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共13篇)
1.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一
石油开采与加工中的职业危害及预防
石油原油通常是一种从褐色到黑色的粘稠液体,其化学成分是含有多种烃类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为烷烃(液态烷烃、石蜡)、环烷烃(环戊烷、环己烷等)和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萘、蒽等)。此外,尚含有少量的含硫化合物(硫醇、硫蘼、二硫化物、噻吩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酚类)、含氮化合物(吡咯、吡啶、喹啉、胶类)以及胶质和沥青。硫、氧、氮三种元素的含量,一般均少于1%,但有些石油的含硫量可达5%以上。通常石油与天然气共生。天然气主要为甲烷(约97%)和少量乙烷(1%~2%)、丙烷(0.3%~O.5%)的混合气体,并常含有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的还可能含有氦。
原油经过各种加工过程,可制得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石油焦、液化气等石油产品,并可为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提供丰富的原料。天然气除用作燃料外,还可作为制造合成氨、甲醇、合成石油等的原料。
一、石油开采
1.生产过程及主要危害因素
石油开采简称采油。主要的采油方法有自喷采油法、抽油法和气举采油法。采油的基本生产过程,可分为采油和修井两大部分。
采油的基本工种为采油工,负责巡回检查和维护油井、油气分离器、输油泵等正常生产,计测油量,进行储油罐的清砂除污和跑漏原油的回收等作业。修井为进行油井的检修和实施油井的增产措施,主要作业包括检泵、打捞、冲砂、刮蜡、堵水、压裂、酸化等。修井的基本工种为修井工,大部分工作要将油井口启开,在露天进行作业。
在采油生产过程中,几乎所有作业地带空气中均存在烃类和硫化氢。正常生产时油井附近烃类的浓度,一般不超过300 mg/m3;打捞、刮蜡、量油、输油泵房内输油、储油罐内清罐作业时,可达600~2100 mg/m3。硫化氢的浓度,在开采低含硫石油(硫含量低于0.5%)时,均不超过最高容许浓度(10 mg/m3)。在石油蒸气和硫化氢的长期联合作用下,采油工人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皮肤划痕症、血压偏低和心动缓慢、感觉型多发性神经炎,以及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和油疹等。油疹的发病率可高达25%~30%或更高,这与经常接触原油,皮肤和工作服受污染有密切关系。采油工人,在开采含芳香烃组分的石油时,可发生慢性芳香烃中毒;在开采高含硫石油(硫含量高于2%)时,可发生硫化氢眼炎,甚至角膜溃疡;在油井自喷事故时,可发生天然气窒息、急性烃类化合物和硫化氢中毒,甚至可引起死亡。在酸化作业时,修井工可发生酸类的刺激症状和化学灼伤。此外,尚存在露天作业的异常气象条件影响。
2.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
防止采油时有害气体的危害,应加强油井口和采油设备的密闭和技术管理,防止油井自喷事故,减少天然气、石油及其蒸气的跑漏;采用自动化量油方法;输油泵房内加强输油泵的密闭通风排毒;改进清罐方法,采用高压水喷射清污。供给修井工防毒面具并有专人管理和维修。为防止原油污染和酸腐蚀,应供给工作服、长统靴、防酸手套和防护油膏。转油站增设专门的淋浴室和更衣室;露天作业场所设置冬季取暖室。加强安全生产技术训练,及时检修工具、设备,石油矿场应有充分的照明等措施。
二、石油加工(炼油)
1.生产过程及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炼油基本上是在管道和各种分馏塔、裂解、重整等装置中进行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最终生产出汽油、煤油等动力油,并从中提取部分溶剂油(苯、甲苯、二甲苯等),副产品是产量很大的石油沥青。炼油可分为初步加工(脱盐、脱水)、一次加工(常压和减压蒸馏)和二次加工(催化重整、催化裂化、糠醛精制、丙烷脱沥青、延迟焦化、加氢精制、白土精制等)。
电脱盐(水)是在高压直流电场作用下,使原油中水滴聚集沉降,同时脱掉无机盐。常压和减压蒸馏是在常压和减压下加热蒸馏,按照沸点高低将原油分馏为各种馏分。催化重整(铂重整)是在铂或铂铼催化剂(硅酸铝或氧化铝作担体)作用下,使原料油发生重整反应,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分子筛脱蜡是用分子筛(确定结晶结构的硅酸铝)作为吸附剂,脱除原料油中的正烷烃,以降低航空用油的冰点和柴油的凝点。加氢精制(或加氢脱硫)是使原料油中的硫、氮、氧杂质与氢反应而脱除。脱硫时产生硫化氢,脱氮时产生氨。催化裂化是用微球硅酸铝作催化剂,使重质原料油在高温下裂解,转化为轻质油品。糠醛精制用糠醛(或酚)作溶剂,将润滑油分馏中不合需要的组分脱除。酮苯脱蜡是用丙酮(或丁酮)和苯的混合物作溶剂,经冷冻、过滤等过程,将润滑油中的蜡质脱除。亦可采用尿素脱蜡。白土精制是用白土(Al2O3·2SiO2·2H2O)作吸附剂,脱除润滑油和石蜡中的残余溶剂、臭味和颜色等。蜡饼发汗是将蜡饼缓慢加热,以制取不同熔点的石蜡。丙烷脱沥青是用液体丙烷作溶剂,将减压渣油中的沥青质脱掉,为催化裂化和制取沥青提供原料。采用添加剂提高油品质量,已成为现代炼油生产的重要措施。对人体健康影响较严重的有:燃料汽油抗震剂四乙铅和航空用油抗烧蚀剂二硫化碳等。
可见,炼油生产中可存在种类繁多的化合物,包括烃类、硫化物、四乙铅、酮类、酚类、醚类及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酸、碱、氨等。其所涉及的主要职业危害如下。
1)油品蒸气主要是低沸点的汽油蒸气,几乎所有作业地带空气中均可存在,尤以装卸油台、储油罐区、轻质油泵房、常压减压蒸馏塔区等处较为严重。生产工人在其长期作用下,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感觉型多发性神经炎,甚至引起慢性中毒。2)酮苯脱蜡过程中用苯和甲苯作溶剂,生产工人在上述毒物的长期联合作用下,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等,甚至引起慢性苯中毒。
3)常压减压蒸馏、加氢精制(脱硫精制)、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等过程中,均可产生硫化氢。可发生眼炎和急性中毒。
4)四乙铅中加入二氯乙烷、二溴乙烷或氯萘等配成乙基液,用作燃料汽油抗震添加剂,生产工人在四乙铅长期作用下,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多汗、多涎、三低症(血压低、体温低、脉率低)以及感觉型多发性神经炎等。此外,燃烧含硫燃料的加热炉、锅炉的烟气中可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催化裂化、延迟焦化过程中可产生气体烃(甲烷、乙烯、丙烯、丁烯等)。使用y型分子筛催化剂时,可有放射性稀土元素污染。在糠醛(或酚)精制过程中,可产生糠醛(或酚)蒸气引起中毒。
5)在催化裂化用的微球硅酸铝在催化剂加料、再生过程中,工作地点空气中硅酸铝粉尘浓度可达4.5~89.2mg/m3。白土精制过程中,工作地点空气中白土粉尘浓度可达45.6~491.2 mg/m3。生产工人长期吸入可引起尘肺。
6)在炼油生产中,各种加热炉的场所均为高温作业。热泵房气温可达40~50℃。蜡饼发汗室可达50~63℃,并伴有高气湿。此外,在常压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等过程中均存在热源,可使工作地点气温升高,并伴有热辐射。在炎热季节,可能引起中暑,在冬季可使上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增高。
7)加热炉、空气压缩机、空冷器、泵、大功率电机以及排气放空的管线和阀门处,均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噪声强度在管式加热炉工作地点可达100~125 dB(A),在油品泵房可达94~102 dB(A),在压缩机室可达93~97 dB(A)。工人在噪声的长期作用下,可致听力下降并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甚至引起噪声聋。2.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
防止有害气体或蒸气的危害,如油槽采用下方装油和蒸气密封;采用浮顶式或内浮顶式储油罐,以减少油品蒸发;过滤机、泵、压缩机等安装密闭通风排毒设备;加强设备的管理和及时检修,防止跑冒滴漏。清刷油槽车、储油罐的作业工人应供给防毒面具,并有专人管理和维修。以低毒物质,如甲基叔丁基醚、甲基叔戊基醚等含氧化物代替四乙铅。
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如加热炉喷嘴可改用辐射式燃式喷嘴;压缩机、鼓风机等高压气体出口、放气管口设消声器;对发生噪声的泵应装设封闭隔声罩;噪声大管线用隔声材料覆盖。供给作业工人防声耳塞、耳罩以及防声帽盔。
此外,在白土精制、催化裂化加料过程应采取自动密闭生产并装置通风除尘系统。蜡饼发汗室采用自动控温装置,尽量减少在发汗室内的作业时间,以预防高温高湿的危害。所有生产场所均必须加强防火防爆措施。
三、石油化工生产过程
1.主要工艺过程的职业危害及预防
化工单元操作是指由各种化学生产过程中以物理为主的处理方法概括为具有共同物理变化特点的基本操作。化工单元操作可归纳为物料输送、蒸发、蒸馏、加热、干燥、冷却、冷凝、粉碎、混合等。
1)物料输送过程的主要危险及控制(1)物料输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各种原材料、中间体、产品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这些输送过程就是物料输送。在现代化工业企业中,物料输送是借助于各种输送机械设备实现的。由于所输送的物料形态不同(块状、粉态、液态、气态等),所采取的输送设备也各异。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输送,保证其正常运行,减少职业危害都是十分重要的。
(2)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
在物料输送过程中,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有:有毒物质、粉尘和噪声等。①如果输送的物料是有毒的液体或气体,若发生泄漏,则会造成中毒事故。对于闪点很低的可燃液体,若用氮气或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压送,则可能由于泄漏引起中毒窒息。为防止有毒物质的危害,可采用自动化或机械化的输送手段、密闭输送管道设备、通风净化、加强个体防护,配置应急设施,以及加强管道设备巡检、维护等措施。
②如果输送的是颗粒状或粉状的物料,则由于管道设备密闭不严等出现粉尘危害。为防止粉尘危害,可采用自动化或机械化的输送手段、密闭输送管道设备、通风除尘、湿式作业、加强个体防护等措施。
③此外,压缩机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噪声危害。此时可采用隔声、吸声、个体防护、缩短接噪时间等措施进行预防。
2)加热及干燥过程的主要危害因素及控制(1)加热过程
