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与环境计划

2024-08-14

设施与环境计划(11篇)

1.设施与环境计划 篇一

设备设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某某公司(简称公司)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采购、使用、操作、检查和维护管理,使其达到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要求,保持完整性,保障员工安全健康,保护环境,依据国家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等标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规定,以及Q/SY

1002.1-2021《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1部分:规范》等标准,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和各单位。承包商和供应商在某某公司生产区域内从事与承包或者服务有关的生产活动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设备设施,是指用于生产工作的机械设备、电器设备等生产装备,以及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基础设施等。

本规定所称完整性,是指设备设施的功能和用途、性能符合健康安全与环境要求的程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主要功能和用途;

(二)用于监测、监视的仪器仪表装置;

(三)故障报警、中断、连锁控制;

(四)对使用及接触人员的防护;

(五)应急情况下的控制;

(六)操作系统;

(七)记录运行和故障的装置;

(八)其它涉及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功能和用途、性能。

第四条

设备设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坚持“本质安全,源头控制,设计、建造与运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第五条

公司和各单位两级部门以及基层站队、员工按以下规定负责设备设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生产装备的设计、制造、采购、安装、验收、使用、操作、检查、检测检验和维护、变更等过程中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规划计划部门负责编制设备设施的配置规划计划,平衡投资,组织对引进设备立项前投资论证。

工程建设部门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验收、使用、检查、检测检验和维护等过程中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财务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设施的资产管理,协助有关部门组织设备设施报废技术鉴定,对设备设施调剂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物资供应部门负责组织设备采购及到货验收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培训部门负责组织员工进行设备设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知识培训。

质量节能管理部门负责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检测检验管理。

安全环保管理部门负责健康安全与环境专用设备设施的市场准入、运行监测。

质量安全环保监督机构负责设备设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监督。

其他部门负责业务范围内的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采购、安装、验收、使用、操作、检查、检测检验和维护等过程中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基层站队按管理权限负责本站队设备设施的配置、使用操作、维护、检查、检验等设备设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员工负责本岗位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运行操作、检查、维护。

第六条

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设备设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保持完整性。任何部门、单位、个人不准使用存在危及人身安全、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危险的设备设施,不准违反操作规程操作设备,不准违反有关规定变更设备设施的功能和用途。

第二章

设计、建造、安装

第七条

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满足功能和用途要求;

(二)达到职业健康安全、防火防爆、抗自然灾害、环境保护要求;

(三)符合相应技术规范、标准要求;

(四)适于工作环境和操作技术条件要求。

第八条

各单位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设计、建造、安装设备设施,应当按有关规定报本单位有关领导审批。设计、建造、安装大型设备设施和健康安全与环境专用设备设施、特种设备应当报公司主管部门批准。设计建筑设施应当提交建筑防火审查部门进行审核。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健康安全与环境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条

设备设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设计应当按公司《设计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规定》进行,依据国家、行业、企业有关标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建筑设施应当符合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标准,油气站库应当符合GB

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183《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办公场所应当符合JGJ

6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等标准。

勘探开发生产场所应当符合SY

5225《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标准。

建筑设施、易燃易爆装备安装的防雷接地设施应当符合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标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安装的报警仪器应当符合SY

6503《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使用规范》、GJB

1751《毒剂报警器通用规范》等标准。

生产装备、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应当符合GB

50350《油气集输设计规范》、SY/T

0021

《油气田和管道工程建筑设计规范》、GB/T

8196《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T

18831《机械安全

带防护装置的联锁装置

设计和选择原则》等标准。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应当分别符合GB

50273《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150《钢制压力容器》、GB

50251《输油(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等标准。

起重机械设备设施应当符合GB/T

3811《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13752《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

50278《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标准。

电器设备设施、供电线路等应当符合GB

50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以及其它有关供变电、电器设备设施设计、安装、验收等标准。

厂房(车间)通风、采光、照明、保温装置应当符合GB

500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

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8175《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等标准。

第十一条

建筑设施的设计或者建造应当根据公司《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规定》进行健康安全与环境评价,需要预评价的应当进行预评价,对于存在健康安全与环境影响的应当在设计时和建造前采取风险消减和控制措施。

第十二条

设备设施建造、安装由建设单位负责施工监督、质量控制。

第十三条

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过程中存在与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行业、企业标准不符合时,应当组织进行评审,查找产生不符合的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记录。发生变更应当按公司《变更管理规定》办理变更手续和控制因变更带来的风险。

第十四条

设备设施建造、安装过程中涉及到动火、动土、高压、高温等特殊作业和非常规作业时,应当按公司《作业许可管理规定》办理作业许可,落实健康安全与环境措施。

第十五条

设备设施建造、安装完工后由负责建设的部门或者建设单位组织验收,与建造、安装施工单位交接,并对验收后的工程质量全面负责。需要进行验收评价的应当按公司《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规定》进行评价。未经验收或者未按规定进行验收评价、或者验收不合格、或者经评价存在重大危害及影响的不准投用。

2.设施与环境计划 篇二

2013年3月一2015年3月间本站在不同献血环境的无偿献血者,包括各种人群,年龄18~55周岁,男、女不限。健康检查附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7,经献血者健康检查合格的献血者44869人,其中发生献血反应1396人,献血反应率为3.12%。

2 方法

将献血者按献血场所分为献血屋、血站、献血车;(献血车采取坐位献血,献血屋、血站采取半卧位献血),分析献血环境、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3 结果

X2=174.99 P<0.005

X2=173.5 P<0.005

表1表2显示,献血反应发生率,献血车>血站>献血屋;坐位>半卧位。

4 讨论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分为三级。轻度表现为紧张、焦虑、面色苍白额头出汗。中度除轻度症状外,伴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和心悸症状。重度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表现为惊厥,晕厥、抽搐和大小便失禁等。献血反应持续时间虽不长,但有一定的危害,给献血者带来痛苦,对献血产生恐惧和担忧,会挫伤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

本组资料显示,献血反应主要发生在献血车,血站和献血屋因环境相比较,两者均是半卧位献血,但献血屋环境比血站舒适,所以献血反应率也略低于血站,但无显著差异。分析:血站和献血屋献血反应低的原因是:1)、半卧位献血头部降低,下肢抬高,回心血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加,不易导致脑供血不足,加上半卧位全身肌肉放松,身体舒适,献血反应发生率更不易发生。2)、血站采血厅和位于广南县的献血屋都设有登记、咨询、初检、采血、休息等功能区,两者相比,不同的是献血屋空间大,设有接待区,内有电视、冷暖空调,盆景、报刊、茶点,地板、桌椅均为蓝色、格局安排合理,环境舒适温馨。献血车献血反应率高的原因是:1)、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又由于献血人多,献血者刚刚拔针,短暂的停留就起身让位下一个献血者,坐位改变为站位的瞬间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者献血后没有座位休息,长时间站立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2)、献血者坐位献血,头部位置较高,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以致献血反应的发生。3)、在街头采血时采血车一般停在的繁华街道,人群多,躁音大,夏天又烈日暴晒,空调难以降温,车厢内空气不流通导致闷热难耐,从而容易发生献血反应。4、采血车在外采血有时无外接电源,自身发电,产生较大噪音,使得献血人员产生厌烦情绪,从而诱发献血反应的发生。

5 总结

由此可见在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里配有采血床半卧位献血可减少献血反应发生,建议:1)、血站应增设固定献血点,布置配有采血床半卧位献血舒适的献血环境。2)、团体献血时遇到高温天气应选择阴凉处停车,合理安排,分批进行,减少献血人数过多导致拥挤。3)、献血后不要即刻站起,应休息片刻,防止因过快改变体位而引起献血反应。4)、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时发现献血反应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刘彦虹采血车与采血室内献血反应比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7.9(2):154.

