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修改

2024-07-08

文言文翻译修改(共9篇)

1.文言文翻译修改 篇一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张长院

【内容概要】

1.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

标准:信、达、雅。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留、补、删,换、调、贯

【关键词】

“踩点”翻译。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教学理念】

1.着眼学生,瞄准高考,有的放矢,解决实际问题。2.明确目标,一课一得。

3.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会、会学为目标。4.以多元理论为指导,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学习目标】

1.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

标准:信、达、雅。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留、补、删,换、调、贯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并能运用相应的方法会翻译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前三次质量检测考情来看,分数偏低,得分率为30℅左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读不懂文章,不能理解,就不能翻译;原因在于阅读量少,积累不够。二是不懂必要的翻译常识,没有真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踩点”翻译意识不强。需要讲一讲翻译常识,使同学们能够熟练翻译, 规范翻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精讲细练。【教学步骤】

导入:多年以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备受出题人青睐,两道小题,共计10分,题型高度固定。估计2017年高考肯定会有。同学们对文言文翻译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前三次质量检测考情来看,分数偏低,得分率为30℅左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读不懂文章,不能理解,就不能翻译;原因在于阅读量少,积累不够。二是不懂必要的翻译常识,没有真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踩点”翻译意识不强。今天,我们讲一讲翻译常识,使同学们能够熟练翻译, 规范翻译。取得好的成绩。

一、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展示: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细则:按点赋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课标全国卷Ⅰ 语 文(陕西卷)原文:孙傅,…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5 分)

【参考答案】我只知道我的君主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己,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评分细则】“帝”(称帝,主宰)1分;“苟”(如果,假使)1分,“死之”(为……而死,因此自尽,以死报国)1分:句意: “吾唯知……尔”,1分;“立异姓,吾当死之”,1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5 分)

【参考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分细则】“不吾索”(没有点名要我,没有索要我),1分;”面责”(当面指责,面对面斥责),1分;“庶或”(或许,可能), 1分;句意:答对任两句1分,四句2分。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课标全国卷 Ⅱ 语 文(陕西卷)原文:陈登云,……(《明史·陈登云传》)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jǔyǔ],多不能安其身。(5分)【参考答案】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评分细则】胜,禁得住,1分;安,安身,1分; 龃龉,抵触,排挤,1分。译出大意给2分(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 [dàn]泽中雁矢,囊[náng]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

【参考答案】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评分细则】啖,吃,1分;矢,通“屎”,此处指雁粪,1分;囊,名词作动词,用袋装,1分。译出大意给2分。

小结:文言文“踩点”翻译 1.重点翻译“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虽为考查句子翻译,实为考查字词与句式翻译。是按点赋分的。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2.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120个。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二、我班文言文翻译答题考场样卷分析

例1:西飞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文言文翻译答题情况分析(2016-10-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左冯[píng]翊[yì]以霸入财为官,不暑右职,使领郡钱谷计(5)

译文:左冯翊因为黄霸是捐财为官,不给他高职,让他负责掌管郡里的钱、谷出入工作。【解析】得分点: “以”“右职”“领”各1份,语句通顺2分。2.鳏[guān]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5分)

译文:郡中若有鳏寡孤独的人死了没钱安葬的,由乡吏上书报知,黄霸都能为他们分别妥善处理。【解析】得分点:无以”“书言”“区处”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展 示:考场样卷

答题情况分析:

得分:1+3+1+2+2+1=13平均:13÷6≈2.17 得分率:13÷60 ≈21 % 结 论:得分偏低 小结二: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的原因 客观原因:

1.试题文本有一定难度。2.阅卷稍严。主观原因:

1.没读懂文章----不理解,不会翻译。文言文阅读少,实词、虚词积累不够,文言句式不熟。2.专项训练少,“踩点”翻译意识不强。

三、翻译指导

1.文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

信: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达: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

雅: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注: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文言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直译为主:对于大多数词句,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为辅: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句,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注:高考重点考查直译能力。3.文言翻译的方法

“六 字”经:留、补、删,换、调、贯

①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

⒉庐陵文天祥

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偏义复词中无实意的一方等删去。

例:1.夫赵强而燕弱(发语词)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语气助词)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结构助词)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停顿助词)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副词)

③换: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主要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

例:1.至莫夜月明:到了晚上月亮明亮(单换双)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古今异义)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如同云一样(名作状)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

