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2024-10-20

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精选13篇)

1.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篇一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我院“迎评估,促创建”的关键时期,分院一系列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确保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分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教改,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近年来,分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分院的实验实训设施,目前,分院已有油层物理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水泥浆实验室、化学品合成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近十多处实验实习场所,基本满足分院石化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分院还先后与本地区石油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股份公司,沿海大型电子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延长集团下属企业、延安石油机械厂、永坪炼油厂、川口采油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体验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动手能力。此外,分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明确,对口就业率和稳定率提高,分院06级石化类部分毕业生目前已与内蒙古龙旺集团、上海中曼钻采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

再次,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通过深入企来观摹生产实践,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1、合作力度不够。一是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签订协议的企业规模不大,很难满足对口就业的需要;二是学生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没有开展起来,一方面高职生刚刚走向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一方面,企业一般都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热心学生参与这方面的活动。三是双方互动不够。学校没有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如开展课题调研、项目攻关等;企业也没有深入学校开展有关教学教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援助。

2、部分专业难于找到合作企业。从分院学生分布情况看,计算机、财会、石化类专业学生几乎占据全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从这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看,有近40%的学生难以在对口岗位就业,即使是在对口的岗位就业,也很难成批量安排在一个企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或学生本人通过各种渠道,化整为零,寻找实习(就业)单位。因此,这类合作的企业难以寻找。

3、校企合作是“一头热”。在寻找合作伙伴中发现,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校企合作”的不多,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有的企业由于生产任务无定数,用工需求难以预测,对于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尤其是进行适应性实习,一般企业不乐意,担心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

4、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教师数量少,课程任务重,专业课教师平均每周达18节以上,加上暑期忙于招生工作,只能利用寒假安排少量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而且实习时间不足一个月,因此,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实践二个月”的规定要求。

三、几点思考

从我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国家、政府、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1、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二是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2、要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大“用工准入制度”的监管力度,控制低素质劳动者非合理性就业,以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实习(就业)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3、要从政策引导和约束两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鼓励下属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4、作为学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2.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篇二

一、我校校企合作模式

(一) 定单培养

为了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学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定单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最基本的形式。企业根据需求向学校提出用工的数量、规格和企业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等。学校进行招生, 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双方签订协议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 毕业生一般由委托单位安排就业。比如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的数模1631班和重庆长江轴承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典型的订单培养。

这样的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解决了用人之需;但同时企业往往强调特定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 与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难免发生矛盾, 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面也相对狭窄。因此, 学校往往只在原有专业设置框架内按照企业特定要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增加企业相关的企业文化和特定岗位要求, 这不仅能解决企业的需求, 也能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 建立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与重庆华瑞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 联合组建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将直接带动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 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小、小料加工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 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 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学校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 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 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 建立产学研工作室

以“李卫首席技师工作室”和“罗晓刚焊接技术大师工作室”为平台, 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工作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参与产品的研发、试制以及现有设备的改造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这种合作方式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 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 节约了成本, 创造了效益。这种校企合作方式, 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 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二、校企合作的启示

从学校近年来校企合作的成果来看, 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过程中, 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获益, 可以达到“三赢”。但是, 目前校企合作的开展基本上停滞不前, 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1.校企合作需要国家出台政策进行推动。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 对企业也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 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开展, 但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这对校企合作的开展失去了根本性的依据。

2.企业缺乏长远的人才储备意识。现在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只满足于眼前的生产经济效益, 没有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 也没有提高在职人员技术能力水平的思想, 使学校需求合作对象时会遇到较多阻力。事实是,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 主动营造环境和提供条件, 与学校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才是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

3.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形式缺乏多样性。学校应该从“多赢”角度考虑校企合作, 即社会赢、企业赢、学生赢、学校赢等三方面出发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缺少了任何“一赢”, 校企合作都难以成果。

通过我校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 "产教结合、校企合", 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 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J].继续教育2008 (2) .

[2]劳动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2010年) [R].

