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2024-07-18

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共10篇)

1.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篇一

重温邓小平理论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邓小平理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形势,经济转型任重道远,改革攻坚如箭在弦,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重温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是对我们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凝聚着对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概括,把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另一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国情,得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党的十三大报告充分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使我们真正回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多项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踏步提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全建立在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生动概括。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不懈努力,2000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分解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一百年”,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为我国未来发展勾画了更为清晰的蓝图,极大地感召和鼓舞了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我国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已进入到经济发展的转换期,经济增速开始趋缓,这实质上是经济发展驱动力的转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核心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应当注重解决科技和教育更好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加大科研和人力资本投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打破了长期束缚人民思想的藩篱,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他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论断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

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机制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对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当然,这种变革不是要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走过前半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项工程极其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推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使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心。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标准,我们才能大胆地推进各项改革,那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才能在中国成长壮大。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一论述与“三个有利于”标准一脉相承,应当坚持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各项改革的得失成败,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处理好事关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他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这些重要思想,注重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避免一些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把经济改革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相互促进、协调推进,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两手抓”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邓小平同志深刻洞察时代特征和国际局势,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使我国抓住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分步骤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倡导和支持的崭新事业,拉开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序幕。他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30多年来,从设立经济特区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地域,从单方面引进来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到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要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在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基础上,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谋划“一带一路”开放新布局。中央批准设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随着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我国将逐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他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要“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必须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亚洲地区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改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打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和平、公正、包容的国际秩序,为我国赢得更长战略机遇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同志1987年所说:“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在全党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制定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其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篇二

1 2008年全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

1.1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在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迈出了新步伐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 省林业厅学习实践活动围绕“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努力在提高林业发展水平上下功夫。首先抓好理论学习。厅党组先后召开了4次中心组学习会, 邀请国家林业局、省委党校、北京林业大学等10多位专家学者, 围绕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林业专题知识, 对全厅干部进行辅导;厅机关及厅属单位自行组织的专题讲座达到42次, 参学人员达到3 000多人次, 学习规模、层次、深度和效果前所未有。其次突出实践特色。活动期间, 省委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先后深入林区和鄱阳湖区, 就林权改革、平原绿化、湿地保护等进行深入调研。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围绕林业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大量专题调研。厅党组确定了34个调研专题, 厅领导和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形成了176篇调研报告, 形成了论文专集。三是认真查摆制约林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发征求意见函、开座谈会的办法, 由厅领导带队, 到基层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科技人员、造林大户、加工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 收集汇总意见建议160多条, 梳理归纳成6大方面制约林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第四是坚持解决当前影响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创林业特色, 做到解决问题最好、最快、最多、群众最满意”的目标, 明确整改工作责任制, 把40个具体整改问题分解落实到分管厅领导和职能部门, 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目前, 已经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意见》2个文件;开展了《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和《江西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2个立法项目的调研;出台了造林苗木补助等4项林业扶持政策;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等8项试点;出台了林权登记管理等9个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了年度考核等7项制度。省林业厅学习实践活动得到省委领导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并在省委学习实践活动交流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省内外新闻媒介多次推广省林业厅开展活动的做法。

1.2 深化林权配套改革, 在建立林业发展长效机制上取得了新进展

2008年6月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作为林改先行省, 我们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机遇, 在巩固主体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建立健全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 (1) 全面完成林权主体改革。2008年7月底, 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林权主体改革全部通过验收, 至此全省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 (2) 积极搭建林权交易平台。全省已建林权交易中心70个, 在建10个, 绝大多数重点林业县已完成林权交易中心建设。 (3) 规范了林权登记管理。出台了《江西省林权登记管理办法》, 在崇义等5个县开展林权管理试点, 进一步规范了林权档案管理、林权登记发证等后续林权管理工作。 (4) 建立健全了林业投融资体系。先后会同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省保监会、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出台了林改金融配套服务工作意见, 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全年新增林权贷款超过30亿元。省林业担保公司正式运营, 为林业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 000万元。 (5) 森林保险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全省参与森林火灾保险的县已增至47个, 办理森林火灾保险林地面积50.05万hm2, 保险金额达到24.65亿元。 (6) 林业“三防”等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民营林场的意见》, 全省组建各种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2 921个, 其中民营林场1 098个, 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县、井冈山市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 在安福县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探索国有林场改革经验。

1.3 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 迎来了江西林业建设新的里程碑

一是组织开展了学习考察。为贯彻落实省委苏荣书记提出的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指示, 7月15~19日, 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带领11个设区市分管领导、20个县主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 赴河南学习考察平原造林绿化工作, 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启迪。二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意见》, 确立了到2010年和2012年的全省造林绿化目标, 并将造林绿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考核分数从12分提高到20分。三是制定工程建设规划。编制了《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规划》, 并以省政府名义下发各地执行。制订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指导和督促各地科学规划造林绿化工作。四是大力推行机制创新。将山区林权改革的经验引入平原, 搞活绿化用地经营权。对集体所有的机耕道、沟渠堤路等可绿化用地, 通过公开拍卖、租赁等方式, 进行依法流转, 落实造林主体, 做到不栽无主树。五是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在省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 连续3年共9亿元, 用于造林绿化苗木补助。据初步统计, 全省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40余亿元。六是提前做好造林种苗准备。省林业厅已组织全省300多户育苗大户进行了培训, 超前部署了平原造林苗木培育工作。同时, 根据2008年杨树苗木相对短缺的情况, 由省统一购买、调运杨树苗木, 确保苗木数量足、质量优、品种对路。10月6日, 省委、省政府在南昌召开了高规格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动员大会, 向全省发出了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动员令, 江西省林业建设迎来了继造林灭荒、林权改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目前,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坚持高位推动、科学规划、精心实施, 迅速掀起了造林绿化热潮, 呈现出领导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财政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企业大户参与积极性前所未有、创新造林机制前所未有、造林质量之高前所未有的喜人态势领导重视、财政投入、企业大户参与、造林质量“四个前所未有”的喜人态势, 工程建设取得首战“开门红”。

1.4 加快林业灾后重建步伐, 实现了林业生态恢复的新发展

2008年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 林业受灾最重、损失最大、影响最深、恢复最难。灾害发生后, 省林业厅科学部署抗灾救灾工作, 及时组织开展灾后重建, 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尽快恢复林业生态。1) 积极应对林业灾情。省林业厅反应迅速, 加强抗灾及灾后重建专题会议, 超前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多次组织林业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灾区, 指导科学救灾和灾后重建。2) 及时制定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政策。争取中央和省财政2.16亿元救灾资金, 出台了“三帮三补”的政策措施。“三帮”: (1) 组织全省林业系统1 000名干部和科技人员, 帮林农制定林业灾后重建规划; (2) 帮林农提供科技救灾技术; (3) 引导和鼓励企业帮林农收购受灾木竹。优先保证清理受灾木竹采伐计划;对林农销售受损木竹实行保护价, 松木不低于400元/t, 毛竹不低于450元/t;对农民销售毛竹免收育林基金。“三补”: (1) 补林木良种和林业机械。安排2 100万元资金, 紧急采购林木种子19 859 kg, 其中进口湿地松种子5 000kg;采购优质苗木1 020万株, 免费发放给林农育苗造林;安排1 600万元, 购置80套轻基质容器网状育苗生产设备、3 000台打洞机和1 000台割灌机分发到县; (2) 补毛竹竹腔施肥肥料, 安排6 900万元资金, 对全省33.33万hm2竹林开展竹腔、竹蔸施肥, 加快竹林恢复进程。同时安排5 400万元资金, 对未享受国家补助的油茶林、生物防火林带、珍贵阔叶树等新造林, 按照1 500~3 000元/hm2不等的标准给予补助;安排2 500万元, 对林地清理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3) 对企业收购林农受灾木竹所需流动资金, 省财政安排2 000万元给予贴息资金补助。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 有利地促进林农和企业恢复信心。3) 全力维护灾后林区秩序稳定。全面实行“三禁止两不准一停止”, 即禁止采挖春笋, 禁止重灾县采割松脂, 禁止重灾县采伐非受损木竹;能继续生长的受损木竹一律不准采伐, 不能补植补造更新的林木一律不准采伐;停止野生植物的采集、移植审批和放行。加大林业执法检查力度, 组织省市森林公安干警驻守木竹加工企业, 加强对木竹清理工作和企业收购木竹行为的监督。4) 加快灾后林业生态恢复进程。全省2008年春完成造林22.52万hm2, 占计划的112.6%。通过引进新技术, 培育容器苗, 延长造林季节, 在7月底前又完成了13.33万hm2受灾林地补植补造任务和33.33万hm2毛竹竹腔施肥工作。5) 科学组织受损木竹清理。重点抓好村边、路边、田边、林边等“四边”的灾害材清理, 协调企业做好灾害材收购工作, 保护林农利益。6) 积极调整树种结构。制定了《关于鼓励大力发展阔叶树的意见》, 出台了包括采伐管理、种质资源管理、金融资金扶持等在内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 确保树种结构有序调整。通过积极开展灾后重建, 实现了春季造林面积超历史, 林木良种使用率超历史, 竹腔施肥面积超历史, 林业机械化应用超历史, 争取救灾资金数量超历史, 广大林农、企业在灾害中受损的, 因林改而迸发出来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得到迅速恢复, 林业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新突破

