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精选8篇)
1.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篇一
一、完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的原则。
软件开发部门和需求部门应该密切配合,将风险的控制设到程序中,并对程序的运行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和修改,确保程序的处理程序和控制方法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正确性。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划分计算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管理部门与应用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计算机系统风险防范的制度,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数据、系统运行和系统环境的安全。
二、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
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因素,又要考虑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1.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国有商业银行也进一步修改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推进信息披露的规范化:(1)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
(2)结合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推动会计制度的国际化,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在条件成熟时引进权威会计师事务所对重点业务部门、区域进行审计,银行内部稽核部门也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发挥审计检查职能,提高经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3)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采用风险评估的标准法、初级内部法、高级内部法的同时,相应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严格披露程序,提高信息质量,防止市场误解。
新协议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测量是以多种可获数据为基础的,对市场风险的适时控制和大型银行对市场风险的集中控制,都是以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前提的。
三、加强会计监督规章制度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和财会工作实际,按照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对本行各项内部制度进行清理。
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补充、调整现有的规章制度,使其适应业务发展变化和金融监管要求。
需要建立的制度主要有:(1)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
当前要加强对财务、成本、资金的控制,银行管理会计工作中应注意突出三个重点: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②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③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2)会计工作检查制度。
各种会计检查除检查制度规定的必查项外,应加强对下列内容的检查:重要岗位人员配备、动态考察和定期轮岗情况;会计账簿是否合法、规范,有无账外账;前台业务处理规范化情况;授权制度执行情况;重要物品的.保管、使用、交接、作废销毁及账务核算情况。
(3)信息质量检查制度。
对银行某一期间所发生的会计数据及提供这些数据的载体进行检查、核对、纠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及合法性。
根据商业银行会计的特点,应重点对以下事项进行检查:检查进行会计核算的数据是否正确,会计核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度规定;检查会计凭证是否合法,账账、账据、账款、账实、账证、账表是否一致;检查会计科目使用是否合规,账户管理是否严密,账务记载是否真实;检查电子数据的输入、通讯、处理、输出、储存全过程是否受控;检查会计报表披露的数据是否准确、真实有效。
四、树立风险文化理念
树立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全业务、全机构、全人员理念,做到对各项业务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并重。
要准确、完全理解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涵义,加强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应正确认识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本质特性和危害,自觉规范操作,避免操作失误,抵制各种诱惑,坚持防范和杜绝各种欺诈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自觉防范和控制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意识。
这是防范和控制业务操作风险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也是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最核心的内容。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诚信做账,不做假账。
(2)加强与财务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的教育。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业务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他们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管理办法,这样就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从数字变化上分析企业各个环节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成因,提出完善管理的措施和建议,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对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3)面对日新月异的资本市场,财会人员都必须积极涉足,除了增强社会责任感,改善日常工作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理财技能,成为理财能手。
总之,在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与支付的风险上,而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信贷风险。
因此,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霍冰,试论我国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2]胡亦明,任重道远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规范化问题,上海金融.2007.2
2.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篇二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0 引言
我国如今面临的是国际化的经济舞台,这个舞台在提供给我国很多的商机、推动我国的国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国面临国际化风险的可能性,比较著名的例子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会使我国的经济急剧的下降,货币贬值,人们的收入也出现很大的程度上的降低。这就是危机扩大产生的严重后果,所以,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刻不容缓。
1 金融风险来源
