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成长(精选12篇)
1.自由与成长 篇一
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这一周的班级活动是“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每天放学,老师都会布置和这个主题相关的作业。
周一晚上的作业是:利用废物,做一个手工小作品。一吃完饭,我就开始忙着在上网查资料,准备所需的材料。我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查好了资料,准备了材料。最后,我决定用纸杯做一只小青蛙。一切准备好之后,我开始叫女儿来一起来制作。可这时的女儿由于没有参与前面的准备工作,一直在看电视,所以,我叫她的时候她仍然陶醉在动画片中,对制作一点兴趣也没有,并且说:“妈妈,你自己做吧!”听了女儿的话,我意识到,刚才我的做法出了问题:这是孩子的作业,可是我却担心孩子做不好,不敢让孩子自己做,把孩子撇在一边,自己忙前忙后,把它当成了我自己的作业,忽视了孩子的发展。现在,我要马上改正自己的做法。于是,我对女儿说:“这个作业,是老师为你布置的作业,不是给妈妈布置的作业。所以必须由你自己来完成,如果哪里弄不成,需要妈妈的帮助,你告诉我,我再帮你做。”
听了这段话,孩子不得不慢吞吞的来做。但刚画了青蛙的头,女儿就把笔扔在一边说:“妈妈,你画吧,我画不漂亮。”我说:“不,孩子,你画的很漂亮,比妈妈画得都好,自己画吧。”女儿听了高兴地认真画起来。在以后的涂、剪、粘的过程中,孩子一遇到困难,我就鼓励她一定能做好。在我的鼓励下,孩子很快的完成了她的小作品。虽然做的小青蛙不是很漂亮,但孩子很开心,因为,这是自己做的,孩子觉得自己非常棒。我也很开心,因为,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取得了进步,增加了自信。我相信,如果孩子以后能多得到锻炼,一定会做得更好。
第二天的作业是画一张热爱大自然的图画。我吸取了昨天的教训,没有替孩子包办,而是和孩子一起找材料,然后鼓励孩子,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让她自己独立的去完成。她画的非常漂亮,受到老师和很多朋友的赞扬。
第三天,孩子的作业是剪几幅图画贴在一起,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次,孩子非常自信,自己找到了所要的材料,自己剪,自己粘,迅速而又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作业。我表扬她,孩子很开心。
第四天、第五天····,在这一周里,每次孩子的各种作业我都鼓励孩子自己准备,自己完成。经过一周的锻炼,现在我的女儿有了自信心,无论做什么都不怕了,都积极的独立完成,并且一次比一次做的快,做得好。
孩子在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困难。面对困难,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切包办,什么都替孩子们做,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失去成长的自由。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大胆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培养孩子自信心,让孩子自由成长!
2.自由与成长 篇二
一、拓展阅读, 在积累中培养阅读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 早已经根植进每一个爱书人的心中。所以, 在我的语文回家作业中, 每天都有的一项就是看课外书。每天坚持看课外书, 要成为每个学生的习惯和发自内心的需要。也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真正学好语文。但凡是积极的、健康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 我认为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当然, 每学期末, 我都会给学生推荐几本下学期必读的课外书目或者一些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参考数目, 供家长给学生选购, 以便他们在假期里准备和阅读。同时, 每次早读, 我们也大多以课外阅读为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一篇篇美文、一个个经典故事中被浸润、被感染、被陶冶。在这些快餐式的阅读之余, 我还常常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第一感受告诉大家。这样的感受往往是最直观, 也是最独特的, 虽然有时显得不够成熟, 不够全面, 但正是这零星的只字片语, 却常常能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这样的交流中, 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发生碰撞, 产生交融和共鸣, 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 我也尽一切可能利用晨会课、班会课、课外阅读的时间,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碰撞思维的火花。
阅读一个好故事, 并且能有机会和同学一起分享, 成了学生热衷的事情。这样的作业, 我布置得轻松, 学生完成得也愉快。
二、内外衔接, 用心设计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下的语文家庭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因此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 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如果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懂得如何利用作业这一手段的话, 将会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灵活且效率最高的工具。为此, 我们应紧紧抓住课内, 紧密结合课外, 套用体操比赛的说法, 即采用“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的方式, 让学生的回家作业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所谓的“规定动作”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教师向学生提出一次作业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它是学生自我布置作业的方向。“自选动作”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自主地设计作业的内容、形式和完成方式。
例如, 上《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等一组课文时, 学生除了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自己认为掌握得还不够好的词语抄写两遍, 我布置的要求就是去了解这两个“世界奇迹”的资料, 感受古代人类的智慧, 并尝试了解“世界八大奇迹”, 讲讲它们的特殊之处。为了完成这样的作业, 学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他们有的上网, 有的找书, 有的请教他人, 有的搜集图片, 有的将自己所找到的材料打印下来, 有的做了摘录, 有的拜读别人的博客, 阅读名家写的文章, 忙得不亦乐乎。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有时, 他们也会根据课文的内容, 提出自己的疑问, 或将自己的新发现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为了让自己设计的题目得到教师的好评, 作为优质作业推广给大家分享学习, 学生常常使出浑身的法宝, 有时甚至能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正因为这样, 当学生做我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时, 常常更能理解出题的意图, 认真地完成作业, 做好内外衔接。学生用心设计作业的同时, 既是设计, 也是检验,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关注生活, 日记倾诉提高写作能力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直以来都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而语文课本上设计的习作, 有很多时候, 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相符合。新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做到说真话, 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我认为, 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对于日记内容, 我从不加以限制。我告诉学生:“只要是自己想说的想要表达的都是可以写入日记。当然, 如果实在没有可写的, 或者不想写, 我也会尊重大家。所以, 写不写, 大家是自由的。但我希望大家每周至少能寻找到一次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事情, 并且将它如实地记录下来。”或许正是因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现实状况, 每天, 我都能读到很多学生写的日记。通过这些日记, 我了解了更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 更深地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听到了他们更多的心声。因为学生书写的都是最及时、最真实的事情和内心感受, 往往文字更鲜活, 更生动, 常常带给我很多的欣喜。有一段时间, 甚至有几个学生做起了小诗人, 写的小诗打动人心。而我为了保护和鼓励他们的写作热情, 就将一些优秀的日记输入电脑, 并将它们发布到我们的班级博客上, 或者通过电子邮件送出去投稿。当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习作得到了别人的好评, 或者在报纸杂志上读到自己的文章时, 写作的热情自然而然就被激发起来了。
而今, 还没有放学, 很多学生就已经知道我的语文回家作业是什么了, 虽然每天都差不多, 可完成的内容和方式却完全不同。此时此刻, 我再次想起《最佳途径》这篇课文, 或许我的方式还不是“最佳方式”, 但我仍然深深感到, 学生确实是学习的主人, 有时, 给他们自由, 让他们自由选择, 确实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尝试, 不妨从回家作业开始。
摘要:回家作业, 能让学生自主选择, 收获得更多, 学得也更愉快, 更能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下成长更快。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拓展阅读, 在积累中培养阅读能力;内外衔接, 用心设计提高学习效率;关注生活, 日记倾诉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自主作业,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3) .
3.自由玩耍,成长的基石 篇三
小调查:你家宝宝怎么玩?
这次的调查中,孩子在1 ~ 3 岁的妈妈比例最高,是57.24%,其次是宝宝年龄在6 个月~ 1 岁的妈妈,占21.37%。孩子在3岁以上和6个月以内的妈妈分别占13.79% 和7.6%。
从我们的小调查里,你可以看到孩子玩的一些共性,也能看出很多父母对某种“玩”法的不同态度。
1 你觉得孩子从什么时候会玩?
一出生 14.28%
满月之后 29.25%
半岁左右 31.29%
1 岁左右 17%
2 岁左右 4.76%
3 岁左右 2.72%
不太清楚 0.7%
2 你知道宝宝多大该玩什么,怎么玩吗?
知道,经常看这方面的书 66.2%
觉得无所谓,顺其自然 19.31%
不太清楚 14.49%
3 你会让孩子玩土、泥或者捡东西玩吗?
会,之后记得给他洗干净手和脸就行 60%
一般不会,但如果宝宝特别想玩就让他玩一会儿 28.96%
不会,太脏了,很不卫生,容易得病!我会专门带他到海滩或室内沙滩去玩 5.51%
我无所谓,但老人一般会制止 4.82%
从没玩过 0.71%
4 买回新玩具后你会怎么做?
示范给宝宝怎么玩,这会使他玩得更好 50.34%
直接给他,但如果他摔打玩具或者看他不会玩再教他26.2%
会直接给宝宝,他爱怎么玩怎么玩 23.46%
5 如果宝宝玩滑梯等时没按常规玩,你会怎么做?
