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精选13篇)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教学设计
藁城市岗上学区岗上小学:芦金肖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5—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
1、认识四边形,找出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
1、一系列活动直观感知四边形,总结概括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2、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边形拼图,三角板,直尺,钉子板,装好各种图形的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呢?
2、现在我们就到运动场去,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认识的图形呢?(课件出示课本34页校园平面图。)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图形。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其中的一类图形----四边形。(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下面的图形中,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印发,两人一份)
学生完成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师课件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根据四边形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四边形。(课件展示图形)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四边形分类)
(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确分类标准。
你手中的四边形中,哪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
请同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课件展示)
今天认识的其它几个四边形中有没有相同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按角的特点和边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同桌合作,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你们手中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并将分类结果展示出来。
方法1:根据有没有直角分{② ⒕}{⑤⑥⑧⒒⒓}
方法2:根据对边相等分{②⑤⒒⒕}{⑥⑧⒓}
方法3:根据对边相等的情况分 {②⒒} {⑤⒕} {⑥⑧⒓}
鼓励学生发表不一样的看法,教师给予肯定。
三、方法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
1. 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四边形认识中已提过)
2. 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四边形: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围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的四边形。
(全班交流)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3、我再考考你们,能帮小猴穿过迷宫吗?(课件展示,小猴走迷宫)
五、作业:
同学们想一想,把四边行去掉一个角会是什么图形?自己动手试一试。板书设计:
四边形
2.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二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 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宽边, 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 但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 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 初步感悟用统一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 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 数量都是5, 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 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铅笔盒, 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 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 分别用相同的工具 (立方体或平面图形) 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 开始用尺子量整厘米数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 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教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 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时, 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 (尺子) 可以用, 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 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 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 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 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 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 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 教学的关键是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 摸准起点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 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 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 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 而不是另起炉灶, 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 根据教材的安排, 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 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 心还在假期里飞翔, 所以期初第一课时内容适当减少, 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一课时, 先让学生培养好习惯, 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二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 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 怎样既关注学情, 又尊重教材?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的同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 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 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 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 不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不同, 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 用小袋装起来, 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 (不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 量一量书本的宽边, 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宽边一样 (教师拿几本比一比) , 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 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 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 测得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宽边。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 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 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 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 用一定长度的小棒估计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宽边, 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宽边都摆了5根小棒,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 (这两个物体比较短, 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 另一个比两根短一些) , 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 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 都正好, 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 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 提问:为什么现在结果都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 方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 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 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古人也是这么想的, 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 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变成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长度, 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 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 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做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 然后认识1厘米, 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 (顺着数倒着数均可) ,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 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 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品, 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 (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 , 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 (不说线段) , 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准, 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 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 使学生对1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 逐步建立长度观念, 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三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四
1、在“猜测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孩子们迟迟没有出现“对边相等、对边平行”,而是无关痛痒的回答“边是斜着的、边是直直的……”类似的答案,于是我又多叫了几个孩子回答,甚至找孩子到前面指着说,废了好几分钟终于说出了我想要的。想了好久还是没想明白,到底是我的问题提的有问题,还是环节上出了问题?
2、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特征这一环节,时间给的太长了,导致后面“高“没有时间,以后要注意课堂上的时间分配问题。
3、验证对边平行时,推一推和量垂直线段长度其实是一种方法,是自己教参没有分析透。
4、判断点子图上的图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不能单纯的看就可以了,要量一量、推一推或者是查一下点子数。因为既然是验证就要有凭有据。
5、时间的分配问题真的是大问题,要引起我强烈的注意!!
5.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五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5课时
梯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学会画梯形的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正确地画出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见过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今天我们学习梯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说明: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梯形的高在哪儿?
(4)教师画高。
教师边画高边讲解。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下底)引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5)让学生画高。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两种特殊的梯形。
边出示图边说明: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巩固练习:
(1)教材第66页“做一做”。
先自己独立练习,小组内说一说,互相交流检查。
(2)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画在教材上。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数一数,说一说。
(2)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该怎样剪?