要达到对金融风险进行合理防范与化解的目的,首先就要搞清楚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哪几个方面。经过一系列科学的研究与调查,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一些比较不容易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不可以事前进行预测的,主要包括金融业制度不完善、市场本身的经济失去平衡等。只能通过时刻的预防来制止这类金融风险的产生。其次,主要是金融制度与我国经济制度的关系,由于金融行业盈利的具体金额及所剩的余额无法准确地计量与计算,因此,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金融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但是,在金融风险产生时,金融制度的独立性往往会难以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和治理。一个比较独立的金融制度往往会对我国的经济制度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独立的金融制度往往使我国经济制度的制定范围及内容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其次,由于不全面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制度对金融业往往形成不了一个合理的管控状态。这两个方面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 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就是指货币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如果产生了金融风险,这些风险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说是好的也是坏的,从好的方面来看,金融风险可以促使人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制度,金融制度的完善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制度的完善。因为金融制度和经济制度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因此,只有建立了一个良好的金融制度,才有可能为我国的经济制度的完善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不利的一面是针对企业来进行具体分析的,由于金融风险的产生,企业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自身资金进行一系列合理的投资,并且大大减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失去了判断就会造成双方企业获得的信息是不平等的,这就限制了某些企业的发展。因为这些限制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业的不只有发展良好的,同时还存在一大批发展比较差的,这就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而金融市场的改革,也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的程度。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的针对企业的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改革。
3 金融风险的化解
由于金融风险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加大企业的改革与前进力度,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规避大的金融风险。科学研究表明,这是我国现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的金融活动中,可以通过建设具体金融项目的方式来为企业创造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资本投资,并且获取一定的资金融资,由于资金融资具有很多种选择方式,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方式来规避和化解金融的风险。我国还要积极地重视房地产领域的发展,在金融领域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高投资高回报的现状导致房地产行业成为金融风险比较高的一个领域。我国要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建立合理促进房地产业的一系列制度,并且完善房地产业的金融体系,只有房地产业的发展完善了,我国才能大大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率。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一定要建立比较完整的金融体系,因为完整的金融体系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4 结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而金融业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领域。如何通过风险来创造机遇并且合理地避免那些对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的金融风险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简要阐述了金融风险的定义,以及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应对比较大的金融风险的方法,并探究了我国金融制度的重点发展方向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刘尚希.财政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刘锡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试论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篇三
一、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现状来看,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在于: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有率比较大,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考察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构成中,90%以上的利润来自贷款提供的利息贡献。在资产结构如此单一的情况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不良贷款成为困扰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问题。巨额的不良资产,既对农村金融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必然缺乏为农业、农村服务的能力,又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当农村金融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时,还会明显地扭曲金融机构的行为。农村信用社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权不仅使其有提高存款利率的动机,而且也有提高贷款利率的动机,尤其是扩大存贷款之间的利差,这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运营风险,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对农村经济更为严重的金融抑制,制约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经营风险加剧。近几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赢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从流动性指标来看,活期存款的比重、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都在逐年增加,资产来源的短期化与资产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2.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3.农业银行税后利润率较低,部分省区的金融机构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利润率过低也说明金融机构的长期风险有所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同样不能让人乐观。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金融交易呈现出高资本投入低资本回报的异常,即收益与风险逆向变化状况。农村金融资产盈利性差,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金融机构的政府垄断性。
(三)资本充足率过低。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资本充足率在达到8%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既能较好地补偿坏账损失的风险,又能较好地保证其正常运作。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在长期的资产扩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资本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资产扩张的步伐,导致资本充足率节节下滑。导致许多农村信用社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资金配置不平衡。我国长期实行“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使农村金融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约束,加剧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积聚与扩散。农村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势”领域和“弱质”产业,自身资金积累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吸纳能力。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差别的扩大,弱化了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根基,并进一步增大了农村金融的脆弱性,从而导致正规金融机构无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资金。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产和其他经营主体常常难以得到贷款。农村信用社从农户吸收的储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户从农村信用社所获得的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却在不断下降。
