式。为使这些实用技术惠及每个养殖户,2007年组织科技下乡14场次,发放技术资料45000多份。

3.5加强畜牧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畜牧专业队伍

当前基层畜牧兽医站畜牧工作人员缺乏,且工作的重点侧重于兽医,能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管理的人员尤为缺乏。在我县大力发展山羊养殖的背景下,加强对畜牧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一是对现有畜牧兽医队伍的养殖培训,可通过听专家讲座、参观优秀养殖场、深入实践开展工作等方式来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通过选送专业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学习先进技术。三是为解决我县畜牧人员青黄不接、后继缺人的现象,县畜牧局出资,乡村推选有志优秀青年到县职教中心就读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择优录用。这种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已为我县培养稳得住、扎得了根的“永久牌”畜牧专业人员近100名。通过以上途径,将会大大优化畜牧业队伍的内部结构,提高畜牧业队伍的整体技术及服务水平。

4.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四

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锡林郭勒盟肉羊产业化进程

锡林郭勒盟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拥有17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本文根据锡盟地区发展畜牧业的自身优势,阐述了推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推进全盟肉羊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提出应注意采取保护性开发,兼顾”三生,,结合,“三效”统一的目标.

作 者:姚光明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发展计划局,内蒙古,正镶白旗,013800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TECH AND ECONOMY年,卷(期):“”(9)分类号:F366.3关键词:资源优势 锡林郭勒盟 肉羊产业化 区位优势

5.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五

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地勘经济地质春天来了,为地勘行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地勘经济带来了极好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摆正位置,发挥行业优势,真心实意地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要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主动出击,主动服务,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潮

中,地勘单位必将有所作为。

一、发挥地勘优势,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

温总理指出要把东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的保证是重要条件,而辽宁矿产资源经半个世纪以来的强力开采,资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事实。本溪是辽宁的重工业城市,曾号称煤铁之城,但近几年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危机十分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本溪地区成矿条件较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年初,八队认真贯彻落实局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八队生存发展的一项大事来抓,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机遇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只要善于捕捉商机,主动参与,总会有所收获。如何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建设,首先我们把自身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了解地方政府的大计方针,围绕发展大计方针而超前思考,超前行动,超前汇报,争取主动。摆正自已的位置,我们虽然有专业技术优势,但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要想找到用武之地,必须赢得政府的支持,主动到政府部门汇报,主动沟通,主动当好参谋,主动帮助他们分析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以诚相待,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在技术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地方政府真正把我们视为他们得力助手和朋友,并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谊。政府部门的信任和支持,不但使我们在地方有良好的声誉,而且对开拓市场大有益处。八队今年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后,不仅承揽了地方政府的地质勘查项目,而且其它地质项目照往年也大幅度增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本钢多年的冤家,今年终于打破了僵持局面,现已握手言和,重归于好。今年11月初,本钢将630万元的地质勘查项目交给了八队,而且表示今后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八队今年1至11月份共签订合同35份,完成产值166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62。其中工勘和地勘就完成产值1580万元,实现利润5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45。超过百万元的项目有4个,分别是铁矿勘查630万元和240万元、石灰石矿勘查170万元及大连桩基工程,地质灾害评估项目累计完成160万元。以上几个数字对于八队来说是历史以来最好水平,这得益于我们主动融入了地方经济建设。

因此,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让地方政府把你视为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当前乃至今后发展地勘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做好立项工作,在经营矿权上下功夫

地质工作的春天,为我们的地勘队伍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机遇是关系到地勘队伍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作为八队来讲,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抓好地质立项工作,从班子成员到全体职工要充分认识矿权的价值,矿权是地勘单位的重头资产,要切实有效地抓好运作,全力做好探矿权的登记工作。本溪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需求量又大,我们将集中精力,集中技术人员,认真研究资料,研究本溪地区的资源现状,切实抓好在省、市的立项工作。根据八队目前的经济现状,我们将投入部分资金,利用今冬明春的这段时间,组织技术人员到野外去,到实地去做前期踏勘工作,力争在立项上有所突破。二是在我们拥有的探矿权的项目上,认真做好地质工作,力争多出成果,一旦有了比较好的成果,根据我们的实际和国家政策情况,能自己开发的就开发,不适宜自己开发的或者自己开发在经济上有困难的,我们将采取引资合作或探矿权转让。八队在全局里是个小队伍,假如通过我们努力,能开发建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矿山,八队就能走上致富之路。三是创新市场观念,大胆探索参与到市外、省外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路子,努力在这一领域寻求新突破。在适当时候,八队也将走出去,到西部去进行地质勘查工作。

