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2024-11-04

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精选17篇)

1.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篇一

繁重的学业负担、昂贵的图书价格以及内容重复、质量良莠不齐的少儿图书成了影响少年儿童读书热情的主要因素。

“我们小时候,很少能看到课外读物,那时候渴望能有本书看。现如今,孩子的学习条件好了,各种课外读物琳琅满目,可我那孙子尽爱看些恐怖、魔法等奇奇怪怪的书,书买回来后,常常连夜苦读。马上就要考初中了,真让人担忧”。像刘先生这样,为孩子的阅读习惯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4月2日,是每年一次的“国际儿童图书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繁重的学业负担、昂贵的图书价格以及内容重复、质量良莠不齐的少儿图书成了影响少年儿童读书热情的主要因素。

国际儿童图书日,市场有点“冷”

196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安徒生诞生的4月2日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提醒人们重视儿童图书的出版发行,让儿童在阅读中健康成长,“国际儿童图书日”是除了“六一”儿童节以外专门为儿童设立的国际性节日。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仅多数家长对此毫不知情,就连从不放过任何商机的图书商家也忽视了它。

记者在银川一些大型书店了解到,根本没有针对“国际儿童图书日”推出相关的读书和售书活动,也没有关于儿童书籍的专业展示。当记者询问几位书店工作人员是否知道“国际儿童图书日”时,他们均表示从没听说过,大部分小学生以及家长也表示不知道。许多学生还告诉记者,他们只知道国庆节、愚人节、情人节。金凤区六小的杨校长认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国际儿童图书日”,并不是学生的错,关键在于整个社会平时的宣传不到位,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几乎没有。

家长:孩子爱看的书让家长揪心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孩子的阅读喜好引起家长的担忧。在银川一家大型书店少儿读物专区,很多中小学生坐在地上,有的则挤在狭窄的楼梯上,他们在争着看一套名为《偷星九月天》的充满魔法色彩的书籍,很多书已经被翻得卷了边。一位家长拿起《偷星九月天》的第一册翻到第20页,他指着一段话告诉记者,“变性”这个词小学生怎么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小学生看这样的书籍能对成长有益吗?

在另一家大型书店,摆放着诸如《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查理九世》《赛尔英雄传说》之类的关于冒险、科幻、悬疑类书籍的书架前挤满了孩子,而一些传统的儿童文学、科普类的书架前则显得冷清了许多。领着孩子前来买书的丁女士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发现孩子在看一本恐怖小说,有时还看到晚上12点多,她多次教育孩子那样的书籍现在不适合他看,可孩子就是不听,还说那样的书在班上很流行,大家每天都谈论那个话题,如果他不看就觉得“落伍”了。对于孩子的回答,丁女士感到很惊讶。丁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大量读课外书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以前,那时孩子每读过一本好书都会写读后感,还给父母讲书里的故事情节。可上了五年级后,孩子的读书内容变了,父母买回的一些文学名著、童话、科普类的书几乎都不爱读,好多书买回来一两年都不见孩子翻一下,倒是诸如《亚森罗宾探案系列》、《卡波尔的传说》等充满悬疑、惊悚内容的书把他吸引住了,有时候孩子还模仿书里的恐怖动作来逗父母,看着真是让人揪心。

学生:负担太重,看课外书就为放松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希望在放假时可以抛开繁重的作业,抛开提高写作能力的作文书,抛开围绕考试内容的辅导教材,抛开练琴用的乐谱……自由徜徉在书的海洋中。记者在兴庆区三小随机采访了几个学生和正在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一位家长说:“虽然家里放着很多课外书,但是好多都是买来之后从来没有看过。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比较多,晚上光做作业的时间就要2个多小时,空闲时间还要看看电视上上网,根本没有时间来看课外书。”

今年上四年级的李毅告诉记者,他很喜欢看课外书,但是父母总说要好好学习,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能上重点高中,也才能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份好工作,所以父母带他去书店买的一般都是教学辅导书。六年级的张远告诉记者,平时好不容易盼到周末了,妈妈又给他报了英语班、奥数班还有美术培训班,忙得要死,课外书就想看点轻松的。

宁夏大学教育心理学教师朱虹认为,孩子每天沉浸在题海中,难免会对现有的课本知识有腻烦情绪,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的好奇心会越来越强,他们需要获取一些“带刺激性的、有动感的、充满想象”的内容来缓解学习压力,好多家长都疏忽了这一点。

书商:讲大道理的书,大人看着都烦

一些家长反映,外国的童话书包装精美,内容引人入胜,孩子爱不释手,但国内有些少儿读物写得比较粗糙,内容大多缺乏新意,许多改编的古典名著甚至将原著事实歪曲,有的文字晦涩,有的书出版了多个版本,但只是把书皮和插图换一下,甚至有的故事将“老虎”换成“狮子”,就变成一个新故事,这些都给儿童阅读带来了消极的一面。银川商都一个书商说,很多少儿图书灌输一些深奥的大道理,大人看着都烦,更别说孩子了,可大人偏偏喜欢给孩子买这样的书。这位书商告诉记者,日常销售量最大的还是那些有关各类考试的书籍,悬疑、惊悚类的儿童图书是因为有市场需求才进货,“在讲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也要兼顾经济效益”。

家长如何为孩子选一本好书

兴庆区海宝逸夫小学的周校长认为,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如何为孩子选一本好书?周校长说:“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的标准。孩子们的兴趣是多样化的,读的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会有很多孩子们欲知而未知的东西。为此,正确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就应该朝着兴趣、健康、活泼、有益的原则进行,让孩子的阅读之路广一些。要能让孩子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孩子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和家长口干舌燥的说教。”

2.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篇二

解放头脑使孩子思考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他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我们知道孩子们的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 教师要为孩子创建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在指导孩子活动时, 老师只需要抛出问题, 然后提供各种材料给孩子们操作, 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使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在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吹泡泡”过程中, 老师提出问题:哪些工具可用来吹泡泡?用方形、棱形、星星形等不规则形状的材料吹泡泡, 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测着, 老师没给答案, 只是提供各种材料让孩子们操作。通过尝试与探索, 孩子们知道原来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 他们还发现了多种吹泡泡的方法、调制吹泡泡的液体、使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的秘诀, 孩子们探索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印象更深刻。

解放双手使孩子有力量

陶行知先生说:“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 他主张放手让幼儿去“做”去“想”, “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 “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经验。

教师在教学与游戏活动中, 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手脑并用, 这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抓住陶老先生这一“做”一“想”的原则。例如, 秋天组织孩子采集不同的树叶, 在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树叶后, 与他们一同查找资料, 对树叶的名称、叶脉、颜色等做记录并制作成精美的树叶标本与大家分享, 使同伴们了解到更多的树叶知识。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乐趣多多, 收获多多。

解放眼睛使孩子会发现

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 是聪明大脑的“眼睛”, 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 让孩子会看、会观察, 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我们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与环境积极互动。经常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和探索, 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认识多种事物, 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小草长出的新芽”、“小蚂蚁的窝”、“鸽子妈妈与小宝宝”……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很浓, 纷纷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呼雀跃, 他们看不够、问不停, 这种学习效果是室内活动达不到的。在孩子们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 不仅知道了有关植物生长、动物生活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及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

