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2024-12-13

搭石教学设计(8篇)

1.搭石教学设计 篇一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紧扣美这一线索,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文中的风景美,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他们的心灵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流程:

一、识美导入 1.播放幻灯片。(生活中的美)2.哪个画面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

3.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板书:搭石(师生一起书写,齐读)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课堂伊始,我便把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带到课堂,让孩子们从中发现美。引导孩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接着,创设情境,领着学生走进美丽的小山村,走近搭石,去感受文中的美。】

二、读美感知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课件出示)

2.检查自学情况。①读词语。

②什么是搭石?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说。(媒体出示句子)

③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理解“脱鞋挽裤” ④课文围绕搭石,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随机板书: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

【设计意图: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兴趣最浓,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让她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搭石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带来了美。这样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寻美赏析

1.出示学习要求:有了搭石,人们上工、下工又是怎么的一番情景?文中就有这么一处看得见的风景美。你认为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①指名交流,课件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学生读通读准。②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风景美呢?

A.理解“协调有序”

(1)从字面上理解

(2)这里面的哪个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协调有序?

(3)在读文中领悟: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走走搭石。过渡: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风景美?

B.体会“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中所描绘的美(1)理解词义

(2)想像“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3)品读“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读出意境(4)比较词句(哪个更好,为什么): ①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②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3.配乐读小诗: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学生反复读小诗,在音乐的辅助下,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4.情境朗读。

①刘章爷爷在大山了生活了13年······

②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走,一遍遍数······

5.小结: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景美,文美。这的确是家乡的—— 一道看得见的风景美

【设计意图: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协调有序走搭石的画面。这个环节,让孩子们透过“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如诗一般的语言。】

6.文中还有多处看不见的心灵美,它们都藏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A.互谦互让画面

1.生读相关句子,媒体出示句子。2.你感受到什么样的心灵美?。

3.结合板书小结:这是一种礼让的美(贴板书,互谦互让)让这份互谦互让的美涤荡在我们的心间。(指课件,齐读)

过渡:这看不见的心灵美还藏在哪里? B.尊老敬老画面

1.读句子,媒体出示句子

2.反复读,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3.交流:哪个词语打动了你?——(“伏”)①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②学生上台演示

③交谈:你把老人背到了对岸,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我理所当然的事)

④教师情境引读。⑤(贴板书):尊老敬老

过渡:这看不见的心灵美还藏在哪里? C.摆搭石画面

1.指名读相关句子,媒体出示句子。2.这又是一份怎样的心灵美? 3.(贴板书)心系他人 4.他们是随随意意的摆吗?

4.(贴板书:认真自觉)这种做事认真自觉,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设计意图:课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这两种美,我采用了快速浏览找风景美,静思默想找心灵美的方法。在教学中,把阅读时间和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孩子读中思,读中品,品中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努力达到“意文兼顾”,做到语文课上既书声琅琅,也静思默想。】

四、赞美升华

1.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那美丽的风景,会永远浮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家乡人们那美好的心灵会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2.写法点拨。

3.出示小诗,配乐朗读,仿写小诗。美是小溪里整齐的搭石,美是小溪中倒映的行人,美是小溪边伏下的身子,美是小溪前停下的脚步。

美是弯腰拾纸屑的身影,美是遇到困难时的双手,美是公交上让座的女孩,美是病床前关心的问候。

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作家刘章正是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用心去记录,便把这样一篇美文带给了我们。这个环节,我引导孩子感悟文本,走进生活,用心去感受,激励孩子用文字去记录平凡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五、作业布置

1.请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把发现的身边的美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2.搭石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一朝悟罢正法眼”,扎实语文之根

在急于把精神养料浇灌在学生心田的激情驱使下,有了我如下的第一次试教思路:

1.感知 ,认识搭石是一种渡水工具。

2.感悟 ,欣赏搭石是一道风景。相机感悟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上了点年纪的赶路人调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俩人面对面溪边让路;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主要方法:交流感受,想象补白,设境采访,链接写作背景,体验引读,拓展思考……)

3.感动 ,传递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试教结果并不理想,虽然学生说得充分, 但体会得肤浅,体验得空洞,体悟得离“本”太远了。反思教学,呈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精神养料没有浇灌在语言的“抓手”上。语言的抓手应落在哪儿呢? 静下心来,我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咬文嚼字中揣摩文本,在品词析句中走近作者。课堂教学应把“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定为感悟“一道风景”的抓手,应以描写“年轻人背老人”中的“假如……也……”的典型句式为抓手,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运用能力。

对三幅走搭石的画面,应着重以研读、感悟、品味那些对表情达意有关键意义的词语为抓手。如“: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 理所当然”等。这样,《搭石》教学才可以凭借语言的“抓手”,“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第二,道德说教的非语文活动,削弱了课堂的“语文味”。认识到了这一点,修改后的教学体现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运用, 回归到扎实的“识”“悟”“读“” 写”。识字方面,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 把字放在句段中,既使学生掌握了“音”“形”“义”,更能体会到“情”“道”“境”“ 彩”;感悟方面,抓住重点画面顺学而导, 运用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自然而巧妙地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书方面,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注重了朗读过程的指导,采取边读、边思考、边圈画的方法练习默读;练笔方面,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体会后,水到渠成地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二教:“遵路识斯真”, 确定课堂枝干

