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

2024-09-13

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共12篇)

1.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 篇一

1、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2、欢呼雀跃: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3、抓耳搔腮:形容焦急、苦闷,生气时想不出办法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样子。

4、悦心娱目:使心里高兴,使眼睛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意。

5、喜行于色:高兴显现在脸上。

6、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7、心满意足:足:满足、满意。做了某事或得到什么事物等,自己心情很愉悦高兴,让自己觉得满意。

8、满面春风: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9、喜眉笑眼:喜在眉梢,笑在眼里。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10、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11、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12、满面春风: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13、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貌。

14、陶情适性: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15、开眉展眼:高兴愉快的样子。

16、足蹈手舞: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

17、为善最乐: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18、心痒难挠: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

19、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形容态度多变。

20、乐极生悲: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21、心痒难耐:指心中有某种意念或情绪起伏不定,无法克制。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

22、怡然自若:喜悦而无拘束貌。

23、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24、满脸春色: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25、欢欣鼓舞: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26、喜气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27、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快乐无忧的样子。

28、喜不自胜: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我。形容情绪高兴。

29、笑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30、先睹为快:睹:看见。以能尽先看到为快乐。形容盼望殷切。

31、喜形于色: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32、眉花眼笑: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33、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34、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35、喜上眉梢: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36、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37、喜眉笑眼: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38、惊喜若狂:形容又惊又喜,难以自持。

39、惊喜欲狂: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40、悦目娱心: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

41、大喜若狂:高兴得几乎发狂。

42、乐嗟苦咄:高兴时招唤,不高兴时责骂。形容对人态度恶劣。

43、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44、人莫予毒: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45、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46、怡情悦性: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47、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48、心醉神迷: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同“心醉魂迷”。

49、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十分快乐。

50、旷性怡情:旷:开朗;怡:快乐。指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51、眉飞眼笑:形容非常高兴。

52、忽忽不乐: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53、怡然理顺:怡然:快乐的样子。使人心悦又能把道理阐述得很清楚。

54、引以为乐:把任何活动都视为一种快乐。

55、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56、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7、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58、乐极悲生: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59、闻过则喜: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60、喜不自胜: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我。形容十分高兴。人生在世便是相逢。

2.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 篇二

一、线造型的基本形态

线按照几何学的定义, 它只有位置和长度, 而不具有宽和厚度。然而作为造型艺术的线, 它必然具有位置、长度和宽的。从广义上来看, 凡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运动的物体莫不能用线来表现。线来自运动的点, 它可以以点的形式重复排列连接构成虚线, 又在运动中创造着面, 可以以线的形式连接排列构成各种形态的面。线可以是有形的, 比如粗细、长短、曲直等;也可以是无形的, 比如形态变化的动势线, 对称物体的中线等。线可以串联画面表现中的各种视觉要素, 即能增强形式的对比, 又能调和视觉的平衡。所谓线条美是指线条所围合空间的大小、比例、轻重要素的视觉和谐, 视觉、水平线、斜线的组合, 产生三角形、方形和圆形。直线给人单纯、庄严的感觉;水平方向的线, 令人产生平静、安定、永无止境之感;垂直线给人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力;斜线具有现代意识和速度之感;自由曲线最能体现出情感的抒怀;几何曲线的明确规整和规范性, 使画面呈现理性美;折线刺激神经质, 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力, 单独的直线具有空间的等量分割力, 交叉的直线是对空间的突袭;交叉的多条折成在三维空间中也是和谐的。

二、线造型的艺术处理

线是形的一部分, 更是形的高度概括, 因此, 在速写中, 线要经过艺术的处理, 才能体现出它的造型能力与表现力。

线的对比:对比是指速写中对线条的不同处理, 如虚实、强弱、急缓、繁简等。

虚实强弱对比:速写时, 对象的动作及各部位的空间关系由于观察者的注意点不同, 会产生虚实变化, 为了体现前后关系, 一般将前者及重点部位刻画得教实在、强烈, 用线教实;反之, 将后者及次者进行较虚的处理, 运用虚线加以体现。

繁简对比:繁简对比是对物象进行取舍的组织刻画, 一般将对象某些感兴趣的部位充实地表现, 如一双手, 一张富有个性的眼睛等都可以成为刻画的趣味点。相反, 为了突出这些趣味点而对其他形象进行概括处理甚至省略掉

密对比疏:多指线条组织的对比关系, 也就是“取”与“舍”的过程。在绘画中有“密不透风与、疏可跑马”之说, 是对线条的疏密对比关系生动形象地概括和比喻, 在人物速写练习中要善于发现规律, 主动对线条进行取舍和艺术处理, 让每一感根线条更具表现力。急缓快慢对比:从理论上讲, 线条就是一点在平面上移动所留下的轨迹, 但在实际绘画中, 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 不同的用笔技巧给人不同的感受, 比如一条随意画出的线, 由于快慢不同, 它产生的视觉效果会不同, 线条是作者心绪的真实反映。

三、线造型的艺术表现

一幅画也像一出戏, 不可能所有演员都是主角。通过角色性格的对比和人物命运的反衬, 才能使情节跌宕起伏, 通过造型因素不同的组织安排, 才能使画面流动呼吸。在人物速写练习中, 线的运用很关键, 世界上本来是没有线的, 线只不过是透视缩减了的面, 我们看到的线, 是形转过去的边缘。线的训练可以强化线造型的意识, 更好地理解形状的边缘, 体会线的表现力。在东方的绘画史中用线造型贯穿了始终, 西方17世纪以前的古典大师也都是用线来造型的。19世纪以明暗著称的俄国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大师列宾也非常喜欢用线条画素描, 长于表现明暗的伦勃朗大师时而也在素描、速写中勾线, 而且线描功夫相当了得。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提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以简洁概括、富有情色而又极富装饰的线, 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米开朗基罗的“利比亚女巫”的素描稿, 线条精准, 变化丰富, 只用了四五根线画出了一支趾头, 鼓胀饱满, 生机勃勃, 可见线在造型艺术中的巨大作用。既然线有如此大的作用, 在人物速写如何去理解和运用线?

造型艺术的线有两种:一种是具象的线, 它是有形的;另一种是抽象的, 它是无形的。在人物速写中, 既要把握无形的线, 也就是人物的动态线, 更要表现好具象的结构线, 它包括对象的边缘线和内部结构线。作为表现人物动态的动势线是人物速写的生命线, 在人物速写作品中却根本不存在, 它的得来完全是对动态倾向感受的结果, 是为了利于观察和分析动作而归纳假定的, 无须具体表现出来, 需要作者用心去把握, 例如:一个站态, 当一边腿受力, 另一边腿放松站立的动作形态就相当微妙, 要牢牢抓住头部、胯部、双脚踝的连系线, 把握住了这个动势线也就把握住了人物的整个动态。在人物速写中, 不仅要表现好无形的动势线, 还要生动形象地运用好具体的结构线, 也就是边缘线和内部结构线。在人物速写中, 边缘线的艺术表现是表现体积最重要的手段, 边缘线叠压, 空间因此产生。在复杂的人物组合速写中, 叠压成为重要的形体表现方式, 把只表明次序的叠压叫简单叠压, 就是前面的形压着后面的的形, 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把表明线面转化的叠压叫互含叠压, 就是前面与后面只有局部是压着的, 更多的区域连成一片, 在互含叠压的关系中, 重要的是线与结束点, 那往往是表现体积关系的关键所在。边缘线不仅对物体的外形表现起着决定作用, 而且有时还能表现人物出的动态, 比如, 人物的侧面动态, 关键就是要抓住人物背部的轮廓线。勾画人物的轮廓, 应注意体积和结构的关系, 避免用像铁丝一样毫无变化的线去表现。因为轮廓线不是一根简单的线, 它具有粗细、轻重、虚实等的变化, 有时故意把线条在形体的转折处断开, 形成笔断意连从而达到灵空的效果。

