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2024-10-10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精选18篇)

1.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一

面对计算机,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揭开层层神秘面纱,并最终拿到进入现代化殿堂的金钥匙,是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的一步。下面是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计划的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情分析

新学期开始,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本学期承担四、五、六三个年级的信息技术科教学任务,同时兼任综合教研组的工作,工作量较大。根据当前教育需求,教师业务量不断加大,教师不仅仅承担着日常的常规教学工作,还要参与各类的教研活动。因此,合理地作好学期工作计划有利于教学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我校计算机教学设备严重缺乏。因此,教学活动基本上都必须在教室完成,相应的教学难度也不断加大,而学生的学科基础也普遍比较薄弱。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缺乏实践的学习其效果不言而喻。针对这一困难,有以下工作的设想。

二、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各年级对本学科掌握的情况不同,教材有别、难度有深浅又相互联系,因此在教学的组织上应有所区别、有侧重。四年级属学习的初级阶段,特别要注重学科兴趣的培养,着重以趣味性引导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五年级属学习的中高阶段,他们有一定的基础积累,理解力相对较好,此阶段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主要以广播演示的形式来指导实践;六年级属学习的高级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因此,在本阶段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学习指导,教学难度和强度要适当减小。

三、根据学情重组教材

目前,由于学校整合初期,各类硬件不齐全,多数学生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对学科认识、掌握不均衡,这些都对教学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鉴于以上情况,开设这一门课程就不能仅仅依赖于下发使用的教材,教材的制定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因此,根据学情来重组教材是十分有必要的。制定的教材依学段来划分,四年级:《画图》初步应用;五年级:《网络初步应用》,包含网络的基本应用和基本的信息处理方法;六年级:《相片、音、视频初步应用》,包含基本概念、操作方法、常见问题的处理等。

四、教学要凸显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体现其科学性与创造性、应用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教学要着重于实践,所以多媒体的实践展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观看演示学生可以真实体会教学目的内容,实地感受应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从而达到掌握与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此外,教学不仅仅是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学习内容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要重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五、教学活动要有效组织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有效果的重要途径,组织好教学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能使教学相长。教学活动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来做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活动,要营造一个宽松、活泼又不失严谨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重视并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开展,它能积极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教研活动是基于课堂教学而开展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组织的学习活动。重视并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是一线教师必备的功课,也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保证。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具体措施

三年级(上学期):简单认识计算机的结构,认识计算机的各种设备的名称和作用。学会开机关机、重新启动计算机。学习鼠标的使用和用画图工具画图。

(下学期):学习用画图工具画图,了解用计算机画图的一些基本常识。

四年级(上学期):认识键盘,掌握键盘操作的正确姿势和击键方法,学会26个英文字母和英文标点的键位,回车、退格键、空格键等常用功能键的用法。

(下学期):继续进行键盘指法训练,学习输入上档字符,进行英文全篇的综合练习(区分大小写、格式)。

五年级(上学期):学习Windows常识,桌面、窗口和对话框的简单使用,学习用微软拼音汉字输入法输入汉字,中文标点符号。(下学期):继续学习用画图工具画图,了解用计算机画图的一些较复杂的应用。

六年级(上学期):Windows系统和文件的管理。(下学期):学习使用写字板进行中英文排版。

2.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概述[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 基于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真正内涵[2]

2.1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 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 尤其是学生的作用, 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 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 才能体现“新”字。

2.2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是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 一个不敢放手, 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 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第四, 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3 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要重视人的作用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 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 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 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 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 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 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 那还有什么矛盾, 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 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 我想在一节课中, 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 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 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

2.4 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 要注意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中, 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 用什么手段去体现, 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 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 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 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 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 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 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同样, 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 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 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3 新课标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要求[3,4]

3.1 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首先, 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 学生的精力、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 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 创造性地设计高深教学活动, 并使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变成学生积极通用于学习, 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点。其次, 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富有弹性, 能随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促进师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共同发展。

3.2 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能力

首先, 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 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指导、合作的前提。

其次, 教师要营造好课堂学习环境, 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指导、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3 对学生进步的掌握能力

教师能否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持续而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 这是保持建设性课堂环境的关键, 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 就要注重过程, 要长期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访谈、调查等及时捕捉信息, 迅速分析判断, 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弱项, 然后扬长促短, 帮助学生改变弱项, 促成进步态势。

3.4 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能力

首先, 一个有反思意识的教师, 会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诊断教学中自己的行为、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存在的问题, 调整教学策略, 选择出适合自己特长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 进而运用策略, 规划出自己的发展目标, 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其次是反思学生的学。一般主要应从教学效果的状态来反思;一是反思学生本节课是否学得轻松、自主。二是反思学生本节课有没有学、有没有学会。即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这样才能拓展对学生学习的教育支持, 真正营造出持续发展的环境。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在信息化时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提高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利前提和可靠保障之一。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全面能当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力的提高。因此,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 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应与当地的教育水平, 学生的初始能力相适应, 力求教育着眼与实际, 应用于实际, 服务于实际。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E B/O L].2008-05-13.

[2]晓君.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EB/OL].2006-08-11

[3]曼燕霞, 刘敏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2:90~93.

[4]郑珠, 侯友.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0:51~54

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 教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现状与对策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到“实现教育信息化途径、方法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而后,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且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出了具体要求,规范了中小学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准则。

什么是“深度融合”?周洪宇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点缀式、浅表化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1]何克抗教授认为:“‘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非‘渐进式的修修补补’。”[2]焦建利认为:“深度融合,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投入产出比,其核心就是提升教育的生产力。”[3]可以看出,“深度融合”将触及教育教学中的“内核”,在教育理念、教学结构、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根本改变。

中小学教师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就目前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探寻其中主要问题,结合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设计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方式。问卷采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涉及到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环境条件,教师对深度融合的认识、态度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状况等。深度访谈主要采用面谈、网络通讯工具(QQ、微信)等方式,重点涉及到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专业能力发展等方面。研究者以陕西省中小学为调查对象,纸质问卷主要是针对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9月份以来承担的陕西省高中、初中、小学省培及国培项目15个班级的学员为调查对象;网络问卷主要采用问卷星在全省发布,在学校选择上,考虑到陕西的地域、经济与教育现状等特点,分别在陕南、陕北、关中等地共抽取94所学校(小学37所、初中33所、高中24所)。对教师的选择考虑了学科、年龄、性别、学历、教龄、职称等因素,基本做到均匀分布。共发布问卷628份(含网络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有效统计的问卷573份。所有问卷调查数据通过问卷平台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

