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职业生涯大纲(共4篇)(共4篇)
1.最新自考职业生涯大纲 篇一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设计专业(本科)
《时装画》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0122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时装画”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时装画基本的服装人体比例和动态,掌握服装绘画技法的基本表现方法和色彩关系。时装画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服装,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的基本手段,因而说,服装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服装设计的发挥,在学习时装画之前,应有一定的素描、速写、色彩、人体知识及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
时装画也称服装效果图或服装画技法。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
本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阶段的基本学习: 第一阶段:人体绘画。
本阶段以临摹服装人体比例与动态为主,全部用铅笔画。训练包括头﹑手﹑脚﹑人体的画法。这是基础训练,服装人体一般比例为9个头长左右。
第二阶段:服装绘画。
本阶段是将服装与人体进行结合描绘,可以用铅笔及钢笔、毛笔来练习。包括衣纹的处理,服装的流行趋势,临摹时装插图,各种服装款式的绘画程序等等内容。
第三阶段:织物绘画(表现技法)。
本阶段学习服装色彩及各种技法表现,各种织物及技法尝试应用,基本掌握对各种织物、面料、图案、花型、质地的表现方法。希望技法表现多样化、丰富化。
第四阶段:时装艺术画廊
本阶段是学习、欣赏、提高、巩固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国内外不同风格的优秀时装画作品的欣赏和临摹,达到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更为全面地认识时装画作品的众多的形式感及美感。
三、关于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为:
《美国时装画技法》(美)Bill Thames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年版 推荐参考书为:
《服装效果图技法》(日)熊谷小次郎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年版
四、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自学应考者要认真掌握本课程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指定教材《美国时装画技法》,在学习其理论的基础上,以动手绘画为主,从临摹到默写到创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服装人体则是本课程的基础,包括的手、脚、脸和服装人体基本比例、动态的具体练习,然后进行人体着装练习,处理好服装与人体的的关系及衣纹的处理,最后进行上色及织物的技法练习,既可以淡彩勾线入手,也可综合运用技法配色以协调为主,进行多种色彩技法表现及织物画法的尝试。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2、考试分2个部分(共画二张),每张2人组合。即:
(1)、服装人体(铅笔绘画,以线描为主,用8开纸)占总分的40%。(2)、服装表现技法(彩色表现,技法不限,用8开纸)占总分的60%。
要求:
1、服装人体的基本比例与动态合理。
2、服装基本配色协调。
3、服装画基本技法丰富表现。本课程的考试方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长度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2.饲料与饲养学自考教学大纲 篇二
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饲料与饲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较广、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理论较强,饲料分类部分知识面比较广,日粮配合及动物饲养实践应用性较强。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先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基本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去了解饲料的营养特性,最后结合动物的饲养标准和动物饲养实践配合饲料。通过各个章节的学习,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饲料与饲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阐述饲料的种类来源及其营养价值;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和评定方法;针对各种动物的营养需要科学而又经济地用各种饲料组成饲粮;为饲料工业提供配合饲料的科学配方;论述不同饲料和饲草的加工处理方法。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了解各饲料的主要特性,饲料评定的基本方法及饲料配合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饲料与饲养学的先行课程是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营养学。在这些学科阐明的动物消化、代谢和营养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上,进一步解决如何由饲料提供营养物质全面满足动物生产的各方面要求,饲料与饲养学还涉及有关学科的应用知识,如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和计算数学。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
1、普通化学;
2、生物化学;
3、动物营养学;
4、有机化学
重点:
1、概略养分分析方案;
2、消化试验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3、各种饲料的基本营养特性;
4、日粮配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饲养技术
难点:
1、Van Soest 饲草分析方案;
2、消化试验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3、饲料能值的评定;
3、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4、饲料配方
凝点: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营养成分的异同点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饲料营养价值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一般理解:植物的组成;影响动物消化率的因素;饲料能值的评定;维生素营养价值的评定;矿物质营养价值评定。
2、熟练理解:消化试验原理
3、一般掌握:(1)Van Soest 饲草分析方案;(2)饲料能值评定方法
4、熟练掌握:(1)概略养分分析方法;(2)消化试验(常规全收粪法、指示剂法、人工瘤胃法和尼龙袋法);(3)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蛋白质的消化率、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化学评定法、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方法、蛋白质降解率);(4)矿物质营养价值的评定—平衡法和生物法。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 饲料组成成分及分析 第二节 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第三节 饲料能值的评定 第四节 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第五节 维生素营养价值 第六节 矿物元素营养价值
(三)考核知识点
1、概略养分分析方案。
2、消化率的概念,测定消化率的原理和方法(全收粪法、指示剂法、体外模拟法)。
3、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评定。
4、矿物元素生物效价的评定—平衡法和生物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水分和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 纤维;营养物质消化率;人工瘤胃法;尼龙袋法;饲料燃烧热;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比;蛋白质的化学比分;必需氨基酸指数;蛋白质降解率;生物法。
2、领会:纤维素的来源及特性;概略养分分析方法的不足;全收粪法消化试验的原理和方法;指示剂法的原理和方法;传统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方法评定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缺陷;粗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消化率两种方法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优缺点。
3、简单应用:(1)概略养分分析方法能测定哪些项目,有何优缺点?(2)指示剂法测定饲料消化率常采用哪些指示剂?其步骤与全收粪法有何不同?(3)根据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不同的消化特点,比较用牛和用猪测定的谷实类饲料和粗饲料代谢能的大小。(4)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有何优点?