本溪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每年都发生多起地质灾害,八队在全力做好资源立项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本溪地区地质灾害的研究,把地质灾害的治理摆上重要日程,在今年完成160万元产值的基础上,明年力争再有新突破。

三、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经营模式,努力促进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

6.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六

《 人民日报 》(2009年05月27日02 版)

新华社青岛5月26日电(记者王志、王敏)全国推广山东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经验现场会25—26日在青岛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推广山东发展农村邮政物流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邮政优势,积极服务“三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农村邮政物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03年以来,山东邮政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农资配送服务,形成了产品、标识、配货渠道、产品价格、服务标准、经营“六统一”的管理模式,“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经营模式,“政府+邮政”的监管模式,“农民受益+企业增效+邮政发展”的战略模式,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邮政企业发展壮大。

张德江充分肯定了山东邮政的做法和经验,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和邮政企业要充分认识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使邮政物流成为我国物流业的生力军和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要认真抓好《邮政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把支持邮政物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大力推进邮政基础网络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提高邮政物流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要进一步深化邮政改革,坚持普遍服务业务与快递物流等竞争性业务的分业经营、分账核算,坚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拓宽邮政物流领域,做大做强农村邮政物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增强邮政企业竞争力,为“三农”提供及时、安全、便捷、廉价的物流服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支持农村邮政物流发展,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加快发展。

7.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七

一、得荣县酿酒葡萄产业的探索和实践

得荣县地处川、滇、藏3省 (区) 结合部, 是甘孜州的南大门。辖4个片区工委、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 面积2 916km2, 总人口2.6万 (其中农业人口2.3万) , 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由于处在横断山脉中部, 境内山峦重叠, 峡谷深邃, 高山和极高山占幅员面积的96%以上, 平坝和水域不足4%, 年均降雨量仅324mm, 形成了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 是著名的西南干旱中心。我县独特的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有机质、昼夜温差特别有利于酿酒葡萄生长, 有利于产出独特、唯一的优质酿酒葡萄。

2006年4月以来, 得荣县子庚乡、曲雅贡乡被确定为州级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示范片。结合我县实际, 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 积极寻求特色农业发展路子, 县政府多次组织党政考察团到与我县气候、地理条件相似的云南德钦县、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深入考察调研, 发现种植酿酒葡萄是符合国际国内消费潮流, 有利于挖掘我县独特的气候资源, 有利于生产高端农特产品,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近年来, 我县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积极搭建招商平台, 全力引进酿酒葡萄企业

2007年5月, 云南太阳魂酒业有限公司在得荣县子庚乡瓦卡村金沙江边租赁村民土地50亩, 采取公司技术人员驻地管理, 当地群众务工形式试种酿酒葡萄———赤霞珠。2008年5月, 经子庚乡党委政府与云南德钦县生物创新办公室和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协商, 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 收购葡萄产品, 在瓦卡村、阿称村群众自愿的形式种植酿酒葡萄250亩。2009年12月, 云南太阳魂酒业有限公司两次来我县因都坝考察, 提出采取“订单农业”, 规划在今后3年内, 以因都坝为中心, 在我县沿金沙江江岸的各乡 (镇) , 建设酿酒葡萄基地2 000亩。目前, 云南太阳魂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立四川省得荣县太阳谷酒业有限公司, 并与我县签订《得荣县酿酒葡萄种苗供应协议》, 公司以1.5元/株的成本价向我县葡萄种植农户提供优质种苗, 以3.5元/kg的保护价收购酿酒葡萄。同时, 县政府研究出台招商优惠政策, 在松麦镇曲雅村郎安同征用土地107亩, 供公司建设葡萄酒庄和酿酒葡萄育苗、种植示范基地。该公司2009年、2010年用我县瓦卡村生产的酿酒葡萄, 以翁甲酒堡的名义, 试产出“翁甲”牌系列高档葡萄酒。我县葡萄基地不断扩大, 仅2011年上半年, 公司就在我县培育优质葡萄种苗50万株, 计划发展葡萄1 200亩, 其中上半年600亩, 下半年600亩。截止目前, 我县已建设酿酒葡萄基地1 250亩。2010年3月以来, 我们积极衔接协调世界最大的干邑酒生产商———法国酩悦轩尼诗公司来我县投资考察。经过公司1年多的多次考察论证, 目前该公司已经确定在我县白松乡白松、门扎等村建设起泡香槟葡萄酒基地, 同时规划在奔都乡等地建设干红葡萄酒基地。