二教《搭石》 , 语文味浓厚了,新的问题又涌了出来:点太多,容量大,把课文上“肿”了;“点”与“点”之间如一盘散沙,形散神也散。如何找到一个能牵动全文的“支点”? 如何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如何形成一种充满合力的学习板块?在与几位专家反复的斟酌、研讨中,依据《搭石》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科学预设教学环节,于是,有了《搭石》教学的三个“一”:

1.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在深入与文本对话后,把描写搭石的画面分为“调整搭石”和“走搭石”两类。 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不仅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文路、教路和学路有效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2.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初读课文后,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搭石,再以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线索进行教学,“一线串珠“”一语经纬”,回旋复沓,牵动重点内容第2~4自然段的阅读品析, 最后引导学生尝试说写,转化运用。从感受看得见的景美,到感悟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的教学就凸显了“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 抒写美”。

3.一种立体的学习板块。每一板块的学习,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心灵, 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立体还表现在对每一板块学习的层层深入上。如,在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过程中,正音、理解词语是第一层面,想象画面是第二层面,读出意境是第三层面。在学生经历了辨别正音、辨析词义、情境朗读、想象画面之后,又推出一个音乐诵 读的情境 语场 ,在渐入佳境的思维碰撞中品味语言,熏陶情感。

三教:“一枝一叶总关情”,研究教学策略

坚持教学细节的精雕细琢,就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更深刻地领略“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的美。

1“. 树木”与“森林”的关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崔峦老师多次指出的课堂教学问题。上《搭石》以前,我自以为对这句话理解得比较透彻,然而在感悟“一行人走搭石”“青年人背老人走搭石”两个重点的语段时,我一味孤立地引导学生就句论句感悟景美、人更美。而这样“唯美”的教学,恰恰抛开了课文所描写的搭石的方便、搭石在山乡的重要性、搭石走起来不那么容易等信息。鉴于此,认识了什么是搭石后,我在教学中增加了这样的环节:

( 1) 如果没有搭石 , 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 2)( 山洪过后 , 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 往往都必 须脱鞋绾裤。 从“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麻烦、不便、辛苦)

( 3) 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家乡的人们就不得不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 生齐读)

这样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搭石的理解, 使搭石在学生的心中,不只是“唯美”的一棵“树”,而且是丰满的“林”中立着的美丽的“树”。

2“. 文”“意”“象”的关系。

对“协调有序”的词语教学,着实经历了一个“磨”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使学生对“文”“意”“象” 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协调有序”最初的教学设计是:

( 1) 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 2) 生活中你见过协调有序的情形吗?

( 3) 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理性的,生活中“军乐团的协调有序“”大雁南飞的协调有序”的意境与文中描写的情形相去甚远。学生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需要历经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呈于象”,就是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感于目、会于心”就是到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在“文”“意“”象”的水乳交融中,使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同构共生。因此,才有了以下的课堂实践:

师: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了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是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的。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 这是从字面上理解,放到句子中再想想。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对,你这是联系下文来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 指一组学生: 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 ……后面的……) 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你们现在走在哪儿?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不好可要掉进水里哦。有信心吗?

生:有!

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 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 速度再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 抬起脚来, 紧跟上去……( 语速渐快,引读三遍。 ) 踏踏的声音,像———

生( 齐):轻快的音乐。

师: 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那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 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 组2):紧跟上去。

……

(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摇头) 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作———

生( 齐):协调有序。

3.《搭石》教学设计 篇三

新余市长青小学 张冬连(此课执教于2007年上半年)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设计特色:

以“美”作为全文的主线,以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乡村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

2、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善于从生活细节发现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乡亲的情怀。【教学难点】 能从生活平常的事物里发现不平常的美。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发现你们今天穿上了校服,很美。我还发现我们的校园干净、整洁,很美!你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美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轻音乐起)同学们,你们看,这儿美吗?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这儿有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板书课题

二、围绕风景寻找美

(一)初读课文,认识搭石

a)自由读课文,想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b)汇报交流。

什么是搭石?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师:“绾”是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人们生病就医就必须—— 生5:脱鞋绾裤 师:孩子们上学就必须 生6: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 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

(二)默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美的句子

想不想去欣赏这道风景?认真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你认为能体现美的句子,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秋凉摆搭石、老人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俩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

三、品词析句欣赏美

(一)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欣赏(依学生交流的顺序)

1、老人整搭石图

(1)课件出示“老人整搭石”的语句。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2)设境采访。

老大爷,看你急匆匆的样子,你这是要去哪呀?那赶紧走呀,为什么还在这儿整搭石呢?(3)朗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幅画面的美。(4)回扣板书。家乡人这种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就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 景。

2、一行人走搭石图(1)课件出示语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汇报交流。

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3)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5)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6)导读。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7)回扣板书。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3、面对面走搭石图(1)课件出示语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2)交流。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3)创设情境,分角色表演 a老人和小学生面对面走搭石

b挑担的人和空着手的人面对面走搭石(4)回扣板书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走搭石,走出了谦让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背老人过搭石图(1)课件出示语句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2)交流:哪个词语打动了你?(伏、理所当然)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3)回扣板书。

