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2024-10-27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精选12篇)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一

关于绥棱农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概论农业现代化

认识绥棱

转眼间,三个月的实习马上就要结束了,对于绥棱这个黑龙江中部这个县城,我从一无所知,到现在看到了他无限的潜力与希望,让我有些爱上了这里。

绥棱,地处小兴安岭南端西麓,绥化市东北部。它东临伊春市,东南与庆安县接壤,南部和西南同北林区连界,西部和西北与北安市、海伦市相连,东北及北部与北安市和逊克县连界。从形状看,它像一把吉祥的如意柄镶嵌在茫茫的松嫩平原上。

全县幅员面积423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3万,集聚着汉、满、朝鲜等12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为主。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这里交通比较便利,滨北铁路贯穿全县南北,鹤嫩公路连接了伊春、齐齐哈尔,森林窄轨铁路畅通林区,鸡讷、绥北等公路交织成网,通乡通村公路已硬化1400多公里运输方便快捷。

同时,它拥有全省园林绿化先进县、全省洁净城市、全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一系列殊荣。这些荣誉见证着绥棱人对园林城市建设的情有独钟!感受绥棱

对于绥棱,这三个月不仅仅从课上讲解中了解,我们还多次的切身的走访乡村,走的最多的是绥四路,直达四海店,道路两边的庄稼让人看得心潮澎湃,但是我的心情在那次走访十乡的活动中更加震撼。

绥棱的农业原来十分发达,农林牧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方圆百里内年产优质大豆100万吨、绿色食品水稻50万吨以上。每年县内自产优质木材15万立方米,木材集散交易量达百万立方米以上。各种合作社,养殖种植园区,还有上集那先进的大规模水稻培育种植体系等等都让我记忆犹新,这无疑不说明我们绥棱是个

有着强大农业生产力又蕴含无限潜力的地方,尽管今年的天公不作美,在秋收的时节阴雨连连,严重影响的秋收的进度,但是我却深切的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这让我沉思,今后的农业应该怎么走?我们现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我是一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土地分配与管理

在不改变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现在的土地分配与使用还是没有形成规模,这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而农民的认识与利益的分配方法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看到克音河乡、上集镇这些地方的农村合作社和政府带头建设的种植园区,越发的觉得土地整合是带领农民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前提,不仅便于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更是释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为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所以,全面展开,多元化发展农业合作形式,这是我们最迫切的事情。

2、农业机械化大生产

机械化大生产无疑是我们首先要发展的方向,但是我觉得我们做的还是不够好。这次在农机合作社如此紧张的绥棱县,我们这次还过分的依靠农机秋收,加上恶劣的天气环境使得我们的大型机械可以下田工作的时间急剧缩短,这些无疑是导致我们这次秋收工作被动的原因,因此在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我觉得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也是我们目前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于全县76 个行政村,180多万亩的耕地,我们这百台农机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所以狠抓农机合作建设,才能在未来的道路未雨绸缪。

3、环境保护到生态农业

无论是今年的大风大涝,还是今年的粘虫冰雹,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短,极地位臵偏移,以后的天灾不会少,今年台风不仅多而且强,这些都是给我们的预警。所以加强田间管理,开阔河道,选择优良的作物品种,这些都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同时,化肥农药的的大量施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迫害,尤其本县的癌症患者比例极高让百姓很是担忧。为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从传统的农业,转化为生态农业,这是我们长期的不可避免的任务,因为环保已经是我们全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生存课题。

4、招商引资

我们的工业园区已经建设完毕,还有好多的大型建筑厂,这些无疑都是我们现在仅有的产业,相信相关领导也很重视招商引资,因为这就像是我们的血脉一样,但是单纯的招商引资我觉得还是不够的,大力扶持本地的合作模式,进而升级成为公司,甚至是我们的龙头产业,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上集的大米和大蒜就是一个先进的例子,再比如这次筹办的奶山羊养殖,都是值得我们全县人民去效仿和学习。

从绥棱看农业现代化大发展

农业现代化三种模式

要加快绥棱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仅要了解自身的情况,还要放眼世界,向绥棱以外的世界学习了解。其实农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个世界现象,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变迁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农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农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达到和保持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农业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农业发展中国家,两类国家之间可以转换。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向,一般主要取决于该国农业资源和工业化水平。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无外乎有三种模式。

1.地少人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发展模式

典型的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人多地狭,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称世界之最。由于土地十分珍贵,荷兰人追求精耕细作,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依靠精耕细作,这个60年前还为温饱问题发愁的小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踞世界第一。

除荷兰外,值得一提的国家还有以色列。以色列地处中东,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国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节水农业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水可产2~3千克粮食,是我国的2~3倍,水肥利用率达80%~90%。现在以色列不仅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而且还能大量出

口。专家说,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产率,地球可以多养活100亿人。2.地广人稀、机械化主导型发展模式

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广泛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美国平均每个农场耕种的面积近4000英亩(1英亩相当于6市亩)。如果离开农业机械,美国农业简直寸步难行。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约为350万人,但这350万人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与美国情况差不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都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3.机械化与科学化并进发展模式

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这类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多年来,为发展现代农业,法国实行了“一加一减”的做法。“一加”指的是为防止土地分散,国家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允许让一个子女继承;“一减”指的是分流农民,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必须退休,由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同时还辅以鼓励农村青年进厂做工的办法减少农民。除此之外,法国还实行“以工养农”政策。几十年来,法国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

现在,困扰法国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农业。目前法国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相比西方国家,人多地少的小农经济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瓶颈。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肉类3~4吨,而我国仅是人家的1/20和1/14。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农业现代化模式得到的启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的研究,实证了这种模式划分,即劳均土地在30公顷以上的国家走的是机械技术型;劳均土地在3—30公顷之间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交错型;劳均土地在3公顷以下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型。各个

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资金投入、技术变革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臵。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

1、农业现代化是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

每个国家在农业发展上都遇到了如何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问题。一般都是先牺牲农业,利用农业积累来发展工业,从而导致农业在一定阶段萎缩。当工业不断壮大,实现工业化以后,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用工业装备农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当工业化达到中期以后,关注工业与农业的协调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美国和西欧等一些国家在18世纪中叶大力发展工业,随着强大工业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用工业积累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韩国政府在上世纪60—70年代大力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使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实现农村城镇化。日本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业贷款,提高农产品价格,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政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农业是“弱质”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因此,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美、日、韩和西欧等一些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保护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补贴和价格保护,推行农业保险政策,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机、良种、农产品出口补贴等等政策和法规。以色列积极推动设施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由于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使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3、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随时调整农产品结构和产量,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道路。美国政府依据市场需求,按计划指导生产,实行宏观调控。由有关部门每年向农场主及时发布信息,对过剩农产品生产进行调减,通过鼓励休耕并给予补贴来压缩播种面积。以资源为基础,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全国农产品生产按区域划分为玉米、大豆、水果、经济作物和畜产品产业带和专业种植区。美国80%以上的农场只经

营一种农产品,实现高度专业化。区域生产分工明确,有利于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有利于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有利于面向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荷兰的花卉和养牛产业、丹麦的养猪业等,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可靠保证。

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1844年具有典型意义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以后,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丹麦成为养猪大国、荷兰成为花卉出口大国,合作社功不可没。日本、韩国及台湾省的农协,把农民组织起来并代表农民利益与市场、政府进行抗争,并负责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等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农业合作组织有供销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性合作社、产业合作社,美国90%左右的农场主都参加各种合作社。据《美国农业实况》记载,美国有4/5的商业农场主通过合作社购买农用物资,销售农产品或得到所需服务。各类合作组织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完善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支撑。

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国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尽管各国形式不同,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套完善高效的研究和推广体系。中国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只有号召,行动的还是不够彻底。

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带有中国国情的独特印记。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照搬国外,也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各国农业现代化大都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农业的物质装备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二是以提高环境友好性和健全支持农业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目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情况是:两个阶段任务相互叠加,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难度更大,问题更复杂。

人口特别多——占世界人口的1/5,且农民数量特别庞大。

耕地特别少——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40%。

环境脆弱、资源短缺——山区丘陵多,平原面积小;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去大部分,绿洲少得可怜;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土资源极不匹配,譬如水多的贵州缺地,地多的甘肃缺水。

经济欠发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九十九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这么大体量、这么多农业人口、这么少人均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先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无法照搬。

从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出发,我们能采用一个适用全国的模式吗?恐怕不能!

