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设计任务书

2024-10-10

文化中心设计任务书(精选11篇)

1.文化中心设计任务书 篇一

题目编号:121 黄淮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任务书

年级:2012级建筑学 教师:张庆明、徐晓静、赵辉

一、项目名称:建筑文化广场设计

二、项目概述:

黄淮学院北区建筑工程学院(八号教学楼)东侧拟建建筑文化广场。广场集展览、集会交流、娱乐休闲、主题雕塑装点、多媒体展示、文化景观序列组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建筑文化广场建成以后,承担“黄淮学院建筑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文化节举办期间,学校领导讲话,建筑作品的创作者之间要交流学习,并且要有摆放建筑作品的展览区。文化广场在平时,主要为学生提供休闲学习交流的场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文化广场的设计,初步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通过文化广场的分区组合,建立正确的空间设计观念;

3、初步理解功能空间与形态构成的关系;

4、学会用墨线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成果表达(建议采用单色渲染)。

四、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内容

1.主题雕塑区:主题雕塑要体现文化广场设计的主题理念,并成为广场的构图枢纽;

2.报停,面积不超过12平方米,布置在合适的位置,建筑形象要符合校园文化环境的需要。

3.广场集会区:广场集会区应考虑主席台的设计,以便文化节等重要活动举行时,为演讲者提供平台;

4.展览区:展览区的设计可以考虑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站台和展板根据广场景观的需要,灵活布置;

5.文化景观区:该区可以结合绿化及雕塑有机设计,亦可结合娱乐休闲区灵活布置; 6.多媒体展示:利用LED多媒体显示屏及音像设备为文化广场的设计增添现代景观元素;

7.娱乐休闲区:广场应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区,亦可根据学习交流的需要合理设计;

8.停车区:广场至少提供9个小汽车的停车位。

(二)设计要求

1.紧密结合用地地形周边条件,使广场与周围建筑道路形成有机的联系。2.平面功能合理,使各区之间有机协调。

3.广场设计应体现鲜明的主题,并把景观细节做到位。

(三)设计成果要求

1、设计说明(从方案的设计理念到广场的文脉、材料、形式、色彩、照明、技术经济指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语言要简洁到位)。

2、方案设计图纸要求:

总平面图:

1:500(应附有区位分析图和环境分析图)

各区平面图:

1:100(应附有功能分析图和流线分析图)

立面图(至少两个)

1:100(应附有体型分析图)

剖面图

1:100(应附有结构分析图)

透视图(应附有局部景观分析图)

3、成果模型(带地形,比例不限)

五、教学进度与要求:

进度安排:

1、第一周理论讲课并下达设计任务。参观调研,收集资料。

2、第二周完成调研报告及一草,讲评。

一草要求手绘作图,不准用尺规;理清建筑的区位、环境的情况,给方案设计作出定位,找到文化广场的设计理念;完成广场的功能关系图和流线图,初步分析广场的功能关系,完成分析透视图。

3、第三周二草,讲评。

二草要求手绘作图,不准用尺规;要求在一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将比例放大,修改平、立、剖面; 深入绘制透视草图(手绘),推敲空间体量和比例关系,完善广场细部设计。

4、第四周三草,讲评。

三草要求尺规作图,探索空间设计的区位性,按正图成果要求完成设计。

5、第五、六周 正图,讲评。

六、参观调研提要:

1.结合已经建成的广场(可在网上和书中查询相关资料),总结先例设计的优缺点,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

2.实地感受场所精神,感受空间的尺度,感受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关系。3.如何合理协调广场内几种不同的功能流线的关系? 4.完成调研报告。

七、参考书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

4、《开始设计》

褚冬竹

5、《华夏意匠》 李允禾

6、《建筑设计资料集》

1、3

7、《外国建筑现代(古代)史》

陈志华

8、《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9、《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杂志中有关景观建筑设计的文章及实例。

八、附图

2.文化中心设计任务书 篇二

一、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 以任务驱动为本位下,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应考虑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 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 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实验和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性和首创性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建构主义的学习意图, 就要求教师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 然后组织各类教学资源设计, 建立和完善学习环境和情景,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所讲课程, 按知识模块, 为学生制定一个总体任务, 用网络的广播功能, 在第一次课上就把该模块的总体目标告诉学生。

(二) 基于信息技术,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 也为有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因而有关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提供与设计, 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关注信息技术运用方式的变化:技术的关键任务不是以操练的形式来呈现信息 (以控制学习) , 而是提供问题空间和探索问题的工具 (以支持学习) 。教师备课不再是只翻翻教材, 一边有声有色准备多媒体教材, 一边考虑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交互方式。考虑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 自己得出结论。研究什么样的情景有利于他们充分展开讨论, 认知水平能够得到升华。过去单纯依靠教材、黑板、一切教师说了算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为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 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所取代。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又表现在对学校、社区特殊资源的吸取整合与利用上。除书本、网络所提供给学习者的共性资源, 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必须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特有的自然、文化等资源来支持学习。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

(三) 力求做到授之以渔, 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 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因此, 信息化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由以学为中心, 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论以“任务驱动”还是“问题解决”等方式开展学习或研究活动, 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时, 教师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 要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技巧,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通过信息技术, 也可以找到更多的高素质“隐性教师”。

(四) 布置任务, 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信息时代, 学习知识不再是最终目的, 而只能成为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例如, 在学习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部分时, 首先, 安排学生收集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生平信息, 以及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近代的重要影响和经典战例, 然后, 按照学生搜集到的信息,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 总结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们能切实体会到自己查找到的信息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具体内容的映射点, 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实践证明,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为:

(一)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即情境) 相联系。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 教学情境也因不同的学科和内容有很大差异, 根据创设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可以有: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创设协作情境等。创设出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并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情境所营造的任务中, 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 提出任务, 体现学生主体性

目前,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 如何设计相关的任务, 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对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非常关键。例如, 在《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原则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利用网络发布相关的教学信息, 激发起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的兴趣, 并提出任务:如何才能实现知己知彼的目标, 并提示需要查阅哪类材料, 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在完成这项任务中会碰到的困难, 然后再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资料的收集、下载、整理是完成任务的中心环节, 最后由教师总结任务完成情况, 并给出该原则最佳的实现方法。整个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 使学生围绕任务这条主线, 展开讨论, 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 网上讨论, 体现互动性

在完成过程中, 教师应与学生保持联系, 可通过网络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 以解决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导、鼓励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拓展思路, 教师在这里起到主导的作用, 目的是扫清学生学习中的知识障碍。

(四) 完成任务, 评价反馈

学生们把收集整理的信息和得出的结果组织起来, 并通过网络发送给教师。教师在仔细审阅过学生们发过来的结果后, 给出客观评价, 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激情。