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二)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1、学生口头说。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2、交流。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家乡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美搭石。

3、齐读最后一段。

四、联系实际抒写美。

1、一块块搭石,记录着家乡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组成了一首首动人的小诗,让我们做一回小诗人,共同创作一首美之歌。

2、出示:

美之歌

美就在那平凡的小事中,美是瑟瑟秋风中伏下身子背老人走搭石,美是见到老师时的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美是替生病的同学扫除呕吐的赃物,美是„„ „„

3、学生自由写。

4、交流。

五、总结全文崇尚美

同学们刚才赞美了我们身边的一幅幅美的画面,构成了一道道社会的风景。老师相信,这风景中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

板书设计:

4.搭石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富源县中安小学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清澈见底的小河。但每次谈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章爷爷的家乡,去见识一下那平凡中透着美丽的搭石吧。(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谴责、懒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溪水猛涨、脱鞋绾裤、理所当然、俩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围绕“搭石”,描写了人们()搭石、()搭石、()搭石、()搭石、()搭石等情景。

3、什么是搭石呢?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描写搭石的句子,体会人们的用心。

4、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说)。

生:脱鞋绾裤

师:什么叫“脱鞋绾裤”?(脱下鞋子,卷起裤腿)。

5、山洪过后,小溪里的水涨高了,人们出工必须

,人们收工必须

,人们赶集必须

,人们访友必须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从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辛苦、不方便),所以,人们要过小溪必须得依靠这些搭石。

四、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搭石的美

1、搭石在我们眼中是那么平凡,在作者的眼中是那么美,在家乡人眼中更是不可缺少。因此,作者说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寻找搭石里面的美。

3、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家乡人们走搭石的句子。

4、指名说画的句子

二自然段中老年人走搭石,三自段中一行人走搭石,四自然段中年轻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和老年人一起走搭石。

5、小组合作学习

(1)任选一幅走搭石的画面,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美。

(2)小组学习,教师个别指导。(3)全班交流。

a、交流“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体会“家乡老人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美。”让学生抓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再在、直到、才”来体会。

让我们带着体会来读读这个句子,通过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板书:善良美)

b、交流“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行”是多音字,这里该读什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读),你们现在走在哪?不好走啊,走不好会掉进水里,有信心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后面的——,(速度再渐快),前面的——,后面的——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是不是有人指挥啊!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你们还从哪两个词中体会到画面美?

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

(一阵风吹来,清清的水面荡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板书:画面美。

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象一首清丽的小诗,请欣赏——

每当

抬起脚来 上工

后面的 下工

紧跟上去 一行人

踏踏的声音 走搭石的时候

像轻快的音乐 动作

清波漾漾 是那么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前面的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来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这一行人在搭石上,不仅走出了音乐美,还走出了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c、一行人走搭石构成了音乐美、画面美,那么两个人面对面的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男同学交流,从中体会“谦让美”(板书)

d、如果“青年人”和“老年人”一同来走搭石,又会是什么样的画面?

女同学们交流,抓住“伏下身子,理所当然”体会人们敬老的美德。

6、搭石平凡而又普通,但是从家乡人们走搭石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看到了家乡人们的善良、和谐、谦让、敬老,这是留给我们最美的风景,所以说,搭石,构成——。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也许有一天,小溪上会架起桥,也许有一天,人们再也不需要搭石了,但人们走搭石留下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会深深的烙在每个人的心里,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2、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象刘章爷爷一样,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我们都来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看谁能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

板书设计:

21、搭石

摆 整

善良美

画面美 让

背…过…

5.《搭石》优质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搭石。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知道了作家刘爷爷的家乡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瞧,这就是那个美丽的地方,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那里的风景吗?(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平凡而又普通的搭石。)

2、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把课文翻到103页,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从文找一找:

什么叫搭石?再想一想,这些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什么叫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4、那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生:脱鞋绾裤

什么叫脱鞋绾裤?“山洪”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山洪过后,人们就要脱鞋绾裤了呢?

5、山洪过后,小溪的水涨高了,人们出工必须――,收工必须――,赶集必须――,访友也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觉得怎么样?(麻烦、辛苦、不方便)所以过小溪必须得依靠这些搭石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一读什么是搭石。(齐读)

6那了读了课文,这些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美丽的风景呀?那我们就跟着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吧。我们有一句话叫“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一划课文中写家乡人们怎样走搭石的句子,再想想那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2、自划句子,默读思考。

3、交流。

第一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读一读。

2、老人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当时可能想到了些什么呢?

3、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呀?

第二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一行人”变红)“行”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xing”,它还有一种读音念“hang”,句子中的一行人指的是在搭石上行走的一个接着一个的行人。

齐读两遍。

2)你从哪个词中看出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动作很有节奏?

板书:协调有序

什么叫“协调有弃”?怎样的动作才算协调有弃呢?(用书上的句子说说)

3)老师也想和你们来合作一下,看看我们的行动是不是也能做到协调有序?

