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与政策(精选8篇)
1.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一
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一、中央政策
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一、巩固和完善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中央项目的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二是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三是要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这是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事情,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及早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将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优惠政策及早传达到毕业班学生,力争高校毕业生参军人数比2009年有较大增长。四是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出台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新政策。积极协调当地财政等部门加快制定地方性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要统筹研究为农村基层输送大学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并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五是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特别是充分考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作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
二、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力争实现2010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力争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在工商注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三是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各高等学校也要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特岗教师
一、政策规定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3年。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范围、规模。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为中西部地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两基”攻坚县,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2009年中央“特岗计划”项目计划安排5-7万个特设岗位,鼓励各地启动实施地方项目。
2006年实施特岗的时候中央要求先实行五年,以后是否还会继续实施还请关注中央通知。
二、报名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聘年龄在30岁以下
(1979年7月1日后出生)的全日制往届本科毕业生;
3.取得教师资格或教师资格“两学”考试合格证,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
4.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
5.应聘者需通过学历认证后方可办理聘用手续。
三、考试安排
(一)笔试其他事项
笔试内容。笔试命题范围和内容为《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80分为报考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20分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面试。
笔试结束后,各州(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分岗位和学科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按1:1.2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面试考官由各州(市)、县(市、区)进行异地交流选派或临时派遣;面试考生实行代码制;面试考官对面试考生的组合顺序实行抽签。面试内容由组织面试的州(市)教育局参照当地现行教师面试办法自定,以分学科说课或讲课形式,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当场评分。面试满分为100分。面试分数加笔试分数等于总成绩。
四、期满后大多可转正
文山州2006年特岗教师聘期满转为正式在编教师情况公示。对经考核合格、自愿留在本地学校任教的特设岗位教师,经州(市)人事部门批准可纳入国家正式在编职工管理。现将各县上报的聘期届满考核合格且自愿留任的594名特岗教师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天(2009年11月17日至23日)。招聘时间:2006年9月,聘期届满时间:2009年8月31日。
三、公务员考试
一、政策
据了解,2011年,允许应届毕业生参考的公务员岗位将控制在总数的20%,2012年将不允许应届生靠公务员。
二、笔试
(一)内容:2010年我省普通公务员岗位的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及《申论》,(二)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相关加分政策如下:
(1)按照《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确定的革命烈士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下同)笔试成绩加5分;对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的子女,在报考人民警察的岗位时,笔试成绩加3分。
(2)对从2003年开始在我省服务的“全国计划的西部志愿者”,凡服务期满2年且考核合格的,笔试成绩加5分。
(3)对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云南省地方项目”服务期满2年并获金、银、铜奖的人员,笔试成绩分别加4分、3分、2分。
(4)对于我省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2年并经考核合格后,笔试成绩加4分。
(5)对在我省参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服务期满的教师(以下简
称“特岗教师”),笔试成绩加4分。
以上所有加分项目不重复累加,如有多项加分,只取其中最高一项予以加分。
2010年对少数民族的优惠照顾改为加大单设少数民族岗位的方式,不再进行加分照顾。我省2008年选聘的到村任职的大学毕业生,因在2010年公务员考试报名时服务期尚未满2年,不享受笔试加分或定向招录等优惠政策。报名人员的加分信息在资格复审时予以确认,届时如确认考生填报虚假信息,则处5年禁考的处罚。
三、面试
在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人员中,按每个岗位报考者的笔试总成绩(含笔试加分)从高到低的顺序和招考计划数2倍的比例确定每个岗位参加面试的人员名单。进入面试人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笔试总成绩(含笔试加分)在笔试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二是按每个岗位报考者的笔试总成绩(含笔试加分)从高到低排列,排在招考计划数2倍的范围内。
四、西部计划
一、政策定义: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2003年开始,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并在升学、就业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二、报名参加西部计划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西部计划面向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中所列高校(可在xibu.youth.cn查询)的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招募。报名志愿者的学分总绩点排名在本院系同年级学生总数前70%之内,获得毕业证书,身体健康,具有志愿精神。
三、西部计划服务期有多长时间?
