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风险分析与对策

2025-01-06

餐饮业风险分析与对策(精选11篇)

1.餐饮业风险分析与对策 篇一

大型餐饮单位食品安全风险与防控论文

餐饮服务单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餐饮服务,尤其是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包括学校食堂),大型婚宴、包饭、会议接待以及学生集体用餐等,就餐人群集中,时间统一,每当夏季来临之际,天气炎热,气温偏高,大型餐饮服务单位集体聚餐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高、隐患大的特点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太原市200户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包括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监督检查评分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检查中发现的一些主要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汇总分析,为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提出指导性意见,从而更好地规避风险,提高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从主要食品安全风险入手抓管理、促规范、提升安全意识,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监督抽查对象:选取太原市6城区以及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辖区内的就餐人数多,就餐时间集中,婚宴、包饭多的大型社会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进行监督检查,其中社会餐饮服务单位经营场所面积均在500平米以上,学校食堂均为大专院校食堂,抽查社会餐饮147户,大专院校食堂53户,共200户。

1.2调查方法:专项监督检查:对各类餐饮服务单位进行随机监督检查,按照餐饮单位格式化监督检查表对抽查单位进行全面检查。

1.3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食品安全隐患:操作流程、设施设备合格99例,不合格101例,合格率为50.5%;原材料采购合格139例,不合格61例,合格率为69.5%;食品安全管理合格113例,不合格87例,合格率为56.5%;食品加工操作合格124例,不合格76例,合格率为62%;餐(饮)具清洗消毒168例,不合格32例,合格率为84%。从检查中统计的数据来看,各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在餐(饮)具清洗消毒及原材料采购方面合格率较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大部分餐饮服务单位均配备了完善的餐(饮)具清洗消毒设施设备,有的餐饮单位还引进了洗碗机,实现了餐(饮)具清洗消毒机械化、自动化,体现了大型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在餐(饮)具清洗消毒工作上有了很高的重视程度,同时这也与我市每年开展的餐(饮)具专项抽样检测工作有很大关系,餐饮服务单位在食品原材料采购验货,索证索票方面都逐步进行了完善。从统计数据来看,操作流程规范方面,合格率最低,说明大型社会餐饮服务单位出于营利为目的考虑,往往在食品处理区面积投入不够,食品处理区与就餐区面积比例严重不符合相关要求,使得食品处理区内操作加工流程不规范、不合理,另外各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在食品安全制度建立和落实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许多单位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2不同餐饮类型食品处理区加工操作流程设计的比较:社会餐饮服务检查147家,合格60家,合格率为40.8%;学校食堂检查53家,合格39家,合格率为73.6%。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社会餐饮与学校食堂加工操作流程设计的合格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餐饮类型不同合格率不同,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加工操作流程设计合格率高。

3讨论

3.1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食品安全隐患分析

3.1.1食品处理区加工操作流程设计及设施设备配备:监督检查中发现,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尤其是社会餐饮单位,食品处理区面积和就餐区域面积比例严重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各社会餐饮服务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食品处理区面积相对较小,加工操作流程不符合要求,个别餐饮服务单位就餐高峰期甚至出现从业人员加工操作拥挤不堪的现象,食品安全隐患重重,相对于社会餐饮服务单位,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的流程设计相对规范,面积比例基本符合要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加工操作设施设备的配备与日常维护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中也非常重要,在餐饮服务行业这个动态的加工操作过程当中,冷藏冷冻设施的使用必不可少,如果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冷藏冷冻设施不及时维护与保养,设备达不到冷藏冷冻效果,会给企业食品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3.1.2食品安全管理: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大多都未制定有效可行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如从业人员岗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企业内部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等,对于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加强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

3.1.3食品原材料采购:在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原材料的采购是食品加工操作的第一步,原材料的把控直接影响到后续的食品加工操作及成品菜的出菜,是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向供货商采购食品原材料时的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工作是保证食品来源正规、源头可追溯的必要工作,但是在日常检查中发现部分餐饮企业不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工作,给后期的食品加工操作带来诸多不可控的食品安全隐患。

3.1.4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粗加工过程中清洗水池混用,洗菜池里杀鱼,在杀鱼池里解冻等,如此不按规范要求的操作加工很可能引起食品交叉污染,在凉菜间里加工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食品安全隐患更大,如未清洗的蔬菜拿入凉菜间里清洗,把生肉直接拿到凉菜间里进行切配等问题,凉菜间作为餐饮服务单位的清洁操作区,是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操作专间区域,前面所提到的问题极易引起食品交叉污染,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

3.1.5餐(饮)具清洗消毒:餐(饮)具作为餐饮服务单位接触成品菜的器皿,其卫生状况尤为重要,但是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许多餐饮服务企业在餐(饮)具清洗消毒方面存在问题,如餐(饮)具清洗不干净,不按要求消毒,餐(饮)具保洁柜不密闭、卫生不达标等问题。

3.1.6不同餐饮类型食品处理区加工操作流程设计的比较结果分析:对社会餐饮与学校食堂加工操作流程设计的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加工操作流程设计合格率高,分析其原因,这与社会餐饮重在以营利为目的.,而学校食堂以服务为遵旨是分不开的;同时近年来连续开展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也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明学校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意识及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1]。

3.2对策与建议

3.2.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大型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使从业人员对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教育、开展活动,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进一步规范操作行为。3.2.2在硬件设施配备方面进行防控:各餐饮服务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设计食品处理区,使加工操作流程合理,防止交叉污染,同时食品处理区的面积与就餐场所面积比例应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强化各类设施设备如冰箱、冰柜、消毒设施的配置,以满足实际操作要求。

3.2.3对关键环节进行防控:进一步把好食品原料采购关,加强食品原材料的采购验货及索证索票工作,从源头上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同时加强对食品加工操作环节的动态把控,食品原材料的清洗、食品工用具的规范使用,凉菜间内食品的规范加工操作,餐(饮)具的清洗消毒工作,食品处理区的卫生状况保持等。

参考文献

[1]雷小琴.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防控[J].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2016.

2.餐饮业风险分析与对策 篇二

发展中国家的上市公司中存在普遍的股权集中的现象首次被La Porta et al., (1998) 发现。基于此, La Porta et al ., (1999) 认为传统股权分散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公司治理现实不符, 并第一次提出了最终控制人理论。股东拥有越多的股权, 也意味着拥有更多与持有股份相对应的现金流权。股东获得公司利益分配的比例是依据其现金流权的多少, 故现金流权越多, 股东获得利益越多, 也会更有动力去经营和监督公司, 即存在“激励效应” (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由于现代公司广泛存在多层控股结构, 容易造成最终控制人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当两权出现分离时, 最终控制人的权力与责任不平等, 则越可能承担更多的风险性投资项目, 以获取自身最大收益, 即存在“堑壕效应” (Claessens et al., 2000) 。因此, 发展中国家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成为另一类代理人问题, 并受到研究者的日益重视 (La Porta et al., 2002;Boubankri et al., 2013) 。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 餐饮和酒店行业在促进社会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增加就业岗位上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餐饮酒店行业, 一些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非法担保, 财务造假等。但遗憾的是, 鲜有文献关注中国餐饮酒店行业股权结构与公司风险承担的关系, 并且中国餐饮酒店行业存在股权集中及实际控制人多次违法违规的现象。因此, 研究中国餐饮酒店行业的最终控制人与公司风险承担之间的是否存在“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应”, 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中小投资者, 促进餐饮酒店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从最终控制人理论和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角度出发, 以中国2004 年-2014 年11 家A股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 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分别对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餐饮酒店的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均不影响公司风险承担行为, 并且国有控制公司对风险的管理要优于非国有控制公司。

