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精选5篇)
1.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 篇一
第三讲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问题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历史上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直至今天,中国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耕耘在华夏土地上。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问题。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确保农民增收,依然是‚十二五‛
期间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
一、‚十二五‛期间关注‚三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鉴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关注‚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三农‛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在农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二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农民增收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三是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三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四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
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在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三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一步部署‚三农‛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地区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泛尘和农村经济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持。2011年4月6日,农业部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农业农村规划》),对‚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进一步部署。
1.‚十二五‛期间‚三农‛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农业农村规划》指出,推进‚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推进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十二五‛期间‚三农‛新目标新任务新格局
《农业农村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主要任务包括七个方面: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农村规划》提出,在区域上进一步细化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主产区‚七区二十三带‛,加快构建农业战略新格局。同时,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垦经济等五大产业发展进行了布局安排。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建设思路,提出了高标准农田、‚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此外,还从强化多元投入、加强农业补贴补助力度、完善农业奖补机制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重点措施。
为确保实施《农业农村规划》,要做好如下工作:要加快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进程,使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互相支撑;要分解落实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落实;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业农村规划》,让社会了解《农业农村规划》内容;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
二、新生代农民工新动态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选择外出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教育程度较高,城市工作、户籍农村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和传统农民工相比,具有从求生存到重发展、从农村融人到城镇、从满足温饱到精神追求、从忍气吞声到敢于诉求、从满足低收入到对薪资待遇有所要求等诸多差异。目前,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l亿人,约占农民丁总量的一半,约占外出1农民工总量的六成多。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并呈现出一些新动态。
(一)就业主要流向依然是东部
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地电仍以东部地区为主,而选择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样形成了东、西部地区的较大分化。据有关统计,日前新牛代农民工近八成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约一成半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比例最低,不足一成。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较少的中西部,应该改善用工环境,加强保障,吸引新生代农民工。
(二)初次外出务工年龄降低
目前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在20岁左右,这与传统农民工初次务工的平均年龄26岁有大幅度的降低。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普遍缺少农业劳动的经历。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工作没有预期,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导致他们在结束上一份工作后,一段时间内容易落人失业状态,另一方面导致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缺失。
调查显示,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大幅降低密切相关的另一事实,是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的受教育难问题。2010年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在这两亿多农民工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年龄是在14周岁以下。在8个城镇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则是每3个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
就目前来看,要想改变这种教育难现状,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二是加强职业教育,遏制农民工子女低龄化就业态势。
(三)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未获得稳定就业 据统计,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以‚短期合同工‛、‚临时雇佣员工‛等形式从业,受雇为‚正式员工‛、成为‚私营企业老板‛、自由职业者以及无业者之和约为半数。
敢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间‚飘移‛,寻找更好的自我价值实现,正成为新生代农民工 这一大群体的特征,也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尚未成为‚正式员工‛的因素之一。
应该看到,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仍任重道远,必须标本兼治。随着农民工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应该促使农民工真正获得与劳动力等值的工资报酬,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趋于稳定。
