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发展目标的教案

2024-09-11

确定发展目标的教案(12篇)

1.确定发展目标的教案 篇一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5.1位置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体会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有多种方法,且一般都需要两个数据。

二、学习指导

本讲重点及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知识概括】

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节我们主要要求大家掌握如下确定一个物体方位的方法:

①凭电影找到座位:先找到座位位于第几排,再在这一排中找到座位(如电影票是8排7号,可以先找到第8排,再在第8排中找到7号座位即可);

②确定舰艇的方位:用方位角和距离来表示;(方位角和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③地图中的经度和纬度;

④城市地图中的区域定位: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直线将城市地图分成不同的区域;

⑤航海中用两个角来定位.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一个物体方位的方法吗)

以上确定一个物体方位的方法都是只确定平面上物体的方位,一般要用两个数据才能完成.但也有一些平面上的物体的方位的确定需要多个数据,如新年来临,你准备给你的好朋友寄贺卡时,在信封上写收信人地址时,收信人的地址可能需要用多个数据才能表达清楚,如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121号37栋2单元302室,否则会造成不能正确投递而被退回,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平面内物体的方位,一个物体的方位必须是惟一的.

(这个地址中实际上用了8个数据才将你的朋友的方位表达清楚)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是小明家周边地区的平面示意图,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问题:

北 B书店 比例1∶10000 E火车站 小明家A 66° C商店 D电影院

(1)相对小明家的位置,说出书店所在的位置。

(2)某楼位于小明家的南偏东66度的方向,到小明家的实际距离约为350米,说出这一地点的名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的位置的确定和比例尺的换算,解题关键是要清楚点的位置的确定,需要两个数据以及比例尺的实际运用,易错点是由一个数据确定点的位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混淆。

解:(1)北偏东43度,图上距离约为2.1cm,实际距离约为2.1×10000×1/100=210(米)。

(2)电影院,因为图上距离为350×1/10000×100=3.5(厘米)且位于南偏东66度方向的只有电影院D。

例2:最近各地影院都在上映国产影片《英雄》,该片获得了很多奖项,朋友推荐小明和小王去欣赏一下,于是小明和小王买了两张电影票去观看,座位号分别是11排7座和11排9座.

(1)怎样才能既快又正确的找到座位?

(2)小明和小王的座位靠在一起吗?

(正确理解电影票上座位号的意义)

解:(1)一般电影院中的座位分单座和双座,因此要既快又正确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可以先从单座大门进去,找到第11排,再在第11排中找到7座和9座;

(2)由于电影院中的座位分单座和双座,因此小明和小王的座位靠在一起.

例3:如图5-4所示,A点为我军某舰目前方位,雷达显示在距离我舰102海里,北偏东45°的地方和距我舰16海里,北偏东30°的地方有甲、乙两艘敌舰正向我领海前进,请在图中用笔标出敌舰的方位.请说出我舰相对于敌舰甲和乙的方位.(单位:海里)

解:如图5-5所示:

(正确理解方位角的概念)

我舰相对于敌舰甲的方位是南偏西45°,102海里;我舰相对于敌舰乙的方位是南偏西30°,16海里.

(位置的确定是相对的)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图5-1是动物园的平面示意图,A、B、C、D、正分别表示熊猫馆、水族馆、鸟类馆、猴山和河马馆.请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问题:

(1)量出A、B、C、D的图上坐标.

(2)位于原点东偏北45°的是哪个馆,它到原点(大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动物园平面示意图

解:(1)A(2,4),B(4,9),C(7,13),D(10,9).

(2)在原点东偏北45°的点是E,其坐标为(11,11),到原点的距离为

OE11211211215.54(cm).

实际距离约为15.54×10000×

它是河马馆.

1=1554.0(米). 100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般需要 个数据;在空间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般需要

个数据。(2)在地图上,确定一个城市的位置,可根据城市的经度和纬度,相应的 和 的交点处就是该城市的位置

2、解答题

(1)已知在地图上,点O表示学校的位置,点A表示游泳馆的位置,且点A在点O的正北方向距O点5cm处。

①已知车站B在学校的北偏东30°方向距学校3cm 处,请标出汽车站B的位置。②若公园C与汽车站关于直线OA对称,请在图中标出公园的位置C,并说明,对学校O而言,公园在它的什么位置。A

O(学校)(2).最近各地影院都在上映影片《哈利·波特》,该片获得了很多奖项,朋友推荐李娜和王欣去欣赏一下,于是李娜和王欣买了两张电影票去观看,座位号分别是7排11座和7排12座.

(1)怎样才能既快又正确地找到座位?

(2)李娜和王欣的座位靠在一起吗?(3).在世界地图上标出东经100度,北纬38度附近的城市.

(4).试用两个数据表示出学校的旗杆相对于学校大门的位置.

(用两种方法表示)

五、参考答案

1(1)2个;3个(2)经线,纬线 2(1)①图略 ②图略,北偏西30(2).(1)先找到第7排,再找11座和12座;

(2)不靠在一起,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是分单座和双座的;(3)略(4)略

2.确定发展目标的教案 篇二

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正面临着社会日益进步与自身发展相对滞后的双重压力, 表现为“动态”与“平衡”“固化”与“变异”等影响因素的博弈, 形成基于“确定”到“不确定”路径演变的发展趋势。一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课程受限于“确定性”的教育理论权威和教学技能标准, 忽视教育知识的创生和融合, 忽视教育实践博纳而灵动的精神内涵, 导致教师教育课程一定程度的离散现象;另一方面, 学习者的改变、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对公民责任和品质的高度重视, 以及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对教师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宽泛、综合、创造性的人才培养诉求, 表现出强烈的“不确定性”外围影响特征。

一、教师教育课程“确定性”路径的由来

教师教育课程“确定性”发展路径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话语的缺失性。我国传统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制定、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在一种自上而下的预设机制中实现, 不可避免地产生凌驾于师生课程认识之上的目标话语, 逐渐剥夺了师生对“为何教育”“如何教育”等本原问题追问和探究的权利, 直至失去课程实施中价值和意义的创造。

二是理论体系的普适性。传统教师教育课程沉浸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体系的自足与完善, 同时也满足于这种理论体系对教育现象及教育活动外在解释的“普适性”, 结果忽视教育知识的创生和融合, 丧失了教育理论博纳而灵动的精神内涵。

三是教育实践的先在性。传统教师教育课程预设了教育实践中具体技能技巧的先在性和教育实践的同一性或不变性, 忽视未来教师专业精神的确立、专业智慧的提升、教育思维的转变以及对生活世界的关注。[1]

