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精选14篇)
1.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一
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2004年初,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目的是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节约资源终于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问题。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他明确指出,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本节课的选题是基于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大背景的考虑,本节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提纲、交流发言、展示成果、提出建议等系列活动,了解我国资源、能源浪费惊人,人们的节约意识淡薄,节约并没有形成社会风气,懂得树立节约意识、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理论依据: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是:指导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依据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是: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节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古老的资历名言,既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俭的美德,也是对国家兴亡、家业盛衰及个人成败原因的反思与总结。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提倡节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
这节课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提纲、交流发言、展示成果、提出建议等系列活动,了解我国资源、能源浪费惊人,人们的节约意识淡薄,节约并没有形成社会风气,懂得树立节约意识、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学生情况分析:作为现在的学生,生活在新时代,基本上都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而且在学生当中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让学生通过这次活动真正从生活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粮”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教学方式:实践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2)、教学手段:投影仪、幻灯片、录像资料、音像材料、课件、黑板等
(3)、技术准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技巧
三、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资源、能源浪费惊人,人们的节约意识淡薄,节约并没有形成社会风气,懂得树立节约意识、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能力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教学过程设计:
1、采用自我评价为主的方式:包括小组自评和个人自评,主要从个人参与情况、小组组织活动的过程、小组成员参与态度、成员之间合作的情况、小组在全班交流发言(展示)情况、取得的活动成果方面。
2、采用项目评价方式:学生活动的计划性、学生对搜集资料的筛选的合理性,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提交材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采用描述性语言评价方式:
小组活动情况评价表
2.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构建节约型社会,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 调整产业结构, 已成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节约型社会内容及意义。
1 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 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 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 (或用可再生资源) , 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 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 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 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 必须统筹兼顾, 不能片面理解。
2 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2.1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解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 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 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是日本的11.5倍, 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 是美国的4.3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造成这种局面,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技术、资金、管理等诸多因素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经有关部门预测, 将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 目前我国的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倘若整个社会都能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资源能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是可以逐渐缓解的。
2.2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行开源节流, 不失为一副“良药”。建设节约型社会, 即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流通领域的损失, 制定节约方面的法律等等。具体地说, 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提高采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要提高运输效率, 减少运输环节的损耗;要倡导节约型消费, 减少奢侈浪费, 例如商家减少商品包装, 节约包装材料;餐饮业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节约木材资源;要出台《商品包装法》、《工业用水标准》等法律,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工业用水的标准。
2.3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只有通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才能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因为节约型社会能从观念、法律、经济等方面入手, 取得实效。观念上, 提高节约认识, 传授节约知识, 提高节约能力, 养成节约习惯;法律上, 奖励节约, 处罚浪费;经济上, 充分利用市场的杠杆作用, 制约浪费, 如加大奢侈消费方面的税金, 遏制高消费, 提高水价, 增强节水意识, 改变浪费的不良习惯。
2.4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减少污染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根治污染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能节约生活用水, 企业能提高节水技术, 就能既节约水资源, 又减少污水排放量;如果我们注重污水处理建设, 就能既实现废水的回收利用, 又改善污水水质;如果我们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循环经济, 就能既实现经济效益, 又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
3.1 推行节约型生产模式
推行节约型生产模式, 就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 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 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 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 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 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 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与换代, 使采矿业与制造业能尽快转换到节约资源的新的技术轨道上进行生产。
3.2 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其中, 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方面: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 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 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
3.3 发展节约方面的科学技术, 着力培养专业人才
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继续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 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
3.4 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资源回收利用要从具体事情抓起, 大力推广物资回收、垃圾分类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据统计, 全国每年约有1400万吨废纸没有用起来, 若回收利用, 不仅能生产1120万吨好纸, 还可以少砍2亿多棵马尾松。因此, 资源回收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
3.5 推进节水建设
3.5.1 加大节约工业用水力度。
3.5.2 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 循环利用污水和废水。
3.5.3 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 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 尤其是节水型家用设备。
3.5.4 加强供水管道的检漏工作, 减少不必要损失。
3.5.5 采取经济措施是促进节约用水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5.6 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3.5.7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 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强海水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3.6 建设节约型农业
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加强乡镇企业节约生产工作。
4 结论
总之, 无论是做一名节约的公民, 还是打造节约型企业, 对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从自身做起,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国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前进.2006年02期;24-25
[2]刘振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1期;9-10
[3]陈永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北方经贸.2006年03期.7-9
3.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杜宜瑾。
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使资源更趋短缺
《绿色中国》:为什么说我国目前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
杜宜瑾: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说,我国目前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
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保障后代人的发展,当代的经济增长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绿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请您具体分析我国资源的利用状况。
杜宜瑾: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品质不高,时空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出现重要资源国内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态势。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变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严峻;耕地紧张与城乡发展的矛盾在部分地区十分尖锐;煤电油运“瓶颈”制约趋势加剧。世界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加剧,以及各国对本国资源的保护,加大了我国利用国外资源的难度和经济成本。
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利用水平低、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关税壁垒的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则日益显现的时候,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要求产品符合环保标准.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环节都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尤其是对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最终处理实行生产者责任制,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力带来很大影响。
