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校园论文

2024-08-11

幸福校园论文(精选8篇)

1.幸福校园论文 篇一

实施幸福教育 打造和美校园

——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创建“幸福学校”工作纪实

【内容提要】幸福教育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教育理想。学校以“把学校办成教师和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为办学理想,这本身就是对幸福教育的追求;幸福教育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心理体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幸福,教育的过程本身也应是幸福的;幸福教育是一种路径,是一种教育实践。学校以实施“学生快乐成长行动、教师爱生乐业行动、家长满意提升行动、教育内涵推进行动”为重点,大力推进幸福教育工程,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质量、特色、文化”三大关键词,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实施“学生快乐成长行动、教师爱生乐业行动、家长满意提升行动、教育内涵推进行动”为重点,大力推进幸福教育工程,打造和美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学生快乐成长行动

共建和美班级。和美班集体应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精神家园,应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生命价值的平台,应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努力探索由班级管理走向班级建设:一是设计班级顶层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班级精神、班训,形成共同愿景;设计班级文化标志,包括班歌、班徽,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二是重建班级组织架构,设立班级管理事务项目组。把班级的事务分学习、卫生、宣传、纪检、组织、生活等项目,项目组组长招贤纳士,组团接手班级项目,让班级的每个学生至少加入并承担一个项目组的工作,人人都是管理者,摒弃过去只有班主任、几名班干部管理整个班级的做法;三是设计班级自治制度,班规班约全 1 部由学生制定,“我制定,我遵守”;四是组建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合作、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互助与竞争;五是以班级自主项目建设推动特色班级的形成。通过和美班集体的建设,让学生建立融洽互进的人际关系,学会在一个团队内学习和生活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

体验和乐学习。自由是学生喜欢的环境,合作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实现了自由与合作,学校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场所。课堂是和美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场所。课堂上我们极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教学目标和谐美”、“教学内容形象美”、“教学结构组织美”、“教学方法艺术美”、“教学过程创造美”等方面设计和组织教学,让课堂快乐起来、温暖起来、高效起来。同时改进课堂组织形式,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成功和快乐。

设置多彩课程。面对学生性格、兴趣、个性各异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实施七彩“1+1”工程,开发校本课程。“1+1”指的是:实施“1加1”工程,开发校本课程——每位教师除教学本专业的一门课程之外,再根据个人专长申报开发一门校本课程;采取“1选1”措施,实施校本课程——全校每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每学期至少选择一门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进行学习;搭建“1展1”舞台,评价校本课程——每位同学至少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四大节中展示一项校本课程所学技能,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组织丰富活动。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修缮、改进、整合与利用,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村孩子节假日创设幸福成长的乐园。社团活动正逐步规范,包括乡音文学社、神算子社团、课本剧团、未来探索院、未来星篮球队、明天军乐队等30多个社团,对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年清明节前后,学校组织六、七、八、九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举行清明节远足暨社会实践活动。

完善成长档案。为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起了成长档案,记录成长“故事”,展示成长轨迹。成长档案袋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学生发展的图 2 画,它给学生整个学习经历留下深深的痕迹。

建设生物园。学校利用东南角的假山和人工湖,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生物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现在生物园已成为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践基地。

二、教师爱生乐业行动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坚持每年一度的先模教师评选活动,对一年来在各个岗位上涌现的先进模范教师,每人一个颁奖词,在教师节当着学生进行表彰。每学期开展“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每天开展“最佳一堂课”评选活动,督促教师按学生喜欢的标准改变自己,每天都做学生喜欢的教师。为鼓励教师用爱造句,每年举办一次“我的教育故事”评选活动,并将优秀作品结集出版。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首先抓实读书成长工程。教师本色是书生,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学校为教师统一购置100种教育家系列丛书,要求每名教师每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撰写一篇读书心得。学校每月开展一次“百家讲坛”活动,全校教师轮流开讲,汇集百家学养,共享智慧盛宴;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集中开展读书系列展示活动。2013年1月6日省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报道了我校开展读书活动的做法。其次注重教研组文化建设。一是开展教研组长专题培训,使其明确教研组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并通过有效的制度来推动和保障其工作的开展;二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研讨教研组发展规划,起组名定组徽,明确教研组的文化愿景和发展目标。每个教研组制定不同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研修文化,如语文组的“正学”、数学组的“数形在一起”、英语组的“DreamABC”、理化组的“可燃冰”、政治组的“至•和”、历史组的“薪火团队”、地理组的“心海导航”等,既体现学科特点,又展示了教研组的团队意识。丰富多彩的教研组文化活动,既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又使教师的个体文化凝聚成教研组的群体文化。通过教研组文化建设,促进了教师群体发展,实现了学校管理重心的真正下移。

三、家长满意提升行动

学校大力推进家委会建设。家委会的主要工作如下:听取学校工作计划、组织学生家长会、组织家长进行育子经验交流、组织家长参加学校体育节、组织清明节远足实践活动、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等。家委会成员每天轮流来校值班,参与学校的管理。

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走进校园,面向家长全面开放各种功能室、学生食堂、公寓和各班级教室,让家长感受学校变化,体验学生生活,了解学校管理及学生发展情况,凝聚育人合力。

加大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力度,高度重视残障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的实施资助,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学校借助人大代表视察教育制度,定期邀请市县乡各级人大代表每年对学校进行视察指导,宣传全乡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创设支持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教育内涵推进行动 1.现代学校制度推进计划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一是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学校校委会制度》和《学术委员会制度》,重大问题有校委会或学术委员会提出方案,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推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管理过程的规范化。二是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度》,民主选举家委会成员,定期召开成员会议,及时吸纳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了家委会参与管理、监督、服务的作用。三是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度》,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生活和学习空间。四是对原《治校章程》中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力求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愿景,体现师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认同。目前,我们正逐步建立起依法、科学、民主、人本、高效和开放的现代管理制度,为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证。

