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的优秀教案(12篇)
1.《科利亚的木匣》的优秀教案 篇一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一、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1)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2)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3)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
(1)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2)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1)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2)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2、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1)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2)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3、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1)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2)“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
(2)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
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五、结合生活,深化道理。
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学生小练笔。
七、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2教学课题:
《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科利亚的木匣》。(齐读课题两遍)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二 学习新课,读中感悟。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学习6——12自然段
(1)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 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 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对。我们的科利亚不但挖出了木匣还得到了启示,我想你们也很棒,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下,谁也像他一样从生活的事情中得到过“情况变化,方法要变”启示呢?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三 巩固全文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3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
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
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
2、名
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
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
6、名
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的样子,照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
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的木科利亚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小、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大、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埋木匣 时间变化
27、科利亚的木匣 ↓ 得启示
挖木匣 周围一切也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6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7科利亚的木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过程: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③给生字组词。
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科利亚的木匣
埋 挖 受启发
人长大 步子变大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8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9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教学目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构想
通过自学挖木匣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突出科利亚挖木匣的思维过程,同时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突出人物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体会科利亚话中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4、指导分段: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后,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点拨: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学生读1~2自然段后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3、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思考: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谁先挖到的?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2、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投影出示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4、“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投影出示)科利亚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5.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6.投影出示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0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辽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③给生字组词。
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科利亚的木匣》的优秀教案 篇二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应该说来与欧美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体制近似。当然这是因为作为英联邦重要国家, 它的众多的体制都脱胎与它的宗主国有关。向其它的西方发达国家一样, 澳大利亚拥有传统经典的学院教育的部分, 而且这一部分自豪地名列在世界科学教育的前茅, 澳大利亚培养的科学家曾经获得了八项诺贝尔奖, 这足以证明澳大利亚教育质量的优秀程度是世界级的。同样与其它很多国家一样, 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在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比起其它的很多国家, 在澳大利亚这块广袤浩瀚的土地上, 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就像是它本土的物种, 桉树, 一样成长得根深叶茂, 生机勃发。这两种教育形式在此兴旺发达的理由多多少少地折射出这块大陆上的文化特质。
决定人类文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所处的客观环境。澳大利亚的面积约为七百六十九万平方公里, 是整个西欧的一点五倍;大约是中国百分之八十。这样大面积的土地, 即使是一个国家被人称为洲也一点不为过, 所以它也叫做澳洲, 但整个洲上的人口数只有区区两千两百万, 与上海市的人口数相当。当下一部澳大利亚的热门电影《澳洲乱世情》, 其中的景象和故事人物非常逼真地描述了澳大利亚的风情和人物性格。美丽得让人窒息的土地绵绵无尽, 而在这美丽的土地上承载的都是自由的牛群或羊群任由人们去放牧, 到处都是森林和矿藏任由人们去开采。电影中的主人公之一, 一个牛仔, 粗旷不拘, 热情开朗, 就是澳洲人的最典型的代表。当然澳洲的多种族性也在影片中有所反映, 除了白人之外, 还有亚裔人, 土著人等等。
在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世界里, 人常常以个体的形式来面对着无垠的旷野和旷野上面的庞大羊群。不难想象, 在这个没有他人协同援助的时候, 人的生存依赖更多的应该是他自身所掌握的劳动技能, 这种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必须针对他目前正在手中执行的职业。远在学院殿堂里授予的学位似乎名誉性太强, 而实用性又太弱, 所以学位文凭教育对他当下的工作和生活并不急需的东西。而掌握获得一种现实性, 有操作性, 并可以马上解决眼前问题的劳动技能是最需要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职业教学在澳洲不仅普遍, 而且发达的缘由。
澳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VET) 学院将提供实际和模拟工作环境中磨练个人技能的机会。学习者从工作场所获得的实践技能将为他带来真正的优势。课程由公立技术与继续教育 (TAFE) 学院, 私立学院和许多中学及大学提供。为了确保培训的实际性和权威性, 行业和政府携手制定培训目标, 随后按照全国认可的培训组合予以实施。职业培训所涉及的课程跨度广泛, 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商科与管理, 科学技术, 设计与艺术, 通信, 体育与休闲, 社区服务与健康, 旅游与酒店接待, 工程与建筑, 园艺, 土地管理和英语等。
这种安排使培训者可以将课堂知识应用到课堂之外的现实世界中。培训者将在实践中学习, 而非仅仅学习课本知识。培训者可以在最初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历基础上继续攻读更高一级的学历, 另外,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历还为培训者就业或改换职业奠定了基础, 并有助于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职业教育与培训还可以作为入读其它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路径。在攻读大学学位时, 培训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历可能可以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学分。培训者既可以掌握实践技能, 又可以掌握大学学位课程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训者可以获得两个国际公认的澳洲学历资格———较其它毕业生更具竞争优势。
如果说职业教育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化中的注重实际的特质的话, 那么远程教育则澳大利亚幅员辽阔的地缘特征在其教育构建中留下的痕迹。在澳大利亚高速路上驱车, 看到的是连绵不绝的荒原或牧场, 上面长着茂密的桉树林。间或可见几只袋鼠在探头张脑地注视着来往的车辆。几个小时也许都看不到路边有人, 但非常偶然会看到牧场中有零落的木屋, 这提醒人们他们并不是在火星上旅行, 即使这里人类罕见, 但他们确实存在。这里幽静的田园般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但这里的居民的人际交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邻里们的鸡犬相闻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最近的邻居可能动辄就是在十几公里之外的地方居住。很难想象在这种条件下, 人们如何去就医, 如何去上学?