[2]吴霞王珺献血反应与体位相关性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6):471-472.

3.设施与环境计划 篇三

关键词:化工厂;生产设施;环境风险;风险识别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处理人类实践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任何不当的行为,都会对于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工业发展背景下的废弃工程场地和生产设施来讲,其对于周围动植物势必会造成影响,是导致生态功能失衡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找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某废弃化工场地与生产设施环境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

1.1废弃化工场地的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以山东某化工厂场地为研究对象,此厂房建设基本概况为:建设于1990年,总计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周边400米范围内没有任何居民,都是农用用地范围。处于运行期间的厂房主要用于生产消光剂,建筑油膏等产品。后期由于经济利润不景气,被迫停产,但是一直没有被拆迁,处于闲置状态。

1.2废弃化工场地和生产设施污染识别流程

此次对于废弃化工场地和生产设施进行环境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保证对于场地污染程度有着更加明确的认识。具体来讲,环境评价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环节:以资料收集整理的方式去进行场地环境的污染识别工作-以实地勘探的方式进行场地环境污染确认-结合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场地环境污染评估-总结归纳污染源,探析场地污染问题的解决之道。

二,废弃化工厂场地与生产设施环境风险调查分析

2,1从原本生产化学制品的成分来看

始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占用地都是农用地,并且也没有将其纳入到未来用地规划范围。在建设完工之后,主要用于生产建筑油膏和消光剂等产品。从其产品生产使用的辅料来看,主要涉及到石膏粉,煤焦油,甲醛,苯甲氰,三乙胺,双氧水等化学物质,很明显对于环境造成影响的元素众多,其中以石油烃污染最为严重。

2.2从废水产生和处置的过程来看

结合调查发现,原本在运行的厂家并没有设置专业的污水处理站,尤其在剧毒品库和辅助用房之间也没有健全的污水收集体系,污水处理工作都是由相关单位来进行,以设置雨水收集池的方式去进行处理。这样粗放的处理方式,有着极大的可能对于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简单来讲,废水生产和处理的角度来看,其污染几率很大。

2.3场地现状污染程度的方面来看

对于场地现阶段的场地进行分析,主要考量的是建筑物可能污染是否超过初步识别程度,主要牵涉到土壤和地下水可能性两个角度。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羟胺车间、剧毒品库为重点污染区域,地面出现了污染程度比起其他区域更加严重。

2.4生产设备污染程序的方面来看

通过对于该厂房以前生产状态的调查发现,生产设备主要涉及到氧化反应釜,蒸馏釜,陶瓷罐,离心泵以及真空泵等设备,材质各有不同,数量规模不是很大。对于上述各个设备进行污染程度鉴别之后,得出以下结论:反应釜,蒸馏釜和陶瓷罐等设备是可能污染的机械设备,在檢验过程中此机械设备的损坏程度比较严重。

三,废弃化工场地与生产设施环境风险识别的判断结果

综合上述的调查结果,对于废弃化工厂场地和生产设施环境状况展开分析和判断,得出以下结果:

3.1污染源头的确定

其一,原材料运输仓储过程中,可能对于道路,仓库以及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不仅仅会导致土壤,地下水生态受到危害,还可能由此以废气的方式扩散到整个大气中去;其二,在进行化学品生产的过程中,没有健全的污水处理措施,将其排放到周边环境中去,此时的污染源头就在于沟渠附近;其三,化学原材料的仓储空间,在经过雨水作用之后,使得其经过地表流出去,从而对于河流生态造成危害,此时的周边河流也是污染源头之一。

3.2污染设备的明确

生产设备是开展化学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此次化工厂来讲,其反应釜,蒸馏釜和陶瓷罐是受到污染的主要设备,这是因为其在原本生产程序中,与实际化学物品的接触时间最长,接触程度最深,由此导致对于造成的侵害最严重。对于这样的污染设备,应该及时的进行无害化处理,以保证其污染浓度的稀释。

3.3污染区域的界定

依据场地生产装置,管线分布,有毒化学品,石油产品储存设施,污染物排放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场地面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在此基础上界定污染的重度区域和轻度区域,为开展无害化处理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并且以此为依据去开展后期的各项工作。

3.3建立污染基本模型

在对第一阶段调查过程和结果分析、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建议场地污染源、污染迁移转化、暴露途径之间相关关系的场地污染初步概念模型。这是理论研究的结果,也是开展废弃化工厂污染处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于其科学研究结果的承认,才能够激发我们对于这种污染问题的处理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看似废弃的化工厂场地和生产设施,虽然处于停滞运转的状态,但是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毒害还没有停止。因此,应该以环境风险识别的角度出发,积极去思考废弃化工场地和生产设施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且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措施对于重点区域和环节,采取非常手段,以保证将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这是我们现在研究废弃化工厂和生产设施污染程序的出发点户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骆永明. 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03)

[2] 张敏,蔡五田. 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调查的关键思路和方法介绍——以示范项目调查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06)

[3] 耿婷婷,张敏,蔡五田. 北方某钢铁厂部分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初步调查[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S1)

[4] 谢剑,李发生. 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节选上)[J]. 世界环境. 2011(03)

4.设施与环境计划 篇四

2003-03-07

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分析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探索实践在我国仅有两三年的时间,有许多认识、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尚未解决,严重制约着市场化的发展进程。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市场化方式仍不可能对促进我国实现“十五”环保计划目标发挥实质性作用。

(一)在环境基础设施领域中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正确定位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对二者在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定位问题,仍缺乏正确理解。目前,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

第一,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政府直接提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作用。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管理人员存在片面理解“公共物品”理论的现象,认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不宜进行市场化,过分强调政府对提供设施的责任,不积极创造有利于市场化的政策环境。

“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对于诸如国家安全、自然生态保护、清洁空气等纯公共物品,其消费具有绝对的非排他特性,必须由政府提供。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属于准公共物品,可以通过“产权界定”和价格机制来实现其消费的可分割性,排除不付费者的“搭便车”现象。所以,对于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提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责任者与生产者的分离,即政府有责任组织相关设施的生产,但不一定亲自建设和运营,可以交由市场完成。这就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实行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世界银行曾根据潜在市场竞争能力、设施所提供服务的消费特点、收益潜力、公平性和环境外部性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相关环节的市场化能力指数。当指数为1时,表示市场化能力很差,不宜让私人部门参与;当指数为3时,市场化能力最好,完全可以由私人部门完成。分析结果表明,垃圾收集的市场化能力最好,为2.8;污水分散处理次之,为2.4;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卫生处理居中,为1.8~2.0。

所以,只要建立适宜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建立良好的污水和垃圾收费体系后,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是可以走市场化之路的。温家宝副总理在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都作为一种社会公益,应该把它看成既是社会公益,但又可以靠市场机制,靠价格机制来保证它的建设和运营。

第二,没有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清楚市场机制的实质和风险,片面夸大市场化的作用。

与第一种认识偏差相反,一些人被少数成功的市场化案例和媒体报道上的渲染所迷惑,认为市场化方式是发展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主要办法,有的甚至将BOT项目误解为不是由政府和居民而是由投资者最后承担项目成本,有误导政府不发挥主导作用的危险。