(四)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空窗期‛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0/0;而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据最新相关调查显示,65。90/0的新生代农民工有配偶或恋爱对象,其中来自老家和别处的比例分别为48。2%和20。6%。值得关注的是,仍有超过1/3的被访农民工处在‚空窗期‛,有着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的更强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
事实上,在我国城乡二元鸿沟远未填平的同时,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之奋斗的城专中,正大量出现新的‚二元城市社会‛。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生活限于农民工这个群体之内,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却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城市社会活动之中。这种二元城市社会,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完善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在城市享有均等化社会公共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融人城市的难题,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职业、生活、情感中有更大的交集。
(五)新生代农民工‚安居‛梦难圆
新生代农民工在居住状况方面和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有了一些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诉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这促使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大的需求。但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他们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对在务工地改善住房有强烈的期待0 22。9%的人期望政府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公寓,20。1010的人期望政府放开购买政策性住房的限制,17。1%的人期望单位提供更舒适卫生的集体宿舍,16。3%的人期望单位提供住房补贴,12。6%的人期望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11。1%的人期望政府改善外来人口集聚区的生活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改善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群体,如何让他们能够‚住有所居‛,已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目前,北京、辽宁等地已经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规划当中,让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不再是海市蜃楼,使他们的居住条件彻底得到改善。但这是一个长远而艰苦的任务,就目前状况来说,享受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依然是个梦,在城市里有‚家‛的归属感依旧是那么遥不可及。
(六)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人城市,却又难于融人城市,备感歧视。这实际上是新生代农民工边缘性的体现,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他们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情况与打工区域、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等都有显著的关系。在东部地区打工的农民工的城市融人情况更好,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年龄越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体验也更好。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业产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自2010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民工问题逐渐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政策和措施,横亘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路上的障碍在逐渐消退。但要彻底打破这一格局,一方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双手奋力拉开城市之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全力为他们推开城市之门。
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出发,对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奋力开拓‚三农‛工作新局面。
三、‚三农‛发展新政策
(一)三农‛工作历史性巨大成就
2012年,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再创历史新高,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再创历史纪录,农村民生又有大的改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态势的承接和延续。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绚丽篇章。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在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竞争压力空前加大的背景下,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在粮食大幅增产的同时,棉油糖、果菜茶等稳定增长,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民衣食住行用全面改善,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首次开展农村危房改造,1020万户从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臵,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长期存在的工农城乡相互分离、相互脱节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我们着力保护农民权益,注重顺应农民期待,增进农民福祉,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回首10年历程,‚三农‛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10年,非典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卫生危机突如其来,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骤然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和农民工大量返乡带来的风险不期而至,农村资源要素约束日益加剧,‚三农‛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压力之重、挑战之大是多年少有的。我们有力有效地应对化解,最大程度降低了不利影响和损失。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提升的难得机遇,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为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确立了科学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我们深刻认识‚三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科学遵循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全面审视世情国情农情变化,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确立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这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顺势而为推进政策创新,构建了系统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我们全面取消‚农业四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按地亩缴税的历史;实行‚农业四补贴‛,开创了政府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彻底放开粮食购销,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措施,构建了农业风险化解机制;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中西部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实行主产区财政奖补,建立了促进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激励机制;实施林业、草原等生态效益补偿,探索了生态建设保护机制。