科学技术为人们带来了福音, 特别是为澳大利亚这块广大的土地上居住分散的人们。为了给偏远的地方的牧民提供紧急医疗援助, 最早澳洲人实施了远程医疗的举动。很自然从这种远程医疗的实践中得到启示, 远程教育应运而生。最初的远程教育借助的通函形式。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 到了五, 六十年代, 人们采用的是无线电收音机的手段来提供课程教学;后来又采用电视手段;到目前为止, 网络宽带技术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远程教育的主要载体。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 澳大利亚的网络宽带会为它的远程教育提供更优质的传播。前不久, 在联邦大选中获胜的澳大利亚工党在他们的竞选目标中就提出“宽带澳大利亚 (Broad Band Australia) ”———更新提升澳洲的现有宽带系统。如能实现整个澳洲宽带的更新提升, 其网速比现在将提高十倍。
远程教育发展到现在, 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的。在线网上学习把学习行为从局限的校园内的教室中解放出来, 并把它直接带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机构从享有国际声誉的精英大学到TAFE这样的职业教育部门, 再到各种各样的私立教学培训单位。这使得独立的个人能够在庞大的社会体系中, 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 更加自由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在澳洲远程教育所提供的课程种类庞杂, 从培养个人业余爱好的课程到各类学术性, 专业性极强的课程。远程教育提供的文凭证书从单科的职业证书到学士学位文凭, 甚至是研究生学位文凭。
澳洲是一个多民族, 多文化的国度。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和本地土著文化交融而构成了他们文化的主脉。虽然不同的种族之间基本上能和谐共处, 但在教育, 这个极富文化特征和价值观色彩的领域, 必定会有隔阂存在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这种文化隔阂有可能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也许反映在教育行为上, 也许反映在教育传播的途径上。如何在这些不同中找到能够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教育形式?数码化的网络空间应该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因为中性化的虚拟网络空间在给人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渠道的同时, 又让人避免了个人层次上的直接接触。换一句话来说, 在使用远程教育手段的过程中, 很多的文化性极强的符号, 或言词被过滤在教育行为之外。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 在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 人们更倾向于放弃自身文化的特征来进行较为中性的学术信息和学术符号的交流。比如说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白人, 一个信仰佛教的东方人, 一个穆斯林在网上共同进行学习交流一定比起他们面对面地坐在教室里来得从容和自在, 因为远程教育给人带来的距离感让人们可以这样去做。远程教育在澳洲的繁荣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是他们多种族文化特质在教育中留下的烙印。
在澳大利亚, 人口稀少, 很多事情等着人们去做, 他们很难放弃手中的工作专门去进行那些与自己现在的工作关联度不强的学习;在澳大利亚, 家庭与学校的距离遥远, 人们很难频繁地长途旅行来校园里学习。这些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为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提供了存在和兴旺的土壤。美丽富饶, 但有广袤艰难自然环境造就了澳大利亚人自由奔放, 但又注重实际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又不可避免出现在他们的教育体制中, 那就是:疏于虚名, 注重当前, 立脚现实, 灵活自由。可以预见在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牛仔们在他们的牧场小屋的电脑里获得自己的兽医资格证书。
摘要:总体的自然环境, 经济文化制度, 历史传统, 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决定这某一区域的教育体制。同样某一地区的教育体制也折射出这里的文化特色。目前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中独特的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特色就是这个国家地大人稀自然现实, 和注重实际的意识取向的反映。该文从在这一方面试图做出一点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特质,教育体制,远程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尚玉芳.中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 :93-96.