“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准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部门参与生产,但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袖手旁观,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和环节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实际上,即使是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和私人部门参与问题上,发达国家曾走了一条曲折反复的道路,即由私人部门供给为主到公共部门供给为主,再到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英国和美国的绝大部分气、水、电车和高速公路等设施和服务都是由私人部门建设和运营的。由于缺乏资本,国家的补助也很少,城市政府通过与私人公司签订长期合同来解决基础设施供给问题。但不久,人们发现以私人部门为主供给基础设施的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偏远地区设施缺乏、服务价格高、质量差、政治腐败等。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普遍提高,社会各收入阶层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差异性减小,小规模的私人供给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到20世纪,英、美等工业化国家的公共部门和地方政府承担起为社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绝大部分责任。然而,这一模式很快又暴露出了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和建设运营效率低下等新的问题。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化国家重邀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领域。但这一次变化与以往不同,不是对谁处垄断地位的简单划分,而是要建立一种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Public-and-PrivatePartnership,简称新PPP原则),倡导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PrivateFinanceIniTIAtive,简称PFI),政府对私人部门的相关活动也有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和很强的监管能力。

总体上,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在建设方面,即使在发达国家,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私人部门能够发挥主导供给作用。

因此,在推进我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过程中,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市场化方式为辅,在中长期,可以期望市场化方式发挥较大作用;但在设施的运营以及垃圾收集、转运等方面,可以全面实行市场化。此外,政府在推进市场化中应该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创建市场,确立民营企业参与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的法人地位,建立相关收费体系,界定不同市场化模式下的产权制度。二是规范市场,全面制定城市相关设施建设规划,避免市场化过程中设施建设的盲目性;确立民营企业准入和公平竞争规则,避免鱼目混珠,恶性竞争;通过调控收费价格,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设施服务;严格监管,避免二次环境污染。三是扶持市场,通过税收、土地、用电等优惠政策和技术及信息咨询服务,扶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化。

(二)现有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1999年以来,我国就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产业化发展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问题,以部门通知和意见的形式发布了6项指导性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在5个方面为市场化实践创造了初步的和框架性的政策环境。一是明确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二是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为市场化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三是要求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初步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制定了一些框架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五是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的要求,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

另外,考虑到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相对成熟这一情况,可以判断,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部分环节全面推行市场化的条件正在趋于成熟。

(未完待续)

5.环境设施设计课程小结 篇五

在这段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我对公共环境设施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学习。公共环境设施是设置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为环境需要的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人为构筑物。也就是“街具”。

公共环境设施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要求设计者需要针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场合对设施进行合理人性化的设计。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我们进行了调查活动,针对景德镇市的休息设施进行调研。座椅是游人在行走或者活动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坐着休息的景观设施。在景观设计中大多使用成品座椅,形式都比较雷同,容易产生单调的感觉。徽州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马头墙建筑被广泛运用于这个城市的各方面。而景观的细部往往被忽略,从公共休息设施上可以看出,当地并没有较多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座椅。大多数都是单调的长方体形状的组合,很少有对看似功能简单的座椅进行分析设计。如果能再座椅的设计中加入马头墙元素或者当地人文特色的元素,会丰富仅有简单功能的座椅变为一副生动有趣的景观小品。如果座椅的设置能更人性化应当设置椅背,椅背的曲线设计应当帮助躯干保持站立时的 s 型的自然状态。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情况来看,座椅设置背后的水泥隔断其实非常适合进行改造成休息区域。这样不仅扩大了人行道的使用面积,让视线更为清晰宽阔,也充分利用了原有的隔断部分。对水泥隔断进行美化使其原先单调不起眼的隔断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改造后的公共座椅与周围的环境特点相互呼应,同时起到渲染环境的氛围的作用。我的改造设想是这样的:形态上,对水泥隔断进行改造,以缓和的曲线形为主,曲线地选择主要是给人以缓解压力,用自然变换的曲线形态给人单纯舒适的感受。材料的选择上,将原先的木质材料更改为石材为主,木质材料的座椅虽然触感较好但是耐久性不强。其之地件事,耐腐蚀和抗冲击力强,装饰效果简单高雅,而且现代技术使石材有多种表现形式,既美观又实用,清洁起来也十分方便。

6.人与环境的复习计划 篇六

一、复习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城市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举例说明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来源

二、复习提纲

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粮食、淡水、土地、能源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资源。

2.人口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水资源贫乏、升学就业困难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压力等。污染主要是指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3.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紧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消费不均等,还有气候变化和土地荒漠化及人为破坏和战乱等因素,所以我们中学生要人人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并且节约粮食也可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还要发展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

4.水资源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均,总量不少。特点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记住: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养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好习惯。避免水资源的`污染!

5.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激增会加速消耗能源物质,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耗尽。

6.如何解决地球里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呢?实施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7.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医疗条件的提高,营养条件的改善。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的增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

8.农药的危害: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所以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治害虫可以用化学庄防治和生物防治。

9.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沼气发酵: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将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等有机物投放在一个密闭的池内进行发酵,获得沼气的过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后可以产生光和热,可用来做饭和照明。发酵后的渣水也是一种有机肥料。生态农业使用的优点: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减少农药污染。

10.举例说出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遭到滥砍乱伐后,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人为排放过多的废水废料到湖水中,导致湖水里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营养物质丰富而疯长,影响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

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11.常见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甲醛、苯、甲苯、氯仿、氨气、氡气等,植物性纤维、花粉、孢子、动物的毛发也可以引起人发生哮喘、皮疹等过敏性疾病。所以室内要通风透气,保持新鲜的空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我们的健康。详见课本P110。

三、基础知识巩固

1、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 ___。据专家推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___ 。人口剧增,造成对___等的需求不断加大,给___造成沉重压力,同时也制约___的发展。

2、为了___,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___,具体要求是___。

3、发展___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提高___,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改善农村___质量,增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4、城市生态系统是以___为主体,与自然环境、 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人为主导、高度开放、易污染等特点。

5、城市环境的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酸雨:二氧化硫含量过高)

6、厨房污染主要是指___等。

7、装修材料中含有___ 、___ 、___ 等挥发性气体,具有一定的___,有些还有___。

7.设施与环境计划 篇七

一、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法律环境

2013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推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新政策,计划从国家福利基金中划拨4500亿卢布(约140亿美元).用于投资建设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2014年,普京再次强调,必须确保俄罗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资金需求,尤其是能源、电力、通信领域等。除了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俄罗斯政府也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措施予以保障。

(1)立法体制不断完善,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

目前,俄罗斯调节外商投资的基础性法律是《俄联邦外国投资法》(2011年修改版),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分散于其他各种法律法规中,除《俄联邦外国投资法》外,与外商投资有关的法律还有《俄罗斯联邦海关法典》、《俄罗斯联邦税务法典》、《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法》、《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俄罗斯联邦民事法典》、《俄罗斯联邦建筑法典》、《俄联邦土地法典》等。

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其经济政策将按照加入WTO的承诺逐渐与国际接轨,从而将增强外国投资者对俄投资的信心。根据俄罗斯战略发展规划,未来几年俄罗斯将对涉及金融、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大型企业进行私有化,并且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这些举措都将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并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俄政府一直将基础设施的改善视为重点发展的方向。随着政府承诺的改革措施付诸实践,建筑工程领域内的相关法律的逐步完善,俄罗斯的建设工程市场环境也将不断改善。