④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苏轼《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2.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4.“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主谓倒装 《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⑤补: 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⒈沛公谓张良曰:“(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谓语)⒊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介词)⑥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贯”即“意译”。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原则,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例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特征,借指老人和孩子)译文:老人和孩子一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借代)

例2: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译文: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悬),秦汉时的关隘(依然留存)。

例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婉曲、避讳)

例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典)

直译:我活着应当掉脑袋,死后应当编草。

意译:我活着应当以不惜性命,死了应当报恩。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左传》:讲一个士大夫(魏颗)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续齐谐记·华阴黄雀》(杨宝):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也说“衔环结草”)

小结: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总 结:文言文翻译

1.策略:“踩点”翻译。2.标 准:信、达、雅。

原 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 法:留、删、换、调、补、贯

五、课堂练习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先踩点,后翻译)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②”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四位同学板书)

①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译文】

③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

(教师讲评:先找得分点,再翻译)展示参考答案 ①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② “孰与君少长?” 【译文】 他与你相比,(年龄)谁长谁少?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贫贱不能移)

⒊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和自己相处的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译文】“(所以说)跟善人一起,就像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也不觉得香了,因为已经与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鲍鱼的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会变成红色;而贮藏漆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谨慎地选择与自己在一起的人啊!”

4.根据对文言的理解,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先踩点,后翻译)

(王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王冕)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六、作业:归纳 1.古今词义词 2.词类活用

3.古汉语特殊句式 4.固定句式

七、谈谈我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相信自己,梦想就在前方!

附:1.板书

高考文言文翻译 1.策略:“踩点”翻译。2.标 准:信、达、雅。

原 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 法:留、删、换、调、补、贯

2.参考文献:踩点翻译:西安市2017新课程高考研讨会资料

2.文言文翻译修改 篇二

简单地说,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 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捏造。“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 既要保留原文语气, 又要避免语气呆板。“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要优美自然, 生动形象, 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总之, 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词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字词落实就是要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语法功能都要理解, 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 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为:“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要字词落实, 重点翻译出“郑”“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 不能随意增减和改变语气。例如:“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水经注·三峡》) 可直译为:“水清, 树茂, 山高, 草盛, 实在是趣味无穷。”

意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燕子、麻雀,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大雁,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如果直译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大雁的远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够准确、透彻。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一) 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句子时要找到译句在原文

中的位置, 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 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义。

(二) 在翻译时, 遇到疑难词句, 可暂时放过, 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

(三) 译完全文后, 再通读一遍, 检查校正, 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增”“减”“留”“引”“换”“调”六个字来概括。

(一) 增, 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要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 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较多, 翻译时要适当增加词语, 才能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

1. 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译句:“ (桃源中人) 一见渔人, 大为惊奇,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 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 (《隆中对》)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 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是一个假设句, 翻译时要译为:“ (如果) 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这才通顺明白。

(二) 减, 就是减少词语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 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够表示它, 故翻译时无须译出, 可略去。例1:“夫战, 勇气也。” (《曹刿论战》) , 可译为:“作战, 靠的是勇气。”“夫”用在句首, 为发语词, 删去不译;“也”表判断语气, 可略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删去不译。例3:“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在时间上表示相承, 可不译。

(三) 留, 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 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 “巴陵郡”是地名, 可直接保留。

(四) 引, 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词义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 翻译时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义的引申词。例:“先主器之。” (《隆中对》) “器”, 本义为“器具”, 可引申为“重视”“器重”, 译为“先主 (刘备) 很重视他。”

(五) 换, 就是替换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古今都有, 但意思不同, 翻译时要恰当替换。例:“十年春,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师”可换为“军队”, “伐”可换为“攻打”。再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是名词, 而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 翻译时不能以今人推古义, 造成误解。还有, 在文言文中, 有些表示称呼的词, 跟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示称呼的词, 多数为形音相同而义不相同。如“舅”, 古今同义为舅父, 而它在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意义就是“昔吾舅死于虎” (丈夫之父) 、“昏礼, 婿亲迎, 见于舅姑” (妻之父) 以及对男性长着的尊称等, 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细加辨别体会。

(六) 调, 就是调整词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 应把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 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 宾语前置句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 可以调成“以何战”。

