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2024-06-21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共16篇)

1.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分析、运用信息的学科,在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应该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并增加新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基于信息素养的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主课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全面提高教师对信息素养在数学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作用的认识,通过将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增大教学信息输入、输出的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掌握与信息社会的交往方式,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教材,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力和利用率,为学生进入新世纪接受挑战创造锻炼的机会,而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改变原有整合仅仅限于一般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能运用计算机查找、处理和交流相关信息,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具体达到:

1、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优化数学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根据学校的特点,分析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实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方法和途径。

3、总结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和教师方面分别达到:

1、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能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数学学习;能用信息技术进行搜索、查找数学信息资源;使用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

2、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参与或开发数学教学软件、数学专题网页;建设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库。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

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

2、研究重点

(1)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交互式的学习。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3)利用网络自主进行数学学习并交流的学习。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学科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等理论,利用相关的综述、剪报等形式引导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3、个案分析法:不断地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典型教学片断,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地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我校现有电教媒体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教材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法、电化教育手段对学生因材施教,最终达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全面发展,这是贯穿整个实验过程的主渠道。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2006.12~2007.4)。利用我校已有较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并已初步在资源的广阔性、交互性、趣味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挖掘和投入。为本课题的利用创设更好的研究环境。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可以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开始尝试一些专题作业,提高数学的综合素养。

第二、形成阶段(2007.5~2008.7)。形成阶段的研究是校资源网能广泛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了解学生最想学什么,最需要学习什么,还非常明确我们的网站要让学生渗透哪些意识,学会哪些学习方法,如何让他们一步一步深入地进行研究学习。

第三、提升阶段(2008.8~2010.6)。学生能熟练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积极的探究式专题学习并能合作互助,借用专题作业的形式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数学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5T系统作为全路的安全防范预警系统, 由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 (THDS)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 (TPDS) 、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 (TADS) 、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 (TFDS) 、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 (TCDS) 等5个子系统组成[1]。

近些年, 铁路货车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 其中,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 (5T系统) 的持续列装, 对车辆运用过程隐形故障的动态检测, 为安全运输保障起到巨大作用。对车辆运行故障和安全隐患进行预判报警, 减轻了列检现场作业人员劳动强度, 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数量, 提高了发现故障效率和准确率, 防范车辆故障隐患, 确保了铁路货车车辆的运行安全。

由于货车车辆部件的各类故障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在实际应用中, 存在着信息共享、集中监控[2]、综合分析的强烈需求。因此, 为了实现5T信息资源有效的融合、相关信息的关联与交叉检索。本系统方案设计如下。

1系统总体技术架构

系统总体技术架构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路局中心端, 主要实现5T数据[3]的采集解析、加工处理和分发传输等功能;二是列检端, 主要面向列检员, 提供接车信息服务、5T融合信息[4]查询和统计分析。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

2各个模块技术

2.1数据包采集解析

TADS、TPDS、TFDS数据是利用网页抓取技术进行采集, 并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解析、转换等操作。

THDS数据[5]是通过解析原厂数据包方式进行采集, 系统实时监测THDS数据包存放目录, 如有新数据包文件, 则采集程序将直接读取数据包文件进行解析, 获得列车信息、车辆信息以及温度信息。

2.2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主要是对5T系统数据进行标准转换处理, 系统按以下4个维度进行转换。

1) 属性标准转换:对于数据标准属性, 进行标识替换。

2) 事实数据转换:采用入库存储要求进行事实数据的转换。

3) 类型长度转换:对传输中数据类型以及长度进行转换。

4) 切分和组合转换:对于长数据, 切分成不同的维度, 用来做目录索引。

2.3数据分发

数据分发是将数据从原地分发至不同的目的地。

1) 从数据转换得到需要进行分发数据;

2) 判断数据分发的目的地;

3) 分发目的地分为三种:一种为发往路局中心, 一种为车辆段, 一种为列检所;

4) 将检索得到所有车辆的数据包存放位置, 然后进行统一封装打包;

5) 将封包好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发送。数据分发模块将负责数据快速分发以及接收, 采用标准的WEB Service接口[6]。

2.4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是将各数据按照规则进行存储。存储位置分为几种:

1) 原数据分类存储。原数据分类存储是按检测站进行存储, 目录为检测站编号, 子目录为日期。每一日为一个目录, 其中采用4位编号进行数据存储。每一列车放在一个文件内。其按车辆检索需要按索引目录分析。

2) 日志数据存储。日志数据记录是原数据以及数据传输分发的动作日志, 按目录进行存储。目录按日期进行分类编组。

3) 入库存储。入库存储, 即按数据库表的结构进行存储。

4) 索引目录存储。索引目录是为了快速数据分发制定的, 存储是指各原数据文件不同维度下存储的位置。分为以下进行索引:

①车辆信息索引, 按每一辆车进行索引, 标识出每一辆车的数据存储位置;②车型索引, 按车型, 如果是厂车, 标识出所有厂车车辆的数据存储位置;③时间索引, 即以日为单位, 索引出每日各检测数据存储位置;④检测站索引。

2.5数据压缩

对于数据文件式存储将进行压缩处理, 以节省空间, 并提高传输效率, 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压缩。

1) 对于数字将采用压缩处理, 采用4个字节或者8个字节定长的压缩存储, 便于传输。

2) 结构压缩, 减少声明文件或者说明文件的存储, 所有结构声明采用外置文件处理, 不在数据中进行体现。

3) 文件压缩, 对于传输过程中, 采用zip或者rar进行文件压缩, 缩小体积, 便于存储。

2.6信息展示

信息展示模块主要包括5T融合信息的列检接车信息展示、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信息展示模块如图2。

1) 列车信息展示。列车信息展示主要是将正在通过定义接收检测站的车辆信息。对于各个线路中各列检所、检测站进行展示, 可以点击查看当前列检所、检测站的信息, 显示出列检所具体的信息, 包括可支持的工作能力。

也可以查询到当天通过列车信息列表, 点击可以显示出各车辆的详细信息, 并且可以显示在此检测站的具体数据值。列车信息展示如图3。

2) 车辆信息展示。车辆信息展示是展示出各辆车辆信息、故障数据以及事实数据。

以车号为主索引, 显示当前车辆具体信息。可以显示24个月的故障数据以及3个月的事实数据, 具体展示分为两种:

①以车辆为主线进行展示。车辆信息展示分为5个标签进行展示。第一标签为车辆的基本信息。第二标签为TA信息, 依次为TP、TF、TH。②以5T类型进行展示。5T分为4个按钮, 可以分别对应TA、TP、TF、TH数据。可以检测出所有当前列车当前编组以及过往编组内所有车辆的事实数据。