二、数据选取、变量定义与理论假设

1.数据来源与筛选

基于2004 年中国证监会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以及相关股权控制信息这一事实, 本文选取2004 年-2014 中国A股市场上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来自通达信行业分类中餐饮酒店板块全部共11 家上市公司 (1)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中披露的相应年报。

依据主营业务相关性和控制链条完整性等条件进行数据筛选。如在样本期间内上市的公司, 主营业务与餐饮酒店业无关时, 则舍去其对应的数据, 例如, 号百控股2012 年之前是中卫星脉通股份有限公司, 其主营业务是卫星通信, 与餐饮酒店无关, 故舍去其2004 年至11 年这8 年的数据;如年报披露的控制链条不完整, 则舍去相应的数据, 例如, 新都酒店2004 年和2005年的年报控制链条有所缺失, 故舍去这两年的数据。最终共有98个观察值。

2.变量定义

(1) 公司治理

(1) 最终控制人

最终控制人是指持有公司绝对多数或者相对多数的股权, 能控制公司内部经营决策, 以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最终股权持有人 (La Porta et al., 1999) 。本文把拥有最终投票权超过10%的股东定义为最终控制人, 在存在多个最终投票权超过10%的大股东中, 定义拥有最大投票权的股东为最终控制人。考虑到中国数据的可获得性, 并参照余红海等 (2010) 对最终控制人的分类, 本文把最终控制人分类为国有控制公司和非国有控制公司。本文把最终控制人类型定义为OWNERSHIP, 国有控制公司定义为1, 非国有控制公司定义为0。

(2) 投票权和现金流权

投票权 (VR) 是指最终控制人享有与其股份相对应的表决权, 代表对企业的控制力;现金流权 (CFR) 是指最终控制人享有与其股份相对于的利润分配权, 代表对企业利益的获取能力 (Almeida and Wolfenzon, 2006) 。

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计算方法分别是加总各条股权控制链各层股东投票权的最小值和各条控制链各层股东持股比例的乘积的加总。控制链包括直接所有权和间接所有权链条。直接所有权即最终控制人在该上市公司股东名单之内。间接所有权即最终控制人通过控制其他公司 (多个公司) 再控股该上市公司。间接控制链条必须层层往上追溯, 通过许多公司来计算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特别注意最终控制人与实际控制人的区别。最终控制人的确定依据是股权控制链。实际控制人的确定依据是实际控制权。股权控制只是获得该公司实际控制权的一种, 本文研究样本中还包括一致行为等手段获得控制权。这部分控制权的获得不包括在最终控制人内。

现金流权与投票权之间往往高度相关, 一般来说投票权越大, 现金流权也越大, 现金流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票权的大小。现金流权更能体现大股东的风险承担, 因为利润的分配依据现金流权, 而不是投票权。故本文把现金流权作为变量代入模型。在稳健性检验中, 用投票权代替现金流权, 考察结果稳健性。

(3) 两权分离度

两权分离度 (SEP) 是指最终控制人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 代表控制企业资源的能力与其成本的偏离程度 (Claessens et al., 2000) 。两权分离度越大, 表明最终控制人拥有较大的投资决策权力 (投票权) , 而只付出较小的成本 (现金流权) , 则存在较大的动机增加公司风险以获得自身最大收益。基于现有文献, 度量两权分离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二是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比值。本文采用两权分离度的第一种方法带入模型, 使用第二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定义分别如下:

(2) 风险承担

风险承担是公司对风险作出的反应, 取决于大股东的的的风险偏好程度 (Lumpkin and Dess, 2005) 。现有文献都采用风险指标代理风险承担的衡量, 参考Boubankri et al., (2013) , 把RISK1作为首要风险承担度量指标, RISK2和RISK3作为替代变量, 定义如下:

(3) 控制变量

参考现有文献 (Boubankri et al., 2013) , 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费用支出率 (CAPEX) 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者之和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股东往往根据自己的目标, 调整费用支付策略来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规模 (SIZE) , 衡量公司资产的多少, 本文取期末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资产收益率 (ROA) 是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规模小的公司和资产收益率低的公司, 往往会增大风险来是公司获取更高的收益。财务杠杆 (LEV) 是衡量每资产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 财务杠杆越高意味着公司财务风险越大。

3.模型假设

大股东控制公司主要会产生激励效应和堑壕效, 分别如下阐述:

由于现金流权与公司的价值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大股东拥有的现金流权越多, 能从公司获得的利润分配越多, 就有更大的动力来监督和管理公司, 适度控制公司风险承担行为, 提升公司的价值, 对公司产生的正面影响, 即存在“激励效应”。股东拥有越多的现金流权, 也意味着需要承担经营决策的损失带来的代价越大。因此随着现金流权的增加, 大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 即提升公司价值, 增加公司风险承担的动机越小。故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

由于上市公司广泛存在多层控股结构, 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与现金流权 (两权) 可能产生分离。当大股东的投票权大大超过现金流权时, 大股东有强烈的动机使用投票权来侵害和掠夺小股东的利益, 以获得最大的私有利益, 即存在“堑壕效应”。当两权分离度越大时, 大股东的这方面的动机越强。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 稀释股权等多种“隧道挖掘”方式, 以损害小股东的利益来增加私有财富。大股东会权衡成本与收益来决定风险承担, 如果通过“隧道挖掘”获得私有收益超过其成本时, 大股东就有足够的动机去侵害小股东利益, 来增加公司风险承担行为, 获取自身利益。故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正相关。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表1 给出中国餐饮酒店上市公司共62 个观察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最终控制人拥有的现金流权平均为40.92%, 最大值为69.14%, 最小值为7.60%, 说明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之间的现金流权具有较大的差异;从OWNERSHIP变量均值可以发现, 77.42%的样本为国有控制企业;从SEP的最小值可以说明, 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产生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

(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2 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 两权分离度、财务杠杆和费用支付率, 三者与RISK1 正相关, 现金流权、最终控制人类型、资产收益率和规模均与RISK1 负相关。除两权分离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RISK1 之间显著, 其余变量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与RISK1 显著, 说明变量的选取是恰当的。

2.模型设定及其实证结果

依据假设H1: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 和假设H2: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正相关, 分别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 RISK为风险度量指标;CFR为现金流权;SEP为两权分离度;OWNERSHIP为最终控制人类型;ROA、SIZE、LEV、CAPEX分别代表资产收益率、规模的自然对数、财务杠杆和费用支付率。

面板数据估计模型分为两种, 即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的固定项包含了不随时间而变的变量, 由于样本中个体的最终控制人类型没有发生变化,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估计, 会产生共线性, 故本文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本文使用随机效应FGLS模型, 对标准误的估计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 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回归结果中表明:

在研究假设H1 下, 餐饮酒店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公司风险承担不显著相关, 即不存在“激励效应”。拥有现金流权的多少, 并不会影响对公司风险承担行为的选择:一是最终控制人无论拥有多少现金流权, 增大风险承担行为也会加大自身的成本, 个人与公司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二是最终控制人还存在其他获利的途径, 在样本区间内拥有的投票权呈下降趋势, 可见通过出售股权也是获取收益渠道之一。

在研究假设H2 下, 两权分离度与风险承担不显著相关, 即不存在“堑壕效应”。两权分离程度不会对公司风险承担行为产生影响:一是两权分离度较小, 最终控制人增加公司风险承担行为动机较小;二是最终控制人有意愿长期经营公司, 因为除新都酒店外, 其余公司在样本区间内并没有发生变更最终控制人 (2) , 通过“隧道挖掘”来损害公司利益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同时在研究假设H1 和假设H2 下, 最终控制人类型均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最终控制人是国有控制公司会更好的控制风险, 一是国有控制公司比非国有两权偏离度更小, 需要承担公司风险行为的成本更大;二是国有单位除了经济利益, 更要追求社会利益, 增加就业和社会稳定等, 所以增加风险以提高经济收益的动机不强。

