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4-10-08

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精选16篇)

1.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一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小学,习作差一些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很难有内容具体、生动,说真话、抒真情,有童真童趣,有创意的习作。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不但能让学生走出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的困境,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将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别具一格。从中展示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开拓人们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

当然,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笔者以为,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作文才能创出新意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强烈的开放意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依据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大语文观的眼睛去观察、去想象、去品味课内语文教育资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大多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有许多好的构段、构篇方式,是学写习作很好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课文的读写因素,从具体的读写训练点进行练笔,做到读写结合,一举两得。例如:《东方之珠》一文,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总分结构,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种训练,为布局谋篇打好基础。又如:课文《第八次》中布鲁斯带领军队七战七败,在这种情况下,他偶尔发现了一只结网的蜘蛛也是在第八次才成功的,于是他深受启发,也要干第八次。这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布鲁斯看到的蜘蛛在第八次结网中失败了,他会怎么做?学生通过想象,突出主题。还如:教《掌声》一课,当我讲到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说完我随即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她那感人的一段描述下来。这种补空白的训练既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又更好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读写结合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仿写中,既能积累知识,又能深刻理解文章句段的意思,还能欣赏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大家写得高兴,想得奇妙,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二、体味生活,拓展观察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习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让学生充实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小能人”。叶圣陶老先生强调:“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溪流自然活泼不息,学生在习作中就不至于因无米下锅而断炊了。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无一不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日益繁难的环境问题,有些现象和问题人们至今还不得其解。教学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奇思妙想,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当然对其可行性并不作具体要求。如看到母亲河水被不断污染,大家心情很不好受,都想为母亲河出点力。针对这一情况,我除要求大家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母亲河。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一些保护母亲河的方法,大家积极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专吃垃圾废物的机器鱼,让它吃进垃圾,吐出鱼食。”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堵污草,只要有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这种草就会在那里旺盛地生长,直到把排污口堵得严严实实,不让污水流入河里。”还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长手的树,把这种树种到河边,当有人向河里倾倒垃圾时,它就会伸出手来,把它牢牢拉住。”大家各抒己见,谈得非常热烈。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以《保护母亲河畅想》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创编童话,释放想象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作文教学也一样,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想象的环境。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勤于思、善于想、敢于闯。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勇于竞争。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写作。

如:我在教学生续写作文《狐狸和乌鸦》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展开想象,再各小组选派代表戴头饰上前表演。“演员们”都纷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抓住狐狸和乌鸦的不同神态、语言、动作,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逐渐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道理。最后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任凭学生自由翱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文方式之一。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创设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很明显,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生动、真实、感人。如:我在教完《第一朵杏花》这篇文章后,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表演“购物讲价”的活动,学生们有的做顾客,有的做营业员,相互讨价还价,表演得栩栩如生。这样的练习形式,学生们喜闻乐见,也顺从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适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从而达到了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环境,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创意”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诚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源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使学生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境界。从实际出发,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定能发现更多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二

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挥创造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成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谐相处,营造出宽松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教师还要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创新活动。

(2)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一堂课中,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巧妙创设学习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学技巧、教学手段的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1.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这些内容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态度的变化及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把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适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要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此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们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1.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给学生提供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起学生创作的火花。

2.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要有“见缝插针”的精神: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3.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发挥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课堂提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等方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全日制初中英语第三册LessonlO“Make ourworldmorebeautiful"为例,课文从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污染出发,围绕"how to make our worldmore beautiful?”这一主题,通过各种相关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的现状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参与教学活动,正文讲述前可以先让学生描述心中理想自然环境,然后学习课文,加深他们对地球现状的认识,再让他们运用课文知识点讨沦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how to make our world morebeautiful"这一主题,使他们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这种发散、学习、讨论、回归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善于营造问题气氛,创设学生思维的情景

学习气氛影响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果教师不善于创造问题情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受到相应的压制,这样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抓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这一主线,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其提出独特的见解,让他们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充分培养。如在学习"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课文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收集居住地周边环境的情况及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并让他们思考"how to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这一主题,有了问题的提出,就能营造良好问题气氛,这样学生会置身问题当中,他们既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又可以看别人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在这种不断思考、学习借鉴问题、总结等思维方式中,不断更新和改进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立足课文知识结构,精心编写教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凭空造出来的,是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出来的。要让学生找出保护环境的办法,他必须有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且这种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他能采取的办法就越完善。对生活垃圾污染,因大家都比较了解,参与性也比较广,但如对电池污染的危害性,他们回答就没那么完善了。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先让他们了解电池的原材料,了解这些原材料对人体和自然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性等等,如果他们了解不多,答不出所以,也就无法激起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了。