3) 车辆事实数据展示。事实数据展示主要是将选定检测站、选定5T类型将事实数据进行列表展示。对于温度进行图形展示。

事实数据分为当前事实数据以及以往事实数据。默认展示出当前的事实数据。

可以手工进行点击展示出车辆所有以往的事实数据。车辆事实数据展示如图4。

4) 车辆故障数据展示。选中列车, 将列车编组中, 所有车辆的故障数据进行展示。分为当前故障数据以及以往故障数据, 分区化进行展示。

选中车辆, 将单独展示出单一车辆的故障数据, 也分为当前故障数据以及以往故障数据。

所有的故障数据, 细分为5T的几个标签进行展示, 可以点击查询到具体的故障数据。车辆故障数据展示如图5。

3保证5T信息融合效果的核心技术

3.1 5T数据的采集和解析

5T信息融合技术最核心、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要解决5T数据的采集和解析, 为了保证5T信息融合效率, 满足列检作业的实时性要求, 必须直接采集解析探测站数据包, 但由于5T系统是由不同厂商、在不同的时间建设, 存在多种私有格式的数据包文件, 而且数据接口不开放, 因此给5T数据的解析带来很大困难。系统根据5T系统的不同特点, 利用最新的网页抓取技术和数据包解析算法来解决数据采集和解析的问题[7,8]。

3.2以车号为唯一关联标识, 融合5T信息

系统以车号为唯一关联标识, 融合同一辆车在不同时间内的5T信息, 为每一辆货车车辆建立一个5T信息融合全局视图, 为故障车辆5T融合信息关联综合分析奠定必要基础。

3.3故障车辆5T融合信息关联综合分析

车辆部件的各类故障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在对故障原因的判别中需要综合分析。系统利用经验模式, 建立故障车辆5T信息关联分析数学模型, 进行关联故障的智能分析, 快速进行故障判断。

4结论

通过在列检所安装试运行, 经列检作业的实践检验, 列检所5T信息融合系统各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原设计要求, 满足了列检作业对5T信息融合的应用需求, 大大提高了故障车辆检测效率和故障分析水平, 为下一步在路局的大规模推广,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伯施, 刘瑞扬.地对车安全监控体系5T系统信息整合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21-23.

[2]刘瑞扬.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J].中国铁道科学, 2007, 28 (2) :126-131.

[3]周珂, 吕民, 王刚, 任秉银.基于消息的5T系统监测数据传输技术[J].中国铁道科学, 2008, 29 (5) :113-118.

[4]李原福.铁路5T系统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33) :202-202.

[5]王鑫, 李莹.THDS系统在5T资源整合中的优化[J].铁道车辆, 2008, 46 (7) :29-31.

[6]艾利锋, 刘春煌, 杜彦华.5T系统整合中基于模型驱动的Web服务组合方法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 2007, 28 (4) :117-124.

[7]张恒.青藏线格拉段5T系统的综合运用[J].铁道车辆, 2008, 46 (3) :40-41.

3.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43-01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因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在接触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免不了会遇到一些教学上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时代性。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飞速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也总在频繁更新,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要时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实时把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并时刻考虑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已有的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非常高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用到Excel表格来统计数据,用Word来编辑文档,用图片编辑软件来美化图片,遇到问题了懂得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来检索资料等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辅助性。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其他基础教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获取解决学科问题所需的信息,并对之整理加工、分析处理,从而解决遇到的学科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所培养的就是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能在其他基础教育学科的学习中产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换言之,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学习其他基础教育学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初步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

1、课堂教学问题

一方面,由于素质教育推进程度的不同导致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好的学生水平非常高,而相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差的学生水平却很低,差距非常大。在课堂教学进度推进的时候就会遇到进退两难的情况——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完成了上一阶段的任务并且等待了一定的时间了,基础较差的同学还在完成上一阶段的任务并且进度很慢,如果继续等待进度慢的学生的话,进度快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无所事事,就容易产生课堂纪律问题;如果不顾“差生”继续推进教学内容的话,久而久之“差生”会变得更差,并且会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初步接触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的会觉得进退两难。

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大部分学生观念里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重要,就是用来放松的。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可就是玩的。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底下,教学效果差,不完成作业等。

另外,有的老师由于传统观念原因,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经常占用信息技术课时间进行文化课教学,导致信息技术教学难以开展。

2、突发性问题

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操作平台,课堂教学过程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那么不得不考虑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停电、多媒体教室被挪作他用等无正常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

三、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要承认学生存在着基础差异,素质教育要求对自身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能“齐步走”。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等,与教师所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也有较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前应当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提高任务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尽量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信息技术课不重要”的错误观念。

其次,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就会不知所措,学生也会因此起哄,课堂纪律极容易失控。比如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课前,学生已经排队进入多媒体教室了,突然断电了,导致教室里的计算机无法工作,教师因无法正常上课而显得手足无措,学生没有得到任务就开始讲话、聊天甚至打闹,课堂纪律失控。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教师如果事先准备了一些应付紧急情况、可以脱离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内容的话,在发生突发状况时,教师仍然可以进行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工作的时候,应对教材做充分深刻的解读,对于教学内容做合理的涉及。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在实际课堂中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及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铁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读写杂志,2014,2(11).

4.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专业水平能力,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快速成长,保障我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化开设。经研究决定,将举办阳江市小学信息技术现场教学设计能力竞赛活动,我们将推出选出一批作为一二三等奖(按参赛总人数而定,初定1:2:4)候选作品及人选,并将获奖作品收录成册。

一、活动组织 主办:阳江市教育局

协办:阳江市教育学会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阳江市计算机学会 广东教育出版社

承办:阳江市江城区星鹏中英文学校

二、活动时间 2016年11月(一天)

三、参加对象

全市现任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四、竞赛内容要求

通过现场抽签,组织临时教研团队,并进行集体研讨相关教学内容,组内成员教师通过合作与竞争,每位教师现场撰写某一课程教学设计一篇。

内容为我市现行小学信息技术四至六年级材课程。

五、竞赛程序

1、由小学信息专业委员会相关专家或教师,对我市现使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进行模块或单元划分,形成节、章、单元模块内容,课时数要保证每位教师均能参与竞赛(事前准备)。

2、全市现任小学信息技术每位教师,通过现场抽签选中一个课题(一节课),依照《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本校选订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结合本校的教学软、硬件教学环境及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一个教学设计,至此个人竞赛活动开始。(时间约为60分钟)

3、第一次同一节课题目相同的组成一个同课教研组,组内进行评定及推优,淘汰一定比例(30%),推出选出一批作为一二三等奖候选作品及人选。(时间约为20分钟)

4、第二次按章次组成一个同章课程教研组,组内进行评定及推优,按一定比例(40%)推出选出三等奖作品及一批作为一二等奖候选作品及人选。

5、第三次按单元组成一个单元课程教研组,组内进行评定及推优,按一定比例(20%)推出选出二等奖作品及一批作为一等奖候选作品及人选。

6、第四次按年级组成一个年级组课程教研组,组内进行评定及推优,按一定比例(10%)推出选出一等奖候选作品及人选。

7、最后,一等奖的作品作者在总会场上进行说课陈述,由阳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市内教学专家进行评选,评出说课比赛一二三等奖。