2. 科学编制酿酒葡萄产业发展规划, 努力争取省州项目支持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 争取项目, 找准我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定位, 我们组织专门力量, 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了《甘孜州得荣县万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规划书》和《得荣县酿酒葡萄基地项目建议书》, 提出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规划建设1.5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 打造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为主体, 融观光、休闲、会展及藏民族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产业园是融生态整治、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我县积极与州农业局、省农业厅汇报, 求得了支持。目前, 省、州相关部门已将我县酿酒葡萄产业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 也认同了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为我们继续争取项目奠定了工作基础。

3. 引导发展专合组织, 进一步发挥专合组织对农牧民示范、服务作用

大规模、规范化种植酿酒葡萄, 生产成本高, 技术难度大, 仅仅依靠农业部门和葡萄企业的技术力量远远不够, 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狠抓本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的扶持和发展。农业部门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放录象带等方式, 指导葡萄技术服务队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根据酿酒葡萄生长特点把握好关键时期施肥、抹芽、封尖、修剪、防治病虫害、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技术, 确保了酿酒葡萄生产管理技术落实到位。2009年以来, 我县农牧和科技局通过加强对得荣县子庚乡金太阳农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逐步推广“葡萄//独蒜/花生”的高效农业立体种植模式, 在酿酒葡萄基地进行合理间套种矮秆经济作物 (如花生、独蒜) , 既不受影响葡萄生长发育, 又可增加盛产前果园经济收益。经测算, 示范基地平均亩增收4 000余元,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

近年来, 我县先后投入资金25万元, 成立葡萄种植专业技术服务队2个, 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个, 辐射带动农户380余户。通过扶持葡萄技术服务队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增强种植户自觉参与葡萄生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基地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农牧民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结合我县实际, 提出未来葡萄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1. 得荣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总的思路

建立1.55万亩酿酒葡萄示范基地, 建设酿酒葡萄种植研发和培训基地, 建成葡萄酒原料生产基地, 建成环保型、生态型和绿色干红葡萄酒、冰葡萄酒生产基地以及国内外著名的以葡萄酒庄为主的酒业观光旅游生态园。带动区域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实现区域农业增效、当地农民增收。

2. 围绕这一目标, 提出了一些有效推进措施

(1)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努力争取政策支持酿酒葡萄的市场前景很广阔, 得荣有发展酿酒葡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外资企业主动入驻投资建设酿酒葡萄基地和中央、省、州的政策支持, 特别是2010年6月11日四川省农业厅任厅长在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和《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的通知》甘办发[2011]94号文件, 为我县发展酿酒葡萄提供的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好这次研讨会的各项工作部署, 进一步坚定信心, 广泛发动群众, 抓好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酿酒葡萄基地, 支持葡萄企业发展, 推动葡萄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 创新扶持政策, 将解决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围绕扩大种植基地, 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扶持政策, 进一步激发农民种植葡萄和企业投入加工的积极性。一是对在规划区域内新种植葡萄的农户, 第一年由县政府或农业部门通过集中采购, 向农户提供优质苗木, 第二年发放部分架材, 总补助金额达到每亩500元以上。二是对葡萄产业龙头企业, 县财政贴息贷款、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将重点倾斜扶持, 金融机构要全力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对葡萄专业合作组织, 要加强引导, 大力帮扶。年销售葡萄500t以上的省、州级示范性葡萄专业合作社, 金融、财政等部门将在信贷、资金补助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同时, 我县将成立葡萄发展基金, 按“财政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民投一点”的原则, 形成酿酒葡萄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

(3) 完善技术体系, 将解决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加快推进酿酒葡萄产业发展, 建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一是将建立专门技术机构和网络。要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甘孜州农业局、四川得荣县太阳谷酒业有限公司和得荣县农技土肥站等建立酿酒葡萄技术培训中心。进一步健全乡村两级技术服务网络, 确保满足葡萄种植户的技术服务需求。二是将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将加强葡萄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尽快制定和修订葡萄标准化、绿色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标准确定后必须严格执行, 要加强产品检测, 在主产区建立质量安全监测点, 全程监测果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 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 提高葡萄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开展相关系列质量体系认证, 提高产品知名度, 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将搞好种植户培训。要利用各种培训资源, 不定期聘请葡萄栽培、植保等方面的专家, 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 确保葡萄种植户学到适用技术, 促进葡萄产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四是将选派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培训。酿酒葡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生产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等, 但得荣县从事葡萄产业发展人数上还远远不足, 人才更是不足。结合我县实际, 将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到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葡萄种植和管理技术。