封建陈旧的价值观和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部分行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的无序建设;不合理的高消费、贪大求洋的炫耀性消费、用过即扔的浪费型消费以及滋生腐败的公款消费等,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和不合理消费,向自然过度索取,已经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水污染使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恶化了生存条件。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产生大量寄生生物,而且废弃物产生的渗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些都成为一些地方疑难怪病和职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绿色中国》:在资源的低效利用、高能耗的同时,对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也同样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可持续。
杜宜瑾:是的。我国生态与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334万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用水匮乏。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仍有6200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监测结果表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五是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与环境恶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国外产业转移到中国,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对我国的环境也将产生更大压力。
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
《绿色中国》:面对这种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杜宜瑾: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应对“绿色壁垒”的重要措施;是引导合理消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绿色中国》:中国致公党作为参政党,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做了大量的调研,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杜宜瑾:1999年,在对西部大开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向中共中央提出“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2001年,根据致公党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在九届政协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实行绿色会计制度的建议”,国家财政部高度评价了该提案,认真落实有关建议,于当年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促成了全国首届环境会计专业会议的召开。
2002年,我们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推行循环经济两个专题,在四川进行了十余天的调研,提出的相关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为了将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们于2003年组团,又赴辽宁就如何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课题展开考察。我们先后将调研成果,在党外人士座谈会和全国政协大会上做了不同层次的建议与发言,得到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采纳。落实。
2004年12月,致公党中央联合国家环保局、南开大学在天津共同主办了“环境与循环经济国际研讨会”。会议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国内外及港澳台共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加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环境与循环经济的理论、政策法规、技术支撑等方面,探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会议取得了很大成功,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2005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中央组织了51篇大会发言和提案,其中17篇涉及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期望能从理论到实践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呼吁与推动。
《绿色中国》:在改造老工业基地,鼓励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打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产业基础方面,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具体谈谈。
杜宜瑾:我们建议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把改造老工业基地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验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与整合调整。引进新的管理机制,整合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人力技术资源,努力同新开发区的政策、体制、资金上的优势对接起来,在区域开发中构建新的工业体系。
我们建议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城市发展的生态规划相结合。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型工业与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的承载能力,而且要注意资源的容量,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
我们建议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培育接续产业相结合。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中,要充分挖掘潜力,寻找伴生资源,把废物开发利用作为接续产业,对废弃矿坑要加强生态修复,发展旅游、科普教育和现代生态农业等产业,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资源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民间自发形成废品捡拾收购加工体系混乱无序、人员庞杂,急需加以引导和管理。我们建议要鼓励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打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产业基础。建立废物回收体系,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也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建议按照市场运作模式,重视并加强这项工作,为资源回收利用与环保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尤其要为民营资本进入环保产业开绿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观念要转变、法律要先行
《绿色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反对奢侈浪费,首先要在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变革。
杜宜瑾: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对奢侈浪费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变革,树立资源节约型价值观和消费观,建立和养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在满足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提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广泛开展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活动,形成人人崇尚节俭、处处体现节约的社会风尚。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基于循环经济是集社会、经济、环境与相关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实践进程中,首先要从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入手,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核心。因此,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公众及中介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而且需要从现有社会体制的创新出发,在法规、政策体系、经济、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建立.以及道德文化等诸多环境条件上给予发展循环经济强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较低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通过合理生产、高效利用、提倡节约、杜绝浪费等手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文明社会。
《绿色中国》:在全社会形成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价值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杜宜瑾:在现阶段,我们认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其它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结合起来,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利用意见》等,研究出台循环经济建设的专门规定,以确立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比较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加紧制定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特别是循环经济的引导性政策等。然后结合我国不同层面实践循环经济试验示范点的现状,开展循环经济的立法调研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先出台促进循环经济立法的相关管理条例,进而从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明确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宗旨、基本原则,尔后逐步完善与建立符合国情的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
《绿色中国》:在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您还有什么样的建议?
杜宜瑾:应尽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和推广工作,促进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节约型社会中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循环经济要求物尽其用,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以资源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要逐步制定规划,试点示范,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领导,切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和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型经济必须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公平结合。通过建立资源价值计量并计八成本制、排污计量收费制、产品负责乃至最终处理责任制三大经济政策,以及三大经济政策间的互动效应,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制度架构。市场和法制的社会,不能只有利益而不负责任;也不能够只负责任而无利益。资源价值计量并计八成本,是从源头控制资源消耗,增强循环利用的市场动力。排污计量收费,是从末端控制废物的排放.减少废物的产生,促进循环利用。产品负责制是从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直接促进循环利用,将源头和末端责任贯穿起来。三项政策的有机互动,就形成了循环型社会能动的经济政策框架。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4.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四
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
构建节约型生产结构
生产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实际上,“生产”也就是发展。要生产,要发展,就必然消耗资源。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是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使用。由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致使能源利用率低和产品单位能耗高,同时,这种“粗放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还无形中诱导了人们对节约理念的漠视,助长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占有。一组沉重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制约。实践证明,生产与节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生产的结果直接体现为财富,节约的效果则反映出生产财富质量的提高和财富数量的增加。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的增长方式,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广泛开展协商议政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视察,为全市进一步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加大对浪费资源行为的民主监督力度,对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
更新节约观念
