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2024-07-03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精选15篇)

1.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一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因此传统的高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需要作为重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l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文将着重分析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4]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76-80.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二

一、观察生活, 引出圆

师:仔细观察, 猜测一下这个木工想把木板锯成什么形状?如果他一刻不停地往下锯, 最后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师:你看到圆了吗?动手比画一下。

师:在日常生活中, 你在哪里也见过圆?

(学生举例, 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 使学生感受到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同时让他们初步感受削方为圆的过程。接着通过观察与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圆, 丰富学生对圆的实物感知, 为新知的学习提供现实经验的支撑。)

二、直观感知, 初识圆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车轮, 我有个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而不用这几个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圆之后, 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激发学生探索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的兴趣。)

师:如果用长方形作车轮, 椭圆代表坐在车内的老师, 当汽车运动起来, 你估计老师坐在车里是一种怎样的情况?谁愿意大胆演示一下?

教师呈现长方形车轮前进过程, 以“此时我离地面有多高”来引导学生说一说、指一指, 再出示人与地面的距离, 使学生明白车轮在前进过程中, 人离地面的距离会不断地改变。

教师再呈现圆形车轮前进过程, 使学生见证它在前进过程中, 人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会变, 人坐着很安全、很平稳。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抽象, 将人与车轮的关系抽象表达, 然后借助直观演示, 使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圆形车轮平稳前进的根本原因。)

三、项目学习, 研究圆

(1) 探究直径。

师:请大家拿出一个圆,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 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①你能从这圆中找到这条线段吗?

②在同一圆里, 这样的线段会有几条?

③在同一圆里, 这样的线段有什么相同点?

④在这个圆里, 有没有比这更长的线段?

⑤在研究这些线段时, 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 教师选择性指导)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直观感知、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手段, 将自己对圆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然后, 以小组分享式学习交流所得所惑, 引发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质疑与反思的学习, 让他们在探究中充分理解直径的特点,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运用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最后, 借助延伸性问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引出圆心, 并掌握利用对折或计算找到圆心的方法。)

师:你能在圆上画出几条直径, 并说说什么是直径吗?

(设计意图: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通过折、画、指、说等形式充分感知直径、圆心位置的特殊性, 深入明确圆心、直径的数学内涵。)

(2) 再探半径。

师:通过对刚才的研究, 我们认识了直径和圆心。谁知道, 汽车的车轴一般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 而不装在其他地方?

生:这样车轮滚动过程中, 圆心到地面的距离就不会变了, 汽车会平稳地前行。

师:你指的相等的距离在圆中是哪一段?这段距离在圆中叫什么?

师:根据画直径的经验, 请你先画出一条半径, 并想想怎样的线段才是半径?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经验, 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半径的知识?请大家独立探索:

①它有什么特点?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分组汇报学习成果, 相互补充与质疑)

(设计意图:教师以核心问题“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 而不装在其他地方”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迫使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让学生根据先前的操作经验, 在开放的问题中自主求知, 探索半径的特点, 在辨析“半径一定是直径的一半”中理解它与直径的关系。)

(3) 明晰概念。

学生自学课本, 在阅读反思中明确直径、圆心、半径的数学定义, 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四、动手实践, 再识圆

(1) 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

(2) 画一个更大的圆。

(3) 按要求画圆: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和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画圆中认识圆规,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理解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圆规的针尖的位置就是圆的圆心, 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4) 丰富圆的表象。

师:如果不用圆规, 你能画一个圆吗?它们是怎么画的?圆心在哪里, 半径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画圆方法的展示, 使学生再次感受圆的动态形成过程, 理解圆的本质。届时, 渗透圆在数学中的不同定义, 提升学生对圆的认识。)

五、解释现象, 深化圆

(1) 初步分析。

师:同学们,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 让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投沙包游戏。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呈现人到中心的距离, 使学生直观感受这几种方案的优与劣。

(2) 深入思考。

师:我们来看第二种站法, 如果把他们分成二组, 怎么分比较合理?为什么站在圆上就合理了呢?

师:为什么边上的四个人不和他们 (角上四人) 分为一组呢?

在全体交流之后, 教师课件呈现圆与正方形, 使学生充分感知其特殊的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投沙包游戏的理性分析, 使学生学会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本质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 拓展圆

师:现在回忆一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的应用, 你知道其中的数学秘密了吗?

(设计意图:课末, 引导学生重视审视生活, 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数学的方式想问题的意识。)

【教学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中提出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三大热词为我们数学学科指明了方向。由此, 笔者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值得关注。

一、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并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是抽象的, 但数学的基本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 有待于我们去发现, 去触摸。借助数学的眼光能使我们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信息, 探寻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原理。因此,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工人锯木板”, 初步体会“圆出于方”的割圆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想象与举例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圆。最后, 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并激发了他们探索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的欲望。就像史宁中教授说的, 学会思考是在思考中学会的。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利用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形成假设, 并尝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检验求证、获得结论。

二、积极参与活动的、合作的与反思的数学学习

就数学学科来说, 数学活动承载着对数学知识与数学经验的改造、加工、消化和吸收的功能。笔者以为, 基于项目学习的数学活动更具挑战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合作学习, 有利于他们勇于承担共同学习的责任, 习得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