四是课程结果的排他性。传统教师教育课程强调用标准化的方法来衡量师范生的行为和能力, 突出教学技能的“可模仿性”“可言传性”, 忽视与复杂的教育主体的动态协商, 忽视对社会文化情境的意会。

二、“确定性”路径下的教师教育课程表征

1. 课程体系不衔接

衔接的课程必定是包容的、能够从整体上赋予意义的课程;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体意义上相互关联、相互融合。[2]“整体意义”与“相互关联”正是我们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欠缺的品质。

首先, 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意义。它突出表现在任教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缺乏广泛而深入的衔接, 成为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两张皮”。任教学科课程的重点集中在任教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而教育学科课程关注教育的大背景、泛知识, 成为独立于任教学科具体情境以外的补充, 两者缺乏本质上的辉映和贯通, 缺乏课程对内的说服力和对外的张力, 更谈不上形成教师教育发展的合力。

其次, 课程体系缺乏相互关联。每一个学科都有着自身相对严格的知识体系和日益完善的发展脉络,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学科可以脱离其他学科的映射而得以独立生存和发展。开展多学科、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教与学合作, 才是个体学科得以持久发展的前提。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跨学科教师合作还不多见, 除了合作本身的实施难度外,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教师课程观念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2.“知”与“行”不统一

“知”与“行”的统一强调知识与方法的彼此支撑, 互为习得, 共同发展。其必要条件是在“知识”与“方法”之间搭建属于“个人知识”的桥梁。教师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虽然逐渐完善, 但课程的实施环节强调对专业知识、教育知识等公共知识的掌握, 忽略学习者对公共知识进行个人意识层面、方法层面乃至情感层面的提炼和内化, 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的缺失。由此, 学生不加反省、不加思考的认可教学技能的标准化、可模仿化, 放弃了教育思想对于教学技术情境性、适切性的重要指导作用。由于“知”得不全面、不深入, 所以“行”得不准确、不得当。

3. 文化境遇不相关

教师教育的每一门课程应该由丰富、翔实、生动的文化史料和社会发展背景作为支撑, 形成课程的发展源泉, 为教师教育提供独特的学科文化视角。教师教育文化是由无数个课程文化支点与师生的生命感受连接而成的文化境遇, 可惜这些文化支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只是被当做教学背景材料加以记忆, 师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没有被纳入课程文化吸收的范畴, 结果, 课程文化只能作为片段游离于教师的成长轨迹之外而不能彼此获得滋养。

4. 社会化进程不连贯

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协商互动、彼此促进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了解社会、受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化进程”。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缺乏未来教师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 缺乏良好的专业思想及职业情怀的培养。这种协调不仅将社会需求视为课程发展目标, 更应关注目标如何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落实到课程实施细节、如何影响课程评估的导向等。否则, 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认知和体验, 未来教师往往会经历较长时间的职业磨合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的社会化进程变得更加艰难。

三、教师教育课程“不确定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不确定性”趋势首先源于政治与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化。当今的世界与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极其动态的、变通的、多产的经济发展景象, 而与之相伴的是一个不稳定的、脆弱的社会以及日益缺乏安全感的个体……”[3]其次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知识价值取向的更新。课程不再是确定的知识载体, 而是流变的过程。[4]它意味着突破理性逻辑与社会规约对人的束缚, 重视文本的生命张力及其相互转化, 倡导多元中心并存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的共生, 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做了新的阐释。最后是学科定位合法性危机的影响。一方面, 学科定位合法性的话语基础的“确定性”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 教师教育课程之前的“确定性”被视为与当前改革中的教师教育格格不入。这意味着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以及多技术的协同与创新势必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意识和实践行为, 它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课程体系:教育学科知识与任教学科知识的整合

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 任教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是在制度层面上的结合, 是通过教学法课程来实施两者外部形式的简单相加, 缺乏实质性的、有针对性的学科借鉴和关照。新的认识理论要求将学生的认识特点与教育规律结合起来, 对任教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进行“理论”和“实施”两个层面的结合。

首先, 由教育学科专家和任教学科专家合作实现理论层面上的课程融合。这是通过心理学和教育学方法对两类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 是导致“学科教学知识 (P C K知识) ”产生的过程。它强调学科知识转化为可以进行教与学的知识, 标志着学科教育学的出现。[5]其次, 由众多教育实践者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施课程的结合。它意味着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以及多

2012年8月上半月版43技术的协同与创新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从整体角度讲, 构建教育学科与任教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还包括教育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结合, 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渗透。

2. 课程思想:实践技能与教育智慧的贯通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致力于未来教师作为思想者、研究者以及教育革新者的培养。这个过程历经两个阶段, 分别是“职业取向”的第一阶段和“问题取向”的第二阶段。

“职业取向”的第一阶段, 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地呈现对未来教师职业情怀、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它以教学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问题取向”的第二阶段, 教师教育课程依托丰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 将复杂的教育现象“事件化”“问题化”。通过“问题为本”的教育现象探究, 学习围绕没有标准答案的复杂问题展开, 学生通过批判性对话和自我反思来分析和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最终引发教育智慧的生成。

3. 课程文化:个体生命与课程境遇的沟通

教师教育课程文化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文化的“公共视野”。包括课程改革中必然牵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 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符号。教师教育课程的高度应该是跨越知识表征到达的文化境遇高度, 是教师多元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协商能力提高的高度。二是课程文化的“个体差异”。课程文化归根结底应该落实到个体对课程的参与和理解中去, 实现公共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转化。换句话说, 课程文化对于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就是浓缩了的、具有理解差异和个人风格的个体文化。课程文化的“个体差异”是个体生命与课程境遇多层次、多角度的沟通与协商的结果, 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文化意义的多样性。

4. 课程功能:专业储备与职业性向的衔接

教师教育课程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它对教师专业储备与职业性向的衔接与协调, 以确保他们在未来角色社会化演变过程中, 能够以个人教育理念和职前教育经历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对特定教育环境及其境况进行理解和诠释、协调与适应。为此, 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开展“认同”教育。“认同”教育在职前教育阶段主要指专业认同教育。教师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 如果教育对象在专业人才需求、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置、教育实践评估等方面缺乏认识, 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所学专业心理认同建构的缺失, 影响他们专业思想的稳定以及认知结构完善。二是开展“角色”教育。通过模拟情景训练和全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手段, 促进角色意识、角色体验和角色行为的初步生成。与此同时, 通过实践和协商促进学生内在认知和外在行为的变化, 为社会化进程作好角色准备, 奠定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6]

本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1YJA880019) 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正夫.应然与实然: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困惑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1) .

