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2024-10-13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共13篇)

1.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一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毫米 分米的认

识》课堂实录

教育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内容:教科书6061页的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方法:指导自学法。学具准备:直尺、皮尺各一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师:上个月咱们学校举行了校秋季运动会,咱们班杨明在哪一项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生:800米赛跑。

第 1 页 师:在刚才这位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个长度单位,谁听出来了?是什么? 生:是米。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生展开双臂用手势表示)

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这个长度单位?

生:测量黑板的长。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生:测量大树的高。

师:你们还学过哪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

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直尺上找出来。(生在直尺中指出来)

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 生:测量课本的长和宽。生:测量文具盒的长。生:测量铅笔的长。

师:用厘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生测量)

师:结果是多少厘米? 生:半厘米。

第 2 页 生:不到1厘米。

师:用什么样的单位测量就能得到精确的结果? 生: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测量。

师: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0页,仔细阅读60页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划下来。(生仔细阅读,认真划重点句子)

二、指导自学 认识毫米

师:同桌3人交流一下你划的句子。(生同桌3人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生: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师: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划下来?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1毫米。

师:大家在书中划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看看。

(生指互相看)

师:数一下1厘米有多少1毫米?(生认真的数)生:1厘米有10毫米。

师:大家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互相看看。(生在直尺上指互相看)

师:在直尺上数一下,1厘米有多少1毫米?

第 3 页(生数)

生:1厘米有10毫米。师:2厘米有多少毫米? 生:2厘米有20毫米。

师: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的长度。(生用手势表示)

师:说说你对1毫米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太小了。

生:几乎无法用手势表示出来。

生:跟我的牙缝差不多。(同时张嘴让大家看他的牙缝)生:1毫米跟1分硬币的厚度差不多。生:1毫米太短了。

师: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呢? 生:测量橡皮的厚度。生:测量男生头发的长度。生:测量铅笔的厚度。生:测量板凳面的厚度。

师:三一班有个学生的凳子坏了,他爸爸想帮他做一个,和你座的一样的凳子。但不知道板凳面的厚度,你们帮他测量一下。

(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坐的板凳面的厚度)生:我的板凳面是17毫米。

第 4 页 生:我的板凳面是18毫米。师:为什么你们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坐的板凳面有厚有薄。

师:认识了厘米的小弟弟毫米,厘米还有一个小哥哥是分米。想认识吗?大家自学61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三、指导自学 认识分米

师:大家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划下来,同桌交流一下。(生认真划重点句子,认真交流)(指名全班交流)生:10厘米就是1分米。师: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划下来? 生:这句话告诉了我1分米有多长。

师:大家在书上画的尺子中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看看。

(生认真的指,互相看)

师:拿出皮尺,在皮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互相看看。(生认真的指,互相的看)

师:在皮尺上数一下1米有多少1分米?(生认真地数)生:1米有10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互相看看。(生用手势表示,互相看)

第 5 页 师: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分米? 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生:测量课桌的高。

师:后勤主任准备给电教室的每张桌子做一个桌罩,以保护桌面,大家说做之前需要测量什么? 生:测量桌面的厚度。生:测量桌面的长和宽。

师:第一组的同学以毫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厚度,第二组的同学以分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第三组的同学以分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宽,同桌3人合作测量。(生合作测量)汇报结果:

生:桌面厚8毫米。生:桌面长12分米。生:桌面宽7分米。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认识了毫米和分米。

生:我知道1毫米和1分米分别有多长。

生:我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识毫米、分米

第 6 页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第 7 页

2.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二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3.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倍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内容。本课共有三个例题,例题1是让让学生用笔圈一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让学生做教室清洁的案例为情境,通过给的条件,用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计算的思维模式。例题3通过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是用乘法计算的思维模式。这些例题都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课让三年级的学生在倍数的计算中运用已学的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通过计算掌握,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方法。三年级阶段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要接受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本节课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三年级学生现有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能力等,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探索。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注意设计不同层次和难度的“任务”。教师要进行教学引导与启发,正确引导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三年级学生运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去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用圈图和画图的方式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

(2)巩固三年级学生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计算能力。

2.数学思考目标

(1)利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通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完成“倍数的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三年级学生利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能力,提高三年级学生接受计算知识与思维的变化。