3.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测度模型的稳定性, 对于假设H1 和假设H2, 分别使用投票权代替现金流权, 使用SEP1 代替SEP, 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3) , 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度均与风险承担不显著相关, 最终控制人与风险承担显著性负相关, 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 上述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四、结论

本文从最终控制人理论和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角度出发, 以中国2004 年-2014 年全部11 家A股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公司是否存在“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应”, 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中小投资者, 促进餐饮酒店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发现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不存在“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应”, 即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度均不影响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最终控制人可以通过出售股权等渠道获利和具有长期经营公司的意向等。但其中, 国有控制公司对风险的管理要优于非国有控制公司, 主要是国有企业要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故增大风险承担行为动机不强。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2004年-2014年间中国A股市场上餐饮酒店上市公司, 用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 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来刻画公司治理, 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公司治理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发现: (1) 现金流权, 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均不影响公司风险承担行为; (2) 国有控制公司的风险控制要优于非国有控制公司。

关键词:酒店餐饮公司,公司治理,风险承担,最终控制人,现金流权

参考文献

[1]Almeida H V, Wolfenzon D.A Theory of Pyramidal Ownership and Family Business Group[J].Journal of Finance, 2006, 61:2637-2680.

[2]Boubankri N, Cosset J, Saffar W.The Role of State and Foreign Owners in Corporate Risk-taking:Evidence from Privatiz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 108:641-658.

[3]Claessens S, Djamkov S, Lang.L H P.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8:81-112.

[4]La Porta R, Florencio L, Andrei S.Corporate Governance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471-517.

[5]La Porta R, Florencio L, Andrei.S, Robert V.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J].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1147-1170.

[6]Lumpkin G T, Dess G G.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Stimulating Effective Corporate Entreprenur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ce, 2005, 19 (1) :147-156.

[7]Shleifer A, Vishny T W.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737-783.

3.审计风险分析与防控对策 篇三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控

审计主要监督管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经营管理以及资料真实度等情况,加强审计工作,可以确保企业稳定运行,为建立公正、客观的经济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当前我国审计机制还不够完善,审计工作还有诸多风险,所以对审计风险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针对性建立防范机制,让审计工作得到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审计风险分析

1.客观原因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由于权威性与独立性的缺失,因而造成审计风险。在单位内部设置审计机构以后,领导者负责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单位内部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若是在独立性与权威性上存在不足,则审计工作必然会受到单位利益限制。对于审计事项,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公正、客观的提出准确的审计意见。第二,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规范的作业标准。在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现阶段法律级次还不够高,在实践中很难操作,且缺少具体、明确的作业标准。因此,内部审计法律依据的缺失,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审计人员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去判断和分析,这样会导致审计结论显得不够准确。

2.主观原因

内部审计人员若是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不高,也会增加审计风险,如审计人员不熟悉相关法律政策、专业知识匮乏、业务技能不强以及职业道德缺失等。对审计人员而言,审计经验是必须具备的重要专业技能,需要在大量实践中积累,审计对象与内容是复杂多变的,审计人员若是受到能力与经验的限制,则工作很难开展,无法在审计工作中查找出问题,存在漏查或查的不深不透等问题。这样就很难挖掘出一些现象与有价值的线索,并导致出现误判。审计人员若是缺乏较强的职业道德感,对待工作不负责,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如在审计工作中徇私舞弊,没有深入追查与披露存在的问题,作出的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等。这样会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导致审计分项增加。此外,受到被审计对象的制约,也会增加审计风险。被审计对象不支持、不配合、不理解审计工作,并存在抵触情绪,有意无意设置障碍,造成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二、审计风险防控对策

1.改革现行审计体制

在审计体制改革过程中,可以学习国外的成功做法,从行政型审计体制逐步转变为立法型审计体制,也就是隶属于立法机关,脱离于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其权威性与独立性。在改革审计体制的过程中,因为国家审计机构需要改为立法型,这包括对隶属关系的调整,对审计机构进行改革,对于宪法和审计法中的一些条款,还要适当作出修订。当前,我国国家审计体制还缺乏一定的改革条件,对此必须尽快完善现行的审计体制,提升其效率,确保其作业得到发挥。

2.加强质量法制化建设

现阶段需要对审计法规体系加以完善,让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这样审计工作才更具针对性。第一,应结合社会经济生活变化情况,尽快修改或制定相应的审计法规,确保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制定更加详细的审计执业规范,让执业规范更具可操作性,将技术性指导作业发挥出来,让执业规范成为衡量国家审计机构与人员的重要尺度。第二,对《刑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为国家审计法律创造良好的背景,让国家审计承担的法律责任更加规范、具体和明确。

3.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加大审计技术方法培训力度,借助计算机审计,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要强化制度基础审计,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对其内控制度作出正确评价,准确把握审计测试的范围与重点,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要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审计工作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做好实物证据、口头证据、书面证据及计算证据的收集工作、要定期召开审计分析总结会,商讨问题的解决措施,对审计重点作出适当调整。组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采取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与水平得到提升。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必然会存在各种风险,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有效审计程序,最大限度减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4.完善审计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在设置好审计机构以后,还要尽快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降低舞弊发生的几率,加大审计风险防范力度。第一,审计机构内部应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监控制度、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采取分工协作、分权制衡的形式,建立审计项目质量管理、考核与过错责任追究等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让其程序规范、职责明确、考核严格的有效控制体系。第二,加大审计质量考核力度,尤其是降低人员操作失误,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采取解决措施,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5.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应重视开展教育工作,安排审计人员进行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良好职业道德。应定期组织法律宣传教育,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让审计人员能够熟悉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为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和公正。要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让审计人员对自身角色有明确的定位,筑牢廉洁从审、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树立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爱岗敬业的职业理念,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三、结语

总之,对于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重点是审计机关领导与审计人员要增强风险意识,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同时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尽快建立相关的机制,不断开拓创新。只有正视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彦军.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07:142-143.

[2]李晓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其对策浅析[J].会计师,2015,07:48.

4.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对策分析 篇四

【摘要】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各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进行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对会计风险管理不善,再多的盈利也无法弥补会计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文章旨在分析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造成会计风险的各种原因,并结合自身思考和分析给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概述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各大银行经营日渐完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我国多家大型银行排名居世界前列,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5年世界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排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均跻身世界前十。庞大的资产规模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也就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庞大、网点众多,多家大行的网点数量在1万个以上,这些网点是银行拓展业务、服务客户、创造效益的堡垒,但数量众多的网点和机构也给各银行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随着市场化环境下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各个银行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提高盈利能力、营销客户、创造利润上。为了争夺客户、抢占市场,容易对会计风险放松管理,随之相伴而生的是因会计违规操作带来的案件增加,给银行的资产带来了损失,也对银行的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几个月就相继曝出农业银行北京分行涉案金额达39.15亿元的票据返售业务案件以及中信银行兰州分行涉案金额达9.69亿元的票据案件等大案。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具体在实践中,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规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人员是办理银行各项会计业务的人员,主要包括柜员、会计主管、网点负责人、其他会计操作人员等,业务操作人员的道德水平、职业操守决定着他们在日常操作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违规的行为。一些案件往往是会计操作员与会计主管甚至网点负责人相互勾结形成的。比如通过伪造印章等方式挪用客户存款,利用网点管理漏洞开立虚假存单、承兑汇票等,这些业务往往一个人无法完成操作,操作上通常都需要主管授权才能完成。授权过程中有些会计主管漫不经心,违规操作,不审核业务的合规性就随意授权,给别有用心的员工可乘之机,以往就发生过多起员工挪用客户存款购买彩票、股票的案件。另外,也有领导对员工威逼利诱,胁迫员工违规操作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业务营销压力巨大,为了争抢客户,往往会出现为了给客户提供便利越过制度进行操作,比如违规放贷、违规为客户垫付资金等,出现“会计核算制度让位于营销”的不正常情况,从而带来会计核算风险,而问题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各商业银行依据《会计法》和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的各项规章,会针对本行会计操作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指导操作。但内部控制制度众多,流程不尽合理,对以往的会计制度清理不及时,有时往往会计管理部门出台一个制度,其他业务部门出台一个制度,部门与部门之间因为缺乏有效沟通造成制度要求上的不统一,难以执行。而同一部门制定的制度如果制定时考虑不完备,往往出台后还要多次更改,甚至朝令夕改,制度间相互冲突,给业务执行带来难度,也造成了巨大的业务风险。

