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其五,饮酒 其五陶渊明,饮酒 其五的意思,饮酒 其五赏析

2024-07-16

饮酒 其五,饮酒 其五陶渊明,饮酒 其五的意思,饮酒 其五赏析(共3篇)

1.饮酒 其五,饮酒 其五陶渊明,饮酒 其五的意思,饮酒 其五赏析 篇一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五)

在魏晋之前, 自然存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并不重要。例如, 《诗经》中的自然景物只是比兴的引子;《楚辞》则以自然景物为寄托的手段;汉赋中, 自然景色淹没于堆砌的辞藻里, 毫无生气。在这些古代经典里, 充溢着强烈的主体意识, 自然只是个陪衬。自然存在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中国古代诗人关注的对象, 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窒息的一段日子里, 诗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自然山水。他们把大量的情绪情感倾泻于山水之中, 于是就有了阮籍, 陶渊明, 谢灵运等直面山水的诗人。

在他们的诗中被诗人们唤醒的山水成为富含着自然信息, 独立于世俗社会的精神空间;诗人则以其人格, 性情, 思想理念构成了与之相对的, 充满人世情怀的另一个精神空间。这是近千年的诗歌史中所未曾出现的, 两个世界之间的靠拢, 交流乃至融合。同时这也是个渐进的过程, 其间留下了一条条富于个性, 充满苦难的精神痕迹。在这方面陶渊明和阮籍是两个不同的个案。他们以各不相同的自然观走向了自然存在, 并在他们的诗中留下了迥然不同的精神记录。下面我们以上述两首诗歌为例, 进行分析说明。

首先来看阮籍的《咏怀·夜中不能寐》。阮籍是魏正始时期的诗人。当时, 司马氏在与曹氏的斗争中获胜后,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 一面用刀, 一面用“名教”对士人阶层进行精神和生命的双重屠杀。在这样的社会中, 阮籍一方面只能靠不问世事来保全身家性命;但另一方面, 他却不忍苟活, 便以率真甚至狂怪的行为来对抗“名教”的虚伪。为此他饱受外冷内热的心灵之苦。《晋书》中记载, 他时常“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 则恸哭而返。”这首“咏怀”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白天用超然的冷眼旁观人世的阮籍, 夜晚却不能安枕, 于是抚琴抒怀。琴声里有孤独, 痛苦, 无奈与失望, 在无人的深夜, 他唤醒的是自然, 那琴声似乎要在其中寻找知音。但他的诗中, 自然世界却是冷漠的, 如同他有名的“青白眼”。“风”是凉的;帏账上镜子般明亮的“月”也同他保持着漠然的距离。“孤鸿”和“翔鸟”似乎是在响应他的琴声, 但它们的聒噪, 只不过是他凄凉的琴声的回音。阮籍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晚上所投射出的真实的情怀, 并没有在自然的空间里得到抒放和缓解, 最后, 像那没有着落的琴声一样, 阮籍和他的痛苦在周遭的世界转了一圈, 又回到了“坐起”之前的精神世界中, 变得愈加孤独和痛苦。

阮籍以及与之相似的谢灵运一样, 热切地扑向自然的怀抱, 但面对自然时, 却依然怀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把自然当做一个巨大的容器, 来承载自己所有的苦难, 却没有赋予这些物以生命的热力。所以, 诗中的自然是独立的, 同时, 也是冷漠的。所有的交流都是单向的, 最终, 这些声音只能在死寂的山水中变成单调的回声, 使痛苦变得更加痛苦, 孤独变得更加孤独。

陶渊明是晋末的诗人。这是一个较正始时期平和, 但同样没有希望的年代。门阀世族垄断了所有高官厚禄, 陶渊明这样的中小地主毫无出路。于是, 四十岁时他决定辞官, 永归田园。《饮酒》就写于这个时期。这首诗中, 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陶渊明这个主体和由南山, 飞鸟, 菊花组成的自然世界;以及它们之间进行着的丰富而深刻的对话。这一切来源于陶渊明关注自然的方式, 即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分子, 与之进行平等的, 两个主体间的对话。这是他“心远”的基础。“采菊”两句正是这一态度的具象化。在“见”的瞬间, 陶渊明与南山所代表的人与自然这两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交融于一体;南山所体现的自然万物自在与超然的本质, 此时与陶渊明在采菊中所表现的自在独立的人格, 旷达率性的人生观, 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相互吐纳, 相互映照。如同庄周梦蝶, 南山与陶渊明此刻已不辩你我, 物我两忘了。这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界”。