(4) 培强酿酒葡萄企业, 解决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市场问题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葡萄的市场销路也是农民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了稳定的销路, 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就会迸发出来。龙头企业建设是解决市场问题的抓手。为此, 我县将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抓招商。我县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用地、减税、免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葡萄加工企业, 特别是争取吸引法国酩悦轩尼诗公司落户我县, 进一步增强葡萄产品的加工消化能力,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狠抓链条。完善“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农户和企业间形成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 给葡萄种植农户吃上“定心丸”, 企业负责苗木、技术指导和葡萄回收, 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 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三是重抓销售。酿酒葡萄销售的关键是要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切实提高加工能力。我县把发展和引进葡萄酿造企业作为解决葡萄销售问题的重点, 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四是将抓存量。培优扶强现有的龙头企业, 进一步提高产业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四川得荣县太阳谷酒业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高档葡萄酒, 确保2012年底前建成投产。着力引进法国酩悦轩尼诗公司进驻我县。

(5) 强化重大灾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控能力, 有效控制灾害损失将增加防控设施, 改善防控条件, 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加强乡村植保机防队建设, 落实统防统治, 实现对重大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加强政府对农业灾害保险的支持力度, 将每年的推广面积都纳入农业灾害保险范围, 增强农户抵御自救灾害的能力, 使酿酒葡萄产业生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8.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八

高县羊田乡乡长肖越书

近年来,高县羊田乡紧紧围绕“打造产业羊田生态羊田和谐羊田”的战略目标,组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茶叶、粉条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现已建成良种茶园12000亩,茶叶年产值达3000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可超过4500元;种植优质红薯8000亩,年生产粉条200万公斤,实现产值1200万元。茶叶、粉条的产值占全乡农业产值的70%以上已成为乡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一、科学规划布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

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基地,是建设优势产业带的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1.5万亩优质生态茶叶基地和2万亩优质红薯基地建设规划。一是加强优质生态茶叶基地建设。要大力改造老茶园,发展新茶园。重点选择在华丰、中心、光辉、前哨、羊田等村新建2000亩优质茶园,改造2000亩老茶叶。规划到2010年,茶园面积稳定在15000亩以上,茶叶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要加强茶苗繁育母本园和优质良种苗圃建设,到2010年,建成2000亩母本园和500亩苗圃,年产茶苗1亿株以上,产值600万元以上。二是加强优质红薯基地建设。以大坪、合理为中心,辐射周边,建设2万亩优质红薯基地,年产红薯5000万公斤以上。

二、坚持多措并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于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具有特别重要的关键作用。一是要“引、联、建、扶”多措并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力争引进3户以上茶叶、粉条企业落户羊田或建生产车间;鼓励创业办厂,力争新建3户以上茶叶、粉条加工企业,新发展10户以上手工加工作坊;扶持现有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到2010年,力争年生产加工名茶4万公斤以上,年生产加工优质粉

条500万公斤以上,通过上规模、上档次、上批量,增强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二是要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高龙头企业的深加工能力,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三是要引导企业培育品牌开拓市场。要坚持走“名牌”战略,提升产品的档次,重视品质的宣传,积极参与各种质量评比认定、新产品展销等活动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高龙头企业的营销能力,建立健全销售体系,多层次、多渠道搞好产品流通,开拓自己的稳定市场。

三、依托科技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一是大力引进新品种。引进乌牛早、平阳特早、安吉白茶等茶叶先进品种,对一批低产、低质效的老化茶园进行品种换代和改进,提高名优茶所占比例,到2010年,茶叶良种化率达95%以上;引进推广紫色薯等优质红薯新品种,到2010年,红薯优质良种化率达到80%以上。二是大力推行新技术。茶叶产业上,要以通过验收省级农业(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乡为契机,严格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大力推广有机茶园培育技术、无公害生产、无性系茶叶繁苗、标准化制作技术,名优茶机制技术、应用“茶果间作”立体开发技术、生物综合治理生产技术、无公害复合生态茶园技术、名优茶冷藏保鲜技术等,不断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水平。到2010年,茶叶鲜叶单产要提高到200公斤以上,建成“茶套梨”和“茶林(桂花、茶花)”间作立体经济园5000 亩,立体茶园的亩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粉条产业上,要突出羊田粉条传统手工特色,保证独特品味,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除必须的传统手工工艺外的工序,都应采用现代机制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实现规模产量;要制定羊田粉条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