培育节约型消费方式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厉行节约,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两条重要措施。这两条措施看似矛盾,在经济学上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的共同作用,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与有效利用。消费是生产的直接动力。消费者的支出,也就是生产者的收入。消费支出可以给人们提供第一轮就业机会和收入,工作收入又促使人们再消费,人们的消费再支出又可以创造第二轮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形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既然鼓励消费,那么是否就可以无节制地消费呢?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消费的“度”,在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环境是脆弱的,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对消费行为加以限制。自古以来“勤俭”观念就一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2000多年前,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其《天论》中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著名古训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消费与节约观念。毋庸置疑,生活领域的节约不是不要人们消费,也不是压缩必要的消费,而是倡导节约风尚,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和文明消费。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具有固定收入而面临一系列市场价格的消费者,要使他的消费支出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的均衡。“满足”或“效用”是由商品或劳务的使用价值产生的,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有所值、物尽其用。《左传》引用古语道:“侈,恶之大也。”人们消费行为善与恶的界限,是“效用”与“奢侈”。作为消费者,人们要求不断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是合理的、正当的。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消费行为,历来受到社会的谴责并屡加禁止,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更是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美德予以发扬;在工作和生活中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尊重劳动,珍惜财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升油、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树立节约理念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节约型社会追求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对环境的损害减到最小。可见,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把金钥匙,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其实质上也就是节约资源的过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源条件。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所以,如果不在节约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为未来,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我们有限的资源,既惠及当代,又泽被后世;要将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过程,用节约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达到共生耦合。即在微观层面上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关联度;在宏观层面上,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专长和聪明才智。从事科技工作的委员要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资源节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委员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积极采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委员要带头遵守节约制度,参与和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
既节约又做事
切实提高效率
5.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前首位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总体目标:全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起节约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推进和分阶段推进讨划,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重点企业资源和回收利用体系及机制初步建立,建成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城镇,逐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具体目标:力争到2010年,我县资源生产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每万元GDp耗能年节能率达到20%,每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150吨,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实现集中处理,万元产值单耗控制在2000千克标煤以内,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400千克以内,万元GDp的COD排放量控制在300千克以内,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镇要求。严格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按照规划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
三、工作重点
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工业、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诸多领域,又涉及节能、节材、节地、节水等各个方面,为此,工作中,我们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一)全力推进能源节约。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编制《县节能规划》,组织实施对产业升级和资源节约有较强带动的作用的重大项目,突出抓好瑞雪公司、奈~司,黄淮公司、天鹅公司、陶瓷公司、水泥公司、人造板公司、亿海乙醇制造公司、冰山淀粉公司、乳品厂、金龙淀粉总厂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加强监督检查,跟踪和指导,督促企业提出具体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进一步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现集中供热,加快供热商品化步伐,逐步实行分户供热和供热计量化,用多少热量花多少钱。启动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科学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店、居民住室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广节煤、节电、节汽灶具和以麻屑、秸杆代煤技术示范和使用,力求尽快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上的节能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一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涉及到输水、配水、水田灌溉和农业增产技术等多方面,节水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工程水利、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生产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旱田节水应由传统大水漫灌向现代节水灌溉转变。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科技含量高的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我县已建成新屯国家节灌示范基地、三兴国家节灌示范基地及红星节水灌溉示范区。全县节灌面积34.7万亩。为此,在旱田节水方面,我们将重点抓节水灌溉与特色经济的结合,抓节水灌溉与绿色农业的结合,抓好节水灌溉与牧区草场改良的结合,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在水田节水方面,由于我县目前水田用水收费是按亩计算,这样使得农民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将重点改变收费方式,争取三年时间里,在每个灌区都搞一个实验地块,确定出每亩用水量,实行按方收费,然后推广到整个灌区。同时,大力推广水田浅灌模式,进行渠道防渗改造。
二是搞好城镇节约用水。加强管网改建力度。我县城镇供水管网由于工程老化、跑冒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将加大对城镇管网改造工作力度,努力把漏水率控制在最低,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制定合理的供水机制,适当提高水价,用价格手段调整人们的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内外经验表明,水价提高40%,用水量将下降20%,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和居民承受能力,我们将实行阶梯式水价,根据正常用水量确定一个基价,超过标准数量后,逐级加价。同时,积极推进工业节水,重点抓好制糖,乳品、淀粉、人造板、食品加工行业和高耗水企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制度。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凡是能够产生工业废水,污水的企业都要有氧化塘和废水回收池,对污水废水进行处理后排放或再利用,实现废水废物“零排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取消“长流水”,使我县重点行业和用水工商企业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包括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回收利用在内的全过程节水。
三是整治特业用水。对全县特业用水按照管注管深、管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用水审批、检查力度。建立全县特业用水户网络,保证对其经营用水情况随时跟踪掌握。同时,大力开展废水,污染处理和综合利用,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同
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将再生水用于除饮用水以外的工商业用水,加快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标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推进产品生态设计,提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进再生材料的循环利用。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鼓励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重复使用,禁止过度包装,提高循环利用率。在宾馆、旅业和餐饮业等行业提倡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从使用环节入手,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加大散装水泥推广使用力度。认真贯彻《xx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红砖和水泥制品废渣掺入量不得少于30%,扩大复合型节能保温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砖产品的生产规模,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的粉煤灰烧结砖达到年产2000万块规模。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土地法律法规,严格土地保护制度。坚持依法用地,按规划用地,按照定额和控制指标用地。将基本农田位置落实到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地块、村组及面积、区位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基本农田数量、保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二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内部挖潜为主,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通过耕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全县土地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开发潜力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摸清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三是强化建设项目管理。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公开交易,推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经营性公共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立项、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鼓励和支持新建企业向立体空间发展,减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以粉煤灰、亚麻屑、工业废渣和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高岭土和石英砂矿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以再生金属、废旧塑料、地膜、编织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普及秸杆养畜、过腹还田、节约粮食,降低养殖成本。推广节肥、节药技术、降低化肥、农药利用率。利用生物技术改造农畜产品加工技术,重点搞好甜菜、马铃薯、玉米、大豆、亚麻、猪、牛、鸡、鹅和乳制品的深度加工,丰富农副产品、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种数量,拉长产业链条。围绕食品、生化、陶瓷产业精深加工,推动生物工程、食品工程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充分利用我县玉米、大豆、甜菜等资源优势,以糖业副料生产维生素B2;加快日处1200吨大豆深加工项目建设,开发大豆蛋白粉、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大豆低聚糖、食用豆渣纤维粉、浓缩磷脂、粉末磷脂,大豆低温粕和高温粕及大豆色拉油等高附加值新产品,推动大豆产业不断延伸产业层次;依托高岭土资源优势,开发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等产品;扩大鹅制品系列加工,带动鹅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奈伦集团,整合优化县内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发生产系列薯产品,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薯经济航空母舰。