3.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三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4.《科利亚的木匣》的优秀教案 篇四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科利亚的木匣》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⒈(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大家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⒉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⒊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⒋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
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什么?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⒉同桌互议。
⒊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⒊小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妈妈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⒉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⒊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⒋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⒉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⒊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出现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其次,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5.18《科利亚的木匣》 篇五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6.维多利亚港的哭泣 篇六
劫匪:罗兰多·门多萨
游客:梁颂仪(妹妹)
游客:梁颂学(哥哥)
警察:A、B、C三人
开场白
蓝天碧海,白沙椰林,长久以来,东南亚菲律宾以一种后花园式的度假胜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如今,这份惬意被泼上了浓重的血色。2010年8月23日,21名在马尼拉观光的香港同胞成为了劫持人质,在备受煎熬的12个小时之后,其中的8人,再也无法看到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人质身处的旅游大巴型号很常见,劫匪持有重型武器却是单枪匹马,这名被革职的警官开出的条件竟然只是官复原职,这起劫持事件最初看来似乎不算太过棘手,但是,菲律宾警方的营救行动却像一部20世纪30年代的慢镜头动作片,反应迟缓而错误百出。
梁颂仪、梁颂学并排坐在旅游大巴内,门多萨身穿警服斜抱M-16步枪在车厢内来回走动。
门多萨:我并不想这种事发生在你们身上,只是想你们帮我,逼政府注意到我的个案,一旦政府答应我的诉求,我就放大家走,绝不会伤害任何人,只要你们肯合作帮我。
此时天空传来阵阵雷声,随即下起雨来。
警察A弯腰碎步跑近大巴,一手拿着手枪,一手拿着一把巨大的充气锤。
一挥手,对警察B、C:快点,跟上。
警察B、C弯腰尾随其后。警察B手中也拿着一把手枪,警察C则一手拿了一个催泪瓦斯,一手拿了一条极细的棉线。
三人躲在巴士旁。
警察B、C:老大,现在该怎么办?
警察A:靠,我怎么知道?上面什么都不说,所以我们只能……
警察B、C:嗯~?
警察A:见.机.行.事。
警察B、C:噢~~~~~~
警察A:计划A!行动!
说完回头把锤子递到警察B面前,严肃地看着B,好像在说“还不行动?”。
警察B恍然大雾:噢!遵命!
说完抡起充气锤就开始砸车窗玻璃。(此时门多萨和游客们神情受到惊吓般地望着窗外)警察B动作幅度很大地砸着一块玻璃,砸了大概四五下,回头对着观众:奇怪~~怎么砸不碎?
说完向车头挪了一下,开始砸下一块车窗玻璃,砸了大概三四下,听到一声玻璃裂开的声音,他欣喜万分,继而以相当快的动作开始使劲砸这块车窗,此时忽然听到门多萨的一声怒吼,他端着枪向警察所在的这边车厢扫射,车内传来一阵尖叫,梁颂仪、梁颂学惊呆在座位上一动也不敢动。警察B吓得大叫一声,屁滚尿流地躲到警察A身后,紧紧地扒着他。
随后是一阵平静。三名警察都吓得趴在地上。这时警察A表情怪异地抬起头来。
警察A:呼……我的妈呀!
回头充满鄙视地斜眼看警察B,警察B依然死死地埋头扒在A的身后,警察C则吓得双脚打颤,手不停地抖着。
警察A将警察B推开:起开起开起开!你们看看你们这样子,啊~还特警呢?
警察B和警察C抱在一起,眼巴巴地说:头儿……
警察A:这不行,还反了他了。给我上!
警察B和警察C依然原地未动。
警察C战战兢兢地问:什么…上……?
警察A:你上!
警察C:上…什么……?
警察A:上计划B!