1. 独立思考、乐于思考是学习的核心

在研究中, 学生首先独立地借助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手段, 积极地参与了观察测量、合情推理、猜测验证的数学活动, 研究发现了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然后,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明确直径的特征。之后, 学生又通过画、指、说三个手段来丰富关于直径的表象, 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直径的定义。这一切都是学生敢于探索、勤于思考与合作分享的结果。

2. 质疑、论证和反思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无论是对“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的研究, 还是对“为什么车轴要装在中心的位置, 而不装在其他地方”的第二轮探讨, 都使学生充分地经历了质疑、论证“是否有无数条、长度是否相等”的过程。同样, 对于“半径一定是直径的一半吗”的讨论, 让学生体会到了批判、论证与自学反思的重要性, 更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半径和直径的意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 借助操作与想象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对小学生而言, 动手操作与动态想象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两翼”, 动手操作利于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 动态想象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用圆规画不同的圆, 这使他们在画圆中习得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与关键;而对“木棒画圆、直尺画圆”现象的分析, 使学生直观感知了圆的动态形成过程, 初步体会了圆的“轨迹说”和“集合说”。这些对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释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

教师创设的这个现实的、富有探究空间的“投沙包”情境, 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串“这三种站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其他两种不合理”“对这种 (正方形) 站法来说, 如果把他们分成二组, 怎么分比较合理”进行分析,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现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价值, 深刻体会了“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目的, 培养了他们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数学核心素养生长于学习过程之中, 表现在经验改造之上, 贯穿于数学思考的活动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三

摘 要:核心素养是近两年来被引进到教学领域中的一个新词汇。所谓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不再遵循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是开始逐渐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也是重点科目,计算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始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从核心素养的基础出发,阐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過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4).

4.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四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核心概念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 是各个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体验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史宁中教授说,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所以,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在当年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中反映,而是在他们未来的成人生活和职业中体现。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生活,需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人文性原则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此同时又要悦纳学生的不成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困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的过程,参与一个个讨论的主题,辩论一个个有偏差的想法,总结一个个有个性的创意„„在这样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外显,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合作、沟通、交流、适应、调整等能力悄然形成。当课堂不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时,教育教学就回归常态。2.整体性原则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某一门学科而是整个课程;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整体性体现在有些学科必备的素养中:如抽象、推理、创新等,学科整合成为一种合理与必然。如,语文学科中的小故事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营冲称象》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想;《田忌赛马》蕴含着优化思想,也蕴含着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所以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提升学生整体化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整体性还体现在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教师要学会等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会学习、善于学习的基础。3.实践性原则

课堂是实施学科素养的主渠道,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益保障。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思考经验,在过程中进行体验性理解,进而完成活动。数学学科实践活动所承载的对概念的关系性理解,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活动需要,事先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落实行动、回顾反思等环节也体现了对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再利用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4.结构性原则

整体把握教材,不再是就课时论目标,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在围绕培养学生人格品行以及关键能力为基本素养的前提下,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健康快乐的可持续发展而教。1.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的质疑反思

好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具体体现,问题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研讨交流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辩”中寻求最佳方案,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一平衡一再冲突一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得到强化,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做事之后,组织他们进行反思,既有对成功的回昧又有对偏误的修正;既有对同伴的欣赏和吸纳,又有对自我的完善和丰富;既有方法的举一反三,又有思路的提升与拓展。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咀嚼与回味”中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2.学生数学素养来自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

数学的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想象、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其中“概括”是核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比学会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方式来处理问题比仅仅得出正确结论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方法比拥有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脚手架,引领学生在过程中逐步感悟。

渗透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智慧的“钥匙”。一旦遇到新情况下的新问题,学生就会将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组块重新调整和整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迅速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创造性地予以解决。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有智慧。3.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稳定的个性特征

让学生自己做事情、解决问题,经过认真阅读,耐心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中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烙上数学的重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稳定的个性品质。

5.关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篇五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3月30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特定学科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所差异,数学选取高中课程作为突破口,发展核心素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对于设计教学以及开展学科评价与测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从概念上看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则是强调未来需要,提出学生具体的发展方面。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至今已有30年。它的出现一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意识到科技、经济等发展落后的原因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并达成提高公民素质的共识。提出素质教育,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科教兴国的实现奠定基础;二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强调知识的掌握,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单以分数作为对于学生评价,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品格和能力多方面的培养,偏离了未来发展需求。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创新人才替代高分低能型,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提出的背景上看素质教育是对过去传统教育的继承与摒弃,端正办学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当代需求。核心素养则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回答21世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它将取代单一知识传授体系,从教书到育人,实现质的飞跃。

2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和思想的掌握、活动经验的积累,发挥着数学在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在2015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六大核心素养,具体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它们是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具有可塑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后能够具备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精神,在将来的各自领域中发挥作用。

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定义、命题和应用密切联系着,它涉及代数、几何以及统计,串联着高中数学整个内容。数学抽象与数学定义的由来息息相关,经历着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出事物的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表述研究对象的本质。逻辑推理体现了命题的组织和发展延伸,通过归纳、类比、演绎推理等形式得到数学结论。数学建模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运算贯穿在代数中,直观想象与几何密切联系,通过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直觉思维的形成,建立代数与几何的联系,构建直观模型。数据分析与统计相关,从数据获取到数据分析,再到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形成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过程。