当然只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基础打不好,就算他再有生活经验,也无法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条件,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原始材料。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有知识基础。其次把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当中。最后采取“跳一跳,摘个桃”的方法,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通过整合,形成自己独立的东西,达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改变评价体系,采取正面的方式,激励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不断得到肯定、褒扬,对新知识求知强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学生求知欲,积极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作为老师遇到学生提出于课堂无关的想法,如不是刻意搞乱,不要给以轻易批评、训斥,我们应肯定他们的想法,同时婉转告知课后再深入讨论。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正面的评价时,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发展。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想法,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并最终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李鹰等,1993,9

[2]《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2009,10

[3]《新教材将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新教材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勒玉乐等,2002,7

4.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 篇四

作为一名教师,终身读书成了我的习惯,一次偶得,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讲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这是我读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内容。读后,我获得了不小的启示。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多么重要!在教学中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应勇于创新,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在这教育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对于创新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便要求处于这一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否则,就必定会被飞驰的时代所抛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充实自己,为将来的创新奠定海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不忘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求同思维为主,从众心理,群动行为,标准答案都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表现。这种思维模式心理学上称之为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固然有它的优点,但不能不看到它抑制人们创造性的一面。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集中思维相对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极为复杂,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常常是多种形式互相重叠交错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在学习诗句时: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例如:学习完一篇文章,让学生去评价,去写作,去联系生活,去感悟生活。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其次,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培养大胆而合理地怀疑。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

三.评价机制的“创新”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老师对学生评价有着导向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同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极积的一面,要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壤。老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身上, 这是一种偏见,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创造力的高低。成绩好的同学,基础知识学得扎实,有利于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但学习成绩不等于创造力,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潜在的发明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从小开始,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激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重视,也应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较小学生来讲更易带来创造性的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不断引导。教师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开发每个同学创造的天赋,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爱因斯但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作为教师,更加要注意保护好学生好奇和创新的“幼苗”,尤其是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因为他们更“脆弱”。

5.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五

摘要:初中历史教育的使命,在于向中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能力的形成及特点

(一)、求异思维的发展

求异思维有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思维。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应严格限定时间,有意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课外可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通过抢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2、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打开思路,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进程后,教师问:“为什么北美人民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学生从美英双方力量对比的史实中分析提炼,得出是“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性”的结论。

3、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揭示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史实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名词解释供学生练习。如:关于禁烟运动,教材用了大量篇幅叙述其背景、经过及意义。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才能作出言简意赅的解释。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新观点或丛新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教师须格外重视培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局内。然后启发学生:若你作为郑和去航海,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学生联系从前所学知识来思考。同学们个个自比郑和,兴趣很浓,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集合思维的发展

集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归纳、整理加工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发展集合思维的方法有:

1、纵横归纳法 即归纳整理出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其中纵向归纳是指依据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展线索,将散见在各章节的历史知识加以整理,以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横向归纳是指截取一个历史横断面,把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以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要点浓缩法 即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要点,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基础知识。历史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集合思维。如,秦末农民战争可以浓缩为八个字:赋役繁重,严刑苛法。许多教师的板书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学生应注意消化理解,逐步做到自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浓缩内容,提炼要点。

(三)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和要求,逻辑思维的训练,侧重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1、判断练习对形成某一历史概念有关的相似或相近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或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等是判断练习的主要题型。

2、推理练习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必然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结论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后决定、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来分析说明。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迁移思维的发展

迁移思维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影响。发展迁移思维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迁移知识的能力。

1、旧知识的迁移训练

迁移总是以已有知识为前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古今、中外、同时、同地史实的对照联系,启发学生联想,开展迁移思维,逐步掌握新知识。如,讲西欧封建制的确立时,可联系中国封建社会开端的历史,要求学生回答:中国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封建生产方式有何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指出: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西欧和中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西欧封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政治上形成层层受封的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是普遍建立庄园经济,基督教会是个大封建主。这样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就会加深对西欧封建制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2、邻科知识的迁移训练

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相关。凡是邻科已讲过的教材内容,教学中可以引渡、借用,以丰富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如,讲中国古代史,可以联系到许多成语典故的由来。讲希波战争,可以联系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渊源等。