1.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情况

(1)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设备的普及情况

调查显示,中小学拥有校园网、电子阅览室、音像资料室的比例分别为69.15%、18.85%、9.36%。拥有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中小学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设备配备上存在不足。同时,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存在不平衡现象,对城镇重点中小学配备数量多,而对农村中小学没有配备或配备数量较少。

(2)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比率

调查显示,有15.96%的教师从来没有采用多媒体授课。一门课程中全部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只占1.06%。可见,大部分教师或多或少都采用了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但从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内容的比率看,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地位不可动摇。信息技术在课内外教学应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相关信息技术资源辅助教学”、“采用常用网络通讯工具(QQ、博客、微信等)提供课外辅导”两项,经常使用的分别为32.98%、1.06%,不使用的为2.13%、53.19%。教师使用信息资源辅助教学的比率较高,但是采用智能通讯工具为学生提供课后辅导的教师不多。通过访谈得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习惯、太麻烦、学生缺少设备、费用较高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资源与网络通讯工具在教学中地使用只是点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主导,信息技术设备与资源使用较随意,未纳入常态化教学。

2.中小学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态度与问题

(1)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与态度

在“你是否知道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调查中,有28.14%的教师听说过。访谈过程中,问道“你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如何理解的?”,大部分教师的回答还停留在“课堂中使用课件教学方面”,没有触及“深度融合”的本质。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调查中,77.66%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学效果略有提高,认为显著提高的只有20.30%。有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教学的作用,列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内容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促进教学改革”等五种情况,数据统计结果如图2,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促进教学改革”两项教师认可度不高,原因可能与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设备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佳有关。在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是否需要改变教学方式”的调查中,选择“部分需要”、“全部需要”的分别为75.53%、18.09%,可以说,若教师教学方式不改变,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极其有限。

(2)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因素统计结果如图3。从统计结果看,“缺乏信息化教学氛围”、“不会制作课件”分别为62.77%、51.06%,也表明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氛围非常重要,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政策的激励、领导的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等。在与教师访谈中发现,教师认为影响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因多样,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也说明实现“深度融合”过程中问题多,任务艰巨。

3.中小学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状况

(1)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情况

关于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调查中,参加三次以上、一至两次、没参加的分别为15.96%、64.89%、19.15%,大部分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也说明近十年,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各地非常重视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教师访谈中发现,农村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机会远低于城镇学校的教师。在列举培训存在的6个问题中,认为“培训时间太短”、“培训内容理论相强、不切合实际”的为67.02%、70.21%,相关情况如图4,这也说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相关培训要求高,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有启示。在对“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能力提高的最好方式”调查中,“实践中自学”、“集中培训”认为是最好的方式,分别为70.21%、65.96%,其次为“合作研讨”、“网络上自学”为45.74%、21.28%,可见网络自学并不是教师认为最好的学习途径。

(2)信息技术应用基本能力状况

有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状况(矩阵多选题)如表1所示。通过对“很好”、“较好”数据求和,发现教师最熟悉的是“网络通讯软件”、“网络教学资源搜索、下载”两项技能,分别为40.43%、37.24%;最不熟悉的是“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分别为20.22%、18.08%。说明近些年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网络已作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是近几年基础教育推进教学改革教师关注最多的一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可能因教师接触时间较短的原因,认为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难度较大;同时,对非计算机专业来说,掌握Flash的教学应用不太容易。

(3)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能力现状

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现状(矩阵多选题)如表2。调查显示,教师选择“能采用合适多媒体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人数最多,“较好”以上比例为54.25%,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目的是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发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作用;对“采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学习场景”等项目选择人数较少,也说明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方面明显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建设,提高新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的推进,虽然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设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与“深度融合”对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数量不足,信息化教学设备对农村中小学依然是“奢侈品”;二是教育信息资源匮乏,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接入因特网,即使有校园网的学校,“主页秀”占多数,缺少可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现有的信息化设备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这从客观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以及教师实施“深度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为主的新媒体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当然有设备不足、通讯资费较高等客观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意识。师生使用新媒体仅局限于通讯、娱乐,在学生课外辅导、建立新型师生共同体方面体现不足。埃瑟·戴森(EstherDyson)在《数字时代的生活设计》里说过,“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只对那些有学习动力、知道运用它的人有用”。作为教师应树立新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学会把技术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

2.努力引导,实现信息技术从“浅表应用”到“深度融合”的转变

目前,对“深度融合”存在“两头热、两头冷”的现象,即教育管理部门热、信息化教育专家热,但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师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教师对“深度整合”的理解不正确或不准确,还停留在“生动形象、激发兴趣”等浅表应用认识层面,若把“整合”理解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是否应用或应用多少的“量变”层面,那么“深度融合”定会带来教育的“质变”,这种质变就是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化。

目前,有关“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该研究强调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且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3]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之间应建立互动机制,促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充分理解“深度融合”的内涵,积极实践探索,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奠定基础。

3.增强服务,完善“深度融合”支撑服务体系

调查表明,实现“深度融合”需要学校创建一种信息化教与学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促使针对教师不同的实践场域、不同的技术媒介、不同的课程内容,“深度融合”能力能自发、自我强迫(潜意识)地解决真实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种氛围的形成,需要完善的支撑“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因素很多,并且没有明显的集中倾向性,教师们感觉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问题很多,但是自己又说不清楚,反映了整个服务支持体系不完善。

创建较完整的“深度融合”服务体系,除了国家层面应具有整体的构思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应结合本地区的信息化教学基础,从信息化设备投入、区域信息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相关政策制定、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等方面,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从而实现“可用、想用”到“用好”的转变。

4.优化培训,提高教师“深度融合”能力

尽管中小学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工作,大部分教师参加过至少一次的培训,但培训中的问题也很多,如内容不合适、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等。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在培训机制、方式、策略、内容等方面做了明确建议。但各地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应总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与不足。一是做好引导,扭转“培训就是拿钱买证”的错误认识;二是选好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扭转“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做成了计算机应用操作培训”的尴尬;[4]三是践行“培训课程标准”,扭转“标准”与培训实践的脱节。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深度融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境遇性特征,是一种运用ICT将TPCK“转化”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智能结构体,这种转化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教师乐于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并对发展自己能力有信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4(7).

