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期报告

2024-09-17

历史中期报告(9篇)

1.历史中期报告 篇一

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

开启尘封的历史古迹--------平顶山历史古迹

初一历史课本中,平顶山的历史成了一种尘封的记忆。平顶山市坐落于落凫山脚下,因有一座“平顶山”而得名。遍布全市及县区的历史古迹如星罗棋布,为平顶山的悠久历史增添了丝丝古韵,更让平顶山市具有“鹰城”的美誉。据考古学家研究,从平顶山市出土文物表明,平顶山还是鹰的故乡呢!为了让世人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有更深刻的了解,揭开其神秘面纱,特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作了调查。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并以调查报告的文字形式呈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平顶山市周边的历史古迹,丝丝古韵见证了平顶山市的历史变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下面介绍

一、应国墓地遗址西周至战国

发掘墓葬310余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代表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二阶段代表应国文化;第三阶段代表楚国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出土铜、铁、铅、锡、金、陶、骨、玉石、贝蚌、木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尤以铜器、玉器为大宗。

二、蒲城店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

蒲城店遗址位于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20世纪50年代发现,1963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开始对蒲城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蒲城店遗址是一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又有两周、汉、宋、明各个时期的遗存,发现有房基、壕沟、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迹。它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所发现的遗迹判明,蒲城店遗址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第二阶段代表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第三阶段代表两周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第五阶段为宋代遗存;第六阶段为明代遗存。

三、风穴寺及塔林唐至清

位于汝州市东北9公里嵩山少室主峰南坡的风穴山中。

风穴寺创建于北魏,距今1400年。始名为“香积寺”。隋代称“千峰寺”,唐代扩建为“白云寺”,俗称“风穴寺”。现存殿堂禅舍140余间、石桥5座、碑碣百余通,占地面积250余亩。

寺院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就势而建,现有金、元、明、清历代建筑百余间,主体建筑基本上按中轴线对称公布由山门经天王殿至中佛殿、毗卢殿。毗卢殿后为一高台,台上建成方丈院一座,望州亭位于寺后的山坡上,七祖塔耸立在毗卢殿西侧。位于中轴线东侧有地藏殿和观音阁,西侧有钟楼的藏经阁。唐、宋、元、明、清各代建筑俱全,并有成群墓塔。

寺院建筑中以唐代七祖塔、宋代钟楼、金代中佛殿较为重要。

寺内碑碣林立,上自五代后汉的《风穴寺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下至宋、元、明、清所立之碑。或记事,或畅兴,或刻诗,真草隶篆,各体具备。

塔林分布在寺院外的山坡上,佛塔林立,星罗棋布,依其地势高低分为上、下塔林。共有元、明、清历代砖塔83座。是河南省第二大塔林。其中元塔16座,三层居多,五层较少最高者8米,最低者3.5米。合葬塔仅一座,即瑞公、显公大禅师之塔,是我国塔林中所少见的。明塔52座,清塔14座,民国年间塔1座,大部分仿明代手法,但塔的外貌更加秀丽。

四、张公巷瓷窑遗址北宋

张公巷瓷窑遗址位于汝州市区东部,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是一处北宋末年的青釉瓷窑遗址,张公巷窑址地层堆积厚3米左右,主要遗迹有澄泥池、排水设施、灰坑等。青釉瓷是张公巷烧制的唯一产品。釉色可分为淡青、灰青、青绿和天青等。常见的以薄胎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浅灰,胎质细腻坚实。器形有碗、花口拆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裹足洗、椭圆平底洗、圆形平底洗、板沿平底洗、四方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极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术明显。器底有支钉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分三、四、五和六枚。碗、盘、瓶等器物圈足上常见透明釉露胎,部分圈足底面无釉。窑具以匣钵、垫饼、支烧和垫圈为主。

张公巷瓷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深入研究汝窑烧造工艺的流传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青瓷文化的内涵。

五、法行寺塔唐代

法行寺塔位于汝州市内东北隅的塔寺街,原法行寺院内。据明代万历年碑记:“法行寺创建于大唐”。另据直隶汝州志载:“法行寺在城法行街,本名法华寺,及梁武帝与讳志公禅师讲道处也,中有志公浮图一座,屡经重修。”

法塔平面呈方形,高约30米,上为九层八角形迭涩密檐,顶部在砖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刹。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砌筑。方形塔身的壁画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型仍保留有唐代风格,当为唐塔。但从整体造型上看,塔上部为八角九层迭涩密檐,同时又为宋金时期建筑。在一座砖塔上表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风格,在我国古塔史上看实属少见,为研究古代砖塔提供了实物资料。

六、汝州学宫(文庙)清代

又称文庙,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院内中轴线明显,排列有大成殿、启圣宫、名宦、乡贤等主要大殿及廊房50余间。据建筑形式考证,可能为明代中、晚期所建。整个群体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坊为文庙主要殿堂之一,居文庙南端,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殿台高筑,柱础作圆鼓形,高檐柱,细小昂,耍头作卷云状殿顶施青瓦,有脊饰。

文明坊居大成殿之后,面阔3间,进深2间。整个建筑被后人改建。

大成殿位于文明坊之后,系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缘瓦兽吻,正檐斗拱。殿内设楹柱4根,正间正中脊檩有清嘉庆十六年重修字样。

启圣宫,居大成殿之后,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造型简单,无其它装饰。

七、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上层为金元时期文化层,下层为宋代文化层。该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代烧造历史延续百年的重要制瓷场所。并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

第五期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八、三苏祠与墓北宋

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坟院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宽3.54米的红石牌坊,“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颖滨子由苏先”。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现在整个坟院内有588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8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古代天才的文学家。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关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十月三日,苏辙卒于颖昌(今许昌)其妻也将其葬于此,始称“二苏坟”。