(2)降低外资进入限制,简化外资审批程序

近年来,俄罗斯已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降低外资进入俄罗斯的限制以及简化外资审批程序的政策和举措。2013年3月,俄政府批准通过的《简化法人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程序》方案提出了为简化公司注册程序而拟采取的系列措施,包括放宽注册资本金交纳期限、出台注册标准化公司、缩短联邦税务局和预算外基金间信息交换时间、取消公司注册前必须持有公章和对法人及个体户须向税务部门和非国家基金方面通报开设与关闭银行账号信息的规定等。

此外,2013年7月,俄总统普京签署《中小企业发展法》修正案,又进一步取消了外国自然人和法人对俄中小企业参股比例不得高于25%的限制,有利于提高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3)加大外资优惠政策,实行行业与地区鼓励

根据《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第十六条规定,在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联邦政府确定的优先投资项目(主要涉及生产领域、交通设施建设或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投资时,且投资总额不少于10亿卢布或者外国投资者在有外国投资的商业组织注册资本(合股资本)中的最低股份(投资)不少于1亿卢布,将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法典》和《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的规定对外国投资者给予相应进口关税和税收的优惠。

在行业准入上,政府于2011年通过修改《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范围,从传统产业,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加工、建材、建筑、交通和通讯设备、食品加工、纺织、汽车制造等行业,逐步向食品、医疗、银行及地下资源使用等行业开放。

另外,俄罗斯各地区、州、边疆区、共和国分别根据本地区的不同情况、也分别制定了地方法律和法规,对外商投资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者对本地区进行投资活动。

(4)出台《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联邦法》、鼓励以PPP模式参与项目投资建设

2013年3月,俄政府批准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联邦法》草案,允许联邦和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家、本国以及外国法人(俄罗斯国有企业除外)合作建设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该法为俄私人资本甚至外资进入俄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奠定了法律基础,是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私人投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联邦法》出台后,外国投资者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PPP合作(公私合作)模式,而不再局限于原《联邦特许权协议法》下规定的BTO (建设-移交-运营)和DBFO (设计-建设-融资-经营)两种。同时,新法不再强制要求项目协议客体的所有权必须归属政府方,外国投资者因此可以争取更高的物权保障以及在投资回收模式上留有更大的余地。

二、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承包的法律环境

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虽然我国企业对俄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在俄投资的法律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在立法、执法、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想要“走出去”在俄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业务的中国建筑企业来说,参与工程承包会是现阶段较为普遍的方式。但是,针对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的承包仍然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这些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投标风险

按照俄罗斯法律规定,俄罗斯国家及政府项目必须通过招标进行,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招标信息俄罗斯国家及各级政府都会在部门网站或主要报刊发布。在过去,俄罗斯在招标过程中作了较多针对俄罗斯本国建筑企业的保护性措施规定,但是随着近年来行业准入范围扩大、注册要求放宽以及引入外资的鼓励政策的出台,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允许外国承包商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

但是,由于俄罗斯招标投标相关法律仍处于规范化的进程中,而且俄方政府对承包工程项目的审批、资金来源通常会有特殊要求。因此,中国建筑企业在俄罗斯承包工程时首先应在投标之前慎重选择工程项目,对承包工程项目的资信情况进行细致调查,谨防上当受骗。比如,重点审查该工程项目是否已有政府的批准文件;该工程方案是否确定,有无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是否落实了该工程项目建设的土地审批等等。项目建设方案需要得到俄政府部门批准的,应提前与设计部门联系沟通,研讨设计方案等。在招标过程中对于项目资金有特殊要求的或者要求企业出具银行保函和交纳预付款的,承包商应认真研究,保证承包方的利益。

(2)建筑领域准入与标准体系的差别

对于外国建筑企业承包俄罗斯当地工程项目,2008年7月25日生效的《俄罗斯联邦建筑法》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实行建筑领域准入制度,取消了原建筑领域的国家许可证制度。建筑业的资质许可证将不再由联邦政府,而由联邦自律机构颁发,原联邦政府颁发的建筑业许可证失效。

在基础设施领域,根据《俄联邦关于修改建筑法典和俄罗斯联邦其他法令的法律》(俄罗斯国家杜马及联邦委员会分别于2008年7月2日和7月11日通过)规定,对于建筑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设计、建设维修基建项目等领域的项目,同样需要有自律机构(作为非商业组织)颁发的对基础设施项目安全产生影响的工程勘探、编制设计文件、实施建设、维修以及基建项目大修类的许可证。如我国建筑企业希望能够进入上述领域,承接工程业务,则必须先加入相关自律机构,并获得相关许可证。

新法规从表面上看简化了以往先注册公司,后申请许可,再获得许可证的繁琐程序,但申请入会提供的各种文件及各项规定实际增加了入会难度,且一旦被拒绝入会就没有申述的机会。而且,已经获得俄工程建筑许可证的企业面临需要重新选择俄方的自律机构,重新申请入会和获取从业资质。这些都实际增加了外国企业加入自律机构、获得从业许可证的不确定性。

此外,俄罗斯建筑许可共分35类,且与我国的分类差别较大,在我国在一个资质类别里可以从事的工作在俄可能需要申请多个类别的许可,这就增加了我国企业获得施工许可的时间和财务成本。

(3)劳工政策风险

出于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的考虑,俄罗斯对外来劳务采用配额管理制度。根据俄罗斯劳务移民法规,用工企业和部门每年向当地劳动就业部门及移民局申请下一年度使用外来劳务的数量。根据《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规定,外国公民根据劳资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取得俄罗斯工作许可证的情况下,才可以在俄罗斯从事相关的劳务活动。因此,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外商投资企业需要事先申请外籍劳工配额,为每一名外国工人办理劳务许可文件后,才能引进外国劳动力到俄工作。对于多数工程项目,特别是建设期较长的项目而言,这无疑给劳务派遣造成了诸多不便。

此外,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出现衰退,进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俄政府大量削减外来劳务配额,大量在俄承包工程项目的中国建筑企业于是被迫转为使用本地劳动力,这也大大增加了投资与建设成本。同时,俄罗斯工人权利保护意识强,工会力量也在成长,这是中国建筑企业不容小觑的问题。

(4)司法救济风险

解决中俄商事纠纷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诉讼和仲裁。若选择诉讼作为争议解决机制的,经济纠纷案件以及其他与进行经营性活动和经济活动有关的案件都属于联邦仲裁法院的管辖范围。在俄罗斯联邦的仲裁法院并非中国人所理解的商事仲裁机构,而是属于俄罗斯联邦法院体系内的联邦法院。关于涉外案件管辖,如果俄罗斯联邦加入的国际条约未有其他规定,则案件当事人不论是否有进行经营性活动的外国组织、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士和外资组织,仲裁法院均有管辖权。

俄罗斯仲裁法院实行三审制,即一审法院作出判决,可以提出复审(二审),不申请复审或者复审申请被驳回后,判决生效。对生效的判决可以提出上诉(三审),如果驳回后仍然不服,可以向最高仲裁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可见,在俄罗斯当地法院进行诉讼明显具有诉讼周期过长的风险,从向一审法院起诉到向最高仲裁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当事人需要支付巨额的诉讼费用和时间成本。