[2]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3] 焦建利.“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OL].http://www.edu.cn/.

[4] 杨哲,钟生海.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10-2-4(4).

[5] 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作者:杨哲(1975-),男,陕西旬阳人,安康学院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

4.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四

2016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信息技术素养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全校专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根本目的,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善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全校所有在职在岗专任教师。

三、总体目标

通过培训,使教师具有现代教育视野和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识,了解教育改革动向和趋势,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我校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教育创新、教育科研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使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解决新课改中的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使广大教师们的信息技术及网络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

2、积极开展网络知识普及,使教师依托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教研与学习。

3、进一步提高教师制作课件及运用课件进行教学的能力。

4、能够独立维护自己的教师用机及软、硬件的维护。

5、能够独立使用班班通教学机设备和系统资源。

四、培训内容

1、系统基本维护如360的使用、重装

1课时

2、Word的基本操作以及中特殊符号插入、表格的插入

1课时

3、Excel中数据统计、简单公式计算

1课时

4、PPT课件制作

3课时

5、电子白板

4课时

6、班班通使用与维护

4课时

五、培训方式

主要采用集中培训与网络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六、培训安排

培训时间:每周一下午教研时间或者根据培训需要安排时间。培训地点:会议室进行集中培训,教师办公室进行网络在线培训。

七、作业及考核内容

1、定期检查个人电脑360安全卫士系统打分情况,考查教师是否定期对电脑有基本的维护;

2、在Word里制作一份表格(班级课程表或者学生各科成绩汇总表);

3、针对学生成绩,利用excel中的公式计算总分、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优生率、及格率;

4、针对本学期的课程制作一份教学课件;

5、教师能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的物理按键以及其基本使用功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能制作简单课件并利用白板上课。

6、教师能熟练使用教室的班班通设备进行授课,能处理简单的设备故障。骨干教师能进行校本资源和教研组资源的管理。

5.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五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甘肃省兰州新区永登五中李祖全zuquanli@126.com

2012年8月5日—8月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本次培训由谷歌公司和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承办。培训采取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及专家讲授家分享与探讨: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1-

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三、教师观念需要更新

在培训中google中国高校关系经理关于谷歌搜素技术在教育中的、“兴趣产生创造力”,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最后,我想说,在炎热的暑期再培训会收获些须的欣慰吧!我仍会

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这将是我以后的最终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六

训研修计划

一、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

我现在在信息技术方面还处在学习和探索中,平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也是偶尔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开展教学,一是受学校现在网络设施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计算机不很方便,二是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还是很难,自己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还有待遇提高。近年来,信息化应用在教学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我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有优势,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是要适应教学的发展,努力拓宽自己的信息化视野,更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个性化与专业化的成长之路。

二、我的发展目标

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我要重新认识信息技术在传统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认真研修各门课程,在共建网络技术学习的平台与学习社区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利用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先进信息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三、所选课程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3学时,《如何组织合作学习》6学时,《Word工具箱的应用》3学时,《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12学时,《中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10学时,《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8学时。

四、具体计划

1、在培训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和选择必修课与选修课,听取专家解答释疑的时间和自己的工作时间会有冲突,与同伴间展开交流,完成并提交一份个人专业成长发展计划。

7.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之路 篇七

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作为一个术语、一种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 始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行动研究基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Kurt.Lewin) 的团体动力学理论。库尔特·勒温在《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 “没有无行动的研究, 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强调行动与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他的观念很快传入教育领域, 他和同事、学生们开始同教育家一起研究课程结构和教师的事业发展。

教育领域中的行动研究就可称为“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指教师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 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 运用教育教学理论, 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合理、科学、有效发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和质量。教师从经验中学习, 在教学中反思。根据行动研究理论, 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 教师既要重视专家研究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要以此为基础和理论依据, 自觉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做出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和反省, 并根据分析和反省的结果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 实现有效教学, 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和价值追求

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1) 认识不足

许多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尽管口头上也讲“科研兴教”, 但内心对教育科研仍持怀疑态度, 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 与中小学普通教师无关, 以致产生心理阻抗而排斥教科研:一是对教育科研不闻不问, 消极回避;二是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 被动顺应, 消极进行教科研;三是逆反心理, 经常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2) 功利浮躁

现在许多学校搞教育科研是为了做点装饰, 装个门面。“全国实验学校”、“全国课题试点学校”、“学会课题实验学校”等等牌子挂满了学校的大门。以便让家长、社会看看他们的招牌。部分学校领导认为一挂上这些牌子学校的名声就为之一振, 而不考虑这些牌子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否起到促进作用。许多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在课题结题中的报告看不到研究的过程、成效, 大都是一些流水账似的材料, 有的干脆是抄了一大堆理论论述, 其中很难看出有什么“研究成分”。更有甚者, 从网上下载或者编造一些数据来糊弄人。这种科研的浮躁做法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还为数不少。

2.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追求主要在于以科研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特点是要改善教育教学实践, 促进学生发展。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实践创新更能说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色。教师们正是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看到了教育科研的价值和魅力。理论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理论, 中小学教师事实上很难在这方面能超过基础理论研究者。另外, 教育教学实践既是一线教师的长处也是他的主要工作。行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可以看作是教育研究中最不正规和最正规的两个极端。在具体的做法中, 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必要的理论, 以对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 并有利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在反思中、在行动研究中突破已有理论的局限,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以改善教育教学实践, 并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就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来看, 采取行动研究可谓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现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们的欢迎。

三、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进行行动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发学生智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在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对完成上述任务、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也想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 进行科研活动。但是很多时候都力不从心, 最后也只是简单的写几篇空洞的文章或者是帮其他学科教师做些课件, 而这些对于真正实现“科研兴教”的目标大相径庭。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导致这样的结果还是由于没有掌握好学科特点,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比较适宜的研究范畴和对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碰到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 甚至是无法预料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导演还要是演员, 以行动研究方法的理念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课后认真反思, 总结经验, 再以研究者的身份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查阅资料或向同事请教以解决问题, 为以后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正实现科研兴教, 也使自己的研究有了充实的内容和实际的价值。目前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分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等选修模块, 这些内容尤其是选修模块的实用性都非常强, 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景,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秉承行动研究的思想, 将自己教师的角色扩展为教学问题解决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这恰好是解决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出现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的根本所在。

