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精选8篇)
1.沈阳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篇一
单项选择:
1、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D)
A、经济同盟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优惠贸易安排
2、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两种:绝对配额和(A)。A、关税配额
B、全球配额
C、国别配额
D、协议配额
3、下列哪一个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A、国际生产关系
B、自然条件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4、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是(B)指标。
A、贸易顺差
B、对外贸易量
C、对外贸易额
D、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5、英国海默关于跨国公司的理论称之为(A)
A、垄断优势论
B、内部化理论
C、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D、要素比例说
6、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单指(B)而言。
A、世界进口总额
B、世界出口总额
C、世界进出口总额
D、世界进口差额
7、经济发展水平高,商品竞争能力强的国家都主张或执行(A)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贸易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管理贸易政策
8、由出口银行向本国出口厂商提供的贷款,称为(C)。A、出口信贷担保
B、买方信贷
C、卖方信贷
D、长期信贷
9、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称为(B)国际分工。A、垂直型
B、水平型
C、混合型
D、横向型
10、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两种:绝对配额和(A)。A、关税配额
B、全球配额
C、国别配额
D、协议配额
多项选择: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A、B、C、D、E)
A、保护本国市场
B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D、积累资本或资金
E、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2、普惠制的主要原则是(A、C、E)
A、普遍的 B、互惠的 C、非互惠的D、歧视的 E、非歧视的
3、关税与其他税收一样具有(B、C、E)。
A、自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有偿性
E、预定性
4、外汇倾销可以(A、D)。
A、促进出口
B、限制出口
C、促进进口
D、限制进口
E、促进进出口
5、按照征收关税的目的分,关税可以分为:(A、D)A、保护关税
B、反补贴税
C、反倾销税
D 财政关税
6、外汇倾销要起到扩大出口的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C、D、E)A、货币贬值的程度等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B、货币贬值的程度小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C、货币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D、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 E、其他国家不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7、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B、C、D、E)。
A、实行商品倾销
B、提高产品质量、性能
C、增加花色品种
D、改进包装装潢 E、改进售前和售后服务
8、非歧视原则是通过总协定的(D、E)体现的。
A、数量限制条款
B、增加进口义务的条款
C、修改义务条款
D、最惠国待遇条款
E、国民待遇条款
9、关税与其他税收一样具有(B、C、E)。
A、自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有偿性
E、预定性
10、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A、E)
A、绝对配额
B、相对配额
C、定量配额
D、定性配额
E、关税配额
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相互完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对其他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而缔结的同盟。
3、普惠税:是指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优惠的关税待遇。
4、国民待遇条款国民待遇的基本涵义是缔约一方保证缔约另一方的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5、进口押金制:该制度规定,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银行无息存储相当于进口金额一定比例的存款,方准进口。
6、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7、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8、最惠国待遇:是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常用的一项制度,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法律待遇条款,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享受某些特权等方面的一项制度,又称“无歧视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条约中规定这种待遇的条文称“最惠国条款”。
9、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所在国应给予外国人以内国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通常包括:国内税,运输、转口过境,船舶在港口的待遇,船舶遇难施救,商标注册,申请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民事诉讼权等;不包括领海捕鱼、购买土地、零售贸易等。
10、国际资本: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投资而形成的国际利润留成。国际资本从根本上反映的是输出国资本的利益,其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国际经济的利润,它不可能做到与输入国同舟共济,生死相随。
11、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进口替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12、出口替代: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又称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或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论述
1、简述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第二,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部门内分工的形成主要有:(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3)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第四,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第五,国际分工从垂直型的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第六,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
第七、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2、简述二次战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答
(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
(二)、科技革命的驱动
(三)、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多样化的国际服务合作方式加速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各国政府的支持是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催化剂
3、什么叫从价税?征收从价税有哪些优点?
答:从价税是按照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征收从价税的优点是:(1)、征收手续比较简单,对于同种商品,可不必因其品质的不同,再详加分类;(2)、税率明确,便于比较各国税率;(3)、税负公平,从价税额随商品价格与品质的高低而增减,比较符合税收公平原则;(4)、物价上涨而进口数量不变时,财政收入增加。
4、阐述出口替代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指发展面向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以增加外收入,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出口替代政策的主要内容
1、货币贬值和外汇管理相对自由化。
2、放松贸易保护,大力扩大出口。
3、鼓励性的投资政策。
4、鼓励外资政策。
1、出口替代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较合理地配置资源。
(2)、有利于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增加资金积累,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增长。(4)、有利于增加就业。
出口替代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大,自立性差。(2)、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
(3)、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加重
5、对外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 从国际贸易的历史考察,以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与否为标准,可以把对外贸易政策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
一项完整的贸易政策应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
从对外贸易政策的内部构成看应包括三个层次: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2、对外贸易国别(或地区)政策
3、对外贸易具体政策,又称进出口商品政策
6、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主要有哪些?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很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一)劳动熟练说
(二)人力资本说
(三)技术差距说
(四)自然资源说
(五)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六)需求偏好的逆转
(七)贸易政策的扭曲
7、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发展的趋势
三者的关系: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反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也强有力地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8、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何异同?
两者都是为了管理世界贸易秩序而建立的,20事迹90年代,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异:1.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的国际协定,而世贸组织则是一个合法的国际经济组织。2.关贸总协定是临时的,而世贸组织是永久性的国际组织。3.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货物贸易,世贸组织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等内容。4.关贸总协定的签约方被称为缔约方,其实体被称为“缔约方全体”,世贸组织成员被称为成员方,其实体是“世界贸易组织”。5.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更快、更有自动性,关贸总协定对争端的裁决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而且争端解决颇费时日。
9、什么是反倾销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如何对倾销和反倾销规定的?正常价格指什么?
