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习俗文化比较(9篇)
1.中西习俗文化比较 篇一
中西葬礼文化比较
韩馥竹
09130239
在人的灵魂告别肉体之后,为了诠释对生命的尊重,人们往往要将肉体入藏,当然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葬入肉体的形式也大有差异,古代已有石棺葬,土葬,水葬,石棚葬,沙葬,悬棺葬等等。而葬入藏之前,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形势的影响之下,也会产生不同地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葬礼。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当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宗教、社会形式影响下,葬礼也具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例如„..中国的文化在葬礼的形式上表现得精致或繁复,其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慎终追远”式的无奈和茫然,它除了沉溺于“生命苦短”的悲观意识之外就再也没有从死亡中超拔出来的勇气(1)。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人在丧祭礼仪上也悄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人们开始接受西方的简约形式,送花、追悼等,但人们在对死者以及死亡的观念上究竟有多大本质的改变还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这种形式的变化已经是一个开端,所孕育出来的也许就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它的主要形式为(2):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
4.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在现代,人们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基督教文化认为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
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3)。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魂安静(4)。
它的主要形式为(5):1.准备礼。致候:主礼神父问候大家。洒圣水:为纪念洗礼,并怀想基督的逾越奥迹。导言:主礼神父简介今天聚集的目的,并祈求天主对病人的降福。忏悔式:(如果病人希望此时举行和好圣事也可以)。
2.圣道礼。读经:读经的内容,通常和耶稣基督治愈病人,复活死者、或给予痛苦的人希望相关。讲道:神父可以简单的阐释刚才的读经,勉励病患和家人在天主慈爱的眷顾下,勇敢的承担病痛的十字架,把自己的痛苦,和十字架上耶稣基督的痛苦和祭献相结合。代祷:所有参礼者,可以为病患、家人、医护人员,及所有在病痛中的人祈祷。
3.傅油圣事。祈祷:主礼神父邀请大家为病患祈祷。覆手:主礼伸开双手,覆盖在病人头上,祈求天主派遣圣神,赐予恩宠,医治并祝福病人。祝圣病人油。傅油礼:神父以刚刚祝圣的油,傅抹病人的额头和双手,并配以祷文。祈祷:主礼邀请众人一起祈
祷。
4.领圣体。天主经:这和感恩礼中领圣体的方式一样,先以天主经祈祷。领圣体:与主共融。结束祷文:领圣体后,神父邀请大家祈祷。
5.礼成式、祝福式。而在病患弥留时,可以和好圣事、傅油圣事、感恩圣事一并举行,并给予临终大赦。当然,除了礼仪的部分之外,天主教会对临终病患及其家人,还有其它的关顾和照抚。
穆斯林文化认为葬礼,是围绕着关心死者遗体,并进行安葬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是宗教文化、殡葬文化丰厚内涵的突出体现(6)。它起源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规。葬礼的形式和内容对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的前定观、平等观、和两世吉庆的思想决定着它的形式和内容(7)。伊斯兰最高教经《古兰经》上说:“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个人的寿限了”穆斯林的死亡观是人的生死有阿拉定夺,任何人都无法更改。阿拉给予生命住在生命,适当的收回生命,走向死亡,复命归真,这是穆斯林个民族共同的信仰,并在次基础上产生穆斯林的葬礼文化。
它的主要形式是:1.在人临死前的弥留之际,近亲属要在枕旁默念“克里麦,团依拜”的经语(8)。
2.停止呼吸后,亲人要顺其肢体,合其眼睛,闭其齿口,整理容发,理展四肢,用一块干净宽白布盖住亡人全身,放置在宽敞通风的地方,按伊斯兰教经典规定“三日必葬,葬必从俭”,外族、未洗浴者不许看亡者尸体。待葬期间不宴客,不披孝,不烧纸祭奠。葬埋程序大体有备殓、浴礼、殡礼、埋葬、坟墓五个方面(9)。
3.备殓。裹亡人的白布殓衣称“克番”(阿拉伯语译音)。男人殓服3件,大殓(俗
称大卧单)等长如身,上下长出7寸,宽4.05(俗称小卧单)等长如身,不留余地,宽也是4.05尺;衬衣上至肩头,下至踝骨,肩头开缝,宽约1.2至1.3尺,另加帽子1顶。妇女殓服5件,除3件与男子相同外,另加裹胸及包头各1件,一般为白平布3尺左右。
4,浴礼,也就是洗礼,由三人承担,洗的顺序为先净下身,后洗头、面部,再从上到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用两块浴巾分别擦试上身和下身。然后将亡人移至早已准备好的克番布单上,一层一层包裹好,用白布带系腰,扎紧头和脚,浴礼就此完成。
5.殡礼,浴礼毕后,将死者装入埋尼体(尸体)的大木匣子,头北脚南置于安静的室内或庭院的洁净处,参加殡葬的人都要沐浴净身,着清洁衣服,殡礼为举意、抬手、大攒,不鞠躬,不叩头,不跪坐,大攒4次,向左右说“三里阿木”,殡礼即成。
6.埋葬。三日必葬,葬不择时,实行土葬。人葬时将亡人托出木匣,“搭铺”放
入墓穴。坟取子午向,阿訇等跪坟北头,送殡者跪在南头诵经,然后埋葬。人死后七天、四十天、双月、百天和周年祭祀,都要请阿訇诵经、走坟,还用烫面炸油香(油饼)送亲友,表示感谢。
7.坟墓。墓穴取南北向,长方型,一般深5尺多,最深不超过1丈,长6尺,宽3尺。掘成后,又依穴内东壁高1尺处另挖穿堂,长5尺多,宽3.5尺,高2尺,下平上拱,其北端留土台作假枕,入葬尸体放于穿堂内,用土坯封口,然后填土堆成拱形墓冢。(10)
当然,无论是怎样的文化,人们对葬礼的理解都是对人类死亡的尊重。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11)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葬礼。
(3)《南京社会科学》
(4)《南京社会科学》
(5)百度百科——基督教葬礼
(6)[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南京大学出版社
(7)[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南京大学出版社
(8)《穆斯林的葬礼》
(9)《各民族葬礼文化》,西藏出版社
(10)百度百科——穆斯林文化
(11)葬礼百度百科
2.中西习俗文化比较 篇二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学习和运用一种语言必须了解与这种语言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礼貌和文化、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1]因此, 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不同的文化必然造成礼貌衡量标准和表现方式的差异。[2]对“自我”观点的不同态度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礼貌差异。英语文化偏重于个人主义、独立、隐私,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维护消极面子受到英语国家人们的推崇。中国人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礼貌的内涵和意义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 一定要对不同文化习俗有所认识, 以免引起误解。
二、英汉语境中“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一) 英语语境中的礼貌研究
Brown和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在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Brown和Levison提出, 礼貌是对威胁面子的破坏行为的一种积极补救行动。Leech从人际修辞的角度提出了他自己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包括一系列的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谦虚准则、称赞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是:尽量使自己吃亏, 使别人得益, 以取得对方的好感, 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Leech的礼貌度可以从三个等级来确定: (1) 说话人的损益程度等级; (2) 选择程度等级, 也就是说话人待人接物的热心程度; (3) 间接程度等级, 话语说得越间接就越客气、有礼;说得越直率, 当然就越不客气, 越显得粗鲁。这三项准则相互作用,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互礼让。
(二) 汉语语境中的礼貌研究
顾曰国的礼貌理论是至今最受关注的关于汉语礼貌问题的论述。顾曰国 (1992) 认为中国的礼貌就是贬低自己, 抬高他人。顾曰国指出, Brown和Levinson所说的面子与中国人常说的面子是有区别的。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是希望自己受到社会的承认, 赞同和喜爱。而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则是指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据此, 顾曰国 (1992) 提出了他自己的关于中国礼貌的四个主要特征:尊敬、谦虚、态度温和和文雅。他解释说尊敬就是自我尊重和抬高他人, 谦虚是自我贬低的另外一种方式, 态度温和就是体谅他人, 文雅是人们说话和行动的合理方式。他还提出了五条中国的“礼貌准则”: (1) “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 “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3) “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 “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 “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三、英汉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对比
(一) 英汉称谓语对比