4、综合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第二章、饲料分类及各类饲料评述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一般理解:饲料分类的原则。
2、深刻理解:(1)各类饲料的营养特性。(2)饲料青贮的原理。
3、一般掌握:(1)粗饲料的加工调制。(2)青干草的晒制方法。(3)开发饲料资源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4、熟练掌握:(1)能量饲料的种类,每类能量饲料中几种常用的能量饲料及其副产品的主要营养特性。(2)蛋白质饲料的种类,每类中典型代表饲料的营养特点。(3)饲料青贮的原理。(4)常用的矿物质饲料来源。(5)添加剂饲料的种类,每类中掌握3-5种主要添加剂的主要用途。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饲料分类
第二节:各类饲料评述
第三节:我国饲料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各类饲料的营养特性。
2、各类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饲料添加剂)中,生产实践常用饲料原料的主要营养特点。
3、饲料青贮的原理及方法。
4、干草和粗饲料的加工调制。
5、非蛋白氮类饲料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粗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干草;青贮饲料。
2、领会:(1)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2)青贮饲料具有哪些优越性。(3)青贮饲料时一般使用哪些添加剂?(4)人工干燥法调制干草的方法有哪些?有何优缺点?(5)比较能量饲料中玉米、小麦、大麦的营养价值。(6)比较大豆粕、棉粕、菜籽粕、花生粕的营养特性。(7)合理的热加工对蛋白质类饲料(豆粕、棉粕、菜粕)营养价值的影响。(8)粗饲料的加工调制方法。
3.简单运用:(1)饲料青贮的原理及青贮成败的关键。(2)如何利用好非蛋白质的氮类饲料。(3)青贮饲料具有哪些优越性
4.综合运用:(1)青饲料的营养特性,在家畜饲养中有何实践意义?(2)结合动物(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谈谈如何应用好粗饲料?(3)蛋白质补充料分为那几类?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几类饲料?(4)添加剂的种类,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哪几种?
第三章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一般了解:(1)线性规划最低成本配方。(2)配合饲料及其原料的质量标准和饲料法规。
2、深刻理解:(1)饲养标准与饲实践的关系。(2)饲料营养浓度与采食量的协调。(3)浓缩料的种类及生产意义。
3、一般掌握:(1)各种饲料的品质检查与生产验证。(2)添加剂预混料的生产。(3)浓缩料的种类及生产。(4)全价配合饲料及精料混合料生产。
4、熟练掌握:(1)日粮配合的原则与方法。(2)配合饲料的优点及种类。(3)各种饲料的品质检查与生产验证。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日粮及日粮配合 第二节
饲粮
第三节
饲料配方
第四节
配合饲料
第五节
各种饲料的品质检查与生产验证
第六节
配合饲料及其原料的质量标准和饲料法规
(三)考核知识点
1、饲养标准的科学与灵活性
2、日粮配合的原则与方法
3、浓缩料的种类及生产意义
4、饲粮营养浓度与采食量的关系
5、配合饲料的优点和种类
(四)考核要求
日粮、饲粮、饲料配方和配合饲料
1、识记:日粮;饲养标准;饲料;随意采食量;典型饲料配方;全价饲料;颗粒饲料;浓缩料;精料补充饲料
2、领会:(1)饲养标准与饲养实践的关系。(2)日粮配合的原则和方法(四边形法与试差法)。(3)配合日粮时必须掌握的参数。(4)饲粮在养殖生产中的意义。(5)配合饲料的优点。(6)浓缩饲料的种类及生产意义。(7)饲料配方的共性与特殊性。(8)试验室检测项目与方法。
3、简单运用:(1)用四边形法做一个简单的饲料配方。(2)全价配合饲料及精料补充料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4、综合运用:(1)结合配合饲料的原则说明在生产实践中日粮配合应注意哪些问题。(2)营养浓度与采食量的协调关系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3)为什么要对饲料品质进行检查与生产验证,如何检查与验证。
第四章
动物饲养实践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一般理解:与饲养有关的行为;营养指标的选择;动物与饲养有关的生物学特点。
2、熟练理解:环境因素与动物营养;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饲养标准的表达形式。
3、一般掌握:饮水与供水;饲养日程与操作规程。
4、熟练掌握:采食量的人为调节;饲养标准中营养指标的确定;更料的原则与技术;限饲和丰饲的合理应用。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三)考核知识点
1、环境因素与动物营养的关系。
2、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
3、饲养标准的表达形式。
4、采食量的认为调节。
5、饲养标准中营养指标的确定。
6、更料的原则与技术。
7、限饲和丰饲的合理应用。
8、饲养技术。
(四)考核要求
1、识记:饲养标准
2、领会:(1)环境因素与动物营养的关系。(2)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3)采食量人为控制的意义。(4)饲养标准的表达形式。(5)饲养标准中营养指标的确定。(6)饲养技术。(7)更换饲料的原则与技术。(8)限饲与丰饲的合理应用。
3、简单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更换断奶仔猪的饲料。
4、综合应用:(1)结合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说明在实际生产中人为控制采食量的意义。(2)运用限饲和丰饲技术说明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养好繁殖母猪。饲养实践中的动物行为与环境因素 动物的采食量调节 饲养标准
标准化饲养的具体实施 饲喂技术
三、有关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编制本大纲目的和作用:本课程考试大纲是根据自学考试计划,结合自学考试特点而编写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本课程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选用或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社会助学、自学、命题的依据。
(二)本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大纲与所选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完全一致。教材知识内容只是大纲的扩展与发挥,故自学、助学、命题应以本大纲为依据,教材为范围。
选用的参考教材为自学教材同类,大部分内容基本一致,有替代自学教材的作用。
(三)自学教材与参考教材
1、自学教材
饲料与饲养学
韩有文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月出版
2、参考教材
动物营养学
杨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出版
饲料学
陈喜斌主编
1993.4月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自学要求与自学方法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自学教材各章、节内容掌握的程度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本大纲对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在自学要求的掌握程度中。
本课程为6学分,含实验学分。
自学方法:本课程理论性较强,与动物实践结合紧密,内容丰富而复杂。自学者可在识记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参加动物生产实践,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经济动物等实际技能。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在自学后,在已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助学。60学时为度。助学中主要辅导考核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进行直观性的实验。对当地区或实验室,不能完成的试验,可带领学员到当地的养殖场和饲料生产企业参观,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记忆。启发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能力。
(六)对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课程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都作为考试内容,体现在各章节的考核
知识点中。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特点不同,故分别按四个认识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从低到高依次是
识记: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如定义、名词、概念、性质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在识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解,清楚地
知道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应用:要求应考者能够运用各章节少数几个知识点,一般解决生活与生
产实践中的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应考者能够综合运用各章节多个知识点,解决生产实践或医疗
活动中稍复杂的一些问题。
(七)对考试命题若干规定
1、考试要求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要求:考试时只能携带蓝或黑色笔使用。
2、命题要求
(1)一般要求
①不能超出考核知识点范围
②考核目标不得高于最高能力层次,要求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了解或掌握,对基本
技能的考核以会用为度。
③不命偏题、怪题、超大纲题和学术上有争议的题。
④每试卷的考试内容要覆盖全课程各章节的考核知识点。
⑤A、B卷不能雷同。各小题不得互相提示。
⑥必须按规定题型命题。
(2)试卷能力层次的比例要求:识记20%领会30%简单应用30%,综合应用20%。
(3)试题难度结构的比例要求: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联系,但二者的概念不能等同,每个能力层次 中均包含着难与易等层次。
(4)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比例为5:5
(5)题型结构:使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不使用填空题、判断题。
(6)评分方法:人工评卷。百分制计分。评分要做到准确无误。掌握好60分及格线。附录:题型举例与规范。举例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代
号写在题号前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分,共×分。
()
1、钙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
A、参与骨骼和牙齿的形成B、凝血 C、形成血红蛋白
D、维持正常视觉
二、多项选择题:从以下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 将其代号写在题号前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分,共×分。
()
22、概略养分分析法测定饲料中水分的含量通常使用的温度是
A、56OC B、60 OC C、90 OC D、105 O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分
27、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四、判断改错题:你认为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对正确的就在小题号前的括号
内打“√”,错的打“×”,并改正。每小题×分,共×分。
()
32、测定养分的消化率常用的外源指示剂是盐酸不溶灰分。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分,共×分。
39、简述限饲和丰饲的生产实践意义。
六、论述题:结合生产实践回答。每小题×分,共×分。
3.最新自考职业生涯大纲 篇三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一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识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领会: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3简单运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