加热是促进化学反应和蒸发、蒸馏、裂解等操作过程的必要手段。加热的方法一般有直接加热、蒸汽或热水加热、载体加热以及电加热等。加热温度在100℃以下的,常采用热水或蒸汽加热;100~140℃的,一般用蒸汽加热;超过140℃的,常用加热炉直接加热或用热载体加热;超过250℃时,一般用电加热;现代裂解炉使用燃料直接燃烧,使炉膛内温度达1000℃以上。其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如下: ①不论是直接明火加热,还是蒸气或热水加热、载体加热以及电加热,加热过程存在的主要危害是高温危害。为减少高温危害,加热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控制温度的范围和升温速度;高压蒸汽管线等进行保温隔热处理;使用热载体加热时,载体循环系统应严格密闭,防止泄漏。
②使用热载体加热时,可能存在有毒物质危害。因此,除载体循环系统应严格密闭外,还应定期检查和清除油锅、油管上的沉积物,防止热载体循环系统堵塞,载体喷出,引起有毒物质扩散。
③若使用高频等离子技术等进行加热时,存在非电离辐射的危害。为防非电离辐射,可采取屏蔽、个体防护等措施。
(2)干燥过程
干燥是利用热能使固体物料中的水分或溶剂去除的单元操作。干燥按操作压力可分为常压干燥和减压干燥,按操作方式可分为间歇式与连续式干燥。干燥的介质有空气、过热蒸汽、烟道气等。此外,还有冷冻干燥、高频干燥和红外线干燥等。此过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有:
①干燥过程中存在高温危害,其防护措施可采用隔热、个体防护、发放清凉饮料等。②干燥过程可能散发出来有毒的气体或粉尘。为防止中毒和尘肺的发生,应采取密闭、通风、个体防护等措施。
③如采用高频干燥,则存在非电离辐射的危害。非电离辐射的防护措施同上。④若采用红外线干燥,则存在红外辐射的危害(非电离辐射)。红外辐射防护重点是对眼睛的保护,严禁裸眼直视强光源。生产操作中应戴绿色防护镜,镜片中应含有氧化亚铁或其他可过滤红外线的成分。3)蒸馏过程的主要危害因素及控制
蒸馏是借助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的不同来分离液体混合物使其分离为纯组分的操作。其过程是加热、蒸发、分馏、冷凝,得到不同沸点的产品。按操作方法,蒸馏分为间歇蒸馏和连续蒸馏;按操作压力,可分为常压、减压、加压蒸馏。此外,还有特殊蒸馏,如蒸气蒸馏、萃取蒸馏、恒沸蒸馏和分子蒸馏。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如下。
(1)有毒物质是蒸馏过程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应根据物料的特性,选择正确的蒸馏方法和设备。对于难挥发的物料(常压沸点在150℃以上),应采用真空蒸馏,这样可降低蒸馏温度,防止物料在高温下分解、变质或聚合引起的中毒。混合物各组分沸点极接近或组成恒沸物时,可采用萃取蒸馏和恒沸蒸馏。分子蒸馏则可使混合物中难以分离的组分容易分开,减少中毒。此外,还可采用通风、密闭等措施消除或减少有毒物质的危害。
(2)蒸馏过程存在高温危害。一般,易燃液体蒸馏应采用水蒸气或过热水蒸气加热。蒸馏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避免连续高温作业。防止高温危害的措施同加热过程。
4)冷却(凝)及冷冻过程的主要危害因素及控制(1)冷却(凝)冷却与冷凝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冷却的物料是否发生相的改变,若发生相变则成为冷凝,否则,如无相变只是温度降低则为冷却。冷却(凝)可分为直接冷却法和间接冷却法。在化工生产中,把物料冷却在大气温度以上时,可以用空气或循环水作为冷却介质;冷却温度在15℃以上,可用地下水;冷却温度在0~5℃时,可以用冷冻盐水。按照冷却(凝)设备传热面的形式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管式冷却(凝)器、板式冷却(凝)器、混合式冷却(凝)器。
冷却过程主要涉及低温作业,在低温环境中对劳动者的健康有影响。因此,应根据被冷却物料的温度、压力、理化性质以及所要求冷却的工艺条件,正确选用冷却设备和冷却剂;高凝固点物料,冷却后易变得黏稠或凝固,在冷却时要注意控制温度,防止物料卡住搅拌器或堵塞设备及管道;作业中可采取空调、个体防护等措施,防止低温作业危害。
(2)冷冻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蒸气、气体的液化,某些组分的低温分离,以及某些物品的输送、储藏等,常需将物料降到比水或周围空气更低的温度,这种操作称为冷冻或制冷。
冷冻操作的实质是利用冷冻剂自身通过压缩—冷却—蒸发(或节流、膨胀)的循环过程,工业上常用的制冷剂有氨、氟利昂。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常用石油裂解产品乙烯、丙烯为深冷分离的冷冻剂。其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如下。
①工业上常用的制冷剂含有氨、氟利昂等有毒物质,因此,冷冻过程中存在有毒物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防止制冷剂中毒,制冷系统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以及管路系统,应注意耐压等级和气密性,防止设备、管路产生裂纹或发生泄漏。压缩机应选用低温下不冻结且不与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滑油,且油分离器应设于室外。
②冷冻过程中同样存在低温作业,防止低温伤害的措施同上。③此外,冷冻过程中还存在压缩机等设备的噪声危害。防噪措施同上。5)筛分及过滤过程的主要危害因素及控制(1)筛分
在工业生产中,为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常常需将固体原料、产品进行筛选,以选取符合工艺要求的粒度,这一操作过程称为筛分。筛分分为人工筛分和机械筛分。筛分过程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是粉尘。为减少粉尘危害,可采取机械化、自动化手段、通风除尘技术、加强个体防护等措施。筛分火药时,应在单独的筛药房中进行,并防止中毒。
(2)过滤 过滤是使悬浮液中的液体,在重力、真空、加压及离心的作用下,通过细孔物体,将固体悬浮微粒截留进行分离的操作。过滤过程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有毒物质、噪声。若加压过滤时能散发有害气体,则应采用密闭过滤机,并应用压缩空气或惰性气体保持压力。取滤渣时,应先释放压力。同时注意作业场所的通风和个体防护。离心机等设备在过滤时噪声较大,应尽量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同时采取吸声、隔声、个体防护等措施减低噪声危害。
6)粉碎及混合过程的主要危险及控制
化工生产中,将固体物料粉碎或研磨成粉末以增加其接触面积的操作称为粉碎。将大块物料加工成小块物料的操作称为粉碎,将小块物料加工成粉末的操作称为研磨。按实际操作的作用力,粉碎的方法分为挤压、撞击、研磨、劈裂等。其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如下。
(1)粉碎、混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是粉尘。为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粉碎、研磨设备要密闭,操作间应具有良好通风,必要时可装设喷淋设备。粉末输送管道与水平夹角不得小于45°,以消除粉末的沉积。当粉碎物料粉末阴燃或着火时,须立即停止送料,采取措施隔断空气,必要时补充惰性气体,不宜采用高压水流或泡沫进行施救,以免可燃粉尘飞扬。作业人员应佩带防尘口罩,并及时清理作业场所的粉尘。
(2)粉碎、研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噪声危害。防噪措施同上。2.典型反应过程的主要职业危害及控制
化工单元过程是指由各种化学生产过程中以化学为主的处理方法概括为具有共同化学反应特点的基本过程。
1)氧化与还原反应过程的主要危险及控制 狭义讲,氧化是指物质与氧化合的反应;广义讲,氧化是指失去电子的反应,还原是得到电子的反应。而在有机化学中,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是以共价键组成的,不能用电子的得失判断氧化与还原反应,故常把与氧的化合或失去氢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将与氢的化合或是去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总是一对反应。
(1)氧化反应
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如下。
①由参与氧化反应的物质决定了氧化反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有毒物质和腐蚀性物质。氧化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大部分是有毒物质,如乙烯氧化制取环氧乙烷、甲醇氧化制取甲醛、甲苯氧化制取苯甲酸等。因此,存在有毒物质的危害。而且氧化反应中的有些氧化剂本身是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等,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存在腐蚀危害。因此,在氧化反应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氧化剂的投料比,氧化剂的加料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多加、错加。反应过程应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装置,严格控制反应温度、流量,防止超温、超压。反应器尽可能采用自动控制、报警联锁装置。防止设备、物料中的杂质为氧化剂提供催化剂,例如有些氧化剂遇金属杂质会引起分解。空气进入反应器前一定要净化,除掉灰尘、水分、油污以及可使催化剂活性降低或中毒的杂质,减少由于检修设备或更换催化剂等接触有毒物质的机会。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防毒措施,如通风净化、配备应急设备、加强个体防护等。
②氧化反应需要加热,同时绝大多数反应又是放热反应,因此,存在高温危害。防止高温危害的措施同上。
(2)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的种类很多,多数反应过程比较缓慢、安全,但许多反应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使防火防爆问题突出。还原反应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由参与反应的物质特性所决定的。还原反应中的部分原料、中间产品、催化剂以及产品为有毒物质,可能引起职业中毒。例如:还原反应中使用的固体还原剂如保险粉、氢化铝锂、硼氢化钾等属于有毒物质。还原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如雷内镍、钯碳在空气中吸湿后有自燃危险,并产生毒物。还原反应的中间体,特别是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的中间体,如,邻硝基苯甲醚还原为邻氨基苯甲醚过程中,产生氧化偶氮苯甲醚;苯胺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反应条件控制不好,生成的环己胺可引起中毒。许多还原反应都是在氢气存在下,并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如果因操作失误或设备缺陷发生氢气泄漏,可造成人员窒息。同时高温高压下的氢对金属有渗碳作用,易造成腐蚀,发生有毒物质泄漏。