六、竞赛奖项

本次竞赛分教学设计及说课竞赛两种奖项,分别设一、二、三等奖,所有参与活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被推荐为阳江市教育学会信自技术专业委会和阳江市计算机学会员,评为个人一等奖的教师将被推荐为阳江市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成员候选人。

七、其他

1、参与活动的教师将由阳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登记6个学时。

2、本次活动会务经费用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友情赞助。参与教师旅差费回原单位报销。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施方案 篇五

杨春阳

2013.09.0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施方案

八年级 杨春阳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加强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我们学

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合作式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它将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和适时更新各类知识,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足够的信息支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

1、构建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以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为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

3、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的实施措施:

1、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我们把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作为首要工作。在原有计算机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

进行教学活动的培训,使教师更新思想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技能,提高驾驭学科教学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基本的信息素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

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

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3、注重过程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工作完毕,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分析自己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能有效地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设想。在过程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过程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研能力。

4、重视资料的积累,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重视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性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与档案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信息技术应

用于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出学校的特色。

6.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二、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增长速度惊人。“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观念不仅将完全摒弃,而且还意味着只要停止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汪洋大海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就知识的传承而言,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学习只能是促进,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持能够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选择、处理、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为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同时,很多学校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并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计算机结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十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此,信息技术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国内的一些重点学校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网校和教育网站也纷纷开通,基于网络的教育被炒得沸沸扬扬。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全面优化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这些诸多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我们实验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间,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有29个班。通过多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多媒辅助教学》的课题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开展的信息教育,由于多种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之中,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一句话,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和学校实际,选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这个实验课题,并希望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

2、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设备设施:我校是社会公认具有优良传统、办学实力强、质量高,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学校。

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校园网站不久还建、网上资源库、课件库。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3间,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有29个班。这些设备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硬件保证。

(2)研究队伍:本课题的主研人员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优秀教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有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经验和条件。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开放,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和运用,为课题提供了领导保障。主研人员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使本课题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都得到了保证。

(3)经费保证

:学校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教育科研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直接为本课题提供了经费保障。

(4)培训学习

①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全体实验人员将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小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②课题组长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③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将邀请有还关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并指导实验工作。

④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将积极支持并组织试验人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活动;参加省市组织的实验研究培训。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这些理论,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特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

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是省级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现代教育设备装备精良,拥有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多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有专用办公电脑。

四、实验目标:

(1)宏观目标:

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技术的优秀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适当地融合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现代教育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现,实现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A、合理选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制定可行的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赋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B、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环境,更有效地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

C、设计交互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主动参与,交换信息,交流观点,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师成长目标:

A、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会使用有关的教育软件。

B、整合的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研究,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

C、有积极的现代化教育科研的意识和不断创新、永不满足的精神,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学生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数学学科课程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整合学习的能力。

五、研究对象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手段,开发研究多媒体教学软件,贯穿小学数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创设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教与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探索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依据研究内容,针对年级不同特点分阶段进行有序实验:

1、一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二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三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四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个性

5、五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6、六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六、研究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游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

课堂实施: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课后拓展: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加强对生进行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筛选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长点,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运用。

(2)案例研究法: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课题研究思想的实践,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考查和分析,既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有力的第一手材料,又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型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运用。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研究成员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针对研究中的成功体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运用。

当然,这三种方法在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是各有侧重、交叉渗透的。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反映课题研究的效率与效益。

八、目标检测体系

1、过程测量:主要对课堂教学中反映出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结构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使用,师生的教学情感态度等项目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工具评价,组成学科专家组,采用取专家评价的,校本按三个学校层次进行随机抽样测量,最后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实验阶段测量:主要针对《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材体现《课标》及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的正确性、有效性,学年学习质量,学生情感,知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面测和笔测三种形式。

问卷调查:使用特别编制的《实验教师问卷调查表》《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面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制定测试题,由实验学校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

笔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统一制定测试题,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面测和笔测的结果,最后均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3、实验终结测量

主要针对《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材体现《课标》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正确性、有效性,学生学习质量,学生情感,知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面测和笔测三种形式。

问卷调查:使用特别编制的《实验教师问卷调查表》《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面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制定测试题,由实验学校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

笔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统一制定测试题,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面测和笔测的结果,最后均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总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6年3月--2009年2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4月)

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存查。

2、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级,制定实验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8年8月)

1、结合各年级的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设计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组织一线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基于校园网络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化意识、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

3、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

1、撰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年级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2、整理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脚本,制作开发一系列与小学数学教材配套的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软件,最终研制成果将在我校校园网上发布。

3、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十、预期科研成果

成果

(限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成果

成果形式

负责人

2006年5月

2007年6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集

教学设计

****

2007年7月

2008年6月

教学实用课件

课件

2008年7月

2008年12月

论文集

论文

2009年1月

2009年2月

教学资源库、研究报告

专著

成果

(限

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

成果形式

2006年5月

2007年6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论文集

论文

2007年7月

2008年6月

教学实用课件

课件

2009年1月

2009年2月

教学资源库、研究报告

专著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为了进一步切实搞好本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设立以下具体实验机构:

(一)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课题组组长:

调查分析、组织讨论

课题组副组长:

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

课题组成员:

(二)课题实验研究顾问:本课题组将聘请县教研的领导和专家作为实验研究顾问。

:结合一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结合二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结合三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四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个性。

:结合五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7.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1 物联网技术简介

1.1 概念的引出

物联网, 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四次信息产业浪潮, 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1999年, 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物联网”概念, 并提出了结合RFID、物品编码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2009年1月28日, 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 具体地说, 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 并且被普遍连接, 形成物联网。

2010年两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物联网, 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1.2 定义

物联网: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 通过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 物品 (商品) 能够彼此进行“交流”。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 (RFID) 技术, 通过传感器、互联网实现物品 (商品) 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1.3 技术体系

物联网从技术体系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由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 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各类感知终端。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 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 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 (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 的接口, 它与行业需求结合, 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4 应用与发展

在世界物联网技术领域, 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是处在世界前列的,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 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无锡市作为国家发改委2008年确定的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 具备产业集群优势。无锡市作为全国性物联网产业基地, 提出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 也叫‘感知中国’中心, 吸引了通信业积极地在无锡设立各种研究机构, 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和测试环境。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 我国大规模推广物联网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9年物联网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得到了成功应用和实施。

发展物联网离不开互联网、电信网等通信网络, 这些正是电信企业的特长和优势所在。电信企业积极参与物联网技术的落地, 在应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传感网络与电信网络简单的结合, 带来了传统信息化领域的变革,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情况, 对相关的信息化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校园翼机通

2.1 业务简述

校园“翼机通”是以手机为载体的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利用手机RF-UIM卡 (射频手机卡) 与系统平台通信, 实现信息交互, 从而实现门禁系统、车库管理、考勤系统、消费系统等各项应用。

“翼机通”有机地将射频传感和电信移动通信网络结合起来, 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 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轻轻一刷, 就可以在校内POS机上进行考勤、图书借阅、就餐、购物、上网等活动。而学校的各类通知、考试成绩发布、活动等信息也将会通过学校的数字信息平台直接发布到手机上。