3、其他知识的迁移训练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历史教学有关的知识,诸如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课堂讲授时,若能与这些知识相联系,学生倍感亲切,极易加深印象。比如,讲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时,可联系影片《大决战》、《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形成后,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6.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六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思维一般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认识事物,就是经过感觉达到思维,即运用抽象、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通过语言工具来表达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到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大家都公认,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多给予学生关爱和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求新求异,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

对数学的枯燥感,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小学生对形象逼真, 色彩艳丽, 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故事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意感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我在教三年级“谁跑得快”时,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小象、小牛、小熊他们同路程不同时间、同时间不同路程赛跑”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小动物跑得快?”学生不难发现比较速度快慢有两种:“相同时间看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和“相同路程看时间,时间少的速度快”。学生的回答让我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么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怎么比较速度呢?”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找答案的操作动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考。从而增添了学生解题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没有求异, 就无所谓创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运用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这一过程也正是每个学生智慧的展示。从而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挖掘创新潜能, 激发创新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法”时,出示一道练习题:“22+13”学生自主探究后,展示出了多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则;22+10=32,32+3=35; 第二种方法: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则;22+3=25,25+10=35; 第三种方法: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则;20+10=30,2+3=5,30+5=35;

第四种方法:运用凑整法,22+8=30,30+5=35;

这样, 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创新的欲望。

(三)适时评价, 增强创新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行结论,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时,教师应给予恰当评价,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

起来时,其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教师原定的教案, 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能采取指责批评, 而是点拨启发, 保持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的自尊和自信。这样,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见解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同时,也坚定学生创新的意志,发展创新的潜能, 做到敢想敢做, 发展创新的勇气。

二、提供创新契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倡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所谓课堂质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疑问。除此,学生独到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也应包含在内。

做教师的都知道,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则是其思维最活跃之际,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最佳契机。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创造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是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应重视假设质疑情景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如在我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我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后,有一个学生质疑:“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探讨,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并举例向大家证明:30÷(3+5)=30÷8=3......6,30÷3+30÷5=10+6=16,所以30÷(3+5)≠30÷3+30÷5,也就没有所谓的除法分配律。这时有个学生不犹质疑的说:“有除法分配律,例如:(25+10)÷5=35÷5=7,25÷5+10÷5=5+2=7, 推出(25+10)÷5=25÷5+10÷5,所以除法有分配律。”虽然这位学生错把分拆法当作了除法分配律,但是教师不能马上扼杀学生的想法,应该给予点拨和指导,积极鼓励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保护学生独创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 诱发创新思维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也正是这两种思维的“桥梁”。只有人们的思维在发展,才

能诱发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独特、优越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谁围的面积最大”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12根

小棒动手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面积。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学生不难发现 “在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验证这一规律时,我提出质疑:“如果不是12根小棒,14根小棒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发现14根不能围出正方形。抓住契机,我继续向学生追问:“如果想用14根小棒围出一个正方形,那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再加2根小棒就可以了,有的说再减2根小棒,还有的发现小棒只要是4的倍数就可以围出正方形。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回答:“14个小棒可以围出正方形,只要把其中的2个小棒从中间折断,这样每个边就是3个半小棒,不就可以围出正方形了吗?”他的回答让班级同学的思维得到升华。可见,动手操作不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维迁移,形成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后,可设计一道综合性题目:要求用算式表示小圆圈的总个数。列算式时,可引导学生作以下的思考。

OOO

OOO

OO

第一种方法:每排3个,再加上2个,则:3×2+2

第二种方法:整合为每排2个或4个,则:4×2或2×4

第三种方法:在第三排添上1个,再去掉1个,则:3×3-1

这样转换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交融,更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创新,从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多方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更应该具有丰富饱满的知识,敢于创新的意识,探索创新的

精神,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留给学生一个多思、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

[2] 王梓坤: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 1994

[3] 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 2007(10)(11)2008(12)2004

??

??

??