4综合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二)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识记:(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3)教案。(4)通商口岸。(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领会:(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3)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舆论。
3.简单运用:(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2)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特点。
4.综合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识记:(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2)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3)为国捐躯的清政府爱国将领。(4)林则徐、魏源与睁眼看世界。(5)严复与“救亡”口号。
2.领会:l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
3.简单运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4.综合运用: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洋务派的形成。洋务新政的兴办。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挂目标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识记:(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2)天京事变。
2.领会:(1)《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2)《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3.简单运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综合运用: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识记:(1)洋务派。(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领会: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3.简单运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4.综合运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三)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1.识记:(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2)“百日维新”。(3)“戊戌六君子”。2.领会:(1)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3.简单运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综合运用: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第三章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三民主义学说。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三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识记:(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2)中国同盟会。
2.领会:(1)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3.简单运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4.综合运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识记:(1)保路风潮。(2)武昌起义。(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袁世凯与复辟帝制。(5)“二次革命”。
2.领会:(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简单运用:北洋军阀的统治以及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4.综合运用: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民革命的兴起。
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工农运动的普遍高涨。
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共政变。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识记:(1)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五四运动。
2.领会:(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3.简单运用:(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2)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即直接斗争目标。
4.综合运用:(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识记:(1)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3)中共一大。(4)中共二大。
2.领会:(1)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发动的工农运动。
3简单运用:(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识记:(1)中共三大。(2)国民党一大。(3)北伐战争。(4)中共四大。
2.领会:(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及组织形式。(2)国民革命的兴起。
3.简单运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及其原因。
4.综合运用:国民革命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遵义会议。
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的伟大意义。
第五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1.识记:(1)东北易帜。(2)官僚资本。
2.领会: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
3.简单运用:(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2)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4.综合运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识记:(1)八七会议。(2)毛泽东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兴国土地法。
2.领会:(1)南昌起义的意义。(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3)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4)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3.简单运用:(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2)“工农武装割据”。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识记:(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赣南会议”。(3)反福建“罗明路线”的斗争。(4)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2.领会:(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3简单运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危害。
4.综合运用:(1)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意义。(2)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残暴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一二九运动和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
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工作。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坚持团结抗日。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六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识记:(1)九一八事变。(2)华北事变。(3)卢沟桥事变。(4)伪“满洲国”。
2.领会: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3.简单运用: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4.综合运用: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识记:(1)察哈尔抗日同盟军。(2)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3)《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5)八路军、新四军。
2.领会:(1)《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2)瓦窑堡会议。(3)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
3.简单运用:(1)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1.识记:(1)台儿庄战役。(2)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3)豫湘桂战役。2.领会:(1)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2)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3.简单运用: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识记:(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敌后抗日根据地。(3)为国捐躯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4)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5)“三三制”政权。(6)精兵简政。(7)教条主义。(8)中共七大。
2.领会:(1)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3)大生产运动。
3.简单运用:(1)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4.综合运用:(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及其意义。(5)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识记:联合国制宪会议。
2.领会:抗日战争的胜利
3.简单运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4综合运用:(1)中国人民抗El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斗争。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学生运动的高涨。
工人、城镇贫民和农民运动的发展。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决战前夜的基本态势。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国共北平谈判。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及其向全国进军。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七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识记:(1)重庆谈判。(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3)校场口惨案。(4)下关惨案。
2.领会: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
3.简单运用:必须和能够打败蒋介石。
4.综合运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二)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1.识记:(1)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3)《五四指示》。(4)《中国土地法大纲》。(5)土地改革的总路线。(6)“五二0”惨案。(7)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8)民主党派。