[2]Beane, J. (Ed.) Toward a Coherent Curriculum[C].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5.

[3]Anne Edwards, Peter Gilroy and David Hartley.Rethinking Teacher Education:Collaborative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M].London:Routledge Falmer, 2002.

[4]钟启泉.教育的发现——钟启泉教育思想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50-55.

[5]郭志明.自主建构与学科融合——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7) .

3.课时目标确定的新视角 篇三

在解读数学学科课程目标内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数学学科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从更高的视点来定位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实现课时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呼应,增强课时目标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数学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既是独立的,也是相融的,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数学学科课程目标其他学科课程目标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文性目标是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目标,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目标。数学本位性目标,是指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数学学科特性的目标。本文从“人文性目标的确定”与“数学本位性目标的确定”两个方面具体谈谈课时目标的确定。

一、人文性目标的确定——整体把握、有所侧重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叶澜教授所指的关于做人的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一些基本素质,是各科教学都要努力的共同目标。关注课堂的人文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美好的意愿,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对人文性目标的关注,任何一节数学课都不能例外。但具体到课时目标的制定时,我们又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把自己所能想到的人文性目标都列下来?人文性目标的内涵非常丰富,比如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诚实待人、发展学生基本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等等。如果在课时目标撰写时——罗列下来,显然不太现实。那么是不是因为涉及的方面太多,所以在课时目标确定时可以不予考虑呢?这样的想法肯定也不对。

数学教学的第一位目标是育人,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并着力落实人文性目标。但是人文性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数学课堂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再者人文性目标落实得怎么样,与教师是否在课时目标中写下来没有多大关系,它更多的是与执教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教育观念相关。比如,一个不会倾听的教师,就不太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一个缺乏法制观念的教师,对课堂学习中的规则意识就会比较淡薄。

虽然人文性目标是一个大概念,但作为数学教师要把它落实到课时目标中,依然可以有所作为。

其一,不断思考并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人文性目标体系。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到底要关注哪些方面?目前说法很多,事实上这个维度的目标体系一直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带有鲜明的教师个性色彩。关注且不断思考与构建人文性目标体系,其目的就是激发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急迫感,促进教师自身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其二,依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班级课堂文化差异,确定阶段性的人文性目标培养重点。人文性目标涉及很广,在一个课堂里面,教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学生方方面面的成长。在一段时间里,教师需要有一两个特别的关注点。比如这个月特别关注学生在重复别人的意思时要先说明“××同学的意思是……”通过强化,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原创思维的习惯。接下来一个月,着重关注学生在发言前的语言组织,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班级文化的建设。那么又该如何来确定某个阶段的关注点呢?

一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所需要关注的目标应有所侧重。比如低年级学生刚入学时,就要特别关注他们对学习、同学、教师的态度,良好的课堂情感将直接影响其一生;进入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就需要特别关注学生探究意识、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就是同一目标,在不同年龄阶段内涵也是有差异的,比如专心听讲,在以无意注意为主的低年级与有意注意得到充分发展的高年级,其课堂表现与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

二是班级课堂文化的差异。没有一个班级的课堂文化是相同,教师需要分析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思考这些学生目前最缺的是什么。学生最需要“补”的东西,就是这个阶段应该关注的培养重点。比如,班级中的学生经常插嘴,甚至打断教师与其他同学的发言,那么就应该把培养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作为阶段性的目标。但如果另一个班级的学生习惯于举手发言,只是在争论时才会情不自禁地抢嘴,这样的班级我们就需要寻找其他的关注点。

其三,依据学习内容与方式的不同,人文性目标在落实到某一节课时要有所侧重。人文性目标的培养并不是游离于数学学习而存在,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去达成。不同的学习材料、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承载不同的人文性目标。如在解决问题时,选用的材料是“神舟七号”,借此就容易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如果选用的材料是“垃圾分类”,自然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一节课中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动手操作,教师就可以重点关注学生面对失败的态度;如一节课中安排了较长时间的讨论,教师就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

构建人文性目标培养体系、确定阶段性人文目标培养重点、落实课时培养的侧重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人文性目标从“空中飘”的状态拉回到可以具体实施的轨道上来,避免人文性目标沦落到说起来重要,具体到课时目标时可以忽略不要的境地。“整体把握、有所侧重”是人文性整体育人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时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数学本位性目标的确定——“鱼”和“熊掌”之间的选择

关注人文性目标,并不是说可以适度淡化数学本位性目标。数学课就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关注数学本质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传统意义的数学课时目标,更多地倾向于数学本位性的目标。

数学本位性目标其内涵依然非常丰富,如《标准》所说的“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何确定数学本位性课时目标?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在研读《标准》的基础上,将学段目标分解到各个年级,然后分解到学期,再分解到单元,最后分解到课时,确定课时目标以后再选择相应的学习材料。但实际上,教师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时间与能力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教师更多的是解读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经验来确定课时目标,调整学习材料。事实上,这两种做法也并不是完全矛盾的,教材是编者依据课程目标分段分年级分册进行编写的,它本身就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数学本位性课时目标的确定,其基本参考资源就是教材。

我们都知道人文性目标具有模糊性,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相对而言,数学本位性目标显得更加客观与明确。但具体到课时目标时,依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3(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时,请教了多位特级教师,结果他们的意见各不相同。有教师认为,这一内容安排在“数学广角”这个单元中,联系前面的学习内容,就不难发现这节课要研究的是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但也有教师认为,这个内容是典型的“角上有重复计数的问题”,上成植树问题纯属简单问题复杂化。有教师认为这节课一定要抽象出数学模型,不然就失去了学习的价值:但也有教师坚持这节课只要学生能解决问题即可,不能有太多的理性提升;还有教师认为应该走中间道路,可以适当建立一些几何模型。

对于同一节课,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师列出相同的数学本位性目标,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课时目标确定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这个最想达到的目标,就是这一节课的核心目标。鱼和熊掌兼得固然好,但由于课时教学时间所限,有时我们必须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选择。

那么,如何来确定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其一,关注目标的不可再生性。有些目标既可以在这节课中落实,也可以在那节课中落实。比如计算技能的形成、空间观念的发展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但是也有一些目标,只能在这节课达成,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比如感受单位统一的必要性,经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如二年级《平均分》一课,可以把目标确定为“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等等,但是当学生掌握了用除法来计算平均分的结果之后,再要让学生去感受平均分的本义表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失去了必要。