1) 林业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江西省森林条例》全面实行,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条例》、《江西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已开展了立法调研, 进入立法审查程序。2) 林业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更加健全。在遂川等5个县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突出加强了木材流通领域监督管理, 在全省开展了木材采伐证和木材运输证网上办理工作, 在34个边境木材检查站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同时加强了省外木材运输证的监管, 清退临时办证人员, 净化了办证环境。3) 生态公益林建设全面提速。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全面核查工作, 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更加规范。全省共落实中央和省生态公益林340万hm2, 年补偿标准从2007年的97.5元/hm2提高到127.5元/hm2, 年补偿资金达到4.3亿元。4) 打击毁林犯罪力度明显加大。组织开展了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违法运输木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木材加工企业清理等5个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结合国家林业局“猎鹰”行动, 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行政执法专项整治行动。5) 林地保护管理不断规范。全面实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制度, 全年审核征占用林地924起。6) 林业“三防”工作成效显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意见》, 突出加强了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森林防火保障体系;省航空护林站建设进展顺利, 开展了森林航空消防和人工增雨作业;正式组建了江西森林武警部队, 结束了江西省没有森林武警部队的历史;全省森林防火形势总体平稳。松材线虫病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 庐山、井冈山等重点风景名胜区全部纳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开展了松材线虫病防控检疫执法专项行动, 全省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全面提速。7) 自然保护事业不断发展。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 省级森林公园5个。

1.6 突出林业产业建设和科技服务, 兴林富民取得新成效

2008年以来, 突出林业产业建设和科技服务, 科学应对年初特大雨雪冰冻灾害, 努力减轻灾害对林区经济和林农增收带来的不利影响。 (1) 加强林业新技术推广。在全国首次大规模推广毛竹竹腔施肥技术, 对全省33.33万hm2毛竹林完成了毛竹竹腔施肥, 加快受灾毛竹恢复进程。 (2) 大力发展生物质柴油和油茶“两油”产业。以光皮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建设进展顺利, 选择丰城、上饶等8个县作为2008年现代农业油茶产业项目县, 全面推开了高产油茶项目建设。 (3) 出台了《江西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办法》和《江西省木材加工许可证管理办法》, 大力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促进林业产业升进一步规范木材加工企业管理。 (4) 加快林木良种使用推广。采购了5 000kg进口湿地松良种, 大力推广使用楠木、红心杉等乡土树种, 大力发展适合江西省生长的南林95、895品系杨树以及泡桐、光皮树等速生经济树种, 全省新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 (5) 加快林业机械应用。全省共采购了80台轻基质容器育苗机、3 000台打洞机、1 000台割灌机分发到市县和国有、民营林场, 大力推广林业机械整地、造林。 (6) 强化林业科技人才培训。全省先后举办了近20期毛竹竹腔施肥、营林机械、化学除草 (控草) 技术培训班, 培训基层林业科技干部和林农2 000多人次。从目前情况看, 2008年全省林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预计全省全年林业总产值可达760亿元, 比去年同比增长25%。预计今年全省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可达680元, 比2007年增加15%左右, 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1.7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开创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1) 开展了名人名家生态文化江西行活动。2008年7月初, 省林业厅与省委宣传部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举办了“名人名家生态文化江西行”活动, 邀请30余名国家级文化名人到江西省采风, 进一步展示了江西省林业改革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成就, 深入挖掘了江西省林业生态文化内涵, 扩大了绿色生态江西建设的影响力。 (2) 生态文化创作方兴未艾。以竹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油茶文化、古树名木文化等为载体, 组织创作人们喜闻乐见的林业影视、音乐和文学作品。省林业厅主创的以林改为主题的电影《踏界》已在全国公映, 以林改为主题的歌曲《为了百姓好》广泛传唱, 摄制了林改电视记录片《青山遮不住》, 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反响。 (3) 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全省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列为生态文化宣教基地并开工建设, 其中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全国十大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之一。 (4) 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取得新进展。开通了“江西林业生态文化网站”, 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活动, 将林业生态文化知识编入了《江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通用教材》, 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1.8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林业系统凝聚力得到新提升

(1) 扎实推进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先后抽调全省上千名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 全面开展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等强农惠农政策检查, 确保各项林业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 加强对林业服务窗口的管理, 全面推行林业政务公开, 不断提高林业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 争取林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 (2) 强力推动干部轮训与人才引进工了一批大学生, 改善了干部和人才队伍结构。对厅属单位500多名科以下干部进行轮训, 提高年轻干部整体素质。在全厅开展副处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 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 (3) 显著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全省新建、改建森林派出所120个, 新增警用车辆198辆。5个省际边境木材检查站全部装备了电子监控设施, 南昌、宜春、萍乡、吉安、新余、赣州等6个设区市全面启用网上办证工作, 抚州、上饶、鹰潭、赣州等4个设区市开展了网上办证试运行, 电子政务在全省逐步推开。 (4)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省林业厅直属机关党委被评为省直先进基层党组织, 3名同志分别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5.12”地震发生后, 及时组织全厅干部职工向灾区捐款30.5万, 在省直机关名列前三, 接受党员自愿交纳特别党费61万余元, 并派遣人员和车辆支援四川灾区灾后重建, 充分体现了林业干部心系灾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2 2009年全省林业工作初步打算

2009年全省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全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总抓手, 继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 进一步加快林业灾后重建,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狠抓林业重大项目管理,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现代林业发展, 为建设“绿色生态江西”作出新的贡献。具体操作上, 主要是“全力实施一大工程, 继续深化两项改革, 努力实现五个更有作为”。

2.1 全力实施一大工程

就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 确保实现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这个大目标, 抓好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4个方面的绿化工作, 全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提高造林绿化水平, 促进生态文明上新台阶。 (1) 全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冬春季节全省植树造林确保完成33.33万hm2。 (2) 抓好绿色通道建设。以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为重点, 完成交通干线路段两侧可视范围内的村庄绿化以及荒山荒地和疏林地绿化工作, 切实改善交通干线两侧的林相。 (3) 突出工程建设重点。重点抓好鄱阳湖滨湖地区乡镇所在地、工业园区绿化。 (4) 抓好林木种苗建设。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林木种苗。 (5) 落实工程建设责任, 加强工作督导, 强化督促检查, 并及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 (6) 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对工程建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营造浓厚的造林绿化氛围。

