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评价表

2024-08-27

磨课评价表(10篇)

1.磨课评价表 篇一

在磨课中共同成长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理念老师们虽能脱口而出,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很难,尤其在低年级。本次我们选取了“1.对于故事性和说理性的课文,如何根据学情,选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点?如何通过对话朗读的指导方式,培养学生自觉、独立的阅读能力。2.如何设计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发挥想象,感受童话的魅力。”

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群组所有老师迎难而上,通过对课例打磨,对研究问题有了很大的突破。整个研修过程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一以贯之追踪问题,课例改进明显

首先,本研究专题,是根据新课标理念,并汇集了群组成员教学的困惑、问题后产生的,来源于老师们的教学困惑。然后,以王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为例,多次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在整个磨课过程当中,紧紧盯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磨课,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角色,更新观念,有效改变教学行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设计了“学生参与度”、“师生活动所用时间分配”、“教学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达成度”“教学目标达成度”等几个观课量表。在课后研讨中,又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做出针对性分析,最后,每个老师针对研讨主题中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课例改进明显。因此,整个课例研究是老师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聚焦学生,生成学生学习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语言文字学习内容,细化语言文字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不会到学会,学得轻松,学得投入。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表达阅读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及时评价等。在自悟自得中让学生感受陶罐和铁罐对待自己长处的不同态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学习,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理解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整个磨课中我们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这也为我们今后语文教研提供了方式方法的指导,为教师专业化道路成长提供了帮助

三、团队成员主动参与,在磨课中共同成长

磨课伊始,所有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定计划、备课、磨课、发贴、观课,用研究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研修过程是艰辛的,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我们群组教师没有放弃,在不断尝试中,创出了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例设计。执教者王老师更是加班加点,执着研究,对教案无数次的修改。经过反复磨课,群组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磨课”中得到了成长,教学理念发生变化,教学行为跟进改善。通过本次研修,我们收获颇多,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跃迁,增长了教学技能,更新了教学观念,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2.磨课总结反思 篇二

研修磨课阶段已接近尾声,回首磨课历程,我的收获颇多。

我们组在耿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成员积极学习有关磨课的相关资料,制定计划、确定课题、制定观课观察点。全体成员群策群力,积极准备。

研修磨课让我经历了与同组老师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的伟大。在研讨中,我们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使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过研修磨课,使我真正的认识到要磨出一节好课,只有通过无数次的试教,不断的修改,反思才能成为一堂高效的优质课。而正是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的与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交流,真切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本质,才一次次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1. 导课形式要简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充分利用直观课件,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 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更要注重课堂的生成与学生间的交流。4. 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3.磨课计划 篇三

教学课题《我与老师交朋友》鲁教版

目标任务

1、通过课例研究,贯彻课标新理念,使老师走近学生、关注学生、亲近学生,提升整合素材、聚焦信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拓宽情感教育的渠道,增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通过“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基本式”课例研究,呈现一个完整的案例磨课过程,让每位参加磨课的老师都能够熟悉磨课流程,并借助这一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研究问题

1、思想品德常态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2、如何在常态思想品德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说明事项

一、研究问题的形成:

1、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不会浅尝辄之,才不会满足于一知半解。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问题是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与阶梯,进而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遗憾的是,好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有的明知故问,肤浅、单一;有的隔靴搔痒、漫无边际;有的梯度不够;有的思辨性不强„„如此种种司空见惯的怪现象,极大阻碍了思品课堂的目标达成。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第一个研究问题。

2、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思想品德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理应高扬情感大旗,但现实的课堂中,老师们更习惯于把它上成机械、死板的知识、技能传授课,认为把该记住的记住,考个高分就足够了,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愿与学生达成情感的共鸣。即便有一点情感的流露,也大多是授课老师不得已而为之的“独角戏”,不但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反而更加彰显了德育的疲软和虚假。为了使我们的思品课堂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我们确定了第二个研究问题。

4.磨课总结 篇四

“磨课”是每一位教师必经的一种成长经历,是促进我们成熟,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1月中旬,我们终于迎来了研修以来就期盼已久的磨课阶段,我们忙碌着,协作着;欣喜着,更收获着。