在仲裁方面,俄罗斯联邦的商事仲裁分为国内仲裁、国际商事仲裁和外国仲裁三类。国内仲裁和国际商事仲裁的仲裁裁决的地点均在俄罗斯境内,主要由俄罗斯相关法律来调整。而外国仲裁裁决的地点在俄罗斯境外,在仲裁事项、仲裁机构、裁决的执行和拒绝执行及撤销等方面均由不同的法律规范来相应调整,对于在俄罗斯境外作出的外国仲裁裁决,只能在俄罗斯境内要求承认和执行。因此,对于缺少仲裁经验的国内建筑企业来说容易在仲裁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处境。另外,虽然俄罗斯法治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司法制度不健全和司法腐败等问题,部分法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因此,如果在俄罗斯当地涉诉,中国建筑企业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不利地位。

三、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承包的注意要点

面对俄罗斯陌生的投资环境,中国建筑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错综复杂的法律环境也带来了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没有充分准备,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加剧。针对在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和承包的诸多问题,在承包工程项目过程中配备法律团队,构建体系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注意要点如下:

(1)项目公司化运作、有效规避风险

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公司化运作是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对外的有限责任范围内。在俄罗斯工程承包市场上,如中建总公司就是通过在俄罗斯设立有限公司的形式来管理在俄项目投资与建设。在内部管理方面,项目公司的重大决策都受到母公司的监督,母公司通过对海外下属公司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与母公司建立了风险隔离。在对外融资方面,可以通过项目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吸引其他资本,扩展项目的融资渠道,缓解项目融资压力,从而增加项目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寻求合作机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于在俄承包工程项目需要办理相关建筑和设计资质许可,同时俄罗斯又有其独立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因此国内中小建筑企业以一己之力往往难以满足相关资质申请要求。在这一情况下,可以采取和国内及国际大型工程承包商合作的方式联合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分担。

另外,在无法直接参与国际工程招标独立获取工程承包业务的情况下,通过与俄罗斯当地或者国内的其他承包商合作,从事专业分包业务,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因此特别提倡民营企业与央企结伴走出去,很多央企走出去比较早,耕耘了很多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得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承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原油管道工程,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则以工程项目施工分包商和工程装备供应商的角色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进行合作,从而在俄罗斯市场上开展了工程业务。,

(3)了解当地劳工政策,避免劳资纠纷

项目所在国劳工政策对中国建筑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需要大量人力和建设期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劳工政策对项目造价和工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了满足项目建设的进度安排,实现合理的劳务资源配置,应格外重视劳工管理以及避免劳资纠纷的产生。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尽早开始对于外来劳工配额管理的相关准备工作,定期为外来劳工进行工作签证的更新或劳工团队的轮换,以保证项目进度的有序实施。聘请当地劳动力的,应全面了解俄罗斯关于雇佣、解聘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高度重视当地工会的作用,主动处理好与当地劳工部门的关系。同时,建立有效的项目内部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发生冲突和纠纷。

(4)注重前期预防,配备专业顾问

面对俄罗斯国内错综复杂的司法环境,中国建筑企业在俄罗斯开展承包业务时,应在项目前期准备、谈判以及后期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俄罗斯联邦的法律和相关的国际法律进行评估和审查,随时防范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与俄方签订合同时要尽量坚持选择依据中国准据法解决纠纷。在纠纷解决机制上,相比与诉讼,作为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主要方式,仲裁具有程序灵活、高效便捷优越性。同时,为避免陷入在俄境内仲裁的不利地位,在签约时应尽量优先选择国内专业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如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等。

在项目的前期筹划阶段,建议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承包工程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和论证,通过对目标国法律环境的调查,对项目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方案,尽可能地在项目初期做好风险防范。当争议产生时,也应当借助专业律师的争端解决经验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为项目保驾护航。

结语

中国建筑企业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走出去”是一条与时俱进且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途径。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虽然对俄投资机会很多,但是风险也是无处不在。对于有意投资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的中国建筑企业、在对外投资和承包当地工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充分识别项目法律风险,聘请高素质法律顾问,评估控制法律风险,安全稳健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俄罗斯》(2014年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2]、《俄罗斯PPP项目的新选择》,田文静、徐越、马轲,2015年10月16日。

[3]、《俄罗斯投资法律风险和防范建议》,许立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1期。

8.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理念 篇八

[关键词] 城市 视觉传导 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指城市环境中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生活、文化、起居娱乐、商业、交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

一、公共设施普遍缺失问题

在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街区和各类公共活动场所,我们都可以感知到用于公共场所作为视觉识别和导引的城市公共设施还十分匮乏,欠缺大量高水准的、艺术人性化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应用设施。

就石家庄市来看,自上世纪末以来,在公共视觉识别和传导系统的建设较以前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并在视觉应用设计上开始讲究起来,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但就该设计和应用领域进一步的人性化、艺术空间化和公共传导化要求而言,还处在初始性的探索和推广阶段。其问题突出的反映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城市公共设施和视觉传导的功能与设计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与认识。第二,缺乏设计的美学意识并忽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将其看做是工程设计之外和之后的小事情或作为可有可无的事项。第三,较多地注重单位性质及其外事部门的视觉导引的设置而往往忽略和轻视了和对社会公共场所设施的人性化与公益性建设。第四,较多注重经济实体或直接进行商业活动的单位及其商业广告性质的视觉标示物空间的视觉导引的设置,而大都忽略了非商业化的公共性视觉传导系统的建设。

二、确立公共设施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理念

我们的城市化建设迫切要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功能、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等方面符合当代社会公众的生活和生产交往的需求并能够融入到特定的城市环境及其审美文化之中,成为它们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具体说就是城市的公共设施中,无论是公共建筑、照明、道路、桥梁、车辆、通讯、标志物、绿化,还是公共卫生或安全设施、健身娱乐或休闲设施以及整体的公共空间环境,都不能缺失合理的和具有公益特性的设计与视觉传导规划。因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化设计是实现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和效率化运作的基本保障。

同时,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在视觉的“标识”意义和文化的“符号”意义方面又都同时承担着双重的角色和作用。一方面,公共设施作为视觉化的传导标识而存在,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性的符号而存在,在提供给人们以某种感性形式的基础上去显露它们背后蕴含着的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韵,体现着本土文化的装饰性和意象性,其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文化空间的规划品质。成为直接或间接向公众揭示其内在的文化脉络与时代风格的符号。成功而有效的“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性功能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我们的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再者,欲要提升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传导系统,我们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在城市公共空间视觉传导系统的认识和制度方面纳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管理的整体规划和法规之中,使之与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及公共设施的建设整合配套,并实施长期而细致的专业化建设与管理。使之在起到既定的社会公益性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征集和采纳优秀的工业设计家和艺术家的成功方案,并通过政府权力去组织有能力的厂家进行竞标和生产。使尽可能完美的各类公共设施,充分发挥公共视觉传导系统和其他城市家具系列的设计美、材质美、工艺美等的社会公共效应。

三、确立公共设施的人为本理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石家庄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也逐步开始注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并开始通过开放公园、修建主题公园、街心广场、休闲步行街、城市绿地、停车场,道路、桥梁、通讯、标志物等方面用以满足市民的需求,但这距离一个大都市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规范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还仅仅停留在城市设施建设的表面,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我们是否把公共设施建设与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研究公共空间、城市环境及现代人三者的关系上,是否将公共空间、行事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作为了具体的探求对象。