中国国土广袤,东西跨越5000多公里,南北相望也是5000多公里,5大气候类型,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相去甚远。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已经上万,最低的只有千把元。因此我们绥棱可以向三江平原学习,但也要根据自有的产业,走出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特色。

一、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搞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土地流转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土地流转。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站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握有利时机,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臵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臵,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院校,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学科配臵,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协调跨区域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势,确定区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地带和集群,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努力方向。五是要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要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六是要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

3、调整结构促增收

4、科技服务促增收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有选择、有步骤实行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

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因此,为实现土地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前提下,必须对土地等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大力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诸如“公司+ 农户”、“龙头企业+ 基地”、“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

1、以政府注册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

2、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

3、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

4、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

5、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

6、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这些产业化模式推广开来,要切实加强调查分析工作,研究其推广的可行性,盲目引进某一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

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变为城镇居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针对第二条途径来说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在区域逐步构建出一个城镇化体系。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过去几十年,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因此,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把以农村土地主体的农民市民化,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农民的减少,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有利于土地集中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节省土地,建设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有保障的新农村、新社区。

总结

我,作为一个马上就要步入真正岗位的农业单位工作者,就要用我大学的学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无论是毕业后的工作经历,还是这几个月的工作实践,都告诉我一个道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办事,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绥棱的发展会有我留下的重重的一笔。

张崇峰 2012年10月25日

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二

一、发展现状和良好势头

近年来, 广灵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精神, 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欠发达农业县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首要路径选择, 坚持农业现代化方向,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立足农民增收, 发挥比较优势, 深化结构调整, 强化社会服务, 开发特色农牧产品,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 开发效益正在显现。

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 在科学论证基础上, 确立了绿色蔬菜、优质小杂粮、食用菌、林畜产品等农业四大产业,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帮扶、龙头带动、科技促动等措施实现了较快发展。2008年, 特色产业产值达2.48亿元, 为农民人均增收154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1%。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 一个具有鲜明广灵特色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2008年, 全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49×104hm2, 其中, 蔬菜种植面积0.2×104hm2, “东方亮”谷子种植面积0.36×104hm2, 优质杂粮种植面积0.92×104hm2;建成食用菌大棚800栋, 栽植露天黑木耳6.67×104hm2, 年产各类食用菌90×104kg;大牲畜年饲养量37000头, 其中奶牛4100头。随着特色基地规模的不断壮大, 全县农业结构开始了由粮油为主导向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占到农作物面积的45%。

(三) “龙头”实力稳步提升。

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 使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 有力地带动了特色产业开发。一是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全县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3家, 其中属大同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有5家。全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10366万元, 龙头企业经营范围已扩展到特色产业的产、加、销各个领域。如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宽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新科农牧公司等, 均建有自己的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和完善的销售渠道。二是企业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 新科农牧公司肉羊产业化、北野菌业白灵菇产业化栽培、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精米加工及育种种植基地建设、广宽农产品公司小杂粮及宠物饲料出口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列入山西省“两区”开发项目, 新增投资13759万元, 涉及金额2.6亿元。三是农企对接日趋紧密。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 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 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2008年, 全县订单种养面积0.13×104hm2, 订单产量3500t, 订单总额1209万元, 签订合同农户5105户, 带动农民增收417万元。

(四)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着力开发绿色农业, 打响绿色品牌, 提高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奖励政策已经出台并尽快落实。全县申报绿色认证产品4个, 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2个, 有机食品1个, 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达到2.33×104hm2, 被列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县”, 并被省政府表彰为省级“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县”, 2008年4月, 又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广灵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作为特供农产品选送到国家“两会”和北京奥运会。谷子的价格也从以前的1元钱上涨到了2元, 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进入市场的“东方亮”小米每斤价格达到9元至50元。绿色农业品牌建设, 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拓展了市场空间, 成为广灵经济的一大闪光点。

(五) 经营机制日渐激活。

一是民营化盘活了资源存量, 激活了增量。实行多形式、多途径招商引资, 使山西东方物华、雨润集团、荞宝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地企业及本地外出经商办企业致富的老板都参与到该县特色产业开发中来。一批外出务工人员也被吸引回乡创业, 一批专业干部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标准化促进了龙头企业盘大做强。广宽农产品、北野菌业等公司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壮大了龙头企业规模, 同时带动了农户增收。三是组织化带动了农民进入市场。全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4个, 注册资金7280.4万元, 入社农户1726户, 带动12163户。广灵县百姓乳业合作社被山西省农工委、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先进农民专业合社。

二、主要工作和成功经验

该县县委、县政府把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作为“三农”工作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强化措施, 加速推进。

(一) 强化组织领导, 科学制订规划。

把更新思想观念作为统一思想认识的切入点和升华点, 先后多次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及龙头企业代表赴山东、厦门、北京等地考察, 以拓宽视野, 深化认识, 增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建立领导责任制作为抓好落实的关键环节, 县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组, 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初步建立了一个领导联系一个产业、组建一个专门班子、依托一个部门、制定一个规划、实施一个特色产业发展方案的“六个一”产业开发领导组织体制, 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把示范引导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举措, 县领导经常深入基层, 抓好典型示范, 研究重大问题, 加强督导检查, 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把科学规划作为产业开发的前提, 深入调研, 并聘请国家级专家指导, 编制了《山西广灵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06—2010) 》, 并通过了国家级专家评审。

(二)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招商引资。

针对全县特色产业开发缺资金、缺龙头、缺技术, 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突出问题, 该县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和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机遇,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以特招商, 通过兴建特色产业基地, 壮大基地规模, 吸引了一批境外企业来县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坚持项目招商, 建立了广灵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 精选各类农业项目11个, 分门别类, 汇集成册, 改变了全县特色产业招商引资缺乏系统项目资料的状况。坚持主动招商, 组织企业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农业博览会和招商会等活动, 宣传和推介产品。全县农业招商引资项目5个, 引进和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2210万元。

(三) 落实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 并力求使之具体化、效益最大化;县政府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试行办法》, 在资金、项目、税收、土地等方面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县政府还制订了《广灵县万亩万栋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规划 (2009年—2011年) 》, 制定了发展食用菌的奖励和扶持政策。为鼓励企业开发精品名牌, 县政府拿出专项经费, 通过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 对全县获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打造农业精品名牌的积极性。今年, 为争取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县领导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召开银企协调会, 研究政府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问题, 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四) 优化发展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就政府说, 转变职能, 改进工作方法, 提供优质服务, 如结合县域实际, 开通了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乡镇干部、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每年培训1500多人 (次) ;为农业调整和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项目、资金服务;帮助企业编制项目, 并积极向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争取立项。就龙头企业说, 为分散、力弱的千家万户提供销供产、种养加一条龙服务, 建立和完善合作共赢、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如食用菌生产, 采取“公司+基地 (农户大棚集中连片) +农户 (散户) ”的经营方式:建一个温室大棚共需3万元, 由农民自建, 政府提供贴息贷款2万元, 三年还清 (贷款贴息只贴一年) , 农户贷款, 由县里贴息, 政府资助1500—2000元;龙头企业贷款, 由省里贴息。建菌袋生产线, 每条生产线提供贴息贷款3万元至6万元。公司赊给农户菌袋 (出售产品后扣回菌袋钱) , 提供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服务, 组织技术培训;对产品, 产前签订合同, 有包底价, 公司包销产品, 市场价高时多出的收益全部给农民, 市场价低时按包底价收购。北野菌业公司去年为所带的300户农民每户增加纯收入1万元至1.5万元。广灵广宽公司生产出口英、法、德和南非等国的“犀鸟”牌鸟饲料, 所用原料粮食大部分来自本县, 公司派技术人员到村宣传、指导种植技术, 免费为农民提供种子、尿素、打籽机, 产品以高于市场价收回, 去年带动种植面积近0.27×104hm2 (4万亩) , 亩均纯收入比种玉米增加200元, 为6000户农民增加了收入。其他公司、专业合作社也类似。

