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学习心得体会(共12篇)(共12篇)
1.理论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学习者理解、建构知识受到特定学习情境的影响,知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需要针对具体情境的特殊性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把握它在各种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客观环境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个体智力发展的源泉。通过学习,我认为建构主义有如下特点:
一、建构主义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对认知结构的自我意识
在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教师仅关注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的研究,而把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作“黑箱”来对待。然而,把知识结构完整、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就尽到教师的责任了吗?建构主义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提出了质疑,并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揭示了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的差异,并揭示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复杂过程。
由此引申下去,我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要完成三种结构的两次转化:第一次转化要将人类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并在当代社会中急剧更新发展的知识结构(还包括技能结构和道德情感结构)转化为能被不同年龄学生所接受的课程、教材结构;第二次转化则要完成课程结构向受教育者身心结构和实践活动结构的转化。因此,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和把握,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聪明的教师还会进一步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而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自我意识,则是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建构主义的这些理念,不仅是学习与教学观念、原则的深化和创新,而且为教师和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导向。
二、建构主义倡导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知识的传授给和理解、记忆上。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知识的增加不等于智力的发展。如前所述,建构主义对智力作了重新解读,认为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是外部动作在头脑中的内化,因此,学生如果没有在现实活动对世界的把握,就不可能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的知识只是外在的,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智力观,建构主义把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了教学理念中的活动观、交往观、对话观。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非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 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有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世界当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具有主观性,源于个体的意义建构。由于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以使人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丰富、全面。因此,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不仅大大丰富和深化了教学理论与实践,而且使教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建构主义推动了对学习环境的研究、选择和创设
自从印刷术普及以来,学校教育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给予了过多的偏爱,把师生禁锢于抽象的知识牢笼之中,书本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室几乎成为唯一的学习环境。这种单调而枯燥的学校生活,不仅将学生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割裂开来,而且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学习兴趣。而建构主义大大推动了教学理论与实践对学习环境的研究、选择和创设,拓展了学习与发展的视野,使师生获得了越来越生动、丰富、广阔的学习舞台,并使学校生活和整个家庭、社会生活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学习生活质量。
临澧一中地理组
万长海
2.理论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作为一名80 后的教育工作者, 在2005 年工作了之后, 我拜读的第一部教育专著便是魏书生先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说实话, 通读之后, 不甚明白, 只能模仿一些做法, 尝试着用“民主+ 科学”管理班级, 但收效甚微。巧合的是, 我尝试着用自己的一些方法和学生交心, 能够获得不错的效果。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案例是: 我的第一届学生中, 有名同学叫杨鹤翔, 他的家离学校很近, 但他坚持要住校, 我同意后, 他家长找我谈话, 要说服我不要同意孩子的请求, 我在家长那儿了解了一些情况后, 在和孩子交流时, 我发现他特别烦躁, 并且瞪着大眼睛注视着我, 我记得很清楚, 我给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人和人的交往需要互相了解, 但我从来不会因为别人告诉我谁是什么样的人, 就先入为主的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 听完这句话后, 我发现他的眼神柔和了许多, 当他仍然坚持要住校时, 我同意了, 并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宿舍看他, 和他交流一些学习以外的事, 一学期下来, 他和家长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搬回家去住了, 整整三年, 我再没有在这位同学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2008 年高考成绩出来, 他考了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我那时把这个现象称之为“交心”, 并发现了这和魏书生先生的一些做法很像。
同时, 我又是一名年轻的物理教师, 我发现, 我所教的学生中, 善于跳跃思维的学生, 更合我的风格, 他们对我的认可度更高, 物理成绩更好; 而喜欢教师一板一眼讲课的学生, 物理成绩总是提不起来。于是我总结为: 学生需要符合自己“风格”的教师。
直到今年4 月份, 学校组织我们去兰州参加“全国中小学 ( 含中职) 德育工作创新与魅力班主任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 听王文英女士的《文英给力支招》时, 我学习到了“征服”。王文英女士正是利用自己的全面素质, 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大方张扬的性格, “征服”了自己的一批批学生, 成了新时期的全国优秀班主任。我感觉, 王文英女士告诉我的这个加引号的“征服”, 比我之前所总结的“交心”“风格”等, 更能反映我心中所想, 也帮助我揭开了我一直理解不了的魏书生先生的一些做法的疑虑, 魏书生先生应该是用“民主+ 科学”征服了自己的学生的。
二、魏书生先生的“征服”路
浏览魏书生先生的事迹, 不难发现, 他的教育历程, 就是一条“征服”路。
他首先通过阅读“征服”了自己。1965 年, 在他少年时代, 就接触了对他此后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的两本哲学书籍《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讲义》。之后直到1978 年他重返讲台, 在这长达13 年的时间里, 我不知道他读了多少书, 思考了多少问题, 但我知道, 他“征服”了自己。高万祥老师在他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书映证了这一点: “有一次我问他, 你早先在农村的时候, 有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辉煌。魏书生先生很认真地回答我: ‘应该是想到的。’从回答中我感觉到了一种强大的自信, 而这种自信便来源于阅读。”在管理班级时, 魏书生先生用的是“民主+ 科学”, 这和我当初生搬硬套的“民主+ 科学”不同, 他用的是经过十几年深思熟虑了的, 那个时期学生更需要的, “征服”了自己的“民主+ 科学”。
他成功地“征服”了自己的第一届学生。1978 年到1981 年间, 是他实践自己教育理念的关键时期, 正是“民主+ 科学”的班级管理理念, 让他仅在重上讲台第3 年, 便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他的“民主+ 科学”的班级管理理念, 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魏书生的学生管理》一文里记述到: “《语文报》的副总编, 去采访我们那第一届常务班长。他说: 当年魏老师, 就是13 年以前根本不管我们。不管我们有坏处也有好处。坏处是开头我们不知道怎么管; 好处是练得能力就出来了。‘八一’建军节慰问解放军, 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慰问, 所以只好自己去联系。我们常务班长找到部队领导, 问人家你们愿不愿意跟学生搞联欢呢? 人家说当然欢迎啦。他挺高兴回来, 就领着我们全班同学练节目, 到了‘八一’那天带着锣鼓, 打着彩旗呀, 领着这学生就去慰问解放军啦。在部队里我们演的什么相声、小品、独唱、合唱啦, 人家部队演的队列和拳术、打拳。回来以后他说, 他挺自豪。通过这件事增长了能力。”当时, 如果第一届常务班长没有被魏书生先生“征服”, 就不会有此惊人之举了!