提出了“赢在中层”的思想,激励干部要勇于任事、科学谋事、扎实做事。践行“一线工作法”,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合,4 形象在一线树立,除草、油漆,早操、晚查,弯弯腰捡拾字纸,凡要求老师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做到。探索精细化管理:从职责抓起,层层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从规则抓起,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从执行抓起,做到“一项工作、一位领导、一抓到底”;从局部抓起,规范年级管理,关注班级和备课组。干部的绝大多数时间要在教学最基层办公,实施走动管理。

为推动学校管理方式转型,我们探索实施部门学月自主项目建设,各部门自觉把学校计划真正变为每月的具体行动,激发了全体干部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设立小学课程中心、小学学生成长中心、初中课程中心、初中学生成长中心、艺体课程中心、教学资源中心、信息资源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生活安全保障中心等十个部门。以学月为单位,各部门自主筹划本月重点项目(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建设要点、项目预期目标、项目呈现形式以及请求需要学校支持等),经分管校长、校长审核后实施。学月初,学校在校园网上公示所有项目;学月末,学校组织教代会及学生代表对每个项目实施情况考核评定。部门学月自主项目建设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学校安排,部门执行”的被动局面,突出了学校重点工作的落实。同时,教代会和学生代表的监督评定也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2.德育工作推进计划

学会做人,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为构建中小学德育体系,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面规划德育活动,小学以“好习惯,早养成”为重点,初中以“重养成、负责,任懂感恩、有爱心,讲诚信、能自信”为重点实施做人教育。2012年5月31日为泰安市中小学了德育现场会提供了高质量的现场。2013年12月被县教育局授予宁阳县第二届“德育品牌学校”荣誉称号。

实施“七彩和美卡”激励性评价。“七彩和美卡”是以色彩心理为设计理念,设计成“红、橙、蓝、绿、青、棕、紫”七色卡片,分别命名为“言行文明卡、阳光体育卡、和谐交往卡、勤思好学卡、书香 5 悦读卡、自理自律卡、才艺发展卡”,用于对学生个体在校内外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表现的评价。学生在集满单项彩色卡七张后可换取“金色特长卡”一张,集满七色卡一套后可换取最高荣誉卡——“七彩卡”一张。同时在每周末、每月末、每学期末依据获卡数量参评“周之星”、“月之星”、“七彩和美少年”等称号。通过“七彩和美卡”的颁发和“七彩和美少年”的评选,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坚持“最美十中学子”评选。2014年1月12日,由宁阳县委宣传部主办的“为你感动——2013寻找最美宁阳人”活动颁奖典礼上,我校爱心助人团队被授予首届“最美宁阳人”荣誉称号。

3.质量效益双高推进计划

近年来学校一号文件均为《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通过深入开展三环节教学研究,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开展学法指导,规范教学行为,推行分层教学,重视学科拓展,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教学竞赛,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等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先后被评为泰安市创新学校、泰安市学生喜欢的学校、泰安市课程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宁阳县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宁阳县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4.办学条件改善推进计划

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学校重点完成了校舍翻新、路面维修、校园美化、器材仪器添置等工作,全部更新了学生课桌凳、教师办公桌椅、橱柜等办公学习用品,今年又投入30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塑胶操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3年8月2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我校为例报道了宁阳县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改善的事迹。

5.校园文化推进计划

为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学校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建设春华园、秋实园、岁寒园等园区,努力打造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让学校真正成为探索求知的学园、生 6 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目前校园内种植花木70余种,绿化覆盖率达60%,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几十种鸟儿在学校筑巢,校园变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学校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生物园,生物园分植物区、动物区、实践活动区、科普展示区、生物实验室,教学中调查、观察、探究、课外实践均可在生物园完成,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绿色的学习、实践、休憩环境。周末学校对外开放,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校园,运动健身,赏花戏鱼,流连忘返。学校注重打造校园标识文化,处处体现“和美”理念,室外橱窗、室内走廊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优美的音乐铃声、餐厅音乐套餐让师生在不经意间便能受到美的熏陶。

6.生活改善推进计划

为教育学生学会生活,我们强化食宿管理。为确保同学们在文明、优雅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采取了星级宿舍评选的办法,强化宿舍文化建设及内务管理,努力让宿舍体现“家”的温馨。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餐管理,开展文明餐桌评比,要求学生有序就餐,文明就餐。2013年5月20日为全县食堂管理现场会提供了高质量的现场,2013年12月13日被授予泰安市201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2015年1月15日被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省级清洁厨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创新的工作思路、扎实的工作作风、只争朝夕的进取意识,迎接新挑战,展示新风采,创造新业绩!