在还原反应中,为消除或降低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压力、流量等各种反应参数和反应条件; ②反应器尽可能采用自动控制、报警联锁装置;
③对设备和管道的选材要符合要求,并定期对设备、管道进行检测,以防止因氢腐蚀造成事故;
④正确使用和处置还原剂、催化剂;
⑤厂房通风良好,且应采用轻质屋顶,设置天窗或风帽,使氢气易于逸出; ⑥配有个体防护用品。
2)硝化反应过程的主要危险及控制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取代氢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硝化。用硝酸根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羟基的化学反应,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硝化反应,产物称为硝酸酯。硝化反应是生产染料、药物及某些炸药的重要反应。硝化反应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由参与反应的物质的特性决定的。
(1)被硝化的物质大多为易燃物质,有的兼具毒性,如苯、甲苯、脱脂棉等,使用或储存不当,易造成中毒。
(2)混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和腐蚀性,使用不当会导致强烈腐蚀。在硝化反应中,为消除或降低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不能把未经稀释的浓硫酸与硝酸混合。稀释浓硫酸时,不可将水注入酸中。②必须严格防止混酸与纸、棉、布、稻草等有机物接触,避免因强烈氧化而发生燃烧爆炸和中毒。
③硝化过程应严格控制加料速度,控制硝化反应温度。应安装严格的温度自动调节、报警及自动联锁装置。
④处理硝化产物时,应格外小心,避免摩擦、撞击、高温、日晒,不能接触明火、酸、碱等。
3)聚合反应过程的主要危险及控制
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称为聚合反应。聚合过程在工业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聚丁二烯、顺丁、丁腈等橡胶以及尼龙纤维等,都是通过小分子单体聚合的方法得到的。
聚合反应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聚合反应中使用的单体、溶剂、引发剂、催化剂等大多是有毒物质,使用或储存不当时,易造成中毒;许多聚合反应在高压条件下进行,单体在压缩过程中或在高压系统中易泄漏,发生中毒。例如,乙烯在130~300MPa的压力下聚合合成聚乙烯。聚合反应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有: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一旦设备、管道发生泄漏,将自动报警;反应釜的搅拌和温度应有检测和联锁装置,发现异常能自动停止进料;对催化剂、引发剂等要加强储存、运输、调配、注入等工序的严格管理;个体防护。
4)裂化反应过程的主要危险及控制
裂化有时又称为裂解,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高温下分子发生分解的反应过程。而石油产品的裂化主要是以重油为原料,裂化可分为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三种类型。
(1)热裂化
热裂化在加热和加压下进行,产品有裂化气体、汽油、煤油、残油和石油焦。热裂化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有毒物质和高温。热裂化过程产生大量的裂化气,如泄漏将可能引起中毒。其防护措施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控制温度和压力;高压容器、分离塔等设备均应安装安全阀和事故放空装置;设备、容器检查维修时,应先进行清洗、置换等措施,防止中毒窒息。
(2)催化裂化
催化裂化在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用于由重油生产轻油的工艺。催化裂化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有毒物质。催化裂化在460~520℃的高温和0.1~0.2 MPa的压力下进行,烧焦活化催化剂不正常时,可能出现可燃的一氧化碳气体引起中毒。此外,还有高温危害。在催化裂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反应器与再生器压差的稳定,要设置单独的供水系统,所用降温循环水应充足。此外,还应采用个体防护等措施。催化裂化的防高温危害措施同上。
(3)加氢裂化
加氢裂化是在催化剂及氢存在下,使重质油发生催化裂化反应,同时伴有烃类加氢、异构化等反应,从而转化为质量较好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油的过程。加氢裂化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氢气。加氢裂化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且需要大量氢气,一旦氢气泄漏或油品挥发,极易发生中毒窒息。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包括:加强对设备的检查,定期更换管道、设备;装设氢气检测报警仪;反应器必须通冷氢以控制温度;个体防护。
2.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二
关键词:皮革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
前言
皮革行业是我国具有综合优势的传统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皮革行业得到迅速发展, 并已形成从生产、经营、科研, 到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皮革行业职业病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皮革行业人士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职业病,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1]。职业病是直接或间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2]。2011 年, 中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组长李熙透露, 中国职业病危害人群超过2 亿。据不完全统计, 全球每年仅死于职业性疾病和伤害者达190 万至230 万人,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GDP的4%[3]。传统的皮革加工的确给环境带来了污染, 但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推出和广泛应用, 皮革工业正由污染型向环保型转变, 产业化、集群化、区域化的加工生产, 已成为皮革工业发展的格局。应用清洁生产工艺, 加强劳动保护, 提高环保意识, 是预防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标本兼治之策。本文就皮革生产工序对皮革行业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做了详细的介绍。
1 鞣前准备工段
1. 1 原料皮
因检疫不严, 会导致原料皮带有的布氏杆菌或炭疽杆菌传染给人[4], 从而引起布氏杆菌病和炭疽病, 布氏杆菌病的最常见症状是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头痛发热[5], 某些患者还出现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症状表现[6]。炭疽病有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3 种类型, 且可常常继发败血症和脑膜炎[7]。
对于家畜, 应进行预防接种、隔离治疗、尸体无害化处理[8]。对于带菌的原料皮, 应进行消毒灭菌。从事皮革行业的人员, 应在操作过程中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并定期做身体检查, 若发现感染患病人员, 可用疫苗接种、药物、隔离等方法进行治疗。
1. 2 脱毛
目前, 大多数皮革企业仍然采用毁毛法脱毛, 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污染, 其中硫化氢是最主要的。硫化氢中毒及其病死率一直是威胁我国劳动者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9]。我国硫化氢中毒占职业性急性中毒的第二位[10]。脱毛、脱灰等皮革生产过程中, 都会有硫化氢气体的产生。硫化氢中毒的主要靶器官是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10], 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以肺水肿最为严重[11]。
对于硫化氢中毒, 目前仍无特效解毒剂。一般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进行救治[12], 救治方法主要有: ( 1) 及时供氧, 立即将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 进行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 2) 眼部损害可用清水或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至少15min, 然后用激素软膏点睛; ( 3) 接触的皮肤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
加强职业卫生和安全教育, 普及自我保护知识,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对于预防硫化氢中毒是至关重要的。
1. 3 脱脂
职业性危害因素还包括噪声和高温。皮革生产工人在车间进行皮革脱脂及染色时, 需长时间高温作业, 特别是夏季, 易中暑。根据卫生部的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对于患者中暑程度的不同, 应及时采取脱离高温环境, 送至通风阴凉处, 并进行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以维持机体平衡。
1. 4 脱灰
脱灰工序产生的氮以氨的形式存在[13], 氨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极易溶于水。氨能破坏人体组织内多种酶的活性, 影响组织代谢, 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职业性急性氨中毒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氨气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常伴有眼睛和皮肤灼伤, 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常有心脏、肝脏等损伤并发症[14]。
