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2024-12-11

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19篇)

1.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篇一

浅谈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等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这反映了一个教学观念的极大转变。如何让学生学会“学”,成为目前历史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此课改理念提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让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选取历史地图教学法,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岳麓版七年级上的第十一课《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 应用

翻开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在教科书上有不少的历史地图,在学生的辅助教材《历史地图册》上也有不少。但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图片。然而历史地图与地理图片是不同的。

正如历史图片也不等同于历史图片一样。历史地图指的是:历史地图是动态地反映人们在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及自然环境的语言符号,它以类似于地理地图中简明、特定的符号来再现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历史地图与地理地图的区别在于:,地理地图表现的是相对静止的地理坏境,而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能够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是动态反映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专题地图。①(《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崔娇娇)历史地图分类,一些研究教材中的历史地图的老师曾将其分为:形势图(如农民起义形势图)、路线图(如红军长征线路图)、疆域图(如明朝疆域图)、政区图(如元朝行政区域图)和水运图(如京杭大运河的水运图)等种类。此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②(如东北师大的于艳华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里的分类是按照性质、内容和教学功能性质来分类),在这里不做一一详述。

初中历史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也指出:“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和规模,合理配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通史著作、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方面的读物,以供学生查阅,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此外,历史地图用地图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与变化,隐含着文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凭直接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抽象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轻易地巩固,记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画上。没有这幅画,抽象的概念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因此研究历史地图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极大意义的。

下面本文将结合岳麓版七年级(下)第十一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一课来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一、选图

历史地图在我们寻找历史教学素材时并不少见,但是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仔细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一下是一些选图需考虑的内容:

(1)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原则。

历史,本来就是求真。而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历史地图本身也需要“真”。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铺天盖地,纷繁复杂。如何从中撷取符合史实的图片还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收集图片的时候要道权威网站进行收集,而且要对收集来的图片进行仔细甄别。

如本课讲的是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宋代的经济,南方要比北方发达,而且经济较之历代繁荣。因此在选图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2)根据课标,选取有代表地图。

历史地图不仅数量多且杂,而且一幅地图中所涵盖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时间有限,内容上也有重难点之别,因此在选取历史地图的时候应注意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图,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地图的时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如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代的都市生活。由此,我们可知,本课的重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难点则是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因此选取地图的时候注重要能突出本课重难点的地图。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战国时期的经济分布图、唐代经济分布图、宋代经济分布图、南宋初期人口南迁图。

首先,战国、唐代以及宋代的经济分布图按照顺序看下去,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事实。其次,运用南宋初期的人口分布图可以让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

(3)依据效果,选择完整清晰的地图

俗话说:用了当没用,还不如不用。在历史地图中的选择也是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会有相关的历史地图,有些内容有是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图或不清晰,或遭到破损不见了这个或那个地方的。这时候我们应坚决地不要用这种地图,就算这幅历史地图本身很能凸显出课标要旨,就算已经没有相关的历史地图了。

二、用图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分析如何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一)读图前。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原因、含义及其影响。

1.基础:上个学期学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的开发,而且在课本内容第一段也有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原因: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宋初,北方仅100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

3.含义: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4.影响: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二)读图时

1.本课的难点内容是:经济重心南移。询问学生知不知道经济重心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经济重心:经济技术等发达,为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2.了解完经济重心的内容后,接着请学生观察下面三幅历史地图,并学会从中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首先请同学们读《战国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农业。战国时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的农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在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南方只有蜀地的都江堰。

B、手工业。战国时重要的手工业,如冶铁、煮盐、丝织、漆器等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只有少量的冶铁、煮盐和少量的丝织业等。

C、商业。战国时的商业都会基本上都分布在北方。如:洛阳、大梁、邯郸、临淄、咸阳等。而南方只有楚国的都城郢。

D、蚕食业。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蚕食的主要产区基本上分布在北方,南方则一个也没有。

从战国时的经济分布图可知:战国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或者商业,南方是远远比不上北方的。此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南方基本上处于未开放的状态。

(2)接着让同学们继续看第二幅图:《唐代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唐朝时,手工业种类增多。出现了制瓷业、唐三彩、金银器、造纸业等。B、此时重要的手工业分布区,尽管南方的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桂州是铜器、金银器产品的产地;益州有造纸业和丝织业;泉州有丝织业、制瓷业等),但北方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

C、商业。从整体看,唐朝时的商业都会的数目增加了。而且与之前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南方的商业都会已不像战国时期只有一个城市(楚国的郢),到唐时有广州、泉州、益州、荆州、洪州、杭州苏州等。这体现出南方经济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发,到唐朝时已得到一定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这幅《唐代经济分布图》可知:唐朝时,全国的整体经济较之于战国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此时南方经济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得南方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从数量、种类等方面来看此时经济重心依旧在北方。

(3)接着便是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幅图:《宋代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农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国的粮食最主要产区全部分布造长江下游地区,因此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而农产品主要产区也是如此。而北方基本上没有。

B、手工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重要的手工业如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的分布,南方比北方多。关于陶瓷业,江西的景德镇为当时的瓷都,而且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官窑都分布在南方。

C、商业。在重要的商业城市上,北方只有东京、上京、中都这三个地方,而南方则有:广州、泉州、临安、潭州等10个城市,基本上都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

此外市舶司以及海外贸易路线等都是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由此可见当时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而且此时的四川还出现了纸币的流通,这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这幅图可以得出:宋代的时候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此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4)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

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南宋初期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结合图中南宋的疆域图、刚刚了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以及课本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好,更适合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局势稳定,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郑樵在其《通志·图谱略》中也有“即图求易,即书而求难”的论点。苏联教育专家斯拉拉斯夫也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利工具,认识地图不仅要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读地图,这就是历史教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所应遵循的目标”。由此可见历史地图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所在,而在具体操作上如何进行则需要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的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 崔娇娇:《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2] 于艳华:《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篇二

一、运用地图, 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讲清重点、难点

在教学《甲午战争》时,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 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课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时局图》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通过两者对照, 使学生加深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认识。

二、利用地图,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地图册中的地图有不同的组合形式, 如全图与扩大图、地图与图片等。在提供宏观、整体的历史大势的前提下, 展现微观的、局部的历史近景, 这就是全图与扩大图的有效搭配。如表示第二次鸦片战争, 将《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与扩大图《京津形势》《塘沽形势》相呼应, 整体与局部呈互补特点, 在历史的长镜头与近镜头之间自如地切换, 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美的享受。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 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遗迹、历史场景等, 为说明地图某方面内容而配置, 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 展示了图片所处时代的特征, 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欣赏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 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三、借助地图,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是课标的规定。通过比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