四、创新经营模式,提升优势产业带建设的组织化程度。

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的助推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基地为基础,形成农、工、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以缓解农户小规模生产和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矛盾,构建增产、增效的创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一是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茶叶产业发展。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公平交易、二次返利”等原则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坚持“对内服务,对外盈利”的方针,统一组织采购、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收购、销售生产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坚持扶持生产,保护农民利益,进一步完善“二次利润返还”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合同契约关系,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使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二是优化“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粉条产业发展。要健全完善粉条协会功能作用和运作机制,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制定规范羊田粉条质量标准,强化行业自律;粉条协会牵头申办产品QS、ISO9000和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牵头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牵头组织物资供应、信息服务、技术培训;要协调粉条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方式,将分散粉条加工农户组织起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提供优势产业带建设的良好环境

9.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柞蚕产业发展 篇九

1 我市柞蚕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

柞蚕是人类驯养的经济类昆虫, 因喜食柞树叶 (俗称青杠叶) 而得名, 由于放养在山野, 故又称野蚕或天蚕、山蚕, 茧可缫丝, 主要用于制造柞丝和柞绸。柞蚕原产于中国, 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现日本、印度、朝鲜等国有少量柞蚕, 仅限于科研运用。中国柞蚕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在我国除辽宁、河南、黑龙江等省养殖外, 在四川仅通江县陈河柞蚕种场放养柞蚕, 对柞蚕品种进行继代繁育, 也是我省唯一的柞蚕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单位。

1.1 资源现状

1.1.1 柞林资源丰富。

全市有柞林66666.7hm2 (通江县40000hm2、南江县20000hm2, 巴州区近13333.33hm2) , 通江县目前可直接放养的柞林有6666.7hm2, 主要集中在陈河乡, 巴州区有近8000hm2, 主要集中在寺岭、梓潼、柳岗、凌云等乡镇。柞林品种主要为麻栎、榆栎等, 另少有丛生蒙古栎, 柞树叶富含水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等成份, 柞蚕喜食。柞树叶富含水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等成分, 柞蚕喜食。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层肥沃, 柞林地较低, 既适宜柞林的生长, 又适宜柞蚕的生长。柞蚕生产是现有柞林的再利用, 不与农业多种经济作物争地、争资源, 不需人工的大规模栽植培育, 且柞蚕生产劳动力需要小, 柞农经济效益可观 (以2hm2柞林为例, 1个劳动力季收入可达1.2~1.5万元) 。柞树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耐砍伐、生长速度快、管理易于接受等特点。修剪的柞树枝条, 还是银耳等食用菌生产的上等原材料。柞木可烧制杠炭, 柞树皮去外层粗皮, 晒干或煅灰可成中药, 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收敛止泻之功效。

1.1.2 柞蚕种质资源优良。

通江县柞蚕种场成立于1958年, 从事保种、选育工作已58年, 是我省确定的唯一的柞蚕遗传资源保护单位, 主要从事柞蚕品种资源继代繁育、提纯复壮, 形成一套成熟的制种、检验、放养的良繁技术体系, 有防病、防鸟、防害的配套设备和先进经验。种场的柞蚕品种保育工作和柞蚕品种质量多次得到四川省农业厅、省蚕业管理总站、西南大学、河南省、辽宁省农业厅等有关单位的领导、柞蚕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为全市发展柞蚕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服务保障。

50年代末, 四川省曾规划大邑、通江等县发展柞蚕, 通江县因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柞林资源丰富、繁育的柞蚕品质优良, 而成为全省唯一的柞蚕繁育饲养基地。近年来, 通江柞蚕种场一直从事柞蚕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继代繁育工作。现培育的川06、川08、通江、河33、辽2、秋2等6个优良柞蚕品种, 具有单产高 (0.5kg蚕卵产茧3万粒以上) , 微粒子病率低 (母种为0, 原种为2‰以下) , 抗病力强 (发病率低于1%) , 健蛹率高 (98%以上) , 蛹体大 (单粒平均8.5g, 最大为11g以上) , 茧层厚 (单粒2g以上) , 一化二放等优势特点, 在国内乃至世界都位居前列, 属稀有珍贵的柞蚕品种资源, 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 种茧远销河南、辽宁等柞蚕区, 深受蚕农喜爱。

