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12篇)
1.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篇一
高校团课教育研究综述
高校团课是高校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团的基本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提高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的有效路径之一。近年来,针对高校团课教育的研究逐步升温,团课教育得到重视。学界从高校团课教育的现状考察,分析高校团课教育的性质和意义,进而针对团课教育改革提出各自的设想。通过对高校团课教育的研究梳理,目的在于找出学界研究现状的不足,推动高校团课教育的进一步研究。
一、高校团课教育现状
1.主体
高校团课面向的是广大团员,团员对团课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缺乏,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和政治素养上。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老师安排什么学习内容就学习什么内容,老师不安排就不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有些团支部书记认为团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学生不会自主安排学习1。在团课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专心,存在看小说、玩手机听mp3、做作
2业、聊天等现象。大多数学生认为团课就是应付课。面对单纯的课堂教学的团
课,学生拘泥于理论学习,不去生活中落实这些理论,看不到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重要意义,导致对现实问题不关心,与实际脱节。3导致这种学习效果出现,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自身原因,当然这也与团组织、授课内容不无关系。
2.客体
作为团课教育的组织者,高校团组织为学生学习团课知识提供平台,服务于广大团员。高校团组织负责团课工作的开展,高校管理层对团课的态度决定了团课教育的质量。由于当前团课与教学质量毫无关系,千方百计地挤兑团课时间来授课,足见团组织对团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团课没有配套教材,没有备课任务,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探讨,使得高校团课成为无足轻重的课。另外,高校团组织在团课调查研究的工作上尚有不足。集中表现在高校调研工作缺乏有力的政策、财政支持,直接导致团干调研态度浮躁,不愿从事团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实证性调研。此外,高校团干部队伍也存在问题。表现在:高校共青团干部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对学生思想动态把握不够,导致工思想工作缺乏实效性;而且目前团干部队伍兼职化趋势日益发展,但以前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导致团课工作难以深入开展。4
在团课内容本身,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绝大多数团员认为所学内容比较空泛,不能与团员青年的思想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些团员认为上团课就是读读报纸,看看新闻,而与团员密切相关且团员最为关心的专业发展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却很少涉及,48%的团员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相对分离,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对于一些学习内容,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有些团支部书记不能对其精神实质进行有效把握,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将所学内容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读了下来,而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1
2李永青,关于高校团课创新工作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01 赵昕.杨晓玲,加强高校团课建设的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3韩笑,浅谈高校团课工作问题与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1
4韩笑,浅谈高校团课工作问题与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1进行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在听完团课内容后不知所云,影响了团课的教育效果。
在团课的学习内容上和学习方式上看,缺乏创新。团课的形式单一,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大多数团课仅仅表现为一人台上讲,众人台下听,讲课者“居高临下”,口干舌燥,听课者“食之味”。昏昏欲睡,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无形之中使讲课者和听课者之间产生了距离。
二、高校团课教育性质和意义
共青团在高校青年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共青团为青年学生做好服务,进一步推动高校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团课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张衡宇认为团课教育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校团课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履行团员教育职能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政治代表队的职能,将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团课是共青团组织的人力资源库,是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旗帜,可以结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特点,不断创新团课教育形式,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将素质教育内容寓教于活动之中,为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锻炼平台;是高校共青团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思想建团的根基,改进和加强团课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建设学习型团组织,促进团的工作规范创新开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赵昕认为高校团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团课必须以为党培养优秀人才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客观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团课的首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团课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团课是实践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团课是共青团组织的人力资源库,是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旗帜。团课学员均为来自高校各年级的学生骨干,他们在团课这个大熔炉里共同成长提高。6加强团课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
三、推进高校团课教育改革的设想
针对新形式下的高校团课教育教学改革,学界从不同角度提出颇有建设性的意见,现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网络团课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之一,作为团课也适用网络教学。吴琼从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出发,研究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的大学生团课教育。她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认为网络为团课教育提供除家庭与学校之外的第三种途径。分析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团课的利弊以及网络团课特点,网络平台丰富了团课的教育内容;网络平台拓宽了共青团知识的传播渠道;网络平台增强了团课的教育效果。7网络团课给我们当今的启示就是为了更好的挖掘团员主动学习的潜力,网络团课更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但是它带给我同样的挑战是我们难以引导和监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除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团课教育外,还应该利用新媒5
6张衡宇,新形式下高校团课教育创新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赵昕.杨晓玲,加强高校团课建设的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7吴琼,基于网络平台开展90后大学生团课教育研究[J],北方经贸,2013.0
5体技术进一步加强90后大学生团课教育的实效。李新华认为: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团课教育的网络化,增强团课教育常讲、常新、常鲜的吸引力。8通过演示、信息收集整理、个别化三种团课网络化模式,来增加网络团课吸引力和实效性。利用网络的普及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创新,赵昕认为:团课教学内容应该选择性地设置包括应用文习作、社交礼仪、团队组织学在内的课程。此类课程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为导向,将会深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培训要强调全面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现阶段工作能力的同时,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9团课培训要在注重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专业外知识技能的拓展。姬
惠惠认为:要深化团课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团课教学良性发展,在掌握基本的团学知识外,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团课自身发展要求的、能够与时俱进的团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以党史、团史,党情、团情—政治思想学习,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学习—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时政焦点的教学三级梯度教学体系作为团课教学内容改革的落脚点,确保“团课要针对团员思想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力
10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重点突出”。不能忽视对团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淡化团员青年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韩笑认为:团课教学内容创新要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学生自我发展前景等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增加到团课学习当中,确保团课内容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李新华认为:创新团课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地方史料,丰富团课的内容。11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唤起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大团结意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帮助广大团员青年坚定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张衡宇认为: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形式体现多元化。12要注重运用辩论式教学,针对团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采取民主讨论思想辨析等形式,使团员在平等的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要有效利用案例式教学,充分利用一些既有生动性、感染力,又有理论性、说服力的案例,有效教育团员学生,使学生真信、真懂。要注重强化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通过采取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广泛宣扬先进典型事迹,开展赶学先进活动,使团员受到教育和启迪。李新华认为:应增强授课者的语言艺术,充分发挥授课者的主导作用。13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授课者必须追求高超的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充分调动听课人的注意力和激情。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教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恰当的面部表情、姿势,可以调动、吸引听课者的注意力,传递、渲染授课者的丰富感情,引起共鸣。
3.完善教学制度 8
9李新华,新时期高校团课教学方法刍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赵昕.杨晓玲,加强高校团课建设的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10姬惠惠,新时期高校团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4
11李新华,新时期高校团课教学方法刍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12张衡宇,新形式下高校团课教育创新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13李新华,新时期高校团课教学方法刍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
3张衡宇认为:团课教学应建立工作机制,促进团课教育的规范化。建立科14
学规范的团课教育管理制度,是持续增强团课生命力的基础和保障。高校要把团课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建立健全涵盖日常管理、内容安排、组织授课、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构建团课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赵昕认为: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提高入学门槛和难度,使那些积极向前、能体现先进性的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成为团课的学员,才能保证入学学生的质量和团课培训的质量。然后在课堂上。参训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按时认真撰写思想汇报和学习总结。姬惠惠主张:规范教学考核,强化团课教育教学效果。15为严肃团课纪律,团课必须建立相应的考勤和考核方式,强化团课教育教学效果。但团课有其不同于计划内课程的自身特性,因此,其教学考核应以检验团员青年参加学习的基本情况、学习的感受体会为主要考核点。团课结束后可要求团员青年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认真做好学习总结,总结中应注重寻找不足和差距,并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团课小结应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严禁抄袭,杜绝空谈。不仅如此,团课记录和团员青年的小结应作为团员评优、团员推优、组织发展的考核、评价依据。同时,班级团支部组织的团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应作为评选先进团支部和先进班级的重要参考指标。
4.拓展团课教学实践
韩笑提倡:要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目前的团课实践主要分为学习参观和社16