2.领会:(1)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2)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3.简单运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三)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识记:(1)战略决战。(2)国共北平谈判。(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及其向全国进军。
2.领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简单运用:《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
4.综合运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2)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第八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1.识记:(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三反”运动。(3)“五反”运动。
2.领会:(1)西藏和平解放。(2)没收官僚资本。
3.简单运用:(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3)国民经济迅速的恢复及其原因。
4.综合运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考验。
(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识记:(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领会: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3.简单运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与性质。(2)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的实际步骤。
4.综合运用: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三)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识记:(1)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2)“四马分肥”。
2.领会:(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2)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3)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工业建设的成就。
3.简单运用:完成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4.综合运用:(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意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国民经济的调整。“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面内乱的形成。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挫败“四人帮”“组阁”阴谋。l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第九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良好的开局
1.识记:(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2领会:《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3.简单运用:(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4.综合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及其意义。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识记:(1)“大跃进”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3)庐山会议。(4)“二月逆流”。(5)林彪反革命集团。(6)“四人帮”。
2.领会:(1)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国民经济调整。(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简单运用:(1)1958年秋冬至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努力。(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4.综合运用:(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3)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
(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识记:(1)“两弹一星”。(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2.领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3.简单运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4.综合运用:(1)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2)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平反冤假错案。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改革开放起步,国民经济的调整。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对外政策的调整。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1989年政治**的发生与平息。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确立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新胜利: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
二、深刻的历史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十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识记:(1)四项基本原则。(2)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3)经济特区。(4)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2.领会:(1)平反冤假错案。(2)“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简单运用:(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中国共产党第二个历史决议及其意义。
4.(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2)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识记:(1)中共十二大。(2)中共十三大。(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领会:(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3.简单运用:(1)“三步走”发展战略。(2)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3)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
4.综合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识记:(1)中共十四大。(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3)中共十五大。(4)“三讲”教育。
2.领会: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的风险考验。
3.简单运用:(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香港、澳门的回归。
4.综合运用:(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识记:(1)中共十六大。(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领会:(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社会主义荣辱观。(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简单运用:(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综合运用:(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2)中共十七大的主题及意义。(3)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识记: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2.领会: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3.简单运用:进入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
4.综合运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2)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深刻历史启示。
简短的结语
4.最新自考职业生涯大纲 篇四
班级管理学课程(课程代码:10488)考试大纲
目录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小学班主任与小学班级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二章 小学生与他们的班级生活世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三章 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四章 小学班级组织建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五章 小学班级日常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六章 小学班级活动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七章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八章 作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九章 小学班级管理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Ⅰ课程性质与特点
班级管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它不仅涉及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也涉及课外学生活动的管理问题。班级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班级与班主任含义、班级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班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小学班级、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网络与小学生的班级活动、班级管理与儿童的权利;班级管理的过程与目标、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小学班级组织建设、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教育力量管理、班主任的自我管理;小学班级管理研究等。班级管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是一门集教育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使考生学会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考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同时,提高考生的班级管理理论素养,形成现代班级管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班级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班级管理理论的理解力;培养学生对班级管理问题的观察、判断和解决能力。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班级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班级管理问题的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正确的理解,并能够使用班级管理中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班级管理对象的全面发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班级管理学是教育学、管理心理学、管理学概论等三门课程的后继课程,这三门课程为班级管理问题的界定、诊断、解决提供理论支持。班级管理学是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两门课程的平行课程,班级管理理论是学校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班级组织在实践中十分重要,对班级管理的认识需要独立地展开,因此,班级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研究中成为独立的部门理论。