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这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大影响,后人为表彰苏轼父子之功绩,扬其美名,又在三苏坟西南300米处修建一座“三苏祠”,祠内至今还保存着元代“三苏”泥塑像,苏洵居中,轼、辙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嵋山之颠塑有一尊高达4.2米的苏轼布衣雕像。如今,郏县人民政府又筹巨资对三苏坟内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每天来这里拜谒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

通过调查,小队员们发现有如下情况,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加强对这些景点的保护,使古迹能重新焕发出其内在活力,成为平顶山市的“活化石”。

2、加大对这些景点的宣传力度,使这些历史古迹能成为鹰城青少年热爱家乡、进而保护家乡、建设家乡的“活教材”。

2.历史中期报告 篇二

一、科技革命促进财务报告的产生

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 年左右,经过2000多年的缓慢发展,在18 世纪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会计已形成了独立的记录和计量工作,复式记账法已被广泛认可,簿记也得到了普及。但是由于当时人类社会尚处于农业经济时期,工商业十分落后,生产方式主要是家庭作坊和小手工工场,生产规模小,工艺简单,作坊主自行经营,家庭与作坊及工场未能完全区分,作坊主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簿记结果就能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

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始于17 世纪后半期数学、力学、天文学的大发展,以18 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工厂的出现使得生产趋于集中化规范化,管理趋于专业化,改变了经营者的思想理念,强化了所有者权益观念。所有者意识到工厂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结果,要求保障其投入的资本并使其增值。在生产力大幅提高,产品供不应求的经济社会里,资本的保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主要以实物形态反映的财富的增加。所有者迫切需要会计提供企业各种资产的性质与状态,由此产生了资产负债表的雏形。

19 世纪40 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此次科技革命给英国带来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上的领先地位,造就了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和影响力。欧美各国纷纷效法英国,进行科技革命。19 世纪6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科技革命先后完成,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股份制已经取代合伙和独资的工厂制度逐渐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股权逐渐分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所有者渐渐远离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充分了解企业的全部信息,转而关注投入资产的盈利情况。为了反映经营者对所有者受托责任的履行,向所有者提供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其分配情况,损益表应运而生。

至此,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爆发,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了财务报告中的两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产生。此时的财务报告主要用以解决在科技革命中诞生的股份公司两权分离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对权益信息和盈亏信息的需求。

二、科技革命与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 世纪70 年代,其以发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工业电气化为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较,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跨越:科学成为影响工业的决定性因素。第一次科技革命里的许多发明,例如:棉纺机、蒸汽机、采矿冶金技术、铁路等,不是科学家们有目的的研究,而是技术工人们对经济刺激的反应。在第二次科技革命里,科学家们开始针对工业改革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使大量的生产技术得到改善和应用。此时,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给社会和经济组织带来了更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四个方面推动了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第一,垄断组织的形成对财务报告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带入到电气时代,电力、钢铁、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使得欧美各国的工业体系的重心由轻工业转变为重工业。垄断组织的出现一方面使经济资源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使企业规模变得更大,结构更加复杂。庞大的企业组织体系加上复杂的外部环境,简单的资产情况和盈余信息已不能满足经营者和投资人的需求。他们要求财务报告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垄断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第二,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了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范畴。资本市场的发展使股票流通成为可能,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发行股票成为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股权的分散化和多元化使股东超越经营者成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人。同时,所有权的可转让性缓解了企业的债权人、所有者以及其他关系人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财务报告成为平衡各方权益的低成本的信用手段,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从所有者、经营者扩大到各方利益相关者。第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改变了财务报告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企业内部分工更细更明确,管理更加专业化科学化,两权彻底分离,经营者拥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所有者的所有权抽象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已不能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财务报告的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化。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重新确立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第四,资本的全球扩张,要求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经济扩张开始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维持和发展企业与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完善资本市场、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资本的全球扩张要求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由于上述推动因素的存在,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财务报告出现了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首先,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的形式的确立。财务报表附注和附表的出现,采用数字和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对财务报表内确认的信息进行解释或补充。其次,先进科技成果用于生成会计信息,财务报告出现了第三张对外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也就是现在的现金流量表。第三,企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合并报表的形成。最后,利益相关者可以在必要时聘请专业人士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查。至此,现代的财务报告体系和财务报告制度就建立起来了。

三、当代科技革命与财务报告改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 世纪40 年代,这次科技革命以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是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其一,当代科技革命带来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由电器时代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会计所面临的环境。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资源也随着发生变化。同传统企业相比,实物资产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智力财富,技术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以实物资产和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现有财务报告体系已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国际市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随之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外延的扩大,会计信息不再是独立于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孤岛,而是联系企业各部门、各经营环节的信息纽带。企业内部财务报告已成为有效获取数据、处理信息、配置企业资源和财务资源的重要工具。企业与外部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同样发生了改变,现有的数据传递和输出模式使会计信息缺乏时效性和可预测性,已不能满足来自外部的信息需求。

其二,当代科技革命下财务报告改革的趋势。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财务报告改革呈现出三大趋势:财务报告内容的改革、财务报告结构的改革、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改革。

财务报告内容的改革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让资本市场更多地了解有关企业未来价值和评价衡量投资风险所需的信息。财务报告应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至少增加以下指标:反映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定性指标;反映人力资源智力资本的信息;反映资本成本和股东价值的指标;反映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信息。这样财务报告将有助于各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真实的价值情况。

财务报告结构的改革旨在改进现有财务报告结构的缺陷。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发展起来的财务报告体系,重视实物资产,财务报告仍以会计要素为单位进行列报,强调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财务报告结构的改革需要打破原有以会计要素为单位的列报方式,强调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将报表列报与企业核心目标紧密联系的经营活动与筹资活动信息联系起来,突出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