其二,关注目标之间的前后承接性,也就是把一个学习片段置于系统学习的过程中,再去分析它的意义与价值。比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是第一次接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无论是对计算过程中每一步意义的理解,还是对竖式外在形式的掌握,对于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把“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作为核心目标。但是到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算理和算法都已经不是问题,不教学生也会。所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就可以把“培养学生计算的技能”作为核心目标。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比如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那么小数的大小比较与加减就不成问题;学生掌握了图形转化的方法,那么学生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就成为一种可能。每一节课,都是学生数学学习链上的一个节点,关注目标之间的前后承接性,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分析先学内容与后学内容的关系,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结合“学生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对后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思考确定一节课的核心目标。

其三,关注目标与学生的适应性。教材是固化的,学生是灵动的。核心目标的确定不仅要研究教材,也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可接受性。由于新课程教材刚刚启动,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教材的内容有时会与中学教材内容完全类同,如确定位置、可能性的大小等。这并不是编者的失误,而是这样的学习内容往往是新课程新增的,初中生在补小学时的课。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在确定核心目标时,中小学之间就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同在小学阶段,年级差异也会引起核心目标的变化。如《生活中的负数》,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而人教版教材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在四年级教学生活中的负数时,重在让学生解读生活中存在的负数,在六年级教学时,则需要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即使是同一年级,不同的学生,在核心目标的把握上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小数的意义》一课,对于基础扎实,学力较强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从小数0.1、0.01入手,用自己的方法去解读它所表示的意义。对于基础相对弱的班级,则可以从0.1元=1角=1/10元,0.1米=1分米=1/10米切入,在实例中发现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核心目标的确定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4.确定位置教案 篇四

淮阴实验小学 葛翠莹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今天我们在这里上数学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谁有胆量向听课的老师问声好,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让听课的老师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的真好,既然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的教室还这么大,上课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很好,我相信2年级13 班的小朋友做的会比说的更好。是不是?好,那我们准备上课。

二、体会感悟,建构方法

(一)做操图—— 1.巧妙设疑,激发认知矛盾

谈话:2008年,咱们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非常喜欢体育活动。

(1)课件出示一排

谈话:瞧:他们来了,你们认识他们吗?这是——在这几个小动物中,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在从左往右数的第2个,你能确定他是谁吗?你是怎么确定的?谁上来从左往右数给大家看看。(同意吗,谢谢你给我们做的演示,掌声欢送他)这些小动物是横着站成了一排,(2)(课件出示一列)

再看,这些小动物是竖着站成了一队。认识吗 这里面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在从下往上数的第3个,你还能确定它是谁吗?谁再来数数看。同意吗,同样谢谢你,掌声欢送他

(3)课件出示全部

谈话:现在小动物都来了,你最喜欢谁?告诉你的同桌。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老师又找到一个特别喜欢的,他在从左往右数的第二个(课件出示这句话)。这下你还能确定他是谁吗?(学生说,师指)

我发现大家说的都不一样,你们是猜的吧,奇怪了,小动物横着站成一排(回放),竖着站成一队(回放),你们都能很快确定老师喜欢的动物。现在怎么确定不了了呢。

谈话:看来只知道从左边起第二个这一个条件还不够,好,那我再给你一个条件,这个小动物在从下往上数的第三个,现在能确定了吗? 是谁?

总结:看来,当有很多小动物排成很多排的时候,要想确定他们的位置,只知道一个条件是不够的,要用到(两个条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两个条件来---一起说——确定位置。(板书)(2)教学第几排第几个。

课件播放

这些小动物的位置怎么确定呢,请小朋友继续看屏幕,喜羊羊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三个。” 谈话:喜洋洋在——,小熊在——这两句话中都用到了排和个,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我们应该怎样确定第几排,第几个呢?该怎么数呢?同座位相互讨论一下。(下去指导)(板书)..谈话:谁先说说第几排是怎么确定的?哪儿是第一排?哪儿是第二排?谁来数给大家看看。这是,这是——那这就是第三排,这就是第四排。同意吗?谢谢你,掌声送给他

师:看来,确定第几排是从下往上或者说是从前往后数的。(演示四排)老师喜欢的美羊羊在第几排?第三排的小动物还有那些(一起说)?

(2)确定第几个

提问:喜羊羊在——第一排第一个,小熊在--第二排第三个,这第一个、第三个又是从哪边数起的呢?(生:是从左边数起的。)

哦,那第一排第二个是谁?第2排第1个呢? 第2排第2个呢?(第二排全数完)

老师喜欢的美羊羊在第几排第几个?汇报,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同桌相互说说 谁来告诉大家(两个)

总结:刚才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这两个条件帮小动物确定了位置。如果要确定我们在教室里的座位,需要几个条件呢?咱们再来研究研究。(3)认识第几组第几个

通常,在教室里,从老师这儿看,我们一般把最左边的这一组定为第一组,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指第二组)那这一组就是,请第三组的小朋友朝老师挥挥手,你们好。再请第五组的小朋友回头向听课的老师挥挥手。数数看,你在第几组.板书(第几组),老师发现,从上课到现在有一个小朋友一直听的很认真,坐的也非常端正,他在第3组,就这一个条件,你能确定是谁吗?(不能确定)为什么?还需要知道他在第3组的(第几个)板书。告诉你,他坐在第三组的第二个?他是谁?我最喜欢和这样的同学做朋友,来,咱俩握握手,我已经认识你了,请坐。

你又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呢?和同座位说一说。谁来说说你的位置?反馈。其他小朋友做评委,对了给他掌声,错了帮他纠正。

那你的好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吗?谁来告诉大家。让我们来猜猜他是谁? 很好,看来要确定我们在教室里的位置,不仅要知道坐在第几组,还要知道在这组中的第几个? 还是需要两个条件。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楼房图

师:小动物做完了操,回到了它们的宿舍。我们一起去拜访它们好不好

(显示动物宿舍图)(画外音:嗨,大家好!我是美羊羊,欢迎大家来做客!我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

提问:根据美羊羊说的话,你知道它是怎样确定第几层的吗?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明确方法。第几层要从下面数起,美羊羊住在第2 层第3号,那这个3号从哪边数起的呢? 要从左边数起,所以美羊羊住在第2层第3号。师:和他一样想的小朋友对他点点头。

师:按照这样的规定,小青蛙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生:小青蛙住在第1层第1号。

师:住在第4层第1号的是谁?