解放嘴巴使孩子自由发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

教师要解放孩子的嘴巴,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让孩子放开说, 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在科学探索活动“认识光和影子”中, 教师带领幼儿寻找能发光的东西, 了解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光亮, 探索光的传播, 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师生一起玩“踩影子”、“皮影戏”的游戏。在活动中, 教师做小实验让孩子发现问题, 太阳光为什么能折射到墙上?镜子为什么能聚光?孩子们一经激发就会很惊奇, 叽叽喳喳问个不停。教师应在其中分享幼儿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在倾听中了解幼儿实验的所思所想, 在鼓励中营造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追问中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动力, 在“意犹未尽”中构想下次实验与探索的计划。

解放空间使孩子回归自然

陶行知先生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飞翔, 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使孩子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它包罗万象, 奥秘无穷。教师应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而扩大眼界, 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秋天到田地里, 孩子们的兴奋与喜悦无以言表, 他们用工具挖、小手抓, 个个大丰收。看到许许多多的植物都结出了种子, 回到幼儿园后, “种子的秘密”一课就应运而生了。首先在哪能寻找到种子, 孩子们纷纷想办法, 有的在幼儿园草地上、花园里找;有的和爸爸妈妈在超市里找到了豆子、花生的种子;最有趣的是, 小朋友把吃过的葡萄、苹果、梨等水果里面的种子带来, 这是多好的种子呀!收集来的种子, 怎么处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大班教师“要引导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有初步的概括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 孩子们将种子按大小、颜色、生长环境等分类, 大家还在旁边用图画、老师用文字辅助做了介绍。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创造力得以展示。

解放时间发挥孩子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 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 养成了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 即有时间, 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我们的课很多都是随机的, 孩子们在饭后漱口和擦嘴巴时, 偶尔发现手绢不会湿, 就产生了我们的“不会湿的手绢”的探索课。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起来, 虽然午睡时间稍稍推迟, 但有什么关系呢?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件小事可能产生一个伟大的发明, 一节课可能点燃一个未来发明家的梦想。

在“会跑的小鸡”的游戏中, 让幼儿用回形针和磁铁在纸板上玩游戏, 孩子们边操作边讲自编的故事, 兴致很高。活动结束时间已经到了, 可孩子们的科学探索还在继续, 我们没有打扰孩子, 让他们尽情地“玩”, 在“玩”中培养和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对今天的幼儿教育有着启示、指导作用。我们应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思想, 给幼儿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他们大胆地观察、尽可能地去想象、自由自主地去探索去创造。

3.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篇三

孙红雷的新婚娇妻王骏迪出生于丹东,爽朗的东北女孩,自小学习音乐艺术,14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17岁高中毕业后赴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声乐专业,在读期间多次跳级,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声乐硕士学位,一路走来,这个东北女孩把自己打造得又知性又优雅,也正因为这样,从她走进孙红雷视线那刻起,两人之间的相互欣赏就开始了。

王骏迪属于大大咧咧的女生,80后,加上国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让她对国内的一些情况并不太了解,所以当两人在朋友聚会上相识时,孙红雷对这个身材高挑的女生产生了兴趣,而她却直言,并不认识你。作为一个国内知名演员,众多女粉心中的偶像男神,孙红雷有那么一点点不相信,再次问对方是不是真的不认识?回答还是一样的,王骏迪甚至还带着一丝丝骄傲,这让孙红雷觉得对方是在逗他玩,还不死心地要送对方回家。路上,两人有了第一次交流,王骏迪身上流露出来的知性和大气让孙红雷很是心动,他主动留下电话,告诉对方,以后有事找他,只要在北京,用车找他。仗义的做法让王骏迪对这个老乡充满了好奇,不久之后,借着回京和用车的理由,两人又见面了,再见面,彼此都卸下了防备。

和一个当红明星恋爱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骏迪就遇上了这样的麻烦,不管是外出吃饭还是出游,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记者,尽管孙红雷都会提前做好预防,但防不胜防,两人约会的照片还是被曝光,这一切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的王骏迪所不能接受的,为此她跟孙红雷也争执过,认为再待在北京,再有这些小报记者跟着,他们的爱情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孙红雷觉得对方不够理解自己,尽管嘴上没说,但心里也开始重新衡量这份感情。

也许是感觉到了孙红雷的冷落,王骏迪深思过后,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自由,是需要品质和享受的,所以她主动切断跟孙红雷的联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歌剧院的繁重训练中,她渐渐地忘了还有这么一段没来得及走向成熟的感情,也期待着工作能让自己更加出色。

这头的孙红雷倒是坐不住了。或许是习惯了被人宠被人欢呼的影星生活,被一个女人主动放弃并冷落,这让他觉得这个女人不一般,也更加让他觉得有兴趣去追求。或许是犯了天下所有男人都会犯的思想之罪,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他决定认真考虑这段感情,好好地跟王骏迪开始这场恋爱。孙红雷特意去找了对方,坦诚这些天来对爱情以及人生的思索,当然还有对王骏迪的想念。他的做法不是不打动王骏迪,只是想到跟这个男人在一起之后就要面对那么多的纷扰,她还是有点小后怕。

为了打消女友的顾虑,孙红雷重金买豪宅,大装之后,邀请女友前去参观,当王骏迪流露出喜欢的表情时,他适时将钥匙递了过去,告诉她,这以后就是你的城堡,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打扰。这样的桥段在过去的影视剧里经常被用到,女主角通常会感激涕零,生活中也百试不爽,看到孙红雷如此用心,王骏迪当场就感动了,答应了,然而,让她想不到的是,搬进新家也并不意味着两人从此之后可以天天相对,对于一个演员来说,经常不着家才是家常便饭,对于她来说,这点也是需要适应的。

好在,孙红雷是个细心的男人,怕女友寂寞,每次外出拍片时,都会买一大堆碟片放在家里,让女友一个人看,不至于太无聊,他还会准备很多吃的,因为女友为了保持身材总是不好好吃饭……这一点一滴的关怀深深打动了王骏迪的心,虽然这个男人不能常常在身边但是他的爱在,关怀在,心也在,比起那些长相厮守却同床异梦的情侣来说,还有什么让她不能满足的呢?这时候的她,已经在心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男人。当然,也有朋友劝过王骏迪,娱乐圈有点乱,有贵圈的男朋友,是不是应该小心点?每个女人都有一个专一爱情梦,王骏迪也不例外,但是多年游学经历让自己明白,女人的自立相比男人的忠诚更可靠,因为男人是看不住的。

当然,她也没有失望。孙红雷是出了名的娱乐圈好男人,少绯闻,重义气,粉丝们都叫他好好男人,其人品可见一斑,这样的一个男人,王骏迪认为相信他是对的。有了女友支持的孙红雷拍戏和生活都更加出彩,两人在支持和理解中,爱情也渐渐走向成熟,拜见了两家老人之后,催婚一刻也未停止,两人也认为到了该考虑婚姻的时候了,偏偏在这时,出了“姚晨风波”。