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 2015年11月2日

2.幸福校园论文 篇二

西山下小学找到了一条草根式的文化立校之路———把握发展趋势, 立足自身优势, 做实做亮校园西岭文化。

定位:西岭文化是学校全力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

滥觞:首先源于地缘文化之影响。西山下小学自创办以来, 始终坐落于西山下村西面的山岭上,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学校经历百年磨合与沉淀, 学校与周围地域文化融为一体, 广布着浓厚而久远的地方色彩。一直以来, 这里是一代又一代西小人勤耕细作, 艰苦创业, 薪火相传的沃土;这里又是一代又一代西小人从蒙昧走向智慧, 从贫瘠走向润泽,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窗口。西岭早已不限于一道岭的名义, 而成为这块沃土, 这扇窗口, 这所学校的代名词。故而西岭是历史的。

其次缘于学校文化之提升。随着学校的发展, 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在全市各学校谋求内涵发展, 打造一校一品的今天, 西山下小学全面细致疏理了学校原有的文化, 同时放眼未来, 编制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十年发展纲要, 这为西岭文化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它必将引领学校实现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目标。所以西岭文化又是现代的。

西岭文化的价值追求:快乐学生, 幸福教师, 让所有梦想都开花。

西岭文化的特质载体:以合作拼搏为灵魂的精神文化引领以精细、高效为特征的制度文化建设;引领以无声教育为抓手的行为文化建设;引领以西岭成长套餐为载体的活动文化建设;引领以快乐篮球为介质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教研一体的研究文化建设。

西岭文化的内省机制: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自我实现。即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否体现开放视野;是否把握发展趋势;是否坚守教育理想。

西岭文化的建设信条:不折不扣地执行, 一以贯之地践行, 无怨无悔地笃行。

一、合作·拼搏·享快乐———西岭精神文化特质

合作、拼搏、快乐是西岭文化的主流元素, 它们承载着“让所有的梦想都开花”的办学思想, 传承着“快乐学生, 幸福教师”的价值追求, 引领着“科学、高效、精致、审美”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合作, 包涵了友好、协作、互助、共赢等特质。学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 教师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 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合作精神。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成功法则, 应该融入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合作的共赢离不开拼搏的助力, 如果说合作是方式, 那么拼搏就是力量。拼搏应是每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拼搏是长期的, 需要坚韧的毅力来维持, 培养拼搏精神需要让坚定的决心来导航, 也需要完全的信心来肯定, 更需要顽强的恒心通过拼搏从而实现。拼搏不仅是个人的努力, 更应该是一个集体的协力。难能可贵的是西山下小学创设了这样的氛围。

二、精细·自主·明星制———西岭制度文化特质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只有适合自己的道路, 才是最好的发展道路。西山下小学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障条例》、《星级教师评选办法》、《师生结对帮扶办法》、《快乐篮球实施办法》、《红领巾监督岗实施办法》、《校长请客制》等。

以《校长请客制》为例, 这是学校推行的一项新举措, 大力表彰先进, 让优者更优, 树立学习的榜样, 旨在面向行为养成, 落实行为变化, 体现行为发展。如果学生在行为习惯、竞赛成绩、品德表现等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 就能够得到校长的宴请, 在全校师生面前佩戴大红花与校长拍照留影, 当然还有奖品的激励。这项措施自实施以来,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将得到校长的宴请当做最高的奖赏, 不断地勉励自己在不同的领域奋发学习, 取得进步。它已经成为学校制度文化层面最富生命力的名片。

三、篮球·阅读·系列化———西岭活动文化特质

西山下小学是金华市篮球运动传统学校。近十年来在市级以上篮球比赛中取得的团体荣誉就达几十项之多, 篮球运动早已在学校蔚然成风,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以快乐篮球为研究载体的课题通过了省级立项, 这又激发了师生玩转篮球的热情, 通过编排西岭篮球操、设立篮球文化墙、开展篮球风情节、体验花样篮球等项目, 将快乐篮球往更深的层面注入了合作拼搏, 快乐幸福的元素, 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活动, 更为主要的是用思想滋养学生心灵。因此, 开展有计划, 有系列的读书活动是开启阅读人生润泽生命的必由之路。学校大手笔安排财政预算, 把购书的权利还给师生, 以发展信心;把读书的欲望留给师生, 以发展希望;把专家的影响带给师生, 以发展智慧。专门开辟读书场所———西岭书会、西岭国学馆、西岭书吧、西岭文学社。安排专门的负责人, 落实检查活动计划。学校还创办了《西岭之声》会刊, 设立专项的读书奖学金作为激励。一份专为西山下小学师生打造的阅读生命套餐已经形成。目前, 学校教师正在阅读的是《高效课堂的100个细节》一书, 每周四, 大家集中在西岭书会,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 碰撞思想, 分享经验, 重新找回了读书的滋味。

四、溢书香·育新人·草根化———西岭课程文化特质

学校初步建立了自主式、草根化的校本课程项目, 孩子们在校本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发展区, 让书香沁入心灵, 让运动储备生命。

课外阅读考级分九个等级, 各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计划, 有目的地申报等级, 打破年级界限, 有组织地开展考级活动。此外, 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 能认真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有一定见解和认识。对已读书目能准确回答出问题或者主要内容。读、背、回答问题口齿伶俐、声音响亮, 表现自然大方。

经典快乐篮球拓展课程是课题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它分六个年级六册教材, 每册教材从内容上、编排上、表达上都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 一年级以儿歌带拼音的形式编排, 加上生动的篮球游戏插图, 使教材易学好懂还有趣。

3.幸福教育 活力校园 篇三

关 键 词积极德育生态;“番禺潮”特色课程;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44-03

拥有2200年历史的番禺文教鼎盛,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在这里,士大夫文化之厚德载物、敦厚纯良,海洋文化之敢立潮头、开拓进取,商圈文化之睿智敏惠、合作共赢,以及市井文化之圆融并蓄、务实求真,聚合形成了高度凝练又形象新颖的“番禺潮”文化。学校以“番禺”地域命名,意在传承千年古邑之优秀文化,弘扬岭南水乡之领潮精神,为改革开放之时代新潮培养新人。多年来,学校植根番禺本土文化,心系教育使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基于“立潮头之上,领风气之先”之番禺文化传统和“传承古邑文化、弘扬领潮精神”之使命,实施“基于番禺潮文化的领潮人奠基计划”,通过“番禺潮”特色课程建设,营建幸福校园,探寻积极的德育生态,引领师生不断追寻幸福人生。