生:位在第4层第1号的是小老鼠。师: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住在什么位置?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 总结,看来,我们在确定小动物房间的位置时,可以用第几层第几号来确定。(板书),几个条件。

拓展:懒洋洋捡到了一把动物房间的钥匙。该还给哪只小动物呢?(课件出示:201的钥匙)师:2表示什么? 生:他住在第2层。师:01表示什么?

生:01表示1号房间。

师:哦,原来是这个意思。那这把钥匙是谁的呢?福娃的房间是201,那小猪的房间就应该是——?美羊羊呢——?你还会给哪个小动物的房间编号。(3个)这个 这个

这种编号方法你还在哪里见过?(家里楼房的门牌号)这几天,老师住在新天地宾馆的411房间,你们知道我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师:原来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

小朋友们,你们爱看书吗,很好,爱看书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就到动物学校的图书室去看看(显示书架图)

师: 图书室里的书可真多,听,喜羊羊是怎样介绍的。

生:喜羊羊说第1层第2本是《格林童话》。按照这样的规定,师:你想看哪本书?他在什么第几层第几本呢?板书 生:我想看《十万个为什么》。生:在第2层第3本。

生1:我想看《新华字典》,在第1层第2本。生2:我想看《成语词典》,在第3层第5本。

师:我想看《成语大全》,这本书的位置比较特殊,你能不数就能说出他的位置呢)

生5:《成语大全》在第1层最后一本!

师:好办法!它在第1层最后一本,这样也能确定它的位置。生7:还可以说在最下面一层最后一本!

3.电影院

谈话: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到电影院看电影要找座位。

师:不错,看电影也要确定位置。今天,动物学院里的小动物们要去看电影。想邀请我们一块去,你们愿意吗?我们跟他们一块去吧。为了防止大灰狼的袭击,小动物们在宿舍楼和电影院之间的空地上设置了一片雷区。只有走正确的路线才能到达电影院,如果走错了,就会遇到危险。(指第三排第四个)不信,我们走一处试试,这个格子是第几排第几个,猜猜有没有危险。(炸)指第4排第3个),这是第几排第几个,猜猜有没有危险。(炸)

那么该怎么走呢?小动物给我们提示了,只要在指定的位置贴上星星,就能根据星星指引的路线走出雷区,到达电影院。现在你们每两人有一个材料袋,材料纸上也有一个这样的雷区,纸上还有要求。两人合作,左边的同学雷区里根据要求找位置,小手指一指,右边的同学在相应的位置贴上星星,比比哪两位同学合作得最好。

师:听清楚了吗。开始,(贴好的举起来)

师:这条路线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大屏幕。能不能到电影院呢?请找对的小朋友把掌声送给自己。师:沿着这条路,(课件出示一条路线)我们就来到了电影院

。)

师:喜羊羊和福娃来到电影院的门口都愣住了,电影院的入口处有两个门,看看这两个门上的标志有什么不同。(单号和双号)哪些号是单号?那些号是双号?(出示电影票:2排3号和3排8号)他们该从哪个门进去呢?

生:喜羊羊的票是2排3号,3号是单号,应该从单号门进,福娃的票是3排8号,8号是双号,应该从双号门进。

师:哦,进哪个门只跟我们电影票上的座位号有关系,跟排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

师:两只小动物分别走进单号门和双号门,来到了电影院的前面,仔细看一看这些座位,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师:电影院里的座位从前往后数分别是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

师:左边是1、3、5、7都是单号,称为单号区,右边是2、4、6、8都是双号,叫做双号区。

师:那喜羊羊和福娃的座位在哪呢?(谁上来用鼠标来点一下他们俩的座位)这是谁的座位?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位置?先找到什么?再找到号数。你再来找找福娃的位置。等一等,大家猜猜看,他找福娃的位置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指)谢谢你帮助他们找到了位置。

师:课前,老师就把我们的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电影院,从前往后数,这边就是第一排,后面依次是第二排,第三排一直到第七排,再看看你椅子靠背上的座位号,这边贴着1、3、5、7,他们是单号区,这一边的椅背上贴着是2、4、6、8,他们是双号区。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发的电影票看看你该坐在几排几号?怎样很快找到你的座位,同座位相互说一说。

现在你能很快找到你的座位吗?大概在教室里的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票,带好东西准备找座位,还要注意守秩序,不能挤,有困难可以请老师或同学帮忙。找到座位我们就能看电影了,所以一定要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大家都找到座位了,请同座位两人互相看一看,看你们俩找的座位对不对。找对的就请坐正。我们准备看电影了。

录像:太空船的空中之旅。

师:你知道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是怎么确定位置的吗?

他们返回地球时又是怎么确定降落位置的呢?(学生可以试着说一说)师:这些问题留给小朋友们课后去寻找答案。

三、结尾

5.《确定位置》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预学目标,自学课本第19页。

1、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列与行,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3、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知识梳理

(一)谈话引入,初步了解确定位置的信息。

1、同学们,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

2、怎样确定位置(方法)?

(二)尝试探索,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1、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教师:现在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学生回答)这些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位置,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展示学生的写法(黑板上展示)

3、交流、统一描述位置的方法。

(1)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这些写法都用两个数据来表述)(2)理解列和行的意义。

教师:一般,我们把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板书:列 行)(3)统一定位。

通常先确定列数,以观察者为中心的,确定第几列一般从(观察者的)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观察者的)前往后数。这样每一个座位与位置一一对应,简洁明了。巩固:教师指座位,学生口答。

4、提炼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1)理解(2,3)的意义。

教师:用(2,3)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好吗? 学生:说说想法,大家议一议。

教师:鼓励学生写一写。(强调先列后行的约定)(2)读法。

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3)揭题。

教师:用有顺序的两个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4)数对的作用。教师:数对让我们充分体会到数学表达的简约之美。请用数对写出甲、乙两位同学所在的位置。甲同学在(,)乙同学在(,)?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5)针对性练习。

请用数对表示小强、小刚的位置,为什么(2,4)(4,2)表示的不是同一个人?

在图中找出数对(1,4)(2,4)(4,4)的位置,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综合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2、在方格纸中用彩色笔给(9,3)(3,4)(7,4)(5,5)(9,5)(7,6)。

3、(6,4)、(7,4)、(8,4)、(7,5)、(7,3)这几块拼起来会是什么图案呢?