我们知道,公共设施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这些设施虽然体量大都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起着理顺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笔者认为,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就应在人性化方面加以考虑,这里的人性化设计即是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了解人的需求,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建立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意识,保护人的健康。作为公共设施在设计制造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也就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为主。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地域性和文化性等方面,因此,影响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而除了设施本身要求符合人体工程的功能性因素外,由于人性化的表现众多,所以其他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因素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例如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因此我们可从以下三个可变因素:自然环境、人文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1.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理顺自然环境与公共设施的关系,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比如我们地处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公共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厚泽温润质感的木材,且冬季时间相对较长,视觉色彩较单调,因此在色彩设计上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使为紧张生活所累的人们在漫漫寒冬也可以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

2.地域人文环境因素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基因。因此公共设施的存在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风土人情的解读。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必然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外,它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的显现,体现着本土文化的意象性,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文化空间的规划品质。另一方面,公共设施直接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在进行公共設施的设计与建设时要尊重当地建筑的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去。

3.人的因素

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社区垃圾箱的开口,太高和太低都不便于人们抛掷废物,箱体太小则又会使污物外露,太大则不雅观又孳生蚊蝇,同时还要考虑防漏雨措施以及便于清洁工人清理等等。再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关注残疾人的需要等,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等等,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

总之,尊重使用者,“以人为本”是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我们在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与规划中,应按“人——公共设施——人”的顺序对我们的“城市家具”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研究人与公共设施及环境关系的行为心理,在其功能中寻找最适合环境的平衡点,使公共设施系统同时具有功能、公共文化、游憩、生态等多种功能,而并不是不顾实际情况建造大广场、大草坪。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设备设施检修计划 篇九

一、组织领导

公司组成以安全科科长为组长,生产部管理人员为成员的检维修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本公司检维修工作。生产部负责检维修方案的制定及检维修期间生产活动的协调工作。安全科负责对检修现场的作业安全进行监督。

二、维修项目

公司生产中工艺设备、机械设备、安全装置、设施等。

三、检维修内容

1、机械设备的清理

一般设备、特种设备、安全设施等。

2、安全装置、设施

a、消防器材及消防供水系统;

b、监控系统、应急灯;

c、防雷、防静电装置;

d、安全警示标志。

设备设施检修计划二:设备检修计划(1339字)

Ⅰ.检修内容

一、地面配电所(负责人:张大平)

1.吊芯检查紧固变压器穿芯螺丝,变压器油作试验。

2.检查检修各板柜操作机构,按计算数据调试试验各种保护。

3.检查紧固各电缆压接及触点的接触情况,紧固各部压线螺丝。

二、压风机(负责人:崔正伟、崔正法、崔小强)

1.检查清理开关柜内灰尘,检查检修各操作机构压线螺丝除锈并紧固。

2.检查压风机各传动机构,保养并加油。

3.检查各部轴承。

4.紧固各部螺丝。

三、提升机(负责人:崔正伟、崔正法、崔小强)

1.清理控制柜内、电阻和灰尘,各压线螺丝紧固。

2.检查检修制动系统,确保其灵敏可靠。

3.调整试验各种保护,确保其动作灵敏可靠。

4.检查各种油脂是否符合要求,液压元件动作是否灵活可靠,不漏油。

5.检查各齿轮咬合情况,接触情况并测量。

四、水泵(负责人:崔正法)

1.拆检水泵检查转子有无磨损、损坏。

2.检查轴承情况并加油。

3.检查水泵开关是否完好,紧固压线螺丝,防爆面达到要求。

4.检查检修各阀门确保其灵活、不漏水。

5.检查检修管路确保不漏水,固定牢固。

6.全面试运转。

五、井下设备(负责人:主井-罗占林,副井-朱其选,风井-吴生荣)

1.井下的所有电缆,管路,风筒按正规悬挂,消除电缆漏电。

2.所有开关都要逐台检查各触点的接触情况,防爆面的锈蚀情况,不合格的要上井或更换,紧固各部压线螺丝。

3.对井下的各种保护按根据计算的整定值统一进行检查检定,使其达到灵敏可靠。

4.检查耙装机钢丝绳,紧固各部螺丝,检查调整制动闸。

5.整理调整各运输轨道,检查检修各挡车设施。

6.更换刮板机,刮板链,各转动部位加油。

7.各转动部位配齐护罩。

10.关于果树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技术 篇十

张琳2011305110047果树班

摘要:本文介绍了果树设施栽培的基本特点,主要从设施内的气温、湿度、光照、CO2等方面来具体说明了果树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技术。

关键词:果树设施栽培 气温调控 湿度调控 光照调控 CO2调控

果树设施栽培是区别于露地自然栽培的特殊形式,主要是利用温室塑料大棚或其它设施,改变果树生产的外部环境,从而改变果树生产的物候期,使果品提前或推迟成熟,以调节果品的上市供应时间和售价,提高生产效益。

由于设施栽培可以人为地控制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植物可以长年生长,完全可以改变自然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为改变果树的收获期提供了可能性,而这就要求人为地控制和促进花芽分化,打破果树休眠和科学的控制环境条件。下面主要从塑料大棚的气温、湿度、光照、CO2等方面来具体说明果树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气温调控

1.1 设施内温度变化的特点

大棚内的温度变化规律是:昼夜温差大;晴天温差大于阴天,且棚温回升快;阴天棚温增温效果不明显。

大棚具有显著的增温、保温效果。华北地区2月上旬至3月中旬棚内开始迅速升温,3月中旬棚内温度可达15~38℃,比棚外高3~15℃,棚内10厘米地温可达到13~23℃,比露地高3~8℃。在苏南地区,3月中旬阴天条件下,棚内气温比棚外高6~8℃,最低温度比棚外高2~5℃,土壤温度比露地高5~6℃。一般大棚内地温和气温稳定在15℃以上的时间可比露地提早30~40天,比地膜覆盖早20~30天。大棚内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尤以昼夜温差变化剧烈。棚内气温在日出前最低,约比露地高3~6℃,日出后迅速升温,不通风时每小时可升温3~8℃,中午12~13时达到最高,晴天可达40℃以上,14时以后气温开始下降,每小时降幅5℃左右。地温随气温变化而变化,但幅度小于气温,且夜间地温高于气温。

1.2 设施内温度调控的关键时期

一般认为,设施温度管理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从现蕾至盛花期。要求温度调控昼夜20 ℃或昼20 ℃夜温稍低。温度过高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虽然高温促进开花,但花蕾没有充分发育,不完全花比例较大,花粉发芽率下降,坐果率低,且易产生畸形果。近来一些国家利用开顶温室进行通风降温,效果甚佳。花期最低温度晚

间应不低于5 ℃,在晴天有风的夜晚,不加温温室易发生气温倒置(内部温度低于外部),因此花期夜间采取加温或保温措施至关重要。二是果实生育后期,昼夜最适温度25 ℃左右,最高不超过30 ℃。温度太高,会造成果皮粗糙、颜色浅、糖酸度下降。现阶段温度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温, 土温对树体的影响研究较少。

1.3 设施内温度调控措施

根据大棚内的温度变化规律,可采取以下的温度调节措施:

1.3.1 增温措施主要有:

(1)、多层覆盖:如在大棚内套小棚,小棚内加盖地膜。

(2)、棚前挖防寒沟:在大棚前沿外侧挖深50厘米、宽40厘米,与大棚等长的平底沟,沟底铺一层旧薄膜,填入秸草,上面再覆盖薄膜防止漏水。这种沟不仅能阻止棚内土壤热量外传,而且能防止大棚前沿作物根系遭受低温伤害