11月29日,三里河完小的乔红老师为我们组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课——的五年级上册讲读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乔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围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中心,从“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两个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德国所特有的奇特的风景,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乔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花美部分时,乔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积累了相关词语。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体味民族奇特时,乔老师又引导学生紧抓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乔老师的课教师导学生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5.磨课小结 篇五

——小语组第一次课堂实践小结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而想象作文则由于想象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更成了作文教学中最大的“拦路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小组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审题,构思,设计,讨论,试教,再备,忙得焦头烂额,却从未想过退缩,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

小语组内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也有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但无论是谁,对于作文教学,尤其是想象作文教学都没有进行过研究,何况是二十分钟的指导课和二十分钟的讲评课呢?怎么办?“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小组七个人一条心,坐下来一起想办法。

上周五下午得知教学内容,我们就聚到了一起解读教材、讨论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你一言,我一语,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奔。尤其是同一组的两位老师更是发挥了团队意识,协商两课时的侧重点,协商两课时的内容衔接,协商两课时的板书。

周一来到学校后又是一阵忙碌,在XXX的指导下我们互相交流课案,提出修改意见,解决问题,解答困惑,全都坦诚相见,心无介蒂。

周二的脚步更是匆忙,匆匆赶往二十多里外试教,又匆匆赶回学校。晚上,只有小语研修室的灯还亮着,全组七人无一缺席,全在挑灯夜战,斟酌教案,制作课件。大家坐在一起,随时讨论,随时帮忙。

周三上课。由于上午上指导课,下午还得上讲评课,于是中午的休息成了泡影。为了赶时间,干脆没回学校,上午已上完课的,还有下午要上课的,全都坐在大教室里,忙着批阅作文,摘抄片段,完善课件,修改课案。甚至是在吃饭的餐桌上,我们手上的笔也没有停歇。

“兄弟齐心,合力断金”,在本次的课堂实践中,我们精彩不断,圆满地完成了此次的教学任务。

在此次的磨课活动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份真挚的友谊,更多的是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XXX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由对作文,尤其是想象作文从近乎一窍不通到稍微摸着了一点门道,从无所适从到自然应对,我们在一点一点地进步着。我们知道了,写作指导之前要吃透教材,研读《课标》,明确学段要求;我们知道了作文指导和讲评要各有侧重,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我们知道了作文指导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由说到写,由扶到放;我们知道了作文讲评要引导学生习得方法、自主修改;我们知道了想象作文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想象,要想得新奇、想得有趣„„在此,我们要感谢我们敬爱的XXX,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您的汗水和辛劳!

6.《掌声》磨课 篇六

——《掌声》磨课历程

【案例背景】

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希望,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学,能认认真真地读。在学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声》这篇课文是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关于“爱与温暖”。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时间性的词语连接全文,以一个讲述者的口吻,向大家娓娓道来发生他上小学时候的一个故事。故事讲掌声使患了小儿麻痹症的英子,重新找回自信,找到生命中的“掌声”。这篇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没有特别之处,只不过平铺直叙地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文中共有8处掌声,处处不同。细细品读,掌声之妙,对比之妙,语言之妙,令人赞叹。

【磨课之旅】

一磨教学内容定位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学生的学段年龄特点以及文本特点,我们这样思考:第一课时应该上写什么内容?如何区分两个课时?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比较多,而三年级上册,是低段向中段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字词教学依然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就选定为字词教学,包括生字词的教学以及多音字的教学。“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那么,我们怎样利用这个文本,进行言语训练呢?于是,我们将第二个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抓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文本,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文章内容,得到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堂实施:

在生字词教学这一块,我们利用导学单,请学生事先预习,导学单的内容有读词语;查字典,给多音字注音组词;将课文中,想知道的或不懂的提出来。这样,既有预习字词,又有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之后,组织学习活动小组,练习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教学多音字时,我们将多音字放回到原句中,再由原句进行发散,品读与原句相关的一些句子。

第二个板块,先让学生发现并找出这篇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用这些词语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连句成段,进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从第一次试教的反馈情况来看,主要出现这样几处问题:

1.尽管我们想充分给予学生学习时间,但课前预习生字词,课中又组织学习生字词活动,再呈现生字词开火车读。的确,字词是牢牢固固地会读了,但用时太多,太过,而且,学生仅仅是停留在会认 读,而不是会运用。