3.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 数控预备技师 校企合作

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因人力资源、成本、环境、产业政策等因素,逐渐转移出珠三角地区。高附加值的产业,成为珠三角继续发展后续力量。而精密数控加工,在机械行业、模具行业的产业升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近几年,学院机械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数控教学设备有了很好的基础,共有数控车床24台、数控铣床12台、三轴加工中心14台、四轴加工中心3台、五轴加工中心一台。同时学校为了学习外国先进教学经验,派出5位骨干教师到新加坡、奥地利学习培训。根据技工教育的特点,教师队伍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占大部分。因此,无论是从设备还是从人员素质等条件看,对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学校都具备较好的条件。

一、校企合作的目标

学校制定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以培养优秀高级人才为首,经济利益为次,并为探索长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适当照顾企业的利益,强调合作双赢。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确定

校企合作模式是较新的课题,国内院校有多种多样模式,包括校企联合办学、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各有千秋、各有特点。在讨论过程中,有欧洲培训经历的老师提出模仿德国双元制模式,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学生在企业一星期实习三天,在学校上课二天,既可以使学生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又能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但在与企业协商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及税收优惠保障,从企业利益出发,很难做到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一致的岗位,更不要说安排技术人员按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培训了。

有新加坡培训经历的老师提出,学校设备多而且先进,很多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可以学习新加坡校内工厂模式,以学校作为主体,对外承接业务,交由老师指导学生加工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执行上有如下问题:

一是在法律上学校是一个事业单位,并没有生产经营权,在与企业签订合同时,存在合法性问题,并且学校是严格按预算执行的单位,如经营中发生赔偿,经费无处划拨。

二是人力资源问题。预备技师班教师不是专职教师,他们还要担任其他班级课程,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不能及时处理订单及技术问题,导致很难满足企业交货时间要求。

三是技术问题。学生技术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而订单的技术要求很难按学生的技术水平确定,因此在生产中常因发生报废造成经济损失。

此方案最终因经费过大,法律上有障碍而不能实施。

最终我们以培养优秀高级人才为主要目标,经济利益为次的宗旨,通过与有实力的模具公司协商,确定采取引入有实力的模具公司进驻学校的方案,学校以有偿提供设备给企业使用作为条件,企业必须配合学校,按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实习机会并参与企业生产。企业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以扩大产能,学生能够按教学要求进行生产实习,技能得到快速提升。经过一年的实践,这种方法运作较为成功,实现了双赢。

三、数控预备技师校企合作实施

1.合作企业选定标准

笔者学校处于珠三角地区,家电产业是本地区的重点产业,而塑料模具行业就成为很重要的基础产业,因此数控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模具零件数控加工工作较多。为配合珠三角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我们所选企业应能代表模具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并要有一定规模,而且要热心于教育事业。根据此标准,我们确定一家从事精密塑料模具制造企业作为合作方,该企业制造的模具主要出口美国,有员工100多人,管理规范,有ISO9001质量认证,更重要的是该企业重视员工培训,热心与学校合作。

2.合作主要条款

我们本着以培养优秀高级人才为主要目标,以经济利益为次的宗旨,明确要求企业必须按学校教学计划和要求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并且在不同阶段安排专职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并对学生工作进行考核。

3.与企业合作的相关教学内容

数控预备技师培训主要培养目标: 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使学生能按企业的要求独立完成较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并且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完成由学生向企业人的转变。根据教学要求其核心课程有:

(1)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此课程,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生产,课程主要目的:按企业管理要求培养学生,使学生不但从技能上达到企业的要求,而且在意志品格及工作习惯上都要符合企业要求,完成由学生向企业人的转变,缩短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熟悉数控加工工作流程,并对刀具选用、工件装夹、参数选择有一个直观感觉,为下一步编写加工程序打好基础。

(2)数控加工程序编写。此课程,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的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成长为高技能的人才,能独立完成高精度模具零件加工,达到预备技师的技能要求。

4.实施过程和效果

(1)实施过程。第一学期,按教学计划,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完成“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课程。

一是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公司发展历史及公司文化、公司规章制度、

安全教育、6S现场管理培训。

二是上岗工作。

①每天开班前动员大会,领会企业精神。并接受组长训导,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②第一个月,作为初级学徒,在组长的指导下,从事工件装夹、机床清洁保养、6S现场整理。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工作场所,习惯公司的管理制度,融入公司企业文化。

③第二个月,在组长的指导下,从事低价值的、技术要求不高的零件加工。

④第三个月,独立加工技术要求不高的零件。

⑤第四个月开始,能按工艺文件要求独立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操作。

在此期间,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编程软件“POWERMILL”的基本操作,为下学期学习做准备。

第二学期,按教学计划,学生学习最核心课程,利用编程软件“POWERMILL”编写加工程序,主要由学校老师负责指导,企业工程师协助。企业提供项目给学生实习。

项目从粗坯加工开始,学生技术提高后加工技术要求稍高的零件,最后编写模具零件的加工程序。为减少错误,总体加工工序由企业编程工程师确定,学校老师负责指导编写,企业编程工程师校验。操作由编写程序的学生负责。