(三)会计监督检查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的监督检查以人为检查和电子监控为主。这两种会计检查方式都有一定的缺陷。人为检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后台稽核的方式对每日业务进行核查,但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发现问题时往往离问题发生已经过去较长时间,给弥补问题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困难;另一种以检查小组的形式巡查,检查人员按照检查底稿对网点的交接、开销户、大额存取款、内部帐记账等日常会计操作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主要采用抽查的形式,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业务很可能因为抽查不到而放过,另外,检查时间有限,也很难面面俱到。通过内部审计的方式,由审计人员从后台调阅资料和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筛查,对会计科目异常变动予以关注,发现疑点后再与现场审计相结合进一步核查并要求当事机构就问题做出反馈,但此种方法也有时间滞后的弊端。机控是通过会计运营系统对业务中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控,风险产生后通过系统实时传输到后台,由后台人员对风险进行甄别后联系相关业务机构对风险进一步核查,如确认为违规操作需要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当前银行业务种类繁多,电脑风险模型往往不能对业务中每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另外,在程序的设置上如果过严可能会给日常操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果过松则不能达到监控的目的。

(四)银行会计业务系统风险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银行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了新系统上线的速度,但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导致了新系统漏洞较多,从而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发生错记漏记等问题。同时因新系统上线之初较多漏洞的存在,也给一些人提供了利用系统漏洞作案的机会。

(五)柜面办理业务为主的传统模式使各银行网点不堪重负

当今银行各项业务以柜面办理为主的模式带来的风险,这种柜面办理业务为主的传统模式随着各银行的业务量不断增加,使各银行网点不堪重负,会计操作人员普遍压力较大,容易在记账过程中发生对科目的漏记、错记带来会计核算的风险。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家银行的电子业务渠道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决定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客户,在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现金业务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各项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三、会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以上所列举的是笔者在银行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主要会计风险,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对员工的风险合规教育,严格奖惩制度

银行会计人员是直接或间接进行会计操作的人员,他们的操作行为直接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安全。对于员工的教育更多的是要让员工从内心认识到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记一些规章条文,流于形式。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是要让员工更好地遵守制度,奖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要时时与资金打交道,这就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感,对于不符合条件、屡教不改的员工要及时清理出队伍。要推广远程授权,分离会计操作人员和授权人员,杜绝员工合伙作案的发生。

(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各家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谓不多,但许多制度往往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建议各银行的会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增加协调,在制定制度时多参考各部门及会计操作人员的意见,使制度切实可以执行而又不影响业务的发展。要有专人负责对制度进行整理,对于执行多年已经不适用的制度应及时地进行清理,对一些需要更新的制度及时进行更新。

(三)完善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应将更多懂业务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监督检查的队伍。检查小组在设计检查流程时应知道对业务有重大影响和易发生风险的关键风险点,对关键风险点重点检查,有的放矢。同时要重点发挥机控的作用,人为检查只能是抽查,只有机控才能实现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控,设计合理的风险模型嵌入系统,由银行会计业务系统对明显违规的操作直接拒绝处理,对需要进一步人工判别的操作则报告给后台,再由后台会计监督人员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和电话询问等手段进一步识别是否有真正的风险发生,并根据情况采取下一步的措施。

(四)完善银行会计业务系统

银行绝大多数会计业务需要通过系统来操作,由此对于系统的控制和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新系统上线前应经过严格的测试,系统上线后也要不断跟踪收集来自一线员工的反馈,及时制作补丁程序对系统进行完善。对于自身系统开发能力较弱的银行应选择与优秀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双方取长补短,银行发挥掌握银行业务的优势,软件公司发挥软件开发的优势,共同开发优质高效的系统。

(五)各银行应大力发展电子渠道业务,加大对自助设备的投入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应用日渐广泛,而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银行替代物理网点的大部分功能成为可能。加大对电子银行技术的研发,完善电子银行的功能,推广电子银行的应用。增加自助设备,可以极大地减轻物理网点的业务压力,减轻员工的压力,解放人力,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银行会计风险。

我们应该认识到,进行会计风险管理虽然不能直接给银行带来效益,但却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业绩,一家银行如果会计基础工作做不好,无论取得多少业绩都会被发生会计风险带来的损失所淹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银行整个会计流程的管理,从制度的制定到员工的教育培养,再到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进行卓有成效的会计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要保证,是银行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5.餐饮业风险分析与对策 篇五

指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琴存在着制度、法律风险,合同风险,投资和融资风险,提供物流方案的.风险,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责任范围加大的风险以及文化冲突的风险等,并针对一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邓金娥 周荛阳 DENG Jine ZHOU Yao-yang  作者单位:广东水利电力学院,广东,广州,510635 刊 名:物流技术 英文刊名:LOGISTICS TECHNOLOGY 年,卷(期): “”(7) 分类号:F270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风险   对策  

6.餐饮业风险分析与对策 篇六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顾客就餐心理大致定义如下: 它是顾客主体在餐饮服务全过程中的心理反映,包括就餐前的选择,就餐中的满意程度以及就餐后的总体印象。

同时,顾客就餐心理在不同的的时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就当下的情况而言,如人们以快餐的青睐,对火锅、江湖风味菜的喜爱,对餐饮个业品牌心理认同,都不同于传统的顾客就餐心理。

现代顾客就餐心理要求更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品位层次更加提高,已经远远超出填饱肚子的低层需要,甚至在就餐心理中精神的愉悦与享受也成为了必要的内容。这—切促使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对顾客就餐心理作出新的界定。顾客就餐心里的基本含义 顾客就餐心理值根于顾客主体。

顾客既定的身份,如民族、职业、性别、年龄、消费能力等在—定程度决定了顾客就餐心理产生的粗略范围。

例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菜系,这是不用多说的常识。但需指出的是在现代情况下,如果这—点过分强调往往会过犹不及。君不见一城市中各菜系缤纷汇呈,一餐饮企业连锁店遍及全国。

顾客就餐前选择心理较之以往更加大胆开放——吃新、吃奇、吃怪,敢为天下先,有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另一方面,利用顾客既定身份带来的就餐心理是餐饮企业在多元的需求中确定自身定位的关键。

“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成功就在于初期将市场关注于少年儿童和年轻男女等消费人群,开发与之口味适应的菜品,再影响到其他人 群,因为即便成年顾客也有着“趋众”的,心理,往往喜欢到生意好、顾客多的餐厅用餐,似乎这意味着菜品一定好,原材料—定新鲜。因此我们说一个餐饮企业在今天日益分工细化的行业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依据一些可预测既定顾客就餐心理调整思路是必不可少的。

从满足传统顾客就餐心理而言,人们重视菜品的经济实惠。

而现今还应认识到个性化精神需求在现代顾客就餐心理的重要意义。人们吃的是环境,吃的是文化,甚至体现在对营养膳食的要求上。富有特色的装潢和氛围营造是吸引顾客的—大关键。在喧嚣的都市中点缀上乡村野趣的餐馆,给人回归大自然的感受,或强调少数民族风情的环境氛围,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都深层切合了人们就餐文化环境心理的需求。就菜品而言,顾客倾向特色菜,色、香、味型、器合理的搭配,并应不断开掘、创新。如“民间菜品”的开发,包括新的烹饪材料的运用,对不同菜系菜品的改进和移植等。它的一系列成功菜品在市场的打响,可视为典范之作。