(六)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围绕重点产业上工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一批循环型加工企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组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形成优势互补。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园区经济,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筛选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进入园区,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资金支持。
(七)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注重机关办公节电。白天光线正常情况下,办公室不开启照明灯,在下班离开办公室前,应随手关灯、关闭电脑;会议室、卫生间照明灯做到随用随开,人走灯熄;办公室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要尽量减少待机时间。大力节约办公经费。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严禁办公设备高档化。坚决杜绝设备内置高档,实际利用率低的现象。注意减少办公耗材,严格限制发文范围,控制文件升级;精简刊物、简报,提倡写短文。控制电话费支出。严格控制办公电话安装数量,做到长话短说,禁止因私事用办公电话。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庆典和接待活动以及各种公务外出活动。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够通过文件或者其他形式传达和部署的工作不召开会议,控制会议费用支出,实行定点办会,不使用高档材料袋,不配发高档笔记本、笔;严格执行会议标准,不在会议期间组织其他高消费活动。把好公务外出审批关,没有经费来源,未经当地党委和政府批准的招商参展等活动一律不予批准。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制。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为在组织上确保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成立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县长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土地局、环保局、电业局、招商局、建设局、交通局、教育局、科技局、广电局等单位组成,明确责任和分工,统筹做好各方面节约工作。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本行业具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认真落实国家己出台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产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定期公布耗能、耗水大户的耗能、耗水指标,加大对节约能源、资源的管理和公共设施节能改造力度,把资源节约等工作任务
作为重要考核目标内容,纳入目标考核范围。
(二)广泛开展宣传,增强节约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国家有关资源节约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广泛进行社会公益宣传,号召将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建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营造浓厚的力行节约良好社会氛围。
6.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六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作者:吴光玲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观念、法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层面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2O
7.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七
1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粘土砖、粘土瓦的大量生产使用对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发达国家早已淘汰使用粘土砖作为建筑工程的墙体材料。我国人多地少, 但仍用粘土制砖作为墙体材料。推进墙体材料改革, 大力开发利用新型墙体材料, 是我国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综合利用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非粘土资源和废弃资源、再生资源, 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替代粘土砖, 可有效节约粘土资源、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并且, 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使用在技术和工艺上也已成熟, 应当大力鼓励支持发展, 促进墙体材料的革故鼎新, 将其纳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轨道。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国务院于1992年专门发文强调加快墙体材料改革。2005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 强调“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和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的城市, 要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 “在新型墙体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地区, 要禁止生产粘土砖”。形势的发展, 对我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提出了新的更为迫切的要求。
2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面临的主要难点和问题
多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在禁止、限制生产使用粘土砖的同时, 加大对新墙材发展的扶持力度, 把推进墙体材料改革、开发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作为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效果比较明显, 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得到了有效遏制,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的新墙材生产企业, 使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走在了前列。但还存在不少难点和问题:
2.1 从墙体材料产业结构来看,
目前仍有粘土砖瓦窑烧制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氟化物, 造成环境污染。
2.2 各地整治粘土砖瓦窑的要求和措施不
同, 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利用的情况不平衡, 特别是没有禁止广大的农村地区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 加上农民对实心粘土砖的使用习惯, 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和推广使用受到严重制约, 而政府对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扶持、激励措施不够,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缺乏社会认识和市场环境, 难以深化和普及。
2.3 规章虽然对生产和使用粘土砖瓦作了
局部区域的禁止、限制性规定, 但已不适应墙体材料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的需要。如在粘土砖瓦窑的整治中, 对关闭或者责令其停产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等。
2.4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建筑功能的改善和节能建筑的推广, 墙体材料在技术、性能、质量、档次、品种等方面已不适应发展要求, 急需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步伐。
2.5 有关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法律阶位较低,
政府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中的责任和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执法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等。
3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3.1 明确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条例第一条规定:
为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结合实际, 制定条例。
3.2 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加
强领导, 理顺关系。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领导, 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协调解决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3.3 加强宣传, 形成全社会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共识。
3.4 编制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
实行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管理。新型墙体材料, 是指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 具有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和能源等特性,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墙体材料。
3.5 制定和实施新型墙体材料标准。省建
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实施国家有关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标准和技术规范。需要制定本省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设计标准、施工技术规程和验收标准的, 由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和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组织起草、审批和发布。省新墙材工作机构应当协助做好相关工作。新型墙体材料必须符合产品标准, 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销售新型墙体材料应当提供该产品检验合格证和产品说明书。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生产、销售新型墙体材料的质量监督, 依法查处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在设计建筑工程时, 应当根据国家和本省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应用设计标准以及本条例规定, 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内容进行审查, 不符合规定的, 不得通过审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确需变更的, 应当经原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设计单位和审查机构同意。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要求, 对工程施工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情况进行监理。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工程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情况的监督, 依法查处违法设计、施工、监理的行为。
3.6 鼓励新型墙体材料的科技研发和应用。
3.7 分类禁止、限制粘土砖生产和使用。
3.8 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推广和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3.9 规定法律责任, 保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贯彻实施。
4 条例立法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结构转变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型墙体材料的改革和应用, 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其他工作相比较, 虽然所处的具体领域不尽相同, 但是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 存在着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 都需要通过明确发展原则、加强政府领导、提高全民认识、制定产业政策、编制相关规划、鼓励科技研发、推动企业参与、依法监督管理、完善法制保障等措施, 来推动和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责任编辑:杨帆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结构转变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型墙体材料的改革和应用, 是其中的一个节点。以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为例, 结合立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谈谈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难点与解决路径的粗浅认识。
8.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节约节约型社会现代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张,把节约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节约不仅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概念,而且是具有丰富和深刻理性内涵的哲学范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理性解读和思考
节约是合成词,在一般意义上指人和物的关系。节是节省、节俭,节制;约是约束、简约、克制。节约本意指人对财富、资源以及人力的支配、使用和消耗要有节制和约束,要适度和适当,要追求合理性、合目的性,不能随意、任意和盲目。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理性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约概念产生的原始根源在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理性的生成。人的自然本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盲目、无意识、无目的,没有对行为后果的估计和预想,只凭借本能去实现和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人的类本性则不断节制和约束人的自然本能,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人类在支配和消费财富资源时,必须以资源财富的有限性、稀缺性为前提,才有自我节制约束和互相节制约束。因此,提倡节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合理的,合人性的。