四、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行动研究

1. 明确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鉴别、反思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 即明确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该如何去解决。提出一个假设, 即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2. 制定计划

首先要明确预期达到的目标。目标的描述要尽可能可见可行, 具有操作性、可监测性。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行动研究的具体做法, 如, 或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或改变学生的活动形式;或改变教师语言风格等。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便于课后分析研究结果, 一次改变的因素不宜太多。突出说明观察、记录行为的手段, 即说明行动研究的技术方法。还要考虑行动研究涉及到的人。尽管是课堂上进行研究, 但仍需考虑如何与学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沟通, 以求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3. 实施行动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改善实践中的质量。行动实施中若有调整, 更动计划之处应及时做一记录, 说明调整的原由, 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4. 对行动的观察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 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收集有关资料, 以便对计划的实施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课堂教学实际, 常用到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观察

具体而言, 教师可邀请自已的同事, 或委托几个学生或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必须指出的是, 以往的同行互相听课、评课出发点在于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发现不是, 从而改进教学;而行动研究的听课目的则是收集资料、现象, 不评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故上课教师比较真实, 无心理负担。

(2) 问卷和访谈

问卷是获得比较客观的, 数量化的材料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问卷的分析阶段, 还是行动实施阶段, 或是结果分析阶段, 都可用问卷获得有关信息;访谈也是获得对课堂教学了解的重要手段。此法虽未必能够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但往往能获得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比较深刻的理解。

(3) 教学过程的记录, 教学日志和教学日记

教师每天将自己的研究实践记录下来, 进行反思。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已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验表述出来, 让学生记录, 最好是课后补记, 可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材料, 对研究很有利。

5. 反思

对行动的检验、评估以及反思的内容包括:

你的变革效果如何?你从行动研究中学到了什么?变革中有什么障碍?下一步如何去改革做法?

五、结束语

行动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教育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帮助教师以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及时发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当然信息技术教师在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可借鉴其它相关教育研究方法, 实现科研兴教。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

[2]熊媛媛.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8

[3]李培宏.研究型教师发展之路—教育行动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 2007, 3

[4]陈柏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 2008, 6

[5]王福显.现状与对策: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小学教科研[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7

[6]张爱群.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自我建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9

[7]杜硕.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浅谈[J].科教文汇, 2007, 8

8.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浅谈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17-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协调者和参与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主导者,教师的能力素质对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许多教育学专家学者指出,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具体要求就是教师队伍必须现代化,只有以教师队伍的现代为的牵引,才是真正抓住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牛鼻子”,才算是真正切中了问题的关键与要害。

一、加强校内培训,提升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学校教学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只有打造一支素质强大的教师队伍,才能促使学校整体建设得到综合提升。因此,加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育与提升,是学校应尽的职责使命所在。对此,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助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氛围,倡导教师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本领,将自己打造成具有多种技能的高素质“师帅”;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采取有效行动,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活动,比如,信息知识理念讲座、中长期系统学习、短期学习培训、突击式信息技术操作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比武等。通过引领教师参加这些学习与培训活动,促使他们更加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是有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需,是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与整体教学素养的需要。

学校组织小学老师进行信息技术学习与培训活动,必须结合教师的具体实践际,做好方案计划,区分不同层次与不同对象,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为切实点,着重关注“应用实用性”,促使老师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切忌“以理论对理论”的空洞说教,否则,难有成效。比如:引领教师进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就是要引导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了解,促使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有所掌握,促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产生慌乱。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入他们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平台的常用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PT基础制作”、“基本的PS技术”、打印机扫描仪等常用计算机外设驱动安装、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等,只有当他们已经具备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积极倡导自修,不断提高教师自觉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积极性

积极的、主动的、自主的与自觉的学习,往往可以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创造各种有利于教师加强自修的条件,积极倡导广大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培训与相互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比如,通过构建校园局域网,或依托国际互联网创建教师自修平台,在平台中心提供丰富的信息技术学习资料,以备广大教师随时随地查阅;还可以依托平台创设信息技术学习交流论坛,通过论坛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促使学习经验教训得到共享,推动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依托网络时行自动化测试评估,促使广大教学通过自我测试的方式推进自我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查找自身在信息技术各个分支领域的不足,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提升信息技术技能。由此,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驱动,促使教师断获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最新信息,不断调整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思路、模式、策略与方法,以“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模式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学校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可以以任务的形式,让各位教师结合自身情况拟制出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促使他们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地加强自我能力提升。比如:通过制定一个两年学习计划,在某一时段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报名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班,打牢学习基础;在某一段时间内复习巩固Windows系统平台操作技能;在某一段时间集中学习PowerPoint、Authorware、Photoshop、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等等,如此一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便能够得到循序渐进地提升。

三、强调课程整合,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力

有不少教师片面地认为,学习和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只要掌握PowerPoint、Authorware与课件大师等软件的操作技巧,便大功告成。显然这是认识是错误的,必须避免走进这个误区,切实将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的重心提上来,促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将各类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

鉴此,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从思想深入搞清楚的是,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掌握而掌握,而是认识到信息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通过这一工具和手段展开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模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促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得到整体优化升级。

综合以上,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才能得以渐入佳境,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显北.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的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3(11).

9.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九

专业知识试题(简答题)

请将答案写在下列各题的答题区域内,页面不限。

答卷文档保存在“参赛号+答案与作品”文件夹中,文件名为“参赛号+专业知识答卷.doc”。

1.据新华网消息,我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于2011年11月16日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正式全面开通运行,目前这台计算机世界排名第四。这台计算机名叫什么?