3.解决问题目标

把“倍的认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倍的问题。

4.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应用。

(2)鼓励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挥创新的思维模式,构建一个自己对倍数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在主要的计算过程中,认清倍的概念,能求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教学难点

在具体和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能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1.多媒体教学设备;2.课件展示;3.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数学学习。

七、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3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倍的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三年级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点击课件出现题目——《倍的认识》。

2.认定目标(5分钟)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1)理解倍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转换成数学问题来计算;(3)让学生理解倍的认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让三年级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这样学习才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3.学习新知识(8分钟)

实际运算演示1:(1)打开图片:1)用六个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来进行示范;2)让学生来说正方形和长方形分别有多少个。

(2)提问问题:1)问学生正方形六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是长方形的多少倍? 2)请小老师起来回答,并且和同学解释怎么计算得?

实际运算演示2:请学生上来做示范:(1)请十二个学生上来,男生四个,女生八个;(2)让下面的学生来说女生是男生的多少倍?(3)请多个学生回答。

实际运算演示3:(1)用生活实际的例子说明:1)打开多媒体,展示十个乒乓球和两个篮球的图片;2)问学生乒乓球是篮球的多少倍;3)请小老师回答问题,并且说明下一次在体育课上如何应用倍的认识区分其它球的倍数。

4.巩固新知识(7分钟)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任务来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过程,强调注意事项(课件):(1)画十个笑脸和两个星星,计算笑脸是星星的多少倍,并且写出正确答案;(2)学生实践计算对倍的计算的任务,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教学反馈(3分钟)

通过观察,能展示部分计算好的学生的过程进行展示和点评。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6.课堂小结(4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的内容,回答问题,讨论心得。并让学生总结出自己在对“倍的认识”和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印象。教师强调重点,难点,起到强化作用。

7.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回家用家里已有的水果对倍的认识再进行巩固加深,应用到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

4.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四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5.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学生在使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15厘米、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要限定其中一种。因为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

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入分米。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

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针对学生选择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问: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分米。

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动手验证的过程中去发现分米和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相互验证,比划1分米的长度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认识。”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做单位的检验,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操作,用多种方法来展示。

练习一中的第4题,是有关长度单位换算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毫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等。

第5题,包含两项内容,一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是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估测,前两道题答案惟一,分别填”分米“和”米“,后两道题的答案可以不同。

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需将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 第7题,属于小调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果完成此题有困难,可以改换其他调查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6.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数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以及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3、使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8--10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同学们每两个人分成一组来分食品。小强和小红他们俩准备了哪些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俩都满意呢?(板书: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3、指名分食品,并贴出相应图画。

4、分蛋糕: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几个?

5、师:要表示“半个”,就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⑴谈话:我们先来看看半个蛋糕师什么羊的?(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现在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看老师写出这个分数,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半个是其中的一份。这个数就是分数。

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⑵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一读,认一认。

学生自学课本。

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⑶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⑷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⑸谈话: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还可以涂哪部分?

还有谁的折法跟他不一样?

2、想想做做1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出示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3、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2、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谈话: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张长方形纸,与同组小伙伴比较一

下它们的大小,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后,涂上颜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两幅作品贴到黑板上。

2、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3、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P101--10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

二、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比一比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四、做一做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5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

五、读一读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P104“你知道吗?”

六、全课总结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105--106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2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3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P106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7.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七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8.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八

--------几分之一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是从整数到分数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根据教材提供的最初步的素材,并结合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2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认识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通过两个人平均分一个饼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分得的每1份数进行表示,使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并结合实物体会1/2的意义。再安排折一折,涂一涂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注重感受分数的意义。

2.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对于平均分,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有过接触,由于现在社会的信息流通途径很多,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会认读分数,但并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多层次动手操作,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并初步学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

3.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分享的快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多层次动手操作,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纸片,习题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二分之一。1.感受平均分。

播放视频,感受平均分,体会分享的快乐。2.活动:折一折。

用圆片代替饼,动手折一折、分一分。3.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实际操作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二、对比辨析,理解二分之一 1.认识、感知1/2。

把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2.辨析1/2。

课件出示:判断涂色部分是否是二分之一,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当学生通过分饼情境发现了1/2的存在,初步理解了其意义时,紧接着安排了在其他事物中找1/2,并在判断辨析中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二分之一。】