第二,节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根源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愿望要求。如果我们把人类所创造的财富资源(包括已经形成的创造能力)定义为A,把所消耗和消费的资源财富(包括预期的消费和消耗)定义为B,那么,我们必须明确地意识到,在任何情况下,A都必须大于B,即我们所消耗消费的财富和资源的数量规模都必须小于所创造和开发的财富和资源的数量规模。只有如此,人类以及个体才有生存的保障,国家和社会才有发展进步的基础。反之,如果A=B,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如果A小于B,那就预示着将要发生灾难性的结局。因此,节约是人类社会和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群体生存和延续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作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规范。
第三,节约根源于人类创造力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对立。从人类不断发展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力、开发力是无限的。人类有能力创造出满足自己生存延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找到对那些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资源。然而,从当代人或者可以预见的一两代人的实际状况来看,人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无疑又是有限的,资源、财富、创造力、创造的途径手段对象等都有限。因此,解决这种有限无限矛盾的唯一手段就是节约。节制约束自己对财富和资源的消耗和消费,以求得这种有限无限矛盾的缓解和暂时的平衡,使人类社会尽可能从容地面对自身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以更加理性和人性化的姿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处。
第四,节约根源于人类求善抑恶的道德追求。道德不仅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也规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必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人以外的其他物种和种类,必须在有节制、有约束的状态下从自然界攫取资源,有节制、有约束地消耗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物是人创造的,是人的生命过程的转换形态,是人的体力智力活动的凝结。敬物就是敬人,珍惜财富资源,就是对人的创造活动的珍惜尊重,就是具体展示人类求善求真的一种道德要求和道德本性。因此,在道德层面上,节约就是美、真、善,挥霍浪费就是丑、假、恶。节约是人的扬善抑恶、求真求美的道德本性在经济运行和生活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时代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实证分析
不同时代对节约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阶段,节约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以传统社会对节约范畴的理解作为参照,描述和分析节约概念时代涵义和基本特征。
第一,传统社会理解的节约主要是针对生活消费领域的节制和约束,一般被理解和解释为日常生活中的省吃俭用、因陋就简、满足现状、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而当今时代的节约主要指社会生产领域,对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的节制和约束。从宏观意义上讲,生产领域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生产领域的浪费是最严重的浪费。理性的社会只能在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效益和效率,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创造和积累财富,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提倡节约,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传统意义上关注生产领域的节约主要是关注生产过程的节约,如尽量减少人力物力成本的投入和消耗,强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财富。而现代意义上关注节约是比生产过程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决策领域。当今时代,或者由于随意性、头脑发热、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违背科学、违背规律等导致盲目冒进;或者由于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目光短浅等而导致坐失良机,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甚至重大失误,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损失和严重浪费。
第三,传统意义上的节约主要指社会成员对个人财富消费行为的节制和约束,而现代意义上的节约则主要是节制约束国家政府和权力阶层对公共财富资源的使用支配,强调对公共财富资源支配、使用、消耗的合法性、合理性,关注其支配使用的效益和效率以及公正和公平的状况。节约公共财富资源不仅是对权利和权力所有者——人民的尊重和敬畏,对权力执掌者——人民公仆个人良心和政治道德的拷问,而且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领域节制、制约和约束公共权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当代社会对公共财富资源的节约必须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意义上去理解和诠释,才能够更加贴切准确地体现节约范畴的时代内涵。
第四,传统意义上的节约主要指对生活消费资料的节约,是狭义的节约,而从现代意义上理解节约则是广义上的节约,包括对资源、能源、环境、生态、人力、时间等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在开发利用消耗方面的节制和约束。
因此,我们把21世纪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描述概括为:保持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社会生产和经营的集约化,生活消费的合理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以及政治清明和权力运作的廉洁高效等。其实证分析如下:
第一,节约型社会的生产和经济
运行追求集约型的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先进的管理手段,通过规模经营,节约投资、资源、人力,以较低的消耗和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和较好的效益,通过综合协调和科学决策,尽量减少和避免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杜绝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架子工程,半截子工程等。这种经济运行和增长的模式,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出较多的、可资利用的社会财富,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逐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经济运行模式是集约型的发展和增长模式,节约就是在生产领域追求集约和集约化的经营。
第二,节约型社会的决策追求政府和社会管理机关以及决策部门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模式。国家和社会管理决策的成本要降低,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和效率要提高,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现代社会运行节奏快、风险大,如果能够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特别是避免重大失误,那就是最大的节约;如果能够不失时机,抓住一切有利的机遇,果断决策,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就是最大的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是追求节约型的政治,塑造节约型的政府,建设节约型的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约型社会的权力阶层、党政官员群体必须清正廉洁、廉政勤政,其个人财产的来源和数目应该能够接受法律和公众监督,其公众形象应该值得信赖托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力阶层和官员群体如果能够作到不事奢华,求真务实,奉公敬业,那就是最大和最有效的节制;如果执政党和政府能够自觉作到取信于民,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施爱于民,就是最大和最有效的自我约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是执政和施政主体方面能够自觉作到自我节制、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和消费概念,而是政治上的要求、法律上的规范,更是道德境界上的追求。
第四,节约型社会追求文明节俭、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消费方式。在当今时代提倡节约消费,不等于提倡禁欲主义;反对奢侈浪费不等于反对和抑制正常合理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消费已经从过去的生存型消费逐渐演变为集学习、发展、休闲、娱乐和享受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方式。不论层次和水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消费都应该遵循科学理性的原则,做到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瞻前顾后,合理安排,统筹考虑,留有余地,以防不测,有备于不时之需等。对于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指导消费的理念,永远不会失去其意义和价值。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经济学家们在这个原理中所讲的“消费”,只能是局限于公民对个人所拥有的、合法财富的消费,而绝对不能笼统地包括和涵盖权力阶层、党政官员群体对公共财富(主要指国家财政资金、税收,党政机关的行政经费,国有公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利润、收费、罚没款项、公共事业建设项目投资等)的消费,即公款消费。节约型社会,必须坚决杜绝和彻底根除腐败赖以滋生的消费土壤和条件,杜绝以“拉动经济”为借口的公共财富私人消费行为。否则,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想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关于实现现代化的途径问题,我们曾经有过多种战略层面的思考和选择。但如果不改变目前生产领域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不改变决策领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降低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成本,不能有效遏止权力阶层的贪污腐败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历史和现实都已充分证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必然和唯一的现实选择。
第一,基本和现实的国情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主要指标在世界上几乎都是位居后列。按照中国的国情,我们的现代化只能是适度发展,适度繁荣,适度消费,适度享乐。必须以生产、创造和节约三个因素的实际状况来决定消费水准和对消费的期望值,必须用节约的观念和理念来统领人们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追求。因此,节约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必要手段。
第二,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格局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立足于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把实现现代化的命脉所系和关键要素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够过分依赖外部世界。不管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和通过本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来实现现代化。在加紧寻找可替代资源的同时,努力降低消耗,探索以保护生态和不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为标志的循环经济模式。因此,当今的世界格局决定中国必须按照节约型的模式和思路来谋求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是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论是先富裕起来的阶层还是尚未脱贫致富的人群,都必须把节约作为劳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的基本准则。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扶贫济困,脱贫致富,所有这些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措施途径都决定必须提倡和树立节约观念和价值理念。
第四,执政党的宗旨和追求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和本色,也是我们党始终追求的价值信念。执政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只有努力倡导节约的观念和理念,作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厉行节约,抵制和克服铺张排场、奢侈浪费的陋习,才能够永远保持共产党艰苦奋斗的本色,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执政党保持自身本色的必然要求,是执政党意志和意图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体现。
9.青少年与节约型社会建设作文 篇九
同学们,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光荣的传统。而浪费,却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个节约的好少年。
我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说一个青年农民王富贵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的。后来他承办了村里的砖瓦厂,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砖瓦厂扭亏为盈,越办越红火。接着他又开办了百货商店,生意越做越兴隆。王富贵的生活也有了大变样,住上了楼房,骑上了摩托车,他的资产达到100多万元,被乡亲们称为“王百万”。王富贵富裕之后,不思进取,丢掉了节约的习惯,每天进出高级酒店、舞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没几年工夫,他的工厂倒闭了,商店关门了,楼房抵债了,摩托车卖掉了,昔日的“王百万”又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王富贵经历了由穷变富、又由富变穷的过程,不正是给我们的一个提醒吗?