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改革旨在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编制效率与信息披露质量。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时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财务报告披露方式将向着数字化网络财务报告的方式发展。对于财务信息的各方使用者而言,数字化网络财务报告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动识别、交换、汇总按照不同语言和不同国家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信息,降低获取会计信息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

其三,科技革命引导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三次科技革命尚未结束,科学技术还在快速发展,生产力还在持续提高。国际贸易、资本市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着产业结构和世界经济格局的继续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新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将进一步打破过去信息“供给—需求”过程中的技术障碍,推动财务报告体系向着实时多样化模式发展。一方面,信息的需求和技术的提高将推动财务信息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报告方式,并最终走向财务网络实时报告。财务报告使用者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获取企业特定历史时点和当前时点的财务报告,无需等到会计期间结束,相对缩短了现有会计期间间隔,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另一方面,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随着信息需求而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财务报告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在三个方面:财务报告的角度多样化、财务报告内容更加丰富、财务报告的表达形式多样化。财务报告的角度多样化是指以信息科学作为技术支撑平台,构建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对外数据中心,除提供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标准财务报告外,允许财务信息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非格式化非标准化的信息,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角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财务报告的内容将从横向和纵向得到丰富。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各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强,环境保护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环保的高科技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责任备受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思想最终将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影响财务报告的目标,进入财务报告的呈报体系。除此之外,与财务信息密切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业将由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提高而伴随财务信息的发布对外公开。财务报告面向的使用者层次不同且复杂,使用者们识别和利用信息深度的差异较大,因此财务报告需要具备多层纵向穿透功能,即财务报告按照信息的详略程度分层,由略到详,直到决策所需的最小信息单位,不同层次间能够实现从略层到详层的扩展性穿透,从纵向丰富财务报告的内容。财务报告的表达方式也不再一成不变,色彩、图像、影音都可能成为财务报告的表达元素。财务报告的实时多样化模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高效便捷的特点,强化和突出了财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进一步体现了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

四、结论

3.历史中期报告 篇三

作者:迪克·柯罗斯

要激发员工的热情,先把组织结构倒过来。传统由上而下的公司中,能有杰出表现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现在效能最高、把对手彻底打败的CEO,在他们心目中的公司里,虽然自己同样是在金字塔的尖端,但是这个尖端的位置却在最下面。

除了传统金字塔之外,“向上级报告”这个名词也走进历史了。

要激励聪明的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框框中,变成报表中的数字,也不能把他们限定在“向别人报告”的角色上。

这代表CEO多了一项责任,那就是:确保所有人都了解整个公司的基本面、每个部门的角色、公司在市场中的优势,以及公司在竞争上的定位。与此同时,CEO也必须放弃“总教练”的角色,改当队伍中的“捕手”;必须克制贯彻己见的本能,培养出接纳良好建议的热情。

“数字化领导者”

在脱颖而出

来源:Bain Brief,2015年6月

作者:史提夫·贝雷兹等

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兴起,将技术推到公司战略的舞台中央,尤其在金融服务业、零售业、电信和媒体行业,IT升级成为公司高层优先考虑的事情。

为什么一些公司能比其他公司更快地成为数字领导者?贝恩公司通过对欧洲和北美250多家公司进行的调查,找出了与数字化成功相关的一些特性:1、数字化领袖更擅长推动IT与业务联手;2、能够让现有公司跟上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和深谙数字化的竞争对手;3、会降低成本并加速产品上市时间。管理

编译:周蕊 责任编辑:李靖

4.报告的历史进程 篇四

2011年9月26日上午9时,保定市百世开利会展中心主席台上党徽高悬,红旗夺目。

全市上下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在热烈的掌声中,宋太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团结奋斗》的报告。历史性的盛会,历史性的报告。自此,保定市开启了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的新征程。

报告充分发扬民主:历时三个多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

扬帆起航逢佳期。2011年注定是保定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起步之年,是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履职届满之年。也正是这一年的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到保定考察工作,提出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句句叮嘱给全市人民以巨大鼓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把保定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成为九届市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报告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报告起草工作自始至终都在市委常委会和宋太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6月8日,刘颖同志亲自主持,成立了以市委办公厅为主、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报告起草组。

宋太平同志高度重视报告起草工作。在起草之初,明确提出这个报告要鲜明地回答,保定今后五年在科学发展上干什么、怎么干、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对报告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框架结构提出明确要求。

承载全市1119万人民的重托,凝聚党中央和省委的厚望,起草组的同志们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起草这份报告,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

一切从系统学习开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央、省领导近年来的重要讲话,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中央、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规划纲要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市委、市政府2008年以来的重要文件、调研文稿、领导批示以及九届市委以来的市委年度总结、政府工作报告;各单位前五年工作总结和后五年工作谋划;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重庆、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深圳等地的先进经验„„

广泛的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石。起草组成立后,立即分成11个课题组,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展开深入调研,掌握一手材料。

一份份来自调研一线的鲜活资料,一次次思想交流和智慧的碰撞,为报告起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经过精心思考酝酿、反复研讨修改,确定了写作提纲,形成了报告的主体框架。

北戴河,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宋太平同志在紧张学习间隙,认真审阅报告提纲。特别指出,“未来五年,保定实现科学发展要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积极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支撑,着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朴实的话语蕴含着对保定市情的深刻分析,昭示着保定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涞源,保定西部山城,平均海拔1000米。地远、天凉、人静,适合安心思考写作。7月26日至8月6日,起草组主要成员来到白石山脚下,集中封闭起草。研究、讨论、起草、修改;再研究、再讨论、再修改、再完善„„十天挑灯夜战,十天字斟句酌,报告初稿渐渐成型。