总之, 广灵推广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是:着眼于农民增收致富, 发挥当地区位、土地、气候优势,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改变大量种植玉米的传统, 开发食用菌等多种特色农产品,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市场牵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形式, 逐步形成种养加、销供产、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通过政府积极倡导和典型示范, 使当地的绿色特色农业逐步实现经济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系列化、科技现代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市场化、利益分配公平化, 把千家万户散而小的家庭经营与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说到底, 就是按照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全面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全面系统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 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广灵经验证明, 农业产业化是欠发达农业县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县域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路径选择。

三、今后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 以科技为支撑, 继续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到2010年, 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亿元, 年均增长10%;农业总收入达到3.75亿元, 年均增长10%。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5%,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达到50%以上。

(一) 继续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立足全县土地、气候等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优质杂粮、蔬菜、食用菌和林畜产品四大主导产业, 发挥规模效应, 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 推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实现“万亩万栋”战略目标, 争取在5年内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二) 全力做强品牌产品。

做大做强“东方亮”小米、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白灵菇、杏鲍菇、大尾肉羊、画眉驴、仁用杏等品牌产品, 使之成为广灵绿色食品的典型和代表。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为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提供质量保证。

(三) 大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全力打造新科农牧、好源青牧业、广宽农产品、东方物华、北野菌业、甸顶山林牧、山地菌业、振中农牧、茂盛农牧、青源醋业等10家公司, 努力扩大生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发展壮大白老大综合食品加工、森普菌业、荞宝生物、雨润集团生猪养殖等一批产业化企业。每年选择2至3家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 给予重点帮扶, 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逐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四)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认真做好这些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工作, 确保发展一个, 规范一个, 成功一个, 带动一批, 全面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五)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采取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帮扶的模式, 先期在农产品交易较集中的南村镇和加斗乡分别新建一个集销售、储运于一体, 吞吐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 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推介力度, 在北京、太原以及南方沿海城市设立窗口,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活动, 宣传、展示名优农产品, 将其推向更大的市场。

四、存在问题、困难及建议

广灵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近年来起步较快, 前景看好、潜力巨大, 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困难也不少。

(一)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老化问题日益凸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人才, 而这种专业技术人才因编制问题补充不上, 技术、信息服务与该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 成为当前该县推进农业产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产业化步伐需多方支持, 进一步加快。广灵县缺少矿产资源, 工业企业也很少, 财政收入不足亿元, 社会资金也不多。受资金严重制约, 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 带动能力弱, 主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竞争力不强。如农户多建大棚, 政府补贴资金、贷款贴息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如种反季节蔬菜效益好, 但没钱建冷库, 影响储存和运往远方;养殖业重大疫病防治, 乡有防疫站, 村有防疫员, 但设施跟不上, 上边给的少量仪器, 还让集中采购搞得价高质量次。要真正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大发展的格局, 还需要大力解决资金问题。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三

山东盛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菏泽市牡丹区黄堽镇,东临省道临商公路,南接220国道和日东高速,离市区5公里。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面积3500亩,主要从事牡丹培育、种植、收储营销和牡丹深加工。

公司所在地黄堽镇现为菏泽市牡丹产业的中心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非常适宜牡丹生长,自成立以来,公司立足牡丹种植产业,在牡丹培育、种植、收储贸易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受到市、区、镇领导的重视和赞扬,被命名为山东省十大花卉示范园、菏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牡丹区牡丹产业化重点企业。国家牡丹种质资源库菏泽库和国家牡丹品种测试中心均设在本公司。

截至目前,公司牡丹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培育种植各类牡丹739种,育苗500亩,栽培凤丹、紫斑牡丹2800余亩,投资200万元注册了菏泽市盛华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1156家农户种植油用牡丹12000亩。基地道路整修完成,园区建设初具规模,1500平米的牡丹大棚温室、1500立方的恒温冷库、2000平米的牡丹花茶加工车间建成投产,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面积达4000平米的牡丹展示中心将于2013年元月竣工,70000平米的休闲度假村正在规划建设中。

公司现为菏泽市油用牡丹产业基地,2012年5月,承接了国家油用牡丹示范基地项目,国家投入扶持资金286万元。2013年-2014年示范基地项目正在积极争取中。

本着从种植入手,以贸易促发展,以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取得效益最大化为总目标的发展思路,自2012年起,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在三年内新增牡丹基地种植面积10000亩,建设一个集牡丹技术研究应用、牡丹培育种植、农业观光、文化休闲娱乐、牡丹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牡丹高新技术园区;同时为高新技术园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围空间;成立一个牡丹应用技术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对牡丹种植、培育、高产和实用技术进行攻关,为牡丹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种植、观光、科研、提取、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以牡丹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科技人文等快速发展。

4.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四

关于柳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如今,柳州市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显落后.加入WTO后,柳州市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冲击.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如何更好的.发展柳州的农业经济,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扎扎实实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作 者:吴二华 Wu Er-hua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4 4(1) 分类号:F303 关键词:柳州市   农业经济   发展状况   WTO的影响   建议  

5.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五

“十五”以来,地区农业生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较好形势。2005年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71.39亿元,较2000年增189.3%,年均递增1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较2000年增184.6%,年均递增13.04%,呈现出增产与增收同步、质量与效益同增、改革与发展同进的新局面。

地区农业生产方面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是比较早的行业,早在80年代就开始回收农膜,近年又将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引进、推广,并开展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大力提倡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广农家肥、沼肥等有机肥,发展无公害和有机绿色优质特色产品。

一、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1、沼气发展,成效突出

阿克苏地区户用沼气的发展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经过2004年和2005年的稳步推进,户用沼气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成8000多户,今年在地区增加3000户的投资,地区8县1市都有了沼气项目,累计户数达到2.3万户左右。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单从保护植被来看,如果按照地区1.3万户计算,减少6.5万吨/年林木或树根的砍伐,相当于7万亩林木的常年生长量,保护林地13万亩;每口沼气池每年可提供1万公斤优质沼肥,可满足2--3亩农田的用肥量,可使4万亩土地提高肥力,增加负熵。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一口沼气池可以节省燃煤2吨/年,按照300元/吨计算,节省600元/年,如果用沼气灯照明,按照1灯/户计算,每月可以节省电费4元左右,每年按10个月算,每年可省电费40元,如果把沼液用于施肥即可以增加植物水分和肥力又可以起到防治病虫的作用,沼气项目在地区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结合“三改”,达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生活环境优美化和农村能源利用持续化的目的,减少了流行病和传染病的传播。

2、地膜回收,环保增效

地区地膜的使用量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递减,而残膜的回收率每年都高于85%以上。去年对地区239个村的8959亩土地的调查中发现地膜亩均残留量为1.319公斤,比2004年减少0.071公斤。