警察C:哦!哦哦……
说完胆小如鼠地走到车门边,颤颤巍巍地将细线套了几次才终于栓在门上。拴上后,一边“咦~~~~~~”地叫着一边迅速跑回B的身后。
三名警察前去拉线,口中喊着“一二三拉,一二三拉”,动作笨拙。
在他们再一次向后拉的时候,线忽然断了,三人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口中叫着“哎哟~!”。
三人缓慢而笨拙地爬起来,就在警察A站起来准备拍打身上的灰尘时,门多萨忽然一声吼叫并狠狠捶打了一下车窗。
三名警察迅速蹲下拿手枪对准车窗,警察C没有手枪,左右看了两下,迅速拿手指比做手枪也跟着动作一致对准车窗。
片刻之后。
警察A突然结巴:计……计划C。
警察B随即回头事不关己地样子看着警察C。
警察C反应过来。冲到车窗下。
警察A:一二三丢!
警察C将催泪瓦斯扔进车厢。
随后三名警察躲在车厢下。
顿时梁颂仪、梁颂学闭眼剧烈咳嗽起来,门多萨大叫“闭嘴!”,但他们无法控制。
门多萨忽然将步枪对准梁颂学的脑门,大叫着“说了给我闭嘴!”。
电光火石间,在门多萨叩响扳机的一瞬,妹妹梁颂仪转身扑在哥哥身上,背部连抽两下,替哥哥挡了两发子弹。梁颂学呆住了,门多萨也呆住了,梁颂仪全身抽搐着滑到地上,门多萨见状再次扣动扳机对着梁颂仪又补了两枪,梁颂仪停止抽搐,死去了。
窗外又是一阵电闪雷鸣,雨下得更大了。
伴随着雨声是由远至近的警车鸣叫。
门多萨呆呆地看着梁颂仪,呆呆地环顾了一下四周死得差不多的游客,喃喃地说:我原本不想这样的……
说完伴随着一声枪响,倒地死去。
落幕。
结束语
7.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篇七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 “挖木匣” “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逐层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文,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埋下木匣的 ,为什么埋 怎么埋?学生都能根据问题思考,相互补充学懂。
然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方法读懂课文。进行汇报,把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铺垫。用图示的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步子的变化,因此第一次没找到木匣。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8.读《科利亚的木匣》有感 篇八
坑挖好了,科利亚就把自己的一个木匣子放了进去。木匣里有各种各样的好玩的东西:冰鞋、小斧子、小手锯,还有其他的小玩意。放好木匣,他又在它上面盖好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原来,德国法西斯快要达到他们村子了,妈妈和奶奶想到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所以妈妈就决定要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埋到土里。因此,科利亚也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挖好坑,把它们埋了进去。但是科利亚走了步,妈妈却走了三十步。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了喀山去了,他们在那里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差不多都能数到一百了。
后来,法西斯终于被赶走,妈妈和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的房子还在,房子里的东西却都被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些东西,都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埋在地下的东西。
科利亚也拿起铲子,从家门口走十步挖起坑来,可是他挖呀挖,坑已经挖了很深了,他的木匣还是没有找到。
科利亚想了想,说,“应该是五步吧。”说完,他又在离门口走五步的地方重新挖了起来,这次果然找到了木匣。最终科利亚明白了,原来是自己长大了,步子也在慢慢变大。
9.澳大利亚教师的课堂风采 篇九
一、关爱、尊重学生
澳大利亚教师上课风格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尊重。教师对学生总是礼貌在先,就算学生做得不好,教师也从关爱的角度去批评、指正。如果课堂上有人讲话,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说“Hello”;如果有人没有交作业,教师会对他说“这样做不好”。
有一次班上有一名同学迟到了,当他进教室时,教师先对他说“Even,早上好”,第二天他又迟到了,这位教师仍用微笑的目光看着他说“早上好”,谁料过了两天该生又迟到近一小时,这位教师微笑着一边看表一边说“下午好,请坐下”,全班哄堂大笑。从此,该生再也没有迟到过。这种风趣幽默的教育方法,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起了教育的目的,也显示出了教师的宽容之心。这样的宽容与关爱使得学生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改掉陋习,纠正错误,取得进步。
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人文素质
10.《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十
篇一:科利亚的木匣公开课教案
26、科利亚的木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前6个生字,能正确读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4、初步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重难点: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一、范读,激趣
出示木匣图,问这是什么?(板书,解说匣;指名多人读),这木匣的主人是一位苏联国家的一个小男孩,他叫科利亚。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讲发生在科利亚和木匣之间的故事,(出示课题)想听吗?