相信大家都对周总理的事情略知一二吧?周总理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是节约的楷模。在他家里,睡的是普通木板床,坐的是一般的靠背椅,办公用的是普通方桌。几十年中,总理没有做过一件新大衣,两件旧大衣经过多次修补。不论是出国访问,还是迎送外宾,或者是到各地视察,总理都穿着它们。当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时,一位医务人员发现他的衬衣是旧的,就要警卫员拿一件新的给总理换上。警卫员泣不成声地告诉她:“这是总理最好的一件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奉献的很多很多,得到的却很少很少,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可是有一些同学,喜欢穿名牌衣服来打扮自己,这不是一种不节约的表现吗?要知道,一个人,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知识做点缀,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百里挑一的人才。
10.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十
建设“节约型社会”专场——变废为宝篇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喝完饮料,会不会把饮料瓶随手一丢 收到节日礼物,是不是把精美的包装当作一般的垃圾丢弃
难道这些瓶瓶罐罐纸盒纸片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其实,废物也是资源,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把生活垃圾中能利用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那不也是一种节约行为吗
“环保时装秀”上,废旧光盘串出了璀璨的项链,难降解的塑料袋化作花裙子,碎布头成了妆点衣服的精致饰品……
现在的食品包装越来越豪华,该怎么二次利用呢 在月饼包装盒盖上挖个小槽,然后放入餐巾纸,一个抽纸盒就做好了;将饮料瓶改装成存钱罐,将超市购物用的塑料袋当作垃圾袋用……
11.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 绿色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不断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制造大量的工业垃圾、工业废气,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上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窘境,已引起环保人士、设计工作者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国着重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针对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所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设计行业的工作者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绿色设计,节约型设计,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与推广,在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实践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设计的本质与目的
设计源于需求。一定意义上,社会需求的满足往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作为一种具有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行为,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使命总归是要通过实现某种社会生产力才能得以完成。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并试图影响甚至改变某一特定人群思想、活动的过程。
设计的本身是创造。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研究设计也就是要研究人的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并且要使人们能通过设计感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并由环境改变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2中国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大部分已被外国设计师占领。甚至到目前,国内标志性的公共建筑中几乎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如中央电视台大楼由荷兰设计师雷姆·库哈斯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部分招标方和开发商弥漫着一股“攀高斗富”、“崇洋贪新”之风,而不是关注设计受益的主体的需求,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同时,中国由于物质条件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所以在设计理念、整体规划、环保、功能性、商用物业布局等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国内设计师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在这种形势下,要扭转中国建筑设计的不利局勢,必须提高中国设计师的水品,还要招标方改进自己的思维观念、审美观念,并且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融入作品当中,既要达到这个要求并且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3可持续设计理念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等问题,思考设计的引导作用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可持续设计要求人和环境和谐共处,设计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能兼顾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产品、服务和系统。
可持续设计必须“放眼世界,行于足下”。面对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当代设计应义不容辞地将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作为重点。
4未来设计的延伸方向
可持续设计理念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果实来获得人类自身永续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的生存需求中就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这种提倡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反对追求短期利益的生存智慧,正是我们祖先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获得的经验认识的升华。
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当前这个背景下,认识可持续设计理念在中国推广的重要性具有迫切需要。面对现在资源紧张和浪费的矛盾现状,如何循环有效的利用这些有限资源是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的。尊重自然,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是我们做为设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和实行的不变宗旨。
5总结
“节约”反映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实现可持续设计的一条根本出路。实现节约型设计要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整合,从初步的设计研发阶段到实际的生产,再到最后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应当贯彻节约概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地使用资源。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责任,也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责任,需要各领域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贯彻实践节约型设计,深入发展可持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建设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譞,陈汗青.设计生态化的社会实现研究——设计的社会生态学论纲[J].大众文艺,2012(23):77-78.
[2] 孙成仁.可持续设计:从概念到实施[J].新建筑,2002.
[3] 李安巧,罗榜圣.从我国的资源状态看绿色设计的重要性[J].经纪人学报,2005(3):15-17.
[4] 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7-12.