此外,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传媒积极介入了顾客就餐的受众心理,品牌意识越来越多受到重视。

报纸广告、电视广告、因特网中,餐饮方面的宣传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态势,很多餐饮顾客的选择笼罩在“传媒神话”的光晕中。

利用现代传媒建立品牌、建立连锁、开拓市场、引导餐饮顾客消费心理将是今后顾客就餐心理研究新生的增长点。2 顾客就餐心里的分类

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我们具体分析一些与个体身份、个性紧密联系的顾客就餐心理表现。对它处理的分寸得当与否,直接联系到另一个重要的餐饮核心环节——服务水平的高下。我们大致将具体的现代顾客分为以下类型:

2.1 家庭用餐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举家外出就餐已成为人们经常性选择。一般就餐心理表现为要求和睦融洽,休闲安适,显示家庭的和乐气氛。

服务中应注意不同成员的个性和心态,如有的是家长类。人物,表情威严,好指挥,不听解释,好面子,可以多征求其意见,重点关注。

另外,多对小孩加以注意,多问及需要,适当表扬,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都市不少家庭周末还有驾车郊外踏青的习惯。他们趋向于消费有着田园风光和经济实惠农家菜肴的农家乐。

2.2 工作用餐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步调加快,大部分社会在紧张之中。

在饮食日趋多彩的总趋势下出现了—股反向的、强调简化、速食的顾客心理走向,方便、快捷的餐饮得到了很多人的厚爱。

快餐将是现代社会中与顾客就餐心理同构的最具生命力和最有风光的饮食项目。快餐尤其受广大青年的欢迎,它也集中体现了青年人生活方式下的就餐心理。

它适合了青年人有限的消费水平,具体说有着节时性、方便性、定时性、价格合理的特点,而且每份快餐经合理搭配可实现营养的均衡。

但另一方面,还有这样的一种顾客,—个人带着一份报纸,边看报,边就餐,不希望别人打搅。

他们大多是在工作之后,身心疲惫,借着就餐磨磨时间以达到安静放松的目的。针对这种顾客的就餐心理,服务员的服务应该不要太频繁。工作型顾客的就餐心理随工作时段与压力发生着一些变化,他们是现代社会忙碌和焦灼的一群,有着勃勃的生机和自主能力,服务员应该更多地根据其人群特征搞好服务。

2.3 交际用餐型在现代社会就餐中的社会交际功能被大大强化,餐馆变成集餐饮、信息、交淡于一体的“多功能厅”。

有谈生意者,餐饮的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就餐心理只是随着生意进展的好坏发生着变化。他们也不喜欢打搅,有旁人听他们的谈话。

对这种顾客,需掌握好服务的分寸,预防此型顾客有时会没有谈成生意而迁怒于服务员。也有这类人,就餐主动积极与服务员交谈,有时帮忙出主义、想办法,主动调动服务员做这做那。

他们—般为领导或老板的随从,在殷勤的言谈和行动中想显示自己的能力。就餐中,他们最为活跃,但其心理指向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认为重要客人的满意。

另外,要求气氛热烈的同学聚会、战友会,营造浪漫氛围的情侣约会就餐等等都应属此型。现代社会交际空间的拓展和交际目的的差异带来顾客心情各异、表现各异,都需要我们随机应变、区别对待,迎接新的不同挑战。

2.4 旅游用餐型旅游业的蓬劫发展,给与之密切相关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无论是“黄金假日周”还是一般周末,游人在旅游景点络绎不绝,值得我们研究旅游型顾客的就餐心理,使餐饮更好分割这块“蛋糕”。

旅游型顾客主要以团队为主,很多是第一次来到当地,也是第一次光顾某一餐馆。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兴趣,常有着不断的问题,如风土人情、景点特色、土特产品。

这就要求服务员要有较为的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耐心的回答。

同时旅游型顾客离家在外,情绪易于波动,在陌生的异乡对餐馆有一定程度的防范心理,甚至遇见一点不满之处即激化矛盾。

这也需服务员的服务大方得体、坦诚相待以消除疑虑,增进相互理解。

2.5 会议用餐型最后,会议用餐顾客的心理在现代顾客就餐心理中也不容忽视。

不同的社会需求带来了不同的会议主题,如政府工作会、企业培训会、大型表彰会,如新产品发布会、定货会等等。

承接会议用餐应该事前周密筹划,满足不同顾客就餐口味不同、时间不定的特点,做到灵活机动的效果。

实践证明,自助餐的形式是较好的会议用餐的形式。

它能够满足不同的会议就餐顾客的心理,随来随吃、节约时间、无须客套,也杜绝了浪费。同时它本身的内容丰富,可提供中餐、火锅、酒水,让顾客有很大的挑选余地。综上所述,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从宏观探讨了现代顾客就餐的心理新的变化的社会必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应对服务。在中国高度压缩的社会进程中,与社会的转型相应,人们的心理和文化意识也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过程中。

餐饮文化也处于不稳定的变动和调整之中,其间很自然地会出现纷乱和迷失。

把握市场需求、分析顾客心理变化、提升优质服务,建立切实的富有特色餐饮义化,将使我国的餐饮业跃上新的台阶。

餐饮业消费者的心理研究和经营对策 服务营销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认识消费者,了解其需求和喜好,并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分析,餐饮消费者有什么心态呢?作为消费者想进入一家餐馆就餐时,该选择哪家餐馆呢?希望有什么样的消费和招待呢?这涉及到购买过程中的产品、价格、广告、餐厅环境、服务态度及消费者自身文化、社会经济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家庭、教育、地位及餐饮流行时尚的影响。

1994年,美国旅游基金会与宝洁公司为研究美国旅游市场上旅行者的偏好,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从餐饮消费者初次和再次选择一所消费地点的14个因素来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清洁、味道、合理的价格、便利的位置与舒适的环境,以及良好的服务。消费者在进行餐饮消费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消费偏好,针对餐饮消费者的心理,在进行服务营销策划前需要进行餐饮消费需求心理和餐饮产品质量提高心理效应的研究。

(一)餐饮消费者消费前和消费时的心理分析

从餐饮消费心理角度来说,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可以唤醒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处于一种尚未得到满足的紧张状态(或称不舒适状态),这种状态能促使他去想办法解决其不满足的问题。

马斯洛著名的需求矩阵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消费者外出对餐饮食品的需求出于两个原因: 一是为了替代家中日常的进餐活动;

二是把在餐厅进餐看作是消遣和娱乐活动。

消费者对餐厅的需求实际上隐含了对情感、社交、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需求方面得到满足。

1.清洁。保持餐厅清洁是对顾客的尊重和自身经营的需要。

清洁的餐厅可以唤起顾客的食欲和心情,这也是顾客选择在哪家餐厅进餐的前提,即第一印象。

因为清洁的形象会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其选择餐厅就餐时,消费者会把第一印象好的餐厅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同时在消费过程中清洁的环境也会增加顾客的满意度。

2.价格。作为消费者,总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什么才是适度的价廉物美,经济学家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研究出科学定价法。比如说尾数定价法,利用价格在尾数上的差别对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20元与25元通常不被认为有何差别,但29元和31元在消费者看来差别就突出了。因为,消费者常常喜欢一些比平常便宜的商品,并且一旦买到比别人便宜的同样的商品就会有获得胜利的感觉,所以对常见食品打折有很好的心理效应。这些心理定价法在餐饮定价中是很有效果的。