告诉宝宝怎么保护自己,然后再让他随便玩 60.41%
不会管,但是在旁边严密保护 22.22%
制止,太危险了! 17.37%
6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宝宝不喜欢你给他买的玩具,就喜欢玩锅碗瓢盆或者药丸、小盒子什么的你不让他玩的东西?
是这样 76.38%
没觉得,还是喜欢玩具 18.05%
没太注意过 5.57%
7 你觉得孩子相互追着玩怎么样?
挺好的,孩子都很开心,摔一下也没关系 69.38%
最好不这么玩,在非常安全的条件下可以 27.21%
很危险,会制止 3.5%
8 你的孩子平均每天在户外玩的时间大概多长?
1 个小时左右 14.96%
2 个小时左右 34.01%
3 个小时左右 27.21%
4 个小时左右 13.6%
更多 8.84%
不清楚,没关注过 1.38%
那么,到底孩子什么时候会玩?又都是怎么玩的?虽然在我们的调查中,66.2% 的人都表示知道孩子在
每个阶段该玩什么,但是孩子为什么该玩这些,玩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可能未必真知道得很清楚。还是让
我们跟随专家的解读,一起重新探讨一下“玩”这个话题吧。
他在玩吗?
是的,小家伙满月之后,就开始尝试着“玩”自己的身体了。他会吃手,啃自己的脚趾,还会用小手凭空抓挠挠……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他玩的开始。此时,自己的身体就是他最好的玩具。
意义解读
他逐渐能控制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而且,在这样玩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周围环境和自己联系的信息。
一点提醒
不要用小手套、小脚套和过紧、过厚的衣服束缚了宝宝哦!否则他可就玩不痛快了。而且,这个时候,他的小手和小脚都干干净净的,就索性让他吃个痛快吧!
他在玩吗?
从4 个月开始,孩子就进入了真正会玩的阶段了!他先是用手、脚去触碰物品,开始是无意识的。比如他偶尔蹬腿把玩具架晃动了,他觉得挺有意思了,就会主动地再次蹬,然后又会发现蹬得快玩具就动得快,蹬得慢就动得慢,于是就会不停地蹬,玩得不亦乐乎。
意义解读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玩”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变化。因为他能开始控制外部的东西了。原来他只是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现在他能和外部的东西相互作用, 这种巨大的“进步”,会使他玩得更带劲。
一点提醒
不用买昂贵的玩具,这个时候,自制的玩具反而能让孩子玩得更尽兴。可以试着在孩子的脚上拴上一根线,线的另一端联动一个十字晾衣架,夹子上拴上几块轻积木或其他玩具,孩子一蹬脚,架子就会动;蹬得规律了,积木还能被甩起来转。几乎所有这个月份的孩子都会非常喜欢这个玩具,也能玩很长时间。这比单纯地拍打吊着的玩具要有趣得多。用氢气球拴上玩具后系在脚上的玩法,也会很受宝宝的欢迎。
他在玩吗?
6 个月,小家伙会很热衷一种玩法——把你给他的摇棒或者其他小玩具扔在地上,然后用渴求的眼神或者“啊啊”的喊声提示你给他捡起来。一秒钟没到,他又把刚拿稳的玩具扔在了地上。这么玩会使他乐此不疲。
意义解读
这叫做二级循环反应,是孩子在感知运动阶段心理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孩子把一个玩具扔在地上,听见响声而高兴起来。但是这种愉快的感知反应,需要反复才能建立。它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就好像我们自己,听陌生的英语单词,也不是别人说一遍就能记住的。
这样反复地玩,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婴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点提醒
在玩具上拴根绳!这样无论宝宝把玩具扔在哪儿,你都不用起身、弯腰去捡了。孩子玩得很痛快,你也不会太辛苦。
他在玩吗?
四五个月的时候,你和宝宝用手绢或玩具熊玩把脸遮住的“藏猫猫”游戏,他只会傻乎乎地看着你。但是到了七八个月,你再这样做,他就会笑得乐不可支。从心理上来说,他喜欢这么玩是因为他有了更复杂的心理变化。
意义解读
这又是一个玩的里程碑:人的心理表征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了一个物体通过接触可以改变另一个物体的状态,但是并不会改变这个物体本质的这个“深奥”道理。这种“本领”,黑猩猩有,年龄老一些的狗有,其他的大多数动物还真没有。
一点提醒
你还可以用一条毛巾盖住玩具,然后揭开,孩子也会玩得非常兴奋。你还可以让他自己试着拽开毛巾看见玩具,这样会让他玩得更主动,心理发展也会更好。而且,要作好思想准备哦,他太喜欢这种在大人看来很无聊的游戏了,要多陪他玩,不要不耐烦。
他在玩吗?
除了自己的玩具箱已经被他翻得乱七八糟,他还喜欢拉开家里所有的抽屉,把东西翻出来扔在地上。他还
喜欢去厨房“探险”,拿出各种各样的锅和铲子、勺子敲打。
意义解读
1 岁之后,孩子开始了探索性的、非常有创造力的玩。比如什么都往地上扔,那是因为他在探索各种不同形状、不同性质的物品被扔在地上后出现的不同反应。比如一个球往地上一扔,是骨碌碌地往前滚;一个塑料哨子往地上一扔,弹一下后不动了;一个软软的毛绒玩具熊往地上一扔,“噗”地落在原处。别小看这玩法,他是在
探索“材料力学”呢!还有,铁锅敲起来“铛铛铛”,塑料饭盒敲起来“噗噗噗”,这都是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他能了解到物质的不同特性。这都是他自己发明的能更多、更深层次地了解外界事物的非常有创意的玩法。
一点提醒
1 岁左右的孩子,家里乱成一锅粥,所有的玩具被扔得乱七八糟,才说明这个小家伙真正实现了“自由玩
耍”——想玩什么玩什么,想怎么玩怎么玩,这也说明他是很会玩的。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得收拾起自己的“洁癖”,想办法在兼顾安全和卫生的情况下,让家彻底地变成一个小探索者的大游乐场!
他在玩吗?
2 岁左右的宝宝,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他可以拿圆形的积木当水杯“喝水”,用塑料碗当帽子,拍着玩具小熊睡觉。再大一些,勺子可以当电话“打”给爷爷奶奶,几片树叶则“变”成了他刚“做”好的奶油大虾和糖醋排骨。
意义解读
孩子会“假装”地玩这玩那了,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表明他可以把某种事物当做代表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或标志,然后再借助于这种符号与标志在头脑中唤起或再现它所代表的事物与现象了。人类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超越具体事物的束缚,在大脑中进行抽象地、概括性的思维活动。所以,会“假装”玩的孩子,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地发展。
一点提示
考验我们“童心回归”的时刻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宝宝购买昂贵的全套情景玩具,而是应该用我们的智慧、语言和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假装”。在这样有创意的亲子互动中,孩子玩这些游戏的水平才会得到迅速地提高,也会越玩越爱玩,越玩越能玩出花样,思维也会更灵活,更富有创造力。
他在玩吗?
3 岁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喜欢单独地玩,而是喜欢参与到群体中去玩了。小孩们经常热衷于在一起玩假装游戏,就是设定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合作来玩。比如男孩子们玩的打仗,女孩们玩的过家家,都属于此。
意义解读
这是玩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联合游戏。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小孩子听大孩子说他不知道的事情,大孩子可能也会听小孩子说一些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他们在相互学习,交往能力当然也就在自然地发展。他们当然还可能在玩的过程中打了起来,小的被大的欺负,然后再去欺负更小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过程不去做太多的干涉,孩子会慢慢地体会到自尊是什么,尊重别人是什么,平等是什么,他会逐步开始理解道德的含义。因为他一旦受到欺负、嘲笑,反过来当他面对更小的孩子的时候,可能会想到被别人欺负的难受,就会意识到
不再去欺负别人。
一点提醒
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尽量做一个旁观者,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地来寻求你解决问题,那就让他自己面对一切吧!不必一看到孩子被欺负就赶紧冲上去保护他或者把他带走,很多被欺负的经历说不定会使他变得比别人善良,没准还会更加勇敢。
他在玩吗?