2.2 方案设计

2.2.1 系统总体架构

翼机通系统主平台建立在校园网络上, 数据中心位于学校的核心机房, 通过网络与管理中心相连, 包括数据库服务器集群、应用服务器和前置机等。业务管理中心放置在各校区的开放位置, 便于面向师生服务, 包括综合业务、身份管理、证书卡管理。

翼机通系统逻辑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2.2.2 系统软硬件配置

数据库服务器集群包括数据库服务器、FC-SAN磁盘阵列等。数据库服务器通常由2台小型机服务器组成一个群集, 采用双机热备备份机制并且采用共享的磁盘阵列提供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库服务器推荐使用Xoen多核心cpu, 不小于4GB物理内存, 存储空间不小于1TB。存储采用磁盘阵列, 采用主备方式工作, 提供不间断对外服务。应用服务器与各类综合前置机建议采用中档PC Server, 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 并安装加密卡。前台计算机:建议采用主流配置的pc机和Windows XP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建议选用Oracle 10g for Linux企业版;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选用LINUX AS4;双机热备软件选用rose ha for linux。

业务软件包括:综合业务系统软件模块、证书卡管理系统软件模块、身份前置系统软件模块、身份管理系统软件模块、相片采集管理系统软件模块、考勤系统软件模块、机房管理系统软件模块、机房管理系统软件模块等。

2.2.3 RF-UIM卡片配置

有两种模式的射频卡片, 13.56M和2.4G, 可配合不同读头的POS使用。

2.2.4 系统功能

财务管理系统:负责整个翼机通系统中对卡用户身份的识别。

管理中心:负责全校内卡的发放、注册、开通、注销与卡类信息管理功能。

应用系统:实现学籍管理、食堂消费、门禁、身份识别、图书馆管理、上机等应用功能。

3 智能温棚监控

3.1 业务简述

智能温棚是采用物联网2.4G无线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 结合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一项物联网应用。具体是通过温湿度传感设备将大棚内的温、湿度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控平台, 平台经过数据的处理、判断向农民手机下发报警短信, 从而实现农户温室大棚的温湿度智能监控。

3.2 方案设计

3.2.1 系统组成

系统包括:测量点传感设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供电系统、移动通信网络、监控中心 (信息中心) 。

3.2.2 系统架构

监控点传感设备用于测量大棚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 经过内嵌式无线数据传输模块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把当前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用于接收实时传来的监测数据, 将数据存放数据库, 并对数据分析处理, 显示出目前数据状态并可查询历史情况, 根据设定的告警阀值, 向移动通信平台发出短信告警。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3.2.3 系统功能

环境温湿度测量:智能大棚终端内置温湿度传感器, 及时进行环境温湿度的采集。

环境温湿度数据自动上传:按照服务端的设定值, 智能大棚终端按时进行环境温湿度的数据自动上传, 数据保存在服务端。

温湿度报警值本地设置:智能大棚终端提供按钮设置,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环境温湿度要求的具体情况, 自行在终端设置温湿度报警门限值。

温湿度超标智能大棚终端报警:当温度、湿度超过设定的报警值时, 智能大棚终端本地发出声光报警, 向农户登记手机上发出短信报警。

温湿度超标数据自动上传:按照服务端设定的间隔时间设定, 智能大棚终端每隔一段时间上传测定的温湿度数据。

4 结束语

物联网应用会进一步带动互联网、电信网的发展, 反过来互联网、电信网技术的进展也会影响物联网的推动和发展。物联网作为新兴技术领域, 为电信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电信企业应牢牢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积极参与其中, 为社会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摘要: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是新兴的技术领域, 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立足传统电信企业资源优势, 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信息化通信领域, 并服务于社会, 是一项可贵的尝试。就此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 结合通信行业的相关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设计。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科学出版社, 2010.

[2]宁焕生, 张彦.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刘海涛.技术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高飞, 薛艳明, 王爱华.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5]盛魁祥.浅谈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J].现代商业, 2010 (14) .

8.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关键词:信息安全 企业网络安全 安全防护

1 企业内部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绝大多数企业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度不够,一般都是通过采购防火墙等设备堵住来自Internet的不安全因素。其中,常用的企业网络安全防范较多时候是通过设置来预防的,主要针对来自网络的病毒和通过系统漏洞的非法入侵检测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就需要我们除了采用安全措施和相关配置在网络与外部进行连接的端口处进行操作外,还要采取该形式安全因素进行防范以此避免外部可能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但是往往却忽视了内部网络所存在在的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内部网络安全问题,我们除了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外,还需要重视企业内部网络安全问题。为了改变现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企业内部网络安全进行管理,避免因为网络管理不安全所带来的事故,真正做到避免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确保企业内部网络不受任何非法侵害,这也是现代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内部网络将面对的威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建设逐步成为企业内部在进行信息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且,由于网络应用程度的不断增加使企业网络面临的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加,造成网络的不确定因素。

2.1 内部网络的脆弱。企业内部网络遭到攻击通常是利用企业内部网络安全防范的漏洞实现的,由于部分网络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内部网络安全防范疏于监管和对防护措施的更新,使得大部分的计算机终端都面临着严重的系统漏洞问题,同时随着内部网络中应用程序数量的日益增加,也给计算机终端带来了更多的系统漏洞问题。

2.2 用户权限的不同。企业内部网络的用户都有自己使用的权限和防止被别人使用的权限。因此,我们需要对用户权限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不然就会造成不同的应用程序被非法破译和越权操作。也正是设置权限不一,才导致整个内部网络需要多次识别身份认证。同时,对于那些拥有身份认证较弱的用户,极易被攻击,黑客一旦通过基层身份打入内网,就会实现越权操作。很多黑客有机可乘都是因为企业的信息安全部门的服务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2.3 分散涉密信息。部分企业内部网络的涉密数据储存一般都是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终端中的,并不是将这些涉密信息存储到服务器中,这就需要我们有着严格的监督制度进行管理。这样才会有效地对日常办公的涉密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不会给盗窃涉密信息的人员制造大量的攻击机会。一些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机密信息大多集中在中高层管理者的计算机终端里,企业内部网络对于这些信息没有进行整合。这也就意味着机密信息集中在几个管理者手中。而他们对于信息的保护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专业性的程度。

3 企业内部网络安全防范设计方案

3.1 网络安全防范总体设计。企业内部的网络综合的运用就是对入侵检测系统以及漏洞扫描系统等进行防护,以此保证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绝对安全。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内部网络安全的防范方案,就需要我们应用部署硬件加密机。这样除了保证企业内部网络中的所有数据通信能够进行加密处理外,还能保证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可靠。

3.2 网络安全体系模型构建。一般来讲,企业内部的防卫能力,从安全策略角度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为总体的安全策略和具体的规划,总体安全策略制定一个组织结构的战略性安全指导方针,并成为这个方针实现分配的必要人力和物力。一般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即物理隔离和远程访问控制。

