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朗诵

2024-10-05

小学生古诗朗诵(共12篇)(共12篇)

1.小学生古诗朗诵 篇一

一.掌握作品内容, 确定感情基调。

诗歌朗诵, 首先必须掌握其内容, 根据思想内容, 确定情感基调。熟悉作品的内容, 就是要熟悉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诗歌的意义。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 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 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 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作为一个朗诵者, 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 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 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 把握作品基调, 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比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总体上体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 在朗读时要保持一种哀婉凄凉的语调和感情, 充分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慷慨悲歌的苦闷心情。全诗的朗读在语速上宜慢不宜快, 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朗诵古诗, 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还必须用普通话, 学会并注意发音、声调、音变等的读法。掌握运用古音表情达意的规律。文言诗文的读音, 一般也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 不要读古音, 有特定要求的除外, 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不必泥古不化, 强求和谐。

二.正确划分音步, 节奏灵活变化。

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同音乐密不可分的产物。它的格律要求包含着一种特有的音乐美。这种格律要求主要表现为押韵和句子中的平仄安排。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 或称音步, 交互轮换组联而成。音步是指一句诗中运用停顿等方法划分出来的段落。因为有了音步, 才使得古诗在朗诵的过程中产生了节奏, 使抑扬顿挫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 就是由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交互组联而成。每一句都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一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 其平仄声都交错使用, 俗称二、四、六分明。这样, 就构成了诗句的高下疾徐, 抑扬顿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得较多的是五言或七言诗。下面就这两种格律诗的音步作简单的介绍:

1.五言诗的音步

从理论上说, 五言诗每句两顿, 分三个音步。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 即“二二一”和“二一二”。比如:孟浩然的《春晓》可以作如下划分: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但根据朗诵的需要, 五言诗的音步常常处理成“二三”的形式, 即: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所以在朗诵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采取停顿或延长字音的方式灵活处理, 使朗诵自然流畅,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 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 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 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的明媚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 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 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 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2.七言诗的音步

同五言诗一样, 按理论七言诗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即:“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以贺之章的《咏柳》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朗诵时却根据需要往往把后三个字划入一个音步, 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在朗诵时要注意对形象的刻画。在朗诵“一树高”时“一”字变为阳平, 把一字顺势延长, 以更好地体现柳树的形象, “垂”字延长调值, 并加入一些虚声成分, 刻画出柳枝细长柔美婀娜的姿态。“不知细叶谁裁出”采用半起语势, 声音由低到高, 要有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音高降低, 气息下沉, 生理状态和用声状态松弛下来, 给人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面所划分的音步而停顿。停顿只是声音的休止, 而非表情神态的停息。好的停顿, 还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表达异常与复杂的思想感情时, 为了渲染气氛或使情绪转化, 也可以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而进行感情停顿。在句子中, 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 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 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如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为了表现批判继承的精神和今胜于昔的感情, 就要停顿得更长一些。

总之, 朗诵诗歌时, 要注意节奏鲜明, 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 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 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诗、文的内容, 有些词和词组必须重点强调。在诗歌中, 凡是内容上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一般要重读。不过, 重音的读法, 不是突然高声或尖叫, 而是用自然的声音通过适当增加音强的方法, 把重音同非重音区别开来。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 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 表达情感的所在, 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 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 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 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 用意在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 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重音的表达方法, 有时是加强音量, 有时是拖长音节, 有时是一字一顿, 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 它是有力地转读, 从音量上说, 它是轻弱的, 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

韵脚:诗、词、曲、赋等韵文在句末或一联之末押韵的字, 称为“韵脚”。朗诵韵文, 要读出韵脚, 不要一律把它读成重音, 只要读得响亮、和谐、稍微拖长一些, 以便突出韵脚, 体现出音韵美, 增强节奏感, 从而更好地传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以李白《望庐山瀑布》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每句都由四个音顿构成。读时除了特别注意它的节奏要鲜明、感情要充沛外, 还要将韵脚稍稍延长, 把声音适当加重, 保持韵律的和谐与统一。要用声音使人感受到全诗充满磅礴雄壮的气势和诗人奔放不拘的性格。

2.浅谈古诗朗诵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二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重视资源整合。