会调查两种类型。传统的学习参观就是团员到革命老区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走访老区革命前辈、战斗英雄人物等,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习参观的范围还应扩大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让团员深刻了解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走访时代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培养团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有目的性、计划性,不能走马观花图热闹,要坚持就地就近取材,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团员,使团员做到心中有感悟,树立向榜样学习的信心。张衡宇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团课教育的针对性。17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团课的内容还应该紧密结合团员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所需教育内容的不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完善与发展、专业发展前景、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等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引人到团课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应对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搞好高校团课的创新工作,要创新制度,端正学习态度,开设切合团员实际的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努力,全力把团员学员吸引到团课上来。优质团课,既须有优质的内容,即鲜明的主题、强烈的时代感;也须有优质的形式,即高超的授课艺术;方法上的巧用,如妙语开场吊胃口、旁征博引启深思、形式创新添鲜味、激励结尾鼓斗志,可以有效增强团课效果。共青团对团员青年的凝聚力也由此得到加强。要精心设计开讲辞,善于应用激发式提问,14
15张衡宇,新形式下高校团课教育创新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姬惠惠,新时期高校团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4
16韩笑,浅谈高校团课工作问题与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1
17张衡宇,新形式下高校团课教育创新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
2适当运用严厉性态度及语言;教学语言生动,举例形象,情绪饱满,善于即兴发挥;才能创造精神优势,巩固教师在课堂上的核心地位,缩短与团干部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团课课堂教学的最佳感觉交流效果。新时期高校团课在处在调整转型阶段,面对高校团课的发展,高校团组织应该创造更好、更令学生满意的团课,让广大团员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时俱进理论,开拓创新,把高校团课办越办越好。
2.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篇二
作为我国三大科技创新主体之一的高校, 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进入21世纪, 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 美国、日本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 而我国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 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郭晓川曾运用文献计量法对1989—1994年国内公开发行的11种、254册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类专业期刊内容进行过统计分析和述评, 发现六年期间专门以高校为主体, 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论文达198篇。鉴于此, 笔者首先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题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匹配检索, 发现1979—2011年间发表的文章达818篇。这些足以证明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关注。为了体现研究的全面性, 笔者随后又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匹配检索, 发现1979—2011年间发表的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文章达988篇。通过对这988篇文献摘要的研读, 发现在研究内容上, 1979年—2011年之间, 有关对策建议、障碍因素、转化模式方面的研究是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 涉及到这些内容的文献高达725篇, 其中有563篇涉及到对策建议问题, 186篇涉及到障碍因素问题, 大约为3:1的比例, 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对策建议是直接根据现状或者问题直接提出的。另外还有103篇涉及到转化模式问题, 有6篇涉及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概念特征问题, 有6篇涉及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综述问题。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只有20篇, 这说明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的研究关注不够。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研究综述
在国外, 通常用“技术创新”一词来代替我们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 指出“创新”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 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是“科技成果转化”最早的论断, 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创造性和首次获得商业利润, 它揭示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和经济之间的中间环节, 本质上是一个在利益驱动下并伴随高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科技和经济行为。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希·施瓦茨等, 曼斯菲尔德把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 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主要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重视对“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 并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
根据国内外对技术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将以知识形态为主的科技成果, 经过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特征研究综述
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就是由客观因果性向主体目的性的转化, 也即是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化。笔者认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为:
1. 成果的可转化性
这里的可转化性是指高校的科技成果经过一定的技术检验和经济检验, 具备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可行性。可转化性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中, 包括科技原理上的合理性, 实验上的可靠性, 操作上的可行性, 预算上的经济性以及社会上的相容性等。高校每年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 转化率却不高, 究其根本, 就在于有些科技成果并不具备可转化性。
2. 转化模式的多样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实质上就是每所高校依据自身的情况,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转化样式。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联合研究或委托研究、高校技术转让专门机构、大学衍生企业、专利转让等模式, 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我国高校常用的成果转化模式, 按技术和市场的接口分有:外生型一大学将自己的技术直接转移给企业;内生型一高校创办企业自产自销;混合型一内生型和外生型的融合。
3. 转化功能的多重价值性
这种多重价值性表现为:一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使成果为社会及企业生产服务,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 可以用以改造专业、更新课程, 改革教学方法, 形成新的学科和理论。为培养人才服务, 从而体现它的教育价值。
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独特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内部结合方式和要素关系。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动力机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既要满足时代要求又要获得一定经济利益,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高校自身的内驱力。这就是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还与其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密切相连, 这是其转化科技成果的最大动力。这一点是企业和科研院所有所不同。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有自身的特点
对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 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获得的通常是经济或物质奖励。高校由于其特殊的性质, 高校科技工作人员一般都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具有学术价值的科技成果既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又代表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因此,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应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综合考虑, 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评价研究综述
在1979—2011年间发表的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988篇文献中, 涉及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只有20篇左右。包括7篇强调环境指标的文献, 6篇强调转化效果指标的文献, 2篇强调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文献。
有些学者认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比较全面地反映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各方面特征, 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效益。白利娟等 (2006) 参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因素, 从四个方面来评价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即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效果。王桂月、王树恩 (2009) 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发能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
有些学者注重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外部条件, 也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包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制度环境等。阎为民, 周飞跃 (2006) 认为指标的设立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因而他从转化潜力、成果转移、成果转化、转化环境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杨程, 赫明 (2007) 对六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阐述, 包括政策环境、团队建设、创新能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融资渠道。赵英, 曹然 (2010) 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 概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基本方法, 提出创新团队、科研条件、科研投入, 成果水平、成熟程度, 需求程度、市场寿命、政策方向等因素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指标。刘朝、李慧、师洪波 (2011) 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参与主体即高校、转化中介、企业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四个部分进行评价。一级指标包括社会环境、高校、中介服务、企业发展四个方面。
本文根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含义、特征、过程构建指标体系如下表。
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研究综述
1979—2011年的有关文献中, 18.83%的研究涉及到这一问题。如果按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方面将障碍因素分为与高校相关、与企业相关、与中介相关 (包括政府和市场) 三方面, 那么通过对涉及障碍因素的186篇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 发现障碍因素经历了从与高校相关, 到中介服务的不完善及企业接受机制的不成熟, 再到近年的涉及到高校、企业、中介等各个方面。经统计, 作者发现涉及到的障碍因素主要有: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市场观念薄弱, 缺乏转化意识;缺乏科技经营型人才;资金投入缺乏保障;课题选项缺乏可行性研究;企业对科技成果吸收能力弱;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技术成熟度低;缺乏中试条件;信息流通体系不完善;项目本身太尖端, 不易推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现有评价机制不合理;企业科技意识有待提高;企业科技体制不完善;缺乏科技转化资金;缺乏必要的风险投资渠道;转化渠道不通畅、形式单一;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缺乏专业转化机构;科技管理模式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后所获的利益分配不合理等。
2005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大部分认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在于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比如高杰等认为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主要是管理、资金和政策问题。龚完全、熊正德 (2006) 主要从高校方面找原因:高校科技人员大多缺乏成果转化与科技竞争意识;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且投入比例失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风险投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先天不足。方焱松、张勇 (2009) 指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力度不够;各方的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缺少相应的技术转移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够;信息不通畅;缺乏对成果转化中介人员的激励机制。
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及措施研究