2014年9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姚晨出轨门事件让孙红雷备受困扰,有人点名说他跟女主角发生过出轨事件,而此时,孙红雷和王骏迪的婚期就定在10月,可谓千钧一发,对此,看惯娱乐圈纷争的王骏迪默默地支持男友,她認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她相信他,正如同在纷杂的社会中他愿意给她一个安全的城堡一样。有了爱人的信任,贵比千金。孙红雷感动之余,决定好好爱这个女人,跟这个女人生个孩子,然后好好继续他们一辈子的幸福。

对于结婚的理由,孙红雷的理由是“想生个孩子了”,而在这之前,他为心爱的女人准备了一场盛大的法国婚礼,一段婚姻的美好开始,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好男人就是有责任心的男人,有责任心的男人在考虑孩子之前,必须先给心爱的女人一个婚姻,这是责任,也是一辈子的承诺。

4.家长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篇四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案例: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5.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篇五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父母对孩子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

简单来说,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教养;具体地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在生活中不让别人为难,并对别人对你的付出表示自己的感谢,是真正的教养。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宝,能够不给他人添麻烦,但是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非常爱玩的、爱自由的,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会给别人添麻烦。那么家长要如何教育孩子不给他人添麻烦呢?一定要知道下面这五点!

〖教会孩子懂规矩〗

我们都知道,国家有法律,家有家规,在教育孩子的方面自然也有规则,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这一点。

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有自由,爱玩耍的天性,所以常常他们的一些行为动作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长此以往的话,家长如果没有教育好的话,孩子就会认为这样是正常的。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从小给孩子树立一种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按着这些规矩来做事,如果孩子在这其中,犯了错误的时候,就要让孩子接受一定的惩罚,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懂得规矩。

〖适当惩罚孩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管是大人、老人还是孩子,都是会犯错误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要清楚一点。

现如今,很多的父母都是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的,无论孩子要什么,父母都会答应他们。在家里他们是小皇帝,是小公主,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也舍不得教训孩子,总是一笑而过。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我们要知道,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就导致孩子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必须要迁就自己的,所以他们习惯与麻烦别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惩罚孩子,让孩子懂得在生活中,一些规则是不能够用来打破的。

〖教会孩子懂礼貌〗

一个有礼貌的人,在生活中,肯定是很多人都喜欢与之相处的,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见什么人,礼貌是他们的标准。

我们要知道,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当他们犯错误,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时候,他们不会给别人道歉,而是觉得这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们习惯了自己的父母是这样对待他们的。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懂礼貌,当孩子给别人添加了麻烦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教育孩子,让孩子当着他们的面道歉,当孩子道歉完的时候,父母也一定要做好开导孩子的准备。

〖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是父母手中的宝贝,现如今的很多小孩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都是非常宠爱他们的,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孩子做,父母总是会帮他们做。

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中要的,父母要让孩子有这样的一个意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动手做,不要让别人代劳。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一定要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他们能做的事情,你可以指导,但不可以全部代劳孩子,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

〖家长要以身作则〗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会模范父母的行为,他们也会跟着做。

所以家长要想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给他人添加麻烦,首先自己在生活中也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虽然你会觉得都是亲人,说什么麻烦呢?无所所谓,但是孩子是会看在眼中的,学在心里的。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爷爷奶奶在家里的时候,你们工作刚刚回来了,你们的老父亲老母亲主动帮你把脱下的大衣挂好,其实这时候你们就不要当做是理所当然,你们应该要把自己脱下的大衣自己挂好。孩子这样看着,也会有样学样的。

结束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知道,教育孩子懂得“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道德修养,更是一种生活能力,让孩子成小走向成功不不可少的教养。

6.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篇六

周爱民

读罢前面几位家长的心得,感受颇深,孩子长大了,青春期的脚步一天天临近,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问题也一天天多了起来,第一次面临升学,成绩如何?考哪所学校是老师关心的问题、家长揪心的难题、也是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压力悄然而至,该拿什么样的尺度衡量孩子?该怎样规划孩子的人生?自打孩子上小学,作为家长的我就在不断思考这样的问题,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答案在不断地变换着,可是近两年,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考上某某中学、某某大学也不是孩子成材的唯一出路。

低年级的时候,我被孩子的成绩搞的紧张兮兮,有时也为此伤心、流泪,幸好郑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指导,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郑老师说过的话,大意是:这么小的孩子,能看出什么呀?未来的变数很大,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就是这一席话一直鼓舞着我和孩子,让我一边耐心地培养孩子的习惯,一边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承认孩子是有差异的,标准不能太高,心也不能太急,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心态好了,反而能看到孩子的很多优点。每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都不忘大大表扬她一翻,并及时分析进步的原因,巩固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不忘在试卷上写下感谢老师的鼓励及严格要求的话,每当孩子遇到挫折,比如哪次没考好,或和同学闹矛盾,我就赶紧先安慰她,然后再帮她出注意、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慢慢地,孩子变得自信了,自觉性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了,作业得优的次数多了,得良的次数少了,本学期初,有一次她作业得了个良,自己就说:“我没有认真写,老师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跟她开玩笑说:“是老师拿着小钟在你耳朵边上敲了一下吗?”她会意地推我一下,我俩都乐了。

有的时候,她嚷嚷作业多,因为怕写不完而气急败坏,我就教她分段完成,晚上先写一部分,实在困了、累了,就先睡觉,留一部分第二天早点起床再写,还可以把需要背诵的内容留在上学路上完成,有了具体的方法,她就更有信心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了。不过有时我也仅仅是从心理上对她援助一把,有一次她实在觉得作业多,我说:“我用左手帮你写吧”,并趁她不注意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了几行,等她发现了,说“不象!不象!”最后又把我写得全部擦掉了,自己又接着写,可是她虽然费了事儿,心情却好了起来,所以后来我觉得她其实就是一个心理问题。又一次,她说作业太多,不想写,我说:“作业多,你就别太认真,瞎写上得了”,她说:“那可不行,我要是出错太多,要挨批,中午还得改错,不能出去玩,我还是好好写吧。”听完这话,我一边觉得安慰,知道她其实知道该怎么做,只不过是抱怨几句。一边从心底感谢老师,五年来,郑老师、杨老师从不迁就孩子,有错必改,一天又一天地纠错,不仅让孩子有了良好的习惯,而且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同行,我真能体会老师这琐碎中的辛苦,这平凡中的伟大。