1.1.3 自然资源优势。

我市地处川西北,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雨量适中, 昼夜温差大, 特别是春季气温回升快, 柞树开叶早, 叶质好, 在4月10日前后就可出蚕放养, 5月底至6月初结茧, 6月中旬蚕茧就可上市出售。整个蚕期日光照时数均在14h以下, 12h以上, 平均气温4月份16℃、5月份22℃、6月份27℃左右, 尤其是在蚕儿吐丝、化蛹期间白天温度均超过27℃。特殊的气候条件, 使我市柞蚕能一化二放即一年只羽化一次, 一年可春、夏放养养两季蚕, 成为全国唯一而又典型的一化二放柞蚕产区。柞蚕茧不仅上市早, 可自然保存9个月以上, 可供常年取用。而且饲养柞蚕, 不占用耕地, 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 投入少, 风险小, 产出率高, 属典型的短、平、快项目。一化性柞蚕, 从出蚕饲养到结茧出售, 一般50多天时间, 一个农民2hm2柞林一季养0.5kg蚕种, 只投入300元蚕种钱, 可收蚕茧175kg左右, 蚕茧按现在的市场价格72元/kg, 可收入1.26万元, 两季可收入2.5万元, 投入、产出比达到1∶40以上。而且饲养柞蚕又可与食用菌和天麻药材生产紧密结合, 良性循环。即每年养蚕修剪下来的柞树枝叶是生产食用菌和天麻的最好原料, 可达到1kg料生产1kg菇 (鲜香菇) 或1kg料生产0.07kg天麻的比例, 667m2坡效益可比蚕茧效益增加5倍以上, 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全市现有柞蚕坡66666.7hm2, 有通江县、巴州区、南江县多个乡镇可从事柞蚕生产。年可放养柞蚕种5000~6000kg, 年产茧量一直稳定在3000t左右, 蚕茧销售收入达2亿元, 可就地转移劳动力2万人, 同时可延长产业链, 带动种植银耳、木耳、食用菌、中药材等等, 产值可观, 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新路, 实现年柞蚕总产值6亿元。

1.2 发展前景

1.2.1 市场状况。

现保育的川06、川08、通江、辽2、秋2、河33等6个品种, 具有一化二放, 微粒子病率低, 抗逆、抗病力强, 健蛹率高, 全茧量、茧层率、出丝率高等特点。柞蚕茧市场价120粒/kg售价72元, 柞蚕蛹70~75元/kg, 柞蚕丝75~80万元/t, 产品供不应求, 远销日本、印度、韩国等。

1.2.2 柞蚕资源开发潜力大。

柞蚕是一个产业链条较长的产业, 是中国的特色产业之一, 是部分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其副产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柞蚕、蛹、蛾、卵在食品加工业、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作用十分突出。

柞蚕丝具有强力大, 耐酸碱、耐热、绝缘、通气、吸湿等特点, 可生产降落伞、防弹背心、高级绝缘布。柞丝绸具有坚韧强牢、轻柔薄软、色泽柔和、优美绚丽、穿着舒适等优点, 市场声誉极高, 很受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喜爱, 畅销世界。

柞蚕蛹富含高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 高于猪、牛、羊、鸡蛋等, 柞蚕蛹提取的免疫活性物质可治疗乙型肝炎, 治愈率达90%, 并有强抗癌作用。蛹内富含核酸、保幼激素、抗菌肽, 对治疗糖尿病、癫痫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方面极具疗效。

柞蚕蛾富含蛋白质和脂肪, 特别是雄蛾食用可以补肝益肾, 强精健体, 药用可有效治疗阳痿、白浊、尿血、溃疡等病症, 以雄蚕蛾为主要原料, 加入通过浸蒸的红景天、人参、黄花、枸杞子、伏苓、蜂蜜等天然原料提取液, 经科学调配、贮存、冷冻生产工艺而制成柞蚕雄蛾酒, 产品具有抗疲劳、免疫调节功能。

一化性柞蚕茧丝质量好, 解舒率和出丝率高, 生丝光泽好, 拉力强, 无静电反应, 被荣为“纤维皇后”, 柞蚕绸以其挺韧强牢、轻柔薄软、珠光宝泽、幽雅含蓄、吸湿透气、冬暖夏凉、抗紫外线、穿着舒适护肤等特点, 而驰名全国和世界各地, 在国际市场上素有“王牌”货之称, 享有崇高声誉, 畅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1.2.3 综合效益。