答:从2009年开始,西部计划服务期由1-2年调整为1-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首次签约期为1年或3年。签约1年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可以于下一3月提出延期服务申请,经服务县项目办同意并报服务省项目办,全国项目办根据下一服务岗位计划和各专项行动岗位要求,确定延期志愿者名单。
四、参加西部计划专业上有限制吗?
答:西部计划包括支教、支医、支农、远程教育、基层青年工作、基层检察院、基层法律援助、基层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行动、灾后重建11个专项行动。基层检察院、基层法律援助、基层法院要求法律相关专业,开发性金融要求经济类专业,支医专项行动需要医学类专业,支农需要农业、林业相关专业,支教专项行动优先考虑师范类学生。其它专项行动没有特定的要求。
五、三支一扶
《云南省人事厅等八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 支农 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今年我省将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现将2009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募数量、对象和条件
1、招募数量。我省今年计划招募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其中:支农219名、支教369名、支医412名,各州市招募计划附后。服务岗位为乡镇以下
教育、农业、卫生基层一线。
2、招募对象。年龄30岁以下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鼓励省外应届高校毕业生到我省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工作。
二、招募方式和程序
统一考试、体检、择优招募、培训上岗、签订协议的程序进行。
笔试(6月27日)。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统一命题,笔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不指定辅导用书)。各州、市“三支一扶”办公室负责组织考试,三、政策待遇和保障
1、从2009年起,“三支一扶”大学生每人每年补贴1.5万元,用于发放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养老社会保险,购买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此外,每人发放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
3、“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其笔试成绩加4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省、州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时,应明确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乡镇党政机关招考,按相关规定执行。
4、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后,自主创业的可按国家及我省鼓励创业的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优惠政策。
7、服务期满后报考省内高校研究生,初试成绩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的,学校为其保留学籍两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期满考核合格后可免试入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本科。
四、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报考支教的考生须具有教师资格证。
六、村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件,云组通【2009】34号:关于开展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通知
一、目标任务
2009年全省选聘10000名,各州市、县(市、区)选聘指标根据所辖村委会数一定比例确定下达。(见附表)
二、选聘对象和选聘条件
1、选聘对象。年龄30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本科以上学历、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以及自愿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优先选聘。
三、选聘方法和步骤
统一考试、组织考察、体检公示、择优聘用、签订合同、培训上岗的方法步骤进行。1、笔试加分规定。此次选聘以下几类人员在笔试成绩中予以加分:
(1)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笔试成绩加2分;
(2)曾受校级以上“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等表彰的人员,笔试成绩加3分;
(3)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等7个人口较少民族,笔试成绩加2分。
(三)统一考试(5月24日)。笔试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时间为5月24日;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本次考试不指定辅导书)。
2、面试: 按每个(市、区)职位计划数确定进入组织考察的人员。考试费用参照我省报考公务员的收费标准收取,每人40元。
(五)组织考察(6月20日—7月15日)。由各县(市、区)选聘办负责组织考察。主要采取面谈、查阅档案、函调了解等方式,了解高校毕业生的思想认识、理想信念、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学习实践能力等综合情况。同等条件下,对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自愿回原籍的毕业生、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优先选聘。
四、选聘人员政策待遇和保障
聘用人员享受以下政策待遇:
1、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按人均每年l.5万元的标准发放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养老社会保险,购买医疗、人生意外保险。此外,按每人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装费。
2.从主要用于任职满2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县(市、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每年招考工作人员时,主要面向任职期满2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
3.在村任职2适当放宽报名条件等限制以外,任职满2年且考核合格的笔试成绩加3分,满三年及以上的加5分,其中,受聘到我省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边境县,任职满2年并经考核合格的笔试成绩加5分,满3年及以上的加10分;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的另加3分,州市级先进的另加6分,省部级以上先进的另加9分,多次评为先进的按最高分值计算;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4.从2010年起,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任职满3年并考核合格的,初试总分加2年并考核合格的初试成绩加5分,满3年及以上的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5.在任职2年后,被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的,直接转正定级,在村任职工作时间计算工龄及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按同条件人员确定工资。留任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仍然纳入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名额,可以继续享受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生活补贴。
6.聘用人员聘用期满,未续聘用且未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用的,内继续享受第2、3、4、5条政策。
7.受聘到我省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边境县聘期考核合格的,享受云办发【2006】11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规定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七、高校毕业生入伍
一、要求
1、身体条件要求?