四五岁的孩子,特别喜欢这样追逐着玩。他的肌肉运动能力和身体技能的发展都能很好地支持他这样玩了。通
常是一个小家伙轻轻地拍小伙伴一下后跑掉了,被拍的小家伙就会心领神会地跑着去追他。有时候这种玩只在语言上发出“邀请”:“你追我啊!”就开始了。
意义解读
喜欢追跑着玩的孩子,身体体能会更好,而且求新性、探索性都比较强。另外,喜欢这么玩的孩子社会适应也会更好, 就是跟别的孩子在一起能够很好地相处。别人愿意跟他玩,他也善于跟别人玩。他很善于跟别人沟通,碰到问题时会商量和退让,这其实也是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另外,追逐玩耍还会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一种转变: 被追的孩子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怎么追,他才可能不被轻易地追到;而追逐的一方,可能也要想对方会怎么跑,他才有可能抓住他。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换位思考, 能帮助孩子完成“去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从而使他更快地适应社会,学会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点提醒
太多的父母总把“别跑”挂在嘴边,也有很多老人会亦步亦趋地跟着孩子,不让他和小伙伴尽情地追跑嬉戏。希望在你了解了这种玩耍的意义之后,能同意让孩子这么玩。或者,在选择好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后,鼓励他和小伙伴追跑玩耍。
“好玩”父母的4颗心
“好玩”是个多音词,要求我们既要“好(hào)玩”,也就是喜欢玩;又要成为孩子心目中“好(hǎo)玩”的父母,即孩子认可的玩伴。
很多专家都说: 父母会玩,孩子会玩。所以,为了让孩子玩得更好,我们得努力去做“好玩”的父母!
1有心
有心的父母,知道孩子从小婴儿起,很多不经意的动作就是在玩了。为了让孩子玩得更好,可能会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关注。比如知道了孩子往地上扔东西玩的意义,就会很乐意地帮他捡起来让他再扔;也许孩子还会在某一时间段里“陷”进某种玩法,比如藏猫猫,有心的父母则会乐此不疲地陪着他玩一遍又一遍。
有心的父母还知道,玩就像个万花筒,随时都可以变化,所以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在孩子兴趣转移时,不会强行让他接着玩,而是善于用各种新鲜的招数来吸引宝宝,比如用废包装箱,几块地垫拼搭起来,把棉被卷成筒,完成“寻宝”任务等花样使孩子爬着玩的乐趣大增。
2童心
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没有那么多的玩具,没有那么好的物质条件,几片树叶,一根铁丝,一打烟盒,几个玻璃球……都能让我们玩出那么多的花样。为什么现在好像不带玩具出门宝宝就没得玩呢?!寻找一下自己的童心吧!有了童心,我们就能知道孩子喜欢玩什么,孩子喜欢怎么玩。有了童心,我们也会跟他玩得更投入。有了童心,我们就不会再只关注有没有给他买新玩具,而是能把生活中的任何物品变成玩具有创意地玩。虽然我们不能再回到自己小时候那种充满野趣的童年,但是相信,只要童心在,依然可以让孩子玩得够尽兴。
3耐心
这里的耐心,不是指耐心地教孩子怎么玩,而是说有时候我们可能更需要耐心地站在一边看孩子自己玩,不必给予孩子大量的言语指导。比如,我们经常会“耐心”地告诉孩子该怎么拍球、怎么跳绳、怎么转呼啦圈,甚至是怎么玩玩具,总觉得这样他能更快掌握其中的技巧,能玩得更好。但实际上,很多种玩,要依赖于“实感体验”,也就是说,耐心的语言指导是教不会的,必须由他自己在实践中掌握技巧才行,比如接球、拍球。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孩子还可能完全失去了玩这种游戏的兴趣。“教”得越多,孩子可能就会变得什么都不爱玩。耐心等待,孩子就能在自己玩中体会到更多探索的乐趣。孩子在玩耍中能自己探索的程度越大,就会玩得越带劲。
另外,耐心还指我们对小淘气们的宽容。在我们关于“宝宝们的淘气事儿”的征集中,翻垃圾桶,把手机扔进鱼缸,把床单剪了窟窿的小家伙很多,面对孩子的这种淘气的玩法,我们大可不必用怒吼和说教来建立规则,耐心地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干,然后帮他找到一种替代玩法也许效果更好。也许在这些淘气事儿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小小爱迪生的发明之梦呢!
4用心
我们要用心陪伴孩子玩,用心给孩子营造一个能玩得尽兴的环境。比如我们可能需要想想,给孩子买的玩具,他为什么不爱玩?是太简单了还是太复杂了?是不是该和他一起玩,他才能体会到其中“变化”的乐趣?用心的父母,一定会适时地帮助孩子玩得更好,而不是做旁观者或指导者,而应该是自由玩耍舞台的搭建者、孩子兴趣的调动者和实时调试者。
但是,也千万别把“用心”变成“别有用心”。因为,一旦玩有了功利性,孩子可能就不会再玩得那么痛快了。我们可以了解某些玩法背后的意义,但是不必照搬和强行让孩子玩。让孩子随着自己的兴趣玩、自由地玩,其实对他的帮助会更大。
有心的话,我们还能从孩子的玩中找到帮助他成长的很多机会,比如帮助他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优势是什么等等。
心理治疗大师李维榕说过:“不会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而且,应该“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艺术中去”。的确,“好玩”的父母,通常在生活中就是好奇心强、热爱生活和有着无穷无尽创造力的人。如此“好玩”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不仅也爱玩、会玩,还会更加幽默、乐观和豁达。
希望我们都能变成玩家,和孩子尽情地玩过童年,一起玩着成长!
外一篇:玩出中国,看遍世界
德国,玩出幼儿园
陈平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儿子就要离开幼儿园上小学了。德国的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而且经常是跑到园外去玩。
来数叨一下儿子在幼儿园里都去哪儿玩过:参观警察局,观察警察的工作,了解警察是做什么的。参观消防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去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到了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人长得什么样儿;去自由市场,学习拿着钱买东西,体会自由市场跟超市的不同;去花圃,学习种植和分辨花草植物;看戏剧、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参观市图书馆,学会如何借书,还书;坐有轨电车,记住回家的路线;每周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择货物;樱桃成熟的季节去采摘樱桃,南瓜成熟时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狂欢节穿好玩的衣服扮好玩的角色,万圣节做鬼脸去街上吓唬别人,新年要给家人制作贺卡问候亲友,母亲节父亲节制作卡片慰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总之,孩子忙忙碌碌地在幼儿园里玩了3 年,在这样的玩耍中逐渐长大。
儿子现在会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找警察……总之,是一个生活能力很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好奇的孩子。
加拿大,暑期玩乐兴趣班
安妮鲜花
一提起兴趣班,感觉国内的家长和孩子对此都很无奈。其实在国外,孩子们在假期也会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不同的是,孩子们对此都很享受。
有一种兴趣班,也是最普遍的,是玩玩乐乐班,叫做“Summer Camp”。有社区办的,也有专项俱乐部办的,大多以周为单位,每周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可以单独报名。大多带有一些各种各样的远足,比如带孩子到各种公园、博物馆等等地方。总共可以持续若干周到暑假结束。女儿去年上的就是一个这样的Camp,共分8 周,主题包括“狂野西部”、“绿色原野”、“奥林匹克”、“神奇科学”等等。照片是她参加活动时在沙土里找小虫子的场景。
还有一种是专项的兴趣班,体育方面的有足球、冰球、滑冰、游泳以及跆拳道等;跳舞类的有芭蕾舞、Jazz、中国舞等;音乐类的有唱歌、钢琴、吉他、小提琴、长笛等;雕塑及手工类的有绘画包括中国水彩画等等,多如牛毛,都是一周到几周的课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女儿上了一个艺术中心办的唱歌班,拿回发的曲谱后在家自弹自唱,很是享受。还上了一个现代舞班,主要是模拟各种状态,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来,感觉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也很喜欢。这类兴趣班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寻找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不是训练和备考。
在这边,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玩得高兴吗?只要玩得酣畅淋漓,家长就高兴;只要孩子对某项运动或艺术从一无所知到喜欢上,家长就认为很值得。
英国,松散的亲子活动
伦敦小豆
豆豆今年第一次在国内过了六一儿童节,跑去社区里参加了一次亲子活动。一个小时的活动安排的非常紧凑,参加的宝宝也很多。
豆豆在活动中显得并不是那么放松,其实在伦敦,我每天都带豆豆参加亲子活动的。而那些活动,绝大多数都很轻松愉快,宝宝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游戏,自由自在地玩儿,管理的老师从不会给这么小的宝宝安排任何竞技性的比赛,唯恐宝宝有压力。只要宝宝高兴地玩了,她们就很高兴,只是在活动结束时才会组织宝宝一起听听故事或唱歌什么的。相反,国内的活动给人的感觉是节目安排得太紧凑,让宝宝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张。再加上比赛和发奖,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不能十分地放松。
可能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还是资金问题。由于英国的社区活动中心由政府出资,各种活动都是免费的,所以老师安排的活动就很轻松和随意,孩子更加没有什么压力;而国内的活动如果安排得不紧凑的话,家长就会觉得付出的钱很不值。
英国的亲子活动中心还很重视饮食健康,如果活动中包括一次小吃,就只能给宝宝提供水果和白水,不会提供任何含糖或高脂的零食。而国内的亲子中心好像总会用一些糖果和很甜的零食奖励宝宝。
日本,万人亲子运动会
佑希佑泰
这次的儿童运动会,所有的家庭都可以免费参加,宣传单上只对入场者有一个
要求:穿上运动鞋。
本来就爱动的佑希,看到眼前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直奔过去,尽情地玩了起来。
除了自由参加的项目外,有一组项目也欢迎父母参与。主办方会发给父母和孩子每人一张表,参加一项运动就记录下成绩,然后可以做个综合评判。有跳远、平衡能力、反应力、柔软度、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等。佑希测试完了,就轮到我们来,我和佑爸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的运动会一样,比佑希还拼命、认真地完成每一项测试。
还有亲子体操,就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孩子和爸爸或妈妈一起做体操。图片中也是一项亲子项目:宝宝在踩着大人的腿往上爬。最后是舞蹈老师领舞,孩子们随便、欢快地跳舞。本来我以为佑希会害羞,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站在所有小朋友的前面从容地跳了起来。
这次的运动会确实让我见识到了日本人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我不再奇怪日本孩子为什么大雪纷飞时也可以穿短裤裙子,小婴儿也赤脚的现象了。
也许看过这些玩法之后,我们会感叹中国实在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孩子玩。但是,通过和自己的生活圈里的一些妈妈的共同努力,这些玩的方式其实我们都可以做到,比如自己多带孩子到处参观,比如松散随意的家庭亲子活动。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关于玩的态度上的启发——让玩变得单纯一些,简单一些,也许它发挥的意义反而更大吧!