这一系列增产增效增收协同、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政策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并对保障‚三农‛长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了明晰的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框架。我们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尊重农民和地方首创精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坚持稳定而不折腾,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完善而不跑偏,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坚持创新而不停滞,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基本经营制度拓展到林地和草原。在农村公共事业上,坚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上山下乡、进村入户,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率先在农村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短短几年时间建起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实现了从多方限制到善待服务、从制度性分隔到制度性接纳的转变,农民工工资报酬、就业服务、子女就学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城乡居民平等权利进一步体现,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系列制度性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力有序推进工作创新,建立了高效的农业农村发展推进机制。我们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大力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牢牢掌握了领导‚三农‛工作的主动权。立足全局谋划‚三农‛,坚持想大事、谋大事、办大事,主动在发展战略中把握‚三农‛工作方向,积极在总体布局中找准‚三农‛工作定位,着力在宏观调控中加强‚三农‛薄弱环节。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既全面部署、面上推进,又突出主题、重点突破,每年都集中力量办几件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的大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顺应天时地利发展农业生产,根据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务,突出区域特色推进农村建设,针对差异性科学施策,尊重规律性因势利导,把握阶段性循序渐进。加强协同提升合力,强化‚米袋子‛、‚菜篮子‛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涉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强化执行狠抓落实,坚持宣传动员先行、典型示范带动、监督检查保障、绩效考核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执行力、政策到位率、农民满意度。通过这些创新,‚三农‛发展的社会氛围不断浓厚、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政策效应不断释放。1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开辟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新纪元,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三农‛发展新政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大战略,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中央突出强调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着眼点就是夯实农业基础、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这个重点难点。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健全‚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要准确把握几个重大问题。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需求较快增加,农产品供求关系一直偏紧,部分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难度加大,呈现出与以前大不相同的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双高‛、‚双紧‛。‚双高‛,一是进入高成本阶段。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人工费用、土地流转费用呈上升态势,农产品物流成本呈增长态势,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步入上升通道。二是进入高风险阶段。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动植物病害呈加重发展态势,农业的自然风险加大。随着农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加强和对外开放扩大,影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国内因素增多,农业的市场风险加大。环境污染和投入品的不当使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加之全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处臵不当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双紧‛,一是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问题会更加突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相当长过程,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增强。二是进入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阶段。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尽管农业劳动力总量还处于过剩状态,但在一些地方结构性短缺问题已经凸显,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状况已经凸现。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就会引发物价上涨、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醒。
新时期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要全面强化各项政策,营造有利环境条件,使务农种粮和重农抓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一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突破资源环境和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约束。二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根据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情况,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运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储备调节机制等措施,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步提高、并快于成本上升幅度,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同时对城乡低收入群众给予补助,确保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三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我国是小规模农业,要让农产品有国际竞争力、农民有务农积极性,增加补贴、强化保护是客观趋势和必由之路。要随着国家财力增长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机制,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概括起来,我们就是要用高投入、高价格、高补贴等政策工具,应对高成本、化解高风险、突破瓶颈制约,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要善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适时适度进出口保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必须牢靠地建立在我们自己身上。