目前脱灰工序减少氨排放量的工艺主要是CO2或无氨脱灰剂替代铵盐, 利用CO2脱灰是减少氨排放的最佳途径。另外工作环境通风要良好, 用人单位应配备应急医护人员和急救设备, 若发生氨中毒, 立即现场急救, 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和皮肤, 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同时, 加强劳动者的卫生知识、防护装备、自我保护意识也是必要的。
2 鞣制工段
2. 1 铬
全世界大约有100 万劳动者接触六价铬[15]。1987 年我国已将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列入职业肿瘤名单[16]。鞣制过程中, 铬鞣法可使皮革变得柔软和耐用, 铬鞣剂作为常用鞣剂, 广泛地应用于皮革行业。随着皮革工业的发展, 铬对人体的危害得到广泛关注。六价铬通过红细胞膜的能力较三价铬强, 有很强的生物毒性, 急性中毒的剂量范围在50 ~ 150μg/kg。试验表明, 长期接触、吸入、摄入六价铬化合物, 对人体具有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肾脏毒性及致癌性等[17]。早在1990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六价铬化合物确定为人类致癌物。
为了减少铬的潜在危害, 人们正在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 比如用铝鞣剂、植物鞣剂来代替, 无铬鞣剂、有机鞣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皮革鞣制。研究表明, 坚木栲胶[18]、荆树皮栲胶[19]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没食子酸能较好地清除 ( —OH) 自由基, 从而对六价铬有一定的防治作用[20]。皮革生产工人, 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皮肤直接接触鞣剂, 防止吸入铬鞣剂粉尘, 在工作时应带防毒面具、橡胶手套等劳动防护用品。
2. 2 甲醛
甲醛及其制品主要用于皮革的鞣制和毛皮的烫毛等工序, 也用作防腐剂和填充剂。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 它在人体内代谢迅速, 工人吸入后往往在血液中检查不出甲醛浓度增高[21]。甲醛对人体危害很大, 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它影响蛋白酶的活性, 对组织器官有氧化损伤作用, 对视丘损害性大, 影响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功能, 产生突变, 扰乱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致癌和致畸物质[22]。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的甲醛气体引起的, 以眼睛和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所以要降低和消除皮革中的甲醛, 尽量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对于甲醛中毒, 无特殊解毒剂, 主要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21]进行救治, 救治方法有: ( 1) 立即脱离现场, 及时脱去被污染的衣物, 对受污染的皮肤使用大量的清水彻底冲洗, 再使用肥皂水或2% 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溅入眼内须立即使用大量的清水冲洗。 ( 2) 对接触高浓度的甲醛者可给予0.1% 淡氨水吸入。研究表明, 人体灰树花多糖可作为一种营养剂, 提高人们的免疫能力, 降低甲醛对机体的伤害[23]。
3 湿态染整工段
3. 1 复鞣
皮革行业中戊二醛是一种多功能复鞣剂[24]。在使用浓度下, 具有广谱、高效、受有机物影响小等特点。但研究表明, 戊二醛有中等刺激性和明显的黏膜毒性, 对眼睛有损害作用, 可引起过敏反应及哮喘作用, 延缓伤口愈合, 致突变效应和诱导结肠炎[25]。此外, 戊二醛会污染水体, 可使鱼类的呼吸系统出现损伤, 导致其死亡[26]。
正确配戴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能降低戊二醛的职业危害[27]。
3. 2 染色
染色是制革生产的重要工序, 它可以改善皮革外观, 扩大制品用途, 提高使用价值。过去常用的联苯胺染料, 可诱发人体膀胱癌, 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入致癌物名单[28]。孔雀石绿作为三苯甲烷染料的代表物, 在生物体内有明显蓄积现象, 具有急性、生殖、遗传、致癌毒性等危害[29]。
随着欧盟对偶氮的限制, 我国推出的环保型无偶氮染料, 已广泛应用于皮革生产, 比如皮革黑LR - N等产品, 它是联苯胺的代用染料[30], 无致癌毒性。对于三苯甲烷染料, 微波诱导催化技术已取得一定成果[31]。陈立军[32]等人还提出了超临界染色、超声波染色、电化学染色等高效清洁的皮革染色方法。此外, 为预防染料的危害, 还应遵守操作规程, 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提高车间通风设施, 加强个体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4 干态整饰工段
4. 1 二甲基亚酰胺
二甲基亚酰胺 ( DMF)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及性能优良的溶剂, 主要用于合成革生产。我国年消耗DMF, 合成革企业约占70% , 尤其在PU革合成中作为树脂浆料溶剂而大量使用。DMF是合成革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DMF中毒通常经呼吸道和皮肤, 以皮肤吸收为主[33]。DMF侵入机体后, 主要靶器官为肝脏[34]。据相关文献记载, DMF还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有危害[35]。DMF浓度、作业时间延长、劳动负荷增加, 都是影响接触工人的危险因素。
对于DMF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损害,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36]。所以应采取综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改进合成革工艺, 改善工作环境, 增加通风措施, 规定工作时间, 降低劳动负荷, 加强职业教育, 建立应急预案, 尽可能减少接触工人中毒的潜在危害。另外, 有资料显示, 蒜素、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有预防DMF损害的效果, 但缺乏人群试验结果和报告[37], 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 2 苯
苯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原料和有机溶剂, 在皮革行业中有一些应用。对制鞋工人职业危害较大的是生产过程中所用的胶粘剂, 其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质。苯易挥发, 可通过呼吸道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皮革企业生产中, 不论苯浓度高低, 只要工人长期接触, 均存在潜在职业危害的可能。苯是一种具有遗传毒性和血液毒性的致癌物质, 以慢性毒性为主。1982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 IARC) 正式将苯列为人类致癌物, 1987 年我国将苯致白血病确定为职业性肿瘤[38]。职业性急性苯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短期内吸入大剂量的苯蒸汽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较长时期接触苯蒸汽引起的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皮革行业预防苯中毒的方法是:改善劳动条件, 保护易感人群,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国对慢性苯中毒的诊断仍以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减少为主要依据[38]。预防方面, 一般提倡多食用木耳、芹菜等食品, 据说有一定的作用, 但疗效不太确切。从根本上说, 应该寻找可代替苯的物质来彻底消除接触工人苯中毒的风险。
4. 3 PFOS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 (PFOS) 是一种表面活性剂, 因具有防水、防油、防污、耐洗、耐摩擦、耐腐蚀等性质[39], 在皮革加工过程中有一些应用。PFOS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 对人体具有毒性作用[40]。PFOS引起的肝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免疫毒性、发育和生殖毒性、内分泌毒性、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等的研究, 毒性资料绝大部分还仅限于动物试验, 对人体的危害性研究还不多, 所以, 进行PFOS对人类健康的潜在性远期影响的研究, 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PFOS目前尚无替代品, 2009年《斯德哥尔摩公约》对PFOS的应用也仅为只是限制而非禁用。为了减少PFOS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近几年国内外对PFOS的处置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国外有用反渗透膜除去半导体行业废水中的PFOS、在临界水中用零价铁高效分解光刻技术中的PFOS、紫外光对PFOS降解、活性炭吸附除去PFOS等方法。 国内有用壳聚糖的MIP吸附剂, 选择性地除去废水中的PFOS、纳米吸附剂除去水中PFOS等方法[41]。但这些方法还仅仅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41]。应加大研发力度, 积极开发替代品, 尽可能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4. 4 五氯苯酚
五氯苯酚, 即PCP, 是皮革制品、纺织品、木材、织造浆料和印花色浆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防霉防腐剂。PCP有蓄积作用, 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对生殖发育、遗传、内分泌、免疫等系统有较强的危害性[42]。其防治方法主要有: ( 1) 皮肤接触, 可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 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 ( 2)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 3) 吸入呼吸道,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进行输氧。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5 结束语