一是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以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例如,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时,就以“悲”和“壮”为主题,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先整体入手:读《出塞》、《从军行》,找能反映边塞特点的词,奠定内容基础;继而分步教学:让学生从《出塞》的“人未还”中感受征人之“悲苦”,从《从军行》中的“终不还”中感受征人之“豪壮”;再整合质疑:在沙场上,征人们的“愁苦”、“悲凉”怎么不见了?通过整合朗读,体会征人们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战场的豪迈气概,从而感悟边塞诗“悲壮”的特点和情感基调。二是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写手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三是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

2、渲染诗词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我执教的《江雪》,这首诗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又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费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无疑于“推波助澜”,能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这种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是有所体会的。

3、唤起情感体验。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人佳境,读出层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人境悟情。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4、灵活运用日记。

“多读胸中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及时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同时,学生也可将日记本美化,对古诗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图画,也可以改写成现代诗文,配上现代诗画。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讲述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和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画出诗句中的场景。并可以引用学过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概括这些场景等。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几个误区。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其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可也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几个误区:

1、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

3、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串讲是古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填鸭式、注入式。

4、文学鉴赏式的分析: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无法理解的这么深奥,也不能了解,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

5、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但是教师在此要忠实而流畅的直译,尽量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

6、花样翻新式的表演:虽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

3.古诗朗诵串词 篇三

合: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女:寒霜染大地,我们跟随冬天的脚步,在美丽的校园中快乐的生活。男:读书破万卷。我们跟随诗人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合:朗诵古诗,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

女:请听我们四(1)班朗诵的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2)班故古诗吟诵串词

合: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在东门学校,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男)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女)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男)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下面由我们四(2)班全体同学为大家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合:谢谢大家!

古诗诵读之送别诗串词 四(3)班

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甲:有人说,三千年来的中华诗词中拥挤着太多的游子,上演着太多的别离。乙: 他们求取功名,保家卫国; 甲: 他们背井离乡,抛妻别子; 乙: 他们近下江南,远涉边疆; 甲: 他们行行复行行,相逢又别离……

乙:因而,他们的诗中不仅有见落叶而悲秋,闻归雁而思亲的个人情愫;更有魏晋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的投影。

甲:现在,我们四(3)班将给大家带来两首送别诗,让我们走进那一场场情真意切的别离,领受那一位位伟大诗人的风采。乙:下面请欣赏第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甲:船儿已经越走越远,渐渐消失了。

乙:可我还是依依不舍地站在黄鹤楼上,久久不忍离去。甲:下面请欣赏第二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合:谢谢大家

四(4)班古诗吟诵串词

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女:伴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我们迎来了这一次诗歌朗诵会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男:下面由我们四(4)班全体同学为大家带来两首古诗,请欣赏第一首《暮江吟》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请欣赏第二首:

马诗

李贺

4.古诗朗诵主持 篇四

吴:沿着经典诗文流淌的脉络,聆听着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包含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沈:触摸天下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那里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雄浑与放达。

合读: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生命,请欣赏五.2中队的《笠翁对韵》诵读展示。一东——

生:诵读

吴:我们是中华好儿郎,我们是安国好声音。祖国山河在我心,请看我壮美好风光。《沁园春 雪》————

沈:山河壮美,爱我中华,抬望眼,祖国山川多秀美。望天门山————

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遥望庐山瀑布的生动写真,望庐山瀑布————

沈: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那是遥望洞庭湖水时的写真,望洞庭————

吴:江山如画,如画江山,请欣赏月下美景《枫桥月泊》 沈:祖国山河在我心,爱国之志不能丢,作为中国之少年我们壮怀激烈,踌躇满志。正所谓:红日出升——

5.小学生“五步法”学古诗 篇五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读书有方法, 小学生学古诗当然也有方法。怎样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古诗呢?

一、吟诵诗文, 感受音韵美

王崧舟老师说:“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吟诵 (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 , 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

诵读诗文环节可分成三个层次处理:第一层, 字正腔圆, 读准字音;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第二层标出诗句的停顿, 读出节奏, 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非常突出, 旋律和声音总有语言无法表达的妙处;第三层, 学习古人吟诵诗文, 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 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读出诗的音韵美。