一、实施特色课程,培养积极品质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唤醒和激励,应该抵达人的内心深处,成为让人认识并悦纳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1]因此,积极的德育生态应致力于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引领学生学会选择和追求幸福,在体验快乐生活和追寻生命意义中成长。基于这一思考,学校创设“番禺潮”特色课程,构建传承文化、引领时代潮流、适合学生特长发展的课程体系。

“番禺潮”特色课程着重培养具有一种气质、三种情怀、五种能力的现代公民。一种气质,即自信、坚毅、高远的领袖气质;三种情怀,即生命情怀、家国情怀、现代情怀;五种能力,即孝亲感恩、志远意诚的品德力,勤学乐思、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创造力,开明豁达、睿智领潮的领导力和执着坚定、果决游刃的行动力。冀望学生涵养自立自强、与时竞进的精神追求和磨砺成才、回馈社会的品质素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与领导才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终敦厚道德水平,激发潜能,和谐心理,成为学有专长的未来社会领军人才。

课程体系以“番禺潮”为文化基础,以“情”(赏)为基础,以“智”(立)为主轴,包涵“赏潮”“立潮”“领潮”三大系列。课程融入涉及心智、语言、人文、科技和实践等元素,分为普修、选修和专修课程。“赏潮”为普修课程,强调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设有《孝经研读》《涌泉文学》《番禺人文》《番禺旅游资源》《头脑风暴》《孝德孝品》《私房美食》等单项课程,高一高二每周3课时,两年内修完所有单项课程并考核达标。“立潮”选修课程突出完善学生的现代素养,“领潮”专修课程则体现未来公民的社会担当,共开设《礼行四方》《阳光心理》《走遍世界》《智慧口才》《番中论坛》《岭南艺术》《创新制作》《玩转科技》《模拟职创》《志愿服务》等单项课程,高一高二学生自主选修4项以上,高三则选择1项专修课程。

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番禺潮”社团文化节和“番禺潮”学术文化节,分别历时一个半月;每学期则开展一次“领潮人物”评选活动,对象涵盖在校师生、历届校友、社区人士。“领潮人物”作为学校内设最高荣誉,专门举办颁奖礼,结合颁奖词、获奖感言、事迹介绍等,让番中师生接触更多的名家名师、校友及同学风范,不断丰厚“番禺潮”文化底蕴。如此,既是对“番禺潮”文化及其精神的教育和锤炼,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成长状况的检阅和展示;并借此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升教育品质,不断加深师生的学校认同,涵养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二、倡导幸福教育,打造活力校园

2015年,作为番禺区高中生发展指导教育改革实验校,学校高一年级参加了一项科研调查,调研内容包括积极发展和消极发展两个方面。

数据显示,番中高一年级学生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其中,品德、学业、心理、生涯和生活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消极维度心理困惑上,抑郁的平均分与全国平均分相近,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本次考察内容之间的回归分析看,抑郁与学生的品德、学业、心理、生涯、生活发展任务均呈现显著负相关;本校学生的各项发展任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这说明不同发展任务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进而提示我们,当学生在各方面发展水平得到提高时,其心理困惑更可能得以消减。

本次调查为番中幸福教育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如何让师生提升幸福感,让学生在品德、学业、心理、生涯和生活发展中,都能够得到自我肯定和积极评价,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于是,结合“番禺区幸福教育实验校”建设契机,学校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学校将幸福教育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每学期工作计划,从制度上保障幸福教育的顺利推进。一方面,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以科研化、项目化和特色化思路,探索互动式多元化培训模式。通过组建德育研究微团队,开展微课题、微论坛和微课程活动,并采用特聘专家跟踪指导、业务交流、培训进修、课题研究等形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不断打造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智慧型、教练型的德育工作团队。关注教师的内生长,支持优秀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参加各类幸福教育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幸福教育能力。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课程建设。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幸福课程,由两位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学校以番禺区《幸福学堂》为参考教材,以“幸福生涯学堂”为主题,开设若干不同年龄阶段的专题教育,设置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如以“认识、超越、秀出自己”为主题,引领师生“向梦想出发”。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断总结梳理,积极提炼、推广幸福教育。学校将高二幸福课与综合实践课结合,以各个班级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融入社区,寻找幸福源泉,推广番中幸福观念,邀请社区居民与番中师生一起营建幸福活力校园。

三、提升专业能力,享受幸福生活

作为学生幸福人生的领路人,班主任无疑是学生积极品质的最主要推动者。用积极心理学“武装”班主任,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效能和幸福感,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会选择和追求幸福。

学校动员全体班主任参与幸福课的实践研究,以示范引领、反复磨课等方式,研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由此,以课题为引领,将积极心理学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不断丰富班主任专业素养。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系统开展班主任工作指导,通过设定主题或由班主任自主创设,立足学生实际,开发班主任工作主题。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例如,2013学年,高三班主任黎皇辉老师开展了《积极寻找成长点》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养护心灵,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实现更好的成长。2014学年,高二年级开展《做情绪的主人》系列主题教育,通过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以积极的心态微笑面对生活;并逐步掌握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2015学年,高一年级则开展了《做学习的主人》系列主题,通过学生自我剖析、经验介绍、学习心理指导等方法,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生活,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做”学习的主人。

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有了更为中肯的评价,并找寻到努力的方向,在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的味道,拥有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班主任也由此提升了职业幸福感,以更加积极的工作热情与学生一起追寻幸福人生。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受教育和改变,而且要通过抵达人的心灵进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营建积极的校园德育生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幸福,学会追寻幸福,由此而获得的品德、学业、心理、生涯、生活等发展将会拥有更为丰厚的底蕴,未来,他们将会用实力撑起梦想,真正成为生活的领潮人。