(师生配合读一读这一段话。)

4)没有人踩脚,没有人摔跤,更没有人落入水中,是不是有人在指挥他们呀?(没有)也没有人在指挥,但他们却配合得那第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5)你还从哪些词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你觉得这两个词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谁来读读最后一句话。

6)呀,真美,这既是一幅优美的画,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我们请全体女孩子来读读这段话。你们的朗读清新、甜美,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让我们真的体会到了这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三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2)齐读这一句,同桌商量,练习表演。

(3)请两个上台表演,品议。

(4)家乡的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大山里,每天要过小溪,走搭石,从两人面对面地走搭石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家乡人们的谦让,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我们请男孩子把这幅谦让,友好的画面带给我们。(男孩子读一读)

第四句: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后事。

1)那如果是老人来走搭石,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句子,“伏下身子”变红)齐读两遍。你们能做做这个动作?(请学生在座位上做动作)

2)原来是这样,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趴在你背上,轻轻松松地过小溪了。那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板书:理所当然

3)听了你们的回答,老师在想:这位老人年轻时,也一定伏下身子背过老人过河,因为他把这当作是――――,而当这位年轻人老了以后,才会有另外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过河,因为人们都把这看成是――-(指着板书说:理所当然)

4)从伏下身子、理所当然这些词语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家乡人们身上尊老爱老的美德,确实,这些老实是很值得我去去尊敬的。(读第一句话)

是呀,搭石是平凡而又普通的,但是我们从家乡人们走搭石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看到了家乡人的善良、淳朴,看到了家乡人们的友好,谦让,看到了家乡人们的尊老,爱老,这是留给我们最美的风景。所以说,搭石,构成了――――――。

5)配乐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小小的搭石,给作者留下了那么多的回忆,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友好谦让,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理所当然,都是一个个美丽的小故事。搭石上发生的故事是不是只有这些,还会有谁从搭石上走过,还会有怎样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画面呢?

2、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写一写。

3、小练笔:假如

4、交流。

五、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1、也许有一天,这条小溪上会架起桥,修起路,也许有一天,家乡小溪上的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人们走搭石时留下的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却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因为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布置作业: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篇课文的作者刘章爷爷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美,我们也来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看看谁也能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

六、课堂延伸,深化提高

最后,伴着“爱的奉献”的乐曲,师生共同走搭石离开课堂,更给人以“曲已尽,意未终”的感觉。课堂教学在学生踏着搭石离去中结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板书设计: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摆让背整走

协调有序

6.陈一新《搭石》教学设计 篇六

松山三小

陈一新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等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生动细致描写的美,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

4、初步感受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并能说一说身边平凡事物中的美。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等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生动细致描写的美,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等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生动细致描写的美,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齐读课题:(插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家刘章爷爷来到了他的的家乡(ppt出图),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葱葱茏茏的树木,还有潺潺流动的小溪。但令作者始终难以忘怀的是溪中的这一排普通的石头,这就是——(一起读)搭石。

二、回顾旧知,整体读文:

1、复习重点生字: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在大家写生字和词语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字出现的问题较多,你想提醒大家什么?(ppt:在田字格中的暴、衡、序)

从两个方面提醒:

一是生字中的重点(易错)笔画

(暴的中间部分有两个横,最后一笔是丶;衡的中间部分是将“鱼”下面的横变成大,最后一笔是丶;序这个字,广字头的下面四笔写成,一起书空)

二是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美观。

2、复习词语:

第一组词语: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平整方正、间隔

读了这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摆)第二组词语:协调有序、招手示意、相背而行、伏下身子

读了这组词语,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情景呢?(板书:走)

小结:是啊!作者在课文中就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场景。

3、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之后,还有同学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谁还记得?来说说!(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

出示图片:是啊!风景是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比如雨、雪等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这普普通通的一排石头,怎么能成为一道风景呢?(2)为什么说一排排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

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人们美好的情感呢? 大家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跟随着作者的笔端来到他的家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了在作者的家乡,每年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就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搭石,让人们从上面踏过。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都要走搭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

下面我们就从读懂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表现入手,深入地研读课文,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吧。

三、深入读文,品味搭石的美:

请大家看学习提示

(一)默读自学二至四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二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人们是怎样摆搭石、走搭石的?先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再圈出让你有感受的词语,然后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画批。

我们先去看看乡亲们摆搭石的情景吧!

(二)交流第二自然段:

1、抓住“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理解:

(1)学生读画的句子: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2)抓住“早早地”体会出“为别人着想”,因为秋凉以后,如果人们来来去去还趟着水走,是很凉的。(板书:早早)

(3)师点评,他不仅抓住了重点词语“早早地”,还联系上文想到了人们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人们摆搭石的原因,体会到了早早地摆放搭石是为了让人们免受秋寒。真会学习!

(4)带着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批注:尽心尽力、认真、一心为他人„„ 对比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踏,才肯离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读读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带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了吗? 学生体会人们非常精心地摆搭石(板书:精心),一心为他人。

3、上了点年岁的人这样摆搭石,心中想的是乡亲们,还有什么人也会这样做呢?