应征入伍的公民要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其中,有几项基本条件:身高:男性162cm以上,女性160cm以上。体重:男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0%、-10%。女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15%。标准体重=(身高-110)kg。个别体格条件较为优秀的应征男青年,体重可放宽至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5%,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视力:路勤岗位视力标准,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入伍,右眼裸眼视力放宽至4.6,左眼裸眼视力放宽至4.5。内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阴性,等等。
2、年龄条件有何要求?
高职(专科)毕业生当年为18-23周岁,本科以上学历的可以放宽到当年24周岁。
二、优惠政策
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除享有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及其他优待安置政策外,还享受优先选拔使用、考学升学就业优惠、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
同等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士兵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士兵,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官。
从2009年起,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补偿。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费补偿款首先用于偿还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
2.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二
一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认清形势和任务,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任务, 实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必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 主要应发挥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功能、特点和作用, 反映其思想的教育性, 明确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体现鲜明而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二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这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才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体现时效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栏目
每个专题 (四个学时) 我设计了四个栏目。在这些栏目的教学中, 既有教师的讲解, 又有学生的参与;既有主题内容的疏理, 又有文字及音像资料的支撑;既有相关内容的回顾, 又有本专题的内容的巩固, 使整个课堂显得轻松、自然、流畅。
1 新闻播报
上课之前利用40分钟时间, 以抢答的方式提问, 让学生回顾播报上一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并选择1-2个与社会热点、生活相关的新闻, 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观点和看法, 来检验学生在上课之前关注时事的程度。最后, 结合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国内外重大事件, 看待问题要由现象到本质,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习惯。由于一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 时间间隔较长, 用这种方式做开场白, 将同学们远去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主题, 学生迅速安静, 精力集中, 等待进入角色。
2 课堂讲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 讲解本专题涉及的话题的来龙去脉, 入情入理分析成因、经过、结果, 明确指出作为大学生应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起什么作用、担当什么角色等, 让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时事大家谈
讲课结束后, 留一小段时间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提出疑问、发表看法, 联系学生的“困惑”点师生共同探讨, 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让课堂教学活动由教师的“独唱”变成师生的“合唱”。
4课外资料
在完成每一讲的课堂内容之后, 给学生准备与课堂内容有关, 或者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关的课外资料作为课堂的补充, 主要以图片新闻和音像资料为主。比如:讲“东北亚局势”时, 给同学们下载编辑有“朝核计划”、“美日军演”、“韩日军演”、“美日韩军演”等课外内容。
三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
形势是客观的存在, 政策是人根据客观提供的条件制定的主要指导性原则, 二者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从根本上来说, 形势决定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好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形势是动态的, 教师要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正确评述国家政策, 切实消除重形势轻政策现象, 否则就会出现就现象进行讲解而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 不能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深层次含义, 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例如:台湾问题是形势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教师在回答此问题时, 要结合两岸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评述政策的变化, 在两岸关系紧张时期, 结合“九二共识”和“反分裂国家法”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其深层次的意蕴;在两岸逐渐走向对话的今天, 结合两岸三通以及其他经济政策把握台湾问题的未来。
2热点教学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形势教学中, 大学生往往更关注局势变化中的热点, 而且捕捉热点的敏感程度十分强烈。因此, 以讲解国际形势变化中的热点为切入点, 联系事件的背景, 联系历史, 教给大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如2010年9月7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 以及2012年9月11日的“购岛”事件, 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告诉学生钓鱼岛的历史。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钓鱼岛隶属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1972年5月15日, 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 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目前该岛实际由日本控制, 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 日文名称“鱼钓岛”;针对日本的行径, 中国大陆及台湾对钓鱼台列岛声张主权, 自1970年开始, 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登岛或试图登岛以具体行动宣示主权, 称为“保钓运动”。总之, 热点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 要准备把握热点的本质, 从而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
3 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
形式与政策教学中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亦即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在形式与政策教学大纲中, 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自己的主题教学内容, 在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中, 联系国家政策实际与大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比如在2008年突出奥运的主题、2009年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学习、2010年突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主题、2011年关注中印关系、东亚新变局和国内民生改善等等。通过主题的学习,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地位, 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理论性、完整性、逻辑性特点, 同时要避免教材的动态性不够问题。另一方面, 要根据教育部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以及国内外形势政策的变化, 安排有经验的专职教师自编讲义, 同时把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影像信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 更加注重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 教材的权威性、严谨性以及单纯的文字符号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故而教学中要充分影像资料。“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浓缩500年世界史, 从中国人的特殊视角探寻了9个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复兴之路”系列纪录片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中共十七大召开前, 中国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 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这两部纪录片对于大学生而言, 都是难得的影像资料, 对于大学生正确史观的形成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在道德教育专题中, 选取“道德的力量”, 将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影像片为教学资料, 学生在模范事迹的触动中完成了道德观的完善或重塑。
总之,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中心内容的需要。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艰巨任务,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他如保障机制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方式的探索等都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需要教学工作者、教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娥, 傅根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电子教育, 2009 (4) :64-66.