2.关于导学单和学习单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导学单其实并没有必要。导学单中的字词,都是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完全可以再预习时利用自己的书本来完成;导学单中,让学生写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大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不了解。其实,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直接在课文中用问号表示,这也是简单的批注。让学生重新写下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以多音字为中心,品析句子。这样的指向性不明确,而且,一发散,就不知道何时收回,以至于课堂时间拖沓,但却并无实效。

这样的方式,对三上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这样虽然关注了对学生语文能力——概括课文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也比较难以落实。《课标》中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只需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时,相应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明显,这就加大了孩子概括的难度。

针对上述教学反馈,我们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依然将字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将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以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更改为“紧扣忧郁,探索言语秘密”。抓两个重点:1.生字词;2.发现课文通过英子的动作、神态来写出英子内心的忧郁,发现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并尝试运用对比写句子。

二磨教学内容切入口

课堂实施:

在导入课题后,再初读课文,要求将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初读后,认读生字词。

接下来的时间,就交付“紧扣忧郁,探索言语秘密”。先发现英子忧郁的原因,发现英子走路的姿势——一摇一晃,一唱三叹,以画面引读,激发学生对英子的同情。再发现,英子忧郁的句子,继而品读发现,这些句子是通过英子的动作、神态等写出英子的忧郁。再想象画面写话: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以前,现在。

温馨提示:至少完成一组“以前......现在......”,敢于挑战的同学,完成全部。

反思:二次试教后,有这么几点不足:

1.由于缺少相应的引导,就请孩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概括,这是不符合学情的。

2.在品读过程中,想象画面“一摇一晃”时,有部分孩子并没有被激发同情心,相反,却在那儿笑着。这就说明,教师的教还没落到实处。在品读英子忧郁的句子时,老师对教案不太熟悉,所以,品读并没有深入,只是浮于表面。虽然品读不到位,但写话学生却普遍写得比较好。基于以上反馈情况,我们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

三磨回归朴实本位

经过这两轮的磨课,我们重新反思,调整了我们的教学内容,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以时间为序,梳理文章结构;想象对比,细品英子变化;字理识字,培养写字习惯。我们以情境导入后,便认读生字词,将对词语的理解,放入原句中,结合具体的情境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再屏幕出示:

上小学的时候,()的英子总是()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天,轮到英子讲故事,同学们给了她()次()。从那以后,英子变得()。

以填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搭了个脚手架,学生就顺利地从课文中筛选关键词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在言语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以表示时间词语作为开头的讲故事的一种典型方法。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后,再在对比想象中,细品英子的变化。先发现英子忧郁的原因,再寻找英子忧郁的具体表现,重点品读

英子忧郁具体通过她的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的。在品读时,养成学生品读的一种习惯,点点、圈圈、划划,初步学会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中,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而课堂中的点点、圈圈、划划,就是阅读的一种习惯,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今后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专注,有着很大的作用。品读忧郁的英子后,将写话的内容改为说话。以生字书写替代写话。在生字书写中,我们主要指导书写两个字:“鼓”“励”,这两个字,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识字。“鼓”字,采用字理识字方法,主要是为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汉字的一份热爱之情。“励”字的教学,先请学生观察,说说,哪些笔画容易写错,书写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还强调“一看二写三对比,一个更比一个好”,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7.磨课报道 篇七

本课的核心话题是谈论人的外表形象(look),‘talking about sb’s look’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本课的设计通过创造性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多姿多彩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各种任务,创设情景以提高其听说读写水平。通过学习语言材料,让学生获得了运用所学的有关词汇,短语及句型,描述人的外貌特征,并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并借用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合作与探究等方式学习英语。使学生确实从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谈论外貌,同时还学会了识别不同人物外貌特征,丰富了学生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促进了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要求他们不以貌取人,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友好地描述别人的形象。

就教学设计,我做了以下的分析:

本课的设计框架是导入-游戏-练习-听力-情景对话-书面表达,是遵循“接触-理解-练习-运用”的教学思路,达到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书面表达的质量,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两种不同方式,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本课由外貌形容词导入,同时利用一些实物和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在接下来的每个环节中频繁使用句型作为巩固练习,最后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对话,写出描述人物外貌的文章,层次鲜明,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在完成每步后都形成了知识积累,为下面的步骤作好了铺垫。

本课由于步骤较多,应注重当堂巩固,故在本课语言输入环节的设计中,每个步骤(身高、体格、头发)后借助相应的图片,进行句型的巩固,期间头发的环节,即长度-发型,也在分步的练习后,安排综合练习,要求学生描述老师同学等名人的头发。通过逐步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调整侧重点和课堂进度。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的水平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运用语言。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的内容适当整合,设计了“抓捕罪犯”和“寻人启事”等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在激发了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地完成了语言的输出。

就两次磨课进行了如下分析:

第一,通过第一次磨课发现.本课学习内容多,时间比较紧张,而且重点不突出,所以在第二次磨课我合理分配时间完成了主要的教学步骤,但是没有很好地完成对话环节以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本课划上了欠完美的句号。因才改为课后回家作业并进行公开展示进行弥补。

其次,.变“人机对话”为“人人对话”

课件是本课的一大辅助,在语言输入环节,借助丰富的人物图片来引导学生说出单词,并进行造句巩固。既可以降低难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我利用PPT的优势对于乔治·布什的头发进行不同的处理,效果直观并且很搞笑,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所选用的图片毕竟都是明星或卡通人物,学生在进行练习时,虽也有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外貌特征造句,但难免有“人机对话”的感觉,缺乏真实感,缺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二磨中我把图片换成直接以学生以及熟悉的老师为例,完成句型练习,实现“人人对话”,结合实际生活,突出体现语言的实际作用。

8.化学磨课 篇八

一、制定磨课计划

组织本组成员召开第一次磨课讨论会,制定磨课计划、确定教学设计的选题,我们组的磨课主题是“元素”。

二、备课第一轮。(11月15日—11月25日)

1、所有成员提交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2、针对任意一个或几个教案进行第一轮的互评。

三、备课第二轮(11月25日—12月5日)

1、召开第二次磨课讨论会,对第一轮磨课进行总结。

2、确定主备教师。

3、主备教师上传备课第一轮教案。

4、全体成员对主备教师第一次教案进行修订,并上传。

5、主备教师进行第二次教案优化,并上传。

四、上课、观课、评课(12月5日—12月15日)

1、召开第三次磨课讨论会。

2、主备教师提交上课实录。

3、小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

4、主备教师提交课后反思。

9.磨课总结 篇九

这次磨课,我主要的收获有三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正是因为对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模糊不清,才使得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出现偏差,导致阅读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针对当前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与改进。在与大家一块研讨的日子里,我们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专门进行了一次探讨,老师们各抒己见,结合研修与教学实际,谈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体现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基础,力求恰当、全面,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老师们制定的目标可检测、可操作,而且不贪多,这样就能把目标落实好。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重点抓住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慈母情深,课堂比较高效。

二、教师理念的转变

通过磨课与校本教研,我发现老师们能够大胆放手了,能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相信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导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遇到不会的或把握不准的字词,他就让学生查字典或相互交流,学生自己动手得到的知识,记忆会更牢固。

三、重视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老师的课堂以及其他老师的课堂,通过研修,都很注重方法的指导。比如抓住关键字、词、句、段去体会课文思想;在感触最深的地方做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想办法,查字典或问老师等,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拓展学生的视野,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

10.磨课总结 篇十

我们经过磨课,备课研讨、修改教案、观课、议课评课,总结反思,教育教学理论得到丰富,语言的运用变得更为精辟、简练、生动。议课时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理论性更强,更为客观实际。这使我充分感受的磨课的魅力。在以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

一、教学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经过研修,我真正的认识到,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并注意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例如分数的认识就是从学生熟悉的分披萨开始引入,体现了分数的产

生的必要性和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二分之一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加深通过动手折二分之一,说出自己的折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地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二、突现主体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面向全体设计问题,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情景,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喜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去寻求突破口,在问题中寻求探索途径,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三、精彩的评价语让课堂充满活力