3. 介宾后置句

例:“还自扬州” (《伤仲永》) 可调成“自扬州还”。

4. 定语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战国策》)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文言文的翻译, 除了要了解翻译的原则, 掌握翻译的方法之外, 更重要的是: (1)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喜爱文言文, 培养兴趣;要克服懒惰, “勤”字当头。 (2) 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其次, 要注重平时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 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纸上谈兵, 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再次, 是学会归纳整理。最好采用列表形式归纳整理出常用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常用句式, 便于记忆和运用。只有树立好正确的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才能得心应手。

摘要:文言文的翻译不仅能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非常重要。重点从翻译的要求、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方法等方面谈了文言文的翻译。

3.文言文翻译方法 篇三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韩信说:“汉王(刘邦)对待我很优厚,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将他自己的衣裳给我穿,拿他自己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乘坐了别人车的(就应该)分担别人的祸患,穿了别人衣服的(就应该)心中想着别人的忧虑,吃了别人粮食的(就应该)为别人的事情出力效死。我怎么可以(因为)追逐利益而违背(做人的)道义呢?

上述译文,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词句落实,语意通畅,直译为主,辅以意译”的翻译原则。重要的词语如“遇”“厚”“载”“以”“衣(yì)我”“食(sì)我”等的意思(包括名词作动词、为动用法等重要词类活用),重要句式如状语后置“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反问句“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等,都采用直译法,全部落实到位。为了使语意贯通,加上了括号里的内容,这样,读起来更像现代汉语的句子。

一般来说,翻译技巧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释”、“留”、“增”、“略”、“调”、“格”。

所谓“释”就是对实词虚词的意义(含体现特殊用法的意义)直接解释,如上文翻译就将“遇”解释成“对待”,将“死”解释成“为……效死”。采用“释”字法时,要注意由一个字联想到现代汉语中含有该字的多音节(特别是双音节)词,比如上述译文中的“厚”“患”“忧”,就分别译为“优厚”、“祸患”、“忧虑”。

所谓“留”就是对有些词采取保留不变、直接取用的做法。这主要是指姓名、官名、爵名、地名、时间以及现在还用的词语。比如上面文段中的“韩信”、“汉王”、“衣”、“车”在翻译时就直接拿来使用。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阳晋”、“上卿”翻译时都直接保留。

所谓“增”就是将省略的成分和根据语意需要添加的内容补充出来。上述翻译示例中,“刘邦”、“就应该”、“因为”和“做人的”就是根据语意需要补充出来的。而“取阳晋,拜为上卿”则省略了主语,翻译时也需要补充,“(赵国)攻占了(齐国的)阳晋,(廉颇)被授予上卿一职”。

所谓“略”就是重复的成分、赘余的字词,该省去的就坚决省去,绝不心疼。比如贾谊《过秦论》中的句子,“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由于其基本意思一样,就可以省掉重复的部分,翻译成“有席卷天下、吞并各国的意图和心思”即可。

所谓“调”就是调整语序,使句子意思、语脉通畅,特别是主谓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翻译时应该按照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作“还原”处理。比如上述译文示例中,“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三个句子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应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习惯将状语“以其车”、“以其衣”、“以其食”提到前面翻译。

所谓“格”就是指有固定格式的句式和短语,翻译时要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不能更改。比如各种格式的判断句,就一定要译成“……是(不是)……”;各种格式的被动句,就一定要译成“……被(受到/遭受)……”;“不亦……乎”要译成“不是很……吗”;“得无……耶”要译成“莫非/该不会……吧”等等。这类固定格式常用的还有十几个,同学们可以自己梳理归纳一下,以备翻译时使用。

当然,这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及句式用法基础上的,该积累的不积累,该掌握的不掌握,一切指导、一切方法都等于零。

【训练】

一、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

翻译: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失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③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④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司马光《资治通鉴》)

翻译: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飞)家无姬侍。⑤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卒有疾,亲为调药。⑥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毕沅《续资治通鉴》)

翻译: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邹与鲁哄。穆公问曰:“⑦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⑧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

翻译: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君子学必好问。⑨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⑩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刘开《问说》)

翻译: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的时间,老鼠被抓完了可是他家的鸡也被抓完了。他的儿子担心这件事,并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它赶跑呢?”

②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算了,离受冻挨饿还远呢!(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赶走那猫呢?