3.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三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同时,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一问题属于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性矛盾,解决高校扩招与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需要国家、高校和大学生个人三方合作。本文通过介绍高校扩招政策产生的背景,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扩招的背景
(一)国内需求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全球科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国家必须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呈应战态度,要把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任务。
(二)国际环境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增幅开始出现全面下滑,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造成这些国家的外贸产品相对便宜,而我国为了抵制金融风暴毅然选择了汇率不降低。但这种政策造成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下滑,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每年又有300多万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形成了新的就业压力。因此,一些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事业,认为高等教育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扭转当前买方市场、通货紧缩,开始新的消费领域的手段。笔者认为,高校扩招主要目的是:拉动内需,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高校扩招对大学生造成就业难的原因
(一)专业结构和人才规模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
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高校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并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相当的各类劳动力和专业人才供给。但随着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地方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使得高校整体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矛盾。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权和各个专业招生人数的决定权,于是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好招生,多数学校不断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没有热门专业的也赶紧申办。比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致使此类专业招生人数比例逐年上升。而当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人们发现,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社会需求,于是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精英教育观点与大众化就业岗位的矛盾
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也呈现一种大众化趋势,但目前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观念依然束缚着其择业就业观念的转换,如存在追求高收入、福利好、工作轻松、环境舒适等不切实际的择业标准等。第一,对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的偏好强烈,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较少。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偏好更强烈,其次是高收入的外资企业,而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不那么青睐。第二,直辖市及省会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点。对大多数人来说大中城市是首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但择业地点的过度集中化,必然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度。第三,预期薪资水平的期望过高。很多大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受了高等教育理所当然就应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
(三)大学培养的目标、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扩招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拿着大学文凭去找工作的人多了,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丰富了。同时,高校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失衡导致了灰领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困难。与我国推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其培训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数量的比例大致是4:1,成金字塔型。而我国高等人才的分布却恰恰相反,呈倒金字塔,搞学术、搞研究的人太多,懂应用的人却太少。然而,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国内的政府部门不缺干部,公司企业不缺白领,社会也不缺简单出卖体力的民工,最缺乏的是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灰领人才。而过去的十几年来,与人们职业观念中从“国家干部”到“城市白领”职业幻影形成映衬的,是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的衰落,以及由此导致的灰领职业后备人才枯竭与整个灰领群体专业素质的止步不前。这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世界工厂”的中国转移的历史事实形成悬殊反差。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现阶段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不足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的结构,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需要调整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使之更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结构需求。这种结构调整既包括高等教育内部各类教育比例的调整,也包括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结构的调整。国家教育政策部门要合理预测市场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并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以及高职专科教育之间的结构比例,同时也要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相应调整。除了少数公益性较强的特殊专业(如军事、师范、农业等)外,应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评价专业的设置合理与否。在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应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扩招是否引发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是近年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无疑低质量的高等教育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适当以就业为指导,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不断挖掘大学生的自身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由“精英就业观‘向’大众化就业观”的转变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传统意义的精英岗位对于迅速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已是“供不应求”。一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精英岗位,同时必然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成为高级“蓝领”和“灰领”,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灰领的概念有新的延伸,以后灰领会越来越壮大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除了研究型大学中某些基础学科和研究性专业方向外,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应重视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按照市场需要与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配置师资,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必须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一般工作人员,已适应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的需要。高校应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反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随着就业变化和知识发展,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将学科调整到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前进方向,实现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互动发展。因此,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三)鼓励自主创业