不同的画风, 对结构线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形成不同的绘画语言。在线条的轻重上不同:一种是亮部的线条深且重, 暗部的线条轻且浅;另一种是亮部的线条轻且浅, 暗部的线条深且重。在虚实表现上不同:一种是身体靠前的部分画实, 靠后的部分画虚, 这种方法容易表现对象的空间感;另一种是身体靠前的部分画虚, 靠后的部分画实, 这种方法表现对象的空间感稍弱, 但是疏密的效果很强, 有一种出其不意之感。在人物速写中, 人体内部结构动态的变化, 往往是通过衣服产生了拉伸与挤压的线条变化表现出来的, 因此, 在人物速写中所画出的线应表达出被衣服遮挡住人体结构倾向。由于衣服的质感不同, 所产生的线条也不相同。一般质地较厚的料子形成的线条短而粗;质地较薄的料子形成的线条细而长, 在表现质地较厚的衣服时用线可以粗且重、坚挺, 如:棉衣蓬松而富有厚度, 牛仔裤的质感较硬, 因此线条较挺。为了表现毛皮大衣的质感, 可以运用较短并带点卷曲线条去刻画。在表现质地较薄的衣服时用线可以较细、柔滑, 夹克衫衣服的外形较为宽松时出现的线条较长, 用笔应松中带进紧。对头发、五官、衣领采用不同的线型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 如此等等。人物速写的表现不仅要靠线条本身的具体运用得以体现出来, 同时还要采取其他的艺术手法:虚实对比、繁简对比、疏密对比等, 例如把一些对形体交代不起关键作用的线虚掉, 比如说虚掉披在肩上晃动的衣服和肩部上的一些线条, 这样就容易容造出一种灵动的空间效果;利用头发和衣领的密集线把五官衬托出来;用各种粗细、长短、刚柔的线条组成具有疏密效果的画面, 显得生动、飘逸。在人物速写中, 对线条的要求是力求做到用笔肯定、线条流畅、洗练, 同时具有虚实、强弱等的对比效果。

线不仅具有写实功能, 而且还有写意功能, 在人物速写中, 不仅要用线去刻画好对象的形, 更要表达出对象的意。

摘要:线是绘画的一种语言因素, 作为造型艺术的线, 它不仅具有写实功能, 而且还有写意功能, 如何理解和运用线去表现对象的形和神, 是人物速写所要面对的。

关键词:人物速写,线,表现,艺术形态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 篇三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同古代埃及艺术家遵循正面率的原则来表现作品的造型特点具有相同之处。当时人们所要表现的不是人们所见的世界而是人们所了解的世界,所以绘画雕塑中追求的不是真实再现而是正确(全面)表现人物特征。通过信仰神力而达到美,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宗教的观念转化为形象。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在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这些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古埃及艺术家进行创作时遵循的正面率的原则:头部为侧面,眼睛为正面,肩、胸上半身为正面,四肢及腰部以下为侧面。古埃及人在绘画和雕塑中追求的不是正确的再现,而是真实、完整的表现现实存在的事物特征。

一、在古埃及艺术作品中,正面律原则的应用

人产生于自然,艺术也产生于自然。人在诞生之后,就有自身的追求美的本能。早期的艺术表现其实就像儿童一样,凭借感性,追求一种完整性。艺术的成长犹如人的成长,在追求完整性之后有了技术性的表达,随着能力的发展,艺术的表现为展示最能说明问题的最美好的一面,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赋予了威严性。《埃及第四王朝哈夫拉坐像》是古埃及早期雕塑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当时的雕刻艺术十分发达,但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正面律”,这尊雕塑正体现了这一特点。从这尊雕像上,可以看到雕塑家运用正确的解剖结构并且有着高度的造型概括能力,体现出一种具有静穆气质的写实主义风格。在埃及雕像造型的特征中,程式化的标准是正面律法则。这种法则还被赋予了强烈的宗教感情。古埃及人认为,人死以后复生是基于灵魂与冥体的重新结合,这就必须为灵魂的复归找到门路。基于永恒的信念,古埃及人尽可能的把人物的一切特点留下来。为达到这个目的,凡法老王及王族成员,都取正面律,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样子才能使灵魂在复活时轻易地找到复归的门路。

二、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塑的固有表达手法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物雕塑,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辉煌而又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为之惊叹。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造型,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长大极尽夸张,大嘴亦阔至耳根,突显出煊赫的气势,让人感到一种难以体会的惊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

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宽阔的嘴,大耳朵,这一系列的雕塑人物特征并不符合写实人体结构比例,但正是这种艺术造型,一种抽象、一种程式化的东西,表现出当时古蜀人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同古埃及人遵循正面率创作的原则相类似,都和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神秘自然界的敬畏密不可分。

三、三星堆青铜人像特征表达的内涵

(一)“纵目”这一艺术手法蕴含的意义。

青铜立人像为了突出眼睛,运用了“块面”表现方法,使眼睛和眼睑的肌肉特别富有立体感,在视觉上,加大了眼睛的空间感。这种表现方法,对眼睛的突出,几乎成了立人像五官塑造中的重点,与艺术思维同艺术生产者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史料记载中的“纵目”是最早一代蜀王的形象特征。立人像的眼睛比例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因此,从艺术的角度审视,这种“变异”审视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不管是青铜立人像,还是眼睛向前突凸的面像,或是其它面具、人像、对眼睛的不同“变异”,在艺术思维过程中的出发点应该是相同的。艺术创作大多是根据传说神话等,构思想象出一个与主要特征基本一致的意象性的形体,这便决定了这个被创造的形体的“形象”具有含混性和共通性,或者说是模糊不清却又特定表达的模式。正是由于艺术思维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具有共同的思想,所以三星堆出土的人像、人面像或面具,才产生一种共同的特殊感觉:神秘、威严、让人不自觉地产生膜拜之情。

(二)耳朵的夸张与内涵

青铜立人像面部五宫侧重刻划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耳朵的夸张。按比例关系和空间位置,耳朵明显地大了许多。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耳朵的夸张与“圣人”、“神灵”的形象密切联系。

《说文》中提到:“周礼六德教万民,智仁圣义忠和,注去:圣通而先识……圣从者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曰: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由此可知,“圣者能先知”,“通六德,教万民”,其特征是:耳闻声便知情,夸张地突出了耳朵的功能。中国有把本民族的创始人或有杰出才能的人物称“圣人”的习惯,而“圣人”往往是与“神”相联系的。通过对耳朵刻画的极致夸张,表现出当时古巴国人民对王者的尊重和敬仰,王者、圣人、巫师等的形象在创造时与神灵联系起来,有别于常人。

古巴国时期的雕塑制作者基于对王者、宗教巫师的尊重和膜拜,在创作中应用极度的夸张手法表达出神秘之美、厚重之美。通过对眼、耳的夸张造型,既是按神的形象体现,又按人的形象造出,从质与量两方面体现出永恒、宽广、威严与神秘的特质。

(三)张扬美突显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

神权意识是蜀地原始宗教意识的遗存。蜀地先民有喜鬼神的习俗,这在一些史料中已有记载。由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困乏,对周围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还未完全认识,所以,必须采取和利用他们在早期原始生活中所使用的巫术手段,解决他们尚不能解释的困惑。从青铜立人像可以看出:如巫师形象、巫师的法具、服饰等,都充分证明,对神的权力的突出,是统治阶级借助神来达到奴役人民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和背景下,人们把统治阶级看作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对先王、大巫师等贵族祭祀时,场面都极其宏大,用来纪念和进行祭祀活动的纪念雕塑,其五官夸张,这种造型让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

四、结语

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塑的独特艺术程式化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偶像再造的象征性表达形式。据史书记载,三代已有用塑像祭天、祭祖之说,考古发现的陶俑、铜像证实了这一点。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引三国时韦昭的话说:“作金人以祭天主”,《史记·匈奴列传》说:“胡祭以金人为主”。三星堆的大小青铜人像、神坛上的立人像,应该都与“祭天金人”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制造理念上都属于偶像再造的象征,创作出来的物体能具有人的性质和特征,但从直观上看到的又是超实体的存在的物体,具有神的特点。可以这样理解,三星堆青铜雕塑就是“天人合一”的直观现实存在体。偶像其实是人,但是他以神的姿态出现,转化为自身特质的审美形态。而这种审美形态要被当时人接受,并对统治阶级或者是当时的巫师等部落宗教组织产生崇拜、敬畏之情,就必须达到一种固有的、程式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去向人们展示和传达,让人们在脑海里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那么夸张的“耳、嘴”就变得更易让人们所接受和崇拜,这就是艺术之美或者说是超越艺术之美的表现形态。

[1]李龙生.中外美术简史[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2]吴少湘.雕塑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殷晓烽.雕塑造型基础研究[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4]肖平.细说三星堆[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5]刘可用青铜铸造通天神器-三星堆青铜器[M].四川少儿出版社,2009.