(2)试着剪一剪,说一说。
3.教材“练习十一”第7题。
说出图中我们学过的图形,用字母表示,如梯形BCDF。
(1)小组之间说一说,看谁说出的图形最多。
(2)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6.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名称,并能区分和辨认。
2.通过分一分、辨一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体会四边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三、教具学具准备
1.ppt相关课件、图形卡纸。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2.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尺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分类汇报,揭示课题 1.认一认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些图形你认识吗?你认识的图形有哪些?(说说它们边和角的特点)。
生:1号图形是(五边形)有5条边,5个角;„„ 4号图形是圆形(师:它的边和前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边是弯曲的))„„9号是立体图形„„ 2.分一分
师:这里立体图形有哪些?(只有9号)今天我们不研究立体图形,把它去掉。师: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平面图形)
师板书: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1,2,3,4,5,6,7,8,10,11,12,13,14 师:剩下的这些图形你能分分类吗?说一说你的标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预设当学生茫然时提示:可以观察边的特点分。)(找到按边的特点分类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师板书: 由直的线围成的 由曲线围成的 1,2,3,5,6,8,10,12,13,14 4,7,11 师:对于这些直线围成的图形你还能继续分一分吗?请在草稿本上写一写。(预设当学生茫然时提示个别学生:按照角或者边的数量)学生操作后汇报
生:1号分为一类;2,5,6,8,10,12,14分为一类;3号分为一类;13号分为一类。师:为什么将他们分为一类?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回答师板书:它们都有4个角 4条边 师板书:
2,5,6,8,10,12,14 1,3,13 像这样有4个角 4条边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其他 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举例辨析,总结特征
师画图1:
师:这个图形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生:这里只有三个角,还有一个不是角
师:虽然这个图形有4条边了,但是只有3个角。师:看来四边形不光要有4条边,还要有4个角 完善板书:有4个角和4条边的图形 师画图2:
师:这个图形是四边形吗?为什么?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
完善板书:有4个角和4条(直的)边的图形 学生齐读一篇
小结: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有4个角,4条直的边)及时巩固:师出示特殊四边形(2个钝角的,凹四边形)
(三)活动操作,内化新知 1.画一画。
师:你能在点子图上画出2个不同的四边形吗?请打开书的第79页。学生操作后„„
给你的同桌欣赏下你画的四边形。让同桌判断一下画的是不是四边形。教师巡视并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交流。2.找一找
师: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如:数学书的封面,门,窗,电脑屏幕等。
(四)找出特例,教学例1 1.长方形的特点
师:这些它是四边形,也叫(长方形)。师及时画出长方形。师:它有什么特点?(师板书:4个直角)
师:请同学观察它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的长短怎么样? 生:一样长的。
师:真的一样长吗?可以怎样验证一下。(量一量 折一折)学生操作汇报 同理验证左右边 得出结论并板书:对边相等
及时辩证其他图形 得出只要符合以上特征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师拿出正方形: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师:它符合长方形的特点吗?及时验证 师板书:正方形是 长方形 师:所以得长方形都是正方形? 师完善板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正方形边的特点
师:它的边还有什么特点? 生:4条边一样长
师:那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学生操作汇报后得出结论并板书:对边相等 4.说一说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特点? 共同点:他们的4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相等。
(五)巩固练习,升华新知 1.画一画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完成教材80页“做一做”第1题。2.练一练
完成练习十七1,2,3,4题
7.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七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8.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3.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
四边形)(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4.学习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在教材上图画。
集体订正
反馈
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5、学习例2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类。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你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图形分类感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gh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2.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
爸、妈妈一起认识它。板书设计
认识四边形
9.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10.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 80×5=(注意0的个数) 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十一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解法二: 3×6=18(元)解法三: 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12.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十二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遵循学校的本色课堂教学法,先出示一组图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很茫然而导致不知怎样比,老师就教会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数出面积,紧接再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它们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长、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既而猜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进行验证。