(五)制度风险较大。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制度缺位风险。即在旧的规则已经松散或被打破的时候。新的规则却没有建立或完善起来,产生了制度真空而形成的风险,如农村金融机构因盲目投资、办公司经商等行为形成的巨大亏损即属此类。二是不完善的制度设计风险。如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以及监事会组成。理事长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任由理事会聘任,理事长和主任可以兼任。这种制度安排虽然使经营者的责、权对等,减少了代理成本,但却容易产生职权过分集中、内部人控制等弊端。三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风险。有章不循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失去有效性,违章不究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使内控制度缺乏严肃性。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经济发展状况对金融运行风险具有决定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薄弱、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而农村金融以农村经济作为经营的基础和条件,低水平的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成因之一。
(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消弱了信贷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积蓄了较大的农村金融风险。集中表现为:农民信用观念比较淡薄,不少贷户对信用债务漠然置之,想方设法赖债不还;农村领导班子调整频繁。每年的提留都不付出,新官不理旧账,归还集体旧贷变成了一句空话;乡镇企业借改制之机,人为逃废债务,严重侵害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强行要求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持,对所属部门企业的欠贷、逃债行为却千方百计给予纵容保护;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债权难以保全,
(三)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缺陷。集中表现为: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主体缺位,使监管难以全面有效;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使外部监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监管机构之间、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高效监管合力;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容陈旧导致监管效率不高;监管法规标准、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适应市场监管要求;缺乏对监管者的监管,金融监管有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四)农村金融机构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高。
三、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4.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篇四
一、当前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银行金融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银行金融风险。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有些借贷方甚至有钱还也不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余额数超过20%。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有的高达40%。据调查,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数额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虚盈实亏。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
4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银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的种种风险。股市风险尤为突出,估计目前股市资金约有40000多亿元,有2000多万股民参与炒股。有相当一部分新股民渴望在短期内致富,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盲目投机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乘机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不少外资通过资金拆借纷纷进入股市,加剧了股市波动。部分上市公司乘机配股送股,使个股价格不真实地拔高上扬,给股市波动埋下了隐患。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家计委、人民银行计划内批准发行的企业债券,已经或行将到期。由于企业效益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其中许多债券是由银行金融机构担保或代理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银行金融机构垫付,企业经营风险将转化为银行金融风险。此外,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仍较普遍,大多数到期兑付困难,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5犯罪风险。银行风险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银行金融犯罪案件越多。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遇到“十假”,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企图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
二、当前我国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概括起来说,当前我国的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融资渠道过于集中。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吊帐贷款就是明显的表现。
二是法律制度严重滞后,没有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人们在银行金融活动中的行为。笔者查阅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银行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刑法》中关于银行金融刑事犯罪专章和《商业银行法》等相关金融法律文书,这些法律中只规定了对金融诈骗罪和内部人员违法发放贷款造成严重损失的法律责任追究。还没有哪一部法律规定了对借贷不还、恶意逃废债行为实施法律追究的条文,政法部门的一些同志对此也深有同感。由于缺乏严厉的法律约束,从而客观上让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其逃废银行债务提供了条件和可乘之机。并且由于法律制度严重滞后,造成银行部门收贷、信息手段不硬,说话不响,缺乏可操作的强制措施。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政府部门从狭隘的经济发展观出发,偏袒甚至纵恿一些企业和个人逃废债。一些银行部门的同志反映,如今实在不愿意打官司,因为银行部门一旦对借款人上诉,借款人从此再也不会理睬银行部门收贷收息,你找上门,他说“你们找我干什么,找法院去。”这样就更增加了银行收贷收息的难度和经营成本,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
四是信用法制观念淡薄。一些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对逃废债和借贷不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错误地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是婆婆的奶,大家都吮得。”有人以逃废、侵占银行部门资金为荣,称能从银行贷到款的有手段,贷到款又不还款的有本事。有的人用银行的贷款吃喝玩乐,嫖赌逍遥,购置固定资产和高档豪华用品,将银行的钱据为己有。