3.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三
一、加油加气站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汽油、苯系物、噪声、一氧化碳、四乙基铅等
1、汽油的危害
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易溶于脂肪。主要是以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吸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到人的大脑,引起麻醉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及末梢神经产生毒害作用,对骨髓造血机能也可产生不良影响。
侵入途径: 呼吸道、皮肤。临床中毒表现:
①急性中毒:麻醉症状,精神恍愧、步态不稳、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结膜充血、咳嗽等;重症为吸入高浓度汽油后,可很快出现昏迷、抽搐、肌肉痉挛、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②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头晕、健忘、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情绪波动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感觉异常,出现手套、袜套样分布的痛、触觉减退及腱反射减弱和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瘫软,神经-肌电图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
③皮肤接触汽油可干燥、皲裂,出现角化性皮炎;妇女对汽油敏感,除上述神经系统症状外,还可出现月经异常、周期紊乱等。
职业接触限值:PC-TWA300mg/m3。
2、四乙基铅的危害
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的汽油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四乙基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在燃烧时释放铅随废气排入大气中。如吸入量过大,能使人大脑萎缩。
临床中毒表现:
临床上有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综合症状。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多发性神经病和脑病。消化系统轻者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重者出现腹绞痛。血液系统主要是铅干扰血红蛋白合成过程
而引起其代谢产物变化。铅对肾脏的损害多见于急性、亚急性铅中毒或较重慢性病例,出现氨基酸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及肾功能减退,提示中毒性肾病,伴有高血压。
铅中毒临床指标:
尿铅超过0.08mg/l,血铅超过50μg/t,职业史和临床症状是诊断的依据。
职业接触限值:PC-TWA0.02mg/m3。
3、甲苯的危害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二、可导致的职业病
汽油中毒、职业性铅中毒、苯中毒。
三、防护措施:
1.对油料的毒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不可麻痹。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
2.国家规定汽油蒸气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50mg/m3,所以生产、储存、使用场所的空间汽油浓度均应在此卫生标准以下,以确保安全生产。
3.特别要注意防止汽油泼洒、渗漏,注意工作场所的通风。4.严禁用嘴吸取油料,特别是含铅汽油。禁止用含铅汽油灌装打火机。禁止用含铅汽油洗涤汽车零件和衣服。
5.接触汽油操作应穿工作服,戴防护手套,下班时要用肥皂、清水洗净手、脸,有条件最好洗澡。不要接触汽油后就立即吃食物、抽烟。
6.油库工作人员不要随意进入油罐内清扫底油。如需要清洗油罐时,应先采取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等办法,降低罐内油蒸气的浓度。进罐人员必须穿上工作服、胶鞋、戴橡皮手套,必要时还要戴上过滤
式防毒面具,系上保险带和信号绳。另外,油罐外面应有专人守护,随时联系,也便于轮换作业。每人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7.工作中发现有头晕、头痛、呕吐等汽油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休息。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
8.从事接触汽油作业者,就业前均应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神经系统疾患、内分泌疾患、心血管疾患、血液病、肺结核、肝脏病等不宜从事此类工作,在定期健康检查中,凡确诊上述疾病的患者均应调离接触汽油工作,进行治疗与疗养。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亦应暂时调离。
四、治疗
急性中毒
迅速移离现场,静卧在空气新鲜处,将患者腰带、纽扣松开,保持呼吸道畅通,用肥皂及清水清洗皮肤、头发等。眼睛污染者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硼酸眼药水滴眼。误服汽油者可灌入牛奶或植物油,然后催吐、洗胃、导泻。
心脏骤停
可行心脏复苏术,禁用肾上腺素,以免引起心室颤动;吸入性肺炎,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癔病样症状者给予镇静药物。
慢性中毒
可采用中医中药,亦可给予维生素类及利眠宁等药物,亦可用小剂量胰岛素低血糖疗法。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状者,可按一般精神分裂症治疗。皮肤有红肿、水疱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角化、皲裂可用100%尿素软膏,干燥者可用蛤蜊油等。
汽油吸入性肺炎
可给予短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对症处理。其他处理
一、观察对象每年体检一次,重点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尽可能作神经-肌电图检查。
二、急性中毒轻度患者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重度中毒患者经治疗恢复后,应调离汽油作业;吸入性肺炎治愈后,一般可恢复原工作。
三、慢性中毒患者应调离汽油作业,定期复查,并根据病情适当安排工作或休息。
相关知识
1.劳动者接触汽油蒸汽或液体所致的汽油中毒是一种全身性中毒性疾病。急性中毒以神经或精神症状为主。误将汽油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人性肺炎。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和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2.急性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清除皮肤污染及安静休息。对呼吸停止者,应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提供有效供氧,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使用呼吸兴奋剂。
3.对于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抽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表现等急性中毒脑病症状及体征,应迅速给氧、降温、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糖皮质激素、脱水剂、利尿剂)止痉及镇静、(抗癫痫药物、安定剂、人工冬眠疗法等),保护及恢复脑功能(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脑疝进行手术治疗。
4.吸入性肺炎的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预防感染。
5.慢性汽油中毒的治疗主要参照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可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活性维生素B12、烟酰胺、三磷酸腺苷、地巴唑等药物。如出现妄想及幻觉等精神症状,可选用甲氯丙嗪、氯普噻吨、奋乃静进行对症治疗。
4.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四
第一条为加强职业危害(尘毒)的安全管理,改善工业生产中的劳动环境和控制及清除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防止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预防职业危害(尘毒)工作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部、省有关规定。
条三条防止粉尘危害必须坚持“茶、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队属各二级单位和外企租用本队厂房的企业。第五条队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责任制。队法人责任人对单位的职业危害(尘毒)
第五条队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队法人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尘毒)作业安全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工作的副职负责主管这项工作。
第六条队的安全部门是职业危害(尘毒)安全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防尘防毒工作计划、指导、督促、检查生产部门,落实执行各项防尘、防毒措施。