应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因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由于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导致的,许多开设管理学,MBA课程的学校却不开设小企业经营这一课程。而且,创业环境缺乏主要是创业基金和风险基金比较少,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真正兑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营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走好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文.高等教育投资与毕业生供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刘志民.教育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四
摘要
近几年,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壮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指出了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进一步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上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改良社会就业环境;学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绍兴文理学院论文No 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指导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更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愈演愈烈,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生关注的话题,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一、新形势下的就业新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心理和理想有所偏颇
一些高校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充分,择业观念存在偏差,认为到大中沿海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大单位、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过多追求优越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较好的福利待遇,而自愿到我国政策有所倾斜及倡导的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的确是空乏其人,加之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择业、艰苦创业的思想,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
在对毕业生进行的一次就业意向调查中,有 8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就业意向地点为“大城市”,愿意回家乡工作的不到 10%,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对物质经济利益过于关注,将其放在了择业的首位,限制了更多就业选择的可能性,就业理想由社会价值型滑落为经济价值型。
(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违约增多、跳槽频繁
据了解,在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中,对百家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90%以上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最大弱点就是“不愿做基层一线工作”,同时诚信缺失、违约增多、“跳槽频繁”。
在不良择业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忽略自身条件、个人专长,不愿到基层,常常“大事做不出,小事不肯做”;不了解社会,考虑处理问题脱离实际,依赖性强,主动性不高已成为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弱点。毕业生大多以就业区域和薪金待遇为导向,并没有对自己制定一份良好的职业规划,只是频繁跳槽,这严重影响个人自身的升值与职业含金量的积累,同时企业也对高校的信誉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大大的问号。
(三)毕业生盲目趋众心理严重,缺乏与时俱进的灵变态度
在我们的招聘会现场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些单位前人员拥挤不堪,而有些企业却无人问津。从毕业生就业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对就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岗位特征等因素知之不多,择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盲目从众造成的。目前在就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市场规则,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已逐步趋向理智化、现实化,而学生就业与时俱进的灵便态度和个性化的职业设计也已成为今后择业的首要规则。
(四)扩招带来的研究生的批量制造与教育过度问题
巨大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学生被迫在学校继续读研,致使高校研究生报考人数猛增,以2002 年为例,国家计划招生 19.6 万人,比上年增长了 22.8%,但是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却增加到 62.4 万人,比上年增长了 35.6%,这就是说每年要有近2/3 的人被淘汰。我国是通过精英化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高校的应用和科研人才一锅烩,批量制造的研究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致使很多用人岗位上出现
教育过度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1]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许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依然延续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重视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大学生普遍缺乏具体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体制、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2],比如: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这些政策无疑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户籍准入和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档案在地方和各城市间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毕业生人才代理服务机构;由于不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日益增多,应建立常设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规范化管理各种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避免其成为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人才招聘活动。
(三)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由过去的社会精英变为普通劳动者,这在心态和就业观念上势必是个极大的跨度与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当投入与产出预期严重失衡时,一方面会降低高等教育的规模,阻碍其发展,并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愿意屈就一般行业,这种精英教育基础上所导致的求稳求富的心理和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水、高福利的传统就业观念在主观上必然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学生工作应积极应对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趋势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社会的毕业生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也将会更大,任务更为艰巨,这就要求学生工作系统(特别是就业工作部门)跟随时代脚步,采取措施,应对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3]。
(一)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建设与培养
专业素质是高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知识型劳动生产者必备的条件,只有贮存和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实现以博取胜,才会有雄厚的发展潜力,个体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扩展生存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一专多能”复合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具有探究精神和较强创造力的一流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建设与培养。