吟诵也是由声入画入情的最好通道。优秀的古典诗文意蕴深远, 传统诵读方法的引领, 让孩子得到诗的浸润, 是民族文化的觉醒, 是民族心灵的回归。

二、注释加插图, 理解诗文意

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根据注释自学古诗, 理解诗文大意的方法。因为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诗作语言通俗易懂, 学生理解起来一般都不会太困难, 基本上都可以根据课本注释并结合课本插图大概了解诗意, 教师在课堂上只要引导学生把这种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 课文插图上被皑皑白雪覆盖的连绵起伏的群山是背景环境, 是远景;飘雪的江上有一叶孤舟, 孤舟上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正独自在垂钓, 是近景。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文大意是不难的, 难的是让学生把看到的图与读的文结合起来, 口头表达诗文大意。此环节旨在“提供语言实践平台, 促进语言能力发展”。课堂上利用文本, 给学生营造一个言语实践的环境,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理解的准确性、表达的流畅性, 才是教学的难点。

三、品读诗文, 体味用字妙

在教学中, 体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是教学难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体悟是一种方法。如学习《池上》, 为了感受“偷采”一词的精妙,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及做这些事时的心情, 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 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 和童年的快乐自由、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诗中还有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小娃的天真无邪、调皮可爱?学生就“不解”、“藏踪迹”展开了讨论。课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供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

体味诗人用字“妙”, “妙”在哪?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咀嚼文字的味道, 感受言语的芳香。如教学《池上》时, 透过“偷”字想象小娃偷采白莲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透过“开”字想象“浮萍一道开”的画面, 想象诗人驻足观看的神情等。通过想象, 学生感受到池塘的美, 感受到小娃的天真可爱。在诵读中想象, 学生运用形象思维, 品味语言文字, 心中发生内心视像, 感悟课文情感, 达到情感的升华, 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在自身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吟咏, 体味用字的妙, 体悟作者的情。

课中还可以借助媒体资源, 紧紧抓住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 可以借助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的柳树颜色的翠绿晶莹, 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万千条丝带轻柔曼妙, 以此来直观形象地解读学生难以理解的妙词佳句“碧玉妆成”、“绿丝绦”。尾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妙在把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出来, 这“剪刀”是自然活力的象征, 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这“剪刀”还裁制出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想象后出示春天大地上或嫩绿或鲜红或艳丽或素雅的花花草草, 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而对“剪刀”一词有了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

四、个性解读, 读写牵手行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帮助学生记录下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解读, 我要求学生通过圈圈画画、批批注注、想想写写等形式, 把读写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把自己读书思考的过程固化, 在情境中动笔写写练练。如学习《江雪》时, 有的学生这样批注:“天地之间除了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 就只剩下眼前的这一片冷冷清清, 这就是与京城长安远隔千里永州的雪呀”;有的学生这样批注:“江上如此寒冷, 难道真的能钓到鱼吗?如果真的能钓到鱼, 江面上怎会只有蓑笠翁一人呢?这句话是否还有言外之意呢?”在读诗的过程中, 引发思考, 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 只有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才能把他们阅读时碰撞出的灵光、倾吐的欲望、表达的热情持续保持。这不仅让他们在诗文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 还养成“手动才有所得”的习惯。

在教学中关注“语言文字运用”, 由读懂诗文, 感受诗人笔下丰富鲜活、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画面、形象与意境;到“知妙”, 通过品赏词句, 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 产生情感共鸣;再到言语运用, 在习作中展开想象学习表达, 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得意、得言、得法, 是教给学生个性化读书思考的方法。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认为, 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利用教材这个言语范例, 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 在品读与感悟中聚焦动作、表情、心理活动, 聚焦画面、场景、情境, 体会诗人表达的妙处。让学生学习品词析句赏析诗文的方法, 得到人文滋养, 从而实现“例”的增值。

五、拓展延伸, 课外积累活

语文学习是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方法指导、语言实践的。古诗是汉语言璀璨的珠串, 特别适合诵读、欣赏、揣摩、记忆、积累, 因此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 大量读记, 那古诗教学就会洋溢着鲜活的魅力。如“渔翁”形象是古诗词里特有的文化现象, 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学了《江雪》一诗后, 就可以推荐阅读《渔歌子》、《题秋江独钓图》, 体会这两首诗中的“渔翁”形象。在教学中, 还可以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同一诗人的其他诗作等, 结合“课标”推荐篇目, 扩充阅读容量, 拓展古诗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学生的积累”, 是老师的意愿, 还是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 还得看学生是否感兴趣, 愿意主动去做。在语文实践课上我经常播放一些或唯美的、或生动的、或有趣的画面, 请学生为它配诗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又能使他们背诵的诗句有了色彩, 有了声音, 有了意境。实践证明, 这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活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积累的兴趣。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做“拍客”, 拍完照片, 为照片配上恰当的诗句, 发送到班级博客上, 定期评出“最佳拍客”;还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引用诗句……