7.浅论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七

一、教师创新理念的转变

1. 教育观念的创新。

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指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曾有学者把人才分为五种类型,即“工具型”、“书生型”、“全面型”、“智能型”和“创新型”。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显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是学校的主要追求目标。在目前的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创新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加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的学生,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和支配下,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应该把培养富有创新型的学生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2. 师生互动,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旋律,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渠道。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走出课堂,探索疑问。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把全班同学按照好、中、差平均分成八或九个小组,并按适当的位置安排就坐)、交流学习、快乐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等新模式正在形成,教师把学生分成各种小组进行角色表演(如:Pair work)、游戏(如猜迷:What is the ball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will play?———eyeball)、唱歌(如唱“The More We Get Together”)、跳舞及陈述、讨论、辩论、演讲等,在课堂上让出几分钟给学生听几首英语歌曲,说一会儿绕口令(如:cat, cat, catch, that, fat, rat),以及几条英语谚语(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背几个英语单词或进行1分钟背单词竞赛,演几个英语小品,展览几幅英语图画。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创建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并将课堂适当延伸扩展,让学生到生活实际、大自然中去体验英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情景,运用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借助于情景、声音、音像、人物表情、动作多种形式输入的信息,同时刺激学生的眼、耳、鼻、口等感觉器官,让学生置身于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在Warming up中培养自主与创新能力。

Warming up指的是师生课前和上课开始十分钟左右的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口语交流,达到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热身。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策略,符合素质教育,主要以学生为主,不是教师的准备。教学实践表明,Warming up这一环节的完美演绎无疑对顺利开展下面的课堂教学有着抛砖引玉的效果。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的课文内容,只确定Warming up的主题与活动方式,学生可以不拘内容与手段,可以写出本课的主要短语、主要内容、重点句型,模仿本课内容重新改写或者准备好下节课上台模仿老师讲课,等等,活动要多样化、新颖、有趣味性,当然教师要及时点评并根据情况量化给各小组加分,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地身临其境,心领神会。

初一年级的起始阶段,侧重于趣味性与模仿性。初一学生的模仿能力与表演欲都很强,个个都倾情上台,惟恐落后,从Introduction入手,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介绍朋友、同学、家人、宠物等,到Daily report,继而让学生们寻找他们认为好听的英文儿歌,并自己动手在教室播放、集体学唱,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初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底,侧重于口语的交际性,方式有口语学习;Talking with the teacher即自由举手到讲台前与老师用英语交谈;Talking with their partners即自由走动,自由选择交谈对象,不限内容地进行口语练习;情景对话(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编自导,如打电话、购物、问路的对话小品等);视频配音(对课文内容或课外内容的视频进行消音,学生进行角色看口型配音)等,使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动中学,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初三年级的学生,随着实践性的提高,侧重于能力的提高,方式有Story-telling(按学号轮流把自己曾读过的一个英文故事向全班讲述,并回答其他学生就故事内容的提问,老师进行评分;或把课前准备好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向全班讲述,再提问或让其他同学复述,老师进行评分);Delivering a speech(小演讲),由老师随意点名,被点到的学生到讲台前用英语作2—3分钟的即兴演讲,内容不限,老师进行评分。这样,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的素质也就会逐渐形成。

2. 在创设情境中培养自主与创新能力。

情境是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材更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创设语言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营造英语氛围,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这就是用英语想英语,也就是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思维的基本途径是系统、大量、反复地使用英语,即实践练习。同时要特别注意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制造英语氛围,可采用自由问答、即兴说话等。回答问题时可分小组进行,让学生抢答,速度越快越好,表达要清楚准确,不要留给学生用汉语思维的时间,应要求学生用英语想、用英语答,对做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加分,还可进行适当的奖励。在练习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活动和思路,应多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在浓浓的英语环境中迫使学生用英语思维,从而达到自然表达的目的。

8.音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八

一、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就是通过音响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联想。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欣赏乐曲的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基本情绪,音乐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什么情景等等。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发展。创造性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前提和根基。由此看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根据音乐的表现内容发挥充分的想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感受大森林的奇妙,充分展开想象,想象那美好的画面,并且可以试着用乐曲中一些动物的鸣叫创造性地演唱出乐曲的主旋律让学生亲身体验。曲于每个人的着眼点和理解能力有所区别,联想的内容也不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有一种再创造,对音乐的感受就会不同。