我市66666.7hm2柞林坡, 是很好的绿色植被。柞树耐旱耐瘠耐寒, 根系发达, 生长旺盛, 适应性广, 再生能力强, 具有防风固沙, 减少土壤冲刷, 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增加降水量, 调节小气候等生态作用。柞蚕业除了茧、丝、绸、毯等取得较好效益外, 它的挖潜增效综合利用的效益也是可观的。蚕坡养蚕轮伐, 粉碎后提供生产香菇原料。

1.2.4 发展方向。

一是由茧丝常规加工向食蛹市场调整。二是中欧、西欧、中东、北美等国家进口柞蚕丝, 使丝价急剧上升, 柞蚕茧价格大大超越了桑蚕茧, 这为柞蚕生产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 国内对柞蚕资源的利用已经扩展到医药、保健、食品、生物防治、化工、美容等诸多领域。如蚕蛾酒、延生护宝液、肾肝宁、蛾苓丸、九如肝泰、虫蛹草和赤眼蜂培育等, 都需要大量的柞蚕原材料。四是当今世界人们从生态环保需要出发, 纺织用品和衣着服饰重返大自然, 选用天然纤维, 丝绸的优越性能, 无疑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态。因此, 柞丝绸的出口量有望不断扩大, 内销量也会逐年增长。这就给我市的柞蚕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广阔前景。

2 对柞蚕生产的思考与建议

我市柞蚕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 怎样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 让农民靠山吃山寻找致富路, 真正把柞蚕生产建设成支柱产业, 不失时机地作好以下关键性工作。

2.1 以柞蚕品种资源保护为抓手, 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

围绕切实做好通江柞蚕种场育种保种工作, 一是加强柞林坡基地建设, 对稀、疏、荒柞坡进行点橡补墩, 同时采取“三五整形、一次定型”修剪法, 扩大树冠, 提高叶质和叶量;二是应用小蚕保护育技术。为减少小蚕放养损失, 试点推行种场和周边养殖群众主动搭建小蚕保护育大棚;三是积极引进推广柞蚕新品种, 引进“豫大1号”和“河33”品种对比饲养, 开展试验、示范, 探索适宜本地放养的一化性大茧型蛹丝兼用对路新品种;四是增加养蚕的技术和物资投入。聘请省蚕业科研所、西南农业大学、河南省蚕科院柞蚕业专家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小蚕保护育、柞蚕病虫害防治、柞蚕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等技术培训, 发放技术资料, 向柞蚕养殖示范户免费发放小蚕保护育大棚专用塑料布、遮阳网、干湿计、消毒药品、石灰等。

2.2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建好柞蚕原蚕基地

2.2.1 抓好柞坡的资源管理。

柞坡基地建设, 要保护和开发结合,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 治理水土和经济林、用材林建设结合, 扶贫开发和旅游开发结合。

2.2.2 更新复壮。

点橡补墩, 柞树修剪, 去杂复壮, 巩固提高老蚕坡;坡坡联结, 村组联片, 退杂还柞, 开发新蚕坡, 逐步形成规模优势。

2.2.3 下大气力建设好优质柞坡示范基地, 搞出样板。

巴州区和通江蚕种场联姻已着手秋季在寺岭乡贺家河村试点, 依托蚕种场建成该场的原蚕生产基地 (或分场) 。通过3-5年努力, 到2019年开发柞林3333.33hm2, 培育500户养殖大户, 柞蚕茧收入可达2000万元以上, 柞树下种植茯芩, 柞树枝粉碎袋装种植银耳、木耳, 综合产值可轻松过亿元。

2.3 以市场为导向, 培育龙头企业, 带动产业发展

围绕资源办企业, 资源有出路, 围绕基地办企业, 企业有靠山。“龙头兴则企业旺”。要使柞蚕产业化, 必须兴办、培育一批有强大辐射、带动力的经营加工型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应坚持带动面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 对蚕农的凝聚力及联结力强。要吸引国内外企业家来我市办企业, 进行综合开发。

2.4 以效益为核心, 强化服务, 稳步推进

柞蚕产业要发展, 多元化服务是关键。通过多方帮助、支持, 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环境。

2.4.1 政策服务。

柞蚕产业化建设, 要有一系列政策规定作保证。如蚕坡的延包、转包及稳定承包的政策, 良种繁育的补助、奖励政策, 蚕茧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 保护管理蚕坡的政策等。

2.4.2科技服务。

在发展知识经济中, 科技是先导。抓科技服务, 提高柞蚕产业水平。首先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组织, 制订科技培训、推广和普及规划;其次, 鼓励科技人员搞科技承包;其三, 搞不同形式的科技试验示范点;其四, 利用科技咨询、印发科技资料、电视广播讲座、送科技下乡等形式, 搞好科技服务。