6.励志古诗朗诵稿 篇六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铁杵磨针

明代:郑之珍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扬子江

宋代: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嘲

近代: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代:林则徐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旷撞晋平公

先秦:韩非

7.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七

一、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 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 “读”是第一大法, 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 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 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咏歌之不足”时, 犹须“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我们就可以让他们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的口中流溢出来时, 我们一定会为之感染, 学生也记忆深刻。

二、教师要以学生为主题, 发挥指导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 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 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古诗词, 一定会轻松愉快, 劲头十足。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理解古诗字词义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语句意思的途径, 要鼓励学生在体会古诗词意境和体验情感的同时提高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如教学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鹏鸣翠柳) 》时, 可尝试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 初步了解诗句意思;再通过诵读, 进一步理解整首诗的意境;通过品味, 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师在关键处作些强调或在学生困惑时帮助释疑。

三、让学生品字析词、自悟感情

“一字值千金”, 用这句话来形容古诗中的精妙之字绝不为过。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精深之所在。要想使古诗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 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深。如《暮江吟》中, 诗人抒写了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 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赞美之情。教者可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红”等关键词, 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 想象红日西沉, 一弯月牙悄然东升, 脚边小草清露滴滴, 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 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让学生体味古诗用字的精准,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运用能力。

四、让学生运用想象, 理解诗意内涵

要想在诵读中发掘古诗的内蕴, 就要善于想象。单个字词在词典里的意思与在诗句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它在诗句里更有具体的语境意思。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诗句的内涵。如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每个学生甚至许多学龄前的孩子都非常熟悉, 但要真正领悟诗句所表达的内涵, 必须真正理解“举头、低头、思、望”这几个动作。它们并不是简单而平常的动作, 而是诗人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未能入睡时所作出的自然而然的动作。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巨大的想象力, 把自己想象成是远离家乡的“诗人”, 对着明月, 时而遥望, 时而低头的动作, 从而理会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情。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 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是高度概括的艺术, 有时会留有许多空白, 我们在诵读欣赏的时候, 要运用合理的想象进行填补或扩充, 丰富诗歌的内容,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古诗句的意思, 更透彻地感悟古诗的意境。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 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一点古诗文呢?我们除了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 教学内容的理解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之外, 还要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秋思》 (唐张籍)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时, 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三首诗的时代背景不同, 诗人的境遇也不同, 为什么教材要把它们编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由于学生对古诗已经基本理解, 所以很快就能领悟出教材的编排是“别有用意”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 诗人的境遇不同, 但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 都表达了羁旅之人一个共同的心声——“对亲人, 对家乡的思念及热爱”。在中国古诗中, 像这一类的古诗还有很多,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 多找一找, 并认真地抄出来, 在班级中好好地交流, 以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在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可以采用主教的一篇带一组自由阅读的办法, 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增加阅读量,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文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宝库,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经典和诗文大师,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8.古诗朗诵比赛串词 篇八

(尚秋奕)诵中华经典,与圣贤同行。

(齐读)今天我们相聚,一首摇曳的小诗让我们心醉。听,明媚的阳光带

来了春的声音。

(刘瑾)春天来了(尚秋奕)春天来了

(齐读)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生机勃勃。

颂:(全体女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

(全体男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

放纸鸢。

(全体女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刘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尚秋奕)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男女生对和)

(女)京口瓜洲一水间,(男)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女)江南可采莲,(男)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女)江南好,(男)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齐)能不忆江南?

(敲击鼓点配诗朗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小组拍手表演)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男女生齐颂)

9.古诗词朗诵方案 篇九

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校诗教文化活动开展以来的成果,也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背诵、积累古诗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特举办此次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师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

2、激发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

3、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审美情趣。

二、活动主题:

吟诵古典诗词,营造书香校园

三、参赛对象:

七八年级学生

四、评委:

九年级语文老师

五、比赛形式:

分笔试和朗诵两个环节

六、比赛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词诵读篇目

七、比赛规则及要求:

(一)笔试:

1.分年级举行。

2.每班选出10名学生,以10名学生的均分乘以30%计入总分。

3.时间:3月27日课外活动。

4.地点:初一在东四楼多媒体教室,初二在东四楼会议室。

5.试卷由初三老师提供。

(二)朗诵:

1、所选内容脱稿朗诵,限时4——6分钟。

2、所选内容来自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词诵读篇目

3、参赛形式以背诵为主,鼓励形式创新。

4、背诵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5、各班参与朗诵的人数不少于20人。

6、六个评委,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以剩余四个成绩的均分乘以70%计入总分。

7、时间:4月3日。

六、奖项设置:

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由学校颁发奖品、证书。

七、评分标准:

1、语言表达(35分):语言流畅,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2、朗诵内容(15分):所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3、形象风度(20分):要求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

4、节目形式(10分):形式新颖,富有艺术,耳目一新

5、参赛人数(5分):少于20人扣3分。

6、时间把握(5分):朗诵时间少于4分钟或超过6钟分扣1分。

7、综合印象:(10分)由评委根据参赛队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评价。

10.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篇十

怎样去学习、理解古诗词呢?各人有各法: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 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 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境的存在、语言韵律的组合……

简单来说, 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 两者要求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

一、朗读

鲁迅先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 发讫即罢。”这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反复吟诵,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 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 夸张抑扬, 读出节奏。入忘我之境地, 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 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 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 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 要做到抑扬顿挫, 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 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有些古诗, 诗题便是内容的眼, 如李白的《静夜思》,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 语调可略微低沉些, 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 体会到河山的壮丽, 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 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 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 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初读是感受, 是较为朦胧的理解, 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 再与分析相结合,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 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 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 通过分析朗读, 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由于古诗短小、精悍, 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 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 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 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 或抒发个人胸臆, 或痛斥朝政腐败, 或自怜悲惨身世。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 理解诗的表现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 插上想象的翅膀, 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 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 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 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 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 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 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言之, 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 不是光把诗背熟, 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 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

1. 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 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 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 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 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 看到这一切, 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 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 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 他眼见报国无望, 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 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 邀游一番历史时空。

2. 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 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 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 所以,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 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 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 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 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3. 拓展思路, 培养能力。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在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 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 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要求展开合理想象, 写出当时的情境, 要按一定的顺序, 内容具体, 语言通顺。改写时, 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 为什么?这样, 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 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 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11.古诗文朗诵短剧 篇十一

(古诗文朗诵的同学提前上场,并排站在舞台后排,面向观众)(一中年女教师手拿讲义夹匆匆上场)老师:刚才去教室检查,发现张小强又不在,这孩子肯定偷偷溜出去上网了。唉,不行我得去找找看。(老师下)

(这时有一叫做小强的中学生蹑手蹑脚唱着上台)“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脑子转得比较缓慢,我问同伴说怎么办,他们也无奈地 叹 叹 叹。”(白)今儿个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来,这心呀跟做贼似的。不说了,找个哥们好好过过游戏瘾。喂,阿刚,在哪呢?有没有时间。对,我偷偷溜出来了,好,我在绿叶网吧等着你„„(然而,话还没说完,正好被找他的班主任老师发现。)老师:小强,你要去哪里?

小强:(很沮丧、无奈地支支吾吾道)老师,我、我、我„„ 老师:怎么,又要去网吧吗?

小强:老师,我、我不想骗你,我喜欢网络,因为它可以让我充满快乐。

老师:小强啊,老师说过多少次了,沉迷于网络游戏会耽误学习的,你怎么不听话呢?父母把你送到学校里上学,可你每天光想着打游戏玩耍,那怎么行呢?小强,你听——

(舞台响起汉乐府《长歌行》的朗诵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老师:小强,你听见了吗?诗里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你现在正值学习的黄金时期,一定要将心思放到学习上,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而你现在只顾上网打游戏,贪图玩耍,怎么对得起你的父母,又何谈将来报效祖国呢?

小强:老师,您说得道理我都懂,我何尝没有这样想呢?看到同学们那么努力学习而我却没有一点头绪,想要放弃。如果放弃我会后悔;可不放弃,以我现在的基础该如何赶啊?

老师:小强,学习不能有畏难情绪,只要静下心来,抓住每节课的分分秒秒,认真听讲,怎么能赶不上呢?好,小强,你再听——

(朗诵《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老师:是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小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像驽马锲而不舍,像蚯蚓用心一也,就一定会取得进步的。

小强:老师,我懂了,我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我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勇气,从明天我要开始学习,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老师:老师为你的转变而高兴。然而,学习应该从今天开始,不能等到明天。你听:

(《明日歌》的朗诵——

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老师:千百年来,我国不知流传着多少类似《明日歌》、《今日诗》、《昨日歌》的警世名篇,告诫人们“寸阴寸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古训。遗憾的是现实中并没引起有些人的足够重视。“老将至”时才空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今天重温《明日歌》,希望你“努力请从今日始”、“莫待明朝悔今朝”。小强,你明白了吗?