经统计, 发现1979—2011年间发表的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文献达988篇, 其中有563篇涉及到措施问题, 占被统计文献的56.98%。通过对这186篇文献的研读, 作者发现涉及到的对策及措施主要有:加强政策干预, 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增加资金投入, 建立风险基金;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加强中试环节;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兴建校办高科技产业;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科技法规;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加强高校的开发职能;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立中介机构;加强校企人才交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高校的转化工作要紧紧依靠社会力量等。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研究者还存在着不同的倾向性, 所以提出的对策建议, 比较分散, 众说纷纭, 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对策建议和主流看法。
2005年以来的文献将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加强对科技中介队伍的建设, 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比如方焱松、张勇 (2009) 提出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就包括加强高校对科技中介的认识及中介队伍的建设;提升成果供需双方的全方位合作思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建设。王明道、袁华、李晶 (2011) 提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注重评价机制的构建, 健全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包括健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根据市场调研, 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 包括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研究, 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重视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 包括构建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和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七、结束语
1979—2011年之间, 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比较深入, 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 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 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对于促进城市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意义重大。因此, 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特别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科学评价以及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3.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高校教师 绩效考核 研究启示 研究方向
一、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论文内容简述
(一)对不同教育阶段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变化之比较
该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教师绩效考核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剖析了大众化阶段高校教师绩效的考核目标、考核对象和考核内容的新变化、新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1)考核目标的变化:大众化阶段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与精英化阶段相比,更加强调人性化,也更加倡导尊重不同高校教师的个性旨趣、思想结构、能力倾向等等各方面之间的差异,把高校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趋于有机协调结合,构建具有个性化、差异化、人性化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2)考核对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某一学科的高校教师应当达到所讲授学科的专业化与高校教育的专业化的形成良好统一,高校教师首先必须精通所讲授某学科领域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该理论知识还需要和高校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互相作用。
(3)考核内容的变化:1)是关注高校教师教育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 2)是设计考核内容时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3)是把高校教师承担的科研经费的数额和科研项目的等级作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的指标。
(二)对高校定性绩效考核与定量绩效考核的探讨
为全面认识科学运用定性考核,该部分首先阐述考核的内涵要义,接着探析了有关定性考核的优点和缺陷,指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互为基础,互为前提,并尝试提出了优化定性考核的措施[2]:
(1)定性考核的特点:介绍了定性考核的优势,包括定性考核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定性考核反馈迅速,定性考核易于操作等,还介绍了定性考核的不足,其中包括定性考核缺乏客观性、定性考核的主观性、片面性等。
(2)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关系:从量化考核的指标来分析,许多考核指标缺少预先的定性考核就无法进行定量考核。定量考核是定性考核的量化,将定性考核进行量化是一种考核价值尺度的外在显现、定量考核的过程同时也即是定性考核指标体系建构整合的过程。有他们的关系可看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互为基础、互为前提。
(3)科学优化定性考核的措施:主要包括准确确定考核主体、准确获取考核信息、合理科学确定考核指标等方面的措施。
(三)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所谓绩效考核主要是指考核主体按照工作要求与目标或绩效考核指标与标准,采用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全面、客观、系统并有针对性的考核与评价,并结合着对人员的管理、指导、监督、激励等其他人事管理活动,来评定员工的各种任务完成情况,以提高组织的业绩效率,实现组织设定目标[3]。
(1)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4]:1)高校教师的工作存在迟效性;2)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3)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交叉性;4)高校教师的工作存在部分隐蔽性。
(2)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特点[5]:其一,高校教师的劳动在时间空间方面具有弹性大、强度高、劳作时间无限定、教育区域无划定等特点;其二,高校教师所施予劳动对象的教育成果,其带有明显的滞后性,高校教师很难立刻就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3)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3]:1)教师考核结果流于形式,出现了“轮流坐庄”的现象;2)教师考核手段不科学,缺乏客观的、量化的、科学的考核指标;3)没有准确区分不同教师之间的不同业绩,这样就使对教师的激励失去了应有的依据;4)教师考核的主观性很强,很难反映出其真实的业务水平,忽视了其具有的激励性;
(4)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6] [7] [8]:1)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相关政策文件比较缺少;2)考核指标体系明显缺乏有效性与科学性,教师考核指标也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考核指标,考核标准的设定也存在不合理;3)针对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标准,并且存在过度量化、过度标准化的片面性;4)没有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与意义,没有意认到绩效考核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牵涉到高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5)管理部门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的结果予以重视,并存在着只关注考核的结果,而对考核过程并不太关注;6)考核的部门比较混乱,没有分工明确,从而导致管理混乱;7)考核的结果没有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并不理解相关的考核体系,这样就失去了考核的激励作用;8)忽视平时考核,重视年终考核9)绩效考核的同一性10)考核制度存在问题11)考核过程不公开、不透明等等很多问题。
(四)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改革与构建思路
(1)改进高校绩效考核的主要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9]:
1)高校管理层应重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2)进行详细准确的职位分析,准确区分不同教师的不同工作业绩;3)考核过程中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4)设计出将考核指标细化的考核表;5)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政策法规;6)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力求考核方法规范化;7)根据考核采取不同措施;8)总结经验,建立学习型组织;9)根据考核制定教师发展计划等等方面。
(2)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10]:1)强化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体系;2)坚持科学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估制度;3)突出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学生的主体性;4)结合定性考核方式实现目标管理。
二、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相关论文研究心得
(一)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论文研究启示
这10篇论文都主要论述了关于目前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问题,针对绩效考核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找出解决方法;并比较了高校在不同教育阶段绩效考核的目的、对象、内容的变化,介绍了考核手段中定性绩效考核与定量绩效考核的关系,为高校的教师考核制度、指标、体系、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
从这10篇研究论文中我了解到了绩效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学到了绩效研究的一些方法,主要是在学校考核制度中的应用:
1)实际中的绩效研究通常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要对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基本假设;
2)绩效研究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等级评估法;小组评价法;强制比例法;360度考核法;序列比较法;相对比较法;
3)绩效研究的对象在不同阶段其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有相应的变化,所以在绩效研究之前要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所处阶段和实际情况的考察。
4)合理结合定性考核手段和定量考核手段;科学实施定性评价的措施有:科学确定评价主体;准确获取信息;合理确定指标;
5)要对一个对象进行考核,要进行评价指标设计和评价标准设计,确立考核的尺度;
6)定下标准后,制定相应的考核手段以及考核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考核评价;
7)考核结果要合理利用,仔细分析,提出问题及相应意见,不可忽视,使考核流于形式。
(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意见
鉴于10篇文章对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相应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提出,我认为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要将高校教师的现状与实际绩效考核相结合,不同阶段的考核指标和标准都应该有所变化,不能一层不变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要结合实际,怎样更好的结合实际值得研究;
2)考核的指标体系和考核的标准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考核的管理制度还不够严谨;
3)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常重视年终考核,而忽视平时考核,要尽量把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的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4)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常掺杂人为因素与人情关系,怎样将这种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5)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该更合理的应用,否则考核流于形式,就不会起到应有的评价作用;
6)绩效考核中对问题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泛泛而论对评价的结果没有实质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红,朱业宏.不同教育阶段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比较[J].石油教育,2008,(5):46-47.
[2]郭必裕.对高校定性绩效考核的探讨[J].理论界,2004,(4):140-141.
[3]徐燕.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问题探讨[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争鸣一得,178/189.
[4]刘升忠,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52-153.
[5]梁程妙.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5,(3):85-86.
[6]康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9):57-59.
[7]杨莉.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6,16.
[8]英树志,曲立.我国高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9):88-90.
[9]于维英,孙锐.谈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56-57.
[10]孙友然,刘蒙.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60-64.
College teacher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 the light of ten essay about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aper analysis
LIU Cun-sh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the author lists 10 article about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earch articles, and summarized the 10 articles main contents and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And by understanding others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get inspira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in which can also be the deeper research.