教育管理学重在研究国家和政府及其所属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性;学校管理学主要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的现象及其规律。从研究内容的层次上看,与班级管理学相近的是学校管理学,但二者在研究内容上仍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学主要研究学校内部管理活动诸因素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而班级管理学主要研究班级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性。尽管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也包括学校管理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学校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有效进行的条件,但就目前现在有的学校管理学著作来看,研究内容的层次主要还限于学校的层次上,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的研究显得比较粗糙,而这正是班级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当然,班级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对班级的管理者教师(如班主任)的管理问题,如班级管理者应具有的各项素质、班主任工作的评价等,而在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中,并没有把班主任作专门对象加以研究。因此,班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与其他相近的学科存在着明显分界,这也是班级管理学之所以存在的前提性条件。
选用教材为李学农主编的《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小学班主任与小学班级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级与班主任的概念及其由来,理解小学班级的组织特点、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及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专门性。
2、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班级管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及班级管理过程,熟悉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
3、区分经验的班级管理与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管理的不同之处,熟悉班级管理理论的性质,熟悉班级管理理论课题的主要内容。
4、了解学习班级管理课程的方法。
本章重点:小学班级的组织特点、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级管理过程、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班级管理理论课题的主要内容
本章难点:小学班级的组织特点、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级管理过程、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班级管理理论课题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
1、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班级是一种教育组织
(二)班主任
1、学校班级的出现产生了对班级管理者的需要
2、班主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角色
(三)小学班级与小学班主任
1、小学班级
2、小学班主任
3、小学班主任是一种专门性的工作
第二节
班级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
(一)“管理”简说
(二)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两种理解
2、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3、班级管理过程
(三)小学班级管理
1、小学班级管理的领导特点
2、小学班级管理的教育管理特点
3、小学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管理的特点
第三节
成功的班级管理需要理论的指导
(一)经验的班级管理与理论指导的班级管理
1、经验的班级管理
2、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管理
(二)班级管理理论的性质
1、班主任理论与班级管理理论
2、班级管理理论与管理学
3、班级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学
4、班级管理理论与小学班级管理理论
5、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
(三)班级管理理论的课题
1、班级管理理论的性质
2、班级管理的对象
3、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
4、班级组织建设
5、班级日常管理
6、班级活动管理
7、班级教育力量管理
8、班级管理者自我管理
9、班级管理研究
第四节
怎样学习班级管理课程
(一)把班级管理作为一项事业
(二)关注学校班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三)注意相关学科理论的学习
(四)在写作中学习
三、考核知识点
(一)班级与班主任
1、班级的概念及其由来
2、班主任的概念及其由来
3、小学班级的组织特点、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及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专门性
(二)班级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
1、管理的概念
2、班级管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及班级管理过程的内容
3、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
(三)成功的班级管理需要理论的指导
1、经验的班级管理与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管理的不同之处
2、班级管理理论的性质
3、班级管理理论课题的主要内容
(四)怎样学习班级管理课程
1、学习班级管理课程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班级与班主任
1、班级的概念及其由来(识记)
2、班主任的概念及其由来(识记)
3、小学班级的组织特点、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及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专门性(领会)
(二)班级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
1、管理的概念(识记)
2、班级管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及班级管理过程的内容(领会)
3、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识记)
(三)成功的班级管理需要理论的指导
1、经验的班级管理与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管理的不同之处(领会)
2、班级管理理论的性质(识记)
3、班级管理理论课题的主要内容(识记)
(四)怎样学习班级管理课程
1、学习班级管理课程的方法(领会)
第二章
小学生与他们的班级生活世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级与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理解班级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关系。
2、理解小学班级组织的性质,小学班级组织的特征。
3、了解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少先队组织的特征,理解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的关系。
4、理解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了解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熟悉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5、了解网络:小学生生活的第三重世界的作用,理解网络:小学班级管理与建设的重要资源的各项内容。
6、了解近代教育思想家对儿童的“发现”的内容,熟悉现代社会对儿童权的利立法中的各国际公约、宣言和宪章及其主要内容,熟悉儿童权利的内容。
本章重点:班级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关系、小学班级组织的性质和特征、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网络:小学班级管理与建设的重要资源、现代社会对儿童权的利立法、熟悉儿童权利的内容
本章难点:班级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关系、小学班级组织的性质和特征、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一)班级与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二)班级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1、班级生活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从而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
2、班级生活促进小学生兴趣发展,从而促进个性发展
3、班级生活促进小学生交往的发展,从而促进个性发展
第二节
小学基层组织的小学班级
(一)小学班级组织的性质
1、小学班级是一种正式组织
2、小学班级的组织生活特性与小学生的发展特性是统一的
3、小学班级组织是有个性的组织
(二)小学班级组织的特征
1、小学班级是小学生非自愿选择的组织
2、小学班级是以共同的学习任务建立的组织
3、小学班级有正式组织的管理体系
4、小学班级组织由成人领导
5、小学班级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
进行先进思想熏陶的少先队
(一)少先队组织的性质
(二)少先队组织的特征
1、革命性
2、群众性
3、自治性
4、实践性
(三)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的关系
第四节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一)班级与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2、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玩乐型
2、学习型
3、功利型
4、违规型
5、人际吸引型
(三)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第五节
网络与小学生的班级生活
(一)网络:小学生生活的第三重世界
(二)网络:小学班级管理与建设的重要资源
1、网络是小学班级管理中需要加以利用和控制的对象
2、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班级管理效能的提高 第六节
班级管理与儿童的权利
(一)现代社会对儿童权利的认识
1、近代教育思想家对儿童的“发现”
2、现代社会对儿童权利的立法
(二)儿童权利的内容
1、生存权
2、发展权
3、受保护权
4、参与权
(三)班级管理中儿童权利的保护
三、考核知识点
(一)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班级与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2、班级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关系
(二)小学基层组织的小学班级
1、小学班级组织的性质与特征
(三)进行先进思想熏陶的少先队
1、少先队组织的性质与特征
2、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的关系
(四)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2、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3、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五)网络与小学生的班级生活
1、网络:小学生生活的第三重世界
2、网络:小学班级管理与建设的重要资源
(六)班级管理与儿童的权利
1、近代教育思想家对儿童的“发现”
2、儿童权利的内容
3、班级管理中儿童权利的保护
四、考核要求