小强:老师,我明白了。您真是我敬爱的好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诲,是您让我用另一种态度去面对生活。我要改变自己,以后再也不去网吧了,从今天开始好好学习,决不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了。

老师:小强,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进步的。好,那我们回学校吧。

(老师与小强一同下。与朗诵的同学一起演唱《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全剧终)

排练说明:

挑选6-8名学生(男女各半)朗诵古诗文,朗诵时站在舞台后排即可。表演开始时,他们提前上场站好。(朗诵时可配乐以增强表演效果。)朗诵为表演朗诵,加手势动作。

12.低段小学生古诗教学浅探 篇十二

一、在情境中想象古诗画面

编入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往往都是一些语言欢快、朗朗上口的古诗,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原型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古诗,以便从小培养学生对研读的情感。所以,许多古诗都可以给学生呈现一副非常美妙的画面,学生通过诗句,就可以想象古诗文字所描写的画面。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一下古诗画面。这样,学生在还没有学习古诗之前就已经对古诗内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形成古诗内容的表象,为下面更好地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比如,在教学《所见》这一首古诗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一个视频:一个小男孩骑着一头老黄牛,在一条小路上悠闲地走着。这头老黄牛边走边吃着路边的小草。小路的两边都是茂密的树林。这个小男孩一边四处张望,一边唱着歌,歌声响彻树林,非常甜美。走着走着,忽然传来一阵蝉的叫声。这时候,这个小男孩一下子停下歌声站了起来。当这一段视频播放完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这段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内容。由于学生在刚才观看视频时,已经被视频中这些唯美的画面吸引住了,自己的情感也已经与视频中的情境连在一起了,所以学生都能从各个角度来解读这一段视频的内容。最后,我问学生,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站起来。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捉住这只蝉。”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已经融入到这首古诗中了,对古诗意思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表象。

二、在提示中解读古诗内容

古诗中有一些词语是比较难懂的,它不像白话文那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其中的字词句,能够非常顺利地读懂文章的意思。古诗所描写的情境往往都带有时代的刻印在里面,往往是作者那一时代社会背景的写照。而为了押韵,在文字表述方面,它与现代文也有所不同,有些词语让学生用常规思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这些都会给学生理解古诗意思带来困难。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这些词句,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时,要提示学生一些字的意思,学生只有弄明白了这些字的意思了,他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古诗的内容。

比如,在这首《所见》古诗中,“樾”是什么意思?“牧童”指的是什么?“意欲”是什么意思?学生只有弄明白了,才能更好地解读这首古诗。所以,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进行初读,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牧童”就是指放牛的孩子,而一个“振”字就说明了放牛的孩子歌声是那么的响亮;“林樾”指的就是小路旁边茂密的树林。当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之后,他们才能更好地解读这一首古诗。

三、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意境

古诗,只有让学生进行反复地诵读,才能读出诗的意境。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也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指向之一。特别是对于古诗,它的韵脚,它的句式等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有感情地进行诵读,那么学生才能在读的过程中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境界。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学生能够逐句说出诗的意思层面上,必需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解诗的内容。

这首古诗第一句语调比较平缓,没有让人激动的词句,但是在第二句中,一个“振林!”就把这首诗的旋律加快起来,可以让诵读者情感突然高昂起来,一下子可以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从而让这首诗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而第三句是描写放牛孩子的心情的,是为第四句作铺垫的,说明放牛的孩子为什么忽然闭口立了。这样,一个“骑”字写明这个小男孩的姿势,而一个“振”字却写出了他当时唱歌时的心情是悠闲、自在的,一个“忽然”之词写出了放牛孩子的机警。这样,由动到静的描写方法,学生只有在诵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出来。所以,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牧童的天真与童趣。如果学生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不去反复诵读,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会体会出诗中所表达的一种安然的生活环境,体会不出为什么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这说明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走路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一幕,才写下这首诗的。

总之,古诗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我们只有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走进诗情,走进诗境,并能够陶醉在诗所描绘的情境当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达红.理性语文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上一篇:优质党课下一篇:【大学英语六级经验】给参加英语4、6级的朋友一下我的成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