例如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 所以, 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 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 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 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 引导其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 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 养成一种习惯, 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四、巧用地图,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从前自己做学生的体验, 加之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 我觉得如果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 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时, 单凭老师的讲述, 学生对长征所经地名的先后顺序会非常模糊。对此, 我在讲完之后, 让学生把重要地名列举出来, 然后加以联想, 用一个类似的图形来形容。结果他们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象“L”形, 有的认为象“C”形, 有的则用“月牙”二字来形容。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只要善于发掘, 注意左图右史, 史地结合, 就能使学生易于学, 乐于学, 提高思维能力。

3.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是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引起学生重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直观地学习历史,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地图,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地图一般都比较重要,因此教师和学生要认真对待。教师要根据地图准确定位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普遍认为涉及地理内容的历史知识难以记忆,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记忆知识。

例如,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提到了六国割据局面。如果教师仅仅凭借口头讲解,学生就无法清晰认识当时的局势。对此,教师可利用地图,把当时的局势直观地展现出来。这不仅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当时的局势,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还能提高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地图提高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2.借助地图,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俗话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由此可知,历史地图对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文字和地图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借助历史地图提高学生的历史空间感,引导学生获取历史信息。

例如,在“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及中东领土的变迁”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提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欧洲地区疆界的变化。对于这一知识点,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记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教师可借助地图,清晰地展现出欧洲各国领土的变化。结合地图,学生不仅能够牢牢记住相关知识,还能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因此,教师要借助地图,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3.巧用地图,增强学生对历史地图的综合运用能力。

历史地图往往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历史地图的比重逐渐提高,要求学生结合地图回答问题的试题越来越多。

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第41题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从地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汉代的州和唐代的道在分布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汉代州名和唐代道名也大不相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时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那里人口较为稠密,因而汉代的州也集中分布在那一区域;到唐代时,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向南方,因而唐代的道在南方大量分布,而且唐代的道大体是按照山川地理的形势来划分的。由此可见,对历史地图的综合运用已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4.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历史价值观。

历史地图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而且还包含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运用地图展示所经地区的地形地势,使学生认识到文明传播的艰辛,感受到我国文明的源远流长,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

因此,教师要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历史价值观。

4.姚本元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地图 篇四

摘要:历史地图册是历史知识的载体,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历史地图册辅助教学,要建立借图辅教的意识,教给学生阅读史图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地图册 ; 历史教学;

历史教科书,有大量的历史地图,特别是历史新课标教材,历史地图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又往往忽视了他的作用,按教材内观现炒现卖,然后大抄习题答案,布置作业一节课结束,这样看来,历史地图似乎有些多余。其实历史地图给我们教学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象,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说的“左图右史”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做好史图与内容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建立借图辅教的意识。因历史事实总是通过一定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发展起来的,其中,时间,人物这两个问题易于处理,但地域是随着人物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说起来非常繁杂,有的甚至用文字不能表达。因此,叙述得再清楚明白也不能形成表现地域的国家。若果把这个史实落实到图上来,转化成一幅图,听者会一目了然,如初二上学期历史课有《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伊梨条约》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都讲得很具体了,但是进一步问下去,这44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西起何处,东到哪里,以什么地区为界线,仍是模糊不清。要用课文来叙述是相当困难的,非常繁琐,若把它落实到地图上,结合《沙俄侵占中国西北领土示意图》来讲述,事情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又如讲战争史,人物活动的地域更是繁多,教师如果不结合地图,这节课肯定不成功。如“红军长征”这一课,红军作战从南到北经历了七省之多,那么广大的地域全用口述,只能是教者夸夸其谈,听者欲睡昏昏,尚若配合“长征路线图”去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标出进军的路线,作战地点这样20分钟就足能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是直观的接受了教学内容,且记忆也是会深刻的。

二、教给学生阅读史图的基本知识。对于初二以上的学生他们虽然学习了地

1理有了一定的阅图知识。但要看懂历史地图还是有一定困难,何况刚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历史地图。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这个道理。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阅图的基本要素,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的赋予了历史特征。历史地图有图例和注记,图的方向与普通地图基本相似,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同样历史地图也有比例尺,只是教学用的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多省略了。

其次,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先熟悉地图掌握图例,读起图来才得心应手。所谓图例,通俗地说,就是地图中各种符号的简单说明。历史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它与普通地图常用的图例基本相同,只是被赋予了一些历史地图特有的概念,一般对首都,重要居民点,河流,运河,国界,地区界,长城,山脉,铁路等作统一规定,有些中国历史地图对诸候国,郡,州及省级驻地以及政权部族界等也会做出统一规定。另一类是分幅图例,即历史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是不具有同一性,因此往往会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现出来。如战役图中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

再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由于历史地图中表示的某些要素与今天相比起来有较大的变化,学生不容易弄懂。这时,在地图上提供学生们熟悉的与古内容相对应的今内容,为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提供了明确的参照。古今对照功能在课本历史地图中最大的应用就是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即在每一幅图下面提供了重要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表,通过对照,学生对历史地图中所表示的古地名位置有了确切的概念。如与课套使用的历史地图册,《西汉时期全图》一图中,经过对比观察,学生就会明白西汉时的海岸线与现在的海岸线并不完全相同的,而长安下面对应的今位置“西安西北”和南海郡左上角的今名“广州”。就是要让学生们明白西汉时长安的具体位置,“南海郡”原来就是今天的“广州”。由于对古今位置形成了统一定位,对学好这一地区的历史也就容易多了。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初中学生是处在理性思维开始形成,感性认识特别强烈阶段。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执着,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仅是应付。因此,老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历

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整个教学,我认为要做以下三个面的工作。

第一、方法要新。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形。如初一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涉及主要遗址的分布时,老师通过配套的历史光碟“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一图,学生通过观看,很快会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地址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还有课本中未提到丁村人,蓝田人,巫山人等其他主要遗址,而且通过形象地表示中国地貌的晕渲图及其表示出来的各省省界,学生们很快就能明确远古人类遗址所在的精确位置及周围环境。可是图中的许多小红点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老师不妨反问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通过图例不难知道,这些小红点表示我国境内的其他一些重要远古人类遗址。因此,告诉学生我国的远古人类分布广泛,可用“满天星”来形容。学生自然会想起课本提到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句话。这样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了历史地图,在学习历史过程可以解疑难,很直观地接受知识,使之产生兴趣。

第二、师生互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课本有多重要的又比较复杂的地图,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如初三课本讲西欧人开辟新航路一文,我先由学生自己看十分钟,这样利用这个时间把世界地图的基本轮廓画在黑板。然后以分组形式派代表上黑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依次标出哥伦布,达加马,麦折伦探索新航路的路线以及主要地名。看哪组画得最准确,最全面。结果学生非常积极争相上来完成,收到了很好效果。经过这样的互动,使历史教学技能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红军长征”一文,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要弄清不太容易。此时老师不妨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示意图,绘制一幅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伍千里长征路线图。也可作“重走长征路的旅游图”再把与长征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写下来。并适当让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甚至还可以放到学校厨窗里让全校师生观看。这无疑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既有成就感同时又加深了对长征这一个伟大事件的了解,也学会一些绘制地图的知识和技巧,激发他们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第三,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保护学生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答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天职。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很不

