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英文阅读答案

2024-08-07

乡村英文阅读答案(9篇)

1.乡村英文阅读答案 篇一

1. 这篇短文描写的是 (地方) 季的乡村风光。

2. 在作者的笔下,每一样事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天空是 的;空气是() 的;

花儿是() 的;鸟儿是() 的;

小溪是() 的;农舍是() 的;

“我”的感觉是() 的……

3. 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打“V”。

(1) 空气呢----像刚刚挤出的牛奶那样新鲜!()

(2) —条小溪顺着沟壑流去,透过碧清的涟漪,溪底的小石仿佛在麵动。 ()

4. 从下面的句子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 要是睡在那上面,再舒服不过了!

(2) 六月的最后一天,周围一望无垠的俄罗斯 啊——我的故乡。

2.乡村阅读答案 篇二

杨万里走出门,信步踏上了一条小路。两边疏疏落落的篱笆,顺着蜿蜒的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地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盛开着,金灿灿的,蜜蜂和蝴蝶不时在菜花间飞舞。路旁的桃花、杏花都谢了,那碧玉般的嫩叶正在枝头悄悄地冒着新芽。

“快!快!”身后传来了孩子们银铃般的喊叫声。杨万里刚要回头,几个小孩子已从身边跑了过去。他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原来,这几个孩子正在追赶几只黄色的蝴蝶呢!那些蝴蝶真是调皮,好像在和孩子们闹着玩。它们一会儿在小路上低飞,一会儿在他们头上转圈,一会儿又落在了路旁的篱笆上。孩子们刚跑到跟前,蝴蝶却又倏地飞走了!

孩子们追呀追,眼看就要追上了!蝴蝶一下子飞入了金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那些漂亮的黄蝴蝶了——它们已经融入了金色的菜花之中了。

看着这番情景,杨万里情不自禁地吟起了《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 )。

A.明代 杨慎

B.宋代 杨万里

正确答案:B

2.“宿”的意思是( )。

A.星宿

B.住宿

正确答案:B

3.“儿童急走追黄蝶”一句中,“走”的意思是( )

A.移动

B.跑

C.行走

D.泄漏

正确答案:B

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解析:

3.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篇三

1、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试从资料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妙处。(4分)

3、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分)

4、参考示例,概括作者笔下远去的乡村生活画面,说说你理想中的生活画面。至少写出两组。(4分)

【示例】听蛙鸣带着微笑入眠——听轻风絮语,鸟儿欢歌,忘却所有的烦恼。

试题一答案:

1、(3分)资料上,和第②段儿时摔跤被虫子逗乐构成比较(1分)。突出了儿时乡村生活的情趣,此刻生活的了无意趣(1分);结构上,与第⑥段田亩被购、转成永恒荒芜相呼应(1分)

2、(4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豆荚在阳光暴晒下,接连不断炸开发出声音的情景(1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与幸福,表达了作者对富有情趣与生命力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与留恋(2分)。

3、(4分)①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②对乡村受到城市化建设冲击的无奈;③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精神家园的担忧;④对城市化建设以失去乡村为代价的迷茫。(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4、示例:①摔跤时被昆虫逗笑——静观蚕儿咀嚼桑叶,突然明白了“蚕食”一词的意思。

②感受葱行(在不同的时间、季节)的诗意——闲看四季花开花落;③聆听豆荚炸裂的声音——欣赏麦地里昆虫的演奏;④父亲在田亩上劳作——余晖中看过往的人群走进又走远。

试题二:

1、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资料,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4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里,

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里。

2、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跤,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品析句子。(4分)

(1)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望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2分)

(2)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向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内涵。)(2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3分)

试题二答案:

1、示例: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秀才的诗行里,她在豆荚的笑声中,她在蛐蛐的琴音里。

试题分析: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资料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2、示例:(1)你务必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理解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2)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到达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那里学生找出照应的资料,正确即可。

3、(1)示例:运用了拟人(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诗意。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2分)

2)示例:“固执”一词在那里是“执着”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不舍,表达了父亲及世代农民对乡村田园的热爱、依恋。(2分)