三、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任务驱动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就完事, 而是通过设置和完成任务在这样一个渠道让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识、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设计更要明确以下方面:

第一, 明确所设置的任务恰当好处;任务设计的水平是衡量教学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 任务设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任务是指在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当前所需完成的任务。

第二, 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主导工作的到位。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所选择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不同的设计。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 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 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 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第三, 明确做好课堂反馈与课后反思的工作;针对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给出的各种反馈信息, 教师要及时调整、修改教学设计的内容,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标。

3.文化中心设计任务书 篇三

摘 要:本文提出文化认同建设应该成为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使命和任务。中国文化认同是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有意义的属性的肯定性体认,核心是对其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的对象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更具时代感的文化本性。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立德树人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文化认同为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的课程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模式和质量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要实现文化认同,要求大学的学者们秉持一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本源与根基的探索,同时以“四个讲清楚”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切实建设好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形成实现新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通识教育

近年来,大学出现了一种非常可喜的新现象,无论是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或者是某个其他的公共场合,学校的领导总是越来越喜欢“秀文化”。或者是高谈价值的塑造,或者是寄托社会的理想,或者是给予长辈的期望,或者是介绍学校的传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更有些热心人士做起了“比较研究”,同时搬出不同大学校长的此类致辞,甚至是国外名校校长的同类致辞进行比较,似乎又有一种新的“排行榜”。我们非常赞赏这种讲话和致辞,也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因为这些致辞和现象反映了大学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价值,我们甚至更愿意认为这也是多年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而且,所有这些致辞和演讲都不约而同地在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和道理,这更是对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一种回归。

然而在赞美之余,我们还有点不满足。在仔细倾听这些不同的致辞后,似乎感到在充分强调为人之重要性和优先性的时候,却对于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说法又大相径庭,有的致辞甚至将“玩”“谈恋爱”等也作为价值取向加以提倡。这就使我有些困惑了:我们到底希望今天的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用一个学术性的术语来说,如果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考察,那么今天中国的大学生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所谓的文化认同,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及其内在本性的肯定与接受。所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即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有意义的属性的肯定性体认,核心是对其基本价值的认同。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中国人“我们是谁”。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甚至可以说,缺乏必要的文化认同,一个国家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国家都难说。因此,这种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国家大学最基本的教育任务,或者说是一个国家大学的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没有这种文化认同,缺乏对这种文化认同的教育,很难说是在为谁培养人,也很难保证这个民族的血脉能够在未来得以延续,其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这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却可能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它也可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能不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华文化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劫难以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扭曲,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确定中华文化的根本属性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已经不知道中国人自己是“谁”了。德国汉学家阿克曼曾经指出: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全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无数的、彻底的、根本的变化:从欧洲帝国主义的侵略,西方文化思想的入侵,到辛亥革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垮台了,一直到多年内战及后来日本人的血腥侵略。中国自1949年以来,彻底重建了全部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又遇到了“大跃进”的挫折,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梦魇。改革开放以后,又重新确定方向,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中国又经历了快速的大变化。由此他认为,中国在三到四代人的时间内经历了这么大的变化,当然会影响中国的自我认识。如果用文化社会学的术语来讲,中国现在面临怎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认同”的挑战。简单地说,中国人的形象和特性已经模糊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认识自己了。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汉学家的看法。记得笔者有一次与一位新加坡华商讨论对学校文科建设的支持项目时,他就非常明确地希望我们能够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即“What is Chinese today”(今天的中国人是谁?)。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这种认同,一个国家的青少年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甚了了,又遑论“做人”呢?又如何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呢?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中出现的某种价值观混乱、道德观念迷失与失落、社会交往的行为失范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并不是我们不想加强思想文化的建设,也并不是我们没有努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文化认同出了问题,甚至难以达成共识,由此导致了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在这种缺乏文化认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弄不清孰是孰非,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价值的判断力,譬如在20世纪80年代十分流行的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中便出现了诸如“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的感叹。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的主题歌中“我在这里祈祷,也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更是真切地反映了当今“80后”青年人的心态。我们提出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而没有提“文化自信”,恐怕也正是看到了这种文化认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正是希望能够重建这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衡量与评价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后盾。这种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难发现,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这个新时期的重大任务。英国著名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说:“从政治文化上看,中国未来面临的中心问题是,怎样做到一方面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个性,一方面充分吸收西方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佳养分。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类似于西方在走向充分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凝聚的问题:何种因素能将一个文明团结成整体?”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思想家们发现,在社会进入到一个高度流动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以后,那些曾经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旧有纽带——家庭、身份等级、固定共同体、宗教信仰、政治绝对主义等等,已经不再坚固,不再能够凝聚一个民族或文明。许多的尝试也均未奏效,怎么办?”不容否定的是,由于社会的改革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的确出现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谓的社会失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中的不和谐,甚至是社会冲突的加剧。所以,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在社会不断分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集中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追求,协调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以及最大限度地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共有价值,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改革发展非常关键的战略任务,也是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团结凝聚而不会松散离析的文化和制度基础,由此也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中国人民的共有价值和追求,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协调一致、共同追求的纽带与文化基础。

当然,这种文化认同也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德育或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并一直延续至今,且不断拓展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已经为这种文化认同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坚实而广泛的基础,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大学向一个文化机构的提升。这种文化认同的建设正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延伸,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使任,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这种以文化认同为新目标和新任务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首先应该以“四个讲清楚”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切实建设好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形成实现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是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抓手。这样的“四个讲清楚”,就是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讲清楚,也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性的基本建设。

以文化认同作为新任务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必须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切实推动中国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作为自己的目标。而这也是大学通识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是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对象,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因为,这种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本性和做人标准。所以,这种文化认同的教育将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并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价值观的迷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这种新目标与新任务,不仅是一种内涵与目标的转变,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变化,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因为这种以文化认同为新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的课程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模式和质量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文化认同的建设,也是一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其底蕴和内涵也是非常深厚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开放的价值。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重新认识、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是大学文科建设与研究的一个任务。而在这个研究中,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同思想流派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和而不同的整体优势,也是这个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尽管不同的思想流派异彩纷呈,虽然不同时代的观念不断更新,但它们都具有内在的联系。这种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基础,首先是根源于中华文化的本源与根基。由此,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讲清楚并且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对文化认同达成共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在其繁衍生息过程中历经坎坷与波折,它有过荣耀,也有过尴尬。