三、类比迁移,构建几分之一 1.认识几分之一。

出示图形:说说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2.引导得出:像1/

2、1/

3、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3.活动:折一折。

用正方形纸片折一个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学生展示作品,全班交流。4.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几副作品,例:折的都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得出: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 形的1/4。

全课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辨析的练习中自然的过渡迁移到了几分之一的教学。由实物到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对比观察中,引导学生渐渐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 2

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1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四、联系生活,深化几分之一 1.写一写:写出图中相应的分数。

2.说一说:看生活中的图片,联想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分数的概念,在练习中发掘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现象,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渗透德育,拓展几分之一 播放课首的视频,你找到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最后寻找视频中的几分之一,回扣课首,体会分享中有快乐,分享中有数学知识。】

设计思路

“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接触过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

首先,以生活中孩子们分享食物的场景为素材,创设情境,把数学以一种清新、生动的姿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分享中能有什么数学问题呢?”这个疑问来学习分数。

第二,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所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1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借助实际操作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1/2, 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第三,充分感知1/2的含义之后,在辨析的练习中产生了一个问题:最后的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不能用1/2来表示,能用分数表示吗?自然的过渡迁移到了几分之一的教学。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个喜欢的几分之一,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接着,在对比观察中,引导学生渐渐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1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第四,在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后,指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现象,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后回扣课首,解决疑问,了解了分享中的数学知识,并再一次联系生活,渗透德育,体会了分享中有的快乐。

9.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九

王晓芬

【说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说学情】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在不同的渠道(包括看数学书)听说过甚至知道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但他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说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谁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过“六一”儿童节。生:

师:今天老师带来两位小朋友,冬冬和他的妹妹,他们也和你们一样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因为每年这个节日,妈妈都会为他们准备好多好吃的,瞧,今年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些什么?(ppt)师: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吧。糖果一人几个?冰淇淋呢?饮料?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叫做什么分 ? 生:平均分

师:同学们记性真不错!可是妈妈只买了一个蛋糕,怎么平均分给两个人呢? 生:......(一半)

师:这个词用得好!一半,就是把蛋糕平均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对吧?看看老师分得对不对?(ppt)

师:同学们,这一半啊,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哪位同学知道? 这个数就是二分之一,这一半的蛋糕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哪这一半呢?

师:这个二分之一,它叫做分数,同学们听说过分数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的认识分数。(板书)

二、新授

师:同学们,像我们刚刚说到的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分数二分之一,看看跟我们之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请谁来说说看,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

师:二分之一有三个部分,这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物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我们一起来写写分数二分之一。师:我们刚才是把蛋糕怎么分?(平均分)代表平均分的是分数的哪个部分?(分数线)真棒!我们一般就是先写分数线;

我们是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2份)表示份数的数写在哪儿?(分数线的下面)叫做什么?(分母)刚刚一人得到了几份蛋糕?(1分)那这1写在哪儿?(分数线的上面)叫做?(分子)师:写法你学会了,那读法有没问题呢?请谁试试(请生读)师:读分数的时候,我们要从下往上读,全班同学一起再来读读看!师:声音真好听!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我们都学会了,同学们开不开心呀?(开心)那请你用端正的姿势告诉我,你准备好迎接接下来的挑战了!

(用你的火眼金睛来看看,二分之一被老师藏在哪几幅图中了?)师:眼力那么厉害,老师想看看你们的手是不是也有魔力呢?请看大屏幕,(PPT)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现在请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张和彩笔,动手吧!(巡视,挑选需展示的作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张别的形状的纸张,谁有本事把它们的二分之一也表示出来?(让生边做边解说)师:这些涂色部分都表示二分之一,可它们的形状都不相同呀,怎么回事呢?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

师:因为我们把这些图形都平均分成两份了,而这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它们都可以表示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太棒了,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奖励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披萨)但只有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才可以分享我的披萨哦。谁想来试试?

问题:如果老师把这个披萨分给你三个人吃,每个人要分得同样多,怎么分?(生答)(PPT展示)......师:几分之一的披萨比较大块?第二呢?。。。那如果老师让你比比这几个分数的大小,你会吗?(PPT)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排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1、分子都是1

2、分母越来越大

3、当分子都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三、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同学们,你们之前的表现太精彩了,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精彩的表现,又准备了新一轮的挑战,你们敢接受我们挑战吗?