(3)、棚后建风障:在大棚北侧,沿棚向用芦苇、高粱秆等搭成与地面夹解70度的风障,风障上加盖一层旧薄膜。这种风障不仅能够挡风,而且还具有反光作用。

(4)、棚上覆盖草苫、草帘:日落前,在大棚上覆盖草苫、草帘等,其内侧选用保温性好的蒲草或稻草,外侧加芦花等,覆盖物厚4厘米、宽2米。这种覆盖物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5)、棚内喷涂防水滴剂:普通薄膜喷涂SN防水滴剂后,不易形成小水滴,透光率可提高35%,增温效果明显。

1.3.2 降温措施主要有:

(1)、减少阳光照透过率。遮光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一般遮光20%~40%,能降温2~4℃。遮光常在夏季光强且温度高的季节或在移苗后促进缓苗时应用。主要采用塑料薄膜抹泥浆法,以及覆盖苇帘、竹帘、遮阳网、普通纱网、不织布等。

(2)、增大潜热消耗,减少地热贮存。地面灌井水或喷水,增大土壤蒸发耗热,且与通风结合,以避免棚室内空气湿度过大。还可用井水喷淋棚室屋面,达到降温效果。

(3)、加强通风、换气。采用自然通风,即在棚膜落地处内侧设80~100厘米高的地裙,然后在其上部扒缝放风。此外,棚室顶部还需扒缝放风或烟囱式放风。通风能促进棚室内外热交换,利于降温。

(4)、汽化冷却。在炎热夏季,运用喷雾降温法,即在进风口安装喷雾器,然后用循环水喷洒进入室内的热空气。由于汽化需要吸收热量而使空气温度下降。采用此法,可使32℃空气冷却降至27℃。但需防止喷雾水滴流入棚室内。土壤及空气湿度的调控

2.1 设施内空气湿度状况

设施内维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对作物是有利的,由于设施内比较密闭,空气湿度的变化较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昼夜:白天湿度低,夜间湿度高。温度低,湿度大;高温度,湿度小。

(2)灌溉:灌水后湿度大,因此早晨浇要结合通风,湿度是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是侵染性孢子吸水,膨大,发芽的必需条件。

(3)外界条件:阴雨天,湿度大;晴天、风天湿度小。

(4)覆盖材料:农膜覆盖的比玻璃覆盖的设施空气相对湿度大。

2.2 设施内空气湿度的调控

空气相对湿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需要60—70%的湿度,85—100%会抑制呼吸消耗。因此上午10时以后通风降湿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控制通风、保湿、降温抑制呼吸消耗。

(1)增加湿度的方法:喷雾、湿帘、灌溉、控制通风等。

(2)降低空气湿度的方法:通风换气、加温排湿、地膜覆盖、控制灌水及除湿设备等

2.3 设施内土壤湿度的状况

设施内土壤湿度主要设施类型及灌溉的影响

(1)塑料棚:由于水分在薄膜上集聚后下滑,结合雨水的渗入,四周土壤湿度大,中部湿度小,灌水应注意中部多浇,四周少浇。

(2)温床:北侧水分蒸发量大,土壤湿度小,南侧土壤湿度大。

(3)温室:是唯一不受外界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设施类型,土壤湿度的变化主要由灌溉来调节。

2.4 设施内土壤湿度的调节

设施栽培中合理灌溉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的主要措施之一,灌溉时期及灌水量要根据作物种类、品种、栽培季节及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水份的不同要求等来决定,目前设施内的灌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4.1 膜下沟灌法:常规的沟灌水顺着垄沟或池子进行大水漫灌,设备简单、浇水量大,但浪费水资源严重;浇水后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同时棚室内空气湿度大,病害严重,另外早春大水沟灌,使地温下降快,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采用沟灌就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应大通风,防止空气湿度过高,浇水后应及时松土,有利地温的提高。

2.4.2 喷灌法:园林花卉和中草药栽培适宜喷灌,高温季节适宜喷灌,喷灌能降低棚室温提高空气湿度。

2.4.3 膜下滴灌法:由于各种粗细不等的塑料管组成,包括干管、支管、毛细管、滴头等,由毛细管把水送到每一棵的根处,水一滴滴浇到根的附近,是节约用水的一种灌溉方法,这种浇水方法其优点是灌水均匀,土壤表面不板结,能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滴灌不但省工、省水,根多发达,蔬菜增产幅度大。

另一种滴灌是膜下软管滴灌:①节约用水,节省浇水52%,②能保持良好土壤环境,土壤疏松③利于提高地温,10cm土温平均比沟灌提高1.5—2℃④提高肥效⑤省工、省力,沟灌必须人工看护,改灌溉水口,而滴灌只需打开阀门即可,不用人工看护⑥空气湿度小,减轻病害发生 3 光照调控

3.1 设施内的光照特点

设施内光照状况取决于室外自然光照状况和覆盖物的透光能力。由于覆盖物(主要是塑料薄膜)对光的反射与吸收,支柱、拱架、墙体等设施结构及附属物件的遮光,塑料薄膜内面的凝结水滴或尘埃污染等影响,设施内的光照状况明显低于自然条件,其光照强度平均为室外自然光照强度的60%~70%。另外,设施内光照强度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变化幅度大,以近薄膜为光源点、越向下靠近地面,光照强度越弱,大约每下降1.0米,光照强度减少10%~20%。除光照强度发生变化外,设施内的光照质量即光谱成分亦发生了改变。不论是玻璃设施还是塑料薄膜设施,均阻隔了部分紫外线的透入,但塑料薄膜比玻璃能透过更多的紫外线。

3.2 设施内光照调控措施

冬天或早春进行以提早成熟为主的设施栽培,由于保温需要加盖保温层(草帘或草苫),白天保温层的起盖和揭除,使行设施内的光照时间明显变短,一般12月份至次年1月份为6~8小时,2~4月份为8~10小时。针对果树设施内光照强度弱、光谱质量差、光照时间短的特点,在光照因子的调控上,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光照状况。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3.2.1选择透光率高的覆盖材料:目前生产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果树设施塑料薄膜,即覆盖材料主要是塑料薄膜,也称棚膜,按合成的树脂原料可分为聚乙烯棚膜、聚氯乙烯棚膜、乙烯-醋酸乙烯棚膜。其中聚乙烯膜应用最广,其次是聚氯

乙烯棚膜。生产中按性能特点又分为普通棚膜、长寿棚膜、无滴棚膜、漫反射棚膜、复合多功能棚膜等。

3.2.2 合理安排棚室设施结构:充分考虑不同树种、品种生长发育习性的差异,在保证环境条件便于调控、紧固耐用、抗性较强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棚体高度,以增加果树下部光照;尽量减少支柱、立架、墙体等附属物的遮光挡阴。

3.2.3 铺设反光地膜:铺设反光地膜于设施内地面或竖挂于棚内墙体一侧,可充分利用反射光线,大大增强或改善设施内光照状况。

3.2.4 人工补光技术:果树设施栽培遇连阴雨天,树的超早期保护栽培,需进行人工补光,以弥补设施光照的不足,并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和代谢。人工补光栽培所用的光源有荧光灯(40~100瓦)、水银灯(350瓦)、卤化金属灯(400瓦)、钠蒸气灯(350瓦)。由于这些人工光源的光波不一样,在分布处理上有所差异,同时对果树的生长发育的作用亦有所不同。