二、利用课堂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多砷多样的创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调动学生开动脑筋创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欣赏过《红旗颂》和学唱了《那不勒斯舞曲》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和内涵创编歌词并演唱;根据扬州的历史、民俗、文化、特产等为江苏民歌《杨柳青》重新创作歌词进行演唱;根据《什么水面打跟斗》的歌词特点重新填词进行对歌;根据《音乐之声》中的音乐片段和相关故事情节创编音乐小短剧;根据音乐情绪的不同特点,利用各类节奏型进行创编并尝试配合演奏;根据作品的需要自制小型打击乐器;根据所学单元内容确立相关主题来组织创编音乐会……这些创编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在进行这些创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参与,并作“导演”的角色,适当时也可作“演员”,对于学生的创作应以鼓励为主并提出适当建议。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创编活动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肢体语言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其本质与价值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且音乐的高低,强弱以及音乐情绪的喜、怒、哀、乐,是能够通过身体形态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的。因为肢体语言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能够培养乐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就十分注重音乐与动作、舞蹈寸语言的紧密結合,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学生以最自然简单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争性发展。在教学中,有时我会准备一些舞蹈动作来让学生模仿。在这其中还可适当加人彩绸、扇子、手绢、花等道具刀。如:在《西南风情》单元中体验傣族舞、跳竹竿舞;在《丝路驼铃》单元中学跳新疆舞;在《梨园漫步》单元中模仿京剧人物的的简单形体动作;在学唱歌曲《感恩的心》时配合哑语动作等。除了这些,我还会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根歌词内容设计一些有助于记忆歌词和表达情感的动作来配合歌曲演唱,和学生们一起给歌曲或乐曲创编动作或舞蹈,还和学生同学们形成了“固定”的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固定”的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们在我的指引下又快又好地处理歌曲的强弱、快慢,调动他们的情感。这里的“音乐语言”是指利用钢琴弹奏不同情绪的音乐,及时向学生们传递我对他们的鼓励、赞扬、生气等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就和学生们形成了一种良好的

默契。

四、学科多元化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给入的回味是无穷的,音乐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它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都离不开想象。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如与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政治、美术、物理等等)的关系是菲常密切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电教媒体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电教媒体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电教媒体能使音乐变得更形象与生动,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电教媒体把音乐、图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恩维都同时参与到音乐的欣赏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引发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能力。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音乐的价值本来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我觉得,这种不断培养的创新思维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九

面向21世纪,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课如何立足课堂,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全力构建适宜学生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历史课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造教育的探索,偶有心得。现概述于后,以求共勉。

一.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能畅开胸怀,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可能极大妨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也谈不上创新,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心灵。因此,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就应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激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有的学生对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有的学生认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关注生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更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参与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赞赏学生的独创之处,改变评价方式,引进奖励机制,变单一的试卷考试为多种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①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方法称之为“理论创新”

例如有教师在向学生讲到“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之后,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的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亦有指导作用。最后他又补充到,这一错误观念并非马克思的本意,而是后来的学者附加上去的。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脑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互相配合,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很快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地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能力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右脑思维创新”。

(4)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知识创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给他们多一点机会来展示自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要让孩子们有一种“表演”的欲望,敢于让心灵真实的跳动。

①马卫东《浅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本文发表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徐富艳

10.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

临泽四中向雷

[论文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实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将课堂教学、数学学科教学、教学过程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实施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新水平如何,已经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展开,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能。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嵌进知识结构的某种模式。才能完善和反现某认知结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品德的养成关系到今后能否成才。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很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使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

11.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自己根据十几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变演示为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完整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只要教师积极加以启发和引导也并非不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打开学生新思路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这个实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根据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假设,各实验小组自己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得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创设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生物实验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还让学生应注意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12.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二

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

1. 主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 从而引起学习的要求, 激发学习的动机。在"光的直线传播"中, 其直线传播特性难于直观发现, 可引导学生由看电影的情景想到在水中加红墨水或牛奶, 用激光器照射来观察。

2. 首创性原则

创新性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 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3. 求异性原则

创新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般方法是瓶吞蛋, 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用吸管吸完饮料瓶中的饮料后看到的现象。

4. 多样性原则

例如, 在证明大气压强时, 可用吸管吸饮料观察, 还可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吸盘的特点, 打开桔片爽盖子时的响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 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 充分想象, 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 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 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培养。我们应引导学生每做一件事、每发现一种现象、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如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想到万有引力。瓦特从水蒸汽冲开壶盖中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还可以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 使自己与思考对象的某种要素认同、一致, 自我进入问题的角色并体验, 产生共鸣,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阿基米德正是从自己跳到澡盆中洗澡时悟出了测王冠真假的方法, 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机制, 学生往往似懂非懂, 可把自己比作电子, 当自己在拥挤的人堆里不能自由移动时就是绝缘体, 而在畅通的路上时就是导体。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发展的立体辐射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对某个信息沿着不同角度去思考, 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将知识串联起来, 再辐射出去。从而使学生思路灵活, 思维拓宽。在物理教学的问题设计中, 应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 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