参考文献:

[1][美]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广东广州 511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4.文化孕育幸福校园 篇四

监利县大垸小学位于大垸农场碧波荡漾的蛟子河之畔,这所省级绿色生态校园按照七分树,二分花,三分草的要求设计,四季皆有景,景景皆有情。校园内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错落有致;教学楼、综合楼,互相辉映;宣传橱窗、喷泉、雕塑、诗词画廊、温馨提示牌散落其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中处处透着人文气息,真正体现了花木有语、人树有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垸小学在践行幸福教育办学理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其景点文化、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尤为突出,让人回味无穷。学校七彩楼、七彩路、阳光楼、阳光路、烛光雕塑喷泉、童真园、童趣园、童乐园、同心广场和同心楼等这些“景点”都经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命名,蕴含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内涵,旨在让学生能在无形校园文化中得到洗礼,在“真”“善”“美”的体验中洗涤童心,感受童德,树立童志。这些精巧细致的设计,彰显了学校对孩子们幸福童年的美好期许,以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熏陶人的目的;学校楼道文化以实现学生终生幸福为目标,设计了科学探索、安全教育、幸福课堂、行为习惯等四大图文板块,楼道墙壁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文使学生在驻足之际、行走之时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班班通”设备全覆盖,各大功能室齐全,如今藏书与借阅一体的现代化图书

馆、科学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已全部建成并对全体师生开放,众多功能室的开放使用使得师生们真正体验到了教育的幸福与快乐。

目前大垸小学已将七彩楼四层整体规划为科技馆,设计新

颖的科技馆内设体验馆、探究馆、数学馆、航天科技馆、生命馆、地理园、动植物标本馆,总面积达650平米,如今一期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中。学校运动场改造项目也已获审批,九月开学之际,塑胶铺设的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场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师生面前。

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大垸小学“幸福教

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

监利县大垸小学位于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人民大垸农场,北枕荆江堤,南临长江水。学校创建于1959年,现占地面积26600平米,建筑面积8584平米,各种功能室齐全,功能室、教学班都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现有学生1092人,教师85人,在55年的历史中,大垸小学桃李芬芳,人才辈出,培育了大批的栋梁之才。

大垸小学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学校坚持“创造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创建“荆楚农村名校”为办学目标,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办学特色,全面推进以生本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践行幸福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学校连续7年获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学校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农垦厅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湖北省绿色生态校园、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团体一等奖;国家“十一五”新课程改革项目实验基地、国家级双龙杯书法集体一等奖、湖北省第二届“三峡杯”小学习作暨优秀作文展评活动优胜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试点学校、荆州市教育局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荆州市先进团支部、荆州市2011中小学后勤工作先进单位、荆州市廉洁文化进学校示范点、荆州市平安校园、2012年荆州市群众最满意学校、2013年荆州市教育教学优胜单位、监利县首家示范学校,县创建“高效课堂”实验学校、县“优质化工程”达标学校、县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实施人文管理构建幸福的教师团队

近几年来,学校制定并通过了切实可行的《垸小五年发展规划》,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良性发展,齐头并进。在校长叶晓梅带领下,校委全体班子成员制定了素质目标,发扬“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精神,提高“执行政策、科学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四方面能力,使领导班子真正成为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管理有序、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校委班子成员在工作中注重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切从学校大局出发,对荣誉、利益,他们总是先考虑到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激励着所有的老师。

为了打造一支幸福和谐的教师团队,学校将口号定为——欣赏、合作、分享。学校多渠道、多方位地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的生命释放光彩。学校积极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大力倡导优秀的教师帮助一般的教师,让一般的教师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为了让全体教师学会分享,在分享中享受幸福,学校搭建了各种平台。如教师论坛,这是全校分享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学校举行的以“幸福教育”为主题的第三届教师论坛上,六位教师登台演说,逐一将自己的幸福体验展示出来。有的教师讲得特别精彩,妙趣横生,透露着自己的智慧,让大家感受到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来的有价值的幸福。

为丰富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几年来,学校先后举行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拔河、唱歌、舞蹈、书法、演讲、接力等十多项活动大赛。丰富的文体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又和谐了人际关系,增进了友谊,促进了相互了解。全体教职工都深切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无比温暖。良好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使教师信服,学生幸福。

二、创新教育科研,打造幸福的高效课堂

学校现有科研骨干28人,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仅2013年学校各级课题立项、结项12项,参与教师50余人,10位教师积极参加了市、县课题示范课展示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2012年大垸小学参与了全县的“高效课堂”创建,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大垸小学“高效课堂”创建是将“生本教育”思想与“幸福教育”理念相融合,打造特色“高效幸福课堂”。在研究和探索“高效幸福课堂”模式过程中,学校成立了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学校领导参与的“高效课堂

研究团队”,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四个“实验研究小组”,开辟了专门活动室为“生本教育工作室”,购买了大批生本教育和高效课堂的书籍资料和影音光碟,供实验教师武装头脑,加深理论素养。研究团队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规定了具体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现在,教师们在一起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生本教育和高效课堂,在学习、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们脸上少了迷茫,多了自信。

如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以“生本”思想指导,摒弃了以往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四环节”模式为抓手,前置作业,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点拨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激发自主学习能动性,展示才能,培养信心,锻炼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骨干教师团队的引领示范极大地振奋了其他教师的精神,非实验教师们看到了课改的希望,纷纷跟进投入到“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来。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课堂已经被老师还给了学生,完全成了学生自己的主场,课堂氛围非常热烈,他们已逐渐享受到高效课堂的幸福。