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村人口构成、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日益成熟,已经到了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努力方向,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遵循。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必须‚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守住一条底线‛,就是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要注重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二是要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要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各类设施间衔接配套,健全管理、运营和维护机制,逐步提高标准和水平。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和医生队伍素质,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向农村覆盖,提高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水平。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逐步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水平标准统一。二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下决心解决城乡要素交换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和农村资金、土地等流失严重的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多措并举解决农民和农村企业贷款难问题。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三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大方向、大趋势,但它涉及城市就业机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等多个方面,有些还牵涉现有市民的利益,绝不是改变一下户籍那么简单,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调整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增强其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实现就地就近市民化;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对暂未落户的也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四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进城进得踏踏实实、留乡留得安安稳稳。核心是要在尊重农民进城留乡自主权的前提下,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项权利是法律赋予农民的神圣权利,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根本体现,也是农民进退有据的重要保障,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中,重点和难点是农民增收。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而且城乡居民收入的统计口径还不相同,如按可支配收入同口径统计,城乡差别还要大。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得到缓解。为此,要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向农民倾斜,促进农产品价格、农民工工资稳步提高,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着力扩大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壮大县域经济,继续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对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分配权。
四、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这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又抓住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既顺应了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变化新趋势,又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此,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按照规划加快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步伐,抓好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受污染土壤等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特别是示范社的政策扶持。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强化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 篇二
商家的认可。以前广告、MV中那种背景虚化、小景深的效果只有电影胶片才可以实现, 现如今, 全画幅单反相机配合多种高质量的镜头使用, 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这就使得传媒工作者在设备上的差别变得模糊, 有钱的大腕使用胶片机进行拍摄所取得的效果, 一般影像工作者使用单反相机一样可以达到, 这就使得影像工作者、发烧友和影视大腕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 设备的差别已经不存在, 谁的想法出色, 谁的剧本有内容, 谁就可以拍出有内涵的作品, 谁就能够赢得观众。这种竞争模式的存在, 也对国内的影像产业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推动好作品的不断产生, 使得一场影像的革命自下而上的悄然发生。
4.3在广告公司、发烧友、厂家中产生的不同影响
对于广告公司而言, 全画幅高清单反相机的出现, 无疑使他们的作品产生了质的飞跃。廉价的成本、媲美胶片的
1 新闻学是事学, 就是“讲故事”
只要故事讲的精彩了, 新闻也就精彩了。大家同样是报道一件事情, 为什么有的人写得精彩, 读者很喜欢;有的写得却很苦涩, 让受众读不下去?区别就在讲故事的能力上。新闻学就是事学。人们公认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最权威, 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其实就是报道事实、还原真相, 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2 故事要有细节有语言有思想
“讲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通过再现场景、捕捉新闻细节、展现新闻情节、刻画新闻人物的方式, 来挖掘人物
效果、灵活机动的拍摄方式使得他们的竞争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以前的时候, 小的片子可以让广告公司来做, 大的东西还是要靠有实力的大型影视公司, 有了全画幅高清单反相机, 只要有创意, 任何一个公司都可以胜任高质量的作品, 都可以做出令人称赞的片子。
对于发烧友而言, 再也不会对着大导演的片子望洋兴叹了。以前被大导演拍摄的画面所折服, 现如今自己一样可以拍摄出令自己心旷神怡的作品。日出、晚霞、夜景、雪景, 所有以前不敢想象的画面, 现在都可以完成。
对于生产厂家而言, 它的影响更为巨大, 它必将在摄像器材中产生一场革命。
目前的摄像器材中, 多数是标清的, 而高清摄像机中, 要么成像效果一般, 成像效果好的价格又贵的惊人。
5结语
全画幅高清单反相机媲美胶片的拍摄效果, 相对低端的价位, 多种镜头切心灵深处具有个性特征而又细致复杂的情感世界, 使得新闻事实真实可感、有血有肉。这样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小平同志说:“不在文字长短, 而是要写出生动的过程, 而且有结果”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150页) 。过程就是细节, 细节虽小, 但它不是故事的细枝末节, 而是故事场面的构成因素。缺少了生动的细节, 就不能描绘出具体的社会环境和鲜明的人物性格。要讲好故事, 就必须使用朴实、生动的语言, 要让人听得懂。要用故事“亲和”受众, 从而发挥报道的鲜明性、独特性、生动性, 使报道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讲故事就怕语言不通俗, 使用拗口难懂的专业术