反倾销税,就是对倾销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当进口国因外国倾销某种产品,国内产业受到损害时,征收相当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倾销价格之间差额的进口税。
倾销:一缔约方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挤入另一缔约方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已经建立的某项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已经建立的某项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则构成倾销。
反倾销:反倾销,是指一国(进口国)针对他国对本国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对抗措施。正常价格:通常是指在出口国的国内市场上,通过正常的销售过程,独立的消费者为该产品支付的价格。
10、什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根据经济上结合程度的不同,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哪些形式?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让渡一定的国家主权,建立两国或多国的经济联盟,从而使经济达到某种程度的结合以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最终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按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经济一体化的紧密程度,或者各成员国让渡国家自主决策权给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程度,一体化组织分为以下6种类型: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以及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1、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即各国只有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时至今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依然是围绕着比较利益理论展开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明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从而也就不能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两国之间进行分配的。
12、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长期贡献上,因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外贸易的长期贡献度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对外贸易的长期贡献度,就是要增强对外贸易对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使对外贸易在促进投资增加、提高就业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沈阳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篇二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 准入门槛降低后, 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 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 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 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 还是中小企业, 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 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 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 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 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 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 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 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 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 由于外贸业务量大, 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 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 它们之间相互脱节, 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 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 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 难免脱离实际, 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 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 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 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 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 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 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 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 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 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 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 知识之间形成壁垒, 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 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 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 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 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 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 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 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 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 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 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四周, 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 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 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 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深入相关企业, 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 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 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 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 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 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 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 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 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 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 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 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 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 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 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 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 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 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 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 进行模拟训练, 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 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 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 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3.4 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针对每个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 我们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暑期社会实践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学生将自己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及体会写成报告, 开学后上交报告及相关材料, 指导教师据此评定成绩。通过暑期社会实践, 学生认知和了解了企业及国情,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税收政策 篇三
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各种贸易政策不断运用于一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税收政策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外贸易中,形成了贸易税收政策。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贸易理论始终围绕着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个主题,贸易税收政策也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进行。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贸易税收政策的应用。