首先,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是一样的, 具有保持、加强、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其次, 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 在两种称谓中都有“先生”一词, 但二者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对应词。现代汉语中的职业称谓语“师傅”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同样, 英语中的Sir一词, 尽管人们一般把它译为“先生”, 但在实际汉语应用中, 人们又视具体场合把它译为“阁下、长官、爵士”等。[5]另外, 称谓语在使用规范上的差异就更大了。近年来汉语中“小姐”一词已带有贬义, 但在美国, 五六十岁的妇女被人称为“小姐”时仍然心里乐滋滋的。
(二) 送礼原则对比
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什么场合, 给什么人, 送什么样的礼物上有差异, 而且在送礼的方式上也有不同的习俗。西方人送礼一般都是当面赠予。在一个多人参加的聚会上, 主人和客人还愿意一起欣赏大家带来的礼物和写的贺词。[4]中国人对自己送的礼物一般不声张。受礼者接到礼物后一般要客气几句:“让你破费了!”“又让你花钱了!”等等。中国人一般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欣赏。中国人还有回礼的习俗, 这就是中国人的“礼尚往来”。一般来说, 中国人没有补送礼物的习惯。对于祝寿或婚嫁之类的大事情, 事后补送礼物是失礼的表现。
(三) 宴客习俗差异
西方的宴客形式, 从正式到非正式, 远远多于中国。有以下八种宴请形式:有席位的宴请 (seated dinners) 、自助餐 (buffet dinners) 、正式午餐 (luncheons) 、招待会 (receptions) 、鸡尾酒会 (cocktail parties) 、聚餐会 (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 own food) 、野餐 (picnics) 、茶会 (tea parties) 。[4]从传统习俗上说, 中国人请客, 主人和客人按长、尊、主、次围着坐, 主人频频劝酒, 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宴客主要喝一种酒, 即白酒。西方人宴客吃一道菜换一种酒。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 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6]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必须注意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 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持一定的交际距离, 以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15-119.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5.
[4]胡文仲,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李怀奎.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D].广西师范大学, 2000.
3.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篇三
关键词:中西音乐;文化;比较;差异
在无数次的重复后,音乐活动形成的结构、模式、技巧、程序就是音乐的形式,它也标志着音乐艺术的高度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化能够决定生命是以怎样的方式,通过什么形式进行运作的表现过程。因此,文化这种艺术原创力的冲击能够帮助音乐充分展现出自身的活力。对于高度发展的音乐来说,我们有必要将当代音乐与它被最早创造出来时的文化、生命相衔接。本文主要是探索中西文化差异与中西音乐的节奏、调式、织体等细节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1 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单纯、明快、疏旷、简洁是中国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对于中国人来说,拐弯抹角、繁琐论证都是不被看好的,因此直截了当是他们在艺术和学术上最主要的风格,讲究顿悟见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表达很多内容时使用简洁的语言,在构造动人韵味时使用最简练的笔墨。因此,中国人追求生活中的返璞归真,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在艺术上的最高追求。
中西方追求的是两种具有不同倾向的文化本体。中国人倾向于单纯、简朴,西方人则注重缜密、细致,所以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不同张力。简而言之,生命是中国文化的本体,其功能张力是娱己;知识是西方文化的本体,其功能张力是娱人。以学术研究为例,中国的学术重点是把握事物的直觉和洞察的深度,只是单纯地将思考的结果写出来,最好的证明就是绿野千鹤的著述是以语录体为主要形式的。而西方的学术重点就是充分的证明、完备的体系、严密的逻辑,他们的成果是需要通过外部的实践进行检验的,注重的是对方(读者)的被说服,因此这种价值只有通过读者被说服、成果经过验证之后才可以得到实现。从其根本原因看来,中国的学者认为说服读者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将自己认知的东西写出来就行。中国人的思维注重内心和个人的领悟,更加单纯、简朴;西方人的思维则是缜密、细致的。五声音列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形式,它之所以没有选取十二声音列和七声音列,也是受到这样的美学追求和文化底蕴影响的。
2 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
专业术语:“我们常说的织体,也就是能够将多声部乐曲的旋律进行组织搭配的规律和方法。织体其实就是纺织体型的缩写,借用具有经纬(纵横)结合的结构能够说明音乐的写作不仅能够横向结合还能够纵向结合,同时也具有纵横综合关系的结合。从一般情况来看,主调音乐注重纵向结合,复调音乐注重横向结合;前者主要是纵向配合的网状立体思维,后者是以横向伸展为主的线性思维。”在进行多声部关系处理的时候,西方的音乐体系一般使用纵向的立体思维,也就是对其他声部的和声与主调旋律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而中国的音乐体系在织体思维方面呈现出横向性的状态,每个旋律都是以横向性线型进行展开的。单声部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形式,旋律和织体具有一致性,因此旋律进行单声部的横向展开后就形成了织体。
因此,主调音乐体系在西方音乐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是其音乐体系的主要部分。以纵向和声为主,网状的立体性织体思维是这一体系的主要织体思维。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使用的则是横向的线性思维,之所以没有进行纵向的和声思维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
文化精神是中西音乐织体不同的深层原因,与其各自的美学传统和文化传统有关。简言之,中国的文化是时间型的,而西方文化则是空间型的。正因为是时间型的,因此没有边界,是流动、整体的,所以不可组合、不可分解,这同样也是中国审美型文化的根基之一。正因为是空间的,所以具有固定性,能够进行组合、分解,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西方的科学型文化。空间型在西方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最基本的艺术造型手段就是实体的块面,注重艺术的体积感、雕塑感、立体感。透视、色块、明暗是西方绘画中频繁出现的元素,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同样的道理,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在西方音乐中有着重要地位,倾向于具有块面感的厚实紧凑、紧密和谐的音响效果。
时间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其基本造型手段都以游动的线条为主,体现了艺术的虚灵感、节奏感、深邃感。蜿蜒游动、单线延伸的横线型织体思维在中国音乐中拥有重要地位,能够体现出深邃单纯、缥缈婉曲的具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西洋音乐虽然也是动态的时间艺术,但是在家里,乐曲音响立体化、块面化的同时,展现出了其时间过程空间化的形式。西方音乐少有游行的痕迹,多汹涌的气势,是由于其具有立体化、块面(织体)化的特征。中國文化一般会体现出时间型,使空间变得形态时间化。在线型运动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具有韵律感的虚实、起伏、迟速、强弱等方面的变化是中国音乐的主要旨趣,而不是音响的结实、浑厚。因此,大规模的合奏在中国音乐中是很少见的。
3 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
专业术语:“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是旋律在进行时的自身律动。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音乐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是均分律动,二是非均分律动。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则的,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来。
在每个音进行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强弱关系和长短关系就是节奏,是旋律进行过程中的律动。高低不同的音同时也是强弱不同和长短不同的音,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是音乐节奏的两个主要内容。前者具有均匀规则的时位感,能够打出拍子来,一板一眼;后者具有的是不均匀、无规则的时位感,用专业词汇来说就是“无板无眼”,不能够打出拍子,因此也被称为“散板”。均分律动中还有两个分类,即具有循环往复的强弱拍,不受小节线限制,我们称之为“非功能性均分律动”,另一种是具有规则的强弱拍,我们称之为“功能性均分律动”。
“功能性均分律动”在西方音乐的节奏中出现得十分频繁。散板极少出现在这种类型节奏中,有着十分明显的强弱变化幅度,均匀、规则的强弱拍交替变化,由于其强弱拍的重复更替有着一定的规律,因而形成了固定的节奏感十分强烈的模式。“功能性均分律动”运用在中国的音乐中,强弱拍有着明显的规律且十分均匀,但是音乐中一般还会加入一些变化性的节奏,让音乐富有变化性和自由性。音乐表现的需要和创作者能够直接决定音乐的节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直接套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弹性与刚性表现在中西方音乐节奏中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哲学中重人还是重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弹性节奏婉转柔和,呈曲线形;而刚性节奏则有棱有角,轨迹直接呈折线型。前者重视自然,注重人力顺其自然;后者重视人为,注重人力改造自然;前者追求生命,注重联系的一致性;后者追求知识,注重区别的一致性。中国文化就属于弹性模式,注重状态的时间化,注重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规则的审美原则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西方文化属于刚性模式,注重过程和空间化,能够通过人力进行规则的制定、界限的划分,将段落等量划出。