③拥有才能(的人)用才能来做好事,没有什么好事他不能做的;用才能做坏事,也是没有什么坏事他不能做的。

④有道德的人往往被人们尊敬,有才能的人往往被人们喜爱,(因为)喜爱就容易亲近,(因为)尊敬就容易疏远,因此考察的人常常被才能所蒙蔽而遗忘了品德。

⑤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就妆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连皇上都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就拒不接受。

⑥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慰问他们的家人,有战死的,就为他痛哭并且抚育他的孤儿。

⑦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可是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他们吧,又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搭救。(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⑧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那么百姓(自然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⑨“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⑩比自己有才能的人,问他就可以破除自己的疑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啊。

【作者简介】

万永翔,特级教师,执教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发表论文多篇。

4.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 篇四

原文: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仪真汪园,葢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译文: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就是一个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园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热情的招待我们。

5.文言文翻译 篇五

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

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 2010广东卷 【参考译文】

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个人(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一万个人窥视中原,据守此地就可以不用担心北面的忧患。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就好像家的后门,怎么能够允许把它舍弃给强盗土匪呢。现在趁着俞瑱刚刚到达(居庸关),又忙于抢掠,民心不服,占领(居庸关)是非常容易的;如果刚纵他而不去攻打,他们增加兵力据守(居庸关),以后再想攻打就困难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关讨伐俞瑱。徐安攻占了这座城池,俞瑱逃跑到怀来,依附于宋忠。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说:“假如贼人知道坚持团结人民,笼络民心,小心谨慎地坚守这座城池,即使我们想攻占它,怎么能够这么快就攻破呢?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于是命令千户吴玉据守(居庸关)。

皇上对诸位将领说:“宋忠率领军队驻扎怀来,有必然(与我们)争夺居庸关的势头,因为他还没有到达,(我们)可以首先攻击他。”诸位将领都说:“贼人众多,我们人少,很难与他们争锋,攻打他们没有益处,应该坚守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你们有所不知,贼人虽多但他们是刚刚聚集在一起的,他们的内心并不一致,宋忠轻敌暴躁,缺少谋略,生性凶残,自以为是,我们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癸未,皇上率领八千精锐骑兵、步兵,携带盔甲而进军。甲申,(大军)到达怀来。在到达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你们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你们)应该给他们报仇。将士听到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就让他们的家人作为前锋,使用他们原来的旗帜,(宋忠的)众多将士远远看见那些旗帜,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还活着,高兴地说:“啊,我们本来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是宋都督在其骗我们,差一点被他误导了。”于是调转枪头前来归降。宋忠和余下的众人仓惶摆兵布阵没有成功,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宋忠大败,逃入城池。王师趁机攻入城池,宋忠急忙藏匿在厕所,被王师搜查抓获,并且还擒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的人全都投降了。

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务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的对.【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参考译文】

周访,字士达,祖先本为汝南安城人,汉代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居江南,到周访已是第四代。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了家。周访年少时性格沉稳坚毅,谦逊而能礼让,做事果断,周济贫困人家,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周访做了县里的功曹,当时陶侃是一名闲散的官吏,周访推荐他去做主薄,和他结为朋友,还把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举为孝廉,任命为郎中,上甲令,但他都不去就任。

到元帝渡江时,命令周访参与镇江东军事。当时有个人与周访同名同姓,犯了死罪,官吏错捉了周访,周访奋起反击扣留他的人,随后几十个人都四散逃走了,周访自己去向元帝自首,元帝不但不怪罪他,不久还任命他为扬烈将军,讨伐华轶。周访所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所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相勾结,周访就扣留并杀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被周访率领众军打败。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应付周访,华轶全军溃败,周访便平定了江州。

元帝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他和众军一起讨伐杜弢(同“韬”)。杜弢制作桔槔来攻打官军的战舰,周访则制作长岐枨(音同“长”)来抵挡,桔槔无法造成伤害。周访又乘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到达富口,于是杜弢派杜弘出军海昏。周访徒步走到柴桑,偷偷地渡过江,与敌军作战,杀了敌军几百人。敌军撤退以守庐陵,周访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杜弘将大批宝物丢出城外,士兵们争相去捡,杜弘趁乱突围出城。周访率兵追击,得到许多鞍马与铠杖。杜弘逃到南康,太守率兵攻击,又打败了杜弘,跑到了临贺。元帝又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襄阳后,致力于农业生产,训练士卒,勤于采纳意见,选拔人才。王敦担心他对自己有威胁,但害怕周访的强大,所以没有异心。周访以威严的风范闻名后,远近的人都归附于他,他智勇过人,成为了中兴名将。周访性格谦虚,从不与人讨论战功。有人问周访:“人们做了小小的好事,都很少有不自夸的,您的功勋卓著,却一句话也不说,为什么?”周访说:“将士们都舍弃了性命冲锋陷阵,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将士们因此更加尊重他。