4.重析《鸿门宴》中的人物表现 篇四

摘要:本文抓住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着重分析里面的人物表现。本文把按人物关系分为四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是刘邦对项羽;第二组是张良对范增;第三组是樊哙对项庄;第四组是项伯对曹无伤。通过四组人物的分析,着重分析《鸿门宴》中两军对垒中各自的表现,特别是作为两军对应位置的表现细分,疏理出每组人物表现的细节和差距,最后得出结论:鸿门宴中汉王刘邦之所以取胜,在于小人物起了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鸿门宴;小人物

史上最牛的宴席应属鸿门宴,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产生重大影响,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这一场宴席不但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进程,在鸿门宴上双方斗智斗勇,过程精彩纷呈,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鸿门宴的主角是刘邦和项羽,造成刘邦顺利从鸿门宴脱身的决定因素是项羽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但如果对《鸿门宴》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把鸿门宴比作

佩玉也举了三次,暗示项王应该动手,但项王装作没看见,并没有和刘邦撕破脸,还在那里只顾喝酒吃肉,没有半点表示。按当时的实力分析,虽然刘邦赴鸿门宴也带了樊哙等一帮侍卫好手,但毕竟是在项羽的地盘上,就算樊哙再神勇,如果项羽真狠下心来杀掉刘邦,那还是易如反掌。再说说汉方的主要代表刘邦,他在当机立断方面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别人差点杀他脑袋了,他还想着没有和项羽正式告别感到有失礼节。刘邦唯一稍稍胜出方面是能够更能够听取别人建议。虽然对张良的建议有点瞻前顾后,但纳谏方面比楚霸王还是要积极。毛泽东曾经总结道:“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4]

[3]这充分说明了刘邦在容人和虚心听取别的意见上还是强于项羽,这也是最后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是后话。但综合评价楚汉双方主将在鸿门宴上表现,刘邦只是稍稍胜出,但得分都不算太高,两人基本算是半斤八两。

二、智囊PK:张良对范增——机智多谋

这两名主将旁的顾问都是足智多谋,一边想尽办法为项羽除掉刘邦,一边竭尽全力保护刘邦。分析这组对手的

伏,虽然表面上没有樊哙对阵项庄那样在台面上的惊心动魄,但暗地里你来我往,刀光剑影,整个过程危机四伏,精彩纷呈。综合两人表现旗鼓相当。

分析至此,可以发现,前两组基本上实力相当,平分秋色,没有拉开差距,当然分不出胜负。

三、侍卫比拼:樊哙对项庄——忠勇双全

这是最关键的一组,也是决定胜负的一组。项庄与樊哙相比,在综合素质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先说说项庄,项庄作为项羽的侍卫,虽然忠心耿耿,武艺高强,但仅此而已,他只会依范增之前制订的计划舞剑刺杀沛公,但计划因受到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后,完全没有变通,束手无策,最后错失除掉刘邦的最好良机。反观樊哙,优点多多,能力素质非常全面,用现代的话说,可谓“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忠心忠诚、有勇有谋,能文能武”。一是忠心忠诚。刘邦调教有方,不知给樊哙吃了什么药,让樊哙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听说张良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急了,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为了刘邦安危竟然要求与项羽拼命。后回答项羽的问话时又说:“臣死且不避”

[10] [9]

[8]

。这充分反映了樊哙对

[11]刘邦的忠诚和忠心。二是有勇有谋。樊哙到宴席上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擅闯

的项羽虽然对樊哙擅闯宴席怀有警惕,但也对他有惺惺相惜之意。这样的素质全面的人只做一名小小的侍卫,有点屈才了。据史记载樊哙后来因作战勇猛、战功卓著被封为左丞相,甚至娶了吕后的妹妹,死后谥为武侯。经过在第三组的较量,樊哙为汉队赢分不少,此时,胜利的天平已大大向汉队倾斜。

四、卧底较量:项伯对曹无伤——命运迥异 这两人算是古代版的无间道,都是潜伏在对方阵营里的余则成,但所起的作用还是大不一样。作为潜伏在楚方的汉方间谍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地位高,说话份量重,而且能够直接接触主将项羽,不但主动透露作为最高军事机密的项羽的内心想法,同时积极为刘邦出谋划策,甚至在项庄舞剑时“常以身翼蔽沛公”,完完全全是替刘邦在卖命。如果没有项伯的遮挡,刘邦可能当时就丧于项庄的剑下,那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而另一方潜伏在汉王身边的楚方间谍曹无伤,虽然官居左司马一职,但身份地位与对应位置的项庄还是有差距的,他的作用只是给项羽提供了一些军事机密,虽然有一定的军事价值,但只是印证了范增的观点而矣,因范增早料到刘邦有称王的想法,“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可怜曹无伤生不逢时,不但没有捞着好处,反 [16]

[15]

成就了汉代四百年江山。千万别小看小人物,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起眼,但也许他就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我们可能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历史往往留下过他们的影子。小人物指无足轻重的或无甚价值的而且通常是小小的或次要的某人或某物。小人物在词典中的释意: 1.指小型人物塑像。2.地位不高﹐没有名望的普通人。

参考文献:[1]冷金成.读史有学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82

[2]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59:312 [3][12]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59:314 [4]冷金成.读史有学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37 [5][6][15]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59:311 [7][8][9][10][11][13][14]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59:313

Analysis parsing of characters on the "Hongmen Banquet”

5.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 篇五

(一)教案

设计编写——刘雪灵

课程类型:逻辑性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人体比例

教学准备:人物表现素描资料收集、木偶人体模型、A4纸、铅笔、橡皮擦等 教学重难点:人体比例的把握 教学内容:

(导入)以谜语“什么动物是早上四个腿,中午两个腿,傍晚三个腿的?”答案是“人”开始,让学生注意到不同年龄的人是不同的,引出“漫画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物是怎样表现的?”。(5分钟)

(过程)

一、展示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人物漫画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它们其中的特点与不同。(10分钟)

二、展示人物比例分析图片,讲解分析其特点。学生讨论及提问。(10分钟)

三、老师示范(站立的成年人人体比例分析)。

四、让学生临摹一幅“儿童—成年女性—成年男性—老人”表现图,增强其辨别意识,加强其动手绘画能力。(45分钟)