一、古典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产生。在贸易税收政策上,古典贸易理论主张各国政府应降低关税,取消其他贸易限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一)绝对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指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造成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正是由于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得以产生。从“绝对优势理论”出发,斯密认为,如果征收出口税,则会破坏最优的资本组合与劳动分配,从而丧失“绝对优势”。而出口退税则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的产品上都没有成本优势,但只要根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税负转嫁角度,他对贸易税收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国对其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征收较高的税收或不予出口退税,而可能使该国的比较优势转移到原本处于比较劣势但却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他产品上,从而使整个分工体系和贸易体系发生逆转。因此,对出口产品征税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出口退税才有利于公平贸易的进行。
(三)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Ohli)继承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Fli·F·Heckscher)的观点,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其要素价格的差异,要素价格的不同又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因此,一国应出口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保护性关税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国内角度来看,关税不仅减小了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还增加了进口产品的成本,不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国际角度来看,关税壁垒减弱了国际间贸易价格的均衡趋势,阻碍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由此,俄林认为,只有放弃保护性关税政策,才能促进生产要素和国际分工的有效利用,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保护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保护贸易理论强调,政府为了本觔经济利益,对进出口进行必要的干预。在贸易税收政策上,保护贸易理论一方面认为政府应采用关税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采用出口退税等政策手段激励本国出口的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思想。保护贸易理论起源于14世纪末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物质财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商品出口,限制进口。因此,他们主张把关税作为施行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采取“出口退税”政策刺激本国的出口。
(二)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以保护幼稚产业为核心的贸易体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他将一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一国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的阶段,本国现有的幼稚产业还尚未发展到可与外国产品相竞争的地位,所以应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只有等到本国的产品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实力,才可逐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在贸易税收政策方面,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关税理论。他強调,关税是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虽然在初始阶段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削弱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工业水平的提高使生产商品的费用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同时,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税应随着工业发展的水平逐步降低,而且关税税率应当根据不同产业的保护程度采用各自合适的税率。
(三)凯恩斯主义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指出一国的出口具有乘数效应,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因此,国家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干预经济的运行,保持贸易顺差。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可以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收入分配政策,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根据这一思想,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利用关税壁垒、差别税率等措施,配合贸易管制政策(如实行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减少进口;同时采用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
(四)“中心一外围”论。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Prebisch)等人提出了“外围与中心”理论。普雷维什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在“中心”与“外围”的贸易中,“中心”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工业品为主,而“外围”国家则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因此,贸易条件有利于“中心”国家,不利于“外围”国家。鉴于此,普雷维什主张发展中国家采用保护关税政策对其国内产业进行适当保护,改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贸易条件。他认为,一方面,征收关税可以减少外国商品的出口数量,同时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保护性关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根本上改善贸易条件。在保护的程度上,他反对过分的、不恰当的关税保护。他认为可以逐步降低关税,以便使工业不断受到外来的竞争刺激,逐步缩小同“中心”国家的生产力差别。
三、新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以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引入贸易理论的分析当中,成功地解释了资源禀赋和技术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急剧上升等新国际贸易现象,由此形成了新贸易理论。
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凭借规模经济效应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消费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必然会选择最适合本人意愿的产品,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生产差异产品获得垄断权。因此,市场表现出不完全竞争的特点。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规模经济要求生产大量的同质产品,追求差异产品则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国际贸易可以使批量生产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从而在每个国家都成为小批量产品,而已成为差异产品。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政府的贸易税收政策应该为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服务,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企业给予扶助,尽快使其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在本国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时,政府可以采取关税保护、限制进口等措施;待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采取促进出口的税收优惠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在更大程度上享有规模经济的好处。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赫尔普曼(Elhanan·Helpman)和克鲁格曼等认为,当一国商品的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时,关税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条件并提高福利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贸易税收政策在不同的贸早理论下有着不同的应用。基于自由贸易的理论要求降低关税等贸易税收壁垒,减少政府贸易的干预;基于保护贸易的理论则要求综合运用关税、和出口退税等贸易税收手段促进本国出口,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总之,贸易税收政策是整体经济政策的延伸,是有效调节贸易、实现贸易目标的一种重要政策手段。
4.沈阳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篇四
在厦门生活回民的社情调查
郭承泽* 摘要:
通过一系列对政府权威部门、驻厦办、社区工作者、清真寺阿訇及拉面馆个体业者的访问,了解到回族和畲族在本市少数民族中占比较大,本市回族主要集中在思明区,本市对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到位,但走访中发现,地方政策在惠及少数民族方面,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关键字:在厦回族 社情调查
一、在厦回族的生存状态 1.来源构成
在泉州港和漳州港相继衰落之后,厦门以其地近南洋群岛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东南亚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随着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厦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这里,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回族群众,早期回族有些人前来厦门经商,也有一部分随军从政入厦,因而伊斯兰教也随着他们的到来传入中国。
根据厦门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提供的资料,截至今年全市回族常住人口共6753人。设有一个回族社区——翔安陈塘回族社区,流动回族人口共三千人左右。
*[作者简介]郭承泽,学号2012210060,法学院法学专业
①①《回族与厦门伊斯兰教的发展》,《福建宗教》,2006年
本市回族中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原籍为泉州惠安百崎乡和晋江陈埭镇两个地区的回族;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入厦门,以西北地区为主的务工人员。另外因为工作调动等原因来厦定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回族共六百多人。
2.职业分布
定居在厦门的回族基本上已和汉族很好的融合,大多受到良好的教育,广泛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包括企事业单位、学校、军队和政府机关等。这部分回族也包括六百多因工作原因迁居于厦的人,他们大多数层次较高。那些来厦务工的回族群众,大都从事与清真食品(主要是拉面馆产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大部分是来打工的,少部分是经营业主。
3.宗教信仰
定居厦门的回族总体上已汉化,未保留伊斯兰宗教信仰。实际上,在闽南佛教文化浓厚的氛围的影响下,甚至老一辈的在厦回族民众信奉佛教。而改革开放后因工作调动来厦的600多人仍保留伊斯兰宗教信仰。来厦务工的西北回族,也仍然虔诚地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普遍认为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宗教。我在调查中曾发现,清真拉面馆中员工曾与子女在阅读阿拉伯文经书,可见,他们仍然保留着自身很强的宗教信仰的烙印。据了解,每周五厦门清真寺会举行聚礼,由清真寺的阿訇带领礼“主麻”拜。此外,伊斯兰教历的九月是穆斯林的斋月,在此期间,伊斯兰教信徒们白天会在清真寺中礼拜,直到太阳落山并于寺中吃过开斋饭,直至晚上礼拜后再回家,他们通常会以主动捐献的形式为清真寺送来油面肉等食物。在斋月和开斋节古邦节等大型节日期间,各户家中成人女性也会轮流到寺中义务劳动。伊斯兰教信徒未成年的子女,在学校假期还会到清真寺,通过参加宗教活动接受宗教熏染。