师范读课文,在三四个地方停顿让学生猜猜内容。
(1)猜猜木匣里有什么好玩的东西?练读:冰鞋、斧头(轻声)、手锯、小玩意儿(儿化)(看来科利亚挺喜欢木工的。)
(2)为什么会把木匣埋起来?(联系开头“战争开始时”。讲述背景,联系日本法西斯,抗日战争。)
(3)为什么科利亚会挖不到木匣呢?
(4)找到木匣后,科里亚会说什么?
二、初读,感知
1、你们想读吗?请把书翻到103页,认真的读课文,标出序号,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好后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和木匣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自读要求)
2、读生字新词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埋、挖(师范写生书空))
三、研读,感悟
(一)研读埋木匣部分
1、认真读读一、二两段,用横线画出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的句子。
2、汇报出示,圈出动词。
3、谁也来学科利亚把木匣子埋起来的过程演一演。(师读)看了这么多动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科利亚?(预设:为什么要数十步?为什么要踩实?为什么要撒沙?)
师小结:噢,原来是这样啊!小科利亚多么——
4、把三句话连起来读读,读出科利亚埋木匣时的认真劲儿。(有时间先练读,再指名读,师评:听着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科利亚在认真地埋木匣;科利亚埋木匣时还太急促了点哦!)
过渡:就这样科利亚把木匣埋在了地里,也把秘密藏在了心里,跟着妈妈去了喀山,他多么盼望早点回到家乡,又见到心爱的木匣,四年过去了,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回到家乡,他迫不及待的要做什么?
(二)研读埋木匣部分
1、快速读,找找挖木匣的部分,用波浪线画出来。
2、汇报出示。
3、第一次:大家发现这句话中哪个字很多?你有什么感觉?接下来我们品 味一下科利亚挖木匣时的心情。
出示: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可还没找到匣子,心里想:()。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累得(),仍然没找到,这下,心里想:()。
练读,指名读,齐读。(帮他一起挖吧,真是越挖越急啊!)
4、这时候有几个小伙伴围过来了,他们对科利亚说了什么呢?指名读9、10段对话。
5、科利亚就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他想到了!(出示11段)
指名读(读出自信;读出恍然大悟)你明白了吗?(看图说明)
明白后他马上行动起来。
6、第二次挖: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想想果然是什么意思?(生说)
我想你会讲对,你果然说对了,你们能用果然说句话吗?
找到木匣后科利亚会怎么样?出示图。指导读。
小结:从这件事科利亚领悟到什么?这个故事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下节课学习。
五、书写指导
鞋、斧、锯、免、屋
1、你觉得哪个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生说师补充。
3、范写“鞋”、“锯”
4、生每个字写三个。
5、展示,评议。
附:板书设计
挖
埋
篇二: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三:《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写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和妈妈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跟着妈妈回来了,他们将要挖出他们的木匣了。关于“挖木匣”这部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带疑学文
1. 学生质疑,抓住重点问题板书,如:科利亚是怎么挖
的,挖出来了吗?有没有遇到困难?怎么解决?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2. 小组读书讨论解决.汇报,主要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理解。⑴抓含“仍然”的句子分析,指导朗读。
⑵柯利亚找不到箱子,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请学生边板书边说明
板书:四年后
挖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指导朗读,抓含“果然”的句子
⑶科利亚遇到的这种情况妈妈遇到了吗?
板书: 30步
⑷引疑:从板书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讨论:为什么妈妈步子不变能挖出箱子,而科利亚不能? ⑸从妈妈和自己身上,柯利亚懂得了什么?
(学生读最后一段)
板书: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三)深化拓展
1.科利亚遇到问题能认真思考,所以他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给《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想想办法,找到那把丢失的剑。
2.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你身边也有,你能举例说说吗?