2.2.1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1) 完善林业产权交易平台。以全省已建立的县级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和国有林业及企业为基础单元, 组建南方林业交易中心, 规范森林资源交易行为, 促进资源变资产, 逐步实现林业在产权明晰基础上的规模经营。 (2) 大力开展林业投融资体系建设。2009年争取全省林权证抵押贷款达到40亿元, 林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6 000万元。 (3) 推行林木灾害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林农自愿、市场运作”的模式,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 拓展林木灾害保险范围, 提高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 继续推进木材采伐管理改革。抓紧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 进一步完善林木采伐计划的分配方式, 确保符合条件的林农能够得到采伐指标。 (5) 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 争取全省生态公益林年补偿标准提高到150元/hm2。同时, 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社会化补偿办法。 (6) 大力发展民间林业“三防”协会等新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力争全省组建民间林业“三防”协会超过2万个, 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2.2.2 继续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从全省来看, 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全面完成以及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 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性。但国有林场改革力度不大, 处境困难、发展缓慢。因此, 加大国有林场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1) 将2009年确定为“国有林场改革年”。全面总结安福县国有林场试点改革经验, 争取制定出台《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方案》, 重点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历史债务, 切实加大国有林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逐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2) 在全省全面推开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确保今年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开展率达到60%以上。 (3) 切实加强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和监督, 防止借改革之机贱卖国有资产。

2.3 努力实现五个更大作为

2.3.1 加强林业灾后重建工作, 努力在加快林业灾后生态恢复上实现更大作为。

(1) 促进林业生态恢复。在冬春季节完成灾后恢复重造4万hm2, 灾后补植补造13.33万hm2。 (2) 加大毛竹竹腔施肥力度。继续开展毛竹竹腔施肥, 力争再用1~2年时间对全省80万hm2毛竹进行全面施肥复壮, 切实加快毛竹林恢复进程。 (3) 严格落实禁止炼山造林政策。大力推广林业机械整地, 推广应用化学除草剂。加大轻基质容器育苗设备、整地打穴机和割灌机应用力度。对杂灌较多、土壤瘠薄、坡度陡峭的稀疏林地, 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自然修复。 (4) 积极调整树种结构。加大对阔叶树的采伐管理、种质资源管理、金融资金扶持等在内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 提高全省针阔混交林

2.3.2 突出“两油”特色产业建设, 努力在林业产业发展上实现更大作为。

(1) 发展生物质柴油和油茶特色产业。按照省厅与武汉凯迪和上海徐汇区国资委签订的林业产业整体合作框架协议, 大力发展生物质柴油和油茶产业, 重点支持光皮树和油茶发展, 力争2009年发展6.67万hm2光皮树、1.33万hm2高产无性系油茶。 (2) 落实《江西省龙头企业扶持办法》, 大力培植一批龙头企业, 确保涉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 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家, 提高林业企业管理水平。 (3) 科学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与省工商局继续深入开展木竹经营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 加大对高污染、高耗材加工企业的清理整顿力度, 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协调科学发展。 (4)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加强对杉木、湿地松、油茶、毛竹等主要资源的科学研究, 大力提倡资源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5) 发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产业, 培植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6) 示范推广竹木复合、异形板材、空心刨花板等先进技术, 提升林业产业科技水平。 (7)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 完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出一批森林旅游精品线路。 (8) 适应市场需求, 切实加快林木种苗、花卉、森林食品、林果业等产业的发展。力争2009年全省林业产值达到900亿元, 全省林农增收达到100元, 使林业在促进全省农民增收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2.3.3 突出抓好重大林业工程项目, 努力在科学发展抓项目上实现更大作为。

抓住国家增发2 000亿国债的宏观经济政策机遇, 突出抓好重大林业工程项目建设。 (1) 抓好实施总投资为3 200万欧元的欧洲投资银行生物质能源林建设项目。 (2) 抓好鄱阳湖、长江等生态防护林体系项目建设。 (3) 抓好湿地恢复保护和林业血防工程项目建设。 (4) 抓好退耕还林、油茶迹地建设、林木种苗等现代林业产业化项目。 (5) 抓好对鄱阳湖流域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6) 争取对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持。通过多争取项目, 争取大项目, 不断推动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2.3.4 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努力在“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中实现更大作为。

(1) 继续深入开展打击以毁林犯罪为重点的专

稳定。 (2) 切实加强木材运输管理, 建立以“固定检查为主, 流动检查为辅”的木材流通巡查机制, 加大高速公路出省木材检查站执法力度。 (3) 加强森林公安规范化建设, 理顺森林公安管理体制, 全面完成森林公安“三基”建设。 (4)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和木材检查站管理, 做好预防涉林职务犯罪工作。 (5)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精减行政审批事项, 科学界定行政处罚裁量权。 (6) 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制度, 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合理引导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同时, 加大对非法占用林地行为的打击力度。 (7) 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快省航空护林站建设, 做好江西森林武警部队建设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报预测, 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加大杨树、泡桐等平原造林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攻关力度,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检疫执法队伍体系。 (8) 全面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摸清家底。 (9)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力争全省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3~5个, 县级保护区6~10个, 争取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 省级森林公园3~5个。新建3个国家湿地公园。 (10)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力争2009年全省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3~5个, 县级保护区6~10个, 争取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 省级森林公园3~5个。启动湿地公园建设工作, 积极申报建设3个国家湿地公园。○11切实加强鄱阳湖湿地保护管理, 强化鄱阳湖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树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生态品牌。

2.3.5 加快林业生态文化建设, 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更大作为。

3.不断开创国土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篇三

一、强化领导,夯实责任,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

当前,国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关联日趋复杂,加之市场配置机制还不够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一些环节的权力运行还缺乏有效制约,导致涉地涉矿腐败案件易发多发,损害了国土资源系统的形象和公信力。为此,志丹县国土资源局将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常抓不懈的主题。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工作部署,专题研究,及时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动员部署,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综合组、土地市场治理组、矿业权市场治理组、深化改革研究组、案件协查组五个工作小组,明确了工作任务,制定了工作措施,夯实了工作责任。部署是前提,落实是关键,局主要负责人分阶段听取各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并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基层指导工作,确保专项行动顺利、高效推进。

二、建章立制,狠抓落实,推动专项行动高效实施。

(一)抓“风险排查”不留死角。志丹国土局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定方案、定方法、定任务,从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工作环节风险、制度机制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三重一大”风险、模糊地带风险八个层面全面开展了廉政风险点排查,一人一岗一排查,一制度一流程一排查,同志之间、科室之间、单位之间互查,共排查出廉政风险点382个,其中二级风险18个,三级风险364个。并在广泛征求服务对象和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将排查内容全部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排查是出发点,防控是落脚点。结合382个廉政风险点和工作人员实际、岗位职责实际、单位职能实际,逐一制定了防控措施,逐一落实了责任人。工作人员勤奋努力、爱岗敬业,执法人员廉洁自律、秉公执法,真正实现了排查风险、防控风险双赢。

(二)抓“改革创新”不遗余力。志丹县国土资源系统群策群力,修订完善了审批制度、政务公开、行政执法、行政监督、财务管理、人事制度等50多项规章制度,梳理完善了各项工作流程30多个,并向社会公开了违法违纪线索举报电话、電子信箱。组建耕保、地籍、地矿、法规、人秘五个工作股室,增强工作的纵向联系和横向配合。定期培训、考核上岗、择优使用,发放并定期深入组织《国土资源系统为民十项措施》、《工作人员五条禁令》、《国土资源管理常用法律法规》等读本的学习活动,采取专题讲座、业务自修、综合测试等形式,广泛开展培养培训。推行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因事设岗,按岗定人”,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单位、细化到岗位、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考核评价,强化落实。采取广泛推荐、民主投票的形式,对关键岗位实行干部轮岗交流,调整了6名工作人员,提拔了4名严于律己、廉政敬业的普通干部。