物理隔离:所谓的物理隔离,就是我们在网络建设的时候建立在两套相互独立的网络上,另一套用于连接到Internet,在同一时候还能始终只有一个硬盘处于工作状态,这样就能真正到达意义上的物理安全隔离。

远程访问控制:①用户身份识别。在通过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时候,就是在确保内部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保证能够正确确定用户身份的辨别。这样能够避免因为客户端用户数量的不确定,而导致的存在不安全和不确定的隐患。因此,对于网络客户端用户的身份识别是重中之重。②用户授权管理。用户在进行授权管理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身份认证为基础,然后对用户所使用的企业内部管理的数据资源为基准进行的,因为每个用户对应着的权限不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不同的操作。③数据信息保密。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的核心部分就是数据信息的保密工作是否到位,为了确保安全,就需要我们对企业内部网络中的数据通信进行统一的安全管理,以此保证对企业内部网络涉密信息和知识产权信息进行高效率的保护。④实时监控审计。在进行实时监控设计的时候,需要我们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进行实施的监控,以此形成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的评估报告,为以后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提供有效的分析判断依据。

4 安全防护手段的信息技术

4.1 完善管理:企业进行内部网络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主要就是保障网络完全的基础。其中安全管理我们可以从信息化安全技术和设备管理,制定严格的内网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组织等方面进行网络安全的有力防范。其中管理的制度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整个网络的安全,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安全漏洞。而各个单位针对自身的安全风险,就需要制定一系列属于自身的安全策略和安全制度来保障自身企业的网络安全。

4.2 网络分段:内部的局域网大部分采用的都是以广播为基础的以太网进行监测的,但是在以太网上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数据包都可以被任意截取。当黑客只要接入以太网上的任意一个节点的侦听,就可以捕获所有的数据包,然后分解数据包,从而窃取重要的信息。网络分段通常被认为是控制网络广播风暴的一种基本手段,但其实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就是将非法用户与敏感的网络资源相互隔离,从而防止可能的非法侦听,网络分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两种方式,其中物理分段是指利用中心交换机的访问控制功能和三层交换功能,来实现对局域网的安全控制;逻辑分段是指路由器上的网络分段,主要是IP的分段。

4.3 主动防御型安全产品。硬件防火墙:就是把防护程序做到硬件里面,由硬件来执行这些功能,由此减小CPU的负荷,这样可以确保运转稳定性能。而防火墙程序主要是介于两个网络之间的设备,也是监控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能够顺利的进行。我们可以通过防火策略确定,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止外来网络病毒的恶意攻击与非法入侵,这也是进行对外网主动防御的最初应用。

IDS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检测系统主要是为了监测内网的非法访问而开发的一种设备,是依照入侵的检验识别库的规定对其中是否含有的非法访问进行的判断。监控者只要经过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网络安全状况的判断,然后以此评估是否进行安全防护的制定。而IDS与硬件防火墙的区别,就是IDS是基于主动防御技术中更高一级的应用。

杀毒软件:在病毒越来越猖狂,破坏力越来越强大的严峻现状下,较为陈旧的固定模式让传统的杀毒软件已经无法实现完全保护计算机安全的重任。因此,杀毒软件制造商才推出集合了主动防御技术的软件,不过他们的主动防御技术只是对网页、注册表、恶意脚本增加了监测功能而已,而这些只是最初级的主动防御应用,距离真正的主动防御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个可以在信息安全实践中依据建设的蓝图,为每个网络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网络安全体系是融合技术和管理在内的一个可以全面解决安全问题的体系结构。这样才能较为完善的保障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一直都是关于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防范问题,该问题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的问题。因此企业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给企业内部网络带来更多地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杨维永,林为民,陈亚东.Linux系统下高性能加密系统框架研究与优化[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4).

[2]余文峰.浅谈加密机在金融网络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12).

[3]张朝阳,宋翠平.内部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J].广播电视信息. 2009(02)

作者简介:

9.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九

一、活动目标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素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探讨,发掘更好的教学方法,调整课堂结构,更多的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特开展此次教学活动。

二、活动地点:高外四楼机房

三、参加人员:修文、高外全体信息技术教师

四、活动时间:2014-3-18

五、活动安排:

时间:8:00-8:45

节次:第一节

主讲教师:钱昆

班级: 四年级一班

10.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

常州市小学信息技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比赛方案

按照《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规程》的要求,结合常州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制定以下方案。

一、比赛项目及办法

(一)通用技能

1.粉笔字

在同一时段,选手分批同时进行比赛,时间10分钟。选手书写规定的内容,字体不限。

2.即兴演讲

在同一时段,选手按抽签决定的演讲顺序,准备2分钟,演讲时间3~5分钟。

3.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指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题,选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时间为180分钟。结束时须交教学设计电子文稿和教学课件电子文件。

4.课堂教学

根据选手的专业技能和前面各项通用技能的成绩确定参加课堂教学比赛项目的人选,通过抽签决定选手的分组和上课顺序。课堂教学的课题与教学设计的课题一致。

(二)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的比赛项目分为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比赛时间共为180分钟。

1.专业知识

采取计算机答卷的方式,主要考察内容包括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等。

2.操作技能

采取上机完成操作任务的方式进行,主要考察选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标准与评分规则

(一)通用技能的评分标准:

1、粉笔字项目评分标准

(1)笔法:笔画清楚到位。有轻重、粗细,富有变化。

(2)字法:书写规范,结构平正、均匀。使用简化汉字,无繁体字、异体字等,无错别字。

(3)章法:能充分利用板书区域,版面整体布局整洁美观,字距、行距合理,无涂改。

(4)特色:构思精巧,富有创意。

2、即兴演讲项目评分标准

(1)表达: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当,语言流畅,富有激情。讲究演讲技巧,动作配合恰当。

(2)内容:演讲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内容紧扣主题,富有真情实感。

(3)形象: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4)效果:有感染力,能打动听众。

3、教学设计项目评分标准

(1)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行为动词使用准确。

(2)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水平表述、学习习惯和能力分析准确、切合实际。

(3)教学过程设计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各个教学流程之间有设计意图的表述,能反映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教学方法选用适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5)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供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有效地组织和呈现,实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获取。能够优化组合使用各种媒体工具,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6)注重形成性评价,能够合理地设计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

(7)文档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格式美观整齐;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国家标准,文字叙述简洁、明了,字体和图表等运用恰当。

4、课件制作项目评分标准

(1)课件的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

(2)课件的设计新颖,使用恰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操作简便、快捷,交互方便,适用于教学。

(4)画面设计美观,有一定的艺术性。

5、课堂教学项目评分标准

(1)坚持面向全体,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求适度。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联系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实际,注重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探究及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

(3)课堂结构严谨,密度适中,过渡自然,表述清楚;对教学内容把握准确,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计有梯度和思维深度。

(5)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

(6)适时反馈检测,教学内容落实到位。

(7)富有教学机智,有应变能力。

(8)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课件,教学方法灵活有效。

(9)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语言生动、简洁;板书工整规范,主次分明;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现象明显。