所以,必须努力从根源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其次,这种文化认同的实现还要求有一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达到高度的文化共识。尽管不少学者也曾经努力辨析不同朝代中占据主流的思想流派,条分缕析各种思潮的来龙去脉。中国历史上各种不同思想观点之间错综复杂的谱系,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因此不得不求大同,存小异。如关于儒学与道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梁漱溟先生就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解说。他认为:“儒家道家皆渊源自古,而儒家代表其正面,道家代表其负面。言其思想路数特殊的由来,即在早有悟于宇宙变化而于自家生命有深刻体认——其向内多于向外在此。”(详见《梁漱溟文存》)由此也充分表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体性。而中国的佛学与儒学和道学之间,也客观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以文化认同为新目标和任务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也要求中国大学的学者们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野,担负起重建文化认同的伟大使命。这也是大学文科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中国人文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一个难得机遇。

我们相信,这种文化认同的重建能够将海内外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紧紧地凝聚起来,那将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将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因此,我们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大学领导和教师不仅要强调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中做人的重要性,更要在认识和实践中引导学生做一个认同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4.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务书 篇四

题目1:社区服务中心设计

教学要求及目的1.2.3.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设计方法,学习组织建筑方案和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正确绘制平、立、剖面图,并理解他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理解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基本要求,基于人流路线的组织及功能分区的平面布局,简单的体形组合,建筑物的立面划分,建筑物的朝向要求,建筑结构等。进一步建立尺度概念,理解人的活动对家具尺寸,家具布置,房间净空高度的要求,台阶、窗台、门宽、檐部、墙面、地面分块等建筑处理做到大小、厚薄基本核实,尺度对头,构造合理。

设计内容及要求

为满足河南科技大学教职工以及家属行娱乐活动的需要,拟在校园内居住区内兴建一座社区服务中心设计。面积3000平方米,层数不超过3层。

建筑物组成及要求

1.阅览室

2.开架阅览:

3.棋牌室

4.办公兼值班室

5.展览空间

6.小卖部、理发等服务功能

7.其他活动空间,如健身等

5.厕所2间,总建筑面积不超过3000 M2,上下浮动10%,门厅、走道面积自定。

时间安排

第一周:熟悉任务书,查找资料,调研,写调研报告

第二周:一草,主要进行初步的方案设计。

第三周:二草

第四周:正图设计。

成果图

1.总平面图:1:5002.立面图(2个):1:100

3.平面图:1:1004.剖面图:1:100

5.透视图(2号):表现手法不限。

5.文化中心设计任务书 篇五

木渎镇位于苏州吴中区西侧灵岩山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它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 30 多处,迄今仍保留了 10 余处。

为了科学指导木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统筹安排街区内各项建设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经济活力,在整体保护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特编制木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根据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所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25.3公顷。

二、规划重点

由于木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已与镇总体规划同步编制,本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应加强前期规划衔接和操作层面上规划的制定。重点加强以下部分内容:

1.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明清及近代传统建筑风貌,明确文物紫线、城市紫线以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要素;

2.根据历史文化原真性保护的要求,分类提出具体保护措施;保护并延续街区所留存的街巷空间格局、历史文化信息和生活气息;

3.梳理木渎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脉络,形成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历史文化资源组合,在保护的前提下有序更新,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研究木渎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空间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和文化内涵,提出传统空间特色在现代传承和延续的对策,充分展现街区所包涵的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三、深度要求

1、规划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

为指导,按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制定,符合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

2、规划应确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保护核心区、风貌协调区及建设控制地带,提出规划控制原则与要求。

3、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进行研究,提出延续原有道路格局,创造富有特色的街巷的规划方案。

4、结合历史风貌考虑的道路的断面、宽度、线形参数、消防通道的设置要求。

5、结合现状建筑调查,确定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控保建筑、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等内容,提出近、远期街区整治的原则与方法。

6、提出应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组织方案,并根据保护需要,划定机动车禁行区。

7、提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市政设施的安置要求。

四、规划设计成果要求

1.规划设计成果的内容必须符合规划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

2.规划设计成果包括纸质文件及相应的计算机文件。

3.规划图按《苏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标准》要求进行编制。数据标准从苏州市规划局网站(http:///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下载。

4.纸质文件包括文本、说明书、设计图纸和图则。内容必须清晰完整,设计说明书应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意图和内容。设计图纸内容必须全面。设计单位应提供设计说明书及文本20套,规格为A4。

5.设计图纸要求

(1)区位图比例自定

(2)街区文物古迹分布地图1:1000-1:2000

(3)街区现状图1:1000-1:2000

(4)建筑质量现状评价图1:1000-1:2000

(5)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评价图1:1000-1:2000

(6)道路系统现状、规划图1:1000-1:2000

(7)历史街区保护总图1:1000-1:2000

(8)公共与配套设施规划图1:1000-1:2000

(9)河道系统现状、规划图1:1000-1:2000

(10)绿化系统现状、规划图1:1000-1:2000

(11)市政工程管线规划图1:1000-1:2000

(12)重点地区建筑形态布局示意图 1:1000-1:2000

(13)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分析图1:1000-1:2000

6.计算机文件要求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计算机文件,图形文件采用AutoCAD R14的DWG格式文件,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6.0以上的格式文件。电脑渲染图的计算机文件应采用国内较为普及、通用的计算机软件,提交以上计算机文件光盘1套。

五、时间进度要求

2011年1月下旬设计单位开展工作。

2011年4月上旬进行方案初审。

2011年5月上旬进行方案论证。

2011年6月上旬提交最终成果。

六、报送与审查规定

1.我局分两次对方案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书面意见和整理会议纪要,设计单位负责提供审查所必需的汇报资料和规划方案介绍。

2.规划论证后,设计单位应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并制定正式规划成果,并按规定时限报送我局。

七、相关设计资料

1.规划设计任务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6.《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2006-2020)

7.市规划设计院《苏州木渎镇总体规划》(2008年)

8.省规院《苏州吴中区城乡协调规划》(2006年)

八、附则

1.我局负责协助设计单位搜集基础资料及现场外业调查,负责设计单位间以及相关规划设计间的协调工作。

2.规划署名权归设计单位所有,版权归我局所有,我局有权在规划审定后公开展示规划成果,并通过传播、媒介、专业杂志、书刊及其他形式介绍、展示、评价规划方案。

3.规划方案批准实施前,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同意都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展示设计成果。

4.如对本任务书有疑问,可在接到本任务书后致电或函我局,我局将做出口头或书面形式答复。

5.设计单位提交的规划设计成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我局有权对设计单位做出处罚:

⑴提交的成果不符合本任务书规定的。

⑵提交的成果图纸和文字辨认不清,内容不全或粗制滥造的。

⑶未经局同意,逾期上报规划设计成果的。

6.本任务书解释权归我局所有。

苏州市规划局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6.毕业设计任务书(园林设计) 篇六

课题类型工艺设计类

指导教师曾

设计内容与技术要求

一、设计内容

⒈庭院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⒉庭院景观设计尺寸标示图

⒊庭院景观设计竖向设计图

⒋庭院景观设计网格平面图

⒌庭院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图

⒍庭院景观设计给排水示意图

⒎庭院景观设计景墙、跌水施工图

⒏庭院景观设计园路、水池施工图

⒐庭院景观设计亭、廊施工图

二、技术要求:

⒈符合园林景观及建筑小区规划图的绘制标准、特点。

⒉合理创建和正确使用图层。

⒊绘图完整正确,符合规定尺寸。

⒋正确布局。

⒌尺寸标注规范完整。

⒍文字规范完整。

⒎建筑制图符号规范。

设计进度

第一阶段:确定庭院景观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绘制庭院景观平面设计图

第三阶段:绘制庭院景观局部、园林小品和园林建筑施工图

参考资料

《园林景观构造及细部设计cad精选图集》 机械工业出版社 筑龙网组编

《景观设计cad图块资料集》 中国电力出版社 潘编著

《绿地规划与小品制作》 天津大学出版社 孙编

《园林工程建设图纸的绘制与识别》 化学工业出版社 刘xx主编

《autocad建筑与景观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胡等编著

7.跨文化沟通任务分析角度与方法 篇七

河南财专外经系有以下跨文化沟通任务:获取外籍教师行程信息;迎接人员在机场到达大厅与外籍教师见面;饭店招待外教过程中的会话;外教在宾馆入住时的会话;外教工作与生活安排的传达;帮助外籍教师核实班机信息并送至登机;接发翻译电子邮件;接外教电话;与外教面对面的谈话;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外方专业课;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英语语言课;中国老师给中国学生讲外方专业课;维多利亚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的传达;维多利亚大学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学生对外籍教师意见的反馈;外方专业课、英语语言课的考核;维多利亚大学代表团访问河南财专;河南财专领导访问维多利亚大学;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修;河南财专教师申报维多利亚大学或澳大利亚政府科研课题;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河南财专领导与维多利亚大学领导谈判及其翻译;合作办学协议的起草、翻译与签订等。对这些任务进行恰当的分析, 有助于更好地制定跨文化沟通的方案。

二、任务分析角度与任务分析方法

任务分析角度是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角度, 任务分析角度对任务目标的制定、执行方案的制定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对任务各个角度的分析准确与否, 影响着目标的执行和方案的制定效果。对任务各个角度的分析可以采用文字叙述法、流程图法、图表法等方法。

三、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定义及其特征

跨文化沟通任务是领导布置给下属的与跟工作人员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对象进行沟通的任务。它有两个特征:语言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跨文化沟通任务的执行人与沟通对象的母语通常是不一样的。例如, 河南财专外经系教师的母语是汉语, 英语对他们来讲是外语, 外教的母语是英语。跨文化沟通任务的执行人与沟通对象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

四、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分析角度

1、跨文化沟通任务的类型与特征。

跨文化沟通的任务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沟通对象的人数, 可以分为一对一沟通、一对多沟通、多对多沟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沟通是一对一沟通;一个人与几个人沟通是一对多沟通;几个人与几个人沟通是多对多沟通。根据沟通的场合, 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在正式场合进行的沟通是正式沟通;在非正式场合进行的沟通是非正式沟通。根据沟通的形式, 可以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信件、电子邮件、备忘录、短信等是书面沟通;电话、谈话等是口头沟通;手势、身势、眼神、表情等是非语言沟通。以河南财专外经系跨文化沟通任务为例, 获取外籍教师行程信息, 可以通过电子邮件, 属于书面沟通;授课、谈判、访问等都是正式沟通;与个别外教谈话是一对一的沟通;外教授课是一对多的沟通;领导班子接见维多利亚大学代表团是多对多的沟通。跨文化沟通的类型不一样, 对沟通环境、沟通工具、沟通人员的能力要求都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 正式的书面沟通对沟通人员的文字功底要求较高;正式的谈判对沟通人员的口头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要求较高。非正式沟通对沟通人员的能力要求不太高。

2、跨文化沟通任务的环境。

跨文化沟通的任务环境指的是对实现沟通目标有直接影响的外部因素:沟通人员、沟通工具、沟通对象、沟通环境等。沟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 合适的沟通工具, 沟通对象的知识结构与能力, 沟通的文化环境与物理环境等, 对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实施都有很大的影响。以河南财专外经系跨文化沟通任务的环境为例:外经系可用的沟通人员有外语专业副教授2人, 外语专业讲师3人 (外语专业研究生2人) , 外语专业讲师兼管理学专业讲师1人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 , 外语专业助教1人 (外语专业研究生) , 留学回国管理学专业助教2人 (研究生) , 外语水平较高的经济学副教授2人, 外语水平较高的经济学讲师1人, 其他专业研究生3人;外经系可用的沟通工具有互联网联网的计算机若干部、可拨打国际长途的固定电话若干部、移动手机、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外经系的跨文化沟通对象有外籍英语语言课教师、外籍专业课教师、维多利亚大学相关领导等;外经系的沟通物理环境有会议室、办公室、饭店、宾馆、公寓、机场到达大厅、机场出发大厅等, 文化环境有澳大利亚文化、希腊文化、意大利文化、英国文化、加拿大文化、印度文化等。

3、跨文化沟通任务的难度、可完成性。

任务难度可以分为难度大无法完成、有难度可以完成、难度一般可以完成、容易可以完成等几种情况。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难度太大, 对沟通人员的能力、水平的要求都很高, 一般工作人员难以完成任务, 这个时候就需要引进或临时聘请能够完成任务的人才;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有难度, 但是现有工作人员经过努力可以胜任, 这个时候就可以鼓励现有工作人员勇挑重担;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难度一般, 现有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胜任;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没什么难度, 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胜任。河南财专外经系的领导与维多利亚大学相关领导的谈判翻译工作难度就比较大, 通常由维多利亚大学中国代表处的孙查理先生翻译。合作办学专业课的教学是有难度的, 但外经系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能承担起来。接发翻译电子邮件、获取外籍教师行程信息、与外籍教师见面等难度一般, 外经系的老师也可以完成。

4、跨文化沟通任务的要求: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跨文化沟通的任务要求主要表现在对完成时间的要求和对沟通过程与结果的要求上。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有的任务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有的任务很紧急, 有的任务不紧急;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对沟通过程与结果的要求比较高、重要, 有的任务对沟通过程与结果的要求不高, 不重要。河南财专外经系的领导与维多利亚大学相关领导的谈判及其翻译、两校领导的邮件及翻译、专业课的教学、外教的迎接工作等重要性就比较大;陪外教旅游、购物、送外教重要性就比较小;与外教面谈、接电话、谈判的翻译工作等对时间的要求就比较紧;信件的回复对时间的要求就不那么紧张。