答: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星云”,16日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启动运行。超算中心主机系统“曙光6000”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制造,采用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服务器。其系统实测峰值为每秒3000万亿次,实测性能达到每秒1271万亿次,存储能力达到20PB,相当于80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三台实测双精度浮点计算超过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2.1942年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提出机器人三定律,为机器人设定行为准则。试说出机器人三定律的具体表述。

答:机器人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是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机器人相关作品和其他机器人相关小说中为机器人设定的行为准则,是阿西莫夫除“心理史学”外另一个著名的虚构学说。三大法则如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在1985年,《机器人与帝国》这本书中,阿西莫夫将三大法则扩张为四大法则: 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第一法则:除非违背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零或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零至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机器人三定律”在他于1942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转圈圈》,《我,机械人》中的一个短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且成为他的很多小说,包含基地系列小说中机器人的行为准则和故事发展的线索。

3.有A、B两个位图,A的尺寸是800*600px(24位真彩),B的尺寸是1600*1200px(32位真彩)。试分别写出计算表达式并计算出这两个图片文件的大小。

答:

A的尺寸是800*600px(24位真彩),所占空间大小为:800*600*24/(8*1024*1024)=1.37M B的尺寸是1600*1200px(32位真彩),所占空间大小为:1600*1200*32/(8*1024*1024)=7.32M

4.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运行速度往往会逐渐变慢。为了让计算机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行,通常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请说出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具体做法。

答:首先,安装防病毒软件。网络在给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带给你危害。当你下载新软件,新驱动或补丁程序时,病毒也悄悄地在你电脑的某个角落里潜伏下来,让你的系统不是运行得越来越慢,就是经常莫名其妙死机,所以防病毒软件是电脑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其次,定期清理磁盘碎片。硬盘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储存的空间在物理上已变得不连续。当安装程序时,数据通常是被分成许多碎片,存入硬盘不连续的区域中。硬盘中的碎片越来越多,文件也就分布得越来越散乱。那么当你再运行某个程序,会发现机器很慢。所以,要对机器进行定期的磁盘碎片清理。

第三步,清除多余文件。每当硬盘空间告急时,你总是要删除一些不需要的程序或文件。当你自以为删掉它们时,可别以为它们已消失得干干净净了,其实还有一些相关的文件和注册表还存留在硬盘中。你需要使用反安装软件才能彻底地清除那些东西。

第四步就是定期检查。通过定期扫描硬盘,不断升级软件,经常查看电脑状态,就可以防患。

第五步,要保持外界环境的干净,控制温度,湿度。计算机线路布置要合理、整齐,一旦出现问题,便于排查故障和维修等,从而保证系统稳定正常运行。

5.试述当今中小学校使用的计算机房的局域网,通常采用哪种网络拓扑结构?请画出采用该结构的一个计算机房的网络拓扑结构图(示意图)。

10.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题 篇十

1、mp3不仅可以听歌还是一个(可移动硬盘)

2、粘贴快捷键是(ctrl+v)

3、在打开多个窗口情况下,活动窗口和其他窗口的区别是(标题栏为蓝色)

4、控件上有(……)能出现对话框。

5、Word中的剪贴版可以复制几次(24)

6、在编辑文件时突然断电,刚写的东西丢失了,我们非常后悔,那在编辑文件时文件暂时存储在什么地方Ram7、word 中红色的波浪线是指(拼写错误)

绿色的波浪线是指(语法错误)

8、a1为1,b1为1,c1为1,d1为1,f1为0,e1输入sum(a1:f1)结果为:

9、幻灯片在浏览时什么情况会停止浏览。A:修改文件时

b:删除文件时c: d:

10、计算机中内存最小的文件是(记事本),比如安装程序时关于安装说明等。

二、判断题14个题(14)

发送邮件时可以连同一个文件夹发送,邮件可以发给多人,多个地址用分号或逗号隔开。

三、简答(12)

1、什么叫搜索引擎?常用的搜索引擎和搜索引擎的方法。

2、网址和域名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3、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4、论坛中的信息和电视、报纸的信息,你更相信哪个,并举例说明理由。

四、根据附加内容写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28-34页,上网时遇到喜欢的内容如何使用收藏夹。

--------------

以上是去年的,都是计算机基础知识里的。

三、简答(2x8=16)

1、泡沫排序法

2、计算机的五种硬件及功能

四、分析(1x10=10)

c语言编程—---排列大小

11.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 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11-03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地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5年来我系主办了多期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部“园丁工程”中的国家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与研究。

一、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科学选择包括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两方面。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因此培训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仅是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应该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与原理)和技能作为培训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重视能力的培养。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可先讲键盘指法操作,再讲计算机的组成、特点、发展、数制及应用等相关基础知识;对于视窗操作系统可根据其“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先讲基本界面的基本操作,再讲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及磁盘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后讲多媒体技术;对于网络知识内容,可先讲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及教育网站的浏览,再讲广域网、局域网的构成、Internet的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及Ftp、Telnet应用等抽象难懂的内容……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而且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二、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固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I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 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I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I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一般来说,键盘指法及汉字输入等技能型的内容要多练(讲练比例为1∶3.5~1∶4.5);对于Widows、Office、Internet的使用、电子邮件及常用教学软件与课件制作工具等操作型的内容,宜上机边讲边练(讲练比例为1∶1.5~1∶2);对于各种程序语言及数据库等思维素质型的内容应写、练、调(调试程序)相结合(讲练比例先1∶1后2∶1~2∶1.5)。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培训模式,适用于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接触的还比较少, 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掌握的一门技能。在有关标准规定中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首先要让教师掌握其相应的知识, 并一定要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仅仅是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一个前提,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将所学习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才是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标准[1]。此外, 在教育教育中还要避免为了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而应用技术的倾向。一定要结合自身教学内容将教学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而不是被教育信息技术控制自己的教学, 是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标准的普遍性与教学学科、年级的适应性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师也提出了最为基本也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要求。教师要想较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 要能够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资源的获取, 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一些信息上的扩充, 还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的管理以及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测验等。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有一定的差异, 要注意不同学科在应用时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2]。例如在科学课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方面的辅助, 而对于语文课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写作文。英语课可以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另外还要注意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所应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这样才能够符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标准,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标准的原则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并不仅对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大纲, 这种标准更多的是指出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中应该有的原则和概括性, 标准中并不会详细说明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但是在通过标准也可以对教师的培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标准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在各个层面上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绩效水平等[3]。这样通过标准就可以教师的发展提供相应低指导, 从而让教师掌握相应的技能,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特质与描述相结合

在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多种描述, 描述的内容可以说是对教师信息技术特制的一种描述。教育信息技术对于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是教师应该具备素质的一方面。教育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素质结构, 一方面是对期望特质的描述, 一方面是对绩效的描述, 就是能够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并能够对活动中期望的行为进行描述[4]。对于特质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是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绩效的描述就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但是在系统性上稍显不足。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中会将两者的描述结合起来, 以便更好的说明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五、结语

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应该掌握的技能, 通过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标准的制定就是为了在教师在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指导。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时最为重要的不是教师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所教学科的教学中, 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此外, 还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的管理以及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测验等。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并不仅对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大纲, 这种标准更多的是指出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中应该有的原则和概括性。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中会将更多的描述结合起来, 以便更好的说明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高峰, 胡卫平.IBSTPI教师能力标准中教育技术内容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07:26-29.