(10)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专业技能两项评分标准

另行确定。

(三)各比赛项目评分权重

通用技能项目权重为60%。其中,粉笔字权重5%;即兴演讲权重5%;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权重20%;课堂教学权重30%。专业技能项目权重为40%,其中,专业知识权重20%;操作技能权重20%。

11.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问题 方案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已得到较为普遍地运用,打破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思想,给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引来了源头活水。但是面广量大的农村中学,由于观念、设备、师资、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不科学、不规范的情况屡有发生,影响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存在的问题

1.墨规守旧,使之习惯于粉笔、黑板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不十分完善和评估标准的偏差,造成了以“分”为导向,以“考”为法宝,以“率”为标准的不良倾向,一些教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对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无暇顾及。笔者曾听一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说:“投影仪、录音机都是花架子,用得不好,弄巧成拙,还是一支粉笔用起来顺手方便。”可以说,这种心态在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操作生疏,使之停留于乱按、胡放

一般情况下,农村中学教育现代化起步较晚,设备相对落后,再加上信息比较闭塞,一些教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力有限,由于不熟练,有的教师在使用设备时经常出现差错,使用录音机键按错了,录音带播放内容未准备到位;使用投影仪时手忙脚乱,或电源未接通,或镜盖未打开,或焦距未调准,好长时间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课堂节奏被打乱。先进的技术设备反而成了累赘,影响了课堂教学。

3.片面理解,使之注重省事、节时

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少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了解、掌握新设备的功能,仅仅把它们的作用局限于省事、节时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省事节时无可厚非,但单纯从这一点着眼,丢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特殊功能,实在是对设备利用的一种浪费。

4.追求新奇,使之满足于新鲜、趣味

一些教师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不问效果,常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兴趣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相似形》这一章时,没有从课文本章章节图“实物对比,大小不一样”的特点出发来设计教学引入,而是简单绘制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抽象地概括,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云。由于该投影片内容与课本插图实出一辙,缺乏新意,且“临摹”似是而非,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画蛇添足,事与愿违。

5.插花布景,使之热衷于轰动、扬名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但在“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背景下却难成气候。不少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积极态度的“有识之士”,一般也只是在关键时刻“示范”一下而已,每逢兄弟学校交流、县级观摩、上级检查等难得的“机遇”,则全力以赴,“十八般兵器”全部用上,可谓“淋漓尽致,场面惊人”,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也给听课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然而活动一结束马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课堂教学恢复本来面目,现代信息技术沉寂一旁。

二、解决方案

以上所述并非是个别现象。为了使现有的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保证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下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引导农村教师积极、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其在农村学校教学中大放异彩。

方案一: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网络教育的推进,给农村中学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特别今年县教育局的“校校通”工程给农村中学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要求教师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培训创新人才出发,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出发,紧紧抓住实施教育现代化这个机遇。自觉突破“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变得更加开放广阔。通过以上活动,大部分教师转变了观念,形成了共识,连许多老教师也感慨地说:“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这些跟粉笔黑板几乎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现在看来也必须换换脑筋了”。

方案二:因“校”制宜,优化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相对于城镇中学而言,农村中学现代教育设备条件总体上要差一些,如何走出困境呢?我们因“校”制宜,通过做到“三个一点”来优化设备,搭好舞台。

一是学校“挤一点”。学校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努力改善设施,如我校每个班都配有一台录音机、投影仪和一张幕,建有打字复印室,校长办公微机管理。

二是拼盘“拼一点”。我校积极和县电教馆联系,校长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拼盘了微机室和网络教室。

三是向外“借一点”。即借“机”生蛋。针对软件匮乏的情况,通过无偿交流下载,刻录等方法借鉴、吸收,如为了学习国家实验区的新课改的方向,我校从电教馆刻录了一组软盘供教师学习。

方案三:培养骨干,以点带面

在农村中学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为此我们在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骨干,然后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带动其他教师逐渐入门。如我校以校长和一名青年教师为骨干,开展了师徒结对传帮带和师徒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对比课活动,由他们面对面地“指点迷津”“传授真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方案四:持之以恒,练好内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并非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常用常练才能熟能生巧。为此,我校每学期均要开展“四个一”(即制作一套投影片,自制一个教具,上一堂现代教育技术课,写一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系列练兵活动,并争取在来年再创“一个一”,即制作一个课件,并把这些成绩记入教师业务档案,这些活动有效地增加了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内功。

方案五:综合评价,正确导向

为在农村中学普及教育信息技术,使已有的设备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我校改革了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机制使教师愿用教育信息技术,会用教育信息技术,善用教育信息技术。首先,目标激励,将每位教师制订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学习目标,运用信息技术目标纳入教师量质化考核中,使大家明确职责和任务。其次,评价激励,根据学校管理制度,对积极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并取得阶段性成就的教师予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

以上方案的综合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校是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教师的自制教具,制作投影片和电教论文多次在市、县获奖。实践证明,农村中学只要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迎难而上,同样会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性进展,并为新课改创下美好的前景。

12.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为基础, 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基础教育课程, 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2003年2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实验) 》颁布, 并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 (区) 开始实验新课程。我省于2010年也相继实施新课程改革, 到目前为止已有4个年头了。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已具备课程改革的理念。但通过对我省信息技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还存在一些弊端:

重“教”轻“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讲解、技能的培养, 却轻视了教学评价的作用。

重“形”轻“思”。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评价的环节, 但并未实现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功能。

重“形”轻“法”。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已具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也比较重视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但是评价方法单一, 不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要求。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要求

1.1 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 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 弱化评价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功能。[1]

1.2 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小组评价, 在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2]

1.3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同时, 高中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 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 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3]

2 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

2.1 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建立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价值观的基础上, 以促进和保障教育创新为根本任务,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 把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目标。[4]多元评价要做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方法多元化。

2.1.1 评价目标多元化

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2.1.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 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活动的人除教师以外, 还可以是学习伙伴、家长、专家、学生自身等。重视自评、专家评议、小组评价、互评等的作用。

2.1.3 评价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 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学习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这九种基本智能, 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从学生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对学习者进行综合的评价。

2.1.4 评价方法多元化

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 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应用与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 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的进行教学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 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5]

2.2 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课程改革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是实践操作性很强, 所以不能以最终的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案。笔者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进行系统研究后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设计流程图 (如图1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评价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 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 确定评价对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评价时应根据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目标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并整理分析评价结果, 评价主体将评价结果反馈于评价对象,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修正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 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教学评价活动。

维果斯基认为, 在儿童智力活动中, 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 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 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不断地将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6]学习者从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即习得知识的过程, 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意义建构完成的。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时, 一方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构建, 另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教学评价类型时, 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 也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图2是笔者建立的高中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方案。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 而正常的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 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情况, 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基本知识, 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7]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学年或学期, 也还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活动开始之前实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查看以前的相关成绩的记录

在学年或学期开始时, 教师通过查看学生以前的相关成绩的记录, 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必要条件, 设计出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

(2) 摸底测验

测验是为诊断服务的常用手段, 其题目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 课堂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对学生进行观察, 从表情中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并及时的调整教学。