5、跨文化沟通任务的惯例性、非惯例性。

所谓惯例性任务, 就是反复发生的任务, 这些任务可以按照先前的做法来处理。所谓非惯例性任务, 就是之前没有发生过的任务, 没有惯例可以遵循。这两种任务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不一样。惯例性任务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稍低, 非惯例性任务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稍高。河南财专外经系惯例性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有:获取外籍教师行程信息;迎接人员在机场到达大厅与外籍教师见面;饭店招待外教过程中的会话;外教在宾馆入住时的会话;外教工作与生活安排的传达;帮助外籍教师核实班机信息并送至登机;维多利亚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的传达;维多利亚大学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等。非惯例性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有:接发翻译电子邮件;接外教电话;与外教面对面的谈话;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外方专业课;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英语语言课;中国老师给中国学生讲外方专业课;维多利亚大学代表团访问河南财专;河南财专领导访问维多利亚大学;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修;河南财专教师申报维多利亚大学或澳大利亚政府科研课题;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河南财专领导与维多利亚大学领导谈判及其翻译;合作办学协议的起草、翻译与签订等。

6、跨文化沟通任务的文化适应性。

主要指的是任务本身对文化差异的适应程度。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要求我方必须适应对方文化要求, 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要求对方必须适应我方的文化, 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则没有硬性的要求。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授课, 外方专业课、英语语言课的考核, 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修、河南财专教师申报维多利亚大学或澳大利亚政府科研课题、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都要求我方适应对方文化要求。外教在宾馆入住时的会话, 外教工作与生活安排的传达, 维多利亚大学代表团访问河南财专等, 都要求对方适应我方的文化。

五、跨文化沟通任务分析方法

1、文字描述法。

就是使用文字从任务名称、任务内容、任务环境、任务要求、任务难度等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文字描述法适用于分析单个跨文化沟通任务, 可以使用如下格式:

任务编号:×××

任务名称:×××

任务内容:×××

……

2、流程图法。

就是使用流程图勾勒出各个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先后顺序及其他关系, 适用于分析复杂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可以使用图1格式。 (图1)

3、表格法。

就是使用表格简要列出各项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各个角度的分析结果, 适用于分析有时间先后顺序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可以使用表1格式。 (表1)

4、蓝图分析法。

就是通过把跨文化沟通任务进行分解, 按照有形展示、沟通对象、前台、后台、支持过程等几部分做出跨文化沟通任务图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其中, 有形展示是传达信息发出者对信息接收者的重视程度、展示信息发出者所在单位实力的实物证据。接宾客的轿车、宾客入住公寓的设施、谈判桌上的水果、信息发出者的着装等都是有形展示。前台是与沟通对象发生直接接触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后台是不与沟通对象发生直接接触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支持过程是起辅助作用的非跨文化沟通任务。蓝图分析法适用于分析需要与沟通对象发生直接接触的跨文化沟通任务, 示例见图2。 (图2)

六、结语

对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分析, 对跨文化沟通目标的实现与方案的制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分析角度与分析方法对从事跨文化沟通工作的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会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摘要:本文总结河南财专外经系的跨文化沟通任务, 提出跨文化沟通任务的类型与特征、环境、难度与可完成性、紧急性和重要性、惯例性与非惯例性、文化适应性等几个分析角度, 并提出文字描述法、流程图法、表格法和蓝图分析法四种跨文化沟通任务分析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任务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8.对文化馆任务基点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文化馆;任务基点;主体性;多样化;社会性

文化馆作为县级群众文化领域的一个事业机构,同其他机构一样,有着它独特的工作职能。这种工作职能,是在社会的整体机构中按照系统分工的序列,同时依据机构自身内在发展规律和外在客观要求来确立的。因而在其内涵到外延,自然出现一个“度”和“量”的问题,跨越“度”的负荷,超越了机构主体条件和承受力,从而模糊了机构性质,混淆了它同机关工作机构的职能界限,导致任务不明,主体不分,陷于混乱,被动的困境。

任务基点,指的是任务的落脚点,是任务的核心,是文化馆社会职能在工作上的集中反映。它必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从群众文化事业机构设置纵向的系统基层来剖析,文化馆上面有省、市群众艺术馆,下面有乡(镇)、村群众文化艺术网络的龙头。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群众文化艺术中介转化的纽带。文化馆的功能概括起来,是研究、组织、辅导、示范。研究是为了探索和摸清群众文化艺术的客观规律,掌握动态,提供信息咨询,促进组织辅导工作,能够做得更准确、扎实、有效。示范则是为了检验和提高组织辅导工作的效应。他们相辅相成,而主体就是组织辅导。把组织辅导这一主要功能和群众文化艺术这一工作对象结合起来,构成了文化馆任务的基点,其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主体性

文化馆是一个独立的事业机构,这就需要在其自身人力、物力、财力承受过程中,针对新旧的文化观念,客体的需求与主体的条件,以及组织与辅导、内容与形式、传承与革新、普及与提高、方式与效应等等矛盾运动的参照系,探索出文化馆工作的系列性和延续性,构筑起文化馆组织辅导工作的业务范围。其中基本业务系列的组织主要有:

(一)组织系

包括两个方面,发展各行、各业及乡(镇)、村的群众文化组织,扩大队伍,形成广泛的组织网络。组织举办群众文化领域各门类的演出、竞赛、展览和陈列活动。

(二)辅导系

培训艺术活动骨干人才,辅导业余作者,搜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发展群众文化创作提供材料,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三)信息系

经常进行社会调查,掌握社会发展状态、民风民俗、各层次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和活动的趋向,探索和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工作主导性。

二、多样化

群众文化艺术的内容,形成及其活动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思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求新欲望的综合心态。各种艺术门类和娱乐形式,又是来源于人们不同的习惯、爱好、积累和追求。这就决定了文化馆在从事组织辅导的活动中,首先要树立全方位开放的观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由此及彼、以点带面,重点是抓好具有传统意义、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观的、带有地域特点的、影响较大的艺术种类。如我县“花挑舞”是全国独有舞种,演出场面可大可小,既优美动人,又充满活力,在省市多次获奖。我县是全国书法大县,国家级会员就有50余人,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都有作品获奖和入选,每年我们同时也有力地推动我县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我们在这些项目活动方面,成绩是显著的,经验是成功的。当然在发展优势的同时,还应从群众文化艺术的范畴,不断地根据群众意愿的条件,积极引导,扩大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群众文化艺术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三、社会性

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组织部分。全社会的各阶层、行业、年龄都是文化馆的服务对象;县、乡(镇)、村、家庭广泛形成的文化艺术群体和其他活动,就是文化馆的工作对象。他们综合起来,正逐步形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多渠道、多形式的结构方式,这就决定了文化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社会性。