集众思方能深谋远虑,聚广智方可运筹帷幄。一个好的报告,必然是实践的升华、智慧的结晶;一个好的报告,必然是民心之所向、众意之所归。

宋太平同志多次叮嘱大家: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多方智慧,广泛征求党内党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

8月初,报告初稿形成后,起草组就开始分不同层次,分别征求意见:先后印发报告书面征求意见稿328份。从党内到党外,从市级领导到基层干部,从老干部、老同志到专家学者、普通群众,人人出高招、献好计、谋良策。

9月5日,来河北工作仅十天的省委书记张庆黎到保定调研,对保定的发展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对深入贯彻总书记今年春节到我市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等提出明确要求,希望“保定发展更快一些、变化更大一些、老百姓的日子更好一些。”

张庆黎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保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报告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

李谦、王晓栋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位领导都认真阅研报告稿,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和建议。

9月15日、16日,市委连续召开两次座谈会,宋太平同志主持会议,再次征求各县(市、区)委书记、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部分老干部、民主党派、工商联、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在篇幅把握上,要突出重点,切中要害,下决心精简文字。

报告先后共征集到意见建议980条。起草组逐条斟酌,对其中一些重点意见进行专题研究、反复推敲,各方面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吸收。

9月19日,市委召开九届138次常委会议讨论《报告(讨论稿)》。

9月20日,《报告(草案)》正式提交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全会认为,这个报告稿牢牢把握时代特征,主题、主旨与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具有一致性;牢牢把握基本市情,保持一系列重大思路举措的连续性;牢牢把握发展现状,在处理发展稳定民生等重大关系问题上具有指导性;牢牢把握未来形势,在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上体现针对性。

9月26日,市第十次党代会拉开帷幕,九易其稿、飘着墨香的报告稿放在所有与会同志面前。代表们在进行审议时普遍认为,报告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全面分析了保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九届市委的工作,明确提出了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是一篇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大会期间代表审议讨论的意见和建议,在大会闭幕前的9月28日,又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百川归海,万言同宗。一条条意见和建议的背后是广大干部群众热爱保定、建设家乡的巨大热情,是所有关心保定发展的人们对保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殷切期望。

报告体现求真务实:跨越两个五年,起点高定位准,总结实谋划深

一份报告跨越两个五年,这就是保定的历史。报告是历史的见证。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当今时代,是发展的时代、转型的时代、矛盾凸显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就保定的发展进程看,经过近年努力,保定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如果发展得好,保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基于这种判断,报告提出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中心任务,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团结奋斗。确定这样的主题,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央、省的精神,符合保定实际,符合全市人民的愿望。

报告起草期间,宋太平同志多次指出,作为指导全市今后五年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报告一定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催人奋进。在总结工作时,要把成绩写实写准,而不能写满写过。以客观、清醒、谦虚的态度和表述凝聚党心民心,鼓舞士气;对基本经验的概括,要简明扼要,符合保定实际,力求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在部署工作时,要突出政策性、原则性、方向性,重点在于讲清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报告不求词藻华丽,不喊华而不实的空洞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讲实话、讲白话,说做到了的和能够做到的事情。

五年的积累,保定已经具备了加速转型、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完善创新思路举措,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努力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城乡建设扎实推进;高度关注民计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持续提高。五年的实践,总结出6条基本经验,是全市开拓创新、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分析问题是为了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宋太平同志特别强调,加快发展步伐,必须把问题找准、差距说透,深层次查找分析原因,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干部的因素。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人均水平低;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低,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资源环境矛盾仍较突出,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等等。报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锤炼过硬作风,提高能力素质。报告在这方面的篇幅之重、着墨之多,打破以往的惯例,体现了思想的务实。

在具体工作中,报告强调:

加快发展是解决保定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在加速转型中增强竞争优势,在加快发展中壮大经济实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定要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构建布局合理、梯次带动的现代城镇体系;

未来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必须百倍珍惜保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文化名城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每个问题、每项工作,报告都侧重提思路、指方向、明责任、定目标,不过多罗列具体项目、具体数字。

整个报告13000多字,高度概括,高度凝练。在审查、讨论报告时,代表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字——实。回顾过去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切合实际,提出目标切实可行,保障措施扎实有力,文字表述朴实无华。报告保持思路、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对于市委近年来提出的中心任务、主基调以及三大战略、三个结构等思路举措,已经得到全市上下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并收到明显成效。在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中,继续坚持这些正确的思路和举措,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报告具有鲜明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特色,符合保定实际

报告中,有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一个是“加快发展”,出现了19次,另一个是“民生”,出现了12次。对于保定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域大市、区位要市来讲,发展、稳定和民生都最为重要、最为关键。报告通篇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负责,对人民利益的关切和对民生改善的关注。一方面,把倾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着力点,以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为突破口,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亲民爱民、亲商重商、群众工作站三项活动,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信访接待服务中心三大服务网络,打造具有保定特色的民生品牌。

出席第十次党代会的代表普遍认为,这个报告符合保定实际,具有保定特色。在经济发展方面,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针对保定农业大市的实际,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需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对全面振兴县域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等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对城镇化建设,报告分中心城市、三个次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农村五个层面进行阐述,力争未来五年保定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镇化水平必将有一个快速提升。对文化建设,报告强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弘扬保定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教育人民、引导社会、促进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名城建设水平,擦亮文化品牌,增强保定文化软实力。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报告提出要把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组织保证,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大兴团结之风,大兴进取之风,大兴务实之风,大兴清廉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和政治环境,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