玩有多重要
——来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的证明
心理学家约翰• 蒙尼(John Money)曾经做过一个“彩排期”实验:他把未成年的小猴子分为两组,一组可以在笼内嬉戏追逐,另一组则不让它们有玩乐的机会。结果,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木讷,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育小猴子的本能。
看来,玩不仅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和学会交往的重要途径,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孩子自由地玩,玩他喜欢玩的,不被打扰地玩,才能使玩的重要性得以更加充分地体现。让我们从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再次体会玩有多重要。
宣泄不良情绪
孩子在自由地玩耍中不仅能体会到心情愉悦,而且还能缓解负面情绪。比如一个1 岁多的小家伙,不停地和沙发上的玩具熊说“再见”后把它扔到沙发后面,然后再绕到后面去找出玩具熊,这个玩法很有可能是他在缓解和妈妈的分离焦虑;再比如一个小家伙被大人批评了之后,玩娃娃时“批评”了娃娃一顿,这也是他在宣泄和转移不愉快的经历。
动物研究也证实,玩耍可以缓解压力。美国葛底斯堡学院的神经科学家斯蒂芬• 西维(Stephen Siviy)曾将一只大鼠关进一个小房间,然后将猫戴过的项圈放在它面前,使它产生焦虑感。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将项圈拿走,彻底消除房间内的“猫味”,但大鼠再次进入这个房间后依然焦虑不安。然后,西维将第二只大鼠放入房间,两只大鼠开始了一起嬉戏玩耍。不久后,第一只大鼠就放松了下来。这个实验说明,玩耍有助于缓解大鼠的焦虑感。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鲁纳和雪尔华(J.S.bruner & K.Sylva)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较性的实验:要求3 ~ 5 岁的孩子取一支放在够不到的盒子里的粉笔。想要够到粉笔,必须把两根短棍接在一起。实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的孩子看着成人表演如何够到粉笔;第二组的孩子只看到成人解决问题的部分示范;第三组孩子则随意玩弄工具,成人不干涉。实验结果是,看着成人解决问题的一组在自己操作时并不比自己玩的那组孩子完成得更好。自己玩的那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只看到成人部分解决问题步骤的那一组要好得多。
实验充分证明了孩子在玩中通过自由的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不比直接教给他如何解决问题的效果差。在自由玩耍中进行的探索、观察、实验和思考,是推动孩子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的一种重要形式。
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是自由玩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还是教得越多他越聪明?这可以从1973 年发表于《发育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经典研究中得到答案。
研究人员将90 名幼儿园小朋友分为3 组。第一组小朋友可以从一沓纸巾、一把螺丝刀、一块木板和一堆纸架等常见物品中,挑选出4 种来自由玩耍;第二组小朋友,则由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来教他们使用这些物品;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这些日用品,只能坐在桌前随便画画。10 分钟后,研究人员拿出其中的一种物品,分别要求三组的小朋友们说出自己能想到的使用方法。结果显示,自由玩耍组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的、有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的3 倍。可见,和“教”给孩子固定的知识相比,自由玩耍会使孩子的思维更加灵活,当然也就会更具创造性、更聪明。
4.成长需要自由作文 篇四
在成长的途中,总会有一根线牵着你,约束着你的自由。
那一次,面临小升初考试,我束手无策。堆积成山的书本、练习册成了阻碍我的大山。我每天盼啊盼,盼着假期的来临好出去游玩一番。终于,我盼到了五一假期。
刚从学校回来,和妈妈提起游玩这事,妈妈就不说话。从抽屉里拿出了神都移不走的“卷子山”。原来,我的小心思早就被妈妈料到了,她已经提前买了一堆期末练习的冲刺卷。妈妈对我说:“好儿子,小升初就快来了,牺牲你一点时间换来好成绩很值的!”我强笑着说:“值了,值了!”虽然我口上这样说,可是我心里想的恰恰相反。什么值不值的,剥夺我的自由,简直等于谋财害命。平时周六周日不让我玩就算了,五一还不让我游玩。我都被成绩压得“粉沫性骨折”了。
五一那天,我憋屈得都发霉了,一直写着这些乏味的练习册,看着无趣的知识点。如果放弃这些,上刀山,下火海我都愿意。
我听见了楼下小孩子嘻嘻的笑声,我望了望窗外,看见他们在嬉戏。多么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自由啊!这时,我真想对妈妈说:“妈妈,如果这样一味地学,我想成绩不会好的。
一只小鸟从天空飞过,让我想起了笼中的小鸟。笼中的小鸟渴望自由,它想在天空自由的飞翔。而我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
5.自由,孤独,成长的杂文随笔 篇五
卡夫卡为了摆脱宿命般的诅咒,一直深陷在与命运的抗争之中。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让他的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挣扎。他的灵魂游离与现实与幻象之间,最终依靠自身的力量成功返回现实世界,并逐渐进入人生的另一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里另一人位物中田,已是花甲之年的他,由于幼年时代的一次神秘事故,失去了记忆与读写能力,并患上了类似智力障碍的病症。他也因此而获得了某些不同于常人的能力,比如说他可以与猫对话,并运用这一能力为附近的人寻找丢失的猫。在一次寻猫的过程中,他被冥冥之中的命运推向了另一个边缘。
6.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自由地成长 篇六
揠苗助长的悲剧,因为一时的愚蠢,已经让世人嘲笑的数千年。任何违背事物发展成长规律的行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及事物本身。自由地生长,让事物顺应自身发展的设计图,结果必然能春暖花开,益人益己。纵看事物的进化史,从基因的遗传到环境的影响,最重要当数物质本身即内在的自身发展规律。顺乎天者,生;逆乎天者,亡。这里的“天”,是天性的“天”,而非天地的“天”。自由的生长是合乎自己内在发展轨迹的生长。
自由的生长,并不是放纵的、为所欲为的生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环境的,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这便是对立的统一,任何人为地改变环境,改变事物发展演变的轨迹的行为都是徒劳的。我们只能把握规律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自由地生长,是事物发展中的相对自由而非任意的自由,就像种子的生长发芽过程中,会有虫子的叮咬,会有风雨的阻碍,人的作用,只能是从旁协助,培土,施肥,浇水,以顺应规律地促使其健康成长。如果外力胡乱干扰,只能会抑制天性,破坏系统,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赤潮的形成就是人类胡乱干扰自然的结果。
然事物自由生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可唯有这样,才有可能带来应有的`效益。
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这样。我们不应该面向市场的对口培养,而应该更多地注重“人”本身的发育成长,一味关注市场,让人才的成长顺应市场的要求而不是顺应人才自身成长的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是缺乏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自由状态下生长的人才,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市场衔接不佳,但从长远看,这样的人才必然是具备发展后劲的,也必然是符合市场要求的。
江河的壮阔正因为它能自由地奔流,潮水的涨落正因为月球对地球的自然引力,星辰的有序运转正因为它们符合自在的运行规律,在这里,任何人为的努力,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7.自由与成长 篇七
我国学者一般将自由心证理解为:以定案的证据的证明力的有无及其大小不由法律预先做出规定而委由裁判者根据自己的良心和理性自由地判断, 在形成内心确信的前提下, 进而对案件的事实做出结论。
自由心证是以证据的存在为前提, 而不是以单纯的“自由”心证而认定事实。所谓允许心证者, 不是证据的能力即何种资料具有证据的资格, 而是证据的证明力即证据的价值。证据证明力的有无及大小, 允许法官自由判断、选择、取舍, 而不受法律形式上的约束, 以利于发现案件的实体真实。
由此可见, 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自由心证制度将选择和适用经验法则的权力委之于法官, 使法官根据每个具体案件证据情况的不同而作出适当的判断。相反, 法定证据制度则以法律的形式预先将个案中应当适用的经验法则加以规定, 以排斥法官作出选择的自由。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优点和缺陷
自由心证是从法定制度中演绎发展而来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法定证据制度的僵硬和刻板, 但是其也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下面就从二者的对比中分析自由心证的特点:
(一) 优点:
自由心证制度赋予法官依据良心和理性对证据和案件做出判断的权力, 而不是刻板地向自动售货机那样将案件安插到法律中进行裁判。由于案件事实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以及法律的滞后性, 法官根据当时的情况依据经验和逻辑进行判断, 形成内心确信, 能够较为灵活的处理案件,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 缺陷:
由于在自由心证制度中, 法律对证据证明力的有无及大小不进行预先的设定, 所以这些主要依赖于法官的良心和理性以及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在没有相应的措施规制的情形下, 自由心证制度则无疑给司法腐败留下了隐患。自由心证制度的灵活性, 从反面看, 倒成就了其随意性、主观臆断之缺陷。
一.自由心证中“自由”的范围
(一) 证据的证明力法官依据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进行自由判断, 法律原则上不对不同证据形式的证明力进行排序。
对证据证明力的自由判断, 是自由心证制度的本质和核心。为了使法官对待证事实形成心证, 原则上证据制度对证据形式不进行限制。
在自由心证制度下, 各种证据的证明价值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在证据法理论上称之为“证据价值平等主义”。此即自由心证制度的“真谛”。根据这一原则, 只要证据具有证据能力并经过法庭调查, 无论该证据的性质和种类如何, 法律不预先设定证据的差等, 证明价值的大小由法官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判断。
(二) 法官独立判案, 认定案件事实只忠于自己的内心确信。
在证据的认定过程中, 法官的作用与地位是裁判者, 法官应该处于一种中立、超然的地位, 独立进行证据判断与认定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保障。法官通过庭审, 以及调查取证, 对案件的证据经过自由判断, 在自己的内心对案件事实达到某种确信 (高度盖然性的确信) 时, 就可以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 做出裁判。
二、对自由心证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对于法定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存在着“超自由”的危险, 因为由于缺少了法律的规制, 法官仅凭借自己的良知和理性来判断证据的证明力, 从而达到自己的内心确信。这些都是在法官的内心世界中进行的, 外界很难对其进行精准的衡量和规范, 所以对其的“自由”必须进行限制, 只有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一) 法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对法官应该具备的素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二是, 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正如台湾地区学者所言, “法院于事实之真伪, 虽有判断之自由, 然亦非可率尔以从事, 法律之所期待者, 审判官恒为富于学识经验之人, 其判断事实必然能依经验定则而为之, 如依经验定则而行, 自无专横之弊, 故敢舍法定证据之一而采取自由心证主义者。”
(二) 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的限制
遵循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是自由心证制度下, 对法官证据证明力判断的最基本要求。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是在法官的认识活动中联系证据和案件事实的桥梁, 也是检验法官认识活动是否客观合理的重要依据。所谓经验法则, 是指人类以经验归纳抽象后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常态联系的一般性知识或法则, 它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不成文法则。逻辑规则是指人们能够得以进行正确思考所必须依据的法则, 主要作用是提供了以经验法则为根据从既知事实推导到未知事实的推理工具。
(三) 证明标准对自由心证的约束
证明标准是指法官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证明标准确定以后, 一旦证据的证明力已达到这一标准, 待证事实的真实就算已得到证明, 法官就应当认定该事实, 以该事实的存在作为裁判的依据。证明标准是法律预先规定的, 目的在于同一案件的裁判尺度、增加诉讼结果的可预测性引导当事人举证。
(四) 证据排除规则对自由心证的限制
证据排除规则是针对证据能力的规则, 旨在将不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材料排除其用于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资格。民事诉讼法通过把没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排除在判断对象之外, 也就排除了法官对这些证据进行判断的机会, 从而间接限制了法官的自由心证。有必要在法官在进行自由心证之前就将其排除在外, 对法官的自由心证进行限制, 否则会给法官判案带来误导或者延误时间, 不利于案件真实的发现。
(五) 心证公开原则
心证公开要求法官将其在诉讼审理过程中对于证据证明力以及案件事实所形成的心证, 在法庭或其他诉讼程序中, 向当事人或其他公众公开 (除需要保守秘密、隐私等不宜公开的外) , 使其知悉、认识或者进行监督。由于法官进行心证是依据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在内心进行的, 外界对其是不知晓的。只有要求法官将其心证进行公开, 暴露在阳光下, 才能有效防止法官的自由臆断。
综上, 自由心证固然有着许多的优点, 然而, 自由心证却也是一柄双刃剑, 尤其缺陷的一面。只有“不自由”的心证, 才是真正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樊崇义:《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版。
[2]刘春梅著:《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31页。1石志泉.民事诉讼法释义.三民书局.1987年版
[3]刘春梅著:《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41页。
8.卢勤 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篇八
这是“知心姐姐”卢勤送给孩子们的快乐成功六句箴言。这六句话在激励孩子的同时,也深深震撼着每个家长的内心。卢勤说,要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
“弱”妈妈教出“强”孩子
现代人流行这样的观点:“生子有面子,生女有福气”。但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难培养。卢勤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有意识培养他的责任心。卢勤说,妈妈“弱”一点,儿子就会强;妈妈太能干,儿女往往变得无能。卢勤的儿子上二年级的一天,卢勤下班回到家,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茶已经凉了,卢勤的胃不好,但她还是一饮而尽说:“太好了,我正渴呢。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儿就更好了。”第二天下班,她享受到儿子沏的一杯热茶。
卢勤说,我们对孩子,给予了太多的批评,而非常吝啬表扬。作为父母,要大声告诉孩子“你真棒”。家庭教育不是上课,家长更需要学习。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地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让孩子从小在赞誉中长大,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失成就感。迷恋网吧的孩子,他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一位上网吧的孩子说:“爸妈看不上我,老师看不上我,反正我是没好了。但网上那么多人关心我,发一个帖子有那么多人回应我。打游戏,冲过一关我就觉得成功了,于是再冲一关……”
对孩子的鼓励,会让孩子产生无穷的前进力量。有个孩子三年级时,老师说他的字是“狗爬的”,他对练字一点都没兴趣,四年级时换了个老师,在他的作业本上,找了一个看得过去的字打了个圈,旁边写了个“好”,他很高兴,于是开始认真写字……还有一个学生,上课时每次都举手,老师叫他回答他又不会。老师问:“那你举什么手呀?”他说:“我就想表现积极,但是我就是不会。”“下次记住了,不会的举右手,会的举左手。”孩子记住了,后来老师挑他举左手的时候叫他回答,每次都回答正确,孩子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在工作中,卢勤经常能遇到很多类似的案例,她说:“让我们松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我们静静心,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看到他更多的优点;让我们消消火,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他更多的表扬。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懂事了,已经非常优秀了。”
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卢勤曾经在保利剧院观看过一个叫《梦幻成真》的音乐剧,是北京和平里四小的孩子们表演的。为了能在保利大厦顺利公演,这帮孩子辛辛苦苦排练了长达7个月之久!一群来自普通学校的孩子连唱带跳再带说一点儿都不比专业演员差。卢勤一边看,一边在心里说:这些孩子真了不起!