1、写分数,我最棒!

2、聪明的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3、估分数,我能行!

4、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小结: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让你长知识了吗?谁来说说看,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0.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十

倍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渗透比的思想方法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师:星期天,奇奇和两个朋友去参加了一个花展,那里有很多花,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一副五彩缤纷花的图片。

出示题图:瞧,你们在这个花坛里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各有几朵?(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呢,红花有8朵。)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提出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多花”“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之类的问题。

小结: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除了相差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倍的认识

二、丰富表象,树立概念(一)对“倍”的初步认识

师:如果把两朵蓝花看成一份,(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数一数。

谈话:把2朵蓝花看成1份,(板书: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也就是这样的3份,(板书:3个2朵 3倍)我们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边说边板书。

(二)在变式与反例的练习中,丰富对:“倍”的认识

谈话:花园里的黄花又开了2朵,心里数一下(课件先出示黄花和蓝花),现在黄花是蓝花的几倍?(出示问题)提问:能用圈一圈的方法研究一下吗? 学生汇报。

谈话:注意观察,什么花变了,什么花没变?黄花是蓝花的几倍?(蓝花4朵,黄花8朵)

比较:黑板上的图与大屏幕上的图。

提问: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黄花是蓝花几倍的问题的?(圈一圈)老师也这样圈了一下。

出示反例:蓝花3朵圈一起,黄花有6朵两个一圈 黄花是蓝花的2倍。同意吗?同桌讨论,学生汇报。

小结:看来,我们在圈的时候不是随便圈,把什么看成1份很重要。(在1份上标注)

(三)完善对“倍”的认识: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1):刚才我们比的是哪两种花?还有红花呢,你会比吗? 在书本上圈一圈,并完成填空。出示:红花有()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学生活动。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一摆,圈一圈。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每次圈两朵红花。

小结:把2朵蓝花看作1份,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4倍。(2)如果不摆花片,你能通过计算的解决问题吗?可以怎样列式? 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相机板书:8÷2=4。

学生充分发言后小结:蓝花有2朵,所以把2朵花看作1份,再想8朵红花能分成这样的几份,就是把8朵花每2朵一分地平均分,平均分的题目用除法计算。

二、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想不想动手,加深一下对“倍”的印象呢? 1.我会摆

(1)出示活动要求: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6根小棒。6里面有()个3,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根据要求先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问:怎样摆更容易看出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出示活动要求:如果第二行摆15根小棒。15里面有()个3,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结:小棒之间也有倍数关系。2.我会说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图 估一估,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绿带子的长看成1份,那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

把带子变细,现在红带子和绿带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变细,变成线段。现在呢? 小结: 线段之间也有倍数关系。独立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 3.我会算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题目要求:先连一连,再填空,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第二幅图中你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个彩球连在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胡萝卜连在一起呢? 指名说出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11.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十一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94-9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感知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结合图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重点难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会读写几分之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彩色笔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一个苹果要分给2个小朋友该怎么分才公平、合理呢? 生1:分成两块 生2:一人一半 生3:从中间切开„„

师激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分法,老师是这样分可不可以?为什么?(师拿出一个月饼图片故意撕成一大一小)生:不对,这样的两份不一样多„„

师:哦,要把两份分得一样多才公平,是吗?我们把分得一样多的分法叫什么分?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出分数,板书课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图片,谁愿意上台把这个月饼分给这两个小朋友?(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师:你准备怎样分?

生:我是这样对折一下,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两个小朋友每人一份。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来,掌声送给这位小朋友,请你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把这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个月饼? 生:半个。

师:这半个月饼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数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带学生齐读一遍“分数”。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完整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指导读写,理解1/2的含义。

师(拿着一个圆形纸片边演示边说):老师也用对折的方法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了两份。

师(张贴图片):这一半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就是——1/2。(师板书:1/2)

师: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伸出你们的手指出来,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师边写边说明:先写一横,表示平均分;下面写2,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它叫分母;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1份,它叫分子。咱们再来写一遍。师:这个数怎么读呢?谁会? 生:二分之一。

师:嗯,读得好,就这么读,谁再来读一遍? 生读:二分之一。(师板书:读作二分之一)师:大家再来读一读。(二分之一)