4.社会贡献
厦门常住回族广泛从事各行各业,部分人凭着自身努力,甚至走上领导岗位,他们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西北来厦回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厦门经营清真拉面馆,已从最初的26家,激增至2012年统计的2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对本市税收收入的贡献微乎其微,而其对本市的隐形贡献却是积极的,主要体现在:
(1)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饮食的需求。(2)促进民族间的情感交流和融合。(3)增进市民对伊斯兰文化的了解。
另外,一部分来厦经营清真拉面馆率先富起来的经营业者,回到家乡后,为当地社会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比如,媒体曾报道巴燕镇农民韩录,在厦门拼搏多年,拥有百万后不忘家乡建设,在西宁开办“震业”牛肉面馆。他们不仅为当地经济做出了明显的贡献,而且解决了当地部分回民的就业问题。
二、在厦回族广泛受益于民族政策
厦门市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市政府积极落实民族政策,在尊重穆斯林宗教信仰,重视穆斯林文化教育,扶持“清真经济”等方面很好地得以执行,并收到较好的成效,受到广大穆斯林少数民族同胞的好评。
1、尊重宗教信仰
政府贯彻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厦门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了尊重。“厦门市唯一的一座清真寺位于思明区玉屏路西侧,寺建于1850年,由浙江提督杨帅倡捐修建,在解放初,寺宇破败不堪,几近塌陷。政府于1955年拨款专门维修。1982-1987年又对寺宇进行了翻建。目前,是清真寺主体建筑为六层,建筑面积由最初的900多平方米增至2300平方米。该寺现为厦门中外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中心。”政府不仅出资协助市伊斯兰教协会修缮清真寺,还特意从北京伊斯兰教协会引进一位爱国爱教的阿訇来厦主持教务,随着在厦回族穆斯林数量的增多,主麻日在清真寺礼拜的人显著增加,寺中宗教活动空前活跃,同时也加强了在厦穆斯林与全国各地穆斯林的交流。另外,为了充分保障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解决其土葬的困难,1997年厦门市政府专门拨款15万元购地在陈塘回民村修建了一座占地六亩的“穆斯林公墓”满足了全市穆斯林群众丧葬习俗的需要。
2、重视文化教育 ② ② 《回族与厦门伊斯兰教的发展》,《福建宗教》,2006年
鉴于多数外来务工穆斯林的子女学习底子薄,基础差,市政府结合我市自身特点,在民族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小学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做足了工作。近年来我市共投入百万元帮助解决回汉小学及其校舍的建设,自来水工程和闭路电视等项目的建设,使包括回族在内的在厦少数民族有了更好的受教育条件。
政府重视来厦打工回族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的解决。2008年《西海都市报》曾报道过,“青海化隆县驻厦办主任马成祥,将一份请求解决来自国家贫困县的少数民族回民子女就近上学和借读费及给予优惠的专题报告,上交给厦门市政府后不久,市委、市政府就立即做出反应,此报告被很快特批到厦门市教育局,教育局将这一工作作为一项扶贫工程来抓,批示给各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少数民族子女就地上学,借读费减半”至今日,借读费已全部免收。
在国家民族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市认真落实中、高考一系列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这当然包括回族考生。参加我市中考的少数民族考生,均可享受不同程度的加分照顾。参加高考的散居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在高招录取中享受“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照顾政策,对于聚居少数民族考生则享有10分的加分。另外,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外国语中学、科技中学、集美中学和同安一中,纷纷开办了新疆班,专门招收新疆各民族的高中生来厦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中就包括了广大的回族学生。
3、积极扶持“清真经济”
厦门市一直以来支持回族穆斯林清真餐饮行业的发展。促使我市注册成立的清真拉面馆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6家逐渐增加到目前的两百多家,遍布全市各个街道居民小区。为了加强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杜绝行业内鱼龙混杂的现状,2001年,厦门市民委和工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生产经营清真食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因为没有上位法等原因行政法规并未执行。为了进一步规范清真食品的管理,厦门市政府还在高崎禽蛋副食品加工厂内专门设立了“清真肉类屠宰车间”。
③③ 《西海都市报》,2008年
在厦门市一贯的支持和关怀下,1994年青海化隆县在厦门成立办事处,并派出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帮助当地来厦务工人口,解决各种经营过程中、生活中的困难,切切实实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后来此办事处在厦门市政府的支持下又升格为海东地区驻厦办,为海东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广泛的帮助。1999年,厦门市政府协助青海化隆县在厦开设的几十家西北清真拉面馆,组织成立了青海化隆县(厦门)个体私营企业工业联合会,建立起政府与来厦经商的回族同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进一步加强了西北拉面馆行业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益。
另外,厦门市积极与西北回族所在地建立起协作关系,力促地方经济向外辐射,惠及当地回民。2012年8月9日在厦门,厦门和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就“深化东西协作和对口交流工作”进行座谈和磋商。
三、思考和看法
通过上述一系列对政府权威部门、驻厦办、社区工作者、清真寺阿訇及拉面馆个体业者的访问,了解到回族和畲族在本市少数民族中占比较大,本市回族主要集中在思明区,本市对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到位,但走访中发现,地方政策在惠及少数民族方面,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
1.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策虽与少数民族政策相关性不大,但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关注度。如现阶段经济保障房的申请是否能考虑对少数民族更多的政策倾斜;又如在少数民族优秀干部的提拔上,据了解,由我市委统战部和组织部把握,但其工作在国家民族政策的大环境下是被弱化的,政府是否应该考虑适当提高提拔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以激活此方面的工作。
2.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我特意走访了市少数民族工作重点试验社区——思明区官任社区的居委会。
据了解,官任社区至今38户少数民族,含70余常住人口,共八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大多数,有18户,共33人。来自西北的一支回族流动人口则屈指可数,仅两户,共九人,均从事清真餐饮经营。
对于社区中生活较为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居委会多年来坚持尽其所能提供帮助,在少数民族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无业者社保、劳动纠纷等问题是上为其排忧解难,得到了社区群众广泛好评。但是我在了解中发现,基于一方面穆斯林群众总体上生活圈子局限于信仰同宗教的同乡,与主体民族很少往来,不仅在语言上尚存在一定的障碍,并且民族间认知度模糊;另一方面,社区极少公开向群众介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饮食、服饰文化等。按照社区工作者的说法是,少数民族人员少,不刻意突显其特殊性和差异性,相对淡化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西北拉面馆穆斯林从业者群体内部有极强的“血缘、地缘、宗教”的凝聚力,内部结成紧密的小群体。基于此,社区居委会可利用公开宣传栏以版画的形式,介绍各民族(包括汉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如喜庆节日的内容和形式等,以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融合。甚至可以考虑在少数民族群体中设立民族事务联络员,以帮助少数民族群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商业时代》于2003年报道过,“从2002年10月份开始,甘肃有关部门就已经着手进行兰州拉面的整顿工作,并初步制定了兰州拉面馆的分级评定标准。该《标准》规定,兰州拉面馆的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即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适用于以经营兰州牛肉拉面为主要品种的餐饮企业。”
厦门市也曾就出现个别非注册清真饮食摊经营业者擅改注册内容,未经许可悬挂清真标识,予以经营等严重伤害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习俗的感情的现象,由厦门市民委、市工商局,于200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生产经营清真食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厦民族【2001】2号),但并未能实际得以执行,其主要原因归咎于清真食品认证的难度较大。据了解,本地区清真食品的制作在行业内未有明确的标准,如牛的屠宰,需要阿訇以一定的方式如诵经来监督完成,制作的牛肉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真食品。虽然其认证难度较大,并非民委、工商部门、行业协会可以简单确定的工作。但清真食品(包括拉面)的行业,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标准防止鱼龙混杂、品质参差不齐的产品的出现,建议政府效仿甘肃兰州,与行业协会加强研究,建立起一套类似或接近行业标准的规定,以切实保障清真食品的信誉,和食用清真食品族群的利益。
④
④ 《商业时代》,2003年
4.另外,调查中了解到,本市清真饭馆屈指可数,仅有两家纯粹的清真饭馆,分别座落于洪莲中路和常明路一带,都由同一位回族老板开办的“马尔龙新疆伊斯兰饭庄”。目前,我市并未有政府出资设立的清真饭馆。
由于厦门是经济特区及优秀的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我国对台工作的重要窗口,每年到厦门旅游观光、投资经商或者求学的海内外大量客人中,包括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境外地区和外国穆斯林,政府应该考虑出资设立相关的清真饭馆,用于解决穆斯林的用餐难的问题,提高本地区接待穆斯林客人的质量,真正体现民族平等,关注少数民族的民生诉求,提升民族融合度。
5.沈阳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篇五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先辈们艰苦的奋斗和拼搏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展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升空,08奥运会申办成功及其成功的举行,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事件,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所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
然而,在中国与世界的命运日益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的今天,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所要思考的不仅是要如何更加努力的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还要考虑如何进一步的提升祖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必然会面临着许多来自国际的问题,对于这一切,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出理性的认识呢?