他“征服”了自己的历届学生, 也“征服”了我的心, 让我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魏书生先生在教育岗位工作三十余年, 从他历届学生的采访实录中, 不难发现, 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付诸实践的“民主+ 科学”班级管理理念, “征服”了一批批学生, 获得了他们的友谊, 帮助他们获得了长远发展, 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而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至今仍在自我“征服”路上前行, 我要像魏书生先生那样, 持一颗对教育执着的心, 走好自己的“征服”路!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漓江出版社, 2008.5-45.
[2]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5.
[3]王文英.别样甘苦另类人生[J].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 2014.4-12.
3.声乐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关系探究 篇三
关键词:声乐理论 声乐学习 实践教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声乐主要是通过人的声音来传递和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声乐是人身体的一种乐器,它处于人体中的生殖器官中,只有经过训练才能够成为一种优良的乐器。所以,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声乐训练,将人的发声器官训练成适应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的表达情感的乐器,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能够感情真挚、深入人心,更能够准确、形象的表达人们的思想。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将声音技巧运用自如,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结合起来,只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扎实的进行实践练习,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两者是一种缺一不可,互帮互助的关系。
一、声乐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声乐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践累计的基础,同样的实践又反作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积累的统一。比较来说,理论与实践在声乐学习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其表达形式与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复杂的统一过程使得声乐学习的“仰而思”具有理论意义,而“立而唱”又具有实践意义,两者关系默契,常常互为因果,因此,声乐学习的各个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关系,也是一种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学习过程。
(一)声乐学习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身体上的歌唱器官与发声之间的原理关系,通常对于一般人来说,唱歌似乎是一种轻松欢快的娱乐活动,但是学习声乐却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因为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都会对每个字、每个音进行无数次的重复练习,才能够打好基础,初级阶段就是一个调解各肌肉器官的灵活度,养成很自然发音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学习只需要涉及到很浅显的理论知识,演唱的音乐作品也是属于简单、音乐优美、旋律平稳的类型,这样才能够体系出声音的柔和性与规范性,这是练习母音纯正、呼吸平稳的基础阶段。
(二)声乐学习中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声乐学习的中级阶段除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对于歌唱的方法应该把握准确,协调好肢体技能,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唱歌水平,同时也是锻炼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开始阶段。中级阶段的声乐学习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相对复杂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相对简单的实践学习相结合,理论难主要是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如何表现出来,所以,除了不断加强音乐知识以及艺术修养之外,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以及对于音乐的感悟性,一般来说,这与学习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声乐学习终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声乐学习的终级阶段所需要注意的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巩固,在实践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这样才能够更容易的歌唱出音乐中的情感,同时实践也包含了对理论的了解,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实践,能够养成更好的学习声乐的方法和习惯,能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一阶段的声乐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对艺术修养的提高,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多读一些声乐教学以及演唱方面的文字资料,这对于早日学好声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几种方法
(一)重视声乐学科的学习
声乐学习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时具有技艺性,通过靠思维以及感觉来设定和行程对复杂资料的理解的学科,重视声乐学科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对人声这一乐器的原理及结构具有明确的认识,从理论方面将发声器官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放声高歌时,演唱者能够在高级神经的支配下,配合发声器官发出正确的音乐,这是音乐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只有重视声乐学科的学习,才能够在实践中正确把握丰富多彩、美妙的音色。
(二)重视人身体这个声乐器官
声乐艺术的独特就在于,它是以人体的器官为乐器,能够按照人身体的结构形成不同的音色、音量以及音质,这是与其它音乐形式完全不同的独特的表现力,而重视并认清发声器官的结构以及原理能够正确的把握发声器官在声乐中的地位以及运行形式,也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只有重视人身体这个声乐器官,才能够有意识地协调器官,发出更美妙的音色,同时探索出一套更自然、更丰富的声音的方式。
(三)有意识的练习发声器官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应该对歌唱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因为歌唱理论本身就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才能衍生出正确的实践,例如:在学习发声时,有意识的认清发声器官的构造、技能以及运行状态,认清歌唱共鸣与声区的关系,即从低音区到中音区,从胸声区到混声区,所谓的胸声区就是以胸腔为主要的共鸣器官,配合口腔和咽腔、头腔;而混声区则是以口腔、咽腔为主,头腔、胸腔为辅。
三、结语
总而言之,声乐学习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密切相关,在声乐教学中实践对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实践又是检验声乐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声乐理论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理论知识的延续和完善。声乐艺术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使得声乐学习更能凸显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董晓.声乐理论课程建设探究[J].艺术教育,2009,(05).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XXXXX XXXX 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领路人。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辅导员肩负重要的责任。为此,辅导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我的个人体会是辅导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一是政治理论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只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扎实,自觉养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才能更好地分析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在各种重大政治事件和重大考验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立场,才能带领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要加强对党的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深刻领会并掌握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做好目前工作的基本保障;三是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规律的探索,不断学习新时期新阶段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这也是理论学习的最终归宿。
基于以上认识,本年度在学习基本理论方面,积极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做了1.3万余字的学习笔记,参与调研了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参与拟定了整改措施;下半年,结合庆祝建国60周年,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进一步了解了新中国60年的法制建设进程;通过集体学习、观看录像、自学等方式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参加学校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并认真学习了会议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也加深了对共和国60年来发展历程的认识,思考了一些在发展过程中党应该发挥和已经发挥的作用,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
下面结合学习和思考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就教于各位老师和同仁。