[2]廖瑞华, 彭小奇.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18:11-13.

[3]王杰文, 李赫男.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 2011, 03:29-33.

1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小结 篇十三

陈屿小学 陈明毅

本人有幸在浙江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开局之年,参加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期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浙师大给我们配置了良好的师资,提供了食宿,保障了这次培训的顺利开展,特别是本人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师大老师给予了很大的理解和帮助。班主任赵老师在丽泽宾馆住满的情况下,亲自接我去专家楼联系住宿并亲自带我前去办理。在培训的中后期还安排了同学们一起聚餐,给枯燥了培训生活增添了乐趣,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彼此建立了友谊。这是一次愉快、进取的培训。

本次培训给我们安排了3DMAX的认识与教学,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操作,制作简单的3D作品,在上课结束我们也完成了我们的第一份作业。在学科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方面,给我们介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科研课题的编写与论文的撰写,了解了交流互动平台,特别是电子白板的应用展示,让我们了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学习了网络评价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着重学习了数据库技术,虽然对我来说比较困难,但是对于自身仍然有很大的收获,起码知道一些简单的设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并不是边缘学科,相反是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不到再放羊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施不是儿戏。通过专家讲座,小组交流讨论,我对信息技术教学认识更深刻了。对信息技术课程调整安排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是死搬教材书本上的知识要求。当前各地信息技术差异仍然比较大,根据实际合理有效的调整课程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14.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反思 篇十四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学人员,我有幸参加“国培计划”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研员全员培训班的学习。其模式新颖,让广大教研员享受到优质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资源,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在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习中,我怀揣若渴的学习心态,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用心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观念转变了,以期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所在单位条件的限制,在农村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是一门有专功的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教师或信息教研员会操作电脑的事情。于非信息学科的教师、教研员而言是无所谓有亦或无所谓无的事情。工作中也从未参加过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全凭一点基本的生活应用而行。

自从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对照各位专家前沿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法格外幼稚,甚至迂腐,惭愧之至。这次培训活动,旨在提升我们广大教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研指导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帮助我们教研员掌握流行教学设备和常用软件的使用,了解信息技术拐进教学改革的作用的趋势,使我们具备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提升专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研形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尽管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教师未必人手一台电脑,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教师难于电脑操作等的问题,给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带来了较多不便。但在此次培训中,我自己的学习观念转变了,这是一次知识的革命,也是一次学习的革命。我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QQ在线交流并按要求进行互动、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把所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农村的教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在的工作进而胜任现在的工作。

二、理论增加了,以期丰富知识视野。此次培训是采用集中面授的形式进行的,组织方聘请了在专题方面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知名度的专家举行了专题讲座。有通识的讲解,也有专题的剖析。如老师讲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让我们感受到作为教学教研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的大势所趋、吕军老师讲授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更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感受到既遥远又迫近的信息技术。董涛老师讲授的“素材的处理加工和微课制作”,让我们对于微课有了全新而全面的认识,我们都可以定义微课,新兴的技术名词不再神秘。

虽然有些知识可以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但是当面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境,自己的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知识视野还有待拓宽。我们还真得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中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还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教学设计方法,了解了信息技术的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行为。同时,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在能力技术方面的新要求。

三、能力提升了,以期有效服务课堂。

此次培训,我深深地懂得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也应是一位教研员该有的基本素质。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是每位教者皆知的。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授课老师讲授的“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与美化”,让我们感受到更多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发,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微课程是一个新兴的视频教学方式,授课老师运用大量的视频素材让我们认识了微课,同时也提供给了我们丰富的制作微课的资源及技术知识,这正如雨后甘霖滋润着我们农村相对贫瘠的区域。肖新国老师讲授的“评价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更是有着极强的现实作用。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我感到比原来看得远了,有一种柳暗花明“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程的认识也在更新中,对于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有了新的体悟,个人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教研的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

15.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十五

一、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是专门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机构, 对我县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比较了解, 今年, 我参与送教下乡, 又更深入了解到我县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状况如下:

1. 对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促进教学认识不足。

大部分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知识掌握的不深, 对素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不够深入, 把信息技术素养看成是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高低, 存在为难、抵触和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恐惧心理, 口头上承认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但实际上是披上了信息技术的外衣, 仍然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应试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 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还沉迷于传统教学的观念, 学校之间, 教师之间互相竞争, 以分数论英雄, 追求升学率, 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影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体等知识欠缺, 运用能力差。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30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能力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教学, 30岁以上的数学老师相比之下就有很大的差距。总体来说, 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低下, 常用的软件Word、Excel、Power Point和电子邮箱等日常基本不用, 只有在公开课、表演课等时才用, 而QQ和微信的日常应用相应的好些, 这就影响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3. 传统教学经验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拦路虎。

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原因是传统教学经是经过很多年积淀下来的, 得心应手, 一切都在掌控中。

4. 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培训后维持时间短。

我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面铺开已经进行了两次, 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也进行了一次, 当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考核, 全县教师基本上都拿到了初级或中级证书;今年元至三月分, 河南省教育厅有进行了一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再提升工程, 我县教师也都参加了本次培训。

二、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对策

根据本人掌握的我县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 结合邻近县区做法,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提出以下几点提高我县中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仅供同行商榷。

1. 加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念。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是实践的灵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大量的进入教学领域, 推进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教师应该挑战传统的教育,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和现代人才观理论, 进行普及, 让每一位老师都认识到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地位。学校领导应该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探索出适应信息化形势下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促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为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发展。