本着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老师的评价 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深深地打动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课堂焕发青春的活力。所以课堂上要尽力多用鼓励性的评价。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掌握学法,必须通过教师的“教”,教师的“导”。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把有关学习方法的概念和

理论,科学地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总之,磨课让人在不断反思,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通过磨课,陈晖老师这节课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一些信息的搜集和利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非常乐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一些情境的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学生学生们的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评价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研修已近尾声,从开始的兴奋焦急到现在的充实幸福,远程研修一路风景一路收获。在目不暇接的风景里我们慢慢汲取渐渐吸收,一遍遍地回首观摩、一次次地激情讨论、一阵阵地沉思让我们把最想要的沉淀下来。

通过磨课我们成长着、快乐着: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磨课总结与反思

从开始的兴奋焦急到现在的充实幸福,远程研修一路风景一路收获。在目不暇接的风景里我们慢慢汲取渐渐吸收,一遍遍地回首观摩、一次次地激情讨论、一阵阵地沉思让我们把最想要的沉淀下来。

通过磨课大家共同成长着、快乐着:

一、教研组整体再上一个新台阶

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研修指导教师、教研组长制定完善了磨课计划。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执教人认真完成了三次备课(基于个人经验、基于同伴互助、基于教学反思)的教案;针对两次打磨情况,老师们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了上课,并上传教学实录。全组教师认真参与研课打

磨、观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合作完成观课报告,并已上传;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组全体成员的教研水平。

二、教师在活动中迅速成长

在听课、评课环节中,我们共同感受了课堂的“精彩”和“困惑”,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听课时观课分工明确,设计观察量表。评课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评出了优点,还指出教学中的不足与建议。

其中具体的磨课过程最为重要,教师们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反复打磨,创造出了一堂优质高效的课例。在磨课过程中,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课例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磨课的着眼点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敬业的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大家通过反复磨课后,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三、学以致用,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磨课之后,学校又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大家根据自己所学和理解自备一节数学课,组内互听互评互改,再次掀起一股研讨课堂教学的小高潮。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家渐渐自信,在自信中感知要充实的还有很多,大家对自己将来的课堂教学都有了新的规划和追求。

反思是一条促使教师快速成长的好方法,我们通过磨课也不断收获着:

一、抓住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一个苹果分给两个人怎么办?”“一半”怎么表示,自然地引入分数。我们在以后的新授教学中要抓住生活化情境作为载体,教学会事半功倍。

二、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中,从学生1/2的认识,到几分之一的认识,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式进行的。学生以这些长方形的纸片,或者是其他形状的纸片为载体。通过“为什么形状不同,却都是1/2呢?”这样一个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分数 的意义。这种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设计值得我们学习。

(1)自主探究,着眼一个“探”字。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去学习。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教师要善于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当学生认识了1/2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学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为什么同学们所选图形不同,涂色部分都用1/4来表示呢!两次引导学生思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探索。

(3)实践能力,突出一个“动”字。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三、教学程式设计合理、课堂有深度。

潘老师的课结构合理,重难点突出。新课引入用了5分钟,新知解决用了25分钟,课堂练习用了8分钟,交流收获用了1分钟。这样的课堂时间安排,有助于解决难点问题。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交流。做到了详略得当。同时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新课,而把情境图延伸到练习中,在教完1/2后,直接让学生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自己动手创造出一个几分之一,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习了二分之一后,师展示三种折法的作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阴影部分都用1/2表示?”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只要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在学习了几分之一后,教师出示从学生中收集的作品——用圆、正方形和长方形表示出的四分之一):“同学们,看,这三个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那你们为什么认为,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四分之一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都能表示1/4呢?”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只要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得出

潘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教材的挖掘到课堂的设计,还是从课堂上的语言组织到积极有效地评价,都让人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大胆尝试,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教材,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再美的设计也有遗憾的美,我觉得在认识一半用二分之一表示时,即可教学生书写顺序,在后面的创造分数中学生就可以把创造的分数写出来,使孩子更进一步地感受平均分几份,取其中的几份怎样表示。然后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一下二分之一,进一步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如果再多一些操作材料重点认识二分之一,后面的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就举一反

三、水到渠成。

上一篇:七周年庆典致辞下一篇:第7章个人所得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