4.中西饮食文化比较教案 篇四
商旅教学部 【课题】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使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尊重、保留和融合,以利于将来顺利开展工作,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增添内容,是教材部分内容的总结与升华。
【学情分析】13旅游管理班级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都很融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总结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难点:随时代的发展学习尊重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
【教学思路】通过视频资料、图片等的呈现学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够从4方面总结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合理地运用这些差异,让这些差异为自己提供方便。
【教学准备】教案 纸 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1、播放相声《报菜名》,学生观看后尝试现场报菜名,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播放一段视频,学生观看后谈谈对这样的饮食习惯的看法。
通过上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点评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授(20分钟)
1、饮食文化的概念 概念: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简单的理解: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的问题。
2、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1)饮食观念方面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的饮食比较简单、实在,以营养为最高。主要特点是:①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比中国简单。
②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重科学、讲究营养,基本上从营养的角度理解饮食,在他们的观念里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享受”在饮食上基本不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主要特点是:①饮食上主要讲究滋味,在烹调上更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物的味道弄出名堂,弄出特色来。
②“中国人在调味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较为系统的调味理论、变化丰富的类型以及注意烹调中调味,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旨在追求美味,但破坏了使菜肴的营养成分。
呈现图片,学生观看学习思考。(2)饮食对象方面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西方有较为发达的食品业,如罐头、快餐等,虽然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好。” 中国的烹调在用料上显示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废物的东西,在中国却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好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中就可化腐朽为神奇。“据西方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总结:中国人------植物性格;西方人------动物性格。呈现图片,学生观看学习思考。(3)饮食方式方面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可从两者的宴席、餐具、用餐礼仪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分别用相关的图片来阐述其具体差异。
3、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与发展趋势
(1)播放电影《推手》中的相关片段,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
问题1:电影中这个家庭产生的矛盾由什么引起,你认为该以何种方式解决比较妥当? 问题2: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在生活、旅游、交流等活动中当中西饮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该如何很好地保护各自的文化?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阐述想法。
教师点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更需注重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互补性和兼容性,那么中西饮食文化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总结(3分钟)
西方饮食趋向于规范化,中国饮食随意性更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并且在融合中相互补。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并能更好的认识中西方民族文化性格及其心理,从而促进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发展。
四、布置作业(2分钟)
1.试述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
5.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篇五
转载▼
标签:
杂谈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伴随的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从而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更高精神层次的获得与享受,更多注重与追求的不在是面包而是玫瑰即不是生存而是质量和品味。生活方式的更新和多样化促使人们寻找更健康更舒适更完美的休闲娱乐方式,而隶属于此范畴的体育无疑前所未有被社会所关注,为体育多种功能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这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体育文化,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简单比较,从文化的角度浅谈中西方体育的发展不同及存在的社会问题。
一.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文化的概念,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
二.体育文化的特性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三.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外部文化和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
文化冲突指两种或这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
四.古代体育的俩个体系的体育哲学
1.东方,古中国过印度为代表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提倡中庸思想,讲究忠恕之道,凡是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不要偏倚,即温,良,恭,俭,让,中国体育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强调和谐的运动观,重集体,求同。
2.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
西方哲学观是天人相对,天人有别,人生观是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即敢、强、险、异。以个人为本,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求异。
五.俩种体育哲学思想下的体育特性
1.东方
东方注重的是伦理和道德、理性和教养、和谐统一、实际稳定。体育注重的是修身养性,重在修身养性的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文化。淡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强化了稳定意识,项目以娱乐技艺性为主,强对抗性的,竞争性的项目很少。
价值取向强调意念的作用,动作简单,内涵深刻,讲究动作的神韵,不重视竞技性运动,重人格的价值取向。
2.西方
西方注重的是多元价值、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体育注重的是竞争意识,强对抗性的,竞争性强的项目很少,利于各类竞技体育的规则,场地,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价值取向人体的塑造和培养,超越对手、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价值取向
六.竞技体育在西方盛行
1.竞技体育的概念和特点
竞技运动亦称“竞技体育”。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特点是:
1)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
2)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
3)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
4)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
5)娱乐性。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远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普遍开展的项目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游泳、自行车等。各国、各地区还有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2.竞技体育的作用