但是餐厅在定价时不但必须考虑价格是否能被消费者所接受,还要综合考虑竞争对手的价格、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价格政策与优惠结构等问题。

作为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来说,合理的价格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类似于开业酬宾、节日半价等促销活动的效果也不菲。

3.位置与环境。餐厅位置是消费价位的间接反应,好的地段肯定在价格上同其他地段有区别,但其中存在着对顾客群定向的选择和餐厅经营类型问题。环境问题就不能停留在狭窄意义上的清洁了。

如:长沙雷锋大道的百果园,客人在就餐的时候不但能品尝美味的食物,还能欣赏百果园的自然山色和种植的水果,甚至能品尝到刚刚摘下来的水果。

广电集团附近的西湖楼是世界最大的园林式餐厅,顾客在就餐时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亭台楼榭的舒适的环境能营造食客就餐的情绪,同时也让其得到享受和尊重感。换言之,餐饮环境的营造是餐厅的无形资产投入,能促成顾客的偏好。从餐饮产品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角度来说,是对外树立餐厅自身形象的一种宣传。如果说清洁、价格、位置、环境在餐饮消费心理学环节是对顾客心理的捕捉的话,那么在餐饮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来说就是让自身理念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

(二)提高餐饮消费产品的心理效应的方法并不局限于以上分析,作为餐饮业的经营者,还是必须要落实到自身上,采取对策。

餐饮消费过程,是消费者选定了餐饮消费地点后,在进餐过程中的要求、偏好、满足感及所希望得到的服务和招待。

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思考,服务态度和菜的口味是消费者最为重视的。1.菜的口味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审美效应。

一家餐厅不可能为自己的菜肴、糕点等等申请专利,唯一能申请专利的只有标记与名称。这种餐饮产品的无专利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某一新菜式如果能创造经济效益,其他餐厅很快就会模仿。所以,从心理效应上下功夫尤为重要,如果仅仅一两次的餐饮消费就能得到贴心的个性化服务,消费者是否会觉得格外受到了尊重呢? 这样的餐厅你能“忍心”不多光顾吗?

而对菜品口味的审美心理则更侧重于菜品的“卖相”。对讲究色、香、味俱全的中国消费者,诸如菜品的精致程度,配菜与主菜的颜色搭配,菜盘的修饰等等都被尤为重视。

但是由于顾客的口味不同,对菜的评价也会有差异。

如清蒸或水煮基围虾,由于剥壳沾酱不但麻烦还可能由于手不卫生很多消费者不愿意点购,但是用竹签串起再用锡箔纸包好改成椒盐虾,就大受顾客的青睐。所以,通过一定的变革是可以弥补顾客差异的。老方式总会被淘汰的,要延长餐饮生命周期,就是看你去主动求变还是在被淘汰的边缘时被动地不得不变。

餐饮经营者做餐饮跟人比的就是菜品的特色、工艺和口味,而餐饮消费者的目的也是品口味、品特色。

要延长一家餐厅的生命周期,在菜的口味上就是要特别、特别加特别,这中间就有许多尺度的问题。

比如说,湖南人多少都能吃点辣,但吃辣也有程度的差别,有的是适可而止,有的是越辣越好,还有些人是怕辣的。

这就是尺度问题。当然,个性差异不能局限于这些,只要餐厅从以消费者出发这个角度来寻找延续餐饮生命周期的途径,就能因地制宜地落实对顾客消费个性的心理满足。1.服务态度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审美效应。服务态度的审美,主要是在服务方式上树立一种独特的耳目一新的规范,在服务仪礼上力求建立与餐厅主题相符合的标准,以“诚信”为宗旨,让顾客感到亲切与贴心。现代的服务理念光让顾客满意是不够的,因为单纯的通过效仿,让顾客满意的服务是无法形成竞争力的。

所以要从服务态度的审美上赢得顾客的心,就必须使服务态度特色化,人性化,主题化。现在,餐饮业为朝这个方向也做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为招徕更多的度假休闲的客人,如在长沙的火宫殿客人可以享受到所谓的“皇帝宴”。宴会由身着古装的女服务员提供服务,使用古式银和瓷质餐具及家具,在中国传统的乐器演奏中,客人可以品尝到过去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御膳佳肴。

还有,在日本料理馆里,服务员上菜及退盘都是跪式服务的,这种特色服务使得那些渴望得到尊重的人相继而往。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谈这些方式本身的是与非,从餐饮服务审美的角度来说,确实针对目标顾客群实施了有效的心理刺激。

对餐饮的心理效应来说,服务态度是最重要也是最灵活的因素之一。如北京的东兴楼、同和居、至美斋、丰泽园等老字号,店里的“伙计”和宾客的关系处得像朋友一样,常来的宾客口味如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伙计”都了如指掌。

如果是已订好的整桌菜,“伙计”会先预备一个菜单,总价格也写在上面,就座时请主人看,菜有变动,价格有增减,“伙计”也能提出更适合的建议。

更绝的是,假若宾客要一条活鱼,两种做法,他都能满足。饭店老板授权,“伙计”对柜上有绝对的指挥权。所以在餐饮业业主就必须要秉着对消费者个性心理满足的意识去摸索。餐饮就能做久、做大。

从餐饮消费个性心理角度来说,由于偏好层次的区别,在菜的口味把握和服务态度上特别要求“人性化”的灵活服务。

7.企业的招聘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招聘风险,工作分析,风险规避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为企业找到真正适合的人, 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为劳动者找到合适的岗位, 又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 企业面临的招聘风险也日渐增大。

一、企业招聘风险的概念和种类

(一) 企业招聘风险的概念

企业招聘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招聘工作不当, 使企业招不到合格员工或招到不合格员工, 从而影响企业经营, 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招聘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 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 企业招聘风险的种类

1、招聘成本损失风险。

招聘成本的损失风险是指由于无法招聘到合格员工或是招聘到不合格的员工, 企业为招聘支付了成本却不能从他们为企业工作而产生的效益中回收该成本, 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

2、人才测评风险。

人才测评风险是指没有运用科学的测评程序和技术进行测评, 从而导致无法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做出真实有效的判断的风险。

3、法律、文化风险。

企业处于社会之中, 必然受到社会中法律和文化的约束, 一旦发生冲突, 不仅招聘工作可能被强制终止, 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 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危机。

二、企业招聘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文化法律因素。由于招聘工作是直接与人打交道, 与文化的接触是十分直接的, 不同国家、地区和行业对于企业招聘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 如果不小心发生了文化法律冲突, 影响是相当大的。

(二) 企业经营环境方面的原因

企业经营环境包括人才市场及行业自律方面的影响。如果人才市场比较成熟, 人才供求相等甚至供大于求, 企业在薪酬福利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即使出现员工突然离职的情况也能及时从市场中招聘人员顶替, 把损失降到最低。若情况相反, 则企业面临一系列风险。

企业间的竞争也可能会导致招聘风险, 如果行业自律情况较好, 恶意竞争就不会大行其道。但若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比较混乱, 则有可能遭到“挖墙脚”, 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 应聘者自身的原因

应聘者道德风险严重, 存有认识误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招聘过程亦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应聘者具有信息优势,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可能会产生造假行为, 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同时, 许多应聘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 只偏爱热门行业和职位。对企业来说, 热门行业和职位应聘者过多, 增加了招聘成本;冷门行业和职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 使得招聘无效率。

(四) 企业自身的原因

缺乏工作分析, 并对招聘风险重视不够。如果由于信息收集不完全, 分析过程不规范等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工作分析不全面甚至无效, 那么得出的职务描述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岗位的要求, 据此招聘到的人员也必然不适合岗位要求, 可能需要重新招聘或培训, 导致招聘风险的产生。此外, 由于目前社会整体就业状况呈现供大于求的景象, 也导致有些企业对招聘风险不够重视。