试题分析: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4、示例:①作者回忆的是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相对此刻而言,那确是“远去的”了。

②“远去的乡村”留有作者完美的回忆,和此刻的“城市礼貌”构成了强烈的比较。

③文章表达了对已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完美事物的担忧、失落,引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④标题新颖,吸引读者,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试题分析: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资料、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资料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资料,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

4.《乡村的光》阅读答案 篇四

19.亲情的温暖;安全感;神奇的感觉。(每点2分)

20.承接上文对木镇的光别样韵致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天底下乡村的光的描写(由点到面),引发作者对光的意义的思索。(4分,只写“承上启下”得1分)

5.丢失的乡村夏夜阅读答案 篇五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乡村的夏夜是孩子的。

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乡村乡村夏夜的模样,我张耳就能听到乡村夏夜的声音,我只要耸耸鼻,乡村夏夜里所有的气息就统统被我逮住了,泥香禾香桃香梨香,以及各家各户在牛栏猪圈门前烧起的赶蚊子的艾叶香,甚至牛鼻孔里呼出来的淡淡的青草味,哪一样能从我鼻子底下溜走呢?

那时候,我也是一个孩子。我不喜欢冬天的夜晚,天那么冷,孩子们又穿着臃肿的棉衣棉裤,人都变成球了,叫我们怎么玩;我也不喜欢春天的夜晚,天气确实暖和起来了,但稍微动一下就出汗,孩子们干脆脱了棉衣棉裤,却弄得大人满院子追着喊,加衣,加衣!烦都烦死了,哪能玩得尽兴?

夏天就不同了,夏天的夜晚才是孩子的夜晚啊!

夏天,孩子们嫌白日太长,夜晚又总是姗姗来迟。你看,黄昏,最后一缕炊烟消失在乡村的茫茫夜空,一群赤膊溜光的孩子还在溪里戏水,孩子们心里有盼头,孩子们是在等夏夜那枚月亮,月亮才不会失约呢。月亮是从山头跃进溪里的,还是先在溪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才蹦上山头的,孩子们天天守着看着,这回却还是没看清。孩子们把月亮溅碎了满溪银鳞闪闪,多美的月亮花;孩子们捉月亮捧月亮,月亮叮叮咚咚唱着歌儿从指缝滑入溪里了。夏夜的孩子就是这么弄月亮的,月亮可不会生气,孩子们嘻嘻哈哈上岸了,月亮在溪水里悠悠地一荡,又一荡,慢慢的自己复原自己,又是一脸慈祥。

夏夜里,孩子抬着一只小小的木桶去村后的山脚下,不远的山脚下蓄着一泓泉,泉里养着圆圆的凉凉的一轮月亮。去时一只空桶晃悠悠,轻飘飘,回来却哗啦啦,沉甸甸,孩子竟然抬着月亮走,月亮在水桶里扮鬼脸,一会儿拧鼻子,一会儿歪嘴巴,一会儿又眯眼睛,逗得孩子们笑偏了脚下的路,一朵一朵月光酒泼凉了乡村夏夜。水桶抬到晒谷坪正中央,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你一瓢我一瓢,就着月光咕咚咕咚喝下肚,孩子心里也住进了一轮这样的.月亮,亮堂堂的,甜丝丝的。

夏夜,孩子们一人一把枪,油菜杆镶的,一人一顶草帽,青菜绿叶织的,这边一伙才占了高地,那边一伙开始打扫自己的战场了,除了孩子,谁能将战争弄得这般温馨?夏夜,孩子们捉迷藏,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的伙伴,他们能在我的眼皮底下藏得无影无踪,却没本事在月亮的注视底下隐形,这么深邃这么神秘的乡村夏夜,哪个黑角旮旯月亮不曾关照,月光不曾探访?夏夜,我有一个专用的火柴盒,我一蹦一跳地从晒谷坪这头撵到那头,我在追我的萤火虫呢,它却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飞到南瓜叶上一闪一闪,我赶也赶不上。我打开火柴盒,月光倏地钻了进去,这意外的收获,心里不照样美美的?夏夜,我那还没开窍的小弟,要过祖母手中的大蒲扇,竟将祖父和周围的大人们扇得东倒西歪。月亮都笑了,夏夜怎不乐淘淘?