(一)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班级与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识记)
2、班级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关系(领会)
(二)小学基层组织的小学班级
1、小学班级组织的性质与特征(领会)
(三)进行先进思想熏陶的少先队
1、少先队组织的性质与特征(识记)
2、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的关系(领会)
(四)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领会)
2、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识记)
3、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简单运用)
(五)网络与小学生的班级生活
1、网络:小学生生活的第三重世界(领会)
2、网络:小学班级管理与建设的重要资源(简单运用)
(六)班级管理与儿童的权利
1、近代教育思想家对儿童的“发现”(识记)
2、儿童权利的内容(领会)
3、班级管理中儿童权利的保护(综合运用)
第三章
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目标的概念、特性和班级管理目标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学校管理目标的关系,理解班级管理设计的含义、基本要求及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设计中的作用,熟悉班级管理实施的含义及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实施的作用,熟悉班级管理评价的含义、地位及作用,熟悉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
2、理解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和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原则。
3、熟悉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本章重点:目标的概念、特性和班级管理目标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学校管理目标的关系、班级管理设计的基本要求、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设计中的作用、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实施的作用、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
本章难点:班级管理设计的基本要求、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设计中的作用、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实施的作用、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级管理过程与目标
(一)目标与班级管理
1、目标
2、班级管理目标
(二)班级管理设计与目标
1、班级管理设计
2、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设计中的作用
(三)班级管理实施与目标
1、班级管理实施的含义
2、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实施的作用
(四)班级管理评价与目标
1、班级管理评价的含义
2、班级管理评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
第二节
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一)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
1、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管理思想依据
2、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实际情况依据
(二)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第三节
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班级组织建设
(二)班级日常管理
(三)班级活动管理
(四)班级教育力量管理
三、考核知识点
(一)班级管理过程与目标
1、目标的概念、特性和班级管理目标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学校管理目标的关系
2、班级管理设计的含义、基本要求及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设计中的作用
3、班级管理实施的含义及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实施的作用
4、班级管理评价的含义、地位及作用、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1、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
2、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原则
(三)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
1、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考核要求
(一)班级管理过程与目标
1、目标的概念、特性和班级管理目标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学校管理目标的关系(识记)
2、班级管理设计的含义、基本要求及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设计中的作用(简单运用)
3、班级管理实施的含义及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实施的作用(运用)
4、班级管理评价的含义、地位及作用、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综合运用)
(二)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1、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领会)
2、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原则(领会)
(三)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
1、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的种类及主要内容(领会)
第四章
小学班级组织建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级管理的中心任务、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理解组织目标的概念、功能及班级(正式)组织机构的主要形式,理解少先队组织机构的构成、班级组织规范的内容及班级组织建设过程的阶段。
2、熟悉新生班级准备工作的内容和建立班级组织机构的过程,熟悉建立班级组织目标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形成组织常规必须做好的工作。
3、熟悉准备工作的内容、改进班级组织机构的方法,熟悉确立班级组织新目标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班级组织规范的依据。
4、理解班集体的形成发展的阶段、班集体的特征,熟悉班集体建设的原则、基本途径和方法。
本章重点: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组织目标的概念、功能及班级(正式)组织机构的主要形式、班级组织规范的内容及班级组织建设过程的阶段、新生班级准备工作的内容和建立班级组织机构的过程、班集体建设的原则、基本途径和方法
本章难点:组织目标的概念、功能及班级(正式)组织机构的主要形式、班级组织规范的内容及班级组织建设过程的阶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级组织建设概述
(一)班级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中心任务
(二)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
(三)班级组织架构的建设
1、组织目标
2、班级组织机构
3、少先队组织机构
4、班级组织规范
(四)班级组织建设过程
1、从班级到组织
2、从初建的组织到稳定的组织
3、从一般的组织到集体
第二节 新建班级的组织建设
(一)建立班级组织机构
1、新生班级准备工作
2、建立班级组织机构
(二)确立班级组织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意识
2、建立班级组织目标需要一个过程
3、建立班级组织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三)形成组织常规
1、新生入学教育
2、在平时班级生活中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规范教育
第三节 既有班级组织的建设
(一)准备工作
1、深入了解班级情况
2、准备好“就职”演说,在学生中建立起好的第一印象
3、做好对班级生活的新设计
(二)改进班级组织机构
(三)确立班级组织新目标
(四)改进班级组织规范
第四节 班集体建设
(一)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发展的高级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发展
2、班集体的特征
(二)班集体建设的原则
(三)班集体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班集体建设的基本途径
2、班集体建设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班级组织建设概述
1、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
2、组织目标的概念、功能及班级(正式)组织机构的主要形式
3、少先队组织机构的构成
4、班级组织规范的内容及班级组织建设过程的阶段
(二)新建班级的组织建设
1、新生班级准备工作的内容和建立班级组织机构的过程
2、建立班级组织目标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3、形成组织常规必须做好的工作
(三)既有班级组织的建设
1、准备工作的内容、改进班级组织机构的方法
2、确立班级组织新目标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班级组织规范的依据
(四)班集体建设
1、班集体的形成发展的阶段、班集体的特征
2、班集体建设的原则、基本途径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班级组织建设概述
1、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识记)
2、组织目标的概念、功能及班级(正式)组织机构的主要形式(领会)
3、少先队组织机构的构成(识记)
4、班级组织规范的内容及班级组织建设过程的阶段(简单运用)
(二)新建班级的组织建设
1、新生班级准备工作的内容和建立班级组织机构的过程(综合运用)
2、建立班级组织目标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领会)
3、形成组织常规必须做好的工作(简单运用)
(三)既有班级组织的建设
1、准备工作的内容、改进班级组织机构的方法(简单运用)
2、确立班级组织新目标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班级组织规范的依据(领会)
(四)班集体建设
1、班集体的形成发展的阶段、班集体的特征(领会)
2、班集体建设的原则、基本途径和方法(综合运用)
第五章 小学班级日常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级管理与日常管理,熟悉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各项内容
2、了解小学班级环境管理,熟悉班级规范环境管理各项内容,熟悉班级物质环境管理各项内容。
3、了解小学班级教育性管理的内容与形式,掌握生活指导与个别教育的各种方式
4、了解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学生评价,熟悉奖惩的类型及方法,理解学生操行评定的意义及原则。
本章重点:班级日常管理意义及内容、班级环境管理的内容及方法、教育性管理的内容及方法、学生评价的类型
本章难点:班级日常管理意义及内容、班级环境管理的内容及方法、教育性管理的内容及方法、学生评价的类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级组织建设在日常管理中实现
(一)班级管理与日常管理
(二)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
1、日常管理内容的分析
2、环境管理
3、教育性管理
4、学生评价
第二节
小学班级环境管理
(一)班级规范环境管理
1、教学秩序管理
2、作息制度考勤
3、课堂秩序管理
4、自习管理
5、考试管理
6、偶发事件处理
(二)班级物质环境管理
1、教室环境布置
2、教室座位的编排
第三节
小学班级的教育性管理
(一)生活指导
1、品德指导
2、学习指导
3、安全与法规指导
4、健康指导
(二)个别教育
1、班级成员的个别差异与个别教育
2、个别教育的准备
3、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方式
4、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统一
第四节 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学生评价
(一)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奖惩
1、班级日常管理中奖惩的类型
2、班级日常管理中奖惩的作用
3、奖励与惩罚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班级日常管理中的操行评定