2. 针对不同层次情况进行分层培训。

把我县中小学教师按年龄层次和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情况分成不同层次和批次, 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寻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科学合理的推进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以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电教站信息教师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以各个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负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务, 中小学数学教师负责符合自己实际日常教学的信息技术实际运用和开发, 紧密结合, 协同运作, 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使全县的中小学教学活动更加科学, 深入的发展, 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从而推进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

3. 加强推进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日程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传统方法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互相交流,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4. 展开常态化的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交流。

在全县范围内展开每学期两到三次优质课或微课大赛, 层层选拔, 优秀者给予相应的表彰, 激发并带动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 推动教师学习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内在动力。建立全县范围的各个学科QQ讨论群, 微信群, 让大家在群内自由讨论, 把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群内解决。教师们把自己独特的创意, 先进的教学理念, 优秀的课件等等都可以放到群里分享。

总之, 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不能仅靠一两次基本技能培训, 要切实推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最优的方法就是“做中学, 学中做, 学做结合”。

摘要:本文从我县中小学教师目前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后又分别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最后指出, 要切实推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最优的方法就是“做中学, 学中做, 学做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信息素养,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徐赛华.浅谈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2]李淼浩.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西南大学, 2008.

16.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十六

本调查以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对象,采用统一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男女比例合理、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基本达到本专科水平;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学历教育,过半教师未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近一半教师用一半的工作时间兼任课程教学以外的工作。从学科专业发展素质的情况看,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能够满足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从差异看,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表现出发展不均衡性,即男教师学科专业素质高于女教师、城区教师高于郊区教师。

小学 信息技术教师 学科 专业素质

从全国范围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繁杂,他们不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多数教师还要承担诸如课件制作、网络维护、课堂摄像、活动摄影等电教工作,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科专业素质?现有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否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以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必将发生转变,这种变化必将带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变革,而作为课程核心的教师,他们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否满足这一发展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调查所指的学科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完成其任教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之外的电教工作等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我们界定为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几个方面。

2.问卷设计

本调查采用的问卷主要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同时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而成,问卷由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技能、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五部分组成。其中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指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等;学科专业技能主要指信息加工处理技能、教学媒体设计开发技能、教育装备管理和应用技能等;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的能力,含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的能力、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教学进行研究的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主要指教师自身的信息道德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的职责感的认同。

3.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按统一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把全市各小学按发展较好、一般和欠发展三层进行抽样,抽取各区县共185所小学285名信息技术教师为样本,样本占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数的19.2%。共发放问卷285份,收回285份,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达93.0%。问卷采用现场答卷现场回收方式,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1)男教师人数多于女教师

抽样的信息技术教师中,男教师占55.5%,女教师占44.2%(有2份问卷未注明性别),男女教师之比1.247:1,远高于北京市小学男女教师总体之比的0.21:1[1],也高于全市包括中学在内的信息技术男女教师之比的0.635:1[2]。男教师人数超过女教师也许是由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特殊需要决定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外,多数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以及电教工作,以学校角度看,男教师更适合胜任这样的工作。

(2)教师队伍年轻化

参与调查教师中,25岁以下的教师占12.1%,25-29岁占33.9%,30-39岁的占45.7%,40-49岁占8.2%。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25到40岁之间年龄段居多,约占被调查人数的五分之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年轻化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所决定的,中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的能力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既满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发展的需要,也利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3)学历基本达到本专科水平

调查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初始学历以大专以下教师居多,约占50.9%;但通过职后成人高等教育和自考学历提升后达到本专科层次的占92.6%。初始学历为大专以下的教师(不含大专)大多为过去中师毕业,这些教师一般从其他学科转调过来,有从教其他学科的经历,利于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

(4)大多数教师未接受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历教育

根据高校专业与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关系的密切程度,我们把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专业归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一致性专业。统计显示,初始学历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师仅占18.7%,而通过后续学历提升并达到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仅占35.3%,仍不一致的占64.7%。这说明近三分之二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是通过进修、培训或自学获得,认为这是一种优势的观点认为,既然教师已在此岗位上工作,就印证了他们能胜任这种工作,那就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强;但相反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国家级课程,需要教师的专业化,而专业化教师知识结构中缺少本体性知识,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知识认识和理解的科学性,从而可能会影响到课程的开设质量和效果。

(5)有近一半的教师未接受过师范教育

在对学历教育中是否曾接受过师范教育的调查显示,50.5%的教师接受过师范教育,而近一半的教师不是来自师范教育专业。通过对现实的了解来看,这些教师主要来自非师范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或其他工科专业。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近一半的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课程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和实施,也极易产生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设计而轻学法设计的问题。当然这也说明了许多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依然存在着以电教工作为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辅的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观,这对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6)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工作的状况

信息教师工作繁杂,对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占总的工作时间之比进行统计后发现,仅有6%的被调查教师只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非其他工作,47.5%的被调查教师仅用一半的工作时间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工作,一半的时间从事电教等工作。小学教师身兼多门课程本是常态,但由于大多身兼电教相关工作(现实是有的教师主要工作是电教,教学工作反而是身兼),电教工作任务多、压力大,占用教师们大量的时间,通过观察、访谈也表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以至于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使得课程难以达到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该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形象和地位。

2.学科专业素质发展总体情况

(1)将属于学科专业素质的36个题目的教师自评得分进行均值统计和排序,得到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是第15题、第14题、第12题,分别为4.464分、4.400分、4.381分,这些内容与教师的工作关系密切,所以得分高;而与课程知识技能关系不密切的但与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内容,得分较低,如第19题,得分2.29分。这样的数据与实现情况相符。目前北京市的多数小学,不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编制网站,所以和它相关的数据库、论坛编制技术等的要求降低,从而削弱了教师们钻研这些技术的积极性,另外多数教师并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他们不足以承担这些技术工作,所以得分偏低。

根据前面拟定的五个方面即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对36项进行归类,计算出平均值并排序,分别为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4.3423、学科专业技能3.823、教学能力3.588、学科专业知识3.468、技术应用能力3.207。数据表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基本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但除了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平均分高于4分(4.3423),其他方向的学科专业素质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学科专业素质发展的差异比较

(1)男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高于女教师,并呈显著差异

将教师按性别对学科专业素质各项进行平均分计算,得到表2的结果。

从表中数据看出,除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一项中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外,其他方面的得分均为男教师高于女教师,但通过对五个方面男女教师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仅在学科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男女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都为p=0.000<0.005)。即学科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男教师高于女教师,并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男性教师更喜欢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及其教学有关。