(三)抓“制度落实”不打折扣。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保护耕地更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上级国土部门下达志丹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指标。志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国策工作。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在每年初的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县长和各乡镇长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保护任务指标分解落实。乡与村、村与组分别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对于耕地保护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全面提升建设用地批供管理综合水平。面对大量的建设用地与强化耕地保护的双重压力,志丹国土资源系统领导班子统筹谋划、迎难而上。认真梳理全县资源供需实际,对新增建设用地、耕地保有量、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供应等指标,进行严格的计划管控。对未纳入供地计划的新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彻底解决土地使用上的随意性问题。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建设用地管理思路,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及各级重点项目用地,进一步推进存量用地利用效率,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国土部门在全力保障当年建设用地的同时,提前拟定下一年度拟建项目用地的征收报批和土地整理、收储工作计划,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快半拍的用地服务。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期预审,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供地政策的用地,一律不予通过预审;对超范围和超标准用地的一律进行面积核减。强化用地指导和服务,国土部门落实专人,提前介入,主动与相关行政审批部门协调配合,在项目的可研论证、选址、预审、审批、土地和矿业权出让等方面,工作人员廉洁奉公、主动服务,依规依法廉洁办事。三是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四个必须”,在征地中依照法定程序,公开透明,阳光作业,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使征地工作合法、合情、合理。而且,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不符合法律规定,没有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一律不予审批供地,有效杜绝了征地过程中侵害被征地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为了持续发展的千秋基业,该县按照非农建设用地必须实行“先补后占”的要求,不论是谁,都必须确保补充耕地措施在用地之前落实到位。四是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是国土资源系统专项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局将查办案件贯穿于治理工作的全过程,重点查处在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审批中,非法批准、低价出让、擅自批准改变土地用途;违规出让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中,量身定做,滥设前置条件;擅自修改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等违规违法行为;在土地调查、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勘查、采矿许可证发放中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利用工作之便插手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设计、招投标、资金使用和工程验收谋取私利等十类违纪违法行为。并研究制定了《志丹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十类违纪违法”行为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不廉洁行为及违法违纪行为线索举报电话、信箱和案件线索移送、协查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与县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协调沟通,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了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对涉及的责任人员,该移交处理或追究有关责任的,坚决移交追究,绝不姑息迁就。

三、规范履职,高效推进,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期间,全县预审项目用地51宗;完成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上报34个批次,面积1808.1825亩,涉及项目58个;完成审批24个批次,面积1049.847亩,涉及项目35个;完成7乡镇9个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用地审批工作,面积达到322.6125亩。优先保障了城乡统筹、公益设施、油气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把有限的用地指标真正落实在了重点项目上,形成了以工业园区为龙头的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以农业示范园为标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重点镇建设为主导的城乡统筹示范区,以新型社区为带动的民生工程示范区;足额兑付农民征地安置补偿费4070.7265万元;土地执法巡查243次,共发现和受理各类违法用地42起,其中现场制止27起, 拆除5起,立案查处10起,恢复土地原貌24.33亩,收没款396.8417万余元,立案率和结案率均为100%。开发整理耕地2118.6亩,新增耕地561.75亩,有效增加了耕地指标。依法划拨土地134.16亩,出让土地203.47亩,保证了3个工业项目,1个现代农业项目,5个第三产业项目,4个安居工程,8个新型社区项目及时落地,满足了1913户8351名进城(镇、社区)人员的生活需求,推进了工业、农业、商贸等重要经济领域快速发展,在举县一致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38.63亿元升至2011年的167.3亿元。

4.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篇四

不断开创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邓琦 朱海燕

技术机构是质监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质监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它是质监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监部门与其他行政执法机构的区别所在,它为质监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自去年以来,作为泸县质监局技术保障机构的泸县计量所以检测工作整顿为契机,以创建“精品县级计量所”的为抓手,针对自身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夯实保障能力、增强检测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不断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努力提升检测工作质量、工作水平,增强机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效实现了检测工作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目标。

一、当前泸县计量所基本情况

泸县计量测试所现有职工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

该所建立了力学、电磁、电离辐射三大类12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内设综合检测室、大衡检测室、小衡检测室、车速里程表检测中心、电能检测中心,开展了18项检定项目。

二、开展计量机构改革的背景

当前,泸县计量所承担着全县食品企业、工业企业、医疗机构、集贸市场等行业的共计3万余台件计量器具的检测检定工作,涉及生

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泸县计量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原体制机制下的计量机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计量工作的需要,各种弊端日益凸显:

(一)制约机构发展的因素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紧张,投资渠道单一,泸县计量所存在发展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技术手段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及检测工作的需要等问题,从而不仅造成开展的检验、检测项目少,而且“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出、检得慢”等问题十分突出;二是人员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长期滞后,缺乏创新能力,机构领导“等、靠、要”思想仍较为严重;部分职工业务知识贫乏,高素质专业人员匮乏,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低,技术人员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三是管理体制陈旧。在原体制机制下,计量所在人员进出、项目投资等方面,无法掌握自主权;在分配原则上,脱离市场规律,仍实行档案工资制,无法充分地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想进的人进不来,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出不去;三是文化理念不统一。没有统一核心的价值观,各自为政、我行我素现象突出,机构缺乏团队的凝聚力及开拓进取和服务为民的意识,致使计量机构的形象长期得不到提升。

(二)面临的形势

目前,计量机构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市场竞争:一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上级计量机构对县级技术机构的“高压”态势。质监系统的技术机构可以跨地区开展业务,形成对本地计量机构检验检测业务的竞争;二是推行区域监管的需要。当前,市局正在各区县推进区域监管模式,而作为提供技术保障的计量机构,其地位越加重要;三是服务企业的需要。当前,随着各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先进的检测手段对计量机构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二、突出三大重点,推进计量机构科学发展

要推进县级技术机构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将改革工作与技术机构的检测工作整顿相结合,以文化为基础,以人才为关键,以项目为载体,用机制作保障,立足服务,大力加强技术机构建设。

(一)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一是加强环境建设,丰富计量文化。计量文化是计量机构的核心价值观,是质监文化最原始最根本最具有丰富内涵的基本内容。构建计量文化,对促进计量检测工作开展,构建和谐计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泸县计量所在投入专项资金改造办公环境的同时,还在全所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提炼泸县计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并最终确定了“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计量工作理念。同时,通过做到规范机构介绍、规范人员着装、规范身份明示、规范礼仪行为的“四个规范”,大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文化氛围,有效增强了社会亲和力,树立起了泸县计量所的新形象。

二是加强项目建设,增加设备投入。项目是技术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项目就没有收入,更谈不上发展。自2009年以来,泸县计量所以拓展服务领域为目标,不断加强检测项目的建设,增加检测仪器设备投入。先后与四川和益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泸县交警大队

等单位合作,建成了电能计量检测中心和车速里程表检测中心,有力拓宽了检测领域。同时,更新了压力表检定装置,添置了车速里程表检测系统等仪器设备,并与泸县电力公司共同投资,添置了3套电能表检定装置和1套计量箱检定装置。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检测能力。技术机构发展需要的是包括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在内的人才群体,要采取对内加强培训、对外积极引进等方式,满足技术机构的人才需求。为此,泸县计量所根据岗位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5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各1名,有效充实壮大了检测队伍。同时,在严格落实每周一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上级开展的各项业务培训。此外,加大了检测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力度,增加了1名工程师和7名助工,填补了该所此前没有助工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的空白。

(二)科学创新,规范管理

一是完善管理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健全的管理体系是技术机构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为此,泸县计量所结合实际,全面修订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各项目作业指导书,修改量与老版本相比达50%以上,并加强体系文件的宣贯学习,加大管理体系文件的执行。同时,重新制定和修订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了《泸县计量测试所职工工作规范》,有力加强了对财务、人事、业务工作等各方面的管理,促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是强化机构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探