师:(出示课件)大家请看,我们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就有了两个半块月饼,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半个月饼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1/2 师:左边这半块可以用1/2来表示,右边这半块呢? 生:也可以用1/2来表示,这两个半块都是这个月饼的1/2。师:说得真好!师点击课件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感知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由日常生活情景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借助实际操作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3、学生活动:折出长方形纸的1/2。师:刚才我们通过分月饼认识了1/2,下面请大家从老师刚才发给你们的学具里边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出来。一起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

折出长方形的1/2,并把它的 涂上颜色。然后说说你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学生折纸,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师:折完了吗?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做得都很不错!谁愿意上来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

生1(边展示边说):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的这一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说的非常清楚,你的手也真灵巧,颜色涂得这么漂亮,老师把你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2:我是这样把这个长方形对折一下,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也是它的1/2。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老师,我有。我是这样对折一下,也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也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还有没有也是这样折的?你真是太厉害了,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老师特别欣赏你这样有独特想法的孩子。(师张贴学生作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1/2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从看、折、分、涂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教师及时评价和鼓励,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学习,从而更加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和理解。)

4、练习: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1/2含义的理解。

(二)认识1/4 1.判断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为什么?

2、折纸活动:折出一个正方形纸的1/4

师:其实呀,在这张正方形纸上也藏着1/4呢,大家想不想把1/4从这张纸上找出来?先请看要求。出示课件:

拿一张正方形纸,想一想怎样折出它的1/4。折完后,再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4。(同桌之间互相合作,看看你们能用几种方法折出。)

学生折纸活动。(音乐伴奏)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认真,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清:你是怎么折的?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教师选取几种不同的折法贴在黑板上。

师:(指3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折法明明不同,涂色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表示呢?

生:因为这3个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4。师:哦,原来是这样,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都是它的1/4。(设计意图:通过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使学生明白,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所以可用同一分数表示。同时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意识、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

2、1/

4、。其实呀,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很多,谁来说说?

生:1/3,1/5,1/6,1/8,1/10,„„(师板书。)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分数,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出示课件)(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生活中的分数(课件:法国国旗 奥运五环 巧克力)猜一猜

介绍人身体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找身边的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 分子 平均分 —— …… 分数线 2 …… 分母

1 1 1 — –– –– –– 5 6 7 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饼”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对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以1/2这突破口展开教学。通过分月饼先谈谈对1/2的认识,了解1/2的意义,知道1/2的写法和读法。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在1/2的基础上,通过习题中的问题:一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是其中1份,能否用1/2来表示?这样来认识1/3,又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各种图形的1/4,讨论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

12.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十二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24 【课程标准描述】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学习目标】

1.在“分与合”的基础上,在“数气球”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活动,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加法运算,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加法的意义,当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起来时用加法。

2.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用标准的语言表述,并能用标准的手势表示加法运算。【学习重、难点】

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用标准的语言表述,并能用标准的手势表示加法运算。

【评价活动方案】

1.在“数气球”的情景中,抽象出算式,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以评价目标1。2.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学生手势操作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以评价目标2。【学习活动方案】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加法”(评价目标1)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与合”,你学会了没有?好,我们一起看一个题目。(出示P24图片)谁能说一说? 生:4分成3和1,3和1组成4。

2、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气球?

师:这个数学问题很好。有3个红色的气球,有1个绿色的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 应该怎么表示呢?

左边有3个气球,右边有1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边说边摆贴画)

我们用手势表示一下。边做手势边说话。“左手3,右手1,合起来用加法。3+1=4。” 学生边做边说一遍。

3、我们用圆形表示一下。老师画一画,跟着老师一起画。

有3个红色的气球,老师画3个圆形,123。有1个绿色的气球,老师画1个。我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边用手势表示,边说话。

4、列算式 3+1=4。

3表示3个红色的气球,1表示1个绿色的气球。4表示一共有4个气球。

“+”是加号,读作“加”。“=”是等号,读作“等于”。算式读作:三加一等于四。

5、数一数

除了用“分与合”的办法算出3+1=4,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有3个气球,123,又拿来1个气球。那么继续数往后数1个,4。一共有4个气球。

二、练习P24做一做

我们学习了加法,老师考考你,你们会做吗?边做手势边回答。

1、左手2,右手2,合起来用加法。2+2=4。2表示有两辆汽车,2表示又开来两辆,4表示一共有四辆汽车。

2、师:看图,如何列算式?为什么?