党代会期间,宋太平、李谦、王晓栋、高树义、马誉峰、赵常福、李国英、常增月、王立山、刘颖、王慧欣、兰保良等同志深入到各个代表团,认真听取代表们的真知灼见。根据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进行了分类整理,对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

9月29日,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关于中共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回首《报告》的起草过程,是一个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一个深化市情认识、科学规划未来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

5.历史调研报告 篇五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各级人民政权的相继建立,担负治安保卫任务的人民武装力量也相应有了发展。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发布命令,成立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隶属公安部建制领导,担负党中央、中央政府和北京的治安保卫任务。同时,存较大的城市中,已有由人民解放军为骨干组建而成的公安总队、公安大队、纠察总队,在省、地区和县组建了警卫营、警卫连、公安大队、保卫队、执法队等,在铁路沿线组建了铁路公安武装。此外,在解放较晚的边沿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在建立公安武装,当时,这些部队大部分属于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建制领导,一部分属于军队系统建制领导,主要执行警卫首长、机关,警备城市、剿匪肃特、看押罪犯、维护社会治安和守护铁路等任务。

第一、建立中国人民公安部队(1949年10月--1950年9月)。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保障民主改革的进行,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统一的军队,即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的规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制定了《整顿各级人民公安武装的方案》,于一零年一至五月,将各地公安武装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隶属于各级公安机关。经过整编,除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两个师和一个团)外,另新建和改建了三个公安师。十二个公安总队、一个纠察总队、一个警卫团、三个省公安团和若干个公安大队、公安中队和公安队。 同一时期,国家公安机关在边境上开始建立了边境管理机构和部队,开展了边防工作。

第二、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950乍9月--1955年7月)。

随着形势的发展,从一零年起,公安部队进行了全国性的整编,逐渐将编制、番号、供给、装备等各不相同的公安武装,整编为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遵照一零年九月二十二日的电令,为了统一领导全国公安部队,于同年十一月八日成立了全国公安部队司、政、后、干领导机构,并相继成立了中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和铁道公安部队的领导机构和华北地区公安部队(由军委公安司令部直接领导)。至一一年十月,按军委批准的总定额,接管和组建了二十个公安师另三个团。 省、市以下地方公安部队,遵照军委、政务院一零年十二月十九日的联合命令,仍属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建制供给,其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由各级公安部队司令部代管。 根据一一年七月十五日《中央批转公安部第一次全国边防保卫工作会议的决议》,公安部对各地的边防机构和部队也进行了整编。除中苏、中蒙边境外,各大区和边疆省、市先后成立了边防局(处或科)、边防分局、边防团、海防大队、派出所和检查站,隶属于公安机关。云南、西藏:边境以及深圳、珠海一线的边防任务,由迸驻该地区的解放军野战部队担任。 一一年九月,决定,将全国的内卫、边防和地方公安部队,于一二年上半年,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隶属于军事系统,担负内卫和边防任务。

第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1955年7月--1957年8月)。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根据国防部一五年五月十二日批准的公安部队整编定型、定额方案,全国公安部队又进行了一次整编。国防部七月十八日公布公安军番号,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这次整编,将专区和县公安部队移交给公安机关,改为“人民武装警察”。中央公安部成立武装民警局,各省公安厅成立了武装民警处。基本上又恢复了一二年以前的形式,同时,将担负岛屿、要塞守备任务的边防公安部队拨归将军区建制序列.中央大区和省直属公安部队改为公安军,军委、各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改为公安军司令部,撤销了省公安总队部机构,由省军区兼公安司令部。

第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957年9月--1958年12月)。

一七年一月,扩大会议为贯彻党的“八大”精神,决定裁减军队数量,提高部队质量,撤销公安军番号及其领导机构。八月,公安军番号撤销,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原公安军司令部缩编为总参警备部,负责研究和指导全国内卫、边防业务,指挥领导直属公安部队。七个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和三个军区公安部队、处亦于三月至八月先后撤销,沈阳、北京、济南、兰州军区司令部设警备处或卫戍勤务处,其他军区由作战、情报等有关部门负责内卫、边防业务工作。

第五、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1959年1月--1963年1月)。

一八年八月四日,党中央批准军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报告》,决定于一八年年底,将公安部队担负看押劳改,守护铁道和一般厂矿企业的内卫部队,中苏、中蒙、中越边境、沿海内湾和对外开放口岸的边防部队,以及机关、学校公安机关,改为“人民武装警察”。担负中央、各行(市)警卫、剿匪治安、守护重要铁道桥梁和军工厂矿任务的内卫部队,沿海边防部队,仍属军队序列。总参警备部与公安部十六局合编为公安部四局,各省公安厅以民警处为基础,成立了人民武装警察总队部,实行了以块块为主的领导关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部队的领导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战斗力,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央批准了公安部党组《大于改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体制的报告》,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建制仍属公安机关,领导体制改为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在部队各项建设上,受军委和各总部领导;在执行公安任务和公安业务方面,受公安部领导。

第六、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1963年2月--1966年6月)。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日,周恩来传达中央的指示,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番号。一月十六日,军委、公安部的电令指出:关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名称,业经中央批准,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自一九六三年二月一日起即启用新名称。其建制和领导关系仍按现有规定不变,即继续实行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

第七、整编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7月--1982年6月)。

“文化大革命”前夕,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党中央、决定自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起撤销公安部队这个兵种,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公安部队领导机关改编为第二炮兵指挥领导机构,将全国公安部队分别整编为独立师,团、营、连和县、市中队,归各省军区或卫戍区(警备区)领导。

第八、重新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2年6月--)。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党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党组《关于人民武装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将人民解放军担负的地方内卫任务及其执勤部队移交给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三个警种统一组建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部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总部,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地区(市、州、盟)公安处(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支队,县(市、旗)公安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大队或中队。新组建的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公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并接受上级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在编制序列、服装式样、供给标准、纪律要求、教材训练、边沿地区的协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经常性的工作,实行由公安部门分级管理、分级指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及其各级机关,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给合的制度,执行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和供给标准,享受解放军的同等待遇。