首先,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目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地位的复杂性。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一个大国。虽然,我国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我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依然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我国也不得不面临来自国际各方面的问题。“中国威胁论”的谣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不仅反映了国际有些国家会对我国的发展加以阻挠,并且预示着我过发展道路的艰辛与曲折。美国的亚洲战略计划,“钓鱼岛”问题的久久不能解决以及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这些更是进一步的反应了我国所面临的紧张的周边关系。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我国提升国力的主导力量。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着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我们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认识自己社会责任。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重要前提,也是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大学生所必须的一个责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不管是技术还是文化都得以广泛的交流。于是在对待国外的科技与文化时,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国外文化的侵入以及国内人们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使得许多当代的年轻人盲目的推崇国外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对我国国情的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渐渐流逝消失,这样的现象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建设国家的使命,要坚决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光荣传统。同时,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国际国内关系。
6.沈阳创业政策介绍 篇六
01
创业补贴政策
各类高中等学校毕业5年内未进入孵化基地(园区)首次在沈自主创业(指首次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并租赁场地的毕业生(含出国(境)留学回国人员)和在校生可领取创业场地租金补贴。补贴标准:每年6000元(其中困难家庭学生每年1万元),补贴期限2年。
对于休学创业大学生、在读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在沈初始创业(创业实体成立未满3年),并首次入驻由市人社局、科技局、经信委认定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辅导基地或省、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企业运营状况良好的,给予两年内租赁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年租金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全额补贴。补贴仅可享受一次,不同孵化平台间不可兼得。
对于经认定的创业带头人,且创办企业吸纳我市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复转军人(含随军家属)、新生劳动力(未继续升学的初、中等学历人员)、困难群体(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等)、残疾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八类人群就业,并依法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利医疗保险的,对创业带头人和所吸纳人员按照企业缴纳的统筹部分采取“先缴后补”的原则,分别由市、区县(市)按7:3比例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02
住房补贴政策
(1)购房补贴:1.范围对象:对沈阳户籍在沈就业创业(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在编人员)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首次购买商品住房(1月1日后购房),并承诺在沈就业创业五年以上的毕业生,申请时毕业年限、首次购房时间均不超过五年的可享受一次性购房补贴。2. 补贴标准:博士毕业生6万元、硕士毕业生3万元、本科毕业生1万元。
(2)房租补贴: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原籍非本市),1月1日以后首次在沈阳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博士(<35周岁)、硕士(<30周岁)和首次在沈阳自主创业的学士(<25周岁),以及201月1日以后首次在沈阳就业的学士(<25周岁),在我市无任何形式自有住房的,未正在或曾经享受过我市公租房政策,可以申请房租补贴。享受补贴期间均应符合年龄要求。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可享受最长不超过3年的租房补贴。经申|报审核后符合补贴条件,但由于本人原因,1年内未领取补贴的将视为自动放弃。补贴标准:博士毕业生800元/月,硕士毕业生400元/月,学士毕业生200元/月。
03
毕业生创业贷款政策
凡在我市以个体、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含网络创业),且已办理《就业创业证》(原《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乡劳动者(不受户籍限制),以及当年吸纳就业人数达到原有职工总数15%以上(含15%) 的小微企业(国家限制的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除外),均可享受我市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除助学贷款、扶贫贷款、首套住房贷款、购车贷款以外,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以户为单位)自提交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之日起向前追溯5年内,应没有商业银行其它贷款记录。对已享受财政部门贴息支持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政府不再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形式的支持。毕业五年内大中专毕业生可享受3年全额贴息。
04
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政策
(1)一次性岗位补贴:我市各类企业录用应届(毕业一年以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全日制统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享受政府给予的一次性用工补助。企业每新招收一名符合上述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给予1000元的用工补助。
(2)社保补贴:我市各类用人单位(含社会组织)新招用毕业年度或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按其为高校毕业生实际了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7.沈阳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篇七
采访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国际大学协会(IAU)的概况和宗旨。
依娃埃格-波拉克:国际大学协会是一个全球性的、会员制组织,汇集了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协会和其他各种高等教育网络机构。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分享,通过信息传播和共享,通过研究和政策倡导,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的开展。国际大学协会特别致力于创建一个“全球高等教育社区”的概念,强调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之下,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国际大学协会自1950年成立以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采访者:国际大学协会多年来就“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议题,组织、举行了多次重要的会议和论坛,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报告。您能就特别重要的一些会议和文件、报告作些介绍吗?
依娃埃格-波拉克:作为国际大学协会多年优先研究的课题之一,国际化也许是国际大学协会之所以产生的最适切的一个理由了。国际化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合作,彼此学习,增进人民之间的理解。因此,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国际大学协会大量的工作也聚焦于此。回首过去,国际大学协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为筹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而起草的政策声明。这份声明题为《建立合作的世纪——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随后,这份声明在国际大学协会2000年的大会上正式被通过。以此为开端,国际大学协会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会议——首次会议2002年在法国里昂举行,2006年在中国举办了第二次会议。第二次会议恰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举办的“2006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期间,会议主题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新的方向与新的挑战”,这也是国际大学协会第二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调研报告的篇名。这份调研报告的结果和分析也是在北京会议上首次发布。
从那以后,国际大学协会依据有关国际化研究的结果,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某些特定方面,与其他组织合作,制定了一些其他政策声明,主要包括:
《共享跨界的优质高等教育: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声明》(2006年)
——这一声明由国际大学协会联合加拿大大学和学院联合会(AUCC)、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共同撰写。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术价值的确定:呼吁行动》(2012年)
——这是由国际大学协会在来自世界各地30多名专家组成的旨在重审国际化议题的特别专家小组支持下提出的声明。
另外,2011年国际大学协会也在印度举行了第四届协会会议讨论国际化议题。同时,国际大学协会还在定期举办的年度国际会议和四年一度的大会上就国际化问题展开学术研讨。国际大学协会秘书长和其他工作人员也经常在世界各地的国际会议上应邀发表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演讲。
采访者:在2003年的报告中,国际大学协会明确提出了“全球化”与“国际化”两个概念的差异。在中国,教育研究者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也很混乱。IAU为什么要对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它们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依娃埃格-波拉克:有关“国际化”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相关的讨论仍在进行,在学术上也有相当丰富的文献。的确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彼此又相辅相成。在国际大学协会的研究和报告里,“全球化”常用来描述与国家和社会经济相联的一种更普遍的现象,例如信息和通信技术、旅行的便利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等现象。因此,全球化涉及到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则指经过教育家、学者和高等教育领导者的努力,增加教育和研究体系的开放,使之跨越国界而面向世界。或者,如简·奈特博士(Jane Knight)所定义的,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与功能。“全球化”与“国际化”进程,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当然,显而易见高等教育也正经历着“全球化”的进程——而不简单是开放。高等教育机构也正在扩展它们的分支机构,进军海外,建立国际联系,拓展与深化它们在外国的存在与伙伴关系,等等。
这两个概念是模糊的,但更重要的是二者相辅相成。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使课程的国际化和学术流动机会的增加更加重要。首先是全球化维度,然后是国际化进程的维度。
采访者:2012年,在第二届南部非洲地区大学联合会上,您提出“国际化是一种创新机制”。您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哪些新的挑战?