6.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 篇六

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这种手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外物等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以使其鲜明突出。这种手法主要包含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人和以环境烘托人三种情况。请看同样出自“汉乐府”中的两段诗句。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都是女主人公的漂亮,不过,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不同。《孔雀东南飞》中的这段文字直接描写了主人公刘兰芝的穿着、身上的饰品、长相和动作,这些描写从正面表现了刘的漂亮。《陌上桑》则不仅有对女主人公罗敷采桑时所用的笼子,她的发式、耳饰、衣着的直接描写,还描写了罗敷采桑途中所遇到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四类人。诗歌为什么要描写这些人?显然,诗歌写着四类人目的并不在他们身上,而是通过他们见到罗敷之后种种如痴如醉的举动来表现罗敷之美。这种写法就叫侧面烘托,这样写的好处是把罗敷的美表现得极具感染力。再看下面这首诗。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边将形象。如何把握这个形象?诗歌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基本上没有对其做直接描写,而主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因此,只要搞清诗歌借助何种媒介烘托这个形象,如何烘托这个形象,就基本上把握了这个形象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首联描写的是边将的生活环境。“北风凋白草”描写的是边塞之苦寒,是自然环境。读到这样的句子就要想想:诗歌描写自然环境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描写边塞的苦寒就是为了烘托边将生活之艰苦,因为他就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胡马日駸駸”,写胡马每天都跑得很快。这里的“胡马”不是一般的马,是战马。写胡人的战马每天都在奔驰,其实是想说战争之频繁之激烈,这就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战争气氛。边将每天都要面对敌人,面对战争,恐怕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他也一定因此而身心俱疲。诗歌开篇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边将饱受边塞生活之苦。

颔联中有“边将心”三字,这可以说是整首诗里唯一对边将的直接描写。不过,边将心里想些什么?仅看这三个字却无从知晓,因此还是要看其它描写。这一联明确交代所写时间为“秋来”、“夜后”。秋天,本就是一个让人感伤的季节,再加上又身处肃杀的边塞之秋,夜后独立于戍楼之上遥望明月的边将,其心中之伤感孤独可想而知。此联对边将思乡之情的表现,仍然通过交代时间和对物象的描写从侧面加以烘托。

颈联描写边将所穿之“铁衣”和所骑之“战马”,其目的还是对边将的形象进行烘托:上联以“霜露重”描写铁衣,表现边将在戍楼上站立时间之长,烘托其乡思之浓;下联“战马岁年深”,写战马在边塞征战的年岁很长,是从侧面表现边将戍边时间之长。

经过层层烘托,至此,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已经呼之而出了。不过,把握了边将这个形象,还不能说完全读懂了这首诗。要彻底读懂这首诗,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何在。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何在?首先,当然是对边将和像边将一样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守边将士的同情。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思考造成边将们痛苦的原因。那么,是什么让边将长时间有家难归呢?请看尾联,“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这里的“烟尘”代指战争。整联的意思是说,自从边疆修建了卢龙塞直到现在,战争就从未间断。尾联与前三联不同,它是诗人的自陈。诗人在尾联直接告诉我们,连年不断的战争是造成守边将士有家难归的根源。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诗歌塑造边将这一形象更想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歌是如何表现蜀僧弹琴技艺之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①直接描写。“为我一挥手”通过对蜀僧弹琴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技艺之娴熟。②侧面烘托。“如听万壑松”与“客心洗流水”两句通过诗人听琴的感受,从侧面烘托蜀僧技艺之高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表面交代弹琴结束的时间和天气,但“不觉”一词表明,这两句还是通过描写诗人对琴声的陶醉侧面烘托蜀僧弹琴技艺之高超。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主要是如何表现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诗歌主要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这一形象的。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从侧面表现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思乡孤寂之情。是借助环境烘托和对抒情主人公动作行为、心理的直接描写表达感情的。上片前两句描写环境,秋天傍晚,天气转阴,秋风吹袭,满庭凄冷,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后两句写作者“伫听寒声”的行为,作者希望得到家人的消息却看不到传递书信的大雁,表现其内心的失落。下片前两句描写夜深朋友散去后只有孤灯相映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后两句则通过直接描写其酒醒后的心理,表现孤寂之感。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诗歌前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前两句用落月、啼鸦、霜、江枫、渔火等夜晚江上的景物,描绘了一幅冷寂、凄清画面,烘托了诗人旅途中孤寂愁苦的心情。

(2)后两句写寒山寺的钟声是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寒山寺的钟声是夜半传来的,可见诗人此时仍未入睡,这就侧面烘托出了内心孤寂愁苦之深。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创作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7.视听表现与人物心理的塑造 篇七

影视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影片中人物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 在特定的境遇下丰富微妙的情感状态, 以及带有浓厚色彩的突然心理变化等, 但人的内心活动是隐秘的,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要想把它表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电影就具有这种特异功能, 它能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 用假定的情境把人的心理活动具象化, 形态化。

正文:

所谓眼见为实, 视觉以其形象生动的优势总会第一个刺激观众的大脑。作为视觉元素的拍摄角度, 无论在表现人物心理上, 还是在影响观众观影心理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拍摄角度, 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以上统称几何角度。还有心理角度, 主观角度, 客观角度和主客角度。导演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 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 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比如, 正面拍摄可以充分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 喜怒哀乐一眼就能被观众看透;侧反拍摄因为人物几乎成为背影, 面部呈现较少, 所以常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也会让人产生距离感;仰摄镜头则多用来表现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或对某种对象的敬畏, 如果仰摄的角度近似垂直, 那就叫做大仰, 用以表现其晕眩、昏厥等精神状态;俯摄镜头表现反面人物的可憎渺小或展示人物的卑劣行径, 等等。导演运用拍摄角度来外化影视人物心理的情况很多, 而本文就以《大红高粱》中九儿回门一段为例进行分析。

导演在展示巩俐饰演的九儿成亲后回门的场景时共用了1分钟15秒, 四个镜头。第一个镜头:全景, 父亲的背面, 九儿的后侧面, 而且两人所做的位置相距很远, 目光毫无交流, 如此的构图, 即使观众没有看过之前的影片, 也能感受到九儿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疏远, 甚至有些对立;第二个镜头:九儿的正面特写镜头——九儿微微抽泣, 本身通过正面镜头观众就能很直观的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 借此来解读人物的内心, 再加上有“视觉重音之称”特写镜头辅助, 让人物细微的面部变化都逃不出观众的法眼, 一个微微的抽泣, 将九儿内心的难过, 不高兴展露无疑;第三个镜头:中景, 父亲的斜侧面镜头, 嘴里还不断的念叨着, 至此, 观众从开始父亲背面镜头营造的神秘感中跳出来, 看到父亲麻木冷漠的表情和内心;第四个镜头:全景, 移动镜头, 起幅依然是第一个镜头, 尴尬、对立的父女关系, 随着九儿起身掀翻桌子, 父亲起身, 镜头移动, 九儿略带哭腔的话语, 父亲依旧麻木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 也让父女矛盾更加激化, 九儿带着哭腔悲伤的跑出。就是这样, 九儿回门到此落幕, 导演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人物心理, 也已经被观众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同时, 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艺术, 作为听觉元素的音乐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虽不能向其他视觉艺术一样生动形象的来表达一个思想, 但是它却有其他视觉艺术所不具有的高度概括性, 它能准确的概括人物的情绪和情感, 体现人的丰富复杂的感情状态。音乐是“心灵的直接现实”, 是“情感的投射物”, 影视借助音乐的目的, 就在于它能够通过由音调和旋律创造出的“情感的形象”直接表达人物心理, 境由心生, 同时能唤起观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起到这种作用的音乐, 在影片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画内音乐, 也可以是画外音乐, 可以是乐曲, 也可以是歌曲。

例如, 《阿甘正传》中阿甘萌发了对珍妮的爱慕之情, 但他又无法说清这种朦胧的情感, 于是他就到宿舍门口等她。此时响起背景音乐《I Don’t Know Why But I Do》 (我不知道为什么, 但我去做) , 这正是阿甘心理的真实写照。

另外, 在电影《茉莉花开》中, 在讲述茉、莉、花三个女人不同的故事和命运时, 虽然都选择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 但都经过了变奏, 充分利用不同乐器的特性, 来塑造三个不同人物的情感心理。

在讲述茉的故事时, 主要采用萨克斯和双簧管演奏《茉莉花》这首歌曲, 渲染了一种感伤的氛围, 当茉从医院回来后, 无法入睡, 发现孟老板已离开时, 音乐缓缓响起, 表现了此时的茉孤独、无奈的情感心理, 让人顿时产生了悲凉的哀怨。