12.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十二
消费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消费者道德素质为宗旨, 有目的、有计划、多途径地向消费者传授和灌输合乎现代伦理道德规范的消费知识、消费经验、消费技能等内容, 并对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通过实施消费道德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和纠正自身消费意识与行为的不足, 树立科学、理性、和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有利于维护校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我国高校德育中, 消费道德教育相当薄弱, 甚至出现空缺。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消费道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大丰富了消费道德教育的内涵, 同时也对消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力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道德素质, 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征
据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消费水平整体较高, 42.3%的学生月消费在300元~500元之间, 31.2%的学生的月消费在500元~800之间。二是消费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部分学生月消费在300元以下, 有的甚至不足2 0 0元, 而有9%的学生月消费超过1 2 0 0元。三是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手机、旅游、电脑、运动、影音器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生活费在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因月消费水平的高低各不相同, 消费越高, 生活费所占的比例越低。四是在消费方式上, 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 许多大学生都有交通I C卡、银行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和美容卡等。
消费状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消费观念呈现出新的特征:
1. 崇尚品位。
大学生消费己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大学生认为拥有品牌是现代、时髦、有身份、有品位、有档次的标志, 据此可以反映个人的富有、新潮, 体现其能力和价值。他们心目中的先锋品牌都带有青春气息和跃动因子, 并有国际化倾向。
2. 互相攀比。
攀比消费也是当前大学生消费一个通病, 消费的目的往往不是由于迫切的生活需要, 而是出于不甘落后, 胜过他人的心理。出于这一动机, 消费时往往是看到别人有的, 自己也要有, 别人没有的, 自己先要有, 别人档次高, 自己就要比他还高。
3. 追逐时尚。
大学生对潮流有敏锐的领悟力, 他们关注流行、追逐时尚。当代大学生注重挣钱, 推崇“能挣会花”、“分期付款”和“贷款消费”等时尚性消费观念。在消费方式上, 大学生热衷于网上消费、刷卡消费。
4. 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成为部分大学生核心的消费观念。部分大学生把节俭看成是“寒酸”, 他们对传统的“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消费观念的认同感减弱, “享受生活”已成为指导消费的全新观念。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带来了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害怕消费、抑制消费。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 也在大学生中蔓延起来。“消费主义”是二战后西方主流的消费价值观, 这种思潮的主要特征是只看重消费而忽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有很强的购物欲, 但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实际收入的现实水平, 无休止地相互攀比, 甚至追求奢靡。同消费主义相随而行的, 是享乐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不断膨胀。他们把消费等同于享乐, “今朝有酒今朝醉”、“与其追求明天的极乐世界, 不如今天过得快活”等观点被一些大学生视为人生真谛。
2. 艰苦奋斗教育的力度不够。
近些年来, 人们对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的宣传教育越来越少, 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也不免失之偏颇。一提到艰苦奋斗, 人们就误认为在生活上要一味地节欲, 做苦行僧, 这就使一些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认为, 艰苦奋斗是父辈们的事情, 是战争年代的事情, 与现实离得太远, 与他们无关, 结果使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流于形式。这种教育力度的不足和教育效果的苍白, 使大学生们未能真正将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于思想中, 付诸于行动上。
3. 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转轨时期, 一方面旧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己被抛弃, 而另一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文化尚未完全形成, 以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追求物质享受, 轻视劳动创造;比财斗富, 鄙弃节俭等不良社会风气, 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对大学生的人情消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开放以后, 国外、境外影视等的传入, 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对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4. 大学生自身消费理念的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1 7岁至2 3岁之间, 生理上已经成熟, 而心理上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他们积极追求自我, 喜欢做每个年轻人都做的事, 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并开始用成人的眼光审视社会, 模仿成人独立地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大学生在谋求满足消费需要的过程中, 容易迷失方向, 误入在消费过程中互相攀比、追求名牌、追求享乐、追求虚荣的陷阱。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需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大学生消费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体现着当代青年的精神文明程度, 也影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 需要对大学生的消费给予正确的引导, 并把它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树立与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适度消费”道德观, 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适度消费”是既适应本国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 又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消费状态。适度消费既不是过度消费, 也不是消费不足;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 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既反对手中有钱, 花光用完甚至超越自身消费能力的“败家”消费, 也不提倡人们在收入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依然节衣缩食的消费。“适度消费”是在资源条件约束下的最优化消费。这就要求大学生的个人消费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 即遵循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要求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健康文明, 减少对健康生活无益甚至有害的消费。
2. 引导正确处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关系,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物质消费主要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 精神消费主要是指娱乐、发展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消费。现代生活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物质和精神协调统一的生活, 合理的消费应该是不但要重视物质消费, 而且也要重视精神消费, 两者要协调统一。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 大学生精神食粮应该是非常充足的。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加大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 提高他们精神消费的比重和质量。
3.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力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消费品质。
消费道德教育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勤俭品质的形成需要靠实践、靠体验, 否则难以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因此,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 增加他们同劳动人民的感情;适当地组织勤工俭学等有偿服务, 让大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
4. 倡导绿色消费, 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
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的一种新趋势, 它的主要特点是人们不再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来求得生活的舒适, 而是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基础上, 大量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对大学生而言, 在平时的消费行为中, 一方面要注意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是否有益, 另一方面要注意是否有利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高校应该成立一些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的学生社团。通过这些社团活动, 既可以在学生中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 也可以用实际行动践行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的思想。
摘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对整个社会消费群体的道德教育, 随着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体中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出现并呈日趋严重之势。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科学的消费观的教育和消费道德的培养,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大学生,消费道德
参考文献
[1]学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导读编写组. 学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10
[2]雷 腾:论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其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8)
[3]马 莉: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J].苏南科技开发, 2005, (4)
[4]徐维英:将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 消费导刊, 2008, (02)
[5]刘飞燕: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08)
13.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十三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确保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2005年9月26日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部门职责分工和近期工作重点的通知》(政办发〔2005〕55号)有关内容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十四日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为扎实推进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各项任务目标,市政府决定,建立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制度。副市长XX同志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监察局、财政局、人事局(编办)、国土资源局、建委、交通局、农业局、水利与渔业局、林业局、外经贸局、文化局、环保局、统计局、旅游局、规划局、法制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广电总台(局)、新闻出版局、供销社、物价局、信息产业局、农机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确定一位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建立监督考核体系,检查督促各区县、各部门和企业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定期调度分析建设节约型社会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健康扎实地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按照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作如下分工: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创建节约型机关,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节约用电、用水、汽车用油、办公用品,以及办公楼建筑节能的管理制度,大力实施政府节能采购;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水、电、油等资源的统计制度,制定机关资源节约定额和标准。市发改委:负责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在确定重大项目时,落实有关资源节约的评估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严把项目立项审查关,对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予批准;加快结构调整,加大对节约资源项目的扶持力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市经贸委:负责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按照市政府部署要求,抓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考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专项规划;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检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典型示范;研究制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资源评价制度和办法,把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审查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限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定额考核管理和能源统计工作;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做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研究限制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和开发可再生资源;负责组织对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指标的考核和组织企业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企业活动;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确保完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市教育局:负责将资源节约教育纳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制定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加强资源节约教育;负责抓好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市科技局:负责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争取落实一定的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引进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技术含量和水平。市监察局:负责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公务人员在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中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对因渎职、失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破坏资源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市财政局:负责制定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对重点节能、节水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杜绝办公浪费;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实行“阳光”采购,将节能、节水设备(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市人事局:负责制定政策吸引、培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管理人员队伍;把资源节约工作主要指标纳入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落实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及执法队伍的职能、编制等。市编办:负责与市人事局共同落实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及执法队伍的职能、编制。