政治上,可以表达一种政治立场。经济上,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与综合实力的标志。教育上,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条件,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七.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传承
1.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和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
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
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
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去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就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言
(1)以养生、卫国和娱乐身心作为目的(2)注重形神兼顾,尤重形与精、气、神的结合(3)个人修炼身心,注重动静结合(4)体育与德美结合,寓德美于体育活动之中
3、民族传统体育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体育的实施者个体所产生的作用;第二,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民族友谊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2.、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
3.、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4、推动国际体育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4、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体育都是围绕“养生”为主开展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在与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身体内部的浊气、吸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调和,并认为决定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在于人体的内部而不在于外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形态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动作简单而内涵深刻,很少有强烈的肌肉运动,因此缺少激进和冒险行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整体修炼和内在和谐之美,正在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新的独特风格而走向市场。
八.社会时代的精神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和进取,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和谐。
1.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新的英雄再用新的更合乎时代精神的武器占领他们的宝座。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内含以及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活动中所发挥出来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视其国民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因而成为衡量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
2.进取精神
进取就是倾心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进取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进取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进取心意味着超越平庸;进取应该成为终身之事.3.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是自我创新的结果。人以创新创造出人对于自然的否定性发展。此是人超越自然达成自觉自我的基本路径。人的内在自觉与外在自发构成规律在物质的总体上形成对立的内在必然与外在必然的差异。创新就是人的自觉自发!
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新的创造方式创造新的自我!
认识论上看创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自我存在的矛盾面,其发展必然推动自我的行为的发展,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
4.和谐精神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
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为什么要解方程?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和谐才能解决问题,和谐就是条件。斗争只是手段。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迫不得已,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为了达到和谐,双方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更高的和谐,斗争更微妙复杂。就象两个球队。这就象比赛,两个球队。有人看球赛,就是看输嬴。有人则不然,他们欣赏的是和谐。比赛,激烈的拼抢,有时还大打出手,他们不和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合谐的。他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合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合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灭定律。
5.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
九.中西的利弊端及解决途径
竞技体现一种时代创新进取的精神,是社会和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民传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是维系一个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要素。俩者的和谐统一才是体育完美的发展趋势,同时反映的是社会的和谐统一。
6.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篇六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的不同。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西方绘画强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韵味依然神奇。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依旧具有写实造型、精细刻画的强大优势,以明暗色彩为主的造型手法也更加强化;相同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色彩、明暗等表现的优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并在内容表现上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形式。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一作,他将西方绘画中裸体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明暗色彩、结构体积的表现方法都应用在了中国人物画上,使中国的人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扭转了以往中国人物画的柔媚与纤弱,寄寓着时代的哲理与情思,创立出了一种有中国风韵的融合型国画。另外,还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突破。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吸收东方绘画艺术之精华的作品也是很多的。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在会见中国书画家张大千时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形式和主观化情感的表现,足以说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可以互为借鉴的。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不仅西方会影响东方,东方也会影响西方,其成果是人类所共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是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主观情感的表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现代派画家达利的作品中的变形、幻觉、离奇魔幻般的组合等等也都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看,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如果以画家的内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这种异同将继续发展下去,并在互相的借鉴中会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绘画与中国人文文化直接相关联的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内质的联系。中国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中国绘画材料、笔墨宣纸有着巨大的独特性,这种绘画材质的特点便于抒情、能体现韵味,操作快速方便、成本很低,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而现代的中国画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明暗、色彩表现的优点,使中国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正如徐悲鸿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改良论”,用“守之”“继之”“改之”去对待民族传统的承继,表明中国画应