周访训练兵马,精简士卒,想进攻中原,慷慨激昂而有平定河洛之志。他善于安抚招纳军民,众兵士都愿意为他赴死。他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对他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有叛乱的心思,但在周访去世前

。07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 郭生开始不以为然,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缪等人的作品,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缪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被称为好刺史。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

令狐熙在职几年后,向皇上上表说:“我寄居岭南,到现在已经四年了。我已经六十一岁了。才学浅薄,责任重大,但是我所管辖的地方十分广阔,安抚十分困难。我虽然未能马上革除夷人旧习,但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如今我年纪老了,疾病又重,怎能当此重任?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 皇上发下嘉奖诏书,不允许请辞,赐给他一些医药。后来因为李佛子反叛一事,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走到永州,令狐熙因忧愤发病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独家翻译。转载请标注。

表字仑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许君年少时便有超绝的大志向。他刚满六岁那年,母亲病重,就知道长跪在祖庙祭坛前,连续十几天为母亲祷告祈福,未见丝毫倦意。等到长大后,他便跟随私塾先生接受学习,聪明智慧超出了同龄人,对于书籍无所不读。然后,他的父亲因为正直诚信被同族人所怨愤,惹上了官司,(冤屈)十多年都得不到申述,最终满怀愤懑地死去。许君对于此事始终不能释怀,多次向官府控诉,又过去了十几年,公理才开始得到了伸张。然而许君的精力和雄心都因这件事而消失了一大半了。没有任何收获啊,他于是花费了一些财物候补官职,谋得松江水利船政通判一职。松江地处海滨,过去专门添置有用于巡海的船,这种船叫乌船。从前的通判监督修理,官府上下几乎都从中谋取暴利。修出来的那些船却一遇到大风立马就会损坏。许君独自一人亲自检验调试,乌船的毛病才得以根除。在这之前,很远的商人都挑着货物到松江来贩卖。松江那些奸诈的商民强取他们的货物,却违背货物本身的价值不给予支付。许君到了之后,惩处了其中的几个最狡猾奸诈的人,那些挑着货物贩卖的人都此都感激涕零。

松江的河道细小狭长,很容易导致填塞淤积。一旦河道填塞淤积,那来往的船只便不能通航,老百姓的田地也就没有办法得到灌溉。所以,在冬天河水枯竭之时,当地征用疏浚河道的民工,这项费用都是从民间收取的,累积下来有上万。官府马虎地去兴修筑造,但超过了其应该的耗费有许多。唯独,许君认为让一个人去谋取更多的私利是有限度的,而占取了老百姓的许多血汗,内心无法忍受。于是,他亲自丈量河道的纵深和宽度,命令工匠们在尺寸上不得有丝毫差距。百姓为此都称道欢呼,认为这是几十年来都从未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道旁边立了一块碑,用来记录这件事。沿海失业的百姓有许多通过出海来获取利益,这种现象久禁不止。许君奉命对此进行督察,那些装载私贩的货物超过口粮的海船竟有一百多艘。许君想到都是一些贫苦之人而非大奸大恶之人,只是因为无知贪图利润而招致犯法。他觉得一定要加以详细禀报,虽然自己有捕获犯人的名誉,但是人一旦处死就不可能复生。于是,他悄悄地拜见布政使辰公,请求他能宽恕赦免他们。辰公深知许君是发自内心地体恤百姓,对此深为赞赏。(后来)上级准备讨论把许君调任其他地方,但他因此在这一年生了病,六月十八日这一天在他松江的官舍中死去,享年五十八岁。当初许君年轻时,胸怀壮志背负雄心,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那些和许君相知的士大夫们,都估计许君将来必定会被朝廷重用。然而他却遭受家庭诸多变故,不能实现他的抱负。等到他当官时,拿着俸禄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只是在老百姓中间奔走烦闷。既然被士大夫所了解,差不多就有能够施展抱负的地方了,却不曾想最终死去。难道这确实是命数?即使这样,把许君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君难道比他们欠缺吗?哎,真得很可悲啊!

