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2024-06-30

论语十则复习教案(精选10篇)

1.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篇一

《论语》十则知识点

★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又称《周易》)、《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重点字词释义

学而时习之:时习,时常地复习..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三省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故,旧有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

词。新,新的理解与体会(或“新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诲女知之乎:诲,教诲。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

是知也:是,此、这。知,通“智”,聪明,智慧。..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凋谢。.

★一词多义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

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接连词

日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能张目对日太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天

其其恕乎大概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们”

细察其纹理代词,指“藐小之物”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

知之为知之明白,知道,懂得 .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道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为可以为师矣成为

以虫蚁为兽当做

项为之强因为

★出自《<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

5、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者而改之。

6、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课文内容理解

本文所选十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品德修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和个人品德修养。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这则讲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这一则讲的学习态度,强调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则都是讲的学习态度,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这一则讲的思想品德修养,曾子的这一番话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这一则讲的思想品德修养,这里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这一则讲思想品德修养,强调要待人宽厚、仁爱。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篇二

一、教你知道: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说-悦女-汝知-智)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课文学习指导: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四、分章说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和“知新”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讲解]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解]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解]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要有好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归纳成语、格言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问题研究《论语》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今天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

六、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反思自己:◆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论语》十则 评估测试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吾日三省吾身()

二、解释句中加粗的词。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思而不学则殆()传不习乎()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吾日三省吾身()是知也()诲女知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三、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折关系的有________,③表并列关系的有________。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任重而道远E.学而不思则罔F.择其善者而从之

四、填空。1.《论语》主要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不亦远乎?7.岁寒,________________。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七、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论语》智慧人生十则 篇三

一、言必信 ,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二、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

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十、当仁,不让于师

4.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 篇四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文言词汇;(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教学难点: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5.读《论语十则》有感800字 篇五

大凡国人,不说对孔子耳熟能详,起码也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因为其精髓的思想可谓超乎寻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堪称民族魂。在我国历史上,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伦理家,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实践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学识自年前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孔子也因此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儒学的思想正日益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每读一次孔子,自己都能收获很多的东西,比如:

当读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时,我懂得了要先行后言,莫言过其行,说与做是做人的两个重要方面,无论何时何地,少说多做,说了就做,先做后说永远是我们应该信奉的说话行事规则;

当读到“道听途说,不足为缺时,我懂得了,一个传闻,入乎耳,出乎口,不经过考证和内心的思考就说出来,委实轻率,不负责任,但现实中,偏偏又很多人,喜欢传播这种小道消息,飞短流长,看着闹得满城风雨,心里竟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其实,无论是从道德还是现实做人来讲,这种心理行为,我们都应该摈弃。

当读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挺有感触的,对父母孝顺,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要求之一,甚至常常拿是否孝顺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孝”是一个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又有多少子女做到了呢?近些年来,受西方所谓的“自主独立”意识的影响,年轻人不愿依赖父母的同时,也把孝的意识抛到了脑后,也许真到我们切切实实想为父母做点什么的那一天,可能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了。

当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意识到了,做人得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别硬塞给别人;自己想要站住脚,也得先让别人站住了才行;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得成全别人有所成就的梦想。

6.《论语十则》读后感600字 篇六

《论语十则》中我们学习的十则,主要是告诉我们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话交给学习时应对知识,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的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闪着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教给我一个取长补短,就是取别人的长处优点来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别人的短处,自己也要注意的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这让我明白了知识就要复习,要学会从旧的知识中练出新知识的道理。

孔子等人在几千年前就明白这么多的学习方法的态度,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敬佩不已,然而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此刻很多的的同学都不懂得,比如说,有的同学学到了知识,学完就是学完了,他一不记二不背,老师说的话当耳旁风,有的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作业完了就没事了,该玩就玩该吃就吃,既不复习也不预习,还有的同学,遇到难题就在那乱做,老师问他会不会,他就说会,一天蒙过去了,两天也蒙过去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傻眼了,都是以前的时候不会也装懂,分数一下来,就更呆了,20分30分,自己看着都脸红,这都是不懂学习方法与态度造成的。

学习《论语十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学会了学习方法,所以我要好好的学习。

7.论语十则关于学习态度的解说 篇七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8.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篇八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课时: 三课时