三、创设一流环境,营造幸福的绿色校园

大垸小学把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学校实力、树立品牌的战略突破口,学校对校园进行科学规划,植树种树、美化校园已成为优良传统。近几年,耗资近80万元植树种草,目前绿化面积占校园面积的72%;耗资100万元新建了学生主题广场和综合楼,综合楼内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科学实验室一应俱全;耗资130万元修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多功能标准化食堂;耗资30万元修建了大型现代化图书馆,目前图书馆均已建成对学生开放;耗资90万元修建了班班通教室,每个班都有电脑、投影仪、音箱和电子白板,老师们实现了电子备课、电脑授课,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耗资138万铺设200米高标准塑胶跑道和篮球场、羽毛球场。如今大垸小学的校园愈发美丽了,走进大垸小学,如置身美丽的大花园,校园内绿草如茵、四季花开、青松翠柏、鸟语花香,字、画、石、廊点缀

其间,“文化角”“文化廊”“文化园”随处可见,校园文化气息尤为浓郁,在此工作和学习的师生无不心情舒畅、其乐融融。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幸福家园。

四、推进课程改革,奠基幸福的校本课程

课改以来,学校不仅重视对国家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开设也尤为关注,同时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构建科学合理,富有特色三级课程设置。在学校的统一计划和指导下,广大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特长,研发了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教导处对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坚持举办优秀校本课程课例展示。目前,教师开发的“经典诵读”“楚之韵”“舞之魂”“力之美”“曲之雅”“感恩教育”“剪纸艺术”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受到学生一致好评。课程开发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丰富了师生的学习生活。

为积极带领学生自主实践,在感受中受到教育,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文化节,以“畅想未来”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体育节,以“小小舞台,放飞梦想”为主题的小百灵艺术节,为学生搭建起展示风采的舞台。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集体,长大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春季游园踏青,秋季赏菊登高,走进敬老院、参观革命博物馆、社区宣传等活动使学校教育的成果较好地向校外延伸,促进文明、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参与、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体验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朝气。

5.幸福校园作文 篇五

血染的五星红旗在金灿灿的阳光下飘扬,映红了孩子的脸庞,孩子的脸像花儿一样灿烂。多少人一生都在向往,魂牵梦绕幸福校园。

有一种甜美的声音――老师的遁遁善诱,在孩子耳畔召唤。

有一种鼓舞的力量――激人奋进的语言,让孩子梦想插上翅膀。

有一种高贵的精神――同伴们舍己为人,尊师爱友……让孩子灵魂升华。

最美是孩子的快乐童谣,歌声响亮,悠扬、激越,犹如美妙的音乐,在操场上萦绕。是那样扣人心弦,开车的人忘了开油门;八旬老人踏着欢乐的节奏,腰扭秧歌。

其实是老师在校园的每块圣地里播下幸福种,也是如同播在孩子圣洁的心田,发了幸福芽,长了幸福茎,结了幸福果,这是幸福海洋,让幸福万年长啊!

6.幸福校园作文 篇六

而她便是我就读的学校,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无论是学习、运动、还是才艺,我们学校在区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乒乓球作为我校的校球,不但人人都会打,而且常常在区、市甚至省内、国内获奖。例如那次的杭州市小学生运动会,拱墅区共派了23名学生去参加乒乓球比赛,其中16名是我们学校的。这是因为我们学校拥有专门的乒乓球课、专用的室内球馆、专业的辅导团队以及自己独创的乒乓球操等等。

“幸福”就是我们学校的代名词,我们学校以“丰富当下幸福,奠基未来幸福”为办学理念。每到星期五的下午,同学们就会幸福感爆棚,因为大家都会迫不及待地来到自己喜欢的社团,畅享在自己喜爱的世界里。体育、棋类、艺术……应有尽有,让你在一周的紧张学习之余,彻底放松自己。

最独具一格的就是我们学校的“幸福小店”了,这是一家交换幸福、分享幸福、创造幸福的小店。在这里,我们有自己的流通媒介——幸福币,我们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幸福币,而在幸福小店里,你可以用幸福币换来你心仪的物品,那种感觉叫人心里美滋滋的。

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STEAM”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分组、设计、购买材料、制作等过程,分年级给学校的小兔园来一次全面大改造。这次活动不但让我增长了知识,而且还锻炼了我的口才,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增进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7.打造幸福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文化标签,完善体制,专业成长,幸福校园

追求幸福和谐的生活是每个生命个体内在的发展需求。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学校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 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 因而打造幸福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托文化价值, 构建校园的幸福内涵

(一) 依托校本资源, 打造主流文化

幸福校园的营造首先在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笔者学校在文化布置、氛围创设方面都紧扣“幸福”主题, 从整体规划的视角对“幸福校园”的元素通过分布实施的策略落实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与细节中。首先, 在整体理念的关照下, 学校系统创设了学校标识,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 对校园中的楼道、走廊、庭院以及各种教室进行统一而系统的文化构建, 形成了自己学校富有个性的文化视觉冲击;其次, 在外显文化的促进下, 学校积极营造内隐化的精神文化, 以文化、制度、行为的方式对学校“幸福”这一主流文化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释, 凸显学校主体文化的纯净与价值, 并在统一制度的调和下促进学校核心价值、主题文化以及管理制度的彼此融合, 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在强化宣传与呈现的基础上, 将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出来。

(二) 结合学校实际, 强化文化引领

有了主流文化的浸润, 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身心意识都在不同程度上广受这一文化内在的影响与滋养, 学校则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敲响学生内在的警钟, 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校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享受到浓浓的幸福之意。