曾几何时,中国作为一个领先世界的文明古国沦落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了使中国发展起来,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无数的仁人志士以毕生精力乃至于鲜血和头颅致力于民族和国家的强盛,然而直至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才逐步找到了民族解放和发展之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28年的艰苦奋斗才得来的。建国以后,我们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国民经济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经济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的发展道路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我们走了不少弯路,直至粉碎四人帮,实现拨乱反正之后,我们才更加重视按照经济规律而不是仅仅依靠政治理想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到的,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肩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曲阜师范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办的办学历史比较悠久的大学,如何在高等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承担起肩负的历史社会责任、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学校的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把我校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一个总体目标、六项具体目标和五大工程。
法学院是新建学院,法学专业也是新兴学科,当年上专业是正值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和大众化转化的时期,新建学院也在高等学校规模发展时期。如何在高等教育由规模型向内涵式转化的新形势下办好法学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目前法学高等教育规模设置过大,2009年中国法制发展报告披露,全国目前有634所法学院,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低水平的法学教育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职业技能和司法理论训练严重缺陷。这两个问题也是目前制约我们法学院发展的瓶颈。
要实现学院的科学发展,实现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下真功夫破除这个瓶颈。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法学院、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学院党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此,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使总支和支部委员不但要掌握科学发展观理论,更要养成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中心工作的习惯和做法。其次要充分发挥党总支的领导核心作用、学生和教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使学院的教工党员成为教学和科研的先锋,成为具有良好师德、过硬的教学本领、掌握前沿科研理论动态的业务骨干,使学生党员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司法实践能力强的班级带头人,使学生党员干部成为就业工作的带头人。
学团工作关系的点点滴滴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现实发展,尤其是学生干部选拔、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工作,更是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抓学风、树正气多赖于此,必须严格程序、严格标准,完善组织发展制度和程序,完善评奖评优程序和标准,完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明确其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都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用规范的制度保证学院的科学发展。
营建良好的学风、院风,通过先进文化熏陶,促进学院的科学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严格纪律,严格管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奖惩机制,褒扬先进、鞭策落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喜闻乐见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法学专业需要的思维特点、心理特质、处事方法和思想理念。通过这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实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科学发展。
5.学习民族理论心得体会 篇五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民族无小事”。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日趋复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显著问题,和睦相处、和舟共济、和谐发展是关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深刻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人民网理论部就刊出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深入调研分析了闽东少数民族状况,并指导性提出了摆脱贫困的战略方针。高屋建瓦,非常重视各民族工作,从祖国的世界屋脊到黄土高原,从西南的山寨到天山南北,从北国的边疆到南海椰林,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懈努力着。
团结稳定是中华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核心问题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这是关乎人民是否康乐幸福的关键指数。民不富则国不强,同时,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我深知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我深感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怎样使我们的民族能够真正的团结、富足、有礼呢?结合实际,我们社区现有居民 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居民总数的百分之 ,少数民族党员 名,占全体党员的百分之 ,每一个小团体,每一个分子,一枝一叶总关情,社区居民的事就是大事。新形势下,深入贯彻执行民族团结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同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思想精髓,巩固和发展辖区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民族关系,凝聚各民族居民团结一心,打造和谐社区,推进民族团结的楷模社区建设,让民族团结之花竞放,是我今后的职责,也是我今后继续努力地方向。
公而忘我,情系居民。孔子有一句话,反映了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句话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有一样的作用。用于我的实际工作中就是以民族团结,社区和谐为重,千方百计想居民所想,解居民所急,不断学习,加强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端正服务态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心连心,自觉服务,倾听民声,体察疾苦。
1、坚持思想学习工作不放松。通过集中学习和不断自学,不断努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个人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密切结合实际,更好地服务于民。
2、求真务实,力争更好成本职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不摆架子。利用社区之家,广泛开办各类活动,包括健康讲座,各类娱乐活动,扶贫、帮助再就业等活动,促进感情交流,增进了解,凝聚人心,从而真正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3、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牢固树立为居民服务的观念,杜绝歧视不同民族现象,从社区居民不满意的难点热点抓起,从居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做起,急居民所急,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精简手续,让居民多半事,少走路;少说话,多受益。
4、积极引导居民做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想公民。德不孤,必有邻。也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社区服务坚持两手都要抓,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教与建设,营造公德向善浓厚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风纪建设,大力倡导树立文明观念。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心得. 篇六
学习心得
何征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从认识论的高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直接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是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它也不否定外部的引导和学习时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它反对的是知识的纯粹灌输。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可以追溯十七到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他认为,人们只能清楚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十八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对于认识论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观点促进了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他认为,认识的主体必须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发展知识,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被动地、真实地将客观世界的现实印象直接投射到头脑中。康德之后,二十世纪对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当首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但在二十世纪大半时间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一直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终身教育已在社会占有中心地位。终身教育倡导的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会如何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现代多媒体和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作为有效工具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化社会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已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
建构主义思想有多种渊源,在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察和反思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有代表性学习理论的有以下六种:
1、信息加工建构主义论 这是一种较简单的建构主义,它又叫轻微的建构主义。它只承认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它把人的思维过程视为计算机加工信息的过程。这说明它认为人的知识是从外部获得的,而不是个体内部建构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不应是建构主义。所以有人把它叫作轻微的建构主义。