创立新法,吸收西方艺术长处,走融合中西之路。从徐悲鸿改革中国画到现在,确实也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与突破。尤其在2O世纪8O年代以来更趋于活跃。其中,吴冠中当属成功的代表,“形式即内容”的探索是成功的,他在西画的功底和传统绘画的边缘中找到了归宿,其作品堪称非正宗的又含有中国画某些因素的现代味的中国画。
至此,中西方绘画的异同性已从纵向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时至今Et的历史空间中,它们已经开始了大融合,并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百年的融合过程后,中西文化形态已由过去的分庭抗礼渐进成相互融合、并存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历史的进程必将以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方式存在下去,并流动出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使人类文明的春天花朵遍地清馨万代。
提起白石老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画的虾。齐白石画虾可以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他高妙的书法功力。齐白石画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但是笔者并不是对齐白石老人的虾作进行赏析,而是选择了白石老人晚年的杰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此画作是纸本水墨,纵129厘米,横34厘米,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画的一张水墨画。关于这幅作品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偕俗,解事人稀莫浪传。”他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艺术上的一个深层话题,也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竟然经过了好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他已经领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次的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口苏军国为主要内容的场景,它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听觉上的,而非美术所擅长的视觉上的。即便其中有山泉、青蛙,但是要想通过视觉达到听觉的效果,仅有泉和蛙是不够的,也是相当难的。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题目,而是对艺术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探索。要将美术的表现程度提高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老舍先生倒要看看大画家怎样解答出这道难题。
二、齐白石画得好,构图奇特,用笔老辣生动,富于美感首先这幅画是一幅立轴作品。如果齐白石以横幅的形式来画,那么泉水便是横流,不论自东而西,还是自西而东,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停滞的感觉,泉水显得无力,泉声无法激荡出来,泉中的蝌蚪也会没有活力,那蛙声就很难显现出来了。但是采用了立轴的形式,结果就不一样了。在立轴作品里,泉水是很自然地自上而下流淌的,它能给人带来一种激荡的逼迫感。自上而下地画了山石、泉水和蝌蚪,山石、蝌蚪用浓墨画出,周围施以淡墨渲染;泉水以淡墨勾勒,潇洒灵动,生涩老辣。当然画中的蝌蚪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是画的点睛之笔。画中有六只蝌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中、下三个部分。这样分布就使得画面显得完满、不空洞。而数量又使得画面不显杂乱,可谓“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恰到好处便是最好。蝌蚪似乎并不是很乐意地顺流而下,它们一个个侧着身子试图逆向游回泉水的上游,不禁令人想到它们是不是听到了青蛙的鸣叫声,听到了母亲的召唤,而要游回故乡呢?蛙声十里出山泉
三、此画含蓄、凝练而寓意深刻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在作品中,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肯定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会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
片”的效果。老舍收到画后,十分高兴,也十分钦佩齐白石的绘画才能。试想,老舍向齐白石求画,如果只是一般地说,请齐老赐一幅画补壁,齐白石也就随便地画一幅画送给老舍,那么就没有这则佳话了。那么,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呢?
7.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篇七
一、中西饮食文化观念差异
(一) 中国饮食的艺术倾向性。
自古以来, 中国的饮食比较注重形、色、香、味的结合, 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 强调视觉、味觉等感官感受, 注重菜的口味、形态, 享受饮食的美性。中国人将烹调称为一种艺术, 古今流行的“美食”则进一步将烹调纳入美学范畴, 在中国的习俗中, 不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 总是以吃作为重要内容和活动高潮。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 对营养方面的考虑相对较少。饮食的美味追求压倒了理性, 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不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人也开始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问题。
(二) 西方饮食的科学倾向性。
相对于强调“色”、“香”、“味”俱全的中国饮食, 西方的饮食更加注重科学性, 他们烹饪美食的出发点是营养, 而将美味作为目的。西方人全力研究食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营养差异, 特别注重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 同时会考虑饮食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等含量是否搭配适宜, 食物供给的热量是否恰到好处以及食物所包含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吃的人充分吸收, 是否有副作用等方面。
二、中西餐具与用餐形式差异
(一) 餐具差异。
1. 中国人以筷子作为主要餐具。
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餐具。因为筷子没有戳、插的行为, 因而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显得温文尔雅。这也反映出中国人在世界观方面与西方人的差异。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著名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在谈到筷子的使用时曾经说:筷子不像是刀叉被用来切、刺或戳食物, 因此食物不再是人类暴力下的牺牲品, 而变成了人们通过筷子和谐传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说, 筷子已经成为人与食物之间文雅的媒介, 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
2. 西方人以刀和叉作为主要餐具。
刀和叉是西方人用餐的主要餐具。在西方人的世界观里面, 个人价值至上。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 崇拜个人奋斗。他们普遍信奉“人可以征服自然”, 他们相信自然是可以被人类征服并加以利用的。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 在古代, 西方人大多是靠打猎为生, 肉类食物就成了西方人食物的主要来源, 并逐渐成为西方人的主食。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 西方人不得不与凶残的动物进行搏斗, 从而善于使用刀、剑、枪等器械。刀叉的使用, 也有利于切割肉类等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 西方人以刀叉作为主要餐具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
(二) 用餐形式差异。
1. 中方倾向聚餐式。
中西的用餐形式存在较大差异, 归根结底是因为中西方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 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中国人在用餐时, 习惯围坐在一起, 其乐融融。一般宴会场合也通常选择圆桌, 圆桌代表着团结友好, 礼貌温馨。人们将菜肴放在圆桌的中心供大家欣赏与品尝, 同时也有利于用餐人的沟通与交流。在餐桌上人们会相互敬酒、劝酒、夹菜, 在中国, 这是一种传统礼仪, 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与礼貌。虽然从卫生角度来看, 这种聚餐方式存在不足之处, 但这种方式也正体现了中国人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的世界观。
2. 西方倾向自助餐式。
西方人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 具有较强的空间对抗感, 特别注重个人空间。因而西方人用餐往往以自助餐式为主。他们会将食物酒水整齐地排列在桌子上, 参加宴会的人各取所需, 互不干扰。用餐时, 人们通常没有固定的座位, 可以端着盘子四处走动, 选择自己的食物, 也可以跟自己希望交谈的人边吃边谈, 增进彼此情感。交谊活动是西方宴会的核心活动。这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与自我价值追求的性格。虽然自助餐在中国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但终究因缺少聚餐的共乐与和谐氛围, 并没有被中国家庭广泛采用。
三、中西饮食文化用餐礼仪差异
(一) 座次方位差异。
在中国古代, 举行礼节活动时都是南向为尊。历史上皇帝与群臣议政时, 他的座位也是坐北向南的。受此影响, 中方宴会上的座位也一般是“南尊北微”, 在聚会上南面的座位都是留给位高权重者。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 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 又称上席。主人与首席相对而坐。其余宾客按其长幼、权位依“左为上, 右为次, 上座之左为三座, 次座之右为四座, 以下依此递推”。与中国不同, 西方餐桌常用长桌。通常男女主人坐在长桌的两端, 宾客坐于两旁, 主人右边的位子通常更尊贵些。因此, 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为上, 左手次之, 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 左手次之。
(二) 性别优先差异。