在讲述莉的故事时, 主奏乐器换成了钢琴, 在演奏过程中也时而明朗开阔, 时而暗淡。这正如莉的命运, 莉生活在“文革”时代, 她有如蜜甜的爱情, 但也会因不能生育受到婆婆的挖苦, 同时因为她的无端猜忌致使丈夫卧轨自杀, 重重打击也使得莉精神崩溃。在影片中, 当莉独自骑车经过那片油菜地时, 似从莉内心流淌出来的背景音乐《茉莉花》, 无不诉说着她孤单、凄凉的心情。

而在讲述花的故事时, 主奏乐器又变成了小提琴, 但在这一章节中, 前后音乐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从单纯的花流着泪看到爱人坐上火车渐渐远去时, 沉重的音乐, 到后面花坚强的面对生活, 追求希望时, 明快的音乐, 背景音乐都与花的情感, 生命色彩呈现出了相似性与契合性。

而上的这些配合情景场面所出现的声音的运用, 都可以被称为声音蒙太奇。所谓声音蒙太奇, 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剪辑, 但这只是表层意识, 在电影中指的就是声音、时态和空间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排列和组合, 刚举出的就属于其中的一种关系——心理同步关系。

除了声音蒙太奇, 还有种蒙太奇就干脆叫做心理蒙太奇, 它属于表现蒙太奇类型, 是人物心理的造型表现, 电影中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女主角卷款出逃的段落被奉为是心理蒙太奇的经典段落。

此段落共用了1分钟56秒, 十二个镜头。第一个镜头:女主角走进画面, 走到衣橱前, 向画外看, 再转向衣橱, 镜头摇到床上的钱上, 推上去直到钱的特写, 又摇到床上已打开的装有部分衣物的行李箱上;第二个镜头:女主角从衣橱里拿了几件衣服, 走到床边, 叠衣服, 向画外看;第三个镜头:钱的特写;第四个镜头:女主角开始穿衣服;第五个镜头:女主角将拖鞋等物品放进行李箱;第六个镜头:女主角走向镜子, 整理衣服, 回头, 向画外看;第七个镜头:钱;第八个镜头:女主角又将几件衣服放到行李箱, 拿起提包, 走了几步, 从提包中拿出钱包;第九个镜头:仔细地看钱包里东西, 又将其放入提包;第十个镜头:返回行李箱处, 盖上行李箱, 向画外看;第十一个镜头:钱的特写;第十二个镜头:女主角拿起提包, 走向钱的方向, 在床边坐下, 将钱放入提包中, 起身, 拎上行李箱, 到衣橱拿了件外套, 关上衣橱门, 走出家门。到此, 希区柯克运用心理蒙太奇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女人决定卷款潜逃的复杂心理过程。

其实, 看完第一个镜头, 观众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女人要卷款逃走, 那把钱放到包里, 收拾好衣物走不就行了吗, 一个镜头能交代的问题, 为什么希区柯克却用了十二个镜头, 所以他肯定是要表达什么, 从女主角一遍遍看钱的这个行为上, 观众可以看出她的心理活动是犹豫, 希区柯克只不过是在利用蒙太奇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不断地走来走去, 不断地看钱, 他所模拟的正是女主角的心理活动, 也正是这些波澜不惊的镜头或跟随或穿插某个不经意的眼神或动作, 使蒙太奇营造的神秘的氛围与扑朔迷离的心理暗示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 这是悬念片所不可缺少的, 希区柯克也不愧为悬念大师!

结语: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 同时还是一门技术, 因此在展现电影中最为核心的“人”时, 不能单单地依靠演员的表演, 那将和戏剧相等同, 还要依靠视听手段的支持, 使视听语言手段的运用把握和参与到表现人物心理动作的延展过程, 成为其外化的一个平台。

摘要:电影是运用多种视听手段综合作用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的一种艺术形式, 也正是如此, 电影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才相对地区别于戏剧。在电影中, 导演可以运用视听语言思维和想象, 调动方方面面,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外部客观环境的互动关系来折射出人物的情感变化, 塑造人物心理。本文旨在跳出演员的表演从视听语言角度来分析人物心理的塑造方法, 这就要涉及到视听语言的一些元素, 例如, 拍摄角度, 音乐和蒙太奇等, 通过对这些元素具体的分析, 真正的透析影视人物的内心。

关键词:视听语言,人物心理,拍摄角度,音乐,心理蒙太奇

参考文献

[1]林小萍《电影叙事的内心化》, 载《电影剧作观念》, 中国电影出版社

[2]彼得罗夫斯基朱智贤等译《普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

8.浅析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表现 篇八

关键词:工笔;意想造型;艺术表现随着我国绘画的不断发展,中西绘画的观念也在不断地融合和交织,我国越来越多的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发觉,工笔人物画应该不断地以我国民族艺术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为基础进行创作。所以现在也有更多的畫面开始在艺术创作中运营“意象造型”的手法。意象造型也开始在画坛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并逐渐地成为艺术家们谈论的话题。对于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的阐释,许多画家及理论家对此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1工笔人物画的意象

(1)意象造型艺术的意趣探索。“意象”审美源头,可追溯到《易传》这一古老的著作,《易传系辞上》中有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揭示了“意”与“象”的关系,涉及了“意象”的特征,对“意象”有了最基本的概括。

(2)体现了个体艺术风格的意象造型。时代在进步,艺术创作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我国现代的工笔画人物画家在创作中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也成为意象造型的主要表现形式。现在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不但注重将传统的工笔人物意象造型进行传承和发扬,同时又不断深入探讨意象造型在创作中的创新表现。例如,工笔人物画家张见的绘画作品《晚礼服》中的人物造型和景色映衬都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作品中棕榈树、沙漠、云、仙人掌、蛇这些元素都是重复呈现,采用一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使各种元素在同一幅图像中出现的方法。各种形象在画面中出现,并对欣赏者的思想造成影响。他的人物选择是一位具有东方气质的女人,具有一些不同的优雅气质、高贵典雅、精致和优雅的安静。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的外形表达方法。对文艺复兴早期人物作品中线条的音韵美进行学习和应用,并对人物的形态故意夸张变形,使人物形象的外观与西方艺术的完美实现统一。衣服处理尽量节省褶皱的平面性和装饰效果,优秀的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装饰效果,寻求各种颜色的方法,与西方艺术在外形的描述融合创新。

(3)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表现。现代工笔人物在构图上,通过对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现代人物画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工笔人物作画追求全画面的构图和氛围,努力以现实基础完成构图方法。更多的精力去描绘画面的背景和人物关系的处理,对真实刻画虚拟,使画面更显厚重。从何家英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绘画的明显痕迹,可以看到西方对细致的人物画在中国的影响力。《山地》是一个类似于西方的油画,画面对角线的主要人物设计图片,整个背景是一块大石头,透视关系、正确处理人物和风景的关系。展现出新的绘画视角,将劳动者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刻画,歌颂了劳动者的精神品质。在色彩上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家巧妙地借鉴了西方的色彩处理方法,采用明暗对比,光和色的表现技巧来丰富工笔人物画的丰富内在和写实景象,更多的是遵循画家主观的人物刻画。刘泉义的《苗女》这幅画通过对人物头发的颜色变化,通过对其产生的光影色彩变化,使用冷暖色的对比,显示了一个银质饰品的纹理,从西方绘画艺术家使用量的光致变色处理效果的创造过程,体现了色彩在整个画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气氛范围内的色彩感,突出作品。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统一的色彩表现的整体画面。使用的颜色的表达技巧,不仅打破了传统绘画的精神,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单一平面,融合方法和色彩的表现使画面更现代。

2古代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的艺术表现

(1)以神写形的人物形象。从魏晋到唐宋初的人物画表现,大都不以形似作为追求价值的方向。所以,在这一时期的人物画的绘画中注重更多的是“以神写形”,重视更多的是画家本人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人物内在的精神个性的特征,是无法脱离形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形是写实人物画里首要的艺术表现。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人物绘画中最具艺术特征的著作,这幅画重复描写韩熙载呈现的情节,无论是观看舞蹈仍是听乐休息等情形,韩熙载都是愁眉紧闭的形象特征。画家以人物的特殊形象与热烈的布景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韩熙载内心苦楚。