2、社会文化认知观的建构主义 又叫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学徒认知期式的学习方式。即先让学习者作为外部人员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进行观察和模仿,当他们发展了自主能力后,在让他们独立的承担任务。
3、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来源于杜威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feld),他提出了两条原则对激进建构主义进行了定义。(1)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2)认知的机能是适应,它应该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激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其认知过程和其自身的经验世界的对话而建构的。学习是多层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个体的建构。
4、社会建构主义 它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主观世界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建立的。人类建构的现实不断地被改造和相互作用,以尽可能与客观存在的现实一致,尽管永远也达不到。社会建构主义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自己建构的过程,但它更关注的是建构过程中社会的一面。
5、社会建构论的建构主义 它与社会建构主义很相似,但它把社会置于个体之上,在大社会而不是心理水平上谈社会交往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它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属于社会的,它们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解释。
6、控制论系统观的建构主义 这种观点以循环控制思想为基础,强调人类系统和所分析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以及个体的自我反省。认知主体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静止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者和反省的参与者,而且不同的观察者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重视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
以上是六种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们的共同点是:(1)都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2)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的知识为基础的。(3)都重视学习者以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它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下面问题的回答不同:文化对知识有何影响?个体和社会有何关系?个体的知识是外部输入的,还是内部生成的?
个体的知识是外部输入的,还是内部生成的?这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都倾向于把知识看成是外部输入的,个体象一面镜子,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建构主义反对这种观点,它把知识看成是个体积极主动建构的,它更强调学习者内部生成的作用。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实际上有三种形式的知识建构,即个体的建构、个体间的建构、在更大社会文化背景的公共知识的建构,不同建构主义范式对这三种建构方式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别的。社会文化认知观点、社会建构主义以及社会建构论受维果茨基思想的影响,重视学习的社会性一面,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源于社会性相互作用,它们一方面重视合作、讨论在学习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重视现有的社会文化知识在个体学习中的作用,强调把社会文化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经验。而激进的建构主义则关注的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对社会中的相互作用重视不够。目前,各种建构主义的分歧正在减小。激进的建构主义也看到了社会性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而社会性建构主义也在吸收知识个体建构的思想。所以,在应用建构主义于教学中时,我们既要对学习的社会一面给于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认识到个体内部的建构是学习的基础,必须对建构的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积极的。在传统的学习中,学习只能按照教师给定的方式进行,学生的作用就是对教师的知识进行编码,并用同样的编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被教师和教科书控制下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2.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是建构性的。指新信息必须被详加说明并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以使学生能记住简单的信息,同时能够理解复杂的材料。3.累积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习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把它们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4.目标指向学习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学习目标,并愿意实现这一目标,那么这样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但应该注意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目标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学习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因而学习目标不应该从外部、由他人设定,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它产生于学习者与教师、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5.诊断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进行诸如控制、自我测试与检查之类的活动,以帮助他们诊断和判断学习活动是否追寻着所设定的目标。建构主义希望,学生最终自己控制学习过程。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的学生应该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诊断,而不是从外部来获得反馈。6.反思型学习反思是对自己思维过程和结果的思维,它是一种元认知策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中发展这种元认知策略。
三、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重性原则传统的教学设计者把其作用视为知识的简化者。建构主义学习认为,学习应该能够反映知识的复杂程度,鼓励从多重的取向获得观点。2.积极性原则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应该激起认识的需要或愿望。使学习者能够积极的参与问题解决过程。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是指对现有结构的经验的反应。现有的知识应该被确认和评价。学习应包括对新结构的评价以检测其切实可行性。建构主义学习要求对现有概念结构提出足够的挑战以引起混乱,并从而导致反思和适应。4.真实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背景的。所以,学习需要提供一个有助于迁移的真实的学习环境。5.表达性原则学习有关纳入到学习材料的表征,能够把知识从缄默状态提高到一个新的抽象水平。6.无限性原则建构主义强调元认知过程以保证学习经验的动态、持续的性质。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把教学视为一种环境强调了学习发生的“地点”或“空间”。在最低程度,一个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学习者行动(使用工具、收集信息和解释信息、与他人交往等)的环境或空间。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控制和指导的教学环境,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选择。建构主义更倾向用学习环境来代替教学环境。所谓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G·Willson,199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有以下特征:
1、真实的学习环境 学习活动的真实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活动与学习被应用的环境的联系程度。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
2、合作学习社会交往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应该支持合作,而不是竞争。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依赖于儿童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发展。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谈,有助于他们形成假设并进行检验,有助于学生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
3、从多重的角度来探究学习材料建构主义强调应该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识以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一个整合的更为高级的观点。斯皮罗等认为,教学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景采用适当的策略,并提出“随机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即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多次,每次的情景都不一样,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表征模式进行知识的建构,以适应他们自己的需要。
4、鼓励学习者的反思能力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核心特征,也就是说,学习者要进行自我监控,能够进行自我监控是判断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策略的依据,它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不可或缺的。
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和好奇心来到课堂。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教师由信息的提供者变为获取信息的指导者,是提供学习支架(scaffolding)的人,是任务和问题的展现者。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思考、探索和建构意义。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1.教师的角色定位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和好奇心来到课堂。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教师由信息的提供者变为获取信息的指导者,是提供学习支架(scaffolding)的人,是任务和问题的展现者。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的环境,是学生能够在其中思考、探索和建构意义的环境。激进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在是讲受“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要求教师从教学的中心、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支持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己形成有关知识和体系,学生能够更多从自己内部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