早期的圆珠笔写到一大半时就开始漏油, 很多人就从寻找耐磨的材料做圆珠入手来解决, 结果都大失所望。日本一位年轻人则另辟蹊径, 把园珠笔管缩短一部分, 使圆珠在磨损之前油已用完, 使问题得到完满解决。又如上图, 要用一细绳和刻度尺测一装了一部分水的薄壁酒瓶的容积, 按常规的方法只能测出有水的下面一部分瓶的容积, 上半部分由于形状不规则而不能直接测量。如把瓶倒过来时, 再测出上半部分空的地方的容积后, 求出空的和有水的两部分容积之和即可。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创新的前提是怀疑、批判的精神。善于怀疑, 敢于质疑, 勇于挑战是探索知识的起点, 是创新思维的开始, 是发明创造的前奏。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挑战、不断否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艰难曲折史。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 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 得出了惯性定律;哥白尼第一个举起了自然科学向宗教神学反叛的大旗, 用生命勇敢地推翻了禁锢人们多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说”, 用鲜血创立了“地动日心说”, 迈出了人类认识宇宙历程中最艰难而重要的一步。

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 不盲从老师和答案,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如有个学生在几年前就指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31页有关提高燃烧效率后节约多少煤的计算是错误的。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势影响的概念和规律要多质疑, 多问为什么。如:力为什么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为什么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3.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三

摘要: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灵魂,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下发展的必然。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基础作用。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更要求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提升。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思维;灵活运用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创新思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解放了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从实践中提升身体素质,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创新思维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拓展训练中进行运用。

一、小学体育教学汇总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的关键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在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配合教师的训练节奏,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制定创新的教学手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强迫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体育课程,虽然在严厉的纪律下学生都能够有秩序的完成体育课程,但实际上学生心里对体育充满了抵触性。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课堂保持好奇心,愿意主动的跟上教师的训练节奏。例如在教授学生篮球训练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表演一些花式篮球的技巧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有想学习的欲望,再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学生也愿意乖乖的完成。

2.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与学生互动

体育训练项目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在练习时经常被教师打断,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形象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激励。例如在学生训练长跑过程中,教师跟着学生跑一段路,让学生观看教师是怎样跑的,跟上教师的步伐。这样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在跑步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在学生训练仰卧起坐时,教师发现学生手的位置摆放不正确时,直接为学生进行一个动作失范,学生就能够掌握正确的技巧,更好的提升训练效果。当学生练习成功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失败时也要及时对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再接再厉。

3.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充满灵动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不断创新,精心设计教案,在安排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例如采用体育游戏法进行教学。在训练学生篮球技能时,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学,从最初学生学习如何运球时,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一名学生在圈中开始拍球,在教师喊停之后,学生要迅速的.将球传到下一个同学手中,然后再进行运球,当学生学会一些基础的运球方法后,教师就可以以竞赛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熟练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操场上设置起点与终点,学生必须运球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再转回起点,将球传到下一名队员手中,看看哪一组学生完成的时间最少。利用体育游戏与竞赛的方式,将训练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游戏中提升,对体育课堂也不会感到枯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4.采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制教具是选用学生生活中的器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更能够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时,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制作的教具中,也会在上课过程中珍惜自己做的器材。例如在投掷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制投掷的道具;在武术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自制武术棍,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物品,制作一些绳圈、简易版哑铃等,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展现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自制教具大赛,给出相同的道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创造出哪些有关于体育方面的器材,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当中,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5.巧设拓展性提问,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问对于体育教学至关重要,提问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提问带领学生更好的开展新的体育课程。例如在教学排球时,教师可以选用悉尼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26年终于又站上最高领奖台事件,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对排球又有多少了解,从而引入到新课程当中。在教学乒乓球时,可以从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开始提问,问一问学生知道多少个乒乓球运动员等等。让学生对新课程产生兴趣,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当中,还可以在训练中进行点评式提问,点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提升自己。

二、结语

总之,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教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也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芳,曹艳梅,刘丽等.加强创新思维强化体育教学[J]新课程上旬,,(2):89-89