阅读题目:

1、文章开头几个自然段中,作者具体从哪几个角度说了“我”对乡村夏夜的迷恋?

2、文章着重描写孩子们在夏天的哪四个游戏?

3、现实是乡村生活发生了那些方面的变化?文章流露出了作者这样的感情?

4、文章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描写乡村夏夜的几段文字,试选择两处赏析。

阅读答案:

1、声音、气息、冬天的寒冷、春夜父母追的烦躁。

2、在溪水里扎猛子、用木水桶抬月亮、用油菜杆枪打仗、捉迷藏、用火柴盒捉萤火虫。

3、河床枯了,溪水浊了,孩子们玩卡通,生活方式变了。表达作者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怀念,对失去乡村夏夜的惋惜。

6.《乡村里的月光》 阅读答案 篇六

2. A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月光的特点: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月光“四处飞溅”、闪闪烁烁、飘忽不定的流动美;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月光洒下时“叮咚流淌”般的音韵美。并运用情景交融,对月光的描写中包含了作者喜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深情。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气氛,表现出月光下乡村的温柔和独特魅力。

3. 此句表面是讲都市霓虹灯中的月亮已没了最初的皎洁,实则是对城市里的人们沉溺于喧嚣深表遗憾,他们忘记了亲近静谧安宁的自然,日益失去精神的宁静与自由,寄托了作者对乡村纯朴生活的向往。

7.传统中国乡村阅读题及答案 篇七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年高望重者)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就可以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而现在“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

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而殊不知他们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们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尽管到垂暮之年,不能再有大为,但只要身影出现在乡土上,那曾经有过的荣誉就会发出光芒,激励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2015年12月16日《中华读书报》,作者刘毓庆,原文有删改)

6.下列关于“乡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A原文说“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C“乡绅即士大夫”错;D“在周代就已经出现”的应为“这一传统”)

A.乡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曾出仕的读书人两部分人组成。

B.乡绅代表一方的风气和文化,对一方社会发展有重要引领作用。

C.乡绅即士大夫,一部分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D.乡绅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周代就已经出现。

7.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D(“呼吁人们回到乡村”错)

A.历史悠久的乡绅群体为乡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作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B.面对乡绅群体的消失和叶落归根观念的日渐淡化,作者表现出无奈之情。

C.乡村文化开始沙漠化,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作者深表担忧。

D.乡村的优秀人才流向城市,作者呼吁人们回到乡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原本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乡绅”错;B以偏概全;C“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错)

A.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原本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乡绅,都变成了城市人。

B.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

C.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这是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的。

8.乡村医生考试试卷及答案 篇八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怀疑颈椎外伤的淹溺病人要采用哪种方法开放气道(B)A、仰面抬颌法 B、托下颌法 C、手压颈部法 D、仰面举颌法 E、屈颈法

2、患者出现出现头晕、头胀、四肢无力、胸闷、多汗、思想涣散、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稍有升高属哪种中暑(A)A、先兆中暑 B、轻症中暑 C、中度中暑 D、重症中暑 E、中暑休克

3、烧伤真皮深层的属哪一度烧伤 C A、Ⅰ度 B、浅Ⅱ度 C、深Ⅱ度 D、浅Ⅲ度 E、Ⅲ度

4、烧伤急救原则第一步是什么A A、除引起烧伤的原因 B、是否合并其它损伤 C、创面包扎 D、建立静脉通道 E、迅速止痛

5、瞳孔针尖样缩小,意识障碍,大汗,流涎,肌肉颤动,最可能是(B)

A.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B.有机磷农药中毒 C.吗啡中毒 D.脑桥出血 E.低血糖反应

6、电击伤病人伤处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处理A A、暴露疗法 B、包扎疗法 C、浸泡疗法 D、冲洗疗法 E、照射疗法