4.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研究综述 篇四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研究综述
作者:高雪瑞政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08012008013310
摘要:高校图书馆被誉为“知识的集散地、信息的传播源”,承担着保存文献资源、为高校师生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持的重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种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已经突破了图书馆之间的严格界限,高校图书馆也不再只是为某个特定人群提供文献和信息服务。“资源共享”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提法,高校图书馆中的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正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由于经费限制、社会需求与图书馆资源错位等问题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政府和高校都应面对这些问题提出法律法规的完善,图书馆管理改革等措施,加快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进程。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 图书资源整合书馆是知识之门、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的发达程度、普及程度和服务水准,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文献信息中心,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走社会化之路,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一、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现状。
根据权威部门资料,我国1000余所高校共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管理仅为2.9%。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修订)》中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及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收取适应费用。然而,这一规程的实施情况却一直不理想。《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对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但也有22.9﹪的人选择“不应该。高校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影响,高校的学术研究环境会受到破坏”。从这些数据,能明显的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信息的传播源,是推动社会阅读的中坚力量。那么,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高校图书馆应该创新服务,让全民共享图书馆的发展成果。
(一)向社会开放,符合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
第1页
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其
二、向社会开放,有利于发挥高校馆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效益。高校图书馆背靠高等学府,得益于高校的发展,也积蓄了各学科专业人才。在用人上,图书馆得以优中选优,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三)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四)可以更好的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更好的明确发展目标,形成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帮助高校图书馆在社区和地区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近年来,国家对图书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的资源得以较大幅度扩充。馆藏资源丰富是好事,但资源的使用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馆藏纸制资源利用率普通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换句话说高校馆藏资源至少有六成处于“冬眠”状态,这是多大的资源闲置。
三、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遇到的问题。
尽管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带来许多好处,不仅能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阻碍和问题。
(一)缺少明确的法律规章保障实施。
黑龙江大学蒋永福教授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只是行业规程,不具有法律效力,并不能成为高校必须履行的义务。他认为,地处大城市的高校图书馆不宜全面开放。
(二)经费的缺乏。
近年来,不少高校扩招导致高校图书馆本身就人满为患,现有的图书馆员工每天的工作已经很繁忙,不可能再为更多的读者满意的服务。由于前期长期缺少经费,所以一些高校,特别是新建的学校来说,图书馆所能提供的空间、硬件设施也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对外开放的要求。一些新出的书可能购买到,但是要把基本的图书资料配全却不容易。虽然一些图书馆经费有了增加,但以前的缺口比较大,补齐有难度。另一方面,国内的书价每年都在涨,也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
(三)社会需求与高校图书资源之间的错位。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关庆利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的向社会服务。由于社会需求和高校图书资源之间的错位,高校图书馆的开放也应该有的放矢。“像海大的图书资料主要侧重于海洋类,面向的是图书群体和高层次人才,社会读者需求量比较打的可能是考试类、辅助类的书籍,这些我们并没有多少。”高校图书馆首先要满足本校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考虑对外服务。
(四)图书馆管理制度的不足。
发达国家大部分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但在发达国家,其高校数量和人口数量的比例是很高的,而在中国则低很多。社会上只要很少一部分人进入高校图书馆,可能会导致整个运行体系运转不畅,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有着自己特殊的功能,服务于不同的对象。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现在还只是在形式为学校提供教学科研文献的资源只能,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为此而设。如果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那么现在的管理制度上的不足必然会显示出来,使对外开放的愿望难以实现。所以一套能将校内借阅与对外节约兼容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案是当务之急。
(五)学生公德素质的下降。
图书馆开放到什么程度一直饱受质疑。学生公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是造成目前高校图书馆开放成素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图书馆中,故意损书和偷书的现象一直存在。有的学生认为某本书对自己很有帮助,就会故意将书放到其他类别的书中间,让其他人找不到从而方便自己查阅。这都必然会影响到图书的流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正是因为学生这样的行为,管理员借口书不安全,限制一些书籍的流通,这就影响了图书馆的开放程度。
(六)高校管理者缺乏开放意识。
许多高校将图书馆当作自己的财产而缺少对公众服务意识,没有认识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是国有资源,属于人民大众。高校图书馆资源应为全民所享用。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有服务于大众的意识,才能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许多高校管理者门户之见太深。外面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工程师,如果他们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其水平甚至可以超越一些大学老师,这种门户意识让很多潜在人才在社会上被埋没了。
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应对策略。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已经是一种发展趋势,但是要实现完全的对外开放仍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轻易达成的。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要想实现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图书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力。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满足本校师生的正常借阅,还要满足社会人士的借阅要求高校具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馆藏实力。这就要求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大馆内藏书量。完善图书馆硬件、软件的设备。引用国外先进的监控技术。
(二)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完善。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后,要求相应的管理制度跟上,要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能跟上市场的发展。同时为了便于图书馆的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高科技管理软件和建立先进的服务理念。
(三)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图书馆的模式。
共建的模式对于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式最理想的。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外开放仅靠高校图书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即使图书馆有这个愿望,往往也会力不从心。但是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就能更好的解决图书馆资源不足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五、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意义。
阅读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涵养民族气质,影响一国走向。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培养这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决定这一个社会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读者是图书馆的“上帝,”离开了读者,图书馆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换句话说,图书馆接待的读者数量越多,其价值就越大,社会地位也越高。读者需求是无限的,而图书馆资源是有限的,高校馆降低向社会开放的门槛,如果出现读者拥挤、爆满,破坏图书行为,进而影响了校内读者的使用又该怎么办?类似的疑问也曾发生在博物馆、纪念馆、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前的争论上(现在已推行免费制)。很显然这属于管理的范畴,只要有图书馆存在,就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关键是要加强管理,在实践中找出对策在资源共享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式必然的。但是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蹴而就。随着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也一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志伟.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年04期
[2] 唐依人 ,张振伟.信息时代呼唤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一点体会[J].河北科技图苑;2003年03期
[3] 赵利萍.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之资源共享[J].甘肃科技;2010年22期
[4] 康淑芳;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为社会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3年05期
[5] 李国新.图书馆制度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N].人民日报,2006-01-13(16)
[6] 徐端雪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方法探索.图书馆杂志,2007-6
[7] 李肖滨.针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问题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4)20-22
[8] 周国忠 高校图书馆应多一点大众情怀-河北科技图苑2009(01)
[9] 朱卫华.浅析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制约瓶颈和应对策略.《科学大众》.2009-07
[10] 潘欣.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对比与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6
[11] 卢秀英.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03
5.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篇五
第14期
关于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调查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由四川嘉祥实业公司兴办的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其显著的特点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保持教师的先导性,把握管理的民主性。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该校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有三个校区的现代寄宿制学校,教职工573人,其中教师383人,学生规模达到4000余人。近年来,该校先后被评为省、市先进民办学校。
一、坚持教育公益性,树立学校发展之魂
正确的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嘉祥学校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并把这一办学理念落实到各个环节。