四、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1、展开想象,找生活中的数对。

教师: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2、根据理解,欣赏生活中的数对。

五、课堂总结,延伸

教师: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对数对都了解了哪些?

六、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行 数对

第3列第2行

(3,2)

第4列第3行

(4,3)

第5列第5行

6.确定位置(一)教案 篇六

(一)》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79、80页。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个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能够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学生能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平时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火灾或交通事故等情况,作为一个优秀的小公民,那么你看到后应该做什么?(报警)报警的最重要的事告诉警察什么?(很准确地报告具体位置)。看来确定位置相当地重要。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确定位置(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出示电脑画面(封面)。

二、新授。

1、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自己的位置。

大家在这个教室都有自己的位置。学校准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就坐在现在你这个位置上,但你们不在这里。那你怎么告诉家长你的具体位置呢?请用你自己的方法在空白纸上表达出来。(时间为1分钟)

2、展示方法。

展示表示方法。(图示法、语言表达法、数字表示法)抽出最简洁直观的一种(第几组第几个)。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种表达方法。

3、列、排的矛盾和训练。

出示几种组、排的不同表达方法。产生了矛盾,解决矛盾:说明应该规定数排和列的顺序。电脑出示组、排:从左边起第1组开始,我们用自然数1表示,依次是2,3„„。从第1排开始,我们也用自然数1来表示,依次是2,3„„。训练组、排:第3组同学站起来,第5排同学举手„„

4、十字交叉定点法。

我要找一个同学。他在2组。请2组同学站起来。能确定吗?(不能)请5排同学站起来。2组5排确定了位置。再训练一组(4组3排)。

5、数对的介绍

选一个学生站起来。用(几组几排)的方法说出这个同学的位置。规定五秒钟表示出来。(太慢)概括出简洁的表达方式。名字:数对!选一个同学,用数对表示。可能出现(3,5)或(5,3)。矛盾:同一个位置怎么会有两个数对表示。解决矛盾:规定前列后排。数对的特点:两个数、逗号隔开、括号。用数对在刚才的空白纸上表示自己的位置。

三、训练。

1、抽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用数对抽生起立。

2、用数对写出好朋友的位置。

3、用抽到的数对换位。每人抽一组数对,再按数对坐下。遇到问题到讲台前来。有两个数对不完整(2,④)(⑤,3)。幽默:对不起,老师忘记写了。提示:看来只有一个数还不能确定位置。

4、用数对表示图上学生的位置。

过渡:现在同学们都能用数对确定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那如果把位置挪到图纸上,你还能用数对确定位置吗?看刚才的图。这样形成这种坐标图。你能用数对表示这些同学的具体位置吗?出示电脑课件:座位图。用数对表是其中几个同学的具体位置。

5、选择一个平面图中的建筑,用数对来说出它的位置。

6、增加难度:说出你现在的位置和你将要去的位置。用方向和数对说出路线。如„„

7、动手:画一画。教师念出一些数对,学生用点在自己的方格纸上表示出来。在按规律连线,形成一个动物图。

8、地球经纬线的介绍。

同学们都能够用今天学习的数对来表示自己或学校建筑的具体位置。其实,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用类似于数对的表示方法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看!介绍„„)

四、小结:今天你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数对确定位置„„)

五、练习

书上79、80页的练习。

2006年11月

《确定位置

(一)》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由“紧急事故需要报警”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好朋友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第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了家长找位置的环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中的确定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其中有的座位用不同的列和排表示出来,制造了这个矛盾后,说明必须要有一个规定来明确表示出列排的顺序。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在发给学生的座号中,教师有意安排了两个不完整的“数对”,为学生设置了障碍,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揭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对必须完整展现两个数。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教师马上提出“数对”在写法上可不可以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又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小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这样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7.如何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篇七

“每讲一课, 只要抓住一个主题, 将它里外讲清楚, 便是有用, 便有可观, 杂驳而概略是不能显精彩的, 也不能解决问题。”———著名哲学家牟宗三

看过了太多热热闹闹的表演课, 人们越发怀念过去那些老教师、专家朴实的课堂: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老老实实教书, 扎扎实实抓基础。于是乎, 现在“一课一得, 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呼声越来越高, 践行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做到一课一得呢?听了石景章老师的一席话, 拜读了其著作《求真务实的教学火花》, 结合自己20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感悟———

一、吃透教材, 找准训练点

找准训练点, 正确确定一篇课文有效的微观目标———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它挑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年段教学目标、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全面了解, 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要求教师大胆取舍、狠心割爱, 不贪多, 不求全。那天我们研讨的课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白鹅》, 执教老师是我们四年级的一位年轻老师陈老师。陈老师将感悟“拟人、对比、反语和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写法作为训练重点。石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 语用训练太多, 课堂容量偏大, 建议将开篇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作为训练点———贬义褒用, 赞美式的总起句。将此做透, 并结合小练笔感悟此写法。因为贬义褒用的语言风格、总分的构段方式是本单元几篇课文共有的特点。

二、怎样找准训练点

1.善于揣摩编者的意图, 善于发现文本承载的绝妙语用之处, 正确把握学情。做到上述三点, 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 需要时间的沉淀, 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我平时在备每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前, 会有五看:一看单元导语;二看全单元课文和后面几单元的课文;三看课文中学习伙伴的话语 (文中泡泡语) ;四看课后习题;五看“语文园地” (尤其是“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特别指出, “我的发现”就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单元语用训练点) 。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单元导语的目标之一:“……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13 课《白鹅》一文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刻画它的高傲;14 课《白公鹅》一文围绕“……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从白公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争抢浅水滩的霸道表现其十足的海军上将派头;15 课《猫》一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描述。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反语的表达效果, 说话和作文时加以运用。几篇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反语的幽默风趣是本组课文很好的语用训练点。教师若能紧扣这些训练点进行教学, 效果将大大高于预期。

又如五下的《桥》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将理解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作为重点来讲, 而石景章老师却将环境描写作为训练点。因为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高大形象。我记得我教《穷人》一课时, 教学目标主要定为:感悟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五下学的《桥》这篇课文是如何描写环境的, 环境描写对烘托“老汉”形象所起的作用。这也是知识的迁移。