文化馆工作的社会性,首先是指把立足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广泛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上面。阵地活动和基层辅导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立足点来发挥。同时,在工作方式上应面向社会,积极采取社会方式来开展。这当中,关键是在“联”字上下功夫。既通过多渠道的联络,来发展多层次的群众文化组织,又通过多渠道的联合,来促进多侧面、多形式的创作和活动。从而把纵横交错的群众文化艺术网络,联接在一起,不断地拓展新的局面。在联络、联合、联接的过程中,组织和辅导则是始终贯穿的核心。

9.设计任务书 篇九

一、设计题目:

苯―甲苯

精馏分离板式塔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生产能力(进料量)

80000吨/年 操作周期

7200小时/年

进料组成25%(质量分率,下同)塔顶产品组成 ≥97%

塔底产品组成 ≤1%

2、操作条件

操作压力

选(表压)进料热状态

单板压降:

≯0.7 kPa

3、设备型式

自选

4、厂

河南地区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塔径及提馏段塔板结构尺寸的确定

(2)塔板的流体力学校核

(3)塔板的负荷性能图

(4)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设计结果汇总

5、工艺流程图及精馏塔工艺条件图

6、设计评述

三、参考资料

1.石油化学工业规划设计院.塔的工艺计算.北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化工设备技术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全书—塔设备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4.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苯―甲苯

精馏分离板式塔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生产能力(进料量)

90000吨/年 操作周期

7200小时/年

进料组成25%(质量分率,下同)塔顶产品组成 ≥97%

塔底产品组成 ≤1%

2、操作条件

操作压力

选(表压)进料热状态

单板压降:

≯0.7 kPa

3、设备型式

自选

4、厂

河南地区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塔径及提馏段塔板结构尺寸的确定

(2)塔板的流体力学校核

(3)塔板的负荷性能图

(4)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设计结果汇总

5、工艺流程图及精馏塔工艺条件图

6、设计评述

三、参考资料

1.石油化学工业规划设计院.塔的工艺计算.北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化工设备技术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全书—塔设备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4.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苯―甲苯

精馏分离板式塔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生产能力(进料量)

100000吨/年 操作周期

7200小时/年

进料组成25%(质量分率,下同)塔顶产品组成 ≥97%

塔底产品组成 ≤1%

2、操作条件

操作压力

选(表压)进料热状态

单板压降:

≯0.7 kPa

3、设备型式

自选

4、厂

河南地区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塔径及提馏段塔板结构尺寸的确定

(2)塔板的流体力学校核

(3)塔板的负荷性能图

(4)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设计结果汇总

5、工艺流程图及精馏塔工艺条件图

6、设计评述

三、参考资料

1.石油化学工业规划设计院.塔的工艺计算.北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化工设备技术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全书—塔设备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4.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填料吸收塔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水吸收二氧化硫

填料吸收塔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混合气(空气、SO2)处理量:

2400Nm3/h 进塔混合气中含丙酮:

5%(V%)相对湿度:

70%; 温度:

35℃

SO2回收率:

96%

2、操作条件

操作压强:

常压操作

3、设备型式

自选

4、厂

河南地区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塔径的确定

(2)填料层高度计算

(3)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

5、设计结果汇总

6、工艺流程图及换热器工艺条件图

7、设计评述

四、参考资料

1.石油化学工业规划设计院.塔的工艺计算.北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化工设备技术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全书—塔设备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8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4.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干燥器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硫酸钾干燥器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生产能力(进料量)

20000吨/年(以干燥产品计)操作周期

300天/年

进料湿含量

14%(湿基)

出口湿含量

1%(湿基)

2、操作条件

干燥介质

湿空气

离开预热器温度

80℃

气体出口温度

热源

饱和蒸气,压力自选

物料进口温度

30℃

操作压力

常压

颗粒平均粒径

200μm

3、设备型式

流化床干燥器

4、厂

河南地区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硫化床层底面积的确定

(2)干燥器的宽度、长度和高度的确定及结构设计

4、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

5、设计结果汇总

6、工艺流程图及换热器工艺条件图

7、设计评述

四、参考资料

1.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3.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辑委员会编.干燥设备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年 5.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年

6.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多程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二.设计原始数据

1、煤油

处理量(10t/h)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60℃)

2、冷却水

进口温度(自选)出口温度(50℃)

允许的压降:不大于105Pa 三.设计任务

1、设计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热负荷、传热面积、换热管、壳体、管板、封头、隔板及接管等。

2、绘制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条件图(A1#图)。

3、设计结果汇总

4、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的有关问题的讨论

5、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四、参考资料

1.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2.尾范英郎(日)等,徐忠权译.热交换设计手册,1981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4.卢焕章等.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魏崇关,郑晓梅.化工工程制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9.库潘.换热器设计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10.全国压力容器标准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GB150-98)

11.全国压力容器标准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标准释义(国家标准GB150-9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钢制管壳换热器(GB151-98),国家技术监督局

13.化工设备图册-热交换器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多程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二.设计原始数据

1、煤油

处理量(15t/h)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60℃)

2、冷却水

进口温度(自选)出口温度(50℃)

允许的压降:不大于105Pa 三.设计任务

1、设计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热负荷、传热面积、换热管、壳体、管板、封头、隔板及接管等。

2、绘制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条件图(A1#图)。

3、设计结果汇总

4、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的有关问题的讨论

5、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四、参考资料

1.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2.尾范英郎(日)等,徐忠权译.热交换设计手册,1981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4.卢焕章等.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魏崇关,郑晓梅.化工工程制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9.库潘.换热器设计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10.全国压力容器标准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GB150-98)

11.全国压力容器标准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标准释义(国家标准GB150-9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钢制管壳换热器(GB151-98),国家技术监督局

13.化工设备图册-热交换器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多程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二.设计原始数据

1、煤油

处理量(20t/h)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60℃)

2、冷却水

进口温度(自选)出口温度(50℃)

允许的压降:不大于105Pa 三.设计任务

1、设计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热负荷、传热面积、换热管、壳体、管板、封头、隔板及接管等。

2、绘制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条件图(A1#图)。

3、设计结果汇总

4、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的有关问题的讨论

5、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四、参考资料

1.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2.尾范英郎(日)等,徐忠权译.热交换设计手册,1981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4.卢焕章等.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魏崇关,郑晓梅.化工工程制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9.库潘.换热器设计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10.全国压力容器标准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GB150-98)

11.全国压力容器标准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标准释义(国家标准GB150-9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钢制管壳换热器(GB151-98),国家技术监督局

13.化工设备图册-热交换器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正戊烷冷凝器的设计

二、设计条件

1.处理量能力:2.5×104t/a

2.设计型式:立式列管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1)正戊烷:冷凝温度为51.7℃,冷凝液于饱和液体下离开冷凝器;

(2)冷却介质:地下水,流量为7000kg/h,入口温度:3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

(4)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h连续进行。三.设计任务

1、设计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热负荷、传热面积、换热管、壳体、管板、封头、隔板及接管等。