容易的。虽然有些问题在老师看来或许已经超纲,或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老师不要嘲笑或拒绝回答。因为老师对学生提的问题回答巧妙,并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引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有些细心的学生在看完《西汉疆域》图和《东汉疆域》图后,会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黄河下游河道和入海口在西汉和东汉时不一样?是不是地图有错误?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已经超纲,如果这时老师能简单告诉学生,这与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修治黄河与东汉黄河下游改道有直接关系,并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相信他们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不仅牢牢掌握了东汉王景主持修治黄河的史实和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同时也明白了原来在一幅简单的历史地图里面同样还隐含着丰富知识。

当然学好历史知识不仅在学好历史地图,还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我在这里谈的只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程教学改革》

附件1: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3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说明:

一、学科类别: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 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6.中学生物 7.中学政治 8.中学历史 9.中学地理 10.小学语文 11.小学数学 12.小学思品 13.小学英语 14.小学科学 15.中小学音乐 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17.中小学美术 18.中小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19.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20.学前教育 21.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

附件2: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3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

分县汇总表

5.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一、要重视地图

“学习地理必须运用地图”,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处的“渔”,我想应该就是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自学地理的能力。现行的地理教材,文字表述更为精简,既重视地理知识的表述,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多地把用文字直接叙述、由老师直接讲授的地理知识负载于图片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查阅地理图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地理图表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解答地理图像的能力。怎样阅读地图?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了此图表的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教材中各章节都有大量图片,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二看图表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是地形图、政区图、分布图、原理图,还是统计图、景观图或是其他类型的地图,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读图方法。三看图表内容。地图的类型很多,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指导。例如一幅《中国地图》,我们可以通过纬线读出中国大约位于52°N—4°N之间,进而判断位于北半球;通过经线读出大约位于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

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陆上临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也一览无余。读图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要紧扣图表标题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二、要善用教学挂图

在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没有更多的教辅资料,教学挂图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挂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作相应的教学挂图。使用已做好的挂图,在讲到知识点时直接展示给学生,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一些靠讲授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也得到一点点的轻松,并能集中精力听课,既减少了课堂浪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绘图的兴趣。

三、巧画地图简图

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亲手绘制地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特别是地形图、交通图等,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记忆。绘制地图时不必太复杂,用最简单的线条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画出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示意简图,或是结合教材边讲边画,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时,教师边讲边在黑板用圆圈绘出铁路干线交汇点,然后用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效果就很好。先标注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再在相应位置标注上海、郑州、哈尔滨、广州等,然后用线段相连,说明该线路名称。讲一条干线,画一条;画完南北铁路干线,再到东西铁路干线;最后,再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要求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学生视听结合,思维集中,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可见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用处很大,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作用独特。

四、妙裁巧拼地图

6.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篇六

绘地图在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运用

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发现,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教育投资的增加,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逐步实现现代化,电化教学成为学校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发展方向.由于电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促使地理教师更多地应用地理课件辅助教学.地理教学挂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地理课件中一幅幅精美的地理教学地图.但是,很多网上现成的.地图对于具体的地理教学并不是很适合,作为地理教师要对所选用的地理教学地图进行修改,必要时还要自己动手运用电脑绘制适用的地理教学地图.

作 者:盛俊艺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36中学,黑龙江,大庆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英文刊名:EDUCATION FOR CHINESE AFTER-SCHOOL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图 运用

7.浅析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借助地图, 使学生明确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概念, 为学好历史奠定地理、地图知识基础。

如中国古代史上与春秋战国、秦统一相关的诸侯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百越, 丝绸之路及与其相关的西域、楼兰古国、葱岭, 与唐代相关的安西四镇、渤海都督府, 与元朝相关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 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西洋、南洋, 等等。中国近代史上与香港相关的香港岛、九龙司、新界, 列强强取豪夺的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 华北事变涉及的“华北五省”,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 抗战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等。世界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区及其范围, 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欧洲、欧洲大陆、中欧、西欧与东欧, 北美、中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 中东、近东、远东、中亚, 等等。这些历史地理概念只有借助历史地图才能讲清楚, 学生才能弄明白, 区分清楚, 才能为学好历史扫清障碍。

二、运用地图,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

历史学习涉及大量的地理概念、地名, 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 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若适当运用地图, 使历史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两次鸦片战争中, 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先后开辟十多个通商口岸。这些通商的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不仅枯燥无味, 而且不易记牢。对此, 我们可以借助《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记忆:第一次鸦片战争开辟的五个通商口岸由南向北依次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简化记忆———广厦福宁上 (谐音光下不能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辟的十个通商口岸, 其空间分布类似“木”字。首先把这十个地名分为三类:第一类:横轴 (一横) ———长江沿岸从东到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第二类:纵轴 (一竖) ———沿海岸线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第三类:位于岛屿的有:琼州 (一撇) 、台湾、淡水 (一捺) 。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 记住它们的名字,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两幅地图引导, 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概括其地理分布特点:海陆交通便利, 对外贸易方便。相对内地, 这些地区口岸开辟得早, 与西方接触得早, 自然经济解体就较早, 且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这就从自然、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帮助学生明晰了近代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重要城市为什么会率先成为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之地, 民主革命及政治运动发源地、思想文化传播中心、民主仁人志士诞生地, 乃至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的重要成因。

三、借助地图,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拓深学生的思维空间。

脱离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 高分低能, 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借助历史地图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积极加以实践, 既能使学生易于学、乐于学, 又能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历史地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如教学中国近代史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有何异同时, 除了用语言表述其区别外, 还借助《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两幅地图, 既使学生明白两者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原因, 又让学生充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概况、特点、原因等较抽象的知识。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历史知识进行对比, 养成一种习惯, 历史思维能力肯定会显著提高。

四、巧用地图,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脱离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高分低能, 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借助历史地图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积极加以实践, 既能使学生易于学, 乐于学, 又能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意大利既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 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却为什么没有率先开辟新航路、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呢?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 就可以发现地图中隐性的历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 意大利失去了商业和贸易中心的地位, 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意大利没有发生宗教改革, 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将它放在15世纪前后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意大利资本主义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政治上封建割据;经济上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五、活用地图说明历史现象,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利用《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形势图》、《唐朝疆域形势图》、《清时期疆域全图》、《中华民国全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等地图中的疆域四至、统治区域、行政政区管理、政治权力中心、民族分布等相关信息, 让学生明晰我国今天的行政版图是从古至今不断演进变化的结果的历史线索;明白中华民族大家庭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领悟中国悠久历史文明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明晰西藏、台湾、钓鱼岛等是中国自古及今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土。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厚重的历史感, 又能认知祖国的内涵、领土的意义、民族团结的价值、尊重历史的必要。这种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是任何语言、文字表述都无法替代的。