(),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是啊!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人都是这样一心为他人着想。从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呢?(民风纯朴、人的心灵美)

4、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过渡:摆搭石的人一心想着走搭石的人,那么,走搭石时,人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交流学习体会。

(三)交流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2、理解“协调有序”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通过读文,你们知道应该怎样走搭石吗?文中有一个词语就告诉了我们走搭石的方法(板书:协调有序)

你知道什么是“协调有序”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生:可以借助词典来理解,字典中协调的意思是配合得适当,协调有序的意思是走搭石的人们配合得很好,走的时候很有秩序。

师点拨:他能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理解重点词语,值得学习。

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我联系上下文知道什么是“协调有序”

师追问:人们怎么协调有序走搭石的?人们为什么要协调有序地走搭石呢?

从这协调有序走搭石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能通过朗读展现这和谐之美吗?自由读、指名读。

3、你还能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什么美呢?学生谈感受、读句子。

“踏踏的声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补充批注:声音美、画面美,批注的内容还可以是你对文字的鉴赏。

4、回扣“协调有序”,配乐读:

人们走搭石时的和谐之美、韵律之美、画面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这各种各样的美,我们说作者写出的文字更美。这短短的几行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溪水中倒映着人们协调有序过搭石的身影,仿佛听到了有节奏的踏踏的声音,多像一首诗,又多像一首歌啊,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指名读、齐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四)交流第四自然段:

搭石上的美我们印象深刻,意犹未尽,搭石前还有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呢?请一个人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1、第一句:找两个同学表演,学生谈体会(板书:礼让)

这是人与人之间礼让之美。

2、第二句:出示“伏”在字典中的几个解释:

①趴,脸向下,体前屈。②低下去。③隐藏。④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⑤伏日。⑥电压单位名伏特的简称。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伏”在这句话中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年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是年轻人对老人的敬老之美。(板书:敬老)

老人年轻时背过他的祖辈,现在伏下身子背老人的年轻人以后也会变成老人,也会有年轻人来背他,这种尊老、敬老、爱老的民风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纯朴的民风真的很美。

人们把人与人之间在搭石前的谦让,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回顾全文,还有什么是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呢?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说到这里,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文字,这是本文的作者刘章爷爷介绍自己为什么要写《搭石》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引入写作背景资料:

我在家乡工作的十三年中,总共走了千万回搭石。

后来到了城市工作。看到了种种乱象: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无序地横穿马路、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心里便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马上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

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搭石展示了山里人的勤劳、热心公益、互相礼让与尊重的美德。

1、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读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吗?这里的风景仅仅是大自然的景物组成的风景吗?还是由什么组成的风景?

这个时候,那一排排搭石还仅仅是一排排联结故乡小路的石头吗?它还联结着什么呢?(联结人们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联结着人与人之间一心为他人„„的美好情感)(板书:一心为他人)

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2、文中有很多描写生动、优美的语句,那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是否打动了你的心?就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一读,重现搭石上所流动着的美,重温这一个个生动美丽的画面吧!

个人配乐选读。

3、(总结板书)同学们,我们从人们早早地、精心地摆搭石,协调有序地走搭石,在搭石前谦让,尊敬老人的表现中感受到了作者家乡的人们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作者运用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道又一道人与自然共同组成的美丽的风景。大家也透过文字,读出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代代相传的情意。

六、课外延伸,读写指导:

1、小结写法:作者就是这样留心观察生活,从普普通通的“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同学之间,相互关心、体现美好情感的美无处不在,像这样的“搭石”还有很多,你的眼前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吗?老师带来了一些照片,大家来看看。

出示一些图片

看了这些照片,能勾起你美好的回忆吗?能帮你回忆起发生在你身边的“美”吗?谁来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机动环节:试着写下来吧!

要求:语句要通顺,把事情写清楚、写明白,争取让读的人和你有一样的感受。

交流。(按照要求评价)

作业布置:

1、完成《学探诊》第21课。

2、写写生活中的“美”,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早早 搭石

一心为他人

协调有序

精心

7.搭石教学设计优秀 篇七

对于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唐老师以前说过“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点、线、面、体的关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能比较好地踩好“点”,紧紧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点展开教学,每个部分分别体现的“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又连成一条“线”,而且这条“线”又紧扣“点”,在感受每个场景所体现的“美”时都点出这种“美”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人走搭石”的情景构成了文章的“面”,向我们展现了三幅美丽感人的画面。然而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整体感,把每一个部分分割开来理解就缺失了一种整体美,那样语文教学就缺乏了一种语文味,所以说在教学当中要构成一个“体”。在本课教学中,我把这“点”、“线”、“面”结合起来,让它们构成“体”,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来体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感受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在教学中,我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又透过重点品味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来感受走搭石画面的美。