7、磷农药中毒特殊的气味D A、氨气味 B、酸味C、硫磺味 D、蒜臭味 E、漂白粉味

8、酒精中毒较理想的促醒药物为B A、美兰 B、纳洛酮 C、安易醒 D、阿托品 E、肾上腺素

9、三凹征见于A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呼吸衰竭 D、肺气肿 E、支气管哮喘等

10、少尿的尿量为每日少于多少C A、800ml B、600ml C、400ml D、200ml E、100ml

11、高热的体温范围为C A、38.1~38.5℃ B、38.5~39.0℃ C、39.1~41.0℃ D、41.1~41.5℃ E、41.5℃以上

12、某男性患者畏寒发热1周,每天体温最高达39.6~40.2℃,最低体温37.8℃左右,试问该热型属于下列哪一种C A、稽留热 B、驰张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波状

13、呕吐大量暗红色血液常见于C A、急性胃炎 B、急性胃粘膜病变 C、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烈出血 D、消化溃疡并出血 E、胃癌

14、咯血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B)

A.支气管扩张 B.鼻出血 C.肺结核 D.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E.白血病

15、下列可出现急性腹痛的疾病是(E)A.反流性食管炎 B.慢性胃炎 C.肝炎 D.胃癌 E.肠梗阻

16、下列疾病出现慢性腹痛的是(D)

A.异位妊娠破裂 B.急性胆囊炎 C.肠穿孔 D.结核性腹膜炎 E.急性胰腺炎

17、关于腹痛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脐周 B.急性阑尾炎疼痛在右下腹 C.小肠疾病疼痛多在右上腹 D.胆囊炎疼痛多在左上腹 E.肝脓肿疼痛多在中下腹

18、下列疾病引起中枢性呕吐的是(B)

A.急性胆囊炎 B.脑出血 C.胆石症 D.急性胰腺炎 E.肠梗阻

19、呕血与黑便最常见的疾病是(E)

A.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B.十二指肠炎 C.慢性胃炎 D.急性胃黏膜病变 E.消化性溃疡 20、腹痛伴里急后重者多见于(A)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伤寒 C.副伤寒 D.肠结核 E.Crohn病

21、患者,女性,40岁。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3天,最可能的诊断是(A)

A.急性胆囊炎 B.急性胃炎 C.消化性溃疡 D.急性阑尾炎 E.急性胰腺炎

22、肾源性水肿者,其水肿常先出现于:(C)A 下肢 B 全身 C 眼睑 D 胸腔 E 腹腔

23、心源性水肿者,其水肿常先出现于(A)

A 人体的最低部位 B 眼睑 C 全身 D 胸腔 E 腹腔

24、右上腹疼痛放射至右肩胛下区常见于(C)

A.输尿管结石 B.十二指肠溃疡 C.急性胆囊炎 D.心绞痛 E.急性阑尾炎

25、呕吐大量隔宿食物可见于(E)

A.急性糜烂性胃炎 B.慢性胃炎 C.胃、十二指肠溃疡 D.急性肝炎 E.幽门梗阻

26、胸骨中上段后方疼痛,向左肩部放射,最可能的病因为(B)

A.胸膜疾病 B.心绞痛 C.肋间神经病变 D.食管炎症 E.肋骨骨折 27、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B)

A 至少80-100次/分;B

至少100次/分;C 至少 120次/分;D

至少60-80次/分 28、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单人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

A 30:2 B 15:2 C 30:1 D 15:1

29、实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正确的手法是(C)

A.在心前区按压 B.在胸外上段按压 C.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 D.在剑突下向心脏方向按压 E.按压胸部使心脏受到挤压

3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C)A、侧卧位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D、俯卧位 E、头高足高位

31、冷敷处理适合哪种眼外伤 B A、外眼部皮肤裂伤出血 B、外眼挫伤部位肿胀 C、眼内伤口 D.电光性眼炎 E. 酸碱性物质烧伤

33、若病人突然大咯血,伴呼吸困难,首要的抢救措施是(B)A、使用止血药物 B、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C、高流量吸氧 D、输血 E、给予镇静药物

33、下列哪种毒物中毒,用碳酸氢钠洗胃是错误的(E)

A、对硫磷 B、砷化氢 C、安定 D、酒精 E、敌百虫

34、下列烧伤急救原则中,错误的是(C)