授课教师:杨育馨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的第一课,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它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伦理学、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孔子讲“爱人”以实现“仁”,以“忠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原则--以“温和”的方式治理**的社会。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从“仁”出发,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体现在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皇权宗法统治秩序上,体现在孝、悌、忠、信的礼教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要求。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 5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学了五册必修教材之后,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根据他们平时的表现,凭他们的能力是可以理解论语十则的字面意思的,只是要把握这论语十则的深刻含义,还需进一步探究。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结合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对论语进行深入把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 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学生说说《论语》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

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学生朗读目标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向

三、《论语》的价值地位影响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学生朗读 强化论语的地位

四、孔子简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是一位旷世奇才,虽然一生颠沛游离,命运坎坷,但他所创建的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所宣扬的“忠孝礼仪”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起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回忆《论语》,回忆孔子。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回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

五、《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做笔记 积累文化常识

六、熟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案

二、 结合注释学习前五则,谈谈你对前五则的理解和感悟:

1、理解第一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2、理解第二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理解第三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由(即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4、理解第四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 颜渊、子路立侍(在孔子旁)。先生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和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觉得可惜。”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从中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5、理解第五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孔子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四、朗读前五则 学生分析理解,交流对每一则的感悟 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巩固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一、结合注释学习后五则,谈谈你对后五则的理解和感悟:

1、理解第六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2、理解第七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3、理解第八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 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总是忧愁、哀伤。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4、理解第九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先生说:“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为“仁”了。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具体要点。”先生说:“不合乎礼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合乎礼不要动。”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仁是孔子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也是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根本。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主体,礼是外在的功用,二者紧密结合。

【感悟】“谨于言,慎于行。”

5、理解第十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少年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二、教师总结:

孔子的道德精神:

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

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

三、拓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赏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宏图。

幑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赏读: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徦旰,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赏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艰苦的环境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艰苦的环境才能真正地考验人。 学生齐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              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巩固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论语》总共十则,每一则计分十分。每一则学生能正确翻译占5分,能谈谈自己的感悟占5分。由小组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

八、 板书设计

《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为政》: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杨育馨

9.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篇九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高考年份 考点统2010年 计

2009年

二、命题分析

1.考查范围比较大,涉及到《〈论语〉选读》十个章节的内容,但考题主要涉及客观填空、主观评价分析两种形式。

2.形式上往往命制两道题:或一大题两小题,或两大题(内容上有联系)。

3.分值有所加大,由4分增加到5分。(一般是前一客观题1分,后主观评价分析题3分或4分)

三、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论语》阅读作为浙江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上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备考:文字、文章和文化。具体就题型来说:可能涉及以下两种题型:

题型一:名句、成语、观点填空题(基础理解题)《论语》文字的理解重点不在于疏通,不一定深究特殊用法,但得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这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评析孔子思想的前提,否则任何“评析”均无法有效展开和具体落实。常见设问方式: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一句话)。

(2)以上材料(课外材料、补充材料)体现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基本相同,请写出体现文中观点的句子。

(3)上述材料是如何形象地表述××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等)的?

(4)上面文字中的××(比如“忠”“友”“信”)的内涵是什么? 题型二:主观评价分析题

本考点的命题基于《考试说明》的“批判继承” ——《论语》的现实性运用,选料可以是来自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相关的材料,或者是课内课外横向比较的材料。但答案更多的是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可在课内找;考查的实质还是评述的深刻性、辩证性。做题注意观点提示性的话语。常见设问方式:

(1)以上材料对儒家“××思想(观)”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2)对孔子(儒家)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理解。(3)上述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观)”?请简要说明理由。(4)上面材料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观)”,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5)以上××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观)”?请简要分析。

三、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2011年 题号顺序 考查章节 23 24 24 24(1)24(2)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主观评析(教学原则)

3分

《为政以德》

评价分析 主观分析(交友观)客观填空(填写成语)

4分 4分 1分

考点及题型 客观填空(填写观点)

分值 1分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 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对应题型一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_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__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概括 孔子和韩非子 为政观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经典文化名著阅读,应读懂原文,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作答。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答题要规范]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对应题型二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2个关键点:两种为政观 评析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两种为政观,首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见解。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这也体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有偏颇。[答题要规范]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解答《论语》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题策略(1)解答分析

《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中对《〈论语〉选读》复习提出的建议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要顺利完成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答,关键在于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读懂材料,熟悉材料。(2)备考策略