三、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对当前出现的各种银行金融风险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决采取一系列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用若干年时间逐步铲除各种银行金融风险的隐患,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银行金融规范化、法制化法制环境。建议人民银行总行提请立法执法机关将恶意逃废债行为纳入犯罪范畴调整,制定《银行贷款法》、《合作银行金融法》,或在《商业银行法》、《刑法》关于银行金融刑事犯罪专章中增加制裁、惩处、打击悬空、逃废、拖欠银行债权行为的法律条款,明确借贷不还,肆意挥霍信贷资金,是侵占、贪污、挪用国家、集体财产的犯法行为,将追究法律刑事责任,以从法律上规范借贷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诉讼时效方面,银行信用也要像个人信用一样,只要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就可以享有永久性的追索权,或者大幅度地放宽诉讼时效,以防止因银行管理上的疏忽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第三,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同时保留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适当增加高流动性资产,大力发展商业票据业务,通过贴现再贴现等来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趋于对称。坚决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一方面是堵,防止银行债权的不正常流失,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地疏导,研究使不良资产流动和化解的办法。彻底清理和回收各商业银行对大规模发放的贷款和私设帐外帐造成的不良贷款,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同时,保持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使信贷资金在银行金融宏观调控下活而有序地运转。
第四,加在股票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与股市监管力度,严密监测股市走向,改善股票二级市场的管理办法,积极防范股市风险,有关部门尤其是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券商、新闻媒介要加大股市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证券监管部门要严密监测股市动态,及时引导股市合理走向。严把股票上市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对股票发行计划管理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和制约机制。要研究和制定防止外资进入股市的有效办法。要严密监视股市动态,加大对市场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对操纵市场行为、透支行为、内幕交易行为要严厉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第五,坚持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要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与少数信托投资公司、人民银行与有关证券公司的脱钩。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对于银行用信贷资金拆借资金买卖股票及其他直接投资,通过占用银行资金买卖股票和用银行资金垫交股票交割清算资金的,一经查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严肃清理、纠正和查处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银行业务等违规行为,取缔非法设立的银行金融机构。
第六,继续查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加强现金和储户帐户的管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谋取个人和团体利益严重的,要严肃查处负责人和经手人员,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银行业务。为了减少现金投放,减少可能引发的违规犯法活动,必须建立大额现金提现备案、审批制。严格储蓄帐户管理,坚决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要按照《贷款通则》要求,检查商业银行对异地存贷款备案制的执行情况。
5.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篇五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成员,农村经济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其支农服务的主导作用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也日益加强,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农村信用社处于金融风险易发的前沿,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今后的发展和对三农经济进一步的支持构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这一方面是当前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如何才能将这项工作做的更好,如何才能抓住农村信用社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加以化解,是每位信用社管理者所要认真对待的。
我们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诸多金融风险进行调研和细分,即可发现由信用社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所形成的信贷风险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主要风险,正是由于这种风险的存在,诱发了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支付风险以及其它的隐性风险,基于这种认识的主要因素有三:
其一,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历年积累极少,自有资金的比例很低,所有者权益多呈负数,几乎所有的营运资金都是源于客户的存款。信贷风险的产生,贷款的沉淀和占用,实质上是占用了客户的存款,使广大储户对信用社的信用度产生疑虑,导致信用社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信用社的到期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
其二,社会信用观念差,众多乡镇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加剧了信用社信贷资金所承担的风险。这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经营困难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管理存在缺陷,如以贷收息、贷新还旧等,助长了一些贷款户的赖债风气,不欠税款欠利息,对信用社的贷款本息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导致信用社的贷款沉淀,收益下降甚至亏损,由信贷风险直接导致了信用社的财务风险。
其三,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使部分信用社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亏完股本亏存款,无法正常经营,无力保证到期支付,进而诱发挤兑风险,危及一方经济的平安。
因此说,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是促进信用社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信用社全面降低风险程度,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必由之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从改善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生存机制和内部发展机制两方面着手。
一、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生存机制
农村信用社自96年与农行脱钩以后,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商业银行相继收缩在农村的服务网点,更突出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农村信用社应正确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立足服务于“三农”经济,以支农求发展、以支农求生存,规范自身的服务方向,推广小额农贷业务,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支持专业村、镇的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业务上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规范信用社的业务操作,为今后信用社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进一步理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大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实行集约化经营,信贷权力上收,加上组织关系条条化以后,其独立经营的方针更加明显,抵制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经营的能力更加增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定位于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抵御不合理干预的能力差,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自己是广大农户的银行,进一步密切与政府的关系,抓住时机,配合当地政府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落实债权债务,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逃废债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宣传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强调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向当地政府宣传农村金融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最大程度上避免在信用社经营过程中的不合理干预。