(4) 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内容组织课堂讨论, 可以迅速地收集到相关信息, 为教师逐步形成诊断意见提供足够的数据。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 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8]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电子档案袋评价

巴莱特教授将电子档案袋概括为“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 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 (音频、视频、图片、文本) ”。[9]在电子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习日志、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反应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作品、学习成果、作品的评价标准等。教师通过电子档案袋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 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科学公正地评价。

(2) 量规评价

量规评价是指教师为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设计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供学习者对照检查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用的指标体系称为量规。学习者通过使用量规, 可以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10]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学习评价量规。课堂学习评价量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四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认真、积极、自信等情况

科技·探索·争鸣

给予学习态度的评价。判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从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即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

(3) 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是由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给出解决该类问题的典型范例, 学习者可以参照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思路、方法, 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教师所提供的范例可以是教师或他人的作品, 也可以是学生的作品。[11]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展开教学。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可以是一些成功的案例, 也可以是一些失败的案例。成功的主案例中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分析失败的案例时, 教师要找出解决问题时所犯得的典型错误。

(4) 实践报告

新课程要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师生互动,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在特定单元的学习后, 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实践课题, 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做好实践报告的记录工作, 探究后以作品展示的形式汇报探究成果并完成实践报告的撰写。以小组成员自评、小组间互评的形式为主, 教师在评价活动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方案的设计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 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 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 借以对评价者所取得的较大成果做作出全面的鉴定、区分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1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方式来实现的,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学业水平的主要题型有两种:试卷测试和上机测试。

总之, 合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多元评价法, 才能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过程性发展情况的掌握, 不断地修正学生的学习行为, 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的功能, 充分发挥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使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本文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评价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评价方案, 以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

[4]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 .

[5][6][7][8][12]何克抗, 林君芬, 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

[9]James Mckernan.行动研究指南[M].朱细文, 苏贵民, 赵南,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4.

1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篇十三

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导向功能。我教研组各位教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拟定如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1.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学生日常上课的教室(座位、室内电器设备、各种电源、网线等连接线„„),并且,上课前涉及到转换教室,需要学生自己按时到所在位置做准备。为保证课前准备的时效性,对上机常规进行评价。(如表1)

表1信息技术课堂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较特殊,通过“上机常规”的考核、评价让学生能形成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正确意识,并遵守使用规定,负责任的使用计算机及网络。

2.作品/作业评价

所谓作品/作业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作品/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品/作业,从学生完成作品/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有助于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

1在作品/作业评价中需要有量规(Rubric)作为有效的评价指标,所谓量规,是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一套评价标准,比如在学生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量规(如下表2)。

2量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结构性评价工具,通过量规评价工具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课堂表现性评价

简单地说,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在纪律、卫生、帮助同学完成任务等等方面都要一一做出记录(如下表3)。

表3平时表现评价指标

学生平时表现性评价可以总体上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或者“文件夹评价”,主要是指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目的地汇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在较长期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档案袋评价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该评价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一直关注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将所有的成果都集中到学生自己的档案袋里面,既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共享,又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使用。档案袋评价的电子文件夹格式如下图1:

5.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每学年要举行一次阶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从理论上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专业术语和基本原来进行笔试测验,以使学生学会使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术语来表达,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相关了解,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科学进行,同时兼以项目型任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工作(如下表4)。

表4 阶段性评价笔试测验题目结构组成表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当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需要将这些评价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的潜能(如下表5)。

表5 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成果记录卡

14.四年级信息技术考试方案 篇十四

0000 经过两周的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周密的、系统的复习,学生们已经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再次巩固及深化。为了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和技能的运用,进行一次总结性的测试,现制定测试方案如下:

一、测试方案:

1、测试时间:40分钟

2、测试方式:测试分为A、B两种题型,单号座位的同学操作A 题型,双号座位的同学操作B题型。

二、测试标准:

四年级信息技术期末测试分为平时成绩和上机操作成绩两部分。期中,平时表现成绩占40%,上机操作成绩占60%,上机操作部分分为理论知识(20分)、打字操作(20分)和画图操作(20分)。

三、平时表现评价标准:

1、课前鞋套和教材是否准备及时;

2、课堂上是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3、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4、课后是否及时上交作品,上交作品是否符合要求;

5、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

四、测试题型: A题型: 填空题:

1、键盘分为()大区,字母A在()键区;

2、在记事本中有一个不断闪动的下竖线,我们把它叫做();

3、开机的顺序是先打开(),再打开();

4、在微机室里,你的信息技术教师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包括()()()()()和(); 打字操作: 在记事本中输入古诗《游园不值》,设计出你喜欢的格式,保存到桌面上并命名为古诗题目。画图操作: 在画图程序中绘画出教材53页中的小蜜蜂图案,保存到桌面上,命名为小蜜蜂。B题型: 填空题:

1、键盘分为()大区,回车键有()个,分别在()键区和()键区;

2、在画图程序中,点击鼠标()键选择前景色,点击鼠标()键选择背景色;

3、关机的顺序是先关(),再关()和其他外部设备;

4、鼠标有()()()()()操作。

打字操作: 在记事本中输入古诗《送元二师安西》,设计出你喜欢的格式,保存到桌面上并命名为古诗题目。

15.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五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行业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是对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该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也不断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必须对本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满足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职人才新的需求。

1培养目标上的优化调整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高职院校应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上不拘传统,有一定的突破:一是在基于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职高专的教学计划的原则下,应针对学院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二是应突出本专业在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生产实际,有创造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三是应在制定目标上突出本地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优化调整的具体做法

2.1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 其就业岗位特点表现出了专业对口性呈下降均势,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现状,大多数学生都改行或者从事与专业相关程度不大的工作。这就要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应从过去的传统课程体系中加以改革的优化,将传统的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下调,而应引入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放在专业培养之上,加强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情商等方面的培养, 塑造一个具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知识面广、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2注重基础,扩宽知识面

21世纪需要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人才,而长期以来,大学的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了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并且由于过分强调实用与专业对口,导致学生所学专业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专业知识越来越窄,学生的知识面窄、就业面窄、工作适应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应在科学规划下设置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加大、授课内容的拓宽、广泛引进最新现代电子信息发展的知识介绍,一改传统专业基础课的内涵。例如,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这门传统的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将MCS-51类的8位单片机作为重点讲解对象,对51类的8位单片机的硬件结构、软件应用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应不单单讲解MCS-51类的8位单片机的应用技术,还应该引入现在该领域流行的32位单片机的讲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口径和更宽的专业适应能力。