6.历史调查报告 篇六

(一)1939年,武汉沦陷,荆州港一度成为长江航运的枢纽。1940年,日军为打通进攻重庆的路线,开始炮轰荆州。这段记忆,对于每一位荆州人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对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荆州籍老兵来说,这更加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

(二)抗战老兵魏仁忠在荆州大湾那里设立军事区,不允许中国人进去,如果有误进去的,抓到了就要被杀掉的,把一些俘虏当苦力,干苦力活,有的人被整死了。

二、当时,魏仁忠只有14岁。日军在荆州的种种恶行,令他恨之入骨。

抗战老兵魏仁忠还说:“奸掠烧杀,什么都搞,把中国人不当人”。

三、中山路的刺柱、关押战俘的第四小学和晴川中学,虽然现在这些旧址都不在了,但是有关战争的记忆,老人却不能忘怀。

(一)魏仁忠亲口告诉我:“我晓得那个刺柱,就是木桩子,是杀人的地方”。

(二)1944年,怀着国仇家恨,魏仁忠正式参军,并被编入了当时的第二野战军,主要在荆州周边乡镇对日军进行游击战。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军在荆州的种种侵略行为也被终结。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魏仁忠又被调往新四军江汉军区三军分区十二团任作战参谋,参加了接下来的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7月15日荆州解放。如今,再提起这段往事,魏仁忠依然是历历在目。老人说,虽然那段日子有无数艰难险阻,自己也差点丢了命,但是他从不后悔。

7.历史中期报告 篇七

历史街区的居住人群往往老龄化程度较高,田子坊也不例外。但有别于一般的历史街区逐渐呈现衰败的趋势,被定义为创意产业园区的田子坊的经济价值近年日趋增高。街区由于大量老年人的存在丰富了其活力,为历史街区的“原真性”的标准作出了贡献。

田子坊是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弄的一条小里弄街坊。2005年1月,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合作的《泰康路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将整个泰康路历史风貌区规划为集里坊居住、视觉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消费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新型里坊社区。田子坊作为视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特别之处在于在不到3公顷的地块范围内,“当地居民与商户及艺术家的生活空间和谐美妙”(马俊艳,王佩)[1],这正是其所具有的吸引游客、经久不衰的魅力。

据统计,在2005年田子坊被誉为上海创意产业发源地以前,该地块的居住户数为671户,居住人口达1600人左右。而在笔者此次进行调查的2010年,经过五年发展,田子坊210弄、248弄和274弄的671户居民中已有402户出租给179家企业经营,其业务主要是经营工艺品、首饰、服装以及酒吧和特色餐饮,且出租户的数目仍在上涨。然而,无论是“文化产业艺术商业园区”,还是“视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不可忽视田子坊在其本质上仍属于居住社区。

同时,笔者更为关注的是,至今仍居住在田子坊内的原住民年龄范围多在60岁以上。据估计,在仍未出租的100户中,有60户人家每户至少居住一名老人。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人数占总人数的20%左右,基本可将其定义为老龄化社区。

近年来,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十分热门,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趋于严重和对老年人社区规划的重视。然而,由于田子坊被定义为创意产业园区,使得此老龄化社区性质特殊,有别于常规意义上的老龄化社区,但其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却不容忽视。为此,笔者将其作为本次“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调查报告的研究对象,关注田子坊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2 调查范围和方法

本次调查范围为上海泰康路210弄以西、瑞金二路以东、泰康路以北、建国中路以南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面积约3公顷(图1)。该区域户数为671户,截至目前所剩原住民户数为100户左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者制作了《田子坊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调查样本的个人信息、被调查者的居住现状和老年人问题三方面进行设计。同时,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以及调查对象的特殊性(由于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居住者大都不愿意接受调查或访问),本次调查的多数信息均来自田子坊业主管理委员会主任——一位新疆回沪知青,田子坊内第一个将房子出租的62岁的原住民周心良。同时,虽制作了调查问卷,但由于被访对象年龄较大,回馈信息也由调查者本人通过询问的方式帮助填写。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田子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3.1.1 医疗服务设施

2002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新增项目五项,均和老年人相关(表1)。但由于田子坊属于特殊居住组团,对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以及外部环境的分析无法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衡量。由于社区内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且8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方式基本为独居,子女均不在身边,加之社区内无医疗服务,所以老年人看病方式为医生上门服务。

3.1.2 室外活动空间

得益于旅游的发展,田子坊内部街道配备了座椅,老年人时常在座椅上晒太阳,与邻居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往,避免了一般社区中出现的缺乏促进交往的设施的问题。然而,老年人在为田子坊的旅游环境增添了生活气息的同时,也频繁遭到游客的干扰——拍照(图2)。虽然对于游客的拍照反应不同,比如有的老年人不介意,但部分老年人却因此而放弃了到户外晒太阳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在出门前还需要担心游客是否过多。这无疑对这部分居民的心理造成影响。

3.2 田子坊内部居民置换情况分析

如住房分布图(图3)所示,图中色块所示均为至今未出租的居民的住房分布,其中红色色块表示居民住房房型良好,较受开发商欢迎,但由于出租价格始终谈不妥,出现开发商想入住但居民不满出价的情况。黄色色块为整栋房屋未出租,但居民并不急于出租,或者是屋内老人由于住久了已习惯或因风俗习惯而不愿意出租。紫红色块表示一层已出租,二三层未出租。