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定期储蓄存款这一客观的现实,其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在支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过程中,承担的经营风险大,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业务,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农村信用社理应得到更多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应借鉴国外信用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实质上的优惠。现阶段应充分考虑信用社的资本金不足的客观现实,以减免的营业税充实信用社的资本金,体现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特点,提高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能力;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执行利率方面给予放开,降低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信用社上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的利率,在信用社规范发展的初期,从政策和经营两方面给予扶持,以促使信用社尽快摆脱经营上的困难,化解业已存在的金融风险,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尽快组建省级联社,建立自下而上的经营体系,自上而下的管理服务体系,应采取一种上虚下实的形式,由全国的信合执行机构,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本行业的大政经营方针,再由省级联社确定本地区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重点,并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总体安排,然后督促县联社和信用社具体实现各项经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支农网络,全方位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也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地调度资金头寸,避免单个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尽快组建以农村信用社为服务主体的存款保险机构,以及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农业保险机构,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确保信用社的到期支付,提高农村信用社抵预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
二、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发展机制
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外部生存机制是信用社健康发展,减少信贷风险的外界客观保证,而内部发展机制则是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内在根本动力。因此,农村信用社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是实现信用社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实现信用社经营目标的必需。
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要将贷款的“三查”制度切实落在实处,在发放贷款时坚持审、贷分离制度,规范贷款的操作流程,认真执行“贷款通则”及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章操作,以严谨规范的工作秩序,促进信用社规范健康地发展,主动地防范信贷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堵塞一切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漏洞;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使一切在贷款过程中人为的不负责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有效阻止住不良贷款的再发生。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正视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资产存量,向存量要效益,以盘活求生存;在认真把好增量关的同时,以联社为单
位,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对联社辖内的不良资产集中管理,改变目前由信用社负责处置的做法,通过权利的集中、政策的倾斜完成基层信用社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对那些在化解不良贷款工作中,无所作为或存有畏难情绪的信用社领导,要坚决撤换。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活化信用社的存量信贷资产,化解信用社现有的金融风险。
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强化信用社的农村市场定位,以服务“三农”经济为目的,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端正信用社的经营服务方向,切实将农村信用社办成广大农户自己的银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优质的金融服务换取广大农户对信用社的信任,彻底改变农村信用社“门难进、脸难看、款难贷”的现象,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创新支农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在发展中化解现有的信贷风险。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信用社,对信用社的各项业务经营指标进行科学地量化,严格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操作信用社的业务,认真测算信用社的保本经营点,掌握信用社的保本生息资产量,量化费用额,合理地设定信用社的人员编制,科学地减人增效;以保本点为基础设立机构,对未能达到保本经营点的一律撤并;对现有的网点以业务量大小为提取报酬的基础,减少不合理支出。才能真正地做到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客观、量化的认识,才能改变过去粗放经营的做法,有的放矢地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金融风险。
6.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篇六
2010-8-20 9:46:00 | 作者:搜狐证券_行业资讯 正文背景色:
解决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难度最大的部分,关键还是在于“做实还款来源”。这不仅需要银行业各部门的力量,更需要做好地方政府的工作。
显然,问题总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地方债务风险可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就在掌控之中。
记者韩雪萌近日,财政部、发相关公司股票走势中国银行改委、央行、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在10月31日前上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通知》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地方政府要尽快进行清理,妥善处置。
细化融资平台清理细则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平均建设周期在2.5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主要涉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周期平均为3至5年。应对金融危机以来开工的平台项目,目前正进入投资和用款的高峰期,即使不增加任何新开工项目贷款,仅对已有项目提供续建贷款,也将使平台贷款风险暴露继续大量增加。
《通知》指出,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信贷审慎管理规定及宏观调控政策等要求,对相关项目采取整改、终止等措施,妥善处置。对于整改后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银行不得再发放新的贷款。如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缓释措施不到位,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取足额追加抵质押等措施,否则银行不能追加贷款。