引导说话:随着时间的……(引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如身体变化、家乡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际形势的演变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个启示,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探寻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
妈妈(四年前)埋
11.《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十一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特点,预设以下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5个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利亚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特点,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
【设计理念】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训练、探究、对话为基本元素设计教学,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以疑促读,读中探究,自主感悟”的教学特色。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带些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或成长记录册。
【教学过程】
两课时整体设计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启动阅读
1.由课文《矛和盾的集合》引出本文课题:科利亚的木匣。随机学“匣”字。
2.引导据题质疑: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特别之处?科利亚的木匣里装了什么?围绕科利亚的木匣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通读感知,了解内容
本环节,主要通过个人自读、指名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为进一步学习和体会课文奠定基础,随文认学生字“锯”“阶”。
初步交流读题目时提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交流后归纳板书:埋木匣——挖木匣——明道理。叶老说,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也正是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再加上本篇课文的特点适合学生自读自悟,因此下一环节设计为——
三、自主质疑,初步探究
让学生读读文中两个“泡泡”,明白:一个是说读懂了什么,一个是提出了问题。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以“吐泡泡”的形式记录下来。
设计“吐泡泡”的学习形式,目的是落实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来的默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能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
交流反馈学生所吐的“泡泡”: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预计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课文中说的“战争”是什么战争?“法西斯”是什么?科利亚的妈妈挖出了木匣,为什么科利亚挖不到?科利亚说“这里面一定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呢?课文结尾说“周围的一切,不都在起变化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和经验,临场作出巧妙处理,或直接回答,或以问引读,或反问学生,或暂时存疑。在交流反馈中,对提问角度新,思维有深度的同学要特别予以肯定和激励。
四、重点研读,体会感悟
本环节主要是体现教学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作如下设计:
1.根据前一环节的质疑,引问:科利亚的妈妈挖出了木匣,科利亚却没挖到,科利亚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讲清楚讨论的步骤与方法:一、是什么原因,首先要从书上找到依据;二、关键是怎样理解这个原因,每个小组成员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三、讨论交流后小组确定一种最有创意的理解方法,准备到班上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学法来理解和体会“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如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道理、用数学的方法画一画线段图、在教室里实地走一走、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等等。
语文是开放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语言文字。
4.呈现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反复地读一读: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5.师:大家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看,科利亚来到了我们教室,大家夸夸他吧!那么,同学们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科利亚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呢?
学生回读课文,找出依据,组织交流,随机指导朗读体会下面的句子: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多会动脑筋啊!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一个聪明而自信的科利亚!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回找到我的木匣子。”—— 做事情不蛮干,遇到问题不依赖别人,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多令人敬佩的一个小男孩啊!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从这件事情悟出一个道理,多会感悟的一个小男孩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重点是指导写字,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识记字形的规律和方法;二是对难写易错的字,如“挖”、“鞋”、“抢”、“管”“初”“懂”等,教师要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5岁埋木匣步子小走10步
9岁挖木匣步子大走5步