2.勤学习, 合理安排时间。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一课一得, 考验老师的智慧、业务水平。在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批改繁重的作业中, 没有更多地钻研教材, 没有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颠倒了主次。因为没有吃透教材, 就不可能准确确立教学目标, 上课就会有极大的随意性, 教学效果差。其次, 现在很多教师, 尤其是中老年教师, 吃老本, 凭经验 (有时这经验还是过时的, 甚至是错误的) , 不关心, 不学习, 只是“埋头做事, 不抬头看路”, 不知道教育界现下到底在做些什么, 同行们在干些什么, 教学老一套, 教学效果差。

8.刍议高职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目标;确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职业教育显得日趋重要,而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数学,学生掌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它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了。那么如何衡量一节数学课上得是否成功,能否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一、当前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经过了近十二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长期以来有些问题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文化基础课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比如说对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制订等,可以说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高职数学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大瓶颈。高职教育虽然从总体上确立了“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但在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则遇到了难题,主要是由于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什么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这些都因为高职教育,特别是数学教学的特点而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我们不少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师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一定不足,总认为数学是基础课,加上学生基础差,数学课随便讲、简单讲就行了,因而也就忽视了教学上的一些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备课时,往往为了图省事,根本就没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甚至没将教学目标列入其中,只是用教学目的简单粗略地来代替,结果一节课下来就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讲得怎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教师更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题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体会教学目标的作用,有的虽然按要求制订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教学时并不是围绕着目标进行。有的教师教学时甚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订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不能被教学目的所取代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教学目的比较基本、宽泛,教学目标则更加具体、明确。教学目的具有政策性、概括性,教学目标具有策略性、具体性。教学目的是对教学活动的总体要求,它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表达方式上,一般用比较概括的术语来表达,而教学目标则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应该制订好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而开展,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有计划,教学过程可掌控,教学结果可预测,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按照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的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情态、态度与价值观的情感目标,即“三维”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讲究的是科学性,而方法与情感目标追求的则是艺术性。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本课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充分考虑学情,结合教学内容与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三维”目标出发去制订教学目标,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关注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但也不能顾此失彼,盲目地追求“三维”目标的完美性,而是要做到“三维”教学目标的相辅相成,使其科学合理有机统一共存在教学目标之中。

四、制订教学目标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高职教育虽然也是高等教育,但不是精英教育。一个学生既然选择了高职,那么他看重的就是将来能够更好地掌握一项技术或技能,以便在社会上能更好地就业。所以,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要着眼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系统性原则

高职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不能孤立地就课时而设计课时目标,而是要认真研究各学校各类专业的特点,准确把握数学知识需求的范围,坚持以“够用”为限度,以基础模块为主要教学内容,根据专业需要适当添加拓展模块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实际接受能力等因素,确定我们的教材体系、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各校专业的数学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再循序渐进,逐步推行。

3.操作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将学生放在首位,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让整个课堂的教与学始终都是在做有用功而不是无用功。因此,教学目标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必盲目追求课堂知识的容量、深度和广度。此外,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包含对学习结果较好的测验方式和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完成得怎样,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上黑板板演、课堂作业、小测验等方式当场进行检查和评价,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具体性原则

明确性、具体性是任何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根据行为学的定义,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终了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结果,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目标叙述得越明确、越具体,教师对教学的目标把握得才越准确,对目标实现状况的检查也才越可靠。如对某一知识技能的学习要说清楚应该达到什么深浅程度,是“了解”还是“掌握”。对能力培养,不能简单说成“思维能力”,应该明确具体到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比如在讲“三角恒等公式”时,我们不能用一些模糊、笼统的语句来表达教学目标,如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运用,这里的熟练掌握就是两个模糊、笼统的词语。学生怎么样熟练掌握无法进行检查。而改用能识记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课本上的有关练习题,就显得比较具体和好检查了。

5.层次性原则

由于各高职类学校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同,即使是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按照不同专业设计各自的教学目标。对同一专业、同一班级,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有一定梯度的教学目标,避免出现课堂上有些学生“撑死”、有些学生“饿死”的现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从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五、教学目标案例

案例一:“等可能事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掷骰子、抛硬币等活动,了解等可能事件的含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让学生掌握等可能事件发生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初步运用排列、组合的公式和枚举法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引入,让数学走进生活,将生活问题由对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定义的理性认识,可培养学生的梳理归纳能力;通过归纳定义后再加以应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通过计算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提高综合运用排列、组合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试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让学生在玩获胜可能性相等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游戏公平的含义,知道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有规律性,使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有一定兴趣,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认知目标,同时也使学生通过“等可能事件”的随机性,进一步增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本节课中。

案例二:“二项式定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项式定理,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初步掌握二项式定理及系数性质和通项公式,并会运用它们展开一个二项式,并能求出它的某一项。

2.能力目标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归纳—

猜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对杨辉三角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及符号应用的简洁美。

点评: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但由于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接受上感到不是太困难。对通过“观察—归纳—猜想”得出的结论也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但要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完全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证明的。通过对杨辉三角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维”目标在本节课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王宏平(1965.1-),男江苏东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职数学教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文化基

9.确定位置教案 篇九

1、知识目标:能准确描述地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三个要素。

2、能力目标:能够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画出简单路线图。

3、情感目标:愿意把自身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他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

教学重点:

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另一个物体作参照物,以和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距离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准备: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活动1──记忆游戏

1、活动要求。

A、描述物体位置时,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

B、想一想,你是怎样才干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的?

2.游戏活动汇报。

桌子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说说你是怎样描述的?

3、活动小结。

三、活动2──“我在哪儿”

1、学以致用。用所学方法描述学校所在的位置(小组讨论)

2、分组绘画。

要求:①路线图要简单、明了,能利用我们所学知识。

②相互交流,使你的路线图更准确。

3、活动汇报。

4、活动评价。

四、课堂延伸:卫星定位系统介绍。

和板书:

确定位置

参照物

方向

10.确定位置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十

李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过程与方法: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二、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三、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四、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五、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六、作业:100页练习十五第2、3题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课后反思: 让学生根据整堂课的活动和课件来回忆,锻炼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整堂课教学环节连贯,学生自主性强,教学效果较为满意。但在教学后,同样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对起始列和起始行的理解和掌握,这个环节的讲解没到位,否则,学生容易把第二列和第二行看成第一列和第一行;

2、在此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评价比较苍白无力,以后还应加强评价性语言的多变和丰富;

11.确定发展目标的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价值发展 教学立意 历史意识 情感

历史教学要以“立意”为先,有了好“立意”,这堂课就有了好灵魂,而没有“立意”,就如“一盘散沙”、“无帅之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这样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确立课堂“教学立意”过程中,历史老师要能够基于学生的价值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历史课堂只是乏味无趣的知识梳理,或者只是布满了历史故事,那绝不是一节好课,好的课堂必须是“能够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的课堂。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相较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肩负的学生价值发展的使命更为沉重。