数学思想贯穿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在培养数学抽象的同时,学生也学习到特殊与一般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学生能够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能够将待解决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数形结合思想联接着代数与几何,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在数据分析中,偶然与必然是人们研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描述,通过探索数据的特征找到符合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于涉及多种情况的问题,运用分类思想,在具体问题中讨论,并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数学结论,最后整合出比较全面的方案。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通常会建构函数模型并运用方程求解。

3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加深知识理解。数学抽象能够使学生化繁为简,更好地理解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问的联系从而建立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加深记忆,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

提高应用能力。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有助于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过程,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探索、联想,尝试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对问题解决有了整体的认识,还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塑造理性精神。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追求的是真理,促进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自己。通过不断批判和反思,探索知识的真正内涵。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具有探索事物本质、追求真理、建构知识、发现规律和创新的意识,塑造了理性精神,使得人们勇于摆脱原有束缚,从新的角度看待事实真相,找到有力的证据,解放人们思想,进而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乔布斯认为创新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是无极限的,有限的是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之上,需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在否定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抽象思维帮助人们看到问题的本质,直觉往往在选择方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运用分析思维对其进行逻辑推理,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4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起兴趣。丘成桐做客《鲁豫有约》曾说过,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积极求知,是持久、深入发展的推动力。情境导入是对数学内容的呈现,贴近实际生活,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情景的呈现,学生了解了问题的产生过程,明白了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与表达。当给予学生课堂发言权和选择权时,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更好的想法。数学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获得。对于符合学生能力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有需要的前提下教师给予启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与教师交流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考与行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呈现问题的解决过程。从逻辑思维看,数学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其思维活动是按照一定层次展开的,由基本思维方法到一般数学方法,再到特殊数学方法,学生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部分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忽略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学生的想法,这样相当于假讲解,没有起到真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展示思考过程,给予思想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联想和选择。

6.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篇六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

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运算能力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

7.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七

1. 数学核心素养的起源

在英国,数学素养被人们第一次提出并且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重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英国发表了题为“15~18岁青少年的教育”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是有着两方面的含义的:第一就是对于观察、假设等方法的理解,第二则是对于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定量思考.在这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对中小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2. 数学核心素养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不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普通高中的教学大纲中都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词语,而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素养”这个词语更是出现了十几次.但是对于数学素养这个词语的含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由于数学素养被提到的十分频繁,所以在我国的学术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开始研究数学素养的热潮,虽然是理论方面的比较多,但是也是有着具体的实践的,这些实践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又是以小学居多.而且近年来关于它的研究是有着逐渐降温的趋势了[1].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和构成

1. 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般数学素养比较高的人对于数学在自己现在或者是未来的个人生活、职业的生涯和社会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需求都是比较好的,而且他们也十分的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和应用.他们的外在表征有: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更加愿意强调概念和问题存在的条件;他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也十分擅长抓住其中的关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也习惯于将已经有的严格的教学概念,比如说对偶、相关、非线性等概念做到更加的广义化,并用还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我们所提到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而且还是需要学生在已经具有的数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数学活动,来对数学产生的感悟.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它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之中有意识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等特征.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涵盖非常的多,主要有和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数学的思维、思想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以及数学文化、信念等.

三、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对策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对数学素养的内涵、起源、外在表征和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也明白了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高中的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使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掌握在未来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素养.在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以下就是具体的培养对策.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的层次性

在教师教授新的数学内容时,他需要知道知识的基本结构,因此来延伸教学内容的内涵,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学习方法和他们的思维等.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新鲜性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欲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结果.比如说给出他们一个特例,让学生来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或者是要注意变换题目的条件,来引申出另外的结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学习,不再是之前的那种数学即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效率不高,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的脑袋来代替教师的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好方法.

对于数学思维层次性的培养还可以通过习题课和复习总结课来进行落实.比如说习题课,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很有代表还要具有针对性,通过对于习题的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习题课也主要有两个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主要是审题环节和习题之后的总结环节.这两个环节都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完整性复习总结课也需要注重数学思维的螺旋式的上升培养,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秩序性和层次性[3].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加入数学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的技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首先,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的教学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再次,要积极的传授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数学学会只是基础,会学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时候,可以从这两点进行:第一就是要注重对于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让学生可以清楚的指导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第二则是要加强学生的建模能力的训练,先构筑数学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方法和理论来探究出最后的结果.

3. 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想要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更加的好,就不仅要注意教授他们具体的解题的方法技巧,还要注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较好的数学品质等.数学本就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的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也成为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之一,更成为了数学素养中的核心.它包含了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等等.所以说对于高中的数学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大的任务[2].

数学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演绎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教材或许并不完整,因为在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定义的发现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给列出来,呈现的只是很完美的结论.这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就更加的高了,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入的研究教材,对于教学的内容还应该精心的设计,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让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进入数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还要积极的教给学生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比如说:可以给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问题的情景,积极的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更加详细的来说就是,根据概念和定义等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根据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等等.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强调要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也变得十分重要.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在新课改的持续进行下,高考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不再相冲突,而且还更加的注重对于数学素养的考查,因此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但是当前在我国的高中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因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它涵盖基础的知识、数学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在提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时,也是从多个方面出发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对策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南非.10-12年级国家课程大纲·数学素养.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

[2]史宁中,孔凡哲.“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J].人民教育,2008(21).