3.3 调查问卷分析

3.3.1 居住满意度

在对居民进行居住地满意度调查时发现,图中红色地块的居民年龄在50~65岁之间,对居住环境十分不满意,主要反映生活受游客影响很大,噪音和餐饮制造的油烟味严重影响日常起居。同时,旅游高峰期由于游客过多,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被侵占,室外活动受到影响(图4、图5)。

而分布图中黄色色块区域的居民则对居住环境比较满意。大部分居民认为居住房屋冬暖夏凉,居住环境周边配套齐全,同时对在田子坊居住感到自豪,并不着急将房子出租。

3.2.2养老方式

在被调查对象中,老年人多选择“独居,夫妻相互照顾”的方式养老。子女偶尔回家照顾,但不长期居住。同时,多年的邻居相继搬出田子坊,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虽然政府为居民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改造,但建筑内部环境仍然未得到改善。248弄10号85岁的老伯与82岁的老伴选择“家庭养老,由子女照顾”,但十分希望政府能够帮助改善居室环境,以弥补噪音给日常生活造成干扰的损失。

4 应对田子坊老龄化的社区更新建议

4.1 迁“散”并点

调查过程发现,黄色色块区域的居民居住满意程度较高,经分析认为原因如下:(1)住宅使用性质未被改变,集中程度高。如前所述,由于该区域房屋房型条件限制,商家入驻不多,住宅网络结构较完整,基本不受商家和游客的干扰,既能继续住在已住了多年的老房子里,又能感受到田子坊内的热闹,无形中形成了良性互动空间。(2)红色色块区域的居民犹如在“夹缝中生存”,身心受干扰非常大。不仅受到噪音和油烟味的侵扰,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失衡。特别是红色地块A处的居民,内心十分想出租房屋,但希望得到高价的心理却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失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居住环境的不满。

由此设想是否能够进行迁“散”并点,对图中的黄色区块进行进一步的改造,改善住宅条件和外部环境,将居住在业已形成的商业街巷的老人迁至该区域。对于红色区块的居民,可在田子坊业主管委会和卢湾区政府的帮助下尽快解决租借问题。

4.2 增加医疗服务设施

建议在社区内增设护理机构,满足老年人日常体检等需要。机构兼顾托老所、心理咨询中心的功用,为老人提供身体和心理的照料。

4.3 改善户外照明系统

老年人的视觉特征要求提供更高的照明标准(图6),以增强其对户外空间深度和高差的辨别能力。

4.4 加强社区管理

田子坊业主管理委员会对入驻商家规定营业时间不超过晚上10点,但部分商家始终超越这一限制,对此居民反映强烈。应进一步制定管理措施,严格执行规定。

5 结语

居民在历史街区的真实生活场景往往成为历史街区吸引观光眼球的资源。然而对于老年人而言,虽然居住环境的性质改变,但对卫生、安全、舒适、归属的基本需求不会改变。田子坊虽属历史街区的一个特例,其诞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也许不具有普遍借鉴的意义,但存在的问题应该得到关注和研究。此报告旨在揭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结合更多学科进行探讨,让居住在田子坊的老年人的社区环境得到更新,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国内外关于人口老龄化和居住区设计的探讨有增无减,但对于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历史街区的更新关注得不多。本文通过对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试图在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街区的更新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历史街区,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马俊艳,王佩.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田子坊”之魅力[J].新视觉艺术,2009(4):109-110.

[2]黄文婷,魏皓严.基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地区居住区调研[C].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文集,341-347.

[3]龚鸽.基于老龄化背景下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D].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0.

[4]李曌.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74-75.

8.历史中期报告 篇八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标分解;学习目标;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分解与教学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学习、理解初中历史新课标,正确解读、分解课标内容,确定细化、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制订可测量的评价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与策略,优化教学设计,付诸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完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解我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分解、学习目标的制订现状,规范教学行为,开展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对全区的初中历史课标分解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现作具体阐述并作归因分析。

一、现状

1.目标缺失

部分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标分解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错误地认为学习目标只是教案里的一个环节,形式而已,无实际意义。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检查教案时所用,与教学关系不大,故而未对课标进行分解,继而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

2.定位失当

即便有些老师有了课标分解的意识,制订的学习目标,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照抄课程内容或中考指导书上的考点,把学习目标写得空泛,目标表达不具体,没有过程与方法,缺乏操作性和可测性。如:“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知道三角贸易”“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知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把课程目标当作课时目标。如,每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写“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3)把教学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导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模糊,无法进行教学评价,如,“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5)机械地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结果使课堂教学成为三张皮。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首都、国旗、国歌,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通过播放视频《开国大典》,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经过;通过呈现材料,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果,教学中重复劳动、相互交叉的现象时有发生。事实上,三维目标是融为一体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过程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才能升华情感、体现态度、形成价值判断。

3.书写有误

(1)以教师为主体。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学习目标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但实际操作时,都省略不写。在查看教案时,诸如“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事迹的介绍,让学生感受他的民族精神”“通过观看视频《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史实”等句式屡见不鲜。

(2)缺少行为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不准确。如:九上“蒸汽时代的到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描述:过程与方法:讨论、提问、总结、讲述(具体见教学过程)。本案例所描述的是教学方法,但不是教学目标下的“过程与方法”。针对工业革命的学习目标,如“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这一目标,可利用材料或是图片创设情境,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最先开展的原因,学会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诸如此类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缺少交代。

(3)行为表现程度抽象。如:“知道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究竟知道哪些具体内容,知道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行为表现程度是描述目标实现水平的词汇,在新课标中,确实把水平分为了“了解”“理解”“掌握”等。但是,这些水平到了课堂目标时必须更加具体。