现在,因为工作忙,我每天基本上都不主动关心她的作业,除非需要家长帮助听写呀,朗读签字呀什么的,有时,她完成作业后,我问:“怎么还不睡觉呀?”她说:“我在做自己的事呢”我就走过去看看,她有时在看课外书,有时做手工,有一次在自己写一篇很长的文章,还说:“不许看,我只能让你看题目”题目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我看到题目也放心了。前些日子,她一写完作业,就用木板做一个小房子,又是涂又是画的,说是要参赛,有一天,她不小心把小房子掉在地上摔裂了,很着急,又买了502胶水使劲粘,我就帮她按了半天才算粘上,还找了个鞋盒的盖子做院子,又用彩纸剪好篱芭粘上,我不同意她把院子和篱笆粘好带到学校,因为这样体积太大了,她每天自己做公交车上学,中间还要倒车,我担心她要么把作品挤坏,要么为了保护作品,再把自己摔着。所以就让她把院子、篱芭都拆了,用袋子装到学校再组装,可她怕袋子把作品压坏,非要组装好,用手托着到学校去,就是不听我的忠告,无奈,我只好随她。心想:路上,你再慢慢吃苦头儿去吧。没想到,第二天,她为了把作品安全运到学校,五点半就起床了,六点外面一片漆黑,就自己走出了家门------晚上回家,我第一件事就问她:“房子挤坏了吧?”没想到她说:“我走得早,一路都有座,一点儿没坏”。我也暗想:看来只要有兴趣,她就不怕吃苦受累,也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事我们大人也不必管太多,应该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自己规划,也许这才是幸福的人生。

7.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启发,自信心,教学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技术成为中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每个做家长的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为他们创造一些必要的学习条件, 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描绘自己的人生画卷, 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会发展得更好。

一、耐心启发, 不因成绩论智商

一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 但品质是好的, 只是因为学习没有信心, 起初我让他们认真听讲, 学习Word、Excel等办公软件, 他们没有兴趣, 而全班的同学也是一样, 可是一次我和几名同学谈话, 了解到他们爱好硬件的知识, 于是我就从这里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进行简单的联机过程的训练, 经历了几节课的训练, 他们的兴趣提高了, 也愿意学习了, 就这样他们逐渐地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热情。教育的含义必须超越传统的界定, 在时间和空间以及活动的方式上, 教育的概念应该拓展。任何教育, 不论是活动、观念, 还是采取的任何措施, 只有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它们才是有效的, 为使学生能“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关怀, 走进他们, 成为他们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 给他们的一生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学习和操作计算机之前, 必须先破除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阻力———神秘感。经调查, 我们发现在乡镇中学有90%以上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虽有好奇心却缺少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要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学生只要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对此, 我们做了一次试验:把新初一年级2个班分成两组, 一组在没有了解计算机任何内容的情况下, 直接让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 虽然上课时教师在让学生操作前作了详细的讲解, 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很少有同学能完成操作任务, 有的学生甚至缩手缩脚, 什么都不敢操作, 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不能实现;另一组在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之前, 我们先用一节到二节课的时间, 给学生简要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作用以及计算机的各构成部件和它们的作用, 之后再上机操作时, 学生的心里有了底, 操作表现积极, 敢于动手实践, 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完成操作任务, 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完成。其次, 要让学生成功完成三个到四个操作任务, 给学生一个能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 增强他们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这些操作任务简单且容易上手, 比如改变桌面背景和设置屏幕保护程序, 这些操作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 或者看到屏幕保护程序那形象、直观、和谐的声音与图像融洽的画面时,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也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的信心, 也就有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

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 还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 坚持“以用为主, 培养能力”的原则, 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8.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篇八

北京有位青年李兵已经考上了大学,却在一天之内将身为教授的父母残忍地杀死了,并将尸体切掉头颅装箱后扔到大街上。凶手李兵从小非常听父母的话,从没和谁红过脸、吵过架,给人留下文质彬彬的好印象。李兵生活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他本人也以高分被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数月后即可赴美留学,可他为何杀害自己的父母呢?他在回答检察官的审问时这样回答:“谁了解我的心理上的痛苦?谁又知道我生活在怎样一个压抑专制的家庭环境中呢?”他在杀死父亲之前,父亲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可以对爸爸讲嘛,何必走此下策!”而当李兵用皮带结成一个环套住母亲的脖子时,母亲用少有的平静口吻对儿子说:“你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完全可以向我提呀!”儿子却回答:“晚了,妈妈,你们要早这样和我谈话,听我的意见,我也不会走这一步。”李兵的父母都死到临头呢,还在问儿子需要什么,他们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儿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东西——平等、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只是他的监护人。他们必须像谨慎地承担某种职责的人一样地保护儿童,并深切地关心他。为了他们的崇高使命,儿童的父母应该净化自然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他们应该努力去理解,爱是未被自私或懒散所污染的深沉情感的有意识的表达。”然而,李兵在父母控制的世界中却毫无自己的位置,他们对儿子的爱是被扭曲的。李兵说:“我看父母每天工作很辛苦,年纪也大了,希望他们多睡会儿觉,就在清晨刷牙洗脸的过程中,把牛奶煮好了,把早点热好了。可是妈妈却每每不高兴地说:‘早饭不用你管,有那时间多看看外文比什么都重要。’”“我喜欢打网球,可是我那只网球拍子却只用过两次,还是新的。”“下午,我看书累了,打开收音机,随着录音唱了一首歌,可是,没一会儿,妈妈就过来了,说:‘该看书了,唱歌唱不出洋博士’。”“有时,我正专心致志地看书,听到一阵鬼鬼祟祟的脚步声,接着一只手从我的背后突然伸过来,翻开我正在看的书,看看下面是否藏着课外书。当我因受侮辱而愤怒时,妈妈的背影却消失在门口……”

在看了李兵的叙述后,我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气,我们身边有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呀!难怪检察官感慨万分地说:“我们常常把虐待狭义理解为皮肉之苦,实际上,精神的压抑摧残同样属于虐待,而且较之皮肉之苦要残忍得多。”

今天的儿童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需要精神上的独立和生长。精神上的专制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人格上的巨大缺陷,而这几乎是孩子们未来命运的真正隐患。在我曾经执教的班级有个非常淘气的小男生黄某,他常常用自己的拳头来解决和同伴间的矛盾,多次教育仍不见成效,他依旧常常对同学动武。老师的苦口婆心为何起不了作用呢?在家访时,我无意中提到了这件事,他的父亲立马冲上前,几个拳头就落在了儿子身上。这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成人用他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了人的举止行为。儿童是通过模仿他所接触的成人而开始他自己的生活的。成人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儿童,以致几乎可使他着迷入神。儿童对成人是那么的敏感,以致成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支配着儿童的生活和行为。”这个谜团一下解开了,我生气地制止了他父亲的粗暴行为,严厉地告诉他:“你儿子的‘病因’在你身上,你棍棒教育就是你儿子爱打人的‘榜样’。”他惭愧地向我道了歉,并保证多与孩子沟通,不再对儿子拳打脚踢。黄某眼角的泪还没擦干,便扑到我的身上,抽泣地说:“陈老师,谢谢你!我也一定不欺负同学了。”我边擦去他眼角的泪,边与他拉了勾。如今,这个孩子也已成了一位音乐教师,是个深受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来看望我时,他还常常提到那次的家访,他说:“如果没有那次的谈话,也许我会一直生活在父亲的棍棒底下,也许我就永远是个不受老师、同学喜欢的坏孩子,我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长。”是呀,那是我从教生涯中,无数次家访中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回,如果没有对他父亲精神及肉体上专制的严厉制止,那孩子的今天会是怎样的呢?我不敢想像。

“在儿童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童年的秘密》)作为师长、父母,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保卫儿童,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于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生长。

9.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九

看到有些书评中对小巫的攻击,我第一个感觉是写这些书评的人本人并不是妈妈。请看看他们的抨击理由:

1、谬论一:我们只读一些《育儿百科》、《蒙台梭利》之类的经典书籍,没必要看小巫的书。

本文作者观点:这是多么狭隘的观点呀,《育儿百科》强调的是保育,《蒙台棱利》是幼教经典,这跟小巫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写自己的心得并不冲突呀!