《通知》规定,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时,对于其他兼有不同类型融资功能的融资平台公司,包括为政府投资项目(含公益性项目)融资而组建,不承担具体项目建设、项目经营管理职能,且与下属子公司仅是股权关系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类型的融资平台公司,也要按照规定原则进行清理规范。
《通知》规定,7月1日(含7月1日)以后,地方政府确需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足额注入资本金,学校、医院、公园、广场、党政机关及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办公楼等,以及市政道路、水利设施、非收费管网设施等不能带来经营性收入的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资产,不得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公司。
1.76万亿元存在呆坏账风险
从今年年初,银监系统针对各地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情况进行“解包还原”的工作开展以来,时至三季度,已有初步结果。在日前银监会召开的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电视电话)会议上,备受各方关注的由地方投融资平台引起地方债务平台的风险敞口问题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厘清。
相关人士透露,自银监会年初开展的融资平台贷款清查中,据各机构核查,全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按还款风险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项目本身现金流量能覆盖本息偿还的贷款;第二类为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必须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覆盖贷款本息的贷款;第三类为项目本身借款主体、财政担保不合规或贷款本息偿还有严重风险的贷款。
根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66万亿元。其中,上述第一类贷款约有2万亿元,占比27%,抽样检查后,可作为正常项目贷款;第二类是贷款有4万亿元左右,约占50%;而第三类贷款占比23%。也就是说,真正存在银行呆坏账风险的地方贷款约是1.76万亿元。
自查初步数据的显示,令市场人士松了一口气。由于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项目现金流量的预测分析相对乐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并不像此前外界预估的那么大,风险主要是集中在县乡镇层面。
尽管自查数据较为乐观,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令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不断累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很多地区由于在建项目过多,资本金严重不到位,地方财力又十分有限,部分项目可能因后续资金缺乏而形成“烂尾”。加上一些地方盲目争上大项目,而一些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认识不足,总量大,“三查”不严,贷款集中度过高。有的明知在平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授信。这些都是造成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不断累积、升级的原因。
一位商业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在所有平台政府性债务中,银行贷款的集中度过高。由于银行对贷款资金流向缺乏监控,一些平台公司贷款用于纳税、违规流入股市。从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的初步结果看,已经发现有的平台公司的“项目包”打开后,部分项目一无资本金、二无现金流、三无法落实担保。
为此,银监会已经控制新项目贷款,强化贷款风险管理。
融资管理和信贷管理需严格规范
防范和化解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还在于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这次多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对其作出了严格规范。《通知》指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和担保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经清理整合后保留的融资平台公司,其融资行为必须规范。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必须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法人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对于自身没有稳定经营性现金流或者没有可靠偿债资金来源的融资平台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不得发放贷款。
《通知》同时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要严格规范信贷管理,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审查流程、程序、授权授信等要严格按照商业贷款审查标准,不得放松信贷管理条件。向融资平台公司新发贷款要直接对应项目,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规定,其“项目”必须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信贷审慎管理规定及宏观调控政策等要求的项目。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解决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难度最大的部分,关键还是在于“做实还款来源”。这不仅需要银行业各部门的力量,更需要做好地方政府的工作。
据记者了解,目前商业银行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已经实施了严格的控制。在贷款审批中,严格按照商业化原则,不向缺乏稳定、充足现金流的项目发放贷款;在贷款投向上,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审查贷款,确保贷款符合国家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要求;要按照风险覆盖原则落实担保,除符合条件的项目资产,项目预期收益等权利外,合理增加土地等足值的抵押品;严格按照项目对应原则发放贷款,贷款必须与项目挂钩,项目资本金必须足额、真实到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银监会的督导下,各地在抓紧落实清理的基础上,采取了诸多措施,解决“做实还款来源”这一主要矛盾,管控信贷风险。
7.加强内控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篇七
据统计, 2003年至2009年, 北京市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共立案侦查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55件、涉案人员59人。其中, 犯罪嫌疑人为一线经办人员或柜台人员的就有20人, 占到了总人数的33%, 金融系统高级管理人员共有18人, 约占总人数的31%。金融部门如何控制风险, 防范金融部门内部人员作案, 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已成为当今银行业面临的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是确保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内控建设,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 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落实制度
目前, 有的银行经营管理者仍然错误地认为有了规章制度就是有了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 单纯地认为只要作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部控制教育和落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 这样做只是使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制度的制定和汇编上,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虽然书面的规章制度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 但如何执行落实, 体现规章制度的真正作用, 还需要通过员工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胜任能力, 以及管理层的表率与监控等方面来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保证的, 任何一名员工、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出现执行不细不严密的问题, 都会对内控系统的运行构成不利影响, 产生业务风险。因此, 必须把内控作为一种思想注入经营活动之中, 把内控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 形成理念, 自觉地行动, 使内部控制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靠操作层员工来完成的, 操作风险也都来源于各业务操作环节。为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和工作能力,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必须加强教育和学习。加入世贸组织后, 会计人员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新的挑战, 在会计队伍中要深入开展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会计人员的培训多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形式, 在传授业务技能的同时, “师傅”也可能把违章习惯传授给“徒弟”。会计人员遵章守纪观念淡薄, 按章操作的意识不强, 不仅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也容易为犯罪分子所利用。对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努力开发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三、有效监督和控制基层网点负责人