出身教师世家、对教育有着浓厚情结的嘉祥实业公司董事长向克坚深刻地认识到,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民办学校留给社会的一般印象,也是民办教育的最大误区。这极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钱用于教育,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早在学校兴办之初,政府规划的学校面积只有80亩(属于教育公益性用地),而按高标准设计出来的学校却需用地260多亩,这就存在180多亩的用地缺口。怎么办?众所周知,商业性用地与公益性用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差别。向克坚在反复与公司股东、员工沟通后,毅然决定把公司储备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商业性用地划出一块,用于学校建设。学校开办的头五年一直亏损,总金额达5000万元,也全部由公司出资补贴。近几年开始有了盈利,公司又决定将赢利全部留存学校,用于教师增加工资和学校长远发展项目建设,深受师生欢迎。
二、保持教师先导性,奠定学校发展之基
教师的水平决定学校的水平,教师的素质影响学生的素质。建设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完善责任机制,落实教职工民主参与治校的权利。嘉祥学校明确提出,坚决走“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在学校董事会领导下成立学校事务管理委员会,下辖各种委员会,负责专项事务。学校实行集团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负责管理学校的预、决算,从不干预学校的招生、教师招聘和教师管理等教学行为。通过建立“学校文化沙龙”,搭建起公司、学校、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文化沙龙形式多样,与外出考察学习、旅游休闲相结合,每年举行两次以上大型活动。在沙龙上董事长、校长、教职工自由平等交流,老师是主角,对学校的发展战略、个人得失,畅所欲言。通过这种形式,营造起学校的宽松氛围,强化了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完善激励机制,营造留人用人的良好氛围。较好的福利待遇是吸引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条件。教师如果整天操心住房、医疗、养老,那肯定不能安心教学。嘉祥学校将福利待遇向一线教师倾斜,保证教师工资高于成都同行平均水平,优秀教师高于中层干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每年投入800万元,为教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提供住房补贴。特别是为解决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嘉祥教育集团最近拿出1000万元及所办学校年净利润的10%,设立教师退休养老补差基金,以确保嘉祥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不低于同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同时,设立园丁奖、履约奖、教师节奖、高中质量奖等系列奖项,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奖励教师。学校还着力打造教师成长的平台,注重从一线教师中选拔培养管理干部,先后从优秀教师中培养了2名副校长、5名校长助理,同时为其他兄弟学校输送了7名校长。设立“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首席德育工作者”、“终身教师”等荣誉称号,与教师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让教师体会到职业的尊严和快乐,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完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需要名师,名师更需要培养。嘉祥学校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阅历、性格、专业优势等差异,推出梯度培养、校内研修、外出培训等一系列措施。设专款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参加各类培训,出国交流学习。学校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实践中培训教师,规定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书,上一堂研究课,开一门选修课,搞一项教学改革,写一篇教研论文,并纳入考核。目前,学校已经打造出一支以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为龙头,高、中级教师为骨干,学历高、结构优、年龄佳、敬业精神强的教师队伍,其中全国优秀教师4名、省特级教师10名、成都市优秀教师20名、成都市学科带头人8名,高级和中级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74%。
三、突出学生主体性,锻造学校发展之品
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既是学生家长的心愿,也是嘉祥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始终坚持和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从人格培养到能力培养再到知识传播,为孩子创造快乐发展的空间,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健康成才。
德育为先,注重人格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嘉祥学校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德育生活化、活动系列化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努力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学校把爱作为教育起点,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才艺表演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与,以感恩为主题强化情感教育。开展国学教育,邀请知名国学人士来校讲学,进行经典诵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建立实施“嘉祥学生导师制”,聘请一批专家学者、社会贤达担任学生的人生导师,免费为学生进行人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大多数学生来自于条件优越的家庭,学校启动“零花钱”管理活动,规定每位学生每个月的零花钱不得超过200元,学生校内消费全部用充值卡支付。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到校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少了娇气、傲气和浮躁,多了刻苦自立、包容平和,攀比现象越来越少,并善解人意、替父母着想。
素质为重,注重能力培养。为确保教育质量,学校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目前平均每班学生40至50人。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对有数学爱好的学生,由特级教师组成“数学梦之队”,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感悟数学,真正提高数学素养。目前学校已有5人进入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在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
夺取一枚国际金牌。对有出国意向的学生,举办“精品外语教学”,专门培养外语能力和开阔国际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艺体特长,配备专业老师,成立学生合唱团、舞蹈队、管弦乐队以及排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学校努力引导、帮助每一位学生创设适合自身素质提高的最佳空间,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创新能力的系列活动。目前已建立各类学生社团32个,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交流、自主活动。组建国际部,与20多个国内外相关单位、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每年组织100名学生出国考察、30名学生出国参加学历学习,近几年出国留学深造人数达123人,游学人数达481人。
艰辛探索,终有回报。学生的成绩和素质是最好的证明。嘉祥外国语学校小学、初中教育在全省稳定冒尖,连续4届初中生的优生率达100%,高中教育挤入全省第一方阵。截至2009年,中考重点率连续四年突破90%,为成都市“四连冠”,99%的学生升入省级及以上示范性高中。2009年,高考文理科本科率为100%,重点率理科为79%、文科为62%。高2010级11名学生受到北大、南大、上海交大等自主招生高校的青睐。近年来,有200多名学生考上英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知名高校,有25名学生先后被世界前百所大学录取。在学科、艺体、科技竞赛等活动中,共有1350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其中国家级奖241人次,省级奖475人次。在历年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对学校的满意度均达95%以上。
四、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嘉祥教育10年发展历程的调查,我们深切感到,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机制,大力优化办学环境,充分发挥品牌作用,是保障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积极引导民办教育坚持公益性原则。公益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教育公益性上也是完全一致的。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私立教育大多属于慈善事业,是富有阶层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基本属于捐资办学的性质。但我国改革开放后才起步的民办教育,多数是利用市场机制,采取“以学养学”,靠学费维系发展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长达20多年的关于民办教育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争论,并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在抓民办教育发展工作中,一定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把规范和引导民办教育坚持公益性原则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从根本上保障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2.认真总结嘉祥学校的办学经验。目前,民办教育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化经营、家族化管理倾向严重。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完全按教育规律办学。嘉祥学校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较好地规范了教育投资者、学校管理者和教学实施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现在正是我省民办教育加快办学体制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议有关部门总结嘉祥学校的办学经验,加大对各类民办学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引导和推动力度。
3.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我省民办教育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各地要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完善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帮助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大力营造更加宽松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一是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养老保险金差距过大的问题。二是协调有关部门,调整管理政策,允许民办学校接受社会捐赠,建立教师养老基金和学校发展基金。三是结合实际、制定政策,鼓励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大学生到民办教育机构工作。
负责人:李后强
成员:陈一农 张旭 陈晓军
(提供单位:
6.动漫文化文库 篇六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日本是制作和生产动漫最出名的国家之一.动漫就是建立在漫画和动画的基础上,因为如今两者的相似性把其归为一类,而产生的一个名词。
二、动漫的分类。
欧美动漫,日式动漫,韩式动漫
1、日本动漫:宫崎骏《千与千寻》、井上雄彦《灌篮高手》、鸟山明《七龙珠》、高桥留美子《犬夜叉》、藤子F不二雄《哆啦A梦》、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
2、3、三、Q版动漫,CG动漫,2D动漫、3D动漫、港式动漫
知名的日本漫画(排名不分先后)
1.《ONE PIECE》(中文名:海贼王》
2.《犬夜叉》
3.《NARUTO》(中文名:火影忍者)
4.《BLEACH》(中文名:死神)
5.《Death Note》(中文名:死亡笔记)
6.《钢之炼金术师》
7.《银魂》
8.《全职猎人》
9.《名侦探柯南》
10.《NANA》
11.《叛逆的鲁鲁修》
12.《翼·年代记》
13.《黑执事》
14.《吸血鬼骑士》
15.《蔷薇少女》
16.《咲-Saki》
17.《守护甜心》
18.《七龙珠》
19.《哆啦A梦》
20.《火之鸟》
21.《蜡笔小新》
22.《怪医黑杰克》
23.《KERORO军曹》
24.《杀戮都市》
26.《GTO》
27.《乱马1/2》
28.《家庭教师HITMAN REBORN!》
29.《爱丽丝学院》
30.《网球王子》
31.《人形电脑天使心》
32.《幽游白书》
33.《驱魔少年》
34.《蜂蜜与四叶草》
35.《少年阴阳师》
36.《风之圣痕》
37.《黑之契约者》
38.《会长是女仆》
39.《灌篮高手》
40.《轻音少女》
53.Card Captor Sakura(中文名《魔卡少女樱》大陆译为《百变小樱魔术卡》又译:《百变小樱》)
54.《不可思议游戏》
55.《地狱少女》
56.《夏目友人帐》
57.《棋魂》
四、美式卡通动漫、日式少女动漫、Q版动漫
7.高校特色数据库研究综述 篇七
关键词:高校,特色数据库,文献
1 我国高校特色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1995年之前是起步阶段, 只有部分高校在建设特色数据库, 多为书目型和文摘型。检索途径为关键词、分类号, 还没有“特色数据库”的提法, 多用“自建数据库”的称谓。1996~2000年, 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启动后, 很多高校开始根据自身馆藏特色, 开发特色数据库, 但依旧是书目型与文摘型数据库, 也开始出现了“特色数据库”的概念[1]。其含义为:依托馆藏信息资源, 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 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 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数字化建设, 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2]。2001年以后, 各方面对高等教育更加重视, 投入也随之增加, 许多软件公司开始专门针对特色数据库工作提供数据库的发布工具, 如TPI、TRS等。大部分高校开发了自己的论文和著作文库、硕博学位论文库以及根据馆藏特色及学校教学科研特色建立了各种特色数据库, 方便了各类读者查询[1]。
2 高校特色数据库的研究内容