(2)城区教师学科专业素质得分高于郊区教师

参加调查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城区教师人数占总数的43.3%,郊区教师56.7%,按区域分组对学科专业素质情况的五个方面分别计算,得到表3的结果。

由表看出,城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各方面均高于郊区教师,对五个方面进行城区和郊区独立样本差异T检验表明,除了学科专业知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四个方面均呈现显著差异(分别为学科专业技能p=0.000<0.05,技术应用能力p=0.001<0,05,教学能力p=0.000<0.05,社会责任和信息道德p=0.015<0.05)。这说明整体上城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素质高于郊区教师,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以及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吸引力有关。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源的渠道有很多,但主要来自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信息技术方向本科毕业生,通过近10年的毕业统计表明,信息技术方向的优秀毕业生大多被海淀、西城等城区的名小学所招聘录用并从事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工作,而回到郊区县的全部改教其他学科。

(3)师范教育毕业比非师范教育毕业的教师学科专业素质较高

对来自师范和非师范教育的教师进行比较的结果见表4。

从表上可见,师范教育毕业的教师各方面得分都高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但进行差异T检验发现,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745,0.406,0.932,0.319,0.437,均>0.05)。

(4)不同学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没有显著差异

被调查教师中,最终学历在大专以下的教师占3.5%,大专27.6%,本科65%,研究生2.1%。对最终学历与学科专业素质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最终学历的教师在学科专业素质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872、0.538、0.287、0.517、0.726)。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结构比较合理。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男女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构成比较合理,这成为信息技术课程能顺利开设和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2)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来自非信息技术专业,这可能会影响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教师能否胜任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来自非计算机、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虽然没有操作使用技术的困难,但也仅限于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如果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发生改变,如增加信息科学、智能机器人、程序设计等,那么教师们的专业背景将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3)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负担过重。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和观察了解,许多教师忙于学校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维护,甚至有的老师还负责学校的广播和复印等,常无暇顾及教学设计,教师明确告诉访谈者,学校领导安排的主要工作是电教而不是信息技术教学,至于怎么上课,自己看着办。这种状况不但会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效果,更会影响到课程的生存。

(4)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够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5)男女教师和城郊教师之间在学科专业素质方面还有显著差距。可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城区和远郊学校教师进行互换或交流,建立基于网络支持下的跨区域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协作和发展共同体等等。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编(内部资料).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

[2] 贾积有,汪琼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为例.电化教育研究,2008(8).

[3] 胡定荣.教师专业标准的反思.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4]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信息化建设,2005(4).

[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2001(12).

[6]易红郡.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基本经验.学科教育,2001(3).

[作者:李云文(1970-),男,四川大邑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铁方(1970-),男,河北承德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妍(1990-),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17.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十七

弹指一挥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追忆往昔,这一年来的工作自己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本学年的工作。展望未来,为了总结过去,扬长避短,使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好,寄望明天的工作更为进步,现将2014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我在思想上能够按照一个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个刚转行不久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学研讨、课外辅导等工作都需要向同行多学习,多总结。3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业务。争取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加大备课的容量,加强上课质量,落实反思的分量。

首先,我积极参加钢城片区教研联盟校的各种教研活动,把学来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让新课程也走进我的课堂;虚心向他人学习,跨学科听课,学校有讲课活动积极参加,生怕漏听了任何一节课。认真 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当一节课上万之后 我总考虑一下,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不好接受,我以后怎么改进,这样做好反思,再进行二次备课。

就这样我不断努力探索,建立了“激趣导入——自主尝试——归纳总结——练习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自主的接受信息技术课。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上微机课,不再是只想着玩游戏了,而是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有的甚至还能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在辛勤努力之后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这是我几年来最想见到的。虽然信息技术相对于语文数学来说显得相对弱势,最开始还被大家认为是连专科都不算的“二课”,但是随着我们一代代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让信息技术学科也能成为教育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三、工作室工作

2014年参加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教育局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成为工作室成员,在93小李发利老师的带领下,全年参与工作室活动总计12次,包括上课、听课、评课、观摩、听讲座、远程教研、课题研讨等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在活动中锻炼提升。全年累计听课40余节次,提交教学论文,教学课例,教学设计各2篇,在工作室其他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一个个人专业化成长的良好平台,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

四、其他工作 我这学年依然承担了学校班班通设备维护、资产管理、非线性编辑、校园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的管理维护等工作

五、努力方向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思考的少了一些,出现了一些倦怠现象。

2、教科研方面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有更大的进步。

18.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 篇十八

提升远程培训总结

武定县己衣学校 周宗武

“国培计划(2014)”—云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培训已接近尾声,说实话,还挺有些留恋的,个人希望以后这样好的学习机会能更多些。

这样一样难能可贵的培训学习,不论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锻炼和进步的良好契机,个人在学校教学工作和办公室工作之余,能自觉自愿地挤出时间,认真对待本次网络研修。通过这次国培,个人感悟良多,收获也不少。我相信,好教师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个人未来成长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所背负的期望真的很重。

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真切感受到“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多少没学到”。

通过观看专家讲授视频,个人深刻认识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问题势在必行,而自身在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家的讲授要求相比较,还属于“菜鸟”级别,甚至在选修课中的一些专家所讲的应用软件个人在这之前还是闻所未闻,实为汗颜!简而言之,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可说是日新月异,终身学习确实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条件,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教师更该“学高为师”。

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势在必行。在边远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讲到底,课堂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抓不住教学的关键点,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起来感到很累;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完全按照教材呈现的内容和顺序教学,教教材、照本宣科现象突出;有的教师始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写春秋”的老一套教学方法上。如此情景,令人心酸。作为青年教师,个人打心底不愿步其后尘。

不愿止步不前,那就只有努力寻求突破了。恰好,碰上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与提升的机会。个人觉得,新时代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学习提高,努力做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引导型教师。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用几十年前你老师教你的知识和观念去教育现在的学生,穿新鞋走老路,其结果必然是耽误学生,耽误自己。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为此,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不断提升自身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师要处理好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相融合的问题。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上一篇:先进个人发言稿保安下一篇:2022临沂大学大学生“下基地”实践活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