索技术机构走向市场之路,放开管理,经费上实现“自收自支”、分配上实现“按劳分配”、人员上实现“能进能出”。为此,泸县计量所通过采取对计量所中层干部重新竞争上岗、打破以往的档案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新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对该所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建立起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工作机制,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三是创新检测方法,提升检测效率。针对传统检测模式存在检测数据准确性不高、检定证书出具时间长、检测人员相对不足等弊端,为此,泸县计量所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自行研发了一套快速检测录入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办公软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实现检测数据计算、正误判定、检定证书打印等环节同步完成,实现了从原始记录到证书的自动生成,杜绝了检测数据不准、时间太长的问题。

(三)服务企业,保障民生

技术机构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必须以服务为根本,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将工作定位于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泸县计量所在狠抓委托检测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减免企业的服务收费,并做到随叫随到。去年,该所为80余家企业开展了委托检测工作,共减免服务收费30余万元。此外,该所还先后与市计量所合作开展了对泸县各医疗单位计量器具的检定以及对出租车计价器的检测、维修、更换和调试,有效保障了各方的合法权益。

5.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篇五

时 间:2008年12月05日

作者:中国机构网

来 源:中国机构网

芜湖市地处安徽长江经济带的中段,素有“皖之中坚、长江巨埠”的美誉,是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谱写了“中部崛起、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新篇章。芜湖市机构编制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坚持“在大局中行动,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从2001年以来,连续5年被省人事厅、省编办评为“全省人事编制系统先进集体”。

一、强化管理,勇于创新,以制度建设立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坚持把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四用”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即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钱,强化机构编制的“龙头”作用,建立“严格控制、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手段。坚持机构编制管理“三个一”、“五不准”、“七个不得”等制度和要求,形成了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原则上不讨论机构编制事项,由编委会一家研究决定的良好工作氛围。1986年起,该市就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把编制管理卡作为机关、事业单位调配人员、任免职务、核定工资基金的凭证和检查编制执行情况的依据。1990年,又以人事计划为调控手段统一管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进口,人员调动实行“三把关”制度,即人事部门一把人员身份关,编制部门二把机构编制关,编委会三把最终决定关,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2000年市委出台了《芜湖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将机构编制的审批权限和办事程序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规范开展事业法人登记年检工作,事业单位登记率、年检率均达到100%。

创新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实行事业单位进人计划审批制度。自2002年起,该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直实行计划管理和结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市编委会根据编制空缺及单位申报情况,在每年第三季度审批下一事业单位进人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可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二是首创机构编制预报审核制度。2006年市编委制定了《芜湖市机构编制管理预报审核制度》,规定凡属机构编制管理的审批事项,一律应先向编制部门进行预报,阐明依据,经审核同意后,方可正式行文报市编委会研究。该制度充分发挥了编制部门的指导、协调、把关和监督作用,各类申报事项比以往减少70%以上,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了机构编制的膨胀。三是建立党政群机关工勤人员聘用制度。芜湖在全国较早进行了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体制改革,工勤人员一律采取不入编制,占编聘用,合同制管理的方式,彻底打破工勤岗位“终身制”。

严格督查,确保改革成果。坚持每年对市、县(区)机关、事业单位职能履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制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规程,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切实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

密切协作,形成管理合力。市编办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以编制管理为龙头,实行干部配备,录用调动、工资核定、核拨经费一条龙管理,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二、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以体制优势促发展优势

市编办充分发挥职能,积极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工作,着力推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不断释放体制、机制活力,集聚发展优势。

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党政机构改革不断深化。1998年,以理顺工业管理体制为目标,对八个工业管理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整合为三局一办,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又撤销三局一办,职能收归政府相关部门。2002年,围绕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全面进行党政机构改革,市级党政机构由65个减少到46个,精简29%,市级行政编制由2167名减少到1517名,精简30%,分流人员1160人。2005年,以强化政府宏观指导、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为主要内容,在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体系,安全生产监管等重点领域进行了改革,市政府机构进一步缩减为32个。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政府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乡镇机构改革成效显著。继圆满完成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后,该市在2004年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又率先启动了第二轮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在领导体制上采取“主官合一、交叉任职”的办法,乡镇领导职数由122名精简到68名。镇政府统一设置4个综合性办公室和2个事业单位,乡镇行政编制由改革前的1998名减少为1331名,精简33.3%,全市乡镇事业站所由367个精简为46个,精简87%,乡镇事业编制由1650名精简为1036名,精简37%,连续七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实现负增长,中央编办、省编办调研后对芜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今年,该市又全面启动了第三轮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乡镇机关运作中推进“效能建设”,在为民服务上推进“全程代理制”,在事业单位运作管理模式上推行“花钱买服务”,在转变乡镇政府经济管理方式上,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新农村建设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2007年,芜湖市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市、县、区1千余家事业单位,3万多名职工同步进行改革,按照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产业化类三种类型分类进行改革,重点抓好以转企改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以区划调整为突破口,探索新区管理新模式。2006年,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在三山区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一是统筹党委、政府机构设置,合理调配职能,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综合设置党政工作部门,成立了党政办公室、社会事业局等11个党政工作部门,数量比其他各区少近三分之一;二是改革党政领导体制,减少领导职数,实行交叉任职,区委试行常委负责制,不再设专职副书记职数;三是精简人员编制,全区行政编制共96名,比其他区少一半以上,各部门人员实行“一人多岗,一人多职”。新的管理体制使执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三、优化环境,提高效能,以卓越工作创新体制机制

芜湖市编办以打造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大机构编制整合力度,优化政务环境,促进效能建设,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推陈出新。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亲民政府。2000年,芜湖市率先在省内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成为政府提供便民服务的窗口。为进一步提升中心“一站式”服务水平,2007年,又创新开展了行政审批 “两个集中”工作,将部门行政审批职能整合集中到一个科室,再成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两个集中”工作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中心45个部门490个审批项目的平均办结时限由原来的36天压缩到现在的3.2个工作日,极大程度方便了群众办事。

规范招标采购管理,打造阳光政府。为加强对政府招标采购活动的监管,树立政府公信力,芜湖市于2004年创建了市政府招标采购交易中心,按照“管用分离”的原则,将政府公共物品采购、工程建设招标全部纳入统一的、透明的、竞争性的招标采购体系中运行。管委会办公室采取“机构常设、人不常任”的新机制,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派驻人员,定期轮换,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政府招标采购活动的公正、透明,优化了市场竞争环境。

理顺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打造法治政府。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区为主”的模式,分级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将涉及城建、公安、环保、工商等部门城管领域的10多项行政执法职能整合后,授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变多头执法为一个部门集中执法,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

6.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篇六

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组织部门要切实改进作风。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带头改进作风,继承发扬组织部门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和维护组织部门良好形象。

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成效如何,直接决定着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评价和看法。

组织工作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腐败问题上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实际上,组工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广大组工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纪律要求,努力做最清正廉洁的干部。

要加强预防,严格防范选人用人上的腐败行为。要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干部工作的公信度。

要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整治各种歪风邪气。要严肃组织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对选人用人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发现一起,坚决处理一起,绝不手软,决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7.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篇七

一、对2013年全区畜牧业重点工作的回顾

2013年, 全区各级农牧业部门认真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近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稳定牧区牲畜头数, 扩大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饲养量, 大力推行羊两年三胎、一胎多羔繁殖技术。2013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9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 达到1.18亿头只。其中羊存栏量首次突破9000万只大关, 达到9024.7万只, 增量全部来自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45万吨、767万吨和55万吨, 实现了草原保护和畜牧业同步发展, 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双赢”。

二是畜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自治区以调结构、转方式为出发点, 以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为抓手, 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目前, 全区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5万个,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达到了52.9%, 比2008年提高46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规模养殖效益明显提高, 荷斯坦奶牛产奶量、苏尼特羊和西门塔尔牛胴体重分别提高了744kg、2.2kg和10kg。

三是畜牧业新型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各地在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 积极培育规模化经营组织, 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合作经营组织不断涌现。如:奶联社、奔腾牧业、东乌旗哈日高毕牧业专业合作社等大型养殖企业, 通过建立养殖场联合体, 形成养殖者联盟, 统一面对市场, 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组织自我发展能力, 增强了与企业谈判的话语权。新型合作经营组织的健康发展, 提升了养殖者主体地位,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博弈能力和养殖效益。