2、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强调要给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学习活动的真实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活动与学习被应用的环境的联系程度。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中发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独立或合作的探索活动。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利用它们对实际生活过程或现象进行的逼真模拟,给学生创造近乎于实际的教学环境。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知识应先分解然后再综合,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这样,学生一开始可能就会介入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之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作为学生新学习知识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建构起自己的有关知识。
3、从多重的角度来探究学习材料建构主义强调应该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识以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一个整合的更为高级的观点。斯皮罗等认为,教学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景采用适当的策略,并提出“随机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即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多次,每次的情景都不一样,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表征模式进行知识的建构,以适应他们自己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总是很自信,很相信自己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经常把自己对问题的不完全或单方面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使众多的学生仅仅拥有有限的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如高考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总是随考场、考点或地区集中出现几种方式。这表现在教学上就是,用大量的试题去训练和适应某些解题模式;用加班加点的方法给学生灌输大量的“描述性”知识,而有些问题和现象本来是不应该来“描述”的,应通过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抹杀了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剥夺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进行探索的权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包办,要给学生以最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4、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课程开发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看,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他们的主动活动自己建构的,每个学生建构的知识都有其个性特征。这要求我们开发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过程和现象、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学习过程以及能够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现代学校在我国出现100多年来,我国的课程主要实施的是学科课程。在学科课程中,教学目标,评价方式和方法是由课程设计者统一制定的,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讲受统一建构的,课程内容是按照把学生都培养成专业工作者的标准来设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学科课程越来越不适应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所以必须对此进行改革。现在我国已开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如开发三级课程(即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综合理科课程、实施选修和必修制等,这些课程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构主义的思想。以上从有限几个方面讨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但最关键的是它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反思了教育的目的,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为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带来了希望。
(摘自
北京师范大学 刘克文
7.理论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研究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国外教育理论和思潮相继进入我国,并迅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乃至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着重要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其中发展势头较迅猛的一支流派,它对我国当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受《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之邀,就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与读者共同讨论,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缘起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虽然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关于主体建构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谈到“建构”的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近代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个体思维的发生过程就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地协调、建构(即平衡)的过程。他还提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在儿童认知发展学说中可以说是构成了一个时代,他关于“建构”的思想是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其后,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都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尽管建构主义由来已久,但它真正的兴盛却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学习心理学走出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认知心理学成为90年代以前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一方面吸收了信息加工理论的一些观点,但在研究方式上仍受到行为主义所采取的客观主义研究思路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作用,与行为主义观点一样,视学习环境是静态的。因此,90年代的建构主义是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而出现的,其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它不仅关注知识表征和意义过程,同时还注意到构建学习环境以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意义。所以说,现代建构主义既是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早期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的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对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拉维因(R.Slavin1994)评论道:“当代教育心理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
90年代末,建构主义进入我国,并在越来越多的文献中被称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作为尚处于发展与完善之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其自身的观点还非常零碎和不成熟,并有待统整,我们急于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否恰当,还需要理性和审慎的思考。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有人甚至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由于方法和标准各异,所以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较为公认的分类是1989年来自建构主义研究领域的11位国际著名学者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关于“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的座谈会中所讨论出的结论,认为建构主义可概括为六种主要的类型:(1)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2)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3)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4)社会文化认知观点(social culture cognition)或称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sociocultural approcaches to mediated action);(5)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6)控制系统论(cybernetic system)。
其中,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较广。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菲尔德(Vo n Glasersfeld),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到皮亚杰等人的影响,它与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相对立。客观主义认为,实在(reality)具有一种内在的、独立于观察者的,因而是客观的结构。通过理性思维过程,人便能够获得“真实的”或客观的知识。激进建构主义对此不以为然。它提出,知识是由个体的心理建构而成,它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某种真实的复制,而是个体的建构。知识的获得不是把“真理的金子”移交给个体,而是由个体自己去建构的。学习者不是被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社会建构主义是在修正激进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社会性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虽然也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另外,它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因此,“协作”是社会建构主义所极力倡导的教学策略。