(2)以形写神的人物形象。唐代著名的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熨布、捣练、缝制的生活情景,通过对画面的每个人物造型的设计塑造,神态的自然刻画,整个画面人物间的融合、相互联系,自然有致,生动而富有情趣地营造唐代妇女生活捣练的生活场景,运用以形写神的表现手法传达了捣练妇女生活的优美境界,尤其能够以形细致地描绘人物传神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现代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传统画的构图,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强调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画面的情景形式来代替了“留白”,是用现代审美观念的情况下创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使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于现代的涂料品种丰富,现代工笔人物的色彩上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单调,画家创造了更加满意的作品。画家经常使用的颜色,颜色的图片操作,将不同颜色描绘不同的角色。蓝色浪漫;粉色的温馨;红色的热烈;绿色的清新;灰色高雅明亮等,在画面主要以一种色调的组成,能够更加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画面协调,对画面整体一致分氛围营造更具意义。例如,当代画家陈子的《花语》就是以一种主色调作为画面的基调,对于颜色的奇特改变,通过一种很唯美的方式来体现作品的诗意和细腻的特质表达,画面中呈现出诗意的氛围,体现了做这对于生活的真诚和美好。

虽然工笔人物画在我国诸多的画作形式中属于是比较古老的一种画种,但是他在表达我国画家的自我情感和艺术追求中仍然占据了主要的表达形式,画家追求的画作本质是画面的效果,每个画家会根据自己不同审美趋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画作方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意象造型的多样化,是结合了传统和现代优点的产物,是能够与时俱进的艺术向导,它对当代工笔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发展创新提供了动力,是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勇敢尝试。参考文献:

[1] 张敏,齐永新.论传统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的培养形式[J].科技信息,2011(05).

[2] 顾玉红.“以形写神”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1(01).

[3] 于丛丛.论意象造型观——写意人物写生课教学随感[J].艺术教育,2011(09).

[4] 刁国强.论写意人物画笔墨与造型的关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9).

[5] 张国军.谈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J].艺术教育,2010(08).

9.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 篇九

我有一个好伙伴

我有一个好伙伴,她叫邬明艳,明亮的眼睛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真像她的名字。她那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更给她添加了几分色彩。就说星期日那天发生的事吧。

那天,我们到上海“大世界”游玩,不一会儿,大家就被有趣的电子游戏机吸引住了,不时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我和邬明艳正看着屏幕上的孙悟空,我们被它逗得捧腹大笑。忽然,从背后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哭声。我和明艳止住笑,带着疑问向发出哭声的地方走去。

原来是我班同学廖志强在买门票的时候,发现口袋里的两元钱丢了,因此哭得非常伤心。是啊,本来高高兴兴出来玩,现在丢了钱,怎能不伤心呢?我们非常同情他。

这时,站在我身旁的邬明艳从自己兜里掏出两元钱,迎了上去,对廖志强说:“志强,别哭了,刚才我在买东西的时候,拾到两元钱,兴许是你的,刚才我忘了问你,你拿着。”志强止住了哭,迟疑了一下,接过钱,笑了,用感激的目光望着明艳,睫毛上还挂着几滴泪珠呢。

我感到非常纳闷:明艳不是一直跟我在一起吗?我怎么没听到过她说拾到两元钱呢?真是件怪事。

我还没醒悟过来,邬明艳就把我拉到一个僻静处,压低了声音对我说:“黄莺,你反正带了五元钱,借给我一元吧。”“你的钱呢?”我感到非常奇怪。只见她神秘地眨了一下眼睛说:“我的钱嘛,刚才给了廖志强,你瞧他哭得多伤心!”

“你不是说拾到的吗?”我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邬明艳用手指了指我的脑门,顽皮地说:“不然他肯收下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迅速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朝她手里一塞。邬明艳愉快地接过钱,并眨了眨眼睛,意思只有我知道。

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你一定觉得我的好伙伴——邬明艳可爱、美丽吧?我为有这样一个好伙伴而感到自豪。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一文却唯独选取了居里夫人放弃镭的专利这件事情,表现她醉心于事业、为人类服务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因为作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的精神,这才是居里夫人最伟大的地方。

综上所述,选择事例表现人物形象时要有所取舍,只有选择典型事例,才能主题鲜明、中心突出。

《黄道婆》一文则主要通过写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造福的故事,来表现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提灯女神》抓住了南丁格尔是怎样冲破阻力去当护士和她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来表现她无私奉献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创新练习快乐作文新体验

我有一个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等等,他或者她(心胸开阔 心地善良 通情达理 见义勇为 乐乐于助人 拾金不昧 或者)

10.人物动态的艺术表现 篇十

表现浅析

内容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来,作曲家陆祖龙为该诗词谱了曲,使其成为了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文章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其艺术特色,从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 忆秦娥 娄山关 总体特征 艺术表现

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它不是常规的叙事,它的意象是跳跃的。艺术歌曲没有像歌剧那样长长的声乐线条和各种炫技的机会,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钢琴一起去表现音乐和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戏剧性。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思维完全不同于歌剧演唱,它是一门极其精深微妙的诗的艺术。诗歌是艺术歌曲的核心,正是从诗歌中,艺术歌曲赋予自身以色彩。每一位诠释艺术歌曲的演唱者的目标都是要反映和再创作曲家自身所激发出的最初的冲动。“拉·佛尔格主张,学习唱歌应该以对诗的研究作为出发点。菲力普认为:歌唱者除非在歌唱时有着清楚明确的思想目的,否则技艺的才能是没有方向的。”[1]

关于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及其他途径进行了查找,仅找到了一些有关对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研究方面的文献,却没找到对同名的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进行研究的文献。因此,为了能更深层次地认识、理解艺术歌曲,更好地把握、诠释这首艺术歌曲,更好地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同时牢记这段光辉的历史,对这首艺术歌曲进行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笔者仅从自己的演唱、学习的经验出发,拟从对《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表现两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这首艺术歌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一、总体特征的把握

(一)词牌忆秦娥

忆秦娥是词牌名,词牌名即词的格式的名称。“忆秦娥这个词牌名,据传系起自李白于唐明皇奔四川以后所作之词,因其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句故称。”[2]

(二)娄山关

娄山关,古名不狼山,位于遵义北面大娄山峻拔山峰之间,北据巴蜀,南据黔桂,两侧群峰险峻,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闻名中外的娄山关战役而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娄山关上竖立了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大理石碑刻。

(三)《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1月29日,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从这里北渡长江,遭到川军阻拦。毛泽东和军委领导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恋战,便立刻指挥各军团避实就虚,摆脱川军,进入云南省威信县扎西地区。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于2月8日进驻扎西镇,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总结并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当川军从南北两个方向进逼扎西时,红军在2月20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是后来追写的”。[3] 作曲家陆祖龙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谱曲,又赋予了这首诗词新的内涵。从其音乐形态来看,其结构严谨、旋律舒展、节奏变化丰富、音域宽广、力度变化大,对这首诗词有了更深刻的渲染与表现,使其成为了一首更具深厚内涵和魅力的艺术歌曲。

(四)诗词的文学特色分析

这首诗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诗词的上阕,写向娄山

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诗词的下阕,写的是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

这首诗词在我们的脑海里涌现出的是那种悲壮的画面: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然而,红旗不倒,依旧飘飘,在夕阳中显得格外鲜红。至此,一股豪情油然而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擂响的战鼓,是摇旗的呐喊,激发我们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在这首诗词里,作者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寥寥数笔,便将激烈的战斗场面勾画得淋漓尽致,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二、艺术特色的表现