该背的章节及名句必须背出,消灭书写中的错别字;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将十个章节必学课内容烂熟于心,掌握吃透《论语》十篇必读课文涉及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四、主观评价分析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批判与继承《论语》中的思想观点是《论语》阅读考查的重点,其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此类题目都以主观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检验考生对儒家文化内涵的把握。试题一般围绕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题答题具有辩论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一)解题分析 1.话语类评析题 以《论语》原文语录为评析对象,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分单篇材料评析和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1)单篇材料评析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题目: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2)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

包括非重点课文和非《论语》语录,这类题目强调比较、综合,要求学生从题目指定的角度进行评析。

例: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题目: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2.话题式评析题

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语录,提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概括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的理念,而是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就某个话题进行评析。

例: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题目: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3.文学欣赏式评析题

从欣赏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分析人物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既要求认识理解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理念,又要求认识叙述者表达的方式,或表达时的情态、心理。例: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题目:你是如何看待文中孔子的这种“苦乐观”的?谈谈你的理解。(2分)(二)答题模板

1.点出主旨:读懂所给材料的含意。通过筛选信息,点出孔子观点或儒家观点。

2.阐释含意:理解文本,探究儒家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摘抄题中相关材料或《论语》课文中的语句,具体阐释观点的含意。

3.辩证分析:对材料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结合时代和现状(可以是社会的现状,也可以是考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辩证地思考其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1——4题p101

第3——4课时 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一、真题讲解

(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引用 意思相仿 然后 分析思想 [思路要清晰] 作为全国高考独一无二的对《论语》的考查,本题另辟蹊径,一改2009年命题方式,不是机械地选几则《〈论语〉选读》中的章节,考查成语概括与孔子的思想,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论语》思想精髓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在充分理解欧阳修名言的基础上,写出“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名句熟练程度、品评分析的角度等多种能力的考查,达到知识迁移,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可谓[答题要规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求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题多赢”。该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两问前后的关联性,容易一错全错。

二、总结答题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简单翻译,没有分析

示例一:君子与君子之间是因为有共同的道义而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而成为朋友,这是自然规律。

示例二:君子与君子交往团结而不勾结,小人与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所以我们要与君子做朋友。2.重点不突出

第一问回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考生中,有部分考生在回答第二问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周”“比”“和”“同”上,分析时围绕“团结”“勾结”或“和谐”“混同”,没有考虑到材料中重点关注的是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而事实上“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和”是指君子在坚持义的原则下与人和谐相处,“同”指的是小人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无原则地与人混同,因而“周”与“比”、“和”与“同”同样揭示的是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的不同。答题时应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按要求有重点地回答,切不可无的放矢,事倍功半。3.语言罗嗦,表达不清

2010年《论语》题第二问出题意图很明显,答题要点也很明确,但能清楚地说明白的考生并不多。有考生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仔细一看就是一个意思反复出现,如“君子以义合,小人以利合,君子看重的是义,小人看重的是利,君子与朋友相处是以义为原则的,小人与小人相处是以利为原则的,君子是重道义的,不会因为利而出卖朋友,小人是重利益的,一旦无利可图就会出卖朋友”。这一回答将君子与小人两者的区别分析得很清楚,但语意重复累赘并且缺少概括性揭示两者的本质区别的语言。

另外分析过程中对关键词语解释时出现严重的书写错误以致概念不清,如“利益”写成“利义”,这样的表达自然会使得分大打折扣。

三、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5——8题p102

第5——6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十八)及讲评

《论语》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1分)(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4分)答案:(1)严己宽人;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任选一条,意思对即可)(2)不同意。(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2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1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____________。(1分)(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4分)答案:(1)箪食瓢饮(箪食陋巷)、乐在其中、乐以忘忧(答出任一个即给1分)(2)从对颜回的称赞和自我表白中看出其安贫乐道,重义轻利。(1分)把富贵比作浮云,因为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1分)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1分)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1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甲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乙

有人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昭夏,五性发而为辞章,五味和而成佳肴。推及施政,则必须综合考量,若“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你认为材料乙中的观点正确吗?结合有子的话,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正确。(1分)有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庸之道追求的最高境界。“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分)色彩调和就艳丽,韵律调和就悦耳,真情倾诉就动人,咸辣适中味就佳。(1分)要想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宽容包纳,又要和而不同。(1分)不会知权通变(若同一声音、同一花色、同一味道、同一标准)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1分)4.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②虚而沦漪③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④丹漆,质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注] ①史:虚浮。②性:性质,特征。③沦漪(lún yī):水的波纹。④资:凭借。