公演当天来捧场的很多,团中央少年部的领导、原来团中央的老部长、教育局的领导,还有法官妈妈尚秀云都来给孩子加油鼓劲儿。最后教育局的领导还特别兴奋地对卢勤说:“这简直是一件大事!我们一个普通的小学校就能去保利大厦公演,那是不可想象的!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回家的路上,卢勤想了许多,很多孩子都有一个想当明星的梦,像“超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多女孩儿都追求着同一个明星梦,她们就是想有个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其实人生的舞台应该是多彩的,不能让孩子只是在课堂里,应该让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舞台。社会也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真的很棒!这样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她)也会更有信心。
卢勤一直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梦想”的实现是非常容易的,关键是要有梦。要是没有梦,每天糊里糊涂的,没有目标,没有想法儿,那换了谁都不会感到高兴。这个音乐剧就是很多孩子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实现的背后就有很多人在帮助他们,这里面甚至包括那些来看他们演出的,包括为他们鼓掌的,包括给他们加油鼓劲儿的人们……要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让他们明白在这个社会只要去做就会有很多好心人去帮助他们。
9.自由与成长 篇九
2014年8月20日,童星高山流水参演的、由中国儿童作家郑渊洁的经典童话故事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皮皮鲁与鲁西西》前30集终于在北京蟹岛度假村杀青。从四岁半第一次“触电”到后来不断参演电影、电视剧,小小年纪的高山流水已经是一个“老戏骨”了。而在爸爸高松的眼里,女儿高山流水更像是一朵自由开放的花,只要她绚丽灿烂,他会一直在旁边默默陪伴她。
从小就放养女儿
2004年11月3日,高山流水出生在南京建邺区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高松是五六家大型企业的技术总监,同时也是一位民俗收藏家,创建了“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母亲刘冰是一名高级室内建筑师。
女儿出生后,高松夫妇便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女儿身上。高松认为现在的孩子太累了,虽然社会一直嚷着要给孩子减负,但有哪个孩子是真正地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要让孩子真正地自由呼吸,她想玩就让她玩,她想学什么就让她学什么,她对什么感兴趣都由着她。作为父母,只要在一旁稍微指点一下就可以了。从高山流水两岁半开始,高松夫妇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她外出到南京周边的宽街窄巷寻访旧民俗建筑,权当是旅游。而去这些地方的交通工具,一家人多数是选择自行车、三轮车、公交车,更多的是步行。小小年纪的高山流水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
2008年12月的一个周末,高松带着高山流水来到南京周边的一个小村落,村口有一条近乎干涸的河。走到小河边,高松踩了踩河岸上冻硬实的土地,确认安全后,让女儿拿着小铲子也下来挖泥土玩儿。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高山流水兴高采烈地挖了几只大河蚌和两颗玻璃球。高松倒是挖出来一个玻璃管,像是注射器。小妞很好奇,问爸爸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高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开始了他新的故事:“这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是很多年前外星人留下的……”
等父女俩回到家几天后,高山流水差不多就要忘记这个事情了,高松却在一天晚饭后把玻璃管拿出来,认真地跟女儿说了它的真正用途和工作原理。这个玻璃管充满幻想色彩的故事萦绕在高山流水的脑海中挥散不去。
父亲的自由教育方式让高山流水的脸上时时刻刻都带着灿烂的笑容,她的轻松和快乐都是发自内心的。
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慢慢地,高山流水长大了。看到邻居家的小孩子每天去兴趣班上课,高山流水表示自己也想学点儿东西。把兴趣班转了个遍,最终她决定学习小提琴。
2009年5月的一天,高山流水正在上小提琴课的时候,电视剧《国色天香》的制片人到兴趣班挑选小演员。老师带了二十多个小朋友到片场,让制片人挑选。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些小孩子都规规矩矩地跟在老师身后,显得礼貌乖巧。只有高山流水看到片场各种奇奇怪怪的设备,立马跑上前去向片场的工作人员问东问西,还拉着导演的袖子问他为什么大热天的戴个帽子和墨镜。被高山流水萌倒的导演笑了起来,他挑选了她客串剧里的童年主人公。
第一次触电后没多久,高山流水又接到导演安建打来的电话,说正在拍摄电视剧《雪花那个飘》,通过圈子里朋友的推荐,想让高山流水过去试镜。试镜很顺利,尽管是客串,高山流水却表现得兴趣盎然。
6岁时,高山流水上了小学。可去了三天,她就回家了,跟爸爸说自己不喜欢被老师拴在课堂上,喜欢演戏。高松尊重女儿的意见,他不想看到一向活泼的女儿在应试教育的“高温锻压”下变成一块普通的板砖。他想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成长,哪怕她最后变成一根小树枝,那也是一根有个性的小树枝。
就这样,为了满足高山流水想演戏的心愿,高松带着她在横店几乎待了一整年。横店有很多剧组在那里拍摄,高松会把高山流水的资料报到剧组,有时也会接到剧组的试镜邀约。高山流水对表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高松夫妻知道,虽然女儿爱演戏,但作为一名演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有一次拍戏时间比较长,他们把拍摄地附近的山沟都转了个遍。所有的老建筑、村落、祠堂、古对联,高松一般只解释个大意,让女儿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慢慢地理解。后来,她对古文、书法产生了兴趣。
女儿在自由的天地中快乐成长
2012年下半年,考虑到在北京拍戏的剧组很多,为了女儿的发展,高松夫妇搬到了北京燕郊开发区居住。夫妻俩依然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带着她在外出玩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教会她很多知识。
看到三年级的课本中有关于泰山的文章,高松决定带着女儿去爬泰山。2013年5月,确定了路线后,一家三口终于出发了。爬山那天的天气还算晴朗,一路上,高山流水都在赞叹、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碰到碑文时,她就会停下来读一读,而高松也适时地跟她说一些关于泰山的神话传说和人文历史。他们好不容易爬到了玉皇顶,遗憾的是下起了小雾雨,远处的景色什么也看不见。
没能看到最期待的景观,高山流水有些失落。下山的路上,高松和刘冰都在想着该怎么安慰她。沉默了一会儿,她自己调节了过来:“这次没看到那个‘云海玉盘’,我有点儿失望。不过没事,下次有机会再来吧。”女儿的反应让高松非常欣慰,他没想到她已经开始懂事了。他鼓励女儿说:“对,你说得对。你能这样认识太好了,要知道,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尽管努力了,但不一定能成功,很多事都是这样,不用因此烦恼。”
从泰山回来没两个月,高山流水就要去天津拍戏了。在机场候机的时候,她跑到附近的报刊亭里翻起了书刊。忽然,她对远处的妈妈招招手,喊道:“妈妈,我想买这本书!”刘冰走近一看,是一本关于中医针灸按摩的口袋书。刘冰翻了翻书,看到穴位图上密密麻麻的穴位和晦涩难懂的医学词汇,表示怀疑:“你确定要买这本书?” 高山流水坚定地点点头。刘冰仍然有些不相信,说:“好,不过书买回家之后你要坚持把它看完,不能扔掉。”高山流水朝妈妈笑起来:“当然了,我肯定会看完的,你放心吧。”
从片场回来,高山流水果然没事就埋头在这本中医针灸按摩书里。揣摩了几天后,她开始在妈妈身上“做实验”。有一次下班回来,刘冰无意中说到自己有些头痛。高山流水记在心上,等妈妈忙完后,她让妈妈坐在沙发上,她站在妈妈身后,说:“我现在要给你做个缓解头痛的按摩,你配合我一下啊!”