2.3以系统方式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从系统的角度整体上进行优化和改革,而不是单一性的单学科的改进。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取上, 应本着学科的统一和技术的系统性出发, 将学科中的零散的知识点,加以整合、贯通,汇成本专业的知识体,构建电子信息专业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 课程,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传统专业基础课,从历屇学生学习情况和反映来看, 均表示出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好学,学了感觉没什么用处。在教学中深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三门课程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应用,均不堪了解,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知识的应用更加无从谈起。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这三门课的教学中,应将相互的联系进行深入讲解,在三门课授课中,一旦有相互的知识运用的地方,教师应将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复习与联系,让学生对这三门课程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运用,有一个充分的掌握。这样才能使课程之间相互交融,使学生所学知识不单单是一个个知识点,而应该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在各科教学中,都应该加入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连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知识上形成系统性和关连性,让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汇接成知识线,从而形成专业方面的知识面,从整体上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使以前相对分散独立的单科课程,形成衔接紧密、相互关连、环环相扣的课程群,按照课程群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2.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突出应用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既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针对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本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学加强以下三方面的能力培养:

2.4.1专业仪器仪表使用能力的培养

这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特色所决定的,正确使用本专业的仪器仪表是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技能的基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验课的教学中,从基础抓起,有必要在实验教学以前专门进行实验相关的仪器仪表的使用的讲授,打牢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2.4.2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

根据系统性构建课程群的思路,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关连的能力培养。例如,可根据专业特点构建硬件电路、软件语言和测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硬件电路技能可由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实验课程组成,可将以上三门课程的实验打破课程与课程的界线,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综合电路进行测试、分析,使学生不仅掌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专业技能,通过综合性的实验让学生将单科的实践能力汇接成一定的硬件电路测试、分析能力。

2.4.3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专业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电路设计、研发、测试所具备的必要的实践能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研发、设计知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讲,要想在学校里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和要求上,毕竟不太现实。不过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作品设计方面来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毕业作品设计的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器件方面的发展,选择一些具有前沿知识性的课题, 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毕业作品的实际制作上,应将学生力所能及的知识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力求作品在性能、技术方面的作出创新,突出展示作品在设计上的闪光点。三是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应突出综合性和前沿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知识高度和深度,尤其在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的论述方面,从资料查阅、信息搜集、前沿知识的再学习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以上毕业设计阶段的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设计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其进入社会,打下专业基础。

2.4.4综合能力的培养

16.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实施方案 篇十六

中交一航局信息化顶层设计一是围绕公司推进管理变革和创新的要求,着力在运营管理、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科学决策、专业支持、风险防控六大能力上下功夫;二是按照“大统一、大集成”的理念,持续推进公司各项信息化工作;三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优化再造原有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支撑公司管理创新。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强化基础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中交一航局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实施方案结合中国交建打造“五商中交”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有效支撑一航局向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组织体系

加强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组织体系由四层组成,第一层为以总经理挂帅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公司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是组织体系的第二个层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设在公司信息中心,公司信息中心是公司总部的一级职能部门,作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同时承担公司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及运维。第三个层面分布在各个部门和子分公司信息专员或成立的相应信息化管理机构。第四个层面是面向具体应用的管理者,促进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由这四个层面构成统一管理、协同工作、分工明确的信息化组织体系。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更取决于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以及企业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组的组织与管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技术支持层,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面,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程序开发等,他们是公司信息系统开发运维的重要支撑。第二,企业管理和专业人员,他们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具体使用者,因此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认识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第三,各级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使用企业信息系统的领导,要求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及应用情况。

根据中国交建信息化管理部的机构设置模式,与其他管理部门有所不同,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化综合管理和开发运维两个方面,需要对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管理,需培养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化的主管和专业技术的主管;公司总部组建研发队伍,主要负责系统建设前期研发工作;公司总部组建运维队伍,主要负责后期运维工作;目前公司所属各单位可暂时维持队伍稳定,既不增员,也不减员。信息化人员的引进须通过考核或具有国家承认的相关软硬件资格证书。

加强资源整合

有效利用公司及子分公司现有硬件、软件、网络、数据、IT人员等内部资源,并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推进IT资源配置规范化和高效化,避免企业内部低水平的IT重复投资,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推进IT集团化管理。

㈣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机制

参照中国交建的信息化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所有下属子公司和工程建设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结合总公司年度工作任务及信息化总体规划部署,明确各部门、单位年度信息化工作任务,包含应用重点、目标要求、分值权重等,使考核者、被考核者可随时监控工作任务、目标达成情况,利于过程监督、整改、控制,通过信息化考核评价工作,使各被考评部门、单位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实施方案

中国交建信息化顶层设计包含35项内容,其中统建的18项,分建的11项,自建的6项。排除统建的和已经建设的系统或项目,公司实际需要建设的系统或项目共10项。

对于统建项目,要紧跟节奏,按照中国交建的顶层设计计划统一建设。

分建、自建系统的建设

统管分建项目:综合办公系统、内网门户系统和外网门户系统已经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市场经营管理系统、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建设。其中项目管理系统开发应用按照信息化规划及2014年信息化会议要求分模块分年度开发应用,总体进度与中国交建的顶层设计要求一致,但年度执行计划内容有所差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运营云中心、公司网络建设专项、公司信息安全专项需要完善,需要信息中心安排计划部署建设。

需按照中国交建计划执行的其它分建系统.市场经营管理系统由经营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生产指挥调度系统由工程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知识管理系统由办公室安排计划部署建设。

统管自建项目

中国交建顶层设计所列与公司有关的主要是施工业务管理系统,包含四项;工程量计算系统由工程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施工组织设计系统由工程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大型工程机械GPS应用系统由船机装备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船机设备管理系统由船机装备部已于2014年开发完成,正在试运行。

全面深入开展项目精细化管理,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是管理系统运行可行性的基础和前提,粗放管理是后期成本管理模块系统的开发运行的最大障碍。

加大标准与规范建设力度,修订并完善相应标准,为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对接提供标准规范。编制《运维管理体系标准》,整合公司信息资源,构建适合公司的IT管理体系。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政策,支撑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2015年公司将实施信息化专项建设。一是开展海外信息化专项规划;二是重点建设国外互联互通平台;三是强化海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视频会议、远程设备及现场监控和业务系统的应用。

持续加强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和保障,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继续推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采取积极主动的防御方式,加强网站、财务等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管理。

明晰职责

信息化建设遵循“战略驱动、需求主导”的原则,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职责明晰,密切配合,协同工作,联合攻关;总体信息规划、企业级集成、安全防护、标准规范由信息部门牵头,有关业务部门配合; 依据总体规划和技术体系,具体业务应用开发由业务部门牵头, 信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推行原则

企业信息化是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它应包含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的内容。公司信息化建设需采取集中统一、严格管理、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即建立统一架构的信息平台,通过严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和系统应用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作用,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试点先行策略,稳步推进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资金保障

整个顶层设计包含内容众多,分建、自建项目的资金投入基本可以根据各相关业务部门要求列入预算,基本可控;对于统建项目,中国交建只负责统一规划和研发,按照以往经验并不会统一免费部署,将需要一大笔费用,并且不可控。

公司信息化工作将继续贯彻“四统”原则,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公司转型升级,着力通过信息化推动公司“五商中交”战略,实现信息化对公司各主要管理业务的全覆盖,提升公司整体运营和管理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整体达到国资委信息化测评的“A级”水平。

上一篇:初中三好生主要事迹下一篇:财务人员的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