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学校积极开设“梅西论坛”, 出版 《青鸟》 校报, 发行 《杏坛》 杂志, 进行“梅花奖”年度人物评选, 推行文化阅读, 引领广大教师和学生汲取新文化、凝聚正能量、展现新姿态、呈现新面貌, 从而将幸福揣进自己的口袋中。

二、完善管理体制, 铸造学校的幸福壁垒

(一) 明确幸福标准, 让管理有方向

追求幸福教育、打造幸福校园, 是学校发展走上正轨, 寻求高规格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发展的过程中, 管理者要从理念上做更高层次的调整, 从而顺应幸福校园的要求与标准。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求作为引领, 校园发展难以达成预设的目标。因此在独立办学之后, 笔者学校先后出台了“管理公约”“常规流程”等一系列管理的细则, 将幸福校园的打造深入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从而在制度要求和人文关怀的双重浸润下, 促进整个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和优化。

(二) 构建丰富网络, 让管理有制度

打造幸福校园, 是学校发展与管理的核心愿景,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的每一级别、每一维度的人员共同参与, 形成统一的思想理念, 形成从基础到塔尖的管理网络。笔者学校提出了要将管理中心前移、管理板块量化、管理方式自转的理念, 以“级部管理考评”的方式强化每一层级人员的培训, 通过深化管理、转变评价等策略, 凸显层级管理在打造幸福校园中的核心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 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由上至下、层层延续, 管理周期则由小到大, 从日到周, 从周到月, 促进了教学常规管理的不断辐射。如此一来, 校园管理涵盖面更广、要求度更高、校园之意也洋溢在校园的每个细节之中。

(三) 创设实践同盟, 让管理有策略

学校要发展不仅仅要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 而且还要在社会上创设实践同盟。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离不开社会各个阶层有识之士的关心与帮助, 尤其是幸福校园的打造, 更是需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阶层中获取经验、寻得帮助。因此, 笔者学校结合具体情况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家委会, 学校管理中的细节、幸福校园等的构建都采取听证会的形式, 邀请社会人士和家长朋友进行交流论证, 与他们一起探讨现象、分析问题、达成共识、凝聚力量, 让幸福校园的构建打造融合社会各界不同的智慧, 凸显合力办学的品质。

三、促进专业成长, 激活教师的幸福体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自己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的确, 如果仅仅将自己的工作劳动视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教师必将会在重复机械的劳作中失去自我, 只有将其看成是一种充满挑战的难关, 他们才能在教育事业的轨迹上寻找到全新的视角。

(一) 在活动搭台中历练自我

教师是校园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教师有着怎样的工作质量和状态, 学校就会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 是打造幸福校园的重要指标。因此, 笔者学校本着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 尝试以锻炼的方式促进成长, 结合学校教育研究的实际情况, 打造了一套系统校本研习体制。“教科书的变与革”引领教师从课程改革的视角关注教材变革的历史发展轨迹;“名师大讲坛”力邀教育界的名家名师为教师传经送宝, 夯实教师的知识素养, 促进专业水平快速提升。另外, 学校还开展了作文研讨、百堂好课、名校文化研究等规格高、内涵深的专题活动。在这些交互活动中, 教师的专业潜能被进一步激发, 一批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磨练与成长。有了成绩的收获, 得到充分的认可, 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也在教学实践中直线飙升, 幸福体验也自然成为他们不竭的幸福源泉。

(二) 在扎实科研中享受幸福

体现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于其教学科研能力。没有科研意识, 没有教师集体性反思的融入, 不管搭建怎样的平台, 不管使用怎样的策略, 都无异于花架子、走过场。鉴于此, 笔者学校在搭建各种教师成长平台的基础上, 积极整合教学、研究、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习模式, 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 将“行动研究”与“深度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的突破口, 聚焦教育教学中具有价值的问题, 引领广大教师充分参与中, 形成全校集体教研的氛围。另外, 学校努力将教科研成果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

四、关注生命成长, 丰富学生的幸福感受

(一) 强化自主管理, 让生命在自由中生长

幸福校园倡导自主、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 学生作为校园学习和教育的主体, 不应该在多种制度和要求中丧失自我、无所适从, 而要转变理念, 在各种标准要求中明确自我价值, 实行自我管理, 避免被动教育形成的紧张感、局促感。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为学生自主生命成长创设平台。例如笔者学校通过广泛开展孝德教育、快乐小义工、小梅花奖章等主题活动, 引领学生深入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展现自我, 在活动中成长, 唤醒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

学生的幸福除了体现自主之外, 更体现在对其生命丰富性和差异性的尊重上。因此, 笔者学校结合各种学科、尊重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点, 创设了阅读节、思维节、英语节、艺术节、悦动节等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并力求使活动深入化、有效化、常态化。

(二) 强化私人订制, 让生命在丰润中拔节

学生的幸福还源自于对自我认知的接受与认同。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生命个体, 仅仅凭借国家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资源显然无法真正契合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现代社会的接班人, 学生的生命成长就必须要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等多种不同的领域吸收更为丰富、多元的生命成长元素。为此笔者学校成立了多种社团, 开设有“梅岭人星光大道”“红领巾交警支队”等活动项目。各种社团的成功、深入开展, 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域, 为打造幸福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学校进一步鼓励教师进行自主性的个体研究和合作性的探索研究相结合, 既给予了教师充分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又让教师在集体合作中享受愉悦的心理体验。

8.育和谐文化建幸福校园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18-02

“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实施一年来,我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色建设方案获一等奖,录制的六节课有三节获一等奖,两节获二等奖,一节获三等奖,我校还被授予“优秀实验学校”荣誉称号。