第七条各二级单位、班组长负责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并根据生产规模大小配备专(兼)职安全员,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防尘防毒措施。第八条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各二级单位必须执行“三同时”。第十条各种职业危害作业必须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第十一条队必须按有关规定发给作业人员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必须坚持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第十二条新参加粉尘作业的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符合健康条件者方可能上岗工作。
第十三条从事尘毒作业人员应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第十四条队必须加强对从事尘毒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第十五条队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尘毒作业场所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的尘毒测定结果告诉作业人员,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及时落实整改。
第二章高温作业
第十六条生产场所的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来自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如地质行业的矿井、隧道等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气湿的作业环境。
第十七条异常气象条件作业的,冬天在寒冷地区或极地从事野外地质普查作业、高原低气压环境中进行勘探低气压作业。
第三章非电离辐射
第十八条红外线。焊接工可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第十九条紫外线。电焊工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第二十条激光。用于焊接、扎孔、切割、热处理等。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影响和皮肤造成损伤。
第四章防护用品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防护用品的管理分工:安全部门负责制定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并对购置护品的性能、质量、发放和使用进行监督,以及组织研究开发和建议、推广使用适合地勘作业特点的新型护品,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劳动计划与核定工种;物资供应部门的安全部门共同负责护品的采购。
第二十二选用护品,应符合劳保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按国家标准购买。没有国家标准的经安全劳动部门同意,选择满足作业安全防护要求的产品。
5.网络成瘾的危害与预防 篇五
瘾的定义: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亦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癖好。比如毒瘾,烟瘾,酒瘾,球瘾,戏瘾,看书上瘾等。成瘾释义:一般指人对某类事物或东西的依赖性达到一定程度。
“成瘾”(addiction) -词在拉丁语中有着“被绑定”(bound to)或者“被奴役”(enslaved by)的意思;现代人多关注“对一种行为的控制能力受损”,同时,我们更关注其对个体、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影响。
网络成瘾定义:指的是人们对上网或者网络产生依赖性,深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影响到学习、工作和家庭;比如学习成绩下降,工作不能完成,家庭产生矛盾,如果停止上网就会出现烦躁、易怒、坐立不安的感觉,即使产生悔意,也还是会控制不住地去上网。
6.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收集2015年4月我院后勤供应室负责医疗物资下收下送的13名工作人员及5辆负责回收车辆等人车携带细菌等相关资料。13例工作人员中, 男2人, 女11人;年龄23~49岁, 平均 (36.3±3.2) 岁;供应室工作年限1~10年, 平均 (5.32±1.44) 年。负责回收5辆专用车扶手、车厢内壁、车轮等部位。人员及车辆共采取样本28份。
1.2 方法
1.2.1采样方法采集过程主要集中在下收下送前、下收下送后。参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采样法, 人员 (车辆) 出发前、回供应室后第一时间, 将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对人员手指屈面及车辆扶手、车厢内壁和车轮等部位横竖往返涂抹3~5次, 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 最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无菌采样试管, 送检。
1.2.2检测方法先给予每支试管震动80次, 再用无菌吸管抽取0.1 ml稀释至10 ml为1个稀释度, 其余9 m1分别按上述方法各取1 ml呈10倍依次稀释至10 ml。对每个稀释度取1 ml作平行样品2、3个, 置入温箱内培养24 h。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
1.3 干预措施
一是工作人员下收下送出发前, 穿戴消毒供应室专用的衣帽、鞋及口罩。出发前熟读一次本院制定张贴的《消毒技术规范》和《职业危害防范知识》等。对使用车辆扶手、车厢内壁、车轮、梯子等关键部位消毒灭菌;二是返回供应室后, 立即更换干净清洁的衣帽、鞋及口罩等。使用消毒液严格搓手清洗, 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双手, 必要时清洗头发。使用含氯1 000 mg/L消毒液对车辆关键部位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4 合格判断标准
以总菌数≤10 cfu/cm2, 且为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描述, 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8份采集样本检测结果
资料显示, 28份采集样本在下收下送返回供应室后, 手及车辆表面检出细菌总数较出发前显著上升 (P<0.05) , 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下收下送人员和车辆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比较明显的污染。对细菌种类鉴定后发现, 细菌主要为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等, 这些细菌极易引发感染, 构成职业危害。见表1。
2.2 28份采集样本干预后结果
经一系列干预后再行检测, 下收下送人员手表面细菌总数下降至 (3.56±0.57) cfu/cm2, 车辆表面细菌总数下降至 (3.13±1.42) cfu/cm2, 均未检出致病菌, 与下收下送返回后的平均细菌总数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更换衣物、严格洗手及乙醇擦拭等能够有效减少细菌残留, 进而降低职业危害发生风险。
3 讨论
3.1 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
28份样本包括13名下收下送工作人员和5辆下收下送车辆的扶手、车厢内壁及车轮等3个易感部位, 基本涵盖了下收下送各个关键点, 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检测结果来看, 出发前, 工作人员和车辆表面检出总细菌数分别为 (5.41±1.43) cfu/cm2和 (3.23±1.17) cfu/cm2, 返回后再检出分别陡升至 (87.49±17.21) cfu/cm2和 (67.78±25.66) cfu/cm2, 结果为高度不合格, 处于高感染、高传染的敏感阶段, 与梁翠云等[2]报道的结论一致, 构成潜在的职业危害。分析原因, 主要还是与下收下送工作内容有关, 下收下送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往返于医院各科室, 如血液科室、细菌检测室甚至病房、收储房等, 许多科室属于病源高度集中区域, 工作人员势必要接触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品以及环境, 从而极易携带病菌细菌。另外, 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也是重要原因, 未及时或彻底清除携带细菌, 造成细菌长期寄居于身上, 形成二次污染[3]。
3.2 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从本组结果来看, 经过一些卫生干预后, 下收下送人员手表面和车辆表面细菌总数分别下降至 (3.56±0.57) cfu/cm2、 (3.13±1.42) cfu/cm2, 且均未再检出致病菌, 说明卫生干预对减少细菌携带, 进而减少职业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减少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风险,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手卫生管理。执行下送前肥皂流动水洗净双手‐装无菌物品‐戴手套‐关车门‐推车‐开车门‐摘手套‐取无菌物品的工作流程,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杜绝违规操作现象;二是强化下送车辆管理。对下送车辆严格分类、严格消毒, 采用密闭式, 以防止下送过程中病房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在无菌物品上, 下送返回供应室后及时消毒下送车辆, 防止病房中的微生物在供应室繁殖, 造成细菌传染。
摘要:目的 探讨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表现, 据此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该院供应室13名下收下送工作人员及5辆专职回收车临床资料。结果 75份采集样本返回供应室后检出细菌总数较出发前显著上升 (P<0.05) 。经干预后检出细菌总数均显著下降 (P<0.05) , 且未再检出细菌。结论 细菌污染是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主要职业危害。加强下收下送人员和车辆规范化清洗消毒, 有助于减少职业危害, 促进职业健康。
关键词:供应室下收下送,职业危害,细菌污染,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宋燕琴, 卢琼芳, 李水梅.供应室下送工作人员手卫生状况的调查与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3) :56-57.
[2]梁翠云.消毒供应室下送工作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3 (12) :113-114.