中西方用餐时, 男女座位的安排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古代, 由于受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影响, 宴会上几乎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到了现代社会,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用餐座次上, 与男性已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一些正式的宴会上, 女士还是安排跟女士一起坐。
在西方社会, 女士优先的观念是西方人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的礼仪规范, 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普遍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尊崇玛利亚为圣母, 并将尊敬扩展延伸, 从而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行为准则。在西方家庭宴会中, 特别是一对夫妇参加家庭宴请时, 一般是男主人陪女主宾, 女主人陪男主宾, 这反映出男女之间的平等。
(三) 时间观差异。
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以过去为主, 往往考虑过去做什么, 认为万事万物周而复始, 是一种环式时间观。而西方人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他们往往着眼于未来, 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 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 是一种线式时间观。正是由于时间观念的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在赴宴用餐时间观念上表现了极大差异。
1.“迟到”观念。
中国人在参加宴会或者约会时, 通常都会选择比宴会安排的时间晚到, 位高权重者迟到时间往往会长一些。究其原因, 一方面因为中国人比较含蓄, 担心主人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 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在作怪。但是中国人的这种“迟到”艺术,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受西方国家时间观念的影响开始遵循和强调准时的原则。
2. 准时观念。
西方人的时间观是一种线式时间观, 他们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因而很珍惜时间。一旦宴会或者聚会的时间确定下来, 就会准时赴约。通常情况下, 如果有特殊情况晚到, 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迟到时间长的话, 客人会认为你不重视这个宴会, 这也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冒犯, 迟到者也通常要向主人以及其他客人表达歉意。
四、结语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万里不同食。”世界各国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造就了迥异的世界各国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不断互补, 各取所长。尊重文化差异, 要在继承中发展文化, 在发展中继承文化, 汲取各方饮食的先进之处, 使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地互补与融合。通过学习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在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有礼有节。
参考文献
[1].林美泳.浅谈中西方文化饮食差异[J].青年文学家, 2009
[2].林丽瑞.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 (文学研究) , 2009
[3].管一博.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浅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4].张彩霞.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差异[N].安徽文学, 2009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6].孙波.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及分析[J].海外英语, 2011
8.中西法律文化差异之比较 篇八
关键字 法律文化 差异 立法 物质基础
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制度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在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异,中西方的人民对法律的认识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进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文化。
一、中西法律文化的物质基础不同
在人类社会,农业是法律文化产生的社会生产实践条件。中国的社会生产实践,与大多数东方古国一样,属于土地为根基,贵族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在其上的法律文化自然而然地以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为基本内容。我们所熟知的秦律、汉律、明律中,有关农田水利作物管理、谷物利息、农损赔偿、劳动力保障等规范都毫无例外地占很大篇幅,就是这种农业生产初中给法律文化打下的烙印。
相对于中国的农业实践,西方国家的一些城邦首先创造了不同于农业文明的城市文明,它们依托地中海的得天独厚地理优势,靠发展工商业,颁布法律,管理行政等手段进行统治,并初步形成了专门调整工商贸易关系的商业汇票、海商信贷、风险融资等方面的规则。虽然西欧在封建之初,古典城市在战乱中夷为废墟,但随着城市的再度兴起,又使这种工商性质的法律文化开始从低谷走向高潮。商业活动首先在意大利复苏,随后法国、德国等一些国家的城市也纷纷掀起商业热潮。于是“哪里有贸易,那里应有法律”,市民阶层重新挖掘罗马法的瑰宝,并逐渐发展出专门保护商业贸易关系的独立商法体系。
二、中国的宗法本位与西方的个人权利中心
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外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地位权利义务关系。在此方面,中国剥削阶级法的突出特点是贯彻着宗法至上、家族本位、集体主义、义务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统治者一直将政治上的君臣等级体系、家族中的宗亲嫡长制度和经济上的分封继承制度结合为一体,用法律严格维护皇帝为中心的金字塔式家族统治结构。封建法要求“君臣有义,长幼有秩,朋友有信,男女有别”;一人犯罪可能株连全家;赋予家长实施家族习惯法、决定子女婚嫁、调解族人纠纷,等等。在这种法律精神中,绝大数人的价值尊严、权利自由被剥夺殆尽。
相形之下,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有自由开放精神的希腊法和具有个人主义特征的罗马法,形成了保护个人权利自由的历史传统。许多希腊城帮确立了自由主义的法律原则,通过法律保护私人财产所有权,允许动产不动产自由买卖。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国家,还赋予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力,完善了公民代表大会制和官吏的普选制、任期制、合议制等奴隶制民主形态。继其之后的罗马将西方个人主义精神进行了系统精确的发挥,将调整个人间财产关系的“私法”从“公法”中分离出来,作为了罗马私法的完備体系,从而在西方形成了以维护私权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传统,并架起了罗马法通向资本主义法的桥梁。及至资本主义时代,“权利第一”“天赋人权”的旗帜飘扬在资产阶级宪法、行政法、民商法、诉讼法等各个部门法领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理想和立法主旨。
三、在立法方面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国在立法方面君主独揽立法权,以言代法。在中国,有一个重要的立法原则,即法权渊源出于君主,国家制定成文法要考虑君主的喜怒哀乐,君主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秦朝李斯说得妙:“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法律之能从君主处得以产生。从战国李俚编《法经》到清朝编《大清律例》,都不能也不敢限制君主的强有力,故很多法典中都注明了“臣等奉敕撰”的字样,编成文法的直接目的除了镇压百姓之外,也就在于维护君主的权威。
在西方的法制史上,由于对神灵的崇拜并没有衍变成神的人格化,因而很难产生像中国那样被神化了的集权君主。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的法律,还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法,都没有公开宣布法权渊源出自君主,所以西方的立法至少在形式上是大众制定的,例如,希腊的立法工作由“人民大会”这一立法机关负责,人民大会是由每个公民投票选举出来的,它所制订的法律应该是民众意愿的体现。法律已不是君主的专宠之物,正如孟德斯鸠所说的,民众组织起来制订法律,因为希望获得有所保障的“法律下的自由”,而不是希望任何强权在破坏法律之时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四、在法的体系方面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国法的发展呈现封闭性状态,西方法的发展始终呈现开放性状态。中国法的发展史上追求民族化显然是一条主干线。在封闭、内向、排外的前提下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形成了“中国法中心思想”“尚古主义”的保守性格。清末出现了一批主张借鉴西方法律的学者和政治家,但鉴于强大的保守势力和传统观念,法律上最终没有形成开放和外向的迹象,基本上还是留下一条纯粹强调“民族化”的发展轨迹。相反,西方法的历史显示,保持法的对外交流与事例并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给西方法的发达提供了源泉。在希波战争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冲淡了人们的血缘观念,推动了城邦政治的发展,促进了以契约为基础的自然理性思想的形成。同时工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希腊与外界的交往,加强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各种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先进的观念被继承下来,落后的观念被扬弃,法律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比较容易吸收外来的东西。