换的缤纷效果, 使得广大发烧友进入高清平民化的时代, 迈进了电影世界的大门, 可以随心所欲的拍摄精彩的画面, 可以畅所欲言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广大的广告导演、MV导演可以用低廉的成本拍摄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给大型影视公司提出挑战的同时, 使得整个行业的制作水平有了巨大提升;对于生产厂家而言, 迫于全画幅高清单反相机的压力, 也会积极研发成像效果好、价格低的摄像机, 促进了全球摄像机产业的高清革命, 而单反相机拍摄视频的固有缺憾, 使得各大公司积极改进自身产品, 促进单反相机视频拍摄功能的进一步成熟, 单反相机视频拍摄辅助工具的研发生产, 也进一步促进了单反市场的繁荣。一场影像革命由此发端, 势必影响深远。
(重庆市奉节县广播电视台, 重庆404600)
语, 那样只会降低宣传的效果。
3 手机报同样需要讲故事
自2009年电信业重组并相继推出3G网络以来, 我国手机报用户快速放大, 手机报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手机阅读内容。我国官方数据显示, 手机已取代台式电脑, 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1.49亿, 全国手机报总数突破1500种。
手机报作为当今社会中提供娱乐、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一大渠道, 在传播新闻信息时, 不仅要让受众看得明白, 还要使受众看得有兴趣, 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前者是基本要求, 后者是更高追求。所以手机报同样需要讲故事, 在手机报新闻中“讲故事”, 让一篇篇新闻作品见人、见事、见情、见精神, 带给受众趣味横生的“悦读”体验,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媒体的娱乐需求。
4 提炼新闻故事, 细节要抓住
手机报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稿件必须以最简练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在简练中讲故事, 对编辑能力是一个极大考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4.1 首先, 选稿很关键, 相当于在新闻的海洋中“淘宝”
欲在新闻的海洋里淘宝, 关键是你必须具有一双慧眼。而炯炯慧眼背后, 还应怦然跳动着一颗炙热的童心。面对海量的新闻, 往往最能打动自己的新闻是我们需要捕捉的, 因为那样的新闻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办公室同事都在感慨同一篇新闻中的人物, 那么, 请不要忽视, 搜索来细细品读下, 会有收获;还有一个捷径, 通常网络上热的烫手的新闻, 也是我们需要的。
例如, 5.12汶川地震, 海量的新闻故事, 新华网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第八期《面孔》栏目中, 如何选择最能打动人的故事, 是个难题, 面对这样的情形, 我们就需要来挖掘人物心灵深处具有个性特征而又细致复杂的情感世界, 唤起或激起读者相应的情感震荡或共鸣。
那期《面孔》选择了不哭的“可乐男孩”、可爱的“敬礼娃娃”、“不怕”的唱歌小女孩……他们在面对压顶的灾难表现出的乐观面孔和那一丝轻松的微笑, 让哀恸的中国感受亮色, 给所有走过悲伤的人以特别的鼓励。长时间停留在生死的边缘, 他们没有失望, 反而向我们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镇定和勇气。这三张面孔有一个共性, 他们的故事拨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位置, 让我们为之一震。当年编辑的时候整天哽咽流泪, 让我感动的故事, 我都一一编进手机报中, 现在拿出来读, 仍感鼻尖发酸。
4.2 其次, 编辑中要抓住细节
善感的心, 往往会被细节打动, 新闻也如此。我们在编辑时, 有一瞬间沉醉于淡淡的细节中, 抓住它, 才能编出精彩。
还以新华网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为例, 抗震救灾手机报第四期《母爱无声》中, 一篇“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女儿嘴里”文章, 13日下午, 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 数十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 寻找存活的伤者。突然, 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妇科医生龚晋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怀抱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 她低着头, 上衣向上掀起, 已失去了呼吸, 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 吮吸着, 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小心地将女婴抱起, 离开母亲的乳头时, 她立刻哭闹起来。”龚晋说, “我无法想象, 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 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 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 或许就是在临死前, 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仅仅2百多字, 便把“奋舍身, 舐犊以血”的情景展现出来。
文中, “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小心地将女婴抱起, 离开母亲的乳头时, 她立刻哭闹起来。”……在这些细节中, 你可以眺望到一种精神。
4.3 最后, 版面编排力求体现出故事味
手机报在有限的字数, 形式表现受限的情况下, 也要讲求版面的编排。运用丰富、活跃的思维, 把每一串小故事, 编辑成新闻稿件, 再配合版面巧妙的安排, 这样, 整个手机报就活了起来, 使读者在快速的读完后仍然有所回味。编排就是对稿件进行“包装”, 在用稿件吸引读者阅读的情况下, 版式上还要讲究视觉的冲击力, 比如图片的运用等等。
4.4.1“吃”透稿件, 让它们彼此产生联系
每年两会, 前奏都是介绍新增的代表委员等, 年年如此, 很难有新意。然而, 2008年两会手机报, 编辑独辟蹊径, 让枯燥的硬新闻有了感情。编辑首先在栏目名称上做了一个小创新, 把往年的《代表委员》栏目改为《春苗》, 春苗一词似乎与代表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本帧内容中的三篇稿件《新面孔“亮相”政坛, 新面孔包括少数民族、工农代表、研究生》, 《赶毛驴代表再当选》和《新一届委员“红色后代”闪耀》, 不难看出经过优化的代表结构, 似乎真有一丝春意在里面。通过编辑对稿件的“包装”, 使得3个独立的新闻变成了一个整体, 新闻由弱为强, 影响力随之扩大, 分量也就更重了。
除了横向联系, 我们还可以使稿件产生纵向联系。如果短期内发生了两个类似或者恰恰相反的新闻事件, 我们在编辑稿件时就可以纵向联系, 把前后事件串联到一起, 使新闻事件更加丰富, 不但能增强读者阅读感受, 还可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4.4.2 重视图片, 讲究视觉冲击力
不论是手机报还是其他媒体, 在报道时一直都强调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我们不能只把图片作为插图来使用, 更不应该只把插入图片当成美化手机报版面的一种手段, 我们要着重强调图片的新闻性、事件性。
3.电视新闻故事化:在叙事中讲新闻 篇三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 叙事技巧 新闻真实性
一、故事化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视新闻故事化”最早是美国CBS《60分钟》提出的,艾美奖对《60分钟》的评价是“用简单而有效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进入了人物内心, 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时间中的情节和细节,突显时间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时, 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 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 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①
电视语言有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性和冲击力,在叙事上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因此,讲故事是电视独有的特长,电视新闻故事化可以充分体现电视语言的魅力。尤其是微博的出现,让“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成为新闻最简单的传播方式,微博的碎片化传播使得传播权利,从单纯的记者传播权到每个网友都有传播权,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如何抓住观众呢?这是作为媒体人需要首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就非常巧妙的运用到了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在每一个报道中讲一个故事。在《孟宏伟 牛羊卖出来的“传奇”》(走基层 我这十年系列之一)的报道中,编导巧用悬念,采取不断设问的方式讲故事,在主要人物出场之前,编导用了三个段落做铺垫、设置悬念,而孟宏伟趴在床上出场,让观众有些吃惊,紧跟的解说解释了情况,原来他是高位截瘫的,而后运用不断的设问推进情节:
孟宏伟是怎样发布信息,寻找客户的?