二.抓字、词、句品析文章,体悟感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句的品味,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字、词、句、段来领略、感悟、鉴赏文章十分的重要和必要,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相关的资料、相关的文化,从而体悟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当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来品味,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还有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来感受画面美。在品析“协调有序”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从字面上来理解,让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透过师生合作演读“走搭石”的情景(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来深刻体会到“协调有序”的意思,更体会到一种“和谐美”。在体会“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描述出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透过这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意思,并感受到一种画面美。而在体会“敬老美”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了“伏”字来体会,在教学中我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伏”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简介了“伏”字的文化背景,还透过学生演示“伏”的动作,师生合作表演年轻人俯身背老人的动作的方式来让学生更体会到乡亲人们敬老的淳朴民风。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语文的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阅读,有默读、齐读、个别读、引读、合作读等,其中在品味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除了齐读、个别读之外,我还进行了引读、合作读,并把这句改为小诗让学生朗读,推荐学生美读,从而感受语言美、画面美。在课堂上,我还设计了小练笔的环节“假如遇上xxx来走搭石,xxxxxx,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先说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再来写写假如遇到这些人来走搭石,人们会怎样做;课后还安排了小作文: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悟。

对于本节课,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作为一位新老师,经验不足,第一次上公开课,情绪有点紧张,导致有时思路混乱,时间把握不准,越到后半节课,我不停地看表,老担心自己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后面的小练笔和体会文章最后一段、点写法这两个环节就进行得有些匆促了,结果教学任务完成了还差三四分钟才下课,只有让学生读课文,显得有些狼狈,这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我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有时会超出老师的.设想,这时学生的问题有时会让我不明白该怎样样去解释和引导,对他们所回答的“不合心意”时不懂如何把他们引回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也不大会评价,评价语显得比较呆板。

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学生自己调整、自己提高。例如在本课教学,在让学生体会“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我让他们想象画面并描述出来,但有些学生表述不出来,或表述得不够准确,这就说明学生还没完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没体会到那种情感,也就想象不出那种画面。当时,我见学生表达不出,我就直接说出了我的理解,没有引导学生再来好好体会这两个词语,并让他们读上几遍。还有就是在把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换成小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之后让学生推荐一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来朗读,最后没有让全班一齐来齐读,也没给时间学生自己读,这样没有让学生进行自己调整、自己提高。以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课堂要给学生自己调整、自己提高的机会”。

三.在体悟文章中心思想时,学生感受不深刻。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的理解还不到位,这句话含义深刻,在教学设计时,我思考到四年级的孩子理解这句话比较难,我就采取了老师直接说出文章主旨的方法“借普普通通的搭石来赞扬淳朴的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而一句带过,没有让学生结合全文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结果导致他们对中心思想体会不深。

四.朗读指导需要加强。作为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自己务必能朗读潜力强,如果老师的朗读得好,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而我在这点最为欠缺,以后我在朗读、朗诵方面需要多下苦功。

8.教学实录2搭石 篇八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板画搭石)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搭石。

师:没错,是搭石。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21课,题目是——(生齐:搭石)(师板书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搭石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板书:搭石)谁来说说?(生1。2。3分别从什么是搭石、怎样摆搭石、搭石的作用三方面回答对搭石的了解。)

师:大家都说得挺好的,可见上节课,你们学得挺认真的。师:(指板画)瞧,这就是搭石,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石头组成。(板 书:平凡)但是作者却说它构成了——(生接:家乡的一道风景)师:请齐读这句话:“搭石,构成了„„”(生齐读,师板书:风景)。师:普通的石头而已,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风景呢?(指名说)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些道理。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作者 一起,走进小村庄,走近搭石去看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把你觉得美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评析:教学起点的正确把握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一环节,教师从学生经过初读以后已经到达的层次开始,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 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围绕“找出你觉得美的句子或段落”辐射全文。高起 点的教学设计极富挑战性,它必能促进学生好好读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二、自读,寻找“美”。

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最能体现搭石美丽,是一道风景的句子或段落。

[评析:要让学生感受、理解,得先让学生静心、用心读书。“语文课 上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宁静以致远,智慧往往在宁静中诞生。”(于永正语)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在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 活经验、知识积累,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面事物 的图像在其脑海中逐步清晰起来,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 境界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进 行必要的铺垫,积蓄丰富的“谈资”。]

三、品读,欣赏“美”。

师:相信,一幅幅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为什么说“搭石,构 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的美?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 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嗯,你找得好,读得也流利。说说看,这个语段中,哪些描写让 你感受到美?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课件,两个词下出现着重号)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请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 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同学们? 生2: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3: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师: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3读得不是很好)

师:谁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师比手势)(生4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5:我还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美。(点击课件,两个短语下出现着重号)

师:能通过朗读把这美妙的声音送给大家吗?

(生5很认真地读)师:谁能读得更轻快些?

(一女生读得好)

师:踏踏,多么清脆。这踏踏的脚步声,是一串在搭石上跳跃的音符。师:多美的画面啊!(课件出示配文画,文段打成诗的形式。)哪位 同学把这段话美美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读得好。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不禁也想试试,行吗?