三、招聘风险的回避与控制

(一) 针对招聘过程的对策

1、正确选择招聘渠道与招聘人员。

招聘不同职位应该选择不同的招聘渠道, 有时需要多渠道共用。同时, 招聘人员的选择也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 除了人力资源部门的代表以外, 还可以包括直线经理人、相关专家或员工。此外, 还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 以减少招聘人员因主观判断和知识、技巧的不足带来的影响。

2、增加信息透明度。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问题,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 一是求职者积极向企业传递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号, 二是企业进行信息甄别。同时企业向求职者传达自身管理模式、思想、制度等信息也是必要的, 这样有助于求职者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形, 形成真实预期, 进而自我筛选。

3、进行招聘评估。

完成招聘工作后, 为了确定不同招聘资源、方法等事项的效率, 人力资源部还应做招聘评估工作。招聘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核查招聘环节的不足, 不断改进招聘方式, 提高招聘效率。

(二) 针对其他人力资源工作的对策

1、正确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确认职位的需要与获得合格人才之间通常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延滞, 所以必须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只有正确运用德尔菲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 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才能在考虑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保证供求平衡。

2、优化薪酬管理, 吸引、保留、激励员工。

薪酬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招聘到优秀的员工, 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 因此企业必须在薪酬水平、结构、形式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通过不断优化薪酬管理,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加强企业内部招聘。

员工离职、跳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防范此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内部招聘。由于企业和内部人员间信息相对比较对称, 招聘成本的回收就更快。同时, 内部招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手段, 可以大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爱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2]、李焕荣, 刘得格.企业的招聘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8) .

8.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八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筹资办学资金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新格局。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和“银校合作”的方式在全国迅速地推广, 高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各高校学生人数与教工人数急剧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涌入高校。大额度举债办学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扩张,也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如何规避与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地发展,已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这也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涵义及其现状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指高校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深入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的生成和传导机理,深刻地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对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高校财务活动的运作效益十分必要。风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风险具有客观性,无论是否承认它;(2)风险具有普遍性,时时、事事、处处存在;( 3) 风险与不确定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可知性;( 4) 风险不等于损失,风险既可能带来不利结果与损失,也可能带来额外收益,但人们更关心前者,即风险厌恶普遍存在。

2005 年12 月21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名为《2006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 亿甚至20 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2000 亿元左右。各高校除去一年内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学校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何谈还清贷款。所以贷款高校有可能成为继银行、证券业之后的又一个高危行业。

二、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使高校潜藏财务风险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 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了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大规模扩招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规模扩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9~ 2004年期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20%,而此前1993~ 1998年的6年间,只增长了34.4%。2006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30万人, 其中本科招生计划260万人,研究生招生计划40万人。与2005年的招生规模相比,本科生增加了30万人,研究生增加了3万人。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扩招的需求。扩招导致高校每年大量的资金投入,急需后续资金的补充,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家允许高校向银行贷款发展教育,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政策门槛也较低、操作较简便,因此,高校普遍利用银行贷款来补充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这成为高校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随着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高校每年支付的利息费用逐年增多,还本付息负担沉重,达到了高校承载负荷的极限,高校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升级。

(三)资金结构不合理引发高校财务风险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资金总额中不同来源资金各自占有的比重,而狭义的资金结构则指债务资金占资金总额的比率。高校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可以筹集到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两种性质的资金。不同方式的资金来源应合理搭配,以保证高校资金的正常周转。然而多数高校资金结构失衡,债务资金特别是银行贷款占资金总额的比重过大,这在加大高校债务利息负担、减少高校经济利益的同时,降低了高校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削弱了高校短期偿债保障,使高校资金链越绷越紧,加上高校缺乏对贷款规模与还款计划的可行性研究,贷款结构失衡带来还款期的过度集中,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程度。

(四)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使高校难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分析就是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利用财务数据和采用数据化管理方式, 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对高校经营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 发出预警信号, 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但大多高校由于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甚至未认识到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这道“防火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已经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学校, 由于现行财务预警系统的局限性, 其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上,定性分析不足。这给高校财务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防范与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管理层风险意识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全面、有效地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特别应提高学校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要把风险防范理念贯穿到整个决策工作全过程中,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及时发现风险发生的征兆,采取分散和规避财务风险的举措,有效地防范高校财务风险。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者,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强化风险意识,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加强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国家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扩招对资金的需求时,银行贷款成为高校在扩大规模时获取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高校在筹集资金、举债经营时,首先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遵循规模适当、筹资及时、结构合理、方式经济的原则, 科学分析高校资金需求总量,认真论证投资建设项目,在项目可行性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筹资总规模及资金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其次,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从自身发展潜力、借款的承受力、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制定贷款财务计划。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确定适当的负债比率,负债额度以不超过高校的事业收入为宜。第三,根据负债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通过对负债规模、用途及偿还额度与偿还时间的合理规划,从源头上预防财务风险。

(三)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分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占总资金比重过高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已成为引发高校财务风险最直接、最巨大的动因。如何优化高校资本结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继筹资任务之后面临的又一复杂难题。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是建立在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可能带来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高校负债比率及负债金额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要与高校自身的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偿债保障基础相适应,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比例,以便合理分摊各期间的债务负担,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四)构建财务预警系统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即要对一些关键性的财务指标设置预警界限,一旦指标达到或超过警戒线,财务人员就需要及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化解风险。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财务预警综合指数来反映:1.偿债能力综合指数,包括现金负债比,负债自有资金率,已获利息倍数,基建项目投资负债率,本期安全系数等。2.运营绩效综合指数,包括学校年度支出比,招生计划资金比率,经费自筹率,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3.发展潜力综合指数,包括经费自筹率,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在此基础上,还需确定一个警戒线。如现实支付能力的警戒线定为3个月比较合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出100%则应考虑偿还能力。校办产业和基建投资的负债率若大于100%,就意味着资不抵债,就可能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

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一是风险识别,即确定风险类型、风险等级;二是风险评估,即量化风险损失,确定各类风险预警指标与临界值,并对照确定其所属等级;三是做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组织设计工作,包括建立风险评价与预测模型、报警判断方式与模式、设计预警业务流程等。

9.餐饮业的研究与分析 篇九

一、广州餐饮业的现状

广州人的饮食观念是“无所不吃”。随着珠三角经济圈的繁荣,广州巨大的餐饮市场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方菜系、西餐、特色饮食也相继在广州开店。

上世纪90年代末,湘菜开始在广州大规模开店,连锁店也越开越多。湘菜馆在广州市场走的是中价位,适合各个消费阶层,有一定的普遍性。像前几年火遍羊城的川菜,走的是高价位,大多川菜馆装潢的很高级,菜价也较高,于是在红火了一段时间后,便平息了。有些东北菜,原本味道不错,但大多装修普通,菜价是比较便宜,但高档消费人群却是这类菜馆的硬伤,所以,现阶段的发展较缓慢。有了前车之鉴,湘菜取二者之长,综合经营,既满足了高档位的“面子”问题,也适合低档位的消费能力,两全其美。调查发现,常去湘菜馆的有半数以上是广州本地人,经常去的便占了51.3%。

现在,广州街头遍布南北各地风味的饭店餐馆,全国各大菜系、世界各地风味可以找到,构成了“食在广州”的丰富内涵。广州餐饮市场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带动了广州饮食行业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广州餐饮业保持了连续15年两位数增长的高速发展势头,同时,繁荣的餐饮市场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但“竞争激烈,生意难做”也成了广州餐饮业的“流行病”。

10.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论文 篇十

关键词:餐饮食品;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餐饮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人由于工作学习的原因饮食一般都会在一些饭店或者是餐厅进行解决。如果这些餐饮行业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此对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餐饮食品的安全隐患,对于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也有极大的好处。