总结发现诸多研究成果或着眼大局, 或以某一高校建设为例探讨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原则或实施的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等。还有一些法律等方面的研究。
2.1 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吕德阳认为, 国内电子书商提供的是大众化图书, 不具备数据库信息产品的专业化权威性系统性的功能;论文数据库产品基本上都没有收录各行各业的大量内部期刊资料或内部学术会议论文。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将各馆积累的成体系的特色馆藏图书及内部期刊、学术会议文献进行数字化建库工作[3]。
甘亚非认为, 高校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也是为地方建设服务的需要[4]。
欧阳红红认为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除了能为高校教学科研、素质教育服务、推动当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外, 还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5]。
范贤玉认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在于:将特色馆藏实现全文检索和下载, 才能使传统文献在网络环境下重新体现其知识价值;特色数据库对专业数据进行深加工, 为读者提供专业情报检索技术, 增加检索点, 提高检索效率, 提高查全和查准率, 使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服务更加深化、全面;使分散零乱的特色文献资源得以系统化、有序化整理和深层次挖掘, 将传统文献资源转变为数字化资源, 使其收藏、保存变得更加方便、安全[6]。
2.2 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条件、方法
霍晓梅认为, 高校本身具备创建特色数据库的条件:丰富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图书馆拥有信息处理的专业人才及设备, 有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的能力[7]。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对现有馆藏整理、清点、归类;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进一步进行数据录入及文献的梳理[7]。
黄桂凤认为促进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方法有:特色馆藏与网络资源共享使用户全面快速地获取所需文献信息;引进符合本校专业发展需要的专题数据库, 既丰富了自己的馆藏, 又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读者读书治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免费数据库资源, 搞好对虚拟馆藏的资源建设与利用;和有实力的信息提供商合作, 利用他们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尽快实现资源整合的目标[2]。
唐艳认为, 建立特色数据库应该将各种载体的相关信息整合规范到一个系统中;并将学校和社会取得的成果通过认可的技术渠道完成建库[10]。
2.3 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欧阳红红认为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全文型数据在未征得著作权人许可之前也有侵权的嫌疑;二是地方文献非公开发行居多, 数量多且分散, 较完整地收集不易;三是存在只强调数据库的数量, 不注重内容建设的图书馆, 没有根据实用性、特色性、针对性、系统性等原则进行去筛选, 使文献信息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四是建库的数据规范不一, 标准化程度不高;五是缺乏既是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又熟悉本地区历史、人文地理、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多种文化的专门人才[5]。
范贤玉认为在建设特色数据库中不仅要注意标准化、规范化、知识产权问题, 还应该进行统筹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6]。
鄂丽君认为存在对学科特殊数据库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区域分布不均衡;学科分布不均衡;同学科数据库建设分散;对利用情况关注不够等问题[9]。
王凤芝的研究指出特色数据库应该注重数据库的附加值并且要有完善的多功能检索系统[11]。
2.4 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尽快解决版权问题;做好数据收录范围的选择与定位;多途径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好特色数据库的质量控制和维护工作;抓好数据库的标准与规范;建立一支多学科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数据库的推广使用;走联合共建道路[5]。
(2) 选题强调特色, 避免重复;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加强对数据库产品的营销[8]。
(3) 加强建设学科特色数据库的意识;制定校外用户使用规则, 提高开放程度;加强同学科数据库的共建共享;重视并加强对于利用情况的分析和研究[9]。
3 结束语
高校特色数据库发展趋势要突出特色, 特色服务, 做好选题, 解决版权问题, 全文数据库对所有人开放, 提高使用率, 注意数据库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小琼.我国图书情报系统自建特色数据库研究概述[J].2007 (12) :28-30.
[2]黄桂凤.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若干对策[J].图书馆杂志, 2005 (12) :45-47.
[3]吕德阳, 唐淑娟.论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可行性[J].图书馆建设, 2003 (4) :20-22.
[4]甘亚非.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必要性[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6) :64-65.
[5]欧阳红红.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问题探析[J].图书馆, 2008 (6) :107-109.
[6]范贤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 2005 (2) :83-85.
[7]霍晓梅.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再思考[J].情报杂志, 2003 (9) ::116-117.
[8]夏秋萍.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性研究[J].晋图学刊, 2009 (3) :23-25.
[9]鄂丽君.高校图书馆学科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2011 (1) :53-55.
[10]唐艳.试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 2002 (5) :53-54.
8.高校学生自治问题研究综述 篇八
关键词:学生自治;民主参与;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5-01
当前研究我国高校学生自治问题的学者很多,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对高校学生自治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一、高校学生自治的起源与兴起
学生自治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学生治校”和“先生治校”是当时大学教育的两种管理类型。中世纪大学是独特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学术行会。这种学术行会在中世纪有两种管理模式,其中之一就是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北部意大利大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学生行会具有对教师的管理权。①这就是“学生自治”的“鼻祖”,在自治程度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学生自治的理念成型于19世纪德国的“洪堡传统”。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在创校之初提出了学术自由、科研与教学统一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被后人称为“洪堡传统”。受洪堡传统的影响,19世纪的德国大学生开始建立“学生联盟”,这标志着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形成。②
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我国系统研究学生自治问题并付诸实践的先行者之一。1919年陶行知发表了《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系统第阐述了学生自治的相关问题。此后他积极创办工学团、制定《育才学校公约草案》,将学生自治思想全面地付诸实践。③
1919年-1921年杜威来华讲学两年,把进步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传到中国,同时也宣扬 “学生自治”的精神。杜威所认为的自治精神主要是指在团体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④随后“五四”运动爆发,这场青年运动改变了学生的权利状态,是学生从“被治”到“自治”的转折点。自此,学生自治的精神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迅速传遍全国。
此外梁启超的“新民说”、陈独秀的“新青年说”以及20年代的公民教育运动也促进与推动了学生自治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二、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学生自治”问题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如陶行知、蔡元培、蒋梦麟等著名教育家都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当时并没有一所大学完全实现了学生自治,但“学生自治”思想对当时大学自治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造,此时的大学成为了政府的附属机构。当时的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学生自治更无从谈起。1979年,苏青步等四位大学校长给《人民日报》写信呼吁:“要给高校一点自主权。”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中提出:“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推进后勤社会化,学生自治的思想再次被提及。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提出:“学生是高校的当事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在确定课程和教师的任命、晋升、解雇方面拥有一定程度的发言权。”⑤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著作中提出:“管理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管理,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⑥杨德广也在《高等教育学》中指出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1世纪以来,学生自治思想已经被广泛接受,学者们开始重视对高校学生自治实践层面的研究。李冉在《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中当代高校学生自治进行了实践考察,探明了我国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现状⑦;陈华在《中国近代学校中的学生自治》中指出学生自治可以划分为“群体生活自治”与“个体生活自治”两种类型;彭小孟在《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中指出目前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尚不成熟,内容滞后,尚不能适应社会大环境变革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⑧余文龙在《大学公寓园学生自治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实践探索提出了大学公寓园区学生自治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高校学生自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仍处于需要不断完善的状态。目前来看,学者们从理論和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自治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论述,但总体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实践层面上,虽然对学生自治问题提出很多原则性的意见,但还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执行难度较大。
三、高校学生自治的意义
高校学生自治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三方面来探讨。其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李冉在《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中指出,高校以自治为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⑨。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最终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其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彭小孟认为学生自治有利于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实现外部约束与自我约束的统一,进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⑩其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周湘林认为学生自治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治组织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发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精神。B11
四、小结
通过对高校学生自治问题的起源、发展进行探讨后,不难发现高校学生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自治不仅是学生教育学生的手段、方式与目的,更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观念的宣扬手段以及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铺垫。对高校学生自治进行综述,是希望学生自治的观念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并切实地落到实处。
注释:
①别敦荣.管理学的观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权力问题[A].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317页
②[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第8页
③伍德勤.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
④杜威.自动与自治[A].袁刚等.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0- 131.