四是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 各地不断强化基地建设, 据统计, 优势基地牛奶、牛肉、羊肉已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9%、72%和83%, 优质羊绒产量占到全区总量的39%。目前, 全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达到111处, 牲畜总量达到2200万头 (只) , 其中肉羊占到85%以上。在去年上海农畜产品博览会上, 建立了追溯体系的锡林郭勒苏尼特羊肉每市斤售价达到120元, 达茂旗蓝色牧野肉业股份公司的有机认证羊肉, 每市斤批发价为198元, 在上海市场销售价高达800元/kg, 内蒙古草原牛羊肉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回顾过去一年的畜牧业工作,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不少方面的成绩好于预期, 为全区“保供给、稳增长、惠民生”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也得益于畜牧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的努力奋斗和真抓实干。

二、认清形势, 理清思路, 准确把握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阶段农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增加农牧民收入和保障农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 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相当比例的情况下, 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发展农牧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 无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区畜牧业既是传统产业, 又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如何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领导关切, 群众关心, 社会关注。发展现代畜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 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2011年, 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自治区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 国家各部委和自治区各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3年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畜牧业生产资金达到了6.9亿元, 与2010年相比翻了一番多, 年平均增加1亿元。今年国家再次加大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投资规模, 并新增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这些政策和资金已经覆盖了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环节, 如果我们用好这些政策, 对于促进我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 增加农牧民收入, 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二, 市场前景广阔, 发展空间巨大。目前, 我国人均奶类、牛肉、羊肉消费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提高乳品和牛羊肉消费需求潜力很大。我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 京津地区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4%来自内蒙古, 强劲的需求为我区乳业及牛羊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我区秸秆资源丰富, 为发展农区牛羊养殖提供了饲草料保障。据测算, 一亩半的玉米秸秆就可饲养一个羊单位, 我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500万亩, 按70%的秸秆利用率计算, 至少还有2000万只羊单位的饲养潜力。另外, 我区发展猪禽产业具备了承接华中、华东、华南、长三角和珠三角猪禽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每年调出区外的150亿斤玉米, 如在区内转化还可饲养1500万头生猪, 存栏规模可扩大一倍。可以说, 我区的畜牧业资源禀赋强, 区位优势明显, 绿色无污染, 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最有条件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第三, 主导产业布局加快优化。目前, 奶牛养殖已经形成了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区的“五大牛奶生产区”, 肉羊养殖形成了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三大肉羊养殖区”, 肉牛养殖形成了中东部传统肉牛养殖区和西部高端肉牛养殖新兴区, 绒山羊养殖形成了以内蒙古白绒山羊为核心的“品种资源保护区”。主导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 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 畜牧业关键技术应用潜力巨大。我区在畜牧业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具有优势, 目前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0%以上。在良种应用上, 已经具备了年生产奶牛、肉牛冻精1000万剂的能力。下一步如果我们开展好地方品种选育提高和引进品种的杂交改良, 单产整体上提高有很大潜力。在生产方式上, 采用的三元杂交、两年三胎、一胎多羔的技术路线已经成熟, 技术上具备了大范围推广的条件, 农区潜力可继续释放。此外, 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上, 都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 为我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在看到机遇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 新老矛盾依然突出, 加快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概括起来就是“两个难度加大”。一是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后, 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和草原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目标的难度加大;二是在生产成本持续攀升, 畜禽污染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很重的情况下, 维护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局面的难度加大。从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角度上看, 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良种繁育发展不平衡, 种羊场建设滞后, 供种能力不足, 牛羊繁育环节效益低, 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还不高。

总之, 我们既要看到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也要看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抓住机遇,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不断推进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 扎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业工作

上半年行业监测显示, 全区大小畜产仔达到6408万头只, 同比增长8.7%, 预计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将突破1.2亿头只, 实现“十连稳”已成定局。各地要承接上半年良好形势, 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两大任务, 狠抓工作落实, 努力在畜牧业发展上有新进展, 在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

第一, 要着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我区农牧结合的双重优势, 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努力提高畜牧业比重, 力争到2017年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从现在的45.9%提高到50%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 始终以草原保护为前提,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通过提高单产和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来实现现代畜牧业跨越发展。一是做优做强草原畜牧业。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要坚持不懈地通过提高单产、提升草原品牌来提质增效, 通过少养精养确保草畜平衡, 进而实现保护草原生态。要大力实施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 着力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要加强牧区以水、草、料、棚和机具为重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构建灾害防御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二是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要充分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 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和玉米全株青贮技术, 提高秸秆利用效率。要加大投入品控制, 做好防疫工作, 推动健康养殖。要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引导奶牛、肉牛、肉羊的适度规模养殖。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区育肥, 做强育肥基地, 增加牛羊肉产量, 使其成为保障畜产品供给的重要支撑力量。三是努力构建新型畜牧业经营体系。今年农业部专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强调把家庭农牧场作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引领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 我区草牧场规模化经营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2%, 比例太低, 要鼓励家庭牧场牵头或参与组建合作社, 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一体的组织结构、适度的组织规模进入市场, 实现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提高养殖户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 积极推进畜禽种业市场化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近年来, 我区抓住国家实施良种补贴的机遇, 培育了5个国家级种公牛站, 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全区现有种羊场258个, 供种能力达到14.8万只。下一步, 各地要进一步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 继续深化种畜场改制, 积极推动公牛站管办分离, 采取引入社会资本、融资上市等方式, 推动牛羊种畜生产市场化;要抓好种畜禽特别是种羊质量鉴定, 切实落实好每年60个种羊场改扩建和连续5年引进5000只国外肉羊优良品种的进口任务。到2017年通过新建和改扩建, 种羊场数要达到500个。到“十二五”末把我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种羊和种牛冻精生产输出基地。要落实好自治区《关于振兴羊绒产业的意见》, 全面启动绒山羊提质工程, 加大保种场和保护区建设, 保护好优质绒山羊资源。各级家畜改良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找准定位, 突出公益性, 找准工作切入点, 切实做好技术支撑保障工作,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三, 要大力推进绿色畜产品品牌建设。草原牧区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在于天然绿色的生态环境。各地要发挥好这一优势, 在牛羊生产上挖掘潜力, 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要求, 推动草原品牌建设。一是保护好地方优势品种。地方品种是我们的“聚宝盆”, 决不能随意放弃, 要进一步做好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三大地方品种的宣传、保护、开发和利用, 核心区域禁止引入外血搞杂交。要通过提纯复壮和建设标准化畜群, 提高三大地方品种的品质和整齐度, 从而提升地方品种的品牌影响力。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下大力气推动原产地地理标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 扩大认证畜产品产地规模。三是积极推动耳标追溯试点工作。今年自治区借鉴锡林郭勒盟工作经验, 拟在呼伦贝尔市的4个牧业旗开展30万只草原肉羊追溯体系试点。通过对耳标信息的识别, 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以此来提高草原牛羊肉附加值, 把草原牛羊肉打造成餐桌上的高端消费精品和极品。

第四, 要积极探索畜牧业投融资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当前, 资金短缺和风险控制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 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弱等问题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保守估计, 我区养殖业贷款年需求在500亿元以上, 保费收入接近100亿元。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拓宽畜牧业投融资渠道, 在金融保险机构与养殖者之间架起合作的桥梁, 当好“媒人”, 让双方互惠共赢。今年农业部在“菜篮子”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 拟在规模养殖贷款贴息上开展担保试点。我厅也积极与金融保险部门沟通, 争取在抵押担保、贴息补助等方面扶持畜牧业发展。各地也要注意总结, 将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广。此外, 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健全, 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就需要理顺企业、合作社、基地和农牧民等各方利益关系, 合理分配利益, 风险均担, 建立多方满意、互利互惠的利益联结综合体, 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各地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多种形式, 建设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 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牧户, 使农牧民和企业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第五, 要着力抓好畜禽污染防治。“十二五”时期, 国家对农牧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纳入总量减排约束性考核指标。目前我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还很低。今年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开始实施, 各级农牧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 把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任务, 切实履行好指导与服务职能, 科学规划、加强引导, 积极稳妥地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有机肥生产的养殖模式,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第六, 要切实抓好草牧场改革试点工作。今年是改革之年, 自治区政府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中有15项改革任务需要我厅牵头完成, 其中草牧场承包确权试点是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已经选定了10个牧区比重较大的旗县开展试点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切实抓好试点工作, 为明年全面完成全区草牧场承包确权打下良好基础。