首先: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先出示画过方格的不规则图形,采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其面积,紧接我把这一图形反过来,问:“如果没有这些方格,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这样割补的前后图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同时也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割补”把问题转化的简单一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并且轻松快乐地学着。
其次:我出示两只手拼成的长方形,告诉长和宽,让学生求面积,学生很快完成,我拉动两角,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兴致很浓地说出它的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
第三步:想办法验证自己求的面积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剪、拼,有的学生看书帮忙,有的小组商议,学习气氛热烈,很快验证完毕,并总结出计算公式。第四步:让学生测量平行四变形,求其面积,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脑、手、口,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
1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篇十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34-36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2、通过找、涂、分、围的活动,使学生建立四边形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重、难点:区分、辨认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校园情境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聪聪和明明的校园。(欣赏,体现图中的图形)
师:生活中藏着这么多的图形!在这些图形中,有些图形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也有一些我们还不熟悉,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探究新课
1、找出四边形,探究四边形的特征
(1)师:请小朋友们先动脑想一想,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图形王国找一找吧。
出示教材35页图
师: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在图形的下方打勾。
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课本35页)1***43781113 师:哪些图形是四边形?谁来说说看。
生:2号、5号、6号、8号、11号、12号、14号。
师:大家都觉得这些是四边形,那1号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有5条边,四边形应该是4条边。)(板书:有4条边)所以3号只有3条边,也不是四边形。那7号呢?7号也有四条边啊,你们为什么不选它呢?(7号有一条边是弯的,四边形的边应该是直直的。)(补充板书:直的)所以你们觉得四边形不仅要有4条边,这4条边还要是直的。恩,说得很有道理。那9号呢?9号有4条直的边,为什么它不是四边形?(9号在四个角落都是圆的,应该是角才对。)也就是说,四边形还要有4个角!(板书:有4个角)那看看13号,它为什么不是?(是长方体,不是形)哦,原来它是长方体啊,就好像老师手中这个粉笔盒,它就是一个长方体。不过,这个长方体里面有没有四边形呢?你能找到几个四边形?(6个。)看来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四边形,这么多四边形合起来还是不是四边形呢?(不是)
(2)小猴走迷宫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老师希望你们可以应用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来帮助其他小朋友。有只小猴子,它肚子饿了,想要去摘桃吃,可是他必须要经过一座迷宫才能顺利摘到桃子。可是,它实在饿极了,没力气思考了,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让我们看看要怎么样才能过这个迷宫呢?(经过的路必须是四边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猴摘到桃子吗?赶紧试试看。
(3)小结
师:刚刚我们找出来的都是四边形,四边形都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但是为什么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呢?
(它们边的长短不同,角的大小也不同)
师:也就是说四边形的形状和它的边的长短、角的大小有关!
2、分类
师: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四边形,它们都长得不太一样。请你任选两个四边形,根据四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它们的边和角,比一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让学生说出直角和对边相等)
出示以下图形
1 6
师:现在有没有对你手中的四边形更加了解了呢?那你能不能按照刚刚我们找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呢?同桌两人合作一起分一分,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谁来和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1号、3号、5号分一类;2号、4号、6号分一类。因为1、3、5号的四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生2:1、2、3、4、5号分一类,6号自己一类。因为1、2、3、4、5号都有两组对边相等,6号只有一组对边相等。
生3:我们把1、5号分一类,因为它们两组对边都相等,而且4个角都是直角;把3、4号分一类,因为它们4条边都相等;2号自己一类,6号也自己一类。
师:还有没有其他分法?
师:今天啊,我们不仅认识了四边形,还根据四边形边的特点、角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真不错!其实四边形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啊?(不是)是的,四边形还有很多很多,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动手围一围四边形呢?(想)好,那就请小朋友上台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四边形。
三、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生活中的四边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07-0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08-27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07-16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12-2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9-1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08-2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