(2)实施的效果。经过一年的实践,以学校主导教学,企业协助提供项目及实习岗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平衡了学习系统性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能融入企业文化,服从性和纪律性有了根本的改变,完成了由学生向企业人的转变。由于所有的项目都是来自企业,因此学生接触的都是当前尖端的数控加工技术,而且工作流程、管理方法都是完全企业化的,最后,毕业生就业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四、总结

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高效方法,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用本校的优势项目,本着以培养优秀高级人才为主要目标,经济利益为次的宗旨,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在执行过程中,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协作完成合作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校企合作处学习调研报告总结 篇四

学习《赴广东考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总结

《赴广东考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下发以来,我部门组织部门人员认真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深入讨论,探讨如何“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学院“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这个关键做出积极贡献。

我部门根据调研报告内容,结合相关文件要求,对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订单班”的建设,现形成初步建议两条如下:

一、与知名企业加强深度合作

按照学院关于加快推进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根据我院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订单培养”为主要内涵的校企合作整体思路。学院决定,依托广安职业教育集团,联系3-5家知名企业(年产值达2000万以上,与我院专业联系紧密,且在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实施深度合作,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强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

根据《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制定几项教育教学及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为强化订单培养工作,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结合学院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订单培养”为主要内涵的校企合作整体思路,具体建议如下:

1.学院成立订单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协调、组织工作。各系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具体人员由各系自主确定。

2.学院院领导牵头完成一个“订单班”的联系工作,带队深入沿海考察,审查各调研小组的具体实施方案。

3.校企合作处负责联系和接受各类用人单位“订单”培养的意向和人才规格要求,并及时反馈到各系和相关部门;负责对订单协议(合同)的审核与管理。

4.教务处负责学生入学前或培养期间需组建“订单班”时的专业计划落实;对各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5.各系负责本系相关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组织和实施。具体负责做好本系订单学生的宣传、发动和遴选工作、培养期间的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处

5.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篇五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研究。

5、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队伍壮大,我们肩负着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及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沉积了多年的职教经验,我们有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有责任和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与河南省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事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实施方案》等,这些成果为本课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起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课题组将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互相联系的4 个方面: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通过对多所中职院校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调查,了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3(2)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中的原因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提出对策和建议

(4)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对目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对校企合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校企合作实践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如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家教委、教育部及劳动部相关文件进行广泛的收集,从图书馆、电子期刊及互联网上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2、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数值上的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3、比较研究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参考有关行政管理学、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为本课题研究的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4、案例研究法 以许昌工商管理学校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从而进行模式构建。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4 自2012年12月份承担课题后,学校建立课题领导机构,成立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高校教授、名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4年10月)这一阶段,先后分别围绕中职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内涵、功能和作用、特质和特点,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模式和途径等问题,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并邀请了专家来我校作课题指导专题讲座。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先由课题组集体研讨,分工到人撰写出相应的研究论文,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课题组召开了研讨会,在认真总结前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进行了分工。在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解目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情况,课题组成员做了广泛的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目前校企合作基本现状,找出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方案。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对这些学校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密切关系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办学理念

在办学理念方面,我校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手段,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理念;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通过对于学校有关领导和师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显示: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的重要意义比较了解,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职校企合作更能给高职发展带来许多现实利益。

2、专业建设

我校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并且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财经管理为主,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依托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优质资源,优化整合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适应的中职专业结构,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初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库。

4、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对此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资料查阅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课题组了解到几所院校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院校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专业都推行了“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企业出资用于学生的学费补贴、奖学金等,并参与课程的共同开发和教学管理,多家企业出资设立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

5、实训基地建设

对几所学校的调查显示,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这些院校成果丰硕,形成了校企投资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查发现,由于不同的中职院校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各自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也不相同。有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又有学校主导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及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不同形式的培训基地优势互补,不可替代。

(二)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虽然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现将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被调研的中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有的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数目达数百家,但是这些合作大多处于较浅层次。一些院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意识淡薄,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学校办学模式的高度来认识,合作的意识不强,合作的诚意不足,合作的力度不够。常见的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2、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1)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校企合作缺少组织和领导保障。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没有建立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没有成立由学校和企业领导共同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于缺乏组织上的保障机制,各系部、各处室就不能按照学校统一布署,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从建立符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3、校企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用有限 中职院校虽然对校企合作持积极态度,但很多学校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合作所带来的 7 招生宣传效应。部分院校在校企合作对象的选取上没有结合自身专业设置的实际仔细考虑,有些企业在提供实习岗位方面,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力型”岗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型”岗位则很少提供,在实践经验传授方面,缺乏师傅的真传,多数学生在实习之后,对岗位技能只能达到肤浅了解的程度,实习难以达到真正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