依娃埃格-波拉克:的确,国际化是实现许多目标的一种手段。其中,最常提到的国际化的预期结果是学术经验质量的提高。然而,国际化也可以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它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为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允许合作机构、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
必须认识到,世界各地的全球化进程是明显不同的。在某些方面,世界变小了。例如,某一系统的改革通常很快就会被其他系统采纳或模仿。但与此同时,全球化又并没有成功地缩小国与国之间,或一国内不同人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及科研投资到高等教育机会,等等。由于这些差距也给其他领域带来不平等,故努力弥合这种差距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能够成为一种变革的工具。认识到经济趋势、环境恶化及技术发展给不同人群带来的高度分化的影响,可以鼓励采用更重视利益公平分配的新方法。这样,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可以被当做带来变化的强有力杠杆,带来深远的影响。
采访者:在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讨论中,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与高等教育的商品化、商业化是一个辩论很激烈的问题。有持批评意见的,如拉美学者,有持支持意见的,如澳大利亚政府及学者,您如何看?
依娃埃格-波拉克:的确,国际化带来了高等教育愈加商业化和商品化的现象,公共政策中资助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在减少。作为一种替代,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许多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引入私人资本;有时通过收取学生学费,有时通过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扩张;第三个选项则是扩大对国际学生的招生,尤其是这些国际学生所支付的学费远高于本国的学生。大多数时候,高等教育机构混合采用这三种方式来增加经费,而纯粹由公共经费支持的高等教育系统越来越少。
国际大学协会一直所持的立场是,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强调高等教育应服务于公共利益。在经济方面,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回报并不是简单地只指向个人,而是整个社会。例如,更好的医疗保健、国家公民之间更多的民主和宽容。国际大学协会在许多场合,包括在所有的政策声明中都表达了这种关切。国际大学协会努力寻找一种适当的平衡,一方面既要满足维持、加强和扩大各种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需求;另一方面,又需要确保建立这样一个体制,不管人们的支付能力如何,都要保证每个人都可接受高等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商业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大学协会另一个担忧是,一些学术项目的传播可能只能由公共政策和公众来支持。某些领域的毕业生(计算机科学、工程、商业等)几乎是可以保证直接就业的,但另有一些学科则没有明确的就业途径。然而,一个社会的存在可以没有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艺术家吗?这些学科仅是略举几例,它们可能无法吸引那些一毕业就忙于找工作的学生。或者这些学科的学生为了偿还高额举债所付的学费,也不得不寻求与其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如此,高等教育的商业化也对教学、学习以及研究的优先领域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学术课程的丰富性、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以及毕业生培养方面也具有长期的、负面的潜在影响。
采访者: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国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中国,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如上海纽约大学。您如何看待这一新的现象?您认为应如何管理和监督这些新兴的跨国教育机构,保证教育的质量?
实际上,国际大学协会非常高兴2013年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我们的会员院校。高等教育跨境或离岸院校的发展确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同时又日益增长的现象。然而,到目前为止,离岸院校无论是其地理分布,还是开设的国家数量都还相对有限。但同时,创设这种离岸院校的模式及方法已越来越多,有些更注重合作,有些被更多不同的质量保障体制所规范。
很明显,质量问题是许多方面的中心议题,因为对一个开设离岸院校的大学而言,如果被指控在海外提供了低质量的课程或项目,那么对其母校的声誉将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同时,注册就读离岸院校的学生其最主要的动机是能接受高质量的(而不仅仅是高声誉)的高等教育。如果事与愿违,学生们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各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能力各不相同。今天,大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建立质量保障机构来审查和提升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这些机构也是审查和监控离岸院校质量最合适的相关机构。这非常重要,即使那些提供离岸教育服务的国家(离岸校园的“母校“)也对其离岸院校进行定期的质量审核。即使这两个进程可能是类似的,也必须考虑当地的环境。当地的质量保障机构或许可以更好地判断合作项目的适切性。
关于这一点,国际大学协会、加拿大大学和学院联合会(AUCC)、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2005年联合发布的有关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声明清晰地指出了这一点。声明强调:有关跨境高等教育的国际协议及政策应当尊重所在国政府及主管机构规范其高等教育机构的权利和采取的监管措施,以实现其质量保障的目标。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2005年发布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指导原则》(国际大学协会也参与文件的起草),在质量保障问题方面也提出了相似的政策建议。
采访者:在您的主持下,国际大学协会进行了三次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调查。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拉美、欧洲、亚洲、非洲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都有不同,请您介绍一下有关调查的结论。另外,从2003年的第一次调查到2010年的第三次调查,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有什么新的发现与分析?