12.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照护服务 篇十二
1 澳大利亚社区老年照护服务体系的特点[3]
1.1 政府管理、法律保障,运行正规有序
澳大利亚社区老年照护服务体系(以下简称老年照护)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体系,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卫生和老龄人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ing)退伍军人事务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Affairs)总体规划和制定政策,国家专门立法使这些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其下属机构如社区服务部、中央联接局(Centrelink Central Administration)等部门各司其职,负责预算、筹资、收集信息、监督管理、组织制订各种老年照护服务机构的准入和质量控制标准、服务规范,并授权中介组织定期审核老年照护服务机构的设施和服务质量。卫生部每年根据老年人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布和护理需求情况规划相应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并向社会公布老年照护服务机构数和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以保证养老服务的可及、优质、高效。
1.2 社会举办、政府购买,形成竞争机制
澳大利亚全国目前共有1550多个组织举办了数千个居住式照护和居家照护服务等机构。机构规模大小不等,绝大多数为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如宗教或慈善组织、志愿者协会、企业或个人)举办。由于政府对医院住院病人的补助是按病种包干(DRG)支付,为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许多医院在院内或院外建立了一些社区及老年保健服务中心。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出院后尚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提供老年照护服务的机构必须通过包括管理系统、人员资质、环境舒适性和安全性、服务质量、老年人权益保护和投诉处理等多项指标的审核鉴定。鉴定结果报告每年在网上公布,以通过竞争,促使老年照护服务机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澳大利亚政府是老年照护服务费用的主要支付方,由财政拨款支付。2005年度老年照护服务总费用是71亿澳元(以下均指澳元),占当年卫生保健总费用的16%。此外,还有一些财政专项经费用于老年照护服务,如老年痴呆症照护服务专项经费22亿元,以及用于改善养老机构或社区护理项目设施的其他专项经费(2006年度为780万元)等。
1.3 科学评估、合理分级,分流照护老人
1980年以前,老年人只要有健康问题,都能进养老院。1984实施全民健保后,许多不需要入住的老人也住进养老院,而真正需要接受护理的老人却无法入院,同时也给政府经济上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为了科学、合理评价老人需要到什么样的养老机构(包括居家),得到什么样的照顾和护理,由政府资助、卫生部指导,全国先后组建了200个老年照护评估团队(Aged Care Assessment Teams,ACATs)。老年照护评估团队一般都设在国家卫生服务机构内,由老年科医生、护士、社工、物理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组成。通过对老年人医疗、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向老人及护理者推荐适合的护理服务机构或项目,也可根据需要直接把老人转诊到合适的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者建议中止、改变护理方式等。每年ACATs约为19万名老人评估。如未经评估,所接受的照护服务项目费用政府不予报销。
澳大利亚政府强调,联邦和州政府都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护理,但应尽可能居家或在社区解决,以降低护理成本,节约政府开支。
1.4 形式多样、满足需求,兼顾生活和专业护理
澳大利亚老年照护服务机构有多种类型,给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照护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4.1 居住式照护服务(residential care):
居住式老年照护服务机构主要是养老院、老年公寓和康复中心等机构,提供给无法在家里生活,经ACATs评估需要居住式照护的虚弱老人。2005年全澳大利亚共有2930个机构设置了18.34万个养老院或老年公寓单元,其中15%单元提供特需护理服务(extra service),单元使用率95%,入住老人平均年龄83.5岁,平均入住时间34.4个月,其中入住时间小于1年的占37%,大于5年的占20%。目前,居住式照护机构有专门提供初级护理服务或提供高级护理服务的机构,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养老院既提供初级也提供高级护理服务,使居住的老人可以根据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护理。初级护理服务主要服务内容为生活护理,帮助老人吃饭、穿衣、洗澡等,也可根据需要由护士提供注射、输液、伤口处理等专业护理服务。高级护理服务则需要24小时护理,除了初级护理服务内容外,还需要专职护士或专业治疗师参与。接受高级护理服务的老人60%从医院转入,35.5%从家庭转入,4.5%是从低级别升为高级别护理。
1.4.2 居家照护服务(community care):
居家照护服务机构可为老人提供一揽子护理服务计划或项目,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社区老年照护项目(community aged care packages,CACPs),其服务内容是提供类似于养老院的初级护理服务;二是居家延伸护理(extended aged care at home,EACH)或老年痴呆症居家延伸护理(EACH-D),其服务内容是为居家老人提供类似于养老院的高级护理服务,其最大的特点是有专业护士参与护理;三是居家社区照顾(home and community care programe,HACC),HACC提供的服务内容基本限于生活护理,其作用是延缓或避免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和使用上述两项居家照护项目。2005年全国通过HACC项目共向74.4万居家社区老人提供了约3千万小时的照护服务,被照护老人的平均年龄71.6岁,92%为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56%需要1个护理人员陪伴照护,绝大多数是日间照护中心提供服务。另外,还有一些专门提供老年人照护的项目,如个人生活照料、居家专业护理和临时替代照料(respite care,机构派人临时替代非专业照护人员)。此外,还有为农村或边远地区、土著人、海岛等老人提供的多功能照护服务,为聋哑老人或失明老人提供的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
1.5 分工明确、术有专攻,护理人员各司其职