4.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缺陷 中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中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师资水平不高,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水平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借鉴国 内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校企长效积极合作的体制机制 应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校企合作状态下,我国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行政职能,把参与职业教育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这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长效机制保障。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参与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倾斜和政策照顾,这是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的一个有效手段。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今后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各类评奖活动等,都应向职业教育倾斜,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增强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

2、加强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合作办学是通过毕业生的培养方(高职院校)和需求方(企业)的密切配合,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增加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建设起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工学结合并富有特色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 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要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订单式培养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2.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安置)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 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在时间短、经费少的条件下,基本上完成了开题时的预期目标,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1.本课题需要对诸多企业和中职院校进行调查,由于人员、时间和财力的限制,在异地的调查只能在短期完成,因而存在取样不全面,调查不够充分的缺陷。2.调查组某些成员教学任务较重,用于课题研究的精力有限,对于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不够全面,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

6.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篇六

1)确立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本科教育面临各方竞争,学校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使本科生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早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本科教育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将知识传授、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三方面的有机联系。这些要求反映了国际上课程目标普遍重视提高本科学生实践能力。

2)设置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根据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淘汰一些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缩短社会与企业前沿科学技术、最新科技成果进入课程的周期;增加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应用能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在课程体系中增设跨学科性质的课程,通过跨学科课程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增长,增强学生掌握特定领域和学科知识的能力,改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跨学科课程教学,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教学活动与校企合作项目结合。学校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校企双方根据学科、专业、课程性质,探索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在课程开始之前设计好与课程相关联的、对企业有意义的真实合作项目;学期课程开始,引入项目;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项目下创设若干子任务,分期完成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要经历如下6个步骤:(1)明确任务。教师向学生讲清楚任务内容,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2)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怎么完成任务,完成任务需要准备什么知识、提供什么条件;(3)启发思考。教师启发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知识,还需要创造什么条件、掌握什么知识;(4)探索求证。这是带着问题探索知识、掌握技能的具体教学过程;(5)回归任务。通过学习积累知识、提高技能,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6)阶段小结。完成一个任务,都要进行成果展示、教学活动小结。学期课程结束,整个项目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具体过程详见图2。

需要说明的是,将校企合作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活动,最终形成的项目成果是真实的,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有益支持。

4)运用多样化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由于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在教室、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广泛利用校企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网络资源及其他可利用资源,比如将某一堂课设到企业,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等实施教学活动;邀请企业人员主持完成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变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 应注意的问题

1)清晰定位、办出特色。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本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固然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与此同时,如何对本科教育清晰定位,使之与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相区别,办出我国本科教育的特色来,这还需教育界、学术界深入研究。

2)探索适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我国本科教育中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但就目前来说,仍然是以浅层次的合作居多,且总体面偏窄。各本科院校还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与企业意愿,寻求适应校企双方发展、能够创造双赢价值的校企深度合作,真正走上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3)需要政府参与和支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能为校企合作规范政策措施,提供政策上甚至资金上的帮助,协调校企双方关系,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牵线搭桥,提供校企合作的支持平台。

5结束语

7.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篇七

一、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等方式, 建设数控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在与齐齐哈尔红旭达科技有限公司、齐一机数控机床、齐华工床等企业共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中, 在实训基地开办“企业课堂”, 以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 探索科学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 开展与岗位对接的实习实训, 帮助学生实现优质就业。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1. 设备资源共享, 实现学生与生产环境的对接

我校的校企合作“红旭达”等数控实训基地拥有数控设备VMC850B加工中心、VMC850P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CKA6150/1500、线切割等设备百余台套, 学校投入普车、铣、磨、钻床、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40余台套, 作为基地生产和学生对接行业岗位进行实习实训的共享设备资源。设备资源共享, 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实训设备不足和落后的现状, 又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进入生产环境, 与数控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学生走进企业走上岗位真刀真枪的训练, 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实习结束后组织双选, 双选成功者留下直接就业, 不愿意留下的学校统一安置。实现了学生与就业行业与岗位的很好对接。

近几年, 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服务经济建设, 为振兴民族制造业发挥了很好作用。几年来, 学校400余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 辐射全国发达地区。