1、学生操行评定的意义
2、操行评定的依据
3、小学生操行评定的内容及评定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
(一)班级组织建设在日常管理中实现
1、班级管理与日常管理的联系
2、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
(二)小学班级环境管理
1、班级规范环境管理的内容
2、班级物质环境管理的内容
(三)小学班级的教育性管理
1、教育性管理的概念、内容与形式
2、生活指导的概念与内容
3、个别教育的概念、方式及注意的问题
(四)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的方式
2、班级日常管理中奖惩的类型与作用
3、班级日常管理中操行评定的意义、内容及评定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班级组织建设在日常管理中实现
1、班级管理与日常管理的联系(领会)
2、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识记)
(二)小学班级环境管理
1、班级规范环境管理的内容(识记)
2、班级物质环境管理的内容(识记)
(三)小学班级的教育性管理
1、教育性管理的概念、内容与形式(识记)
2、生活指导的概念与内容(识记)
3、个别教育的概念、方式及注意的问题(简单运用)
(四)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的方式(识记)
2、班级日常管理中奖惩的类型与作用(识记)
3、班级日常管理中操行评定的意义、内容及评定原则(领会)
第六章 小学班级活动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学班级活动概念,了解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概念及内容,熟悉小学班级活动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特点。
2、了解班级活动的类型
3、掌握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4、了解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方式
本章重点: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特点、班级活动的类型、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方式
本章难点: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特点、班级活动的类型、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活动管理
(一)小学班级活动管理
1、小学班级活动
2、小学班级活动管理
(二)小学班级活动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特点
1、目的性
2、系统性
3、计划性
4、阶段性
第二节
班级活动的类型
(一)晨会活动
1、晨会活动的特点
2、晨会活动的组织
(二)班会活动
1、班会活动的类型
2、班会活动的管理
3、少先队中队活动
第三节
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
1、主题活动的内容
2、选择班级主题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二)班级主题活动常用形式
1、班级主题活动的形式
2、选择班级主题活动形式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
(一)活动设计
1、活动策划
2、撰写方案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工作的组织
2、准备工作的内容
(三)开展活动
1、指导
2、保障
(四)总结工作
1、总结的意义
2、总结的原则
3、总结的形式
三、考核知识点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活动管理
1、小学班级活动的概念
2、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两个层面理解
3、班级活动管理内容
4、小学班级活动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特点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晨会活动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2、班级例会的概念与特点
3、主题班会的概念与特点
4、班会活动管理的内容
5、少先队中队活动的特点
6、少先队中队活动的类型
(三)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主题活动的内容
2、选择班级主题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3、班级主题活动的形式
4、选择班级主题活动形式的基本原则
(四)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
1、班级主题活动的四个阶段
2、活动设计的概念,活动策划的内容、活动方案的类型与要素
3、准备工作的组织,准备工作的内容
4、开展活动的要求
5、总结工作的意义,总结工作的原则,总结工作的形式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活动管理
1、小学班级活动的概念(识记)
2、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两个层面理解(领会)
3、班级活动管理内容(识记)
4、小学班级活动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领会)
5、小学班级活动管理的特点(领会)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晨会活动的特点与组织形式(领会)
2、班级例会的概念与特点(识记)
3、主题班会的概念与特点(识记)
4、班会活动管理的内容(识记)
5、少先队中队活动的特点(识记)
6、少先队中队活动的类型(识记)
(三)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主题活动的内容(识记)
2、选择班级主题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领会)
3、班级主题活动的形式(简单运用)
4、选择班级主题活动形式的基本原则(领会)
(四)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
1、班级主题活动的四个阶段(识记)
2、活动设计的概念,活动策划的内容、活动方案的类型与要素(识记)
3、准备工作的组织,准备工作的内容(综合运用)
4、开展活动的要求(领会)
5、总结工作的意义,总结工作的原则,总结工作的形式(综合运用)
第七章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学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理解课堂、家庭、班级生活在班级组织与学生生活中的地位
2、理解任课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者的角色,了解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掌握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
3、了解家长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了解家长教育,掌握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容,掌握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本章重点: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工作的主要任务、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容、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本章难点: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工作的主要任务、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容、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
(一)影响班级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班级教育力量
1、任课教师
2、家长
3、学生
(二)课堂是班级组织的重要存在方式
(三)家庭是影响班级组织生活的要素
(四)班级生活是学生共同的生活
第二节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调
(一)任课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者
1、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管理的过程
2、任课教师是班级组织管理团体的成员
(二)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的任务
1、了解任课教师课堂管理情况
2、对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提供指导
3、对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提供支持
(三)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
1、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调会
2、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个别合作进行课堂管理
第三节 班主任与家长的协调
(一)让家长成为班级管理的助手
1、成功的班级管理必须向家庭延伸
2、班级管理需要家长的协助
3、家长应当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
(二)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1、家长教育
2、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容
(三)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1、参与家长学校工作
2、家长会
3、家访
4、家长来访
三、考核知识点
(一)小学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
1、小学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
2、课堂、家庭、班级生活的特点与作用
(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调
1、任课教师的班级管理者角色
2、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的任务
3、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
(三)班主任与家长的协调
1、家长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2、家长教育
3、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容
4、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
1、小学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识记)
2、课堂、家庭、班级生活的特点与作用(领会)
(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调
1、任课教师的班级管理者角色(领会)
2、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的任务(识记)
3、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综合运用)
(三)班主任与家长的协调
1、家长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领会)
2、家长教育(领会)
3、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容(识记)
4、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和方法(综合运用)
第八章 做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主任自我管理的意义,理解班主任自我管理的内容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掌握班主任自我修养的方法
3、理解班主任的修养与自我形象塑造,理解班主任的自我形象与威信
4、掌握班主任塑造自己良好形象的方法
本章重点:班主任自我管理的内容;班主任认识角色、学习角色、塑造角色、创新角色的方法与策略;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班主任自我修养的方法;班主任修养与自我形象塑造的要求;班主任的自我形象与威信的塑造
本章难点:班主任自我管理的内容;班主任认识角色、学习角色、塑造角色、创新角色的方法与策略;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班主任自我修养的方法;班主任修养与自我形象塑造的要求;班主任的自我形象与威信的塑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主任的自我管理及内容
(一)班主任自我管理意义
(二)班主任自我管理的内容
1、认识角色
2、学习角色
3、塑造角色
4、创新角色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自我修养
(一)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
2、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管理者