第七, 要抓好政策资金落实的监督检查工作。中央对政策资金落实的督查力度在不断加大。经调研发现, 一些地区配套资金长期得不到落实, 有的地区出现违背项目管理规定, 擅自变更投资计划, 随意拆分项目的违规情况。今年自治区已经把“菜篮子”项目和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下放到基层审批, 明年还要继续扩大下放范围, 凡是基层能管好的都要下放, 权责明晰后, 自治区要加强监管, 基层更要强化责任落实。一要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做到每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协调落实好配套资金, 掌控好项目进度, 及时结算资金, 把项目做扎实、做过硬。二要抓好项目规范管理。要按照项目管理要求, 全面推行基层申报、专家评审、项目储备、立项公示、竣工验收等管理程序, 通过公告、公示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要加强绩效考核。对全部项目实施绩效考核管理, 实行奖优罚劣。对项目管理规范、配套资金落实好、成效明显的地区继续加大扶持, 对项目管理松懈, 实施效果差的地区不仅要核减项目资金, 还要严肃问责。希望各地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措施, 确保各项惠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能让好的政策走了样、缩了水, 要让农牧民正真得到实惠。

8.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篇八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央企业改革发展

黄菊说,一年来,中央企业和国资委的同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工作很努力,很辛苦,取得了很大成绩。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黄菊结合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讲了三点意见。

一年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应当充分肯定。

黄菊指出: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辛勤工作,在推进改革发展和保持企业稳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支柱和骨干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二是分离办社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三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全面展开。同时,今年中央企业还扩大了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的范围,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规范董事会的试点工作也开始启动。

第二方面,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一是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中央企业2004年实现利润有望突破45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二是资产运营效率大幅提高。三是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四是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进展。五是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了带动作用。

第三方面,企业总体稳定得到维护。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明年经济工作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着眼于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同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出资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一,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第二,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第三,抓紧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第四,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和管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央企业发展壮大。

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少企业实力强、规模大,是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中央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发挥大企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企业持续快速高效发展,保持企业稳定,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他强调:第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第二,做强做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第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掌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第四,高度重视和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讲话结束时,黄菊同志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他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指明了探索的方向。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要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大力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要结合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企业党建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搞好党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调整步伐,切实提高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荣融指出:2004年是中央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的一年。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1-10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7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090.1亿元,增长29.2%。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可突破5.3万亿元。实现利润继续大幅提高。1-10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4188.9亿元,同比增加1454.5亿元,增长53.2%。预计全年实现利润有望突破45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进一步好转。截至10月底,186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92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净资产总额39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流动资产周转率1.5次,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1次,应收账款周转率7.7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次。预计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可达到6.6%,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可达到6.2%,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1-10月,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金3646.3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上缴税金的50.7%。中央企业原油加工量、发电量分别完成20800万吨和7317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社会产量的92.4%和42%;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水运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158.6亿吨公里和28258亿吨公里,占全社会周转量的82.6%和87.3%。

李荣融指出:中央企业围绕做强做大主业和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调整结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体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4年9月底,中央企业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168家,股本总额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33.8%;在香港上市公司53家,流通股股本占香港流通股的18.1%。二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重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又有7对14家中央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三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中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重大装备研制、生产技术改造、产品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四是以改善财务资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得到加强。中央企业普遍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不少企业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53%的中央企业设置了法律事务机构,53家大型中央企业中的23家已经实行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五是以减轻企业负担为重点的分离办社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10月底,67家中央企业上报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案,43家的方案已得到批复,涉及改制单位1422个,涉及分流安置职工26.2万人,涉及“三类资产”157.7亿元,一批先行改制的企业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六是以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和提高员工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新进展。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坚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总结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经验新情况,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工作得到改进,实效得到增强。

李荣融指出:国资委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进一步加大了各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加强了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建设。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出台了9个法规,印发了20多件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强对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制定了《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的指导意见》,初步明确了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21个主要业务板块调整重组的思路,公布了第一批49家中央企业的主业。启动了新一轮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推进中央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的试点工作,选择神华集团、上海宝钢等7家企业进行试点。四是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与中央企业负责人全部签订了2004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继续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截至11月30日,181家中央企业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五是加大了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人才工作的意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2位高级经营管理者,在34家中央企业启动了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试点工作。六是加强和改进了对中央企业的监管。监事会提交了163份监督检查报告及部分专项报告,研究提出《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修订意见。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作为中央企业产权交易的指定机构,开始建立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制度。七是加强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与中组部共同研究制定并由中办转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

李荣融指出:2005年国资委工作的总体考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做强做大中央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监管,努力提高中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新的突破,在股份制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在提高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资产质量方面跨上新的台阶,在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在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同时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快和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二是要切实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高度重视企业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四是要处理好收入分配关系。五是要确保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李荣融强调:2005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一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健全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相关制度。三是引导中央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主业。四是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五是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和体系。六是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2005年中央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二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四是抓住有利时机,抓紧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五是提升工作水平,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

李毅中在总结讲话时指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

李毅中指出:要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推进国有企业规范改制。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研究制定国有经济进退和布局结构调整的规划,研究制定分行业、分企业调整的指导意见。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省市也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优势的国有、国有控股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要清醒认识成绩,夯实发展基础。当前中央企业经济形势发展势头较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为今后改革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好的形势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注意成绩中潜伏的问题。必须居安思危,居危思进。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上,把增加效益的基础建立在加大节能降耗、降本减费上,建立在技术进步、调整结构上,苦练内功,转换机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强收入分配调控,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落实“重点在规范,关键在考核”的要求,完善企业负责人薪酬的管理。合理把握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职工工资水平的比例关系。企业负责人要把薪酬作为厂务公开的内容,主动接受职工监督,要规范职位消费、福利标准,加强内控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标准,逐步实现货币化。要健全业绩考核体系,强化资产经营责任。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改进和完善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贯彻科学发展观,设计好任期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一是坚持兼顾近期效益和长远发展,加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二是坚持突出主业、做强核心业务,加强对企业主业发展情况的考核。三是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相结合、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之路,加强对企业薄弱环节的考核。要加强资产监管基础工作,严防发生财务风险。深刻总结以往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的经验教训,防范发生新的财务风险和资产损失。认真抓好清产核资的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严肃和规范财务决算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越权炒作石油指数期货造成巨额损失事件,要依法查处,吸取教训,加强中央企业对境外资金和风险业务的监控。李毅中还回答了当前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李毅中指出,2004年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经验新要求,出台了重要指导性文件。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推动了人才强企战略,努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树立和弘扬了中央企业良好形象。积极探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了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李毅中指出:2005年国资委党委与中央企业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改进创新,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李毅中强调:国资委党委与中央企业党组织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创建“四好”领导班子。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把握宏观调控的政策和要求,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中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以贯彻《意见》为抓手,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工作。要积极探索和改进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和工作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主要体现在企业党组织确定用人标准,研究推荐人选,严格组织考察,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要充分发挥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坚持不懈地把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三是落实中央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紧密联系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状况,切实解决问题。要准确把握目标要求,保证每个阶段的工作质量。要结合企业实际,妥善处理好教育活动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李毅中要求,中央企业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2004年工作,客观准确地分析2005年形势,全面具体地部署工作任务。在岁末年初要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解决好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牢记和切实落实“两个务必”的要求,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虚报浮夸,杜绝年底突击花钱、滥发奖金、铺张浪费,以务实的作风团结广大职工群众艰苦创业、勤俭兴业,以良好的形象带领广大职工共同欢度“两节”,努力实现2005年工作的良好开端。