六、对比运用地图, 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如利用《分散的世界文明图》、《古代希腊城邦》和《古代罗马》三幅图, 让学生从文明的角度分析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异同, 并解释形成的原因。若抛开地图, 单凭语言来解释, 学生是无法胜任的。借助三幅地图, 学生便会从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得出认知:古希腊罗马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资源环境, 位于欧、亚、非三洲要冲, 交通便利;属于地中海式气候, 盛产椰子等, 便于海上贸易、交流。其文明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 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大江、大河中下游广阔的冲积平原上, 土地肥沃, 灌溉方便, 宜农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具有内向型、封闭性, 缺乏个性, 盛行等级、集权、专制等。

历史地图是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的直观教具, 对此, 历史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在教学中加以系统的运用。课堂绘制历史地图, 不要一气呵成,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先画出主要轮廓, 然后根据讲课的进程逐步添加内容。当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 其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善于总结、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 就不难发现它的存在和价值。

总之, 尺水可以兴波, 寸图可以包纳乾坤, 三尺讲台可以尽撒智慧。对历史地图的有效使用, 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方法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又有助于深化历史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8.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篇八

[关键词]历史地图高中历史教学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105

高中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不仅可以改变历史课堂的单调现象,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教材通常以结论性的语言展开表述,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没有与之对应的逻辑推理过程,这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极其不利。因此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经常遇到无法准确理解问题的内容、找出问题和教材内容的联系等情况。历史地图的运用可以将重点知识凸显出来,并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学生在对地图直观展现与文字叙述的比对中提高了分析能力,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学到国民革命和北伐的内容时学生容易将两者相混淆。如果应用《北伐战争胜利及国民革命的失败》的地图,并让学生思考“在国民革命时期,有哪些同北伐同一时期且区域相同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很快认识到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湖南的农民运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均为与北伐同一时期且区域相同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对北伐起到了配合与支援的重要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高中历史,学生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时间等内容。而且由于历史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单调、枯燥乏味,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很难提高。历史地图的运用则给学生单调、枯燥的历史学习带来新鲜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比如地图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新航路开辟”的航线及其对我国以及欧洲经济产生的影响。利用世界地图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组4名成员,分别代表麦哲伦、达伽马、哥伦布和迪亚士4名航海家,每名成员负责将其所代表的航海家的航线画出来,并在组内介绍航海过程中进行的经济交流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及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策略

1.地图对比,突出重点

通过地图间的对比,可以将该模块的重点内容凸显出来,而且相比单纯的文字介绍而言,地图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可以是不同时期的地图对比,也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内容的地图对比。比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的重点内容是元朝的统一以及多民族融合的表现、特点、原因等,这时可以将元朝的疆域图与汉朝、唐朝的疆域图相比,通过对比这几个管辖的疆域范围、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汉朝与唐朝相比,元朝的管辖范围空前辽阔,并且首次对云南、西藏、澎湖、台湾等地区进行管理。这样学生可以总结出元朝统一的特点,并从中找出多民族融合的原因。

2.图文结合,以图补文

历史地图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叙述,但是包含着很多历史信息、地理信息等,这是教材单纯的文字叙述无法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地将历史地图与教材文字内容相结合,以图补文,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比如在学习《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这一内容时,教材文字对于丝绸之路的描述是将其主要方向以及经过的标志性地点大概描述出来,而教材内的丝绸之路地图则直观且详细地将丝绸之路经过的各个城市展示出来,并标注出对应的现代城市,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丝绸之路对促进汉朝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历史地图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历史地图这一教学资源,通过有效的地图对比与图文结合突出教材内容的重点,补充教材的文本信息,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妮.浅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16).

[2]徐文彬.巧用历史地图提升课堂品质——从一道高考历史试题说起[J].吉林教育,2015(15).

[3]蔡春娥.视通万里,方可思接千载——浅谈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2015(12).

[4]于洪梅.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有效运用及案例分析[J].新西部,2015(6).

9.地图历史与文化作业 篇九

历史沿革

奉节历史悠久,在6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6000多年前,境内人民就与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奉 节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为蜀东政 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夏商时,今奉节为所谓荆、梁2州之域。奉节古称鱼复,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鱼复县随巴郡同置。东汉建武元年(25 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在瞿塘峡侧山头筑白帝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夷陵之战后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 鱼复县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鱼复为人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为奉 节。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多次转战夔州,张献忠死后,起义军余部组成“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大战于川东。战乱延续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饥馑、病 疫,出现“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的荒凉景象。清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免其编审、永不加赋等措施招民垦荒,外省贫民纷纷迁移入川,奉节人口得到较快 的恢复和发展。至嘉庆元年(1796年),奉节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这就是奉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现今大多数奉节人溯祖寻源都是外省移 民的后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宁县(今巫溪县)并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设置大宁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节县人 民响应辛亥革命,宣布独立。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后改设在万县。

1949年12月3日,奉节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 县市。1997年3月随万县市隶重庆市,后直属重庆市。

奉节古称夔州,距今以有2300多年的建制历史,素有“诗城”美誉,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奉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交相辉映。既有白帝城、永安宫、甘夫人墓、瞿塘峡摩岩题刻、南宁锁江铁柱等人文景观,又有瞿塘峡、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龙桥河等雄奇险峻、幽深秀 丽的自然景观。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重庆市最佳景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驰名中外。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新莽时期公孙城帝,三国时期刘备托孤,唐杜甫夔州诗,刘禹锡竹枝词,李白“早发白帝城”的 千古绝唱更让白帝城名扬天下。雄奇壮观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峡口两山隔江对峙,构成举世闻名的“夔门天下雄”的壮丽画卷,峡江两岸连峰崤峙,互 斗峥嵘,江水汹涌,水势湍急,峡内古栈道、摩岩石刻、夔门古象馆、古炮台、赤甲楼等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更增添了瞿塘峡迷人的魅力。正如郭沫若《过三峡》诗 赞夔门曰:“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绝世奇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北靠长江三峡,南与湖南张家界相通,东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文化遗址。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漏斗,四面绝壁,直落千丈,宏伟壮观。地缝神奇迷人,是世界上最常的地缝式峡谷。景区内迷宫河雄奇险峻,神仙洞神奇瑰丽、龙桥河山青水秀、黑湾古木参天,峭壁悬棺、夔东十 三家遗址、小寨云梯、石观音等人文景观

更是各领风骚。景区还分布着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科院科学家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天坑地缝景区已列 入国家申报自然遗产保护预选名录。

10.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学好历史知兴替”,“以史为鉴明古今”,学好历史非常重要。因而历史课的教学要采取好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时,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这是历史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其实,每门课题都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让学生感兴趣的亮点,而历史故事正是历史课中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因而如何利用这一点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课特点