4、CO2浓度调节

4.1 设施内CO2浓度变化特征

在下午6时闭棚后,棚内CO2浓度逐渐增加,到22:00后达670ml/m3,至日出后达700ml/m3,达到最高峰。日出后尚未通风,CO2浓度急剧下降,以后CO2浓度很快降到300ml/m3以下,至9:00通风前达到最低值,仅100ml/m3左右。9:00后通风,CO2浓度回升,但仍在300ml/m3以下,比室内空气中的浓度低。所以大棚内CO2含量在白天是亏缺的。

4.2 设施内CO2浓度调控措施

一般情况下,设施内二氧化碳由于果树不断光合作用的消耗又得不到外界的流通补充而表现为气源缺乏,浓度降低。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抑制了光合碳素生产的正常进行,减少了经济产量、降低了果树的抗逆性。因此,设施内二氧化碳的调节仅是一种补充的过程。二氧化碳的调节方法有如下几种:

4.2.1 增施有机肥。是生产中补充CO2最为现实的方法。试验证明,有机肥施入土壤中经过腐烂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4.2.2 通风换气。在外界温度允许的情况下,坚持每天通风换气,达到设施内CO2的自然补充。

4.2.3燃烧法补充CO2。通过燃烧白煤油、液化石油等,释放CO2。

4.2.4 二氧化碳气肥。固体CO2气肥为褐色,直径1.0毫米,扁形或扁圆形固体颗粒,每粒0.6克,含CO2为0.08—0.096克;折合每亩施入40公斤,棚室CO2浓度

可达1000mg/L,施入后6天始释放出CO2,有效期90天,高效期30—40天;释放完CO2的肥料残渣含有效磷20.7%,速效氮肥11.0%,是很好的复合肥。一般于果树开花前10天左右施入,挖2厘米左右深的条沟,施入后盖浅土(1—2厘米).固体CO2气肥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土壤疏松、湿润(覆土后不要踏实)。②施肥后放风可照常进行,但以棚体中上部开风口为宜。③勿将CO2气肥撒至花、果、叶等幼嫩器官,以免烧伤。④低温、干燥处保存,勿放置过久。

4.2.5 化学法(二氧化碳发生器)。在防硫酸腐蚀的容器中用硫酸和碳酸盐反应释放出CO2。使用时顺棚体方向每隔6-7米左右放置一CO2发生器(如塑料桶等)。将发生器吊在棚架上,容器口略高于果树,装入适当比例的硫酸和碳酸盐,让其混合反应。

参考文献:

[ 1 ]林羽,胡方南 果树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技术[ J ].温州农业科技, 2007(3): 41——42

[ 2 ]宋春明,孙秀辉,甘兴辉 初谈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 J ].科技资讯, 2009(9): 236

[ 3 ]时洁.关于设施果树栽培的研究[ J ].现代农业科学,2008.9(2): 41-42.[ 4 ]王晨,王涛,房经贵,蔡斌华.果树设施栽培研究进展.[ J ].江苏农业科学 2009(4): 197-199

[ 5 ]葛世康等.设施栽培果树的关键措施[ J ].北京农业, 2006(7): 29.[ 6 ]葛世康.设施栽培果树的扣栅升温与温湿度调控.[ J ].果农之

友,2010(3):11.[ 7 ]木塔里甫,吴玉霞,何天明,等.新疆设施果树栽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 ].新疆农业科学, 2008, 45(2): 26125.[ 9 ]仇宏昌,杨雪萍.设施果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J ].果农之友, 2003(3): 3.[ 10 ]赵书华.加强管理,保证设施果树栽培健康发展[ J ].果农之友, 2004

11.设施与环境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依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P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69-01

房县气象局观测站位于房县城关镇花宝村,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1月1日投入业务运行,占地面积4072.43平方米,属国家基本气象站,是国家气象观测骨干站,承担国家气象综合观测任务,为全国的天气预报和服务提供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并承担全球资料交换任务。气象探测环境是否稳定可靠,直接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而气象探测环境一旦破坏,不仅影响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和代表性,导致气象基本数据发生误差,而且无法系统地开展气候变化分析研究,严重影响我国气象探测资料的全球交换工作。因此,正确认识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提高社会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意识已经刻不容缓。

1房县气象探测环境的现状

房县气象局观测站自1992年建站以来,多次发生居民违法建房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事件,1998年,房县城关镇花宝村居民张先军在观测站围栏西侧1米处建砖混结构的一层住房。此时,住房没有危害气象探测环境。2000年—2008年间,张以家庭人员多、住房条件差等理由多次向气象局、城建局、花宝村等主管部门要求在现有一层住房基础上加高建设第二层,在几次要求未批准的情况下,2009年4月1日,张强行动工加高建房。截止2009年4月23日,二层楼房已封顶。省市气象局主管领导多次与县领导就此项工作进行会谈、沟通。房县气象局作为工作主体,在县政府和市气象局领导下,积极行动,早在2005年就向县建设局申请依法制作了 “房县气象观测站环境控制图”和“观测场现状平面图”,从规划角度设定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和标准,期间,一方面与相关居民接触、沟通和做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开展执法工作,劝阻制止相关居民违法行为,但收效甚微。该违法建筑已严重危害到气象探测环境,而且其相邻的五户居民也有在短期内相继违法加高建房的趋势,成排的建筑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将是灾难性的,后果难以想象。日前,中国气象局已严令湖北气象部门依法查处,湖北省气象局责令我局与当地政府加强联系,迅速处理好此事。为确保房县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特提请房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房县气象探测环境工作的保护力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十政办电[2008]31号要求,责令相关人员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确保房县气象探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

2气象探测环境设施的保护措施

2.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浓厚氛围

气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时公布和宣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标准,使全社会充分认识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工作的危害,提高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认识,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使广大公众关心支持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保障气象探测业务的正常进行。

2.2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的要求,县政府将划定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组织相关部门编制“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全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气象部门要密切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做好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3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规划协调

1)县规划、建设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要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乡(镇)规划中统筹考虑,按照《城市规划法》和《气象法》的有关规定,在制定和实施可能影响气象探测环境时,应当听取气象部门的意见,并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与气象部门协商提出处理意见,凡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新建项目不得审批。2)县发改部门对气象探测环境附近的新建项目要严格审查,对可能影响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法定报批程序办理,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口,凡对气象探测环境将造成影响和破坏的新建项目不得予以审批立项。3)县国土部门在对气象探测环境周边土地使用权进行变更和征地审批时,对未达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用地申请,不得审批。4)气象探测场地及设施周边的各单位和个人在进行本单位的规划建设项目之前,要切实考虑到可能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动与气象部门联系协商,向气象部门通报拟建项目计划,在取得气象部门的同意后,方可进行设计建设。

2.4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

气象部门要加强巡查,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一旦发现有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苗头及倾向,要及时报告市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制止破坏行为。对不按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审批意见进行施工的项目,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及时启动执法程序予以制止,并依法拆除有关建筑。

2.5加大实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法规的监督力度

气象、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办法》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及十政办电[2008]31号要求,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气象部门依法对探测环境和设施履行监管、保护职责,要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违法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责任。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探测专业规划、保护标准,在制定、审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气象观测场四周半径2公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时,应将有关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以书面形式送交气象部门征求意见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推进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气象探测环境,损毁气象探测设施。

参考文献

[1]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

[2]湖北省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

作者简介:

上一篇:魔戒童话故事下一篇:二年级语文泉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