高山流水边为妈妈按摩,边像模像样地解说:“按摩书上说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百脉所通,既有经络相连,又有眼、耳、鼻、口诸窍。许多疾病的症候都反应到头部。头痛的病因不同,按摩天柱穴和太冲穴可疏经活络,头痛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享受着女儿的按摩,听着女儿一本正经的话,刘冰觉得既好笑又感动,忽然想起来高松经常开玩笑的一句话,“得女如此,夫复何求”。
截至2014年11月,高松夫妇和女儿走过了全国十几个省、二十多座城市、200多个村落。高山流水从第一次“触电”到现在,已经参演过近30部影视剧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宝贝战争》、《党的女儿》、《烽火佳人》、《兄弟海》、《帝国秘符》、《上海女人在西北》等,并成为好记星掌上电脑、浙江小迷童童鞋、世博海宝系列羊绒衫等名牌产品代言人。
10.自由与成长 篇十
自由享受与自由选择--试析庄子自由与萨特自由的异同
庄子的“逍遥游”是乘物游心,天人合一,达到“物化”时获得的审美愉悦和自由享受的人生境界.萨特的自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从万物中分离出来的那股力量,是试图从固有的奴役中摆脱出来,为了自由而斗争的自由选择行动.两人自由观的内容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主张在摆脱欲望支配,超越世俗礼法的.基础上,以艺术创造和欣赏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和独立自存.这就把美的活动由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与人生境界紧密结合,从而开拓了美学的新境界.此外,庄子的“逍遥游”强调回归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今天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 者:伏爱华 FU Ai-hua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3)分类号:B565.52 B223.5关键词:逍遥游 自由选择 技 艺术
11.亲子游,让孩子的心灵自由成长 篇十一
慢生活大视野
赢来免费瑞士亲子游
2009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6岁半的张亦池(pony),和他的妈妈马力、爸爸张勇,幸运地成为瑞士旅游局“瑞士一家亲”的家庭体验大使,并赢得了为期10天的免费瑞士游。他们观看了瑞士独有的母牛决斗节,又受邀参加了“世界六大电影节之一”的洛迦诺电影节,坐在vip席位;住过拥有4个卫生间、带有独立儿童房、一览雪山冰河的豪华家庭套房,也有过夜雨宿石屋的有趣体验;在瑞士最好的高尔夫球场练习挥杆,在阿尔卑斯山间的温泉池里享用过丰盛的早餐;在闻名于世的日内瓦湖区美美小憩,也远眺过赫本当年居住过的小镇莫尔日……
在pony的童年,马力没有送他参加各种培训班,而是让他尽情玩耍,将从世界各国淘来的各种儿童绘本给他看。每种绘本都带有英文翻译,马力就用汉语和英文讲给儿子听,之后才让儿子自己看。她从来没有刻意去教pony英文,可是这些国际绘本看多了,pony不仅比一般孩子的视野开阔,也自然而然记住了一些常用的英文单词。与那些一到周末就穿梭于人海车流中,忙着送孩子上各种班的家庭相比,马力戏称自己过的是慢生活,不愠不火,不急不躁,让pony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2008年9月,pony上小学后开始正式学习英语。他整个童年时期看英文绘本的日积月累,在英语学习中起到了厚积薄发的作用。他所在的班级,有在国外生活过的孩子,pony对他们在国外的经历很有兴趣,也由此更加喜欢英文。从他学英文后,马力就开始在家里跟他用英文对话,鼓励儿子看原版的动画片和故事书,也不再给他翻译,而是让他自己去听和猜,让他明白语言就是学来用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快,pony就能听懂很复杂的故事,可以看《木偶奇遇记》和《狮子王》的原版。
儿子正式学英语后,马力开始留意欧洲游的各种信息。这时中国的境外亲子游也开始兴起,可是面对蜻蜓点水似的旅游,很多家长都觉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是走走看看,没有与异域文化的碰撞。马力也在思考,如何能让境外亲子游让孩子有真正的收获。
2009年5月,马力从新浪网上看到,由瑞士旅游局、中国旅游卫视和新浪网3家联合举办的《瑞士一家亲》免费瑞士亲子游正在招募家庭。马力兴致勃勃地报名参赛,虽然成功的机率像中彩票一样,重在参与吧。想不到的幸运降临了,经过初赛和复赛,马力一家得到了这个机会。
瑞士浪漫亲子之旅
切入异国文化的快乐
2009年8月3日到15日,12天的瑞士之旅让pony真正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pony喜欢《海蒂》“在牧场”那一章,海蒂和彼得上阿尔卑斯山去放羊——“快看,雪山和杉树着火了!是玫瑰色的。”去瑞士,pony最大的心愿是去海蒂的高山牧场,看看海蒂小屋里都有什么东西。在上恩嘎丁地区的山上,pony果真见到了海蒂小屋。小屋不大,在山顶上,全是木头做的,里面有木桌、木椅,还真有个小阁楼。书里说,海蒂睡在阁楼上,透过上面的窗户,可以看到远处的阿尔卑斯山。pony也上去假装睡了一觉,只可惜没有稻草。他问妈妈:“海蒂和放羊的彼得长大以后,干什么去了呢?”
pony最喜欢玩的一种游乐项目叫“Fun Forest”——森林乐,就是在大树之间凭借护具上的吊索行走,上梯子,走独木桥,从一棵树滑到另一棵树,有点像人猿泰山玩的游戏。准备玩之前,每个人要带上头盔和护具,接受教练的培训。教练很严格,告诉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one by one”,一定要确保护具上的两个吊索一个接一个地挂在钢索上,绝对不能同时把两个吊索拿下来或者同时安上去。pony按照教练的指示去做,结果他越走越熟练,越走越快乐。pony便编了一个顺口溜:“one by one,too much fun.”在场的瑞士旅游局的人一听很惊讶,这是很好的广告语啊!他们当即决定,以后就用这句话作为这项活动的广告语。后来pony还把这句话翻译成中文:“一个接一个,真的很快乐!”两种语言都能够这样活学活用,pony的表现让大人对他刮目相看。
在瑞士圣莫里茨,pony还得到瑞士一个漂亮小女孩娜婷的青睐。从没有“追”过女孩的pony竟然会用美食讨好娜婷,把“奶酪”大方地塞给人家,后来又殷勤地送上他采摘的野花,哄得小女孩眉开眼笑。Pony兴高采烈,不停地示意妈妈多拍几张他和娜婷的合影。爸爸呵呵笑:“怎么看起来我儿子好像是来瑞士‘泡妞’玩了?”回国后,pony把娜婷的照片在电脑上进行了设计,镶上了粉色相框,下面还配了一行英文小字:my love, miss you!
瑞士之行颇有成效,不仅让pony实地了解到很多风土人情,开发了情商;还让从来不喜欢写作文的pony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很长的日记,讲他在瑞士温泉小镇洛伊克巴德泡温泉的经历,由此拉开了他写日记的序幕;pony的英语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回学校后,他的英语在听说读方面已经超过了其他同学。带着对瑞士的美好回忆,pony开始做他真正喜欢的事情,画英文绘本……
国际化视野亲子游
让孩子迅速成长
在瑞士时,pony对当地的旅游房车非常感兴趣,渴望有一次房车旅行。于是马力和丈夫便努力为儿子寻找这样的机会。
2010年2月9日,马力一家终于在昆明坐上房车,开始了为期18天、行程5000公里的泰国和老挝之旅。坐房车旅行,大部分时间都在相对封闭的车厢里,小孩子很容易无聊疲惫。马力对此提前做了准备,带了书和本子,也准备了很多话题。在路上,她和儿子一起看书,遇到有趣的事情,还会引导儿子画下来。每要到一个旅游地时,都会跟儿子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看哪一处激起了儿子的兴奋,她就会格外留心,在接下来的行程里,就会多让儿子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有了上次的瑞士之行的经验,马力对儿子更是放手。在泰国巴提亚海滨酒店住宿时,他们碰到一群专程来这里寻找艳遇的美国大学生。他们泡在游泳池里,一边喝啤酒一边交流旅行的“战果”,内容有些色情。可是pony非要到这个游泳池里去玩,马力劝阻再三,最后决定放手,冷静观看儿子和这些美国年轻人的交往。pony加入了他们当中,对于他们的交谈听懂了个别单词,表现得有些害羞,可是那些年轻人玩的水球对他实在有诱惑力,他便请求加入其中。这些美国大学生对这个会讲英文的东方孩子很友好,一起陪他玩水球。直到玩得尽兴后,pony才离开。美国大学生冲马力竖大拇指,夸她的儿子是个“goodboy”。
这次旅行他们还有机会去金三角——位于泰国境内的清盛县。这个昔日著名的毒源地,自从替代种植政策推行后,已经成为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pony来到这个神秘的险象环生的地方,看到当年用来称鸦片的砝码,马力便给他讲罂粟的种植和提炼,告诉他这是一种对人类非常有用的药物,但也可给人带来伤害,还给他讲了国民党93师,那支没有祖国的军队。pony听得非常入神,跟这里的孩子一起踢滚球,很快就融入其中……
房车之旅再次让pony载着满满的收获而归。他整理自己旅行途中的英文绘本以及旅行日记,俨然一个资深的 小旅行家。
2010年3月,pony因肺炎住进了全封闭的医院,家长只允许在周二、周四、周日的下午来探视一个半小时,而且这一住就是10天。对于一个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7岁男孩来说,这实在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马力就鼓励他:“在国外那样陌生的环境里你都能很快融入,现在是在自己的国家,妈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和大家相处得愉快。”果然pony经过境外之旅的历练,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小圈子,和大家打成一片……
如今pony的英文旅行绘本就要出版了,而他对世界的探索还在继续。■
12.自由与成长 篇十二
自由现金流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工商管理学教授迈克·约翰逊首先正式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它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大于零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的那部分现金流量, 自从自由现金流量被提出至今, 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首先, Jensen认为, 在存在正的自由现金流量且低成长性的前提下, 如果没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 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管理者应把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返还于股东。然而, 当企业存在过度自由现金流量时,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公司管理层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人, 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因素, 企业管理者并不愿意将剩余的自由现金流量返还给股东, 而更倾向于公司多元化并购、构建商业帝国、发放管理层个人津贴等用途, 从而违背了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这就是自由现金流量中代理成本的表现。
随着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应用发展, 现如今, 自由现金流量在公司价值评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对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自由现金流量来说, 自由现金流量越大, 代表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的整体利益与长远收益越大, 然而对用于产生代理成本的自由现金流量来说, 自由现金流量越大, 代表企业长期发展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威胁越大, 产生代理成本的风险也越高。因此为区分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与产生代理问题这两种自由现金流量, 我们引入自由现金存量这一概念。
二、自由现金存量与自由现金流量的关系
众所周知, 企业现金流量表由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大块组成, 而自由现金流量中的“自由”表现为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下, 可分配给股东的最大现金流量。被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的自由现金流量来源于企业经营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而对于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与企业发展的支出则表现为企业对营运资本的短期投资与对长期资产的长期投资, 分别用营运资本净增加与资本支出表示, 另外Jensen (1986) 提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大于零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的现金流, 因此在扣除企业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等支出后, 应加回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金额, 即为过度投资金额。从而得到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入-营运资本净增加-资本支出+过度投资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企业可能会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 企业管理者往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通过编造各种借口刻意留下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被留存于企业中的自由现金流量若得不到高效的利用, 同时也不通过发放股利或股票回购等方式发还于股东, 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将会转变为有损于企业发展与股东利益的自由现金存量, 自由现金存量这一概念是由干胜道教授 (2009) 提出, 他提出自由现金存量是企业高管通过虚报项目等各种理由留下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或外部筹资形成的自由现金, 对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不利, 有损股东的整体价值和长远利益。自由现金存量的大量产生表明管理者手中有大量可自由掌控的“闲钱”, 管理者掌握大量的闲钱后, 这些资金便会诱导管理者进行无效投资、随意性支出、委托理财, 或将资金投资于低回报率的投资中, 从而产生代理成本。因此笔者认为, 在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且低成长性的企业中, 管理者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强制留存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于企业中, 大量自由现金流量将会转变为企业中的自由现金存量。自由现金流量是代理成本产生的先提条件, 但不是必然原因, 相对的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则为导致代理成本的直接原因。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表示为管理者在分配利润、红利等支出前在不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提下可保留的最大现金流量, 而将计算出的自由现金流量扣除管理者愿意分配的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以后, 剩余的现金流量则表示为自由现金存量, 因此我们可以将自由现金存量表示为:
自由现金存量=自由现金流量-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即为:
自由现金存量=经营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量-营运资本净增加-资本支出+随意性支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自由现金存量本身是从投资者角度来分析, 作为企业剩余收益索偿权的所有人, 被分配到的收益应为企业当期扣除利息支付后的所有自由现金流量, 而管理者若不完全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返还于股东或用于债务支付, 则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必然会转换为企业自由现金存量, 从而损害投资者的收益, 因此可以推论出, 企业一旦出现自由现金存量, 则必会产生代理成本, 除非管理者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投资到高效益的投资项目中, 否则将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区分了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与产生代理成本的自由现金流量, 因此, 公司的财务目标可为在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最大化的情况下自由现金存量最小, 由此才能充分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分自由现金存量与自由现金流量:
第一、产生来源:自由现金流量来源于企业经营与筹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它不包括净现值为负值的投资活动金额, 因此自由现金流量可表示为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情况下, 管理者可自由分配的最大现金流量。而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来源于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故意留存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 因此可以看出, 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来源于企业存在的自由现金流量, 也可以说, 自由现金流量是自由现金存量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评价用途:企业价值评估是对企业资产价值、企业局部或整体的价值进行评估分析, 而用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表示企业的当前价值成为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趋势, 自由现金流量被用于企业的价值评估, 主要因为自由现金流量能显示出企业的实力与企业的经营业绩, 另外自由现金流量不仅考虑了过去的企业现金能力, 还把企业对未来的创现能力考虑在了考核评价中。而代理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所产生有损于企业长期发展与投资人利益的相关成本, 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来源于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 对自由现金流量使用目的的分歧使得企业管理人刻意留存现金流量使之转化为自由现金存量, 存量的产生则必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 因此自由现金存量主要被用于企业代理成本问题的相关研究。
第三、量化影响:对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的自由现金流量来说, 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表示公司的实力与经营业绩越好, 管理者可将这些流量用于降低负债率、改善和协调与债权人的关系、或提高股利分配率等, 所以自由现金流量越大对投资者与管理者越有利。而对用于代理成本分析的自由现金存量, 存量越大代表管理者可自由控制分配的现金越多而分配给股东的股利越少, 大量的现金存量会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 自由现金存量越小表明管理者可控制的现金越少, 而投资者的利益越大。为实现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公司应保持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与较低的自由现金存量, 从而股东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
三、遏制代理成本的相应对策
当企业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且没有发现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时, 理论上, 管理者应该通过及时分红、回购股票等方式将这些现金返还于股东, 而不是将剩余现金投资到低于资金成本收益率的项目中。其次, 詹森就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充裕的情况下凸显的代理问题, 提出了依靠外部力量解决的两种办法:负债和并购。另外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时间较短且仍不成熟, 各种法规仍不健全, 自由并购与购票回购仍受到诸多限制。因此笔者认为企业为了减少代理成本, 除了硬化财务杠杆和并购威胁、强制分红、股票回购以外,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大监督力度、扩大监督管道:证监会作为我国监督管理机构, 一直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来制约企业管理者, 加大打击力度, 明确责任分配可使得企业各层人员提高自我约束, 减少会计假象的产生。另外通过建立匿名邮箱的方式鼓励公司各层员工与广大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并及时举报管理层的不当行为, 设立丰厚的奖励制度, 调动投资者与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另外, 必须实施相应保密措施, 令监督者相信他们的信息不会遭到透露, 个人利益不会受到威胁。增大监督力度, 扩大监督管道, 让更多的人监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因此管理者在运营企业时才会三思而行, 从而减少代理成本的产生。
(2) 增强外部审计单位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关注:肖作平 (2006) 的研究证实, 自由现金流量与公司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关系, 其原因为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导致企业产生代理成本的风险增加, 从而增加企业的审计风险, 因此需要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外部审计单位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督机构, 在资本市场中一直充当着“经济警察”这一角色, 外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自由现金流量过大的企业, 对于这些企业, 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存量的使用用途, 在评价中对企业过度投资、无效并购等项目应进行详细披露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
(3) 引入机构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证券市场中, 单个投资者在时间、知识、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 而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可有效的改善这一局面。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团队, 他们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良好的判断能力, 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上能做出可靠的分析判断。在“内部人控制”的公司中, 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 公司管理者可将大量自由现金流量滞留于公司中使之转变为自由现金存量, 进而产生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做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团队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 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应立即作出相应对策, 如要求管理者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用途进行披露或强制要求管理者进行现金分红等,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股权再融资、利润分配、重大财务决策上都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可有效的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行为, 通过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 减少企业管理者与投资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从而减少代理成本。
(4) 加强信息披露, 建立经理人市场声誉机制: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转型经济国家的中国来说, 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 正式制度的实施效果通常会大打折扣, 而在此时, 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声誉机制会发挥有效作用。在有效的经理人声誉市场中, 经理人通常会为了未来长久的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特别注意自身的声誉问题, 恶劣的声誉会使得经理人的价值减少, 对经理人未来职业生涯有严重的损害, 因此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声誉机制可使得经理人审视自我的行为, 是对经理人滥用职权的有效约束, 从而降低与投资者之间的代理成本。
四、结束语
自由现金存量是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源头, 它是因为企业存在自由现金流量的前提下, 企业管理者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刻意留存的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不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且会严重损害企业股东的权益, 因此为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管理人应保持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与较低的自由现金存量。而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 由于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 自由现金存量产生的代理问题在我国仍十分严重, 如何控制企业的自由现金存量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 只有从全局着手,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公司内、外部监督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才能有效的改善局面, 保护投资者收益, 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摘要:自由现金流量在被哈佛教授迈克.约翰逊首次正式提出后不久便被运用到企业价值的评估方面, 提高自由现金流量则意味着增加企业价值。但从代理问题角度探析, 在低成长性的企业中, 企业管理者若不将自由现金流量用于增加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增加, 自由现金流量则必将转换为自由现金存量, 从而增大代理成本, 降低企业效率。因此, 笔者从自由现金存量的角度出发, 研究企业中自由现金存量与流量的关系以及提出遏制代理成本的相关治理对策。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企业价值,自由现金存量,代理问题,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干胜道.自由现金流量专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1]干胜道.自由现金流量专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2]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自由与成长】推荐阅读:
自由,孤独,成长的杂文随笔08-16
自由与束缚09-01
法制与自由心得06-28
论自由与繁荣09-03
自由与束缚的作文08-21
自由与欢快情感随笔11-12
关于束缚与自由作文11-15
《爱与自由》读后感11-21
李培根:自由发展与人文情怀08-02
自由与生命议论文作文600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