8.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路径 篇八

数形结合是构建模型的常用方法。利用数学语言、符号、式子或图像模拟现实情境抽象出的直观模型是沟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桥梁,它能使得学生在处理同类问题时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同向匀速行驶的两辆公交车,前车A的速度是5km/h,后车B的速度是3km/h,半小时后两车相距多远?学生分组讨论后,在纸上画出示意圖,将相差的距离设为xkm,并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列出等量关系式3×0.5+x=5×0.5,算出x=1。这样教学,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形结合的作用,找到最佳解题路径。笔者以此为基础构建模型,通过条件更换进行拓展训练,强化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如,先更换A、B两车的行驶速度,再更换行驶时长,分别让学生根据公式展开计算,反复验证简易方程中找等量关系的必要性。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如果是轮船也可以吗?笔者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最后总结概括:无论是公交车、轮船,还是火车、小汽车、出租车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在追击问题中,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距离找等量。这样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了模型的应用范围。

二、联系生活,注重知识运用

教师将现实生活内容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从单纯的课堂练习中脱离出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参与感与成就感。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前准备好学生喜爱的糖果,上课时每人先发一颗,再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每表扬一次发一颗糖果,临近结束前,集体统计。如学生A被表扬了两次,一共有几颗糖果,统计得出1+2=3;学生B被表扬了五次,一共有几颗糖果,统计得出1+5=6;学生C被表扬了x次,一共又有几颗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共有(1+x)颗。如此,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在观察、思考、对比、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建立了符号意识,为简易方程教学奠定基础。

三、加强估算,养成数学直觉

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量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数学直觉,增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的估算》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一个盘子中可以放5根香蕉,小红手里有16根香蕉,那么多少个盘子才可以放得下呢?学生按照之前所学的除法知识列出公式16÷5。笔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示,使学生明白3个盘子,每盘装5根,还剩1根,大致估算出需要3个盘子。笔者继续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式后进行估算,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数学直觉。

(作者单位:竹溪县实验小学)

9.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篇九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进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进行思维,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数学方法的参与,有时我们很难对某些问题进行定性认识,甚至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而一旦通过数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则不难找到事物的本质联系或根本症结,作出合乎现实的正确决断。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

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二、数学素养形成的对策研究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 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信息窗4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资源:农村新建的学校、菜地、苗圃参观,让学生用数充分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直觉。教材不但在数量上设计了估算,在计算中也设计了估算。再如第四单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的情景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把每个加数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再口算它们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确定结果,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10.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十

泉州师范学院

苏明强

【说明:本文刊发在《教育视界》2016年12期】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本质、数学四基、数学四能以及数学思考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抽象与概括。在教学实践层面上,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本质;数学四能;数学思考

自从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核心素养”以来,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

与此同时,数学教育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都有哪些?二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该如何教学?前者是理论性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后者是实践性问题,在教学实践层面上,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提出了“三教”策略,即“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判断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还指出“与此相对照,这显然又正是当前应当努力纠正的一个现象,即学生一直在做,一直在算,一直在动手,但就是不想!这样的现象无论如何不应再继续了!”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本质、数学四基、数学四能以及数学思考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抽象与概括,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下面,以《确定位置(数对)》一课展开说明,与同仁商榷讨论。

一、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

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三个问题:是什么?从哪来?到哪去?其中,是什么?是挖掘教材的根本性问题,是追问数学本质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本位思考。从哪来?到哪去?这是两个辅助思考的问题,是从知识生长和发展脉络的角度梳理教学内容,因此,是什么?从哪来?到哪去?这就是数学本质“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式。

比如:《确定位置》一课,这是方向与位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数对”的概念。然而,数对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思考的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数对是物体位置的一种量化表达,这里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数对是位置的一种表达形式,二是数对是位置的一种量化表达,物体的位置通过“量化”就能达到精确表达的目的,有了数对,我们就能够精确找到或判断某一处的具体位置,这是借助数对表达位置和使用其他方式表达位置的最为本质区别。那么,“数对”从哪来?其实,在学习数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和“东、南、西、北”等方位词,在生活中已经可以借组方位词表达物体的大致位置,但是,无法达到精确表达物体位置的目的,为了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通过量化处理,就产生了数对这一表达形式。最后,我们还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数对”又到哪去?在小学数学中,由于还没有正式引入坐标系,因此,就把这种量化表达形式称为数对,在中学数学中,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时我们就把这种表达形式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其中是横坐标,是纵坐标,到了大学数学,由于已经给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这时就用表示三维空间中点的坐标,其中是横坐标,是纵坐标,是竖坐标。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应该认真把握“数对”的数学本质,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物体位置表达从不精确的到精确的过程,感受物体位置精确表达的必要性,体会物体位置量化表达的优越性,不仅能够理解数对的含义,而且经历了数学建模(量化)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

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尤其是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建模思想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养成自觉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确定位置》一课,从数学四基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够从“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从结果的角度分析,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是“数对的含义”,基本技能是“正确读写数对”“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从过程的角度分析,数对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并用符号进行表示,从这个层面上看,本节课蕴含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思想,具体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和符号表示思想。前面已经分析,数对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一种量化表达,它是物体位置表达方式从粗糙到精确的一个飞跃过程,从这个层面上看,这里还蕴含着建模思想中的量化思想。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用数对表达位置的必要性,理解数对的含义,从这个层面看,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重要的经验基础。