2. 课程设置共商, 实现教材与生产实际相对接

教师深入企业。有计划安排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青年教师, 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与实践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现场考察, 上岗演练, 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 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 明确了企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制定教学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通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实践, 发现原有教材内容多、理论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 实践内容较少, 内容相对陈旧, 不足以满足学生掌握专业的新动态, 行业的前沿技术, 企业的最新理念。学校成立课改小组, 邀请行业专家、一线骨干教师, 根据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本教材, 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 我校自11年以来, 在整个示范校建设历程中, 边实践边修改, 不断完善几经论证, 先后三次再版, 形成了现在的第四版教材。

新版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 突出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改要求, 构建了“刚柔一体,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岗位的“刚性”需求为培养目标, 以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工作评价标准为依据, 针对职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制定教学标准, 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产”与“学”, 让学生在学中干, 干中学。新教材的使用, 得到了全体专业教师的支持,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截止2013年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师达100%。

3. 教、学、做合一, 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基地的数控生产设备先进, 加工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 技术含量较高, 学生学习和训练技术提高较快。学生在企业课堂实习实训期间, 日常工作由企业负责一切按员工管理。让学生感受从学生到准员工身份的变化, 从校园到企业车间的变化, 从课堂到生产环境的变化, 从模拟操作到实际生产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 师傅的示范、教师的指导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给力。两年多来, 学生在企业课堂能接触到50多种较复杂工件的加工生产, 加工工件万余件, 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4. 教育管理共担, 实现学生与市场价值理念

的对接

在此期间学校与企业协商先后建立了《企业课堂与实习管理制度》、《企业课堂与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实习指导教师跟踪管理制度》等十余项制度。企业化的管理不仅使企业课堂的管理有序、高效运行收到可喜成绩。同时, 注意有效利用企业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管理制度等, 教育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使学生职业素养、市场价值理念逐步形成, 较好的促进了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为地方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启示与思考

1.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解决实训设施不足,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目前, “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因此, 校企深度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是一条投资小, 见效快, 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理想途径。

3.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普遍认识不高, 缺乏长远目标。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双方都仅从各自的利益考虑, 这种浅层次合作, 直接影响合作成效。

二是“人才准入制度”尚不健全, 不能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

三是学校主动服务意识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 学校的成果就是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因此, 人才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也直接决定了校企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深度。

8.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篇八

入选理由 将视角聚焦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变化,从政府统筹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模式推陈出新、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文化创新与创新诸方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行分析。案例鲜活,数据翔实。

主要观点 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许多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规划中,统筹安排,积极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地方先行先试,陆续出台了校企合作地方法规。通过法规制度来鼓励、约束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责任和权利,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政府统筹领导,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政府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统筹管理,并不意味着一切依靠政策法规、行政命令和计划才能运转,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在于协调,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政府加强管理创新,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各地政府积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渠道,丰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增强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以行业标准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加强激励引导,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

9.校企合作 篇九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李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效果和不足,创新性构建我校的校企合作的模式。这将为我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并将最终促使我校的教育内涵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创出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倡导,已经取得诸多成绩和经验。但是从实践来看,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校企合作中的症结,才能对症提出解决方案。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以企业为主体,针对校企合作当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我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1、被调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状况

目前,我校拥有40多家合作企业,其中,中型企业3家,小型企业30多家;合作关系密切的有10家;与工科类专业合作的有20多家,与文科类专业合作的有10多家。

对问题“贵企业是否了解‘校企合作’的有关文件(2002年《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回答“很清楚”的有33%,57%是“听说过”,还有10%回答不清楚。

有65%的企业曾经安排学校的学生顶岗实习;84%的企业曾安排学校学生其他形式的实习(见习、跟岗等);50%的企业曾为教师

提供到企业的实践机会;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机电、汽修、建筑、旅游、酒店管理、陶瓷等相关专业上,占实习岗位总数的89%。学校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493人。

2、企业参与合作的方式和程度

综观校企合作的方式,大约为以下几种:其一,“2+1”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其二,“订单”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类培养目前以“冠名班”形式最常见。如“东风班”、“将军班”、“浦建班”等。其三,“工学交替”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

3、好的经验和做法

案例1:可推广的双赢模式——红玉红瓷、东风大酒店

2009年、2010年我校相继与东风大酒店、红玉红瓷合作办学,企业把需求传递给学院,并且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派遣兼职教师;企业还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校顶岗实习、提供教师企业实践机会。

案例2:校企共组经济体模式——醴陵广信机电服务中心、卓艺广告公司

2011年,学校机电工程科和信息工程科以校企双方股份制形式分别成立广信机电服务中心、拓艺广告公司。企业向学校提供一部分的租金及水电费,自主经营,并承担学生的实习。