会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30户中央企业与国资委签定了首批任期责任书与2005年度责任书。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在会上作了风险管理讲座。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央企业负责人400余人出席了会议。

9.农信社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信息简报 篇九

继承传统,立足发展,开创文科新局面

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科学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 者:张浚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党委书记,浙江,杭州,310027 刊 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3(4) 分类号:CO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体制改革   发展机遇   理论创新  

10.坚持科学发展观 开创工作新局面 篇十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宏伟战略性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从商会的角度出发,在于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在管理中具体运用,调整和重塑商会工作的价值取向,帮助企业达到企业文化、企业决策,企业发展上的再创新。目前,我区有外资企业472家、个体户9283户、私营企业3368家,我区工商联通过“走访百家企业”活动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特点、人数、行业分布和思想状况,建立街道商会联系网络。

一、积极运作,创新商会服务体系。

创新商会服务体系。一是建言兴会。深入到会员企业当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环境,及时掌握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选准调研课题,深入研究,建立互通互动的信息网络,及时反映非公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聚心活会。建立会员档案,在企业负责人生日时送上贺卡、蛋糕等,通过人性化的操作,进一步团结会员企业。抓住一个“联”字,为会员之间搭建联络交流的平台,通过经济季谈会、新春座谈会等等活动,增强交流联系,沟通会员感情。针对商会组织松散的特点,采用上门走访、小型聚会等形式,营造工商联队伍内的和谐氛围。三是服务立会。我区商会从信息服务、法律服务、推进非公经济职称评定工作等方面入手,提高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履行商会职能,通过 1 服务会员企业,提高商会凝聚力。积极组织推介“中国总机”使命电话注册工作,保护企业品牌和企业无形资产,扩大知名度,提高企业的营销力度。同时降低企业通讯成本。四是引商强会。针对鲤城企业土地发展空间有限、驻外商人多的问题,我会依托乡谊乡情,通过组织座谈,走访、参与民企活动,进一步密切与异地商会会员的联系,努力做到以企引企、以商引商,引导鲤籍企业招商跨区发展,通过跨区域建生产基地,实施“回归工程”战略,增强“零地招商”意识。如在外创业的鲤籍企业新疆长安工贸、北京茂源已表示近期将落户我区常泰街道;外迁到异地发展的长江机械、蒔茂艺品公司也积极回鲤城建设总部经济大楼,致力发展企业总部经济。奇星机械公司投资1亿元收购安溪集安锰铁厂冶炼金属,丰业工贸公司在尤溪县建好冶炼生产基地,真正实现了“零地招商”和“异地建厂”。

二、拓展渠道,建立商会联系网络。

(一)纵向联系网络:建立街道商会联系网络。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区工商联适时把那些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纳入队伍中来,同时又紧密结合区域民营经济现状、相继成立了江南、浮桥、金龙、常泰四个基层商会,要求街道商会每次活动,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副书记都要参加,通过努力,在各街道办事处已明确了分管领导,并配置商会工作联络员,初步形成了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机构议事的格局。

(二)横向联系网络:建立健全异地商会组织网络,通过新 春联谊会及清明异地企业家座谈会,搭建鲤城总商会和异地商会以及各异地商会互动的良好局面,通过九龙坡商会开辟招工新窗口,扩大企业招工范围,和当地政府签订劳动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在招商项目、对外贸易、劳务输出、人员交流等方面积极合作,通过民间对民间、商会对商会、企业对企业的对口经济联系沟通,新上一批合作项目,扩展一批新的产业链条,壮大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此外,联合北京泉州市区商会、重庆泉州市区商会、兰州鲤城商会、新疆鲤城商会,对鲤城籍在此四地高校就学的应、往届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及汇总,为外出求学的鲤城学子搭建与当地鲤籍企业的沟通桥梁,让我区出外求学的高校学子在异地也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促进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最终实现企业“引智”、学子就业的双赢。

三、提升素质,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以人为本。民营企业不是缺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如何使用人才。企业需要用企业文化来实现对员工的培育和激励。比如通过办刊办报、组织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等既能让员工放松心情,又能在无形中增强团队精神,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向心力。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二是塑造形象。企业形象是对企业精神的提炼,也是企业文化综合构成的综合反映,打好形象牌,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提升知名度及美誉度。如我区会员企业鸿星尔克抓住奥运契机,启动新的“To be No.1”品牌战略,所赞助的举重选手陈燮霞勇夺中国首金,提高了鸿星尔 3 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鸿星尔克“To be No.1”的品牌理念深入人心。梅洋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则提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洋洋洒洒遍五洲”的企业标语,包涵了公司自我磨砺、注重修养、定位高远的精神内核,向员工及社会展示了自身的良好形象,是企业无形而巨大的资产。三是道德回归。“人无诚不立,业无诚不兴”,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区商会倡导和谐社会中企业“诚信为本”、“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诚信,杜绝拖欠工资,强制延长工时等现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外则对客户及合作对象诚信,坚持精益求精,质量取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始终坚持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把好每一道关口,绝不生产伪劣产品,绝不允许次品出厂,在职工中树立欺骗消费者就是砸自己饭碗的意识。

四、不断探索,谋求商会工作新突破。

(一)推动行业商会和基层商会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能使新构建的街道商会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较规范的架构、制度以及运作方式,避免工作摸索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我区商会在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工作后,率先以区委名义出台了《鲤城区关于加强街道商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此《指导意见》出台后,受到了福建工商时报的大篇幅报道,省委统战部特将此信息刊登于省统战部网站的《统战视线》栏目,供全省各统战部门学习借鉴。市委统战部将此文件作为指导性文件转发给各县(市、区)委统战部、工商联。

(二)推动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今年来,我区商会会员企业受“三率两价一危机”(汇率、利率、退税率,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现状,我区工商联走访了三十多家会员企业,了解此次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等政策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企业现状反馈给区委、区政府,为鲤城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意见》提供第一手资料,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新的服务措施;

1、为企业贷款搭建平台,围绕企业急需解决的融资等问题,在我区工商联(总商会)第二次经济季谈会上邀请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泉州市商业银行及融资担保公司介绍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方案与相关融资担保措施,并与企业家现场座谈交流,目前已促成融资一亿多元,座谈会受到了企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2、针对企业办理“两证”及融资等问题,向企业会员发放调查问卷,为区委、区政府出台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3、通过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保障企业权益,组织部分重点企业赴外省洽谈劳务合作,扩大企业的招工范围。

(三)推动以扶贫赈灾为主题的光彩事业活动。

一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区工商联(总商会)向广大鲤籍非公经济人士发出倡议书,筹集款物近两千万元。其中,鸿星尔克公司向灾区捐赠300万款项及300万物资,我会会长陈 庆元先生以个人名义捐款50万元。此外,深入企业,做好四川籍务工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帮助企业做好四川籍务工人员的思想安抚工作,并组织慰问活动。二是结合建设和谐鲤城,拓展光彩事业,在全区营造“先富帮后富,致富不忘扶贫济困”的光彩氛围。一方面不断挖掘典型,宣传榜样,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招聘下岗失业职工、资助贫困家庭、参与慈善事业等光彩事业活动。另一方面,找准载体、创新形式,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义举搭建平台。与鲤城关岳庙董事会共同承办“爱在鲤城,情满金秋”助学活动,现场向55名贫困学生共发放助学金近15万元。在启动仪式上,我会陈庆元会长与蔡明通名誉会长慷慨解囊,对受助学子寄予了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并呼吁企业界人士关心教育,回报社会,为光彩事业树立榜样。

(四)推动企业与高校“资”与“智”的融合。

上一篇:给爸爸做生日礼物的作文下一篇:绿色家园,从我做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