[2]常山.浅议小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旬,,(4):141-141

14.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张晶

[内容摘要]: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第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第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关键词]:创造能力

环境

观察能力

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造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状况的基本因素。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的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及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并可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造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推器。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的,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15.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五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学法指导,整体素质

当前,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迅速崛起, 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坚持创新, 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在人才的竞争中, 素质教育又是教育的重点, 它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和创新精神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思维。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通过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教育, 达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使其成为社会的领跑者。

一、中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所以是学时最多、最基础的公共必修课程。无数事实证明, 数学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总是相辅相成的。如数学发展的龙头在17世纪转移到了英国, 为其带来了产业革命, 使英国的经济长足发展, 一跃走向世界前沿。可以说, 数学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整个数学发展史就是一部鲜活的创业史。而数学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祖冲之发现圆周率后7位比西方国家早了两千多年。所以,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数学历史的民族, 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有着浓厚的创新意识。当前, 数学培养着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升着学生的创新能力, 它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

二、中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其进行创新方面的思维训练。如一题多解就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而几何证明题就是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1.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定要紧紧结合当前的生活实际进行解答。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数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比如小到平时的买菜, 大到家庭理财产品的计算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有时候需要贴一下墙纸时也会用到轴对称等数学知识。所以说, 生活处处皆数学, 数学也被称为学生的思维体操,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也为学生未来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 数学的总结归纳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和运用形象逻辑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会引导学生从已知的条件推演出另一种数量关系, 最终尝试从原因分析出结果, 形成一条逻辑严密的推理链, 这都是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3. 中学数学的发散思维能力指的是思维目标比较分散, 没有确定的计划和流程。

中学数学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 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针对某一道题的大胆猜测, 教师可以通过类比和想象、转换条件、设未知数等方式进行条件变化, 从而找到解题的答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一些习题进行大胆猜测,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提升其创新能力。所以,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的发散思维与归纳思维相辅相成,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两项思维的训练,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中学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中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 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其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产生不竭的探究动力, 只有思维活跃了, 才有可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把问题放到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解决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紧扣学生的认识冲突, 即出现在意料之外的结论。如笔者在教授学生“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一节时, 先在黑板上画了不同形状的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想办法来计算其内角和。刚开始时, 学生都猜测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不一样的, 结果做了几条辅助线后, 算到第二个和第三个三角形内角和与第一个一样时, 他们的学生兴趣提高了, 原来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 内角和都是恒定值180°。通过此次探究,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 学生从中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中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陈旧的教学观念, 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数学规律, 归纳数学方法, 并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认知的能力, 并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提高学生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学生的学法指导要从学生的实际出来, 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较为简单的数学章节, 以自助学习为主, 先进行初步阅读, 整体感知, 让学生能够从字面找出关键词语, 然后逐句进行重点归纳, 教师要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第二步, 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梳理知识, 做成知识体系, 并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 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会查阅读资料, 筛选有效信息,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16.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六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发展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理解创新的意义,探索创新的方法,摸索创新的途径,体会创新的甜头。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创新思维得到锻炼。

一、激发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学会提问题,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当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表现及原因主要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这种观念是严重影响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这也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关键性的,不富有挑战性,就会流于形式,这也会消磨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积极性。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二、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核心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思维的种类很多,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撑起驰骋思维的天空,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可以根据已有材料,对故事进行扩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续写),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用作文题如《二十年后的我》、《树的自述》、《水的旅行》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

2.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他们思维和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下面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作初步的探讨:

发散思维的形式是从某一点出发,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地任意发散,它是创新思维的根源。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克服思维的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内容很多。分析课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布置作文,如《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闲书》《对网络的看法》等,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逆向思维要求以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样可以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反面思考。如在教完《祝福》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没有被狼衔走,那祥林嫂会不会改变‘穷死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同学们热烈讨论,有的说:“阿毛不死,祥林嫂精神有了寄托,可能过上好日子。”有的同学则不同意,说:“即使阿毛没有死,她同样会遭到封建制度的迫害。”有的同学举例,《多收了三五斗》中戴毡帽的朋友,即使在多收了三五斗的好年成,尚且这样艰难,更何况少收了三五斗的灾年呢?受苦的穷人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大家认识趋于一致,同学们加深了对旧社会剥削制度罪恶本质的认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总之,在创新意识指导下,不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上一篇:学校安全疏散演练方案下一篇:聚会学生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