这种对话是充满生机和喜悦的。山中的雾霭, 暮归的飞鸟都因那个瞬间而变得祥和美妙, 成为他自在安适的精神体验的外化。这是两个世界的共鸣与合唱, 其中的真谛当然难以言传。诗的最后两句固然有些玄学味道, 但其中更多的还是那种真挚喜悦之情。

同阮籍相比, 陶渊明无疑是幸福的, 这来自于他生动的富于生命感的自然观。所以有人说, 陶渊明是六朝中在自救之途上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他借个体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一致而找到了使心灵世界保持张力平衡的方式。

在人与自然对话的历史发展中, 阮籍和陶渊明是两个重要的诗人。他们以不同的生命姿态走向自然, 表现出了不同的自然观——一个虽正视自然, 却视之为工具;一个则真正赋予自然以生命, 用对话的方式来观照自然。就个体来说其结果当然不同。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他们在对自然的观照中, 却获得了相同的结果: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 他们都自觉地扣醒了自然世界这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并从两个不同层面张扬了人的尊严。一个陶然而刚健;一个高贵而痛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的自觉” (鲁迅语) 。人与自然对话, 这条由阮籍, 陶渊明以及诸多魏晋六朝诗人所开创的道路, 其实可以一直延伸到六百年后的盛唐, 那里满纸淋漓山水, 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和由此营造起的盛唐气象, 与阮、陶等人的精神基奠不无关系。

摘要:山水诗在魏晋时期已经蔚为大观。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和阮籍的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 从中梳理出了在这个人与自然的对话过程中, 魏晋诗人所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陶然而刚健与高贵而痛苦。并认为这是盛唐山水诗的基础。

2.《饮酒》(其五)教学反思 篇二

1.因为在学习本课之前就已经让同学们背诵过了,所以在上课时会略了朗诵,特别是带入感情的朗诵。而且也没有详细的疏通诗歌内容。

2.设计的问题较深,没有合理的考虑学生能接受的程度,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陷入冥思苦想,而缺少了参与课题的热情。

3.由于学生学情方面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环节不流畅,出现生涩,停顿的状况。也加重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4.没有完整的板书,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供同学记录的笔记体系。

3.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三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有时候是爱喝点儿小酒,而且他们喝了酒之后诗兴大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比如我们前面所学到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又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再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学生还可以想到其他的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们在七年级学到的《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他也爱喝酒,喝了酒之后啊他还留下了以《饮酒》为题的一组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第五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品读诗文

(一)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五言古诗一般以二三划分)、读出情感(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心情愉悦,因而我们在读这首归隐之后所写的《饮酒》之时,应用一种舒缓的语速,轻快的语调,愉快的情感来读)。

1.学生自读。

2.全班朗读。

3.录音范读。

4.学生再度。

(二)二读:读通诗句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以及手上的翻译书,能理解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并能读懂诗文。

2.重要字词:结庐、人境、车马喧、尔、心远、悠然、山气、相与、辨。

3.诗歌翻译:

生活在闹市中,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境高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夕阳西落景更美,还有那飞鸟结伴儿归还。

这其中蕴含人生之真谛,只因物我两忘而不知如何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解题

读通诗文之后我们发现,这首诗除了题目是《饮酒》之外,诗歌的内容和酒木有什么大的关系吧?那作者为什么要以“饮酒”命题呢?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三读:领悟诗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的情景,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辞官归隐、自然之趣)

(四)四读:合作探究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

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2.你最喜欢这首诗的那一句呢?为什么?可以来和我们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赏读,提问两三个同学。

四、归纳诗歌主题。

明确: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课文小结

板书设计:

结庐——人境——无车马喧

心远——地偏——道理深刻

采菊——南山——景物恬淡、心情悠然

飞鸟——相与还——返朴归真

此中——有真意——忘言(主旨)

根据黑板的提示,你能背下整首诗吗?(全班背诵)

会背了之你会写能默吗?(叫几个学生上黑板默写他们所喜欢的诗句)

六、作业布置

上一篇:常识教研组“磨课”活动方案下一篇:帮妈妈洗脚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