(二)建立反馈体系、了解企业,给学生有力指导和热情服务
在指导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尴尬的局面,当学生问到这个企业怎么样,今后什么发展方向等问题时往往不能够给与学生一个很满意的答复,这主要是我们的跟踪、调研、分析和反馈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对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同时树立有没有发展前途是毕业生衡量就业好坏的最主要的标准,为毕业生就业去向给予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加大沟通力度,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由于应届毕业生都是刚刚涉足社会,对就业形势不十分了解,定位的不准确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就业的不理想,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通过讲座咨询、谈话等多种形式加大沟通力度,了解学生的状况,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定位。
(四)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过程始终
如今的就业教育大多数都集中在毕业生择业阶段,这就难免造成很多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需求时“望条件兴叹”,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知道单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而来塑造自己。我们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而不是面对择业的大四学年。这也就要求各高校在各院系设立专门的就业人员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五)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缺乏信用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是没有市场可言的。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大背景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讲诚信。这就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加大对毕业生推荐材料真实性核查和管理工作,同时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的诚心意识,不随意毁约,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形成一个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
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在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中加强职业设计理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发展规划的明确程度,使大学生普遍能够熟练的运用职业设计理论,慎重的规划工作,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这一理论也为大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就业做准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究在本科四年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依据。
(一)一年级:外语能力迅速攀升与提高
大学一年级需要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适应过渡,没有接触到专业课程,那么对学生来讲第一年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迅速提高和攀升外语能力。随着全球贸易的逐步深入、各国间交往的逐步增强、企业的国际间合作项目的增多,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已经上升到很高的层次,需要听说读写均精通,同时需要增强第二外语的学习。
(二)二年级:广泛选课,发掘个人兴趣爱好
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职业设计,关键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我国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理念,为了出人头地学生拼命学习高名牌大学,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考虑过或意识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这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广泛的选取专业课程,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量身定做职业设计方案。
(三)三年级:搞好专业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在明确了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提下,学好专业课知识是自身增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就需要学生在这个阶段就能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主要可采取三种方式[4]:①高校可以联合有影响力及学生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在学校中开展培训课程,提早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毕业后很快进入角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也为用人单位减少了对毕业生就业后再培训的时间与精力;②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做专业课教师的科研助手,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③学生可以通过到部分用人单位中实习或做兼职,了解社会需求及增强自身实践能力;④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外
语、计算机等相应证书来为自己增添就业砝码。
(四)四年级:合理定位,积极心态,参与竞争,选择岗位
通过三年的培养、锻炼与积累,毕业生已经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毕业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应聘技巧,敢于竞争并勇于竞争,不盲目从众,为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我国的招聘特点使得毕业生大多数在四年级上学期就能够选择好自己的就业意向,这也就为毕业生在四年级下学期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加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可能。
除了以上一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外,理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不应忽视的一点就是通过社会工作锻炼自身的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将自身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5.讨论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五
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近两倍。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媒体调查报道称,2007年可能有六成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2008年有550万。(预计2009年将与2008年基本持平)
此外,还有二十多万的中专毕业生,已在2005年突破百万大关的研究生,还有博硕生,几千万大军将共同竞争上岗。为此,有专家预言,2007年至少有六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3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2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的优秀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6.形势与政策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 篇六
化工01班 郭骅 20076902
策 论形 文 浅 谈 大 学 生 就 业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本人想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其次,是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将影响到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
另一个就是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每到年底我们随处可见民工为讨工资四处奔波的身影,而今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机会索性不要工资,这种“零工资”就业看上去很美,但它折射出社会的就业压力,并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最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行业”上不均衡;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需求增长有限,中西部虽有增长,但是吸引力依然不足。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在我们毕业之后,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很多学生会说,我没有经验,也对社会不熟悉,怎样才能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我们虽然缺乏社会经历,缺少工作经验,但是我们的可塑性正是你们的优势!