(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鼓劲!(师配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好。大家一起来,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感情齐读)

[评析: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老师深感头疼的事,又是最重要的阅读教学方法。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好的朗读使形象活起来,走到读者眼前,走进读者心里。如何指导?这个片 段有几个闪光点:一是引导抓住关键的词、句(如“清波漾漾、人影绰 绰”“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提示,想像画面,进行朗读,得 法有效。二是通过配乐、图片还原画面,创设朗读的情境。三是教师适时 地、精彩的范读。这个环节的教学,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教师的亲自范读,胜过任何多媒体朗读。”因为老师的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感染力极强,营造一种氛围,使人身临其境。]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这么美的语句想不想积累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记忆力。(课件中文段的重点词换成了横线,由学生填空读)有信心吗? 生(信心十足地):有!(生填空感情朗读)

师:真厉害!看来想考倒你们还得提高难度。看画面朗诵,谁敢应战?(课件出示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

(课堂气氛热烈,很多学生举手)

师:想应战的一起站起来朗诵。哇,这么多!开始!(生看着画面朗诵。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看来老师是低估你们了。现在你们肚子里又多了一个优美的句子。只要同学们当好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你们的智慧背囊就会越来越充实。

[评析:这一环节,老师利用多媒体、采取逐渐减少提示、增加难度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片段,实在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这就是效率。什么是“简简单单教语文”、什么是“扎扎实实学语文”?可见一斑。]

师:小结,板书“和谐”

师:还有哪位同学在搭石上发现了美?

生:“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个句子写的是什么呢?

生:写上了年纪的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找来合适的石头换上。师: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的表演能力。(生跃跃欲试)

师:别急。想表演得好,那就得把这句话好好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哪个小朋友读得最认真,最仔细,老师待会儿就请他来表演。

(生自由边读边想象)

师:哇,看同学们读得多认真。来,同学们推荐一个表演高手来演一演。(生上台)

师:有信心演好吗?老师也支持你。其他同学可别闲着,老师还有任务给你们呢,同学表演的时候要看清楚,老大爷在干什么?看到这一情景,你心里想些什么?老师也给自己安排了任务,我来配画外音。小演员,现在可要看你的表演天才了,看我们俩能不能配合默契。(生表演,师配音)(生表演完,要回座位)师招手:等一等,老大爷!

师对全班同学:现在我的身份变了,我是都市报的记者,到乡下来采风,我想采访一下这位换搭石的老人。

师:老人家,您好!刚才看您急匆匆的,怎么停下来呢?

生:我发现有一块搭石不平稳,我去找一块石头换上。师:这可要耽误您不少时间呀?

生:不要紧。要是我不这样做,后面过搭石的人踩到那块搭石可能会摔倒。水这么凉,会感冒的。

师:我注意到,您搭好了石头,还在上面踏了几个来回。能告诉我,您为什么这样做吗?

生:我踩看看这块搭石会不会平稳,如果不平稳,我就再换一块。师:您真是位热心肠的老人!谢谢您,您继续赶路吧。

师:那边走来一位小伙子,我去问问看。(采访一生)小伙子,看你扛着锄头,是这个村里的人吧? 生:是的。

师:你是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热心肠的老人? 生:不是。

师:我再来问一个孩子。(采访)这个小朋友好可爱,你读几年级了? 生:四年级。

师:我想问你,见到老大爷这么做,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我想老大爷真是能为他人着想。要是我力气大一点,一定去帮他的忙。师:多好的孩子,我分明看到你也像老大爷一样,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这种纯朴善良的民风正在一代代人身上延续。师小结,板书“为他人着想”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美?

[评析:课堂表演是把“双刃剑”:因其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而独具魅力;又往往因其流于形式化而屡遭批判。此处的表演环节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完全得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表演前,教师指导得法,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文;二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观察、思考、互动的积极性,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领悟文本中丰富的信息。教师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从这句子体会到什么? 生:年轻人尊敬、关心老人。(板书:尊老)

师:是只有一两个年轻人会这样做吗? 生:不是。

师:那要怎样读才能让大家知道,每个年轻人都会这样做。(一生读,突出了“总要”一词)

师:听出来了。(点击课件,“总要”下出现着重号)谁再来试试?(一生读,语速很快)

师:你真是个莽撞的小伙子,小心点儿,你背上可是个老人。(众笑)再读读看。(生再读,有进步)。师:好小伙!

师小结:搭石上,这背负着老人的身影,不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还有谁在搭石上找到了美?

生:“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找得真好,多么动人的一幅画面啊!从这幅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生1:村民们有礼貌,很友好。生2:村民们懂得谦让。(板书:谦让)

师: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出来。(指名读)

师: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常见的情景、平常的动作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大家齐读,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读出来。(生齐读)

师:还有谁在搭石上发现了美?(没人举手)有些美就藏在字里行间,不容易发现。你们看这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哪个同学的眼睛最明亮,能发现藏在句子里的美? 生1:村民们很细心,他们用“平整方正”的石头来当搭石。(点击课件,词下出现着重号)

生2: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搭石,这样好走。(点击课件,短语下出现着重号)

师:精心的挑选和摆放搭石,这种细心仅仅是为了自己方便吗?(板书:助人)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细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师: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按二尺左右的间隔摆上一排,多细心啊,谁再来读? 师小结: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的纯朴和善良,不能不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评析:好的朗读的确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课文朗读好了也就理解得差不多了。“以读代讲”有效地避免了教学陷入烦琐讲解、分析的误区。教师抓住关键字、词、句,适时点拨、引导,“四两拨千斤”。]

四、美读,升华“美”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道自然、朴实、生动的风景!风景中的人——村民们在秋凉以后,会根据 ——(生接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生接读)人们走搭石时,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是那么——(生接读)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生接读)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生接读)

[评析:这个教学片段,在朗读方面,有这么几个亮点:一是抓住重点句,前后联系起来读;二是抓“文眼(风景)”,读出韵味;三是逻辑引读,层层递进。在这样的朗读中,在这样的气氛中,培养了语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审美教育——“人文性”自然在!]