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抓好节约土地工作。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建立土地节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建立土地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矿山开采的管理,提高尾矿中资源的回收率。市建委:负责抓好建筑节能工作,建立健全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管体系,加强对建筑节能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不达标的坚决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加强建筑节能的审查监督与管理。完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宣传培训工作;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市交通局:负责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节约资源工作,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引导道路运输企业选配先进节能适宜车型,提高燃油利用效率。市农业局:负责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水、肥和土地的利用率,开展农业节本增效,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市水利与渔业局:负责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进一步完善节水法规,加大对节水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荒碱涝洼地和采矿塌陷地从事水产养殖。推广“上粮下渔”、“上经下渔”养殖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市林业局:负责抓好林业资源节约工作,积极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市外经贸局:负责抓好市高新区、齐鲁化工区的资源节约工作,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园区活动;禁止进口、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品和技术。市文化局、广电总台(局)、新闻出版局:负责宣传国家、省和我市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传资源形势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弘扬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资源行为,倡导节俭科学的消费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宣传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区、节约型企业,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市环保局:负责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单位依法进行处理,及时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开展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活动;支持循环经济型污染治理技术和项目的应用和推广;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环评。市统计局:负责建立完善节约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的统计,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定期发布并予以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14.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十四
一、充分认识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水平。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重庆而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尤其重大,要求尤为迫切。第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庆特殊市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重庆作为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内陆特大城市,人口多、资源相对紧张、环境承载力较弱,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全国而言,资源矛盾尤为尖锐,生态环境压力尤为沉重。比如,人均耕地只有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均林地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人均草地仅有全国水平的1/40,可开发水力资源只占全国的2。由于很多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大幅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的矛盾必将进一步突出。这样的基本市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第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重庆作为我国的典型的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直辖以来,我们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资源节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1998年的1.85吨标煤降至目前的1.5吨标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1998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68.4。但是,总体上,重庆资源短缺和浪费状况仍然严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尖锐的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将对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重庆的奋斗目标,是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惠及全市3100万人口的小康社会。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预计,到2020年,全市GDP将达到1万多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这个目标是宏伟的、振奋人心的,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但是,按照目前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资源消耗水平计算,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我们决不能以竭尽资源来实现发展目标。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到保护资源和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和永续利用资源,是富民兴渝、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高度的自觉性,全面地切实地推进我市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要抓好的重点工作第一,大力节约能源一是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启动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二是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认真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督促重点耗能企业抓好节能工作。三是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优先发展运量大、速度快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淘汰高耗能的破旧运输工具;强化货源的组织调度,积极发展大宗散货专业化运输和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四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推动现有住宅、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五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推广高效节能冰箱、空调、电视、电脑等环保型电器,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的标准。六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快实施嘉陵江、乌江等流域水能开发,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搞好风力发电项目规划建设。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力度,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第二,大力节约用水一是积极推进城市节水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大工业用水回收处理和重复利用设施的投入,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力争到2007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到2010年提高到80。二是加强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水功能区和排污口的实时监测和管理,重点做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解决好因鸡、鸭、鱼养殖业带来的小流域污染问题,增加可利用水源的范围和总量。三是加强水资源价格调控。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合理调整供水价格和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搞好阶梯水价试点工作。四是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加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研究,合理确定居民生活用水基本定额、工业企业和市政行业用水定额,对超定额、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五是推进农业节约用水。加速大中型灌区改造和配套,提高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加大节水耐旱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六是加强节水技术开发。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推进重点耗水行业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统筹规划,编制铝土矿、锰矿、锶矿、钡矿、硅矿等重点矿种勘查及开发规划,坚决消除无序开发的现象,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强对冶金、石化、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原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促进边角余料、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提倡节约木材。积极开发木材代用品,并加大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倡导简洁实用型包装,避免过度包装,推广包装回收利用技术。加快发展散装商品,建立完善散装水泥推广体系。第四,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先进规划理念,立足重庆市情,提高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从规划源头把好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关口。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坚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加强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大力实施耕地沃土工程建设,搞好中低产田土改造。进一步落实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标准,提高开发区的容积率和工业园区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大力发展都市楼宇工业。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大闲置土地回收处置力度。盘活分散的存量土地。充分利用荒山、荒沟、荒滩、荒坡等“四荒地”。第五,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产业。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家电、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系统,推进垃圾无害化综合利用。抓好煤矿瓦斯、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冶炼钢渣、化工磷石膏、锰尾矿、铬渣等工业废物利用。力争到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2010年提高到85。继续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第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规划,培育循环型产业体系。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原则,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模式。加快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引导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重点加强铬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的污染防治,从源头上减少废物产生。引导开发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循环生态网络。
三、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长效机制建设节约型社会,利在当代,功及千秋,是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的庞大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第一,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目前正在编制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一批促进节约的专项规划。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经济,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通过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等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大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产业。第二,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体系。科技进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和支撑。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资源节约。通过设立技术进步基金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提高全市资源节约整体水平。要加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国内外节能、节水、节材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和广大市民提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服务。各区县、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通过举办信息发布会、展览会和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加快推进成熟的资源节约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第三,建立完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节约型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科技政策研究,建立完善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制定促进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投资消费政策,取消一切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煤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要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和土地调控杠杆,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第四,建立完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跟踪国家节约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情况,加快研究制定我市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回收处理、循环经济发展等规章和办法。参照国家标准,结合重庆实际,制定严格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体系,科学监测资源节约程度和水平。建立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健全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建立节约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第五,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监管制度。目前,我市生产、消费各个环节之所以普遍存在大量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监管不力。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对重点企业和宾馆、饭店等重点单位,要加强资源节约标准、规定的执行情况检查,发现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坚决淘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从源头上严把审批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煤电油气等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服务。
【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06-08
建设节约型社会先进典型演讲11-23
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07-07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11-18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08-23
建设节约型校园方案12-03
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08-30
“建设节约型医院”倡议书06-13
关于建设“节约型机关”的若干规定08-18
落实十项措施建设节约型机关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