3、秸杆还田,增强肥力

秸杆还田主要集中在棉花大户上,基本占到棉花播种面积的1/10左右,大约有20万亩,其他秸杆基本不直接用于还田,先用作牲畜饲料再投入沼气池,最后还田,达到了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的效果。

4、节肥节药,保护生态

近几年在地区的重视下,肥、药的用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逐步得到维护和改善。2005年全地区使用农药414095公斤,亩均0.071公斤;化肥268892吨,亩均46.36公斤。主要原因是推广了生物防治和灭害灯,充分利用有机肥。

5、推广农家肥,发展无公害农业

2005年地区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202.04万亩,累计认证无公害基地49个,面积是220.7亩,在今年的备耕中发现农家肥的使用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增幅为7%以上。

6、高标准节水,利国利民

近几年各县均实施了高标准节水项目,此项目主要实施的是渠道防渗与农作物的喷灌、滴灌,既合理有效利用了水资源,又节约了产品成本。

二、农业生产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

1、在农、林、牧、渔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各行业中每一生产环节,进行有效循环,促使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约、循环的目的。

2、建立城市农业生态园

阿克苏市的“生态农家”已有了开端,在“生态农家”里集钓鱼、观光、品尝农副产品为一体,其生态功能、旅游价值、饮食服务价值均有体现,加强了对城市土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城市循环经济中一道亮丽风景,很受消费者欢迎。

3、探索与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立体种植是在同一单位面积或区域土地(水域)内建立的多种生物互利共生的优化组合整体系统,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和有效资源,达到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阿瓦提的大芸生产就是一个互利共生的典范。

4、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的发展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发挥“榕树效益”,实现有害污染物主要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再利用; 二是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以WTO准则为依据,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首先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和单产能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其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第三做好农业研究和农技推广工作,如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立体套种技术等配合滴灌技术,节水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大区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身体健康和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保护生态资源与发展经济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注入活力,建立激励政策与机制,制订奖惩办法,大力推广许可制,要利用各种手段,开展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循环意识。

2、加强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和绿色安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研究,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孵化基地,开发高产高效的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施肥技术、土地持续利用技术、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净化处理技术、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转基因技术、信息技术,树立生态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3、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和选择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出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高效和多层次利用的循环农业规划。把建立与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作为重点,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县(市)的资源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搞好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打响“生态牌”、“绿色牌”、“特色牌”和“民心牌”,争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汇能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4、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

制定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必须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遵循谁利用谁补偿、谁损害谁付费和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起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的机制。

5、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和完善绿色消费体系

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起循环农业绿色消费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农产品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循环农业建设资金投入

循环农业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把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林业建设、农田建设、水利建设、草地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结合起来,把单项建设变为综合建设,发挥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鼓励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建立开发基金、农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和私人投资等多种筹资形式,加快循环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投放上,要重点支持绿色食品产业、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产业和采用环保循环工程的农业产业。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兴办循环农业重点工程和龙头企业项目,兴办废物利用的环保产业等,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7、建立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地区成本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生物、技术、信息等资源,将农、林、牧、副、渔、加、商等各行业进行有机联合,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遵循自然规律,利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进行生态系统组成要素配置,调优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尽量减少废弃物,进行无公害清洁生产,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要特别加强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树立生活用水进田、雨水进河的观念,避免对生态农业园区的污染。

8、鼓励循环农业与生态旅游共同开发

6.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六

一、雷公尖乡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雷公尖乡地处城郊,现有人口3000多人,耕地面积2800多亩,是个典型农业小乡。目前全乡农业经济发展的框架,在以传统农业生产耕作模式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基地联农户模式。具体有种植西瓜基地,春秋玉米、椪柑的联合体基地各一个。同时养殖业发展较为迅速,小规模生猪、禽蛋鸡养殖户10个以上,在县城农贸销售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虽然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但总体来讲,规模还不大,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尚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发展、高效率的经营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不快。

二、经济发展战略思路

要想使雷公尖乡农业经济发展平衡,经过分析调研,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制订和挖掘我乡农业经济发展大格局、大手笔。一是要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和利用城市发展向我乡扩容的良好机遇,抓好城市周边寸土寸金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继续抓好高规格、高标准的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以招商、融资合作方式,扩大土地集约化管理形式,形成大棚蔬菜规模产业;二是要充分依托我乡城郊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养殖方面及闻名的瓜果现有环境,合理有续发展生态休闲娱乐农家乐示范园建设,让我乡现有的土地资源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增效;三是要继续扩大我乡现

我认为:实现土地规模流转、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农户以地块入股到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劳动力在自愿的前提下逐步成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业人,去从事二、三产业并给予资金扶持。这样才能够迅速促进土地大规模流转,才能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开辟空间,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2、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建设资金严重短缺。规模化的农业需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依托来增加农业生产率,而且,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高低。因此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来说根本没有能力为农业基地设施进行投入。所以只有国家制定出台适应现有农业发展要求的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政策,完成农村基础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不但不会造成阻碍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而且还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第一能带动生产农业基础设施行业和部门的发展。比如,在农村安装大型的节水灌溉喷灌设施,首先需要打深水井,这样也就带动打进机器设备的制造业、打进用水泥管的制造业、水泥的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其次大型喷灌设备的制造就会带动炼钢业、采矿业等行业的发展。第二能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不但有效的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社会财富、挽救了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而且促进了整个社

7.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七

以市域城镇建设率先发展为契机,促进中心城镇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市域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是以中心城市率先发展为引领,通过扩大城市面积、增加人口规模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以大带小作用,进而拉动城中村及周边农村逐步融入城镇化建设当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西省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应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及城建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市域城镇化建设意向及动态,通过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集中居住房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是大力支持农民集中居住房建设。2010年,农发行成功营销大同市23.3亿元农民集中安置房建设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应继续依托大中城市郊区、县区,积极支持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与改造。如太原市“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城市人口100万人,增加建设用地50km2,众多城中村改造和农民集中住房建设项目给农发行业务发展拓宽了空间。积极支持以城镇旧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工矿棚户区、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为重点的城镇综合整治。如大同市、阳泉市已相继开展了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这一领域应积极介入。积极支持农村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重点是营销支持全省300人以下偏远山区贫困村因民搬迁工程,57个贫困县内1 400个贫困村和58个非贫困县约500个插花贫困村整体推进工程。二是大力支持土地整治。2010年运城市分行积极营销当地35亿元土地整治贷款项目,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今后农发行应继续抓好这类项目的营销支持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重点扶持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村村庄整治,土地收储整理开发等;土地开发项目,重点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对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荒地、荒滩等进行整治改造;土地复垦项目,重点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或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土地利用。同时,各级行应探索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效土地,通过增加建设用地流量,使农村一部分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而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则反哺农村。三是大力支持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农发行已成功支持阳泉、长治城乡供热,长治职业高中建设等项目,今后应继续重点积极研究探索信贷支持城镇燃气、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水、职业学校、文化医疗卫生等公益项目或公共服务项目的支持方式。

以深入推进“五个全覆盖”为重点,努力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期难以实现高度城镇化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成为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农发行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继续在支持各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担当好骨干力量角色。一是积极营销支持符合条件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项目。山西省人民政府在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即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发行应积极介入支持,配合各级政府不断推进提升工程,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作用。重点支持有充足还款来源、各类配套资金能够足额到位的村通水泥(油)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二是继续加大对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连通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供排水条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继续加大对农村街巷硬化、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在支持粮棉产业体系化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粮食历来关系国计民生,粮食收购一直都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如果粮棉油收购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今年以来,部分农副产品因受个别机构和人员大肆炒作,价格急剧攀升,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农发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支持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是农发行的天职和使命。“十二五”时期,农发行应继续把支持粮棉油收购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做到思想不放松,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懈怠,力争推动全省粮棉产业发展再上新水平,具体要大力支持“三个体系”建设。