⑤[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42页
⑥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第235页
⑦李冉.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⑧彭小孟.当代大学生组织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3)
⑨李冉.当代中国高校学生自治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⑩彭小孟.当代大学生组织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3)
B11周湘林.试析我国高校学生自治权的现状及其保障[J].高校教育管理,2009(5)
9.男孩起名字文库 篇九
一些好听的男孩名字范例:
辰逸(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诚意”二词同音)浩宇(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皓轩(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不喜欢上面的哪个还可以选这个,意思相同)
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烨磊(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杰(英俊杰出)
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雨泽(恩惠像雨一样多)烨磊(光明磊落)伟奇(伟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黎昕(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圣杰(圣:崇高 杰:杰出)俊楠(俊:英俊 楠:坚固)鸿涛(鸿:旺盛,兴盛)伟祺(伟:伟大 祺 :吉祥)荣轩(轩:气度不凡)越泽(泽:广博的水源)浩宇(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擎苍(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一.给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则:
1、音韵的灵动力:名字念起来会产生声音的磁场,好的名字悦耳,不佳的名字会形成干扰,不少艺术家或作家都会另外取一个名字或另取字号,如:张大千(原名张员)。好名字不仅会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认同。
2、避免谐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帮宝宝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来是否有不雅的谐音,以免日后徒生困扰。如:吴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虫)。最好是名字取好后,多念几遍,看看听起来是否流畅。
3、注意字义: 父母若想为孩子取名字,必须先了解字的意义,因为有些字并不常见,或者换了旁侧的部首,却意义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阅康熙字典确定字义。
4、八字: 有些是参考宝宝的八字来帮宝宝取名,即利用八字来了解宝宝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阴阳协调、五行均等,再借着取名来调和、改善宝宝的运势。帮宝宝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盘、再参考格局、笔画,最后找出合适的字义。比如由八字得知宝宝个性任性刁蛮,建议可用,如:理、德、修、维,来修饰孩子的个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时,常会因生肖来选择字,如:龙年时男生常取名为龙。或者某些生肖,适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欢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宝宝,可以选择:哲、启、善、唯等字。
6、单名: 一般而言,单名好记且响亮,但是就单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则不适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号作为辅助,如:孙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笔画的八十一灵动: 可分别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的八十一灵动,并观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总格24、25、29、31、32、33、35(这样的笔画数格局很不错,但人生有较多波澜重叠)37、39、41、45、47、48(这样的笔画数是不错的格局,有这样笔画数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难,开创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笔画中算得,五格的笔画可算出相应的五行,接着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间相生相克与吉凶关系,取名字时,最重要在于五行是否协调,再者才是笔画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间的组合并系。取名字时可参考康熙字典的字义和笔画,因为有些字必须以偏旁部首来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笔画。
二,基本要领: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谱规定必须使用)加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三个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单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四个字的名。
三,“有特定意义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节,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国庆日出生的用“国庆”“建国”“建华”; 3,孩子出生的时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晓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点:如“京生”“津生”“沪生”“渝生”;
5,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伟”,女孩用“慧、娟、淑”等。
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尽量不用多数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尽量不用多数人容易念错的生辟字,以避免难认; 3,尽量不用笔画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难写;
4,尽可能使用好听的褒意诣音,不用不顺耳的贬意诣音;
5,尽可能使用多音调,即三个字避免同一声调,念起来响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叠音。
五,具体建议:
1,买本相关的书,了解一些命名数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2,如果凭想象实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3,现在给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个字的名,即父母两人的姓加上两个字: 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纯子”等,四个字的 名不易重名,别具一格,好处多多,将逐步流行。
4,一般来说,男孩取名用字应含阳钢之气:如“英”“强”;女孩取名用字应含贤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时男女反用则孩子长大后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总而言之,取名的总体原则是:好听、易记、画简、雅致、义深。
10.文库版 课题鉴定意见 篇十
受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本鉴定组于2007年4月16日对**市第五小学张*同志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地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专家鉴定组在审定成果材料,听取了课题组汇报的基础上,经现场咨询、交流和充分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该课题根据该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提出城乡地区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研究,选题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也顺应了我省办学体制和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该课题借鉴国内外德育教育的最新理论,分析了城乡结合地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特点,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建立了科学的学生素质评价方案,探索出城乡结合地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符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切合社会实际和小学生实际,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3、该课题结合城乡结合地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特点,采取校内外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特别是课题提出的关注留守儿童,注重体验,注重实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切合实际,研究富有成效。
4、该课题采用了调查分析法、个案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并通进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方法科学,切合教育实际,是有效的。
5、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对同类学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推广意义。
鉴定组成员认为: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意结题。同时希望课题组能根据形势的发展继续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力争在更深层面上和更广范围内探索德育工作。
鉴定组长:
11.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篇十一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早在19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创业革命, 是世界上实行创业教育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家。1967年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专注于财富创造和企业创建。1968年百森商学院在全球退出了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课程, 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的思维方式, 培养创业成功应具备的素质, 如面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冒险的精神, 创新的能力, 扩展业务及商机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能力, 等等。如今, 其大学生本科创业教育课程屡获美学新闻和世界创业期刊的报道, 是目前世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典范之一。另外, 如美国的硅谷不断发展, 也离不开大批大学生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的成功。自从1990年以来, 美国每年都有100多万个新公司成立, 而当今美国财富中超过95%是在1980年后创造出来的。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 (EHE) , 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 这是政府启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开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英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 如提供基金保障、建立管理机构、开展创业项目、教学研究、发展创业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等,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释放他们的创业潜能, 鼓励大学生创业。如今, 伦敦商学院及其他高等大学, 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正不断地增加, MBA, EMBA的课程学员也日渐增多, 力图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素质。相对于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历史,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 清华大学在管理学院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 并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直到2002年, 教育部才制定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航空大学等9所大学为中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 在吸收、学习国外高等大学的创业教育的优秀模式的同时, 也开始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创新教育的模式。目前,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在逐渐的发展进步, 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中东部地区, 高校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在国家经济、政策、法律的支持下, 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生自主创业园区, 在国家、社会、高校的共同支持与孵化下, 逐渐成长壮大。同时,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各种自主创业的网站, 可供创业的人士快速的搜寻创业的信息, 了解到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国外的大学教育还有所差距, 实践中成功的典范不多, 理论上的成果更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后。因此, 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1. 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 创业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善。我国创业教育自2000年以后逐渐开始发展, 但相对于英美等国家而言发展速度依旧缓慢。在创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创业资金、创业环境以及创业者联盟等方面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而且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还依然存在, 甚至是在大学的课堂。而纷繁复杂的各类学科也使得学生无暇来思考、整合、创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以考试成绩为标尺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完全没有将创新能力纳入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在普通高等院校以及高职专科类大学, 创业教育的课程仍然没有或者没有完全实施。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 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 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单一的理论层面, 只是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指导, 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 对创业教育没有帮助。开展“创业者大赛”、“挑战杯”等创业竞赛项目, 文科类学生较少, 参与度低, 也没有真正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因此经不起社会实践的考验, 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明显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中国的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 教师的授课方式大都是灌输式的, 特别是文科类专业, 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 并不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热情、冒险意识, 无法形成发现新的市场商机、筹集创业资金、寻找合作伙伴、创立企业的能力。 (2) 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的优劣也是影响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者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也造成了我国高校的创业研究者往往是思想政治课或德育教学的骨干, 在缺少扎实的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情况下所写出来的理论知识, 不仅没有说服力更主要的是缺少社会实践性。2002年以前, 普通高等院校及以及高职大专类院校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更是缺少。从2003年开始, 教育部开展了常规性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 但对于全国大部分的教师而言, 所进行的培训教师只是极其少的一部分。据报道, 至2008年, 教育部所授权的高校创业教育骨干高级研修班, 先后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举办了6期, 总计培训我国创业教育骨干教师不到1000人, 这与我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综述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因此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缺乏, 高素质且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极为缺乏。而我国知名大学的大多数高素质师资大都乐意专注于以培养工商精英为目标的高层次工商管理教育、而远离创业教育。因此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更好更快地传播创新创业教育知识, 特别是实战案例, 转变培养模式单一、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 达到国际化、社会化的层面, 进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灵活性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2. 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1)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 发展缓慢, 且存在诸多的问题, 因此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的模式、体系, 成功的经验教训, 势必是好的选择, 但是面对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及师资环境, 构建适应我国高校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创业环境的优劣是决定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大学生甚至社会商业人士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见, 他们会觉得创业是神圣的, 是非一般的人才能做到的, 而且创新也十分困难, 殊不知创新的思维以及创新的举动存在于生活的许多地方, 只是有些人把它转化为的商业, 并且经过各方面的实践最终创业成功。如新东方、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企业的兴衰成败,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创业者的个人素质。除了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鼓励、支持, 创业者对社会创业环境的嗅觉、敏感度、冒险精神等等也十分的重要。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对创新创业的了解较少,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内容教育, 以培养其创业的兴趣及信心, 而对于中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 可以进行专业的创业教育的内容教育, 甚至对不同的专业学科, 要分层次、分对象的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创业教育课程。如普通高等院校可以采取“渐进式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教育部分, 主要任务在于创业教育知识的普及, 让部分对于创业教育了解甚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激起创业的热情和信心。而对于高职大专类院校可以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 即学校与企业联合, 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 随时的把所学知识与企业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可以带动就业, 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我国要在创业教育上有所发展必须借鉴英美等国家成功的经验, 同时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创业教育体系, 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快速成功的发展。 (2) 增强高素质师资力量建设。美国著名的创业学领域的领导者———百森商学院, 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拥有两个资源:一是有一套富于创新精神并获得大奖的课程体系。二是拥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教授的师资团队。他们学习的优秀教材都是这些优秀师资的结晶, 而这些优秀的教授同时也是社会上的企业家, 具有丰富的商业管理和创业实战经验。众所周知, 创业能力是一项只能在实践中才可以学会的技能, 而具有创业经历的创业课程教师更是如虎添翼。因此, 缺乏企业家和教授双重身份的师资力量, 是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培养热衷创业教育研究和授课的企业家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1.“渐进式”创业教育模式。
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 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渐进式创业教育模式, 主要是针对创业教育知识还未有普及的高校来说的。我们知道,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知识甚为缺乏, 许多人还未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了解, 都认为其高不可攀。这个观念是造成我国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持续低潮的重要的原因, 所以渐进式教育即要首先开展宣传创业知识, 营造创业氛围, 优化创业环境, 进而再强化创业培训, 开展创业指导, 最终落实完成创业目标等。主要过程由创业意识普及、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实体顾问四个阶段组成。这一创业教育模式适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及高职大专类院校创业教育没有较大成果甚至无创业教育内容的情况。创业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从最基本的创业意识的普及教育阶段着手, 慢慢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由于这一模式是渐进式的, 若把握不好实施的进度, 选择合适的创业教育阶段, 急功近利, 就无法实现由普通行教育向精英式教育的递进。
2.“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
“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 是指以学生建立团队, 专业的教师作为指导, 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创业的实体模拟及训练。导师即是对学生团体的创业活动进行专业指导的教师或者科研人员;项目即导师所研究的科研项目, 或者是学生团体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团队即一定量的在校学生组成的在导师指导下的团队。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将科研与教学, 理论与实践, 就业与创业相互渗透。导师、团队、学生可以随时互动, 知识、能力、创新的意识能够相互补充, 在导师的带领下也可以形成有序的竞争、合作的环境, 构建了健全的运行机制。这种方法对高等院校具有良好创业氛围的管理、金融等专业的学生非常适合, 导师可以凭着广泛的人际关系得到一些项目, 然后由学生及社会上有创业能力的人士组成创业团队, 一起完成各种项目。但是对于我国创业教育还未普及, 基础的创新创业的知识尚未熟悉的普通高校及高职大专类的院校来说, 这种创业模式很不适合。
3.“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
“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是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 探索出的一个研究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体”即新建的创业学院, 使创业教育有了组织载体。“两翼”一翼是指“面上覆盖”, 即在专业教育中注重渗透创新、创业、创意、创造的精神和理念, 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 举办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沙龙等内容, 使全校师生接受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感染。另一翼是“点上突破”, 即在特色创业课程的基础上, 通过创业导师团队的指导, 辅以创业园孵化措施和资金支持, 来培养创业企业。这一创业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是新建的创业型学院, 虽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 但其他学院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难以承载创业教育的根本使命。而“两翼”一方面是理论、精神的渗透, 另一方面是指导、扶持上的培育, 这对于具有创新理念和创业知识的管理学、创业学专业的学生非常适合, 但是涉及的群体并不广泛。从上面的几个创业教育模式可以看出, 我国的创业教育正在逐步的发展。比照国际上大学对精英教育的基本要求, 便会发现我国的精英教育尚存在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明显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献资料可以看出, 相比英美等国家的创业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创业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比如起步晚, 发展慢, 政策系统还尚未完善等。虽然有些高校采取了一些创业教育的模式, 如“渐进式”创业教育模式、“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 等等, 但是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当代创业教育发展的情况, 仍未能形成统一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致使许多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 无法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中国创业教育还是新生事物,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同时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的创业教育实例, 根据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党和政府应该在资金、法律、政策、师资上的提供大力支持, 建立创业家协会、创业家联盟, 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创业精英人才。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需要,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扩大就业渠道、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总结了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分析了国内一些创业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以此来丰富高等学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理论, 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做贡献。
关键词:创业教育,现状,问题,对策,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佚名.美国创业政策简介[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24 (14) .
[2]Donald F.Kuratko.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 (9) :1042-2587.
[3]武世兴, 杨亚鸿.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R].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
[4]英国创业政策简介[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24 (14) .
[5]李家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 .
[6]韩晓杰, 袁立敏, 段洪波.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建议[J].中国市场, 2009, (9) .
[7]徐飞.以创业学院为平台, 构建“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2 (3) .
12.《秋思》文本解读上传百度文库 篇十二
秋风瑟瑟,秋意浓浓。金秋时节,花谢、草枯、大雁南飞,落叶化作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落叶要归根,家人要团聚。鸿雁能传情,家书能否带走我的思念?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解读的是“秋风起 思乡切 传家书 诉离愁”的《秋思》”。(出示全文)
一、人生沧桑诗作来伴
张籍,唐代中后期诗人。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遭受病痛折磨的张籍漂泊在外,精神上的寄托便是以诗作为伴,他的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
二、思乡心切家书来传
自古以来,“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张籍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一生飘浮,以诗为伴。又是一年秋风至,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的他望着萧瑟的秋风,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十年了,未曾回家的张籍孤独而居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起,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但是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在张籍的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他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思念都化成文字,(复恐匆匆说不尽)在发走之前,又担心自己还有些许遗漏,于是(行人临发又开封)。
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不仅仅是信,它还带走了张籍的心„„
在《秋思》里,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读诗悟诗产生共鸣 《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根据单元目标、学情、我确定了《秋思》的教学目标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首先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诗中的“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而“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我引导学生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再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接着出示张翰的诗作,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通过多种形式读、理解感悟诗意,想象诗境后,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深入领悟诗人浓浓的乡愁。最后挑疑: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
【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推荐阅读:
兼职app论文百度文库11-08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06-19
写作范文库10-3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申报材料---毕10-23
交通规则教案百度文库06-15
工程制图试卷百度文库06-25
英文简历模板百度文库09-05
教师家访心得百度文库09-18
安全惯性违章百度文库10-03