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给他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定居。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她读书。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见了他,他对答周详文雅,世祖非常喜欢他。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后返回,趁机进言大军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承受不起烦扰,饥寒交迫将要死亡,应当予以赈济供给。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赐给边疆百姓粮食、布匹、牛马,依靠这些存活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回到朝廷把这件事情上报皇帝,皇帝很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推荐任用他的党羽,查核全国的赋税,百姓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自杀以及死在牢里的人用百来计算,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浮动。朝臣们有所顾忌,都不敢讲话。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详细地陈述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皇帝十分生气,(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身边的人打他的脸颊。彻里争辩更加激烈,并且说:“我和桑哥没有仇,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行而不顾全自身,正是为国家打算啊。如果怕惹皇帝生气而不敢讲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从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我私底下害怕这个啊。”于是皇帝完全醒悟,就命令他率领三百羽林军前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宫内收藏的一半。桑哥不久被诛杀,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得到释放。彻里又遵照圣旨前往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和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以死刑,天下人心大快。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过程中,总共四次经过徐州,都是过家门而不入。

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平定,于是彻里引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遇到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来犒劳他们并且劝慰释放他们回去,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因为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安居在你们的田园里,不要害怕。”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投降了。不久,欧狗被他的党羽绑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随从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平定了。

6.文言文翻译 篇六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

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翻译:

张丞相喜好书法但不用功,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觉得自己应该像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写得乱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写得什么,拿着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便责怪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得什么了。”

启示:

1.不要随便把错误归结在别人头上;

2. 做事贵在勤于用功,到关键时才派得上用场;

3.无论任何事情,都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

7.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些方法 篇七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 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 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 《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 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 “咨”要换成“商量”。

2. 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 翻译为“更不用说”, 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 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 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 《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 “张”增补为“张开”“睁大”, “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 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要翻译为“ (村中人) 看见渔人, 于是非常惊讶, (村中人) 问 (渔人) 从哪里来, (渔人) 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 “一 (个) 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 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 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 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介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需翻译。

再如, 《曹刿论战》中“夫战, 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 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 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 如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 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 《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 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何陋”是宾语,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 “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 《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石”是定语, 修饰“粟”, 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 (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 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 用意译的方法。

如, 《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 经历了很多战斗, 有的战死了, 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8.文言文翻译十法 篇八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或意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面例释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一、 保留法

就是保留,也叫抄录法。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专有名词、官名、国号、年号、地名、爵名、谥号、庙号、书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如《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二、 删除法

就是删除。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和部分连词,在句中只起语法或语气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除。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又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这里的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三、 添补法

就是增补,也叫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1)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2)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翻译时在“坐”前补出代词“之”。

四、 替换法

就是替换,也叫换义法。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又如《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中的“岁”换成“年成”。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换成“土地方圆”。

五、 调整法

就是调整,也叫调序法,即将语序移位。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又如《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可以调整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六、 直选法

就是选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七、 直译法

就是直译,也叫解释法或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秋水》“泾流之大”这里的“泾”通“径”,指河流的宽度。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 “退”是使动用法,应该翻译为“使……退却”。

八、 意译法

就是变通,也叫转述法或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九、 缩译法

就是紧缩,也叫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例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可译为“了”。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恰恰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对这类词语翻译时要尽量拆开,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直接翻译。例如:再郡多有出息。(1999年全国题)译文:在郡中放有很多高利贷。“出息”应为“出”和“息”,应翻译为“放高利贷”。

十、 扩词法

就是扩展,也叫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翻译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又如《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中“秦急攻之”可扩译成“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又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扩译成“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这样才会流畅。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还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视直译,把握大意斟酌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古义现代词语代替。

倒装成分位置转移,被动省略找出规律。

碰见虚词重通语气,敏化语感使其流利。

9.文言文翻译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2.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言文翻译的考点

《考试说明》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切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誊

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 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 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 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 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 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 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 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 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 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 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 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 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六、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对(对译法)

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

例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译文:

2.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例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译文:

例4: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译文:

3.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

例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4.删(删减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

例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译文;

5、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9: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10: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译文:

③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1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例1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文:

6、调(调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

例14: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译文:

七、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色彩变化 译文: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文:

③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词义变化 译文: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作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为动用法 译文: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用法 译文: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

比喻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借代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译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译文:

5、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省略句 译文: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文: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译文:

④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文: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文:

6、注意固定句式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八、注意点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译文: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文: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

九、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十、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一)①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②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上一篇:六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下一篇:五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