A.迅速脱离热源 B.保护烧伤创面 C.就地给予烧伤清创 D.保持呼吸道通畅 E.镇静、止痛、抗感染

35、下列哪项不是躯体性腹痛的特点 E A 疼痛定位准确 B 疼痛程度剧烈而持久 C 可有局部腹肌强直 D 咳嗽、体位变化可加重疼痛 E 疼痛常不定点

36、剧烈呼吸困难病人咯出大量咳粉红色泡沫痰,常见于 E A.肺结核 B.支气管哮喘 C.慢性肺脓肿 D.支气管扩张 E.急性肺水肿

37、肺结核大咯血,最危险的并发症是 A A、窒息 B、出血性休克 C、继发感染 D、结核播散 E、以上都不是

38、饮酒及进食高嘌呤食物后容易引发关节疼痛的是(B)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痛风 C、风湿性关节炎 D、红斑狼疮 E、关节增生

9.月是乡村明阅读答案 篇九

真的,乡村的月很白很圆,就像一个醇厚的梦。你小小的陋室如积水空明,屋外的竹枝投影入户,如随波交横的藻荇。

你我临窗望月,思接千载,心驰八荒,许多吟哦明月的诗词曲赋都涌上心头,天籁之音如风,是响在天际还是耳畔难辨分明。悠悠时空,绵绵岁月,因为一轮明月当空,仿佛就是窗外山水的凝固和浓缩。

夜的深处,田园朦胧,村舍隐约,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萤火点点,烛灯盏盏……好一幅深幽空阔、安逸静穆的水墨画卷。

月就是戳盖在这幅画卷上的新亮印章。

多美的`夜啊!我陶醉在月营造的境界,就要融入画中了,成为一团色彩,竟忘了自己来的使命。

月华柔和清凉,沁透我的肌肤,流入我的血脉,逸我满心的芬芳。

你说:如果没有月,夜能这么恬适?如果没有月,夜能这么富有灵性?月是美的,但没有寂静的水映衬,清辉就会黯然失色;没有澹远的夜空作为背景,皎洁就难凸现。月和乡村浑然一体。

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你周身泛动月晕。

我知道都市的霓虹彩灯中难寻月的面容,都市的喧嚣嘈杂声里难觅这般诗意的夜。我也知道月孤寂清寒不会有辉煌,因为月的光泽源自太阳的照耀。这是常识。

但你说:世上万物都是自然的造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和运行的轨道,得其所就和谐,和谐就能焕发自身蕴蓄的美;而错位了,乱序了,本色就会湮灭,就只能显露丑陋。月何必要争辉煌,月的神韵风采就在“静”中涵纳和舒放。选择就是放弃,有所得就有所失,月与人都如此。

你是离不开这小小的陋室了,这偏远乡村的水和空气把你滋养得明净玉洁,像月一样。

【我觉悟到,我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我的心被月光澄清了,就理解你了。人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我把月光收藏,也把对你的祝福挂在心上。今晚,我又一次念起你:窗外的月依旧那样皎好吗?多少年了,你守着那方天地,耕耘播种,已是桃李满天下,常常让我心生羡慕。

普天之下,月儿无数,可莹清明洁的月就数乡村了。

月是乡村的魂魄呵。

选自《教师博览》12期

【问题】

1.本文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小故事,请写出故事的基本内容。

2.本文并没有对主人翁作其体地叙述,只是用了几个语句引导读者去思考,联想,补充。这几个语句分别是什么?

3.文中【 】处句子“我的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其中“错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美丽”的?

4.文章最后一句与文章开头一句只有两个字不同,你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参考答案】

1.年轻时,“我”曾劝“你”(一位乡村教师)到域里去工作,然而“你”认为人生在世“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和运行轨道”,坚持在乡村当一名教师。到老年“你”已是“桃李满天下了”。

2.①“你我临窗望月”;②“竞忘了自己来的使命”;③“你是离不开这个小小的陋室了”;④“今晚,我又一次念起你”。

3.错误指的是“我”劝说“你”离开偏远乡村,去城里找工作。“我”发现了一个纯洁无私的“你”,领悟到“你”的选择的高尚。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下一篇: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