积极支持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协助构建四级联动的“天下粮仓”。粮食资源是战略资源,国内外社会发展史均表明,在灾害频发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加强粮食储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十二五”时期,农发行应以发展的思维、战略的眼光,积极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努力协助政府构建四级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大力支持国家和省级储备建设。要继续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级粮棉收购政策和调控政策,及时充分安排资金规模,严格按照轮换计划和企业收购进度发放贷款,确保中央储备粮、省级储备粮轮换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积极支持市县两级储备体系建设。山西省地处世界3大玉米黄金生产带,玉米单产高、品质好,近几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33.33万hm2,总产保持在65亿kg以上;小麦种植面积也基本稳定在66.67万hm2左右,产量稳定在25亿kg左右,中部和南部麦区,分别被划定为华北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和黄淮海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各级行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因地制宜思考谋划粮油地方储备体系的设点布局工作。如在小麦主产区运城市等地,重点支持小麦战略储备;在玉米主产区忻州市等地,重点支持玉米战略储备。要认真配合市县两级政府落实地方储备粮增储计划,在确保利费和价差补贴足额到位的前提下,积极予以支持。三是加大对各级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积极支持各级储备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努力促进粮食仓容增加,粮食保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积极支持粮食收购体系建设,努力担当好促进多方受益的“调节器”。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利润来源于价差。在粮食收购全面市场化的情况下,国有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弱化,多元主体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哄抬粮价、不正当竞争在所难免,而最终的受益方却不是农民这一粮源供应方。因此,“十二五”时期,农发行应继续大力发挥信贷杠杆调节作用,促进正常有序收购秩序的形成,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要继续支持多渠道收购,按照“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的原则,大力支持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自营购销业务,择优支持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加工转化,积极支持地方储备企业和大型用粮企业到产区委托收购,选择支持资信好的粮棉油购销企业理性收购,防止出现区域性农民“卖难”问题,促进“主体多元、农民便利、多方受益”粮棉收购体系的形成。要借助政府行政行为规范粮棉收购市场体系运作,在各个时期收购旺季到来之前,深入了解掌握市场动向,并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联系,灵活应用金融工具、行政工具对粮棉收购潜存的不稳定因素及时予以解决,形成银政联手维护收购市场稳定的工作格局。

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全省形成高效便捷的“流通网”。一个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由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等多种要素构成。“十一五”期间,虽然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大部分地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设施陈旧、交易手段落后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农发行通过积极支持太原河西农贸批发市场建设,有效维护了省城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十二五”期间,农发行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信贷支持工作。一是围绕大市场,支持大流通。在太原、大同、长治、运城等中心城市,重点支持省级批发市场及大型涉农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国际贸易需要的农产品物流基地,推动大型骨干批发市场、大型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二是支持打造“三大专业流通中心”,建立“三个基地”。即南部建立水果流通中心,中部建立小杂粮流通中心,北部建立畜牧产品流通中心;南部粮棉产区基地,中部小杂粮产区基地,北部畜牧产区基地。重点支持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等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物流优势。三是积极支持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积极支持城市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加快构建农产品购销的直达快速通道。结合“数字乡村”工程,大力支持“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络建设,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卖好”问题。此外,要继续做好对化肥、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储备的支持工作,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蓄水池”作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在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目前,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统筹兼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应给予这一重点领域有力支持,使农业经济逐渐跟上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积极支持“513”工程,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拉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作为全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发行已累计“513”工程企业80多户,累计发放信贷资金94.4亿元,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特别是通过重点支持运城永济市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长治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文水县大象禽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等省级梯次企业,有效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二五”时期,农发行应继续以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为目标,加大对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将全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中的企业作为营销支持重点,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农发行总行和省分行黄金客户,农业重点领域科技企业,以及流通领域和农资领域的省级龙头企业,并稳步增加对“513”工程中市级梯次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贷款投放规模。分行业看,粮油行业应重点培育规模大、效益好的玉米淀粉及以淀粉为原料的深加工健康发展,提高淀粉糖、多元醇等国内供应不足产品的产量,培育以高粱为原料的酿酒和老陈醋品牌企业在全国市场的或有率,培育有一定规模的面粉和杂粮加工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养殖行业应重点支持畜禽加工企业养殖基地的合理扩张,肉类产品的精细加工,培育屠宰和加工能力的提高;棉纺行业应重点支持位列全国纺织行业500强或在省内排名靠前、技术设备先进、经营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丝麻纺织高端客户,符合条件的纺织产业转移、“退城进园”等项目;在煤化工行业,应抓住“试验区”改革试点机遇,在煤、水和土地资源富集区,积极尝试探索支持现代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持续有力的信贷投入,扶持这些龙头行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规模、质量、品牌、效益全面提升的良性循环轨道。

积极支持“四项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重视粮食、做强畜牧、提高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产业区、产业带和基地县,并逐步启动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高效园艺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四项工程”,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亿kg到15亿kg,设施蔬菜面积在现有7.33万hm2的基础上实现翻番,标准化果园面积突破33.33万hm2,规模养殖比重达8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达到30个”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农发行应紧密围绕这一任务目标,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积极支持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把信贷支持重点放在玉米、小麦丰产建设上,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粮食生产集中连片开发、农业科技技术配套、良种培育等高新农业项目、企业给予积极支持,促进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增长,辐射和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水平整体提升。二是积极支持高效园艺建设工程。按照全省“十二五”新发展蔬菜大棚100万棚、新建标准化果园13.33万hm2、新发展核桃红枣等干果经济林33.33万hm2的规划,大力支持山西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果、菜产品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支持规模健康养殖工程。通过积极支持培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高效、产品安全的现代化畜牧业养殖主体,大规模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四是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增值工程。对明显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积极支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农产品加工带动型转变。

积极支持“三大示范区”建设,促进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建成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把全省一半以上的县乡村建成“一县一业基地县、多村一品专业乡和一村一品专业村”,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全省各级农发行应紧密围绕地方发展规划,牢牢把握区域发展优势,引导和扶持各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板块和优势产业链条。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板块化”发展,如山西省被誉为“小杂粮王国”,小杂粮种类丰富,主要分布于晋北、晋西北及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区,在这些地区,要重点支持培育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山西省处于牧业发展最适宜区,有333.33万hm2以上天然草地,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50亿kg,牛奶总产量达到了100万t以上,位居全国前10位,在朔州、大同等畜牧业发达地区,农发行可重点支持养殖、肉类加工等产业经济;山西省蔬菜特别是茄果类等越夏延秋菜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常年生产量的60%外调,以苹果、红枣和核桃为主的干鲜果种植无论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在晋中、长治等干鲜果产业发达地区,重点支蔬菜种植、果品生产加工等产业经济。要通过因地制宜选择扶持特色农副产品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全省逐步形成区域化产业集群。要积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延伸,抓好对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粮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等八大类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工作,以全省列入“国家地标农产品”的吉县核桃、孝义柿子、寿阳小米等24个农产品为重点,加大对有利于农产品增值转换、农业品牌形象树立和提升、产业链条延长升级的加工企业及项目的支持力度。要着力抓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进入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产业链的能力,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山西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在支持山西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自身跨越提升