我们先看历史课的特点,高中历史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状况,涉及的时间很久远,从人类活动开始,时空跨越度非常大。与别的课程不同,它内容丰富,空间感特别强。因而高中历史知识需要阅读、理解、记忆,其中记忆最重要,然而众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个要素,光靠阅读、讲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那会让学生感觉历史课索然无味,因而历史课教学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得采用形象的、鲜活的历史故事教学法。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作用

1.中国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故事教学法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例如,关于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电视和小说,因而历史课可以通过三国的历史故事,形象地描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然而通过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使学生明白东汉末年政权的腐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政权的解体,国家的分裂的社会状况,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三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理解中国统一是古往今来的历史趋势。

2.世界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国外也有很多经典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恺撒的故事,就能形象地描绘出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使学生理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再扩张、罗马军团入侵埃及、罗马军团对希腊文化的破坏、罗马帝国内部权力争夺发生政变等等历史事件。

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作用,达到对历史知识整合、贯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点面结合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连贯古今中外历史脉络,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等。

例如,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见到过我国的历史大事年表,朝代更替歌等。事实上历史本来就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以时间为坐标轴,关注这个坐标轴的其他因素,可以将历史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历史时期,古今中外都一样,其发展和进步都是由“导火索”来推进的,把这些矛盾焦点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也就有了结果,因为历史故事往往就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描述。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学生会更易接受,印象也会更深。

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指路标,能给教师以更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以最优方式运用这些历史事件需要下功夫。对此,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的关键点与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高中历史课的历史故事教学法最好采用点面交叉法,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时期、地理地域空间、当时社会环境等结合。学生的各种知识都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仅在历史课上,平时读书习惯的培养,文学书籍的积累,这些都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宽。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还要对历史课的内容进行提炼,着重讲解重点教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深度发掘。对此教师上课时,可以抓住典型历史故事反映这些历史知识点。

关于横向联系的交叉点的历史故事例子,比如讲西方世界史资本主义社会大革命时期可以联系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时期,不同的是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后者是个封建制社会,二者的交汇点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可以拓展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故事、阿拉伯国家故事、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知识。这种点面交叉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大大丰富课堂历史教学的知识量。

11.浅析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 地图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21-02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

一、以图叙史,启智创新

历史地图对教学内容的反映是以平面的形式展现文字的描述。但这一平面仍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的语言弥补历史地图缺乏可感性的不足,比如,我们在讲秦长城时,就可描绘长城所见之处既有崇山峻岭,又有茂林荒漠,人们修长城既有炎炎烈日的暴晒,又有风霜雪雨的吹打,这样学生就自然能够体会人们修长城的艰辛,秦统治者的残暴,从而激起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暴力行为的仇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凭借历史地图进一步设问:秦修长城的目的何在?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修长城行不行?如果行我们能为秦始皇提什么建议?通过这些设问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在为秦始皇提建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提出诸如与匈奴修好,将修长城的人力、物力用来修建水利工程等设想,这样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也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

二、以图叙史,激起养德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我们不可能再现历史的真实面目,让学生亲眼目睹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像历史插图就成为我们进行直观教学的最好凭借。比如讲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我们就导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两幅图片,描绘其宏大的规模、美妙绝伦的石雕艺术,历经千年仍栩栩如生的人物面容,经过一番生动的描述,学生兴趣盎然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在此基础上深挖教材的德育因素,通过设问进行循序渐进的启发诱导,这样大规模的石雕佛像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说明我国当时的绘画、石雕艺术达到了什么水平?我们今天怎样做才能将其发扬光大?这一系列设问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养成高尚的人文情感。历史教学的德育情感得到发挥。

三、因图设景,启迪智慧

历史地图是以点、线、面的组合以及与其他特定符号的配合来表述历史的,这对中学生来说,识图有较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历史地图内容,描绘创设具体可感的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进而走进历史,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地图的信息,扩展历史认知空间,发展历史学科能力。 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要弄清楚不太容易,此时老师不妨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示意图绘制一幅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再把与长征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写下来,并提问“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长征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学习他们?”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并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建设国家,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现象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历史知识了。

四、因图释疑,夯实基础

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比较直观形象,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地图主要有:疆域图、地形图、路线图等。历史地图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充分运用各种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比如老师在讲述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知识时,必须使学生形成“西域”、“西洋”的空间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出使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经过并对认识其历史作用创造了条件。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山脉、河流等方面,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或者某些国家发展的不同特点,一定的地理条件也会直接影响着某些具体的历史活动。如教师讲授中国古代史《春秋五霸》一课时,可使用《春秋五霸》形势图,先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齐、秦、楚、晋、宋五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应不难发现五国称霸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齐、秦两国称霸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那么齐、秦两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其称霸的基础。这样,在教学中适当的使用地图既加深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又培养了认知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地图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时刻善于运用地图,它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性、形象性,使呆板 的文字表述变得鲜明生动,增强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庆详.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04).

12.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图的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他们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 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为了直观表示某地的气候类型, 往往用曲线图表示各月的平均气温, 用柱状图表示各月的降水。为了帮助学生, 记忆和培养想象力, 常把地理轮廓图人为想成某些事物。

一、读气温曲线图, 区别各气候类型的气温状况

(1) 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较平直, 年温差很小, 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四季皆夏。

(2) 亚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大, 说明气温年较差显著增大, 但最冷月气温仍在0℃以上, 冬季温暖。

(3) 温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化更大, 气温年较差大,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除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夏热冬冷四季分明。

(4) 极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也大, 除最暖月气温在0℃以上外, 其他各月气温都在0℃以下。

二、读降水柱状图, 区别各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1) 热带气候。 (1) 热带雨林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 年降水总量居各气候类型之首, 且降水全年分配均匀。 (2) 热带草原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较大, 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3) 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最大, 年降水总量大, 降水分布不均, 集中在夏季。 (4) 热带沙漠气候的柱状图几乎没有水柱, 全年降水极少。

(2) 亚热带气候。 (1) 地中海气候的柱状图最奇特, 气温曲线图的高峰区, 对应的是降水柱状图的低谷区, 也就是说夏季少雨, 冬季多雨。 (2)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 夏季风来临, 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 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 降雨减少。

(3) 温带气候。 (1)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柱状图最平缓, 各月降水分布均匀, (2) 温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也大, 降水分布不均, 雨热同期。 (3)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柱状图起伏平缓, 降水总量小, 冬夏降水差别不大。

(4) 极地气候的柱状图水柱极低, 全年降水很少。

三、读地理轮廓图, 培养学生想象力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 闲看墙上的地图, 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 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 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 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意大利时, 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意大利轮廓图, 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 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 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 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 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 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 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 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 寓教学于娱乐之中, 寓教学于美育之中, 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 如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的几何图形, 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13.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篇十三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