我国长期重视双基教学,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分析教材,已经普遍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数学四基分析的重点在于从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应该从知识的数学本质和发生过程两个维度去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从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两个维度去思考所能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将为教学设计提供重要帮助,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定重要基础。

三、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

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数学思考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这是数学课堂的价值取向。数学思考常常伴随着问题解决,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是数学思考的质量和程度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应该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站位要高,基点要低;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明暗交融,和谐统一。教师设计教学时,要站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的高度上,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起点”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点,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主线设计上,要把“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的明线,把“数学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的暗线,力争做到“明暗交融”“和谐统一”的境界。

比如:《确定位置》一课,教师从数学思考的角度,启发引导学生经历物体位置表达方式逐步优化的过程,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和量化思想,可以做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感受三维空间中物体位置的表达。教师可以数学游戏,创设一个简单的对话情境“A问:你在哪里?B答:我在这里。”这个简单对话情境,本质上是一个三维空间物体位置的表达问题,由此导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位置)“在哪里?”并引伸出一系列的数学思考:找得到?为什么?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由于物体位置的表达不准确,没有任何的“参照”,导致无法找到对方(无法准确确定位置),体会进一步完善物体位置表达方式的必要性。

第二,体会二维平面上物体位置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两个学生做一次游戏,让学生A面对同学,学生B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摆放一粒红色圆形“磁铁”的位置,老师把圆形“磁铁”拿走后,让学生B把看到的位置跟学生A说(学生B会说“在黑板上”),教师再让学生A转过来在黑板上寻找红色圆形“磁铁”的位置(学生A找不到)。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在黑板上”,这样的位置表达形式只能初步确定物体位置的大致范围,无法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必须进一步优化物体位置的表达方式。第三,体会一维直线上物体位置的表达。教师可以再选取两位同学(C和D)再做一次游戏(规则同上),在黑板上摆好一粒红色圆形“磁铁”作为“参照”后,在它的旁边再摆放一粒黄色圆形“磁铁”,让学生D看着黑板上黄色圆形“磁铁”说出摆放的位置(学生D会说“在红色磁铁的右边”),这里的表达方式得到了优化,不仅借助了“参照”物“红色磁铁”,而且借助了“方向”词“左右”进行表达,虽然进一步缩小了物体位置的范围,但是学生C依然找不到黄色磁铁的位置,无法准确确定位置,让学生体会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物体位置的表达方式。

11.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基本思想;教学

G717.38

教育总是和教学分不开的,在數学课上,我们要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对于数学的学习而言,体会、感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具有更高的概括抽象水平,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思维活动,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几乎没有几乎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学生毕业之后不到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我认为,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盈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

史宁中教授在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中指出:课标中所说的“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推理、建模的思想。三种思想对应三种具有一般意义的能力,即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些思想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呢?如何培养这些能呢?我做了如下分析:

一、抽象

对于学科来说,抽象是数学的首要特征,抽象为推理提供了对象,抽象了,才能广泛的应用。数学抽象思想存在于学生概念、命题的发展过程中。由抽象思想派生出的、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思想、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对应思想。

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例:数形结合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为问题提供简洁明快的途径。如,在教学《蚕丝》(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时,教学1.2×1.25时,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1.2×1.25=1×1+0.2×0.25,怎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呢?其实学生们稍微有点“数形结合”的意识,画个草图,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因此,学生是否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是否能在解决问题上主动养成动手画一画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小学数学几乎每一节课都有量或形的抽象活动,都在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抽象,发展抽象能力奠定基础。可以说,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对于学习研究其他领域的问题,对于今后在各种场合,面对事物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主动进行舍去次要因素,提取主要因素的分析活动,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基础训练价值。

二、推理

数学推理思想存在于数学内部的发展之中。推理思想作为数学的一个基本的思想,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较适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以渗透的主要有: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

以归纳思想为例:归纳是指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解题应用这种归纳的思想方法,不仅能发现现成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而且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命题。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体会并自觉运用归纳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设计让学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学生经历“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长×宽×高,从而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凭推理辨别真伪,证明结论,是数学的精髓,是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模型

模型思想通常也叫做“数学模型”或“数学建模”,它是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现实世界的一些信息进行适当的简化,经过推理与运算,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是正确的,就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在小学阶段适合渗透的主要有: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

真正的数学建模是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从隐到明,从不完整到完整。如,旅游计划:创设情境为自己计划用5天的时间外出旅游,所需费用大概是多少?学生很喜欢去外面看一看,在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些憧憬的地方,这个话题能很快的激发学生的思考的欲望。自己为自己设计旅游计划,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如旅游地点、交通、住宿、吃饭等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从中提炼出问题,体会数学有用、数学好用,爱上喜欢数学。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某个问题的探索者,让学生看到自己运用数学建模方法的完整过程,多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积累丰富的数学建模经验,不断提升数学建模意识、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十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6年2月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9大素养。放眼国际,核心素养的研究从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开始,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可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国内需要,也是国际趋势。

1. 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从“素养”这一概念中衍生而来的。“素养”是一种应对复杂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就是指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所具备的个人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

新时代下,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选择有所不同,但都是沿着DeSeCo项目团队提出的内涵路线发展的。这些核心素养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人与自身的发展,包括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把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转化为有目的行动的能力等素养;第二个方面是人与工具,工具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等;第三个方面是人与社会,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相处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等。