7.《碘缺乏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七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碘对人体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的作用及预防碘缺乏病的方法。教学重点:
碘对人体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碘缺乏病的方法 课前准备:
宣传挂图 碘盐半定量检测试剂瓶 土盐样品 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缺碘有什么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瘿瓜瓜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
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强化补碘。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这些人群对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应在坚持长期使用碘盐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油丸。
3、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碘缺乏病是一种古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大多数人对防治这种病的认识不足,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
宣传碘缺乏病知识人人有责,特别是卫生部门、盐业部门、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级行政官员。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4、制售、贩卖非碘食盐违反国家法律。
(二)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 儿童缺碘:
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
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成人缺碘:
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
1、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
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
4、腌菜也要用碘盐。
板书设计:
1、由学生阅读课文与观察图示。
2、讲解碘在人体生长发育、智力的重要作用。
8.油漆工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八
一、职业危害
油漆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苯、甲苯、二甲苯、酸醋丁酯、丙酮等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有害气体。可吸入,经口和皮肤进入人体,有害健康,大剂量会致人死亡。高浓度会引起瞌睡、眩晕、头痛、心痛、心跳加快、震颤、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经口还会引起恶心、肠胃刺激和痉挛等。长期接触会引起贫血、易出血、易感染。严重时会引起白血病和造血器官癌症。
二、防护措施
1、作业场所加强通风。
2、作业时,穿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佩戴合格的防毒面具,并定期
3、及时换洗工作服。
4、紧急救援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没有防毒面具或防毒衣服不要进入事故现场。
三、应急处理
急性中毒,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清新处。
皮肤接触,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尽快就医,严禁擦拭接触化学品处的皮肤。
9.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九
“职业危害预防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针对“十一五”期间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职业危害监测预警与预防控制的重大科技需求, 以粉尘、毒物、井下高温作业场所以及企业职业危害等为重点, 研究了高危职业危害分类方法、职业病危害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职业病危害预警模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综合统计评价方法;研究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统计指标体系、粉尘综合防控策略和粉尘对机体影响及其综合预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建立了防尘防毒呼吸防护用品实验室检测系统, 开发了高效、低阻等级化滤材的制备工艺与滤材产品、复合型防尘口罩;为预防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项目主要包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评价分级关键技术研究”、“高危职业危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呼吸防护用品人机工效评价技术及装备研究”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等4个课题, 主要完成单位有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余家国内安全生产、职业卫生行业领域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联合攻关, 项目组在职业危害预防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制定了9项国家和行业安全技术标准, 开发了7套软件系统, 获得1项发明专利, 申请了5项专利, 发表了114篇学术论文、5部专著。
10.供应室潜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十
【摘要】供应室是集中处理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辅料的部门。我院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传染病医院,集中收治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和蔓延,我院的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不断增加,处理可复用的医疗用品随之加大,接触化学消毒液的机会也明显增加。致使供应室工作人员成为医院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所以要充分认识自我防护的重要性,掌握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伤害和维护身心健康。
【关键词】供应室人员、潜在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危险因素 1.1 锐器伤
任何损伤人体的锐器都有可能传播血行性播散疾病,例如HIV、乙肝、丙肝病毒等。在工作人员回收、清洗被污染过的玻璃用品、针头、穿刺针头、手术器械,拿取锐器或清洗方法不当时造成皮肤黏膜的损伤,成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1.2 化学性损伤
工作人员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使用的清洗剂、消毒剂及化学气体等,如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黏膜及呼吸道的损害、毒性反应。1.3 物理性损伤
1.3.1 取出干燥箱物品、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卸载、开启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后物品卸载等过程中均可由高温高压蒸汽引起烧伤烫伤等。
1.3.2 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时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
1.3.3 在操作过程中接触污染物品后,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会成为病源传染的媒介。
1.3.4 工作中的噪音引起的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心慌、疲劳等。1.4 机械性损伤 多是因年龄或身体原因从临床一线退下来的护士,年龄、观念都力不从心,在搬运货物、装载、推车过程中姿势不正确,工具或操作台不符合人体功能学,负荷超重、操作不当引起扭伤、拉伤等。1.5 环境因素 供应室离临床科室较远,遇到刮风、下雨、下雪等天气易引起感冒、摔伤等。2 预防措施
2.1防止锐器伤及感染的危害
2.1.1 下收人员在回收过程中严格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WS310.2-2009中操作规范进行。回收的污染器械集中在CSSD点数,减少工作人员重复接触污染器械和被刺的机会。针头及其他锐器放在专用加盖的硬质容器内,避免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被针头或锐器刺伤造成意外,明确感染性疾病及严重血液污染的物品。
2.1.2 清洗时正确选择合适的手套;处理锐器时正确分类放置;使用高压水枪时应在水面下操作,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液体飞溅和穿刺针飞溅;清洗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要求,防止生物危害;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规范》中的意外伤害报高及处理处置。预防化学因素损害
在使用清洗剂、消毒剂、润滑剂、除锈器前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其使用方法、禁忌、毒性反应及处理,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带护目镜。若不慎溅到身体、眼睛及皮肤黏膜上立即用流动清水清洗,必要时就诊。使用后的空瓶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处置。妥善保管各类化学溶液,专人管理、固定分类存放,放置处有清晰的标识且标签清楚完好。工作区域应备急救箱,其内应备眼药水、无菌注射用水、敷料等药品。
2.3 预防物理性因素损害
拿取高温物品时不可裸手,必须戴隔热手套防止烫伤;在处理破碎玻璃时不应徒手,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防止天然屏障的破坏;各室采用空气消毒循环风消毒时应在上班前、下班后进行;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措施,洗手时应遵循“六步洗手法”,时间不小于15秒,采用感应式水龙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4预防机械性因素损害
2.4.1 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搬运重物时应采用双人搬动或用推车,采用正确的搬运姿势,避免任何扭腰动作。2.4.2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全科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以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减少伤害的发生。
11.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篇十一
为做好预防和控制本公司职业病危害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
一、组织机构
1、职业病危害事故领导小组 组
长:陈友东 副组长:陈绿宏、李纯青
成员:贺志宏、陈广波、唐有德、龚清平、覃东荣、甘伙友
2、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李纯青
组员:陶张平、梁裕森、彭小峰、欧阳化兵、何建华、刘传、何雄
二、职责
(一)领导小组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做好职业病防治人员培训和应急防护用品的配备。
2、组织协调下属各部门的力量,做好预防控制应急事故的发生,防止蔓延扩散。
3、组织制定人员撤离和疏散方法,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4、组织考核各部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情况,找出问题加以完善。