依娃埃格-波拉克:国际大学协会开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问卷调查,可能是协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的讨论、监测和政策制定方面最重要的贡献。鉴于国际大学协会独一无二的全球性地位,国际大学协会是进行这一研究和收集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国际化数据的最佳机构人选。到目前为止,国际大学协会已经完成了三次调查(2003年、2005年和2010年)。第四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问卷调查也已于2013年5月开始进行,预计将于2014年年中发布相关调研报告。
2003年的首次调研,只在国际大学协会的成员院校内开展。自那以后,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扩展。第一次调研的样本相对较小,结论虽然有趣,但不具有普遍性。第一次和第二次调研都是国际大学协会与著名的国际化专家简·奈特博士合作开展。2010年发布的第三次调研报告最为全面,收集了115个国家745个高等教育机构的问卷反馈。国际大学协会与国际化研究专家共同重新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最后的报告中,这些专家撰写了一些具体地区的评析。分析和报告由我本人和协会项目官员罗斯·哈德逊撰写。尽管事实上,问卷已被译为中文并且是现成的,但遗憾的是,中国大学问卷的反馈率相对较低。
第三次调研显示,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活动中国际化的重要性和核心性,人们逐渐达成共识。所有调查结果均表明,在追求国际化的行动中,推动学生流动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活动。第三次调研报告认为,这种学生流动被通过课程的国际化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努力所强化。有许多其他的发现,在此只列举几点。其一,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阻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素也会随之变化。最近的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障碍最主要与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相关。另外,一直存在的困难是:对国际经验的认可和学生海外求学的障碍(外部障碍还包括获得学生签证的手续过于复杂,时间过于漫长)。
第三次调研由于样本很大,故所获数据足以用来进行区域比较,研究也反映了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这使分析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回应学习问题成为可能。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化的风险认知,可以发现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应对方式相当不同。这反过来也可以对国家、地区和高等教育机构未来发展所需的国际化政策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更加公平地分享国际化所带来的利益。
因此,国际大学协会的全球调研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和高度分化的图景,从中可以看到与国际化相关的某些现象正在怎样影响高等教育的。其中,让我们以上海交大和《泰晤士报高教副刊》的大学国际排行榜为例。第三次全球调研表明,改进学校威望和提升学校声誉是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正是这种驱动力也使高校之间的合作是高度选择性的合作。高校常常基于相近的排名名次,而不是基于学术的亲和力、文化或语言的多样性进行合作。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可能成为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一种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那些希望通过与更强的高校进行国际合作获得最大收益的院校。
第四次全球调研再次受益于顾问委员会对问卷的精准化。此外,这次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的协助,即英国委员会、欧洲委员会、美国的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和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AIE)。国际大学协会期望,这种合作将加强外联调查,增加样本量。
第四次全球调研专门集中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政策、活动和挑战。这次调研特别关注国际学生流动方面的问题(包括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和外国学生入境留学两个方面),以全面分析其中的趋势。另外,与国际大学协会最近的行动呼吁相一致,第四次全球调研也调整了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机构是如何将关键的学术价值整合进国际化政策,进一步探讨它们是如何看待这一过程的风险的。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问题是国际大学协会持续关注的,以便可以从纵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采访者: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与发展,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质量保证和鉴定的国际框架,又该如何建立这样的国际框架呢?
依娃埃格-波拉克:的确,国际大学协会强调需要更多的关于质量保障方面的信息,以保证跨境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就读跨境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希望有机会获得所期望的学习。第三次全球调研中就有这一方面的专题。然而,国际大学协会并没有呼吁建立一个所谓的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框架,而是促进质量保障机构方面的合作,提倡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服务信息的透明、准确和及时,以便为学生、学者、机构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选择。这是很必需的一个步骤。
国际大学协会定期收集这些信息,并发布在国际大学协会的世界高等教育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实施流程等相关数据资料,名列那些已获得当地相关部门授权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跨境高等教育机构。
同时,国际大学协会还一直积极支持在不同区域层面建立质量保证网络,使还没有这类框架或机构的国家可以相互协作,分享专业知识,并提高能力。
另外,国际大学协会强力推进建立一个价值体系框架,以巩固和建构国际化活动。这些价值体系在上述表述中已有所提及,并在2012年发布的报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术价值的确定:呼吁行动》中进行了阐释。报告呼吁需要纠正在不同地区高等教育体制和机构之间一直存在的资源和能力方面所存在的失衡,实施和推行符合当地需求的适切的国际化战略,以真正服务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及研究水平。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作用?
依娃埃格-波拉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挥了主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强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2003年和2009年的后续会议也都关注这一议题。事实上,2003年国际大学协会就应邀为大会撰写了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报告。此外,如前所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上发挥了核心作用,与经合组织(OECD)一起合作开发了相关指导原则。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持续不断地一直致力于通过对学习和学术证书资格认证的地区性公约,例如《欧洲里斯本公约》、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学习、高等教育文凭和学位公约》(即《东京公约》)等,消除国际化进程中(尤其是学术交流)的主要障碍。近年来,主要由于财政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国际大学协会希望这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发展阶段。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仍被视为应对和解决一些世界上最紧迫的挑战性问题的关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国际合作,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以推动各国积极开展和实现尽可能多的全球合作。
采访者: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美国化或西方化。您如何看待国际化与本土化?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什么了解?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什么建议吗?