生:1+2=3。左手4,右手1,合起来用加法。4+1=5。4表示有有四支铅笔,1表示又拿来一支,5表示一共有五支铅笔。

3、师:看图,如何列算式?为什么?

生:1+2=3。1表示飞来一只蓝色的纸鹤,2表示飞来两支黄色的纸鹤。3表示一共有三只纸鹤。【学习目标检测】

1、课本P28第1题

2、课本P28第3题

2+3= 2+1= 2+2= 3+2= 1+2= 1+1=

3、课本P28页第5题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4-2=

1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 篇十三

一、设景激趣,揭示新课。

我先利用课件再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倒计时”场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秒的存在,体会“秒”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

生:11时59分

师: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播放视频)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和秒做朋友。(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秒的计量。在教学时,先出示“时钟”数学教具,通过教具,复习前面学过的时、分的知识,根据时、分、秒的联系,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 与“几秒”。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全方位的感受1秒,体验1秒的长短。

师:把书翻到60页。“秒”是以个很小的时间单位,我们又该怎样计量呢? 生:电子表、钟表、秒表。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时和分,现在老师这有一只钟表模具,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根针是什么针?(时针)时针走一格是几小时?(1小时)这根针又是什么针?(分针)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钟?(1分钟)走一大格呢?(5分钟)

师:哪这根针呢? 生:秒针。师:对,生: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我们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哪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钟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钟。(教师板书)师:那秒针走一个大格呢?

生:秒针走一个大格是5秒。(引导)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啊?(拨动秒针,从12拨到1)生:因为秒针从12走到1,走了5小格所以就是5秒钟。所以秒针走一大格就是5秒。(引导、总结)

师: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啦!仔细观察,现在秒针在1的位置上,如果它从1走到3,这时秒针经过了多少秒呢?

生:秒针从1走到3,秒针经过了10秒。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啊?

生:因为秒针走一个大格是5秒,秒针走了2个大格。2乘5等于10。所以秒针走了10秒。

师:那老师再考考大家。演示秒针从12走到6这又是多少秒? 生:秒针走了30秒。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啊?

生:秒针经过了6个大格。一个大格是5秒,6乘5等于30,所以是30秒。师:你们真棒啊!2.探索分和秒的关系。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时、分的基础上迁移、类推出分和秒的关系。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玩个小游戏(拿出时钟),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当发令员,同学们当裁判,我们让分针和秒针同时起跑,同时结束,看一看分针跑了几小格,秒针又跑了多少小格。准备好了吗? 预备——跑„„停

师:谁来告诉老师分针跑了几个小格?秒针跑了几个小格? 生:分针跑了1小格,秒针跑了60小格。

师:分针跑了1小格,是„„ 秒针跑60小格,是„„(引导)师:分针秒针是同时跑,同时停。用的时间是—— 生齐答:一样的。

师:所以1分钟就——

生齐答:等于60秒。(随机板书1分=60秒)生:1分等于60秒。(齐读)3.感受一分钟长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全方位的感受1分,体验1分钟的长短。让学生明白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要珍惜时间。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时钟)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数秒。

师:1分钟是60秒。那么一分钟我们能做哪些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啊?

生:想

师:好,试试我们一分钟能做那些事情?第一大组的同学写数字,从1开始写,按顺序往下写。第二大组的同学做口算。第三大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不能大声讲话,不能走动。(学生活动)师:停!时间到了。谁来汇报一下你一分钟里做了哪些事情? 生:„„ 生:„„ 生:„„

师:一分钟里我们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哪我们要不要珍惜这一分钟。师:没错,我们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巩固新学知识。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珍惜时间。

师:瞧瞧!这是我们每天过的马路时都要看到的信号灯,正是有了秒的帮助,才让我们的交通变得更畅通。生活中还有那些用秒计量的现象呢?(幻灯片)生: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用秒来计量的现象。看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师:一秒钟很短,但是如果你能够珍惜,一秒钟也能做出许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让我们一起看看1秒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师:(幻灯片)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师:同学们,一秒钟虽然很短,但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3页,看到练习十四的第一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点名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名人说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话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哪些名人说过。(幻灯片)

上一篇:市场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下一篇:中级会计职称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