综观建构主义各家学派的观点,我们可将其基本观点归纳如下:
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反对认知心理学所坚持的客观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知识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所以说,外部信息在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原有知识联系以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
2.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
强调教学要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课程设计上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完整的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所谓课本知识,虽然包含着真理,但并非终极答案。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新知识,而且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师生、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意义建构是教学活动的终结,也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4.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既然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那么教师就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伙伴和合作者。
三、对建构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反思之一:建构主义哲学立场的偏离
建构主义者为了标新立异,历来宣称自己的认识论纯粹是主观主义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可见,认知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观(内部心理过程)与客观(外部刺激)相统一的。而建构主义者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线,以便独树一帜,则明确宣称自己的认识论属于主观主义,从而在哲学上陷入了另一个怪圈,即极端的主观主义,或称之为主观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的一些主张,如离开人脑的“真实世界”是不存在的,知识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客观世界是认识主体大脑的产物等等,无疑是片面地夸大了主观的作用,难免走入唯心主义的歧途。
反思之二:建构主义学生观的极端化
90年代初建构主义者提出的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曾一度成为国际、国内教育界最为先进和引以为荣的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若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没有错。但事实上,建构主义者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建立在纯主观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由于这种主观主义认识论完全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否认知识的可传授性,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教师的作用。本世纪之初,美国基础教育虽然大范围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但其教育质量却没有呈现出预期的提升,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教育质量的滑坡。反思其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其归咎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误导,认为正是建构主义过分削弱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过分渲染学生的主观知识建构导致了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
反思之三:建构主义应用范畴的局限性
8.学习理论综述及对学习内核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内核
一、引言
当今世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竞争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也是学习的竞争。学习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自主地进行学习,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学习的本质, 不仅有助于人们学会学习,而且有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构建学习化社会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认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对于教育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古代许多哲学家都提出过有关学习的创造性思想,不过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有关学习的实验研究,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材料,形成了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
二、西方相关学习理论综述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认知学习理论到现代的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范式。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斯金纳提出的以强化为核心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学习者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如刺激、强化)的变化,从而忽视了学习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和主观意识。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是Jerome S. 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学习理论开始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用S—O—R(O即学习的大脑加工过程)模式来取代简单的没有大脑参与的S—R联结,强调有机体的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人类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主张人类的学习模式不应该简单地观察实施刺激以后的有机体的反应方式,而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应该强调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类型的建构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比重,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方法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是Piaget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主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已有认知结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且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braham H.Maslow(1908-1970)和Carl R.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主张研究整体的人,反对把人分割为各种要素,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以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和个性等方面;学习不单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产生作用。
三、从学习的内涵入手来理解学习的内核
对于学习概念的把握应注意学习的主体、条件、结果三个要素,而这三个要素的完整的组合就是学习的实质,即学习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使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改变的活动。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较全面地理解。
1. 学习是人和动物都会发生的活动
学习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不仅有人类的学习,而且还包括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包括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的学习是人积极主动地进行的活动,而动物的学习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
人类的学习涵义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类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涵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 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人的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 但又有其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的课本是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变成相关的知识,学生是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人类的间接经验,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地进行的。
2.学习是一种凭借经验而进行的活动
也就是说,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经过反复的练习后发生的行为变化,个体的成熟乃至衰老使其行为发生变化的改变不能称之为学习。
3.学习所引发的变化既包括行为的变化,又包括行为潜能的变化
也就是说学习所引发的结果不仅有外显的行为变化,而且还有内隐的变化。所谓内隐的变化,指的是那些不一定在人们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变化。
四、新课程理念下对学习内核的理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 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
从新课改的理念上说,真正的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2).
[2]张淑琴.新课程的核心理念[A].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04(7).