2、谬论二:开档裤的原因是中国的国情,经济条件所限。

本文作者观点:小巫在当书中对开档裤定义得已经很清楚了,开档裤的定义是指把屁股露在外面,包上尿布就不算穿开档裤了,不一定非要穿上纸尿裤。

3、谬论三:这本书一半讲喂奶,一半讲保姆,不值一看。

本文作者观点:我不明白的是,在孩子二岁以前,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为重要的!

其实就是我本人,读到小巫的有些片断,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小巫所提到的育儿理念,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这些理念,也并非出于她的原创(很多理念都是源自著名的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践行与分享,让我们能对这些理念有更深的理解。

给孩子自由,其实是我读的小巫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书是在极期偶然的情况下读到的《让孩子作主》。那时候大约是夏天,孩子刚刚三个月左右,由于我一直坚持给孩子穿纸尿裤,遭到了周围不少好心人的劝解和嘲笑。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位妈妈的确是出于好心(这位妈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关切的对我说:“别给他穿纸尿裤了,男孩穿纸尿裤可能会影响他的生育!”还有一位则是平常我们交好的阿姨,是以嘲笑的口吻说的:“快别给你宝宝穿棉裤了!”当时我们有大约六个妈妈经常在一起,每次当他们给小孩尿花花时,我都有小巫说的那种感觉: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读到小巫的书,看到她的勇气,看到她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当时那种感觉真的如雪中送炭呀!

在小巫第一本书的激励下,我坚持母乳儿子到二岁左右。关于母乳对母亲及孩子的价值,小巫已经写了很多,我自己也从我本人的角度写了几篇小文,这里不再详述了。我把母乳的好处也分享给我的多名朋友及同事,他们也受益匪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过母乳的小孩免疫力一般都比较强,安全感也更好。

在本书中,我又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小巫在书中提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对的,但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者没有小巫的勇气,或者没有小巫的智慧。问题不在小巫,而在于我们自身。

至于有些人认为小巫有炫耀的感觉,我倒认为是另外一种误会,因为,所以当妈妈的人,无不认为自己的宝宝是完美的,至少我也是这样的。

10.请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十

听了孩子们的道白,我心中顿觉惭愧。是啊,孩子们天真浪漫,爱说好动,我们怎能为保持“安静”而让他们变成暮气沉沉的“小老人”呢?这是多么可怕地“泯灭童心”呀!从此以后,我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课堂上引导他们大胆说活、自由交谈,充满欢声笑语;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我就充当孩子的“大朋友”,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与他们亲切交谈,孩子们也因此对我更亲近,更喜欢了。

心理学表明:虽然因而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有发展,但两者并不均衡。幼儿容易兴奋,不易约束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理解和宽容,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并且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为了强调良好的教育活动秩序,或许也是为了自己“省心”,有些老师不让孩子随便说话,走下座位交流意见,岂不知这样做无形中便会剥夺孩子创新和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听某位老师上美术课,教学内容是意愿画,有一位叫赵利群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什么物体会动”如何如何,她边画边说:“汽车会动,一加油门‘呜’就跑了。”可才说了两句,碰上老师强调纪律的“不准说话,快画画!”赵利群很快就不说了,可她想象的翅膀被夭折了,结果只画了一幅很平常的画。

11.给孩子自由飞翔的翅膀,随时起飞 篇十一

孩子自由飞翔独立思考孩子是父母心里永远的牵挂,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父母,当孩子背起行囊离开我们的那一刻,你准备好了吗?你会拍拍孩子的行囊潇洒的說“孩子出发吧!”不用再交代任何的话语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成功了。但是很多的父母则是孩子要出发了,心里满满的放不下,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孩子不能处理好和朋友的关系,担心孩子在外不能照顾好自己,担心担心还是担心……怎样才能叫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自由去飞呢?

一、尝尝自己劳动成果被别人破坏的滋味

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选好了积木在各自玩着,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总是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到桌子下面,伸出手拿别人的积木,再不就是把别人搭建的积木弄乱,我说过好多次了不管用,这次我决定改变方法,我悄悄地告诉他周围的小朋友,小长秀再抢别人的积木就帮我把他的积木收起来,他又开始搞破坏了,我给他周围的小朋友使了个眼色,小朋友快速地把他搭建的积木拆开放进收纳盒里,他回来会看到积木没有了,跑着到我这儿来告状:“老师,他们把我的积木给拆了!”“是哪个捣蛋的家伙拆的啊,那怎么办啊?再重新搭吧!”“可是那是我搭了很久才弄好的啊,坏蛋!”说着就哭了起来。“怎么了?是不是心里很难受?那你有没有给别人捣过乱?你给别人捣乱,把别人的积木弄乱的时候,小朋友的心里也很难受啊!”他不停地点着头,“哼,都给我弄坏了,我还要重新摆。”“是啊,这个小朋友做得不对,那你说你把别人搭好的积木弄坏做得对么?”“做得不对,我以后不弄坏别人的了,老师!”“我就知道陈长秀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来老师和你一起把刚才的积木搭好!”我拉着他的手来到他的桌子前和他一起搭起了积木。经过这次之后,他好了很多,有时会不由自主的跑到别人跟前想搞破坏,我用暗示的眼神看看他,他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不给人家弄坏,我看看他怎么撘的!”我点点头,对他竖起大拇指。他笑着跑回自己的位置。

二、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学会选择,学会玩

俗话说,会玩的孩子不用愁,会玩的孩子聪明。活动时,我通常不会指派孩子固定去玩什么,活动前给孩子一到三分钟时间,让孩子想想自己要选择什么玩具,这样做是让孩子有目的的选择,避免一窝蜂去选择同样的玩具,因为是自己选择的,玩的时间也会长久一些,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的能力。我会建议孩子们一种玩具玩出很多新花样,比如积木是搭建的,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排序,来组成图案;呼啦圈不仅可以放在腰上转,还可以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转,还可以在地上滚动,玩飞去来,还可以几个小朋友玩抛接,也可以放在地上玩跳圈。甚至每周有一天就给孩子发5片积木,鼓励孩子们想办法怎么玩的有趣,开始时孩子会抱怨,“这么少怎么玩啊?没意思!”慢慢的他们学会了合作,几个小朋友在积木少的时候在一起玩搭高高,玩排列,还有的甚至把某个积木当成某样东西。比如,几个孩子用积木玩过家家,开始我真佩服孩子们的“匪夷所思”,把圆扁的积木当成碗、盘子,把方的积木当成当成桌子、凳子、电磁炉,玩的不亦乐乎,孩子们在我的“逼迫”下玩出了新花样,我很开心,不停地夸赞他们真有办法,他们也很有成就感,向我介绍他们的新玩法。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游戏中如果有孩子向我求救,我也不会直接帮着他去解决,而是引导他怎么去解决。在玩中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自主选择,学会了分工合作,具备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给孩子有独立的见解,学会思考