作者简介:
9.中西习俗文化比较 篇九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1.0 分 A、思维 B、原型 C、理论 D、精神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的循环。1.0 分 A、地球与太阳 B、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 C、本星系团与银河系 D、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乔姆斯基提出描写语言学的缺陷在于()。1.0 分 A、描写局限性 B、描写及时性 C、描写主观性 D、描写无止境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中国现阶段数量最多的文字类型是()。1.0 分 A、象形字 B、会意字 C、指事字 D、形声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 1.0 分 A、礼 B、和 C、衷 D、孝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事物的发展更倾向于向()个方向发展。1.0 分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中国古代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最可能采用的方法是()。1.0 分 A、逻辑分析 B、亲身体验 C、科学实验 D、理论推演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朔”指的是农历: 1.0 分 A、初一 B、十五 C、十六 D、三十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关于权威学者或舆论的话语结构,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可能改变整个民族的思想 B、可能对人的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C、对这些抱有质疑态度才能彻底解放思想 D、能够促进民族思想地发展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中国古代社会能够产生最好的统治者是因为中国社会的()。1.0 分 A、官本位思想的极端发展 B、科举制度的合理运用 C、大家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D、集权制度发展完善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根据辜正坤教授的理论,在同等条件下,中国学者往往比西方学者博学的原因在于()。1.0 分 A、中国文化更为开放 B、西方社会性格影响 C、中文表达较为简短 D、符号文字理解更难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中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诗作过程中容易把译文变得更加()。1.0 分 A、平实 B、口语化 C、华丽 D、书面化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1.0 分 A、太平洋暖湿气流 B、副热带高压带 C、西伯利亚冷气流 D、温带季风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辜正坤教授认为,西方人无法彻底理解气功理论的重要原因在于()。1.0 分 A、翻译的误区 B、文化的差异 C、体质的差异 D、环境的影响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中国政治的实施路径采用的是()。1.0 分 A、民主 B、法主 C、道主 D、德主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西方人小时候不适宜采用死记硬背方法的原因在于()。1.0 分 A、经典内容篇幅短,语言拗口难以记忆 B、民族文化不同,不提倡类似方法 C、文章篇幅长,语法复杂 D、缺少适于背诵的经典内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占有欲望发展到最高峰时形成的结果就是()。1.0 分 A、毁灭 B、战争 C、制裁 D、贸易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关于中国人的哲学,说法不正确的是()。1.0 分 A、特别强调德行 B、追求长生不老 C、有追求但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D、儒家是追求德行的代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关于康德的纯粹理性,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人先天就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 B、初步看到的只能是表象 C、人先天具有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D、人类通过理性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下列不属于中原文化特点的是: 1.0 分 A、顺应自然 B、家庭小工业 C、草场文明 D、内陆贸易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长期来看,人对于事物的喜好,最容易被()影响。1.0 分 A、事物的外表 B、蕴含的意义 C、接触的频率 D、他人的喜好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是()提出来的。1.0 分 A、儒家 B、佛家 C、道家 D、法家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是为()服务的。1.0 分 A、大众 B、精英 C、个人 D、特定人群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如果一个汉字没有声母,在反切中声母用()代替。1.0 分 A、无 B、课 C、乌 D、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最近一次冰期结束后,中国进入()时期。1.0 分 A、母系氏族 B、父系氏族 C、奴隶制 D、封建制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中国近一千三百年来主要的社会形式是()。1.0 分 A、知识分子精英官僚社会 B、家天下谱系官僚社会 C、官僚阶级氏族统治社会 D、家族主义民主共和社会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一个民族的思维结构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的控制。1.0 分 A、语言文字结构 B、文化结构 C、文学传统 D、习俗传统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同时持有排斥态度。1.0 分 A、五四时期 B、改革开放时期 C、新生活运动时期 D、文革时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属于Saussure所指概念的是()。1.0 分 A、音响形象 B、对应 C、概念 D、符合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在年龄较小的人群中适宜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的原因是他们()。1.0 分 A、机械记忆能力强 B、理解记忆能力强 C、理性思维能力强 D、感性思维能力强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1.0 分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安提西尼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一般来说,关于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哲学看法的异同,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二者都首先强调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思 B、二者都首先强调对人与世界的交流 C、西方首先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其次才是对人生的看法 D、中国首相强调对人生的看法,其次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解释原始印欧语到前日耳曼语三套塞辅音发展规律的是()。1.0 分 A、格拉斯曼定律 B、维尔纳定律 C、日耳曼语元音变音 D、格里姆定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现代社会的君主或统治者是以()为主。1.0 分 A、法治 B、德治 C、礼治 D、武治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印欧语系的语言特点是()。1.0 分 A、多为单音节,闭音节 B、一字单音或多音,多向性 C、一韵一字,音义象构性强 D、具有规则性,轻重音表语调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中华文化中的“爱”的根源来源是()之中。1.0 分 A、忠 B、孝 C、仁 D、义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1.0 分 A、互根律 B、互抗律 C、互助律 D、互证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黑格尔提出的唯心主义提倡的是()。1.0 分 A、思维 B、原型 C、理论 D、精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相较于西方,中文受到语意的影响体现于它更具有()。1.0 分 A、哲理性 B、清晰美 C、定义性 D、综合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中国汉字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文学更倾向于()的风格。1.0 分 A、叙事性 B、议论性 C、华丽性 D、平实性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易经》中象数之学的整体规定不包括()。1.0 分 A、足数则生 B、增数则长 C、减数则衰 D、极数则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关于催眠术,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 B、被控制的人做出行为时是可以感觉到被控制的 C、催眠性的语句只有被充分相信了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D、任何人都有自由使用催眠性语言的权力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以下四个方面中,除()以外,都具有阴阳对称美。1.0 分 A、语形 B、语音 C、语义 D、语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村山节和浅井降的《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是()年一转折。1.0 分 A、300.0