现行的内控制度对业务环节的规定和要求比较详细, 内控制度和内控管理行为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 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从近几年的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 除抢劫案件外, 几乎是“十案十违章”, 对部分基层营业机构负责人考核不严、监督失控是发案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对管理者的管理机制, 使管理层的业务水平和自律能力成为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 而一旦管理者由于出现疏忽或产生不良动机, 就可能造成巨大风险。部分管理者没有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出现“管理为业务让路”的现象, 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把加强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 片面追求业务扩张, 忽视风险控制, 直接影响了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的执行关键在人, 内部控制只有在具体实施中才能不断健全完善、发挥作用。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 就等于废纸一张, 发挥不了作用。因此, 应建立内部控制的奖惩制度, 按执行内控制度的好坏划分等级, 与网点的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作为考核网点绩效的指标, 与网点和个人的经济效益挂钩。
四、加强内部稽核检查职能, 保持内控部门的独立性
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建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内的全面的内控体系,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可以考虑建立稽核派驻制度, 将下一级的稽核部门作为上一级银行的派出机构, 稽核人员纳入上级银行的管理, 使稽核部门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 确保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具有独立性, 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 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 能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 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同时, 要充实和加强内部稽核检查人员力量, 不仅在人员数量上而且要在人员素质上予以保证。内部稽核检查部门员工应该是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品德素质和实践经验等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这样才能将稽核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从而充分发挥内部稽核检查的职能作用, 使内部稽核部门成为加强内部控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明确岗位责任制, 加强各岗位的管理和监督
岗位责任制就是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 实现定岗、定人、定责, 使他们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分工协作, 互相监督。合理有效的岗位分工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 必须实行岗位分离, 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的目的。同时, 要对重点岗位和环节实施重点监控。一是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 切实解决串岗、混岗、交叉操作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 严格按章办事。二是从严密制度入手, 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 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 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 对会计岗位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三是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支付结算办法、要求办理业务, 切实防范结算风险, 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四是严格执行授权制度, 加强现场监管,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六、健全新业务的制度建设
近年来, 我国银行广泛开展了许多新兴业务, 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 这些业务中所蕴藏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信贷业务, 在内部控制上也体现了新的特点, 需要有新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目前, 针对一些创新业务的内控制度设计不健全、制度执行上存在风险隐患, 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在推出新业务的同时,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 并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七、寻找风险隐患和风险控制点
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业务运营都要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有效控制风险为主线。近年来, 随着银行业对高自动化信息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操作风险给银行业带来的损失大幅度增加, 甚至超过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清楚在经营、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 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根本切入点。因此, 要细致、全面罗列经营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和风险点, 识别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 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估计风险的概率、频率、重要性、可能性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这样, 才能够在业务开展前, 测定出风险指标, 并能够在业务发生后对风险进行监测, 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风险问题以及重复出现的风险隐患, 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8.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篇八
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目前金融风险虽然多种多样,但粗略划分,主要集中表现在信贷风险、支付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表现及成因
1、从当前情况看,信贷风险仍然是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占比偏高。以威海市银行业为例,近年来,全市金融机构通过拨离和核销方式共清除不良资产100.5亿元,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潜在的信贷风险仍在不断暴露,个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始终居高不下。统计资料显示,止2008年6月末,威海市不良贷款总额为59.1亿元,仍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7.4%。其中,某行不良贷款占比仍高达22.9%。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死滞梗阻,银行资金流动性偏低,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2、成因:一是企业经营不景气,效益低下,无力按期足额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占压一块信贷资产;二是市场转轨、企业改制,甩掉、悬空一块;三是企业关停、倒闭、破产,损失一块;四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先天不足,挤占、挪用一块;五是行政干预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垫付一块;六是资金体外循环,特别是洗钱行为的出现,漏掉一块。