5、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二)应急处理小组职责:
1、组织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熟习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规,认真做好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工作,掌握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控制技术。
2、做好应急处理的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的准备工作。
3、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必须立即赶赴现场,同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司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并按公司“预案”积极开展有关工作。
4、控制事故现场和指挥终止职业危害作业,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和疏散工作。
5、安排有关人员救护受伤人员,保护好坏现场和公共财产。
6、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与处理,进行事故分析和报告,提出应急处理措施。
7、组织职工进行预防职业病的宣传培训教育,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8、参加应急处理的人员均需穿戴好防护衣、防毒口罩、防护手套等必须防护用品。
三、措施
(一)急救药物:储备足够的常用急救药物。
(二)防护用品:防护衣、防毒口罩、胶手套、胶水鞋等物资一批。
(三)救援器械:应急灯、手电筒、救伤担架、医用急救箱等器械一批。
(四)交通工具:公司所有车辆,司机24小时待命并加足油料。
四、应急防护用品使用指南
1、接触粉尘者上班时应穿戴防尘工作服和防毒防尘口罩。
2、接触有毒气体者工作时应穿戴防毒工作服、防毒口罩、胶手套、胶水鞋。
3、接触剧毒或经皮肤进入穿透力强的化学物品者应穿戴防毒工作服、毛巾、衬衣、防毒口罩、手套等。
4、接触强酸、强碱和刺激性、腐蚀性的气体者,应戴防毒口罩、防护眼罩、胶手套、胶水鞋等。
5、防护用品指定存放地点,不准将防护用品带回宿舍。
12.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十二
1 选择适当早熟品种
由于本溪市地区无霜期差异较大, 因此选择玉米、水稻品种要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3~4年平均无霜期和活动积温而定 (不能用1~2年的无霜期和活动积温做依据) 。另外, 为了预防每3~4年一遇的低温、早霜年, 实际选种的生育期还要留有3~5 d和100℃活动积温的安全系数, 例如平均无霜期如果是9月30日, 平均活动积温是3 000℃, 那么应实际选择在9月25日, 活动积温2 900℃就可以安全成熟的品种, 以预防万一遇到明显低温、早霜年所造成的危害。
2 适时抓早
适时抓早是预防玉米、水稻遭受低温、早霜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一般玉米的安全播种期, 砂、壤土地温稳定通过12℃, 低洼地的地温稳定通过14℃时就应及时播种, 时间一般在4月20日至5月1日, 水田育苗时间在4月1—10日, 水田插秧时间在5月20日至6月1日。
3 采用有利于玉米、水稻提早成熟的栽培措施
3.1 玉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 是玉米免遭低温早霜危害的保证性措施。因为地膜覆盖提高了地温, 改善了土壤结构, 有利于保持土壤墒情, 通透性明显提高[1]。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间, 膜内的活动积温可提高200~300℃, 比裸地种植的玉米可提早成熟7~10 d。
3.1.1 精细整地做床。
4月上旬, 当土壤解冻20 cm深时, 将原来的旱田破旧垄、起新垄, 一次性施足底肥,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 结合施肥施用防地下害虫药剂。然后隔一垄破一垄, 1个整垄加2个半垄合做一床, 床要整细整平。
3.1.2 打药、覆膜。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 药剂除草是关键, 在覆膜之前, 要喷施除草药剂, 并要严格掌握药量, 过量会产生药害, 过少达不到除草效果。喷药时要边喷药边覆膜, 尽量控制药液的蒸发。覆膜时两边要用土压实, 以免大风揭膜。覆膜要在播种前5~10 d进行, 促使提高床内温度, 等到地温达到播种温度时, 及时播种[2]。
3.1.3 扎眼播种。
床内温度稳定通过12℃时, 扎眼播种, 每埯播精选的包衣种子1粒, 然后用无草籽的土封埯, 每床播2行, 行距70 cm, 株距按品种而定, 整个田间播种结束后, 步道沟同样用药剂除草。
3.1.4 田间管理。
覆膜后, 要经常到田间检查, 是否有大风揭膜的现象, 如果发现要及时用土压严。喇叭口期, 如发现脱肥, 要及时扎眼追肥[3]。秋后如遇干旱, 要及时破膜, 以利于床内接收水分。
3.2 水稻采用旱田抛秧盘育苗
水稻旱田抛秧育苗, 是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提早成熟的有效措施, 因为旱田的地温明显比水田的地温高, 可早出苗3~5 d。另外, 抛秧盘育苗, 插秧时稻苗带营养钵全根下地, 不伤根, 插后不缓苗;而普通育苗, 插秧时是拔苗插秧, 大部分根都受到伤害, 插后大缓苗, 延迟生长3~5 d。实践证明, 旱田地抛秧盘育苗比普通育苗可提早成熟5~7 d。另外, 抛秧盘育苗, 秧苗健壮, 有弹性, 分蘖能力增强, 可增产10%左右。
3.2.1营养土的配制。
营养土的配制一般用园田土70%左右, 腐熟圈粪30%左右, 然后加适当黏土, 充分拌均后过细筛, 以让营养土稍带粘性, 否则插秧时钵团容易散开, 无法插秧。营养土标准是干而不硬, 湿而不泞, 具体鉴别方法是用手握成团, 扔到地上散开。配制好的营养土, 根据育苗壮秧剂的使用说明加适量的育苗壮秧剂, 充分拌均[4]。
3.2.2 苗床的制作。
苗田要尽量选择在背风向阳、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园田地或旱田地。苗床要做成平床 (高床有利于提高床温, 但不利于保水, 低床有利于保水而床温较低) 。床要整细、整平, 播种前一天浇透底水, 水是抛秧育苗的关键。
3.2.3 播种。
在摆盘之前, 苗床要再浇一次水, 然后将抛秧盘压实在床面上, 抛秧盘的钵穴进入床土1/2, 使钵穴上的底孔和底土充分接触, 以利钵穴内的营养土吸收苗床的水分。
播种时, 先用播种器将钵内装1/2的营养土, 然后用播种器播种, 每穴平均播4粒种子, 然后再用营养土将钵装满。应注意, 装盘时营养土不要超出营养钵穴, 否则稻苗的根系会沿着营养土长出钵外, 造成穴和穴之间连在一起, 无法插秧。
3.2.4 苗床药剂除草。
播种后, 用细眼喷壶在盘上面浇1次水, 然后用除草剂封闭苗床, 以防苗床杂草。苗床封闭后, 在床上覆一层地膜, 然后插拱架、盖防寒膜。
3.2.5 苗田管理
抛秧盘育苗的田间管理和普通育苗不同之处是需补水次数增多, 即发现床土发白时, 要及时进行补水。
4 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
玉米、水稻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 对提早成熟作用十分明显。因为磷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构成成分, 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作用, 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钾具有促进光合作用, 增加叶片厚度, 提高同化作用的能力, 能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率, 能促使氮素迅速合成蛋白质, 减少蒸腾, 促进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同化产物的运输, 同时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消除或减轻施用氮肥过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 玉米、水稻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 不但可提早成熟3~5 d, 而且可增产10%左右, 同时米质也有大幅度提高。
4.1 玉米喷施方法
玉米喷施磷酸二氢钾的具体时间, 应是拔节期 (12~13片叶) , 由于目前生产磷酸二氢钾的厂家较多, 含量各不相同, 准确浓度应参阅产品说明书, 喷施磷酸二氢钾水溶液600~750 kg/hm2。第1次喷完7 d后喷第2次。
4.2 水稻喷施方法
水稻喷施磷酸二氢钾的具体时间应是拔节期和打苞期各1次, 喷施磷酸二氢钾水溶液600~750 kg/hm2。
4.3 注意事项
一是要选择无风天气, 防止肥料溶液过快蒸发而变干。二是喷施时间以下午到黄昏前比较好。三是力争喷施均匀, 严格掌握用量 (按说明书为准) , 如果过量会发生磷中毒的现象。
5 根据玉米、水稻生长发育情况, 采取临时补救措施
5.1 玉米采取的主要临时补救措施
5.1.1 打底叶, 放秋垄。
如果玉米在灌浆后期 (可采食青玉米时) , 发现生育期延迟时, 将植株下部丧失光合作用的叶片打掉, 同时人工除草1次, 有利于通风透光, 提高土壤温度。
5.1.2 站秆扒皮。
如果玉米在腊熟期仍然发现成熟迟缓时, 将雌穗苞皮扒开, 增加光照, 有利膛水成熟。
5.2 水稻采取的主要临时补救措施
5.2.1 追加喷施磷酸二氢钾。
如果水稻抽穗期发现生育延迟, 齐穗后追喷2次磷酸二氢钾, 间隔5~7 d。
5.2.2 合理灌溉。
以浅为主, 间歇灌溉, 适当晾田, 有利于提高地温,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增强根系活力, 加快灌浆速度, 促进早熟。
参考文献
[1]赵世民.寒冷稻作区水稻抛秧盘育苗优点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78.
[2]崔永惠, 刘兆勇, 王立平.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8) :78.
[3]赵象建.玉米地膜全覆盖栽培的效果及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1) :57-58.
13.职业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 篇十三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根据“统筹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以便集中力量及时解决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安全的问题,制定本计划。
一、依据
1、国家法规、标准及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示、要求;
2、针对职业病危害的主要原因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3、职工的合理要求。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力戒形式主义。
二、事项、实施时间、实施部门和经费预算
1、防护设施建设与维护、警示标识
2、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每个员工按需可领取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3、工作场所卫生检测评价:每年对有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点进行监测。
4、职业卫生宣传:在宣传栏宣传职业病防治的最新进展、方法等
6、职业卫生培训:对每个新进员工进行职业病方面的培训,对相关员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培训。
7、职工健康监护:每年安排对有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职业病健康体检。
8、职业病人诊疗
9、其他
三、验收与考核
【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推荐阅读:
职业病危害与防治07-17
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09-06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08-16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的管理内容及方法 讲义07-07
噪声职业病危害卡09-13
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10-25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几类08-23
职业病危害情况调查工作方案09-05
1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10-11
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