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四个字:“有勇有谋”。“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勇气、信心和信念,“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说明了信念的重要。大学生毕业之后,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挫折,这时坚强的勇气和信念是不可缺少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代伟人毛泽东正是少年立志,自信而为,坚持付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为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压力,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在麦当劳公司总部的办公室里,还悬挂着克罗克生前喜爱的座右铭:
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恒心。
“才华”不能: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人并不少见。“天才”不能:是天才却得不到赏识者屡见不鲜。“教育”不能:受过教育而没有饭碗的人并不难找。只有恒心加上决心才是万能的。
也许,这就是克罗克赢得事业巨大成功的诀窍之一。
“谋”,不仅指谋略,还指摸清经济形势,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乘势而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前的社会形势纷繁复杂,大学生在学校里,很少关注和直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往往看不透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形势,这样就对自己的择业、创业和就业不利。
当前社会,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这种连锁反应造就全球经济衰退形势。(次贷危机是指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7.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七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 至今已经10年,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毛入学率达到23%, 学生数量增加4倍,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 功利性增强, 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 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 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 一是内容庞杂, 教学领域宽, 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 属于交叉学科, 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 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 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 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科学分析形势,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把握政治方向, 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 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 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 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 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 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 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 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 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 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 262名学生 (81.86%) 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 (50.62%) , 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 (79.06%) ;尤值得一提的是, 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 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 (86.25%) , 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 (78.75%) , 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 (57.19%) , 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 (11.86%) 。
从中可以看出,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 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 但缺乏学习主动性, 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 (1) 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 [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 不能产生共鸣, 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 (2) 理论教学过多, 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 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 (3) 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 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 制作相对简单,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 (4) 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 讲解引导不够。 (5) 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 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 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 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 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 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教师是教学中心, 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
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 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 , 拓宽其知识面, 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 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 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
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参与到教学中, 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 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 如态势 (SWOT) 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
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 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 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 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 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优化组合, 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 积极开展网上教学, 扩大覆盖面, 形成合力。
5. 拓展教育空间, 课堂教学社会化。
开展社会实践, 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 了解并服务于社会, 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 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 叶忠明, 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 2008, (5) .
[2]刘庆国, 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
8.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八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国梦;增强;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88-02
经过近30年的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当前全国人民正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呢?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一 各高校要为形势与政策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里主要指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的心理环境。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政部负责,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课程设置、课程监督机制、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发挥。其次,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多种校园文化方式开展对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改革必要性的宣传,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固定时间开展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从而在学校里建立起浓厚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探讨氛围。最后,学校还应给形势与政策课以适当的经费,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的教学,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使命,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内容变化快,所以与其它具有固定教学内容体系的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很多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教学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让他们能准确掌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和实施的,很多高校还把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教材,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发放给每个学生,但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变化得也非常快,提前制定的“要点”“热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难免出现热点问题“过时化”。所以,教师在使用《时事报告》的同时,应多关注国内外形势,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各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势与政策课还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首先,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教学内容应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时事政治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最想了解、反映最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难点问题出发,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促使他们将知识学活、学深。其次,在网络化的时代,纷繁的网络世界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分辨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形形色色观点的影响,失去正确的方向。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在课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教师在授课时,还应结合实际分析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的基本形势,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国情与各自的省情、校情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学生们就业观和认同感的教育。
三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必须以受教主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沒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教学效果也不会好。通过调研了解到,“呆板”“枯燥”“单调”是形势与政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单向传达向双向互动转变。在教师讲授为主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进行启发式、开放式的互动探讨,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为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现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通过调研了解到,满篇都是文字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会使教师的教学大打折扣,学生们也会兴趣索然,学生们喜欢的是多媒体提供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懂得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中适时配上恰当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单纯的理论转变为直观立体的形象感知,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理论教学的“主课堂”要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文化“现代化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多模式教学相结合,可以弥补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四 优化教学师资,提高教师水平,強化教学质量
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所以,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第一,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一定要真正坚信马列主义,内心深处要时刻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三个自信”,言行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听谣、不传谣,不随波逐流,用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敬而受教”。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形势与政策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结合实际形势深入浅出、生动有效地讲解“高大上”而内涵丰富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由此及彼的创新思维。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做到“又严又高又好”,“严”就是要严格的要求学生,“教不严、师之惰”,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真正让他们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本领;“高”就是要以高超的教学技巧,游刃有余的掌控课堂秩序和整个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很好的启发学生思维;“好”就是要力求教学效果好。最后,在网络化的今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学加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前面已述,此处不再赘述)。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了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形势与政策教育收到了预期的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永不变色。当然,对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本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希望本研究能“抛砖引玉”,引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更多更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社政[2004]13号文.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11-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
[3]尹国胜.制约云南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设的因素分析[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10-1.
【就业形势与政策】推荐阅读:
就业形势和就业观08-24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07-02
就业形势困境严峻07-17
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形势09-19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10-10
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07-23
家居设计师就业形势09-12
当前就业形势谈谈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就业09-05
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08-12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