一、培养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人们在感受、感悟历史的一系列大脑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基础认识,也是一种审视过去与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赵亚夫先生认为在历史课堂上应该让学子们感悟以下8种主要的历史意识:即变迁意识、全球意识、史料意识、批判意识、建构意识、整合意识、存在意识、主体意识。其实一线老师都明白,在当下高考体制下,大多数的历史课堂充斥的是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解题技巧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教书育人”,教育比教学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历史教育的意义不光在于了解过去的事情,还在于它能帮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培养历史意识,在课堂上完善学子们的人格教育,使学子们能够辨别真伪,形成自己深刻的认知,加深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理解,增强国民意识与世界意识。

二、理性的情感渗透

爱国主义精神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重点,也应该是在老师们备课中课堂“立意”必须重点关注的。一线老师应该深有体会,每每上到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室里学子们往往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情绪激愤。凡是中国人,这样的反应都是正常的。但也这样的反应:“他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我们也来个东京大屠杀,他们杀我们30万,我们要加倍偿还……”这样的应对是“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在教师备课中,这样的情景应该预见到,因此“理性爱国”应是确立本课教学价值立意中的重中之重。当年日军的疯狂屠杀是不人道的、野蛮的,而我们的爱国方式不应该是不人道的、野蛮的。通过本课,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历史感悟,铭记苦难,但不是延续仇恨。只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祖国更强大,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三、挖掘并取舍史料

优质的史料教学必须以高“立意”为前提,高“立意”的课堂也必须以史料来充实课堂。史料浩如烟海,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对史料要多重分析、甄别、取舍,选择适合学生价值发展的用到课堂授课过程中。而丰富的史料可以自然生成历史的敬畏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史料分析与问题探究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发展。

如: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来丰富课堂教学和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一场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成为浪潮。在此可以补充《水浒传》中的片段,让学生感知在新文化运动前数百年,白话文已经兴起。还可以选用以下一则材料:

“周作人的朋友生病,他得到电报后,赶到车站坐车到天津,乘船南下。对于这样一件普通的事情,周作人极有感触:若用白话,很容易把这件事情写清楚。但若用古文,却怎么也说不清。因为古文中没有‘电报二字。类似的还有火车、轮船等名词。”

另外,这场运动在抨击旧道德过程中的文章非常丰富,老师们可以选择经典史料用于课堂,比如关于妇女贞操问题。

通过一系列史料的补充,可以加深历史的厚度,这是老师们仅仅通过教材内容的陈述不可能做到的。学生们可以从材料的中形成自己的感知,从而增强时代意识、国民意识、世界意识等等。

四、借助多重教学手段

在课前教学预设中,老师们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立意”,必须先对实现“立意”的方式作出一定程度的思考与设想。也就是说,要借助于多重教学手段来实现立意。传统讲授方式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贴近学生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被老师和学生们接受。多重教学手段包含新的授课模式,比如活动单导学、小组探究合作、历史情景法等组织教学的方法。也包括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比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等交互手段。这些手段在“教学立意”确定的过程中,必须作为“方法立意”进行预设。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价值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和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可. 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一堂好历史课的观察视角[J]. 历史教学,2004 (3).

[3] 赵亚夫. 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

12.怎样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篇十二

目标1:理解并能分析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五人)

目标2: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一人)

目标3:能抓住故事线索, 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二人)

目标4:了解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一人)

目标5: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夸张的作用, 培养想象力。 (一人)

目标6:认识本文讽刺假丑恶的思想意义。 (一人)

目标7: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 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 (二人)

目标8:合作探究故事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 (一人)

目标9: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敢于说真话。 (一人)

目标10:能初步分析皇帝被骗的原因并体会现实意义。 (一人)

目标11: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 树立敢讲真话的勇气。 (一人)

目标12: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一人)

综观上述12个目标, 只有目标一被五位老师同时选中, 目标三、目标七各有两位老师选中, 其余虽也有相似点, 但毕竟不同, 大多都是孤军奋战。

应该说, 这12条目标都是由文章内容派生出来的, 每一条的确定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但在两三节语文课堂上达成所有目标是不可能的, 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此, 面面俱到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忌讳。那么, 究竟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抓起:

1. 抓体裁。

体裁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因此,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裁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 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 进而登堂入室。关于童话, 学生在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已经接触过不少, 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初中后, 《皇帝的新装》作为本学段的第一篇童话, 应该适当向学生讲一些理论知识, 以便于孩子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比如什么是童话, 童话都有那些特点等。因此, 目标一的确定是非常必要的。而到本单元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则应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当然, 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涉及体裁, 有些体裁很常见, 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学生已经反复接触过, 只选典型的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2. 抓典型。

典型是指一篇课文的独到之处, 有特色的地方。《皇帝的新装》课文较长,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 不容易一下子将脉络理清。因此, 应该引导他们“抓住故事线索, 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进而培养他们“把长文读短, 把厚书读薄”的能力。所以说, 目标三的确定也是非常必要的。与之相比, 目标七“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则相对欠妥。童话与小说有所不同, 后者更注重人物刻画, 所以, 这一目标还是放到有关的小说中去达成比较合适。

无独有偶, 有一次听课时, 发现有的老师将“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三峡》的教学目标, 心中颇不以为然。《三峡》选自《水经注》, 是为《水经》作注的, 原则上应该客观地进行描写和记载。虽然作者叙述生动, 文笔绚烂, 但搀杂个人感情成分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 “情景交融”的手法, 在本文不能算是典型的, 不宜定为教学目标。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则都可以看成“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3. 现时意义。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教什么样的课, 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尤其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 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时时、事事站到“育人”的高度去进行教学。尽管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 不少人在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物理课、化学课、思想品德课……”要求“还语文的本来面目”。但笔者以为课文的文本意义一定要挖掘出来, 不管它是物理、还是化学、还是思想品德。惟其如此, 才不失语文的“人文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够只交给“思想品德”课, 具体到《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就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就“讲真话”发表意见:什么样的真话应该说, 而且要敢于说;什么时候则要讲一些“善意的谎言”、“美丽的谎言”。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去解决生活难题。因此, 目标十一因为有“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在前而比较客观, 目标九则显得有点失真、矫情。

上一篇:游览顺序写景作文下一篇:乡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