9.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岗位才一年多,虽然满腔热情,劲头十足。可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并且缺乏经验,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面对一系列问题,往往急躁,焦虑不安,无所适从。在这个时候,我迫切希望有人来给予指导和帮助,而学校领导们也根据这一情况为我们新教师建立了师徒关系,而且学校还组织青年教师理论学习,让我校广大青年教师通过互相学习达到同时进步的目的。这学期分别是由吴建东老师主讲了《教育教学论文撰写的格式》;由夏玉婷老师主讲的《新课程怎样备课》;由陈春老师主讲的《新课程怎样听课》;以及由我自己主讲的《ppt的自定义动画效果讲稿》。
吴建东老师主讲的《教育教学论文撰写的格式》让我们知道了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格式,填补了我们青年教师在这一块知识点方面的空白,为我们以后发表论文帮助不少。
夏玉婷老师主讲的《新课程怎样备课》让我们知道了现在新课程下该如何备课,作为一名小学高级教师,夏老师的工作严谨,教学经验更是丰富,她是在结合自己真实教学经验及新课程理念相结合的情况下给我们上这节课的,从而让我们知道了该如何更好的备一节课,以及备课的一些注意事项。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潜,为更好的发展个人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陈春老师主讲的《新课程怎样听课》让我们知道了新课程和以前老的课程下听课的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更好的发展个人教学能力,那出去听课是必不可少的,而更好的听课,并吸取他们教师的精华,才能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因此我想陈老师的这次讲座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新教师来说,将是个莫大的帮助。
我也非常的荣幸,能够接受学校的安排,让我有机会给大家来讲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因为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教师也必须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其转化为自己教学所需的工作。而我校教师除了我之外,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对计算机的教学软件的使用比较陌生,尤其是我们教学最常用的ppt,于是针对他们的这些现状,我就给大家讲了一节《ppt的自定义动画效果》的内容,这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多,其中主要是
1、素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2、图片和文字的制作过程;
3、声音的制作。我是先让大家一起来欣赏我所制作的一份精彩ppt《走进瑞安》,让大家进入一个迫切想知道如何来做这份课件的心理,从而展开下面的主讲内容。通过这次的讲座,我不但在教学心态上有个转变,让我认识到我已经是一名教师。教学体态上也发生了转变,让我更加沉稳,心理不慌,稳扎稳打。
10.党员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近期我所在党组织开展了党员学习。我积极参与党小组关于此次活动的学习与讨论,通过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的认真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第一,作为党员要勇于践行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者。只有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们才能幸福安康;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党内还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此,我们一定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化认识;从永葆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深化认识;从完成党的使命的高度深化认识,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努力做一名自觉维护和践行党的宗旨的模范。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看,这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党员干部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来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照自己、检查自己、修正自己,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虽然我不是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但我更应该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树立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作为党员要加强学习。我们的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这是我们的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状况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党的先进性和和纯洁性,这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大部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就是要立足实际,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客观认识自身在学习、工作与生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坚持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时刻加强党的政治理论学习,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孜孜以求,学而不厌,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自己服务本领
立足自身工作,我认识到作为党员我更应该严格遵守国 家和党组织关于党建的各项规定和制度,时刻铭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要始终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做好本职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1.亚当理论的学习与应用 篇十一
1986年以后,他基本退隐江湖,专职为自己操盘,在此之前出了(他自己认为的)最后一本书“亚当理论”。近年又有了复出江湖的迹象,而且还出了另一本奇书:“全息现象”。
令我好奇的不仅是他的著作,更是他的交易理念的转变过程,从一个技术指标的积极发明者,突然变为一个亚当理论的忠实信徒,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更奇的是,“全息理论”和“亚当理论”都是由另一个当世奇人发明的。原来纵横天下的Wilder一见此人,立时甘拜下风,放弃了自己之前所有的信仰。
亚当理论的应用非常简单,可以说5岁小童即可以操作,我们那个习惯了复杂思维的大脑,一见之下,可能会大呼:“不可能吧,期货就是这么简单?”是的,我想说的是,往往最简单的就是真理。
亚当理论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把对市场的理念和方法论都放在了一起。什么时候入市,什么时候出市,何时加码,止损位的放置。一句话,全了,并且极其简单,不需要任何的数学基础。当然头寸调整还需要自己来做。
真理往往是最简单的,以至于经常使人视而不见。有一个著名的交易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他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沉思半晌后,说道:大家都把交易想得太复杂了,其实对我来说,知道应该忽略什么,可能是最关键的。亚当是关于怎么在交易市场中挣钱的,亚当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观察市场并用一种更加特别的方法来交易市场。亚当理论最纯粹、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挣钱的办法就是让市场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仅如此,亚当还告诉了交易者市场下一步的方向,运用亚当理论,你可以“看到”市场下一步的走势。然后,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愿意入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可以开始交易了。亚当理论不受你的交易时间范围的限制。你可以使用日线图、周线图或者15分钟图,都没有关系。长中短线皆宜。要做到这些,亚当只需要听一听市场是怎么说的,永远不需要运用任何的判断!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关于市场如何运行的理论与如何在市场中取得成功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两者可不是一回事啊。亚当其实很简单,就是怎么去市场中挣钱,至于市场是怎么运转的,在亚当眼中,并不重要!归根结底,作了半天分析研究,不就是为了挣钱吗?不挣钱,什么事情就都没有意义了。
亚当理论并不高深玄妙,但就是管用。但是人脑往往习惯了往复杂的地方去想,简单的事实往往提不起我们的兴趣。尤其最近几年,电脑交易系统盛行,好像没有复杂的算法就脸上无光,显得没有水平。
其实,最要紧的是挣钱!