2、绘制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条件图(A1#图)。

3、设计结果汇总

4、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的有关问题的讨论

5、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四、参考资料

1.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2.尾范英郎(日)等,徐忠权译.热交换设计手册,1981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4.卢焕章等.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魏崇关,郑晓梅.化工工程制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9.库潘.换热器设计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10.全国压力容器标准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GB150-98)

11.全国压力容器标准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标准释义(国家标准GB150-9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钢制管壳换热器(GB151-98),国家技术监督局

13.化工设备图册-热交换器

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苯-氯苯分离过程板式精馏塔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生产能力(进料量)

20000吨/年 操作周期

7200小时/年

进料组成38%(质量分率,下同)塔顶产品组成 ≤0.2% 塔底产品组成 ≥99.8%

2、操作条件

操作压力

4kpa(表压)进料热状态

自选

塔底加热蒸气压力 0.5Mpa(表压)单板压降:

≯0.7 kPa

3、设备型式

浮阀塔(F1型)

4、厂

河南地区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塔径及提馏段塔板结构尺寸的确定

(2)塔板的流体力学校核

(3)塔板的负荷性能图

(4)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设计结果汇总

5、工艺流程图及精馏塔工艺条件图

6、设计评述

三、参考资料

1.石油化学工业规划设计院.塔的工艺计算.北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化工设备技术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全书—塔设备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4.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蒸发装置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N aOH水溶液

蒸发装置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生产能力(进料量)

4000吨/年 操作周期

7200小时/年

进料组成8%(质量分率,下同)产品组成 25%

2、操作条件

加料方式:

三效并流加料

原料液温度:

第一效沸点温度

各效蒸发器中溶液的平均密度:ρ1=1014kg/m3,ρ2=1060kg/m3,ρ3=1239kg/m

3加热蒸汽压强:

500kPa(绝压),冷凝器压强为

kPa(绝压)

各效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K1=1500W/(m2·K),K2=1000W/(m2·K),K3=600W/(m2·K)各效蒸发器中液面的高度:

1.5m

各效加热蒸汽的冷凝液均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假设各效传热面积相等,并忽略热损失。

3、设备型式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

4、厂

河南地区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加热室和分离室 的直径和高度的确定

(2)加热管与中央环循管的规格、长度及排列方式的确定

(3)接管尺寸的确定

4、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

5、设计结果汇总

6、工艺流程图及换热器工艺条件图

7、设计评述

四、参考资料

1.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3.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年

10.单元式住宅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十

1.设计题目

(1)单元式多层住宅初步设计(2)单元式多层住宅施工图设计 2.设计条件(1)基地自定

(2)技术条件:结构按砖混结构考虑,承重方向的开间或进深应符合模数,承重墙、外墙、内墙和隔墙厚度结合各地区情况确定,北方地区墙厚应满足相当于370mm砖墙的热工条件,南方地区满足相当于240mm砖墙的热工条件。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北方地区日照间距按1:1.5,南方地区按1:1.1考虑。建筑的水、暖、电均由城市集中供应。

(3)面积指标:平均每套建筑面积100~160㎡/套。

(4)居室面积:大居室12~15㎡、中居室8~11㎡,小居室8~11㎡。每套住宅必须有一间大居室,主要居室应能同时两个方向放床,并要求每套住宅居室大小搭配恰当。

(5)辅助房间:厨房和卫生间均为每户单独使用,厨房设置洗池、案台和灶台(燃料:煤或煤气)和必要的储藏设施,卫生间设置大便器(蹲式或坐式)、浴缸或淋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洗面盆。

(6)其它设施:每户可设置生活阳台、服务阳台,单元内可设置垃圾道,每户应考虑必要的储藏设施。

(7)层数及层高:建筑层数按五层或六层设计,层高由各地区自定,一般可选用2.8m或2.9m、3m。

3.设计要求、内容及深度

初步设计:套型恰当、使用方便、经济合理、造型美观。施工图设计:结构合理,各部分作法正确、完整无遗漏,投影关系正确、无矛盾,符合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和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一、第一次设计 单元式多层住宅初步设计 本次设计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

方案草图设计

方案草图设计以徒手单线绘制,图幅及表达方式自选。具体内容如下: ①标准层平面图(1:100)

a.确定房间的形状、尺寸、位置及其组合。房间内应布置家俱及设备,并且标注居室净面积及每套住宅户内使用面积。

b.确定门窗位置、大小(按比例画,不标尺寸)及门的开启方式和方向。c.楼梯应画出踏步、平台及上下行方向线,平面图还应表示储藏设施、垃圾道位置示意和阳台位置、深度尺寸。

d.标注总尺寸、轴线尺寸及必要的尺寸。e.标出房间名称、剖切线、图名及比例。②单元组合平面示意图(1:500)

要求:单线徒手绘图,单元外边线为粗实线,单元分界线为细实线。③方案说明、技术经济指标

方案说明的内容为:方案特点,与方案有关的特殊结构、构造、材料或施工方法的说明,套型及单元组合的说明,技术经济指标等。④剖面图(1~2个,比例1:100~1:150)

a.单线徒手绘图,着重表达住宅建筑内部空间的尺度,如总高、层高、屋面、室内与室外的关系等。

b.标出各层标高、屋面标高和室外地坪标高。

c.楼梯不画踏步,以斜线表示。

d.标注图名及比例。

⑤组合立面图(1:100或1:150)

a.外轮廓线画中粗实线,地坪线画粗实线,其余均为细实线。

b.窗应分扇,以单线表示。

c.能画配景和阴影者,画出配景和阴影(选作)。

d.立面图不标尺寸及做法。

e.标注图名及比例(以单元入口为正立面图)。

第二步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上述方案草图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工具画图,图幅为A2,具体内容如下:

①标准层单元平面图(1:100)

a.确定房间的形状、尺寸、位置及其组合。房间内应布置活动家俱及固定设备,并且标注居室净面积及每套住宅户内使用面积。

b.确定门窗位置、大小(按比例画,不标尺寸)及门的开启方式和方向,墙画双线,剖切部分以粗实线表示,窗洞以细实线表示。

c.楼梯应画出踏步、平台及上下行方向线,平面图还应表示储藏设施、垃圾道位置示意和阳台位置、深度尺寸。

d.标注各定位轴线编号和总尺寸、轴线尺寸及必要的尺寸; e.标出房间名称、剖切线、图名及比例。

②单元组合平面示意图(1:500)