(二)“支付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是:备付金比例偏低,资金营运困难靠拆借资金过日子。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身上。
2、主要成因:一是超额准备不足,正常支付清算无法保证。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个别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超额准备持续不足,支付能力偏低,存款准备金账户透支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上半年,威海市有两家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账户出现过透支现象;二是长期超比例放款,造成营运头寸紧张。个别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充分估计自身资金能力盲目发放贷款,存贷比偏高现象突出,一旦拆借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极易产生支付风险;三是不良贷款占比偏高,资金周转缓慢,流动性差,资金无法正常周转;四是非生息资金占用过大,营运能力相对较差。据调查,目前威海市某金融机构应收账款、两呆贷款、亏损挂帐、固定资产占款等非生息资金合计占其存款比例高达28%。
(三)“经营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盈利水平总体偏低。
2、主要成因有:一是企业拖欠利息严重,银行收息难。部分贷款企业因效益低下,不但贷款到期无法归还本金,而且还常常拖欠银行利息,致使银行收息率偏低。资料显示,止2008年6月末,威海市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总额仍然高达28.4亿元。众所周知,银行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是利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利息收不上来,银行必然出现经营性亏损。二是银行低成本资金占比偏低,银行筹资成本偏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威海四家农信社吸收的存款中, 企业存款及活期储蓄存款各项存款总额的比例仅为15%,导致农信社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信贷资金使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收入的提高。四是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基层行信贷营销积极性下降,贷款增幅低于存款增幅,导致银行利息支出增大,利息收入减少。
(四)“管理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为:管理松懈,有章不循,被骗、被盗、被抢等案件频繁发生。
2、主要成因:一是高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到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管理混乱;三是安全防范意识差,防范措施达不到防范要求,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四是社会治安环境不好,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对准金融行业,对银行业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及对策
信贷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继续对不良资产加大剥离和核销力度。充分发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作用,逐年坚持收购不良金融资产,统一进行消化处理;同时,国家要以法律、法规形式,对新出现的不良资产坚决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2、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债权保全力度。要采取措施,区别情况,划分责任,逐步分担和消化现有不良资产。一是属于地方管理责任的,应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消化处理;二是属于银行管理责任的,应由银行注入资金帮助消化处理;三是属于国家政策变动或不可抗因素影响的,应由中央财政拨补资金帮助消化处理;四是属于资不抵债企业,应通过依法破产和核销呆坏账进行处理。
3、加大业务创新和增收节支力度。一是挖掘潜力,努力盘活存量资产;二是端正经营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短期经营行为”,从长远观点确定经营发展方向;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资金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融资性中介业务的签发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四是加强增收节支和扭亏增盈工作力度。
4、加强自主经营工作力度。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协调处理好经济工作与金融工作的关系,避免行政干预,为各项金融方针、政策的落实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银行部门要依法独立自主开展业务,提高抗干预能力,坚持信贷原则,加强信贷管理,增加质押和抵押贷款比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支付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吸纳社会闲暇资金,努力增加存款余额,提高筹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各项存款的稳定增长。
2、按规定比例缴存准备金、留足备付金,提高营运能力。各金融机构必须充分认清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在业务营运中的重要作用,要从促进经济发展,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严格足额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规定比例,同时要确保留足备付金,以保障正常的支付清算业务。
3、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杜绝超比例放款现象。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信贷能力,按规定比例发放贷款,以保证营运头寸充足;还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采取切实措施把超比例资金压回,使存贷比趋于合理。
4、努力清收不良贷款和非生息资金占用,以加速资金周转,增强营运能力。
5、加强反洗钱监管,确保银行业资金安全。银行部门要与公安、海关、审计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特别对大额可疑支付行为,一定要严格监督管理,对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
(三)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建立收息责任制,加大收息力度,提高收息率,保证经营收入及时入账。
2、广泛吸收低成本资金,降低筹资成本,增加盈利水平。
3、努力压缩不良资产,盘活存量,加速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银行经营收益。
4、加强经营管理,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成本,增收节支,减少亏损。
(四)管理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对银行高管人员的审查、考核、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危机感,增强责任心;借鉴先进的管理机制,学会科学管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严格内部管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微杜渐,堵塞漏洞,杜绝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现象。
3、经常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防范设施,达到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推荐阅读:
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07-03
互联网金融创新法律风险与防范06-10
防范金融风险防控方案06-28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现状及防范措施10-18
法律风险分析与防范08-04
我国券商风险防范与控制08-21
房地产评估风险与防范09-09
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心得10-11
医院廉政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11-17
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