(1)关于“文”“质”的关系,二三两段都采用了比喻说理,请写出比喻的喻体。(2分,每个本体对应的喻体至少写出三个)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这三段文字,比较孔子和刘勰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3分)答案:(1)文:兽皮上的毛色花纹、沦漪、花萼、丹漆。质:兽皮、水、木体。(2)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1分)异:孔子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文质兼备,才能成为君子。而刘勰从文艺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质关系问题,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纯粹审美的高度。(2分,即为人与为文的区别,意对即可)5.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甲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乙

法治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而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前总书记江泽民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1)这三则材料贯穿了孔子怎样的思想?(1分)(2)你认为若要改变我国官场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现象,扭转社会不良风气,“法治”与“德治”哪个更有效?(4分)答案:(1)中庸之道。

(2)①法治更有效。其一,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规范行为,让官员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其二,严厉的法律惩处可以让贪官们心生畏惧,从而减少贪腐。

②德治更有效。其一,提升官员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树立“廉洁从政,执政为民”的思想。其二,法治只能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德治却能规范人的内在行为;法治是让人被动服从,德治是主动修养。(可引用孔子的这些原话“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两者结合,内外兼治。(能自圆其说亦可)6.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11.22)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案:(1)①因材施教;②中庸之道。(各1分)(2)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1分)。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2分)。

10.论语十则教学实录(节选) 篇十

执教:广州外国语学校

熊芳芳

学生:成都市温江中学初一(9)班

生(齐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师:谁能解释“弘”和“毅”? 生:刚毅。师:“毅”是刚毅,“弘”呢? 生:胸怀宽广。

师:很好!“任重而道远”,“任”是什么? 生:责任。

师:什么责任?士以什么为责任? 生:仁。

师:这个“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我们来看看孔子的解释(点击PPT):“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我想要成功、有所建树,我就帮助别人也成功,有所建树,我自己希望通达,我就帮助别人也通达,呵,自我的使命、他者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他一肩挑了,任务重不重啊?

生:重!师:嗯,这任务实在够重了。“任重而道远”,“任重”我们明白了,那又为什么说“道远”呢?

生:因为一直到死才能停止。

师:很好,生命结束,才能停步。生命结束,才能下结论。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点击PPT):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子重病将死时,把弟子们全都召来,对他们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一辈子小心谨慎,却不一定能够保证不犯错,保全身体不受刑罚,但是现在我快要死啦,从今往后,我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啦,孩子们啊!你们知道吗?人只有到最后才能肯定地说:我保全了从父母而来的身体发肤,我保全了我的道德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请问,在生命结束的前一个月,前十天,甚至前一天,能不能说这样的话?

生:不能。师:所以人一生的道路真是遥远啊,在中途我们都不能给自己下任何结论。以仁为己任,并坚持到生命的最后,就是“任重而道远”。再看下面一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读):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师:孔子谈的是松柏吗?

生:是借松柏来说人。像松柏在严寒中最后凋零一样,人也要经历考验才能显出他的精神和品质。

师:非常好,就好像李世民说的(点击PPT):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板荡就是动荡,在动荡的时世中才能了解谁是真正的忠臣。又好像文天祥说的(点击PPT):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好,最后一则,齐读(点击PPT)。

生(齐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师:“言”是什么意思? 生:一句话。

师:我们学五言古诗,七言绝句,这个“言”是指什么? 生:字!师:对了,“一言”就是一个字。所以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孔子是怎样解释这个“恕”字的呢?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对于孔子的解释,你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就是要能够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加给别人。师:嗯,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时候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却很喜欢,不适合我的,可能适合别人,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情况而定。

师:嗯,非常好!因人而异,是吧?那如果是我喜欢的,认为好的,我就把它给别人,行吗?

生:也要看情况。我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觉得好。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师:哦,那,别人认为好的,我就给他,投其所好,这下对了吧?

生:也不对。有些东西是他所喜欢的,但不一定对他有益,甚至可能有害。

师:哦,那可难了,到底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点击PPT):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孔子痛惜颜回的死,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爷明明是要了颜回的命,但夫子觉得失去颜回,就是要了自己的命。可见孔子对颜回的感情怎样啊?