邓先华

电话: ***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发和运用历史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师生互动,培养探究意识;可以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直观的感受,利于学生回归历史,更好的理解历史;可以引起情感共鸣,传承人文情怀,感受历史的魅力和韵味,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第一,利用视频资源,设疑导入,激发学习热情。人们都有好奇心,初中学生尤其强烈,在历史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对课堂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明治维新”一课时,我从《大国崛起》纪录片中精选剪辑日本崛起的片头简介,一个个海洋大国崛起的图文解说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当解说到小小岛国日本,片中问道:“是什么原因让曾是西方列强侵略对象的日本,蜕变跻身为海洋大国的行列” 时,学生从对世界大国崛起的好奇心,进而转移到对日本强大原因的探寻愿望,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走进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课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思维被激活,整节课的学习,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第二,利用视频资源,激趣导入,培养探究意识。初中学生喜欢看影视剧、具有崇尚英雄历史人物的特点,所以,我在教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时,为激活学生学习青铜工艺的兴趣,就从学生喜欢的热播电视剧《隋唐英雄演义》中精心选择剪辑了裴文庆殿前为隋炀帝力举青铜宝鼎的片段,让学生观看,当学生看到裴文庆举起巨大的青铜宝鼎时,为之吸引,产生强烈的震憾,为裴文庆的神力而惊叹,同时,也直观感受到鼎的厚重大气,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后顺势提问“这是什么电视的情景,裴文庆举起的这件宝物是什么,它是怎样制成的,又具有什么重要价值呢?”,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入本课的学习。

第三,利用视频资源,激活思维,引起情感共鸣。我在教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张骞通西域”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领悟他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忠诚祖国的优秀精神品质,精心剪辑了他摆脱匈奴、亡命沙荒、衣不蔽体、灰头土面返回觐见汉武帝的感人情景。学生观看后,热泪盈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为张骞的艰定意志和克服万难的精神所折服。然后,启发设问:“从这段视频中,同学们看到或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纷纷起来介绍自己的所见所感,课堂被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接下来,老师再推波助澜:“张骞忠于祖国、勇于开拓、不辞艰险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那么,就让我们付诸行动,用我们的笔和语言,去描绘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吧”。张骞克服困难的勇气与精神,感染着全体学生,他们的学习更自觉主动,探究更流畅有效。

第四,利用视频资源,再现历史,贴近历史真实。论从史出,以史明理,历史教学是对过去事件的学习,从过去事件的演变中,寻找规律,明白事理,指导今后的发展。所以,历史学习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让学生信服的资源,让学生从贴近历史真实的资源中,去感知历史,感悟历史。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意识,就精选剪辑了“凡尔登战役”的纪录片视频,让学生看到战士在泥泞中负重前行、在硝烟中丧失宝贵生命,在肉搏战中白刃见血、尸横遍野、痛苦呻吟的一幕幕场景,再看到被战争破坏损毁的残垣断壁、弹痕残迹,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更加深入的理解战争的破坏性和伤害性,“痛恨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油然而生。

14.教学反思在地图上找家乡 篇十四

《在地图上找家乡》教学反思 何静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开展此次活动前,我让学生准备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并自己准备了中国地图。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地图上的信息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接着让学生深究不同地图上比例尺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例尺。学生在地图上找自己的家乡。这堂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张地图:中国政区图、湖南省政区图。在开课时我采用看图片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接着引出地图,并先后出示了这两张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这两张地图来认识地图的方向、图例、比例尺,掌握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在中国政区图上找一找我们湖南省在祖国的哪个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由于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能很快地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份,然后让学生通过书中的图画和文字及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了解有关家乡山东的知识。最后我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湖南省的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并说说自己的家庭的详细地址和它所在的方位,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5.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五

一、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可使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如, 在讲中国山脉走向时, 我就充分利用地图册, 指导学生一边听讲, 一边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山脉并画出来。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以及东北—西南走向山脉连接起来。即将天山、阴山和燕山连成一线, 将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连成一线, 将喜马拉雅山和南岭连成一线, 再将长白山和武夷山连接起来, 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连接起来, 将贺兰山和横断山连接起来, 可以看到, 这些山脉将大陆分割成许多网格, 高原、平原和盆地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而后再观察中国地形网格, 把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填注在这个网格内。这样关于中国主要地形这一内容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

二、重视多媒体展示地图的作用

如, 在讲授《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课的内容时, 要求学生弄清楚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在中国行政区上的方位。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下来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利用一个交互式地理软件就可以把一个中国行政区图, 一个带有全称及简称的省级行政单位图交互地展示给学生, 学生很直观地就可以了解各省级行政单位在中国的方位, 并识记全称及简称。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常规教学的两倍。有些地理问题需要通过多幅图的分析才能解决, 如阅读“世界人口稠密区的分布图”时, 就必须把《世界地形分布图》《世界江水分布图》《世界人口分布图》等多幅地图结合起来, 学生通过多幅图的分析才会发现, 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 、社会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才能得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和稀疏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展示着四幅图, 进而一步一步地分析得出结论是比较容易的。

三、发挥教师黑板简图的运用技巧

教师的黑板简图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七大洲、四大洋时, 我在黑板上一笔画出七大洲的轮廓, 并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下笔顺序及各大洲面积大小的情况。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 同学们的兴奋点被激发, 他们也跟着一起画。这样七大洲及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学生掌握得非常牢固。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 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简图对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很有益处。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七年级下册中有一篇阅读材料是关于亚洲集锦的, 当时我建议学生打开地图册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地理事物。如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有的学生在图上找不到, 就问:死海位于哪个国家?我给他们一定的提示, 找到的学生欢呼雀跃。地理课堂上教师不断地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让学生在图上查找并标出, 反复练习, 加深印象, 有利于学生做到眼中有字, 心中有图, 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点的记忆到空间概念的形成, 完成知识由文字向空间分布的迁移。

16.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篇十六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三历史教学;重要性

历史教学强调论从史出,笔者认为这里的“史”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史料,然而地图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南宋郑樵曾在《通志·图谱略》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而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由此可见,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尤其是世界历史,若没有地图,只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恐怕很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为依据,谈谈历史地图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考试命题思路发生了显著变化,将诸多史学观念渗透到教材编写和学科考查中来。何谓史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角度,主要包括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阶级史观)、唯物史观等,无论哪种史观,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史观的培养。那么,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主要内容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更应该贯穿全球史观的培养。所谓全球史观,即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世界史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中思考,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将欧洲、美洲或者西方与东方割裂开来。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世界的范围太大,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很模糊,不要谈全球史观的培养,就连基本的史实掌握起来都不容易。如果教师只根据教材文字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学习世界史,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史料。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学生除了要记住几个重要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更重要的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虽是由欧洲人主导的,对于欧洲的意义重大,但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以外的世界被发现,亚洲、非洲还有美洲新大陆开始联系在一起,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对于今天世界来说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没有新航路的开辟,就没有今天的全球化。学生要理解这一点,仅靠书本对航海家探险文字的描述是不够的,毕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欠缺。此时,书本第9页的地图却能很直观地展现该事件。学生通过看图、读图,加上教师的指引,就会较容易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世界的意义。