依娃埃格-波拉克:的确,国际大学协会的研究也认为在国际化中文化同质化是可察觉到的风险之一,特别是在某些地区,例如中东。这种关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英语的统治地位不利于语言的多样性;二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当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视角。那些推进国际化的国家(包括国际大学协会)都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国际化所带来的反效益。更大的同质化则是与国际化这一过程的目的完全相反的。对国际大学协会来说,国际化是对他者的开放,是尽可能的相互学习,是分享和尊重其他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是更关注知识的分享,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
在某些方面,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和国际化努力中,中国以及其他大国和地区重要性的提升或许能给这种趋势提供一种出路。人们日益认识到,新兴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合作中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学习语言,如普通话,具有渊博的知识,熟悉不同认识论的方法,例如,理解在亚洲儒家文化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关键。因此,国际大学协会期望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例如,在学生和学者的流动方面更加多边化,更加平衡。
所有这些发展对中国大学国际化努力的意义由中国的院校和政策决策者来决定。如果允许,国际大学协会能提出的唯一建议是,鼓励中国大学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个可以帮助它们实现其总体的教育和研究目标的过程,但不要忘记随着高等教育机构日渐融入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社区,其外展的或第三使命,既是本土的又是日益国际化的。
结论
对于大学所有的功能而言,国际化是重要的。它寻求拓宽学习的视野,拓展研究与合作的开放机会。因此,国际大学协会历来鼓励各个院校在院校层面采取综合的方式对待这一进程。国际大学协会也鼓励院校尽可能地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机构积极建立多样的协作伙伴关系。如此,知识和经验的创建和分享才拥有广泛的基础,也才能汇集来自众多国家和文化的思想与方法。
8.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研究 篇八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现实意义,对策思考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Strategic Trade Policy) 是由保罗·克鲁格曼、詹姆斯·A·伯兰特和巴巴拉·斯本赛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显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 因而被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的活动。
(1) 利润转移理论。
与传统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实现“双赢”不同,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提出了把垄断利润从外国转移到国内、“损人利己”的利润转移理论。它认为只要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报酬递增, 企业就有可能获得垄断利润或“垄断租”。而政府的作用是通过某种政策措施, 改变或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 使对外贸易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在特定产品存在“垄断租”的情况下, 使本国企业获得较大份额。本国企业获取较多垄断利润是刺激其增加生产, 占领本国市场, 扩大出口, 进而占领外国市场的重要动力。战略性贸易政策揭示了利润转移的三种类型:①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企业的垄断利润;②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夺市场份额;③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
(2)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 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与进口扩张, 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这些厂商占有, 这些厂商或产业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 如果政府能促进这些厂商或产业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 就能够促进这些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以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现实意义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只是一个模糊的政策导向。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严格的条件。某些假定前提如不完全竟争和规模经济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 而关于政府、资源争夺和外部报复等条件则过于苛刻, 从而使实施这一政策所需要的信息比所能得到的信息还要多。不少经济学家也承认, 国家针对某一部门或产品的干预政策可能会获得收益, 也可能受损。即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补贴成本和额外收益的权衡根本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回应别国贸易政策的工具。
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身是一项进攻性的竞争战略。一国实施后必然会对其贸易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国政府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以反击其他国家攫取优势的政府干预行为。这种防御性动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一国在风云变化的国际环境下要积极提高其军事实力的道理一样。
(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
发展中国家同样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 其幼稚工业 (也称民族工业) 也有战略性产业的某些特征, 所以, 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和措施。而以往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只强调静态的比较优势, 这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亦步亦趋的走在发达国家后面。要实现“赶超”, 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造动态的竞争优势, 扶植本国的战略性产业, 从而谋求后来居上。
3 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对策思考
(1) 必须正确处理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
战略性贸易政策为政府的贸易干预提供了新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 该政策支持的贸易保护是适度的, 它并不主张高筑保护壁垒。当然, 中国在实际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时应当注意技巧, 以避免其他国家进行报复。一方面要注意政策工具的多样化, 事实上关税、配额、补贴以外的其他一些政策, 例如价格控制、相机的反倾销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可以收到同样的政策效果, 甚至进口监管、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以及狭义贸易政策以外的竞争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标准的制定等也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从而发挥同样作用, 并且这些政策的隐蔽性较强, 不易引发贸易冲突。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WTO的一些模糊区域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来为本国的贸易干预提供辩护, 例如保护幼稚工业的原则, 国际收支平衡例外的原则, 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补贴、政府采购、技术壁垒等方面的一些有利规定。
(2) 选择适当行业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应观点。
应当根据特定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竞争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来决定在该行业能否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具体应用哪种政策。在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的行业, 对国外进口可以施加适度的关税, 实施战略进口政策, 从国外企业转移利润;在国内为完全竞争、国外有垄断力量的行业, 也可以采用战略进口政策, 从国外企业抽取利润。对于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 本国出口较多、出口竞争激烈的行业, 可以实施战略出口政策。对具有寡占特征、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国内外企业在本国以及其他市场上争夺激烈的行业, 特别是一些国内尚不成熟的新兴产业或高科技产业, 可以应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在这种行业, 保护所带来的长期动态收益 (包括对其他行业的积极的外部经济效应) 可能超过短期内保护造成的静态福利损失, 从而使本国获利。
(3)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 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包括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性的市场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 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 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 精简政府机构, 转变政府职能, 加速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健全价格机制, 改变各类市场发育不平衡的状况, 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继续推进对外开放, 实行国内外市场的全面接轨;在建立与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必须树立起法律的规范机制, 促进市场秩序的改善, 在更深层次上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与规模经济水平方面, 要走市场机制的自组织作用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道路。
(4) 处理好利用外资和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提高国民福利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 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 特别是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 兴办独资或合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 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寡占行业进行保护和扶植不仅会使本国企业获益, 而且有可能提高外资企业的利润, 而这种利润不应该计算在本国福利之中。总之, 由于不完全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尽管中国已具备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某些前提且有此必要, 但由于这种政策损人利己、易遭报复的性质, 其有效推行还有赖于一系列严格的实施条件, 否则其效用就要大打折扣, 甚至完全失效。因此, 对这一政策务必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 切不可片面夸大或曲解其功效, 更不能不分场合地盲目滥用, 以防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 海闻等译.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吕春成.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02.
[3]苏应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当代财经, 2003, (3) .
【沈阳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推荐阅读:
沈阳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规定06-29
沈阳理工学院是几本大学12-03
沈阳理工大学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010.V2012.1012-08
“传承雷锋精神,创新志愿服务”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优秀项目申报材料06-21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专业10-24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科研启动基金目标性招标项目合同08-3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很差07-28
沈阳工业大学开题报告封面09-01
沈阳市优秀大学生评选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