阅读课、故事课我通常都不会先给孩子讲,我会安排他们自己先看,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周围的朋友听,或者讲给我听,我会穿梭孩子中间当个“看客”。

有时也会驻足听他们讲给我听,我的讲述通常是在孩子们讲述的基础上稍稍加工,最后书本上的故事是让孩子来欣赏的,这种方式很好的锻炼了孩子的思维习惯,独立思考,组织语言,而不是被动接受,欣赏部分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拔高。

提问时为防止孩子人云亦云,答案重复别人的,养成不思考懒惰的思维习惯,我要求孩子自己要想出一种答案,在心里先说一遍给自己听,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回答自己的想法,孩子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总结的习惯,成为有独特见解的独立儿童。

四、教给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孩子出现状况时,我不会立刻出现,而是远远地观察。户外活动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状况,比如,昨天户外活动小耀琪不知怎么把小睿凝弄哭了,小耀琪紧张地看着我,我装着没看见,她一边给小瑞凝擦着眼泪,一边躬下身子看着她的脸安慰她,期间有孩子来告状,说小耀琪把小瑞凝打哭了,我说老师知道了,我去看看,答应着孩子,我稍微挪动了下脚步,走到离他们比较近的地方,听着小耀琪还再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把你碰疼了,我给你揉揉好不好,我明天给你带巧克力吃!”看来真是碰疼了,小耀琪安慰了好一会,小瑞凝才不哭,两个人手拉手去玩了,我大声地对全体小朋友说“小朋友玩的时候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别人,不要受伤!”孩子们大声答应着“知道了!”这样的事情是经常的,只要不出现“险情”,我一般会“抽手旁观”,任由孩子自己去处理。

五、教给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起飞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样引导他。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孩子摔倒了,父母教孩子打地板;把饭碗打翻,妈妈抱怨爸爸没放好。不要说孩子还小,不要说他大了就知道了,这都是大人用来原谅自己的借口,孩子错了就要学会承担。错了家长通常批评孩子,但孩子有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哭、撒泼,在孩子的武器攻击下很多家长选择“缴械投降”,让孩子“变本加厉”,武器更加坚强,养成了独生子女自私、任性、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相信哪个家长也不愿如此,只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孩子哭家长心疼,岂不知这样的爱就是慢慢毁掉孩子的毒药,这杯毒药是家长亲自为孩子“精心调制”,还美其名曰疼爱孩子。无数失败的教育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12.家长给孩子的评语 篇十二

您好!

我们推选黄科馨同学为十佳美少年同学。

黄科馨同学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是全面发展的。在文化学习方面,黄科馨同学遵从老师的教诲,积极向上,不懂就问;在德育方面,黄科馨同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在家中,黄科馨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玩乐适度,能自理、自立(如自己洗澡,洗小衣物),热爱劳动,每天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擦桌子,并能每天坚持做)。放学后,他不仅能认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他还逐步懂得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这样就使自己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使业余时间变得丰富多彩,如保持了好的阅读习惯,为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修养,他自觉阅读了十几本儿童名著,并有所感悟。在周末,他还参加了播音主持课程、坚持学习绘画。他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

在外,黄科馨同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礼貌待人,一直深得邻居、伙伴和亲戚的好评。恳请老师们日后多多指导和帮助,不胜感激!

13.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篇十三

没有规则和界限,更缺乏空间。心理学家曾说:父母对孩子的适当的恨,实际上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距离,让彼此不仅有共同的空间,还有各自的空间。

记住哦,让孩子进门之前先敲门,告诉他那些抽屉你不能随便查看,以及假装不去看他的日记本,这些都是适当的空间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来构建的。

在共同的空间里,规则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规则内,就是自由。也是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在家庭的规则里,是双方的博弈而制定的。是一种互相商量。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商量的越具体越好。

同时,确定的规则,要言而守信。不能仅停留在说说的阶段。可以把规则文字化、图片化,让规则可视化,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秩序感。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双方协定的规则,可以鼓励他漫天要价,家长就地还钱。最后拉锯达成一致。特别提醒,一致,并非强迫。而是博弈。

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讨价还价,坚持底线,同时适当灵活,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谈判中赢得某些权利。

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孩子的界限,也让孩子感受尊重,即家里的规则是共同商量的,并不是父母一手制定的。这也意味着,规则不仅要一起遵守。

以后,当孩子可能会突破规则时,家长就要守住约定的规则底线,并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

家长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仍然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表达尊重,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说:你想多玩一会儿游戏,但我们约定好了时间的。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没有从情感上拒绝,只是遵从规则意识,就不造成情感冲突。

四,教育的提醒

边界的建立,并非朝夕。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家长身上,看到父母是如何处理边界的问题。当这些被内化以后,这就是他的规则意识。也是您给他的最好的爱和自由。

最后提醒一下,横穿马路,加塞,走捷径,找关系,言而无信,贪便宜,说话不经过脑子,打架骂人,说脏话,处理问题情绪化,不讲道理,吃饭吧唧嘴,衣着邋遢不修饰,说话随意不礼貌,不尊重老人,说老师坏话,这些都是人生的负面清单。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过去以为,三岁以前不记事。现在还是记不了事。但是,三岁以前经历的事,都在人的经验里习得了。

吃饭穿衣喝水喊疼,这些都是非习得性经验。开心微笑害怕哭闹,这些都是习得性经验。习得以后,就是框架。

好的习得,就是好的框架,坏的习得,就是坏的框架。这也是门当户对和龙生龙凤生凤的由来。

不会教育不要紧。不学习教育就是失职。遗憾的是,这种失职无法补偿。

作者:敏大叔

14.“漏斗式教育”给孩子适度自由 篇十四

小龙是一个可爱、开朗、充满自信的孩子。他的父母非常民主,什么事情都让小龙自己决定,也随时参考小龙的意见,并以此为豪。比如,早餐时奶奶准备了饺子,而小龙不喜欢,奶奶就不强迫小龙吃,而是去厨房准备他喜欢吃的食物。父母也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愿意吃,就不要强迫他了。

分析

如今,像小龙的父母一样推崇“自由教育”的家长还不在少数。这是最近国内流行的一个比较让我担忧的现象。父母们把早期的快乐教育当成养育孩子的主旨,却忽略了管教。这样的孩子在6岁以前通常会过得很开心,但长大后进入处处充满规则的社会却很难适应。