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也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要靠演唱者自己来完成。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正确分析与深入理解之上。同一首歌,由于演唱者在经历、经验以及对事物感受方面的差异,必然对作品理解存在差异,因此表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作品从曲式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演唱者恰到好处的处理,会非常感人。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表演流派盛行的时候,人们对歌唱的要求不仅是歌唱技术,更要求歌唱要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甚至要求包括严肃歌剧歌手在内的演唱者离开乐谱而

自由发挥,“人们期望他离开乐谱上的音符,甚至要求他这样。人们根据他的创造性想象力、趣味、勇气和创新是否优美来判断他的才能,歌手的这种创造特权和义务一直持续到19世纪。”[4]曲谱中作曲家所提供的各种速度标记和要求,是演唱时所要遵循的主要依据。对于演唱者来说,不仅仅是表面上快一点、慢一点、紧一点、松一点、强一点、弱一点的问题,而是在曲作者所提供的主要依据基础之上,还要从作品的风格出发,再加入个人的艺术处理,使演唱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特点。

作品的艺术表现通常包括语言表现、音乐表现、声音表现和表演能力等方面。下面,笔者主要从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对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音乐表现

表达艺术歌曲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运用音乐的节奏、速度、强弱、力度等的变化去表现作品。旋律是外表、力度是脉搏、节奏是灵魂和动力,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音乐。在演唱时,在音乐表现上一定要做恰当的处理。

这首声乐作品可分为三部,在总体的音乐表现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共有10小节(见谱例1)。

旋律的张力较强,线条多变,在声乐旋律与歌词的结合上,体现了将旋律节奏与歌词的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强调了情绪的波动与节奏重音的重合。演唱时,在音乐上要体现出曲调的雄壮有力,节奏的舒展自如,通过悲壮而激越的情调,表现红军在晓月寒霜的夜晚,去征战娄山关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共12小节(见谱例2)。

这一部分的音乐,在旋律线上体现出先下行,然后再上行,节奏短促有力、先紧后松,曲调富于弹性的特点。这一段表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这句话在这一段中出现了三次,但音乐的旋律各有不同,尤其在节奏上的变化很鲜明。第一次出现,音乐要连贯,气息要深沉,要表现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第二次出现要注意音符和进行曲的节奏感要鲜明,声音要结实,要表现出革命的坚定性。第三次出现,音乐要舒展,要特别注意音乐上的渐慢和“真如铁”三个字上加强音的使用,后半句加强声音的力度,要表现出冲破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在整段音乐上,要表现出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步伐,浩浩荡荡地向前挺进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共14小节(见谱例3)。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在音乐上也体现出旋律的张力很强,线条多变,句法结构长短不一,节奏舒缓而无明显规律。而且,总是把二分音符放在中间,又造成节奏上的重拍转移,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安排,形成一种新的抑扬交错,产生一种丝丝相扣、连绵不断的感觉,更增强了抒情性。演唱时,在音乐上要表现出感慨的色彩、威武的豪情,抒发红军战士取得胜利后的豪迈气概和必胜的信念。

(二)语言表现

语言是声乐作品表现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演唱者通过语言与观众直接地、具体地进行感情表达与交流。歌唱语言比生活语言要夸张,歌唱中首先要把字读得清楚准确,要做到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字尾轻收,元音纯正。其次,要有语气,不能为了声音的统一而没有语气。有了语气,语言才会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只有突出语言的表现力,才能把歌曲的内容表现得更清楚、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歌曲,第一部分 的“西风烈”三个字,在咬字上要有喷口。第二部分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咬字应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富有弹性,在元音的表达上要更为清晰有力。“雄关”虽像铁一般牢不可破,不可逾越,但我红军如今迈开大步又重新跨越过去了,“而今”和以往相比较,大不相同,咬字时要突出“雄关”和“而今”。第三部分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咬字上要做到清晰、饱满、大气、沉稳,来表现广阔无边的起伏山峦,在如血的西下残阳的照耀下放射出夺目光彩的壮观图景。

这首作品中的用词非常生动、鲜明,如一个“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一个“长”字,表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一个“霜”字既点出时令,又显示了战地情景;一个“碎”字,使人似听到马蹄之声;一个“咽”字,使人萦绕于耳;一个“铁”字,充分地表现出雄关的坚不可摧;一个“越”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翻越的雄姿;一个“海”字,显现出苍山之重重叠叠,广阔无边;一个“血”字,残阳之本色跃然纸上。这些都足以构成一幅壮观的图景,令人难忘,演唱时值得细细品味。

(三)声音表现

发声技巧只是歌唱的工具,充分掌握技术有助于歌唱,但并不能因此就产生伟大的歌者。拥有了稳定的技术,诠释一首艺术歌曲时,还必须要有音调语气的变化。歌唱的声音要明亮、圆润、优美,但音色在歌曲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表达什么情绪都是越亮越好。音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有柔的、刚的、亮的、暗的、强的、弱的。声音的变化要从歌曲的表现出发。

如:的“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演唱时要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下,把音唱得饱满,坚定有力,使听众犹如置身于凛冽的西风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这句是最扣人心弦的,演唱时发音容易逼紧,难度较大。在演唱前,意识、状态要有所准备,并赋予其准确的色彩和表情;在演唱完“声”字后,声音突然收住,偷一口气后,在强有力的气息

支持下,喷发出“碎”字。“碎”字极具表现力,在力度上前强后弱,并且自由延长,此时声音位置一定要统一,收放要自如,要有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来表现红军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急速行进时的心境。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演唱时要使每个音有充分的爆发力并富有弹性。在反复时,要与前面形成对比,要唱得较弱、稳健、深情,尤其是在演唱“越”字时,要逐渐加强音量,把蕴藏的深厚感情迸发出来,把全曲推向高潮,形象地表现红军翻山越岭的雄姿及冲破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第三个把全曲推向高潮。演唱时,应注重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即唱好“海”字之前的几个音。许多著名歌唱家在演唱实践中体会到,在唱高音的时候,它前面的那几个音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声音的基础,需要做特殊的安排。如果在低音处没做好准备,高音是难以很好地唱出来的。在唱这句前要从容自然地吸好气,蓄势待发,不要由于高音的即将到来而紧张,造成强迫性地吸入过多的气,形成发声器官的僵硬,使声音紧而无弹性。演唱“海”字时,下颚、喉头很容易发紧,从而影响声音。男高音歌唱家乔·斯布瑞格利亚(giovanni sbriglia)曾说过,“要想得到具有良好泛音的声音,你的口唇和下颚永远要放松。”如果喉腔是处于紧张的位置,就不可能唱得放松自然。因此,应特别注意在放

松的基础上打开喉咙演唱。中,“血”字演唱时要用轻声,与前面形成对比。但轻声演唱时仍要注意气息的支持和高音位置的准确,轻声不能唱成虚声,并注意节奏准确。其实弱音在音乐上更能表达情感的极端化,弱音的感染力往往比强音更集中、更内在、更生动、更深刻。

结语

《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是一首诗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作品。每部分都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演唱时一定要把握好整首作品中的感情变化,要找出音乐与歌词以及音乐处理与感情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美的声音、完美的节奏、清晰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真实而细腻的感情以及熟练的技巧,把这首音乐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1.用细节表现人物个性品质 篇十一

她是个能干的小女孩,班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负责。(开头让人感觉太突兀,缺乏吸引力)她高挑的个子,姣好的面容,明亮的眼睛,尖尖的鼻头,下面是一张红红的嘴巴。(外貌描写公式化,脸谱化,没有抓住人物鲜明特征,而且不够生动形象。可以只选取这个人外表上最鲜明的部分进行特写,比如说重点写眼睛。再者,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外表和人物性格的反差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她热爱班级,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整段描写缺乏一定的顺序,让人读后感觉非常凌乱,可以适当分段进行描写。)