B、600.0 C、800.0 D、1200.0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的思想与庄子的思想最为接近。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叔本华 D、法耶尔阿本德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严复确定翻译出版《天演论》的主要原因是()。1.0 分 A、内容逻辑严密 B、作品流传广泛 C、社会情况需要 D、译者专业所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西方文字意义上的“文明”主要强调的是()。1.0 分 A、道德成就 B、物质成就 C、思想成就 D、技术成就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1.0 分 A、笛卡尔 B、霍布斯 C、洛克 D、斯宾诺莎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1.0 分 A、3000-5000 B、5000-7000 C、7000-9000 D、9000-10000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西方哲学倡导()。1.0 分 A、气一元论 B、精神论 C、原子论 D、客观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隶农、隶工等称呼证明中国古代是有奴隶的。()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西方的土地较为贫瘠,不适于农业耕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相较于西方,中国注重讨论精神与物质的主次关系。()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辜正坤老师认为,中国有周期性的南北战争主要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相较于中文,印欧语系的语言容易形成以语音为中心的文化。()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很少会出现篇幅很长的诗歌。()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历史上确定存在的是奴隶现象,而非奴隶社会。()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索绪尔认为,语言文字的任意性是语言学的根本所在。()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西方哲学与理性同源。()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西方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造成这个区域的民族难以互相交流,进而形成了很多比较小的民族群体。()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点中西看法是一致的。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古代不强调自由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自由比较普遍,所以不会特别强调这个方面。()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辜正坤老师认为词语的发音响亮程度和其含义是有对应关系的,这和Saussure的理论相应和。()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反对民主思想的代表流派。()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文能够较为简短地表达特定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人记忆力的发展。()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辜正坤老师认为,长城在历史上是中国闭关锁国的重要符号象征。()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式的思维主要强调直观性的东西。()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古人认为,白话和文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诗词创作中完全不能加入白话的内容。()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汉语最终会按照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最终演化为符号文字。()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在财产分割方面,中国采取的是长子继承制。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西方语言更为抽象,所以文字的产生和变化就有了必然性。()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商末的气候由温暖转为寒冷,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商朝的衰亡。()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康德认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的批评”。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同源。()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古代西方对于遗产主要采用均分制。()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儒家的大同社会主张锄强扶弱。()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在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考虑该文化影响到的全部区域的地理环境。()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公认的西方文化的源头。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众生自己创造的。()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0
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是安宁而快乐的人生哲学。()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鲁迅先生提出,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关键作用,不能全盘西化为拉丁化文字。()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说征服自然中的自然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然。()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西方哲学给人类造成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引导人们学会痛苦,恐惧死亡。()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原文化强调礼治为主,法治为辅;西方文化强调法治为主,礼治为辅。()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为了保证皇位继承人拥有足够的能力,中国人在两晋时期就开始进行胎教。()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阿Q精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自主创新的精神。()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人类在表达自己情绪时,心理活动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心理的情绪于是会借此通过生理发声器官的状态表现出来()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明朝的文化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而言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气候温暖适宜农业发展。()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了解不多,主要集中于太极的相关内容。()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拼合互补。()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古代因为皇帝的集权导致缺乏权力监督机制。()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元朝前期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有助于农业发展。()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家族社会结构是解释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最初级的形式。()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印欧语系的语言侧重于逻辑思维,所以造成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过程。()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的纪年文化(阴历)与天文地理现象非常契合,是最科学的纪年方式。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从“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党派的。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形声字可以同时表达形象和发音,是汉字自创造以来所特有的传统特色。()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中国地域广阔,四通八达,所以文化很容易被战争破坏,造成中断。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相较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缺少的是理性的逻辑梳理能力。()1.0 分
【中西习俗文化比较】推荐阅读: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11-05
中西酒文化的比较07-14
中西方酒文化比较英文08-02
中西谚语比较06-12
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08-23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10-02
中西餐桌文化差异07-25
中西饮食文化论文09-14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07-10
中西文化 读后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