采取“漏斗式教育”,逐渐学会放手

美国作家盖瑞·艾卓曾提出“漏斗式教育”理念,大意是:在早期给孩子很少的自由,因为那时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掌控那样的自由;随着责任感的增强,父母逐渐地放宽自由,直到他们成为青年以至成年人。

那么,应该如何给孩子适合其年龄的自由?能力因人而异,我们绝对不应该对孩子的技能、表现或能力进行限制,但品格培养必须有明确的原则。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可以逐渐减少规矩的限定,直至最终的放手。先紧再松的适应过程永远比先松再紧的适应过程更简单,也能令孩子们在长大融入社会后,收获真正的快乐。

制定适当的家庭规则

适当的家庭规则是必要的,相信父母制定的规则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伤害或控制他们。比如小龙的例子,如果他坚持不愿意吃饺子,父母就坚持不准备其它食物,你可以说:“今天的午餐是饺子,奶奶辛苦准备的,你应该把它吃完”。规则是之前定下的,要是小龙不把饺子吃完,就要等到下一餐才能吃到食物,这就是自食其果。当然,在事后父母可以与小龙讨论下一餐可以吃面条或者孩子喜欢的食物。

制定处罚的方式

处罚很可能是痛苦的,因为孩子会尝到破坏规矩的后果。但既然规矩和相应的结果早已明确说明,父母就应冷静而坚决地进行惩罚。

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社会孤立(坐在“孤立椅子”)、取消一些权利(游戏时间)等。父母可以做一个列表,由孩子自行选择。在惩罚的同时,父母也应要求孩子解释受罚的原因,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是否对破坏规矩而感到后悔。

不要因孩子哭了而妥协

一旦让孩子知道了家里的规则,就不应该有商量的余地。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舍不得孩子受罪,因为他的痛苦而否认了我们事先所定的规则,而这样会令孩子更加变本加厉地破坏规则、更加不服管教。

我们可以认同与同情孩子的情绪,拥抱他,甚至跟他一起伤心或流泪,但是绝对不能侵犯我们自己事先设立的规则,否则下次孩子一定会找机会试用各种方法钻漏洞、挑战权威或规则。

管教要以“爱”来收尾

管教永远是结束在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拥抱中,而不是伤害或羞耻的自责中。惩罚过后,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拥抱或亲吻,以表示关爱,帮助他们将我们无条件的爱、对他们的尊重与对他们的限制区分开来。孩子会因为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安慰而更加获得安全感。此外,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及今后的应对办法。

15.家长给孩子的道歉信 篇十五

现如今,我们不免要用到道歉信,道歉信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误会,增进友谊和信赖。相信写道歉信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长给孩子的道歉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长给孩子的道歉信1

亲爱的宝贝:

宝贝,对不起,今天妈妈对你发脾气了。

你已经很乖了,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洗刷,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书包,每天还主动练字,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第一次小学考试,你考了100分。这是值得庆祝的。

可是由于妈妈今天不开心,心情非常不好,又因为这几天,妈妈很累,爸爸出发不在家,妈妈又要做饭、洗碗,还要洗衣服,有点累,所以忍不住批评了你,大声的批评了你。

批评之后妈妈开始备课,让你自己去洗刷,你虽然有点害怕,还是8:15准时刷牙、洗脚,然后静悄悄的去睡觉了。

看到你这么乖,妈妈心里很难受,尤其是看到你悄悄睡觉得背影。妈妈觉得对不起你。宝贝,对不起!

今天,我不是一位好妈妈,在学校里为别人的女儿辅导功课,回家后却批评自己的女儿,我不是一位好妈妈。

孩子,对不起!今后我一定争取做一位好妈妈,每天都是好妈妈!

爱你的妈妈

家长给孩子的道歉信2

亲爱的儿子:

老爸向你道歉啊!!

老爸以前对你所谓的爱,有个误区,总是太自私,太功力了!忽视了你独自在异国他乡的孤单无助,忘记了你还是一个16岁多孩子,总是把你想像成无坚不摧的强人,按照某些顾问的心态,为了迎合申请美国大学的需要,把我的梦想强加给你,有目的地想要把你包装成,名校招生官喜欢的.孩子,忽视了结合你内在的阳光、快乐、孝顺、善良、好奇、爱动脑筋的优良本色,没有用心帮助你发掘、塑造优秀的自我,舍本求末了!

回想起来,你从出生起,就被亲人们呵护宠爱着,这么小的年龄,就漂洋过海,只身求学,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单说能战胜孤独就很不简单了!

所以,儿子你能健康、平安、快乐是我们的最大的幸福!你能战胜惰性,提高自控力,用一生的学习,去寻找到更优秀的自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和自豪!

优异的学术成绩,持久有成效的课余活动,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都是在向世人印证内在的你,是多么优秀,多么强大,才能取得的!这一切都不应该靠一时的包装来达到的!

有优秀强大的一面,还不够完美!你应该有少年的喜怒哀乐,应该有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美食的孤独,应该有遇到困难一时的沮丧无助,应该有受到委屈后的泪水,这一切老爸都经历过,如果你经历这些时,老爸不想错过,老爸想第一时间接到你的电话,等你倾诉!儿子,不要把这些藏在心底,这些本不该你一个人承受的!

此致

敬礼!

xx

20xx年x月x日

家长给孩子的道歉信3

女儿:

你期终考试结束了,回来告诉我你的考试成绩524分(文科),在全学校排第十二名,妈妈有点不相信,因为都高三了你还是那样吊儿郎当的,每天十点以前准时睡觉,回到家了也不着急的样子,很少学习,依然还是看电视、看小说、上网。

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用怀疑的口吻问了一句:这是真的吗?其实妈妈也是半开玩笑的。没想到性格大大咧咧的你生气了,饭没吃完就回自己的卧室了。昨天你还有点不感冒,妈妈给你拿过药去,你还是满脸的不高兴。女儿,妈妈知道,这次是我错了,妈妈和你说声对不起。

女儿,其实作为母亲,妈妈心里也有好多的愧疚。你小的时候,妈妈在单位,那时单位很忙,妈妈没能像别的妈妈那样,没照顾好你。记得那年冬天你才一周半,妈妈总是加班要上12小时,实在没办法带着你,只能奶奶把你带回了老家。

一个月后你回来了,那天妈妈上夜班,半夜回到家中,看到睡着了的你,那张小脸和那双小手都皴了。

可能是妈妈关门的声音大了点把你吵醒了吧。你揉着眼睛叫了声妈妈:妈妈我饿了。我从桌子上顺手给了你几块饼干,你狼吞虎咽的吃完了。妈妈看着你,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把你紧紧抱在怀里,妈妈哭了:妈妈觉得对不起你。照顾的你太少了啊!