用单线工具绘图,单元外边线为粗实线,单元分界线为细实线。③技术经济指标及方案说明与方案草图内容相同。④剖面图(1:100或1:150)

a.用工具绘图,着重表示住宅内部空间的尺度,如总高、层高、屋面、室内与室外的关系等。

b.剖切部分的墙体轮廓画双粗实线,钢筋混凝土部分涂黑表示,门窗洞口用双细实线表示,未剖切部分的投影画细实线。

c.活动的家俱不画,只画固定设备。

d.尽可能表示出结构构件的相互关系。

e.标出各层标高、屋面标高和室外地坪标高。

f.楼梯不画踏步,以斜线表示。g.标注剖面图的起止定位轴线编号。h.标注图名及比例。⑤组合立面图(1:100)a.外轮廓线画中粗实线,地坪线画粗实线,其余均为细实线。

b.窗应分扇,以单线表示。

c.阳台、楼梯间花格形式可以简化,但应全部画出。

d.能画配景和阴影者,画出配景和阴影(选作)。

e 立面图不标尺寸及做法。

f.标注单元组合体两端轴线号,轴线号以整幢住宅为准。

g.标注图名及比例,图名以起止轴线号表示,即○~○立面图表示。

二、第二次设计 单元式多层住宅施工图设计

根据第一次初步设计图,进行施工图设计。因时间有限,而且没有结构、水电工种配合,要全部达到施工图深度是有困难的,因此,本次设计仅部分达到施工图深度。设计应采用工具绘图,完成A2图纸3张,具体内容如下:

①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及底层单元入口局部平面图(1:50)a.标出纵横向定位轴线以及轴线编号。b.标出平面尺寸:

总尺寸——外墙外围尺寸;

轴线尺寸——轴线之间的尺寸,还应标出端轴线外边缘之间的尺寸; 门窗洞口及墙段尺寸——如果洞口之间的墙段被轴线等分,则只需标出墙段的总尺寸,如果墙段未被等分,则应按轴线分别标出;

局部尺寸——包括墙厚尺寸,建筑内部的门窗洞口、壁柜、壁龛、通风道、垃圾道等的尺寸。

c.室外地坪及楼地面标高(标准层一般以第三层为准),楼地面坡度及坡向(阳台、卫生间)。d.绘出固定设备。

f.标出门窗编号(可按各地区标准图集编号),绘出门的开启方向及方式。

g.绘出楼梯间的踏步、平台、栏杆扶手及上下行方向线。

h.门洞(无门扇者)、搁板、吊柜等位置及尺寸。

i.详图索引符号(分三种情况:一是本设计中绘制的详图,二是选用标准图集中的详图,三是本设计中未设计,也无法选择标准图者,画空圈详图索引号,表示该处应有详图。

j.剖切线及剖面编号。

k.底层入口平面应画出明沟、散水、踏步、台阶、花台、平台等位置尺寸。

②门窗统计表及技术经济指标

a.门窗统计表按单元标准层六层统计,b.技术经济指标

包括: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指组合体整幢房屋面积)③剖面图(1:100)

a.承重墙定位轴线和编号。

b.标注尺寸:总高尺寸——坡屋顶为室外地坪至檐口底部,平屋顶为室外地坪至女儿墙压顶上表面或檐口上表面;层间尺寸——室外地坪到底层地面、底层地面到各层楼面、楼面到屋顶及檐口处(坡屋顶为顶棚底面);门窗洞口及洞间墙段尺寸;局部尺寸——指室内的门窗洞口及窗台高度、搁板、吊柜、壁龛等高度,如每层相同,则只标一层即可。

c.标高:包括楼地面、阳台面、室外地坪、檐口上表面、女儿墙压顶上表面、雨棚底面等处标高。

d.画出室内固定设备、装饰以及室内外未被剖切部分的投影。e.剖面详图索引:如墙身节点、檐口节点、花格等。f.标注图名和比例

④单元组合立面图(1:100)

a.房屋两端轴线(按单元组合体编号)。

b.表示门窗扇的划分(相同的门窗选一樘画出开启方式)。

c.立面上各部分采用的材料、作法(外墙面、窗台、檐口、勒脚、雨蓬、花格、线脚等)及有关说明、详图索引号(如阳台栏杆扶手、花盆、花格等)。

d.图名(按○~○立面图表示)及比例。⑤屋顶平面图(1:200或1:150)

本次设计采用平屋顶有组织排水,防水作法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根据南方或北方地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可考虑采用隔热或保温构造设计,设计要求如下:

a.屋顶平面图上所有投影线均为细实线。

b.画出屋面的排水方向、排水坡度及各坡面的分水线。

c.表示出天沟、檐沟、泛水、出水口及水斗的位置、规格、材料说明或详图索引号。

d.画出上人孔或出入口、出屋面的管道、烟囱、通风道及女儿墙等的位置、尺寸、材料作法或详图索引号(尽量采用当地标准图集作法)。

f.标注有关尺寸:各转角部分定位轴线和间距;四周出檐尺寸。g.标出屋面各部分的标高(一般确定为屋面结构层的上表面)。

h.图名、比例。

⑥屋顶构造节点详图与大样(要求3~4个详图与大样)a.详图比例为1:20、1:

10、1:50。b.大样比例为1:

5、1:

2、1:1。

11.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篇十一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庞继贤教授则认为,所谓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制定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这种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学习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任务型教学应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日的。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能够不断的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面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恰当的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具体说来任务的设计应注意必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都有差异,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该适合所有的学生参加,而不是仅仅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这样任务型教学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如在Go for it教材中的听力训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其选出所听到的词、句子及相关的画面;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要求能做True or False练习;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能简单的复述所听到的内容;对于性格外向善于表演的同学,要求根据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对话表演活动。

二、任务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的形式真实性要强,趣味性要浓,极富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多彩的现实特征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在Go for it七年级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时(本单元的重点就是问路及指路方向?)我画了一张本市的地图,并收集许多本市的标志性建筑物的照片。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立刻被唤起,他们的不仅再次熟悉了家乡,更为家乡的巨变而心生自豪。接着教学方位介词next to , between, across on等。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介词描述各种建筑物的不同方位。最后让学生充当志愿者导游,向来宾介绍我市的建筑并指示方向。学生在这一真实的情景中高度亢奋,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热爱家乡的荣誉感。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学生必须知道通过活动来具体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

三、任务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任务的设计应具有连贯性,一连串任务形成一个序列,后面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前面任务的完成。形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人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性层层推进。同时要注意任务韵难易程度,要区分不同层次,使学生在完成前面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后面的任务。

四、任务的设计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具有评价性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是课程的一部分。在设计每个单元的任务时,应抓住重点灵活处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者(教师和学生)等因素,对教材提供的任务建议中选择适合的任务。

任务的设计应注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与否是评价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任务教学中,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的设计,它包括考虑如何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何对学生的报告(Report)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应设计一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如编制表格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成果,学生可以展示其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些成果可以有各种形式,可能是语言性的。

上一篇:电影院商业介绍说辞下一篇:竞聘骨科护士长演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