(4)三维目标割裂。如:“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人物;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播放视频,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观看影片《林则徐》,感受林则徐的斗争精神”。由于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于是,老师就生搬硬套地写出这种形式主义的学习目标:一条是知识技能,一条是过程方法,还有一条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归因分析

1.教学理念落后,目标意识淡漠

许多教师无视课标的存在与价值,更不会解读或分解课标。他们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科书,课堂只需将教材梳理清晰,知识点让学生理解记忆就大功告成,再能前后联系、延伸拓展,气氛活跃一点就十分精彩。这种想法就决定了如此现状:教案上象征性地摘抄课标或教参上几段目标,上课只是依据教材的顺序讲解每个知识点,再辅以一些教学手段及时巩固反馈。

2.指导思想偏差,应试教育浓厚

虽然时下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在倡导减轻学生负担,实行素质教育。但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与完善,各级行政部门对教学评价基本上还是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即所谓的“以数据说话”。故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什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皆置之脑后,课堂只要能把时间变为分数即是高效。因此,教案中目标可有可无,即使有了,也是流于形式,教师的眼中只有中考指导书上的考点。教案的内容连篇累牍均为依据考点开展的知识梳理,或前后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重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充分的认识,而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能体验,更不会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学会了论从史出、辩证思维等学习方法与认知思想。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是为应付开放性试题而设置,基本都用说教来绑架学生,而不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

3.理论学习不够,缺乏技术支撑

(1)概念不清。有很多教师对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概念模糊。因此书写时难免出错,甚至张冠李戴,好多课程目标被当成了课时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几乎每课千篇一律都写“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解读不明。有些教师因不能正确解读课标内容,故而出现了超出远离或遗漏减少课标要求的状况;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解不透,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不到位,错误认为就是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即可。

(3)技术不精。对目标的分解与书写缺乏指导,故而惯性操作、随意书写、经验主义司空见惯。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教师要学习课标分解的含义、价值,激发课标分解的热情;从技术层面上,掌握课标分解的路径方法,制订科学、具体的学习目标;从实践层面上开展基于目标的教学,确定目标教学的策略、原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李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西安历史考察报告(共) 篇九

姓名:孔霞 专业:历史学 班级:20100251班 学号:2010025146

2013年4月3日,我们一行27人从学校出发,在刘黎老师、冯伟娟老师和邱宇德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此次考察让我收获颇多,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作如下介绍:

一、简单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长安”,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等朝都定都于此,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直至今天西安仍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西安考察之行,我们一路参观游历了:昭陵、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西岳华山、华清池、骊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北广场。西安之行是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至今仍记忆犹新。

二、考察实录

4月3日中午我们从曲靖出发,坐火车到达昆明,随后转乘昆明直达西安的火车,4月5日早晨6点到达西安。在乘车到宾馆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悠远厚重的古城墙,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及防御思想。我们在宾馆休息了一天,4月6日正式开始西安之行。

(一)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我们看到了《开成石经》,还有许多书法名碑,如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颜家庙碑》等。我们欣赏到了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清刻《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另外西汉至唐代的圆雕、浮雕、线刻等石刻艺术品60余种,碑林博物馆把散存在陕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都集中于此。我们在碑林博物馆欣赏到了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可谓是大饱眼福。

(二)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位于咸阳礼泉县东北45华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为陵。李世民是唐代第二个皇帝,也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从公元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公元743年,昭陵陵园持续建设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陵园占地面积三十万亩,陵园内有187 座皇亲国戚和文臣武将的陪葬墓。昭陵陵园是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长乐公主、韦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博物馆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

在昭陵,我们看到了许多唐代石刻以及壁画,感受到了唐朝宫廷生活气息。

(三)半坡遗址博物馆

半坡已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7年在半坡遗址上建成,包括半坡遗址和展览室两部分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使我们流连忘返。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寻觅到了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四)西岳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也是秦岭的一部分。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此外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

我们登上了华山北峰,华山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由于时间问题我们未能登上其他四峰,但我们看到了华山的险峻及美景,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五)华清池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公元644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公元747年改名华清宫。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有飞霜殿、昭阳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下面就几处主要建筑做简单介绍。

1.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进了大门就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就到了唐“贵妃池”建筑群。

2.五间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厅房,因由五个单间厅房相连而名五间厅,五间厅建于清朝末年。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在此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五间厅的玻璃窗、墙壁上,迄今还保留有西安事变兵谏发生激战时的弹痕,各房间办公室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

3.厅相邻的桐荫轩,也叫三间厅,始建于1900年,曾为达官显贵游览下榻之所。1936年日晨,兵谏发生,蒋介石侍卫冲出门外,凭借院内的建筑物拼命抵抗。至今三间厅的墙壁上、玻璃上仍然保留多处弹痕。

4.以梨园为代表的唐代音乐舞蹈艺术是我国古代歌舞艺术上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演绎了千年传诵的爱情故事,使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唐玄宗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音乐艺术学校――梨园,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的中心,且以教习和演奏法曲为重点,并结合诸多音乐名师和舞蹈家,它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在华清池内,我们体会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也邻略到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情怀。

(六)骊山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

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可以看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在骊山,我们邻略到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也窥见了中国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状况。

(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县,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陵园从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时间达37年之久。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一号坑是一个1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部分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部分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部分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军吏俑,骑兵俑,武士俑,御手俑。秦陵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经修复后于1983年10月1日对外展出。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兵马俑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它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因为它拥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雄兵——一个由7000多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八)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一展馆包括第一部分《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部分《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第三部分《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馆包括第四部分《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部分《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馆:第六部分《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部分《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文化多的让人应接不暇,是展现古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佳场所!

(九)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北广场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我们在大雁塔留下了欢乐的足迹。

上一篇:教务主任开学典礼致辞下一篇:给可心的一封信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