(二)班主任自我修养的方法
1、反思
2、学习
3、创新性实践
第三节
班主任自我形象塑造
(一)班主任的修养与自我形象塑造
(二)班主任的自我形象与威信
1、班级管理者的影响与班主任的威信
2、班主任的威信来自于良好的形象
(三)确立思想的自我、塑造理想的自我
1、确立理想的自我
2、塑造理想的自我
三、考核知识点
(一)班主任的自我管理及内容
1、班主任自我管理意义
2、班主任自我管理内容
3、角色知觉的概念
4、小学班主任的社会角色
5、小学班主任角色学习途径
(二)小学班主任的自我修养
1、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2、教师专业化的特点与要求
3、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的一般素质要求
4、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特殊素质要求
5、班主任自我修养方法
(三)班主任自我形象塑造
1、修养与形象的内涵
2、班主任修养与自我形象塑造的关系
3、班主任威信的获得途径
4、班主任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一)班主任的自我管理及内容
1、班主任自我管理意义(领会)
2、班主任自我管理内容(识记)
3、角色知觉的概念(识记)
4、小学班主任的社会角色(领会)
5、小学班主任角色学习途径(简单运用)
(二)小学班主任的自我修养
1、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领会)
2、教师专业化的特点与要求(领会)
3、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的一般素质要求(领会)
4、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特殊素质要求(领会)
5、班主任自我修养方法(简单运用)
(三)班主任自我形象塑造
1、修养与形象的内涵(识记)
2、班主任修养与自我形象塑造的关系(领会)
3、班主任威信的获得途径(简单运用)
4、班主任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途径(简单运用)
第九章 小学班级管理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级管理与研究的联系,了解班级管理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研究型班级管理的目的与特征,了解班级管理者研究与专业发展的要求
3、理解小学班级管理者研究的定位,正确认识班级管理者研究课题的选择,了解班级管理者研究方法的选择
4、掌握行动研究的概念与特征,掌握班级管理者开展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
本章重点:班级管理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小学班级管理者研究的定位;班级管理者研究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的概念与特征;班级管理者开展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 本章难点:班级管理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小学班级管理者研究的定位;班级管理者研究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的概念与特征;班级管理者开展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班级管理与研究
(一)在管理中研究,在研究中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三)开展研究型班级管理
(四)班级管理者研究与专业发展
第二节 班级管理者的研究
(一)班级管理者研究的定位
(二)班级管理者研究课题的选择
(三)班级管理者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班级管理者的行动研究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二)班级管理者行动研究的实施
1、教育研究领域对行动研究实施的一般看法
2、班级管理者开展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小学班级管理与研究
1、研究与管理的特质
2、班级研究与管理的联系
3、班级管理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联系
4、研究型管理的目的与特征
5、班级管理者研究与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班级管理者的研究
1、小学班级管理者研究的定位
2、班级管理者研究课题的选择
3、班级管理者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班级管理者的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2、教育研究领域对行动研究实施的一般看法
3、班级管理者开展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班级管理与研究
1、研究与管理的特质(领会)
2、班级研究与管理的联系(领会)
3、班级管理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联系(领会)
4、研究型管理的目的与特征(领会)
5、班级管理者研究与专业发展的要求(领会)
(二)班级管理者的研究
1、小学班级管理者研究的定位(领会)
2、班级管理者研究课题的选择(领会)
3、班级管理者研究方法的选择(领会)
(三)班级管理者的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的概念与特征(识记)
2、教育研究领域对行动研究实施的一般看法(领会)
3、班级管理者开展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综合运用)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
一、《班级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班级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教育管理专业(本科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班级管理学》考试大纲明确了班级管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规定了班级管理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班级管理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班级管理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班级管理的教材、掌握班级管理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的依据,也是进行班级管理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班级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班级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考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自学和参加考核的依据。《班级管理学》教材是学习掌握班级管理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应在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其难度与深度与考试大纲的规定并不需要保持一致,而是可以适当加深和扩展。也就是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深度,教材中一定要具备,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难度,在考试大纲中可以不作要求,而作为考生自学时的自选内容。对于考试大纲中推荐使用的教材,其中内容与考试大纲不一致的内容或难度,考生在学习时应以考试大纲中的规定为准。
三、《班级管理学》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指定使用教材:《班级管理》 李学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指导
考生应根据本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地学习本课程指定使用的《班级管理》(李学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它既是自学应考考生的主要学习材料,也是命题的根据。在同时使用其他教材的时候,应以推荐教材为主,以其他教材为辅,加深对推荐教材重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班级管理学》的概念很多,考生应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真理解、真正领会各个概念、理论等的含义,切忌观点含糊不清、概念掌握不准、也不应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班级管理学中有不少要求能够运用的知识点,考生应注意在学习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己对班级管理的理论和知识的实际分析、贯通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社会助学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制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领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引导考生防止自学中的偏向,切忌误导考生死记硬背、押题、猜题的不良学风。
六、关于考核内容和目标的说明
(一)关于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由有关知识构成的子系统。班级管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专门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由这些众多不同层次的知识子系统构成了班级管理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本课程的考核重点。
(二)关于考核知识点的层次。本大纲考试知识点是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得到的能力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 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运用:能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较简单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要求
(一)本门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根据,试卷的命题范围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也不能自行降低或提高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率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体现本课程的重点。
(三)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为:识记20%,领会20%,简单应用30%,综合应用20%。
(四)合理安排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分容易、中等、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一般应为20%、30%、30%和20%。
应当注意试题的难度和能力层次是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的难度,切勿混淆。
(五)本课程考试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各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照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考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A.自由管理 B.民主管理 c.常规管理 D.平行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
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原则是:()
A、发展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层次性原则
D、规律性原则
E、特定性原则
三、判断改错题(指出划线部分的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层次性原则是指制定班级目标应有子目标。
四、简答题
怎样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理作用?
五、论述题
【最新自考职业生涯大纲】推荐阅读:
广东自考考试大纲10-09
江苏自考-05962招聘管理大纲01-02
自考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管理学大纲06-26
浙江东南外国语职业学校2014年自考招生06-22
最新浙大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大纲10-27
最新版驾驶员教学大纲07-03
最新职业生涯学案11-11
江阴会计实务培训班最新课程大纲12-10
最新阳江职业技术学院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