2. 核心素养的特质及作用

蔡清田教授等人在对DeSeCo项目团队提出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后,认为核心素养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质:多元面向、多元场域、多元功能、高阶复杂和长期培养,概括为“三多元一高一长”。其中多元面向指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涵盖知识、技能与情感等层面;多元场域强调核心素养的跨领域培养与应用;多元功能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长期培育说明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人的一生;最后,高阶复杂是指核心素养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度。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从广度和深度上涵盖人的一生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培养。

蔡清田教授在《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育基因改造的核心,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培育能自我实现与社会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之重要基础。可见,核心素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个人发展成功的个人生活,二是由此促进功能健全的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

3. 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和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观念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合理性,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是关键。蔡清田教授也在其文章中指出核心素养与学科、领域的连接方式,“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领域、科目的理念与目标,转化及发展成为该领域、科目的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并视需要提供补充说明。”另一方面,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多门学科来培养,一门学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核心素养,学生完整系统的核心素养并非通过各门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拼凑就能实现。因此,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时,我们应更加重视课程的融合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增加教学的情景性,通过打通课程界限,共同培养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怎样培养人”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把握好核心素养的特质,也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更要立足于本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数学的阶段,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此阶段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科学、系统的建构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架构,这些理想必须经由教师的转化并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叶澜在书中写道:“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提升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1)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树立素养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前,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刻地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背后体现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三大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核心素养背后体现了两大教育理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终身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等时候都应本着“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备课时既要考虑学生现有阶段的特点和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趋势和兴趣;课堂上,要努力构建“生本课堂”,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树立发展主义作业观,把学生从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其次要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情的掌握,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素养教育。最后还要把握好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将学科核心素养转化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2)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适与整合课程。

统一的国家课程未必适合每一位学生,实现国家课程到学生课程的转化,需要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转换。教师在传递国家课程价值时,需要根据学情和当地文化,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简化和改变。素养教育理念下,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素养的培养,适当地对数学课程进行补充、简化和改变,使数学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

核心素养具有多元场域的特点,表明核心素养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素养,需要各门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才能实现。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即实现横向整合;同时也可以根据要求对本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即实现纵向整合。清华附小提出了“整合数学”的课程理念,即基于清华附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统整、开发、重组、优化、融合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以探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提升数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最终追求,开发了生活数学、数-科整合、文化体验、数学实践和小课题研究几类数学课程。

(3)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教学反思是成功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既是对前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上好下一节课的准备与借鉴。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根据课堂情况,结合素养目标,审视这节课是否达到要求,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继续沿用,有哪些不足的环节需要改进。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教师自我更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学知识,也要了解数学史和数学精神;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要把视野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目前,我们教育进入了教育4.0阶段,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不局限于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而是思考科技介如何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关键,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2. 课程内容:增添数学文化

文化的特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化”和“化人”,文化具有塑造和改变人的作用,要谈人的素养,离开了文化空间是不可思议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忽视学生对数学的领悟和体会,这使得许多学生难以从数学中感受温暖。在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也提到了文化修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适当地加入数学文化的元素,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数学文化的作用。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即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精神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在数学课堂中增加数学文化,就像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数学课堂更具有活力。

例如,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数学史。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发展历程,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故事的导入,首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课堂的趣味;其次,在了解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领悟到数学家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数学精神,同时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最后,通过对故事的梳理,了解数学知识点的发展和演变,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数学文化注入课堂教学的形式。

将数学文化注入课堂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教师通过课堂口述,将一个个数学故事告诉学生,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体现素养教育的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分享故事和阅读交流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上,让学生给大家讲述数学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课前,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技与信息素养就能得到培养。课堂发言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对故事进行整理,在课堂中用流利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沟通能力。课后,通过自评和他评,学生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而在整个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对故事进行体会,感同身受,领悟其中的情感,体会其中的精神,使人文与审美素养得到发展,也对自己的国家产生认同感,对国际文化持包容、理解的态度。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与数学史相关的书籍,来开阔眼界,通过分享和交流,培养沟通能力。清华附小在其小学四年级的文化体验课中,让学生回到远古时代,体验当时人们是如何计数的,了解世界不同国家计数的发展,丰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悟人类智慧的伟大。

数学文化注入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温馨,使学生的数学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也使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3. 教学方式:数学联系生活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问,数学教育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数学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就能将数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互动。

(1)多种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恰当、交叉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情景教学法就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知数学。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欲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学生通过个人或者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增加一些生活的元素,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分才公正。

除此以外,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客教育和数学实验等教学方法都可以加以借鉴。

(2)课题研究式学习。

研究不是研究者专属的权利,教师要做研究,学生也要学会做研究。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深入研究,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别有一番风味。首先,课题研究学习中,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相关的知识,还囊括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其次,课题研究需要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生有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最后,课题的解决需要不同方法的实验,需要不断地假设和证明,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会在分工合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

清华附小的低年级学生以“生命与生长”为主题,开展《蒜苗长高了》小课题研究,在高年级则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申请研究课题,最后通过答辩获得相应学分。这种课题研究学习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其完善的实施和评价体制也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必须要做好全面的理论层面的工作。