前面我们一直只是谈到了交易理念,在一个完整的理念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完整的方法论。现在好多人,一上来都在追求方法论,追求什么神奇公式,追求秘密武器,但是问到对市场的理念,或哑口无言,或胡言乱语,或东拼西凑,实在是舍本求末啊。比如说,亚当理论的理念,就是对市场保持装傻充愣的白痴状态,这就是他的理念,其实,随着现在电脑系统的发展,好多市场行为已经可以进行科学分析了,与17年前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他的理念只要是完整的,可以自圆其说的就行了。亚当理论跟现在主流学派的最大不同就是不去分析市场,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所谓矫枉必须过正啊。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大智若愚。
12.理论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二
关键词:行动学习理论,企业学习,培训
过去,培训项目主要是使企业中的个人能够拥有更多的有用的知识或信息。现在,高级经理们对于行动导向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更感兴趣。很多人认识到他们需要“行动学习”的方法,能够让他们在解决组织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种方法是一种将“培训”“个人发展”与“满足企业需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法。
所谓行动学习,就是透过行动实践学习。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载体,学习者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困扰组织的真实问题,从而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组织的目的。通过解决实际存在的难题实现学习与发展。其核心是在催化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与反思,达成个人和组织认知、行为和心智模式的根本改变。
行动学习是一小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行动学习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也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发展和整个组织的进步。行动学习是一个从自己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行动学习的关键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在真正“做”的过程中,这个潜能会在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行动学习通过一套完善的框架,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在高效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行动学习的力量来源于小组成员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质疑和在行动基础上的深刻反思。
一次培训是否产生预期效果,在于培训的全流程体验。研究表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工作与培训中的一样重要。对于学习者而言,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培训前与培训中通称为学习阶段,把培训后称之为转化阶段,在学习与知识转化阶段为学习者设计完整的体验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设计完整体验要求在学习阶段充分考虑学员的个人特点以使学习项目能够更加适应学员的学习需求;在知识转化阶段强调为学员进行知识转化提供各种便利,并且不断地强化转化行为。在这里会鼓励员工将行动学习的理论运用到转化阶段,提升培训知识的转化率。
爱德华兹戴明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将所做的事情用流程化的方式进行叙述,那么这就说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作什么。要是企业学习的产出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把学习项目看作一项业务流程,而非独立的培训课程。这就意味着需要设计完整的学习体验,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全面、系统地探讨如何设计与管理完整的学习流程,即需要在传统培训的过程中,加入前期的项目规划与设计,以及后期的学习转化与应用,以确保学习项目能够带来期望的业务产出。依照以上的理论,在企业学习与发展项目中,所界定的成功项目(产出有意义的业务收益只有在学习转化为工作实践后,才能成为“成功”。因此,完整的学习项目的设计必须包含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网络学习或商业模拟训练。调查显示,正式课程前后的每个阶段,都与传统的培训课程一样重要。因此需要将对“课程实施”的关注转向对“实现结果”的关注,从关注“教学设计”转向关注“学习体验设计”,这个新模式包括了所有影响学习产出结果的因素。最关键的是学员的学习体验设计已远不止传统的教学设计,企业忽略了这些现实情况,无疑是自寻死路,并将学习项目置于危险境地。“系统化思考很重要,因为组织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影响着内部员工的业绩系统化的方法将影响工作流程和其他工作的环境氛围也纳入考虑。”孤立地推行学习项目很少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这是因为从根源上来说,企业的业务问题一般都是系统化的。传统的学习转化矩阵中包含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3个阶段,该矩阵存在的问题是无意中强化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暗示“真正的”学习只发生在政史教学阶段,事实上,这样的划分在现在的企业培训中稍有不合理,一个项目若要取得成功,应将阶段划分为“准备,学习,转化,评估”,那些因学习转化不足而失败的项目,要比那些因知识获取不足而失败的项目多得多。或者有一个说法是“真正的学习始于课程结束后”,其他很多学者也已经开始采用“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的说法来强调这些阶段共同组成一个不断调整的学习流程,一个连续体。最后的阶段应该包括项目收尾学习成果评估和嘉奖。阶段四包括对业务结果的评估,目的是增加学习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因为该阶段关注投入产出比,并将相关资源集中于此。需对学习项目的产出结果进行“审查”(评估、衡量、监控或评价),这一事实会吸引所有利益相关方——培训管理者、业务经理、绩效顾问及其他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在绩效改善干预项目中的作用。第四阶段描述为某个特定学习循环的“结束点”制定具体目标和任务完成时间节点,能极大地激励人的行动。对大多数人来说,达成目标的内驱力——即使并没有金钱奖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如果不能为一个学习周期明确结束点,则会让人们失去达成预期目标的满足感,失去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机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定义学习的终点线、评估成果、表彰成就就应该属于设计完整的学习体验的内容(见表1)。
完整学习体验是某一个学习项目的循环,阶段四是表示完成了这个学习循环既定终点,而不作为独立于学习流程之外的事件。这样的评估对学习和练习的激励作用非常重要,竞赛和期末考试名次评定这种评估方法,对于学习项目成果的影响也同样重要。阶段四需对学习项目的产出结果进行“审查”(评估、衡量、监控或评价),这一事实会吸引所有利益相关方——培训管理者、业务经理、绩效顾问及其他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在绩效改善干预项目中的作用。将完整体验加入行动学习的概念,将行动学习渗透到完整体验的每一个环节,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中.行动学习使用手册[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迈克尔·马奎特,著.管理者终身学习·行动学习实务操作:设计、实施与评估[M].郝君帅,刘俊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