2.4.3 资金投入服务。

10.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十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一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步发展壮大的。自改革开放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歌厅、舞会等营业场所从无到有, 音乐磁带、录像带等文化产品逐步普及, 不仅使居民的文化生活开始丰富, 构成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典型记忆, 更初步构建和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产业。自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 文化管理、经营、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文化产业规模迅猛扩大。而在2000年我国“十五”规划出台后,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及主要措施等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得以明确。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文化产业逐步走向世界, 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之中。

发展至今, 我国文化产业于近年来正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 按照同口径和现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16.5%, 比2008年增长136.8%。2012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与GDP的比值为3.48%, 按同口径计算, 比去年提高0.2%;文化产业对2012年的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盗版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仍显不足, 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盗版产品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对部分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 文化管理体制仍有不足。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目前已经进入了深层次改革阶段, 但总体上看, 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显僵化, 部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 仍存在重复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对部分行业发展的束缚较多, 制约了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市场自由竞争的氛围不强, 行政垄断仍在个别行业中存在;部分优良的文化资源、文化资产集中于国有文化企业中, 导致部分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无法充分发挥潜力。

(三) 文化市场亟待发展规范。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尚不够发达, 文化要素的市场发展更为滞后, 尤其以资金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中介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问题最为突出,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流通受到了严重阻碍, 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 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仍显粗放, 由于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大量文化产品缺乏原创性, 同时不少产品内容较为庸俗, 文艺价值不高, 在产品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片面强调技术手段和广告宣传, 只追求关注度, 甚至以一些低俗的手段创造噱头, 忽视了产品内容的质量和产品的社会效益。

(五) 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多数文化企业属于小微企业, 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偏弱, 产品开发、行销和运营的资金缺乏, 需要获得融资以支持企业发展。但文化企业的拥有的多是无形资产, 估值困难, 风险较大, 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要求的标准较高, 程序复杂, 导致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 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具有不少优势:

(一) 经济发展迅速, 市场体系和法治环境不断完善。

(二) 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具有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丰富文化。音乐、影视、文学、旅游等文化产业都可以在国内找到极为充足的题材与资源。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从改革开放至今, 国内市场对文化产品, 尤其是优秀的文化产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同时, 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也提高了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 也促进了公众对正版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支持意识。

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 加强法律保障。在现代经济体系中, 任何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目前在我国还缺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的基本法律, 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明确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同时, 法律要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依靠执法部门切实有效地执行各法律规定。需要加大对文化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 对文化市场的乱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尤其是真正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保护文化产品创作者的合法利益。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需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鼓励民营资本更多的进入文化产业, 给予小微文化企业税收优惠, 发展运用企业无形资产的抵质押融资产品, 为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和融资保障。

(三) 充分发挥文化优势。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 文化企业应当深入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 使文化产品真正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追求文化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产品的社会效益。

(四) 利用多样化的传播销售途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和居民的生活方式的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和改变, 也直接影响着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发展的方式和路径。在运用互联网等信息途径推广和销售产品的同时, 应当注重开发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品, 创新发展真正契合信息技术产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 另辟蹊径的为文化产业发展找到新的市场与增长点。

注释

11.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十一

一、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市情,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查字典范文网要求,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发展模式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切实做到不仅要经济增长,还要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讲求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其逐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物资源南北兼有,极为丰富,林业资源居全省之首,森林覆盖率为西部第二,是阻挡风沙南下和西南酸雨北上的重要屏障,被专家称为调节西部空气、气候的重要“肺叶”。××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总量219.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因此,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迫切需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要求。××有“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略勉宁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近年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绿色产业、生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为突破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但工业发展既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更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绿色产业、烟酒食品等产业。通过整合资源,优选扶持耗能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关联度强的产业化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特别是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其成为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二、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产业集聚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结合××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突出“循环”和“集聚”两大主题,以产业链为主线,以资源的高效、集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飞地经济为途径,促进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油气石化、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等八大产业,“一个中心、一个辐射区”的产业布局,整合提升现有产业结构,引导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建成“六基地一中心”,即:以航空、数控机床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钢铁、锌冶炼为主体的冶金有色产业基地,以二氧化硅、石膏等为主的本文来源:查字典范文网

fanwen.chazidian.com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天然气为主的油气石化产业基地,以“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使集聚区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名片、企业发展的平台和工业经济强势发展的“航空母舰”。

上一篇:付款协议书格式下一篇:创业计划书:“唯一”西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