4. 教学评价:实现“共同建构”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需要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少不了评价这一重要环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发生了改变,评价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纵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评价理念和思想是沿着“技术理性”“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这样一条线发展而来。在素养教育下,评价理念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

(1)丰富评价对象。

首先,传统评价观下,评价对象仅限于学生,且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这是“技术理性”和“成就本位”影响的结果。核心素养的内涵广泛,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显然,我们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的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传统的评价理论带有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学生永远都是被管理的对象,这与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精神不符,我们应不断丰富评价对象,扩大至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利对任课教师、所用教材和所处环境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教师也能够根据学情和自己情况对学生、教材和环境进行评价。丰富评价对象,师生共同建构评价体系。

(2)创新评价内容。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试卷,不难发现许多题目的表述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考察的内容局限于书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导致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分析国际数学测验试卷可以发现其考试内容更凸显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考察学生的基本素养。评价内容由书本拓展到生活,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编写试卷时,应当减少试卷中死记硬背的内容,将生活情景、社会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题,让每个问题都更具情景性。

(3)增加评价方法。

传统的纸笔测试采用的是量化评价的方法,把学生所学量化为具体的分数,具有直观性,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样的评价方法也存在许多弊端。现如今质性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比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法,这类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发展的解读,更加深刻和全面。两种评价方式都各具优缺点,在数学教学中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全面、准确、深刻地评价学生。例如,关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使用传统的纸笔测验,关于学生能力水平和情感发展以及道德水平的评价,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适。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先要在理论层面上把核心素养研究透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素养教育落实到位,将理性转变为实际。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闱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7-18.

[2]汤卫红,姜国明.整合数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样态[J].人民教育.2015(13):30-3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4]蔡清田.课程设计与发展的关DNA:核心素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30.

[7]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04):48-51.

[8]陈胜庆.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J].地理教学,2015(04):12-14.

1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十三

———郭代明

11月1日我带着一群“娃娃兵”来到沙市张居正小学。领略了居正文化,观摩了张居正小学的素养课堂。我所观摩的是彭飞老师的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教者用生活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我班52名学生参加大扫除,其中5/13的同学打扫教室,8/13的同学打扫清洁区。提出问题,1.打扫教室、清洁区的同学各多少人?2.写出打扫教室和打扫清洁区学生人数的比。然后过渡到新课内容。现有26把扫帚怎样分配给同学们?)。彭飞老师根据课堂各种生成组织学生探究,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者并没有死啃教材,这样的课堂来源于生活,把生活回归课堂,生活即课堂。凸显课堂的开放性,实施的活动性,让学生个性展现,灵性飞杨,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就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我的思考。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更加清楚地看见了方向,但是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又从何而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又应该怎样培养呢?

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分析社会现象,从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形成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理性,是否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是否具有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数学核心素养来自于学生的思考、质疑。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好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是否能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在“互辩”中寻求最佳方案,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不断循环和矛盾中得到强化。教师带领学生不断反思,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探究,不断“咀嚼与回味”,然后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联想,从而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

数学核心素养源于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许多学生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做几道题,并未真正产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触及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的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想象、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其中概括是核心。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比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学生一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能够及时将自己头脑中的认知重新调整和整合,用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创造性地解决相应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

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具有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力。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重要基地,需要教师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然后经过认真阅读,耐心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最终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认真、仔细、合作、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学生的综合实力往往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也只有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够真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有了这种数学体验的过程,学生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14.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十四

当阳二高 高一数学组 林文国

通过近期在网上学习马云鹏教授从实例引出核心素养,再对核心素养的含义、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基本思想”和“思想方法”的关系、《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体现这4部分的分析,他用了大量的案例,详细全面地剖析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就此次学习谈谈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粗浅理解,本人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而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15.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篇十五

英语阅读作为信息输入的一种主要手段, 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 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也是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明确了方向, 即在“素养”的层面上重新定义阅读教学。笔者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一、核心素养的缺失: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的实然囧境

阅读的重要地位, 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然而笔者却意外地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书包里竟然找不到一本英语课外读物。 即使是英语课本, 除了在英语课上使用外, 很少有学生会真正去阅读、体会与品味。

误区一:教学内容偏离核心素养

在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方面, 在没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政策的支持下, 英语教师们很少去真正实践, 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 养成阅读习惯。从家长、学生、教师到社会都只是关注英语学习的书面成绩, 英语阅读意识淡薄,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误区二:教学方法偏离核心素养

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实践时, 注重阅读的结果, 淡化语篇的整体理解、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以致许多学生阅读速度慢, 在阅读中养成逐字逐句翻译的习惯, 没有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 影响了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强, 使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中遇到障碍, 对英语阅读产生畏难情绪, 恶性循环, 让学生们对英语课外读物失去了兴趣。

误区三:教学环境偏离核心素养

在我国书店、图书馆中适合小学生看的英语课外读物很少, 可选择范围小, 即使有一些, 也是中英文对照, 甚至都是纯中文的, 很少有纯英文版本的课外读物。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渐渐被淡忘, 专家们更多的只是关注初中生至成人的课外读物, 没有在实践中调查小学生的英语阅读的需求和现状。小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 缺乏社会阅读氛围和阅读保障机制。

二、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然归旨

英语阅读素养是以形成个人英语知识、 潜能和参与社会活动为目的, 对英语阅读材料或文本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 是发展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需要课内课外配合并互相促进, 笔者从课内外这两方面进行了策略的构建思考。