案例3:工学交替模式——醴陵市公交公司、时代金属

企业与学校合作,接受实习生工学交替式的顶岗实习。学生每年有大半年在学校上课,两至三个月在企业实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实习生完全可以顶岗,并且企业给予实习生一定的工资待遇。这些学生毕业时优先被企业录用。

二、校企合作的效果

(一)加强了实训实施和骨干专业建设

近几年,我校在拥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学校陶瓷烟花实训大楼。2011年,投资100万元建立汽修专业实训基地。我校有2场0多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或实训室。经过创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被确定为株洲市精品专业。

(二)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我校通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开办企业“冠名”班,使学生就业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每年12月份我校均开展校园技能月活动,各个专业设定技能竞赛项目,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在经过初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决赛评奖。几年来,学

生技能竞赛成绩突出。每年学校组队参加株洲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均独占鳌头。2010年,参加湖南省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学生张林、贺科楷获得省级二等奖,并获全国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叁等奖;2011年我校12名学生参加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学校春季技能竞赛,有11人获奖。

(三)提升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校企合作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契机,聘请企业有实践技能和特长的技工师傅到校任教,另一方面定期对教师实施轮训,分批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1个月以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校企一体化办学,使教改获得不竭源泉。近3年,我校教师为教学编写了多本校本教材,如赖志炎编写的《UG教程》、幸文胜参编的《电工基础》等,分别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全国中职学校专业教材推广使用。几年来,教师在国家、省、市专业报刊发表、评奖教研论文100多篇。

(四)打造了学校特色办学名片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过硬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就业形式提升了办学品牌,2011年1月,学校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湖南省中职示范学校。我校靠科学管理树学校形象,靠专业技能树学校品牌,靠校企合作疏通就业渠道,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快速、健康、科学发展之路。我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受到企业界、职教界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我校办学已成为株洲市乃至湖南省职教界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三、存在问题

尽管有以上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合作企业数量不足,专业发展不平衡

学校现有12个专业,合作企业仅有40多家,且多是中小企业,每年接收的实习学生数量只有几百人,提供的实习岗位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合作企业中,工科类专业明显好于文科类专业。

2、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企业没有积极性

7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硬约束力,处于自由化状态。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中小企业很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但是又没有能力参与深度的特别是全面深度的合作,而有能力的大企业往往不愿参与合作。

3、有些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的职业道德都不满足企业要求 被调查企业的50%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理论不行、技能不会、还不肯学”。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对工作没有正确认识,不肯吃苦。实习生有的不遵守企业制度,不打招呼就离岗,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压力。

4、实习安全缺乏保障措施,实习管理有漏洞

多个企业提出目前对实习生的安全问题没有一定的措施,越是实习生越容易出事故,这是企业非常担心的事,也是影响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生的主要障碍之一。18%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学校对实习生疏于管

理。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没有归属感,如果校企双方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心理反面都很容易出问题。

5、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不完备

目前学校和企业合作都是点对点联系,很困难,45%的被调查企业希望能有一个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点对面的合作。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在当前情况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2、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创新对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建议

1、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2、应该科学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课程结构,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这一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学生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仍是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3、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4、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10.校企合作策划书 篇十

一、策划目的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公司简介 济南泰轩商贸有限公司是菲林格尔木业山东总代理,济南菲林格尔系列地板、整体橱柜、衣柜,现济南4家直营店面,分别在银座家居北园店、银座家居中心店、居然之家北园店、红星美凯龙店。装饰公司5个店面,山东省13个地级市共80余家经销商。现在“赶集网”开设了“济南菲林格尔品牌折扣店”。2014年以前公司只注重实体店面营销,2014年开始逐步开拓网上营销市场。

三、合作模式

(一)共建实习基地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二)挂职交流合作

学校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培养“双师”队伍。挂职期间公司提供相关工作岗位,保证挂职效果。

四、合作意向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五、岗位

11.数控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

当前, 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推进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的教育教学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效, 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但在改革过程中, 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参与共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认为学校是负责人才培养的, 企业只管用人, 企业主体地位不够彰显。 二是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问题, 现有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不适应工学结合教学内容和载体的选择。 三是教学实施问题, 教学计划很难对接生产计划, 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的开展。 本文主要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维修专业为例, 介绍探索实践基于校中厂的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

二、构建双主体育人管理机制

在社会交换学理论指导下, 校企强化合作交换, 共同获益, 努力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将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引入校园, 共建校中厂。 企业享受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优惠政策, 并在土地及基础设施使用、员工培训、项目合作开发、毕业生优先选择等方面享受学院的优惠待遇。 学院参与企业形象包装、产品宣传, 共享学院的软硬件资源, 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企业履行为学院提供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岗位、设备和兼职教师等义务。