一、静心分析思定位

项目启动后,我组织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部分教师代表进行了几次分析和讨论,最后初步确定了“育和谐文化,建幸福校园”的特色发展方向。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立足区情、校情,创建学校特色是沉淀百年校史,发扬拉小精神的必然要求。我校创建于1912年,有近百年的历史。学校一直以来注重人本管理,人际关系和谐,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近百年的辉煌也证明了拉小人的勤奋、努力。

(二)培育和谐文化,创建和谐校园,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的期望值不断攀升,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工作和学习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师生员工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校园和谐环境。

(三)学校自身发展面临挑战,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点。近几年来,我校在校学生不断增多,学额巩固率不断增大。但校园环境的和谐遇到了种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急剧增长的学生人数和学校实际的容纳能力、资源条件、环境空间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校园的不和谐因素。其二,校园内部和周边还存在一些隐患,这也给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

(四)校园文化面临多种价值观和家庭实际因素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情况不闻不问,家庭、社会、学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教育合力,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思进取。而应试教育指挥棒不变,有些地方对教师的评价停留在分数上,因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激化。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父母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教育,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引导,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给学校教育也带来了挑战。

立足以上实际情况,我与学校教师共同追根溯源,把握问题要害,深入分析成因,研讨学校办学特色方向。因此,传承拉小精神,再创拉小辉煌,如今的拉小人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大踏步走在学校特色建设之路上。

二、专家引领明思路

(一)刘永胜校长的多次讲座与面对面指导——确定方向。我校得到了刘校长细心的引导,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要办出品牌,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也明确了学校的特色发展要基于学校,要挖掘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把它做好做细,并持之以恒,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高海英校长的实地指导——确定方案。学校特色建设方向确定后,我们着手制订方案并送给具体负责指导柳州市柳江县的高海英校长。高海英校长是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二小书记兼校长,同时也是校长项目组实施指导专家。2011年3月,高海英校长亲临我校指导,指出症结所在:把“和谐”作为一种文化来培育,就应该在“和谐的管理、和谐的队伍、和谐的学生、和谐的家校、和谐的教学、和谐的环境”等方面作文章,而不只停留在管理和德育工作上,应该将这六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细化每一个目标并贯穿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

三、全员参与定特色

在高校长的指导下,我再次查阅资料并深入分析学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与学校班子其他成员经过讨论,搭起了“和谐的管理、和谐的队伍、和谐的学生、和谐的家校、和谐的教学、和谐的环境”等方面建设的大致框架,然后请学校所有中层领导、部门负责人与学校领导围绕六个方面一同讨论建设目标和工作思路。因为他们是特色目标的具体落实者,他们根据自己所分管、所熟悉的工作提出的特色建设的细化目标和工作思路,更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之后,我们首先召开了“五会”,即:教师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家长代表座谈会、社区代表座谈会及教代会,在充分征求代表们的意见后,我们着手修改方案,然后又把修改后的初案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发到校园网上,让全体老师知晓、提建议。经过几番修改,一个相对系统、相对科学、相对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基本形成。

四、细化目标助推进

我校和谐文化的培育是围绕“和谐的管理、和谐的队伍、和谐的学生、和谐的家校、和谐的教学、和谐的环境”六个方面展开的,要推进这样一个相对庞大的工程,必须把目标细化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让每一位执行者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以,我们的方案很细,篇幅也很长,很具操作性,因为当时我们想,我们这样的一所学校,特色建设刚刚起步,心中明白才能平稳,路走平稳才有创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上至每个学校领导、下至每位员工都明确了自己在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明确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较好地推进了特色建设工作。

五、努力创建显初效

(一)和谐的学生。在“和谐的学生”建设上,我们紧紧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以学校作为实践的阵地、家庭作为实践的摇篮、社会作为实践的天地,搭建各种平台,创新各种活动。

学校目前已经开展了与经典同行——“感恩、孝亲从现在做起”体验活动、“尊师立志,崇文尚德”——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活动、“孝敬父母道德实践小标兵”评比活动等等。特别是我校品牌德育实践活动“小主人乡村体验周”,围绕“六个一”组织了若干个小分队(采访柳江县“一乡一品”领军人物小分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小分队,研究农具小分队,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调查小分队等),由学校领导和老师带队集中下乡体验。学生在体验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认识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和谐的队伍”建设上,我们大胆提出了“人本管理育幸福环境、搭建平台助幸福成长、特色教研建幸福团队、和谐德育奠幸福基石、愉悦身心富幸福生活”的思路并加以落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建立了一支和谐、向上的教师队伍。2011年10月17日至20日,柳州市教育特色展示周在全市开展,我校作为展示点之一,不仅作了“努力成就教师幸福的教育人生”的特色工作汇报,而且,语文、数学两个团队还进行了特色教研展示,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评价。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项目成员正在积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数学课题组的刘国兰、韦寒秀、黄其凤、韦玲琴、韦桦、彭玲等老师都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所教的班级不断进步,获得了县级、自治区级奖项。英语课题组的覃云、韦筱微老师,积极实践着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张华微、韦成静作为攀登英语项目负责人,带头学习理念,积极参与课堂探索实验,自己亲自实践并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提升了科研管理能力。实验老师不仅自己在进步、在收获,他们也正在通过自己的辐射作用,把分层评价的理念推广到其他教师中。

(三)和谐的管理团队。一年多的时间,我和我的管理团队也在实验中得到了提升,不仅明确了特色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定位学校的特色;不仅找准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点,而且懂得了细化特色建设目标;不仅学会了组织实施特色建设,而且深信把围绕特色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就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特色目标。

上一篇:控流保学奖惩制度下一篇:社交商务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