生:很深厚。

师:再看(点击PPT):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恸,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师:嗯,极悲哀,大哭。弟子们劝他节哀,说:您悲伤得太过度了,要节制。您平时不是教导我们凡事要有节有度吗?孔子说:“有吗?我有悲伤过度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能为谁这样悲伤呢?”意思是说,只有他值得我这样痛哭。可见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啊?

生:最重要。

生:没有人可以取代。师:很好。孔子最欣赏最疼爱的颜回去世了,颜回的父亲颜路来向孔子提出一个请求(点击PPT):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颜路可能想,我儿子是夫子最喜爱的学生,现在他去世了,夫子一定肯在安葬方面给我一些援助吧,于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为颜回买什么呀?

生:椁!师:椁是个什么东西呢?呵呵,咱们现在人死了要火葬,古时候的人死了是土葬,就要用到棺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后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一重叫椁,就是“内棺外椁”。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卖了为颜回置办外椁。结果孔子怎样回答呢?他说,无论有才还是无才,都分别是各人的儿子。颜回是你的儿子,孔鲤是我的儿子,孔鲤比颜回早两年去世,孔鲤去世的时候,孔子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来为他买椁,是因为孔子列于大夫之位,从礼仪上来说是必须有车而不可以步行的。我们看到,颜路认为好的,他想要的,孔子有没有给他?

生:没有。

师:所以,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不过颜回最后还是被厚葬了(点击PPT):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孔子阻拦不了弟子们厚葬颜回,于是感叹说:颜回把我看作他自己的亲生父亲,我却不能把他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啊!意思是,我终究作不了主,无法尊重颜回平生的素志啊!但这也不能怪我,要怪也只能怪他那些师兄弟啊。弟子们厚葬颜回,孔子认为他们做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物质的形式并不重要。

师:很好,这不只是孔子的看法,也是颜回一贯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生俭朴,可能营养不良造成疾病,29岁就死了。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尚且不在意那些外物,死了又怎么会讲究那么多呢?何况颜回秉承孔子的礼法,也不会愿意自己的葬礼过分铺张不合礼仪。所以孔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啊?

生:别人认为不好的,就不要给他。

师:对,人所不欲,也勿施于人啊!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绝对价值,或者说绝对标准呢?(生一时无法作答)好,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一首非常通俗的诗(点击PPT):

爱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看看这首诗里,有没有绝对价值? 生:有。

师:是什么呢? 生:生命。

师:很好!诗人将心比心,推己及鸟。孩子会在傍晚盼望母亲回家,鸟也会在巢中盼望母亲回家。生命存在的权利,就是绝对价值、绝对标准,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能够说:啊,那只鸟本来就很想死,所以我打死它,就是成全了它!这是绝对说不过去的。当我们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可以施于人,什么不能施于人。但是,新的矛盾又来了(点击PPT):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就是说他只零买,不批发,呵呵);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栖息的鸟。虽然看起来很节制,但他还是射了鸟,你怎样看?

生: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虽然他不射归巢栖息的鸟,但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鸟,都是生命,孔子这样做,让我觉得很失望。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

师(笑):很有爱心,很有思想!中国古时候的早期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射箭这样一门课程,孔子也是把射箭当作一种学习和游戏来对待的。人都会有弱点,孔子不是神,他只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在内心深处努力向善的人。他也许做不到绝对完全,但他一直带着弟子们走在这条追求的路上。所以他在另一次跟子贡对话的时候又说过一句看起来完全相反的话(点击PPT):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在这里,孔子完全倒戈了,明明刚才还拿这句话教导弟子的,现在弟子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的时候,他又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啊!这什么意思嘛?

生:他是要告诉子贡,这是非常难的。

师:很好,其实这句话背后还有一句潜台词,我自己—— 生:也做不到啊!师:对!孔子说,这是你做不到的啊,我也做不到啊,是人都做不到啊!这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标准,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做到的啊!我们不能停留在动物本能上,我们也永远达不到神的境界高度,但我们必须向着那个高度去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在路上的过程。这就是和迁哲郎所说的那个“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的孔子,那个从未把自己摆在神坛上、也绝非道貌岸然的孔子,很多时候他会袒露自己生命当中真实的软弱和困惑,却仍然执著地走在那条追求的道路上。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读一读《论语》,去认识一个真实的孔子。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上一篇:小班教师实习自我鉴定500字下一篇:公司值班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