与该公司共建江苏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常州市数控机床精度检测与维修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师资培训基地, 通过人员、资本、技术相互渗透, 以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为纽带, 完善技术协作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共赢和持续发展, 夯实双主体育人基础。

在校中厂环境下, 建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合作办-项目组”三级管理运行机制, 如图1所示。 合理界定三级机构职责, 明确决策、管理和执行的分工协作, 立体协同推进校中厂的育人机制, 具体出台《校中厂教学实施细则》、《校中厂教学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 保障校中厂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探索“三层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深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结合地方装备制造业产业特点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的全面指导、协调、监督下, 根据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要求, 对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职业标准, 校企双主体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选择源于企业的岗位 (群) 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遵循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能力渐进培养规律, 开发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三层递进”项目课程体系, 探索实践数控维修专业的“三层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企业参与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和评价考核。 校中厂为数控维修和电气技术类等相关专业全面开放资源, 为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 满足专业认知、职业素养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教学需求。 为了教学过程更好地对接生产过程, 在校中厂教学生产车间共建“数控机床装调集训教学岛”。 把《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 等专业课程引入校中厂, 按照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工艺流程 (机械本体安装—强电安装调试—机床功能调试—机床整机性能调试和精度检测) 对应《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教学。 双方互派人员, 执行企业的品质要求, 弹性安排教学, 共同指导学生在“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完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任务。 厂校双方共同制定监督与评价体系, 实施对课程、师资、经费等监控及评价。

校中厂中, 针对数控机床装调集训教学岛的生产教学任务, 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技师与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学院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发放相应工作津贴, 同时企业也把其教学工作纳入员工年度考核指标中, 从规范制度、考核激励等多方面确保校中厂兼职教师工作的圆满完成。 企业每年聘请两三名教师作为兼职工程师, 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形象宣传工作, 学院把教师参与企业工作的绩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中, 并作为职称评聘依据之一。

四、实施工学交替教学

安排本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公共平台课程学习, 进行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 其中新生入学一周安排在校内实训中心、校中厂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企业进行职业认知实习。 以职业和专业入门介绍、企业体验为主, 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即对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和核心技术有初步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按照通常教学安排进行, 学生获得机械装配和电气安装连接基础能力。 第一学年暑期4周在企业跟班实习, 认识数控机床组成及数控机床制造过程, 建立完整的专业认识。

第二学年主要培养学生数控机床操作、机械装调、电气装调、数控机床维修专业专项能力, 课程分项目、分阶段弹性实施,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主要在校内数控维修实训中心实施。 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机械安装与调试等课程采取弹性安排, 对接企业生产计划, 校内和校外交替, 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互补进行专业专项能力训练。 第二学年暑期4周进行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能力集中实训, 安排在校中厂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进行。 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为辅进行指导, 实现“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学做合一、课堂车间合一”, 培养学生专业专项能力。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与合作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制订本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手册等教学文件, 依托校企合作工作站, 创新并实践“工作站”式顶岗实习教育模式。 结合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要求, 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驻“工作站”担任专职指导教师, 聘请企业“帮带师傅”担任兼职指导教师, 校企共同开发教材, 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学生检查、考核和评价制度, 建立“双元主体、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顶岗实习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努力强化学生在“真实情景”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效果, 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主要环节。 毕业设计选题源于企业, 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 在此过程中, 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提升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真实环境下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共同实施学生顶岗实习计划, 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五、结语

本专业经过近三年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的探索实践, 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升, 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月收入连续三届均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同专业平均水平, 并培育出《“引企入校、三层递进、分段实施”高职数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省级教学成果奖。 校中厂从进校初的年产值800万元发展到年产值过亿元, 初步实现校企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A].职成司2015[2015]6号.

[2]李忠华.“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8) .