“十二五”时期,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必须以支持山西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为根本任务,这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立行之本;必须严格防控信贷风险为首要前提,这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生存之基;必须以提升金融服务管理能力为重要手段,这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前进之力。三者必须统筹兼顾,这样才能支持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自身跨越提升。总的目标是,支农作用充分发挥,“十二五”期间各项支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2%~15%,2015年底贷款余额力争达到600亿元以上;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2015年底不良贷款比例力争控制在3%以内。这就需要农发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现代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加快实施以高层次管理人才、核心人才和专业人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1]。农发行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各级行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优化干部职工队伍结构为重点,切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计划培养一批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项目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客户营销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才等,不断健全人才评价、任用机制,推动干部职工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有效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推进对全省各县域、特别是农业县的营业服务网点覆盖工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无机构县增设县级支行进度,力争在各县域都建立起具备独立结算、能够提供配套金融服务的营业机构,在全省逐步构建功能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网络。要加强无独立办公场所机构的基建工作,逐步改善农发行的软、硬件办公环境,进一步提升农发行良好服务形象。三丰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手段。继续精简办贷流程,缩短各环节业务受理时间,积极帮助企业把握商机,实现银企共赢。在办好金融服务业务的同时,逐步完善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品种,如依托自身信息网络优势加强行业分析指导、开办咨询业务等。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分别制定亲情化营销、办贷服务策略,并进一步配套完善便民服务设施,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使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加强现代农业政策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学习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措施,进一步引导全行上下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大力推行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意识贯穿到全行的各个条线、各个岗位,彻底转变“重放轻收”“重发展轻风险”的片面思想,促进全行上下始终把风险防控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常抓在手。二是提高风险管控水平。不断完善信贷基础管理和风险决策组织架构,积极发挥贷审委、独立审查官及有关部门职能作用,根据贷款种类、规模和基层行管理水平进行合理授权,形成既有效制约、又提高效率的信贷管理体系[2]。继续实施“有进有退”业务发展战略,对有实力、信用好的要积极支持其做大做强,对风险高、信誉差要坚决稳步实施退出。要加强信贷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处警,确保各个环节的制度落实到位、工作执行到位,真正形成环环相扣、环环制约的风险防控机制。三是大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要继续推行不良贷款“户籍化”管理,通过掌握不良贷款企业状况、贷款情况、形成不良贷款原因等信息,根据贷款性质、客户类型等进行分类区别管理。要加强不良及逾期贷款清收责任制管理,对各类风险贷款及时进行责任认定划分,并根据不同贷款类别制定针对性清收方案,做到清收企业、清收责任、清收时限、清收来源“四个落实”,实行分开管理、分别监测,分别考核,促进全行信贷资产质量有效提高。

加强现代农业政策性金融内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执行能力

一是推进管理机关转型建设。发挥管理机关表率带头作用,积极推动省、市分行机关由“指挥、命令、管理”型,向“管理、经营、服务”型转变。管理机关不仅要主动加强与政府、涉农部门、监管部门和贷款客户的沟通联系,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窗口”服务形象,还要主要深入基层一线,帮助基层行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二是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要加大内部监督制约力度,积极发挥各职能部门、各岗位、各环节的作用,不断完善职工行为自律和组织评价制度,通过采取违规积分管理、员工承诺保证书等手段,确保内控有标准、部门有制约、岗位有职责、工作有评价、失职有追究,促进全体员工作风的进一步转变。要加大社会监督评价力度,从系统外有关部门,特别是贷款客户等聘请行风监督员,加强对农发行各项工作、特别是办贷流程各个环节的监督评价,以良好的行风向社会展示真诚、务实、清廉的服务形象[3]。三是加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要以强化执行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指标考评体系,不仅要包含经营指标,还要包含管理指标,不仅要注重利润效益指标,还要注重履职情况等指标。要进一步完善以绩效挂钩考核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按工作量大小、任务完成好坏进行按劳取酬、按劳分配,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全文完)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其面临的主要困难,比较了其路径选择,提出了在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自身跨越提升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山西省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委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8.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八

一、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情况与发展成效

(一)发展基本情况。

1.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截至2013年11月,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8.6万多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万个,比2013年初增加1.2万个,比2007年的1086个增长64倍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1.5万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02家。同一品种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567户,畜牧养殖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大户1025户。

2.带动能力逐步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等方面,显示出强劲活力。初步统计,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348万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耕地面积2772万亩。

3.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组织模式,以及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

4.生产经营及服务范围稳步拓宽。生产经营范围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逐步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运行机制不断规范。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内部管理制度,部分农民合作组织提留了公积金、公益金,并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和社员的出资额进行了二次分配。

(二)成效初步显现。

1.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追求经济效益,能够克服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兼业化弊病,集中精力专职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动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尽可能地提高单位投入产出率。据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材料反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集成应用各种农业科学技术及加强管理,每亩土地比分散经营农户提高单产10%以上。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多亩,2013年小麦平均单产1030斤,比周边农户高200斤左右。

2.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通过批量购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实行统一耕种、统一植保、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初步统计,生产资料批量购进使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5%左右。如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经营流转土地4000亩,托管土地6800亩,通过统一购置生产资料,每亩降低生产成本90元。

3.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和托管土地,能够使一家一户的分散田块变成大田,再通过平整治理,消除田埂,整合废弃沟渠塘,充分利用边角荒地,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信阳市在土地流转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后,开展了大规模土地整理,增加耕地9.4万亩。固始县广德农业高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320亩,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320亩。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对托管的6800亩土地进行整理,增加耕地80亩。

4.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品牌,能够引进和改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使用高效低毒或无毒农药和有机肥,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可追溯的放心农产品,另一方面实现更高的销售价格。罗山县460户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9.6万亩,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86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家。

5.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流转土地,使大批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或进城务工,或在流转出的土地上从事种植业管理,增加了收入。据调查统计,一个4—5口人的农户,将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每年除获得土地租金及惠农补贴收入6000元外,还可获得打工收入4万余元,比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年均增加收入3万多元。商城县河风桥乡农民彭单巨兄弟二人土地流转前每家每年纯收入1.3万元,2009年将其8亩承包地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一年获得劳务收入6万元。

6.增加了农业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筹措资金兴建田间道路、整修水利工程、办电改水、购置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及土地产出率。浚县东长村的种粮大户李彦飞流转土地1100亩,先后投入资金50万元购置节能喷灌设备3套,联合收割机1台,拖拉机4台,打深井4眼,种植小麦和经济作物年纯收益达50万元。

7.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展产销对接,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据河南省农业厅调查,种粮大户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25%以上。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2011年与省农科院等四大种子公司签订了优质小麦等繁育计划,仅此一项每亩增加收益100多元。罗山县蔬菜种植大户李正玉流转土地3500亩生产的蔬菜,在郑州超市供不应求,还直接销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地。

8.强化了工业化城镇化人力资源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流转土地,使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我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得以继续发挥,延续“人口红利”,推进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二、当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滞后。

1.思想观念有待转变。一方面,个别乡村干部思想保守,怕触及家庭联产承包制、侵犯农民权益,不愿推进土地流转。另一方面,有的县乡基层干部存在急躁情绪,急于发展规模化经营,甚至采取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侵犯农民权益,伤害农民感情,削弱了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2.农民后顾之忧有待解除。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低和非农就业技能缺乏,大多数农民的非农就业收入不稳定,又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失业保险,年老后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不少农民担心将土地流转后,生活、养老等长远生计问题得不到保障,因此存在“恋土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地流转。

3.土地流转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程序不规范、合同条款不完备的情况较为常见,甚至有些地方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存在口头协议现象。

4.支撑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流转土地不敢有太多投入,制约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有些市县尽管出台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的政策,但是没有经必要的确认登记,缺乏充分有力的凭据,阻碍了政策效能的发挥。

5.土地流转平台不够健全。由于土地确权工作刚刚起步,土地流转平台尚未普遍建立,土地流转及监管机制不够完备,影响了土地流转进程。

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建设用地。目前,非本集体所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无法合法使用集体土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致使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晒场、烘干、仓储等环节缺少用地指标。