他的手指不能动,怎么打字?
孟宏伟有一个原则就是见面交易,那他是如何做到的?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追问,介绍了孟宏伟的情况,并且引出孟宏伟的弟弟孟伟强。十年间,孟宏伟用网络实现了人生价值。在这个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环境的展现中,表现了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主题。
二、新闻故事化的误区与注意事项
“在故事化的处理当中,尤其是部分地方媒体,缺乏调查、恶意编造故事、刻意设定故事情节或篡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从而使民生新闻媚俗化、娱乐化甚至是真实性的问题大量存在”②。
2011年6月,河北省石家庄电视台第三频道《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片中的不孝子许峰,激怒了观众。并一度人肉搜索里面的儿子和儿媳,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最后事实证明他们只是收了节目制作方微薄的费用,而最后该节目以及承包节目的制作公司都被停牌,甚至石家庄第三频道也被迫停播一个月进行整顿。被过分故事化的电视民生新闻正在失去民生新闻应有的本色,同时也使新闻的真实性缺失,过分故事化也只是单方面追求收视率而忘记了民生新闻的根本宣传宗旨③。这些事件都证明新闻真实性对一个新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新闻缺乏真实性,那么这个栏目必将走向灭亡。
“优秀的新闻作品,它是各方面均达优化、各项要素堪称完善的综合反映,作为要素之一的新闻来源是不可或缺的。交代新闻源也是一般新闻的起码要求,是取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有助于受众对新闻机构的监督,避免记者、编辑道听途说主观臆断,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他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依据。”④
三、故事化与媒介娱乐化的勾连关系
媒介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之成为一种时尚,表现为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而相对应的严肃的新闻节目受到冷遇和挤压,媒介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进行娱乐化的包装,以至于整个电视行业或者媒介偏向于娱乐化。作为民主交流的社会平台的大众媒介就在娱乐化的浪潮中失去了自己应有的责任⑤。然而这种媒介的娱乐化使得电视工作者选择了故事化的方式,用巧妙的叙事方式来解构新闻,不再局限于五个W的原则。
自从《快乐大本营》和《超级女声》开播以来,中国的娱乐节目、游戏节目和真人秀节目接踵而至,从现在的中国电视市场来看,娱乐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电视的娱乐化慢慢侵蚀着中国的电视市场。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和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再一次袭击了中国的电视行业,使得灭灯和转椅成为当下中国电视的两种形态。而这两种形态在其他娱乐节目中也可见端倪。
“在娱乐化的冲击下, 人们对一些严肃的事情也习惯从娱乐的角度去看, 对于一些深刻的事情也不再作过多的思考”。⑥随着这种泛娱乐化现象的泛滥,电视中的娱乐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对于新闻的袭击也接踵而至,因此民生类的新闻更受观众的青睐。民生新闻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讲述一个小故事,但从故事中得到的真理确实耐人寻味的。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运用戏剧性的手法说新闻,“仅仅开播3个月,就跻身尼尔森全国卫视晚间收视前50名,5个月后,前30名;9个月后,前20名;11个月后,前10名。”⑦
结语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跟媒介环境的娱乐化是分不开的。在媒介娱乐化的冲击下,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严肃题材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利用自身独特的电视语言优势,展现电视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优势。然而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必须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为前提,片面强调新闻的曲折和离奇进而故弄玄虚,只能致使新闻失真,以至于新闻连最基本的最吸引人的元素也失去了。
参考文献
①王君,《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新闻导刊》,2005(5):38
②冯维军、周晓晖,《采编过程要全程维护新闻真实性》,《理论观察》,2007(5):185
③张旭东,《民生新闻八大热点》,《新闻传播》,2008(2):12
④马飞,《真实性要求交代新闻源》,《记者摇篮》,2006(6):43
⑤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1(3)
⑥武锦华,《电视霸权:应该引起警惕的影像状况》,http://www.mecu.lorg/
2005-5-21
⑦朱虹、胡正荣:《中国电视名牌栏目》,红旗出版社,2010:3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4.三讲三不讲 篇四