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的人员种类较多,根据是否受过专业训练分为专业和非专业护理人员。全国大约有260万专业护理人员,47.5万非专业护理人员。专业护理人员主要包括医师、护士、物理或心理治疗师、护工和其他保障人员。护士是提供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的主要专业人员,分工细、专业素质要求高,根据专业特点又分为全科护士、临床护士、精神卫生护士、老年保健护士和心理治疗护士等,每类护士的职责相互不能替代,且所有护士需本科或硕士毕业,具备独立开展家庭护理能力。非专业护理人员主要是配偶、子女、亲戚、朋友或志愿者,而且与专业护理人员,一样都能从政府获得补贴。从事老年护理行业的工作人员数占整个澳洲劳动力市场的1.4%。
1.6 费用分担、个人合理支付,确保人人能及
澳大利亚政府目标是:不但要确保老年照护设施和服务的高质量和可及性,而且要让老人尽可能支付得起。因此,个人支出比例主要根据其收入的多少决定,同时也和得到照护服务项目有关,但总的原则是支付总额不能超过个人承受能力。
居住式照护服务支付费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支付部分日常生活、护理费用;二是物业和管理费用,如入住老人月收入超过同年龄基本养老金的,需支付入住公寓的物业和管理费用。一般入住初级护理单元或提供特需服务单元的,个人须一次性或分期出资购买物业债券。2004年平均每单元支付债券12.76万元,但所支付的债券在老人去世后将全部归还给老人的继承人。入住高级护理单元,则个人需按日支付物业费用。
居家护理服务项目只需支付照护费用,个人收入不超过基本养老金的,最多支付收入总额的17.5%;超过基本养老金的,超过部分最多支付不超过收入总额的50%。
另外,为了使无能力支付物业费用的老人也能得到必要的居住式照护服务,各州根据不同情况,由政府出资,专门预留16%~40%的单元,供这些老人们使用。法律还规定,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经向卫生和老龄人部申请批准后,减免或免除个人支付费用。
2 启发和借鉴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社会的城市,2005年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经占老年人口16.43%。根据上海市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的有关预测,上海的高龄人口将在2030-2040年间达到峰值,届时高龄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绝对数将超过160万,比当前的人数翻两番。高龄老人的增加,使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人口也将大幅度增加,而中国的独生子女制度导致的家庭小型化使家庭承担照护的人员减少,两者矛盾尖锐。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近年来,上海市医疗保险局会同有关部门作了积极的努力,如扩大养老内部医疗机构数和医保费用三段式支付结算的机构数,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联网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疗费减免,在养老院中开设家庭病床等,对保障老年人医疗保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来说,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上海还有很大差距,要从管理理念上、制度上进行改革,在法律和经济上获得支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上海尚未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健体系,但着眼于当前,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建立合理的老年住院和照护评估制度
目前,一些医疗机构、老年护理院功能定位不清,受经济利益驱动,收治老年病人指征不明确、实施不必要的“豪华医疗”,加上一些人将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困难转嫁于医院或老年护理院,使一些老人长期住院养老的现象,造成卫生资源和医保基金的浪费[5]。因此,一是应组织专家研究制定适合上海实际的各级综合医院、老年护理院和老年康复院出入院标准,初步界定老年医疗、老年护理和康复治疗服务界限;二是研究制定老年照护评估制度,由第三方根据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分级分流,以确定老人应接受医疗护理还是养老照护,以及在医院或护理院、养老院或社区接受何种级别的护理,保证满足真正需要住院的老人需求,减少浪费。
2.2 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指标体系
由于一级医院住院老人病种相对集中,在不能全面实施DRG付费和评估的情况下,研究制定老年护理院的次均费用、药费和化验费用比、常见病种费用考核指标,对老年护理院住院管理进行监督考核,以客观指标规范老年护理院医疗行为。
2.3 探索支付政策向养老院和社区居家照护倾斜
据调研,目前上海护理院和养老院入住老人的年龄结构、病种、所需护理级别相差不大,但由于实施医保联网的养老内部医疗机构并不将护理费和床位费纳入结算,因此,负担明显高于入住老年护理院,家庭病床情况也与此类似。而我国的养老方式仍以居家为主,引导老人社区和居家养老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议探索在已实施联网的养老内部医疗机构或开设家庭病床的老人,经评估后提出所需护理级别,医保据此予以支付相应的费用。
摘要:澳大利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区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并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家庭护理和生活照料相对分离又有效衔接。政府是老年照护服务费用的主要支付方。澳大利亚政府强调,联邦和州政府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护理,但应尽可能居家或在社区解决,以降低护理成本,节约政府开支。
关键词:澳大利亚,社区,老年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腊梅,周兰妹,吕伟波.澳大利亚老年人家庭护理服务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56-858.
[2]Cameron ID.Aged care issues and services in Australia[J].AnnAcad Med Singpapore,2003,32(6):723-727.
[3]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Austral-ian State and Territories[EB/OL].[2006-11-28].http://www.abs.gov.au/Ausstats/abs.
【《科利亚的木匣》的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科利亚木匣》听课报告08-19
澳大利亚宴会的礼仪10-04
澳大利亚的市场分析06-10
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现状及思考06-11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杰出的毕业生09-30
在安理会叙利亚人道问题公开会上的讲话08-20
澳大利亚矿业09-03
波利亚怎样解题06-18
尼日利亚市场情况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