12.校企合作计划 篇十二

校企合作计划

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合作目的

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 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合作原则

(一)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的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其次,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二)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合作方向和具体合作模式

广东省创业工贸技工学校

学生实时动态。

(二)协调指导:校企之间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学校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企业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2014

13.校企合作汇报材料 篇十三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市县各位领导莅临我校,对我校几年来的学校全面工作进行全面视察,是对学校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必将促使我们总结成绩与经验,查找问题与差距,使我校的各项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我谨代表郓城县技工学校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下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校几年来的工作,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校创建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一九九三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技校,办学二十多年来,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9000余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000余人,市场化就业以来,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焊接、电工、机械制造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技工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定点单位”、“山东省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学校目前占地面积62亩,总建筑面积19170平方米,其中教室1829平方米,实验室 215平方米,学生宿舍3535平方米,职工宿舍500平方 1 米,办公室1159平方米,图书阅览室 215平方米,食堂(兼礼堂)1955平方米,实习车间14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7452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万元左右。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70人,专兼职教师共60人,其中专职教师45人,兼职15人,理论课教师28人,实习指导教师32人,专、兼职教师比例为3:1,具备高级讲师资格的16人,讲师资格的37人,中级以上实习指导教师28人,大学本科学历的45人。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县人社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紧紧围绕人社工作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深入开展各项制度改革,积极调整办学思路,以扩大招生和做好短期培训工作为重点,以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为中心,以改革与发展为动力,加大学校基础建设力度。全体教职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为技工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11,招生培训人数稳步增长,长期班招生达到693人,短期培训达到8600人,学校整体形象迅速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学校2011年9月被省人社厅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今年,我们继续加大校企合作、短期培训的力度,截至目前长期班招生已达489人,短期培训已开班6500人。

在培训方面,2011年,学校以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在岗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大学生SYB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 2 免费培训工作相继展开,共培训各类人员8600人,有效助推了我县经济建设的进程。在培训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以办好“四大”课堂为重点,着力推进培训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办好固定课堂,校内共承接失业培训、创业培训、在职职工培训1176人;二是充分发挥校外培训基地优势,办好实践课堂,充分利用红军阁酒店等校外实习基地,培训各类人员1500多人;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办好“对接”课堂,全县以洪达化工、富海能源、瑞丰搪瓷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供需对接培训2037人次;四是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组织优势,办好农家课堂,全县1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共1300多人次。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根据学校专业优势,立足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从众多企业中优中选优。一是站在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选择高科技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例如与皇明太阳能旗下的皇明工程技术学院合作,成立皇明冠名班,招收五年制大专班。皇明工程技术学院是世界首所可再生能源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由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真空管制造基地——皇明太阳能集团建立,是全球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培养可再生能源技术人才的大、中专院校,未来5年内,将会建设成为全世界第一所可再生能源大学。学院拥有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目前学院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体育设施齐全,有低碳体育场、国际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基础设施,学院实习基地众多,3 拥有12个制造厂,一万多家营销店,一千多家3G直销店。学院拥有卓越的师资力量,在师资队伍中,世界太阳能行业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16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75人,专职太阳能行业讲师80人,双师型教师25人。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与皇明工程技术学院的合作,主要是为郓城有志于太阳能低碳行业发展的青年寻找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路子。目前,学校已招收皇明冠名班学员110多人,学生在郓城技校学习二年后,将到皇明工程技术学院学习二年,第五年即可进入皇明太阳能总部工作。二是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支持当地经济建设,选择当地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例如今年我们与郓城金河热电厂合作,为其招收学生100人,其中冶金技术专业50人,机电专业50人。金河热电厂是郓城县一家集发电、镍合金冶炼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除发电项目已投资6亿元外,镍合金冶炼投资将达到20亿元,项目完成后将成为我县规划中的铝合金工业园的龙头企业。据测算,近两年金河热电厂将用工600-800人,铝合金工业园将用工3000-4000人,将来我们将立足金河热电,辐射铝合金工业园,将冶金技术专业打造成我校的拳头专业,为我县相关企业发展培训更多的技能人才。

今年,根据全国技工教育的难得机遇,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再现辉煌的奋斗方向。学校提出了“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次以体系化、科学化为标准的响亮提出了建立 4 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按照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学校工作将坚持“团结和谐、创新发展;突出特色、质量立校;德育为首、技能至上”办学思想,转变办学机制、更新办学理念、放大办学视野、拓展办学空间。引进优质职业教学资源,广泛与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与技能,以办学创特色、专业树品牌、发展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为目标,以教书育人为中心、安置就业为龙头,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逐步加大对学校软硬件建设的投入,规范学校的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力争在2016年将学校建设成全省技工教育阵地的主要代表和全国技工学校中的佼佼者,使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努力为推动学校健康有序、全面快速地发展。

在校企合作方面,在省内外我们立足学校机械制造、机电等专业优势,继续进行与天津电建、济钢集团、重汽集团、省安装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合作;在县内继续围绕化工、搪瓷、酒类包装、纺织等支柱产业进行校企合作,不断开设新的专业,不断开拓新的培训领域。我们的目标是,力争三年内在校生达到2000人,年培训多种人员10000人。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下一篇:猫狗之争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