又如,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改变人类社会的蒸汽革命》,主要讲述工业革命,学生通过文字可以获知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但是对于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书本只是着重介绍了对英国的影响,对于世界的影响并未说明。工业革命是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它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加剧了殖民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要理解这一点可借助《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中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将亚非拉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幅地图进行讲解,就更加直观易懂,学生也就学会从世界的角度去评价这一事件。

总之,有了历史地图的辅助,学生在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中考察的习惯,探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世界史的认识趋向于整体化、全球化,为高中更为系统化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

美国历史学家诺维茨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笔者认为,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历史头脑”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的头脑,而是分析理解历史的头脑,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不会健忘。那么要做到真正理解,就离不开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历史教材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相较于以往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端,北师大初中历史教材力求做到“简、易、活、新”,减少了文字的冗长,增加了地图和图片的点缀,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丰富了内容。文字少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了,如何做到活用教材、深挖教材资源,是值得每位教师和学生思考的。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地图就是很好的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思考,那么获得的知识将更加丰富。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例,在分析归纳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文字仅总结出了华盛顿的正确领导、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人民的支持等原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查看书本第22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还可以归纳出另外一點原因:法国军队的援助这一外部因素,这样归纳总结的原因才更加全面。又如,九年级上册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这一课,在讲到“解放者”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争取独立时,提问“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是哪个国家?书本文字上并没有答案,而在书本56页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上,学生若能认真看图、读图,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海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运用。学生在看图、读图的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并能从各个侧面很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三、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顺应佛山市中考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些都说明了学习能力和方法的重要性。历史地图作为很好的学习工具和史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位前苏联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待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学习,不仅能将抽象的事件具体化,而且自身的思维和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为例,书本100页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一战前的世界形势,而且为一战德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读图探究,便可以发现德国战败跟它所处的位置有关,它夹在法国与俄国中间,战争中面临两线作战,因此,容易战败。又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第7课《疯狂的战车》这课,书本37页的《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不仅清晰地反映出德国进攻路线,也从侧面反映出英法坐视波兰灭亡,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就是希望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利用德国进攻波兰的邻居苏联。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种读图明史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能够顺应当下佛山市中考改革的潮流。从2016年开始,佛山市中考不再单独命题,改由广东省统一命题考试,所以,初三历史教学要围绕《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展开。《考纲》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其中包括对历史地图的运用。以近三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为例,2013年共有2道题利用地图考查,其中选择题第8题,根据给出的地图,考生选择出与之对应的《南京条约》的内容;材料题27题的材料四中展示出《北约与华约所控制区域图》,让考生概括出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2014年选择题21题,给出四幅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让考生选择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图。2015年选择题第14题,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考查学生对这次战役意义的掌握情况。这些都足以说明对地图的考查已经成为广东省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了,对于平常的历史教学也是一种启示。考试在不断改革,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既然历史地图如此重要,那就更要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利用好地图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历史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基本因素,文字幫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而地图则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

教学实践证明:历史地图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史料,也是历史知识在空间上的延续,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利用好历史地图,不仅能丰富课堂,更主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时空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图文并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感知历史,并实现史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此外,这对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将怀顺.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思考[J].黑沙教育,2010(08):33

[2]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4.

17.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七

近几年我一直承担九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由于教材换来换去,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模式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动。不知是学生的素质差?还是我的方法,手段不对路。总之,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我感到困惑又有压力。

困惑一:如何对历史学科定位问题。我们学校前几年将历史课比起语数外等课程称之为“副课”。近几年在“副课”老师的反对下,又改之为“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得分数比较低,所以多数家长,甚至个别领导都不重视,学校有时期中考试也不考,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不到位,致使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差。到了九年级就很难教学,很难适应中考了。

困惑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我认为像杜郎口那样让学生课外搜集大量资料,课内来展示成果(),我们学校既没有提供学生上网,上图书室的时间和空间。去年起全县搞“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每位教师都讲了一次公开课,体现这种新课程理念的为数不多。今年全市历史课堂比武在蕲春举行,我听了多堂,但“满堂灌”“满堂问”的也不乏其人,还是“我的课堂我做主”,那么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知道”的教学模式呢?

困惑三: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将手新课既没有教学用书,也没有教学挂图,就凭在黑板上比比划划,就凭一张嘴巴夸夸其谈。有时想让学生了解一下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室又不合格(听说马上搞“班班通”)。历史教学在我校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网络时代相比,实在相距太远,学生成绩怎能提高啊?

18.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篇十八

一、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融合统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及海外殖 民和贸易,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 解,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西欧明显表现出来。16世纪尼德兰革命后,出现了欧美资产 阶级革命潮流。英、美、法三国先后用革命的手段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革命成果,初步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俄、普、奥等国进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美洲。美国独立战争首先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在 资产阶级革命潮流的推动下,拉美人民进行了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艰苦斗争,最终取得独立,基本 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欧洲殖民国家间进行着激烈竞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建立了世界 殖民霸权。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援美抗英,英俄等国组织“反法同盟”和拿破仑对外战争,都体现了欧洲争 霸的特点。

2.资本主义的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工业革命基本 完成。法国、美国、俄国、德意志、日本等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也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 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欧洲封建势力打败拿破仑之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恢复了旧的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 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的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工人运动非常激烈,但最终都失败了。为了适应时代 和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 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新的历史潮流发展起来。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走向世界范围的联合。1871年的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为代表的、争取民族自强和 振兴的运动。这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畴的运动。其二,是反对异族控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中有资产 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如1848年的东南欧革命;有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 洲革命风暴最为典型。

3.资本主义的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 1

要特征是:科学在 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交叉进行。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随着生产与资本的越来越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攫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对内加强剥削,对外加紧侵略扩张。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俄、日等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各国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断加 剧,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国际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觉悟明显提高,各国工人政党和工会广泛建立,工人运动主要以 合法斗争、政党斗争为主,曾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各种机会主义思潮也在增长。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俄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为了抗 击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亚非拉人民开展了民族民主运动,其中“亚洲的觉醒”尤为突出。

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 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 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1.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1917-1945年)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是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和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以192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 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其中,德国十一 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影响最大。由于十月革命鼓舞和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亚洲和非洲的民 族解放运动高涨。1919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在国际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的苏联,成功地恢复 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整体上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德、奥、俄、土四大帝国崩溃,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英、法、意等国的经济也遭到破坏,只有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膨胀,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在全球 推行“金元外交”,日本则成为东亚的霸主。战后,协约国集团按其实力对比,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低落,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 主运动也被镇压。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但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在其 繁荣发展的背后,却隐伏着严重的危机。