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事实上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不低效呢。“三讲三不讲”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发展的能力,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挑战。
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们要:(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对于 “三讲”中的讲难点我们要:(1)精心设计思考讨论题让学生讨论(2)教师引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3)对于过于偏难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师可以不讲。对于 “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
5.三讲三不讲思想总结汇报1 篇五
按照公司“三讲三不讲”活动的实施意见,我重新对自己平时的工作和思想做了一下剖析和批评总结:
一>工作管理上以后要多办实事,少放空炮。
做为一名车间付职,务实干工作是我的职责,然而在工作中,我也会出现:车间班子讨论安排的工作和事情,由我负责落实。我却存在说过撂过的现象。曾经想做的,因为自己主观的惰性,而把工作一拖再拖,不了了之。例如,曾想在车间内部推行“5S”管理,也对车间员工进行了宣传工作,然而由于自己的主观惰性,认为条件不成熟,晚点编制方案,在实施,也可以。导致现在也未完成。
问题的根源:在我的思想深处,工作态度存在惰性,认为不影响生产的,可以放一放。
整改措施:①工作项目在讨论阶段,要拿出合理的实施方案;②有益于车间发展的提议,不管执行的难度再大,也要创造条件去执行。二>生产管理要多沉在下面,少浮在上面。
把车间生产抓的更好,是每个车间干部努力追寻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生产工作上,我也存在抓不住,抓不准的现象。例如,成品槽的含量公司要求在36.8~37.1%,可实际生产中,我也例行到岗位检查,然而当含量出现波动时,我却一时找不准、抓不住造成波动的关键原因,而是一味的要求班长采高含量。而事后分析发现,造成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各班分析误差和班长的责任心不充分造成的。从这件
事上,我认识到,作为成品车间的干部,抓住产品的质量、消耗,就是抓住我们产品的生命线。关注生产质量,要摸清每个班的生产情况、人员情况,是车间干部的最最重要的工作,万不可浮在上面,只管结果,不管过程。
问题的根源:以工作多为理由,对生产的关注深度不够,而导致自身管理意识的松懈。
整改措施:①要求自己每天在岗位的时间每天不少于二个小时;②要求自己做好每天的生产指标统计和分析,养成系统管理的好习惯。
三>在思想上多些拼搏实干,积极向上,少些甘于人后,无所追求的思想因素。
车间人员共00人,是公司最小的车间单位,人均收入时常排在最后,我在心里有时会难免产生消极心理,认为干好干坏,都在人家后面,随大流的思想存在。
问题根源:奋斗的理想,不清晰,不明确。为薪酬而工作的思想是断送事业的毒药杀手。
整改措施:自己要定位准确,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拼搏实干,为打造事业而工作,端正思想,克服思想的负面因素。四>在团队沟通上多些理解,少些指责。
在平时工作中,我有一个坏毛病,对他人的错误,容忍度很低,造成沟通不和协。例如工作上,某班长工作上有些问题,我在讲解时,态度急躁,好像人家犯了很大很大的错误似的。导致事情的解决,并
没有按我的想法得到满意的结果。
问题根源:思想素养还需提高。
整改措施: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素养。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理解和宽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能正视矛盾和差异,学会多理解和尊重他人。缺乏宽容之心,就会严重挫伤他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同事之间的团结和谐。还要让自己明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考虑和安排工作时要以全局和集体利益为重,多理解他人的角度出发,视同事如朋友,积极营造融洽团结的氛围。当然,理解不是无原则的退步妥协和一团和气,更不是以损害事业发展和党员形象为代价,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推进发展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实现共赢。
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提高自身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配合车间抓好生产,开拓后续产品,打造成行业地区品牌。
汇报人:
【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推荐阅读:
初三化学第三讲10-28
第三讲习题参考答案06-24
初中语文写作第三讲选材01-06
硬笔楷书基本笔画第三讲内容10-23
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三讲10-15
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三讲11-01
第三讲巧解应用题12-18
培训师如何讲好故事06-17
三讲安全歌09-06
三讲心得感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