1餐饮食品中存在一些问题

1.1进行食品加工的原料不合格

我们知道在餐饮行业的食品种类比较多,而且在进行食品制作的工序往往也比较繁杂,不管怎样要想完成食品的制作是离不开原料的。但是根据大量的调查发现,在进行食品制作的过程中在原料的选择上经常出现不合格的现象,比如说在制作蔬菜类食品的过程中,其中所使用的蔬菜往往是一些让农药污染过的;还有在蘑菇等菌类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在其中所选用的菌类往往带有一定的毒性;在食物制作的过程中把桐油当成食用油;还有一些不法商人在制造酒的过程中用工业酒精去勾兑冒充等这些都是原料不合格造成的餐饮食品安全问题。

1.2进行食品制作的工具受到污染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的餐饮行业在食物制作的工具上不注意消毒或者是在处理的方式上不合理不规范,导致细菌大量的滋生,在食物制作的过程中,很容易混入食物当中进入消费者的身体,最后导致发生食物中毒的现象,经过调查发现食物中毒这种事故在食品安全事故中的所比例是最大的。

1.3进行食品制作的操作不够规范

在进行食品制作的过程中如果制作的不够规范也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比如说人们最为常见的苦葫芦和四季豆这两种食材,如果在制度的过程中苦葫芦和四季豆没有煮熟一旦被食用就会导致食物中毒,还有很少一部分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原因就在存放原料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按照规范要求去进行导致在使用原料的时候拿错,导致食物中毒。

1.4在进行食品制作的过程中随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来说非常的重要,不仅可以有效的延长食品的使用期限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但是如果过量的去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但不能很好的作用在食品上还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这种危害并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它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比如说很多不法商人利用亚硝酸盐当做食品的添加剂,人们吃了含有亚硝酸盐的食品,时间久了就会引起中毒学名叫亚硝酸盐中毒,也可以叫做肠原性青紫病或者紫绀症等,这种疾病一般发病比较急,严重时如果没能及时的进行抢救,很容易发生死亡现象。

1.5犯罪行为

11.医院潜在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医院 财务风险 医患纠纷

医院潜在财务风险是由于医院在财务活动中对不确定因素的不了解导致财务状况受到影响而不能做到有效防范。若不能有效地控制财务潜在风险,风险发生时可导致医院的正常运营发生偏离,财务运营链受到破坏,导致医院工作不能继续,严重者使医院陷入财政危机,导致医院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甚至医院不能继续存在下去。所以,加强对医院潜在财务风险的分析和预警是十分的必要的。

一、医院存在的潜在财务风险分析

(一)医院负债规模的因素

医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医院可能需要负债经营。医院大部分负债的原因大都是为了建设医院的基本场所需要,以及基本的医疗设施和医疗设备的购置,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大量的资金信贷来满足当前的需求。这是医疗卫生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大力改善医疗环境的明确指示,促进了医院的现代化发展脚步。但是医院负债经营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医院的负债规模超过了医院的支付能力必然导致金融机构断开了资金支撑,导致医院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医院需要为了偿还债务进行资产抵押,导致医院破产的发生。可见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是非常的大,所以医院负债经营需要做出很好的规划,如果在财务上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医院必然走向倒闭。

(二)医患费用支付存在的风险

医疗体系是我国民生的重要问题,是保障民生工作合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是政府保障民生问题重要考虑的内容之一,医疗体制的改革是十分的迫切。当前我国要求各大医院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中,而且在医疗交易过程中开始实行医疗费用起付费和定额的限制条件,要求医院的费用支出必须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之内,当然不同的病情对费用的支付金额有一定的支付标准。相当于把医院的医患交易费用定义在一个规定的范围之间,医院既要以規定的标准收取费用,还要为病人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医院还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情况,这对医院的财务问题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需要医院不断改进自己的运行机制。这种规定相当于医院要先帮助医患垫付治疗期间的医疗费用,费用的收取状况还需要根据费用金额的大小根据国家标准进行收取。这样导致医院的资金流动受到了限制,医院不能在很短的时期内回收自己的全部投入资金和所得的效益。相当于把医院的财务资金放在了医院监管之外的范围,这样的财务风险是医院不能控制的情况[1]。

(三)医患纠纷以及赔偿带来的风险

医院是需要承担医疗事故所带来的风险的,医疗事故是一种不确定因素,是不可控的一种风险存在。目前我国民众对医疗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和医患之间的矛盾问题也陡然增多,所以如何处理医患矛盾是医院当前一个比较大得难题。由于医疗的不确定性和医疗纠纷的不合理机制的存在导致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时需要支出巨额的赔偿资金,而且属于当期财务支出,直接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对资金流的可持续流动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对医院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容易让医院在财务方面陷入资金短缺的局面。

二、防范医院潜在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合理把握医院负债规模

医院在负债发展医院基础建设环境建设时应该根据医院的大小规模和正常收益进行贷款活动,所负担的债务必须在自己的偿还能力之内。同时还要考虑医院资金流动性的强弱和质量问题,合理把握负债的规模。衡量一个医院的负债能力和财务的风险程度需要根据资产负债率的进行综合考虑。医院要对未来的营收效益和风险带来的损失,综合考虑负债和风险对医院的利弊问题,然后做出合理的决策,构建对医院收益最大的资本结构。当然不是资产负债率越低就越好,虽然大大降低了财务的风险因素,但是这样容易让投资者认为医院利用债务资本经营能力不足的情况,容易失去市场竞争的先机。所以要把医院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医院应该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和风险几率进行决策,分析如何安排医院资产构成是最为合理的。特别是医院对未来资产进行准确的预判,这样医院就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负债规模,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的风险威胁。

(二)组建医疗风险基金,加强职工风险意识

医疗纠纷在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是各个医院都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医院在处理这种医疗纠纷的赔偿问题上可以通过医疗风险基金进行管理,解决财务上的压力。医院应该专门设立医疗纠纷赔偿机构,对风险基金进行系统管理,以后资金在集资和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制度化进行。风险基金机构可以对医院近期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同时为了规范医护人员在对待医疗事故的问题上必须实行责任制,根据工作类别对医护人员的奖金实行百分比抽取组建风险基金,医疗事故越低抽取率越低,积极调动医护尽最大努力降低医院的事故率,这样也降低了财务的风险威胁。基金的使用根据不同科室进行分类管理,无事故则返还奖金,多余的资金作为储备资金当做下一阶段的风险基金。这样可以不断提高职工的风险意识,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大大降低了医院的财务风险对医院整体财务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中不断加强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

医院运营活动中如果某一个环节和管理出现纰漏都会让医院的财务工作受到影响,对财务都能产生潜在风险。对财务风险的提前预警是控制风险最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根据医院的日常运行情况,判断医院的资金流动能否支撑医院的正常工作能够展开,收益效果能够满足债务的偿还,以及医疗风险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2]。所以医院应根据财务相关指标及医院具体经营情况,建立符合本院的财务预警系统,在财务管理中,也应积极合理地利用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年度财务风险分析、季度财务风险分析等,寻找医院财务中存在风险的环节,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防止财务不断恶化,从而控制医院财务风险。同时医院财务管理人员也要有很强的财务风险意识,了解风险对医院财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因素,认知风险和医院收益的关系,把医院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降低风险对医院的带来的损失,是医院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现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医院财务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意外风险所干扰,打乱了医院财务工作的正常秩序,必将影响到医院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有效发展。所以医院应该加大对财务的控制管理工作,重视财务风险增大对医院带来的严重影响。根据市场规律合理规划医院的资金结构,让医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大,提高医院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邵菲,邓涛.医院潜在财务风险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9):83-84.

上一篇:有关父亲的朗诵材料下一篇:发电企业智慧物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