(一) 立足核心素养, 构建英语阅读课程

英语教材是核心的课程资源, 新版小学英语教材的修订立足于文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基本的英语素质。教材文本是最好的阅读材料, 作为教师, 要多维度地研读教材, 教材的文本内涵及背后存在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教育因素, 需要我们去挖掘、提取, 转化为学生语言发展能力提升的驱动力。

1.嫁接阅读前知, 开发想象力

在每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中, 增编了20篇包括故事、剧本、寓言等在内的短文。 其中包括学生们喜欢的, 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设计有效的分层阅读任务, 通过“感知—理解—应用” 来增长语言知识, 发展阅读能力。 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运用已知经验对文本进行预测、假设和推理, 捕捉有用的信息, 利用上下文和图片情境让学生猜测词义, 开发想象力, 预测阅读内容, 使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而非语言形式。 建构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 让语言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从而提升英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引领阅读任务, 发展思维力

教师在完成阅读前知的嫁接后, 通过完成不同的语言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深化对教材文本的理解, 以问引学, 创设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文本, 阅读出示的任务, 一般分为整体与细节问题, 先是整体感知, 理解大意, 再突破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出示细节问题。让学生学会阅读文本自己提出问题,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引发学生情感的升华,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寓意及结构进行观察, 让学生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 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二) 紧扣核心素养, 构建阅读教学法

受所学语言环境的影响, 中国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主要来自课堂, 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阅读教学中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 采取不同的阅读训练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1. 整体领悟, 跨越阅读障碍

小学英语阅读材料多以故事、寓言、童话和短文为主, 文章难度较小。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领悟的技巧和方法, 克服畏难情绪, 跨越生词、难词的障碍, 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往下读, 难点的解答很有可能就在文章后面的叙述中。

在开展阅读训练时, 可以采取反攻的训练法, 如让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过程, 整理一篇次序混乱的短文,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领会文章的组织与结构, 有较强的语感和阅读能力。从侧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整体领悟, 通读全篇, 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持之以恒, 阅读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2. 借助KWL , 多维度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未知的信息。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在阅读前启动、激发或建立背景知识的图式。 KWL就是以此为目的的一种指导阅读的策略, K是Know, 代表What I know, 是学生已掌握的背景知识, 了解自己对某个话题的熟悉程度。 W代表What I want to know, 是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自己渴望获得的新知识,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L代表What I have learned, 是学生阅读材料后尝试找出问题的答案, 通过阅读总结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使用KWL策略进行阅读教学能够通过激活背景知识的环节, 完成对相关背景知识的输入来减少阅读材料的难度。 借助KWL阅读教学法, 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可以增加适度的真实语言输入和文化背景, 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 三) 凸显核心素养, 构建 “ 第二课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倡导教师积极利用音像资源、报刊等,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让学生以不同形式来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 直接体验语言及运用语言。英语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 有限的课堂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小学生英语阅读的要求。第二课堂就是以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为突破口, 建立英语文化学习的多种方式, 是对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

1.开发隐性课程, 营造英语阅读氛围

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指出“隐性课程”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风气施加给学生影响, 起到教育作用的课程, 它的特点是利用周围环境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去影响学生”。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外语, 缺乏学习的环境。营造阅读氛围是英语阅读素养养成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设立儿童英文读物的阅读室, 利用我校多位英语教师出国考察学习的有利条件, 引入大量原版的英文儿童文学读物, 并按主题和阅读难易程度分类摆放, 提供给不同年级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借阅。

设立英语生活馆, 创设语言交际的场所, 例如超市、书店、快餐店等, 把西方国家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及社会习俗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英语的学习提供真实的场景, 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设立各种激励方式, 激励学生购买和订阅课外英文读物, 积累家庭图书资源, 分年级举办英文读物的 “跳蚤”市场, 交换学生拥有的英语阅读材料。开展英语文化节, 让学生动手、动脑制作连环画读本, 也是英语阅读的反馈:语言的输出。小组、班级、年级范围内进行交流阅读,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不断提升英语阅读素养。

2.探索适读书目, 建构英语阅读世界

新课标在学习策略二级目标中提出, 要“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促进英语学习。课外读物的选取要以教材中的话题和主要词汇为基准, 所选的语言材料要尽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不能有太多的生词量, 也不宜有过多陌生、难懂的语句和语法现象, 以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阅读兴趣。笔者在此推荐两类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绘本故事和中英文对照读物。通过精读原汁原味的英语课外读物, 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结构。

一类是绘本故事。纯英语文本的绘本故事是深受小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籍, 也是图文结合, 内容具有一定情节、想象或创作等特性的书籍。英文绘本多样的构图和丰富的色彩可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绘本以图画为媒介的独特表达形式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英文绘本不仅能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还可以增加其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与语言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拓展知识, 丰富情感体验,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类是中英文对照读物。中英文对照阅读对词汇的积累, 语感的形成很有帮助。 因为小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阅读能力较弱, 通过中英文的对照阅读, 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掌握更多新词。 阅读时可以先阅读英文内容, 大体了解之后, 对照中文看看自己理解的对不对, 对于不懂的单词, 通过中英文对照可以理解单词的意思。

上一篇:项目部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计划下一篇:教师节写给数学老师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