(二)融资瓶颈亟待打破。

1.涉农融资门槛过高。国家相关部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工具、贷款担保和抵(质)押方式等政策规定尚不够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完全达到金融机构的担保、授信标准,在融资方面普遍面临贷款困难、手续繁杂、隐性费用高等问题。

2.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有待加强。2013年我们开展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试点,经过实地核查,拟对全省125家规模大、管理好的合作社进行贷款贴息补助,但是没有一家获得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

(三)内部管理有待加强。

1.运行不规范。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管理者与会员之间的权责没有明确的界定。

2.组织松散。在组织管理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等组织机构,但章程制定不规范,机构形同虚设。

3.财务管理不严格。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制定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成员内部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二次分配机制普遍没有建立。普通会员只是缴纳少量会费,投资入股的积极性不高,基本上享受不到股金分红。

4.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四)财政支持政策有待健全。

1.支持政策有待系统化。现有的财税支持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政策法规及规章制度中,处于碎片化状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土地流转,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物资技术装备、引进优良品种、应用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参加农业保险、进行加工运销、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技术和业务培训等各个方面,没有专门适用的财政支持政策。

2.个别涉农补助项目福利化。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存在与出台初衷目标背道而驰的问题,没有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这一方面使流出土地农民不用种粮即可获得各项补贴,而流入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却得不到补贴,既削弱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支持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

1.开展土地确权。支持土地、农业、林业等部门开展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发证工作,从法律上使农民真正享有承包土地灵活的经营权,借以行使对土地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收益等权利。

2.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与监管平台。支持县乡政府及其农业部门在搞好土地流转宏观规划的基础上,搭建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监管平台,为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供全程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提供合同、法律、竞价、风险保障、仲裁调处等服务,畅通农村土地供求信息渠道,确保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规范运行。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包括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

(二)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财政支农项目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机制。一是对种植业生产经营主体,要优先将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千亿斤粮食工程资金、农业结构调整资金等的支持范围。优先让符合条件的合作组织参与实施那些有组织、规模化、成片推进的项目。二是对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要优先将其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奶业工程资金、“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等的支持范围。三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优先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9.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九

2018-2024年农业经济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2018-2024年农业经济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http:///

第1章

世界农业经济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世界农业经济行业分析

一、世界农业经济行业特点

二、世界农业经济行业动态

三、世界农业经济行业动态 第二节 世界农业经济市场分析

一、世界农业经济消费情况

二、世界农业经济消费结构

三、世界农业经济价格分析

第三节 2017年中外农业经济市场对比

第2章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供给情况分析及趋势 第一节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一、农业经济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二、农业经济重点区域供给分析 第二节 农业经济行业供给关系因素分析

一、需求变化因素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二、原料供给状况

三、技术水平提高

四、政策变动因素

第三节 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市场供给趋势

一、农业经济整体供给情况趋势分析

二、农业经济重点区域供给趋势分析

三、影响未来农业经济供给的因素分析

第3章

金融危机下农业经济行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3-2017年全球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7年全球经济运行概况

二、2018-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预测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影响

二、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主要行业

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及趋势

一、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二、2018-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预测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第4章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三节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四节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价格分析

第5章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整体运行状况 第一节 2017年农业经济行业产销分析 第二节 2017年农业经济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 2017年农业经济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 2017年农业经济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6章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投资价值及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成长性分析 第二节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经营能力分析 第三节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 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行业产值预测 第六节 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第七节 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行业总资产预测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第7章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产业行业重点区域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4-2017年华东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二节 2014-2017年华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三节 2014-2017年华中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 2014-2017年华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 2014-2017年西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2014-2017年西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 2014-2017年东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八节 主要省市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

第8章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A.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二节 B.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三节 C.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四节 D.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五节 E.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六节 F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9章 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消费者偏好调查 第一节 农业经济的品牌市场调查

一、消费者对农业经济品牌认知度宏观调查

二、消费者对农业经济的品牌偏好调查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三、消费者对农业经济品牌的首要认知渠道

四、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品牌调查

五、农业经济品牌忠诚度调查

六、农业经济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

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调研

第10章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收益分析 第三节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产品投资方向 第四节 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收益预测

一、预测理论依据

二、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

三、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四、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五、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11章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内部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分析

二、技术水平风险分析

三、企业竞争风险分析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第二节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外部风险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分析

二、行业政策环境风险分析

三、关联行业风险分析

第12章

农业经济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农业经济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一、市场空间广阔

二、竞争格局变化

三、高科技应用带来新生机 第二节 农业经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品牌格局趋势

二、渠道分布趋势

三、消费趋势分析

第三节 农业经济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区域战略规划

四、产业战略规划

五、营销品牌战略

六、竞争战略规划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第13章

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第二节 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三节 2018-2024年全国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第四节 2018-2024年全国投资规模预测 第五节 2018-2024年市场盈利预测 第六节 项目投资建议

一、术应用注意事项

二、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三、销售注意事项 图表目录(部分)图表:农业经济产业链分析 图表:国际农业经济市场规模 图表:国际农业经济生命周期 图表:中国GDP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CPI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中国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图表: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市场规模 图表:2014-2017年我国农业经济需求情况 图表: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供应情况预测 图表: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需求情况预测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10.河南农村农业调研的感受 篇十

这次活动,在炎炎的夏日下,我们挨家挨户进行入户调研,和农民们聊家常,唠嗑,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将问卷的内容耐心细致的讲给他们听并记录他们的话语为文字。

这次调研中,我们走基层,下农村,倾听农民心声,反映他们对农业政策的意见,记录他们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各项的成本,对他们的农村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记录和分析。

在这次调研中,我了解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下的三农问题更加复杂。

在农村,处于一种历史变革中的新旧交替中的变革期。给人一种新旧交替的强烈感觉,一方面,旧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仍有留存,农民依旧在从事传统的农业劳作,且以传统的农业作物为主要作物。另一方面,农民又开始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且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开始使用机械作业代替手工作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正因为这些变革,农村产生了不稳定因素,故而有了变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调研,分析农业农村农民发现的现状,并为政府和相关机构决策提供相关政策依据。

在农村调研中,我们有一张任务就是详细询问农业生产的各项具体成本。在这个环节,我们发现,农业生产中的利润空间大,但按时间来说却并不好,并有灾年减产的风险。因此很多农民对农业的成本与产出并不满意,刚开始听到这个时,我们也有同情,但仔细认真的思考后,我认为,农业的利润率是正常的,符合市场的发展变化,也是均衡,是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的。

1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十一

7月27日~29日,福建省发改委农业处与农业厅农产品加工推广总站组织人员赴南平开展产业融合调研。调研组一行走访了建瓯、邵武、延平3个县(市、区)以及迪口、为闽、茫荡、夏道等4个乡镇,实地考查了坡田大米、黄花梨生态园、葡萄采摘园、在水一方生态农业观光农场、顺新华农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经济实体。南平市发改委、建瓯市农业局等单位陪同参与调研。

在听取基层乡镇开展产业融合情况介绍和企业主经验交流后,省发改委农业处处长胡宗潭围绕做好我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一是制定好综合规划。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胆创新,坚持农业种养与旅游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美丽乡村与旅游融合、自然景观与旅游融合。二是发展多样性体验经济产业。积极引入基地种养、农作体验、果园采摘模式,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发展加工流通。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动龙头企业参与融合积极性,向前延伸发展原料基地,借助基地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休闲农业,同时发展流通业和餐饮业。五是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功能互补,赋予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打造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调研中,农业厅人员还就农业部自2016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相关任务工作,积极参与互动。围绕如何做好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休闲农业聚集村合作组织、休闲农园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集中建设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公共设施”这四个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类型,使其参与全产业链价值链利益分配进行了交流探讨。