几天前的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几天,(“前几天”“几天前”明显重复)班上的垃圾桶不见了,她用下课的时间到处找,(她是如何寻找垃圾桶的?有什么动作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描写对于突出人物的个性非常重要,应该多描写一下,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可是找了几天都没有找到,垃圾越堆越多,还发出了臭味。(垃圾堆在班里好几天老师、同学都不管,这不太符合现实。可以抓住同学和老师对垃圾没人管这件事的反应展开描写,比如同学们都视而不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几次提醒等。这样去写,习作会充满趣味,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于是,她去王师傅那儿领了一个新垃圾桶。(不一定非要等领了新垃圾桶后才能打扫垃圾,可以在前面加上她曾尝试用别的办法打扫垃圾的描写)她一回到教室,马上拿来了扫把,将堆积如山的垃圾扫到垃圾桶里。(教室里如果垃圾“堆积如山”,大家还怎么上课?因此夸张不能乱用。此外,打扫垃圾的描写太过于简单。这是本文的重点,这一细节描写可以极大地突出人物的个性,因此必须要重点描写)扫完,她的头上已经布满汗珠,可是她还没有停下。(班里的其他同学难道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吗?这里必须要写写班里同学们的反应,这更有助于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又马上打来水,把地仔仔细细拖了好几遍。之后,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倒掉,洗干净,才肯罢休。(整段中对于劳动过程的描写过于粗糙,顺序也需要调整。除动作描写之外,可以适当运用部分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以突出人物的个性。)

你们猜出她是谁了吗?没错,她就是我們的班长——马燕燕。(用设问的方式固然很好,可是读者又不认识班长,如何去猜?所以有些画蛇添足。结尾段应该是习作的点睛之笔,但是这一结尾太过苍白,没有说服力。)

【名师处方】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就会使得文章无法很好地表达情感,更谈不上突出人物的个性品质,去感动别人了。

文中的小作者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班长主动领来新垃圾桶打扫班内的垃圾)来进行描写,选材比较典型,突出了人物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品质,描写也基本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不足之处就是描写过于粗糙,缺少对细节的把握。如果能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便会使人物因此而生动立体。比如:班内垃圾桶丢失后大家的反应是怎样的?班长的反应又是怎样的?面对班内垃圾几天无人清理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班长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新垃圾桶领来后,班长独自打扫垃圾的细节更应该进行重点描写,再写写周围同学的反应,人物形象立马就会生动立体起来。

12.《金瓶梅》的艺术表现技巧 篇十二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金瓶梅》的艺术表现技巧:俗人俗语,白描传神,讽刺艺术和小说说“小”。通过论述,我们认识到《金瓶梅》的艺术光芒和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突出地位。

关键词:俗人俗语 白描 讽刺 细节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四大奇书中创作最晚的一部作品。它奇就奇在作者至今也不能确定;奇就奇在自从它问世以来就毁誉参半,经历曲折。《金瓶梅》全书一百回,洋洋洒洒近一百万字。有人说,《金瓶梅》是《水浒传》的一条“肋骨”,它借《水浒传》中西门庆和潘金莲故事为引子,叙述了西门庆从勾结官府、玩弄女性到纵欲家亡,家业凋零的故事。这样一个非常简单又带有一些宿命意识的故事,实际为晚明这个人心不古的社会演奏了一曲悲哀、愤懑的挽歌。《金瓶梅》开创个体独立创作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先河。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以描写家庭琐事、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世情小说新领域,为《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作了必要的艺术探索。笔者就《金瓶梅》的艺术表现技巧予以粗浅的分析归纳。

一、俗人俗语

《金瓶梅》的中心人物西门庆,是“清河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儿也是个好浮浪子弟,使得好些拳棒,又会赌博,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近来发迹有钱。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因此满县人都惧怕他”(第二回)。西门庆集官僚、奸商和恶霸于一身,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大都是些帮闲、ji女、虔婆、小尤儿、伙计、仆人和家庭中的妻妾,而西门庆的全部生活便周旋在官场、商场和情场里。这样一群世俗的人,被兰陵笑笑生推到了晚明社会的聚光灯下,恣肆地表演。用日常口语、谚语、歇后语、俏皮话及市井骂人语等,自然能真实鲜明地塑造出这类人物形象,同时还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如“年随情少,酒因境多”,“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情人眼里出西施”,“不怕官,只怕管”,“嗔拳不打笑面”,“吃人家碗半,被人家使唤”,“放着河水不洗船”,“凤凰无宝处不落”,“狗口里吐什么象牙来”,“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男人无性,寸铁无钢,女人无性,烂如麻糖”,“破着一命剐,便把皇帝打”,“噙着骨秃露着肉”,“日子多如树叶儿”,“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一头放火,一头放水”,“只怕睁着眼儿的金刚,不怕闭着眼儿的佛”,“十个明星当不得月”,“洒土也眯了后人眼睛儿”,“兜肚断了带子——没的绊了”,“饿眼见瓜皮——不管好歹”,“狗咬尿泡——空喜欢”,“关王卖豆腐——人硬”,“鸡儿不撒尿——各自有去处”,“毛司里砖儿——又臭又硬”,“千里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墙上泥坯——去了一层又一层”等等。清代的张竹坡、日本鸟居久晴和当代的白维国等都已做了谚语歇后语方面的编辑整理工作,有助于我们对《金瓶梅》的阅读鉴赏。

中华民族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说文本源于说话艺术用的话本,故而小说常以人物语言推动情节演进。《金瓶梅》成书于《水浒传》之后,借鉴了《水浒传》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特点,更进一步在家常口语化、俚俗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如李瓶儿临终前对西门庆的一席话:

西门庆听了两泪交流,放声大哭道:“我的姐姐……我实指望和你相伴几日,谁知你又抛闪了我去了。宁教我西门庆口眼闭了,倒也没这等割肚牵肠。”那李瓶儿双手搂抱着西门庆脖子,呜呜咽咽,悲哭半日,哭不出声,说道:“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并头相守,谁知奴家今日死去也。趁奴不闭眼,我和你说几句话儿。你家大,孤身无靠,又没帮手,凡事斟酌,休要那一冲性儿。大娘等,你也少要亏了他的。他身上不大方便,早晚替你生下个根绊儿,庶不散了你家事。你又居着个官,今后少要往那里吃酒,早些儿来家。你家事要紧,比不的有奴在,还早晚劝你,若奴死了,谁肯只顾的苦口说你?”西门庆听了,如刀剜心肝相似,哭道:“我的姐姐,你所言我知道。你休挂虑我了。我西门庆那世里绝缘断幸,今世里与你夫妻不到头!疼杀我也,天杀我也!”(第62回)

西门庆贪图李瓶儿的美貌,也图她的巨额钱财。在诱拐了李瓶儿后,也得了她的钱财。但西门庆用情不专一,家里放着神仙似的一妻五妾,还眠花卧柳,留连于勾栏(妓院)之中,常不着家。面对李瓶儿将不久于人世,西门庆也流露出一丝真情。作品就是运用这样的日常口语,流畅地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二、白描传神

张竹坡是第一个用国画中的白描技法来批评《金瓶梅》的,在批评经典帮闲人物应伯爵时,张竹坡指出,“描写应伯爵处,纯是白描追魂摄影之笔”。白描,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来在文艺中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在塑造韩道国这个人物上,同样也用白描的手法。西门庆在清河县狮子街拾掇了两间门面房,开了个绒线铺,急需一个伙计。帮闲应伯爵再三向西门庆举荐了韩道国。与帮嫖贴食的应伯爵相识的朋友能好到哪儿去?韩道国“五短身材,三十年纪,言谈滚滚,满面春风”,一副生意人的举止,他原本是:

韩道国,字希尧,乃是破落户韩光头的儿子。如今跌落下来,替了大爷的差使,亦在郓王府做校尉,现在县东街牛皮小巷居住。其人性本虚飘,言过其实,巧于词色,善于言谈。许人钱,如捉影捕风;骗人钱,如探囊取物。(第33回)

上一篇:东张镇中心学校2016年幼教工作计划下一篇:比赛观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