女儿,我知道你有时候也会觉得妈妈不太在乎你,你上高一那年五一放假,你爸爸回老家看你奶奶去了,你由于要返校没回去。那天下午,突然接到你表哥的电话说你在学校和外面的人打架呢。

我正在超市,忙的走不开,只有告诉你表哥让他去学校看看。挣个下午妈妈心里很难受。妈妈的单位停产了,下岗的我不愿让你爸爸一个受累去养活一家三口,就进了超市做起了商业,那时的妈妈从来没有做过商业。

只能是从头开始,面对着陌生的行业,面对着陌生的人际关系,妈妈心理压力很大,妈妈还是个很要强的人,要做就做好。

所以那时的妈妈忽视了你的感受。那天从超市回到家里已经是十点多了,打开家门,你没在家,电视柜的门打开着(后来知道那是你找东西,出去忘了关门),妈妈着急给你打电话,你的电话却欠费停机了。

妈妈着急的到处打电话找人给你交话费,可是太晚了最终也没能给你交上话费。于是我就下楼去找你,可我没能找到你,只好在家等你,快十一点了你回来了,你一进家门我就嚷了你。

过后妈妈很后悔,妈妈不该对你发火。你的手机没有话费了妈妈都不知道,只顾着自己的生意了。女儿,妈妈也许欠你很多,照顾你的太少了。

由于身体的缘故,妈妈不得不停止自己的工作在家修养一段时间。这时你也在上高三了,妈妈知道你也很累,你也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可有时候妈妈看到你每天还是那样不在乎,太爱玩了。妈妈也会唠叨你几句。女儿,你十八岁了,已经是成年了。妈妈相信你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的。

女儿,妈妈是一个很开通的人,没有对你的成绩规定要达到多少。也不曾对你有过苛刻的要求。只要你努力了就好。妈妈也知道你是很有能力的,从上小学开始你就是班里的班长。

是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好班干部。今年你还获得了区里的优秀班干部。妈妈相信你!女儿,你现在是个优秀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妈妈希望你继续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

女儿: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也是相信你的!你能行!

此致

敬礼!

xx

20xx年x月x日

家长给孩子的道歉信4

小雨:

爸爸这次失信于你了,赶紧写信想请你原谅。

考试前,爸爸答应过你,如果你比上次有进步,假期就带你去大连极地海洋馆玩,这件事爸爸还记得。你考得不错,爸爸应该实现承诺,带你去玩,可现在还有几天就开学了,爸爸的承诺还没有兑现。昨天,你妈妈提醒了我。

想请你给爸爸一个解释的机会,这个暑假是爸爸单位最忙的时候,一直没好意思跟领导开口请假。昨天,你妈妈说,这些天你的情绪不太好,一问才知道是想着去大连玩的事。

爸爸知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看到爸爸忙,没嚷着一定要去。但爸爸听到这件事心里挺不好受的,我作为大人,失信于你这个孩子,平时还总要求你遵守诚信,这是不公平的。爸爸这次做了深刻的检讨,下次办不到的事,就不轻易开口承诺,承诺了就要克服困难尽力实现,也请你以后监督爸爸,好吗?

另外,这次没有实现的承诺,爸爸一定找机会补上。

此致

敬礼!

xx

16.《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十六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17.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篇十七

羽萱出生前,我想,要给她一个怎样的家呢?我和老公意见一致:给她一个充满爱、自由和信任的家。

孩子觉得家很温暖,是因为看到父母很相爱

父母是否恩爱直接会影响到孩子对家的感受,是冰冷还是温暖,是觉得安全还是总处在担惊受怕中。无论怎么爱孩子,我们始终会将对另一半的爱排在前面,这一点羽萱爸爸做得特别好,他每天回家第一个拥抱的一定是我,之后才是闺女,我对他亦是。我们享受三个人的温馨,也从不放弃两个人的甜蜜。

前一阵,我和羽萱爸爸聊起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快到了,羽萱听到后说,爸爸妈妈我要帮你们庆祝,晚上我去阿姨家,你们两个出去玩吧。我听到后很感动。羽萱一点都不黏人,我们有时会让她在朋友家过夜,她能和其他小伙伴玩得很开心,我们也能放松一下,两个人去逛街、看电影。对于我们的离开,她几乎没有反应,继续开心地玩。最初看到她的表现,我还有些失落,后来慢慢明白,也许是因为她心里有安全感,不会因为妈妈不在视线范围内就不安。这种安全感与父母的相爱不无关系。

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探索的家,保护她的好奇心

我和许多同龄人聊天时,发现很多人有着惊人相似的童年经历,他们对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有一个感受:家是一个处处是规矩,充满束缚的地方。我希望家对羽萱来说是一个自在、能放松的地方。

对于羽萱好奇的事,只要在我的视线内,是安全的,我都不会阻止她,会鼓励她尝试。家里该做的防护措施都做好,比如,在她会爬之后,桌角或任何一个小孩容易磕碰的角落,我们都会裹上海绵,然后让她肆意在家里爬来爬去。我不会因为孩子会摔跤,会弄脏衣服就限制她去接触很多东西,那会让她失去太多乐趣。

羽萱2岁多时,9月天,她要光脚在地上跑,我告诉她,现在天气有些凉,这样做对身体不好。她还是坚持,当天晚上她就拉肚子了。我并没有责怪她说:你看,我早告诉过你。她已经明白,地板凉,光脚在地上跑会感冒、拉肚子。不过,她也拥有了愉快的一天,女孩长大后,又能有多少次光脚在地上跑的快乐呢。

有一次,羽萱将水洒一地,我让她擦掉,她当作没听见继续玩。跑来跑去摔倒了,自己老老实实拿抹布将水渍擦去,并看看我,我知道她记住了,这样的事情再没有发生过。很多事情小孩子自己不去验证是不会相信的,当小孩子犯错时,如果只是对她说“早说不让你碰,偏要碰”的话,小孩可能真的不会再碰他感兴趣的事物了,对新鲜事物产生阴影。我们努力给羽萱创造一个可以探索的家,保护她的好奇心。

家不只是父母付出爱的场所,也要给孩子机会付出爱

时常听见有家长抱怨,自家的孩子太自我了,不太会关心人。有时可能要问问自己:究竟是孩子太自我,还是父母没有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有一个观念我和羽萱爸爸都很认同:要在家里让孩子感觉到信任和平等。我们三个人在这个家里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谁比谁更重要,谦让、爱护是互相的。

有一次我们去川菜馆吃饭,我特别想吃麻婆豆腐,羽萱则想吃蟹黄豆腐,但豆腐类的菜点两个又太多。我们想了大约一分钟,几乎同时说出:先点你想吃的吧。说完我们都笑了,两个人推来推去,羽萱坚持说:“还是不要,我更想让你吃到你喜欢的。”最后我拗不过她,到底还是点了麻婆豆腐,那应该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麻婆豆腐了。

每天早晚,我们三个人不管谁先刷牙,都会帮另外两个人挤好牙膏,接一杯温热的水,这完全是下意识的动作。有天晚上,老公要晚归,羽萱刷牙时帮我们挤好牙膏后才意识到爸爸还没有回来,因为她要先上床睡觉便跑过来叮嘱我:“妈妈,等爸爸回来后,你要帮他换热水,到时水都凉了,他的牙齿要不舒服了。”

上一篇: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下一篇:作文谢谢你爷爷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