12.德州市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十二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截至2015年底, 全市依法注册的农机合作社715个, 其中正常运转并实际开展农机经营服务的540个, 同时加挂农业、供销等其它类型牌子的105个;合作社入社成员1.92万人, 从业人员1.1万人。农机合作社在建设和发展上,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发展速度加快, 设施规模越来越大。全市农机合作社数量比5年前增加512个, 增长252%, 其中齐河、武城、临邑等县市区增长幅度较大。目前实际开展服务的540个合作社, 固定资产总额9.96亿元, 其中农机原值、维修设备、建筑设施资产分别为8.24亿元、0.28亿元、1.44亿元;农机具2.59万台套, 其中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分别达到0.8万台、0.56万台;基础设施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 其中办公场所、机库棚、维修车间面积分别为10.3万平方米、18.3万平方米、5.8万平方米。部分合作社还购置了无人植保飞机, 拥有标准化的机库、维修间、储油库等设施, 规模越来越大。

(二) 创办类型多样, 合作关系越来越密。从创办类型看, 农机大户联合型为农机合作社主要组织形式, 数量达571个;村干部带动型、龙头企业领办型和乡村集体作业组织改制型分别为92个、29个、22个。从当前建设情况和发展前景分析, 龙头企业领办型和村干部带动型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 运行机制较为规范,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合作方式看, 劳动合作型 (即松散型:资产归己、管理归社、有合有分、按劳分配) 逐步向劳动资本合作型 (即紧密型:资产归社、管理统一、股份合作、劳资分配) 转变或发展, 前者数量为635个, 占89%;后者为79个, 占11%。伴随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 优胜劣汰之势渐显, 呈现出由劳动合作型逐步向劳动资本合作型转变的趋势。

(三) 服务模式多元, 经营领域越来越宽。农机合作社服务内容向多样化发展, 由原来单一的农田作业发展到目前的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农业运输、农机培训、林果蔬菜生产等。全市部分农机合作社在规模经营后粮食的干燥、仓储方面取得突破, 合作社干燥设备保有量超过50台, 30多个农机合作社建立了粮食干燥基地。

(四) 规范措施扎实, 运管水平越来越高。市农机局相继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规范化建设意见、市级示范社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开展了市级示范社推荐评比活动, 评出市级示范社50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维修保养、安全生产、作业服务等制度, 提高了合作社组织管理水平。70%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基本实现了统一签订合同、作业标准、维修保养、年检年审、机械调度、资金结算, 减少了社员在机械维修、机械调动、联系作业等方面的成本, 提高了社员收入, 增强了凝聚力。

二、建设成效与作用

农机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主要力量, 在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在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中扮演主角。目前, 全市农机合作社从业人员1.1万人, 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是种好地的基本力量。农机合作社积极推行订单作业、跨区作业和“一条龙”作业模式, 通过农田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既保持了家庭土地承包权不变, 又发挥了“合”的优势。2015年我市开展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等规模化经营的农机合作社401个, 土地托管面积40.4万亩, 土地规模经营面积69.7万亩;农机合作社服务农户48.9万户, 涉及0.76万个整建制村, 农机合作社完成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732万亩。

(二) 在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中成为主要载体。农机合作社是新机具的主要购置者, 能够按照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农机装备结构。近年来, 全市新增的大型、高性能、先进机具, 80%以上都由农机合作社率先购置并投入使用。农机合作社是新技术的主要应用者, 并逐步成为农机化新技术及农机农艺融合的应用基地, 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 农机合作社还是农机化项目的主要承担者, 实施了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深松整地等多个农机化项目。全市73个农机合作社承担并完成了35万亩深松整地补助作业任务, 为深松整地技术的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 在减少生产支出、促进节本增效上贡献突出。农机合作社减少了机械重复购置, 避免了一家一户的低水平重复投资, 实现了农机的优化配置;合作社通过实现连片作业, 最大限度发挥了机械效能, 减少了机车空运转, 降低了作业成本。据调查, 合作社的机械与社会机械相比, 平均每台机车每年可减少运转支出240元;在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方面, 合作社通过减少种子、农药、化肥使用量, 作业价格比单机分散作业价格每亩降低5~10元;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方面, 机手通过农机合作社作业比单机分散经营增收20%~30%。另外, 农机合作社的贴心服务, 促进了农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2015年, 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收入达到7.85亿元, 其中田间作业收入4.3亿元。每个合作社的平均年收入达149万元, 多的可达500万元以上。

(四) 在维护农村稳定、承担社会责任中担起重任。一是弥补了基层农机管理的不足。农机合作社在政府、农机手、农户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有效衔接的桥梁, 延伸了农机服务链条, 增强了基层服务能力。二是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农机合作社在农忙季节, 积极开展帮扶工作, 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三是推进了乡村文明。农机合作社大都实行机具统一存放, 有效减少了农村乱停乱放机具的现象。参加合作社的农机手由于经常参加集体学习和培训, 个人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有了较大提升, 不少农机手成为优质服务的带头人。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 带动能力不够大, 发展后劲有待提升。部分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简陋, 场地狭窄, 经营运作受限, 缺乏长远规划, 进一步发展困难较大;全市80%以上的农机合作社是松散型管理, 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合作社服务的项目多是粮食生产的耕、种、收等环节, 缺乏向产前、产后等环节的延伸和向其他作物生产的拓展, 经营服务线短面窄。

(二) 规范程度不够高, 运行机制有待健全。在管理机制上, 多数合作社内部管理不科学, 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规范, 尤其是财务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利益分配上, “有活单干, 效益单算”的现象较为普遍, 未能形成统一的利益集合体和科学的分配体系。

(三) 基础设施不够强, 服务手段有待改善。一是机具存放难。缺少能集中存放农机具的标准库房, 大部分时间闲置露天停放, 影响机械性能和使用年限;二是晒粮、储粮难。虽然今年我市粮食干燥机械发展迅猛, 但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机械化仓储问题也没有解决, 遇到连阴雨天气, 粮食霉烂损失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农机维修难。农机维修网点少、专业人才缺乏、配件供应不足、维修费用虚高等问题普遍, 高新农机具出了故障更是无处送修。

(四) 扶持措施不够硬, 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财政投入不足;信贷融资手续繁琐;在建设用地上, 合作社机库棚、粮食晾晒场和烘干设施用地问题, 虽已有政策依据, 但在基层还未得到很好落实。

四、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明确工作重点。把土地托管作为农机合作社工作的重点, 通过开展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 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引导合作社从自身实际出发, 在耕、种、管、收和粮食干燥、储存等环节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在此基础上, 通过承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 积极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使合作社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拓展, 从农业生产向畜牧、林果、牧渔扩展。

(二) 加强分类指导。通过科学谋划和分类指导, 分别引导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农机合作社, 防止合作社“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继续按照“五有、五化”建设标准, 推进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使更多的合作社建设成为自主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三) 提升服务能力。在“硬件”方面, 抓好合作社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购置大型拖拉机、深松机等先进装备, 注重扶持购置干燥设备、建设仓储基地。在“软件”方面, 积极探索带机、带地、带资或技术入社的资本合作方式, 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作业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模式、生产资料”等“几统一”的劳动合作方式, 建立合理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社企对接、社超对接、社校对接等营销模式, 尝试引入工商资本, 输入现代经营模式, 提升生产潜力和经营活力。

(四) 完善保障措施。一要解决农机维修难问题。以星级农机维修点为基础, 以农机合作社维修间和农机企业“三包”服务网点为重点, 以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为骨干, 加快破解农机“看病难”问题。二要解决用地难问题。争取将农机合作社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 统筹安排, 尽快解决。三要解决融资难问题。积极探索运用融资增信、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方式, 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优先选择具备条件的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合作互助试点, 摸索积累经验, 逐步推开。

上一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扎实抓好市直机关党建工作下一篇: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