师:村民们认为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是——? 生:理所当然的。

师:说得多好啊!“理所当然”。你怎样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 生1:村民们这样做是很自然的。

生2:他们已经习惯这样做了

生3:谁都会那样做。师:没错,“理所当然”就是道理上应该这样做的意思。像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作者的家乡随处可见,“凡事为他人着想”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代代相承。此时,在你们眼里,这还是平凡的搭石吗?(师指板画)

[评析:语文教学不必刻意回避讲解,重点、难点、意见分歧点,“该出手”时还是得“出手”。]

生:不是。

师:平凡的搭石上,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是呀——(课件出示课文第五段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

师:一道美丽的风景!(板书:美)在这平凡的搭石上,我们看到了纯朴热心的老大爷,看到了敬老爱老的年轻人,看到了相亲相爱、勤劳善良的村民们。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再次感受——(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评析:“编篓编筐,全在收口”。教学起点在“美丽的风景”,收口亦在“美丽的风景”。此时,“人性美”的种子已悄然在孩子的心中扎下了根,下面的拓展延伸也就水到渠成,无须老师多费口舌了]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师:欣赏了搭石上的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美的种子。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早上,老师走进我们四年六班的教室,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是一种美。下课了,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蹲在地上,一个砖一个砖地帮着一个男同学找橡皮。她们一个砖一个砖地找,是那样仔细,那样认真,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指名说说身边平凡事物的美)

六、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师: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你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课。

教后反思

从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讲,语文课不同于思品课、政治课。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去实现,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学《搭石》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人性美,感悟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很容易上成思品课,为力避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的作法:

1.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阅读的时间和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批注、指导读、师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力求让朗读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甚至在朗读中感动,赋予文本以生命。

2.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词句,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

3.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并相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回顾本课教学,课堂上书声朗朗,学生思维活跃,兴致勃勃,徜徉在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充分感受课文里洋溢出的人性美,真切地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

(注:本课参加漳州市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示,获二等奖。)公开课《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俗语”、“平衡”、“清波漾漾”5个词语,并理解“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

2.重点通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知道搭石的作用,感受乡亲们走搭石的音乐美和画面美,从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农村生活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也在农村。请看屏幕!(幻灯片)那里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有绿意葱茏的树林,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可是每每他回忆起家乡,还是觉得家乡的搭石最美。那就让我们随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这平凡而美丽的(板书课题)——《搭石》。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读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写字:学生找容易写错的字,老师板书指导。(序、暴)

2.检查课文朗读 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落实重点

(一)第一自然段

1.在大家读的时候我找到了这样一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2.诵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理解“搭石”。

可是读了这么长时间,我还没有明白“搭石”到底是什么呢?

生回答。(师预设表扬:你真会读书!原来答案就在书上。)(第一自然段幻灯片)大家一起再告诉我一遍。(预设表扬:你们很热心。谢谢你们!你们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搭石”。)

4.学写生字。(点击幻灯片3出现第一自然段的前一部分,再点生字变色)

这里有五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写的时候哪个字的哪个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师示范书写“暴”。学生用食指跟着我写一遍。(再点三个词语变色)读词。

5.句子训练,感受搭石的重要。同学们,如果没有搭石,村中的人们会怎样过小溪的?(点击幻灯片,出现句子训练: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写4个))想一想还有谁要做什么,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回到原句再读读。

(二)第三自然段

1.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搭石,就是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的石头。只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又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应该是美的,而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我们杭州西湖。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生读——找)

2.生字书写:学写“衡”。请同学上来写。

3.学习重点句

随机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出示三个词语: 师:这里有几个生词呢(点击屏幕,“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三个词语变红色),谁来读?男同学读一遍。(注意读正确读整齐)(女同学读。)

(2)理解“协调有序”,感受动作美

师:“协调有序”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我先问问你们,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的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他们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真好啊!

(3)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再来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绰”是生字,大家查字典。

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在“人影绰绰”中的“绰”是哪一种意思呢?(姿态柔美)

师:有一个成语叫“绰绰有余”,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宽裕;富裕”,有余了,这才叫绰绰有余。好的,我们回到这两个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预设表扬:你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真不错,像画一样——(打开手势))

师:能读读吗?

师:有感觉!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叠词读来给人一种韵律感。像这样的词语你收集了几个呢?(作业纸)(同时叫学生上来写)

全班读写在上面的词语。最后再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有韵味呀!“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声情并茂地读,引来了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每天走上62次搭石,每走一次,他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年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四、质疑结课

上一篇:外出pk大会新闻稿下一篇:朝着目标奔跑九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