在第二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资 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对经济 加强干预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德、日两国则相继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政策,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国、朝鲜、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了反法西斯斗争。但是,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终于使局部战争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世界现代史第二时期(1945年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今是当代世界史时期。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 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的时期,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也是民族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在的时期,它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的深 化和扩展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40年代末,亚洲、欧洲出现了连成一片的社会主义国 家,50年代初,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 成效不大。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步 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劫难之后,走上了改 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改 革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以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在美国的扶植下,战后世界资本主义 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 第三世界的剥削掠夺,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但 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开始上升。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针锋相对,应接“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建 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后来,两极格局发生演变,美苏争霸局面形成。80年代末,东欧剧变。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局面结束。

19.如何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九

1. 通过地图教学, 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增强感性认识, 加深记忆。

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 将星体上的地理信息, 通过科学的概括, 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 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地图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概括和缩影。

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学会等待, 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 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让学生去探究, 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要有大学科意识, 让学生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优势, 横向联系, 为地理学习服务。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它包罗万象, 涉及范围广, 知识面宽。对于地理新课程来说, 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的观念, 要具有大学科的意识,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增强知识渗透意识。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时, 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习了《黄河颂》、《话说长江》等部分内容, 在学习“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时, 历史老师对此已作一定的介绍, 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 如查资料、办手抄报等。地理教师在教学时, 可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 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 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 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在地理教学中, 许多地理事物的定位, 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是无法完成学生头脑中的整体分布概念和定位的, 而运用地图进行方向的确定就直观、明了又简单。如:在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学习中, 通过地图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可以观察到世界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轮廓, 了解其空间位置和形态, 远胜过许多枯燥乏味语言的描述和定位;我国各民族的区域分布十分分散, 通过“中国民族区域分布图”可以轻易地解决问题。又如:讲授我国的铁路交通时, 教师费力地用语言描述铁路线, 学生却无法形成空间概念, 心中乱作一团。但是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主要铁路”图, 结合绘画“横六”“竖七”铁路线黑板略图的总结、介绍, 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又有利于记忆痕迹的巩固;讲述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时, 用不同颜色绘制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可使学生很轻松地识记, 而且记忆深刻。有时也可结合全球的突发事件, 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北川发生的8级地震,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 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和“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川、青海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地理区域的位置、邻省区等, 加深学生对灾害发生地空间概念的记忆。

地图可以很好地把地理知识概括、总结,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把地理知识由理性转化为感性, 实现有效的文

次的内在关联。

(五) 让学生学会倾听, 积极合作交流, 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

新课程理念, 强调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但不能忽视合作交流, 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两个学生能够单枪匹马完成的, 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例如在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时, 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调查洛南新区的农民、小商户、开发商, 去了解新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失地农民的安置、道路水系建设、六大功能区的规划等, 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然后形成研究成果, 以手抄报、论文、图画等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 办成黑板报, 在校园展览。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 付出很多心血, 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 心里甭提多高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 使他们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它因为重视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体验感受, 很快为学生所喜欢、接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相结合, 不能搞花架子, 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利,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的世界观有帮助, 任何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去探索。

图转换, 易于被学生接受, 并牢记。

2. 通过地图画面美、质量好、容量大的特点, 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增强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地理的内在动机之一。教师可以利用画面优美的地图导入新课, 利用地图作为课堂练习的主要工具,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内容, 合理使用各种地图, 充分利用它们的优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习兴趣。教学地图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 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 色彩鲜艳夺目, 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不仅易读、易记, 而且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黑板略图可当场作画, 明快简略, 不计小节, 突出主题;课本插图与文字紧密相连, 起补充说明作用, “画龙点睛”;而地图册很系统, 信息量丰富, 综合性强, 可复习性, 是帮助学生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的必备品。

地图将地理事物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和颜色绘在平面上, 它所包含的知识远远超越了同等篇幅的文字记载量。地理研究对象时空广阔而遥远, 学生单纯依靠自己的视野和见闻是无法触及和掌握的。地图可以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有助于产生联想, 使学生思维深化。比如:学生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就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 但是去实地旅游的学生很少, 教师通过“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地下神宫”等大量风景图的展示,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展示当地的纪录片, 使学生领略桂林的美景,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探究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又如教学《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时, 教师可边讲边画。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出长江的干流, 学生也可边看边听边画, 同步进行, 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出它的支流、沿江地带的两个端点、特大城市、上中下游的分段、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等并标注出名称。同时还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复习归纳出:长江上游“水流湍急, 水力资源丰富”, 中游“河道弯曲, 容易泛滥”, 下游“水阔江宽, 航运发达”。这样, 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依靠平时积累的地理景观图片、画报、风景挂历、照片等, 进行展示和讲解, 更接近地理事物的真实形象,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心理。

3. 通过地图教学, 学生能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形成整体观念,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地图容量和贮存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 是空间信息的理想载体。地理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 也就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2]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观简单地读到直接信息。而隐形信息的挖掘则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中国地形图”用“深褐色—棕色—绿色”三种颜色明确突出了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学生可以轻易地了解我国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位置和分布, 这是直接信息。通过地图的阅读、分析, 学生可以得出我国的地形走势是西高东低, 所以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 那么东部地区水能资源就非常丰富, 适合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 这些都是间接信息。从直接信息得到间接信息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使学生对地理事物形成整体观念, 认识到地理事物相互间的必然联系。

再如, 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 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确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与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 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教师应经常进行诸如此类的练习,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地图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不能脱离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教学中特别强调地图的作用, 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各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性。[3]秦岭—淮河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教师可以提问:哪些地理现象可以说明?学生有很多种答案, 这样学生思维的面广了, 产生横向联想的机会更多,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抽象的问题, 如:华盛顿在北京的东方还是西方?东方总比西方先看到日出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讨论,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5. 通过地图教学,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德育教育是统一的。中国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资源,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人地关系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特点, 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在介绍水资源时, 教师通过“地球水的循环和水的存在方式”图,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 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形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又如在讲述“地质灾害”时, 教师可结合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后, 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 以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重建家园的事例进行教育, 使学生既学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又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 地图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在地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技能是最根本的教学目的, 如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生态特征和区域特征, 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 等等。

通过阅读、使用、自绘地图, 学生可以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逐步培养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培养地理技能。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由地理学科特点决定的。在地理教学中, 好的地图有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教师正确用图,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 注意力高度集中, 手、脑、眼、口并用, 主动掌握地理知识, 使记忆更加深刻、牢固, 并通过思维表达出来, 实现图文转换,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终实现学生读图、懂图、用图、绘图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3]孙大文.地理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11.28国旗下讲话初中下一篇:资源节约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